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作文:腊八节的故事

时间:2023-05-27 08:19:04 六年级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六年级作文:腊八节的故事(精选30篇)由网友“加载中”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六年级作文:腊八节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六年级作文:腊八节的故事

篇1:腊八节故事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幸福腊八粥

站在暖暖的炉火旁,我不停地搅拌锅里的东西,当甜润的香气缕缕飘溢而出时,一抹暗香也在我心底浮动。今天是腊月初八,我要为心爱的人熬一锅盛满祝福的腊八粥。

爱上林风缘于那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腊八粥。那个冬天的早晨,我躲在温暖的被窝里瞪着空洞的眼睛望着天花板发呆,过惯了安逸的日子,人就变得慵懒没有斗志,一旦生活有了一点小小的改变,便容易滋生愤懑茫然的情绪。就比如那天,我就给了自己一个不起床的理由:天气太冷了,今天就不去开店门了,反正有钱的老爸也不指望那间店能赚钱。

思绪像脱缰的野马在寒冷的冬日里奔腾,清冷的空气中传来“咚咚咚”的敲门声,我懒洋洋地开门,张口欲对敲门人大发牢骚,一碗冒着热气、香甜四溢的粥递了过来,青瓷碗后面是一张宠辱不惊的阳光笑脸:“早上好!今天是腊月初八,我熬了一锅腊八粥,送给邻居一同分享!”我诧异地瞪着他,正要说什么,他咧咧嘴笑了笑:“我们北方有一风俗,腊月初八熬一锅腊八粥,分馈亲友共食,意在祈望丰收,更有增福增寿的意思。”我好奇地接过那碗粥,用鼻尖嗅了嗅,喃喃道:“还有这种风俗呀,我怎么不知道?”他的眼睛亮晶晶的,似有泪花在闪:“你们南方好像没有,可在我的家乡却很重视。小时候,一到腊月初八,母亲便早早熬好一锅粥,然后把我们从被窝里揪出来,就为赶早吃上一碗热腾腾的寓意吉祥的腊八粥。昨天我母亲还打电话提醒我这个在外漂泊的游子,今天一定别忘了喝腊八粥,这不,我熬好了送你一碗,祝福你来年爱情事业大丰收!”

我心底没来由地暖了一下,顷刻盛满了感动,与林风做了半年邻居,现在才发现他的与众不同。在捧过那碗香甜润滑的腊八粥的刹那,我爱上了这个会做腊八粥的北方男孩。

幸福腊八粥林风熬的腊八粥很可口,寒冷的冬天,一碗香甜润滑的热粥下肚,整个冬天都会变得温暖如春。我缠着他交出制作腊八粥的秘方,他乐不可支一口应允了,不但积极地言传身教,还很详细地把食谱写在我的笔记本上,末了还深情地说:“赶快学会了,我希望能一辈子吃你做的腊八粥。”我拿起他写的食谱一看,立刻就傻眼了,做个腊八粥还这么讲究?

一、甜味腊八粥

1。原料: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核桃、百合、龙眼肉、蜜饯、桂花。

2。将原料用温水浸泡6个小时。

3。将原料放入沙锅用小火慢慢煲,沸腾之后不停地搅拌,直至原料浓稠融合为一体为止,最后加入红糖即可。

温馨提示:此粥有补气、安神、清心、养血之疗效,适合在冬季身体机能都处于衰弱状态时食用。

二、咸味腊八粥

1。原料:粳米、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

2。将粳米、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放入锅中沸腾10分钟。

3。依次加入金针菇、荸荠、木耳、青菜一起煲,沸腾30分钟后加入油、盐、鸡精即可。

温馨提示:此粥有开胃健脾之功效,适合在冬春交替慵懒厌食的时节食用。

三、美味腊八粥

1。原料:大米、胡萝卜、熏干、青笋、香菇、木耳、瘦猪肉馅半斤、虾仁、香菜。

2。将肉馅放入锅中,沸腾后滤掉泡沫,将洗净的大米倒入锅内,加入切碎的木耳香菇,再把胡萝卜切丁放入锅里,加少许虾仁后用小火慢慢煨。

3。15分钟后,将熏干切成3厘米长的小丁,加入锅中。

4。10分钟后,将青笋切成3厘米长的小丁,加入锅中。

5。不停搅拌,避免粘锅,30分钟后,加入精盐与香油,撒入香菜碎末即可。

温馨提示:此粥有去烦除躁之神奇功效,特别适合年轻气盛刁钻古怪的小女子食用。

看到这些,我忍不住翻了个大白眼:“这么烦琐,我才不学呢,以后想吃到外面买不就得了!”林风调侃地拧了一下我的耳朵,意味深长地说:“做这个粥还有一样最重要的原料,有了这种原料,你就不会嫌烦琐了。”

与林风相处越久,我就越迷恋腊八粥的味道,也渐渐地爱上熬粥的感觉。终于明白了林风的话,有爱做原料,再烦琐的工序,也会成为一种享受。

篇2:腊八节神话传说故事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附:腊八节各地习俗

1、陕西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2、甘肃腊八节的习俗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3、西宁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4、江浙腊八节的习俗

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腊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人煮腊八粥则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据说,这种煮粥方法还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

5、西北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在陕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而且,腊八这天忌吃菜。如果这天吃菜的话,庄稼地里就会杂草多。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6、宁夏腊八节的习俗

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和陕北一样,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7、北京腊八节的习俗

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炖,直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篇3:腊八节的故事

从前,有一家人家,三口人过日子——一个老头、一个老太婆、一个儿子。

老头和老太婆,一年到头总是勤勤恳恳地过日子:公鸡一打鸣,老头就起来下地,老太婆就起来点火做饭;老头耪五更地回来,老太婆已把饭做好,屋里院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吃完饭,老头抽袋烟又下地了,老太婆就搬过纺车,嗡嗡地纺线。就这样,他家年年打得粮食大囤溜,小囤满,有吃有穿,日子过得美美的。邻人们哪个不夸呀,哪个不学呀!

