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走进学生网页作品论文

时间:2022-10-13 08:34:12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让美走进学生网页作品论文(精选12篇)由网友“圆圈圈”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让美走进学生网页作品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让美走进学生网页作品论文

篇1:让美走进学生网页作品论文

让美走进学生网页作品论文

一、网页作品缺少“美”的现状分析及危害

在网页教学课堂中,笔者常常发现,信息专业的学生在创作网页作品时,对于技巧及操作基本没什么问题,但是在遇到版面设计、结构布局等需要自行创作的对象时往往不能顺利开展;同时学生在表现网页主题能力、色彩搭配、logo设计、字体选择等方面比较弱为何会出现上述现象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特点

在初中以升学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下,一些极具人文精神的欣赏设计课,如音乐、美术、劳技等课程被削弱了,成了一门门冷冰冰的象征性课程因此不少学生对此类课程学习力不从心,兴趣日趋消退,最终导致个人素养低下,进而影响到目前的网页学习

(二)教师课堂教学

分析、设计作品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是由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局限性,教师往往把这一过程弱化了,用教师角度的分析引导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从而使得学生作品千篇 一律或以下载为主:网页的主色调基本以蓝色为主;版面图片过多、过大;下载的韩国模板比较多……

另外,教师针对学生页缺乏目的性的指导,急于让学生自我尝试,使学习处于一种自由放任的状态特别是在遇到自行创作时,学生就显得束手无策这两种情况都可能阻塞学生的创作情感,甚至产生对作品错误的理解,最终使网页创作无法有效开展

二、尝试与建议

本次研究以本校10,11届信息专业学生为个案,探索如何在网页课堂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网页作品更具有美感

(一)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

分析、欣赏网页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设计制作过程又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只有在意识上对作品有了了解.才会有富有美感的设计静下心来认真欣赏分析优秀的作品,除了可以给学生带来实际的效果模仿外,还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感动和创作上的`灵感

1.画面美

鉴于学生目前的绘画水平,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绘图的简单规律和方法比如在整体网页图形绘制前,可以事先进行描边、高光效果、渐变等方面的小块练习,在此基础上再自行创作整体的网页布局

其次是多练,多模仿在前期教学中,多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网页作品、网站,使其能借鉴和学习一段时间下来,不管是模仿还是自创,学生都会养成在创作之前要先分析的习惯,因为只有不断地从他人的优秀作品中或者是生活中发现美,并能加以改变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才有可能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内化为个人审美价值取向

2.人文美

人文精神的构建是网页制作过程中的一大重点一个好的网页作品离不开一个好的主题因此,笔者在平时备课的时候会尽量多选择一些贴近生活、富有人性善恶和人情关爱的网页比如以央视推出的《中国最美孝星少年》为主题制作网页,在完成作品的同时,让最美孝星少年的精神也重重地敲打了学生心灵

让学生在感受网页的人文魅力之时,也通过网页的人文魅力来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直独立的个性、广博的爱心和大胆的创新精神,最终树立起健全的人格

(二)重视学生的创作情感

创作网页之初,学生往往有较大的热情,但是当遇到较难的操作时,往往会显得束手无策,情感会被再次阻塞,有的学生就会放弃这时教师需要适时加以引导:

1.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每一堂课的状态、情感都有可能不同,而这种状态、情感会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受得到相互启发,相互感染所以教师应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尽情抒发内心情感再在这个基础上加大要求,让学生明白,创作网页作品需要花时间和精力,需要远离浮躁

比如在页菜单制作时,多数学生都能较快地掌握知识点,但是往往制作出来的效果变化不多,思维很容易形成定势这时,可以引入第三方软件,如web menu shop,一款只要点几下鼠标,就可以为你的网页制作漂亮美观的下拉菜单,这样一来,由于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效果更好的网页效果,学生的创作激情得到再次激发,学习的主动权又回到了学生身上

2.树立小组意识,并形成小组内成员分工制让学生体会到参与网页制作的乐趣,从而能形成设计网页的动力

网页其实是一项团体工作,它不是单打独斗的学科,所以,在创作网页作品时,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开展鼓励学生组内一起学习、创作,一般以3-4人为佳,每人负责一个环节这样不仅有个好的氛围,还能找到每个学生的偏重点,使自己的优势获得最大发挥,同时使学生形成同龄人之间的良性竞争

(三)摆正教师的角色定位

首先,教师应站在引导者的角度,根据学生的设计思维的发展,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要站在改进的角度给学生提出切实的解决建议,不能埋怨和责怪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不光是专业技能上的.还应该有人文精神上的,从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达到专业课促进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研究成果及反思

(一)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在创作中自主探究作品主题、主动参与素材搜集、合作整合完整作品,充分展示了学习的主动性,全方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一个综合性的训练中,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良好的学习品质也在这种训练与学习中逐步形成

(二)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丰富了教学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本校信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改观,通过作品展示,展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极大地激发和肯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同时在大量搜集相关资料的备课过程中,也吸取了网页这门课的大量新知识、新理论,为更深入地开展各类教改实践和课题研究打下了基础

四、结束语

上面几点是笔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部分尝试,还有很多环节需要努力探索和钻研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和探索思想等综合素质.使学生的网页作品更富有美感

篇2:让美走进语文课堂论文

让美走进语文课堂论文

摘 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是体现美、呼唤美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儿童实行审美化的教育,才能培养他们敏锐的感知力、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彰显小学语文教育的魅力与价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呼唤”审美。但是因为一些原因使得当下语文阅读教育严重“缺席”,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审美观念的养成。本文结合自身的从教经验,认为教师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来促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让美丽走近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教育 审美建构

