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论文

时间:2023-07-02 07:57:18 数学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论文(精选12篇)由网友“大象是只狗”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论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论文

篇1: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论文

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论文

新课程改革对传统教材、教法、学法都有较大改革。从教材内容调整看,尤其明显;在数学新课标中,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分为四大版块: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而把训练目标也划分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在学习内容标准方面,把“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由此可看出数学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适应学生今后发展学习是十分重视的。

其实,这是远离学生生活实践的,在学生生活中,早就见过,甚至用过“正”字统计法和相关统计图表。在新教材编排中,把“统计与概率”提到很重要的位置,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必须的一个方面。在课标总体要求方面,每一学段要求对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每二学段明确经历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并且必要时可使用计算器;方法方面:第一学段掌握数据收集、整理、统计过程、方法;第二学段是进一步学习与分析。统计结果:第一学段要求回答简单的问题;第二学段则是能作出判断与预测;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方面:第一学段是初步感觉,第二学段是能理解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且第一学段对统计图表了解是初步的,第二学段则是较全面的了解,根据“统计与概率”的学段不同要求,教材的编排在各学段也依据课标有所侧重。

至此,初步的统计的几种方法,学生已初步感受,并且这些统计内容出现及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因此,笔者认为,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一、联系实际,灵活教学。数学教材不是唯一的学习材料,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教师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一个素材。因此,教学时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根据教学安排,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作一些调整,便于学生学习,以达到课标的培养目标。如在一年级中,学生对全班同学生日的统计时,不知道生日怎么办?可以让学生先想办法统计小组,再用同样方法统计全班。这样,不至于让学生束手无策。又如,一年级1册让学生分类时,可以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在小组内动手操作,既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用好校内外资源。生活中有我们取之不竭的教学资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有利用开发教学资源的意识,充分利用学生中的资源,学校内的资源和校外的教学资源,为我教学所用,为教学服务。“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教科书上的编排少之又少,但生活中的应用却很广泛,在学生活中,如选举班干部用统计,对作业做得好、坏也需要统计。对学校开展活动情况、社区各方面情况等等,都需要统计。如果我们根据教材编排、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并学会分析、整理数所,学生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大胆放手,注重过程性。“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最重要的`一点是避免单纯的术语的学习,让学生对统计过程有体验和经历。

篇2: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

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

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

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教材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不感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之共识。那么,如何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呢?笔者听了涞源县坛山小学董涛老师执教的“比例尺”一课,深受启发,愿就其中两个片断,谈一些想法。

片断一:

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画的我们班的教室平面图,谁能够从图上找到自己的座位?

生:我的座位在这里。

生:这是我的座位。

师:你能告诉大家图上的讲桌和最后一排桌在哪里吗?

生:这是我们的讲桌,这是最后一排桌。

师:老师准备了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想请几位同学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组织学生测量,然后汇报测量结果)

生:我用米尺量出了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是30厘米。

生:我们选用的测量工具是卷尺,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实际距离是3米。

师: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你能自己算出讲桌到最后一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几比几吗?试试看。

(组织学生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算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生:我是这样算的,先把3米化成300厘米,再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最后结果是1:10.

师:1:10这个比,我们叫它是这幅图的比例尺。(生小声说)

师: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什么叫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评析: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人的生活行为事件,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从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包装”,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易学乐做。董老师用他的慧眼,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了这一原型,巧妙地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上].

片断二: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同学们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

生:我还不很明白。

师:x x同学还不很明白,老师想请班长帮助他,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XX同学呢?这就需要知道两个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现在请XX同学到前面来,量出你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

生:(量后回答)我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是20厘米。

师:根据图上距离是20厘米,比例尺是1:10,怎样求出班长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这位同学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做,班长帮助xx同学做。

[评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能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董老师审时度势巧妙地设计出“请班长帮助XX同学”的问题情境,既亲切,又生动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急于探索的心理态势,这样的教学设计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真谛与价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深深地领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数学真的有用。]

感受与反思:

我们一直在讲,要用“活”教材,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课总是跳不出“以本为本”的框框,对教材中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不加工也不改造,原原本本的搬进课堂,课堂教学设计没有现实感,学生无法领略“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深刻意义,课堂教学设计,不是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不能满足他们实际生活的需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能灵活运用教材。怎样灵活运用教材?董老师的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方法一:加工改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等问题,实际上教材并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为教学提供一个范例而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学会加工改造教材,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脱掉数学知识已经老化、过时的“旧衣”,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使传统的教学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的数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

方法二:替换更新

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是教师的业务权利。对于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取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真切地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积极合作、真诚交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方法是人创造的、积累的,能不能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关键在教师。从董老师的课中,我们还可以引发这样一些有益的思考:

思考一:体现理念

教学行为受课程理念的支配,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它有利于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和学生捆绑在教科书内、机械地讲解、记忆那些小学生认为枯燥的数学知识,而应该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资料,组织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董老师的课,从教师的行为层面上,已体现这一课程理念。在董老师的课堂教学计划中,本来没有“请班长帮助XX同学”这一情节设计,但在实际授课中,当老师问:“大家还有不清楚的地方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吗?”竟然有人说:“我还不很明白”,教师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巧妙地设计出“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XX同学”这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不理解的同学测量出两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为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已经理解的同学自己做,使学会的知识更加巩固,班长帮助不理解的同学做,使不理解的学生彻底理解,班长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还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这独具匠心的即兴设计,正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思考二:倾注心血

要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不知要倾注教师的多少心血。教师要提高认识。有人曾提出: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去创设情境,加工改造教材,究竟能有多大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作用不宜定量刻画。的确,照本宣科,教师轻车熟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不只是知识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诸多方面、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够实现。我们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就要加工改造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教师要花费气力,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准确把握数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具备灵活驾驭课堂、科学处理教材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篇3: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

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

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教材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不感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已成为广大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之共识。那么,如何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呢?笔者听了涞源县坛山小学董涛老师执教的“比例尺”一课,深受启发,愿就其中两个片断,谈一些想法。

片断一:

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画的我们班的教室平面图,谁能够从图上找到自己的座位?

生:我的座位在这里。

生:这是我的座位。

师:你能告诉大家图上的讲桌和最后一排桌在哪里吗?

生:这是我们的讲桌,这是最后一排桌。

师:老师准备了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想请几位同学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组织学生测量,然后汇报测量结果)

生:我用米尺量出了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是30厘米。

生:我们选用的测量工具是卷尺,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实际距离是3米。

师: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你能自己算出讲桌到最后一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几比几吗?试试看。

(组织学生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算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生:我是这样算的,先把3米化成300厘米,再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最后结果是1:10。

师:1:10这个比,我们叫它是这幅图的比例尺。(生小声说)

师: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什么叫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评析: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人的生活行为事件,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从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包装”,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易学乐做。董老师用他的慧眼,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了这一原型,巧妙地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上]。

片断二: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同学们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

生:我还不很明白。

师:x x同学还不很明白,老师想请班长帮助他,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XX同学呢?这就需要知道两个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现在请XX同学到前面来,量出你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

生:(量后回答)我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是20厘米。

师:根据图上距离是20厘米,比例尺是1:10,怎样求出班长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这位同学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做,班长帮助xx同学做。

[评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能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董老师审时度势巧妙地设计出“请班长帮助XX同学”的问题情境,既亲切,又生动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急于探索的心理态势,这样的教学设计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

[1] [2] [3]

篇4:“活”用教材论文

“活”用教材论文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观念强调我们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编写,其逻辑严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识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惧怕。在教材的“指引”下教师把知识源源不断地硬塞给学生,然后通过强化训练而达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过去历来学生数学期末考试平均分均不合格,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而在新课标的观念下所编写的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材。

