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电影观后感1000字作文

时间:2023-04-18 08:15:07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1000字作文(精选25篇)由网友“loukki”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老炮儿》电影观后感1000字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1000字作文

篇1:《老炮儿》电影观后感1000字作文

首先我要说,我真的爱死北京了。这种爱,来自于熟悉又陌生,我是一个东北人,每天听相声。对于北京话的土语大多数能了解其义,但是毕竟很小我就离开了东北,并且东北的生态文化与北京的差距一点也不小,我所喜爱的北京更多的来自于臆想。来自于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茶馆》,来自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来自于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来自于刘心武的《钟鼓楼》。在中国,没有任何另外一座城市能有这么的作品对它细细的描述,它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处肌理,每一条血管,都骄傲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正如伦敦或者巴黎。我喜欢这座城市,来自于想象,来自于描述,而一旦踏入到这座城市,则是一片阴郁灰暗的钢筋森林,历史的遗留更多的是一种不礼貌的迎合,改变远比坚守轻而易举。这座城市实在是承载了太多的符号,以至于任何的一种符号都似乎又无足轻重。奥运会并没有过太久,遗址就和圆明园一样归于沧桑。而这座城市又在兴致勃勃的准备不久远后的冬奥会了。

六爷与我一样有着这样的惆怅,但不同的是,他确实存在在这座城市,跟随着时间在这座城市经历风雨。曾经叱咤风云,建立过属于自己的辉煌,却仅仅因为城市的变化被这座城市抛离。到,不过二十年而已,整座城市却已经蜕变了无数次,变得没人可以完整的看清这座城市了,更不论一个胡同里的小市民了。美人迟暮,英雄暮年。尽管他不愿意听到电视里说的“年过半百的老人”,却不得不承认,他不认识这座城市了,不再认识如今的规矩。他的信念和原则,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正如胡同慢慢都消失了,留下来的,不过是供人把玩的玩物罢了。

北京人天生有一种优越感,这是因为这是皇城根,并且经历了短暂的非首都的时光后又成为了整个国家的中心。《钟鼓楼》里有一段故事,两个一起逃难到北平的兄弟,一个留在了北平,见证了北平变成了北京,一个响应了国家号召了农村。当时要分别的时候定下了要结成娃娃亲。当儿女都长大后,了农村那位的女儿来北京探亲,辗转反侧来到北京大爷的家,尽管北京这位也只是住在大杂院,修着自行车。但是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冲击足以巨大。她不明白为什么城里的人男的女的对着电视看足球有什么意思,蛋糕是填的却要配上苦涩难咽的咖啡,电脑究竟是什么东西。娃娃亲更是一个笑话罢了。

这是刘心武先生写的1982年的故事,但是到了今天,这种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变得更大。当两个兄弟的第三代的时候,恐怕更是难以跨越的鸿沟。时代在很鲜明的在这座城市留下烙印,所幸的是,我们不仅仅目睹,亲身经历,并且将之记录保存,成为一个博物馆里的标本。试想一下,我们今天很难在想象汉朝时候长安城一座坊里面发生过的什么事,或是北宋年间东京汴梁一座瓦子里有什么样的故事。并非在那个时代的国家首都里的市民没有“胡同文化”,仅仅是因为时间让曾经泯灭。规矩,说到底是要让人遵守,当人都逝,规矩同样不复存在。

但是六爷并不甘心,他很清楚的意识到这不是他们的时代了,却还想努努力证明自己还成,还搂得住。没有人会心甘情愿的退出历史舞台,虽然连宣武区都不复存在了。这其实不过是历史的循环:在六爷年轻的时候,规矩同样是被他们打破的,特别是在那样的特殊历史时期,他们打破的力度远超任何一个时代(虽然严格来说,六爷并不算真正的“老炮儿”这一族群,但是六爷可以算作是一种延续)。而当他们老的时候,小飞波儿这一代又在打破他们的规矩。

回归的主题同样决定着观影者的态度。电影里对于历史和现实有着太多的隐喻,而这种隐喻,亲身未经历过的人是很难意识到的。而不同年龄段对于这些隐喻的理解同样会大相径庭。前几天和媳妇聊天还在说,现在和她玩得那帮都是95,96年的,他们知道香港回归是怎么样的吗?而他们的世界我们又能理解多少?可悲或者可叹的是,我们这代人才刚刚开始工作,已经要尽力的摆脱后来人的追赶了。正如当我真的到了钟鼓楼,什刹海,银锭桥,试图随着书里的描写寻找曾经的故迹时候,那一片早已经成为外来旅客的重要景区和酒吧街了。

锵锵三人行里窦文涛一直在说,他是哭着看完这部电影的,一边哭一边说这电影有问题。整部电影有着太多扭巴的地方,但似乎每一个觉得不对劲的地方逻辑上却又说的通。个人的猜想,一方面来源于自身经历或者固有模式的投射,以及顾及到电影审查原因和删减情节的原因;另一方面更多的可能是导演的有意为之,毕竟这是导演管虎自己构建的“规矩”,作为一个风格分明的导演,管虎的另外两部作品《斗牛》和《厨子戏子痞子》同样有着同样的问题,就是扭巴,结局你可以猜到,但是怎样达到结局你却总是觉得唐突。他的作品不太能用一个类型片进行概括,《斗牛》和《厨子戏子痞子》都可以算得上抗日神剧,但是和电视屏幕上的那些抗日神剧相比,又是完全不同的物种。就像臭豆腐和公共厕所,前者臭只是风味,后者是真臭。

冯小刚演技是真好,一直是收着演,却总让人能感受到内心的那种力量。如果他不是做一个导演,而是一个演员,同样会是国内的顶级演员。电影里面的老戏骨们的表演,足以让这部电影当作教科书。当梁天在这部电影里一扫而过的时候,你能很明确的知道这部电影讲的是北京,而不是别的城市,这就是一座城市给一个人留下的烙印。窦鹏的编曲恰到好处,你不得不惊叹他们这一家子为什么都这么才华横溢。电影足够脱离现实,又足以回归到现实,把故事说的没毛病,至少逻辑上没毛病。不管争议如何,这部电影足以是最优秀的华语电影,特别是对比了太多的粗制滥造的电影以后。

篇2:《老炮儿》电影观后感1000字作文

90%戏份:电影里90%的戏份都有冯小刚,六爷是绝对的男主角。国产片大多以故事为中心,以人为中心树碑立传的大多是英雄和伟人。本片选材独特,以点带面勾勒出老北京的“老炮儿”群体。老炮儿说白了就是老古惑仔,老流氓。

4件闲事:电影开始,不讲别的,上来先讲了老炮儿六爷管的4件闲事儿:呵斥小偷,教育小情侣,教训城管,筹钱赎人,展现了江湖老炮儿“归隐”胡同后侠气尚存的生活,后来又训斥了不良少年和围观群众等。

15min:开场不过15分钟,冯小刚就跟许晴上演了一场尺度不小的激情戏,小刚贡献半截屁股,许晴也大胆露了半球。激情释放地点是许晴的发廊,名曰“震颤”,名符其实。

25min:开场25分钟,李易峰先在片中室友的手机视频里出现,表明他陷入了麻烦。前半段李易峰露脸和台词都不多,中后段开始与冯小刚有大量感情强烈的父子对手戏,是他从影以来的最好表演。

49min:开场49分钟吴亦凡角色出现,但同样犹抱琵琶半遮面了一下,冯小刚跟他通了个电话,只闻其声不见其人,2分钟后才露脸。吴亦凡片中英文名依然叫Kris,戏份极尽耍帅之能事,这真的太适合他了。

3环12少:对于老北京来说,二环以外就是另一个世界,而片中以吴亦凡为首的一帮小混混们自称“3环12少”,一听就跟老炮儿们水火不容。在片中冯小刚还自嘲了一把,对警察说:“我是3环13少行了吧?”

200块钱:六爷踏上寻子路的时候,在天桥下遇到一个求助的女孩,给了她200块钱。这200块钱后来成了黑暗日子里仅有的温暖回报。

10万块钱:吴亦凡饰演的小飞有辆宝贝的红色法拉利,车门被李易峰饰演的晓波故意划了一道长口子,仇就这么记下了。六爷实诚地揣着块钱想赔钱了事,结果被富二代们群嘲了一把,明码标价要10万块。

786万欧元:仇恨就像滚雪球,冤冤相报何时了。六爷被卷入泥潭,越陷越深。最后他发现,事情并不是争强好胜、咽不下一口气这么简单,小老百姓也会触碰到一场巨大阴谋的边缘。

2度落泪:冯小刚的表演很到位,脸上不动声色,心里戏就全出来了。跟儿子吃饭和解、从医院打车回来,六爷两度无声落泪,让人心酸又心疼。

2代人:影片核心讲的是老一代老炮儿遇上新一代小爷,发生自己当年驰骋四方的那套规矩不灵了。老炮儿是被改革开放浪潮淘汰的一代人,没什么文化,仗着一腔热血,最后的下场往往都很凄凉。老炮儿从头到尾都在教育年轻人懂礼貌守规矩,但代际鸿沟注定永远填补不平。

N个客串:觉得主演卡司很惊人?其实客串阵容同样强大。暴力执法的是张译,卖煎饼果子的是梁静,被警察当街摁住的是宁浩,飙改装车的是白举纲,土豪暴发户是连奕名……最意外亮相当属在某病床前慈善献唱的TFBOYS,估计四叶草为了三小只的这两秒触电也会蜂拥进电影院的。

篇3:观看电影老炮儿观后感1000字

我不懂电影,不能妄谈大谈,但冲动仍在,余音盘桓,直是一吐为快。

本着点开一部电影瞧瞧,《老炮儿》枪版,我不介意,听说评价不错,点开。

十足的京味,让我这样的西南蛮子刚开始有点不适,但循着那劲我却更是好奇。冯导那一身自带的三分痞气,三分匪气,四分正气从一开始就有体现。规矩,义气,仁义各种影评更是不吝这样的字眼。我无法理解我们父辈那个时代。那一口京味里,凡事讲规矩,你得占理儿,血性谁无?一旦出手,便是个铮铮硬气,这是我们这一代无法体会的情怀。

抛开主流说自己的,《老炮儿》却是让我唏嘘。有一个镜头,六爷到处凑十万块钱,其中一老头推辞说自己儿子忘本拿不出钱,镜头打在还躺在小卖部的房里哼哼的老女人身上。那个哼哼像极了我的奶奶快走那会。那时她意识不清,躺在病床上,嘴里也在哼哼,一声一声的。老人家动弹不得,爸妈一下一下给她擦拭后背,下身,当是洗澡,却对那一声声的叫唤麻木无奈。或许是视角不同,或许有所体会,我偏偏留意到了这一幕。情怀,咱也说不上上一辈,只是社会情态千千万,我们也是那其中的一份。

我爸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小时候我写的东西得了奖给他看,他却说拖泥带水,不干脆得很;有时候趁老妈不在,就和我痛斥他很不自在,却又不得不虚以委蛇的一些人;也在前前一年,我们回老家扫墓的路上,他给我说道他办厂创业的光辉事迹。他会洋洋洒洒地说自己年轻时的样子,又会兢兢业业地伏案写勘察报告,在儿子面前,他还得受他长不大的稚嫩气。自尊心作祟,我在几次一大家子人的场合说他的不是,即便体会到他的无奈,还是不依不舍。他说了一句,“长大点吧”,一边是拿过手边的白酒,给自己满上,头一仰便一杯咽下。

父代的坚守,豪心壮志,在我们长大的这会,仍有不甘,想一吐为快,哪怕为之一试。生活,家庭,儿女,磨掉了你们的锐气壮志,尽管时代飞速,我仍愿意追根溯源,还您一腔热血。一丝一毫,子女当知来之不易。

《老炮儿》里,六爷纵是风光,从他匆忙去接以为是儿子的电话结果是骗子的时候开始,却是一个爷们最柔软的地儿,后面的线也是以此展开。情义也好,江湖也好,风光换代也好,还是这个社会丝丝缝缝里的权钱至上,我只恪守那一条线,前往冰湖前配上重重的雾霾,最后的场景很燃。

我无法像影评里那样还原细节般陈述这“老炮儿”带来的价值观和情怀,但我更愿意去相信,古朴仍存,情怀不死。

身边有两件小事。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做饭油烟不少,因此我们的洗洁精用去不少,特别和外国室友一个屋檐下,他们就算不说什么也多少在意。最近事临搬家,我去多买了一瓶放在灶台才正式离开。女朋友不解,走都走了,还多事干嘛。我没说啥,本不买也是本分,但就是买了踏实;大学室友四人,其中一位在最后一年一直不用台灯,可能用不上,也可能是都要走了不愿花那钱,当时我便琢磨是不是去搞一个可以用的台灯换上,问下社团里也好,我们几个凑钱也好。只是这个想法一出,便有直言无法理解,我亦碍于面子,最终不了了之。

说起情怀,我便一直向往从《大秦帝国》里每一字句里渗透出来的战国世子的本色饱满,他们可以慷慨激昂,嘲笑一切懦弱,他们不惧死难,只为一言之托。击碎一切虚伪,在事论事,雷厉风行,瓦釜雷鸣。从电影里小飞说到“在遇到您之前,我只相信小说里有这样的人物”,我便无名激动,平头老百姓也并非个个猥琐,尽管是在充斥着老人一到便是碰瓷的现实里。

我并不崇拜当今还活着的某某人,因为只要还没盖棺,就不能置可否,连毛主席都要三七开,何况其余。以人为依托的精神寄托实在不敢恭维,只是我们愿意去相信的,是人为之事中体现出的风气,情怀,感情,品质,只是是大是小,广度如何罢了。总之,我的第一遍准影评,致敬《老炮儿》。

篇4:观看电影老炮儿观后感1000字

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和几个老哥们儿一起去看了《老炮儿》,我们哥几个是七零后,如今也都年近四十,来一起看《老炮儿》,也是因为其中的一个哥们儿看完说非常有感觉,便邀请我们老哥几个一起去看,回味一下当初的北京,也可能是天意,也可能是倒霉,买票的时候就剩下第一排有座位,一排挺着大肚子,身高1米8的中年男子,带着老婆,坐在影院第一排正中间的座位上,中炮儿看老炮儿!如果有个镜头拍下这一幕,我想这个画面应该是很有故事感的。虽然我们几个真的不是什么老炮儿。

70年代出生的人,多少还都赶上老炮儿的影子,遗风,影片中六爷大约为我们的叔叔年纪,影片中的茬架,在我们的阳光灿烂的年纪也茬过。

废话就交代到这里吧,说说看完《老炮儿》的感觉和一些想法。其实我对这部影片不是十分的满意,我觉得故事性太强,太强的故事性,反而削弱了影片想要表达的感觉,虽然演员演的都非常出色,可是真正能让你有感觉的人物不多,能够打动你的人物不多,他们的出现像是完全为了影片故事而出现的,唯一有点感觉的就是六爷,所以,我对这部影片的影评基本就是六爷一人的影评。

在我看来老炮儿整部影片主要说了一件事,就是“人情味儿”,这在六爷和话匣子身上表现的最突出。

片子一开头六爷的出场,就是胡同里遇到小偷的那段,虽然最使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句“你看你能走出这条胡同吗?”这是导演想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但是片中六爷最想表达的是“钱都拿了人家也不容易,你就费心把身份证给人家还回去,你要是不服,我就给你点颜色看看。”先礼后兵,先君子再小人,这就是六爷的规矩,也是六爷的人情,在他眼里,当小偷可以,当一个不义的小偷不可以。小偷也必须要仗义,要局气。不局气不仗义的小偷不是好小偷。

六爷的世界观,人生观,江湖观从这里开始,贯穿了整部影片,和晓波室友的对话,给路标乞讨钱,准备茬架和闷三儿的对话,教训城管,遇到跳楼的那段等等,都表现了六爷的规矩,他那个年代的人情,对兄弟两肋插刀;对女友嬉笑玩弄、倾其所有;对城管、交警、贪官针锋相对;对穷人雪中送炭,拔刀相助;对敌人先礼后兵、以命相搏。

六爷对哥们的人情,我认为在六爷找洋火儿那段对话,特别凸显,六爷说“说了半天,你上口下口的就没离开钱。”虽然当时他非常缺钱,缺的是救命钱,是救自己儿子的钱,但是,他到最后都没有开口和洋火儿借,可以这么说,他看兄弟情义比看自己儿子的命都重要,而晓波最恨他的也是这件事情,在晓波小的时候,六爷因为打架进了局子,虽然在晓波的质问下,六爷哭了,六爷认错了,但是如果从头再来一次,他的兄弟需要他拔份儿,茬架,他还是会去。

六爷看似是个“讲理”的人,讲“规矩”,其实他对城管,对交警的态度,是最不规矩的人。他讲的是他的规矩,是他对人的感情。

跳楼那段,六爷面对冷酷无情的路人,感情爆发到极点,他愤怒,愤怒兄弟有钱了,变得无情,他愤怒,愤怒现在的孩子眼里只有自己,他愤怒,旁观路人的冷酷无情,于是他开口大骂“你丫跳呀!你丫怎么不跳呀!”

