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龙山记随笔

时间:2023-02-08 08:05:3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登龙山记随笔(合集17篇)由网友“非常可以小麻雀”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登龙山记随笔,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登龙山记随笔

篇1:登龙山记随笔

登龙山记随笔

今年冬季,天气暖如初球,冬阳似三秋炉火,烤暖人身烤懒心。南风日夜不休,山枫一日更比一日红!室友突邀,今日共游龙山。一路山风相伴,绿水同游,身心得意,三刻车途,未见辛劳。

龙山位于洞庭之畔,南湖之侧,与古城岳阳隔水相望。自古有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山,因形似一长龙盘旋于南湖之侧而得名。山不高,垂直高度百米不足,绵延数十里,止于南湖之水,酷似长龙饮水。山陡林密,多有断崖奇石,又因岳阳地势平缓,无高山可登。因而,龙山烧烤郊游闻名于岳阳。

登山之路,在于陡,在于险。陡,才能使人尽力,然后苦尽甘来;险,方能见奇,奇中自有乐趣。龙山之路,因无人为俢砌,路均于山林崖畔,前人脚踏所留,陡险均具,是为一登山佳处。

久呆于寝室,身体大不如从前,百米小山,手脚酸麻,深感锻炼一日之不可歇!恰逢周末,登山之人,不在少数,路窄人多,登山不太容易。空山静影,日照青苔,清寂的禅意不复存在,多了一份尘俗的.繁荣。无分好坏,只是一个必然,生活的需求,心灵的渴望。

登顶之刻,已是夕阳晚降之时,极目而视,万里金乌万丽霞。湖波荡漾、冬阳映水、渔船远去、百鸟归山、一片渔舟唱晚之景。立山之顶,青松红枫,山色一览无遗;山风涌动,林海沉浮,松涛时时入耳。山之侧,一面渌水青山,炊烟袅袅,鸡鸣狗吠,一副淳朴乡村之景;一边高楼大厦,彩虹闪烁,车水马龙,全然一个繁华都市。转身与回头之间,已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山顶有一奇树,不知其名,独自立于山之巅,扎根与群石之间,形似一圆盖,树下有一长石,可供一人坐,不似人为,树前数米,即是断崖,背后有密林遮盖。坐于石上,眼前便是乡村之景,山风吹动,禅意十足。

坐石上,山风吹动,微有凉意。远天日沉西山,长天似水一色;湖面鱼跃于水,波纹圈圈荡漾。夕阳映水,景色无边。难怪古人有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静坐良久,便已是归时,留影过后,便踏上了归途,回至学校时,天已微黑,正是万家灯火之时。此次龙山之行,虽是仓促,但身心愉悦,一身沉闷之气,随山风而去。冬日难得暖阳,今后需多多走动才是,勿使一身颓于方寸之地。须知,大好河山,无边景色方是青年应留影之地!

篇2:雨中登龙山作文

盼望着,盼望着,我们鲁中晨刊小记者团外出采风的日子终于来到了!听老师说,我们这次是去龙山森林公园采风。可是,天公不作美,一清早,天就阴着脸,不一会儿,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可能是老天爷嫉妒我们,故意下雨不让我们去吧?

小雨不紧不慢,下个不停,可是同学们的热情并没有被它浇灭,从七点钟开始,同学们就陆陆续续地走进了校园。三辆崭新的采风车也整装待发。老师点完名后,我们便跳上大巴车,大巴车驶出校园,径直向龙山森林公园驶去。

到了目的地,同学们一个一个跳下车,立刻打开了雨伞,一个个雨伞五颜六色,就像一朵朵绽放的小花,又像一蔟簇雨后钻出地面的小蘑菇,给龙山森林公园带来了童话般的意境。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参观了百亩茶园。在偌大的一个山谷里,映入眼帘的全是一棵棵挺立的茶树,清一色的茶树,虽然并不高,但树干却笔直向上,沐浴着夏雨,茁壮成长。怪不得龙山森林公园有一个特产叫龙山大龙袍呢!在蒙蒙细雨中,茶树显得更加苍翠欲滴,郁郁葱葱。透过雨帘,山谷中有几个隐隐约约的人影起落,我想他们一定是采茶的工人吧?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劳动,龙山才变得这么富有、美丽。

走过百亩茶园,我们来到了炒茶房前。工人们有的在精心挑选茶叶,有的正在清洗茶叶,有的在翻炒茶叶,还有的在烘干茶叶。经过这些加工工序后,茶叶还要被送往加工车间进行加工、包装,然后才出售到市场上。小小的一袋茶叶,竟要经过如此多的程序,里面蕴含了工人们几多心血和汗水啊!

最后,我们来到了孩子们的乐园——动物园。一进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室一只沙漠之舟——双峰驼,他那温柔的样子,让人禁不住想去摸摸他的皮毛。随后,我们又观看了美丽的孔雀,狡猾的狐狸,凶猛的东北虎,可怕的非洲狮,懒惰的黑熊,高大的鸵鸟……令人流连往返!

如果说爬山可以放松身心,游览动物园可以开阔眼界,那么我们这次龙山采风则是开阔放松两不误。啊,美丽的龙山,我会再来看你的!

指导教师:景莉

篇3:夜登青龙山散文

第一次夜登,是在暑夏。下午的阳光毕竟不同于正午那般炽盛,但热情依然不减。好不容易捱到了傍晚,白昼的暑气渐行渐远,那被燠热蒸腾了的身体渐渐有了舒展的冲动。

晚饭过后,和三五个友人相邀驱车来到青龙山下。深山峡谷里吹来一阵凉风,快要熔化的空气中多了三分清凉的味道。仰望青龙山,落日斜晖,斑驳陆离,林海树浪,金光粼粼。蜿蜒的山脊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暮霭中,若隐若现。

沿步道拾级而上,大约二百多阶,登上一处山垭,早已汗流浃背。顿足歇息,才感觉山风阵阵,沁人心脾。折向右,不远处一座亭子翼然落于峰巅。于是,一鼓作气,快步登上峰顶。凭栏远眺,一轮红日渐渐西沉,邙岭如黛,扑朔迷离,黄河如带,壮美诡奇,洛河如巾,朦胧神秘。回望脚下,如临绝壁,岚霭重重,如梦如幻,不觉心旷神怡。夜间登山,本来犹豫不决,不想却有如此佳景美色,倘若不来,便不会享有这样的眼福了。