小学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是体现美、呼唤美的学科。在人们美好的童年里,只有接受到审美教育的滋润与洗礼,才能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双方面和谐互促,共同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儿童实行审美化的教育,才能培养他们敏锐的感知力、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彰显小学语文教育的魅力与价值。

依据笔者多言的从教经验,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文本解读的审美关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关照是指在教学和学生的阅读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质素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质。

小学语文教材是自身的教育专家学者根据美的标准和法则挑选的“文质兼美”的佳作,反映自然和社会中方方面面的美。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抓住教材文本中美的字词语段,将学生带入神奇瑰丽的语文殿堂,让他们在自由的审美中享受美、体验美,形成审美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利用教材文本中令人忘我的情境、让人心灵迷醉的意象等,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体味文本中语言技巧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利用教材文本中营造的美学意境,带领学生沉浸其中,体验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审美情趣,指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情境与心灵的唱和

教学情境设置的重要性是每一个学科教育教学所必须注重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义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和营造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文本篇章大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特点,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表达了特定人物在特定的场合下的情感。因此,要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地阅读,成功地意会教材文本中要表达的审美意蕴,就需要教师创设有积极建构意义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文本当中,与智者、圣人对话,和作者、编者交流,实现情感的迁移。

让学生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文字表情达意的生命力,感受优秀文章的.洗礼和浸润,从而开阔他们的审美视野,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

三、教师语言的审美感染力

教师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语言是一种口语化的书面语,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富于审美的教学语言是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载体。教师教学语言对学生思维的跳跃、情感的波动、审美想象力的激发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审美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了学生的审美对象。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模仿性和向师性特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他们的敬爱者、崇拜者,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性,是美的代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运用具有美感的语言向学生传达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体验与感悟。这种美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准确、明晰之美,更是形象、情感、文辞的优美。

四、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美

荀子《劝学》篇中认为学习应该“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这些至理名言共同说明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诵读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要适当地提倡学生的朗读学习,在朗读美妙文字的同时体验美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在思维情感的碰撞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思美感。感受文字的节奏和语句的韵律,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五、多媒体辅助审美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里,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集声光电于一体的优势,可以有力地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将有助于实施审美教育。多媒体技术具有将抽象生动化、具象化,冲破时空限制等特点,利用多媒体呈现的丰富图画和完美音质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建构。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够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感受教学过程中的美。所以,教师在实施语文阅读审美教学时要适度、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创设美的有意义的教学情境。

六、结束语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卵石臻于完美。”文因美而存,语文教育是呼唤美的教育,语文学科是蕴含美的学科。儿童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依赖于教师的审美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建构,让美走进语文课堂,浸润儿童纯洁美丽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弗兰克・戈布尔著《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3]徐汝智主编《美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河海大学出版社,。

[4]纪育华主编《母语教学与人格塑造――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科学出版社,。

[5]孙立明杨学谅陈义城主编《创新性教学及课堂教学实录(小学部分)》.沈阳出版社,20。

篇3:论文《让学生走进生活》

论文《让学生走进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当教师布置作文时,不少学生就眼睛盯着天花板,长叹着,无话可写。即使强迫着自己写下去,也是内容空洞,千人一面。应试教育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面对这样的作文现状,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教师应当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会理解生活,表达生活,注重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

一、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在作文课上,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谈作文色变”,这跟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仔细,对写作素材的不积累有很大关系。不管写啥文章,首先在心理上结了一个大疙瘩,好比没上战场先惧三分。导致产生写作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对作文认识不够和对自己缺少信心。

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首先使他们认识到写作文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话。作文没有什么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启发他们思考,搜索写作素材。我们必须经常去训练我们的观察能力,用独特的眼光去“扫描”社会或自然。总之,观察是生活素材积累的前提条件,创作时,必须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

观察是作文的关键,观察的过程就是深入生活的过程,也是获得真知的过程。那么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呢?第一,观察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不但要了解改革开放,也要了解市场经济;不但了解下岗职工的忧虑与苦闷,也要了解上岗的探索与喜悦。第二,观察自然。我们不但要走进名山大川的雄伟与旷远,也要走进溪流如茵的清晰与雅致,满怀激情地拥抱那青春燕南北,长虹溢彩,金果飘香,白雪皑皑……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引发出一些自感自悟,使人文素养得到熏陶,良好个性得以形成,人格魅力不断升华……

只要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世界。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学生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激情满怀,童心焕发,自鸣天籁。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诗人何其芳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著名作家大多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能够历其境,经其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作文所反映的生活面是十分广阔的,作文所能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为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学有所获,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我还发动学生,课下搜索整理古诗名句,精彩片断,在晨读之时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背。我还把学生中优秀的文章整理成册,相互传阅,然后再让他们把搜索到的有用的材料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小册子,这不仅为他们现在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为以后的习作埋下伏笔。

三、走进生活,感情悟理

紧紧贴近生活,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很多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压根儿就没有惊喜、沮丧之类的情感因素,自然写作主体鲜活的生命力难以显现,作文也就索然无味。而这种情感因素的生成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感悟越深刻,情感越丰富,作文的生命力也就越强。

教师可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在丰富的生活中,让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还要用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去感受生活:当你帮助了别人时,不要把一个笑容、一句“谢谢”,当作很平常的东西,其实这里包含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你受到了挫折,不要自怨自艾,这是生活给你的馈赠,细细品味你会明白很多;看到别人吵架,不要当作一场闹剧,你仔细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入地了解某个人或某件事……

