名词解释感谢信

时间:2023-02-08 07:56:19 感谢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名词解释感谢信(共10篇)由网友“李尖尖”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名词解释感谢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名词解释感谢信

篇1:春秋笔法名词解释

春秋笔法名词解释

【解释】: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出自】:西汉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释义】: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共同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判词。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孔子授讲《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凭的是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凭的是这部《春秋》。”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

春秋释义

中国古代先民极其重视春,秋两季的祭祀,由此“春秋”衍生出更多的语言含义,常常用来表示:年。一年,四季,四时,光阴,年龄等。“春秋”作为一个重要的先秦年代,来源于: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篇2:三字经名词解释

子 不 学

非 所 宜

幼 不 学

老 何 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注释】

子:是为人之子。

不学:是不肯读书。

宜:应该,适当。

幼:指黑发年少时。

老:指长大成年以后。

何为:指不能有作为。

【故事】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篇3:三字经名词解释

玉 不 琢

不 成 器

人 不 学

不 知 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注释】

玉:美玉。

琢:雕琢。

器:指器物。

义:义理、道理。

【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篇4:mpf名词解释

一、mpf是什么意思

mpf英文全称Maturation-Promoting Factor,中文名为成熟促进因子,又叫细胞有丝分裂促进因子,或者M期促进因子。它是首先在非洲爪蟾卵中发现的细胞周期蛋白CDK复合物, MPF通过磷酸化有丝分裂间期所需的多种蛋白质来促进细胞从G2期进入M期。MPF在G2期末被磷酸酶活化,磷酸酶去除其上的抑制性磷酸基团。MPF由催化亚基CDK激酶(小亚基)和调节亚基Cyclin(大亚基)组成。

二、mpf的作用有哪些

MPF是一种蛋白激酶,在细胞从G2期进入到M期时起着重要作用。在G1期和S期,MPF的CDK1亚基由于抑制酶Wee1作用而无活性。 Wee1磷酸化CDK1激酶中的Thr-14残基和Tyr-15残基,使MPF无活性。 在G2转变为M期期间,cdk1由CDC25去磷酸化。 CDK1亚基处于游离态并结合细胞周期蛋白B,激活MPF,使细胞进入有丝分裂。

已证实MPF能使组蛋白H1上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特殊位点,在细胞分裂的早、中期发生磷酸化,因而被认为可能参与了有丝分裂的启动与染色质的凝集;核纤层蛋白是MPF的另一个催化底物,核纤层蛋白在有丝分裂期处于高度磷酸化状态,到有丝分裂结束则发生去磷酸化,均与MPF的特异性的催化作用有关,而这一过程被认为是引起核纤层结构解体、核膜破裂的直接原因。MPF的作用还涉及到某些DNA结合蛋白,通过对这些蛋白的磷酸化,来降低其在M期与DNA的结合能力,以促进染色质的凝聚。

篇5:抽象思维名词解释

一、抽象思维哲学定义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

二、抽象思维基本介绍

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

三、抽象思维抽象思维

感知的知识。科学的抽象是在概念中反映自然界或社会物质过程的内在本质的思想,它是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其非本质属性,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规定,形成概念。空洞的、臆造的、不可捉摸的抽象是不科学的抽象。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四、抽象思维思维简介

面对五颜六色的苹果、柑橘、香蕉、菠萝……,我们却说“水果”,甚至说“植物的果实”;面对千姿百态的大雁、海燕、仙鹤、天鹅……,我们却说“飞禽”,甚至说“鸟纲”。这是不是有点儿没趣、生硬?俄罗斯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理论是冷冰冰的,可它能叫人去获得温暖。”当我们面对“抽象”一词的时候,似乎也有一种“冷冰冰”的感觉,似乎它超越了眼前看到的现实,跑到了它们的背后,甚至是“脱离”了它们。这种感觉是很正常的。抽象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类型,具有概括性、间接性、超然性的特点,是在分析事物时抽取事物最本质的特性而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思维活动。

五、抽象思维思维要点

人的现实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交织在一起的混杂状况,由于形象思维的干扰,如果你不去有意识地和刻意地追求一个相对完整的抽象思维过程,你的思维就必然是断断续续和凌乱的,你的决策或判断就只能是盲目的和没有依据的,你的行为带来不利结果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在过去,人类行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力是极其有限的,允许试错的空间很大,而在现代社会,人类行为改变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作用力已非常巨大,有些错误行为导致的有害结果甚至是不可逆转的。盲目的决策或判断所引导的行为,其危害性可能比不行为还要大。