继续前行。转身向下,走过一处平坦的山坳,眼前忽如平地拔起,陡峻突兀,依然不慌不忙,不疾不徐,一步一个台阶,不喘不促,登临第二座亭台。

这个亭台更高,视野更开阔。本来可以高瞻远瞩,却是暮色渐起,重峦叠嶂,影影僮僮。忽见眼前一亮,身边一盏路灯把一团晕黄的灯光洒落。看山下,星星点点的路灯连起来像一条蜿蜒的火龙,把三四个山头盘绕起来。山道上有三三两两的人影晃动,和路边幼柏的倒影混淆在一起,分不清哪里是人,哪里是树。

再看不远处的巩义城区,尽收眼底。夜灯不知什么时候也亮起来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一片茫茫灯海,满眼火树银花,车灯穿梭,霓虹闪烁,一幅绝妙的都市繁华夜景图呈现在眼前。此情此景,犹如置身仙境俯瞰人间,让人留恋忘返。想起读小学时,那首《天上的街市》还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喜欢坐在高高的青龙山上,欣赏暮色里城市里大街小巷的路灯猛地闪亮时的风景,一瞬间,整个城市犹如挣脱了黑暗的束缚,跟着光明一起奔跑。

再次夜登青龙山,却是在立秋过后。

太阳光的热情毕竟不同过往的暑日了,行道树上的绿叶已经染上了秋天最初的味道,一阵风里,多了二分清凉,三分沧桑。最兴奋的却是那树上的蝉鸣,声音里满是依恋。晚风是清凉的,而经历了一天的曝晒,山上的石阶还是温润的,不凉不热。坐卧其中,那种温柔的感觉如投亲人的怀抱,舒服而惬意。

如果说上次和三五个友人一起夜登青龙山,更多的专注于周围的景色,而忽略了青龙山自身的存在,那么这一次独行,则可以静静地谛听青龙山向人们发出的心声,默默地感受青龙山自身的魅力。

孤独,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审美境界。一个人自行其是,不受时间限制,不拘路线远近,信马由缰,自得其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上了孤独,我渐渐地意识到,走过了生命的大半个旅程,最大的知趣便是远离生活的喧嚣。可以静听天籁,聆听秋天越来越近的蛩音,那是落叶的叹息,那是秋虫的低吟,那是果实成熟的欣慰,那是秋水盈盈的微笑。可以沉思冥想,让自己的心灵迷恋于某种来自神秘国度的蛊惑。譬如这里之所以称为青龙山,其实正是人们内心不安的表露,因为孱弱,所以常常要役于外物,于是便假想了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大灵兽,渴望从自然山山水水的佑护中福祉绵长。还可以躺倒在柔软如衾的山坡上,闭目养神,静静地享受孤独的乐趣,管它身边草絮语,虫低吟,星闪烁,月朦胧,鸟惊叫,不打扰别人,也不被别人打扰。也可以什么都不想,走走停停,看看听听,或坐或卧,或偎或依,只做一个安静的看客,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拂去表象,还原它们的本来面目,在黑与白、明与暗、盈或缺、是与非、曲与直和真与假之中,慢慢地寻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当然,登山的乐趣,不仅仅在于身体的锻炼,更多的在于心灵的澄净。站在山顶,静静地等待,等待什么,我也说不清楚。旁边的亭台高耸,气宇轩昂,几点星火忽明忽暗,衬托出凉亭隐隐的姿容。独坐亭台,一轮明月悬在东天,举手相邀,皎洁的月光斜泼下来,清辉铺满山坡。月光下,一座座山峰气定神清,莫测高深。

俯瞰步道,不时有三三两两的人影在光影中攒动,不时有人从我身边走过,彼此淡淡地打量一眼。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也选择了黄昏登山。他们有专注的',有随意的,有休闲的,自然也免不了有找寻浪漫的。顺着台阶或小路慢慢地上山,下山,随时可以停下来,或临溪听风,或凭栏望月,或登高拂云,每一刻每一处都可以感受诗情画意。大家选择在这样的夜晚登山,在平凡的生活中享受如此的从容与淡定,心里自然都潜藏了一缕温暖的阳光,不仅可以照亮崎岖的山路,也可以抚慰孤寂的心灵。

你看,深潭碧波,疏星朗月,似乎在吟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听,远远地传来慈云寺的钟声,悠悠扬扬。

青龙山,经历了朝代更替,目睹了百姓悲欢,见证了人世沧桑。山山岩岩,承载着历史的印记,树树草草,道不完的荣枯,诉不尽的衷肠。青龙山,与其说是一幅自然画卷,不如说是一部历史传说,或者是一种精神寄托。

站在山脚的古槐树下,透过树叶的罅隙,可以看到高远的星空,这是一片历史的天空,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地面上摇曳着疏疏淡淡的阴影,树影婆娑,韵藏心中。我不知道这棵树生长了多少年,两三个人才能合抱的树干一部分已经干枯,那空洞洞的地方像一块黑黢黢的疤痕,但它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树枝上还挂满了长长的红布条,鲜艳夺目,那是吉祥如意的祈盼。民间朴素的智慧,乡野淳朴的性情,和大槐树与生俱来的灵气不着痕迹地嫁接在一起,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本,成为这里一道诱人的风景。

篇4:夜登青龙山散文

山是城市的风骨,水是城市的灵性。无山,这城市便缺少了灵魂;无水,这城市便缺少了柔情。只有山依水绕,才能构成这座城市独特的风韵。巩义,正是这样一座城市。嵩山、青龙山博大精深,在城区东南竖起了一道美丽的画屏;黄河、伊洛河源远流长,在城区西北舞动着一条缤纷的飘带。在千崖竞秀、万曲回漩的山水画卷里,巩义这个居于中原腹地的城市,洋溢着滚滚如潮的生命气息。

青龙山古称霍山、天陵山,也称东西盘龙山,因宋朝建皇陵于此山之阳,以合堪舆“四象”之意,遂改名为青龙山。青龙山峰峦起伏,巍峨挺拔,林木森森,岩壑幽幽。远望青龙山,恰如两条蜿蜒的青龙,盘踞守护在巩义城区的东南边。自从地方政府修建了登山步道后,这里便成了市民们茶余饭后的休闲场所和节假日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我常常大白天登上青龙山,看看云,听听风,但时间久了,次数多了,便有些失趣的余味了。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再没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了,酸甜苦涩,荣辱尊卑,一切似乎都变得淡然了;而游山逛水也是如此,再美好的景观也只耐得一两回赏玩,三番五次,便有些司空见惯的慵懒了。