引导、组织学生拎着录音机、拿着数码相机走出校门,到军营、街道、机关、工厂去采录各种声音,捕捉各种生活画面,感受时代的节奏。孩子在采录的过程中不仅耳闻,而且目睹、心思,受到了教育,经历了作文有“物”到“意”的转化。活动后,组织 学生交流感受、练习作文,引导孩子经历由“意”到“文”的第二重转化,让学生不断学会品味、学会感动,感受生活的艰辛、成功的乐趣、集体的温暖和自然的情趣;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中获得激情,在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中体会义愤,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从父母的眼睛里读懂关爱,在和花草树木的对话中放飞梦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让学生“吾手写吾心”,给大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情感,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溢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

四、走进生活,走进作文

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背景下,作文教学应当力除陈弊,让作文进入生活,让生活进入作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努力激励学生真实地展示经过心灵流程的自己的思想,在真诚拥抱生活的基础上抒发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愫,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人,这也体现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以说,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作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而言,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让学生走进生活,寻找素材;让生活走进作文,放飞心灵。只有如此,作文方能步入“创新”的境界,学生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生活是作文之本,愿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牵着学生的手走进生活,指导他们写出优秀的作文.

篇4:让古典文学走进学生文学论文

让古典文学走进学生文学论文

最近一段时间,就中学生古典文学的阅读状况,本人对我校高中一、二年级24个班级共1293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方法:书面问卷、座谈、采访、个案分析。调查结果令人吃惊,中学生对古典文学极其陌生!由此,让古典文学走进学生刻不容缓。

一、四大名著阅读状况分析

(一)名著“寂寞”

在四大名著中,对其一无所知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别是:《三国演义》7.4%;《水浒传》7.4%;《西游记》7.6%;《红楼梦》竟达16.7%。

虽然大部分同学知道四大名著,但“知梗概”的远多于“知全文”:《三国演义》“知梗概”占72.9%,“知全文”19.4%;《水浒传》“知梗概”占73.1%,“知全文”19.5%;《西游记》“知梗概”占30.6%,“知全文”61.8%;《红楼梦》“知梗概”60.7%,“知全文”22.6%。

“知道四部小说”的信息来源,“听来的”和“来自影视媒介”的占了绝大部分:《三国演义》86.8%,《水浒传》84.1%,《西游记》86.7%,《红楼梦》74.8%。

不少同学阅读名著方式是“看连环画”:《三国演义》7.1%,《水浒传》7.2%,《西游记》13.3%,《红楼梦》3.4%。阅读原著的同学却少得可怜:《三国演义》13.29%,《水浒传》7.4%,《西游记》5.8%,《红楼梦》4.5%。

不知名著,已经令人遗憾;知名著却知“梗概”,就难免有些尴尬了;而 “知梗概”,却是绝大部分来自 “快餐”式的图文加工品,这就让语文教师感到无奈了。 “知识爆炸”时代,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通过阅读名著夯实文化“底子”的意义,却被人们忽略了。于是,名著寂寞了!

(二)看热闹

知道四大名著的学生中,喜欢故事情节的占绝大部分:《三国演义》50.9%,《水浒传》49.7%,《西游记》67.9%,《红楼梦》38.8%。喜欢艺术技巧的很少:《三国演义》6.4%,《水浒传》5.9%,《西游记》6.3%,《红楼梦》13.9%。

这一组数据表明,高中生欣赏名著的水平仍然停留在“故事”的浅层次上。情节曲折、生动固然吸引人,但四大名著可看的东西远远不只这些!高中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只是 “看热闹”,水准明显偏低。在这个问题上,为师者应该负很大一部分责任。毕竟,“知道名著”的学生中,喜欢名著的人数占了大多数。这是值得欣慰的“大多数”,说明名著对学生还有一定的“亲和力”。老师是否充分利用、发挥了这种“亲和力”呢?

(三)雾里看花

同学们对名著的“主要体会”是怎样的呢?体会深刻:《三国演义》18.4%,《水浒传》16.6%,《西游记》43.0%,《红楼梦》19.6%。体会一般:《三国演义》57.2%,《水浒传》61.6%,《西游记》42.4%,《红楼梦》41.4%。没有体会:《三国演义》17.5%,《水浒传》14.4%,《西游记》7.0%,《红楼梦》23.4%。

不难看出,名著在学生面前实际上是“无名”的。四大名著是古典文学的四朵奇葩,但在中学生审美世界里,只是四朵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的“无名花”!尽管有些同学也读了原著,却体会一般,甚至没有体会,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交流心得体会时吱吱唔唔,哼哼哈哈,说不出所以然来。尽管大部分中学生能列举小说中5位人物姓名,但分析人物形象,绝大多数学生不能胜任,分析的结果有的只是“贴标签”,甚至有些人物形象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

(四)“动力”不足

阅读名著是否能提高语文成绩?对这个问题,44.1%的同学说不清(认为“与成绩有关”的占24.5%,“与成绩无关”的占21.9%)。阅读名著与成绩关系真的微妙难说吗?这表明学生阅读名著的动力不足。实际上,那些语文成绩能保持稳定良好的同学大多读过原著,且都有较广泛的阅读面。应当想办法使学生阅读名著变得“有效”,增加学生阅读名著的动力。在中、高考的试卷中设置适量的名著类试题,也不失为一个较现实的办法。当然,可喜是今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中已经很好的关注这个问题,话题作文中两组人物中“曹操”“宋江”“薛宝钗”等均是四大名著中人物。这个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学无疑起推动作用。

二、古典诗歌阅读状况分析

(一)读过篇数和背诵篇数

读过篇目不少于16篇的学生为38.6%,不少于80篇的为39.9%,不少于160篇的有21.4%。能背诵篇目不少于24篇的为69.6%,不少于120篇的有25.1%,不少于240篇的仅5.3%。

