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泉的小女孩作文(精选13篇)由网友“温温”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听泉的小女孩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听泉的小女孩作文
听泉的小女孩作文
我在美术馆中左转转右转转,到处都是一幅幅生动美丽的画,颜色明艳,特别漂亮。忽然,一幅挂在墙角的画把我的目光吸引住了,“它是多么不起眼啊!就那样挂在墙边上。”我自言自语地说,我十分喜欢这幅画,因为这幅画象征自由和平,而我,就是这样的性格。
这是一幅十分美丽的油画。画得很逼真,远远望去,就好似真的一样。画上有一个小女孩,她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面,手搂着膝盖,眼睛眺望着远方,嘴角上扬,笑容十分自然,显得轻松又自在,身后是一片无边的葱郁的树林,在这块石头下方,一条明亮又清澈的小溪缓缓地流淌着。这个女孩的旁边,有着一簇鲜花,红的、白的、蓝的、紫的,明亮美丽。我喜欢大自然,喜欢这种悠闲又自在的美好生活。
近了,更近了!我慢慢走向那幅画,那幅画就像真的一样,我感觉我马上就要走到这个小女孩面前了,似乎走进了这幅画,似乎闻到了花儿的芳香,似乎听到了泉水哗哗流淌时的美妙声音。
她的头发乌黑而又浓密,活泼而不懒散,轻轻垂在她的双肩,圆圆的脸蛋白皙又可爱,真惹人喜爱。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望着远方,在想什么呢?我把目光转移到了这幅画的右下角――听泉。多美的名字啊!原来这个小女孩在听泉啊,难怪她望着远方,显得有什么心事似的。
她没有穿鞋,光着脚丫,脚上还沾着几滴水。她是不是刚刚在水中玩了呢?再看看水中,隐隐约约有红色的物体,仔细一瞧,哦!那是几条小金鱼,自由自在地摆着尾巴,它们刚才和小女孩玩过捉迷藏吧!小女孩身旁的那簇花朵,闪发着耀眼的`光芒,是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它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我似乎嗅到了这奇异的幽香。这花朵是从哪儿来的呢?可能是她从泉水边的岸上采来的,想一边听泉一边闻花朵的香味吧!
她嗅着芳香、听着泉,享受这无穷的乐趣,我也好像在她身旁陪着她听泉。虽然,我只在这幅画前停留了短短半个小时,可这幅画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始终挥之不去。
篇2:听泉作文
听泉作文
听泉
听泉 闭着眼,用耳朵细听“泉”声,看似平常,已经成为一种极其奢侈的享受。 我不敢评论“泉”声,因为我知道,我的每一个字都将会玷污艺术,我只想说出心里的真实感受。 初听,声音极底,慢慢的才肯出来,如同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不敢见陌生人,接着便是很轻快的旋律,“泉”化作一条鱼儿,自由自在欢快的游玩。不时跃出水面,把快乐播种在陆地,有时又嬉于水中,不知不觉中泉声又变了,变成久别恋人互诉的细语。是那么的温柔。不知是不是电视看多了,听泉时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大清皇宫,有一种深宫的.悲哀和专制腐败的感受在心中涌动。 泉如人生,阿炳的人生是曲折的,有着淡淡的忧伤,忧伤铸就了不朽的泉声,故忧伤是美丽的。小学生作文 作文人网 你也可以投稿
篇3:听泉散文
听泉散文
一直很迷糊,“泉”的韵味不知是看好还是听好。
记得大约是十年前,在龟峰山,某个时候,住在山间的一座别墅里,别墅毗邻在山谷旁,其后的山谷中有一座天然小潭,十平左右,清澈见底,人说有娃娃鱼在黑夜里啼哭。小潭截住了山间流下来的溪水,漾出部分,沿着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缝隙,又缓缓随着山谷的石壁流到不可预料的远方。我虽然对娃娃鱼没有兴趣,却还是在晨昏时喜欢站或坐在褐黄的石潭边,看泉水涓涓流到小潭,又涓涓流向山涧,凉凉悠悠,清清浅浅,有时水花还冒出青白色的小泡儿,在石上跌破,变成涟漪散去。这种恬淡和清幽,第一时间就想起王维。王维当日在辋川别居时写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约也是这样的情境和心境。可见,中华古诗词的魅力是深入骨髓的,某个相同的情景,就会“沉渣泛起”,欲罢不能。或许是受王维《山居秋暝》的启发,很少写诗的我,就字斟句酌写了一首五言绝句《龟峰山看泉》:“山雨凝珠滴,涓涓化碧丝。清风携好梦,浅浅入天池。”十年以后,我虽然不再去做什么好梦,但偶尔也想起龟峰山,想起龟峰山,就会想到那座小潭和山谷中的泉水,脑幕上还是清寂,慢腾腾,凉悠悠,不时也冒出一两个青白泡儿……