这样的年龄,最好的态度是知趣,最好的选择是孤独,最适合的角色便是做安静的看客。秉承这样的生活理念,我便尽可能地回避热闹的场所。白天登山的人多,特别是星期天、节假日,更是人头攒动。想到夜晚登山的人可能会少一些,便忽然有了夜登青龙山的想法。

夜晚登山,的确需要下一番决心的。多少年了,已经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全生活模式。这种近似荒唐的念头,无异于一种冒险,自然要招致反对的声音。反对的理由当然是安全问题。一来担心夜晚眼神不好,山路坎坷,一脚踩空,便要马失前蹄。二来呢,地偏人稀,恐有歹人出没,劫财掠色。

其实,真正要面临的问题,不是“敢与不敢”,而是“想与不想”的选择。什么事情不想做,可以找出无数的借口;想做,便只有一个理由。这样的年龄,已经勘破了生与死,至于财与色,早已看淡。从小在山里长大,走山路、走夜路早已练就了一种本能。至于财与色,自己均沾不上边儿。再说,太平盛世,那来那么多的宵小之徒,只是杞人忧天罢了。

篇5:乌龙山记作文

乌龙山记作文

乌龙山记

扶u 三年级(2)班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到张家界的乌龙山玩,那里的山和长沙的山有很大的区别,乌龙山的山都非常的奇怪,有的象五女拜寿,有的象乌龟。那里的山就象用刀劈开了一条口子,山底下就是很高的'悬崖绝壁。山上有亚洲最长的百龙电梯,它有326米高,走完全部只要1分58秒,非常的快。我还在山上走过了铁索桥,可妈妈的“恐高症”快被吓出来了。我一点都不怕山,我喜欢大山。

乌龙山记作文15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篇6:登燕山随笔

登燕山随笔

那年秋天,我起了个大早,因為妈妈爸爸要带我去登燕山,去看云海和日出。

坐上车,大约过了40多分钟,我们便到达了燕山脚下。我一下车,就感到一阵凉意,果然是秋天到了。“冲!”随着爸爸的一声令下,我们的爬山比赛开始了。我像离弦的箭一样拼命向山上冲去。天刚蒙蒙亮,我一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边奋力向上攀登。

大约半小时后,我第一个到达了山顶。在山顶,我看到许多山峰被笼罩在云海之中。这些乳白色的云雾翻滚奔腾,可壮观了!它们像是一群调皮的孩子,有时把山峰给笼罩住了;有时不停地流动着;有时掀开一角,把部分山峰露了出来。

过了一会儿,我们看到了日出,太阳红红的,像是害羞的小女孩,周围的云则被太阳染得红彤彤、金灿灿的。山上,各种美景如变魔术般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火红的枫叶像一团团火焰,金黄的银杏叶像一只只黄蝴蝶停在树上,松柏仍穿着那件油亮的绿袍子。山下的小村庄也慢慢地露了出来,乡间小路像一条带子伸向远方……

看完云海和日出,我们依依不舍地下了山,燕山那美丽的景色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让我难以忘怀。

篇7:登凤凰岭随笔

登凤凰岭随笔

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益处。我喜欢爬山,但是却很少能够爬到山顶。攀登京郊凤凰山的经历,让我明白了要向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暑假的一天,我和爸爸到京郊的凤凰岭游玩。刚到山脚下,我抬头一望,凤凰岭就像一个巨人一样立在我面前,白云漂浮在半山腰,一眼望不到山顶。就在这时,爸爸拍拍我的肩膀说:“你能爬上山顶吗?”我不假思索地夸下海口说:“那是当然!”

一上山,我就一路飞奔,根本没时间欣赏凤凰岭的美景。我使出全力向山顶冲去,可是,跑着跑着步子却渐渐慢了下来。此时,我累得气喘如牛,豆大的汗珠从我的脸上滚落下来。我瞥了一眼路旁的告示牌上的地图,人一下子瘫在地上,想爬上山顶的动力顿时烟消云散,化为乌有。爸爸赶了上来。他说:“快起来吧!胜利就在山顶!”我几乎是带着哭腔说:“爸爸,我实在是爬不动了,我们刚刚爬了不到一小半儿。”我无助地看着爸爸。爸爸摸摸我的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无论做什么事,一旦确定目标,就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坚持!努力!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爸爸的话激励了我。同时,我想起了徐霞客,他为了进行地理勘探,三十年如一日。路上被坏人抢劫,他坚持不懈;朋友弃他而去,他仍坚持不懈。我应该学习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想到这些,我浑身顿时充满了力量。于是,我一鼓作气,登上了山顶。

站在山顶上,登高望远,一览无余。我看到了不同于山脚下的'美景:既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又有陡峭的山石,还有一片片开放的野花,真是美不胜收啊!成功登顶的喜悦带走了所有的疲惫!

这次登凤凰岭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努力、认真,坚持不懈才能胜利。”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都不会轻言放弃!

篇8:登泰山记(网友来稿)

登泰山记(网友来稿)

梁万年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音

汶wèn水 石蹬dèng 姚鼐nài

若偻lǚ 膝xī盖 岱dài宗 徂cú来

石罅xià 山麓lù 樗chū蒲 降皓hào 瀑pù水

填空

姚鼐,清代著名-----家。因室名-----轩,故号-----,安徽-----人。是清代-----派的奠基人。在文学理论上,主张-----、-----、-----三者结合。

课文结构

1、简介泰山的位置、形势――按方位(面)、分界(线)、日观峰(点)的位置描写,为下文做铺垫。

2、登泰山的经过

交代从京城到泰安的旅程。“十二月”“乘风雪”,点明时令是冬季,为下文登山张本。

描写登山过程。先总写登山日期、同伴和出发地点,然后写七千余石级,显示泰山高峻;接着写登山路线,介绍三谷,中间插入郦道元、古人、世人的记述、传闻;介绍沿途名胜,显示泰山是古老名山。

描写山顶夕照俯视所见。落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尽受眼底,是一幅绚丽壮观的夕照图。

3、描写观日出的情景。

等待日出:客观环境――大风扬积雪击面

主观心情――足下皆云漫。高耸于云端之上,内心充满自豪感。

日出的三个阶段:日将出――稍见山峦微露,转眼成五彩

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已出――西峰“降皓驳色”

