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走进思品课堂的作文

时间:2022-09-13 08:09:56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让学生真正走进思品课堂的作文(精选22篇)由网友“尾巴”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让学生真正走进思品课堂的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让学生真正走进思品课堂的作文

篇1:如何让思品课真正走进生的教学反思

一是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让学生感悟道理。“尊重国旗、热爱国旗”的情感,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为说,是比较抽象和陌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巧妙地捕捉了几个“生活现象”(即国旗出现的几个场景),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了学生对国旗的亲近感和爱国情感,同时对下文启发学生想象国旗为什么是红色的以及几个黄色的五角星分别代表什么也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二是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为达到的既定目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思品课上要有意识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学情境,以学生情,以情促行。《下课了,放学了》这一案例中,为了教育学生放学后怎样合理安排看电视和做作业的时间,要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和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老师创设了《放学后》这一小品,让学生通过小品受到启示。

三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天地”,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行为。《课程标准》强调“社会实践是本学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一些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天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把道德认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消化、理解、提高,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案例三〈盼盼迟到了》一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列时间表和教师的时间表进行对比,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统筹安排知识渗透,这样既使学生有了时间观念,也懂得节约时间的重要性,同时也使课文内容在“生活天地”中得到了拓展。

篇2:如何让思品课真正走进生活小学教学反思

如何让思品课真正走进生活:

一是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让学生感悟道理。“尊重国旗、热爱国旗”的情感,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为说,是比较抽象和陌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巧妙地捕捉了几个“生活现象”(即国旗出现的几个场景),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了学生对国旗的亲近感和爱国情感,同时对下文启发学生想象国旗为什么是红*的以及几个黄*的五角星分别代表什么也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二是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为达到的既定目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思品课上要有意识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学生情,以情促行。《下课了,放学了》这一案例中,为了教育学生放学后怎样合理安排看电视和做作业的时间,要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和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老师创设了《放学后》这一小品,让学生通过小品受到启示。

三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天地”,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行为。《课程标准》强调“社会实践是本学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一些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天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把道德认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消化。

篇3:如何让思品课真正走进生活小学教学反思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例如:我在教学第六册中的“估算”时,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你们学习了“估算”后,在日常生活中有用吗?谁能举例说明?”。

生1:假如我是学校的办公室主任,为了给学校节省开支,保*下学期的开学工作顺利进行,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估算一下下学期全校同学大约要用多少本数学作业本。我先调查每个班每学期要用多少本,如果每个班要用220本,那么我校有26个班,就是说下学期全校同学大约要用6000本数学作业本。

生2:我如果是一个工程队的队长,要给别人建房子,我就可以用估算的办法,估算出一栋楼房大约要用多少砖,多少水泥……就可以节省一些材料。

师:除了以上两位同学举的例子外,还有别的方面的例子或独特的想法吗?

生3:我觉得有时侯不能用“估算”,比如在医院里,大夫给病人抓*时就不能用“估算”,必须要用精确的数据。

生4:我认为工人师傅在做机器零件时也不能用“估算”,必须要用精确的数据,否则,生产出来的零件就是次品。

……

听了这两位同学的精*发言,全班同学不约而同的为他们鼓掌祝贺。

因为学生有了这种“估算”的意识,所以能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举出千姿百态的例子来。学生能够把“书本世界”与他们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改变了数学苍白无味的状态,给数学课堂增加了“营养”。学生能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素材,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知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体会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这不正是我们的数学教学目的所在吗?

篇4:如何让思品课真正走进生活小学教学反思

去年,有幸到乡村小学去送课,所讲内容为《列方程解应用题》之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师生初次见面,为一扫拘束感,陌生感,融洽彼此间的关系,新课伊始,我与学生进行了简短的交流,而当学生询问到我的年龄时,我灵机一动,决定将先前准备好的例题抛到九宵云外。既然学生对此感兴趣,何不于是我巧妙作答“女人的年龄是不能随便告诉别人的。”男孩识趣地坐下,我接着说“不过如果你能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算出来,那老师会很高兴。”孩子脸上闪现光*。在必要的复习铺垫之后,我顺手将我与女儿年龄的相关信息板书于黑板上,编成一道和倍问题的应用题,请学生尝试列方程解答。学生感兴趣的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生活经验分析着,思考着,计算着,忙得不亦乐乎。在交流解题思路及方法时,学生思路清晰,算法多样,之后我又将上述信息改换,编成一道差倍问题的应用题,学生自己顺利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内在需要得到满足。而我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同时又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强调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统一,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最终归宿。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生活处处皆数学。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解释周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价值,体验学习成功的最佳选择。如此数学教学一定能绽放出生命的活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也将不断增强。

篇5:走进新课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走进新课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走进新课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数学,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一天我上数学课,教学内容是《角的初步认识》,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发给各个小组很多长长短短颜色不一的角。课上的比较顺利,按照我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课上到后半阶段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在下面嘀嘀咕咕,拿着角在课桌上摆来摆去。我有点生气,怎么做小动作了?走过去一瞧,呵,这几个小家伙竟然用角摆了一架挺漂亮的飞机。

我看着这架像模像样的飞机,想了一会儿: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比较合理呢?做小动作的孩子早已坐的端端正正,用忐忑不安的眼神看着我。看着这种眼神我心里涌出一股说不清的滋味,孩子有听老师讲课的权利,也有不听老师讲课的权利,孩子们不喜欢听课,说明了我教学的失败,接受目光审视的应该是我而不是孩子们。于是,我对他们微笑了一下,然后对全班学生说:“小朋友们,请看,这几个小朋友拼的图形像什么呀?”“飞机”。

“拼得好吗?”

“好!”那几个做小动作的小家伙脸上的神情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

“你们想拼吗?”“想!”声音特别的响亮。

“现在请大家当回设计师,每组拼一幅图,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最好,行不行?”孩子们一听说当设计师,各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在设计之前,各组要先做两件事,讨论一下:1、你们这组准备拼什么?2、分工一下,各人做什么?”立刻,教室里像开了锅,各组讨论的热火朝天,渐渐的,声音小了,大家专心致志地拼起图来。

几分钟后,学生们展示了他们的杰作:有的小组拼的是蓝天下小鸟飞翔;有的小组拼的是水中鱼儿游来游去;有的小组拼的是草地上小鸡捉虫子;有的小组拼的是田埂上花儿朵朵;有的小组拼的是操场上小朋友在做游戏;还有的小组拼的是大海上轮船在航行……孩子们的想象的多么奇妙,多么富有创意啊!看着这些意想不到的作品,我非常激动,孩子们也玩的特别开心,课后,我让学生谈谈今天是怎样与人合作的,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最深地感受等等。学生在轻松的谈话中,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而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数学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反思这堂课,我觉得这样处理是比较合理、成功的。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不参与是否与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反思很重要,能增加你课堂的魅力,吸引孩子主动参与。

2、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里体验数学、“玩”好数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奇妙!”,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自由翱翔。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

4、注意学科间的整合。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性占主导的学科。最优化的数学学习不仅要完成本门学科特定的任务,还应巧妙整合完成其它学科的任务。在上面的教学中,我把数学与美术整合在了一起,不但让学生在摆角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角,而且能设计出一幅幅富有创意的画面,感知了角,更感受了美,数学能力和美术能力得到了协调发展。最后我让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来总结自己的学习后的收获,这是整合语文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在数学新课改教学中,以冷静的、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利于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我坚信:新课改,会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新课改,会让数学教学更精彩!