这是看泉最深刻的记忆,这种记忆时常滋润着干涩的生命,在艰难苦恨中,涓涓之水彷如希望之泉,为人生的粗糙注入润滑,让平淡和失落有所祈盼。但泉其实不是用来看的,它不像龟峰山的杜鹃耀眼,一把火就红了一大片。看泉要看出韵味,除了主观的心境以外,客观上还有很多条件,比方说虽都在深涧中,暴发的山洪或溅玉的飞瀑,无论如何品不出它的清雅。然而,听泉却不同。
最近换了一个地方,居然只要愿意,每夜都可以听到泉的滴答声。那“咕咕”泉声,就在孝感乡文化公园里。
对外乡人来说,孝感乡文化公园是一个寻根问祖、慎终追远的地方;对本地老百姓来说,日暮时,珊珊漫步,放飞心情,那是最好的去处。偌大的公园,坡路起伏,河沟纵横,花木葱茏,灯光明灭,每一处都有流连的道理。在公园中,我很少走宽阔的“官道”,官道人流熙攘,不是我喜欢的模式,我喜欢沿着河边,走在弯曲的木路或青石路上,在河风吹拂中,享受生活,偶尔也作些无用的思考,比喻说构思我现在写的这篇无聊又无趣的文章。我从移民公园的西大门进入,先是棂星门,再是进士堂,接着就是翰墨湖。“棂星”与“灵心”谐音,除了是“文星”聚集的意思外,还可能含“灵心”的意思,而“灵心”是麻邑的专用方言,比喻人聪慧。打小的时候,我总是希望大人们用这个词夸赞,好满足小小的虚荣。现在我早已经明白,一个人灵心与否,其实是夸赞不来的。我虽然早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是有一种阿Q情结,喜欢从那扇“棂星”的牌坊正中雄赳赳穿过,以为说不定假以时日真的“灵心”起来。翰墨湖这个名字取的也有深意,记得有一副古远的对联叫“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说的就是读书人无论细雨绵绵还是大雨滂沱,只要沉浸其中就会物我两忘。想明清两代,我麻邑有多少士人举子终日乐在其中,才有麻邑文星在湖广天空的灿烂。在湖水的轻揉慢漾中,我仿佛看到他们人头簇动,一支支寄托未来的狼毫饱蘸湖水,左摇右曳,将一湾碧绿浣成如黛如墨。人,一旦有了精神和信仰,就会爆发出坚不可摧的力量。古往今来都是同样的道理。我“哒哒”地走在枕木或近如枕木铺出的木路上,鞋子下发出空虚的响声。是的,对照麻邑的这些士人举子,他们的坚韧精神早将懒惰颓废如我的四肢百骸削的荡然无存,更不要说鞋子底下传导出来的空瘪。在翰墨湖的尽头,两岸山坡的夹道,是一条幽谷,名“落英谷”,落英谷之名显然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描绘的夹岸飞花、落英缤纷的美景,憧憬了一代又一代充满异想天开的读书人。这里也是夹岸,也有芳草,谓之“落英谷”,也算相称。
从落英谷此岸到彼岸,连接的还是枕木铺成的木桥,就是站在这木桥上,可以听到山谷前方传来的泉水呜咽声,断断续续,如丝如缕,不绝于耳。在深沉或明晃晃的夜晚,一个人站在木桥中道,偎依栏杆,静听泉水从石缝中滴滴答答的声音,并且细心品味它的潺潺汩汩、淅淅沥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它的声音在寂静的夜空中,如娇妇哭泣,抽抽搭搭,这让我想起很多旧事。我记得我在课本上第一次见到“呜咽”这个词时是课文陆定一先生的《老山界》(不知是初中还是小学的教材),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陡如天梯,当时队伍举起的火把蜿蜒如“之”字,好像要与天上的星星相连。在翻越的半途休息中,他们正是坐在一口像深井的漆黑的山谷里,寂静中,他们听到了似近似远,如春蚕咀嚼,如野马奔腾,如山泉呜咽的声音。我那时学“呜咽”这个词时,对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并没有特别深的领会,相反,我想到了村子里老人离去的情景,在深沉的暗夜里,女人们的轻声哭泣大约就是“呜咽”的感觉,那时每每听到这种声音,脊背发凉,毛骨悚然,吓得直往被子里钻,恨不得把整个身子都包得密不透风,所以对“呜咽”这个词印象深刻。现在,我再一次回看陆定一先生的文章,想到长征能够取得胜利真是大无畏的奇迹。翻阅中国历史,没有任何一个篇章能与其媲美!这落英谷的山泉呜咽,还让我想到了老年的杜甫,江湖辗转中来到岳阳楼,既无亲朋相伴,唯有老病孤舟,面对干戈激荡的北方,凭轩涕泪纵横。那个时候,在年岁和时世的无情中,一抹苍凉已经盛满先生黯然的凄切悲戚……所以,每每走到木桥上,我都会停下把玩,静听断续的泉声呜咽,在宁静中消磨时光,有时也唤醒家国记忆,释放心中暗藏的戾气,让性情变得更加平和。