4、介绍泰山的古迹:建筑群――岱祠、碧霞祠、行宫

刻石

5、综述泰山冬季特点:三多、三少、三无、雪与人膝齐。

课外阅读

西湖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盛,为朝烟早晨烟雾迷蒙,为夕岚向晚的山光。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抑制,与杏桃相次开发一个接一个地开放,尤为奇观。

石篑数屡次为余言:“傅金吾圆中梅,张功甫家故物原有的东西也,急往观之应该赶紧去看。”余时为桃花所恋迷住,竟不忍去离开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绿柳红桃,颜色浓艳,弥漫二十余里,歌吹唱歌奏乐为风,粉汗年轻妇女的汗为雨,罗纨指贵妇人家的装束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艳丽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湖水成为绿色之工巧妙,山岚设色用颜色描画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夕阳未下,始极其浓媚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享受,安可为俗士为利禄奔走的人道哉。

作者邮箱: liangwannian@tom.com

[1]

登泰山记(网友来稿)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9: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 自 读 程 序 】

1.结 合 注 释 ① 和 教 师 的 讲 解 , 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 。

2.借 助 注 释 自 读 课 文 , 找 出 文 言 知 识 点 , 并 口 头 翻 译 课 文 。

3.用 原 文 句 子 回 答 下 列 问 题 , 深 入 理 解 课 文 内 容 。

① 由 课 文 的 哪 些 句 子 可 以 推 断 出 泰 山 和 泰 山 日 观 峰 的 地 理 位 置 ?

② 作 者 是 如 何 从 京 城 到 泰 安 的 ?

③ 叙 述 作 者 登 山 的 过 程 。

④ 登 上 山 顶 后 , 作 者 按 照 由 高 到 低 的 顺 序 描 写 了 \“ 望 晚 \” 时 的 哪 些 景 物 ?

⑤ 文 章 通 过 景 物 变 化 来 写 泰 山 顶 上 的 日 出 , 分 别 写 了 哪 些 景 物 ?这 些 景 物 是 按 什 么 顺 序 排 列 的 ?

⑥ 作 者 还 写 了 泰 山 的 哪 些 人 文 景 观 和 自 然 景 观 ?

(解 说 : 此 设 计 旨 在 训 练 学 生 的 文 言 文 自 读 能 力 , 让 学 生 在 熟 悉 课 文 的 基 础 上 理 解 字 词 的 含 义 和 用 法 。 做 思 考 题 时 强 调 字 不 离 句 , 句 不 离 篇 , 一 方 面 使 字 词 知 识 得 以 巩 固 , 一 方 面 从 整 体 上 把 握 课 文 思 路 , 初 步 扫 除 文 字 和 理 解 上 的 障 碍 。 )

【 自 读 点 拨 】

1.姚 鼐 和 \“ 桐 城 派 \”

姚 鼐 (1731- 1815), 字 姬 传 , 一 字 梦 谷 , 安 徽 桐 城 人 。 乾 隆 39年 辞 官 后 , 曾 在 江 宁 、扬 州 等 地 书 院 讲 学 四 十 余 年 。 治 学 以 经 为 主 , 兼 及 子 、史 、诗 文 。 作 品 多 为 书 序 、碑 传 之 类 。 有 以 其 室 名 命 名 的 《 惜 抱 轩 全 集 》 。

\“ 桐 城 派 \” 是 清 代 散 文 的 主 要 流 派 , 创 始 人 是 康 熙 时 的 方 苞 。 方 苞 注 重 文 章 的 \“ 义 法 \” , 主 张 以 \“ 清 真 雅 正 \” 之 文 , 载 孔 、孟 、程 、朱 之 道 。 刘 大 木 魁 师 事 方 苞 , 并 发 展 了 他 的 理 论 , 强 调 \“ 义 理 、书 卷 、经 济 \” , 要 求 作 品 阐 发 程 朱 理 学 , 同 时 又 主 张 在 艺 术 形 式 上 模 仿 古 人 的 \“ 神 气 \” \“ 音 节 \” \“ 字 句 \” 。 姚 鼐 是 刘 大 木 魁 的 弟 子 , 他 的 口 号 是 : \“ 义 理 、考 据 、辞 章 , 三 者 不 可 偏 废 。 \” 实 际 上 是 以 \“ 考 据 \” \“ 辞 章 \” 为 手 段 来 阐 发 儒 家 的 \“ 义 理 \” 。 因 为 上 述 三 人 都 是 安 徽 桐 城 人 , 所 以 人 们 称 他 们 为 桐 城 派 (但 后 来 的 桐 城 派 作 家 并 不 都 是 桐 城 人 )。

2.基 础 知 识 重 难 点 解 析

① 通 假 字

A.成 五 采 (\“ 采 \” 通 \“ 彩 \” )

B.多平方 , 少 圜 (\“ 圜 \” 通 \“ 圆 \” )

C.其 级 七 千 有 余 (\“ 有 \” 通 \“ 又 \” )

② 词 性 活 用

A.汶 水 西 流 济 水 东 流 (名 词 作 状 语 )

B.明 烛 天 南 (名 词 作 动 词 )

C.山 多 石 , 少 土 ; 多平方 , 少 圜 ; 少 杂 树 , 多 松 (形 容 词 作 动 词 )

③ 积 累 并 掌 握 \“ 当 \” \“ 余 \” \“ 以 \” \“ 及 \” 等 一 词 多 义 现 象 。

④ 文 言 名 量 表 示 法

文 言 文 中 名 词 与 量 词 的 位 置 与 现 代 汉 语 不 同 , 是 先 名 词 后 量 词 。 如 \“ 数 十 \” \“ 云 一 线 \” 在 现 代 汉 语 中 应 为 \“ 数 十 \” \“ 一 线 云 \” 。

3.学 一 点 古 文 化 常 识

① 关 于 \“ 阴 \” \“ 阳 \” 。

② 关 于 \“ 朔 \” \“ 晦 \” \“ 望 \” \“ 既 望 \” 。

③ 古 代 纪 年 、月 、日 、时 方 法 。

4.课 文 内 容 重 难 点 把 握

全 文 分 五 段 , 第 1段 点 出 泰 山 及 日 观 峰 的 位 置 , 第 2段 写 登 山 经 过 , 第 3段 观 泰 山 日 出 , 第 4段 介 绍 泰 山 古 迹 , 第 5段 介 绍 泰 山 冬 季 景 色 。 其 中 , 第 2段 和 第 3段 为 课 文 重 点 。

