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作文

时间:2022-11-05 07:59:46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登泰山记作文(共20篇)由网友“不要杠我”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泰山记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泰山记作文

篇1:登泰山记(网友来稿)

登泰山记(网友来稿)

梁万年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音

汶wèn水 石蹬dèng 姚鼐nài

若偻lǚ 膝xī盖 岱dài宗 徂cú来

石罅xià 山麓lù 樗chū蒲 降皓hào 瀑pù水

填空

姚鼐,清代著名-----家。因室名-----轩,故号-----,安徽-----人。是清代-----派的奠基人。在文学理论上,主张-----、-----、-----三者结合。

课文结构

1、简介泰山的位置、形势――按方位(面)、分界(线)、日观峰(点)的位置描写,为下文做铺垫。

2、登泰山的经过

交代从京城到泰安的旅程。“十二月”“乘风雪”,点明时令是冬季,为下文登山张本。

描写登山过程。先总写登山日期、同伴和出发地点,然后写七千余石级,显示泰山高峻;接着写登山路线,介绍三谷,中间插入郦道元、古人、世人的记述、传闻;介绍沿途名胜,显示泰山是古老名山。

描写山顶夕照俯视所见。落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尽受眼底,是一幅绚丽壮观的夕照图。

3、描写观日出的情景。

等待日出:客观环境――大风扬积雪击面

主观心情――足下皆云漫。高耸于云端之上,内心充满自豪感。

日出的三个阶段:日将出――稍见山峦微露,转眼成五彩

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已出――西峰“降皓驳色”

4、介绍泰山的古迹:建筑群――岱祠、碧霞祠、行宫

刻石

5、综述泰山冬季特点:三多、三少、三无、雪与人膝齐。

课外阅读

西湖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盛,为朝烟早晨烟雾迷蒙,为夕岚向晚的山光。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抑制,与杏桃相次开发一个接一个地开放,尤为奇观。

石篑数屡次为余言:“傅金吾圆中梅,张功甫家故物原有的东西也,急往观之应该赶紧去看。”余时为桃花所恋迷住,竟不忍去离开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绿柳红桃,颜色浓艳,弥漫二十余里,歌吹唱歌奏乐为风,粉汗年轻妇女的汗为雨,罗纨指贵妇人家的装束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艳丽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湖水成为绿色之工巧妙,山岚设色用颜色描画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夕阳未下,始极其浓媚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享受,安可为俗士为利禄奔走的人道哉。

作者邮箱: liangwannian@tom.com

[1]

登泰山记(网友来稿)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 自 读 程 序 】

1.结 合 注 释 ① 和 教 师 的 讲 解 , 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 。

2.借 助 注 释 自 读 课 文 , 找 出 文 言 知 识 点 , 并 口 头 翻 译 课 文 。

3.用 原 文 句 子 回 答 下 列 问 题 , 深 入 理 解 课 文 内 容 。

① 由 课 文 的 哪 些 句 子 可 以 推 断 出 泰 山 和 泰 山 日 观 峰 的 地 理 位 置 ?

② 作 者 是 如 何 从 京 城 到 泰 安 的 ?

③ 叙 述 作 者 登 山 的 过 程 。

④ 登 上 山 顶 后 , 作 者 按 照 由 高 到 低 的 顺 序 描 写 了 \“ 望 晚 \” 时 的 哪 些 景 物 ?

⑤ 文 章 通 过 景 物 变 化 来 写 泰 山 顶 上 的 日 出 , 分 别 写 了 哪 些 景 物 ?这 些 景 物 是 按 什 么 顺 序 排 列 的 ?

⑥ 作 者 还 写 了 泰 山 的 哪 些 人 文 景 观 和 自 然 景 观 ?

(解 说 : 此 设 计 旨 在 训 练 学 生 的 文 言 文 自 读 能 力 , 让 学 生 在 熟 悉 课 文 的 基 础 上 理 解 字 词 的 含 义 和 用 法 。 做 思 考 题 时 强 调 字 不 离 句 , 句 不 离 篇 , 一 方 面 使 字 词 知 识 得 以 巩 固 , 一 方 面 从 整 体 上 把 握 课 文 思 路 , 初 步 扫 除 文 字 和 理 解 上 的 障 碍 。 )

【 自 读 点 拨 】

1.姚 鼐 和 \“ 桐 城 派 \”

姚 鼐 (1731- 1815), 字 姬 传 , 一 字 梦 谷 , 安 徽 桐 城 人 。 乾 隆 39年 辞 官 后 , 曾 在 江 宁 、扬 州 等 地 书 院 讲 学 四 十 余 年 。 治 学 以 经 为 主 , 兼 及 子 、史 、诗 文 。 作 品 多 为 书 序 、碑 传 之 类 。 有 以 其 室 名 命 名 的 《 惜 抱 轩 全 集 》 。

\“ 桐 城 派 \” 是 清 代 散 文 的 主 要 流 派 , 创 始 人 是 康 熙 时 的 方 苞 。 方 苞 注 重 文 章 的 \“ 义 法 \” , 主 张 以 \“ 清 真 雅 正 \” 之 文 , 载 孔 、孟 、程 、朱 之 道 。 刘 大 木 魁 师 事 方 苞 , 并 发 展 了 他 的 理 论 , 强 调 \“ 义 理 、书 卷 、经 济 \” , 要 求 作 品 阐 发 程 朱 理 学 , 同 时 又 主 张 在 艺 术 形 式 上 模 仿 古 人 的 \“ 神 气 \” \“ 音 节 \” \“ 字 句 \” 。 姚 鼐 是 刘 大 木 魁 的 弟 子 , 他 的 口 号 是 : \“ 义 理 、考 据 、辞 章 , 三 者 不 可 偏 废 。 \” 实 际 上 是 以 \“ 考 据 \” \“ 辞 章 \” 为 手 段 来 阐 发 儒 家 的 \“ 义 理 \” 。 因 为 上 述 三 人 都 是 安 徽 桐 城 人 , 所 以 人 们 称 他 们 为 桐 城 派 (但 后 来 的 桐 城 派 作 家 并 不 都 是 桐 城 人 )。

2.基 础 知 识 重 难 点 解 析

① 通 假 字

A.成 五 采 (\“ 采 \” 通 \“ 彩 \” )

B.多平方 , 少 圜 (\“ 圜 \” 通 \“ 圆 \” )

C.其 级 七 千 有 余 (\“ 有 \” 通 \“ 又 \” )