我本人的教学,主要从新教材具有的几个突出的优点着手,进行教学。

一、新教材从学生的身边出发,确实把知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在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材每一章开始,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引入,体现整章的核心,而每节课开始,也安排生活中的例子。在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材创设电影院的情境。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先看第几排再看第几号,而有的同学说还要看是几楼(因为有的电影院是两层甚至是多层的)这是每一位同学都很熟悉的,即使平时考试成绩很差的同学也不陌生,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此时教师作适当的鼓励,学生的热情就更高了。并顺势引出,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和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导出新知识,如果将”8排3号“简记作(8,3),那么”3排8号“如何表示呢?(5,6)表示什么含义呢?这样的引入学生学起来不容易混淆,应用不着教师费心的讲解了,只需作适当引导,归纳就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又如,学习旋转知识中,举出生活中钟、车的方向盘等,观察它们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从而导出旋转的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教师点出有的知识虽然抽象但有可直观理解,消除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恐惧心理。

二、每一章节基本上都按排了“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的内容。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教师按照教材编排上述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学生主动获取、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家思维能力。如学习习近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教材设计了“想一想”在笔直的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给出定理,而是组织学生展开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因为当铁轨的宽度不一样,那么夹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不一样长了;有的同学则反搏说,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而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也即它们的距离是不变的,要是铁轨宽度不一样,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此时课堂成了学生的辨论台,然而教师作适当引导,题目的前提是在笔直的铁轨上,不用考虑转弯时的变化,学生一点即明。同学们开心的笑了“哦!”,“我早说了吗!”等声一遍,再转入下面的学习就从容多了,也体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知识。

又如“议一议”:举出生活中的'几个实例,反映“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处处相等”的几何事实。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交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学生举出多种多样的例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材的实例多、实物图多。化深奥为浅白,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

传统的数学教材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么深奥的数学呢,它们有用吗?”而现在教材举也很多实际的例子,不用教师费心说,学生看题或在学的过程中已感知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九年级下册“船有触礁的危险吗”这一节内容,它是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求路线或物高的内容,本是难度大而又枯燥无味的内容,但因其实例,学生生活中会应用到的知识,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再加上美丽的实物图,把学生感官也动员起来了,那学的劲就不用说了。而教师也不用把知识“形象化”了才去让学生理解,相对来说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多了。

四、教材课后编排了大量的“读一读”环节,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读一读”的内容有的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有的只是介绍知识的由来,不仅扩阔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等。如有“矩形、正方形”这一节的课后,“读一读”的内容是“侦察兵密码通信游戏”,它是正方形性质应用的游戏,非常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学、阅读的情感和兴趣。要是学生弄不明又想知道其因由,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和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并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教材还有许多可利用的优点,让我们一起慢慢去发现并加以应用吧!然而,正如索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既然太阳上了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因此新教材也有其不足之处,而取其“精”去其“糠”就更能发挥新教材的作用,更好地让教材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篇5: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一、找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由于低年级小朋友刚接触数学,我们教师就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第一册教材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在“可爱的校园”情境图中,除了让学生数一数图中的实物外,教师还应把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生活中10以内的数,使小朋友初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再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可创设学生去商店买学习用品,学生担当售货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而低年级的小朋友可以通过写数学日记的方法让他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如星期天和妈妈上街买了哪些东西,共用了多少钱,你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大约要多长时间等等,也许,交上来的日记还都比较幼稚,语句不太通顺,但他们确实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年级的学生可通过数学活动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要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必须要量出学校的建筑物和操场的实际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才能画出来,再如通过填空一个鸡蛋大约(  )克、你的体重大约(  )千克、学校教学大楼大约高( )米……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可安排了一个游戏:请学生动手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图形。随后,再通过起名子,比较长的比较像的图形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图形。一节新的图形认识的学习,成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再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看一个“猴子骑车”的动画,从中让他们体会到骑那种装有圆形做的轮子比较安全,也不会颠簸得厉害。同时也感知了“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相等”。这样引入新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血有肉,生动有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利于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因此,易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他们是十分乐意的,这也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

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如在一级数学活动课上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学生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乘法分配率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数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掘来源于现代生活实际的内容,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的意志和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篇6: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一、找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1] [2] [3] [4]