篇6:走进新课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网友来稿)

临泽县板桥小学 汪永霞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数学,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一天我上数学课,教学内容是《角的初步认识》,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发给各个小组很多长长短短颜色不一的角。课上的比较顺利,按照我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课上到后半阶段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在下面嘀嘀咕咕,拿着角在课桌上摆来摆去。我有点生气,怎么做小动作了?走过去一瞧,呵,这几个小家伙竟然用角摆了一架挺漂亮的飞机。我看着这架像模像样的飞机,想了一会儿: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比较合理呢?做小动作的孩子早已坐的端端正正,用忐忑不安的眼神看着我。看着这种眼神我心里涌出一股说不清的滋味,孩子有听老师讲课的权利,也有不听老师讲课的权利,孩子们不喜欢听课,说明了我教学的失败,接受目光审视的应该是我而不是孩子们。于是,我对他们微笑了一下,然后对全班学生说:“小朋友们,请看,这几个小朋友拼的图形像什么呀?”“飞机”。“拼得好吗?”“好!”那几个做小动作的小家伙脸上的神情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你们想拼吗?”“想!”声音特别的响亮。“现在请大家当回设计师,每组拼一幅图,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最好,行不行?”孩子们一听说当设计师,各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在设计之前,各组要先做两件事,讨论一下:1、你们这组准备拼什么?2、分工一下,各人做什么?”立刻,教室里像开了锅,各组讨论的热火朝天,渐渐的,声音小了,大家专心致志地拼起图来。

几分钟后,学生们展示了他们的杰作:有的小组拼的是蓝天下小鸟飞翔;有的小组拼的是水中鱼儿游来游去;有的小组拼的是草地上小鸡捉虫子;有的小组拼的是田埂上花儿朵朵;有的小组拼的是操场上小朋友在做游戏;还有的小组拼的是大海上轮船在航行……孩子们的想象的多么奇妙,多么富有创意啊!看着这些意想不到的作品,我非常激动,孩子们也玩的特别开心,课后,我让学生谈谈今天是怎样与人合作的,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最深地感受等等。学生在轻松的谈话中,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而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数学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反思这堂课,我觉得这样处理是比较合理、成功的。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不参与是否与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反思很重要,能增加你课堂的魅力,吸引孩子主动参与。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在数学新课改教学中,以冷静的、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利于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我坚信:新课改,会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新课改,会让数学教学更精彩!

作者邮箱: ccl1125@126.com

篇7:走进新课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走进新课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走进新课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数学,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一天我上数学课,教学内容是《角的初步认识》,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发给各个小组很多长长短短颜色不一的角。课上的比较顺利,按照我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课上到后半阶段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在下面嘀嘀咕咕,拿着角在课桌上摆来摆去。我有点生气,怎么做小动作了?走过去一瞧,呵,这几个小家伙竟然用角摆了一架挺漂亮的飞机。

我看着这架像模像样的飞机,想了一会儿: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比较合理呢?做小动作的孩子早已坐的端端正正,用忐忑不安的眼神看着我。看着这种眼神我心里涌出一股说不清的滋味,孩子有听老师讲课的权利,也有不听老师讲课的权利,孩子们不喜欢听课,说明了我教学的失败,接受目光审视的应该是我而不是孩子们。于是,我对他们微笑了一下,然后对全班学生说:“小朋友们,请看,这几个小朋友拼的图形像什么呀?”“飞机”。

“拼得好吗?”

“好!”那几个做小动作的小家伙脸上的神情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

“你们想拼吗?”“想!”声音特别的响亮。

“现在请大家当回设计师,每组拼一幅图,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最好,行不行?”孩子们一听说当设计师,各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在设计之前,各组要先做两件事,讨论一下:1、你们这组准备拼什么?2、分工一下,各人做什么?”立刻,教室里像开了锅,各组讨论的热火朝天,渐渐的,声音小了,大家专心致志地拼起图来。

几分钟后,学生们展示了他们的杰作:有的小组拼的是蓝天下小鸟飞翔;有的小组拼的是水中鱼儿游来游去;有的小组拼的是草地上小鸡捉虫子;有的小组拼的是田埂上花儿朵朵;有的小组拼的是操场上小朋友在做游戏;还有的小组拼的是大海上轮船在航行……孩子们的想象的多么奇妙,多么富有创意啊!看着这些意想不到的作品,我非常激动,孩子们也玩的特别开心,课后,我让学生谈谈今天是怎样与人合作的,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最深地感受等等。学生在轻松的谈话中,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而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数学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反思这堂课,我觉得这样处理是比较合理、成功的。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不参与是否与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反思很重要,能增加你课堂的魅力,吸引孩子主动参与。

2、让学生真正成为

[1] [2]

篇8: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 示范性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怎样的地位?他们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又是怎样做的?日前,记者专程采访了第一批进入北京市示范性高中行列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

因病刚刚康复的刘彭芝开门见山地说: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德育工作应该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学校德育,首先要正确处理好追求崇高与守住底线的关系。学校德育工作,既要有崇高意识,也要有底线意识。从目前的情况看,底线意识更要加强。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心理上有着先天不足。心理问题已成为与思想品质并重的德育课题,这是新阶段德育的新特点,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德育的底线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关注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问题。我们要通过德育,让青少年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乐观向上,使之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与他人合作的集体意识;既有充分的竞争意识,又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守住了这个底线,我们的德育才有追求崇高的基础和资本。因此人大附中在每学期都要制定独立的德育工作规划和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新的德育评估体系,并使德育评价标准由“软性”变为“刚性”,实行德育“一票否决制”。

在谈到学校德育工作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有效的措施时,刘彭芝坦诚地说,我们的德育应真正地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改变单一的说教方式和传统的形式主义,让学生去体验、去实践,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我们经常开展主题活动。刚踏进人大附中的新生,接受的是“做合格的人大附中人”的道德细节教育,到毕业时,带着“做优秀的人大附中人”的观念离开。在这中间,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人大附中学生文明形象工程”活动。

据刘彭芝介绍,人大附中即将举行的以“寻找校园道德细节”为主题的漫画比赛,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学校还组织了人大附中志愿团,几乎每一名学生在3年中都有机会轮流加入,团员以志愿者的身份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学校在初中一年级开设了心理辅导课程,由专门的心理教师授课;同时,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心理教师轮流值班。

刘彭芝说:“今年学校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将德育融入学科教育中。把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三门课合在一起,开展了‘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学以致用,博学创新’的主题活动,课题由学生自己选择、分班级进行,各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深入社区,就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刘彭芝认为,学校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除了爱心、方法外,还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对于心理和行为问题严重的学生,国家应该立法,即由专门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机构进行鉴定,设立专门的组织或机构帮助和教育他们。“另外,学校一旦出现学生打架斗殴、自杀等行为时,应该有一套机制来应对,可成立一个联合小组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由校领导、德育处教师、心理学教师共同组成教学组,对学校的教师进行行政、人文、心理学方面的教育,灌输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要建立一种制度,对于那些因处理学生道德问题不当而激发冲突和矛盾的教师,学校有权对其处罚,做到令行禁止。”

篇9: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少年闰土》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能干、天真、可爱的孩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教学重点:品味词句,体会闰土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初读研究 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咱们从闰土的外貌中体会到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绍兴农村孩子,这节课将重点研究闰土的语言和动作,体味他的个性特点。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6-8节,完成填空:的少年闰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填,也可自己想,可以填一点,当然更欢迎填几点。(此时,学生有的大声朗读、有的轻声速读、有的默读……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