儿子呢,才十多岁。爹让他学耪地,他不去干;妈让他学管家,他不听。他净贪玩。他爹妈想,嗨,还小呢,也许长大了,一懂得过日子的道理就好了。谁知儿子长成了大小伙子,倒是不贪玩了,那个馋劲头可大啦!爹妈说劝,他当耳边风;邻人们说他没出息,他装聋。他想的好:有爹妈干着呢,我不干也行;谁让我摊上个好的“父母运”呢?

老头和老太婆渐渐地老了。

一天,老头得了重病,治也治不好,眼看就要死去。临死时候,老头把儿子叫到跟前,嘱咐他说:

“孩子,你总要记住哇——‘谁家地上耪得勤,谁家粮食打满囤。’你要再像从前那样下去,早晚是要受罪的。”

老头说完了就死了。

儿子没把爹的话记在心里,老头死后,他当家,仗着爹留下的房子,地,还有一囤粮食,就天天吃吃喝喝,玩玩乐乐——越来越放荡了。不久,他娶了个媳妇。媳妇跟男人一路人。邻人们都骂他们是“花啦虎”,老太婆气病了。

一天,老太婆倒在炕上,看看也要死去。儿子不听话,就嘱咐嘱咐媳妇吧。老太婆把儿媳妇叫到跟前,痛心地说:“孩子,你总要记住呀——‘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梁先红尖。’你要跟你男人那样学下去,早晚是要受罪的。”

老太婆说完也死了。

媳妇没有把婆婆的话记在心里,她和男人更放荡啦!每天日头不晒屁股不起炕,地里长遍了野草不耪一锄;天天只顾吃呀花呀。父母留下粮食吃光了,卖地;卖地的粮食快吃完了,不碍——还能卖房子呢。他们就这样迷迷糊糊地过下去。邻人们都不搭理他们了!冬天到了。

寒风呼呼地嚎,大雪哗哗地飘。冰天雪地,冷得连只野鸟也看不见呀。父母留下的三间房子,也不收拾也不抹泥,早就露天了,风吹雨打日头晒,檩都朽了,就是卖,谁买这样的房子呢?常说的话——“腊七腊八,到处冻个大疙瘩”。腊月初头这几天,是冬天最冷的时候啊!

这两口子,挤在墙旮旯里,冻得哆哆嗦嗦直打颤,饿得耷拉着脑袋眼发花。到腊月初八这天,他俩再也忍不住了,直直懒腰,把囤拆了。抖抖囤底,弄把粮食,敲敲囤边,又弄把杂粮;把囤篓当柴,把粮食下锅,熬了半锅杂粮粥喝了。心里一暖和,两人这才猛地想起爹妈的话。可是晚啦——喝口稀粥顶什么呀!两人连冻带饿死在旮旯里了。

这件事一个传十,十个传百——大伙都知道了。后来人们每到旧历腊月初八这天,就有这个风俗:家家五更天起来,把许多杂粮放在一起熬一锅杂粮粥,这就叫“腊八粥”。在吃“腊八粥”的时候,老人们总爱对晚辈讲这个故事,讲完了就说:

“那对馋懒的夫妻,不听劝不服说,光凭摊上了好的‘父母运’,怎么样?吃光淘净到末了闹顿这样的杂粮粥喝,还是没误了冻死呵!”接着,老人们便念叨起老头和老婆临死时说的.话: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梁先红尖,谁家土地耪得勤,谁家粮食打满囤。

【阅读延伸】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在开封,吃腊八粥是纪念抗金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腊八粥距今有千年历史。经过后人不断传诵和加工,关于腊八节的故事越来越多,这些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腊八节的变化和传承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北齐诗人魏收在其诗作《腊节》里说:“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嘉平”就是腊日。而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腊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而腊八节食用的腊八粥,则是到了北宋才正式开始有腊八粥名称的记载,宋朝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

开封民间称过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腊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了,腊八也就是新年的开始。俗话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货办”就是这个道理。

篇4:腊八节的故事

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弃位出家,经过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身体变得极度瘦弱。于是,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从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让长年清净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素日里看见释迦牟尼如此虔诚苦修,心中甚是感动敬佩。这时见释迦牟尼已愿受愿,忙选择肥壮的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之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毕波罗树下金刚座上,端坐思惟,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如此,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时至腊月初七日。释迦牟尼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世、未来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腊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篇5:腊八节的故事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传说五: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篇6:腊八节都有哪些经典故事

腊八节都有哪些经典故事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腊八节饮食禁忌

消化不良者的腊八粥可以考虑少放黄豆、黑豆等,因为它们消化起来的确有点辛苦。可以放点暖身的糯米,多加点养胃的糙米。淀粉豆子和养生食材在烹调之前要充分浸泡,煮后就会更加柔软,容易消化。

糖尿病人的腊八粥则相反,不要加入糯米和白米,更不要加糖。宜用燕麦、大麦来增加黏稠感,同时要放一半以上的豆子,以便帮助控制血糖上升速度。

减肥者的腊八粥重在咀嚼口感和饱腹感,也要少加糯米和白米这种太容易消化的配料,不加糖。要多加皮比较厚的淀粉豆类,比如各种芸豆、红小豆等,让粥的质地软而不烂。

至于孩子们的腊八粥,不妨加些切碎的坚果仁和水果干,增加香甜的气息,帮助他们高高兴兴地把这种健康食品吃下去。

我们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不要只在腊八这天和腊八粥见面。这样好的一种养生营养美食,为什么不可以经常登上我们的餐桌,为我们的健康多做贡献呢!

