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不要走向“哲理泛化”

时间:2022-10-21 08:02:11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考作文:不要走向“哲理泛化”(精选4篇)由网友“流动的盛宴”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过的高考作文:不要走向“哲理泛化”,欢迎阅读与借鉴!

高考作文:不要走向“哲理泛化”

篇1:高考作文不要走向“哲理泛化”

高考作文不要走向“哲理泛化”

高考作文命题需要怎样的出发点?我以为,这是一个关乎高考命题优劣的前提性问题。所谓出发点,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最核心的命题理念,最根本的思想立场,最本真的命题心态。

具体说来,就是高考作文命题者究竟是从“自己的主观偏好”出发,还是从考生的心灵需求出发?是带着一种与“考生为敌”、反“猜题押题”的心态命题,还是设身处地为考生着想,本着检测真实水平、选择优秀人才的原则来命题?是以一种霸权姿态凌驾于中学语文教育之上,让自己站到语文教师的对立面来命题,还是本着为中学语文教育作出正确导向的原则来命题?

高考作文命题的第一原则应是以人为本。从人本立场出发,注重哲理思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注重哲理语境下,湖南省今年的高考作文算是一则典型案例。题目要求考生根据“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两句诗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题目自拟,字数800左右。

与任何一道高考作文题一样,评论湖南题的优劣得失,难以一概而论。笔者虽系湘人,却本着不为命题者讳的原则,提出此命题在出发点上出现的偏差。我以为,此题的最大问题在于它从“注重哲理思辨”走向了“哲理泛化”的误区。

从写景诗句中读出“哲理”的提示,可能影响到中学诗歌教学甚至阅读教学走向“哲理泛化”。材料所选的唐诗,本是一首典型的关于早春的写景诗。原诗四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其中,“草色遥看近却无”堪为诗中妙句。妙就妙在,它将早春时节还刚刚萌发的春草活脱脱地再现在你我的眼前。这种遥看有新绿、近看又不见的奇特美感,可谓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质朴的诗句中仿佛透着新春的气息。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这首诗何以流传至今?就在于早春景色与早春心情浑然于一的意境,就在于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写景诗。然而,命题者却避重就轻,偏要引导学生从“草色遥看近却无”里读出“哲理”。我想,即令是当年的`韩愈,他欣然写下“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候,他的感觉无非是眼前确实有着那一抹让他心动的春草和绿色,他实实在在地在写着眼前“有什么”,并不曾料到:此诗句中居然还蕴含了如此深刻的宇宙精理和人生大道!

当然,我们应当承认诗的意象是多元的,诗意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问题是,我们不能因为“多元解读”的可能性而走向诗歌欣赏中的“哲理泛化”。因为,在阅读与欣赏的过程中,“哲理泛化”很容易以“追求深刻”的名义而消解文本内容的丰富性,使文学欣赏的过程异化为单调的意义求索与理性抽象的过程。在“哲理泛化”的思路下,诸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之类的诗句也是蕴含“哲理”的。照此类推,我们很可能将找不出纯然写景或言情的诗句,因为,任何一句诗都可能读出其中的“哲理”,都可以挖出无数“微言大义”!在我看来,湖南省高考作文中的那一句从诗句中“读出哲理”的提示,在某种意义上是在宣扬一种背离诗歌本意的诗歌鉴赏观或文本阅读观。

命题中的“哲理泛化”思路,直接影响到一线语文教师对“命题”的理解。笔者注意到,有的教师居然从“草色遥看近却无”里领悟到:小草不显摆个人英难主义,小草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凝结成强悍的团队精神。小草精神,小草放绿的团队精神,难道不能给我们人类留下思考与启迪吗?

我以为,这正是“哲理泛化”下的“意义强加”与“主题拨高”的典型表现。试想,“草色遥看近却无”遥看之所以“有”,近看之所以“无”,一切都缘于距离。这里是“远与近”的关系,而绝非“多与少”的关系。原本是距离带来视觉感官的变化,这与“草独”或“草众”有何干系?从初春的小草里读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听起来总感觉别扭,甚至觉得有些牵强附会!