因此,不管你过去是多么地近乎本能的习惯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互干扰的混合状态,你现在在一些相对重要得问题上必须强迫自己进行一个完整的抽象思维过程。这种要求在社会科学领域尤其迫切。通过第四讲的学习你将了解,抽象思维本身已不是尽善尽美的思维方法,它和现实的本来面目已存在距离,在社会科学领域比比皆是的逻辑混乱的做法,更让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社会科学”远离了科学范畴。

研究客体的能动性和社会性导致的复杂加大了社会科学的抽象思维的困难,但社会科学的抽象思维的低水平主要还是因为人们忘了严密的抽象思维都有哪些要求。

怎样做才是一个完整和准确的抽象思维过程?在即将详细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和读者可能会达成一个共识,正确的和具有实用性的答案应该是简洁和清晰的,否则它不但不能成为我们进行思维的利器,反而会成为我们思维的包袱。如果它有过多的新概念或新概念之间的关系混乱不堪,那它顶多只是供“饱学之士”把玩的精神玩具。读者可以用这个标准去衡量这本书和其它所有企图为人在思维方法上指点迷津的论著是否可读。

面对你要论述的问题,面对你要判断的事物,面对你要决策的内容,完整的抽象思维过程要求你在两个方面下足功夫:一是准确界定概念,准确界定概念的内涵、外延和数量属性;二是准确判断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准确判断概念之间的演绎关系和数量属性关系。

人们思维和认识的目的就是把握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一些事物的变化和另一些事物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是以此为基础人们才能预测将来的变化和引导自己的行为。

从第二讲我们就知道,形象思维方法由于它的三个明显的局限性,不可能为人类达成认识世界的目的做多大贡献。

抽象思维是用概念来代表现实的事物,而不是象形象思维那样用感知的图画来代表现实的事物;抽象思维是用概念间的关系来代表现实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象形象思维那样用图画的变换来代表现实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为人类超越自己的感官去认清或者更加宏观或者更加微观或者更加快速变化的世界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如果没有抽象思维的准确性,即不能准确界定概念和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这种可能性就无法变成现实性。因此,准确地形成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是抽象思维方法的最基本的规则。

篇6:护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护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机体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护理心理学 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研究护理领域中个体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 指对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

心境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一种迅猛爆发、激动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

需要是个体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这些动力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过程的速度、稳定性、强度、灵活性及指向性等方面。

健康的概念 不但要没有生理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应激:是一种刺激物于集体无相作用的反应过程。

应激源:指能引起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各种因素。

心理防御机制指 个体在应对心理压力或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

反向指内心有某种欲望或真实想法,由于受社会道德规范或国家法制限制不允许表达,只能尽力伪装,表现出相反的态度和行为。

退化 当人遭遇挫折时,有时会放弃习惯化的成熟应对方式,而恢复早期幼稚方式应对环境变化或满足己欲。像儿童一样为得到某物而耍赖、无理纠缠。

合理化 又称文饰作用,指潜意识地用一种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

应对 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又称应对策略。 角色人格指具有某种社会特定地位的人们,共同具备并能形成相似的角色行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 在护士角色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起决定作用的、随时可能影响角色行为模式的人格特质。

护患关系 是护士与患者在特定环境中交往互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患者角色 又称病人身份。当一个人被宣布患病之后,他就获得了患者角色,其原有的社会角色,就部分或全部地被患者角色所代替。

心理治疗:以心理学理论体系,以治疗者与来访者得关系为桥梁,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

篇7:教育制度名词解释

教育制度名词解释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3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7、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8、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39、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40、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41、地方课程:是盛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4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3、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6、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4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49、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51、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5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5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6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6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6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5、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66、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6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68、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69、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70、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71、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7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74、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75、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76、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77、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78、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7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80、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8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82、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83、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84、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85、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86、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87、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88、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89、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90、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篇8:名词解释 Niche

名词解释 Niche

名词解释 Niche:本意是指微生态环境。在这里专指蕴含丰富市场机会但规模不大,别人不做的产品或服务市场。

篇9:集体合同名词解释

条例最突出特点是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工会法》中关于集体合同制度的原则性规定,作了大量拓展和补充细化,对集体协商代表的产生、集体协商的形式、集体合同的具体内容作了详细规定,在订立集体合同方面,细致划分出行业性与区域性集体合同。条例根据我省实际,明确规定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等单位适用该条例,事业单位也参照执行。 “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相抵触的,按照集体合同执行。 ”

条例注重加强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集体协商双方代表人数应当对等,每方不少于三人,并各确定一名首席协商代表。双方协商代表不得兼任,专职或者兼职工会工作人员不得担任用人单位的协商代表”,条例第十条旨在保证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能真正代表劳动者的利益。