[点评]开放的填空,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和方式,提高了读的质量。

师:不忙回答,先同桌交换一下意见,有必要可离开座位,寻找合作伙伴。

生:我填“能干的少年闰土”。从闰土雪地捕鸟这件事中看出来。

生:我觉得应该填“知识丰富的少年闰土”。因为他不仅知道海边的各种贝壳,还知道许多“我”和“我”的朋友们所不知道的事。

生:我想填“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因为当时海边沙地上,他一个人看瓜,猹来了,他也不害怕,还捏了胡叉去刺猹,要是我早就吓跑了。

生:我说是“心中有无穷无尽稀奇事的少年闰土”。因为他知道下雪天怎么捕鸟,懂得稀奇古怪的贝壳、凶猛的猹和有趣的跳鱼儿等等。

师:请几个同学根据刚才的交流,将课文中介绍的几件事整理后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看谁写得正确,而且字又漂亮。

(雪地 捕鸟 捡贝壳 看瓜 刺猹 看跳鱼儿。教师根据学生的板书在用词上做适当的指导。)

[点评]板块研读,弹性填空,学生多元解读。既感知了课文整体,又丰富了闰土形象。

师:那么,“我”对哪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呢?为什么?

生:雪地捕鸟。因为闰土一到,我便要他捕鸟,可见“我”对闰土捕鸟的本领很佩服,印象特别深。

生:我认为是“看瓜刺猹”。因为上一堂课我们学过,“我”与闰土分别了三十年,一看到闰土,就想起他少年时看瓜刺猹的画面,可见对这件事印象非常深。

师:是呀!所以课文中这两件事也就较详细地写了。

二、研读重点 随机点拨

师: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写的文章都有十分精妙的词句,请大家再一次仔细默读课文,找找最值得研究的词语、句子,甚至是标点。等一会儿交流时,可以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提出问题请大家帮助。(学生默读课文,不时地圈点、评注、查资料;教师巡回,但不作任何指点。)

[点评]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自行研究,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师:好!下面咱们来交流你的研究成果或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闰土捕鸟很有经验。从“扫出空地、支起短棒、撒下批谷、一拉”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尤其是支起竹匾用短棒,更能看出他是捕鸟高手,因为一拉短棒,匾很快落地,鸟想飞走已来不及了。

生:我认为闰土不但捕鸟很有本事,还很勇敢。你听,猹咬得西瓜啦啦地响,当时又没个伴,他不仅不害怕,还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生:我给他补充一点,猹是很凶猛的,你向它走去,它不会跑掉,反倒向你奔来,多可怕呀!但闰土刺猹好似家常便饭,什么都不在乎,可见他的机灵、勇敢。

生:我认为省略号是表示语意未尽,破折号都是表示解释说明。

生:我不同意,课文中的省略号有一处是表示列举事物的省略,例:蓝背……。不过,我发现有一处标点用错了。稻谷,角鸡,鹁鸪,蓝背……中间应用顿号而不是逗号。

[点评]敢于向教材挑战,这是真正的超文本学习,是研究性阅读中创新的体现。

师:你真了不起,但据我考证,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时还没有顿号,所以只能用逗号代替了。

生:“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从“素不知道”这个词中可以看出“我”对闰土说的这些事从来也没听过,感到十分新奇。从中也能看出“我”了解得很少,知识贫乏。连水果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

师:“素”字你怎么理解呢?

生:“素”是向来的意思。

生:课文中有一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我好像有点知道,但又不是十分明白。我觉得这个“啊”字加一个“!”是表示“我”对闰土的赞美,羡慕他心中有那么多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点评]这是第二板块研读中最难解的一句话,学生似懂非懂,处于一种“愤悱”状态,需借点拨、引导之力,使其理解。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这句话确实值得研究。(点击.课件)出示:“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点拨:(1)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读。

(2)师:“无穷无尽稀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生:“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的是刚才讲到的雪地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等事。“他们”指“我”的一些朋友、少爷们。“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指天空很小。

生:我认为没那么简单的,“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仅仅指天空小,实际上借此来说明“我”和“我”的朋友们生活的空间小,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生:我有补充,与前面的感叹词“啊!”连起来一读,我发现“我”在对闰土敬佩、羡慕的同时,还表示“我”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满,渴望有像闰土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我也明白了这一点,课文中说“四角的天空”是“院子里高墙上的”,这正是这些少爷们生活的地方,与闰土的生活环境一比,他们觉得自己太封闭了,也想到外面去看看,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叹。

师:请同学们将“啊!”和“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连起来想一想,再读一读,体会“我”当时的这种感情。(指读――点拨――再指读――齐读)

[点评]适时、适度的点拨,解放了学生的思路,使其茅塞顿开。教学也就此推向纵深。

三、争辩研读 开放课堂

师:那么,在当时社会,如果要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做课文中的“我”?想做闰土的坐在左边(称正方);做“我”的坐右边(称反方);咱们来争论一番,但老师有几个要求:

(1)先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

(2)在争辩过程中,当你觉得被对方说服,可改变你的选择,并变动座位。(学生坐两旁,人数相差无几,想做闰土的相对多一些。)

[点评]设计专题,引导争辩,将活动引进课堂,在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心灵自由,凸现个性。

师:好!时间到,下面由双方陈述自己的理由,人家在讲时你一定要专心听,并想反驳对策。

正方:我喜欢做闰土。因为老师刚才说的那个社会,正是闰土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小时候自由自在的闰土,可以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多有趣!

反方:闰土虽然自在,但他没能受教育,是个野孩子,太无聊了,这样能行吗?哪像“我”,尽管不是很自由,但能受良好的教育,很有教养。

正方:谁说闰土没受过教育?在广阔天地间所做的一切难道不是知识,不是在受教育吗?

反方:这仅仅是闰土农村的一些事,对一个城里人来说难免会有一些好奇。反过来,少爷“我”在城市里的许多事课文中没有说,如果写出来,闰土不知道的也许要多得多,肯定也会羡慕不已的。

正方:请问对方辩友,你想做一只“笼中之鸟”还是想做一只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呢?

反方:什么?笼中之鸟?文中的“我”是“笼中之鸟”吗?请问“笼中之鸟”能展翅高飞吗?少爷后来成了伟大的文学家,闰土有什么呢?