沿着翰墨湖的另一侧继续前行,湖的尽头又是一条沟渠,官方名之曰“浣花溪”,浣花溪再前行,连接的是东面的慈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慈湖”这个名字大概想表达作为移民圣地对迁徙游子的怀想之情,自然,那些筚路蓝缕的麻邑移民后代,在异地它乡也对故园充满眷恋。连接浣花溪与慈湖是一处高坎的石坝,而慈湖太像一只长着尾巴的蝌蚪,它的尾巴正伸进溪流处。“尾巴”其间,有一石桥连通慈湖两岸,而坝与湖的落差有一两丈高,就是那里又可以听到泉水声。泉水流过石坝,溅在湖腰的石壁上,连绵不绝,喋喋有声,让沉寂的夜不再沉寂。老实说,这泉水流过的.石坝让我常常想到了小时的老家。我老家有数个塘堰,连着两堰之间就叫池口,夏天的时候,一场大雨之后,涨出来的水就会随着堰池从上堰流到下堰,天长日久,那池口长满黝黑的泥苔,踩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滑倒,甚或滑到池口下的深凼中,如果是一个人,又不会水就有性命之忧。那时候我们乳臭未干,又对光滑的泥苔充满好奇,常常被大人们撵得满畈跑。现在看到这石坝,让很多曾经消失的碎片续了起来,在暗夜里飞舞。过往,原来是一道隐匿的光芒,某个不经意会自动放亮。
围着这“蝌蚪的尾巴”转,虽然都在空旷中,地方不同,泉的响声不一样,有的激越如打鼓,有的低沉如敲瓮,物理学上说空气传播声音,难道也阻隔声音传播?但这里的泉声绝不是落英谷的呜咽声,比那里激昂多了,像一连串爆炸的火炮。那青石砌成的拱桥有时让我想到了西湖边的断桥,如果西湖的断桥有这青石桥坚固,如果白娘子与许仙不是在西湖边而是在这里相识,也许故事的结局就变得不一样,也许水漫金山就不会出现,而法海也不会躲到螃蟹里……在万籁俱寂的晚上,当我孤独地站在这青石桥上时,总能生发出一些虚晃的念头,让乌有变得光亮。其实,生活也需要虚构,有虚构的生活,让活着更有张力。有人说苏东坡的“人生如梦”是一种思想消极,其实在我看来,无所谓积极与消极,世间很多事无法捕捉,即使捕捉了也无法扭转,与其一定看透不如来一段虚构。“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峰回路转,说不定就豁然开朗了。
我就是这样,在每个夜晚,无论明亮还是阴暗,在孝感乡文化公园,沿着一座湖,走向另一座湖,又折返过来,在晃荡中静静体味泉流声,也体味河风中荡弋的树木花草气息,它们像养分,潜移默化进我的肌肤骨骼,让我的心胸也变得充盈,从而去演绎生活。我喜欢泉流,我确信每一滴水都蕴含穿石的力量,而单凭任何一滴水都无法穿过,那叮咚的泉声正完成这种穿石的使命,无论是呜咽如哭泣还是激昂如咆哮,它们都是好样的。我害怕某一天我会丧失兴趣后视它们如草芥,就赶紧在键盘上敲打这碎碎念。当然沿着这条路往返,我还有很多思想没有表达,或者说无法表达,每一个的心底都隐藏着一条幽暗的蛇,那些关于生活的快感和痛楚,尽管时常被噬,但千方百计总不愿意让人知道。除了忍受还是忍受,此外别无它法。
篇4:《鼎湖山听泉》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好!
今天把大家请到这儿来上课,老师不一样了,环境也不同了,有那么多老师来听课,害不害怕?
生:不怕!
师:真不怕?但是我们今天要上的是苏教版的课文,这是第一个不熟悉;老师和环境不同,这是第二个不熟悉。
刚刚拿到教材,没有一点儿预习,这就要求我们上课更认真,能做到吗?
生:能!
师:认识我吗?知道我姓什么?
生:姓支。
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们老师说的。
师:哪个支?
生:一支铅笔的支。
师:对了,举起手来,跟着我写一遍。(师板书)
看同学们挺严肃的,怎么没一点儿笑容呢?会不会笑?(生笑)
好!现在咱们就来笑一笑,我说一个词,同学们做动作。
“面带笑容”“开怀大笑”
生笑得不够开怀。
师:既然是开怀大笑,就应该放开胸怀地笑,加上动作,咱们再来一次,好不好?预备,开始!
师生开怀大笑,师的动作十分夸张。
师:再作一个笑,你们肯定不会。(生惊讶)冷笑!(生笑)皮笑肉不笑。
这两种笑都不是好人的笑,你们不会笑,说明你们都是好人!
在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回答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要是敢回答了,那这节课一定能上好。
1、上课上得开心了,敢不敢笑?
2、有话想说,举手了,可老师又没看见,敢不敢站起来就说?
3、觉得老师的课上得不好听,想睡觉了,敢不敢睡?