篇7: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

1、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进数学课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探究性学习,改变数学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处理信息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变盲目的学为边学边用。

3、体现尊重学生个性,改变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要求。学生的个性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兴趣爱好、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信息的层次、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各方面反映出来的通过本次活动为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的充分发挥提供比较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选择问题,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达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又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体现合作学习,资源共享,改变封闭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还应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之间的关系,教学是在这种网络关系中进行的。在这种关系中以各种信息为媒介的沟通,通过思考、发表见解和知识交流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这种形式里,学生不是唯一的获得知识和技能,教师也不是唯一的传递知识信息。他们都借助于相互合作、相互沟通,满足情感与交往的需要。合作学习把封闭型的课堂教学转向开放型,有利于学生的身心获得整体的、协调的、主动的发展。

5、体现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思想是指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观念去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方法去处理或解决问题,使数学成为学生与生活关系中的一种思维模式。数学从生活中走来,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同时也使他们变的越来越聪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工具的价值在于应用,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意义,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打下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他是小学数学教学不可削弱、只可加强的目标之一。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这一教学理念,对这节课作了以下几点定位:

(1)通过超市购物中的实际计算,帮助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购物设计、实际购物,使学生能根据需要,设计购物方案,合理消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超市购物,把学生带到了虚拟的现实生活中去,通过一系列虚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我对走进生活学数学的一种尝试。从课堂教学过程看学生,他们学的很积极,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的范围里参与了,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不同的水平,但在基础知识上又达到共同的要求。超市购物从设计到实施,使我体会到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没、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篇8: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 广西武鸣县城厢镇第三小学 谢翠明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提出了过程性目标,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词加以描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因此我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开展生动、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

一、把游戏引入课堂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例如:在教“6,7的加、减法”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看一颗石头的大小,然后两手都拿着石头,握紧,让学生猜一猜两手共有多少颗石头。学生一听猜石头。兴趣来了,“十颗、五颗、六颗、七颗……”学生喊着、跳着。“到底谁猜得对呢?”我先打开左手,让学生自己数,再打开右手。“总共6颗,我对了,我对了。”做对的学生欢呼着,我接着问:“你为什么知道你对了呢?”学生马上说:“老师左手有4颗,右手有2颗,合起来有6颗。”在这一过程中,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猜石头引入课堂,在他们情绪高昂的情况下进一步创设情境,由学生自己一步步独立思考获得知识。

二、通过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去获得新知识

在认识1时,先让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知识,举出可用数字1表示的物体,学生抢着回答:“一棵树、一朵花、一个苹果、一本书等。”但“1”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学生却没有提到,我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还有别的东西可用1来表示吗?”“一箱苹果”终于有学生发话了,我问学生“你们同意吗?”有的学生不同意,有的同意。于是我就让不同意的学生先发表意见,有一学生说:“我不同意,因为箱里有许多苹果。”我再给表示同意的同学反驳的机会:“同意,我只看见一只箱子。”水到渠成,我肯定了同意组的看法。我说:虽然箱里有许多苹果,但这些苹果只用一只箱子装,所以可以用1来表示这箱苹果。就像我们一(2)班,一(2)班是由一个一个学生组成的,但把这一个一个学生安排在一个教室里就形成了一个班。这样,就比单纯地说:“1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要容易理解得多。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小学数学,能够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所以说用好数学也是一门技艺。在学习了“量长度”后,可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教师有一段铁丝,想用它来晾衣服,但不知它够不够长,请学生量一量这段铁丝实际有多长。要量出铁丝的长度,我们先要做什么?在测量时和得出数据后会碰到什么问题。在给出挂衣服地方的长度后,这条铁丝能不能用。在这样一个实际测量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能力以及估计、应用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还会增强策略意识,如:在让学生动手数100根小棒时,用的方法很多,有二个二个地数,有五个五个地数,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在数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发现十个十个地数又快又不容易出错,因此在数较大的数时,许多学生选择了十个十个地数。

以上是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探索中的一些例子,这些例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有密切的联系。以上这些生活味道十足的题目是从生活实际入手,把知识点融于生活当中,又把生活融于学习中,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起来更轻松、有趣。