应该说,高考作文中注重哲理思辨,本是很好的导向。然而,如果由此走向“哲理泛化”,甚至异化为主题“拨高”与“抽象”,这种负面影响或许是命题者始料不及的。

篇2:高考作文:不要走向“哲理泛化”

---兼评湖南省高考作文题

-黄耀红

高考作文命题需要怎样的出发点?我以为,这是一个关乎高考命题优劣的前提性问题。所谓出发点,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最核心的命题理念,最根本的思想立场,最本真的命题心态。

具体说来,就是高考作文命题者究竟是从“自己的主观偏好”出发,还是从考生的心灵需求出发?是带着一种与“考生为敌”、反“猜题押题”的心态命题,还是设身处地为考生着想,本着检测真实水平、选择优秀人才的原则来命题?是以一种霸权姿态凌驾于中学语文教育之上,让自己站到语文教师的对立面来命题,还是本着为中学语文教育作出正确导向的原则来命题?

高考作文命题的第一原则应是以人为本。从人本立场出发,注重哲理思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注重哲理语境下,湖南省今年的高考作文算是一则典型案例。题目要求考生根据“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两句诗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题目自拟,字数800左右。

与任何一道高考作文题一样,评论湖南题的优劣得失,难以一概而论。笔者虽系湘人,却本着不为命题者讳的原则,提出此命题在出发点上出现的偏差。我以为,此题的最大问题在于它从“注重哲理思辨”走向了“哲理泛化”的误区。

从写景诗句中读出“哲理”的提示,可能影响到中学诗歌教学甚至阅读教学走向“哲理泛化”。材料所选的唐诗,本是一首典型的关于早春的写景诗。原诗四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其中,“草色遥看近却无”堪为诗中妙句。妙就妙在,它将早春时节还刚刚萌发的春草活脱脱地再现在你我的眼前。这种遥看有新绿、近看又不见的奇特美感,可谓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质朴的诗句中仿佛透着新春的气息。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这首诗何以流传至今?就在于早春景色与早春心情浑然于一的意境,就在于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写景诗。然而,命题者却避重就轻,偏要引导学生从“草色遥看近却无”里读出“哲理”。我想,即令是当年的`韩愈,他欣然写下“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候,他的感觉无非是眼前确实有着那一抹让他心动的春草和绿色,他实实在在地在写着眼前“有什么”,并不曾料到:此诗句中居然还蕴含了如此深刻的宇宙精理和人生大道!

当然,我们应当承认诗的意象是多元的,诗意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问题是,我们不能因为“多元解读”的可能性而走向诗歌欣赏中的“哲理泛化”。因为,在阅读与欣赏的过程中,“哲理泛化”很容易以“追求深刻”的名义而消解文本内容的丰富性,使文学欣赏的过程异化为单调的意义求索与理性抽象的过程。在“哲理泛化”的思路下,诸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之类的诗句也是蕴含“哲理”的。照此类推,我们很可能将找不出纯然写景或言情的诗句,因为,任何一句诗都可能读出其中的“哲理”,都可以挖出无数“微言大义”!在我看来,湖南省高考作文中的那一句从诗句中“读出哲理”的提示,在某种意义上是在宣扬一种背离诗歌本意的诗歌鉴赏观或文本阅读观。

命题中的“哲理泛化”思路,直接影响到一线语文教师对“命题”的理解。笔者注意到,有的教师居然从“草色遥看近却无”里领悟到:小草不显摆个人英难主义,小草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凝结成强悍的团队精神。小草精神,小草放绿的团队精神,难道不能给我们人类留下思考与启迪吗?

我以为,这正是“哲理泛化”下的“意义强加”与“主题拨高”的典型表现。试想,“草色遥看近却无”遥看之所以“有”,近看之所以“无”,一切都缘于距离。这里是“远与近”的关系,而绝非“多与少”的关系。原本是距离带来视觉感官的变化,这与“草独”或“草众”有何干系?从初春的小草里读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听起来总感觉别扭,甚至觉得有些牵强附会!