事物都是有两个方面的,你睡觉对我有好处,(生:啊?)你一睡觉,就等于是给了我一个信息。你想啊,你一睡觉,我就知道这样上课不行了,我得赶紧调整上课方式了。
那前面的趴下我看见了,收到了这个信号,可要是后面的趴下了,我看不见,那怎么办?
生:打呼噜!
师:对了,打呼噜!会不会打呼噜?(全班趴在桌上打呼噜)
师:好!想说,敢不敢说?想笑敢不敢笑?想睡,敢不敢睡?
第一课时
师:刚刚拿到课文,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第一个字就比较难写,跟着我一起写,一边数一数如果你刚好数了12画,那么这个字,你不仅会写了,而且连笔顺也记住了。
师板书,生数。
师:知道什么叫“鼎”吗?
生:就是古代人用的鼎。
师:有点儿意思,起码你知道是古代人用的。
生:是古代人用的烧饭用的锅。
生:一些庙里烧香用的,拿来祭祀用的。
生:冬天人家里用来取暖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些道理。大家见过这个东西没有?(师板画“鼎”)上面半圆形,还有些花纹,下面有三个脚。这就是古代用来烹调,用来祭祀用的鼎。
今天我们要讲的并不是这个鼎,而是一个风景区:鼎湖山。(板书:湖山)知道在哪儿吗?看看课文。
生:在肇庆。
师:知道肇庆在哪儿吗?(板书:肇庆,教学“肇”)不过它古时候并不叫肇庆,而叫“端州”,古端州可不简单。它出产一样东西,叫端砚。文房四宝知道吗?
(师简介“宣纸”“湖笔”“徽墨”“端砚”)
不过作者可不是讲这个端砚,而是讲听泉。(板书:听泉)
听泉,可能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听的呢?
生:……
师:嗯,都有可能。现在请同学们回答问题,我提问,你们通过读课题来回答。
在哪儿听泉?
在鼎湖山干什么?
在鼎湖山听什么?
生分别朗读回答,但没有突出。
师:这样读还不行,没有语感,看老师的手势再回答,读。
师做手势,高低起伏,生读得明显进步了。
师:这样读虽然夸张了一点儿,但这却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
同学们刚拿到课文,肯定对课文不熟悉,一定很想读一读了。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课文,朗读时要大声一点儿。
生自由读课文。
师:现在,我要请你起来说话了,在说话前,请你再读一遍课文。读了以后,我不提问,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当然,你不能说:中午请你到我们家吃饺子吧!(生笑)而是要说说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心得,或有什么体会。
篇5:《鼎湖山听泉》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1.文中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联系上下文说说共有那些滋味?
2作者从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一句化出“山不在高,有泉则灵”的语句,你觉得好不好?说说理由。
3文中说“入夜,山中万籁俱寂”,接着又写到“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你觉得前后矛盾吗?说说理由。
4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1:作者领悟到了泉声的层次,领悟到了历史、生活、宇宙的规律。
2巧妙化用刘禹锡的名句,突出泉对鼎湖上的重要意义,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这里是用了以有声衬无声的手法,借泉声来突出山中夜晚的寂静,同时也更体现出泉声的清澈和空灵。
4孕育生机,滋润万木
篇6:鼎湖山听泉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难点】
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泉水的美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民间传说皇帝曾铸鼎于此,因而称鼎湖山,那儿景色可美啦!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辨识、品味那里的泉声吧!
二、听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⑴借助拼音,轻声自由素课文。
⑵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理解词语。
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词。
⑵学生质疑,理解重点词语。
⑶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的。
2、讨论交流。
第一段(1);第二段(2);第三段(3~5)
五、指导写字及布置作业。
朗读、写词。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读第一自然。
2、你觉得雨后的鼎湖山怎样?用赞美的语气读第二句话。。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见泉水的?读第2自然段,试分层。
2、讨论交流后小结。
第一层(第一句)
第二层(第2到第4句)
第三层(第5到第9句)
3、指名读第一层,说说你体会到泉声怎样?(泉声响)
4、自由读第二层,想想“不绝于耳”的意思。
从这个词可体会到泉水怎样?(泉水多)
5、看插图听老师读第三层,你觉得景色如何?(泉水长,泉声美)
四、精读课文第三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夜里借宿,作者又听到的泉声怎样?指导读书
3、谈读后的体会
4、作者为什么会听得这么真切?
5、指导背诵第4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篇7: 听泉读后感
听泉读后感
“泉水一冲出深山罅隙,月光就扑了过来。一轮梨花月变成了液体,揉碎了月光。叮叮咚咚唱着歌,奔跑跳跃在惠山的绿竹林,青草地。”这是课文《听泉》第三段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是作者韩静霆用来描写《二泉映月》的。读了这段文字,你是否有想一饱耳福,来听听这与天籁齐鸣的曲子的冲动呢?