腊八节节日起源

自上古时代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篇7:关于腊八节民间传说故事

腊八节传说故事

【传说一】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三】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 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传说五】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腊八节的社会文化意义

一、腊八节社会文化意义的历史曲解

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腊八节的社会文化意义往往被蒙上一层历史的云雾,得不到准确的认知和理解。从前人对腊八节的的起源,特别是腊八粥的起源的说法,可以明显看到这一点。

(一)腊八节起源于“腊祭”

关于腊八节的起源,源于“腊祭”的说法比较流行。据百度百科“腊祭”条目: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到南北朝时期才成为固定的节日。“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腊祭”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存在,那时的人们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去野外猎取各种野兽,用于祭祀百神。

据《风俗通》记载:“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或者腊接也,新故交接,脚猎大祭以报功也。”由此可以看出,“腊”与“猎”相通,“腊祭”就是用打来的野兽进行祭祀,祭祖先,祭百神。直到现在人们还习惯把腊月腌制的猪肉称为“腊肉”。

从以上文字可知,腊八节起源于“腊祭”,与猎取野兽密切相关。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有学者以为,这是把“腊月”的起源误当成了“腊八节”的起源,产生了时间上的错位。

因为从时间上看“腊祭”的年代更为久远。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技术社会形态来看,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渔猎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序列。也就是说渔猎社会早于农业社会。

“腊祭”应该存在于渔猎社会,《周易·系辞下》中有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署,以佃以渔”的说法,说明从伏羲氏时代开始,早期原始人类的经济活动以渔猎经济为主。后来到了农业社会形态,还要祭祀神灵,但不再使用猎取的野兽,而使用富有农业特色的“七宝五味粥”。

再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腊”字的“月”字旁是形旁,表示“肉”,“腊祭”实际上是用打猎得来的野兽的“肉”来祭祀神灵。可见,“腊月”是渔猎社会的产物,而“腊八节”绝对应该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二)腊八节起源于“佛成道日”

栗治国先生在《“腊八”新解》中这样描述腊八节的由来:“佛祖释迎牟尼在修道时因饥饿、困顿而昏厥在了哈比尔邦尼连任附近的菩堤树下,巧逢一位牧羊女打此往过,遂以粮、豆、干果熬粥救活了佛祖,终使其得道成佛,而这一天正好是汉历的腊月初八,佛教界称之为‘成道日’。佛祖‘成道日’煮粥祭祀的活动传入我国后,逐渐形成腊八节吃腊八粥的节俗。”栗先生随后评价说:腊八节因佛而起的说法只是佛教徒的一种附会而已。”这一评价十分中肯。

首先,在时间上,十二月称“腊”,始于我国秦代。而释迎牟尼成道是在公元前550余年的春秋之时其时十二月并未称“腊”。古印度使用的是印度历而不是夏历。印度历的释迎牟尼成道日在夏历中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不可能将释迎牟尼的成道日固定在夏历的十二月初八日。

其次,在行为上,佛教寺院僧众取香谷及果蔬等物煮粥供佛。腊月初八日寺院僧众可以用腊八粥供佛,但不等于说腊八粥起源于腊月初八日的释迎牟尼成道。换句话说,是先有腊八粥后有以粥供佛的行为。

第三,在广泛性上腊八节喝腊八粥几乎是全民一致的行为。佛祖的“成道日”只可能在寺庙僧侣和善男信女之中传扬,不可能成为全国百姓统一的祭祀日。

(三)腊八节起源于朱元璋

据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年少时家中十分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一年冬天的腊月初八,又冷又饿的放牛娃朱元璋挖到了一个老鼠洞,从里面竟然挖出一些大米、红豆、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就把这些东西熬成了一锅粥美餐一顿。

谁知这粥奇香无比,令他终生难忘。后来朱元璋统一天下,当上皇帝,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在每年腊月初八都让御膳房进献此粥,成为宫中定制。后来这一宫中节俗逐渐演化为民间节俗。

学界认为,这也是附会之说。因为皇家、官家的认可和支持只能促使喝腊八粥这一节俗发扬光大,但用皇权强制将其推行到民间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再者,有史书记载,喝腊八粥的风俗在宋代就已有,并非起源于明代的朱元璋。南宋人吴自牧的《梦梁录》说:“十二月初八日,大刹寺院谓之腊八,僧众设五味粥供佛名曰腊八粥。”

从起源上看,腊八节被披上了迷信外衣,赋予了宗教色彩,施加了皇权影响,其社会文化意义没有得到真正的彰显。腊八节的文化意义之根就在于农耕文化。

二、腊八节农耕文化意义的现代探究

腊八节植根于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意义。

(一)表达祈求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

腊八节借“腊祭”之名,表达的却是农事劳作一年的人们对来年的一种美好祝愿。从表面来看,人们是用收获的各种农作物礼敬百神,祭祀祖先,感谢神灵赐给他们的农业果实,感谢祖先对他们生产生活的保佑,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事业发达,具有深重的迷信色彩。

但仔细考察,这种信仰崇拜活动在迷信外衣下有其实用的目的,虚幻的功利性背后都有其直接的物质功利性。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迷信的方式具有精神安慰和心灵净化作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是无可厚非的,要从迷信的外衣下看到那颗赤诚的心。

(二)展示庆祝农业丰收的喜悦心情

腊八节的标志性习俗腊八粥,其实是农业丰收成果的一次大展示。正如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所说:“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这种集中反映农家粮食丰盛、应有尽有的腊八粥,确实能体现出农业大丰收的喜人景象,能体现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满怀喜悦,能表现出人们享受幸福生活的特殊情趣。

(三)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一般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但是,腊八节似乎走出了家人的小圈子,人们通过腊八粥的馈赠与接受,建立了更广泛的情感联系。

宋代时,每到腊八这一天,无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庶民百姓家都要熬制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加盛行。在宫廷,天子、皇后、皇子等都要向宫女侍从、文武大臣赏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粮、干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用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并且馈赠亲朋好友。腊八节借助土地出产的农业成果有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蕴含追求身体健康的养生之道

农事劳作需要健硕的身体,而腊八粥正具有保健的诸多作用。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其实,腊八喝粥,只是一种象征,起的是提倡作用,平素喝粥同样有益健康。正如春天适宜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腊八节时举国钟情腊八粥,喝粥有益健康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五)开启新一年农忙的时间窗口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立冬”过后,农村就转入了“冬闲”时期。从立冬到大寒之间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是农民养精蓄锐的好时段。因为小寒一过,家家户户就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同时也开始为新的一年做准备。