应该说,高考作文中注重哲理思辨,本是很好的导向。然而,如果由此走向“哲理泛化”,甚至异化为主题“拨高”与“抽象”,这种负面影响或许是命题者始料不及的。

篇3:高考作文走向哲理泛化会产生负面影响

高考作文走向哲理泛化会产生负面影响

高考作文命题需要怎样的出发点?我以为,这是一个关乎高考命题优劣的前提性问题,高考作文不要走向“哲理泛化”。所谓出发点,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最核心的命题理念,最根本的思想立场,最本真的命题心态。

具体说来,就是高考作文命题者究竟是从“自己的主观偏好”出发,还是从考生的心灵需求出发?是带着一种与“考生为敌”、反“猜题押题”的心态命题,还是设身处地为考生着想,本着检测真实水平、选择优秀人才的原则来命题?是以一种霸权姿态凌驾于中学语文教育之上,让自己站到语文教师的对立面来命题,还是本着为中学语文教育作出正确导向的原则来命题?

高考作文命题的第一原则应是以人为本。从人本立场出发,注重哲理思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注重哲理语境下,湖南省今年的高考作文算是一则典型案例。题目要求考生根据“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两句诗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题目自拟,字数800左右。

与任何一道高考作文题一样,评论湖南题的优劣得失,难以一概而论。笔者虽系湘人,却本着不为命题者讳的原则,提出此命题在出发点上出现的偏差。我以为,此题的最大问题在于它从“注重哲理思辨”走向了“哲理泛化”的误区。

从写景诗句中读出“哲理”的提示,可能影响到中学诗歌教学甚至阅读教学走向“哲理泛化”。材料所选的唐诗,本是一首典型的关于早春的写景诗,高考辅导《高考作文不要走向“哲理泛化”》。原诗四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其中,“草色遥看近却无”堪为诗中妙句。妙就妙在,它将早春时节还刚刚萌发的春草活脱脱地再现在你我的眼前。这种遥看有新绿、近看又不见的奇特美感,可谓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质朴的诗句中仿佛透着新春的气息。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这首诗何以流传至今?就在于早春景色与早春心情浑然于一的意境,就在于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写景诗。然而,命题者却避重就轻,偏要引导学生从“草色遥看近却无”里读出“哲理”。我想,即令是当年的韩愈,他欣然写下“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候,他的感觉无非是眼前确实有着那一抹让他心动的春草和绿色,他实实在在地在写着眼前“有什么”,并不曾料到:此诗句中居然还蕴含了如此深刻的宇宙精理和人生大道!

当然,我们应当承认诗的.意象是多元的,诗意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问题是,我们不能因为“多元解读”的可能性而走向诗歌欣赏中的“哲理泛化”。因为,在阅读与欣赏的过程中,“哲理泛化”很容易以“追求深刻”的名义而消解文本内容的丰富性,使文学欣赏的过程异化为单调的意义求索与理性抽象的过程。在“哲理泛化”的思路下,诸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之类的诗句也是蕴含“哲理”的。照此类推,我们很可能将找不出纯然写景或言情的诗句,因为,任何一句诗都可能读出其中的“哲理”,都可以挖出无数“微言大义”!在我看来,湖南省高考作文中的那一句从诗句中“读出哲理”的提示,在某种意义上是在宣扬一种背离诗歌本意的诗歌鉴赏观或文本阅读观。

命题中的“哲理泛化”思路,直接影响到一线语文教师对“命题”的理解。笔者注意到,有的教师居然从“草色遥看近却无”里领悟到:小草不显摆个人英难主义,小草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凝结成强悍的团队精神。小草精神,小草放绿的团队精神,难道不能给我们人类留下思考与启迪吗?