篇9: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

1、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进数学课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探究性学习,改变数学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处理信息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变盲目的学为边学边用。

3、体现尊重学生个性,改变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要求。学生的个性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兴趣爱好、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信息的层次、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各方面反映出来的通过本次活动为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的充分发挥提供比较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选择问题,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达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又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体现合作学习,资源共享,改变封闭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还应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之间的关系,教学是在这种网络关系中进行的。在这种关系中以各种信息为媒介的沟通,通过思考、发表见解和知识交流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这种形式里,学生不是唯一的获得知识和技能,教师也不是唯一的传递知识信息。他们都借助于相互合作、相互沟通,满足情感与交往的需要。合作学习把封闭型的课堂教学转向开放型,有利于学生的身心获得整体的、协调的、主动的发展。

5、体现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思想是指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观念去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方法去处理或解决问题,使数学成为学生与生活关系中的一种思维模式。数学从生活中走来,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同时也使他们变的越来越聪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工具的价值在于应用,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意义,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打下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他是小学数学教学不可削弱、只可加强的目标之一。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这一教学理念,对这节课作了以下几点定位:

(1)通过超市购物中的实际计算,帮助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购物设计、实际购物,使学生能根据需要,设计购物方案,合理消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超市购物,把学生带到了虚拟的现实生活中去,通过一系列虚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我对走进生活学数学的一种尝试。从课堂教学过程看学生,他们学的很积极,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的范围里参与了,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不同的水平,但在基础知识上又达到共同的要求。

超市购物从设计到实施,使我体会到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没、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我也深感本节课存在着众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篇10:论文《让学生走进生活》

论文《让学生走进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当教师布置作文时,不少学生就眼睛盯着天花板,长叹着,无话可写。即使强迫着自己写下去,也是内容空洞,千人一面。应试教育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面对这样的作文现状,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教师应当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会理解生活,表达生活,注重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

一、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在作文课上,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谈作文色变”,这跟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仔细,对写作素材的不积累有很大关系。不管写啥文章,首先在心理上结了一个大疙瘩,好比没上战场先惧三分。导致产生写作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对作文认识不够和对自己缺少信心。

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首先使他们认识到写作文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话。作文没有什么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启发他们思考,搜索写作素材。我们必须经常去训练我们的观察能力,用独特的眼光去“扫描”社会或自然。总之,观察是生活素材积累的前提条件,创作时,必须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

观察是作文的关键,观察的过程就是深入生活的过程,也是获得真知的过程。那么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呢?第一,观察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不但要了解改革开放,也要了解市场经济;不但了解下岗职工的忧虑与苦闷,也要了解上岗的探索与喜悦。第二,观察自然。我们不但要走进名山大川的雄伟与旷远,也要走进溪流如茵的清晰与雅致,满怀激情地拥抱那青春燕南北,长虹溢彩,金果飘香,白雪皑皑……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引发出一些自感自悟,使人文素养得到熏陶,良好个性得以形成,人格魅力不断升华……

只要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世界。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学生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激情满怀,童心焕发,自鸣天籁。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诗人何其芳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著名作家大多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能够历其境,经其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作文所反映的生活面是十分广阔的,作文所能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为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学有所获,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我还发动学生,课下搜索整理古诗名句,精彩片断,在晨读之时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背。我还把学生中优秀的文章整理成册,相互传阅,然后再让他们把搜索到的有用的材料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小册子,这不仅为他们现在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为以后的习作埋下伏笔。

三、走进生活,感情悟理

紧紧贴近生活,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很多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压根儿就没有惊喜、沮丧之类的情感因素,自然写作主体鲜活的生命力难以显现,作文也就索然无味。而这种情感因素的生成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感悟越深刻,情感越丰富,作文的生命力也就越强。