除磨面碾米、杀猪宰羊、磨豆腐、蒸馒头等年事活动之外,还要提早进行沤制肥料、清点种子等活计。“载腊八冰便是沤水沤肥的一个信号”,还有“谁家早载冰柱早吃饭来年的庄稼早熟早收”的谚语为戒。

俗话说:“注户靠早起。”人们“半夜起来吃饭就是新一轮早起晚睡的总动员,而吃腊八粥就是借展示粮、豆、果、蔬丰富多彩生活的动员令的实质内容”。可以说脂腊八节既是由“冬闲”转入“冬忙”的关节点,更是从上一年农忙转入下一年农忙的动员令。

我国渔、猎业的发展历史虽然十分久远,但农业自远古时代起就长期居于百业之冠。腊八节被我们祖先赋予了丰富多样的农耕文化意义,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与生活情趣。

篇8:腊八节作文小学六年级

在我的故乡,每年的阴历12月初八,即腊八节,有吃腊八粥的风俗。腊八粥就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煮成的甜味或咸味粥。而大家故乡的人却喜欢吃咸味腊八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材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腊月初八早上,天刚蒙蒙亮,大家就赶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饭,而是先将熬好的粥喂给枣树,将枣树树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真诚地把粥抹在树痕上,这即使是枣树把饭吃掉了。

大家如此做的缘由,据老大家讲,原来大家这个区域的枣树原都不结果,大家都不想种枣树。枣神见大家都不尊敬她,便变成一个老太婆来到人间。她在离村不远的地方画了一片果园,满园枣树,红枣满枝。大家摘下一尝,又酸又甜,美味极了,就纷纷跑到管理枣树的老太婆那里讨教。

老太婆告诉大伙,只须每年腊月初八给枣树喂顿米饭,枣树就会结果。大家根据她说的办法去做,果然棵棵树上都结出了红枣。这不过是一个传闻而已,其实这里面包含着很多科学道理:在枣树上砍些口子,可以调节枣树的营养增长,阻止养分向地下输送,好集中力量提供地上部分,从而保证了果实的营养需要。至于把粥抹在树痕上,其实不过是一种保护伤口愈合的土方法罢了。

直到目前,故乡的有的地方还保留有腊月初八让枣树吃米饭的风俗。当地流传有如此一句民谣:“腊八枣树吃米饭,枣儿结得干连蛋。”

篇9:腊八节作文小学六年级

腊八节到了,在腊八节要喝腊八粥,大家都了解,但是同学们知晓为何喝腊八粥吗?别看只是一碗小小的粥,里面的常识和里面的材料一样丰富的'非常!就让我来给大伙介绍介绍关于腊八粥的常识吧!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国内喝腊八粥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家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风靡。在宫廷,皇帝要向文武大臣赐腊八粥。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块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还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煮粥供佛。传闻吃了将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还可以增福增寿。所以大家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非常多,其中以北京的最为讲究,粥里有红枣、莲子……总计不下二十种。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在半夜时分开始煮,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你想,如此复杂能不好喝吗?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各种花样,再放在锅中煮。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必须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一碗粥有这么多常识,中国真不愧是文明大国啊!我真自豪自己是中国人!

篇10:腊八节故事传说介绍

腊八节故事传说

传说一

传说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二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传说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三

传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四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五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腊八节起源:民间传统、宗教祭祀

自上古时代起,有在腊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习俗,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汉应劭《风俗通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还有一种说法,即“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

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汉代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不过在这一天并不喝腊八粥,而只是作为祭奉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

民俗专家介绍,“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腊八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汉族

农历十二月初八(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人们在腊八节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是指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的第八天,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腊八节在中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中国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农历十二月称腊月,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篇11:腊八节的由来故事

一、腊八节由来故事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 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

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

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

二、腊八粥的传说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 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三、腊八节相关的传说故事

腊八节的传说一:对忠臣岳飞的怀念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腊八节的传说二:朱元璋遇难之说

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节传说三:悼念秦长城修筑民工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篇12:腊八节经典来历传说故事

腊八节来历

农历十二月初八(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腊八粥材料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腊八节经典传说故事

一、道教传说

相传腊月初八这一天是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的日子,只为校定生人受禄延益,在此日修道之人要斋戒沐浴,朝真行道,便能获得福禄无量。

二、佛教传说

在佛教便有释迦牟尼佛在这一天悟道成佛一说,相传在两千五百年多年前,释迦牟尼为求正法在金刚莲台之上,由于时日良久致使自己骨瘦如柴,幸得难陀与波罗二牧女提供的牛乳乳糜才得以为继,终于在苦修四十八天后了悟佛法,大彻大悟。而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从此腊八便成为了佛教的一个重大纪念之日。

三、秦始皇修长城传说

相传当年秦始皇修筑长城,动用天下劳工,但是却经常无粮继日,由于当时条件艰苦,劳工家人也无法将粮食及时送到,所以众劳工便将仅剩的少许粮食凑在一起,熬成一锅杂粮粥用以渡过难关。而这一天便是腊月初八,后人便在腊月初八这天熬腊八粥来纪念此日。

四、岳飞传说

腊八节的由来源于对大宋忠臣的怀念。相传岳飞在率领部下抗金之时,有一日兵至朱仙镇,兵将由于缺衣少食致使挨饿受冻,但四方百姓听闻是岳飞抗金兵将到此,便家家户户煮粥相济,如此岳飞才得以大胜金军。而这一天便是腊月初八,后人便在每年的腊月初八煮粥以示纪念。

五、朱元璋传说

朱元璋当年还未成为皇帝之时,曾经落魄至极,被元军囚禁大牢之中。在牢中饥肠辘辘的他从老鼠洞中扒出许多粮豆,他便将其放在一起熬了一锅豆粮粥,而这天正是腊月初八。再后来朱元璋荣登大宝成为大明皇帝还对此事念念不忘,遍将每年的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并在这一天煮粥纪念。