面对这个“冷酷”的世界,六爷累了,于是他倒在了马路上,身体蜷缩的像一条老狗,街上行人在围观这条老狗的时候,还加上了一句“是不是碰瓷儿的呀。”

但是这个世界真的像六爷认为的那样冷酷无情吗?现在的年轻人是像六爷认为的那样不懂事吗?

片子最后,小飞的眼泪和晓波的回答,都很好的解释了这个问题。面对湖面上单身匹马的六爷,小飞哭了,小飞是六爷眼中年轻人的代表,有钱,自大,耍酷,自私,任性,但是小飞哭了。六爷死后,晓波和胡同小孩开了个聚义厅,来了一个问路的,那个孩子教训他说“你懂不懂规矩。”看似他重复了片头六爷的行为,继承了六爷的老炮儿精神。后来六爷儿子出来说“谁都不容易,你就告诉他呗……”片子最后这段对话,总结了整部影片的意思。就是六爷的“规矩”。其实就是“人情冷暖”。

六爷那个年代一去不复返了,这是大势所趋,物质生活必然会越来越丰富,人与人之间不会再像那个年代一样紧密相连,那个年代的口号是“大团结”,这个年代的口号是“实现个人梦想”。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情味儿十足。影片中,两个年代的人际关系的差别造成的原因,也比较好找到。

物质极度匮乏,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时间就多,时间多了,感情就丰富了。

物质丰富,和物质打交道的时间就多,比如花在开车的时间,打游戏的时间,旅游的时间,上网的时间等等,如果真正算下来,这时间统计应该是非常惊人的。

上帝说过,你的财富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

过去人没有物质财务,人最大的财富就是人际关系。

片子结尾六爷死了,死在他生命中最辉煌的战场,我猜六爷的死是意味着老炮儿年代一去不复返。

我认为看老炮儿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如果没有经历过感受过那个年代的人,不会真正能够理解片子的感情。就像于是之老先生所演的《茶馆》一样,不可再现。

篇5:电影老炮儿观后感

《老炮儿》,在电影院里足足观赏了三遍,回到家,大纲列了四五个,依然难以下笔,导演给我呈现的六爷和六爷所代表的中国社会里日益小时的江湖,给了我深深的震撼。

在开始描述之前,我想先表明一个标准,即一部优秀的作品,多数情况下,人物是最关键的一环,人物推着剧情走,即故事的发展走向是由人物性格及大环境共同推动的,导演或者原作者只是代笔而已,他们必须遵从剧中人物的决定来进行故事的描绘,人物决定剧情,而不是导演决定剧情。

有关这部电影我要描绘的关键有二,一是六爷人物本身,二是六爷这一代人及其所在的江湖在当代社会洪流中消失的身影。

我会觉得,电影老炮儿里的六爷,所代表的的一批人,可能是目前以男性意识盛行社会下的,最后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男性。这部电影牛逼的地方在于,你几乎无法用几个关键字或者一段文字就完整的描述六爷。剧里六爷的台词我几乎都从父辈的口中听过(别问我为什么……)这一代男性的潜意识里是“我是强者,所以我要以我的强带来维护身边的人和秩序。”(这种“我很强”的思想可能来源于两点,一是我是男人,二是我是长者。)而这种强者意识,导致了六爷故事的全部发展,决定了六爷面对事情的一切行为,譬如:因为我是强者,所以我得罩着我身边的兄弟,所以我要提灯罩出头,哪怕是扇城管的耳光,更不要说闷三儿被关了看守所,借钱我也得赎他出来;因为我是长者,所以儿子犯错担不起了我来兜着,所以小辈对我不客气哪怕对方大人物我也得教训对方,所以我说话儿子必须得听。至于大男子主义就更不必多提,他们大多时候绝对不会听从女性的合理建议和劝阻,就算是告诫年轻人不能动手打女人,其实也是一种“男人是强者不能欺负弱者”的内心表现。其实老炮儿们所具有的特点和行为,有许多,在我来看,是为了维护他们自我心中“强者”的形象,仗义疏财如是,打抱不平如是,冰湖茬架更如是。不过令我稍微遗憾一点的是,可能是为了人物的正面形象突出,老炮儿们身上的缺陷没有在片子里过多的提及,比如不够尊重女性及晚辈,比如固执己见,比如不相信科学。这些其实在影片里都有提及,不过相对那些正面的描述,可能许多观众不会有意识的去体会到这些东西。但这些组成起来,可能才是更完整的老炮儿。

相对于当代社会的思想体系,老炮儿们的形成可能来源于那个特殊时期,人们喜欢说乱世出英雄,人们也常说,乱世须强权。老炮儿们所坚守的规矩和道理,其实也就是那个时代的秩序,没有老炮儿的规矩和坚持,也就没有了社会的秩序。

片子里最震撼人心的一幕,六爷拔刀,在冰湖上冲向对手,却倒在了中途。那个充满裂纹的冰湖一下让我脑海里出现了三个场景。(至于说老炮儿冲锋倒下,寓意很明显了,六爷所代表的一代人的意识形态在冲往新的时代的时候,必将被新的时代所碾压淘汰)这三个场景分别是:其一,三国演义常山赵子龙,年轻时当阳长坂七进七出,年近七旬北伐单挑韩家五虎,可结果不是战死沙场,战场上没有他的对手,所以最终落得老死家中;其二,中国人有守墓人一词,其实六爷何尝不是一个守墓人,守着墓中的历史瑰宝,也守着那些活人陪葬的历史糟粕;至于最后一个场景,则是想起二战时候,波兰最优秀的骑兵团高举着马刀冲向了德国人的坦克。

好的影片总有些地方是想通的,因为他们都着眼在人的身上,徐浩峰在《师父》里说,“高手的生死,一技的兴衰”。放到《老炮儿》里,那就是“六爷的生死,一代人的一口气”。

去电影院里大银幕前感受一下老炮儿们那含着血和眼的一口气,去感受一下这口气的摧毁与传承。可能你也会想和我一样,给六爷点上一支烟。

上面写得都是正经的东西,下面说点不正经的。一是吴亦凡确实帅出了高度,他再这么演下去,都不用说台词,站那,观众就得报警了。二是张涵予这骂街骂真是太高逼格了,忍不住想多挨丫骂两句。顺便说个梗:之前张涵予上康熙来了,小S要她说句骂人的话,于是张涵予说了国骂:X你妈。小S很激动,说这事你不用找我妈,找我就可以,我很乐意……

篇6:电影老炮儿观后感

在管虎导演的新片《老炮儿》里,冯小刚是归隐胡同的六爷,是路见不平的侠客,是片尾那只发足狂奔不甘被车水马龙赶超的桀骜鸵鸟,是一个眼见世事纷扰随时要忿恨到血管阻塞呼吸困难的心梗病人。

斗转星移,时代巨变。和老炮儿们的风光传说一同消逝的,还有世代相传的江湖规矩。老炮儿是特殊年代的代表,当新的世纪来临,他们注定要被新的势力取代。老炮儿和小炮儿结下的梁子,老子和小子之间的爱恨交缠,远远不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那么简单。

当世界上最古老的电影节宣布将看似商业气息十足的《老炮儿》选为闭幕片的时候,所有人都会讶异一番。9月8日晚,该片提早在水城首次非正式亮相,放映地点是极少用来看电影的新闻发布会厅。尽管135分钟的片长、半截椅背和高悬的屏幕看得人腰酸背痛,但看完还是让人紧蹙的眉头一展——好片,妥了。

相比管虎的前作《斗牛》《杀生》《厨子戏子痞子》,《老炮儿》摒弃了结构与视听语言上的种.种花哨技巧,也不像之前预告片透露的那样风格浓烈,只用扎实沉稳的平铺直叙,不急不缓,娓娓道来。主角配角,主线副线,均可圈可点。冯小刚本色出演,他的诠释之精当,非任何学院派表演系教得出来;吴亦凡和李易峰也各自找到了偶像光芒与剧情需要的衔接点;许晴作为名符其实的女一号,表现出乎意料地好,褪去公主病,把北京丫头片子那股子爽快劲儿演出来了。

在现下“艺术”和“商业”两大派系渐行渐远的电影市场,《老炮儿》让人看到了双方握手言和的美好景象;在当今世态炎凉不断见诸报端的中国社会,《老炮儿》能重生浩然气,振奋精气神儿。影片并非尽善尽美,但无愧为有时代意义和思考价值的用心之作。当爹的和做儿子的,甭管多大年纪辈分,想看的里头都有,票房不会差。

篇7:电影老炮儿观后感

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炮儿”在不同人眼中,形象也不同。有人讲怀旧情怀、有人聊江湖恩仇、有人提时代变迁……还有人更绝,上升到了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其实何必,一电影而已。从我的角度看来,这片子聊的是人性,折射的是中国家长在家庭关系中的罪与爱。

冯小刚饰演的“老炮儿”六爷的一言一行,从打招呼到端酒,从赔不是到约架,每一帧镜头都在向晚辈们传授一些社会规矩,宣讲一些做人道理。个人觉得这源于中国家长内心深处对孩子“一代不如一代”的潜在蔑视感,和对自身“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潜在危机感。

前者让家长产生管教惩罚“不懂事儿”孩子的冲动,而后者,则使他们在见证孩子成长后,表现出极少流露的示弱和温情。中国家长,就是这么一个极度矛盾的群体。

“老炮儿”的教育方式,堪称很多家长的缩影。六爷无疑是爱晓波的,冯小刚本色塑造的“我儿子我怎么骂怎么打都行,别人碰,我就不干甚至拼命”的严父形象让很多人为之鼻酸动容。但是,感动之余,我们来看看六爷的这个教育者角色,到底成功不?

一、傲慢

身为83年群架一个单挑几十个,进过炮局跑过路的“牛掰人物”,六爷年轻时的暴戾是不言自明的,纵然成了电视里说的“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内心那股子傲气也时刻伴着眼神外露。行事也死性不改的生猛,儿子晓波犯事儿,回来直接就给锁门上!

看到这段,不由得想起自己小时候,四五岁就被老爸逼着练书法画国画,不练要打手心;七八岁就被逼着学武术,严冬腊月起早蹲马步的凄惨经历。不可否认,那段经历对我意志的训练和知识的积累有一定帮助,但现在回忆起来,显然我的童年几无快乐可言。

前几年新闻里面热捧的让孩子大冬天雪地里赤身打滚儿“磨炼体魄”的“虎爸狼妈”和当年的我老爸,看到六爷对晓波这狠劲儿,估计得在影院里感叹自己终于高山流水遇知音,恨不能钻进银幕跟冯小刚握个手。

生养孩子,便觉得孩子一辈子都欠自己的,自己对孩子拥有控制权,他(她)的一切都是自己给的,这是很典型的中式思维,很多中国家长都是这样傲慢地对待自己孩子的。

这种 “严厉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没有好处呢?影片明显给出了答案:儿子晓波继承了六爷这股子倔劲儿,独立反叛,性格坚强,有事儿自己扛,无论如何不求助家里。但他骨子里却并从未觉得六爷是个合格的父亲,甚至不认这个爹。

“虎爸狼妈”式教育的恶果展现出来:缺乏沟通、亲情淡漠、父子间尊重全无,成了只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家庭关系如果变成这样,孩子再成功又如何?这种教育方式完全得不偿失。

二、暴怒

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看典故便能略知一二:古希腊悲剧《俄底浦斯》的结局是,俄底浦斯杀了自己暴虐的父亲,最后伏罪自戳双目;而中国的圣人舜,则是父母怎么虐待折辱他,都选择了默默隐忍和逆来顺受。

神话传说中的哪吒三太子,堪称中国叛逆少年鼻祖,其形象被绘制在摇滚乐队LOGO中,取其“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之意。但哪吒反抗前有个前提——剔骨还父,剔肉还母。也就是你得先死一回断绝家庭关系,才有反抗资格。这是中国文化对家庭关系最深层的伦理暗示,传统观念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老子管儿,天经地义”。家长打死孩子都是应该应分,不能反抗。这种反人性的想法,恰恰就是中式家庭关系延续至今的思维基础。

在影片中,六爷认为晓波既然是自己的儿子,就是自己的专属物品,从穿着打扮到举杯姿势,都需要严格遵循他认准的那套“规矩”,如若不然,晓波面临的就是他拳脚相加的雷霆之怒。极度的控制欲与强烈的父权意识,就像几千年来加诸人们身上的一具枷锁,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也送了半条命(张爱玲《金锁记》)”。

六爷年轻时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混道上的”,虽生活窘迫,但他的行为模式带点儿李白《侠客行》中“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自由游侠风范。资助贫困女生、怒斥围观跳楼者等场面也映射出了他骨子里的耿直和善良。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中,他脑中坚信不疑的一些“规矩”,却使他成了一个抱残守缺,且对新生事物充满愤懑的旧伦理维护者。

新时代看似物欲横流,但有些旧的“规矩”真的好么?

三、懒惰

六爷和晓波喝酒畅谈的一幕中,提到自己对孩子目前生活现状的不满,用“你开酒吧,开个屁”表示了对晓波理想的鄙视,但反观他自身呢?打架斗殴,抛妻弃子,无论如何都算不上一个有出息的人物。那段全民疯狂的岁月,确实耽误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但改革开放时“老炮儿”们也就二三十岁,所以,六爷年过半百却仍一事无成的现状,显然不能完全归咎于时代之弊,而更多的是他自身“不当骆驼祥子”的莫名其妙优越感与懒惰,还歧视体力劳动者所致。

想要孩子优秀,自身先优秀起来。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虽然六爷对晓波默默的付出和爱护不可否定,但是,在子女教育中,家长要以身作则这点上,他是相当失败的。

四、嫉妒

,台湾歌手任贤齐红遍大江南北,彼时年幼的我还特地查《康熙字典》研究他名字的涵意。然后学会了一个成语“见贤思齐”,意思就是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要想办法学习,使自己也进步,跟他比肩。

我们的六爷显然不是这么干的,当他看到昔日兄弟“洋火儿”不再是摆弄炮仗的混混,成了出色的企业家之后。对对方的态度急转直下,处处挑刺。但是,洋火儿并没做错什么,赶上改革开放大潮,拥有聪明头脑,遵循时间观念。靠自身智慧和辛勤获取财富,过上更好的生活无可厚非。但在六爷眼中,这竟成了他的原罪。这一场戏里,六爷的表现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在银幕外仿佛都读到潜台词:“你洋火多什么啊?当年一起混的,凭什么我受穷你有钱,真是今非昔比,人心不古啊!”

这叫什么?赤裸裸的嫉妒!片中六爷对比自己优秀的人的轻蔑,固然是他维护自尊的方式,但儿子晓波也恰恰因为这点而看不起他。六爷对与自身不同,自己所无法理解的人事物全无包容。要么翻脸无情恩断义绝,要么想方设法踩人下来。对看不惯的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千只脚的荒谬年代虽然已逝去,但其遗毒,却成了中式思维中极恶的一部分。

五、色欲

许晴饰演的话匣子是六爷的情人,不仅人好看,而且用情专一。她的性格代表了一部分敢爱敢恨的北京姑娘,在六爷最需要帮助时,她拿出了自己全部家当。事实上大多北京姑娘都不拘着、不拿劲、有事直说、爱憎分明。

北京姑娘极少对喜欢的人真动气,而是习惯于以插科打诨的调侃来逗闷子,例如六爷ED那段,话匣子没说你怎么不举之类的,而是挖苦:不行也好,您要是死我身上算怎么回事?把北京姑娘的调皮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六爷是怎么对待这样美好的姑娘的呢?简单粗暴推倒直接上,让好多带着孩子去观影的家长尴尬,而且,谁会对看冯小刚的屁股有兴趣啊!这场戏里看不到任何对女性的尊重和爱护,无怪乎很多妹子觉得这是一直男癌电影。六爷像堂吉诃德一般举着军刀杀向冰湖前,虽然把寥寥无几的家当空投给了话匣子,但毕竟没有正式给这段感情一个名分和说法。有人理解为隐忍,有人理解为不负责,见仁见智吧。

在对奥斯卡经典黑帮片《三步杀人曲》的评论中我说过:中国电影里缺乏真正的绅士,更少见真正的硬汉。其实,电影就是社会现实的浓缩。六爷抛妻弃子跑路,让晓波一直记恨到新世纪,这“老炮儿”的行为,委实有点儿不够爷们儿。有人说,六爷茬架前对亡妻遗像烧香彰显他念旧情,但这毕竟只是走走形式主义。人活着时候你干嘛去了?