【简评】仅5.3%的人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可见学生阅读量和记忆量之低。

(二)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兴趣状况:

(1)喜欢39.3%;

(2)不喜欢6.5%;

(3)谈不上喜欢与否54.2%;对古典诗歌的体会:

(1)体会深刻22.7%;

(2)体会一般68.8%;

(3)没有体会8.4%。

对唐诗宋词元曲的了解:

(1)很熟悉8.9%;

(2)了解一些79.6%;

(3)不熟悉11.5%。

对李白、杜甫的了解:

(1)很熟悉26.2%;

(2)了解一些66.9%;

(3)不熟悉6.54%。

【简评】许多同学在古典诗歌面前,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茫然不知所云,或胡乱曲解诗意……甚至有6.54%的学生连李白、杜甫都不知道。这些现象的根源,就是没有形成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得不到美感,当然就不会乐在其中了。

(三)与语文成绩关系

(1)认为与成绩有关的,占67.1%;

(2)认为与成绩无关的',为9.4%;

(3)请不清楚的,占23.5%。

简评:中学语文教师几乎没有不重视古典诗歌教学的,原因是中、高考那分值不低的试题。于是普遍存在只“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治标者的拿手戏就是模仿中、高考题型,编选大量标准化试题将学生捺入题海泡浸。这对于培养真正意义的审美素质毫无裨益,反而降低了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兴趣。新编高中语文课本有多个诗歌单元,我们应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品味古典诗词的能力,提升素质,才能真正应对考试。

三、问题与建议

结合座谈和访问的印象,本人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一)狭隘的学习功利主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习辅导书”就成了学生课外书的代名词,家长、学生、学校都不约而同地“爱”上了一本又一本的辅导资料书。不少家长推崇“非辅导不看,非习题不做,非英语不听”的三不规则。毕业班学生为攀登升学的金字塔,一头扎进题山题海,更与经典无缘。尽管高二学生大多数都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但真正读过的没有几个。为什么不读?回答很简单:“因为我们还在分数的压力下苦苦挣扎,哪里还有时间去看这些与考试无多大关系的书呢?”

(二)图视 “驱逐”文字

图视类传媒高速发展:各类影碟铺天盖地,互联网与数码影像接踵而至,再接着是摄影图片类书籍及卡通画异军突起……校园周围小书店及市区几家书店这两年最热销的是文娱和足球类画报、绘画本中外名著、卡通等等,而文学名著销量一直不太好。图视传媒的好处显而易见,但也要警惕“读图时代的阅读危机”。今天的学生大多通过影视录像了解古典名著的原因很简单:读文学作品吃力。然而学生一旦养成阅读图视作品的习惯,今后进入大学、进入社会后也很难改变。

(三)敬畏“经典”与否认“经典”

在繁重的学习负担下,长篇的语言和结构因素成了学生“亲近名著”的又一个障碍。许多学生表示,有时也翻翻名著,只觉眼花缭乱,没看出什么又放下了。一些学生说,现在大部分名著已拍成电视剧或电影,看过后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有耐心再去看原著。有的学生说自己也知道母语作品重要,但不如影视、数码影像的虚拟世界吸引人。言语之间,他们对名著不敢亵慢,只是“敬而远之”。

另一方面,对名著“不喜欢”的同学也大有人在(《三国演义》6.4%,《水浒传》5.3%,《西游记》5.6%,《红楼梦》14.6%)。这些学生否认“经典”,认为名著部头巨大,情节冗长,描写拖沓,节奏缓慢,书中所写时代距今遥远,时代背景、人物关系难理解,不如读现代武侠、言情、侦探推理小说以及卡通连环画来得轻松。他们对名著了解的微乎其微,却对一个个大碗明星的生肖、爱好甚至婚变的次数能娓娓而谈,如数家珍。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应该自问:怎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古典文学的殿堂,领略其中的奥妙,使他们读古典文学也会产生像读流行书、畅销书一样的审美愉悦?

(四)家庭普遍缺少浓厚的文化气氛

父母的文化层次较低,是农村家庭文化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学生档案资料统计,父母务农的占45%,职工13.3%,半农半商的11.67%,个体经营的占12.52%,其余有少量的干部、教师。父母是文盲初小、高小文化的占多数,少数是初高中文化程度,因此在营造家庭文化氛围方面几乎无能为力。多数父母虽然重视儿女的读书,但仅限于关心学习成绩,看重分数,因此反对儿女看课外书,认为这些“闲书”会影响学习,有的父母则忙于生计而放任不管。

多数学生家庭中最有文化气息的活动仅限于看电视。调查中,回答“经常看影视片”的学生占了大多数。近半数的学生是在没有任何一本课外书和报刊杂志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他们从小学到高中唯一的“文学读物”就是一本语文书。

语文素质是要从小培养熏陶的,在这样缺乏文化氛围中读到高中的学生,要在高三一年中突然提高语文素质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在高中三年中要大踏步提高也是要付出相当艰辛劳动的。

课外阅读历来被不少人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君不见父母谈“课外书”色变,不少班主任(非语文老师)明确规定“不准把课外书带回课室,一经发现,全部没收,还要在班上检讨……”

一个人在中学阶段没有阅读十本八本中外名著,背诵200首以上的古典诗词,那实在是整个人生的一大憾事!学生对古典文学的“远离”,必然导致精神“钙质”的缺少和欣赏层次的低下,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浅薄。这种“后天不足”对一生的成长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这是有识之士的共同的看法,也是实际生活业已证明了的事实。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中学生课外阅读近乎空白的情况呢?本人认为:

第一,学校、家长和社会都要达成这样的共识;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素质。要培养良好的素质,不读书怎么行?我国当代语文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书是知识的宝库,智慧的海洋,奋斗的向导,成功的阶梯,学文,学做人,求大发展,大成就,离开读书,不过是缘木求鱼。”而读古典文学应是读之基本!