② 词 性 活 用

A.汶 水 西 流 济 水 东 流 (名 词 作 状 语 )

B.明 烛 天 南 (名 词 作 动 词 )

C.山 多 石 , 少 土 ; 多平方 , 少 圜 ; 少 杂 树 , 多 松 (形 容 词 作 动 词 )

③ 积 累 并 掌 握 \“ 当 \” \“ 余 \” \“ 以 \” \“ 及 \” 等 一 词 多 义 现 象 。

④ 文 言 名 量 表 示 法

文 言 文 中 名 词 与 量 词 的 位 置 与 现 代 汉 语 不 同 , 是 先 名 词 后 量 词 。 如 \“ 数 十 \” \“ 云 一 线 \” 在 现 代 汉 语 中 应 为 \“ 数 十 \” \“ 一 线 云 \” 。

3.学 一 点 古 文 化 常 识

① 关 于 \“ 阴 \” \“ 阳 \” 。

② 关 于 \“ 朔 \” \“ 晦 \” \“ 望 \” \“ 既 望 \” 。

③ 古 代 纪 年 、月 、日 、时 方 法 。

4.课 文 内 容 重 难 点 把 握

全 文 分 五 段 , 第 1段 点 出 泰 山 及 日 观 峰 的 位 置 , 第 2段 写 登 山 经 过 , 第 3段 观 泰 山 日 出 , 第 4段 介 绍 泰 山 古 迹 , 第 5段 介 绍 泰 山 冬 季 景 色 。 其 中 , 第 2段 和 第 3段 为 课 文 重 点 。

第 2段 写 登 山 经 过 , 可 分 为 三 个 层 次 : 一 是 由 北 京 到 泰 安 , 二 同 从 山 麓 到 山 顶 , 三 是 到 山 顶 以 后 所 见 到 的 景 物 。

第 3段 是 全 文 重 点 中 的 重 点 , 也 是 写 得 最 精 彩 的 部 分 。 作 者 按 时 间 顺 序 依 次 写 了 待 日 出 、日 将 出 、日 正 出 和 日 出 后 的 情 景 , 以 云 天 、东 海 和 群 峰 为 陪 衬 , 表 现 了 泰 山 日 出 的 万 千 气 象 。 写 等 日 出 , 着 意 写 了 当 时 的 环 境 和 氛 围 , 以 \“ 大 风 扬 积 雪 击 面 \” 形 容 风 力 的 强 劲 , 以 \“ 足 下 皆 云 漫 \” 显 示 日 观 亭 高 耸 于 云 天 之 上 。 在 这 样 的 环 境 中 等 待 日 出 , 内 心 自 然 是 充 满 豪 情 。 写 日 将 出 , 则 集 中 表 现 东 方 天 际 的 变 化 , 最 初 是 被 白 雪 覆 盖 的 山 峦 微 微 显 露 出 来 , 接 着 天 际 出 现 了 一 条 \“ 异 色 \” 云 带 , 一 转 眼 又 变 成 了 五 彩 斑 斓 的 云 霞 。 这 一 层 全 是 写 景 之 笔 , 但 从 \“ 稍 见 \” \“ 须 臾 \” 这 两 个 词 语 也 可 以 看 出 作 者 全 神 贯 注 进 行 观 察 的 情 状 。 写 日 出 , 只 有 两 句 , 但 \“ 下 有 红 光 动 摇 承 之 \” 却 是 泰 山 日 出 的 特 有 景 象 。 最 后 写 日 出 后 日 观 亭 以 西 诸 峰 的 \“ 绛 皓 驳 色 \” , 另 有 一 番 妖 娆 之 态 , 又 用 一 个 拟 人 化 的 比 喻 \“ 若 偻 \” 来 烘 托 日 观 峰 凌 空 俯 瞰 群 峰 的 雄 姿 。

5.表 现 手 法

① 抓 住 景 物 特 征 从 旁 烘 托

本 文 写 景 状 物 主 要 采 取 抓 住 景 物 特 征 从 旁 烘 托 的 写 法 。 例 如 写 泰 山 的 高 峻 , 先 用 \“ 其 级 七 千 有 余 \” 暗 暗 点 出 , 然 后 借 人 在 山 顶 俯 视 所 见 \“ 半 山 居 雾 \” 的 形 象 和 人 在 日 观 亭 时 \“ 足 下 皆 云 漫 \” 的 图 景 来 进 行 烘 托 。 又 如 写 \“ 雪 \” , 除 \“ 冰 雪 \” \“ 雪 与 人 膝 齐 \” 等 正 面 描 写 外 , 又 以 \“ 明 烛 天 南 \” \“ 白 若 \” \“ 绛 皓 驳 色 \” 等 来 从 旁 烘 托 。 作 者 是 在 严 寒 中 登 山 的 , 而 文 中 不 着 一 个 \“ 寒 \” 字 , 但 从 \“ 大 风 扬 积 雪 击 面 \” \“ 冰 雪 , 无 瀑 水 , 无 鸟 兽 迹 \” 等 句 中 都 可 以 想 见 气 候 的 严 寒 。

② 动 静 结 合

动 静 结 合 是 本 文 写 景 的 又 一 特 色 。 如 \“ 及 既 上 , 苍 山 负 雪 , 明 烛 天 南 , 望 晚 日 照 城 廓 , 汶 水 、徂 徕 如 画 , 而 半 山 居 雾 若 带 然 。 \” 皑 皑 白 雪 , 覆 盖 青 山 , 银 色 雪 光 , 映 亮 南 天 , 本 是 一 片 静 景 , 但 作 者 用 拟 人 化 的 \“ 负 \” 与 用 如 动 词 的 \“ 烛 \” , 将 静 寂 的. 远 景 变 为 一 幅 视 野 开 阔 、气 势 宏 大 的 动 景 , 让 人 一 洗 寒 冬 游 客 寥 落 的 孤 寂 之 感 ,平添 阳 春 盎 然 之 意 。 汶 水 河 一 息 不 停 、徂 徕 城 辞 旧 迎 新 , 作 者 \“ 如 画 \” 一 笔 , 又 将 动 景 绘 为 一 帧 静 态 水 墨 。 \“ 半 山 居 雾 若 带 然 \” 更 是 化 动 为 静 的 神 妙 之 笔 , 缕 缕 云 雾 , 时 聚 时 离 , 飘 浮 不 定 ; 作 者 仅 以 \“ 带 \” 绘 形 , \“ 居 \” 字 描 态 , \“ 半 山 \” 定 位 , 以 静 写 动 , 寥 寥 数 语 , 将 画 面 开 阔 、气 象 万 千 的 丽 色 风 光 展 现 给 读 者 , 让 人 怦 然 心 动 , 登 临 绝 顶 , \“ 一 览 众 山 小 \” 的 豪 情 , 超 乎 俗 众 的 意 境 悠 然 于 笔 外 。