我有!这段文字让我感受到了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着曲中的故事,还向我们展现了那如诗如画的风景。让我们感受他那如痴如醉的对《二泉映月》的敬仰。我们觉得他不仅是在用语言描述,而更多的是用心灵在讲述,在感悟。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在皎洁的月光下,在淙淙的流水旁,看着那清澈的泉水流向远方。带走了喧闹,带走了烦恼。留下的`只有阿炳独自一人的寂寞与凄凉。
而又是谁把这美丽的泉水引出来的呢?又是谁让这淙淙泉水奔流至今的呢?作者在本文前面两段有作介绍。引出“泉水”的是阿炳。留住“泉水”的是杨荫浏先生。过去俞伯牙和钟子期在琴台偶遇谈瑶琴,那现在的阿炳和杨荫浏先生呢?则是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品二胡。作者在第二段当中讲了杨荫浏为曲目取名一事。一语道破阿炳的心门。这种知音,岂不比俞伯牙和钟子期更伟大!他们品艺却不品情,而杨荫浏却和阿炳谈心,谈艺,谈二胡,这才有了这流传至今的《二泉映月》。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呐!连着名指挥家小泽征尔都由衷倾倒为之感叹,宁愿双膝跪地来一品这首美妙绝伦的乐曲,是因为他被阿炳那在曲中表现出来对黑暗社会的厌恶,对生活的热爱,对天道不公所产生的愤怒所震撼!
整篇文章没有一处直接描写听泉的美好,而是不断的在描述乐曲内容。却能让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真正的用心去感受,去聆听!
篇8:心灵――听泉
心灵――听泉
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
鸟儿呜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群。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原,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荫下闪烁。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鸟儿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着了迷似的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翩翱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
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是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因此,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鸟儿站在清澈的水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它们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模样。它们终于明白了鸟儿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就会泯灭的,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我也是群鸟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掩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悠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这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心灵的泉水教育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得真实。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
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篇9: 鼎湖山听泉教案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课文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学习本文,关键是抓住一个“听”字。理解课文以此来组织材料,又是如何由听而生悟,体会到人生的哲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了诵读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从诵读中得到启发,并有所感悟。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祖国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河上的赵州桥,惊叹过他的坚固和美观;我们还领略过洞庭湖的波息波惊……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游览鼎湖山,聆听了那清亮圆润的泉声。拿起课文,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
师:知道鼎湖山在哪儿吗?看看课文。
师:知道肇庆在哪儿吗?(板书:肇庆,教学“肇”)不过它古时候并不叫肇庆,而叫“端州”,古端州可不简单。它出产一样东西,叫端砚。文房四宝知道吗?(师简介“宣纸”“湖笔”“徽墨”“端砚”)不过作者可不是讲这个端砚,而是讲听泉。(板书:听泉)听泉,可能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听的呢?
师:嗯,都有可能。现在请同学们回答问题,我提问,你们通过读课题来回答。
在哪儿听泉?
在鼎湖山干什么?
在鼎湖山听什么?
(注:一定要引导学生在读地时候突出重点,加强语感训练。)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同学们刚拿到课文,肯定对课文不熟悉,一定很想读一读了。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课文,朗读时要大声一点儿。碰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还可以问我。(生自由读课文)
三、选读文段,质疑解难
篇10: 鼎湖山听泉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学习时数
3学时
学习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
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学生:
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指出“听”和“泉”字是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教师:
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并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检查生词预习情况:
①给加点字注音:
肇庆楹联怅惘污垢一脉泠泠淙淙一泓古刹了无
②解释下列词语:
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怅惘:惆怅迷惘;心中有事,没精打采。
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柔曼:柔和舒缓。雄浑:雄壮浑厚。
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像。了无:一点没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二、学会诵读:
1.教师活动
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学生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并在头脑中形成“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学生听教师范读,认真领会诵读要领,记下心得体会。)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段。
(分小组诵读课文,注意诵读要领。)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学生认真听教师点评,明确自己不足之处,然后自由诵读体会。)
5.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并指出,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学生大胆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教师活动:
讲解:通过刚才的诵读和讨论,大家基本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学习。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齐声回答: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写。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然后请一位学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作者行踪顺序是: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3.指出: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学生:概括:黄昏——晚饭后——夜间。体会文中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理解课文是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4.教师讲解: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学生讨论后回答:
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
第三部分(第4—7段)回旋转折;
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
5.归纳: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
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这一特点,感受作者在写景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回答练习一:作者听到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二.小结:
1.教师活动: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学生听教师小结,然后自由诵读课文。)
2.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8段。
(学生熟读并背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教师检查学生背诵情况,点名让两三位学生背诵。
(两三位学生分别背诵,其他同学仔细听。)
对学生的背诵做点评,指出不足的地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
(听教师点评,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然后齐声朗读课文。)
3.对学生的朗读给予鼓励,并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发现问题。请学生谈谈从课文中得到的体会。
(学生积极参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共同讨论交流。)
二、组织学生讨论。
1.教师组织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提示:课文重点是在写泉,课文中多次写到山泉,请同学们找出写山泉的句子。
(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山泉的句子,在班上交流。明确以下句子:
①“过了寒翠桥……已人山中。”
②“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③“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
④“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2.给予鼓励: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说明大家学习都很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说说这些句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呢?请大家仔细思考,想好了就大胆发言。
(学生积极展开思考,然后纷纷发言。一生说,它们详略不同,前三个简略,后一个详细;一生说,前三个是写山泉的声音和行踪,后一个主要写了听泉的感受。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并归纳:
①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人山中
②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
③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
④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学生听教师归纳,做好笔记。)
4:提问:从对泉水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同学们能归纳一下吗?