第 2段 写 登 山 经 过 , 可 分 为 三 个 层 次 : 一 是 由 北 京 到 泰 安 , 二 同 从 山 麓 到 山 顶 , 三 是 到 山 顶 以 后 所 见 到 的 景 物 。

第 3段 是 全 文 重 点 中 的 重 点 , 也 是 写 得 最 精 彩 的 部 分 。 作 者 按 时 间 顺 序 依 次 写 了 待 日 出 、日 将 出 、日 正 出 和 日 出 后 的 情 景 , 以 云 天 、东 海 和 群 峰 为 陪 衬 , 表 现 了 泰 山 日 出 的 万 千 气 象 。 写 等 日 出 , 着 意 写 了 当 时 的 环 境 和 氛 围 , 以 \“ 大 风 扬 积 雪 击 面 \” 形 容 风 力 的 强 劲 , 以 \“ 足 下 皆 云 漫 \” 显 示 日 观 亭 高 耸 于 云 天 之 上 。 在 这 样 的 环 境 中 等 待 日 出 , 内 心 自 然 是 充 满 豪 情 。 写 日 将 出 , 则 集 中 表 现 东 方 天 际 的 变 化 , 最 初 是 被 白 雪 覆 盖 的 山 峦 微 微 显 露 出 来 , 接 着 天 际 出 现 了 一 条 \“ 异 色 \” 云 带 , 一 转 眼 又 变 成 了 五 彩 斑 斓 的 云 霞 。 这 一 层 全 是 写 景 之 笔 , 但 从 \“ 稍 见 \” \“ 须 臾 \” 这 两 个 词 语 也 可 以 看 出 作 者 全 神 贯 注 进 行 观 察 的 情 状 。 写 日 出 , 只 有 两 句 , 但 \“ 下 有 红 光 动 摇 承 之 \” 却 是 泰 山 日 出 的 特 有 景 象 。 最 后 写 日 出 后 日 观 亭 以 西 诸 峰 的 \“ 绛 皓 驳 色 \” , 另 有 一 番 妖 娆 之 态 , 又 用 一 个 拟 人 化 的 比 喻 \“ 若 偻 \” 来 烘 托 日 观 峰 凌 空 俯 瞰 群 峰 的 雄 姿 。

5.表 现 手 法

① 抓 住 景 物 特 征 从 旁 烘 托

本 文 写 景 状 物 主 要 采 取 抓 住 景 物 特 征 从 旁 烘 托 的 写 法 。 例 如 写 泰 山 的 高 峻 , 先 用 \“ 其 级 七 千 有 余 \” 暗 暗 点 出 , 然 后 借 人 在 山 顶 俯 视 所 见 \“ 半 山 居 雾 \” 的 形 象 和 人 在 日 观 亭 时 \“ 足 下 皆 云 漫 \” 的 图 景 来 进 行 烘 托 。 又 如 写 \“ 雪 \” , 除 \“ 冰 雪 \” \“ 雪 与 人 膝 齐 \” 等 正 面 描 写 外 , 又 以 \“ 明 烛 天 南 \” \“ 白 若 \” \“ 绛 皓 驳 色 \” 等 来 从 旁 烘 托 。 作 者 是 在 严 寒 中 登 山 的 , 而 文 中 不 着 一 个 \“ 寒 \” 字 , 但 从 \“ 大 风 扬 积 雪 击 面 \” \“ 冰 雪 , 无 瀑 水 , 无 鸟 兽 迹 \” 等 句 中 都 可 以 想 见 气 候 的 严 寒 。

② 动 静 结 合

动 静 结 合 是 本 文 写 景 的 又 一 特 色 。 如 \“ 及 既 上 , 苍 山 负 雪 , 明 烛 天 南 , 望 晚 日 照 城 廓 , 汶 水 、徂 徕 如 画 , 而 半 山 居 雾 若 带 然 。 \” 皑 皑 白 雪 , 覆 盖 青 山 , 银 色 雪 光 , 映 亮 南 天 , 本 是 一 片 静 景 , 但 作 者 用 拟 人 化 的 \“ 负 \” 与 用 如 动 词 的 \“ 烛 \” , 将 静 寂 的. 远 景 变 为 一 幅 视 野 开 阔 、气 势 宏 大 的 动 景 , 让 人 一 洗 寒 冬 游 客 寥 落 的 孤 寂 之 感 ,平添 阳 春 盎 然 之 意 。 汶 水 河 一 息 不 停 、徂 徕 城 辞 旧 迎 新 , 作 者 \“ 如 画 \” 一 笔 , 又 将 动 景 绘 为 一 帧 静 态 水 墨 。 \“ 半 山 居 雾 若 带 然 \” 更 是 化 动 为 静 的 神 妙 之 笔 , 缕 缕 云 雾 , 时 聚 时 离 , 飘 浮 不 定 ; 作 者 仅 以 \“ 带 \” 绘 形 , \“ 居 \” 字 描 态 , \“ 半 山 \” 定 位 , 以 静 写 动 , 寥 寥 数 语 , 将 画 面 开 阔 、气 象 万 千 的 丽 色 风 光 展 现 给 读 者 , 让 人 怦 然 心 动 , 登 临 绝 顶 , \“ 一 览 众 山 小 \” 的 豪 情 , 超 乎 俗 众 的 意 境 悠 然 于 笔 外 。

③ 叙 事 简 练 , 语 言 形 象

全 文 只 有 六 百 多 字 , 却 充 分 表 现 了 雪 后 泰 山 的 特 殊 情 趣 , 给 读 者 留 下 深 刻 印 象 。 文 中 叙 事 简 练 , 如 从 京 师 到 泰 安 的 途 程 , 只 用 \“ 自 京 师 乘 风 雪 , 历 齐 河 、长 青 , 穿 泰 山 西 北 谷 , 越 长 城 之 限 , 至 于 泰 安 \” 几 句 就 完 整 地 表 现 出 来 了 。 其 中 \“ 乘 \” \“ 历 \” \“ 穿 \” \“ 越 \” 四 个 动 词 都 很 形 象 。

【 自 读 思 考 】

1.下 面 各 句 中 加 点 字 与 \“ 明 烛 天 南 \” 中 \“ 烛 \” 的 用 法 相 同 的 一 项 是 ( )

A.腰 白 玉 之 环

B.孔 子 师 郯 子 、苌 弘 、师 襄

C.其 阴 , 济 水 东 流

D.后 世 之 谬 其 传 而 莫 能 名 者

2.下 面 各 句 括 号 内 所 填 省 略 的 词 语 错 误 的 一 项 是 ( )