③ 叙 事 简 练 , 语 言 形 象

全 文 只 有 六 百 多 字 , 却 充 分 表 现 了 雪 后 泰 山 的 特 殊 情 趣 , 给 读 者 留 下 深 刻 印 象 。 文 中 叙 事 简 练 , 如 从 京 师 到 泰 安 的 途 程 , 只 用 \“ 自 京 师 乘 风 雪 , 历 齐 河 、长 青 , 穿 泰 山 西 北 谷 , 越 长 城 之 限 , 至 于 泰 安 \” 几 句 就 完 整 地 表 现 出 来 了 。 其 中 \“ 乘 \” \“ 历 \” \“ 穿 \” \“ 越 \” 四 个 动 词 都 很 形 象 。

【 自 读 思 考 】

1.下 面 各 句 中 加 点 字 与 \“ 明 烛 天 南 \” 中 \“ 烛 \” 的 用 法 相 同 的 一 项 是 ( )

A.腰 白 玉 之 环

B.孔 子 师 郯 子 、苌 弘 、师 襄

C.其 阴 , 济 水 东 流

D.后 世 之 谬 其 传 而 莫 能 名 者

2.下 面 各 句 括 号 内 所 填 省 略 的 词 语 错 误 的 一 项 是 ( )

A.苍 山 负 雪 , (雪 )明 烛 天 南

B.余 始 循 (之 )以 入

C.中 谷 绕 (以 )泰 安 城 下

D.少 杂 树 , 多 松 , 生 (于 )石 罅

3.对 下 面 句 子 理 解 有 误 的 一 项 是 ( )

A.苍 山 负 雪 , 明 烛 天 南 。

青 山 上 覆 盖 着 白 雪 , (雪 )光 照 亮 了 南 面 的 天 空 。

B.泰 山 之 阳 , 汶 水 西 流 。

泰 山 的 北 面 , 汶 水 向 西 流 去 。

C.或 得 日 , 或 否 , 绛 皓 驳 色 。

有 的 得 到 阳 光 照 射 , 有 的 没 有 被 照 到 , 或 红 或 白 , 颜 色 错 杂 。

D.山 多 石 , 少 土 。

山 上 多 有 石 头 , 少 有 土 。

4.将 《 登 泰 山 记 》 的 第 3段 扩 写 成 描 写 冬 天 泰 山 日 出 壮 丽 景 象 的 文 字 , 不 少 于 500字 。

参 考 答 案 1.

篇3: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姚鼐

教学目的: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阴”“始”“望”“坐”“视”“或”的用法。

2.理解词类活用现象:西、东、道、阴、烛

3.辨别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及难点: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侧面烘托的.手法

教学方法:“读――讲――析――结”四步阅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吗?对了,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丽如画的泰山日出。

二.介绍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考官。主讲于梅花、紫阳等书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色,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一、补充注音:

汶(w en)水 南麓(lu) 石磴(deng) 山颠(dian)

徂(cu)徕(lai)岱(dai)祠 行(xing)宫 姚鼐(nai)解释加点的字

二、补充释字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三、理清课文结构

写泰山地理形势   泰山地理位置

周围山川形势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    时间   路径

山顶所见

描写泰山日出       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     建筑

古迹

介绍泰山自然景观

四、.说明游踪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

篇4: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文章语句简练的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以自读为主,因为文章语言浅显 。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作者介绍;诵读第一段。

教学重点及难点

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步骤

一、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二、全篇理路解说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这些都跟文章理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再以古董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置,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之举。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月“丁示”日(28日),“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

第一段,交代泰山地理位置。

先从大处写泰山的全貌,再分写泰山南北有汶、济二水及其流向,引出古长城高踞泰山的南北分界之处,最后点出最高处日观峰的位置。重在写是日观峰高出群山之上,可使读者油然而生登高望远之意,并凭借想象置身于泰山四周广阔的天地之中,而襟怀顿开。

第二段,写作者与友人登泰山的路程和沿途所见的景物。

这一层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至于泰安”。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这是登山前奏,“自京师乘风雪”,兴致勃勃来到泰山脚下的时间、路程。兼为下文“道中迷雾冰滑”“苍山负雪”等语设伏。这一段写得极为简洁,虽然行程非止一日,但作者是兼程到达,因此用“自、历、穿、越、至于”几个词,写出兼程赶路,略无耽搁的浓厚兴致。同时为下文的写景规定了突出时令特点的要求。

第二层,从“是月丁未”至“磴儿不可登”。写从泰山南麓上山颠的路线。先交代登山的时间、游伴、路程。接着总说登上的全程“四十五里”(里数),石级“七千有余”(高度),具体写路。据此,则攀登之难尽在不言中矣。如此之法何等简练!然后写登山有两条路线,以作者登山路线为主,穿插介绍另一条路线。文章先用“泰山正南有三谷”这句提挈下文。这决非闲笔,因为作者的`登山路线是由中谷入,越中岭后,复循西谷登上顶峰。末了,再补充交代东谷乃古时登山之路。这正是“用虚实相济”之法写登山,内容很全面。

最后回顾登山途中艰难情景。按:作者循中谷而入,当经一天门、二天门;至中岭,经中天门;再循西谷,经云步桥、升仙坊至南天门。文中仅以“崖限当道才,世皆谓之天门云”一句带过,也是省笔之法。“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与前面的“道皆砌石为磴”相照应,山高路险,突出游兴。

第三层,从“及既上”至全段结尾。写登上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上了山顶,只见青山铺着白雪,雪光映着南天。远望夕阳着的城郭,汶水和徂徕活像一幅山水画,半山腰还停留着雾气,像条腰带似的。这层是写雪景。“苍山负雪”,把苍山拟人化,写活了,表明雪很厚,仿佛很沉重似的;“明烛天南”,形容雪光亮如烛光,把“烛”这个名词用作动词。这两句是写高处之景。而“汶水、徂徕如画”这个比喻,写出山川景色的美丽,这句是写低处之景;“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个比喻,写出半山凝聚的云雾的形态,十分确切。“居”字又写出了云雾的动中有静的情态。这是写山腰之景。这三者都是俯视所见。这是泰山雪后晚晴所独有的奇丽动人景象。这一层写得非常的好,以动写静,有形有色,有光有神,写出莽莽苍山奇丽雄伟的山区特点和冰封雪盖,漫天皆白的时令特点。城郭、汶水与开头一段照应,半山云带与“道中迷雾”照应,不虚此行之意溢于笔端。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诵读第三、四、五段。