所以,当六爷过问儿子晓波的感情,并说“不能嗅别人的蜜(抢别人的女朋友)”,晓波硬生生回敬了一句“关你屁事?”。

六、贪婪

六爷嘴里一直念叨的老北京顽主行事规矩是“有里有面儿”,但当小飞女友把他输的那十万块钱原封不动还给他时,他也没说啥就匿下了。这点儿小小鸡贼之举,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该是一个可以理解的设定。毕竟这十万块钱可是六爷跑遍京城从各路朋友那里凑的,其中还有话匣子的八万家底。对方送回来,不收白不收。但这么干,跟“有里有面儿”“讲规矩”可是冲突的。

宋小明曾在《武之舞》中以“柔情铁骨,千金一诺,生前身后起烟波”的词句来赞颂中国古代侠客重义轻利的精神。导演力图塑造六爷“重情义,守规矩”的形象,但中式小农思维中的市侩和目光短浅,只看眼前利益,视信诺如无物,恰恰是与“真正的侠义”矛盾的。

六爷收了这钱,说贪婪或许牵强,但钱一收,也就彻底宣告了他一直坚持的所谓“里子”的不正和“面子”的崩塌,他的行为,不知不觉间成了对他所恪守的“规矩”的最大讽刺,暴露了这些虚妄信念在现实面前的苍白和虚弱。六爷也就没法继续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了。当然,影片在这里对人物的表现极其真实,充满矛盾,并不完美的人性,才是生活的常态。英雄与反英雄的对垒,在六爷身上展露得淋漓尽致。

七宗罪,除了“饕餮(破坏健康的暴食)”六爷没犯,其他一个不落,但他的身子骨显然也跟健康搭不上边。所以,身为家长,六爷对晓波、“老炮儿”对“小炮儿”的教育过程,最终以全方位多角度失败告终。

篇8:电影老炮儿观后感

管虎在金马奖捧红了黄渤(《斗牛》),这次又让金马把最佳男主角奖双手送给刚当主演的冯小刚。那么“小刚炮”是不是真正适合“这个角色”的人呢?当然了,不客气地说,要不是导演这层光环罩着,他就是北京一老痞子。他可以在电视上骂,也可以在网络骂,可以骂金马奖,也可以骂《是速度与激情7》,一边骂影评人看不懂,一边骂综艺电影垃圾。他就是这么直溜儿,这么不和你客气,这么要啥有啥就说啥的不可一世样儿。

姜文曾盛赞小刚会演戏,说他不当演员,真是中国演员界一大损失。我觉得冯小刚个人与昆汀倒有几分相似,看起来都痞里痞气,多数作品却充满才气,有嚼劲儿;还尽喜欢在自己电影里客串,一天有事儿没事儿瞎BB。

管虎当然没有这癖好,他顶多在电影里安插个乞讨者,然后说乞讨者来自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其实是自己祖籍。搞得像模像样。他曾在电视圈混了几年,始终放不下早先学的电影,又开始拍了。《斗牛》、《杀生》、《厨子戏子痞子》,无一不是霸气侧漏,叙事缜密,画面特立独行,无论要表达什么主题,总会在循序渐进中推演出一套思想。

所以管虎要讲这样一个充满时代感的故事,冯小刚要演这一个充满历史感的角色。也许没有比这更配的搭配。

有同事说结尾欠缺点高潮,有同事整体上给七分。从来都是有人叫好,有人则不。在我看来,《老炮儿》并没有透露出管虎的十足才气,小刚的表演也不尽然完美,但直到最后一刻,让人惊艳。

这股惊艳挥之不去,只要我一想起结尾,一想起起承转合後的那一幕斗争,就憋着一口气,想多看几遍,再去二刷,舒缓舒缓。

我知道北京一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者还有些文化,但一定有过自己的辉煌。他们在文化名城下熏陶出的不是文化人气氛,而是介于这之间的,不守旧又不立新,只顾着自以为的一股豪气。说是揷架,又不是打架那么简单。六爷就是这样一个人。

没事儿提笼遛鸟儿,也不刻意打抱不平,如同他不会刻意去寻找自己半年不回家的儿子,看到小偷偷东西厉声责骂几句,帮卖煎饼果子的老熟人给城管说几句话,凡事儿都会点个道儿,霸气犹存,却又显得不温不火。

他与闷三儿等几个人,身上留着年轻的遗留的“江湖风骨”,遇到事儿不会躲。他也常常感叹现在的年轻人,打架没轻没重,不小心就插死几个人。

“老炮儿”有老炮儿的规矩,“小炮儿”也有。现在敢玩的年轻人要么是富二代,要么是官二代。人家早就不管你那套规矩了。偏偏吴亦凡饰演的小飞,又是个爱读武侠的阔少,不可一世,却被六爷的“江湖侠气”,有嘛说嘛的公平给震撼到,磕来碰去事件早已升级,却还是相约颐和园揷架,干净利落。

中间故事很平,在管虎的调教下却生出许多生气,老子与小子的纠葛,时有时无展现出的老炮儿过去,六爷与小飞对峙,很多时候就是磨磨嘴皮子,没有动手分毫,却话听有味儿,气势情感爆棚。甚至,在都市中看到了一股武侠的气息!本来就该有的地铁十号线,怎么看起来那么违和!

这也说明了每个人心中自有一堆火焰,你知道地铁上的六爷是主角,你会记得他。当六爷淹没在了人群的洪流里,你才惊觉:这世界没什么不同。

当六爷犯病时,他就成为了普通人。再也无法对旁人指指点点。当儿子责骂他,当初是多么地不负责任时,他边喝酒边默默流泪,说:我给你磕头行吗!

就算坚信着“长幼有序,儿子不能打老子”的信条,情绪也在最后一刻崩盘。

六爷背起那把武士刀,忍着病痛,独自去揷架。他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死去,是在路上就病死,还是揷架时扛不住离开。

他就像平常那样,把头发剃光,走出门,在巷子口,给常年坐在那儿的老爷子照旧点上烟。大雾(霾?)弥漫,一个宛若永恒的特写,他的脸上不带任何悲喜。

在最后一刻,他站在冰面上,开始奔跑。震颤的鼓点与钢琴化作节奏音乐,直击人心。他开始痛得流汗,表情狰狞。步履却史无前例地坚定,六爷就那样一直地跑着,与青春作别,与岁月挥手,留下身后一堆昔日兄弟,跟着嘶喊。

篇9:电影老炮儿观后感

老炮儿,电影结局定格在老六举刀奔袭,心疾发作,倒在冰封的湖面上。绿色军大衣,长柄日本军刀,都来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与老六一同逝的,不仅是一个时代,还有他所代表的中国骑士精神。

其实,老六背后的那一帮老兄弟,在最后的茬架出现与否,都已经不再重要,电影已经充分表达了它想说的。反而觉得,如果电影的结局是老六孤身一人,奋力挣扎,抱刀而死,这样的结局更具表现力,电影更有唯美的味道。毕竟,悲剧就是把人所希望看到的,摔碎了给人看,如此才有更为强大的震撼力。老兄弟的出现,与其是说给冰冷的季节、或者说冰冷的现实几许暖意,不如说更像是一种观众期许、导演安排的自我安慰。如鲁迅所说,“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

现代社会中,最有力量的两样,权力和金钱,老六都不相信,他有他自己所信奉的那一套。老六信奉规矩不能乱,所有事情一码归一码,钱的事儿钱解决,文的事儿文解决,武的事儿武解决,彼此不能错位,错位就是乱了规矩,使钱解决不了动手的事儿,动武也解决不了是非的事儿。在他的信条面前,生命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

老六做事只求心安,不求回报,他也希望这能成为别人的处事原则;他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至于别人如何对他、如何看他,至少在表面上他是并不在乎的。他要管闲事,要打抱不平;为救闷三,他四处筹款借钱,闷三出狱后他却绝口不提此事;他借钱时看到朋友的难处,不但无法开口,还偷偷的留下一笔钱;帮助乞讨女孩儿,他明说了,你要是骗我,那我也认这个栽;面对大款老友洋火儿,他却始终不愿主动开口提借钱之事,尽管彼此已是心知肚明。

水浒的聚义是老六心中的理想。他甚至跟儿子半开玩笑说,要把自己的小卖部改造成聚义厅的摆设模样。一部江湖的片子,整个电影里面,却只有两个名字是带有江湖辈分色彩的,那就是“六哥”和“闷三”,同时这两个人也是最为坚守信条的。两人的打扮、形象似乎都定格在了上个世纪70年代,显得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老六曾经对自己的行事风格和江湖智慧信心满满,当他拿着两千元钱找小飞了事儿的时候,被年轻一辈讥笑、讽刺,甚至抽耳刮子,多少会让人想起唐吉诃德冲向风车滑稽一幕背后的绝望与凄凉。但老六似乎并不在乎这些,将如何受辱回头就毫无遮掩的告诉了朋友。因为在他眼里,这些无关面子、不是耻辱,而没按规矩做事儿、无法摆正摆平,那才是最大的耻辱。

老六有他自己关于生和死的理解。How can a man die better than facing fearful odds? For the ashes of his fathers and the temples of his Gods. 怎么样才能死得其所而不怕死亡,是为了保护信仰的圣殿和追寻祖先的足迹。

任何一件伟大的作品,都是带有艺术神秘感的,每个人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解读。老六最后举刀奔袭的那一幕,可以看作是生命最后的呐喊,也可以看作是英雄垂死的反抗。

多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半壁江山一直被欧美电影所占领。从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终结者,到动作电影007、碟中谍,再到神话电影加勒比海盗、指环王、哈利波特,甚至到感情文艺片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无不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其所宣扬的西方骑士精神也构成了它们的文化内核,将思想层面上升到反思生命价值和精神传统的神圣高度,也成为了它们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篇10:电影老炮儿观后感

六爷在自己的世界里,六爷的世界是六爷的江湖,为朋友两肋插刀,做人仁义,做事厚道。在江湖中就得讲江湖规矩,讲道理,这是六爷的根本。有了这些的六爷很有人味,确被世人看不上,看着走街窜胡同爱管闲事的六爷让人羡慕,甚至让人嫉妒。

我们总是会否定那是些跟我们不一样的家伙,可是又在背地里里偷偷嫉妒。活的洒脱的六爷有自己的麻烦,为了摆平儿子惹的祸,六爷被现实的残酷砸的有些惊鄂,社会人人自危,看热闹不嫌事大,朋友的拈酸粘醋,都让六爷很憋屈,这样的世界让六爷很无奈,深深的悲凉掉落在冯小刚仰望天空的深邃里,禁锢在寒风凛凛的北京四城中。世界走的太快了,六爷没跟上,他有些不认识这个世界了。很是无奈,但是六爷依旧是那个遛鸟串胡同的老炮儿,六爷的江湖是六爷的信仰与他人无关。

小飞一个被宠坏了的官二代!没信仰、没梦想、甚至没生活,只有每天的醉生梦死,向往有血有肉的生活,却被现实捆绑甚至吞噬。没有遇到六爷的小飞像个没有灵魂的废人被自己的父亲任意摆布,他对生活的不满充斥在三环的风驰电掣里,好像这样就能发泄自己,向这个世界控诉自己的不满,这是可笑而又悲哀的!六爷的出现像是一滴水滴进滚烫的油锅里,六爷的信仰激发小飞的斗志,看到这里才发现,原来我们一直认为的小飞他也是有热情的,也想活出自己的精彩,他并不是一个行尸走肉,一个麻木不仁的人。新旧两代人的对抗,总以为这是电影的最大茅盾,导演的讲述却让其升华到更高层次,由最初引起矛盾的女孩又意外的引出更大的大事大非。

波儿,六爷的儿子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最多是自己的影子,总是一脸的倔强,甚至带着鄙视来对抗自己的父亲,总是觉得父亲不爱自己,不理解自己。在波儿的眼里六爷是落伍的,是自己生活的绊脚石,甚至一度想把六爷清除自己的生活。他们像中国千万对父子一样纠葛而对立着,却又深爱着对方,就像波儿他没有办法让六爷一个人留在那胡同里让人打,六爷也没有办法看到儿子昏迷在病床上而息事宁人。故事到了这里,六爷的生活,麻烦一件一件的来了,好像来不完似的。无意间得到贪官的证据让六爷陷入更大的困境中,在面对小飞开的一百万六爷的回答是一千万也没戏,就像在约架的前一天六爷让弹丸子把信寄给中纪委说,别看我们是小老百姓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这就是六爷的道义,人活在这世上总要有人味,可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冷漠,自杀的人站在楼上,下面的人却高喊着让他跳下来,看到这一幕我是心痛的。

六爷走在危险的冰面上,那危危颤颤的冰面仿佛是这个世界快要坍塌的的道义,它快要塌了,脆弱的让我们胆颤心惊!生病的六爷举步维艰的走在上面,他高举军刀冲向对方,是在纳喊,是让这个世界醒醒,即使倒下了,看着他身后冲过去的兄弟,我是感动的,是的,他们在冲过去的那一刹那就已经完成了自己信仰的洗礼!就像最后一幕即使是从看守所出来,我们依旧阳光灿烂!生活就是这个样子,麻烦会一直来,可是面对磨难我们是可以选择的,做人就是要有道义,得讲规矩,得有人味!

篇11:《老炮儿》电影观后感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

首先我要说,我真的爱死北京了。这种爱,来自于熟悉又陌生,我是一个东北人,每天听相声。对于北京话的土语大多数能了解其义,但是毕竟很小我就离开了东北,并且东北的生态文化与北京的差距一点也不小,我所喜爱的北京更多的来自于臆想。来自于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茶馆》,来自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来自于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来自于刘心武的《钟鼓楼》。在中国,没有任何另外一座城市能有这么的作品对它细细的描述,它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处肌理,每一条血管,都骄傲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正如伦敦或者巴黎。我喜欢这座城市,来自于想象,来自于描述,而一旦踏入到这座城市,则是一片阴郁灰暗的钢筋森林,历史的遗留更多的是一种不礼貌的迎合,改变远比坚守轻而易举。这座城市实在是承载了太多的符号,以至于任何的一种符号都似乎又无足轻重。奥运会并没有过太久,遗址就和圆明园一样归于沧桑。而这座城市又在兴致勃勃的准备不久远后的冬奥会了。

六爷与我一样有着这样的惆怅,但不同的是,他确实存在在这座城市,跟随着时间在这座城市经历风雨。曾经叱咤风云,建立过属于自己的辉煌,却仅仅因为城市的'变化被这座城市抛离。到,不过二十年而已,整座城市却已经蜕变了无数次,变得没人可以完整的看清这座城市了,更不论一个胡同里的小市民了。美人迟暮,英雄暮年。尽管他不愿意听到电视里说的“年过半百的老人”,却不得不承认,他不认识这座城市了,不再认识如今的规矩。他的信念和原则,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正如胡同慢慢都消失了,留下来的,不过是供人把玩的玩物罢了。

北京人天生有一种优越感,这是因为这是皇城根,并且经历了短暂的非首都的时光后又成为了整个国家的中心。《钟鼓楼》里有一段故事,两个一起逃难到北平的兄弟,一个留在了北平,见证了北平变成了北京,一个响应了国家号召了农村。当时要分别的时候定下了要结成娃娃亲。当儿女都长大后,了农村那位的女儿来北京探亲,辗转反侧来到北京大爷的家,尽管北京这位也只是住在大杂院,修着自行车。但是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冲击足以巨大。她不明白为什么城里的人男的女的对着电视看足球有什么意思,蛋糕是填的却要配上苦涩难咽的咖啡,电脑究竟是什么东西。娃娃亲更是一个笑话罢了。

