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阅读答案

时间:2023-06-20 08:16:56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整理8篇)由网友“三更半夜”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登泰山记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

篇1:《登泰山记》阅读答案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白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颗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渭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儿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9.上文的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____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3分)

A.第①段写长途跋涉用笔精简,而作者渴望一览泰山之情却蕴含其中。

B.作者选择与古人不一样的登山路线,是为了寻找真正的天门。

C.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仪一句,就写出了登山途中的艰险。

D.作者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顶晚景图。

参考答案:

9.清 姚鼐(2分)

10.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3分)

11.B(3分)

篇2:《登泰山记》阅读答案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历:经过

B.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C.崖限当道者 当:挡住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弥漫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B.①古谓之天门溪水 ②蚓无爪牙之利

C.①其级七千有余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12.将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3分)

答:

⑵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4分)

答:

⑶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3分)

答:

篇3:《登泰山记》阅读答案

9、D (磨灭。)

10、D(D均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对象等,不译。A介词,在;用在状语与动词之间,表修饰。B 代词,代东谷;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C 代词,代南麓山道;语气词,表反问,难道。)

11、B。(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这三个时间段的景色。)

12、

⑴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不到一半路,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就到了泰山的顶峰。(“循”解释为“顺着”,“至”解释为“到达”,各1 分;句意1分。)

⑵等到已经登山泰山,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及” 解释为“等到”,“负” 解释为“背负”或“覆盖”,“烛” 解释为“照亮”,各1分;句意1分。)

⑶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回视” 解释为“回头看”,“或”解释为“有的”,各1分;句意1分。)

篇4:《登泰山记》阅读答案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也。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篇5:《登泰山记》阅读答案

赤壁赋(节选)

苏轼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B.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指箫声。

C.越长城之限限:限制。

D.其远古刻尽漫失漫失:模糊或缺失。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而雪与人膝齐

B.挟飞仙以遨游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惟江上之清风泰山之阳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消失。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是大自然恩赐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C.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1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夜游黄州赤壁,借“赤壁”之游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人生的思考。

B.姚鼐记述与友人登泰山的经过,抓住典型细节描写泰山之景,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C.《赤壁赋》作为文赋,有清真雅正之妙;《登泰山记》作为游记,有整饬典雅之美。

D.苏轼和姚鼐将自我精神投射于自然山水之中,在“乐水”“乐山”中找寻精神慰藉。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D.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15.姚鼐登泰山后,他的老师刘大櫆在《朱子颖诗集序》中对此事做了评价:

乙未之春,姬传(姚鼐)以壮年自刑部高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颖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

根据选文,概括姚鼐“隐君子之高风”的另两个具体表现。

(1)登山时间:除夕佳节寄情山水,脱俗超凡。

(2)登山路线:_________。

(3)登山所见:_________。

10.C

11.C

12.D

13.C

14.D

15.登山路线:不循古人不走常路,不畏艰险。登山所见:雪霁观日景致奇绝,洒脱坦荡。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限:界限。句意:跨过长城的界限。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和;介词,跟。

B.相当于“而”,表修饰;介词,在。

C.助词,的。

D.代词,……的地方;助词,表判断。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正确的理解是:(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

B.正确的理解是: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C.正确的理解是: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赤壁赋》有整饬典雅之美;《登泰山记》有清真雅正之妙。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天门溪水”是一个名词称谓,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当道者”是“崖限”的后置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参考译文:

(一)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二)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篇6:《登泰山记》阅读习题及答案

《登泰山记》阅读习题及答案

泰山之阳,自顶至足,有石而无土。其毛有松若柏,无它木。石之窦往往有泉,小者滴沥,大者迸泻,湊①赴诸峰之间以为涧。此泰山之奇,而非泰山之所独也。凡山之奇,以石若泉若木之奇而奇。泰山之所独者,有极天之天门,广丈余、矗七千余级之蹬道以至也。余以辛亥六月十三日将午至泰安城外,遂命肩舆②。不数里,至泰山之麓,已见所谓天门者,在数千刃之上,夹持两峰之巅,峰若仰攒③巨齿,微缺其中心;天门若古货布④之竖,上见其穿贯之孔。更上无所有,则苍苍之天而已。

[注释]①湊,回合。②肩舆,轿子。③仰攒,向上排列。④货布,古代铲形钱币,有小孔。

1.解释文中句中的'加点词语。

(1)自顶至足 ( )