第二,指导学生读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首先,语文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无论如何,都要抓紧时间多读几本好书。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刊物和其它读物不少于300万字”,还列出了20部文学名著的推荐书。当然,教师应鼓励学生既要读文学名著,也应广泛涉猎其它各种各类有益的书,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作读书笔记来加深理解、消化以至吸收每一本书的精华。此外,还可以通过举行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读书交流会等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第三,国家有关教育部门要不断完善考试的制度和方法。没有与之相应的考试制度,素质教育是不可能顺利推行的,阅读古典文学也是纸上谈兵的。当然,我们也不要把学生推向“读书死”的境地。

篇5:论文:自然课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论文:自然课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了解大自然的种种秘密,自然课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教师应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自然课是培养学生能力、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应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参加自然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活用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创新

小学自然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初步了解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利用、改造和保护,从而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发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祖国等思想的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小学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每期一册,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物体(水、空气、金属、土壤、岩石、宇宙、动植物等),学习生理卫生、力学、声学、光学(热)、能源等知识。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按部就班,根据每课时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缺乏相关知识的联系。而自然知识在各册中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活用教材相当重要。

二、 设法把大自然“搬上”课堂

有些自然教师,往往要到上自然课时,才带着准备好的教具、材料走进教室,上完课就又带着教具、材料离开了。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就不能进行观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解决这方面的.矛盾,我们开辟了“自然角”把大自然“搬上”课堂,供学生观察学习。

“自然角”可以分为“室内自然角”和“室外自然角”两类。在室内“自然角”主要是放置动物、植物或它们的标本。如饲养小鱼、小蝌蚪、蚂蚁等,也可以种植一些小型的花草,让学生能经常观察、了解动物的外形以及飞、走、爬、游的动态等生活习性;了解植物的根、茎、叶、花的形态及其生长规律。至于室外“自然角”,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里现有的花坛花圃,开辟一块“种植园地”,种植常见的、自然课上需要学习的植物,也可以是观赏性的花草,可食用的常见作用等,这样,学生在学习《常见的植物》、《我们的生物角》、《茎的共同特征》、《植物的一生》等内容时,就可以在自然角里实验观察。平时,我们让学生利用自然角进行饲养、种植、管理等,如给“室内自然角”里的小动物喂食、换水、清洁,为室外“种植园”里的植物除草、浇水、捉虫、松土、施肥等,既培养了他们的劳动习惯,又培养了爱心和美感,还使他们学到了自然知识。

三、突破教学常规,科学选择教法

在自然教学中,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妨采用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形式来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动物和环境》一课中,常规方法是按照书上的模拟实验进行分析,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找”蚯蚓,最后让学生比较;谁捉的蚯蚓多?在什么样的地方蚯蚓多?最后引导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后一种方法更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通过这种“比赛”,通过自己动手获取的知识也更加牢固。

篇6:论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心灵论文

论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心灵论文

我校生源主要来自农村,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音乐基础较薄弱。要提高音乐课堂效率,就要立足学生特点和农村实际,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本人在多年的农村中学音乐课教学中,对此做了一些研究和尝试。

在本人的教学经历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欣赏民歌、民族器乐、曲艺等民族音乐时没有多大的兴趣,一听到戏曲唱腔就直摇头,没有几个学生认真听过本地的戏曲――秦腔。如果长此下去,民族音乐将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更不要说发扬光大。针对这些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和教学改革,逐渐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让学生走进民族音乐,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采取的措施

1、用本地民间音乐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音乐形式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的距离。在进行民族音乐欣赏时,我先用本地民间音乐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欣赏两首张掖民歌《公社遍地好庄稼》、《织手巾》。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这两首歌好听,但不知道这就是本地民歌。我因势利导:本地还有好多好听的民歌和其他民间音乐,只不过同学们平时没留意听罢了。我又播放了赵本山、赵丽蓉小品中的一些“二人转”和其他唱腔的精彩片断,让学生欣赏,剧中优美的唱腔和表演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也拉近了民族音乐与学生的距离。

2、通过多种活动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要让学生喜爱民族音乐,就要给学生一个民族音乐的氛围。

(1)举办民歌学唱和比赛活动。让学生每人学唱一至二首自己喜欢的中国民歌,并通过举办班内和年级民歌演唱比赛,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民族音乐的氛围。

(2)举办民族舞蹈欣赏和比赛活动。从电视节目中精选一些民族舞蹈作品,让学生欣赏,使学生简单了解各民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如让学生欣赏民族舞蹈《孔雀舞》,学生随着优美的'民族乐器的伴奏仿佛身临其境;在欣赏藏族踢踏舞时,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了热烈、欢快的节奏和充满乐趣的旋律。

(3)通过举办民族音乐知识比赛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上网、查阅资料、请教别人)搜集有关民族的地理、风俗和民歌、舞蹈信息,通过在课堂中举办民族音乐知识比赛,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3、通过民族音乐经典作品的赏析,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欣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欣赏《二泉映月》(先告诉学生,这一作品曾被国外一家杂志社评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梁祝》(先告诉学生,这一作品不但在中国是家喻户晓,也是世界闻名的小提琴协奏曲)等经典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意识。