教学重点及难点

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步骤

第三段,写日观峰日出的壮观。这是全文的重点。

先具体交代观日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雪中待日出的情景。“大风“二句渲染待日出时的氛围。哪怕风雪迎面扑来,脚下大雾弥漫,也要坐看日出,可见冒雪观日出的兴致极高。接着,按时间顺序写日出的奇观。“稍见”一句写曙光初现,是隐约看见云海之中的白色的雪山顶。日观峰下负雪的群峰,好象“白    ”,这个比喻十分新颖,“白”字还是在写雪。“极天”二句写亮度增大,这是日将出之时,先是天边一线异色的云,很快变成五彩颜色,“日上”四句写日初出之时,接着就看到红得像朱砂的太阳升起来了。下边还有红光托着。虽然只有简洁的几笔,却写得有色彩,有动态,使读者看到了瞬息万变的鲜艳色彩和日出的动态。“回视”以下四句写日既出之时,由于山的高低不等,有的山峰被阳光照射得成都市绛紫色,有的山峰没被阳光照射到,仍然一片雪白。“皆若偻”,写出日观峰以西山峰的矮小,反衬出日观峰是“最高”的。这段描写,重墨浓彩,尽为渲染,却又要言不每繁,恰到好处。这一幅幅画面都异常逼真、生动,而作者仅用了67字。

第四段,写日观亭周围的名胜古迹。

泰山的祠宫、石刻不少,写泰山不能不提到这些古迹,但作者这次登泰山主要的目的是观日出,因而所见的古迹也多在日观亭附近。“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作者择其要者,简要地介绍了岱祠、碧霞元君祠和皇帝行宫,石刻也写了一、二句。这几处名胜也正是泰山著名的古迹,很能代表泰山。这这些古建筑和道中石刻

篇5:《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河南 丁亚宏

--------------------------------------------------------------------------------

【 自 读 要 求 】

1.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 。

2.结 合 注 释 通 译 课 文 , 积 累 文 言 基 础 知 识 。

3.反 复 朗 读 , 整 体 理 解 , 达 到 背 诵 。

4.学习本 文 烘 托 、动 静 结 合 的 写 景 方 法 。

5.积 累 一 点 古 文 化 常 识 。

【 自 读 程 序 】

1.结 合 注 释 ① 和 教 师 的 讲 解 , 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 。

2.借 助 注 释 自 读 课 文 , 找 出 文 言 知 识 点 , 并 口 头 翻 译 课 文 。

3.用 原 文 句 子 回 答 下 列 问 题 , 深 入 理 解 课 文 内 容 。

① 由 课 文 的 哪 些 句 子 可 以 推 断 出 泰 山 和 泰 山 日 观 峰 的 地 理 位 置 ?

② 作 者 是 如 何 从 京 城 到 泰 安 的 ?

③ 叙 述 作 者 登 山 的 过 程 。

④ 登 上 山 顶 后 , 作 者 按 照 由 高 到 低 的 顺 序 描 写 了 “ 望 晚 ” 时 的 哪 些 景 物 ?

⑤ 文 章 通 过 景 物 变 化 来 写 泰 山 顶 上 的 日 出 , 分 别 写 了 哪 些 景 物 ?这 些 景 物 是 按 什 么 顺 序 排 列 的 ?

⑥ 作 者 还 写 了 泰 山 的 哪 些 人 文 景 观 和 自 然 景 观 ?

(解 说 : 此 设 计 旨 在 训 练 学 生 的 文 言 文 自 读

[4] [5] [6] [7]

篇6:《登泰山记》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作者介绍《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和方苞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一、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股h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二、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四、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篇7:《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作者:姚鼐

原文

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chū)h(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 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天边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写这篇记。

篇8:第三册登泰山记

第三册登泰山记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篇9:《登泰山记》教案

教学目的:

一、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对文章思想内涵的了解

教学难点:

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1、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2、窜讲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提问: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描述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描写的一个重点。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三、窜讲有关重点字词:

戊申晦(晦,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今常用义为:昏暗,夜晚。)

稍见雪中白若樗数十立者(“稍”,逐渐,渐渐。今常义为:稍微,略微。句意为:渐渐看见云雾中数十个白色的骰子似的,那是山呀。)

与子颖坐日观亭而待日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余”其句意为:我与子颖坐在日观峰上的亭子里等待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天边有一条云带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亭东从脚下都有是弥漫的云雾。(云:云雾,名词。漫:弥漫,布满,动词。判断句用皆表判断。)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东海也。太阳升起来,纯红如朱砂的颜色,太阳下面有红光,跳动地承托着它。有的人说:这就是东海。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日,绛缟驳色,而皆如偻――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了阳光的照谢,有的得不到。红白两种颜色相错杂,都好像俯身曲背的样子。

总结:这一部分描写日出的情景。按时间顺序写,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景色。(第三段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描写景物的变化。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日将出: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须臾――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如偻。

讲解第四自然段

抽学生朗读第中自然段

向学生回答第四然段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泰山的人文景观,行以日风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的'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讲解有关字词:自唐显庆以来。“以”连词连接“来”。句意为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

不当道者。当:在。不在路上的石刻。皆不及往――都有来不及去看。

翻译:日观亭的西面有祭示泰山之神的东岳大帝的庙宇,又有一座碧霞元君祠。历代皇帝行宫在碧霞行君祠的东边。这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的石刻,从盲显庆以来,那些远古的石刻的字迹全都磨损不清楚或缺失。偏僻的,不在路旁的石刻,都来不及看。

(介绍古迹,表现泰山古老的风貌)

讲解第五自然段:

抽学生回答:第五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

讲解有关字词和句式:生石罅(生的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句意为:树生在石头的缝隙中。)至石观数里内无树。(至:距离。至石观峰的几里内没有树。)(少圜:圜通假字通圆,很少有圆的)

翻译:山上石头多,土少,石头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方正正的,很少有圆的。杂树少,松树多,松树长在石头的缝隙中,都是平顶。遍地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到石观峰的几里以内没有树,而积雪很厚,和人的膝盖平齐。桐城人姚鼐记。