(2)有极天之天门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至泰山之麓,已见所谓天门者,在数千刃之上

3.这段选文和我们学过的 (人名)写的《登泰山记》内容相似。

4.这段选文写出了泰山的 和 。(各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

【参考答案】

1、(1)山脚(2)尽头

2、到了泰山的脚下,已经看见所说的天门,在几千丈以上

3、姚鼐

4、奇 独

篇7:《登泰山记》阅读练习附答案

《登泰山记》阅读练习附答案

【原文】

登泰山记(节选)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也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问题】

1.节选文字的作者是【 】(朝代)的古文家【 】(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3.对上述语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是沿着泰山正南面的中谷一路攀登到山顶的。

B.世人所说的`“天门”指的是横在泰山顶上的山崖。

C.“苍山负雪”是以静写动,突显了山上积雪的厚实。

D.本段写了作者登山的经过及在山顶见到的美丽景色。

【参考答案】

1.(2分,每空1分)

清朝

姚鼐

2.(3分)等到登上了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及、负、烛)

3.(3分)D

篇8:《登泰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上文作者 (人名),是 (朝代)桐城派古文家。(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__ (3分)

A.上文加点的“其”和“之”所指代的对象一样。

B.作者登山没有经过东谷,而是沿中谷直走到山顶。

C.“磴几不可登”的“几”读“ji”,意思是“石阶”

D.作者艰难登山是为饱览雪后泰山的雄浑瑰丽奇观。

参考答案

8. 姚鼐 清朝(2分,各1分)

9. 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3分)

10. D (3 分)

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 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赏析: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同时穿插对泰山特点的记述和对所见景观的描绘。正文共五段。第一段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去,名山傍水,分外壮观。“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接着点出泰山最高点日观峰,为后文埋下伏笔。这一段文字,是在作者登泰山之前,用粗笔写出了山、水、古长城、日观峰等几样景色,勾画了泰山有层次、有色彩、动静交织的总貌。简略的轮廓勾勒,线条清楚。[3] [6] [7]

第二段,写他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离京师,乘风雪,历经数县,抵达泰安的经过,以及在这个月的丁未日(即二十八日),与朱子颖登泰山的初程、日期和天气状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他们从南面山麓登山。山道“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瞪,其级七千有徐”。作者选择的路线是循中谷人,“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作者一登上山巅,望座座青峰披着皑皑白雪,照亮南天。俯瞰泰安城,汉水和祖徕山、沐浴在夕照中,宛如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作者用很少的笔墨描绘的`泰山夕照图,景色真逼真,意境开阔,有风雪初霁的光辉,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尤其是“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神来之笔,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这一切令作者心旷神怡,而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顶,第二天即除夕日(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夕即与朱子颖到日观峰上的日观亭,坐候日出。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风雪交加,一与泰山道上“迷雾冰滑”照应,一派寒冬景象。自日观亭向东望去,山谷中云雾弥漫,即所谓“云海”。太阳出来前是,“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稍见”呼应了“五鼓”,说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还不清晰,只是朦胧可辨。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这时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很快这一线异色不断扩张、变幻,成五彩纷呈。这霞光的背景为欲出的太阳蓄了势。太阳出来时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几句描写了太阳正出来,颜色赤红,有红光托着。作者没有写红云幻成半圆形,以极快速度跃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生气和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写日出还不就此为止。作者回头西望,日观峰以西诸山,阳光照射到的,呈红色;照不到的,依然白色。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有如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效果。

《登泰山记》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登泰山记(网友来稿)教案

泰山的祭祀与封禅的阅读答案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的同步练习题

二翁登泰山的原文与翻译

《登泰山观日出》优秀教学反思

《相州昼锦堂记》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登龙山记随笔

谢翱《登西台恸哭记》阅读答案附译文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整理8篇)】相关文章:

《武夷精舍记》阅读训练含答案2023-11-18

文言文阅读试题训练:昼锦堂记附答案2023-05-01

《挑山工》教案设计2023-09-17

泰山观日出小学生作文2023-08-25

泰山观日出作文500字2023-06-26

观泰山日出游记作文800字2023-08-22

杜甫:望岳译文及鉴赏2023-07-22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赤壁赋》公开课学案2022-05-06

杜甫《登兖州城楼》译文和赏析2023-11-29

观泰山云海日出初中优秀作文2023-08-1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