我还让学生观赏中华民族广播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中华民族乐曲的场景、宋祖英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会片段等,演出成功结束的画面和外国朋友持久不息的掌声,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我觉得学生对民族音乐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 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民族音乐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在各种文艺活动的节目单上,看到的不再尽是流行歌曲、现代舞,更多的则是优美动听的民歌、不同风格的民族民间舞。

二、分析思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音乐博大精深、璀璨夺目,我们应该去了解它、热爱它,并使之发扬光大。

1、农村中学音乐教学必须立足农村实际。农村地区学生,由于受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导致音乐基础较为薄弱。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就要从学生易于接受、接触较多的本地民间音乐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不要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到接受困难,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2、精选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现行《音乐》教材编写得很有新意,但与农村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如果教师不根据城乡差别、地域差别、学生自身差别去重新构建和组织教材,就无法提高课堂的效率。只有根据教材灵活地精选教学内容,使所选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学。通过歌咏比赛、卡拉OK赛、文艺表演、音乐知识竞赛等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方面也使学生从中得到了锻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课堂教学。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电脑和网络的运用可以极大地丰富音乐教育资源,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精选教学所需的信息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加强师生间的合作和交流。随着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很多教师忽略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合理地、巧妙地运用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激情,是加强师生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师生的交流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激情碰撞的源泉,利用这样的交流,教师不仅可以及时地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教学意图,还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用声情并貌的语言在兴趣和情感上引领他们。

总之,发展学校音乐教育主要靠音乐教师。时代的发展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农村音乐教师要立足当地实际,立足本职工作,抓住教学契机,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共同致力于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把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篇7: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论文

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论文

品读郭老师《扬起希望的风帆》这个案例,我认为郭老师之所以成功的因素是因为她知道“思维决定人生”。她深知每个学生都渴求自己能成为被老师关注的对象;她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在通往成功路上每个人的机遇是相等的;她更知道做为班主任要用博大而温暖的心去践行,去诠释;她更明白抱怨不如改变。

如今的家长也有家长的难处,和孩子真正说心里话的人越来越少。初二,孩子都进入了青春期,做为父母、老师此时非常想要了解每个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想知道他们每天心里在想着什么,对学生有时那神秘兮兮的语言、体态、动作或多或少反应了孩子的一些思想,这需要我们做老师的将如何去做;如何去引导学生;如何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

走进孩子内心世界,针对这个时期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班级现有状况,可以说郭老师的就职演说构思奇特,引人深思,富有启发作用,看:“同学们,我这个暑假很难过,因为知道要来带我们这个班,我曾多次强烈要求换别的班,但没有成功……”学生听后都会为之一振:原来郭老师是在这样情况下接的我们班,我们大家是不是该努力了?当学生正沉思时,郭老师竟然用一个词“然而”(“然而,我今天才发现同学们个个都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别人说我们班是差班,我,你们的班主任第一个不同意。同学们,你们同意我们是差班吗?”)将话题一转,她这儿真情感人的一席话语极大激发了学生求知上进的心理。这时学生会认为:我们不比别人差什么,只要我们努力了,相信就一定会有成功。几句言语虽然不多但饱含了郭老师对他们浓浓的期盼,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发奋向上呢。

制定的“一二三四五”便于学生接受,使学生能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对违规的学生采取了为班级做好事的方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爱集体的观念,又不至于使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实属一举两得。

小草弱不禁风,虽说昙花一现,但它也要给这个有声的世界带来美丽。作为班主任教师如果让学生在我们手里任意发展,那将是我们做教师的悲哀。我们做班主任的要了解和关心学生,要帮助学生克服人生道路中的沟沟坎坎;帮助他们战胜各种困难。人都是有善根的,国有国爱,家有家爱,学生之间也需要关爱,做为班主任如果自己尽力了,负责了,就是充实的、快乐的,对得起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将无愧于这个神圣的职责。老师和学生之间是用感情搭建起来的场所,爱是最大的力量,让我们一同走进孩子内心世界,让他们在自己的精心呵护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篇8:让学生感受美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经历了学校生活的第一个秋季,我们就深信:美是善良和诚恳之母。赞叹长着火红色的硬果的野蔷薇,欣赏还挂着几片黄叶的枝干匀称的小苹果树,心疼被初冬的寒风吹僵了的西红柿株――这一切都在唤起儿童对有生命的美好事物的亲切、爱护的态度。在儿童心里,一株植物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这个生命在凛冽的寒风中会索索发抖,于是孩子就想保护它抵挡严寒……孩子们还欣赏被白雪覆盖的阔叶林,赞叹被阳光染成粉红色的积雪的闪光,观察正月傍晚的暮霭和二月的暴风雪,倾听冬季小鸟的啾啾声。我们不止一次地趁天色未亮就来到树林边,迎接冬天的日出,欣赏各种色彩在雪堆上的变幻,倾听清脆的滴水声,观看农舍屋檐上挂着的被阳光照射成各种色彩的宝石般的冰凌……在春天,孩子们欣赏万物复苏的景象。树上最早长出的嫩芽,春天最早开放的野花,青草最早出土的嫩叶,最早飞出的蝴蝶,最早传来的蛙鸣,最早飞来的燕子,第一次听到的雷鸣――这一切都作为永恒的生命的美进入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果园开花的.期间对孩子们来说是真正的节日。我们教导孩子们说:“在这些日子里不能睡得太久,否则会错过欣赏美的时间。”孩子们在日出以前就起床了,他们不想错过时机,去观赏第一束阳光怎样照亮那还带着露珠的花朵。关于这种美,要有人指给孩子看,讲给他们听,否则他们自己是不会注意这些的。敏锐地感觉自然界的美,欣赏这种美――这是感受生活的欢乐源泉和认识生命的价值的源泉。如果这个源泉是枯竭的,那就谈不上人的完满的全面发展。