全文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作业设计:课后第二、三大题

篇10:《登泰山记》教案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篇11:《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登泰山记》精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阴”“始”“望”“坐”“视”“或”的用法。

2.理解词类活用现象:西、东、道、阴、烛

3.辨别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

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

[教学难点]

侧面烘托的手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吗?对了,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丽如画的泰山日出。

二.介绍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考官。主讲于梅花、紫阳等书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色,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三.句读:下列句子中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B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苦带然

D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股h/数十立者,山也

四.分析一二段。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当:在。其:指泰山。

3.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历:经过。限:界限。至于:到达。

4.道皆砌石为磴 磴:山路上的石台阶

5.余始循以入 循:沿着、顺着。以:而。

6.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道:走路,名词作动词。遂:于是

7.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及:到。限:本义门槛,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8.明烛天南 明:明亮。烛:照耀,名词作动词。天南:定语后置,南边的天空。

9.望晚日照城郭 晚日:傍晚的太阳。

(二)一词多义的解释。

1.居

A 半山居雾若带然

B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C 居十日

D 居庙堂之高

E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F 其居仅仅足

意思:停留;居住;过;处在;坐;住所

2.限

A 越长城之限

B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C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D 皆不可限以时月

E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意思:界限;像门槛;阻隔;限制;限度。

3.乘

A 自京师乘风雪

B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D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意思:冒着;乘坐;趁;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

4.道

A 道少半,越中岭

B 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E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F 万户侯岂足道哉

意思:走路;道路;道义;政策,方法;取道;说

(三)内容分析

1.泰山位于何处?“我们”登山的目的是什么?

答:课文一、二句;目的地:日观峰。

2.用“其级七千有余”“明烛天南”“半山居雾若带然”,从侧面点出了泰山的什么特?

答:高峻。

3.从文中找出记叙登山路线的词语。

答:自、历、穷、越、至于;循以入、道、越、复循、遂至

4.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

答:“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五.作业:读诵一、二段

第 二 课 时

一.补充注释:

1.戊申晦,五鼓

戊申:干支记月,即当时的十二月。晦:月末一日,即二十九日,农历每月初一是“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2.大风扬积雪击面 扬:卷起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自:从

4.稍见云中白若股h数十立者,山也

稍:依稀。

5.正赤如丹 正:纯正

6.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承:承接

7.其远古刻尽漫失 尽:全

8.僻不当道者 僻:偏僻

9.生石罅 罅:裂缝,前面省略“于”。

(二)一词多义解释

1.或

A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B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D 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

意思:有的;或许;有时;有人

2.极

A 极天云一线异色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C 初极狭,裁通人

D 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E 南极潇湘

F 屋极有窗以达气

意思:尽头;尽情享受;非常;最困苦的地步;望尽;顶点

3.视

A 回视日观以西峰

B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 子孙视之不甚惜

D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E

意思:看;审察;对待;眼力,目光;比照,比较

4.坐

A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B 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

C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 停车坐爱枫林晚

意思:与“站”相对;判罪;座位;因为

5.始

A 余始循以入

B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意思:开始;最初;才;开头、开端。

(三)指出下列带点词语的词性活用情况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2.道少半,越中岭

3.明烛天南

4.其阴,济水东流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6.山多石,少土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之。

1.须臾成五采

2.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4.至莫夜月明

5.其级七千有余

6.汝识之乎

7.余固笑而不信也

8.有大石当中流

五.内容分析:

1.课文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答:日出前―风、雪、云;日出时―形、色、光;后―色。正面描写:泰山日出美如画(壮观);侧面描写:而皆若偻――泰山(高峻)。

2.第四段写了泰山的自然景观,也写了人文景观,试列举这些人文景观,并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列举: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

3.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自然景观的?

答:写土质―多石,少土,石黑,多平方,少圜。写树―多松,生石罅,平顶;日观数里内无树。写雪―冰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布。写鸟兽―无。

六.作业: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篇12:登泰山记(网友来稿)教案

梁万年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音

汶wèn水 石蹬dèng 姚鼐nài

若偻lǚ 膝xī盖 岱dài宗 徂cú来

石罅xià 山麓lù 樗chū蒲 降皓hào 瀑pù水

填空

姚鼐,清代著名-----家。因室名-----轩,故号-----,安徽-----人。是清代-----派的奠基人。在文学理论上,主张-----、-----、-----三者结合。

课文结构

1、简介泰山的位置、形势――按方位(面)、分界(线)、日观峰(点)的位置描写,为下文做铺垫。

2、登泰山的经过

交代从京城到泰安的旅程。“十二月”“乘风雪”,点明时令是冬季,为下文登山张本。

描写登山过程。先总写登山日期、同伴和出发地点,然后写七千余石级,显示泰山高峻;接着写登山路线,介绍三谷,中间插入郦道元、古人、世人的记述、传闻;介绍沿途名胜,显示泰山是古老名山。

描写山顶夕照俯视所见。落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尽受眼底,是一幅绚丽壮观的夕照图。

3、描写观日出的情景。

等待日出:客观环境――大风扬积雪击面

主观心情――足下皆云漫。高耸于云端之上,内心充满自豪感。

日出的三个阶段:日将出――稍见山峦微露,转眼成五彩

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已出――西峰“降皓驳色”

4、介绍泰山的古迹:建筑群――岱祠、碧霞祠、行宫

刻石

5、综述泰山冬季特点:三多、三少、三无、雪与人膝齐。

课外阅读

西湖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盛,为朝烟早晨烟雾迷蒙,为夕岚向晚的山光。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抑制,与杏桃相次开发一个接一个地开放,尤为奇观。

石篑数屡次为余言:“傅金吾圆中梅,张功甫家故物原有的东西也,急往观之应该赶紧去看。”余时为桃花所恋迷住,竟不忍去离开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绿柳红桃,颜色浓艳,弥漫二十余里,歌吹唱歌奏乐为风,粉汗年轻妇女的汗为雨,罗纨指贵妇人家的装束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艳丽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湖水成为绿色之工巧妙,山岚设色用颜色描画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夕阳未下,始极其浓媚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享受,安可为俗士为利禄奔走的人道哉。

作者邮箱: liangwannian@tom.com

篇13:语文 -登泰山记

语文 -登泰山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股h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讨论,明确:

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

默读课文,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

三、泰山日出

问: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明确: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之”。

写山,日出前是“白若股h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然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作者纵目远q,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