这是刘心武先生写的1982年的故事,但是到了今天,这种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变得更大。当两个兄弟的第三代的时候,恐怕更是难以跨越的鸿沟。时代在很鲜明的在这座城市留下烙印,所幸的是,我们不仅仅目睹,亲身经历,并且将之记录保存,成为一个博物馆里的标本。试想一下,我们今天很难在想象汉朝时候长安城一座坊里面发生过的什么事,或是北宋年间东京汴梁一座瓦子里有什么样的故事。并非在那个时代的国家首都里的市民没有“胡同文化”,仅仅是因为时间让曾经泯灭。规矩,说到底是要让人遵守,当人都逝,规矩同样不复存在。

但是六爷并不甘心,他很清楚的意识到这不是他们的时代了,却还想努努力证明自己还成,还搂得住。没有人会心甘情愿的退出历史舞台,虽然连宣武区都不复存在了。这其实不过是历史的循环:在六爷年轻的时候,规矩同样是被他们打破的,特别是在那样的特殊历史时期,他们打破的力度远超任何一个时代(虽然严格来说,六爷并不算真正的“老炮儿”这一族群,但是六爷可以算作是一种延续)。而当他们老的时候,小飞波儿这一代又在打破他们的规矩。

回归是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规矩的回归,亲情的回归,友情的回归。但终究回归变不成回。那个时代最后的背影,是六爷独自一人奋力的向前奔。故事在此戛然而止是非常高明的技巧。让回归归于伟大,然后束之高阁吧,毕竟这个社会,还是“洋火”这样的人才回吃香。

回归的主题同样决定着观影者的态度。电影里对于历史和现实有着太多的隐喻,而这种隐喻,亲身未经历过的人是很难意识到的。而不同年龄段对于这些隐喻的理解同样会大相径庭。前几天和媳妇聊天还在说,现在和她玩得那帮都是95,96年的,他们知道香港回归是怎么样的吗?而他们的世界我们又能理解多少?可悲或者可叹的是,我们这代人才刚刚开始工作,已经要尽力的摆脱后来人的追赶了。正如当我真的到了钟鼓楼,什刹海,银锭桥,试图随着书里的描写寻找曾经的故迹时候,那一片早已经成为外来旅客的重要景区和酒吧街了。

锵锵三人行里窦文涛一直在说,他是哭着看完这部电影的,一边哭一边说这电影有问题。整部电影有着太多扭巴的地方,但似乎每一个觉得不对劲的地方逻辑上却又说的通。个人的猜想,一方面来源于自身经历或者固有模式的投射,以及顾及到电影审查原因和删减情节的原因;另一方面更多的可能是导演的有意为之,毕竟这是导演管虎自己构建的“规矩”,作为一个风格分明的导演,管虎的另外两部作品《斗牛》和《厨子戏子痞子》同样有着同样的问题,就是扭巴,结局你可以猜到,但是怎样达到结局你却总是觉得唐突。他的作品不太能用一个类型片进行概括,《斗牛》和《厨子戏子痞子》都可以算得上抗日神剧,但是和电视屏幕上的那些抗日神剧相比,又是完全不同的物种。就像臭豆腐和公共厕所,前者臭只是风味,后者是真臭。

冯小刚演技是真好,一直是收着演,却总让人能感受到内心的那种力量。如果他不是做一个导演,而是一个演员,同样会是国内的顶级演员。电影里面的老戏骨们的表演,足以让这部电影当作教科书。当梁天在这部电影里一扫而过的时候,你能很明确的知道这部电影讲的是北京,而不是别的城市,这就是一座城市给一个人留下的烙印。窦鹏的编曲恰到好处,你不得不惊叹他们这一家子为什么都这么才华横溢。电影足够脱离现实,又足以回归到现实,把故事说的没毛病,至少逻辑上没毛病。不管争议如何,这部电影足以是最优秀的华语电影,特别是对比了太多的粗制滥造的电影以后。

篇12:老炮儿电影观后感作文

关于老炮儿电影观后感作文1

电影开篇六爷的一句“讲究”意味深长,道出了他内心的一种规矩。也为本电影奠定了一种基调。

骑自行车的小伙儿以及张一山扮演的晓波室友是当代很多青年的典型代表,就算在求人问路的时候任然这么的趾高气昂的样子。一个“你好,请问”都不用。对老一辈的不尊敬,这正是当代孩子从小在温室里长大的结果,家里的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围绕着一个宝贝儿转,对老的呼来喝去的,自己是皇帝。踏上社会了,家里养成的坏习惯带到了社会上,孤傲的要求他人围绕着他们转,对他人的不尊敬等。这不正是老一辈看不惯的一种社会现象么。六爷指桑骂槐的教育正是许多父母在家庭教育里所缺失的。

紧接着城管收摊这个事情让我映像颇深,也为本片更深层次的奠定了基调就是万事讲个“理”字。无证设摊,被没收工具在理,弄坏面包车灯赔钱,该!你打人了,我打回去,那也是理所当然的。

现在这人儿,见事儿都躲。道尽了事态的炎凉。

在商议如何救晓波的问题上,六爷始终没有选择报警。在他的道义里,晓波不仁不义,是该赔偿人家,他还是想用江湖道义来解决眼下的事情。整件事情的转折点在灯罩儿把车刮花,本来完全可以解决的事情出现了新的变化。从侧面说了世道变了,而老一辈的不能再用当年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晓波被送了回来,钱也如数拿回,事情本来应该完美的解决了。袋子里的汇款存根引发了新的问题。龚叔不由分说的就把人打了,六爷表现出了当年的气魄,一把环形锁也不怕你人多。一向愿意以江湖道义解决问题的六爷最后选择了把证据交给中纪委。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绝不屈服。这也是一种正义。

电影中段,六爷到处借钱借不到,看的时候有点心酸。一帮兄弟如今却是变了。是事态炎凉,还是大家都变了这谁也说不清,折射出社会的一种病态,诚信的缺失。就算是过命的交情,在谈论到借钱的问题上都退避三尺。是不想破坏兄弟间的情义,还是信不过多年的兄弟情义。这都有着自己的苦楚。六爷最后没有拿洋火儿的钱,足以说明他觉得兄弟情义比钱财远远重要。

影片结尾,弟兄们一起步出看守所的时候,可以看出当年他们的情景。电影通篇没有描述过他们的过往,但其中穿插的各种细节表现出当年的他们活的精彩。为最后他们一起步出看守所所感动,无论现在我们发展成什么样,兄弟还是兄弟。情比金坚莫过于此。

小飞最后想用六爷江湖的方式将信件要回来,影片的最后,六爷强顶着身体的不适,独自一人举着军刀向对岸跑去,站在他背后的兄弟眼看着背影的远去,是何等的悲伤,也是电影向表达的,举刀将不正之风砍去,无论哪个时代,道义、情义、信义是通用的。六爷倒在了湖中心,兄弟们会继续勇往直前。晓波最后还是开了聚义厅。又养了一只八哥,学会了叫爸爸。以此纪念逝去的父亲。

关于老炮儿电影观后感作文2

一别小学十余载,除了那时看抗日剧写观后感之后,还真是第一回看完电影正儿八经写东西,肯定谈不上影评,算是观后感。

好的电影不仅能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更是一个时代的横切面。

先来说说那个约架处事的时代。我没见过老北京胡同里的老炮儿,湖南南蛮之地父辈们的义气江湖、刀光血影也并没有眼见为实,但我也记得小时候我爸给过我一把自制的短刀,尖锐锋利,绝对是擦皮见血的货。那时候出远门火车站坑蒙拐骗的是明着来的,乡镇里都传说着道上的人儿各种牛逼的事迹,整个社会风气是如此,这股江湖气是确然存在的,以至于后来几部《古惑仔》继续影响着校园一代人,继续着那股讲道义的江湖气。学生时代用书卷成的实心棒子、藏的自来水管子等等是“轻武器”,买的铁链、砍刀等等属于“重武器”,学校操场、校门口单挑群架没有干过的,一定也见过,我没打过几场硬架,但也帮我初中的表弟出过头,当时对方那小子是从书包里掏出了刀的;高中有个很好的初中兄弟被人捅了刀,差点丧命;复读有个很好的哥们被人用啤酒瓶砸了,医治无效去世。这就是我们年少的时代,父辈们江湖气魄的时代。继香港《古惑仔》系列之后,感谢《老炮儿》从另一个侧面继续讲述那股道义盎然的江湖气,刻录着那个时代的血气、纯粹。

从法理上来说,香港的古惑仔也好,北京的老炮儿也好,其解决矛盾的方式均是属于“自助行为”,当然是广泛意义的不合法的“自助行为”,但其存在自有其历史必然性,而电影的使命只是通过当前时代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诠释、记录那段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沙,并提取出其闪光、正能量的一面,如此便足矣,对一个时代的辩证批判、改革思进都应该是史学家、政治家的事。

关于老炮儿电影观后感作文3

从小到大,我一向是比较崇拜演员,看不上导演这个角色。演员可以在镜头前面拼死拼活得表演,导演在后面一句话可以决定演员的努力是否可行。这样不尊重演员的人物,好像也不值得尊重。

那小时候的很多想法,都算是看了事物的一个片面。实际上运筹帷幄比拼死拼活要难得多。冯小刚有能力导演,那么演技也会是不错的。总体来说,对冯小刚这个角色,是个丑角,而且在媒体面前还特别冲,当然不招待见了。

你仔细回忆一下,小时候,或者说早期的影片中,人物都是个什么样的形象?无非好人真善美,坏蛋假恶丑。说句不好听的,国产影片被这个不成文的规定约束了好久好久,以至于从影片一开始就能猜出结局,所以看国产影片最重要的就是等到结局并且与我想的一样,就算是一种成就感吧。当然为了荧幕效果这样做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符合“长得对得起观众”这句话。

从开始看外国影片开始,好像就能感到不同点,不是每个正面角色都是长得好看,不一定每个大反派都是奇丑无比。这样的效果就是,总能让人心中留有悬念,往往可以把观众留到结局。导演冯小刚成了金马奖影帝,刚开始挺奇怪的,后来想想,可能也就是这样一种运作。参考美国好莱坞的游说制度,金马奖很可能也是这样的评选流程。

首先电影是得是好电影,不能太过分,就像前两年上映的《汽车人总动员》,画面粗糙,人物完全模仿《汽车总动员》,然而导演坚持表示没有看过《汽车总动员》,并且宣传海报上面“人”字被一个救生圈挡住,看上去好像就是《汽车总动员》的字样。这样,处于吹牛初级阶段的导演,怎么导演都没办法入围那个评选的,实在是看不过去。

吹牛必须有底气,或者智商足够使得别人信以为真。就像《老炮儿》里的男主角,虽然没什么钱,但是为别人做好事,出恶气,都是必须要的步骤。

电影的运作和评奖的运作都是相辅相成的,相互离开了都不会风生水起;以前从来都是认为,一个机构一个组织都是十分的公平公正,不掺杂一点点虚假,在那个评委席的中间永远都坐着一个圣人,能够置身事外,看清事理。可能吗?连国际足联都是博彩公司开的,那电影公司搞个电影奖,岂不是很合理?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还是以灰色为主。

很多东西被人们淡化了,但是并不代表不存在,或者说中国整个时代处于和平时期很长时间,以至于很多人忘记了很多本质东西的必要性。在北京处于老炮儿崇拜的年代中,很多人表现出了对于本质力量的追求。

老炮应该来说算是一个时代英雄的象征,大家都穷的时候,比较的东西往往都是一些内在的精神,虽然说这样的做法并不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我也是听说的,“老炮儿”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北京有个看守所叫做炮局胡同,老进去蹲局子的人就叫做“老炮儿”。

电影里面,许晴演的理发师,对男主角是非常的爱,从很多细节处都能够看出来:男主耍疯了给他付医药费,没钱了暗地把积蓄取出来,最后打架的时候还帮着叫人。这按现在的标准来看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女人不爱正人君子却爱地痞流氓,难道是主流价值观吗?

其实本质的东西就是这样的;我还记得动物世界里面描述的,很多雄性动物为了博得雌性动物的欢心,就要把其它雄性动物击败,甚至是打死。历史发展到今天,这样野蛮的行径已经收敛了起来,但是人本性的一些东西并没有被改变。北京姑娘爱极了老炮儿,也是这个道理。当然现在的事理本质还是如此,大家知识水平提高了以后就会玩一些比较高级的东西,雌性还是渴望雄性充满力量。

那现在为什么不崇拜流氓地痞了?我个人感觉和计划生育有很大的关系。以前孩子多,照看起来虽然大部分父母并不想对孩子们有一点点的不好,但是相比于当前,独生子女占主要比例的家庭之中,当年一个人受到的父爱母爱都被均摊了。孩子怎么样,被欺负了还是怎么样其实有点力不从心的意思。

管的少了,所以大家做事都不太约束自己,孩子们自己开始混社会,混出了自己的规矩。身在京城,受到的影响很大,大家茬架起来,打伤了给人送医院,打完了当兄弟,都是还是很有一股骑士精神。但是现在呢,大家都是独生子女,没必要再为了一点点事情打架,顶多叫嚣几句,回头倒是还是怕伤了自己。

而且那会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从战争年代中摸爬滚打过来的人们群众都是刚开始接受中国政府的新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还是强调的还不够。

我有幸在京城读了四年书,北京的风貌我还是能记住一些的;看了电影之后,感觉电影里面的老北京风貌还在,但是现在已经大不一样了。

高晓松,在他的脱口秀节目里面讲到,现在的老炮儿有四大特征:① 老炮儿不是大哥,但是出来办事情,大家都需要给他面子。② 老炮儿对于自己身边的资源很清楚,北京话叫做“门儿清”,但是不用来赚钱。③ 老炮儿老了以后选择用睿智的方式处理问题,而不是打打杀杀。④ 现在的老炮儿很失落,几经磨难终于混出头了,他持着自己引以为傲的那一套去处理问题的时候,发现时代变了,他要不来年轻人给他的尊严。

大学四年,对北京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北京的烧烤摊。这是在北京极为火的一种食物,在烧烤摊上吃饭,你能听到老北京人大声的讨论问题,光着膀子,剃个光头,一手抓三根羊肉串,另一个手一瓶啤酒就着喝。大致就是这样一种形象,虽然不太确定他们是不是老炮儿或者地痞流氓,但是我还能感觉到一种惆怅的傲气在他们身上存在着。牛逼的人物,现在已经并不是天天吃烧烤摊,也并不会去光膀子吹牛皮了;能感觉出啦他们内心还是惆怅的,大声的说话可能是习惯使然,但是现在的人会选择小声交谈。

我大学里有个体育老师,看上去年纪挺大的,但是就是给人很精神的感觉;一次在马路上遇到,他骑着自行车,被一辆车晃了一下,他怔住了,但是立马骑车走开了,回头骂了一句: “哼!傻逼!”大致就是这样的意思。北京作为京城,无论是哪个时代,都会被添上一股政治气息,虽然这些规矩并不会对广大老百姓造成太大的作用,但是会给所有人染上颜色。

在北京的人,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好像都会时不时得讨论一下国家大事,这作为一种北京的标志吧。当今,北京人已经占了少数,过年的时候北京几乎是空城。外来的文化冲击了老北京。我有几个同学觉得,北京人说话感觉自己特牛逼,有时候比较蛮横。也是文化使然吧,比较骄傲于这一点,算是本地人最后的底线。

我曾听过一句话,“凡是以咱们某某人,比你们不知道牛逼多少了。”都属于这个群体中混得不太好的一类,需要用平均水平抬高自己的水平,好多网上的喷子看起来很可怜也是这个原因。

电影本身。说了很多非电影的东西,回过来谈谈电影本身吧。冯小刚的演技是不错,把北京老炮儿的傲骨全部演绎了出来。电影里面,冯小刚演的叫张学军,儿子是张晓波由李易峰演,吴亦凡演反派叫小飞。我下面都拿电影名字讲,算是对电影本身的一种尊重吧。

梗概不讲了,不能剧透,说说细节,体会老炮儿的心情。故事开头呢,张学军给一个卖煎饼的兄弟出出气,这个哥们不服城管收他煎饼车,跟人急了,推了一把,这个城管队长呢,也不高兴,反过来抽他一个大嘴巴子。张学军上去,把事情说明白了,这事情合理合法,该怎样怎样,被没收了就应该认这个命。还有砸了别人灯罩儿,钱也赔了。回过头来,让这兄弟抽这城管队长一个大嘴巴子。一码归一码,睿智里面也带着一点傲气。