教师可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在丰富的生活中,让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还要用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去感受生活:当你帮助了别人时,不要把一个笑容、一句“谢谢”,当作很平常的东西,其实这里包含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你受到了挫折,不要自怨自艾,这是生活给你的馈赠,细细品味你会明白很多;看到别人吵架,不要当作一场闹剧,你仔细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入地了解某个人或某件事……

引导、组织学生拎着录音机、拿着数码相机走出校门,到军营、街道、机关、工厂去采录各种声音,捕捉各种生活画面,感受时代的节奏。孩子在采录的过程中不仅耳闻,而且目睹、心思,受到了教育,经历了作文有“物”到“意”的转化。活动后,组织 学生交流感受、练习作文,引导孩子经历由“意”到“文”的第二重转化,让学生不断学会品味、学会感动,感受生活的艰辛、成功的乐趣、集体的温暖和自然的情趣;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中获得激情,在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中体会义愤,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从父母的眼睛里读懂关爱,在和花草树木的对话中放飞梦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让学生“吾手写吾心”,给大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情感,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溢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

四、走进生活,走进作文

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背景下,作文教学应当力除陈弊,让作文进入生活,让生活进入作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努力激励学生真实地展示经过心灵流程的自己的思想,在真诚拥抱生活的基础上抒发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愫,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人,这也体现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以说,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作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而言,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让学生走进生活,寻找素材;让生活走进作文,放飞心灵。只有如此,作文方能步入“创新”的境界,学生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生活是作文之本,愿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牵着学生的手走进生活,指导他们写出优秀的作文.

篇11:让课堂走进生活相关论文

“生活是一切道德得以产生并且存在的沃土”。

思想品德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撇开生活,把教学禁锢在课堂和教材里,德育就淡失了生命的色彩。

但是作为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思想品德的接受是通过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

而道德内化并不是一种由外道内的简单灌输过程,也不是光靠一般地讲课所能解决的。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思品课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在儿童现实的生活中逐步发展道德水平。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了思品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因此,如何结合教材,采用科学方法,深化教材内容,让学生接近生活,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是小学思品教师所必须思考的。

一、将生活引进课堂。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

我认为只有将生活引进课堂,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1、让生活成为教育素材。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

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规则的力量》一课,就可以利用非典和禽流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也可以举一些身边的例子。

如结合本校实际,去看一看,比一比,真真切切地去体会规则的重要性,这毫无疑问会具有说服力。

2、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课,先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

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

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

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

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学生认识到自己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可家里的人不让做,于是,有的学生就会这样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得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

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

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就不只是自我服务能力的锻炼,还有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将生活引进课堂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

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

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

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二、让课堂走进生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

思品课是比较系统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必修的重要课程。

思想品德是人的灵魂,体现于人活动的方方面面,其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

对于学生而言, “知”并不难,难的是“情”、“意”、“行”的到位,因为这才是他们思想品德成熟的标志。

而只有生活实践才能感其情,磨其意,检其行。

因此,我们不仅要促进课堂教学素质化,还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的狭小天地,投入到生活大课堂的每个角落,让他们去看去听,去谈去论,去关注家庭、关注学校、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更为广阔的天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优化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过程,完善学生美好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各种基本素质的协调、和谐发展,最终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1、到生活中体验。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 ......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

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如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

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

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看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又如,在上《爱爸爸妈妈》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

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

有的说,在理菜时最好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

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的爸爸妈妈。

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2、到生活中实践。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性的。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导引功能。

我们的思品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 ----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此所谓“自主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品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我在上《课间活动守秩序》这一课时,学生明理之后,给他们十分钟时间自由活动,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得开心。

活动结束后,教师作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实践,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

但,有时候学生的一些认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不拥挤、给老弱病残让座。

可在现实社会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者视而不见。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

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我想,“过度保护”造成的势必是学生活和价值判断的“弱智”,只有对现实开放,对生活开放,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让学生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为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洞察学生心灵,了解所需,从学生生活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开拓思想教育新途径,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相互渗透,彼此联系,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步上正轨。

篇12: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的论文

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的论文

[摘要]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而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自主学习,习得能力。

[关键词]数学 生活 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构建开放的生活数学的学习模式,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让课堂教学真正变成孩子学习的乐园。