六、民间传说

相传有老夫妇二人娶一儿媳,但此媳却终日好吃懒做,终于时至年粮食空瘪关无以为继,幸得邻里周济,家家户户送来杂粮,这家人将此杂粮熬制成粥才得以度过难关。而也正因此事令媳妇改掉恶习,这一天便是腊月初八,从此在此日熬制腊八粥来纪念,有谚语云“吃顿杂粮粥,教训记心头”

七、上古传说

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有三子,此三子死后却变为厉鬼专吓孩童,令许多孩童惊吓致病,而百姓得知赤豆能驱鬼,遍将赤豆等豆物混在一起煮粥,吃下此粥的孩童便可百邪不侵,祛病祛灾。而此日正是腊月初八,遂将此日定为“腊八节”,在此日家家便会煮“腊八粥”来纪念。

篇13:腊八节七个经典传说故事

腊八节的由来

由来一,驱逐恶鬼。传说上古时代有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由来二,腊八节也叫佛成道节,相传,佛祖释迦摩尼就是在这一天成佛的。佛祖原先在深山修行,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正准备放弃,正巧碰到一个牧羊女,送了他食物,他吃完盘腿坐在菩提下,在十二月初八这天终于悟道成佛。

由来三,腊八节是为了纪念岳飞,当年岳飞抗金于朱仙镇,正是寒冬腊月之际,军队缺衣少食,百姓纷纷送粥救济,岳家军饱餐一顿千家粥,结果大胜,此日正是腊月初八。人们为了纪念岳飞,每到腊月初八就以杂粮豆果煮粥,最终成为了民俗。

腊八节传说

一、道教传说

相传腊月初八这一天是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的日子,只为校定生人受禄延益,在此日修道之人要斋戒沐浴,朝真行道,便能获得福禄无量。

二、佛教传说

在佛教便有释迦牟尼佛在这一天悟道成佛一说,相传在两千五百年多年前,释迦牟尼为求正法在金刚莲台之上,由于时日良久致使自己骨瘦如柴,幸得难陀与波罗二牧女提供的牛乳乳糜才得以为继,终于在苦修四十八天后了悟佛法,大彻大悟。而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从此腊八便成为了佛教的一个重大纪念之日。

三、秦始皇修长城传说

相传当年秦始皇修筑长城,动用天下劳工,但是却经常无粮继日,由于当时条件艰苦,劳工家人也无法将粮食及时送到,所以众劳工便将仅剩的少许粮食凑在一起,熬成一锅杂粮粥用以渡过难关。而这一天便是腊月初八,后人便在腊月初八这天熬腊八粥来纪念此日。

四、岳飞传说

腊八节的由来源于对大宋忠臣的怀念。相传岳飞在率领部下抗金之时,有一日兵至朱仙镇,兵将由于缺衣少食致使挨饿受冻,但四方百姓听闻是岳飞抗金兵将到此,便家家户户煮粥相济,如此岳飞才得以大胜金军。而这一天便是腊月初八,后人便在每年的腊月初八煮粥以示纪念。

五、朱元璋传说

朱元璋当年还未成为皇帝之时,曾经落魄至极,被元军囚禁大牢之中。在牢中饥肠辘辘的他从老鼠洞中扒出许多粮豆,他便将其放在一起熬了一锅豆粮粥,而这天正是腊月初八。再后来朱元璋荣登大宝成为大明皇帝还对此事念念不忘,遍将每年的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并在这一天煮粥纪念。

六、民间传说

相传有老夫妇二人娶一儿媳,但此媳却终日好吃懒做,终于时至年粮食空瘪关无以为继,幸得邻里周济,家家户户送来杂粮,这家人将此杂粮熬制成粥才得以度过难关。而也正因此事令媳妇改掉恶习,这一天便是腊月初八,从此在此日熬制腊八粥来纪念,有谚语云“吃顿杂粮粥,教训记心头”

七、上古传说

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有三子,此三子死后却变为厉鬼专吓孩童,令许多孩童惊吓致病,而百姓得知赤豆能驱鬼,遍将赤豆等豆物混在一起煮粥,吃下此粥的孩童便可百邪不侵,祛病祛灾。而此日正是腊月初八,遂将此日定为“腊八节”,在此日家家便会煮“腊八粥”来纪念。

篇14:腊八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腊八节传统习俗

1、吃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用料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腊八粥不仅是时令美食,更是养生佳品,尤其适合在寒冷的天气里保养脾胃。

2、祭祀

腊八本来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等。唐宋后来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习惯在这天祭佛。部分地区很隆重。

从先秦开始,腊八节就有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的习俗。而且,腊八节还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是佛教徒的节日。所以,在腊八节这天祭神、敬佛、祭祀祖先,有祈求神灵、佛祖、先人庇佑的好兆头。

3、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4、泡制腊八蒜

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在这天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

旧时商号在腊八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账目盘点出来,算清楚这一年的收支盈亏。债主还会在腊八这天提醒欠钱人家准备还钱。腊月里人们讲究忌讳,所以就用与“算”字同音的“蒜”,来代替算账的“算”。也因此,腊八蒜虽然好吃,市面上却没有卖的。都是家家户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并且也给自家算算账,看看这一年的开支,有多少积余,盘算该花多少钱置办年货等。

5、制腊八豆腐

安徽黔县民间习俗,是当地的风味特产,将自制豆腐晒干可留日后吃。具体制作过程如下: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盐水,在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而成。“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

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咸中透甜,又香又鲜。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辅料,则更加美味。它既可以单独成菜,也可与肉类搭配,或炒或炖,都是美味。招待贵宾时,黟县人还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的模样,淋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6、吃腊八面

除了甜口或咸口的腊八粥,以及腊八蒜、腊八豆腐之外,当然也少不了陕西的腊八面。在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太阳出来之前,陕西人家家户户都要吃碗热气腾腾、四溢飘香的腊八面。