A.苍 山 负 雪 , (雪 )明 烛 天 南

B.余 始 循 (之 )以 入

C.中 谷 绕 (以 )泰 安 城 下

D.少 杂 树 , 多 松 , 生 (于 )石 罅

3.对 下 面 句 子 理 解 有 误 的 一 项 是 ( )

A.苍 山 负 雪 , 明 烛 天 南 。

青 山 上 覆 盖 着 白 雪 , (雪 )光 照 亮 了 南 面 的 天 空 。

B.泰 山 之 阳 , 汶 水 西 流 。

泰 山 的 北 面 , 汶 水 向 西 流 去 。

C.或 得 日 , 或 否 , 绛 皓 驳 色 。

有 的 得 到 阳 光 照 射 , 有 的 没 有 被 照 到 , 或 红 或 白 , 颜 色 错 杂 。

D.山 多 石 , 少 土 。

山 上 多 有 石 头 , 少 有 土 。

4.将 《 登 泰 山 记 》 的 第 3段 扩 写 成 描 写 冬 天 泰 山 日 出 壮 丽 景 象 的 文 字 , 不 少 于 500字 。

参 考 答 案 1.

篇10: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姚鼐

教学目的: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阴”“始”“望”“坐”“视”“或”的用法。

2.理解词类活用现象:西、东、道、阴、烛

3.辨别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及难点: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侧面烘托的.手法

教学方法:“读――讲――析――结”四步阅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吗?对了,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丽如画的泰山日出。

二.介绍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考官。主讲于梅花、紫阳等书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色,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一、补充注音:

汶(w en)水 南麓(lu) 石磴(deng) 山颠(dian)

徂(cu)徕(lai)岱(dai)祠 行(xing)宫 姚鼐(nai)解释加点的字

二、补充释字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三、理清课文结构

写泰山地理形势   泰山地理位置

周围山川形势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    时间   路径

山顶所见

描写泰山日出       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     建筑

古迹

介绍泰山自然景观

四、.说明游踪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

篇11: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文章语句简练的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以自读为主,因为文章语言浅显 。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作者介绍;诵读第一段。

教学重点及难点

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步骤

一、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二、全篇理路解说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这些都跟文章理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再以古董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置,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之举。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月“丁示”日(28日),“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

第一段,交代泰山地理位置。

先从大处写泰山的全貌,再分写泰山南北有汶、济二水及其流向,引出古长城高踞泰山的南北分界之处,最后点出最高处日观峰的位置。重在写是日观峰高出群山之上,可使读者油然而生登高望远之意,并凭借想象置身于泰山四周广阔的天地之中,而襟怀顿开。

第二段,写作者与友人登泰山的路程和沿途所见的景物。

这一层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至于泰安”。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这是登山前奏,“自京师乘风雪”,兴致勃勃来到泰山脚下的时间、路程。兼为下文“道中迷雾冰滑”“苍山负雪”等语设伏。这一段写得极为简洁,虽然行程非止一日,但作者是兼程到达,因此用“自、历、穿、越、至于”几个词,写出兼程赶路,略无耽搁的浓厚兴致。同时为下文的写景规定了突出时令特点的要求。

第二层,从“是月丁未”至“磴儿不可登”。写从泰山南麓上山颠的路线。先交代登山的时间、游伴、路程。接着总说登上的全程“四十五里”(里数),石级“七千有余”(高度),具体写路。据此,则攀登之难尽在不言中矣。如此之法何等简练!然后写登山有两条路线,以作者登山路线为主,穿插介绍另一条路线。文章先用“泰山正南有三谷”这句提挈下文。这决非闲笔,因为作者的`登山路线是由中谷入,越中岭后,复循西谷登上顶峰。末了,再补充交代东谷乃古时登山之路。这正是“用虚实相济”之法写登山,内容很全面。

最后回顾登山途中艰难情景。按:作者循中谷而入,当经一天门、二天门;至中岭,经中天门;再循西谷,经云步桥、升仙坊至南天门。文中仅以“崖限当道才,世皆谓之天门云”一句带过,也是省笔之法。“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与前面的“道皆砌石为磴”相照应,山高路险,突出游兴。

第三层,从“及既上”至全段结尾。写登上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上了山顶,只见青山铺着白雪,雪光映着南天。远望夕阳着的城郭,汶水和徂徕活像一幅山水画,半山腰还停留着雾气,像条腰带似的。这层是写雪景。“苍山负雪”,把苍山拟人化,写活了,表明雪很厚,仿佛很沉重似的;“明烛天南”,形容雪光亮如烛光,把“烛”这个名词用作动词。这两句是写高处之景。而“汶水、徂徕如画”这个比喻,写出山川景色的美丽,这句是写低处之景;“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个比喻,写出半山凝聚的云雾的形态,十分确切。“居”字又写出了云雾的动中有静的情态。这是写山腰之景。这三者都是俯视所见。这是泰山雪后晚晴所独有的奇丽动人景象。这一层写得非常的好,以动写静,有形有色,有光有神,写出莽莽苍山奇丽雄伟的山区特点和冰封雪盖,漫天皆白的时令特点。城郭、汶水与开头一段照应,半山云带与“道中迷雾”照应,不虚此行之意溢于笔端。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诵读第三、四、五段。

教学重点及难点

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步骤

第三段,写日观峰日出的壮观。这是全文的重点。

先具体交代观日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雪中待日出的情景。“大风“二句渲染待日出时的氛围。哪怕风雪迎面扑来,脚下大雾弥漫,也要坐看日出,可见冒雪观日出的兴致极高。接着,按时间顺序写日出的奇观。“稍见”一句写曙光初现,是隐约看见云海之中的白色的雪山顶。日观峰下负雪的群峰,好象“白    ”,这个比喻十分新颖,“白”字还是在写雪。“极天”二句写亮度增大,这是日将出之时,先是天边一线异色的云,很快变成五彩颜色,“日上”四句写日初出之时,接着就看到红得像朱砂的太阳升起来了。下边还有红光托着。虽然只有简洁的几笔,却写得有色彩,有动态,使读者看到了瞬息万变的鲜艳色彩和日出的动态。“回视”以下四句写日既出之时,由于山的高低不等,有的山峰被阳光照射得成都市绛紫色,有的山峰没被阳光照射到,仍然一片雪白。“皆若偻”,写出日观峰以西山峰的矮小,反衬出日观峰是“最高”的。这段描写,重墨浓彩,尽为渲染,却又要言不每繁,恰到好处。这一幅幅画面都异常逼真、生动,而作者仅用了67字。