张学军在小飞那里被小飞兄弟打了一巴掌,人家是主场,奈何一群非官即富的玩跑车的孩子,但是打的是一个老炮儿。张学军被叫嚣的小伙子一巴掌抽上去之后,回过头看了很久。甩了一句硬话:“成!这事儿算成了!你叫阿彪是吧?那天你得在这儿!”张学军在别人的地盘上横不起来,但是呢也不能丢了面子。

之后呢,张学军各种原因去筹钱了,到了一个兄弟公司里面。兄弟当然是混得风风火火,人家呢也很有素质,见了张学军不忘一声“六哥”。从头到尾,没有一句不敬的话,但是犯了一个忌讳,老炮儿这类人绝不能张口提“钱”字。 “我缺钱时怎么着?把我当什么人使了?要饭的?!”就是这样的感觉。

这个兄弟,拿出一沓钱给了张学军,但是人家不要了,觉得面子上面过不去,老炮儿再穷不说自己没钱。就好比孔乙己说的:“读书人的事情,能叫偷吗?叫拿!”如果觉得比喻不太恰当的话,你可以体会这个意思上面的相通之处。

我在最后才知道冯小刚不是导演,只是个主演。导演叫做管虎,不算是大红大紫的人物。除了有几辆豪车撑撑场面,所有的场景几乎都集中在北京巷子里面。但是呢,说话说一半,让人稍微猜猜,这种感觉导演把握的很好。我记得有次初中作文题叫做“留白”。确实让人感觉不错,有好电影的风范。去过没去过北京的人,都可以看看这个电影,因为人性是相通的。

关于老炮儿电影观后感作文4

下午看了《老炮儿》,电影如我期望,解渴解饿,还解乏。冯导儿虽非导演,但故事中的六爷绝对是按着冯导的范儿量身定做的,只是这些都交给管虎导演完成了,让冯导可劲儿的撒个欢儿,捎带手拿了台湾金马奖,给年轻演员上了一课。

小刚导演的作品,真的对我影响很大,从小到大吧,也许不只是他一个人,还有王朔、刘震云、叶京、葛优、张涵予等。

小时候喜欢军挎包、绿军装、军帽和小刀等,说实话,那时候是无意识的,我们就是喜欢这些东西,不论那是什么范儿。

初、高中看了《围城》、《编辑部故事》、《过把瘾》和《一地鸡毛》,直言不讳,这些电视剧甩今天的《北上广》可不止几条街,至少几个县,接着又看了不少王朔的书,真心喜欢这些京味儿的词儿和造句方式。剩下的就是模仿、模仿、模仿。

大学四年里对冯导儿的作品几乎一部不落的都看了个遍,新片儿出来之前,如果实在饥饿难耐,就把老片儿再租回来复习一遍。

从到,《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这些作品加在一起,就是那几年的中国电影的最高境界,名利双收加上观众过瘾,只要看看后面贺岁跟风的规模,就知道冯导的分量和贡献。

04、之后,冯导稍稍转向,由自己最擅长的方向转为自己最想做的方向,同期有类似转变的还有陈凯歌导演和星爷,我只能说这或许就是英雄所见,不但相同,而且同步。

在后面的作品中,《集结号》、《唐山大地震》、《温故1942》绝对是震撼心灵的上等佳作,作为观众和粉丝,我感谢冯导在那些岁月给予我如此的感动和领悟。

但《私人订制》没有让我感受到过瘾,心中莫名的不安,就像看见父亲在人前说了一句错话,就像看到母亲出门时花白的头发没有梳理整齐。

记得当时有人说冯导已经技穷才尽,我不信,我的理解是,世道变了,但冯导可能还没有说服自己。

中间过了很长时间,直到在笑傲江湖中看到冯导去当嘉宾,心里这份担忧很快就淡出了。

12月,铺天盖地的N多新片上映,我只选了两部,《寻龙诀》、《老炮》,《寻龙诀》看的是IP、特技和黄渤舒淇,《老炮》看到是冯小刚、冯小刚、还是冯小刚,那是一位长辈在重重围攻之下的振臂一击。

不想剧透,只想说,如果你如我一样曾经是冯导的粉丝,那就放心去影院看看《老炮》,那一堆的小鲜肉绑在一起,也丝毫影响不到冯导的魅力。

关于老炮儿电影观后感作文5

管虎在金马奖捧红了黄渤(《斗牛》),这次又让金马把最佳男主角奖双手送给刚当主演的冯小刚。那么“小刚炮”是不是真正适合“这个角色”的人呢?当然了,不客气地说,要不是导演这层光环罩着,他就是北京一老痞子。他可以在电视上骂,也可以在网络骂,可以骂金马奖,也可以骂《是速度与激情7》,一边骂影评人看不懂,一边骂综艺电影垃圾。他就是这么直溜儿,这么不和你客气,这么要啥有啥就说啥的不可一世样儿。

姜文曾盛赞小刚会演戏,说他不当演员,真是中国演员界一大损失。我觉得冯小刚个人与昆汀倒有几分相似,看起来都痞里痞气,多数作品却充满才气,有嚼劲儿;还尽喜欢在自己电影里客串,一天有事儿没事儿瞎BB。

管虎当然没有这癖好,他顶多在电影里安插个乞讨者,然后说乞讨者来自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其实是自己祖籍。搞得像模像样。他曾在电视圈混了几年,始终放不下早先学的电影,又开始拍了。《斗牛》、《杀生》、《厨子戏子痞子》,无一不是霸气侧漏,叙事缜密,画面特立独行,无论要表达什么主题,总会在循序渐进中推演出一套思想。

所以管虎要讲这样一个充满时代感的故事,冯小刚要演这一个充满历史感的角色。也许没有比这更配的搭配。

有同事说结尾欠缺点高潮,有同事整体上给七分。从来都是有人叫好,有人则不。在我看来,《老炮儿》并没有透露出管虎的十足才气,小刚的表演也不尽然完美,但直到最后一刻,让人惊艳。

这股惊艳挥之不去,只要我一想起结尾,一想起起承转合後的那一幕斗争,就憋着一口气,想多看几遍,再去二刷,舒缓舒缓。

我知道北京一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者还有些文化,但一定有过自己的辉煌。他们在文化名城下熏陶出的不是文化人气氛,而是介于这之间的,不守旧又不立新,只顾着自以为的一股豪气。说是揷架,又不是打架那么简单。六爷就是这样一个人。

没事儿提笼遛鸟儿,也不刻意打抱不平,如同他不会刻意去寻找自己半年不回家的儿子,看到小偷偷东西厉声责骂几句,帮卖煎饼果子的老熟人给城管说几句话,凡事儿都会点个道儿,霸气犹存,却又显得不温不火。

他与闷三儿等几个人,身上留着年轻的遗留的“江湖风骨”,遇到事儿不会躲。他也常常感叹现在的年轻人,打架没轻没重,不小心就插死几个人。

“老炮儿”有老炮儿的规矩,“小炮儿”也有。现在敢玩的年轻人要么是富二代,要么是官二代。人家早就不管你那套规矩了。偏偏吴亦凡饰演的小飞,又是个爱读武侠的阔少,不可一世,却被六爷的“江湖侠气”,有嘛说嘛的公平给震撼到,磕来碰去事件早已升级,却还是相约颐和园揷架,干净利落。

中间故事很平,在管虎的调教下却生出许多生气,老子与小子的纠葛,时有时无展现出的老炮儿过去,六爷与小飞对峙,很多时候就是磨磨嘴皮子,没有动手分毫,却话听有味儿,气势情感爆棚。甚至,在都市中看到了一股武侠的气息!本来就该有的地铁十号线,怎么看起来那么违和!

这也说明了每个人心中自有一堆火焰,你知道地铁上的六爷是主角,你会记得他。当六爷淹没在了人群的洪流里,你才惊觉:这世界没什么不同。

当六爷犯病时,他就成为了普通人。再也无法对旁人指指点点。当儿子责骂他,当初是多么地不负责任时,他边喝酒边默默流泪,说:我给你磕头行吗!

就算坚信着“长幼有序,儿子不能打老子”的信条,情绪也在最后一刻崩盘。

六爷背起那把武士刀,忍着病痛,独自去揷架。他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死去,是在路上就病死,还是揷架时扛不住离开。

他就像平常那样,把头发剃光,走出门,在巷子口,给常年坐在那儿的老爷子照旧点上烟。大雾(霾?)弥漫,一个宛若永恒的特写,他的脸上不带任何悲喜。

在最后一刻,他站在冰面上,开始奔跑。震颤的鼓点与钢琴化作节奏音乐,直击人心。他开始痛得流汗,表情狰狞。步履却史无前例地坚定,六爷就那样一直地跑着,与青春作别,与岁月挥手,留下身后一堆昔日兄弟,跟着嘶喊。

篇13:老炮儿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

关于老炮儿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1

提笼遛鸟的老混混,当年也算是三环十三少。六爷遛完了大半生,人生正在褪去色彩,摁倒许晴白花花一堆肉,也突然硬不起来了。半瓶伏特加直接放倒红星二锅头,自行车再环保也追不上奔跑的鸵鸟。这不是他的时代了,胡同里老少爷们都还卖给六爷一点面子。六爷讲究,六爷最大的不同是,碰到事不会躲,两个字:仗义。如果我的审美没有什么大问题,今年华语片最牛的电影就是这双峰并峙的两部:《大圣归来》+《老炮儿》。

冯小刚可能不是中国最好的导演,但冯小刚绝对是中国导演里最好的演员。那得是多少年前,冯小刚拎着一块蜂窝煤要去给人出头,临到跟前窝囊地往那一蹲,《我是你爸爸》一部戏下来冯小刚在戏中不断降低着生存的尊严底线,除了跟儿子面前脾气大基本也就对生活没什么脾气了。头十几年,都说贾平凹水平高,抓住了这个社会最核心的冲突写了本书叫《浮躁》,这么些年都说中国人最缺的是信仰,这话一说就显得那么大那么空,硬是把《狼图腾》都当作图腾了,到现在,见着事还是躲,见着权还是跪。 以前冯小刚拍《一声叹息》,最不可信的不是那些关系的走向,而是徐帆和刘蓓怎么能看上张国立,如今换成比张国立长得还尴尬一点的冯小刚,你说许晴这样的怎么就死心塌地得那么可信。六爷人讲究,没邋遢过,走哪儿有股子范儿和劲,说话声不大,力道都在出口的规矩里,框得方方正正,人活着得有规矩,人活着得有原则。半部电影过去,就像冯小刚和许晴没能震颤起来一样,故事都是绷着劲来的,六爷就是那么淡定,带你遛鸟、遛弯、后海溜冰,活的是个腔调。

六爷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中国人喝了这么多年蓝瓶的,还是缺钙!六爷同样用实际行动告诉你,温柔不在每天睁眼起来的对白里,中国人嘴上说什么就没什么,没什么就爱讲什么。震颤的生活里根本就没什么道义,礼崩乐坏。嘴巴再干净,生活还是脏。你别一口一个孙子,六爷脸上就三个字:不认怂。电影院里有两种血性:青春少年样样红,他们帮你使劲;老夫聊发少年狂,你暗地帮他攥拳。热血青春荷尔蒙,凭的是冲动,真要在脸上活出个坚毅,凭的是血性。老炮儿是经过洗礼的古惑仔,刀剑入梦,铁骨柔肠。顶不住的也就一颗褪色的心脏,FadingWave不是永不消逝的电波,而是人活的那个心劲,不能丢了。

管虎好手段,眼神毒看人准,尤其是老炮儿身上那股子劲绷到了最后,然而最后理想主义的花朵还是开得有点荼蘼。《让子弹飞》里有个细节,对面正开膛破肚呢,姜武一跪:六爷,碗!《老炮儿》的六爷一点都没这豪气,淡淡一句兵来将挡水来土囤,别掰扯:一码归一码。于无声处听惊雷。喜欢李易峰,那叫冲动消费。喜欢老炮儿,那叫人格魅力。何况,冯小刚演的是李易峰他爸。

关于老炮儿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2

首先我要说,我真的爱死北京了。这种爱,来自于熟悉又陌生,我是一个东北人,每天听相声。对于北京话的土语大多数能了解其义,但是毕竟很小我就离开了东北,并且东北的生态文化与北京的差距一点也不小,我所喜爱的北京更多的来自于臆想。来自于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茶馆》,来自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来自于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来自于刘心武的《钟鼓楼》。在中国,没有任何另外一座城市能有这么的作品对它细细的描述,它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处肌理,每一条血管,都骄傲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正如伦敦或者巴黎。我喜欢这座城市,来自于想象,来自于描述,而一旦踏入到这座城市,则是一片阴郁灰暗的钢筋森林,历史的遗留更多的是一种不礼貌的迎合,改变远比坚守轻而易举。这座城市实在是承载了太多的符号,以至于任何的一种符号都似乎又无足轻重。奥运会并没有过太久,遗址就和圆明园一样归于沧桑。而这座城市又在兴致勃勃的准备不久远后的冬奥会了。

六爷与我一样有着这样的惆怅,但不同的是,他确实存在在这座城市,跟随着时间在这座城市经历风雨。曾经叱咤风云,建立过属于自己的辉煌,却仅仅因为城市的变化被这座城市抛离。到,不过二十年而已,整座城市却已经蜕变了无数次,变得没人可以完整的看清这座城市了,更不论一个胡同里的小市民了。美人迟暮,英雄暮年。尽管他不愿意听到电视里说的“年过半百的老人”,却不得不承认,他不认识这座城市了,不再认识如今的规矩。他的信念和原则,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正如胡同慢慢都消失了,留下来的,不过是供人把玩的玩物罢了。

北京人天生有一种优越感,这是因为这是皇城根,并且经历了短暂的非首都的时光后又成为了整个国家的中心。《钟鼓楼》里有一段故事,两个一起逃难到北平的兄弟,一个留在了北平,见证了北平变成了北京,一个响应了国家号召了农村。当时要分别的时候定下了要结成娃娃亲。当儿女都长大后,了农村那位的女儿来北京探亲,辗转反侧来到北京大爷的家,尽管北京这位也只是住在大杂院,修着自行车。但是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冲击足以巨大。她不明白为什么城里的人男的女的对着电视看足球有什么意思,蛋糕是填的却要配上苦涩难咽的咖啡,电脑究竟是什么东西。娃娃亲更是一个笑话罢了。

这是刘心武先生写的1982年的故事,但是到了今天,这种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变得更大。当两个兄弟的第三代的时候,恐怕更是难以跨越的鸿沟。时代在很鲜明的在这座城市留下烙印,所幸的是,我们不仅仅目睹,亲身经历,并且将之记录保存,成为一个博物馆里的标本。试想一下,我们今天很难在想象汉朝时候长安城一座坊里面发生过的什么事,或是北宋年间东京汴梁一座瓦子里有什么样的故事。并非在那个时代的国家首都里的市民没有“胡同文化”,仅仅是因为时间让曾经泯灭。规矩,说到底是要让人遵守,当人都逝,规矩同样不复存在。

但是六爷并不甘心,他很清楚的意识到这不是他们的时代了,却还想努努力证明自己还成,还搂得住。没有人会心甘情愿的退出历史舞台,虽然连宣武区都不复存在了。这其实不过是历史的循环:在六爷年轻的时候,规矩同样是被他们打破的,特别是在那样的特殊历史时期,他们打破的力度远超任何一个时代(虽然严格来说,六爷并不算真正的“老炮儿”这一族群,但是六爷可以算作是一种延续)。而当他们老的时候,小飞波儿这一代又在打破他们的规矩。

回归是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规矩的回归,亲情的回归,友情的回归。但终究回归变不成回。那个时代最后的背影,是六爷独自一人奋力的向前奔。故事在此戛然而止是非常高明的技巧。让回归归于伟大,然后束之高阁吧,毕竟这个社会,还是“洋火”这样的人才回吃香。

回归的主题同样决定着观影者的态度。电影里对于历史和现实有着太多的隐喻,而这种隐喻,亲身未经历过的人是很难意识到的。而不同年龄段对于这些隐喻的理解同样会大相径庭。前几天和媳妇聊天还在说,现在和她玩得那帮都是95,96年的,他们知道香港回归是怎么样的吗?而他们的世界我们又能理解多少?可悲或者可叹的是,我们这代人才刚刚开始工作,已经要尽力的摆脱后来人的追赶了。正如当我真的到了钟鼓楼,什刹海,银锭桥,试图随着书里的描写寻找曾经的.故迹时候,那一片早已经成为外来旅客的重要景区和酒吧街了。