(学生回答:课文写泉有详有略,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而且同时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比喻、议论等等。)
5.给予鼓励:同学们归纳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课文的重点部分——第四部分是怎样写泉的。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部分。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四部分。)
6.讲解: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写作者寄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的感悟。请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多种层次,进而得到人生感悟的?
(讨论交流,最后明确:作者先写泉声的多种层次,文章由辨声而想到具体的情景,接着又把这些泉声汇聚起来,比之为交响乐。由对乐曲的阐释而道出了对人生的感悟。)
7.讲解: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纷纷展开讨论,最后明确:作者用这几种乐器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先举喻体后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8.教师讲解:鼎湖山的风景十分美丽,课文中也涉及了很多。但文中主要是借山泉的美来表现山林的美,揭示从泉中所领略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你能说说作者感悟到了什么吗?
(学生展开讨论并交流。最后明确:作者把山泉看作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们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三、总结全文。
1.教师小结: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它并不是简单地写景,而是从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学生再次品读课文,重点感受作者是如何在写景中融入对生命的感悟。)
2.延伸:从学习这篇散文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写景散文的写作方法。请同学们课后也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简单的游记。
本课总结: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初闻泉声:“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
再睹泉踪:“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钟泉之声相应:“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
浑然一片:“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篇11: 鼎湖山听泉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2、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鼎湖山有关资料、作者有关资料
2、认真阅读,掌握基本词汇,思考、理解文章写作思路,体会文本中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不胜收,你在观赏美景时,面对大自然中的种种万物,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学生可结合假期游历众说纷纭,教师做适当的肯定。
下面我们学习《鼎湖山听泉》,了解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时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1、学生资料交流:
作者简介:谢大光 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鼎湖山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是地球同纬度上唯一的一片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成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的成员之一。鼎湖山景区古道两旁,森林苍翠。林中有多种植物,飞水潭飞瀑从30米高的峭壁上倾泻而下,雾罩云飞,章太炎当年在瀑布旁的眠绿亭题了四个字:涤瑕荡垢;庆云寺依山而建,嵌于千峰碧翠中,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建于明末;鼎湖山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栽培植物673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2、词语掌握:
肇庆 泓 泠泠 菩提 污垢 遐想 怅惘 翩飞 礼遇 柔曼 万籁俱寂 楹联
二、整体感知
1、带着自己的猜测,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教师可配乐)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此类型的文章,我们一般定为什么文体?它们通常以什么为顺序来组织材料?
--------游记散文,空间转换顺序。
4、学生圈划课文中表示空间转换的相关句子。
例如: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过了寒翠桥-----行至半山等
5、学生积极发言,概括出作者的行踪顺序: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6、作者还略微交代了时间的变化,请学生指出并概括。
------黄昏—晚饭后—夜间
7、教师小结:
课文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作者就这样移步换景,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一路走来,就像慢慢舒展的画卷,鼎湖山美景层层展现在读者面前。
8、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在颂泉,“听”字支配“泉”字,“泉”是关键,是线索,课文依次是:听泉声(§1)——看泉水(§2-3)——寻泉影(§4-7)——枕听泉(§8-10)
三、朗读体会
学生感情选读若干语段,教师做适当指导和评点。
四、作业布置
1、预习: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标记各部分内容。
2、词语整理及抄写
3、感情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段。
板书设计:
听泉声
看泉水 空间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鼎湖山听泉 寻泉影 时间顺序:黄昏—晚饭后—夜间
枕听泉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准备词语的抽测。
2、圈划文中描写山泉和听泉感受的句子,并能适当做旁批。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回顾与复习
1、词语抽测
2、提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用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
二、阅读赏析
1、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
-------课文主要写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的美妙感受。
2、学生圈划出课文中描写泉水的语句,了解作者笔下泉的特点,说说喜欢的理由。
3、师生合作讨论:作者是如何生动描写鼎湖山的泉?试从修辞、内容、情感角度做分析。
4、师生小结:
(1)山泉之多“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无处不鸣”
(2)山泉之态美“那半合半露、欲近故远的娇儿之态”
(3)山泉之声美“孩子如铃的笑语”“不同乐器弹奏的不同旋律”
(4)林木之美(衬托)“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直向山顶推去”
例: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表现泉水的活泼,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后半:“钟”“泉”之声相应,把寺和亭勾连到一起,衬出了山泉的青春气息。
⑤第八段:浑然一片的泉鸣,层次分明,起伏变化,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认识到鼎湖山之魂—泉。
5、精彩再现
导入: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课文如何表现的呢?