工资是劳动者最关心问题,也是集体合同的核心内容。条例确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明确将“劳动报酬”作为集体合同首要内容。就开展工资协商作出专门规定,用人单位与职工方通过集体协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集体合同的履行。 ”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合并、分立、重组后,原集体合同继续有效,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

条例对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进行专章规定,强化了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的法律地位,用于解决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等县级以下的经济组织,包括众多个体私营企业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问题

篇10:宇宙名词解释

在汉语中,“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即所有的

“宇宙”一词,最早出自《庄子》这本书,“宇”指的是一切的空间,包括东,南,西,北等一切地点,是无边无际的;“宙”指的是一切的时间,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等,是无始无终的。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universe,space;在俄语中叫кocMoc,在德语中叫kosmos,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的,按客观规律运动的物质世界。

宇宙[1]概括

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是一切空间和时间的综合。一般理解的宇宙指我们所存在的一个时空连续系统,包括其间的所有物质、能量和事件。

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宇宙是多样又统一的。它包括一切,是所有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没有时间和空间就没有一切。所以它包含了全部。

分层次的认识宇宙

从哲学的观点看。人们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不过,对这个深奥的概念我们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讨,还是留给哲学家们去研究。我们不妨把眼光缩小一些,讲一讲利用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所能了解和观测的宇宙,人们把它称为“我们的宇宙”或“总星系”。

从最新的观测资料看,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从该星系发出,那么要经过13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当然也就是130亿年前发出的。这130亿光年的距离便是我们今天(2009年)所知道的宇宙的范围。再说得明确一些,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范围,或者说大小,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以130亿光年的距离为半径的球形空间。当然,地球并不真的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个球体,只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我们只能了解到这一程度,

小学生作文大全

在这个以130亿光年为半径的球形空间里,目前已被人们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250亿个,而每个星系又拥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几百到几万亿颗。因此只要做一道简单的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沧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一直以来,天文学家和我们一样,想知道宇宙究竟有多大。最近,美国的太空网报道,经过艰苦的计算工作,天文学家发现宇宙超乎寻常的大,其长度至少为1560亿光年。“这样一个有关宇宙大小的发现,显然是以‘宇宙是球形的,是有限无边的’为前提条件的。这个假设是爱因斯坦最早提出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同杰说:“国际主流宇宙学普遍认为宇宙是平坦的,是无限的。”那么,围绕宇宙的争论从何而来?理据何在?一种最为普遍的观点:在大爆炸之后,宇宙诞生了。“根据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大爆炸学说,我们的宇宙是大约137亿年前由一个非常小的点爆炸产生的,目前宇宙仍在膨胀。”陈大明研究员说,“这一学说得到大量天文观测的证实。”这一学说认为,宇宙诞生初期,温度非常高,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开始降低,中子、质子、电子产生了。此后,这些基本粒子就形成了各种元素,这些物质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这些团块又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行星,在个别的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能够认识宇宙的人类最终诞生了。宇宙是球形的、有限无边的?“认为宇宙是球形的观点在很长时间内存在着,尽管不是国际宇宙学界的主流。”陈大明介绍说,“它的每一次提出,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是因为这一观点很奇特。”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不久前,由美国数学家杰弗里·威克斯构建的宇宙模型:一个大小有限、形状如同足球的镜子迷宫。“形如足球”的模型令科学界震惊,因为这一学说宣称,宇宙之所以令人产生无边无界的“错觉”,是因为这个有限空间通过“返转”效应无限重复映现自身。威克斯认为,人们之所以感觉宇宙是无限的,是因为宇宙就像一个镜子迷宫,光线传过来又传过去,让人们发生错觉,误以为宇宙在无限伸展。这一惊人推断后来被《新科学家》杂志收录,同时作为一种“奇谈”在民间广为流传着。

外卖好评评语大全回复6

医护英语二级范文

搞笑买家评语

淘宝缺货解释范文

《天使的声音》的阅读答案

天使的声音阅读题答案

感恩的词语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学案及典型例题c1Unit 3 This is my sister.

麦当劳员工辞职信

感谢词语

名词解释感谢信
《名词解释感谢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名词解释感谢信(共10篇)】相关文章:

说话语气态度的检讨书2022-11-24

误解的说说2022-10-18

当你需要向用户解释时,就已经输了一半2022-07-21

天使的声音散文2022-04-28

admit的用法总结2022-04-30

党的知识竞赛主持词2024-04-03

学生会辞职书2024-05-04

被误解的说说2022-09-15

礼尚往来的感恩节祝福语2023-03-14

病人表扬信怎么写202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