五、.总结

本文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取一观察点,描写日出。

附: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简练的语言。

2.在反复诵读中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试读全文

1.提示以下句子的音节组合:

当其 / 南北分者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大风/扬积雪/击面

稍见/云中/白若股h/数十立者

极天/云/一线异色

是日/观/道中石刻

其远石刻/尽漫失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2.以下几处凡须连读以明确语意的,用底线标示:

余始循以入

磴几不可登

望晚日照城郭

极天云一线异色

视日观以两峰或得日或否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二、第一段导读

1.汶水,济水怎样分流?诵读原文语句。

“泰山之阳,……阳谷皆入济”。首先介绍泰山突兀于汶、济二水之间,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济水淙淙东去,“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点出了万壑争流的壮美景观,名山傍水,分外壮观。

2.古长城横亘于哪里?诵读原文语句。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这句既点出古长城在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处,成为两水分界线,又写出泰山形势之险,依山筑城。

3.怎样介绍日观峰?诵读原文语句?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写日观峰,既点明泰山最高点,也为这次泰山之行树起了一块指路牌。

4.小结:这幅泰山地理概貌图,犹如电影的远景镜头,又如绘画中的鸟瞰图面。作者系用由“面”(两水)到线(古长城)再到点(日观峰)的写法,为后文的叙述设下伏笔。

5.诵读。要求层次分明,字音清晰。前两句重音在“阳”“阴”“阳谷”“阴谷”上;后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

三、第二段导读

1.由三人分读第二段,并全段由几幅画组成?

2.为第一层内容拟标题:旅游路线图?/p>

3.划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

“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生动。“乘风雪”乃全文点睛之笔,作者悄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为登山之难,览之豪兴创造了条件。

“历”“穿”“越”“至”,一气读来感到作者不辞漫长的旅途和行程的艰辛,正顶着风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以归返自然,纵情登山揽胜。其游兴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4.为第二层内容拟标题:登临泰山图。

5.划出自山麓至山顶的途径,品读登山之险。

作者从南麓出发,取道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经由中岭,复循西谷,到达山顶,重点表现一个“登”字。作者好像一个导游,引导我们一道攀登,突出“险”字。“成如容易却艰辛”,山高达四十五里,石级竟七千有余,从中岭到山巅,有不少山崖像门户一样挡着山路,人们称之为“天门”,峰峦险峻,雾重冰坚,攀行何其艰难,正如作者在《岁除与子颖登日峰观日出作歌》一诗中所写:“坚冰登滑澄如脂”“攀空险才到顶”,登山充满苦趣,但乐趣亦在其中。

6.为第三层内容拟出标题:晚清文照图

7.登山固然艰难,但登上极顶,那陡然呈现的`泰山气象万千的景色,又激动着姚鼐的心。

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一幅其妙无比的泰山夕照图,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这幅瑰丽的风景画描述出来吗?学生自由朗读,描述画面。

提示:

座座青苍的山峰,身披皑皑的白雪,通明的银光照亮了南天,苍山与白雪相互衬托,雪光与日光交相辉映,凭高俯瞰,远处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静地沐浴着夕阳余辉,汶水和徂徕山相依拥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宛如轻柔的腰带在飘荡,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似动非动,别具风味。当我们和作者一起沉浸在这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审美氛围之中时,我们又禁不住问姚鼐,你说是画,又像哪一幅?作者没有回答,因为这群山的青色,积雪的白色,夕阳的余辉构成的场景只存在于每一个人想象的画面上。而这一明朗而开阔的画面,又正是自然景物使作者心花怒放的形象概括

8.你认为这幅风景画中哪些词语用得精妙?

苍山负雪: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承受着大自然撒下的雪景,由被动变为主动,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使人想象到苍山宛如一位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巨人,匍伏在那里,背上披着一层厚厚的银装,多么富有神韵。

明烛天南:“烛”是一种光化反应。雨天的晴日,直射雪山,而雪山又把所吸收的光能反射天南,绘出积雪映照南面天空的夺目光彩,呈现出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

半山居雾:一个“居”字,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

篇14:登泰山记作文400字

登泰山记作文400字

暑假前, 我学了一首杜甫的诗,《望岳》, 里面描写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深深地吸引了我。妈妈答应暑假要带我到泰山,盼呀盼,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我就要登泰山了。

到了泰山, 我们先坐车来到了中天门。一路上,满眼都是大树,小草,偶尔还有牵牛花。 到了中天门,妈妈上了缆车,我和叔叔一起爬泰山。四周都是雾, 好像在云海里走路。 我们看见了好多以前的名人题的字,泰山太古老了! 爬了大约三百级台阶,我累了,停下来歇一会接着爬。 一路上,我们看见了泰山的迎客松,上面挂着好多许愿石, 听说许愿石是让人们许愿的。围着迎客松的栅栏上挂着好多把锁, 它们的作用跟许愿石差不多。 这时我们接到妈妈电话,她都在南天门等我们半天了。

又爬了半个多小时, 我们到了龙门。叔叔夸我是勇敢的美羊羊, 游客也纷纷夸奖我勇敢。 我鼓起勇气接着爬, 爬了很久,以为以为爬完了南天门, 结果却发现刚刚才到十八盘。 我们不知道多少次以为到了前面拐弯处就是南天门了,却都不是。 抬头看去,云雾缭绕,看不到头, 一次次以为要到顶了, 爬山去才发现还要继续爬。

终于看到南天门的标志了 !

妈妈在一个饭店和我们汇合了。我突然进去,吓了妈妈一大跳。 原来,经过2小时的.爬山,我的头发,和衣服都被汗湿得能拧出水来,成了个水人。

吃完午饭,我们开始从南天门爬到玉皇顶。 海拔1564米的最高峰。

我爬上了泰山了, 终于爬上了。 姥姥说我肯定爬不了1/5, 可我居然爬上了1/2. 我真高兴, 这是我长到8岁第一次爬五岳。 看到了“齐鲁青未了”的壮丽景色。

篇15:登泰山记小学作文

登泰山记小学作文

10月,丹桂飘香,秋高气爽,我们一家踏上了登泰山的旅程。来到泰山脚下仰望岱宗(人们对泰山的尊称),好雄伟啊!它连绵起伏,山路曲折蜿蜒。

我们选择了“红门——南天门”的徒步登山线路,便开始登山了。泰山被人们称为“五岳之首”、“五岳之长”,有着“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海拔1545米,7000余石阶。