师:大家争论激烈,谁也不肯让谁,老师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投入地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老师建议大家课外好好地去读一读鲁迅写的《故乡》,读了以后你会对他们有更全面的了解,也会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

[点评]争辩,是教学的一种新机制。它的引入,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尽情发挥,在争辩中发展思维,展示个性,也较好地培养了口语交际的能力。

[总评]这堂课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一、重研读 创教学新路

这节课,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 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在其背后,我们分明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二、重点拨 亮思维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教学也实现由局部向整体推进。本堂课教师的点拨可谓点到了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

篇10: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谈谈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度

(一)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人曾有感于当时中学语文课堂的现状而撰写过这样一副对联:“台上鲁迅郭沫若说书演义,座中琼瑶梁羽生谈爱说情。”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将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独自演说的过程,教师虽是感情充沛,不免精彩,但却往往唱的是独角戏,因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没有给学生留下多少戏份,教师始终采用的是“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听、去看、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因此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兼“主角”,而学生则只是充当“配角”、“群众演员”,甚至只能充当“观众”或“听众”的角色,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低得可怜。这样的课堂教学哪里还会有生气和乐趣可言呢?难怪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唇干舌燥,而学生却是天马行空想着课堂外的事情,做其他事情,甚至打瞌睡,这样的课堂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如此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也将是可想而知了。这种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得以改变,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学生原有的课堂地位。

(二)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新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其中隐藏着许多新异的思维,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的课堂一改传统的单一的师生互动,它不仅仅是师生互动,更主要的也是更多的是增加了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交流,使其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同步开发,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吸取知识、认识世界。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戏”少了,学生的“戏”多了。教师一改传统教学一问到底的弊病,而是讲得少,讲得精,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一定难度的问题上开展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达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取长补短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学生的角色有了改观,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是学生。

(三)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尽人意的情况,而这些情况恰恰又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合作学习小组内组员间的不平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成绩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而成绩差或性格内向者,只是充当“听众”,坐在那里静听,有的甚至游离于小组学习的内容。而在班级交流时,代表小组汇报的还是那一两个频频发言的学生。如此就形成了那一两个学生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其他学生只能充当“配角”、“听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0款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满足于一两个学生的发展,而应使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才是合作学习的目的所在。

要改变这种组内成员间的不平衡现象,就必须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职责,进行一定的分工,如“主持人”(具体全面负责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记录员”(专门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过程,尤其是小组对讨论问题所持的观点、结果形成书面文字)、“检查员”(督促小组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每位组员都完成学习任务,并检查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和“汇报员”(主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班级交流中进行汇报)等。明确地分工能使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事可做,有责任感,人人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绝不是“配角”或“听众”。这种组内分工还必须是轮流交换,从而促使小组成员间的角色互赖,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时难以激起学生的研讨激情。由于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更多地考虑的是课堂教学进度或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去设计问题,而学生偏偏对这些问题不感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有时虽然也是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但其缺乏普遍性,因而也就很难激发起学生讨论的热情了。有时教师安排学生讨论的时间太少也会导致学生兴趣难以激活现象。缺乏激情和生气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的,也就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调动。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把握好应有的契机。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预知学生可能提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学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把握好讨论的契机,及时导入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探讨问题,从而取得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在教上《孔乙己》一文时,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突破口,同时又是该篇课文的难点。作者鲁迅是一位大家早已熟知的大文豪,他将“大约”和“的确”同时置于一句中,这是不是很矛盾?“大约”指的是什么?“的确”又指的是什么?教师从这里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同时也激起学生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行探索。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才会相互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会出现争论,再在争论中形成共识,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小组学习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在每学习一篇新课前,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进行预习,通过学生自我预习,从中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交给小组合作学习的主持人。小组主持人对小组成员所交的问题进行汇总后,组织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合作小组通过对问题进行探索,在探索中进行学习、解决,然后找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教师。如果小组提出的问题在班级中带有普遍性,教师则进行启发、引导全班所有学习小组再作探讨,如果只是个别小组的问题,教师则对该小组进行启发、引导,无需在全班各学习小组中展开了。独立思考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的问题,大多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因此开展小组讨论也就有热情。

另外,必须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合作学习并非只是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因为热烈的课堂气氛并非都是有效的,关键在于能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是否能学到知识,培养应有的能力。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必须考虑某篇课文是否有讨论的必要,某一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所讨论的问题,无论是教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都要能聚合课堂教学的焦点,能点燃阅读文本的亮点。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适合学生学习和能力现状,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思维。

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人民教育》 第10期)

3、《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王坦)(刊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4、《浅论合作学习的不足及其改进》(《上海教育科研》第8期)

篇11: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少年闰土》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目标 :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能干、天真、可爱的孩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教学重点:品味词句,体会闰土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

一、初读研究 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咱们从闰土的外貌中体会到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绍兴农村孩子,这节课将重点研究闰土的语言和动作,体味他的个性特点。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6-8节,完成填空:的少年闰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填,也可自己想,可以填一点,当然更欢迎填几点。(此时,学生有的大声朗读、有的轻声速读、有的默读……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

[点评]开放的填空,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和方式,提高了读的质量。

师:不忙回答,先同桌交换一下意见,有必要可离开座位,寻找合作伙伴。

生:我填“能干的少年闰土”。从闰土雪地捕鸟这件事中看出来。

生:我觉得应该填“知识丰富的少年闰土”。因为他不仅知道海边的各种贝壳,还知道许多“我”和“我”的朋友们所不知道的事。

生:我想填“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因为当时海边沙地上,他一个人看瓜,猹来了,他也不害怕,还捏了胡叉去刺猹,要是我早就吓跑了。

生:我说是“心中有无穷无尽稀奇事的少年闰土”。因为他知道下雪天怎么捕鸟,懂得稀奇古怪的贝壳、凶猛的猹和有趣的跳鱼儿等等。

师:请几个同学根据刚才的交流,将课文中介绍的几件事整理后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看谁写得正确,而且字又漂亮。

(雪地 捕鸟 捡贝壳 看瓜 刺猹 看跳鱼儿。教师根据学生的板书在用词上做适当的指导。)

[点评]板块研读,弹性填空,学生多元解读。既感知了课文整体,又丰富了闰土形象。

师:那么,“我”对哪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呢?为什么?

生:雪地捕鸟。因为闰土一到,我便要他捕鸟,可见“我”对闰土捕鸟的本领很佩服,印象特别深。

生:我认为是“看瓜刺猹”。因为上一堂课我们学过,“我”与闰土分别了三十年,一看到闰土,就想起他少年时看瓜刺猹的画面,可见对这件事印象非常深。

师:是呀!所以课文中这两件事也就较详细地写了。

二、研读重点 随机点拨

师: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写的文章都有十分精妙的词句,请大家再一次仔细默读课文,找找最值得研究的词语、句子,甚至是标点。等一会儿交流时,可以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提出问题请大家帮助。(学生默读课文,不时地圈点、评注、查资料;教师巡回,但不作任何指点。)

[点评]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自行研究,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师:好!下面咱们来交流你的研究成果或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闰土捕鸟很有经验。从“扫出空地、支起短棒、撒下批谷、一拉”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尤其是支起竹匾用短棒,更能看出他是捕鸟高手,因为一拉短棒,匾很快落地,鸟想飞走已来不及了。

生:我认为闰土不但捕鸟很有本事,还很勇敢。你听,猹咬得西瓜啦啦地响,当时又没个伴,他不仅不害怕,还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生:我给他补充一点,猹是很凶猛的,你向它走去,它不会跑掉,反倒向你奔来,多可怕呀!但闰土刺猹好似家常便饭,什么都不在乎,可见他的机灵、勇敢。

生:我认为省略号是表示语意未尽,破折号都是表示解释说明。

生:我不同意,课文中的省略号有一处是表示列举事物的省略,例:蓝背……。不过,我发现有一处标点用错了。稻谷,角鸡,鹁鸪,蓝背……中间应用顿号而不是逗号。

[点评]敢于向教材挑战,这是真正的超文本学习,是研究性阅读中创新的体现。

师:你真了不起,但据我考证,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时还没有顿号,所以只能用逗号代替了。

生:“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从“素不知道”这个词中可以看出“我”对闰土说的这些事从来也没听过,感到十分新奇。从中也能看出“我”了解得很少,知识贫乏。连水果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

师:“素”字你怎么理解呢?