锵锵三人行里窦文涛一直在说,他是哭着看完这部电影的,一边哭一边说这电影有问题。整部电影有着太多扭巴的地方,但似乎每一个觉得不对劲的地方逻辑上却又说的通。个人的猜想,一方面来源于自身经历或者固有模式的投射,以及顾及到电影审查原因和删减情节的原因;另一方面更多的可能是导演的有意为之,毕竟这是导演管虎自己构建的“规矩”,作为一个风格分明的导演,管虎的另外两部作品《斗牛》和《厨子戏子痞子》同样有着同样的问题,就是扭巴,结局你可以猜到,但是怎样达到结局你却总是觉得唐突。他的作品不太能用一个类型片进行概括,《斗牛》和《厨子戏子痞子》都可以算得上抗日神剧,但是和电视屏幕上的那些抗日神剧相比,又是完全不同的物种。就像臭豆腐和公共厕所,前者臭只是风味,后者是真臭。

冯小刚演技是真好,一直是收着演,却总让人能感受到内心的那种力量。如果他不是做一个导演,而是一个演员,同样会是国内的顶级演员。电影里面的老戏骨们的表演,足以让这部电影当作教科书。当梁天在这部电影里一扫而过的时候,你能很明确的知道这部电影讲的是北京,而不是别的城市,这就是一座城市给一个人留下的烙印。窦鹏的编曲恰到好处,你不得不惊叹他们这一家子为什么都这么才华横溢。电影足够脱离现实,又足以回归到现实,把故事说的没毛病,至少逻辑上没毛病。不管争议如何,这部电影足以是最优秀的华语电影,特别是对比了太多的粗制滥造的电影以后。

关于老炮儿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3

一月三日本来计划去滑雪,早晨起来一看,吓死宝宝了,天地间混沌一片,白茫茫,灰蒙蒙,仿佛穿越到了腾云驾雾的某个地界。

美好假期不能虚度,上午约归国友人喝了个咖啡,下午去看广受评议的《老炮儿》。

大商影院真是问题不小,木有储存箱,木有等候的座椅,木有搁物架,满脸谄笑地跟服务员交涉,最后还是拎着大包小卷进了放映厅。座椅之间的距离极窄,每一个人从你前面经过,要么起立肃立一旁,要么高高蜷起双腿,尽力扭向一边。这种种的不如意都被《老炮儿》轰得烟消云散了。

老炮儿的坚守让我唏嘘不止,老炮儿在冰上满脸痛楚奔跑地身影在我的心中逐渐升腾,升腾??咱虽然是个小老百姓,但是咱守规矩,无论是做人的规矩,还是道上的规矩,抑或在这鱼龙混杂,真理渐失的年代里,有良知的小老百姓的规矩。

做人的规矩

“你爹没教你怎么叫人呀?”“什么时候都不能打女人”这两句话一句是老炮儿在一个遛鸟的清晨教育问路的年轻小情侣的,一句是在剑拔弩张的双方对峙的汽车修配厂里教育推搡女孩儿的年轻小弟的。老炮没有装逼,老怕表里如一,虽然遭到年青一代“小炮儿”们哄笑,他也依然方寸不乱,一条一条地和叫嚣的富二代们讲理,这让我想到了“好汉不吃眼前亏”、“随方就圆”的中庸之道。老炮儿不中庸,他一条道跑到黑,即使知道非法限制人身自由至少得判三个月,他也要信守自己的诺言,不报警,凑钱,赎回犯了错误的儿子,“自个儿犯的事自个儿兜着,兜不住他爹给他兜着”。

老炮儿的坚守赢得了小巷里人们的敬重,大家见了都叫一声“六爷”,老炮儿的坚守赢得了天各一方老兄弟们的追随,老炮儿的坚守赢得了“小炮儿”小飞的尊敬与信任。在南方的某位官员要绑人之际,小飞设法约见了老炮,这是人格的魅力,在小飞的眼里,老炮儿不再是“猴子派来逗比”的了。

道上的规矩

“茬架懂吗”,“你嗅了人家女朋友的蜜,你就要道歉;你划了人家的车,你就得赔钱”,这是老炮儿的规矩,哪怕那钱对他一个靠小卖店过生活的老炮儿是个天文数字,也要严守道上的规矩。

开篇“灯罩儿”无证经营,还砸了城管面包车的后车灯,与年轻而嚣张的城管大队张队长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张队长一巴掌没有打怒“不就是一巴掌嘛,没打那边就不错了”的隐忍的“灯罩儿”,打怒了一旁和八哥对话的老炮儿。他不仅让城管把三轮车拉走,还凑齐三百块钱赔了后车灯,在张队长心满意足要扬长而去之际,及时叫停,咱俩了了这一耳帖子的事。大哥不仅伸张了正义,也替自己的小弟讨回了公道,在大哥有事之时,怯懦木讷的“灯罩儿”天天练习俯卧撑,关键是个拔刀子不含糊。

南方的某高官怕自己的行为暴露,先打了人,然后要绑人,小飞说:“大爷,我告诉他们只要按你的规矩办,就一定不会报警,只要按你说的做,就不会有事。”老炮儿坚守道上的规矩,让冷漠嚣张的小飞折服。在老炮儿肚子一个人手挥军刺,忍着心脏的剧痛,在颐和园的冰面上奔跑时,小飞含着对对手敬重的泪水,挥下了启动群殴的手势。此时我耳边响起一句经典的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小老百姓的规矩

“我什么人呐,我就一个小老百姓”,“大爷!我三环十三少??”“你记着,咱虽然是小老百姓,但有些事,咱还得办”。老炮儿不知道为什么把一个外国的鸵鸟养在四合院里,老炮儿不知道780万欧元是什么概念,“灯罩儿”不知道不能用刮大白的方式给法拉利恩佐刷漆,“这个世界,不是你们这些小老百姓所能理解的,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的确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但是,小老百姓明白一个简单的理儿,就是接受巨额贿赂的肯定是坏人,坏人小老百姓就不能容忍,哪怕自己亲生的儿子被他们打得在医院昏迷着,哪怕自己随时有可能被抛尸荒野,小老百姓也要把这事给办了,老炮儿把那个780万欧的对账单寄给了中纪委。

这就是小老百姓的规矩,不能让这些坏人坏了国家的规矩。

逗比的老炮儿,你的执拗让人肃然起敬!

关于老炮儿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4

北京人的故事,北京话都说不利索。这是最大的缺憾。

故事有两条主线,两对矛盾。一条是新老价值观冲突的剧情主线,另一条是家庭悲欢的情感线索。

用一句话概括剧情就是“一群跟不上时代的老流氓最后的挣扎”。

老张是那种典型的相声里经常会提到的大流氓。这种大流氓最讲规矩,最重视义气,黑白通吃,小事不管,大事管不了,专门管不大不小的事儿。游走在法律和道德之间的灰色地带。道德占着,拳头亮着,法理让着。

然而机缘巧合,却让他们遇上了一帮当代小流氓。

小张和小飞是那种典型的小流氓,散漫,钱能摆平一切。玩儿,成天玩儿。到处找人生价值,但怎么都找不着。

老张坚守着老一辈流氓的价值观,但是处处碰壁。在胡同口这一亩三分地儿,还多少有人给几分面子,出了这条胡同,可真就没人搭理了。

一开始小张被绑了,老张执意要凑钱赎人,因为理亏,不能坏了规矩,毕竟规矩是他这种人赖以生存的根基。去找洋火儿的时候,就是不说有困难,必须先叙旧情,必须先讲究义气,洋火儿虽然是上一辈流氓出身,虽然骨子里是重义气的,但是已经习惯了现在人先谈钱后谈感情的套路,因此老张很不适应。

老张还想开个酒馆,起名“聚义厅”,这种赤裸裸“怀念旧时荣光”的行为,一说明了他的坚持,二说明了这真的过时了。

小张说老张“不就是会打架”,但老张不仅仅是打架,这其中有许许多多人情的运作,复杂得很。然而小张是看不见的。

这两种流氓的价值观的冲突,也说明了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条件的变化。

本来顺带歌颂一下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就很好了。影片又加入了一条很蛋疼的情感线。

首先,老张这种不顾家的人,这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居然也会说出“我就想你找一媳妇儿生一小子”这种话。

你信吗?我不信。

小张与老张之间,除去新老流氓的冲突以外,还有这种父子的冲突,就令人蛋碎。老子从未尽过义务,到头来给你加上一堆义务,就因为你是儿子。你爽吗?你不爽。

这叫什么,年轻的时候在外面潇洒,不顾家,老了回家就希望有人照顾。有这样的好事?

先不管有没有这样的好事。你作为晚辈,你会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呢?

如果父母的心愿,不会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提出来,你能注意到吗?也就是说,你能接受作为子女的种种义务和责任吗?

如果你的父母跟影片中一样,在没有任何亲情可言就像陌生人一样,你能原谅他然后去建立一种只讲究付出的关系吗?父母为什么成为父母,仅仅是因为给了子女生命吗?

这每一个问题回答起来都令人蛋碎。

还有几个小角色。“是我对不起你”的小姑娘,一直在默默付出的霞姨,当了二十多年修理工的灯罩儿,一把年纪还那么中二的小年轻,简直脑残的“高官”。每一个审起来都令人蛋碎。

让人不禁想问,难道这就是生活,是不是蛋疼了点?

从感情倾向上来看导演还是偏向这种老一辈的流氓的。美化了不少,也给了好报。实际上这种人一点都不善良,跟善良一点都不沾边。真实感欠缺,戏剧化不够。

关于老炮儿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5

《老炮儿》,在电影院里足足观赏了三遍,回到家,大纲列了四五个,依然难以下笔,导演给我呈现的六爷和六爷所代表的中国社会里日益小时的江湖,给了我深深的震撼。

在开始描述之前,我想先表明一个标准,即一部优秀的作品,多数情况下,人物是最关键的一环,人物推着剧情走,即故事的发展走向是由人物性格及大环境共同推动的,导演或者原作者只是代笔而已,他们必须遵从剧中人物的决定来进行故事的描绘,人物决定剧情,而不是导演决定剧情。

有关这部电影我要描绘的关键有二,一是六爷人物本身,二是六爷这一代人及其所在的江湖在当代社会洪流中消失的身影。

我会觉得,电影老炮儿里的六爷,所代表的的一批人,可能是目前以男性意识盛行社会下的,最后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男性。这部电影牛逼的地方在于,你几乎无法用几个关键字或者一段文字就完整的描述六爷。剧里六爷的台词我几乎都从父辈的口中听过(别问我为什么……)这一代男性的潜意识里是“我是强者,所以我要以我的强带来维护身边的人和秩序。”(这种“我很强”的思想可能来源于两点,一是我是男人,二是我是长者。)而这种强者意识,导致了六爷故事的全部发展,决定了六爷面对事情的一切行为,譬如:因为我是强者,所以我得罩着我身边的兄弟,所以我要提灯罩出头,哪怕是扇城管的耳光,更不要说闷三儿被关了看守所,借钱我也得赎他出来;因为我是长者,所以儿子犯错担不起了我来兜着,所以小辈对我不客气哪怕对方大人物我也得教训对方,所以我说话儿子必须得听。至于大男子主义就更不必多提,他们大多时候绝对不会听从女性的合理建议和劝阻,就算是告诫年轻人不能动手打女人,其实也是一种“男人是强者不能欺负弱者”的内心表现。其实老炮儿们所具有的特点和行为,有许多,在我来看,是为了维护他们自我心中“强者”的形象,仗义疏财如是,打抱不平如是,冰湖茬架更如是。不过令我稍微遗憾一点的是,可能是为了人物的正面形象突出,老炮儿们身上的缺陷没有在片子里过多的提及,比如不够尊重女性及晚辈,比如固执己见,比如不相信科学。这些其实在影片里都有提及,不过相对那些正面的描述,可能许多观众不会有意识的去体会到这些东西。但这些组成起来,可能才是更完整的老炮儿。

相对于当代社会的思想体系,老炮儿们的形成可能来源于那个特殊时期,人们喜欢说乱世出英雄,人们也常说,乱世须强权。老炮儿们所坚守的规矩和道理,其实也就是那个时代的秩序,没有老炮儿的规矩和坚持,也就没有了社会的秩序。

片子里最震撼人心的一幕,六爷拔刀,在冰湖上冲向对手,却倒在了中途。那个充满裂纹的冰湖一下让我脑海里出现了三个场景。(至于说老炮儿冲锋倒下,寓意很明显了,六爷所代表的一代人的意识形态在冲往新的时代的时候,必将被新的时代所碾压淘汰)这三个场景分别是:其一,三国演义常山赵子龙,年轻时当阳长坂七进七出,年近七旬北伐单挑韩家五虎,可结果不是战死沙场,战场上没有他的对手,所以最终落得老死家中;其二,中国人有守墓人一词,其实六爷何尝不是一个守墓人,守着墓中的历史瑰宝,也守着那些活人陪葬的历史糟粕;至于最后一个场景,则是想起二战时候,波兰最优秀的骑兵团高举着马刀冲向了德国人的坦克。

好的影片总有些地方是想通的,因为他们都着眼在人的身上,徐浩峰在《师父》里说,“高手的生死,一技的兴衰”。放到《老炮儿》里,那就是“六爷的生死,一代人的一口气”。

去电影院里大银幕前感受一下老炮儿们那含着血和眼的一口气,去感受一下这口气的摧毁与传承。可能你也会想和我一样,给六爷点上一支烟。

上面写得都是正经的东西,下面说点不正经的。一是吴亦凡确实帅出了高度,他再这么演下去,都不用说台词,站那,观众就得报警了。二是张涵予这骂街骂真是太高逼格了,忍不住想多挨丫骂两句。顺便说个梗:之前张涵予上康熙来了,小S要她说句骂人的话,于是张涵予说了国骂:X你妈。小S很激动,说这事你不用找我妈,找我就可以,我很乐意……

篇14:观看老炮儿电影观后感

关于观看老炮儿电影观后感1

冯小刚演的主角张学军,人称“老六”,也叫“六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炮儿”。这个老炮儿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特征:

他仗义!(这一点,是老炮儿最鲜明的特征)。灯罩儿与城管起了争执,他立即上前解难,帮灯罩儿交了罚款,替灯罩儿向城管认了错。不过,这还没完,他的仗义,带着维护最底层人民的那一点点尊严:城管打了灯罩一巴掌,老六硬是还给了城管两巴掌。难通过老六身边的闷三儿(张涵予饰)、话匣子(许晴饰)等人对他的态度,感受到他这份为了兄弟、为了朋友两肋插刀的仗义。实际上,也正是他的这些好友不遗余力地帮助他,才让他能够涉险过关!