刚开始登山时我健步如飞,慢慢地,我感到自己越来越疲惫,直到气喘吁吁,我当时真想一屁股坐在地上,但我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从我旁边缓慢走过一位老奶奶,她背着一大堆拐杖(可能是背到山上出售吧),从别人的问话中我知道她已有78岁了。她迈着艰难的步伐,我从她眼中看到了执着,她给了我登山的'力量和勇气。

大约5小时后,我们到了山顶,登顶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无比骄傲、自豪。

远处的山被薄纱覆盖,若隐若现;近处的山上有着红通通的果子;形状奇特的松树:有的像钢管一样挺拔;有的像镰刀一样弯;还有的长在悬崖上,长了一点,突然向下长了……不管怎样长,它们都把根深扎在土里,依偎在泰山母亲的怀抱。

最著名的景色是——“旭日东升”。我们到了“日观峰”去看日出,等了很久太阳都没有出来,很多人认为太阳不会出来了,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太阳会出来,就在有些人准备下山不打算等日出时,东方的天空渐渐变红了,太阳一点一点露出了红彤彤的笑脸,叽叽喳喳的鸟儿欢快地向天空飞去,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许多伟人在山上留下了石刻,而我用文字来寄托我对泰山的仰慕之情。

篇16: 登泰山记的作文

早闻泰山之雄伟,今幸能一游,一睹其风采。

在泰山脚下,就早已望见了那些雄伟的山峦,可我今天来游览泰山不仅仅是为了观赏风景,我还另有一目的――观泰山石刻,泰山闻名于世,靠的不仅仅是它的身姿,若论景,它未必能赶得上华山,它的名声还来自于它著名的人文景观――石刻,就连五元人民币的背面,也是泰山鼎鼎有名的石刻――五岳独尊。

过了售票口开始登山,两面的`竹树“欲与天公试比高”,不久,一种“如鸣佩环”的声音飘入耳中,见一股清泉潺潺从参差不齐的石块中缓缓流下,我们不由将双手沉浸在这股泉水中,清爽袭上心头,那一刻我觉得这水中除了触觉的享受还能将心中的烦恼轻柔的拭去,又让我认为心若如同这顾清泉一般,那么我们的生活不就也如同这似佩环的声音一样愉悦了吗?而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它。

不久,我们到达了经石峪,传说唐僧师徒曾晾晒佛经之地不会是此处吧?而后我们望见了一处奇异的山坡,上面刻满了《金刚经》的语句,给了人以视觉的极大震撼力,凉风习习吹来,山谷中的树木轻轻摇拽,发出大自然的响声,人的呐喊声在谷里久久回荡,我早已忘却了自己在泰山,仿佛这处地方是梦乡。

我们继续往前攀爬着,中天门已经从山巅上徐徐升起,我们终于可以玩赏一会儿泰山的景色了,远处的山峦模糊不清,只能让人们看出它的轮廓,稍作休整后,我们继续踏上前往南天门的征途,人流渐稀。

经过一段艰险的攀爬后,一架石桥腾空而起,横跨悬崖的两岸,不用说,我们已经到达了云步桥,只见悬崖那一段险峻的崖壁上“云步桥”三字深深刻在崖壁中,我甚至认为,他们应该是屹立在崖壁中的,这才会更体现出这石刻的苍劲有力,坚忍不拔,回忆起刚刚经过的MAO的石刻,那字,龙飞凤舞,体现出气贯长虹的气概,挥毫泼墨时的场景也能浮出脑海。

不久,我们到达了最后的一次超越群峰的机会,那就是“天梯”――十八盘,如长蛇一般,曲曲折折,环山而上,险而长。我聚集最后的活力往上冲,每上一层台阶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这不正如同在学海中前行,每前进一步都要经历几个浪头,我太有头仰望山巅,阳光尽情的挥洒在山之巅上,在眺望自己穿梭过的雄山峻岭,却是薄雾冥冥,这不是有心教授我一条道理:人只能前进。

这一次泰山之行,我学到了很多,既悟到道理,又能观赏泰山雄劲的身姿,还能见识到那些永恒屹立在岩石中的石刻,这一次很充实

篇17:新年登泰山记作文

新年登泰山记作文

泰山,五岳之首,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啊,关于新年的作文:新年登泰山记。2月2日,正月初八,我、爸爸还有弟弟一起,赶到了遥远的山东泰安登泰山。

我们早上9:00从山脚开始登山,走过一天门、红门宫,进入了一片苍翠的.世界,两边都是浓荫蔽日的松柏林,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走着走着,看见前面的石壁上刻着又大又红的“虫二”两字,我感到很奇怪,这代表着什么呢?这时刚好有一位导游走过来,我们仔细听着她的讲解。她说,这“虫二”两字是一个谜,谜底是“风月无边”,盛赞了泰山的自然风景之美,这繁体字“?”呢,想必大家也知道。

踏过2500多个台阶,我们终于在中午12:00多,爬上了中天门,这个地方大概是泰山的半山腰了。在这儿吃过午饭后,便又匆匆上路了。

走在路上,总能在旁边看到许多石头上的摩崖石刻,而且这些石刻大都是在颂赞泰山。翻阅资料后,我知道了其中的大致缘由,原来历代帝王都把泰山作为国家神权的象征,每逢登基庆典,就来泰山“封禅”、“祭告”并刻石记功。封禅就是帝王到泰山祭祀,而且这封禅就像国家庆典,举办的特别隆重,据说以前已有72位帝王封禅过泰山。神奇的泰山,还引来了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所以在这神奇的泰山上留下了许多碑文、石刻。

老早听说过,这泰山的十八盘特别陡、特别险,许多人都惧怕爬十八盘。走到这儿,发现果真如此,抬头望去,都是弯弯曲曲的石阶路,直上云霄,一眼望不到头,真的要累死了。迈不完的石阶路,真是又累又慢,又走了三千多个台阶,千辛万苦地才爬上了南天门。南天门上去有一条街道,名叫“天街”,难道我们已来到了天庭上?我们也“成仙”了?!往远处望去,我们已经和白云平行了。

最后,我们终于到达了玉皇顶,登上了泰山绝顶!我们成功了!忘了告诉你,泰山海拔1545米,自古被称为“五岳独尊”的“天下第一名山”,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一座神山啊!