生:“素”是向来的意思。

生:课文中有一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我好像有点知道,但又不是十分明白。我觉得这个“啊”字加一个“!”是表示“我”对闰土的赞美,羡慕他心中有那么多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点评]这是第二板块研读中最难解的一句话,学生似懂非懂,处于一种“愤悱”状态,需借点拨、引导之力,使其理解。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这句话确实值得研究。(点击课件)出示:“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点拨:(1)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读。

(2)师:“无穷无尽稀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生:“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的是刚才讲到的雪地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等事。“他们”指“我”的一些朋友、少爷们。“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指天空很小。

生:我认为没那么简单的,“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仅仅指天空小,实际上借此来说明“我”和“我”的朋友们生活的空间小,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生:我有补充,与前面的感叹词“啊!”连起来一读,我发现“我”在对闰土敬佩、羡慕的同时

篇12: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谈谈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度

(一)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人曾有感于当时中学语文课堂的现状而撰写过这样一副对联:“台上鲁迅郭沫若说书演义,座中琼瑶梁羽生谈爱说情。”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将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独自演说的过程,教师虽是感情充沛,不免精彩,但却往往唱的是独角戏,因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没有给学生留下多少戏份,教师始终采用的是“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听、去看、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因此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兼“主角”,而学生则只是充当“配角”、“群众演员”,甚至只能充当“观众”或“听众”的角色,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低得可怜。这样的课堂教学哪里还会有生气和乐趣可言呢?难怪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唇干舌燥,而学生却是天马行空想着课堂外的事情,做其他事情,甚至打瞌睡,这样的课堂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如此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也将是可想而知了。这种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得以改变,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学生原有的课堂地位。

(二)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是当今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所倡导的新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其中隐藏着许多新异的思维,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的课堂一改传统的单一的师生互动,它不仅仅是师生互动,更主要的也是更多的是增加了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交流,使其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同步开发,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吸取知识、认识世界。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戏”少了,学生的“戏”多了。教师一改传统教学一问到底的弊病,而是讲得少,讲得精,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一定难度的问题上开展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达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取长补短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学生的角色有了改观,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是学生。

(三)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尽人意的情况,而这些情况恰恰又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合作学习小组内组员间的不平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成绩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而成绩差或性格内向者,只是充当“听众”,坐在那里静听,有的甚至游离于小组学习的内容。而在班级交流时,代表小组汇报的还是那一两个频频发言的学生。如此就形成了那一两个学生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其他学生只能充当“配角”、“听众”。

《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0款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

[1] [2] [3]

篇13:让美术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教学反思

让美术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教学反思

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美术课,除了课本的内容有的比较没有贴近生活,教师的教学手段占了大部分原因。只有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特征,紧紧抓住和围绕儿童的心理特征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才能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和谐配合的教学氛围。在美术教学中采用与之心理特征相应的教学手段,不断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感受美术、享受视觉美,从而喜欢美术、热爱美术。

下面依据儿童的几个心理特征来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更新教学观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改变过去单一灌输式。

二、通过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儿歌、字谜、做游戏、律动、视频等多种形式和组织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正因为儿童有好动、贪玩的心理特征,教师才易于调动学生共同营造出欢快、活泼、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来。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美术,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三、营造良好的绘画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宽松课堂氛围的营造,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过于严肃的表情,容易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不利于创作作品。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情绪制约的,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创设宽松友善的`学习环境。教师应以关心、亲切、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感,进而自我消除心理上的紧张、自我否定的不良情绪。课堂氛围民主,学生敢表真情、敢吐直言,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成了师生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的园地。

总之,要让美术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只有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以学习者为学习本体,关注学习者的兴趣、态度和需要。

篇14:让《品德与生活》真正走进学生生活教学反思

让《品德与生活》真正走进学生生活教学反思

让《品德与生活》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一句话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我觉得这样的`课虽然看上去不是热热闹闹,然而却是实实在在的,是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品德与生活》课只有真正走向生活,才会使学生受到真教育。

篇15:让快乐作文走进学校课堂

让快乐作文走进学校课堂

让快乐作文走进学校课堂

提起写作文,学生怕学,老师怕教,家长怕辅导。于是,社会上的作文辅导班在全国各地“全线飘红”。多年以来,似乎只有向社会办学单位求助,才能解决学生作文、奥数、英语等学科的辅导问题。我一直在想,难道学校老师真的是对此束手无策吗?他们跟我们这些社会作文教学的专业辅导老师就不能走到一起吗?这些年来,我一直为此而努力着,并且看到了希望。

从开始,我不仅在社会办学单位执教小作家作文速成班,还想尽办法走进各个学校,令人欣慰的是,我与各个学校领导及专业教师不仅根本没有成为对立面,而且全部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改革现有的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却正是各个学校迫不及待的追求,老师们以极其宽容的态度和真诚的热情欢迎我这个“圈外人”的到来,他们虚心跟着学生们听我的课,认真做着笔记,还不断与我交流心得,提出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每一次讲课和座谈会结束,我也仿佛被重新充了一次电。逐渐地,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圈外人”了,甚至变得比圈内人还圈内人。

更令人振奋的是,一大批资深的专家学者不仅没有排斥我这个“圈外人”,而且给了我很多很多的.指导、批评和鼓励。在北京,有张定远、顾之川、张伯华、王有声、袁志勇等全国闻名的顶尖级专家给我把脉、评点,并提出了很多很尖锐的意见,让我少走了很多的弯路;在江苏,有长期实践在语文教研第一线的杨清生、范超、刘德文、沈旭东、刘道方、高新光等老一辈专家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还有祝瑞松、马欣、张艳山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我一起备课,执教小作家班。尤其是祝瑞松老师,他是南京市南湖一小副校长,是一个热心教授孩子快乐作文教学法的好老师。他将我的一系列快乐作文秘方加以细化,编成了教案和课件,用于自己学校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南京市教委组织的语文教改实验课验收活动,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系统内部受到了好评。安徽宣城古泉小学丁延清老师对作文教学研究的冲劲也是可圈可点的。他自费近万元到南京、北京、成都等许多地方参加教研活动。他光是听我的课,总时数已达到100小时,其中随堂听课六七十小时,课堂教学实况录像三十四小时。当我了解到,他是忍着强直性脊柱炎的巨大病痛到南京、芜湖听我上课时,我甚是感动。凭着这股热爱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事业的顽强精神,我相信丁延清一定会在

[1] [2]

篇16:让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在课堂涌动

让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在课堂涌动

让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在课堂涌动

作者/高存升

思想品德其实是对学生进行思维习惯、领悟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和良好社会认同的培养。这些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依赖于学生的深度参与和体验。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真正的认知主体和行为主体的学生必须积极、深入地参与进来,在交流、碰撞、领悟中有所收获,课堂教学才能有实效。