他讲究!(这种外人看起来认死理的讲究,他却做得淋漓尽致!)影片第一幕,他目睹了小偷偷东西,并未当场制止,而是警告小偷把别人的证件寄回去。在老六的心中,小偷的底线,似乎也应有职业道德的“讲究”。

影片的大段时间,都围绕老六为了救他儿子晓波,转变晓波,希望晓波务正业,而不断地和小飞还有小飞家庭茬架(约架)。这种近似江湖做派的讲究,并不是一般人都能理解和认同的。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胡作非为,带给家庭和儿子不少的伤害。老了,他也认识到了错误。但他更希望儿子能够迅速地翻过这一页。

他讲理!按照片中所述,“当年一把军刀力扛十数人”,是真牛!可新时代老炮儿遇到了新问题,儿子跟官二代闹纠纷,老六决定重新出山,按照当年的规矩解决问题。这个整天只知逗鸟、蹓弯儿、扯闲篇、管闲事的老炮儿蓦然发现,自己当年纵横市井的那一套不灵验了。面对官二代,老六发现“我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了。只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解决问题。

关于观看老炮儿电影观后感2

前些天闲来无事,就一个人跑去影院看了场电影。听别人说《老炮儿》这个电影不错,再加上作为导演的冯小刚得了个最佳男主的称号,也有些好奇。

去的时候电影院在热映的电影不是这个,毕竟他已经上映好些天了,运气好加上提前看了拍片,就赶上了晚上唯一的一场。

买票进场,看的人不是很多,这也好理解,现在大家就赶着热片看,即是热片也就意味着热度不会持续太久。现在回想以前的看片经历,那时候是经典片反复放,似乎没有什么上映排片,一个可能是好片少,现在好片热片太多了,所有必须讲究排片计划了,这个在经济学上也能解释清楚,说的是人均GDP过了$5000,人们会追求精神文化的养分了,电影就是典型代表。

《老炮儿》电影讲诉了北京土著老六在“营救”自己儿子的过程。这其中有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有亲情与叛逆的冲突,有爱情与现实的冲突,当然最重要的是友情与发展的激烈冲突。老六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所有的矛盾都是依据传统的解决方式,主要就是约架、单挑等暴力方式,但是在现代人小飞的眼里“钱”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传统对现代的妥协就是赔钱,现代对传统的妥协就是约架。所以在电影中有冲突就有妥协。老六的儿子小波看不惯父亲的一切,自认为父亲的所有都是过时的,老土的。凭着年轻人的激情,可以摆脱父亲的庇护,自立一片天空。但是我们看到是儿子对父亲的最终妥协以及自己周围一切功利的冷漠。片中老六也有自己的“心上人”,但是对自己身体及价值的不自信,只能在残酷的现实里默默隐藏自己的一份爱情。老六的老朋友有很多,这些人大多是从小跟自己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现在他们各管一滩,难得相聚,最后的相聚就是为自己的朋友干了一架。

看完电影后,我在思索,传统的土著在城市的成长过程中被放大了城市稀释,他们的传统,他们身上的江湖义气被残酷的现实撕裂。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儒家以家庭为单位的亲情文化能抵挡住现代以个性独立的文化冲击嚒。传统也罢个性也罢,只是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存在即有理可能是最好的解释。

关于观看老炮儿电影观后感3

《老炮儿》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算有诚意。老炮儿四处求人时的无助演的很现实,但也能看得出导演为了能上映做出了一定的妥协。电影前半部分还不错,但后半部分总觉得有点别扭。举报有效的剧情设置总让人联想到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指望出现明君来拯救自己,把自己的命运全部寄托在统治者的手里。从古至今,从未改变过。

一个贪官还能按照老炮儿的规矩来,可能吗?这世界上只有死人才能保守住秘密,何况是贪污这么大的秘密。其实很简单,只要制造车祸的意外,就可以合法的让老炮儿永远的闭嘴了,还用闹那么大的动静,不怕更多的人知道吗?

老炮儿的儿子逃出来也太容易了吧,玩家家酒啊?老炮儿打了贪官儿子的手下,自己的儿子竟然还能毫发无伤,对方没想过报复的玛?怎么这么仁义?

贪官的儿子弄死人了都没悔悟,还能在片尾为老炮儿落泪,突然地洗白让人莫名其妙,他不是更应该为自己的贪官爹和自己担心吗?自私无情的人在牢里蹲个几十年都不见得醒悟,哪有这么容易转变的?要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曾经亲耳听过一个富二代微笑着说,他要是撞了人,一定要撞死,要不会太麻烦。那样的笑容和冷酷,终身难忘。不是说官二代、富二代全是坏人,但性格转变要有契机的吧,不可能毫无理由的吧?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老炮儿那个有钱的朋友,连一支烟都不愿意让老炮儿抽完就想赶他走的人,会因为老炮儿几句话就突然良心发现,估计很难吧?

老戏骨见功力,年轻演员感情把握还是不太准确,更别提精准了。儿子对父亲从怨恨、误解,到深爱、敬佩,再到失去父亲后感情上的的思念、依恋,情绪转变环环相扣,是需要演绎出层次的,这中间是眼神和情绪是要有微妙变化的,拿捏是要有分寸的。

还是喜欢《黑洞》的剧情和聂明宇杀人时的无情,也喜欢《天注定》里的残酷。《老炮儿》不错,但也只能给个不错评价了,难道就没有父亲死了、儿子永远醒不过来了,而坏人依然风光、逍遥法外这种可能吗?现实或许往往比电影更为残酷。

关于观看老炮儿电影观后感4

“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

不地道。北京人的故事,北京话都说不利索。这是最大的缺憾。

故事有两条主线,两对矛盾。一条是新老价值观冲突的剧情主线,另一条是家庭悲欢的情感线索。

用一句话概括剧情就是“一群跟不上时代的老流氓最后的挣扎”。

老张是那种典型的相声里经常会提到的大流氓。这种大流氓最讲规矩,最重视义气,黑白通吃,小事不管,大事管不了,专门管不大不小的事儿。游走在法律和道德之间的灰色地带。道德占着,拳头亮着,法理让着。

然而机缘巧合,却让他们遇上了一帮当代小流氓。

小张和小飞是那种典型的小流氓,散漫,钱能摆平一切。玩儿,成天玩儿。到处找人生价值,但怎么都找不着。

老张坚守着老一辈流氓的价值观,但是处处碰壁。在胡同口这一亩三分地儿,还多少有人给几分面子,出了这条胡同,可真就没人搭理了。

一开始小张被绑了,老张执意要凑钱赎人,因为理亏,不能坏了规矩,毕竟规矩是他这种人赖以生存的根基。去找洋火儿的时候,就是不说有困难,必须先叙旧情,必须先讲究义气,洋火儿虽然是上一辈流氓出身,虽然骨子里是重义气的,但是已经习惯了现在人先谈钱后谈感情的套路,因此老张很不适应。

老张还想开个酒馆,起名“聚义厅”,这种赤裸裸“怀念旧时荣光”的行为,一说明了他的坚持,二说明了这真的过时了。

小张说老张“不就是会打架”,但老张不仅仅是打架,这其中有许许多多人情的运作,复杂得很。然而小张是看不见的。

这两种流氓的价值观的冲突,也说明了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条件的变化。

本来顺带歌颂一下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就很好了。影片又加入了一条很蛋疼的情感线。

首先,老张这种不顾家的人,这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居然也会说出“我就想你找一媳妇儿生一小子”这种话。

你信吗?我不信。

小张与老张之间,除去新老流氓的冲突以外,还有这种父子的冲突,就令人蛋碎。老子从未尽过义务,到头来给你加上一堆义务,就因为你是儿子。你爽吗?你不爽。

这叫什么,年轻的时候在外面潇洒,不顾家,老了回家就希望有人照顾。有这样的好事?

先不管有没有这样的好事。你作为晚辈,你会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呢?

如果父母的心愿,不会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提出来,你能注意到吗?也就是说,你能接受作为子女的种种义务和责任吗?

如果你的父母跟影片中一样,在没有任何亲情可言就像陌生人一样,你能原谅他然后去建立一种只讲究付出的关系吗?父母为什么成为父母,仅仅是因为给了子女生命吗?

这每一个问题回答起来都令人蛋碎。

还有几个小角色。“是我对不起你”的小姑娘,一直在默默付出的霞姨,当了二十多年修理工的灯罩儿,一把年纪还那么中二的小年轻,简直脑残的“高官”。每一个审起来都令人蛋碎。

让人不禁想问,难道这就是生活,是不是蛋疼了点?

从感情倾向上来看导演还是偏向这种老一辈的流氓的。美化了不少,也给了好报。实际上这种人一点都不善良,跟善良一点都不沾边。

真实感欠缺,戏剧化不够。

京腔尤其蛋疼。就张一山还能听。

关于观看老炮儿电影观后感5

首先我要说,我真的爱死北京了。这种爱,来自于熟悉又陌生,我是一个东北人,每天听相声。对于北京话的土语大多数能了解其义,但是毕竟很小我就离开了东北,并且东北的生态文化与北京的差距一点也不小,我所喜爱的北京更多的来自于臆想。来自于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茶馆》,来自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来自于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来自于刘心武的《钟鼓楼》。在中国,没有任何另外一座城市能有这么的作品对它细细的描述,它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处肌理,每一条血管,都骄傲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正如伦敦或者巴黎。我喜欢这座城市,来自于想象,来自于描述,而一旦踏入到这座城市,则是一片阴郁灰暗的钢筋森林,历史的遗留更多的是一种不礼貌的迎合,改变远比坚守轻而易举。这座城市实在是承载了太多的符号,以至于任何的一种符号都似乎又无足轻重。08年奥运会并没有过太久,遗址就和圆明园一样归于沧桑。而这座城市又在兴致勃勃的准备不久远后的冬奥会了。

六爷与我一样有着这样的惆怅,但不同的是,他确实存在在这座城市,跟随着时间在这座城市经历风雨。曾经叱咤风云,建立过属于自己的辉煌,却仅仅因为城市的变化被这座城市抛离。96年到16年,不过二十年而已,整座城市却已经蜕变了无数次,变得没人可以完整的看清这座城市了,更不论一个胡同里的小市民了。美人迟暮,英雄暮年。尽管他不愿意听到电视里说的“年过半百的老人”,却不得不承认,他不认识这座城市了,不再认识如今的规矩。他的信念和原则,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正如胡同慢慢都消失了,留下来的,不过是供人把玩的玩物罢了。

北京人天生有一种优越感,这是因为这是皇城根,并且经历了短暂的非首都的时光后又成为了整个国家的中心。《钟鼓楼》里有一段故事,两个一起逃难到北平的兄弟,一个留在了北平,见证了北平变成了北京,一个响应了国家号召了农村。当时要分别的时候定下了要结成娃娃亲。当儿女都长大后,了农村那位的女儿来北京探亲,辗转反侧来到北京大爷的家,尽管北京这位也只是住在大杂院,修着自行车。但是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冲击足以巨大。她不明白为什么城里的人男的女的对着电视看足球有什么意思,蛋糕是填的却要配上苦涩难咽的咖啡,电脑究竟是什么东西。娃娃亲更是一个笑话罢了。

这是刘心武先生写的1982年的故事,但是到了今天,这种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变得更大。当两个兄弟的第三代的时候,恐怕更是难以跨越的鸿沟。时代在很鲜明的在这座城市留下烙印,所幸的是,我们不仅仅目睹,亲身经历,并且将之记录保存,成为一个博物馆里的标本。试想一下,我们今天很难在想象汉朝时候长安城一座坊里面发生过的什么事,或是北宋年间东京汴梁一座瓦子里有什么样的故事。并非在那个时代的国家首都里的市民没有“胡同文化”,仅仅是因为时间让曾经泯灭。规矩,说到底是要让人遵守,当人都逝,规矩同样不复存在。

但是六爷并不甘心,他很清楚的意识到这不是他们的时代了,却还想努努力证明自己还成,还搂得住。没有人会心甘情愿的退出历史舞台,虽然连宣武区都不复存在了。这其实不过是历史的循环:在六爷年轻的时候,规矩同样是被他们打破的,特别是在那样的特殊历史时期,他们打破的力度远超任何一个时代(虽然严格来说,六爷并不算真正的“老炮儿”这一族群,但是六爷可以算作是一种延续)。而当他们老的时候,小飞波儿这一代又在打破他们的规矩。

回归的主题同样决定着观影者的态度。电影里对于历史和现实有着太多的隐喻,而这种隐喻,亲身未经历过的人是很难意识到的。而不同年龄段对于这些隐喻的理解同样会大相径庭。前几天和媳妇聊天还在说,现在和她玩得那帮都是95,96年的,他们知道香港回归是怎么样的吗?而他们的世界我们又能理解多少?可悲或者可叹的是,我们这代人才刚刚开始工作,已经要尽力的摆脱后来人的追赶了。正如当我真的到了钟鼓楼,什刹海,银锭桥,试图随着书里的描写寻找曾经的故迹时候,那一片早已经成为外来旅客的重要景区和酒吧街了。

锵锵三人行里窦文涛一直在说,他是哭着看完这部电影的,一边哭一边说这电影有问题。整部电影有着太多扭巴的地方,但似乎每一个觉得不对劲的地方逻辑上却又说的通。个人的猜想,一方面来源于自身经历或者固有模式的投射,以及顾及到电影审查原因和删减情节的原因;另一方面更多的可能是导演的有意为之,毕竟这是导演管虎自己构建的“规矩”,作为一个风格分明的导演,管虎的另外两部作品《斗牛》和《厨子戏子痞子》同样有着同样的问题,就是扭巴,结局你可以猜到,但是怎样达到结局你却总是觉得唐突。他的作品不太能用一个类型片进行概括,《斗牛》和《厨子戏子痞子》都可以算得上抗日神剧,但是和电视屏幕上的那些抗日神剧相比,又是完全不同的物种。就像臭豆腐和公共厕所,前者臭只是风味,后者是真臭。

冯小刚演技是真好,一直是收着演,却总让人能感受到内心的那种力量。如果他不是做一个导演,而是一个演员,同样会是国内的顶级演员。电影里面的老戏骨们的表演,足以让这部电影当作教科书。当梁天在这部电影里一扫而过的时候,你能很明确的知道这部电影讲的是北京,而不是别的城市,这就是一座城市给一个人留下的烙印。窦鹏的编曲恰到好处,你不得不惊叹他们这一家子为什么都这么才华横溢。电影足够脱离现实,又足以回归到现实,把故事说的没毛病,至少逻辑上没毛病。不管争议如何,这部电影足以是20最优秀的华语电影,特别是对比了太多的粗制滥造的电影以后。

篇15:老炮儿电影高中观后感

作为一部动作剧情片,动作似乎是其次,重要的是影片具有传承正能量的风骨。老炮儿六爷曾经也是混社会,但他并没有一坏到底,坏到不可救药,人毕竟是情感动物,在六爷身上看到的是终为普通人的儿女情长。

六爷和相好话匣子的暧昧关系,还是和儿子晓波的僵持与缓和,以及和曾经的生死兄弟们的隔阂和亲近,都是影片向观众传达六爷这个角色陷入在人生的困局中,腰板不再挺直,劲儿也逐渐示弱,没有厚实身家,更无和睦的家庭。作为社会底层的一个老炮儿,他如何应对一切变故,显得尤为得有戏。

影片让人看了沉重,一个什么都不是的老头,如何拯救自己的儿子,变得敏感和局促。小时代的社会人人为己,金钱变得比什么都重要,六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证明,这个时髦的价值观根本就不是回事。当我们看到曾经共患难的兄弟重新聚在一起为六爷挺身而出,影片终究还是升华了主旨,情义二字并不是金钱才能衡量。

影片比较巧妙的戏剧设置有着很强的代入感,六爷这样的角色几乎在任何一地方都有代言人,曾经年少轻狂,没能履行好作为男人的责任和义务,但他们并不是无药可救,亲情、爱情和友情,依然是他们的索求。

心理思忖,如果自己像六爷一样遭遇各种变故,能否坚持挺直腰板,还是接受各种妥协,丢掉曾经的正骨,在无可奈何中没了底气,丢掉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的那股子敢为和耿直。像六爷这种人的确稀少,但他不暴戾,还颇具古惑仔们的侠肝义胆。这个现实的社会,拜金主义横行,物质是幸福的第一要素,一无所有的人,拿什么来拯救自己的幸福,拿什么来赢得尊重和关爱?