篇18: 新年登泰山记作文

泰山坐落在山东省泰安市,“泰安”寓意着国泰民安,而泰山则被命名为“天下第一山”。因为它不仅是五岳之首,而且是历代皇帝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新年我和爸爸来到了泰安,准备徒步登泰山。我们先来到红门,这是泰山的山脚。我仰头望着泰山,只见泰山仿佛是一位仙女,她穿着绿色的“裤袜”,这绿色有深有浅,看起来很精致;“仙女”还穿着雪白的“裙子”,戴着洁白的“面纱”,遮住了她的“脸庞”,这又给泰山涂上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这时,一个叔叔拍拍我的肩膀,问:“小朋友,你几岁了?”我回答道:“九岁。”“那你肯定爬不上这高高的泰山。”叔叔一边说一边走上台阶。我听了很不服气,暗下决心一定要徒步登上泰山!

从红门到南天门,一路上全是登山盘路,途中风景秀美,路边的树参差不齐,颜色是深浅不一的'绿,偶尔有一些叶子又被阳光晒得金黄;小鸟自由地在天空中飞翔,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互相追逐嬉戏,多么快乐呀;还有那盛开的野百合,黄澄澄的,像一个个小酒杯,美丽的蝴蝶就在那“酒杯”上翩翩起舞。瞧,那不是有名的“望人松”吗?它像一位千手观音,每只手托着一片由叶子组成的“云”。终于爬到半山腰了,飘飘然的云雾把我们包围了起来,也许那就是仙女的白裙子。真是:不识“泰”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呀!

经过七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泰山之巅――玉皇顶。一块石头上写着“五岳独尊”四个红色的大字,很有笔锋,可知,泰山的地位很高呀!向山下眺望,城里的高楼显得那样小,就像那被我踩在脚下的困难一样渺小!我很兴奋地吟起了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们在玉皇顶上稍做休息便准备下山。大家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但或许因为我正自豪于徒步爬上了山顶,所以我觉得下山一点不难,我们只用了三个小时就下了山。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我虽不能“小天下”,但我通过登泰山战胜了自己,欣赏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我还下定决心,不仅要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要到国外去见识异国风光。

篇19: 新年登泰山记作文

新年前, 我学了一首杜甫的诗,《望岳》, 里面描写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深深地吸引了我。妈妈答应暑假要带我到泰山,盼呀盼,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我就要登泰山了。

到了泰山, 我们先坐车来到了中天门。一路上,满眼都是大树,小草,偶尔还有牵牛花。 到了中天门,妈妈上了缆车,我和叔叔一起爬泰山。四周都是雾, 好像在云海里走路。 我们看见了好多以前的名人题的字,泰山太古老了! 爬了大约三百级台阶,我累了,停下来歇一会接着爬。 一路上,我们看见了泰山的迎客松,上面挂着好多许愿石, 听说许愿石是让人们许愿的。围着迎客松的栅栏上挂着好多把锁, 它们的作用跟许愿石差不多。 这时我们接到妈妈电话,她都在南天门等我们半天了。

又爬了半个多小时, 我们到了龙门。叔叔夸我是勇敢的美羊羊, 游客也纷纷夸奖我勇敢。 我鼓起勇气接着爬, 爬了很久,以为以为爬完了南天门, 结果却发现刚刚才到十八盘。 我们不知道多少次以为到了前面拐弯处就是南天门了,却都不是。 抬头看去,云雾缭绕,看不到头, 一次次以为要到顶了, 爬山去才发现还要继续爬。

终于看到南天门的标志了 !

妈妈在一个饭店和我们汇合了。我突然进去,吓了妈妈一大跳。 原来,经过2小时的爬山,我的头发,和衣服都被汗湿得能拧出水来,成了个水人。

吃完午饭,我们开始从南天门爬到玉皇顶。 海拔1564米的最高峰。

我爬上了泰山了, 终于爬上了。 姥姥说我肯定爬不了1/5, 可我居然爬上了1/2。我真高兴, 这是我长到8岁第一次爬五岳。 看到了“齐鲁青未了”的壮丽景色。

篇20:登泰山记作文550字

登泰山记作文550字

泰山,古时一直被认为中国 的中心,人们常说看过泰山不看山,称泰山五岳之尊,所以我一直盼望有一天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登山,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沐浴,用心去感悟泰山的文化神韵。

经过一路的颠簸,来到了泰安,已经是傍晚。找到一家旅店,靠床休息到夜里四点,坐上班车,与随同的人一起到了泰山的半山腰。然后一起开始真正的登山。天还黑着呢,但登山的人去却不少,有的是一家三口,有的是成群结队的中学生……不一会的功夫,我就开始出汗了,许多人也像我一样,纷纷脱去外衣绑在腰间,有的干脆坐在悬崖边休息一会儿。当时我体力比较好,越爬越有劲,连同来的朋友也不得不服。随着行人,我们只休息了两次,就爬到了天街上,准备看日出,山风真凉,难怪许多人都租来大衣穿在身上。我们和许多人一样,望着东方,静心等待山上的日出。

东边的天空慢慢有些发亮,还布满了五颜六色的'霞光,不大一会儿,太阳出来了,他竟像一个刚出生地婴儿,是那么弱小,像一个红红的小球,我用双手托住它,拍下了一个精彩的镜头,回来之后许多人都不相信,我手中托的会是太阳?一眨眼的功夫,太阳就变成了,充满威严和力量的钢铁般的巨人,它发射出万道光芒,射得你的眼睛都不能正视它,有许多人在叹息,还没来得及和太阳合影呢,而我,更喜欢现在的太阳。我来的目的,不是为看到太阳的出生时的弱小,而更重要的是体会到太阳是怎样从弱小一步一步威力四射的。我的内心受到了震撼,使我更加明白,长时间的积蓄,就是为了有一天能灿烂的展示自己,虽然在积蓄时,常常遇到黑暗,人们不是常说,天将亮时,是最黑的时候吗?

泰山记初一作文

登龙山记随笔

登泰山小学作文400字

登南北湖高峰优秀作文

登泰山记教案

山记作文

《登泰山观日出》优秀教学反思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次登稿作文

登文笔峰-登山作文900字

登泰山记作文
《登泰山记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登泰山记作文(共20篇)】相关文章:

游泰山小学生作文2022-09-18

记泰山一游作文350字2023-04-03

小学生游泰山作文2022-10-21

泰山的作文800字高二2022-09-17

泰山的作文800字2023-04-17

游泰山的初二作文2023-04-09

游泰山旅游景点观后感2022-09-03

泰山观日出小学生作文2023-08-25

第一次游泰山作文2023-01-07

泰山之行作文800字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