第四段,写日观亭周围的名胜古迹。

泰山的祠宫、石刻不少,写泰山不能不提到这些古迹,但作者这次登泰山主要的目的是观日出,因而所见的古迹也多在日观亭附近。“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作者择其要者,简要地介绍了岱祠、碧霞元君祠和皇帝行宫,石刻也写了一、二句。这几处名胜也正是泰山著名的古迹,很能代表泰山。这这些古建筑和道中石刻

篇12:《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河南 丁亚宏

--------------------------------------------------------------------------------

【 自 读 要 求 】

1.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 。

2.结 合 注 释 通 译 课 文 , 积 累 文 言 基 础 知 识 。

3.反 复 朗 读 , 整 体 理 解 , 达 到 背 诵 。

4.学习本 文 烘 托 、动 静 结 合 的 写 景 方 法 。

5.积 累 一 点 古 文 化 常 识 。

【 自 读 程 序 】

1.结 合 注 释 ① 和 教 师 的 讲 解 , 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 。

2.借 助 注 释 自 读 课 文 , 找 出 文 言 知 识 点 , 并 口 头 翻 译 课 文 。

3.用 原 文 句 子 回 答 下 列 问 题 , 深 入 理 解 课 文 内 容 。

① 由 课 文 的 哪 些 句 子 可 以 推 断 出 泰 山 和 泰 山 日 观 峰 的 地 理 位 置 ?

② 作 者 是 如 何 从 京 城 到 泰 安 的 ?

③ 叙 述 作 者 登 山 的 过 程 。

④ 登 上 山 顶 后 , 作 者 按 照 由 高 到 低 的 顺 序 描 写 了 “ 望 晚 ” 时 的 哪 些 景 物 ?

⑤ 文 章 通 过 景 物 变 化 来 写 泰 山 顶 上 的 日 出 , 分 别 写 了 哪 些 景 物 ?这 些 景 物 是 按 什 么 顺 序 排 列 的 ?

⑥ 作 者 还 写 了 泰 山 的 哪 些 人 文 景 观 和 自 然 景 观 ?

(解 说 : 此 设 计 旨 在 训 练 学 生 的 文 言 文 自 读

[4] [5] [6] [7]

篇13:《登泰山记》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作者介绍《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和方苞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一、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股h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二、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四、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篇14:《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作者:姚鼐

原文

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chū)h(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 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天边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写这篇记。

篇15:龙山游玩记作文250字

今年春天,我来到龙山游玩。

一到龙山,我惊异于青松的绿了!满山的青松就像一个个守卫龙山的卫士。茶园的茶叶太绿了,绿得仿佛是一片无暇的翡翠。我们在百亩茶园的欣赏绿茶,闻着茶香,给人一种惬意的感受。

我们来到桂花园。园中的桂花很多,有大的,有小的。大的都有几十岁了,有的甚至上百岁了,更有的比我爷爷的岁数大好几倍的。棵棵桂花树形态婆娑,枝叶茂盛。

我们最后来到动物园,看到很多我们不常见的动物,有“沙漠之舟”——骆驼,有美丽的孔雀,有百兽之王老虎,还有很多很多可爱的动物。

龙山真是我们的乐园! 上一篇:游北京天安门作文200字 下一篇:我爱金枝玉叶作文100字 相关推荐 我的梦想——宇航员作文200字 看图写话:跳绳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仿写) 电影《小小心愿》观后感300字 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作文20字 《风筝》续写 我的梦想——医生作文200字 看图写话:乐于助人的小兔作文300字 看图写话:小白兔种桃树 看图写话:小白兔看书 看图写话:乱扔香蕉皮 看图写话:爱看书的小白兔

篇16:登岳阳楼杂文随笔

登岳阳楼杂文随笔

洞庭波撼的是岳阳楼,《岳阳楼记》掀动的却是心潮的波澜。登岳阳楼让人体会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这句话确非虚言,不论是作者范仲淹,还是文中滕子京的作为,都彰显了生命的崇高取向,因此也让岳阳楼成了一座伟岸的丰碑。

他俩都是北宋“庆历新政”的参与者,然而想要一洗积弊的这场改革,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远的不说,之前宋真宗的“天书运动”已经暴露了这个政权的能力和合法性的不自信,然后是真宗刘皇后的专权,内外矛盾进一步加深,刘太后死后宋仁宗实际掌权,此时国库空虚,“田赋不均,岁久不能治”,“平人惊惧,尽起为盗”。在强大的既得利益势力面前,不少希望改革的官僚“皆惧谗畏祸,不敢挺然当国家之事”,于是改革的美好理想,被现实化作了发人深思的悲剧。而悲剧中表现了范仲淹等人坚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个有良知之士永远希望社会变得更好,“进亦忧,退亦忧”,忧国忧民是他们的本分。为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通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来实现人生的价值。也许他们永远喜乐不起来,更何况在积弊深重的民生、政教“百废”情景之下。所以,当岳阳楼重修落成之日,滕子京要悲怆地“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