腊八面是在腊八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过去在陕西大荔和临潼、凤翔一带腊八节这日人们煮面敬神,因之叫“腊八面”。起初关中农村的腊八面是用小米、黄豆煮粥下面条,而后用八种蔬菜和肉爁成臊子下面条,如今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将豆类与菜系相结合,用核桃仁、芝麻、花生米、莲子、青菜、菠菜、黄花、木耳等同面条同煮,调成汤面,营养丰富,十分好吃。走进腊月,乡下就有了年的味儿。这味儿是从喷香的“腊八菜”、“腊八面”里溢出来,飘出来的。

篇15: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篇16: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1、佛祖成道之说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他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2、朱元璋受难之说

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极了,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3、赤豆打鬼之说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而大人小孩生病、身体不好都是腊八节这些疫鬼作祟的原因。所以,在腊八这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4、纪念修长城的民工之说

相传,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民工们长年在工地上不能回家,吃粮全靠家里人送。家里粮食送不到的,就有可能饿死在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一些少粮的民工们把各自剩下的五谷杂粮熬成稀粥,每人喝一碗抵御饥寒。后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5、牢记祖先勤俭美德之说

传说,西晋时有个青年人很懒,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等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没粮了。饥饿难熬的年轻人,遍搜家里的坛坛罐罐,将残余的五谷颗粒连同可食的残碎物,一起煮了一碗粥喝下。从此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勤劳过日。人们借此教育子女,腊八喝粥,牢记祖先勤俭美德。

6、怀念岳飞之说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十二月初八这天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大胜而归。后来每到腊月初八,人们便以杂粮豆果煮粥,怀念岳飞。

篇17: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腊八节传说:佛祖修行之说

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节传说:赤豆打鬼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腊八节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腊八节传说:悼念秦长城修筑民工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

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腊八节传说:怀念忠臣岳飞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腊八节传说:朱元璋和腊八粥

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腊八常识:四川腊八粥的做法

2.腊八节的由来与习俗

3.腊八粥的介绍

4.腊八节为什么吃腊八粥

5.腊八常识汇总

6.腊八节的传说和习俗

7.关于腊八节的诗句古诗

8.中国腊八节的由来和传说

9.腊八节的介绍

10.腊八是几月几日

篇18:腊八节的由来故事

关于腊八粥的由来,有着多种传说,一种是源自释迦牟尼成道说,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经六年苦行,在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诵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节由来的另一传说是,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从监牢的鼠洞里刨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便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不一定可信,但腊八节的来历与庆祝农业丰收有关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有连同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衣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一锅“腊八粥”,借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而以丰盛的多种农副产品合煮成的一种粥来祭祀,也确实集中反映了农业丰收的成果。

腊八的食俗,在我国还有:

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翡翠碧玉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腊八面。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八节的由来故事]

篇19:关于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传说五: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篇20:关于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腊八粥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篇21:腊八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腊八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腊八吃腊八粥由来

释迦牟尼原本是王子,他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二十九岁时,毅然舍弃了王族生活,去探求解救人生痛苦的方法。相传,一天释迦牟尼来到一片茫茫无际的荒漠,又饥又渴,终于不支倒地。这时,恰巧有个善良的牧羊姑娘路过,忙将随身所带的杂饭与泉水调煮成粥,喂给释迦牟尼吃。释迦牟尼醒来后,谢过牧女,继续前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修行了六年,终于在十二月初八那天得道成佛。从此以后,凡逢十二月初八,各佛寺均效法牧女献粥,取香谷、果实煮粥,供于佛像前。

远古时期,人们往往在冬季用猎获的禽兽祭祀天地、祖先,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古代“猎”、“腊”是同一个字。沿袭下来,就把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十二月称做“腊月”。据古书记载,在南北朝时,就流传着“腊鼓鸣、春草生”的民谚。说的是在腊月,农民为了喜庆一年的丰收,敲打腊鼓,跳起各种舞蹈,预祝来年再有一个好收成。

中国古代民间有在冬至前后食用“赤豆粥”的习俗。如《本草纲目》赤豆条记载,传说中那位头撞不周山的共工氏有七个“不才”儿子,“以冬至死为疫鬼”,故于是日作小豆粥,来祓除瘟神疫鬼。这个节日风俗,后来和佛教纪念“佛祖成道,的“五味粥”逐渐融合,宗教迷信的成份也逐渐淡薄下来,成为入腊以后的节日佳品——“腊八粥”。

古代腊八节的习俗

驱逐疫鬼仪式

古时腊日的习俗除祀神祭祖之外,还有“傩”。傩是一种驱逐疫鬼的仪式,我曾经在江西婺源看过民间傩舞表演,十分震撼。史料中记载,表演者一般头戴面具装成金刚、力士、方相等,持刀执钺,众人击鼓呼噪,以逐除厉鬼、疫病,这也叫做腊鼓驱疫,传说能保小孩平安健康。后来在民间转换了形式,变成吃炒豆、炒麦等,无论豆、麦,要炒熟炒爆,然后让小孩吃一些,叫“咬鬼”。

吃腊八粥

现在知道这些习俗的人已经很少了,对于腊八节,大多数人知道的就是要吃腊八粥。民间传说,腊八粥也叫“防风粥”,喝了这粥可以御寒。至于腊八粥的起源,一般认为源自佛教,所以也叫“佛粥”。关于腊八粥的配料、制作、食法的谈论很多,而最详尽的是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的描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穣、松子及白糖、红糖等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用则伤味。每至腊月初七,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

篇22:关于腊八节的由来故事

一说,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还有一说,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篇23: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传说三: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传说七:

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传说八:

在腊八节的由来传说中,流传最广泛的,最被认可的一种传说是牧女乳糜救佛祖。这一传说被认为是腊八节由来的传说中最为真实的一个,腊八粥也因此传说而来。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成佛前,因忍看着众生经历生老病死之苦,离开了自己的宫殿,修行入道,但是释迦牟尼苦苦修行多年仍然一无所获。一天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