一、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引发学生思考、感悟

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往往依赖于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程度。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者要用适当的教育机智,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审美情趣。”教育者要善于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自愿投入其中,乐于运用自己的机智去探求、用自己的能力去辨别、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悟、用自己的理智去收获。例如,讲授自立自强时,我利用学生对周杰伦的追捧心理,给他们讲述这位小眼睛的歌手在未成名前的艰苦生活。在学生津津乐道于周杰伦的星座、爱好时,学生进一步知道他超乎常人的艰辛付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才是他真正成功的原因。只有当学生们愿意去摸索时,才愿意付出行动,才会在摸爬滚打中有感悟、有收获。教学中能否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决定有效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留出师生真争论的空间,激发观点交锋、碰撞作为一门思想性很强的课程,思品课教学必须让学生的思想自然流露、相互碰撞才会实现有效性。人文精神的实质是自由精神,自由精神的培养需要自由思想的空间,自由思想空间离不开自然感情的流露。学生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探究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领悟到了什么才是教师最应该关注的。让学生的思想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教师才会知道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教师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学论文 )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注重求同却忽视存异,往往为了实现所谓的教学目标而以预想的种种方式束缚自由思想,禁锢自然情感的流露。教学中留下争论空间,让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想法可以自然表露出来,也许不同的见解会遭遇到对方的批评,但是,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在坚持自己的见解的同时既是一个论证自己观点正确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吸纳、兼容别人观点的过程。在学习社会公平教学时,有一个学生认为现在社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差距的扩大会导致社会不公,他还举例一位罪行累累的黑社会老大却能因为有钱由县人大代表逐步变为市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面对如此观点我多少有些担心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的辩证性和正确性,于是把这个观点交给全班同学讨论,看看学生们的思想态度。出乎我的意料,多数同学认为中纪委介入、黑老大被抓,表明社会还是公平的,他们可能一时得意,绝不会猖狂下去。实践表明,有时这种自由的交锋不一定需要教师的指引或者纠正就可“百川归大海”,最终达到教育目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能否留下一个适合学生独立思考、自然流露自己观点的环境,让不同的观点交锋,是实现思想品德课思想性的重要手段。

三、精心设置课堂生成的问题,调动思维积极参与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目的的实现离不开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不在于课堂氛围的活跃与否,而在于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深浅。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开手脚、抛出问题,让学生感到“好像是这样,又似乎不是这样”,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困惑、再探索。学生苦苦思索如果终有回报,其学习的积极性会空前高涨,思维也会停留在亢奋的状态中,这时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效上都会收益很多。例如,在讲解正义行为也必须有限度时,我们给出了一个鲜活的事例让学生思考、判断:银川市某小区的电动车屡次被盗,业主们谈贼色变。一天傍晚,三名业主在发现有小偷摸进车棚准备盗车时,为了制止小偷的盗窃行为,众人一拥而上你一拳我一脚把小偷打翻在地,其他丢失电动车的业主闻讯赶来又是一番拳脚相加,等到警察赶来众人已致使小偷小腿骨折、不能独立行走。学生通过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运用法律常识自然会懂得:即使是正义的行为也要有限度,否则就可能变成非正义的行为。因此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动起来,由困惑而想动,再到行动,直至会动,就会事半而功倍,收效明显。

四、巧用归谬方式,引领学生自我反省

给初三学生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时,有位学生振振有词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既然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那就应该让人民轮流来执掌政权,这样做不仅能让真正有才能的人不被埋没,还能使国家实现能人政治、清明政治。我没有正面评价这样一个貌似合理的说法,而是安排所有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做了以下步骤的'活动:1.征求意见:向全班学生征求愿意管理国家事务的意向,结果全班人人请举手。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当代中学生有着较强的民主意识。2.能力自评:觉得自己能够胜任领导职务且管理的绝对的好人请举手,结果还是人人举手,也就是说全班六十余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就是那个把国家治理好的贤人,没有人觉得自己不行。3.根据本班的测试结果推测一下全国有多少人愿意管理国家事务,其结果大概至少有十亿人愿意。4.根据测试结果预算一下:如果每人执政一年大约需要多少年?每个人执政一月需要多少年?每人执政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钟大致需要多少时间?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一展抱负,为了公平执政时间不缩短。最后一秒钟的答案很快出来:1000000000/60=16666667分钟/60=277778小时/24=11574天/365≈31.7年。这就是说每个人执政一秒钟的话全国大概要用32年的时间。5.讨论:如何才能让一秒钟发挥最大效用实现所谓的“能人政治、清明政治”?结论是:每个人只可能说一句如“同志们好”这样最简单的话。这就是说在这轮流执政的32年时间里无论谁来执政,任何人什么事都干不成。那么把时间延长到一年、二年、三年会怎样?这样耗费的时间长会使大多数人根本来不及推行自己的施政理念就已灰飞烟灭。看来这种观点连基本的权利都实现不了,更实现不了能人政治、清明政治。同学们讨论到这时,都扭头看着提意见的同学,那位提出这一观点的学生懊悔地摸着自己的脑袋似乎在说“唉,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最后不好意思地说:“我考虑得太简单了”。

学生的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我们要在教学中利用教育机智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只有当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情感、观点、思维都参与进来的时候,并经过摸索――困惑――感悟――收获这样的过程,我们才能说我们的教育取得了实效。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十六中)

篇17:CAI辅教手段让思品课堂生动有实效

CAI辅教手段让思品课堂生动有实效

CAI辅教手段让思品课堂生动有实效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充满各种竞争与挑战的时代,它需要培养有较强的民族素质和较强的能力,有主动精神、勇于创新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自主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建构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彻底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弄清“教”与“学”的辨证关系,摆正教师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比较系统的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显性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绝不是靠空洞说教能奏效的,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离不开他们作为受教育主体的积极的内化活动。把多媒体辅助教学(CAI)运用到思想品德课中,使课堂生动活泼,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一、CAI图文声像并茂,增强动感,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能引导他们孜孜不倦的探求。没有兴趣,学习会成为枯燥乏味的负担,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还要靠巧妙适当地运用这些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传达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会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

比如在教学《劳动光荣》一课时,可采用既有形象逼真的“摇钱树”故事的动画片,又配有悦耳的音乐,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静止的文字变成活动的画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感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乐于学习,情趣盎然。又如教学《珍惜时间》一课时,画面上闹钟在走动,“滴答、滴答”的声音被放大了,再让学生在“滴答”声中比比谁写的字最多,做的数学题最多等,使学生的有意注意更加稳定、集中,使他们感受到时间稍纵即逝,应抓紧每一分钟,唤起了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由此可见,运用CAI能增强视面动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个个思维活跃,情绪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极大调动了学习兴趣。正因为有了兴趣,学生学习才有成功的信心,他们满怀着被激起的求知欲望,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产生主动学习行为和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CAI创设情境,诱发情感共鸣,激发参与。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核心,是人格整体不可缺少的特质因素。道德情感具有巨大的动力。如果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和别人的行为冷漠无情,他自己的行为也就不可能是非分明,他的道德认识也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只有认知和情感相配合才能推动道德认识发展为道德信念,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人的情感波动归根结底是客观事物作用的结果,人所产生的“情感波”的大小是由外在客体的“情势”及内在主体的“需要和期望”所决定的。小学生的情感较丰富,所以,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鲁迅先生说过:“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创设教学情境,能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巧用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直观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教学时,应用CAI向学生展示圆明园被毁前那举世无双的雄伟和华贵的影像片段,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接着展示圆明园废墟场景,这前后一对比,学生会不由自主产生悲壮、凄凉之感。跟着出示英法联军掠夺珍宝、火烧圆明园的影片,学生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就被激发出来了。又如教《心灵美最可贵》时,将美如仙境的九寨沟,通过多媒体演示出来,让学生在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怡人的境界中,去感知、去领悟、去思考联想,这样一方面增强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接着,教师又出示一些肮脏环境的图片,这时,学生议论纷纷,有分析脏的原因的,有批评制造垃圾的……的确,在思品课教学中,运用CAI辅助课堂教学,能创造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良好情境,使学生有了情感体验,有利于他们理解课文,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升华道德情感,提高审美情趣的作用。当我们唤起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时,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作用也就开始在学生身上显示出来了。