――摘自《关于全面发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问题》

篇9:让新课程走进我和学生中间教学论文

让新课程走进我和学生中间教学论文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让新课程走进我和学生中间教学论文精品,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的炎热夏季,吹来了新课程改革的凉爽晨风,这晨风吹进每一位教师心头,使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都由内而外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为此,我的语文教学也在积极地进行尝试,将新课改下的语文学习变成我和孩子们情感交流的桥梁,在情与情的交流中,在心与心的沟通中,我和学生们成了伙伴,新课程走进了我和孩子中间。

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自己的情感根据课文的内容变得更丰富,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人文素养。我觉得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一、教师自身的感悟是激发学生浓烈情感的诱因

作为教师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那自身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然而,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用自己丰富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能够将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之受到熏陶和感染。

如《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本诗情感丰富、意境优美,是一首值得老师久久吟诵的师生情意的颂歌。当我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便深深地喜欢上了,因为它让我想起了我的恩师,想起了老师所为我们付出的一切,于是在备课时,我就饱含深情地吟咏着,在课堂上,我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了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

二、深入课文,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化生硬的技巧指导为情感熏陶

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语文课文的朗读,应是读人家的书,把人家的情感变为自己的。也就是说,朗读重在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如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时,我怀着对恩师的无比尊敬和爱戴之情朗读的诗歌,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们,所以,不需要对他们进行停顿、重音、快慢、升降以及声音的虚实等的技巧指导,孩子们便把那种发自内心地对老师浓浓的爱,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又如,在教学《假如》一课时,课文中四次出现了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一句,应重点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启发学生想象小树和小鸟以及西西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从而使学生感受神笔的重要,这样,学生在朗读时,语速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声音时高时低,时重时轻,读出了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的理解,也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与学生同朗读,共感悟,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点

如果只是让学生呆板机械地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接受吸纳,是很少有效果的。只有打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做到刻骨铭心。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通过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点。

身为老师的我,也曾经是一个让老师操心的学生,心中也燃烧着对恩师浓浓的情。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时,我没有抑制这份情感,而是尽情宣泄,并让他们受到感染同时,也拉进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树立着老师曾经和我一样是学生,现在也跟我们一样爱老师,所以,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我饱含深情的朗读,让学生对于老师的情感进一步浓厚,朗读的积极性也就更高,学生的情感因素被调动了起来,朗读趋近完美。

其次,通过扩展式谈话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点。

也是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时,当学生说到喜欢第二小节时,我问他们你们觉得老师疲倦吗?一个简单的的扩展式谈话,让学生把他们眼中老师的辛苦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他们有的说:老师每天早晨都要提前来打扫教室,很辛苦。有的说:老师每天中午都要为我们盛饭,自己都不能坐下来好好吃饭。有的说:老师每天还要为我们批改作业,很晚才能回家。还有的说:老师每天都为我们操心,我们犯错误惹老师生气,可是您还得忍着气,给我们讲道理。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是心与心的沟通,是情与情的交融,一句句,一声声,都触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灵,从而使大家尊敬老师的情感达成共鸣,便有了那发自肺腑的老师爱你们!我们爱老师!的'深情!

第三,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生动的语言,对学生是一种强烈的感染。在教学《假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残疾儿童的不幸,我为学生讲述了一些关于残疾儿童的感人故事,在听了我的讲述后,很多孩子掉下了眼泪。这时,他们再读第三小节时,就能把那种对于不幸的人的关爱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而且,在让学生续编课文时,他们考虑得也都是给那些需要关爱的人送去温暖,来表达他们的爱。

第四,用体态语言显示学生情感。

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在教学《我们成功了》时,我首先为学生范读,我真的被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所打动,那一刻仿佛就在眼前,我无法抑制内心的喜悦与兴奋,眼里竟流出了热泪,挥动着手臂,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孩子们看到了我的表情和动作,也被我所感染,都站了起来,同我一起欢呼,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再次达成了共鸣。

总之,这一次次心灵的碰撞,这一次次情感的交融,都让我深深地感动,感动于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勃勃生机,感动于新课程改革给老师和学生带来的情感光环。我和我的学生们将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中,努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10:让课堂走进生活相关论文

“生活是一切道德得以产生并且存在的沃土”。

思想品德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撇开生活,把教学禁锢在课堂和教材里,德育就淡失了生命的色彩。

但是作为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思想品德的接受是通过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

而道德内化并不是一种由外道内的简单灌输过程,也不是光靠一般地讲课所能解决的。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思品课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在儿童现实的生活中逐步发展道德水平。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了思品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因此,如何结合教材,采用科学方法,深化教材内容,让学生接近生活,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是小学思品教师所必须思考的。

一、将生活引进课堂。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

我认为只有将生活引进课堂,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1、让生活成为教育素材。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

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规则的力量》一课,就可以利用非典和禽流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也可以举一些身边的例子。

如结合本校实际,去看一看,比一比,真真切切地去体会规则的重要性,这毫无疑问会具有说服力。

2、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课,先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

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

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

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

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学生认识到自己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可家里的人不让做,于是,有的学生就会这样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得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

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

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就不只是自我服务能力的锻炼,还有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将生活引进课堂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

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

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

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二、让课堂走进生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

思品课是比较系统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必修的重要课程。

思想品德是人的灵魂,体现于人活动的方方面面,其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

对于学生而言, “知”并不难,难的是“情”、“意”、“行”的到位,因为这才是他们思想品德成熟的标志。

而只有生活实践才能感其情,磨其意,检其行。

因此,我们不仅要促进课堂教学素质化,还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的狭小天地,投入到生活大课堂的每个角落,让他们去看去听,去谈去论,去关注家庭、关注学校、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更为广阔的天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优化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过程,完善学生美好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各种基本素质的协调、和谐发展,最终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1、到生活中体验。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 ......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