这时一位牧女从旁边经过,将他拉上岸,牧女的名字叫苏耶妲,即为善生的意思,苏耶妲给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这一天恰巧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从此以后,佛门弟子将腊八这一天称为“佛成道节”,同时在腊八节这一天,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受此影响,我国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腊八节吃粥的习俗。

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有祭祀、吃腊八粥、吃冰、吃腊八豆腐、吃腊八面、吃腊八蒜等一些习俗。祭祀:腊八节最早就是为祭祀而产生的节日,不过现在在腊八节祭祀的地方已经很少了。吃腊八粥:这是过腊八节的时候人们一定会吃的一种食物,就腊八节来说,几乎所有习俗都是围绕喝腊八粥进行的,腊八粥在我国民间也被叫做八宝粥。

描写腊八节的古诗

1、《腊日》--(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2、《腊八粥》--(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篇24:腊八节的经典故事传说

腊八节的经典故事传说

传说一: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传说三: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腊八节的习俗

1、祭祀

古代祭祀的对象有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

2、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3、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经典腊八节祝福的短信

1、月光很美,比不上朋友的安慰;星星很美,比不上朋友的点缀;夜空很美,比不上友情的珍贵。愿你天天有快乐相伴,夜夜有好梦相随……,天气变凉,愿你安康;工作虽忙,愿心情飞扬!腊八节快乐哦——

2、风,带来轻松;水,带来温柔;雾,带来朦胧;海,带来宽容;月,带来温馨;日,带来热情;我:带来真心的祝福,祝您腊八节快乐,万事如意!

3、腊八节,我用幸运米,开心果,美丽豆,发财枣,美满仁,如意蜜,健康糖,无忧水做一碗腊八粥送给你,愿你每天都快乐

4、我要用:一缕(情思)一棵(红豆)一勺(蜜糖),月圆十分我会让玉兔送去(_^v^_)我特制的八宝粥!

5、岁末甫至,福气东来,鸿运通天。否极泰来时重伸鲲鹏之志,惜时勤业中展君无限风采。腊八节已到,祝新年吉祥,财运两旺!

6、腊八节到了,愿你每天用大海的胸怀面对;用小猪的感觉熟睡;用南非的阳光晒背;用盖茨的美元消费;用布什的千金买醉;用拉登的方法逃税。天天开心!

7、让平安搭上冬天的快车道,让快乐与你轻轻拥抱,让困难与你刮目相看,让烦恼低头悄悄走掉,让吉祥对你格外关照,让幸福对你永远微笑!祝腊八节快乐!

8、腊八到,鸿运旺,烦恼的事儿往边靠,祝君出门遇贵人,在家听喜报!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腊八快乐,大吉大利!

9、福州到,吉安来,伊春攀枝看花开,安顺府,安康宅,玉林珠海任你采。贵阳天天头上照,酒泉入口乐逍遥。腊八快乐。

10、在我记忆的画屏上增添了许多美好的怀念,似锦如织!请接受我深深的祝愿愿所有的欢乐都陪伴着你直到永远。

11、腊八节祝愿你的生活:百事可乐,万事七喜,心情雪碧,工作红牛,爱情鲜橙多,天天娃哈哈,日日喜之郎,月月乐百事,年年高乐高,永远都醒目,岁岁美年达!

12、如果你是大海,我就是海鸥,追随在你身旁;如果你是花儿,我就是蝴蝶,整天围绕着你;如果你是白菜,我就是农夫,照顾你,呵护你,天天往你头上浇粪!

13、我的信息来啦:收到的人春风得意,阅读的人工作顺利,储存的人爱情甜蜜,转发的人大吉大利,删除的人依然好运气!愿好运永远缠上你!祝你腊八节愉快!

14、没有声音,但有祝福;没有鲜花,但有真情,有来自内心真诚的祝愿;在腊八来临之际,真诚的祝你及你全家平安吉祥!万事如意!

15、铃声歌声信息声声声祝福,喜事乐事开心事事事如愿,一岁十岁百岁岁岁平安,少年中年老年年年好运腊八快乐

16、一生中总有一些朋友难忘记,一年中总有一些日子最珍惜,从春夏到秋冬,由陌生到熟悉,虽不能时时问候,却会在特别的日子送去最诚挚的祝福:腊八快乐!

17、电话手机计算机,朋友之间传信息;新年新春新景象,祝福朋友皆安康。祝你腊八快乐!

18、秒秒快快乐乐,分分平平安安,时时和和睦睦,天天龙马精神,月月身体健康,年年财源广进。腊八快乐!

19、声声祝福,丝丝情谊,串串思念,化作一份礼物,留在你的心田,祝腊八节快乐,万事如意!

20、有句话一直没敢对你说,可是新年再不说就没机会了:你真地好讨厌………讨人喜欢,百看不厌!腊八节快乐!

篇25:腊八节的相关传说故事

腊八节的相关传说故事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传说三: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喜蜜滋算命)

传说六: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腊八节的习俗

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腊八粥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北方腊八节习俗

1、陕西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2、甘肃腊八节的习俗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3、西宁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篇26:腊八节腊八粥的故事

腊八节腊八粥的故事

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佛陀成道日。在这一天,寺院都要举行纪念法会,称为成道会、腊八会,并以“腊八粥”供佛飨众。 佛陀成道日为何要供养腊八粥呢?其缘由要追溯到佛陀成道之前的悉达多太子,他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麦,以淡泊物质来砥砺求道的心愿。渐渐地太子觉悟到:世间的人追逐物欲,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过份享乐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如果执着于苦行,徒使身心受苦,形同枯木死灰,也不能证悟菩提,最好是舍弃苦乐二边,过着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才能进趋解脱大道。

太子有了这一番体悟,了解苦行的不究竟,即刻从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让长年清净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但因太子的形体瘦弱,竟疲乏无力的倒在尼连禅河边,过了一会,太子手攀岸上垂下的树枝方站起来,走不了几步,又瘫倒在岸上。 这时,河边有一个名叫难陀波罗的牧女,在河畔的草原上放牧,她忽然看到一位瘦弱的青年沙门横卧在河岸旁,好像毫无气力似的,她立时生起同情的心,手捧乳汁前来供养太子。