伟大的时代是对小人不屑一顾的时代;糜烂的时代则“负大才,为众所嫉。”庆历二年,西夏大举攻宋之时,滕子京手中兵卒无几,却“乃集农民”千戎服乘城”,又“会范仲淹引番汉兵来援”而保全了城池和百姓。滕子京“设牛酒应犒士卒,又藉定川战役者于佛寺祭酹之,厚扶其孥,使各得其所,于是边民稍安。”第二年庆历新政,便有梁坚、郑戬等人以“其间数万贯不明”的'理由弹核滕子京,范仲淹在《滕君墓志铭》中为之辩护道:“君受署之始,诸部属羌之长千馀人,皆来谒见,悉遗劳之。其费仅三千缗,盖故事也。(梁)坚以诸军月给并而言之,诬其数尔。”还在上宋仁宗的《奏雪膝宗谅张亢》疏裡具体分析说:第一,贱买牛驴,犒设军士。即低价购买百姓的牲畜,用来犒赏士兵。百姓愿意低价,表现的是军民同仇敌忾,所以他们也不怨;第二,说滕子京在汾州花天酒地、宴饮数日,赏赐乐人银楪子事为张冠李戴,是把韩琦的事强加在滕子京头上;第三,梁坚奏称滕子京到任后经手的十六万贯公钱中,有数万贯去向不明。但根据中使调查,滕子京经手的款项中,只有三千贯属于公用钱,其余都属于军用。也许,他在抚恤将士上是多花了钱,但可以想像,平时虚应故事的冗杂规定,往往是一追究人人有问题,不追究人人熟视无睹,那是最容易从中找到有所作为者把柄的。为了不连累别人,也为了保障自己行为结果不被改变,滕子京已“焚其籍以灭姓名。”《宋史》说他的性格:“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他是个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担当的人。转过年来的庆历四年,滕子京就“谪守巴陵郡”了。他在岳阳的三年中,除了重修岳阳楼,还崇教化,兴建岳州学宫;治水患,拟筑偃虹堤。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说滕子京:“修岳阳楼不用省库银,不敛于民。但榜民间,有宿债不肯偿者,官为督之。民负债者争献之。所得近万缗,置库于厅侧自掌之,不设主典案籍。楼成极雄丽,所费甚广,自入者亦不鲜焉。州人不以为非,皆称其能。”滕子京再一次表现了他善于开发利用社会资源的才能。那些民间催讨不到的烂账,肯定存在社会不公等原因。将这些钱化作地方公益经费,不仅得到欠方的配合,也得到被欠方的支持。最关键的仍然是百姓“不怨”和“不以为非”,因为他这样做,维护了社会的公正,大家也相信他,都知道他并不会“自入者亦不鲜”,他是把钱都用在公共事业上了。事实也证明他确实如此,《宋史》就说他:“及卒,无余财。”懂得生命崇高价值之人,岂是区区几个金钱能够左右的!

杜甫所谓:“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历史的长河之中“吾谁与归?”岂不正是这些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强烈使命感的有识之士?

篇17:关于旅行的生活随笔:秀龙山

听说秀龙山天然景园山石奇特,风景秀美,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笔者慕名已久,来到秀龙山。

秀龙山天然景园,位于渭南市区南24公里秦岭北麓的花园街南小峪寺村。

相传,公元20年,王莽赶刘秀,刘秀钻了72道峪,才逃过了追截。后来光武中兴,刘秀当上了皇帝,成了真龙天子,这里便被称为“秀龙山”。

我们还没进山,就听到了淙淙的水声和啾啾的鸟鸣。沿河上行,两岸尽是松树和柿子树,黄橙橙的柿子压弯了枝头,蜜蜂贴地飞行,寻找掉在地上的火柿子。河里有一块巨石,水声正是从那里传来,从山路看下去,这白色的石头由一条黑色条纹从偏右部分开,俨然一册古本秘笈:黑条纹不正是装订线么?

这本秘笈上还有斑斑点点的痕迹,很像徐渭画的墨葡萄。当笔者跨上这册秘笈,才发现这并非画中水墨的葡萄,而是从山上掉下来的野葡萄。这些小小的紫色野果成熟后从山上掉下来,落在这册秘笈上,果桨四溅,染成了这本秘笈的封面图——“墨葡萄”。

由“秘笈”上行不过百米,笔者便看到了第四瀑布,这瀑布远看像是从一只巨蛙嘴里流出。由于年代久远,瀑床已被流成了一道侧立的彩虹——瀑床左边呈铁锈红,右边是青苔,中间是蓝白相间的条纹石面。

由第四瀑布往上,一块块山石书一样散落在山坡上。向上望,满山皆是,这里便是天书台。这些书大多侧立,也有一些平躺着,好一个天然的书架!

相传,当时刘秀在途中遇一长者,道貌布衣,一身仙气,刘秀下马拜道:请师傅指条明路。道者笑说:自古以来,路都是走出来的,哪有现成路让你走?道者从怀中掏出一卷书:真要寻路,书上去找。刘秀刚接过书,一股大风刮来,书从手中掉落,匆忙中,刘秀只抓住几片碎纸,这时,人喊马嘶,王莽又赶来了,刘秀顾不上捡书,揣了碎纸就走。到了秀龙山,掏出碎纸,纸上疙疙瘩瘩的墨迹,一个字也认不出,叹了口气,把纸片抛向空中,碎纸片落在岩石上,这些岩石便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再往上便是饮马槽。这是天然形成的一道水潭。据说,刘秀曾在此饮马。

过了饮马槽,便看到一块四四方方的白色巨石,巨石上写着“二斤半豆腐”。这块石头后还有两块,一块侧倚在另一块上,下面的一块较小。这三块石头都方方正正,颜色乳白,酷似三块豆腐。这时,你会觉得,将它们叫“二斤半豆腐”再妙不过了。

白浆锅是个清澈的水潭,水潭上有条小瀑布,在这条小瀑布和钟铃潭之间,你会听到美妙的音乐:白浆锅的声音是高音的小提琴,钟铃潭则是低音的铜钟,山腰还有小鸟在隔岸对歌。

其实钟铃潭不光声音像钟,它的形与色都像钟。潭上有瀑,瀑流年久,便将石面冲击成了钟的形状,这口钟的中部是发亮的石面,而钟的边沿则有一圈墨绿的青苔围着,这不是年久生出绿锈的铜钟是什么?

来到仙水崖,西南而望,河对岸是由米黄而渐渐粉红的芦苇丛。芦苇丛里居然藏着一位着翠绿花冠的仙女。这仙女只露出头来,她双眼微闭,嘴微张。她的对岸是一片天然的花园,紫花、红叶、虫鸣、鸟叫真是应接不暇。

仙水崖的断层有一道道墨绿的水痕,这水痕是雨水从山顶渗到断层,再由断层一股股顺崖壁流下来而形成的。相传,喝了仙水崖的水能治百病。

过了仙水崖便是秀华山了。这里人迹罕至,远远看去,雾气氤氲,又是一番胜境。

本文作者:李博(微信公众号:三贤文苑)

古道的随笔散文

九龙山游记散文

登高游记作文

九龙山一游作文

九龙山游记-经典作文400字

关于背影的随笔:观山寺与酒疯

暑假生活随笔300字15篇

游恒山的作文

八年级上册《游恒山记》 教案

唐诗赏析

登龙山记随笔
《登龙山记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登龙山记随笔(合集17篇)】相关文章:

唐诗七夕简单赏析2023-01-12

唐诗摘选赏析2023-07-27

游小盘谷记原文翻译2023-12-05

游随州大洪山记游记随笔2023-11-16

攀登巨石山杂文随笔2023-06-06

名著导读《培根随笔》练习题2022-12-11

暑假生活随笔700字2023-04-03

台北故宫导游词作文2022-10-04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2023-12-18

团建活动总结2023-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