一、用生活事例解决实际问题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的形式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开放教室,把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说明课题内容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事例,让学生知道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的“连加”时就用这样的生活情景描述并加以表演:“讲台前本来有4个学生,过来了3个,又走来了2个,现在有几个学生?”来解决“4+3+2=?”,通过情景描述,学生很容易地就掌握了运算过程。又如:我在教学“元、角、分”时,让学生做这样一题,“一块橡皮4角钱,小芳要买2块橡皮,给营业员1元钱,小芳应找回多少钱?”此时一部分学生被题中的数字迷惑了,不知所措。这时我让学生将题目中的小芳换成我后,又该怎样解决呢?此时学生就联想到生活中的我,很容易的说出找回多少钱。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每当老师新授计算题时,只注重教会方法,然后让学生不断地练,反复地练,以求计算正确。这样不仅枯燥乏味,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这时老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模仿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我在教学“万以内数的笔算不进位加”一课时,创设了小猴、小狗做题的情境:有4213只小鸡,又来了654只母鸡,一共有多少只鸡?小猴、小狗认为太简单了。于是老师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说怎样做?被情景吸引的学生都能列出加法算式4213+654,可是等于几呢?这时不仅把小猴、小狗愣住了,也给所有的'学生设了个悬念,揭示了主题也进入第二个情境过程。于是大家和两只小动物一起交流、讨论、争辩,终于找到答案。这样富有情趣的模拟生活情境,走入数学课堂,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了兴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保持积极的态度。

三、加强实践活动,体会数学生活的乐趣

1.课堂上的实践活动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概括水平极低,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上。那么就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实践操作。如我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把准备好的一千克盐、一千克米、一千克豆、一千克沙等给学生掂一掂,让他们感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然后再将学生分成小组,把带来的橘子、香蕉、梨、黄豆、米等称一称。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了教学的目标。又如:学生学了“元、角、分”之后,可以举办一次小商店买卖活动,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

2.课外的实践活动

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对学生可以直接应用数学知识、技能,尽可能地创造实地应用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的需要。如:学了“分一分”后,安排学生在家里把自己的小柜子、小抽屉等动手分类整理,从中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加强动手操作,培养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首先是要在课堂中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条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问题,形成知识技能,发现数学的规律。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如我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不是把“底乘高再除以2”这一现成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先复习旧知识,了解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然后提出探究性问题:利用手中的三角板、三角形学具,能否从已经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这样学生通过摆、拼、移,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联系,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如,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让学生通过用橡皮泥、土豆、萝卜等材料自制的圆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发现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包含关系。再通过把盛满圆锥形容器的沙子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盛的沙子总是圆锥体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立。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虽然学生的发现只是重复验证,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却绝对是探索的成就!当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操作,教师首先应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展开探索的兴趣。其次,还应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完成发现过程。要注意避免使课堂活动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的表演场所,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

五、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学具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趣拼出不同的图案,而每个学生所拼的图案都是被认可的。

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如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X氏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对他说“XXX,你真棒!”;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够成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然后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我常用一些彩色的纸,剪成苹果状,一个苹果上写一个算式,然后请孩子们来“摘苹果”,如果孩子答对了,全班小朋友就对他说“对对对,这个苹果属于你。”如果答错了,就对他说“错错错,请你继续再努力。”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的热情。

让课堂走进生活相关论文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小论文

小学品德教学教研论文:开火车开出的精彩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回归生活论文

让美走进学生网页作品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论文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论文

教学论文浅谈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材的思考

数学与生活论文三年级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论文
《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论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新课改视角下陶行知教育理论在数学生活化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2023-06-22

体育教学的实践化和生活化论文2022-05-06

让初中美术教学融入生活论文2023-12-02

数学实践活动课重在活与动教育论文2023-01-19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学生学会学习2023-04-23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研究论文2023-09-11

让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活起来”论文2023-04-03

小学教学小论文2023-04-11

发掘开放题的功能,提高有效性的探究论文2022-05-06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202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