三、CAI强大的表现功能,降低坡度,提高实效。

由于计算机有丰富的表现功能,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在明理、导行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并进行生动、具体的行为指导训练,使明理到位,使导行更落实。

“明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导行的必要前提。教师要抓住教材的典型事例,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形成认识,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小学生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逻辑思维形式过渡的特点,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生动活泼的优势,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间断为连续,可无限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扩展感受时间、空间领域,从而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翔实、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较好地降低明理的坡度,解决教学难点,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观点,心悦诚服。如《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教学时,由于课文中讲述的李四光的事迹很长,如果仅仅是看课文、听教师口述,不仅费时,而且很难对李时珍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把一部分教材内容活动化处理,播放了剪辑录制的《李四光》录像短片。这段录像生动真实地展示了李时珍勇于实践的事迹(看、闻、尝、听、问、记……),这样,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受到很大启发,并非常有力地证实了实践的作用,巩固、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又如在教学《爱科学  敢创造》这一课时,考虑到六年级的学生有爱科学的兴趣,但懒于动脑、动手,缺乏创造精神,因此使学生懂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有创造精神,引导学生爱科学、勤动脑、多动手、敢创造,就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深化明理时,先让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像李四光一样爱科学敢创造的人和事。学生介绍的都是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这样虽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但光有这些榜样,学生会觉得大家讲的远离现实,树立的榜样太高大,认为发明创造高不可攀。为了更好地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容易理解又感兴趣,教师出示一段本地普通工人的小发明介绍、一段校园新闻(校内科技作品获奖的学生现身说法)剪辑,通过这些熟悉的人、事,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学生对创造精神的内涵理解更透了,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只是看我们怎么去发现它、探索它、利用它,就更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明白了只要多动手动脑,就能有所创造。

只有当人的道德观念体现于道德行为时,思品课的教育目标才能实现,即达到了“知行”统一的境界。CAI课件的巧妙使用,往往会在知行转化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在进行实例辨析时,教师可利用图片、影像等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例情节。如《参加正当有益的课余活动》导行时,播放学生平时参加的课余活动的录像,诱导学生自主地去思辨、评价,从而强化知行统一。在树立榜样时,教师可用影像资料直观地再现生活,展现模范行为和模范事迹。总之,多媒体辅教手段在导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将模仿、练习获得的技能转化为内在的素质。

综上所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思品课的教学,使课堂活了起来,克服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抽象化、概括化的倾向,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最终达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篇18:CAI辅教手段让思品课堂生动有实效

CAI辅教手段让思品课堂生动有实效

CAI辅教手段让思品课堂生动有实效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充满各种竞争与挑战的时代,它需要培养有较强的民族素质和较强的能力,有主动精神、勇于创新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自主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建构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彻底转变自己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弄清“教”与“学”的辨证关系,摆正教师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比较系统的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显性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绝不是靠空洞说教能奏效的,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离不开他们作为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主体的积极的内化活动。把多媒体辅助教学(CAI)运用到思想品德课中,使课堂生动活泼,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一、CAI图文声像并茂,增强动感,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能引导他们孜孜不倦的探求。没有兴趣,学习会成为枯燥乏味的负担,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素材,还要靠巧妙适当地运用这些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传达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会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

比如在教学《劳动光荣》一课时,可采用既有形象逼真的`“摇钱树”故事的动画片,又配有悦耳的音乐,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静止的文字变成活动的画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感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乐于学习,情趣盎然。又如教学《珍惜时间》一课时,画面上闹钟在走动,“滴答、滴答”的声音被放大了,再让学生在“滴答”声中比比谁写的字最多,做的数学题最多等,使学生的有意注意更加稳定、集中,使他们感受到时间稍纵即逝,应抓紧每一分钟,唤起了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由此可见,运用CAI能增强视面动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个个思维活跃,情绪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极大调动了学习兴趣。正因为有了兴趣,学生学习才有成功的信心,他们满怀着被激起的求知欲望,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产生主动学习行为和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CAI创设情境,诱发情感共鸣,激发参与。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核心,是人格整体不可缺少的特质因素。道德情感具有巨大的动力。如果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和别人的行为冷漠无情,他自己的行为也就不可能是非分明,他的道德认识也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只有认知和情感相配合才能推动道德认识发展为道德信念,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人的情感波动归根结底是客观事物作用的结果,人所产生的“情感波”的大小是由外在客体的“情势”及内在主体的“需要和期望”所决定的。小学生的情感较丰富,所以,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1] [2] [3]

篇19:让英雄走进课堂五年级作文650字

让英雄走进课堂五年级作文650字

在昨晚的班会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哪个同学能讲一讲王成和雷锋的故事?”结果是全班同学都知道他们的故事,但没有一个同学能比较完整地把雷锋的事迹讲出来,有少数同学知道王成的故事,但讲出来的内容却非常笼统。

在这节班会以后,我对同学们了解我国英雄人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有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同学们对英雄人物了解得比较少,比较空泛;二是同学们对英雄人物的理解比较片面,大多数同学认为只有战争时期才会出英雄,现在生活在和平时期,是远离英雄的时代,这种观点与学校的长期以来忽视这方面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少数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因此便有了“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说法。

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英雄的品质便是中华民族高尚精神的代表。每个人都有崇敬英雄,渴望成为英雄的心理,英雄的事迹不是空泛的,而是具体的,感人的。因此,从这节班会后,我们班开展了“让英雄走进课堂”的活动,同学们系统地学习了英雄事迹,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英雄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课堂里,就在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当我们自觉地关上流水的水龙头,自觉地捡起地上的果皮纸屑……我们便一步一步地向英雄走进。”一滴水珠虽小,但它却反映了每个同学闪光的思想。

英雄的事迹,英雄的语言,英雄的形象,支撑着青少年心中一片纯洁的蓝天,我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给青少年树立更牢固的精神支柱,拨正他们人生路上的航向,为他们点亮闪光的航灯。

篇20:构建自主的新课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中山大学附属小学 顿中祥

语文课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课程,是由特殊教学内容形成的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学生的多元的体验、感受和理解,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解决者。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平等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这里我以《落花生》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读者的。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生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学生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找答案,提高学生预习能力。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和作者的资料,如“你了解花生的哪些生长特点?”“课题为什么叫落花生”“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查找相关资料。任务一明确,孩子们就行动开了,或上网搜集,或到图书馆查找……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己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生的积极性、生动性也调动起来。在初读课文时,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并说出理由”让学生自选内容,体验感悟,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

生:我喜欢议“花生”这一部分,因为它让我学到了做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做只追求外表美、讲体面的人。

生:我喜欢“吃花生”这一部分,因为它让我感受了劳动的快乐。

生:我喜欢“种花生”这一部分,因为它让我体会到“没有付出,只有收获”的含义。

……

学生在对话交流中个性得到张扬。而通过学生的发言,大多数学生选择对“议花生”感兴趣,恰好这又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于是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深入文本。引领与文本对话。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之花,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与文本的交流对话的主要方式有读、品、悟、入、辩等,教师应营造安全、自由、和谐、欣赏的课堂氛围,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精神沟通、心灵碰撞,让学生达到实践语言、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的目的。