篇12: 鼎湖山听泉教案
任务分析
学习本文,最终应达到能理解作者在状写的景物中寄寓的深刻的人生哲理,能赏析精彩的句子,并通过吟哦讽诵来进一步品味作品的妙处,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理解作者取材的精心,可写的景物很多,作者却把笔力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因此,本文教学的起点,也从“听”字入手。
教学目标
1、能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
2、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本单元的目标是要学生学会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而《鼎湖山听泉》又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本文当作这一单元的范文,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为此教学本文时把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
组织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一诗,提问:这首诗是从哪个感官角度来写的?从诗题上哪个字就知道?(视觉—— “望”)
明确:通常写景以目赏为主,听觉的欣处于次要的地位,然而谢大光在赏泉时却来个颠倒,主要从听觉来写,让人们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显得空灵多姿。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鼎湖山,一起去聆听鼎湖山美妙的泉声吧。
(与常规的写景角度进行比较,从而看出本文写景角度的独特,并由“望”导入“听”,显得自然贴切。)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找出文中四次听泉的有关语句,并完成下表:
时段 泉声特点 产生的联想
第一次近黄昏、过了寒翠桥
第二次 进山后
第三次 补山亭
第四次 入夜、寺旁客房
2、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后,进行圈点勾画。
3、交流评价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想以“听”字为抓手,通过找出四次听泉的地点、泉声的特点和产生的感受来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进而理清全文的思路。)
二、品味精彩段落 感悟人生哲理
四次听泉,有详有略,作者重点描写了第四次听泉,请同学自由地有感情的朗读第8节,要求: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内容。
2、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泉声的?请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品味。
投影打出例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赏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声比作提琴声,写出了听到的泉声柔曼的特点,这是作者深夜听泉听到的第一个层次。
3、作者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组织学生读后先在书上做批注,后小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由四次听泉直接切入到精彩段落的研读,让学生品味时教师可以给出例句,引导学生从关键词、修辞、结构等不同角度来赏析写泉声的语句的精妙之处,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然后在此基础上来理解作者感悟到的人生道理。)
三、花样朗诵:
这么美妙的泉声,这么深刻的道理,这么精美的文字,一定引起你的共鸣,请以小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来朗读第8节,朗读时可以来点花样,就叫“花样朗诵”吧,花样由各小组自己设计,比一比哪一小组的花样设计最新颖。
组织教学:朗读准备:四人小小组自行设计,方式:花样朗诵
请二到三个小小组朗读
其他同学评点(评点依据:花样设计是否科学、新颖,朗读是否有感情。)
全班齐读
(单元目标就是“学会读书——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如何开展“吟哦讽诵”,要有具体的步骤,其实从整体感知时的自由朗读,到研读精彩片段时的大声朗读,到品味时的品读,吟哦讽诵是一以贯之的,在此基础上再来个“花样朗诵”,就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四、拓展:赏泉水 听泉声 留对联
1、明确任务:根据课文内容请你创作一副对联来赞赞鼎湖山的泉。
2、指导:老师先举一例,明确对联的特点,如不仅字数相同,且词性要一致,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结构要一致等。提示根据课文内容上联可写泉水,下联可从泉声方面对。
3、组织学生写,后小小组交流推荐,被推荐到的同学把下联写在黑板上,全班同学评价,评选出优秀对联若干副。
(写对联要求较高,既需要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写对联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锤炼字词的能力。)
五、作业:
以“听雨”为题写一片断,要求仿照第8节“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一段,用比喻的修辞从各个角度来写雨声,写出雨声的层次感。
(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从仿写片段开始。)
教学反思:
在聆听了鼎湖山的美妙泉声后,我带着精心设计的教案,面对着刚刚升入初三的莘莘学子,开始上新学期第一节的语文课:整体感知(找游踪,理思路)——深入研究(理解作者在泉声中悟出的道理)——品味赏析(感知语句的优美)。
然而,教学开始不久,就出了问题:“理清思路”这一环节并不如我设想时那般顺手,用四字短语概括极费时间,思考归纳交流的过程也较枯燥。不仅学生没有兴趣,就连我自己也觉得索然无味,怎么办?开学的第一节课就让学生感到没劲,今后的语文课还如何上得下去?在让学生再读课文时,我不禁眼睛一亮:作者写作既从“听”字入手,为何我教学时不也从“听”字入手呢?文中四次听泉,感受各不相同,特别是第四次深夜听泉,不仅听出了层次,还听出了人生哲理。想到这儿,我耳边仿佛传来了鼎湖山泠泠淙淙的泉水声。好,就以这四次听泉为抓手,然后让学生重点吟哦讽诵第8节,吟哦讽诵时,要来点花样,就叫“花样朗诵”吧。
第二节课在另一个班教学时,第一个环节我就改成:“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四次听泉的语句,并完成下表:
时段 泉声特点 产生的联想
第一次近黄昏、过了寒翠桥
第二次 进山后
第三次 补山亭
第四次 入夜、寺旁客房
与第一节课相比,交流的过程明显轻松多了,学生也活跃了起来。在重点品味赏析了第8节后,我就说:“下面进入‘花样朗诵’环节,以小小组为单位,由各组自己设计朗诵的花样,5分钟后开始比赛,看哪一组表演得最精彩。”于是,全班兴奋起来,小小组组长负责安排,5分钟后:
师:哪一小小组先来表演?