我以为,这正是“哲理泛化”下的“意义强加”与“主题拨高”的典型表现。试想,“草色遥看近却无”遥看之所以“有”,近看之所以“无”,一切都缘于距离。这里是“远与近”的关系,而绝非“多与少”的关系。原本是距离带来视觉感官的变化,这与“草独”或“草众”有何干系?从初春的小草里读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听起来总感觉别扭,甚至觉得有些牵强附会!

应该说,高考作文中注重哲理思辨,本是很好的导向。然而,如果由此走向“哲理泛化”,甚至异化为主题“拨高”与“抽象”,这种负面影响或许是命题者始料不及的。

篇4:安徽高考作文点评:走向哲理思考

2011安徽高考作文点评:走向哲理思考

2011高考进行时72小时连续报道<< 2011高考真题<< 2011高考作文<< 名师真题点评<<

在话题作文彻底失去青睐之后,高考作文迎来了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二分天下的局面,而2011年安徽高考试卷终于还是选择了命题作文。窃以为原因有二:

一是无奈的选择,或曰大势所趋。安徽高考作文2006年是以“读”为话题,2007年是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2008年是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2009年是关于“弯道超越”的材料作文,2010年是以《吴兴杂诗》为材料的材料作文。纵向看一下即知,2011年可供命题者选择的空间已经不大。要么是看图材料作文,可是去年的诗歌材料遭到大家的批评,让命题者很受伤;要么是话题作文,可是大势所趋,不合潮流。所以,只好回到2007、2008两年的命题作文(尽管《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个题目也备受诟病)。

二是紧跟全国卷。每年高考后,当安徽高考题浮出水面时,细心的人就会惊奇地发现,安徽卷作文题与全国卷是惊人的一致。2009年、2010年全国卷1和全国卷2都是材料作文,安徽卷也都是材料作文。当然除了作文外,其他题目也有类似情况。个中自有原因。

2011年安徽高考作文选择了命题作文,题目是:时间在流逝。

乍一看这个题目,让人立即联想到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里的那句“时光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当然,也许命题者恐怕不是要考生谈“街市”“太平”的问题,而是要考试谈“时间”“流逝”的问题。

语文试卷,尤其是作文,往往承载了很多、很重的'东西。由于作文传统就备受关注,因此,其常被用来“传道”、“明道”。其实,安徽高考作文在去年的时候已经在向“理”靠近了,由于选择的材料不够成功(不能算是哲理诗),今年干脆直接命题。这样也许倒更好。但是,不知大家想了没有,这样的题目是不是太宽泛了?很像一个话题,一个引子?

当然,让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来写这个题目,明显有着引导的作用。命题者也许是想引导青年思考时间、人生、成长、生命、理想等等,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考生沿着这个思路来写,应该是可以的。当然立意要高远,内容要健康。

不管怎样,安徽高考作文题已经由浅入深,由紧跟时事走向哲理的引导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

也不知今年的考生是从何下手写这个作文题的。好在,现在语文考试已经结束,马上就能看到那些考生的作品了。(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朱诵玉)

(

高考作文走向哲理泛化会产生负面影响

我看高考作文450字

高考之外--罗才睿创新作文

山东卷高考作文题目:咬文嚼字挑错误

高考之外作文

教育心得体会:我们的教育走向何方

四川高考作文题目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

创新作文800字高考之外

高考之外创新作文1500字「荐读」

高考作文:不要走向“哲理泛化”
《高考作文:不要走向“哲理泛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考作文:不要走向“哲理泛化”(精选4篇)】相关文章: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方法2023-04-27

陕西高考作文2022-08-06

海南高考满分作文:两把钥匙一扇门2022-09-17

高考作文题预测及:文学经典2023-07-29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在信息之海中留住本真2022-11-04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巧借利器助成功2022-07-23

深圳高考作文真题:路要三思而后行2022-06-03

高考作文题预测及:“残缺的苹果”2023-04-25

各地高考作文题点评:理性思维来了2022-10-04

高考作文题预测题2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