在学习“议花生”这一部分时,我要求学生把感受特别深的句子,做上记号,并联系生活实际、课文内容写一写你的理解和体会,引导学生批注评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然后,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班级交流,课堂情意浓浓、学生发言踊跃。

生:我通过“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体会到花生具有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品格。

生:爸爸借花生教育子女做一个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

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出现了,一位学生高举双手要求发言:“桃子、石榴、苹果既好看,又好吃,课文都说只产生爱慕之心,而没有实际用处?”我会意地笑了,引领学生再次深入文本,师生达成共识,作者只将两者的外表进行比较,并没有对其进行评价。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热爱、理解、宽容、信任每一个学生,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深厚的课堂友谊鲜活的体现,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主动投入,主动参与。

在教学《落花生》课中,指导学生了解插图内容。一个学生质疑: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为什么父亲来了很难得?我马上抓扬他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住课堂中的生成点、引导学生讨论,结合父亲为什么难来?他来的目的是什么,表风怎起,吹皱一江春水,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生:“父亲工作繁忙,他来过收获节的目的是和家人联络感情。”

生:父亲是做抗战工作的,他主要是借过收获节这一契机,教育子女做一个具有花生品格的人。

生:可能是他父母离婚了,但他父亲时刻关心子女的教育

……

答案真是千奇百怪,说法不一,但是它是儿童心灵的内心表白,在课堂中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想象在课堂中飞跃,创造火花在课堂中迸发。个性化灵性魅力在课堂上展现。

四、联系生活,体味情感,在辩论中学生个性得以张扬。

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议论的空间,把学生推到前台,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鼓励他们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尽情地与课文交流对话。

师:同学们,下面教师搞一个栏目《实话实说》,你说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你想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为什么?根据学生见解把全班分成正方、反方,进行辩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绪高涨,课堂高潮跌起。

生:我愿意做苹果、石榴一样的人。因为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只有显示自己的才华,才能让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

生:我愿意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虽然默默无闻,但是“日久见人心”,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还是喜欢做事不张扬的人。

生:当今社会要有真才实学,一味地炫耀自己,岂不是一只好看的“花瓶”吗?

生:做人应该一半花生人、一半苹果人,既要有真才实学又要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两全其美。

生:体现和实力同样重要。实力代表你的本事,体面代表你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两者缺一不可。

……

学生在对语文文字感悟基础上,个体形成鲜明的立场,他们越辩越明白,越辩越聪明。

五、升华自我,给学生课外延伸的空间,雕琢学生的心灵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堂教学的拓展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的感知和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实践者,从而让学生的语文思维活起来,真正把课堂构建成为连接续课文和生活的桥梁,真正让语文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课内外的结合,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落花生》一文中,行文即将结束,学生理解了作者笔名“落花生”的含义后,我让学生仿写名人名言,谈自己的感受,制作成座右铭,贴在书桌上,末尾 署上自己的理想和大名,通过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教学结束后,我布置学生课后阅读许地山写的文章,《空山灵雨》、《缀网劳珠》,并制作阅读卡。再一次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绪”,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将学生探究对话的欲望转移到了课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得以同构共生。

[构建自主的新课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篇21:让音乐走进心灵学生作文

让音乐走进心灵作文600字

音乐,是高山,是流水,是太阳,是月亮。是净化心灵的天使,是万物之美的根源。音乐是能使万人同喜、同悲的魔法。音乐无界,让这跳动的旋律走进心灵吧!

去听听《义勇军进行曲》吧!当那雄壮浑厚的旋律响起时,你有没有觉得一阵激情流入身体?有没有看到万人同歌,人民军队奋勇杀敌的场面?有没有感到枪弹飞射,血光四溅的残酷?有没有感到一股力量充盈于你的身体?让国歌的雄壮,中华民族的不屈全盈斥于身心吧!让这音乐走进心灵!

去听听《黄河颂》吧!当那激昂的旋律响起时,你有没有觉得一阵澎渤的,浪花翻涌的水流入身体?有没有听到壶口瀑布似雷电,似万鼓齐鸣的声音?有没有看到似万马奔腾时搅起的滚滚黄尘样的河水?有没感到黄河的.精魂进入你的身心?让黄河的雄浑,中华民族的庞大力量贯入身心中去吧!让这音乐走进心灵!

去听听《长江之歌》吧!当那绝美的旋律响起时,你有没有觉得一阵绝美的颂歌正贯入你的身体?有没有听到长江浪涌,滚滚如海时的震撼人心的声音?有没有看到“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场面?有没有觉得一阵激情正注入你的身体?让长江的雄伟,中华民族的精魂贯入你的身心吧!让这音乐走进心灵!

去听,去听去听中华民族的音乐吧!去感受那一场场壮观的画面吧!

去听,去听,去听音乐吧!用身,用心去听,让音乐和灵魂融为一体!让音乐走进心灵!

篇22:让音乐走进心灵学生作文

让音乐走进心灵作文600字

音乐的世界没有烦恼,只有单纯的爱……——题记我生活在音乐的世界,每时每刻都被音乐包围。于是我注入了音乐的世界,音乐也便注入了我的灵魂。“岁月流去我欠你一句:妈妈我爱你。”道出了这世界最伟大的母爱;“别等到一千年以后,世上早已没了我。”唱出了时间如同金钱一样宝贵;“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吟出了童年的美好纯洁。这一曲曲动人的歌在我的灵魂中交织出完美的乐章。正如王力宏的《我们的歌》中唱的一样:如果世界太危险,只有音乐最安全,带着我进梦里面,让心愿都实现。当你对生活失去信心时,闭上眼睛,进入音乐的天堂,它会让你心中几乎所有情感全部化为乌有,只剩下快乐。当心情很好时,放一些激情舞曲的CD,在洋溢着欢快高昂气氛的音乐中尽情放松。当心灵受到创伤时,一曲“孤单心事”让我找到了共鸣:恋你是孤单的心事,不懂你微笑的意思,只能像一朵向日葵在夜里默默地坚持。不过在所有歌曲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启示录》:你我跟着这节拍,为自己喝彩,只要我主宰,让音乐把所有悲伤都替代。每当听到这首歌,所有悲伤便被抽出,取而代之的是音乐,是快乐,是爱!让音乐走进心灵吧,去弥补那伤痕累累的心;让音乐走进心灵吧,去主宰快乐的方向盘;让音乐走进心灵吧,去把那所有的黑暗全部挤出,换上一片灿烂的光明……

如何让思品课真正走进生的教学反思

我对思品课有效教学的的体会和反思论文

五年极思品课教学反思

思品论文:目标教学让思品课走向有效

教学反思 思品

对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随笔

浅谈思品课教学中乐学情境的创设

初中思品课教学反思

品的小学作文

思品学科教学计划

让学生真正走进思品课堂的作文
《让学生真正走进思品课堂的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让学生真正走进思品课堂的作文(精选22篇)】相关文章:

创新班主任的年度教学工作总结2022-09-15

教师学科教学工作总结2022-12-02

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论文2023-07-02

[思品论文]电化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2023-09-08

三年级语文个人教学工作总结2023-10-21

四年级品德教学工作总结2022-08-16

教育硕士论文2023-06-23

让美走进学生网页作品论文2022-10-13

品德科教学总结2023-11-18

思想品德课知与行的统一202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