太子接受牧女的一杯乳汁,其中的美味实在无法譬喻。饮后,五体通畅,渐渐的恢复了气力。于是涉河过岸,走到伽耶山的一棵繁茂的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端坐思惟,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而开悟证道,成就正等正觉。 由于牧羊女供养乳糜的典故,后来中国的佛教徒乃起而效之,于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当天,以五谷及诸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相沿至今,此风气渐渐广传至民间,一般人也在这一天煮食腊八粥,成为民间风俗。

地方不同的腊八风俗

江浙

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腊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人煮腊八粥则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据说,这种煮粥方法还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

广东

腊八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各地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佛教盛行后,佛祖成道日与腊八节融合,如杭州灵隐寺、苏州寒山寺等名刹至今仍会在腊月八日施粥。而在广东,腊八节的气氛却很淡。

广东也有人过腊八,不过主要在珠三角一带,是客家人从北方带来的习俗,但用来做腊八粥的材料已经有所不同,比如北方多用小米、红枣,而南方则多用糯米、百合、莲子等等。

福建

福州的传统腊八粥有个有趣的特色:在粥上放个由几种果子做成的小狮子,取避邪之义。过去福州人一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制作腊八粥,细细炖上一夜,次日清晨,腊八粥就熬成了。

腊八粥熬好后,当天清晨先敬神祭祖,然后赠送亲友邻居,中午前送出。最后全家人分食,要剩下一点儿,取“年年有余”的兆头。在数九寒冬,喝一碗热气腾腾、香甜可口的腊八粥,驱寒暖胃,对人体健康也有裨益。

江西

腊八节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南昌人视“腊八”为过年的前奏。从腊八开始,家家户户就要准备花生、瓜子、腌肉、置办年货。民间有“吃罢腊八粥,就把年来盼”的说法。

“腊八日子不用拣,大吉大利福寿锦。”在南昌,腊八也是个传统的黄道吉日。这一天,南昌人除了要喝“腊八粥”,还常举行定亲、娶媳、嫁女之类的“腊八婚”。

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的风俗文化,而这种风俗文化也让相同的传统节日延伸出了不同的风俗习惯,看完以上这些,你是不是对各地腊八节的风俗习惯都有了大致的了解呢。

腊八的节日起源

自上古时代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篇27:腊八节起源由来故事

腊八节起源由来故事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未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搜索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

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八习俗

习俗一:吃冰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习俗二:吃腊八粥荤腊八粥1、土豆和小米各120千克煮半熟,大蒜20千克均捣碎后用兆福牌原味牛油调和2、冬瓜片35千克,白菜丝25千克。青椒丝15千克,鸡肉末25千克作配料放入3、加入适量清水和调味品:味精、盐、黄酒、花椒等然后文火相煮4、煮至冒气停火几分钟,然后再文火相煮,反复三次左右即可出

腊八节的养生食物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桂圆腊八粥

适合体质:气虚、血虚和阳虚

桂圆亦称龙眼,性温味甘,益心脾,补气血;具有良好的滋养补益作用。因此,这一类型的腊八粥首选桂圆为原料。此外,像红枣、花生、红豆、红糖、白果、枸杞子都是补血、温阳的好食品,可以将它们与桂圆互相搭配,连同粳米一起煮腊八粥喝,是很好的驱寒保暖良方。

薏米腊八粥

适合体质:湿热

薏仁是五谷类中纤维质最高的,有利于帮助排除应酬时摄入的过多垃圾食物。薏仁中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纤维,可以由吸附胆盐,使肠道对脂肪的吸收率变差,进而降低血液脂肪浓度。因此,以薏仁为主要辅料的腊八粥,适合经常喝酒、大鱼大肉应酬的人食用。

篇28:腊八节节日起源故事

腊八节节日起源故事

农历十二月初八(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腊八习俗

习俗一:吃冰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习俗二:吃腊八粥荤腊八粥1、土豆和小米各120千克煮半熟,大蒜20千克均捣碎后用兆福牌原味牛油调和2、冬瓜片35千克,白菜丝25千克。青椒丝15千克,鸡肉末25千克作配料放入3、加入适量清水和调味品:味精、盐、黄酒、花椒等然后文火相煮4、煮至冒气停火几分钟,然后再文火相煮,反复三次左右即可出

腊八节主要吃什么食物

一、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二、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三、腊八粥

腊八节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篇29:腊八节的故事由来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腊八节主要吃的食物

一、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二、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三、腊八粥

腊八节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四、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五、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的一年里都不会肚子疼。

篇30:腊八节的由来故事

腊八节的由来故事

每年农历的腊月初八是腊八节,“腊”即“腊月”的意思,为什么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呢?

史学研究者指出,在我国古代,“腊”本是一种祭礼,称“大腊”。

在商代,人们每年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的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将冬祀称为“腊祭”。因此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这一天称为“腊日”。

腊日当时并不固定哪一天。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并不吃腊八粥,只是祭祀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

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传说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八节的传统习俗

风俗一: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风俗二: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风俗三:腊八蒜

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风俗四: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风俗五:祭祀

腊八本来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等。唐宋后来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习惯在这天祭佛。部分地区很隆重

腊八粥作文六年级800字

六年级腊八节日记200字优秀

腊八粥的五年级作文

有关腊八粥的五年级作文

记忆中的腊八节小学作文

腊八粥作文六年级700字

学做腊八粥的作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

腊八粥作文

六年级作文:腊八节的故事
《六年级作文:腊八节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六年级作文:腊八节的故事(精选30篇)】相关文章:

快乐民族节作文1000字2024-02-22

三年级其中总节范文2022-10-30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2023-02-22

描写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500字2023-12-26

腊八粥的作文:腊八粥怀想2022-05-07

盼过年_过年2022-05-06

六年级介绍风俗作文怎么写700字优秀2022-04-30

快乐的美术节-小学生记事作文600字2022-08-30

二年级体艺节作文范文2023-07-22

又逢雪境作文350字2023-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