(有好几小组的组长都举起了手)
师:同学们,你们想请哪一小组先来表演?
生齐:俞星妍小组。(俞星妍是他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大家都想先听为快。)
师:人心所向,我们就掌声有请俞星妍小组。不过,在花样朗诵之前,我们要先请俞星妍谈谈他们组是如何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
生:开头到“分出许多层次”女声齐读,因为这是总写;接下来男生一句,女生一句,每一句最后两个字画外音延长,因为要读出层次感,读出余音袅袅的感觉;听出感悟男生读,因为悟出的道理比较深邃。
(接下来俞星妍小组就开始朗诵表演,但朗诵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轮到其他同学读时,他们忘了该谁读,俞星妍只好自己接下去,且齐读时参差不齐,效果不佳。)
师:他们组读得如何呢?我们暂不作评价,下面我们再请一组。
(杨奕小组开始表演,明显他们组的设计比前一小组更为精巧,层次感更强,读完后,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同学们的掌声表示杨奕小组的表演已经得到了你们肯定,那么他们小组的表演好在哪呢?
生1:他们组利用了男女生声音的特点,如殷宇航的声音清脆如黄莺出谷,所以安排她读清脆一句,高越的声音较柔和,就让她读柔曼句,杨奕的声音浑厚,就读后两句,交响曲一句齐读,读出了一种气势。
师:高,他能从音色音质的角度来评价。还有要说的吗?
(俞星妍举起了手)
师:我们听听俞星妍怎么说?
俞星妍:我觉得他们还赢在了团结合作上,我们组虽然分好了工,但没有协调好,不能及时接下去,而他们组的成员合作意识强,每个人都发挥得很好。
师:俞星妍从小组成员合作的角度作了评价,并进行了自我批评,指出了她们组的问题所在,所以我们设计时,既要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又要考虑到每个同学的特长,还要注意组员间合作,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还有好几个小组要求表演,但铃声已响,这一节课在学生们高涨的热情中结束。
同样的教学内容,一节枯燥沉闷,一节生动活泼,说明什么问题?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教学要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有着独立个性、处于发展中的主观能动的人,“要摆正学生在课堂上的位置,要尊重学生探求新知的好奇心,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氛围,课堂教学就将发挥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见黎奇主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在第一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中,我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情,即这是开学第一节语文课,学生还未调整好,注意力还没能从假期的休息中完全回到课堂上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进行教学的第一环节即整体感知,找游踪,理思路,用四字短语概括自然就显得过于老套,难以吸引学生了,尽管设想上是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高度的概括能力,意图是好的,但忘了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的主人,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通过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见黎奇主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既然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就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如“花样朗诵”环节,与其一切由老师统筹安排,还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小小组组长是设计师,在听取组员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朗读的花样,并进行合理的分工,这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一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学生四人小小组自然就能“四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了,一旦束缚被解,灵感就汩汩涌出,思维的火花就在合作中碰撞出来,语文课堂的魅力就在学生的自主中展现。
篇13: 鼎湖山听泉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出泉声的美。
3、理解文中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出泉声的美。
2、理解文中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赏鼎湖山风光片,面对鼎湖山,你最想说什么?
二、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找出文中交代作者行踪的词语。
(到达鼎湖山———过了寒翠桥——进入山中——行至半山,补山亭——庆云寺———寺旁客房)
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黄昏——晚饭后——入夜)
2、理清全文思路。
三、精读课文
1、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对补山亭和庆云寺的描写是否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为什么?
3、贯串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为什么?
4、作者是如何描写鼎湖山的泉声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赏析。
5、作者由鼎湖山的泉声引发了哪些感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6、作者笔下的鼎湖山的泉声为何如此美丽?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交流
学习了本文后,对于文章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探究
小小辩论会
是拉动经济发展重要,还是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要?
为鼎湖山拟几则环保宣传标语。
六、课后作业
1、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2、整理古人写景的名句3至5句。
★ 鼎湖山听泉赏析
★ 鼎湖山听泉教案
★ 《听》说课稿
★ 听教学反思
★ 虎跑泉介绍
★ 心泉阅读理解答案
【听泉的小女孩作文(精选13篇)】相关文章:
家乡的虎跑泉作文2022-05-13
《鼎湖山听泉》 22023-03-23
题君子泉,题君子泉黄庭坚,题君子泉的意思,题君子泉赏析2023-03-04
《心泉》阅读理解及答案2024-02-01
听泉 阅读答案2022-05-02
泉初一作文2023-06-07
四年级上册测试题西师大版2023-09-03
暑假的最后一天生活作文2022-08-06
《夜泉》阅读答案2022-05-06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