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如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

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

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看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又如,在上《爱爸爸妈妈》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

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

有的说,在理菜时最好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

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的爸爸妈妈。

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2、到生活中实践。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性的。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导引功能。

我们的思品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 ----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此所谓“自主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品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我在上《课间活动守秩序》这一课时,学生明理之后,给他们十分钟时间自由活动,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得开心。

活动结束后,教师作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实践,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

但,有时候学生的一些认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不拥挤、给老弱病残让座。

可在现实社会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者视而不见。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

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我想,“过度保护”造成的势必是学生活和价值判断的“弱智”,只有对现实开放,对生活开放,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让学生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为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洞察学生心灵,了解所需,从学生生活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开拓思想教育新途径,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相互渗透,彼此联系,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步上正轨。

篇11:让感恩走进心灵论文

让感恩走进心灵论文

摘要: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从一个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倾注了父母无限的爱与祝福。或许,父母不能给我们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给予了一个人一生中不可代替的东西--生命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你是否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和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体会,去报答。

感恩父母

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从一个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倾注了父母无限的爱与祝福。或许,父母不能给我们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给予了一个人一生中不可代替的东西-生命。

父母为子女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当你受伤时,哭泣时,忧郁时,难过时,你可以随时回到这里,享受父母的爱,这便是他们的幸福了。感恩父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能让他们感到欣慰,这就够了。我记得央视曾播过一篇感人的广告:一个大眼睛的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盆水,天真的对妈妈说:妈妈,洗脚!就是这样的一部广告时至今日,仍在热播。动人的原因,不是演员当红,而是它的感情动人心腑,不知感染了多少天下的友情人。很多人为其流泪,不止为了可爱的男孩,也为了那份至深的爱和发自内心的感恩。这样的事,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却又不愿去做。试问:你们的感恩在哪里?

感恩老师

感恩老师,给我前进的动力;感恩老师,给我飞翔的翅膀;感恩老师,给我指明人生的方向;感恩老师,给我放眼世界的慧眼老师就像是一只红烛,一点一点地融化我们心灵的冰川,走进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远离寂寞。她给我们的爱,轻轻的柔柔的,像茉莉一般,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味。老师的爱,无私中透露着平凡,却又暗含一些伟大。它像一股暖流,渗入我们的'心田;像一种呼唤帮助我们落寞的心灵找到回家的路;像一阵春风,给我们温暖和温馨。我们的老师,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簇拥的鲜花,一只只粉笔使他们耕耘的犁头;三尺讲台是他们奉献的战场。他们的幸福,是桃李满天下,是学生唤他的一声老师。感恩老师,用优异的成绩,用可骄的成功,用你一点一滴的进步来告诉老师,老师,我能行!

感恩他人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的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的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的想放弃一切。

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他了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外科大夫。

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移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的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

一直为昂贵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那位昔日的美丽的年轻女子没有看懂那几个字,她早已不再记得那个男孩和那杯热牛奶。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让感恩走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吧!因为,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感恩是一种歌唱方式感恩是一种处事哲理,感恩更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感恩,每个人便都会拥有无边的快乐和幸福。

篇12: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

1、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进数学课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探究性学习,改变数学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处理信息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变盲目的学为边学边用。

3、体现尊重学生个性,改变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要求。学生的个性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兴趣爱好、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信息的层次、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各方面反映出来的通过本次活动为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的充分发挥提供比较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选择问题,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达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又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体现合作学习,资源共享,改变封闭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还应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之间的关系,教学是在这种网络关系中进行的。在这种关系中以各种信息为媒介的沟通,通过思考、发表见解和知识交流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这种形式里,学生不是唯一的获得知识和技能,教师也不是唯一的传递知识信息。他们都借助于相互合作、相互沟通,满足情感与交往的需要。合作学习把封闭型的课堂教学转向开放型,有利于学生的身心获得整体的、协调的、主动的发展。

5、体现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思想是指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观念去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方法去处理或解决问题,使数学成为学生与生活关系中的一种思维模式。数学从生活中走来,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同时也使他们变的越来越聪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工具的价值在于应用,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意义,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打下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他是小学数学教学不可削弱、只可加强的目标之一。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这一教学理念,对这节课作了以下几点定位:

(1)通过超市购物中的实际计算,帮助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购物设计、实际购物,使学生能根据需要,设计购物方案,合理消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超市购物,把学生带到了虚拟的现实生活中去,通过一系列虚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我对走进生活学数学的一种尝试。从课堂教学过程看学生,他们学的很积极,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的范围里参与了,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不同的水平,但在基础知识上又达到共同的要求。超市购物从设计到实施,使我体会到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没、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让美充盈学生心灵

让语文课堂美一点(网友来稿)

浅谈珠宝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如何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论文

信息技术说课

小学美术开题报告范文

雾凇教学反思

美术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距离 作文

让身体解放给心灵松绑的论文

让美走进学生网页作品论文
《让美走进学生网页作品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让美走进学生网页作品论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多媒体让精彩的语文课堂锦上添花论文2023-06-22

雾凇的教学反思2023-03-06

美国出国留学申请流程2023-07-29

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小学2023-11-11

论美的教案2022-11-04

听见颜色的女孩读后感2022-05-08

关于距离的作文七年级2023-08-12

教育活动中心理学的作用论文2023-10-11

《雾凇》一课教学反思2023-11-05

淘宝店铺评语2022-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