六爷的人生际遇,其实也是一本教科书,他告诉那些像小飞的官二代还是富二代们,人的一生有顺也有背的时候,顺的时候莫癫狂,背的时候也莫丢范儿,就像六爷,北京男人的精气神还得有,并且要发扬光大。

影片真正有意义的还是披露了那些位高权重者们的嚣张和跋扈,这片多少又有点现实批判主义的风格,和老炮儿死磕,显然是他们找错了对象。两种不同群体的对垒,尽管影片最终没有表现出输赢,但一切显然已经说明了问题。“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这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六爷吆喝奔跑鸵鸟那些话儿,这同样表明六爷心中对自由的向往之心不泯。

影片台词北京范儿挺足,让人看了过瘾,听了舒服。一个个北京老爷们的形象也跃然于心。这片其实也是了解北京胡同文化生活的一个导游指南,六爷居住的地方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衣冠楚楚南来北往的宾客,这就是北京老爷们生活的地方,操着纯正的京腔,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篇16:老炮儿电影高中观后感

《老炮儿》这部电影找著名导演冯小刚和炙手可热的小鲜肉李易峰和吴亦凡来演,就可以看出未开拍就策划好的宣传文案。想想前面徐浩峰《师父》在高口碑中票房持续疲软的惨象,顿时觉得《老炮儿》投资方有他妈的多__。与新推的古装剧《奇侠》相比更是如此。

平心而论,《老炮儿》这部电影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一向气急败坏的冯小刚诠释了另一幅克制生硬的面相,浓浓的老北京的密集意象的到位铺陈,人物之间比较流畅精准的台词对位……拜管虎导演深厚的电影功底所致,整部影片处理得的确像是一部电影,尤其是当我们看到周身连拍MV的水准都不到的阿猫阿狗大干齐上地拍电影,居然随便就是他妈的几个亿几个亿的票房,这种对电影这门艺术的敬畏显得尤为难能可贵。随着刚刚上映的电影《奇侠》来说,中国电影门槛真是低的让人汗颜。

篇17:老炮儿电影高中观后感

有老炮儿的地方就有江湖。

在管虎导演的《老炮儿》里,冯小刚是归隐胡同的六爷,是路见不平的侠客,是片尾那只发足狂奔不甘被车水马龙赶超的桀骜鸵鸟,是一个眼见世事纷扰随时要忿恨到血管阻塞呼吸困难的心梗病人。

斗转星移,时代巨变。和老炮儿们的风光传说一同消逝的,还有世代相传的江湖规矩。老炮儿是特殊年代的代表,当新的世纪来临,他们注定要被新的势力取代。老炮儿和小炮儿结下的梁子,老子和小子之间的爱恨交缠,远远不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那么简单。

当世界上最古老的电影节宣布将看似商业气息十足的《老炮儿》选为闭幕片的时候,所有人都会讶异一番。9月8日晚,该片提早在水城首次非正式亮相,放映地点是极少用来看电影的新闻发布会厅。尽管135分钟的片长、半截椅背和高悬的屏幕看得人腰酸背痛,但看完还是让人紧蹙的眉头一展——好片,妥了。

相比管虎的前作《斗牛》《杀生》《厨子戏子痞子》,《老炮儿》摒弃了结构与视听语言上的种种花哨技巧,也不像之前预告片透露的那样风格浓烈,只用扎实沉稳的平铺直叙,不急不缓,娓娓道来。主角配角,主线副线,均可圈可点。冯小刚本色出演,他的诠释之精当,非任何学院派表演系教得出来;吴亦凡和李易峰也各自找到了偶像光芒与剧情需要的衔接点;许晴作为名符其实的女一号,表现出乎意料地好,褪去公主病,把北京丫头片子那股子爽快劲儿演出来了。

在现下“艺术”和“商业”两大派系渐行渐远的电影市场,《老炮儿》让人看到了双方握手言和的美好景象;在当今世态炎凉不断见诸报端的中国社会,《老炮儿》能重生浩然气,振奋精气神儿。影片并非尽善尽美,但无愧为有时代意义和思考价值的用心之作。当爹的和做儿子的,甭管多大年纪辈分,想看的里头都有,票房不会差。以下仅用一些数字与意象的只言片语,为你勾勒出它的大致模样儿来。

篇18:老炮儿电影高中观后感

轮回乐队有一首歌,是改编自辛弃疾的《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将千年前的稼轩词以重金属摇滚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如果想要给《老炮儿》配一首词,那我愿意选择这一首。——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电影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一个曾经风光的“老炮儿”为了解救自己叛逆的儿子而复出江湖的故事。当冯小刚那饱经岁月沧桑的脸出现在大荧幕上的时候,那种英雄迟暮的感觉便迎面而来。他每天无所事事——遛鸟,溜冰,听书,管些胡同里的闲事,似乎走到哪里都还带着当年的血雨腥风,但在外人看来,他也只不过是一个有着叛逆儿子的神经质老头儿而已。

影片的一开始,六爷就一直在讲“理儿”,讲“规矩”,跟儿子讲,跟兄弟讲,跟城管讲,也跟陌生人讲。理是什么,规矩是什么,你让六爷讲,他肯定也讲不出来,但是他知道那是千百年传下来的,必须要遵守的东西。伦理纲常,公序良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敬我一尺我便敬你一丈,每一个人都该有一个正正经经的样子。

然而世界在变,所谓的“义理”,也变了,这就引发了后来的一系列纷争。一方面是老炮儿们所恪守的“道义”,另一方面是年轻人所倡导的“自由”,这两种观念的碰撞却产生了另一个不可预知的结果——旧式的侠义精神的回归。而这种情节的设置更像是一部古典的武侠小说,譬如陷空岛的五鼠,虽然带着邪气,却总能做出惩奸除恶的事儿来。而在电影中,那部仿线装的《小李飞刀》似乎也在应和着这种侠义精神——古龙曾经在某部小说里说过“江湖远不远,人就在江湖,江湖又怎会远?”

篇19:老炮儿电影高中观后感

电影老炮儿至少有3大理由值得观看:

1、这次讲的重点是道理,而不是故事

冯小刚饰演的老六,是个老炮儿。按照片中许晴 饰演的果儿所述,“当年一把军刀力扛十数人”,是“真牛逼”而非“吹牛逼”。可这不21世纪都过了20__年了嘛,老炮儿遇到了新问题,儿子跟官二代闹纠纷,老六决定重新出山,按照当年的规矩解决问题。

剧情细节略过不提,总之是整天只知逗鸟、蹓弯儿、扯闲篇、管闲事的老炮儿蓦然发现,自己当年纵横市井的那一套不灵验了。面对官二代,老六发现“我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了。

《老炮儿》的剧设框架,基本上就是这么个对立关系。大伙儿都读过很多关于官二代的社会新闻,打心眼里儿明白,这种抗争在现实生活里是基本不存在、且毫无胜算的。所以剧情上的戏剧性还是略高于现实。

这些前提条件就给《老炮儿》定下了一个基本基调。这就不是一个靠故事取胜的片子,《老炮儿》这次用故事做壳,只想跟大家叨唠叨唠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

所以呢,奔着看故事来的朋友们,出门左拐吧。

2、不是老北京的执念,是老一辈的精气神

《老炮儿》的故事背景植根于北京,从老六满嘴方言用词里,就能感觉到明显的地域性。但这样去限定《老炮儿》,就有点儿狭隘了。

片中有个很重要的细节台词,老六在1994年犯事儿蹲过牢,出来后一直生活清贫,就靠一套房子养老,这句一晃而过的台词,透露了一个实用信息,老六就是在改革开放时期被淘汰的那拨人。

这显然是大家、尤其是80一代深刻体会到的社会变故。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对当下的社会现状影响深刻。一来是建国以来首波离婚潮,80一代单亲和再婚家庭比例奇高;二来是诞生了首批富二代;第三,则是父辈和年轻一代精神文化的分野。而这三点,在片中都得到了体现。

《老炮儿》对老六的设定,固然有地域限制在里头,但老六本身的个人遭遇,还是放在全中国范围内而皆准的标杆。所以在戏剧性的撕扯上,老六不是一个人,吴亦凡饰演的富二代也不是一个人,这相当于两代人的交锋。而且这种交锋不分富贵和贫贱,老六和李易峰 饰演的儿子之间的矛盾,也源于代际沟通的障碍。

片子不厌其烦地交代了两代人交流时的种种隔阂。比如小辈敬长辈酒时酒杯要低于对方,再比如问路、求助等一系列请求,都该使用敬语等。这种“我教教你们年轻人怎么做人”的思想,贯穿影片始终。

这一点特别酷似《一步之遥》里,姜文 代表的“Old Money”和文章 代表的“New Money”的正面交锋。

3、针砭时弊同时,只秀了没有“癌”的“直男精神”

近几年,貌似对国内男导演拍片“直男癌”倾向的苛责比较多,韩寒 、宁浩纷纷趟枪过。但在《老炮儿》里,管虎和冯小刚这样的超级直男组合,反而收的恰到好处,没给人留下话柄。

鉴于之前说过的、剧情性相对弱化的整体选择,《老炮儿》在情绪宣泄上相对还比较保守。没有那种热血贲张的燃情戏,所有男人戏,都是基于剧情需要来处理。

但管虎又怎么可能只做一个小品!《老炮儿》关于社会时弊的针砭并没有一丝耽搁。这其中,有对年轻一代“恨铁不成钢”的惋惜,也有对社会大众日益冷漠的公德心的调侃,总之,不一而足。

在高级的层面里,片子宣泄的情绪也都是我等常人所能理解和感慨的。比如最基本的“兄弟情”,或者“赤脚不怕穿鞋”式的对权威的原始反抗。

颇为让人意外的是,除了影片主线想要渲染的重点,片子还兼顾了许多剧情副线。比如父子情、许晴与冯小刚默契的爱情,等等。片子最亮的一个细节,当属圈养的鸵鸟沿马路撒丫子狂奔的镜头,这幅超现实画面,实在是一个不可错过的燃点呀!

篇20:冯小刚电影老炮儿观后感

《老炮儿》首映,不得不强调一下,我有冯小刚情结。

十六年前,他的《不见不散》全国公映的那一年,我和孩儿爸相识。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冥冥中注定的,属于你世界的人,迟早会相逢。即使千里迢迢,即使看起来似乎毫不可能,但最终还是会遇到。

至今犹记得当年电影院里他紧紧握着我的手,他满手汗涔涔的。害羞如他那样的人,也有砰然心动的时刻,是我始料不及的事情。

我们结婚许多年,过着大部分老百姓平凡幸福的生活。不知道婚姻生活里美好的一切,是不是源于那年仿佛施了魔法的电影名字。

七零后的我们,对冯小刚的电影,是有着不一样情结的人。在爱里,或者在笑声里,我们品味人生的意义。也感受着生活带给我们的种.种不易。

冯小刚老了。他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了。

电影里,他只是一个遛鸟滑冰,无所事事的,年过半百的老人。可谁知道他的故事呢?那些牛掰的往事,在许晴扮演的霞姨口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昔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如今,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凄凉情绪蔓延在整个故事情节中。

他曾经主宰的江湖,已今非昔比了。

悲哀的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当他的儿子划了富二代的豪车,他带着两千块钱去平事。那一刻,在我们看起来都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笑话。

可你却在安静的影厅里无论如何笑不出来。那个昔日的江湖已将他远远抛下。那个连你也会要尖叫的豪车,那么触目惊心的在眼前,被六哥的兄弟用“上好”的漆补修,完全不入流,完全不知道行情,完全不懂时代的他们,像个古董的赝品被年轻人打着口哨耻笑时,你唯有心酸这两个字能形容。

他儿子划的车,修车需要十万。对如今的他来说,是一座大山。他为了赎回儿子,借钱。

那些躲闪的目光,那些明明是借口的闪烁其词,让人一次次心寒。那些人,是他当年出生入死的弟兄啊,如今,因为生活,他们不得不低下头。被城管打,被迫在街口修鞋,过着底层平凡人艰苦的生活。那是正常的人生的样子,却不再是当年耀武扬威,三人战胜几十人的沙场和江湖。

我早已预感到他借不到十万块。因为成年的我们知道生活残酷的真相。不曾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也会为儿女因为一斗米折腰,那些从前的骄傲,都只属于年少的轻狂。

许晴扮演的话匣子,让我难忘,那个有血有肉重情义的女子,是这个世界上的温暖。老炮凑了两万块,她拿出八万给他,说她底掉了也就这么多,前一刻还口口声声说她没有,说她不帮他,却伸出了最温暖的手,给了他雪中送炭的帮助。我相信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那是十六岁女孩年少时的崇拜。他是她记忆里的英雄。

电影开头时老炮和话匣子的那一段调情未果,像极了中年男人的无奈,不仅江湖地位不行,连身体都不行了的事实,是连观众都难以接受的尴尬,而生活就是那样子的残酷,由不得你不服。

大片看故事,看喧嚣的身外事,看打打杀杀,看花团锦簇,观众看着不由得热血沸腾,光天化日下真的做了一场好好的白日梦。

而文艺片,看的就是人心,而人心是多么的神秘,美好又可怕,看矛盾挣扎,看扭曲的灵魂,看那些你也有,但从来不敢承认的黑暗面。你在黑暗的电影里走了一趟灵魂之旅。

它,无疑是文艺片。我觉得难过,那是因为创作者的痛点和我相同。经过世事生活的磨砺,我还没有皮太厚。大片向上的让人生厌,无论打成什么样最后都修成正果。普天同庆的和谐。而文艺片,就是让你疼痛,让你警醒,让你知道你就是生活在这样有恨有爱的俗世里的一个人,所以,你要爱惜自己的幸福,要好好的生活,因为所有人都是这样在活。

你的眼泪还热乎乎地在脸上,电影院的灯陡然就亮起来了,你尴尬地怕别人看到你泪水浸湿的脸,你怕别人看到你尴尬的样子,最后才发现,所有人都如你一样不敢抬起头来,多像我们的生活啊,害怕让人知道我们的软弱,却发现,所有人都有同样的担心,自己原来并没有那么重要,擦干眼泪,走出影院,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走了一场热血沸腾的人生。

我们在故事里哭泣,像慨叹人生的不易和艰难。电影里逃出豢养的鸵鸟又让我们捧腹大笑。

生活就是这样,总有某个情节能让我们津津乐道地笑出声。

老炮儿观后感精彩影评:一个人与时间的战争

这是一个由“我爸叫李刚”引发的一个故事。

这也是一场一个人与时间的战争。

老炮,北京话就是老混混。

老炮,一个要饭都是爷的混混。

每一代人的身上都会有那个时代留下的烙印,老炮任性地活在他们的那个年代里,不肯出来。换句话说,其实他是一个“笨蛋”,一个不懂得与时俱进的“笨蛋”,笨到自己的生活被他弄得一团糟:他老婆死了,唯一的儿子关系也不好。

他没有做生意的头脑,不具备奸商的品质,

他不再年轻,身患癌症,心脏也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就连想上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都是有心无力。

虽然时间可以偷走很多东西,但是,真正属于自己身上的东西,时间是没有办法拿走的,比如说气节。

记得作家海明威说过,你可以杀死我,但不能打败我。

老炮就是这样一个北京爷们。

时间真的是一个岁月神偷,它悄悄地偷走很多东西,就像鲁迅先生的小说里九斤老太感叹的那样:一代不如一代啊!

老炮在朋友遇到事情会鼎力相助,可以儿子的朋友在儿子出事后却什么都不干。因为他们明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也许在人类的进化中,人们知道了只有与这个世界达到和解才能活得舒服的道理,用白岩松的一句话说,现在的中国没有信仰,如果非要说有的话那就信仰一样东西——人民币!

我想作为生物圈最顶级的灵长类生物,人类是应该有信仰的,这个信仰可以很高贵也可以很低俗,但就不能没有。

一部好的电影不但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能让人的思想泛起涟漪。

这部影片的高明之处就在与导演不动声色的把很多现在的社会问题融入当中,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不会选择逃避:比如城管,比如天桥下要钱的人。城管也要讲理,兔子急了还咬人呢;碰到要钱的,如果你觉得他们真的有难处,那就给他们点钱,万一他们是真有困难呢。电影里那个一口港台腔,长得很像骗子的女子到最后不就寄钱给老炮了吗?

影片的结尾,老炮的儿子从房子里出来,那只空着的鸟笼里又重新有了一只鸟,我想导演是想告诉我们,老炮并没有消失,他的鸟也没有消失,中国人身上的精神也不会消失。

因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时间是偷不走的。它深入骨髓,代代相传。

老炮儿观后感精彩影评

老炮儿,以晓波的话来说,就是混混,在晓波眼里,他的父亲就是个只知道打架的老混混,以前是,现在也是。因此,他跟他父亲关系不好的原因不止在于他的母亲,更在于他瞧不起无所事事只知道打架的父亲。

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电影,除了好莱坞电影给人以重大的视觉冲击,更在于它能否反映一个时代,能否传递一种思想。我一直喜欢看好莱坞科幻大片,像爱情片、文艺片等其它片子都很少接触,可是整理思绪之后,我才发现,不知不觉间,自己爱上一种片子,它能传递一种感情与温情,它能讲述一种精神。

很显然,六爷不是一个好父亲,却是个实打实的纯爷们,一个保留着过去好的坏的普通小老百姓。他打架、斗殴、无所事事,更没有做好丈夫和父亲,但是年将六旬了,一只脚都要踏进坟墓的他,却始终如从前一般重义气,讲情义,善良,有人情味,更重要的是对儿子晓波无可奈何的爱。这在当今这个世界,就显得难能可贵了,就连那个富二代飞儿也难得给予尊敬。

的确,这个世界是变了,人们变得怕事,笑着嘲弄他人的痛苦,无所谓的拿碰瓷说事,为了自己利益可以牺牲任何东西,为了赚钱什么都做得出来,的确,六爷是个混混,却是个正直,分得清对与错的混混,他固执的活在自己的过去里,和现在的社会以及自己的儿子有着不可逾越的代沟。

飞儿是一个富二代,吴亦凡将这个角色演得淋漓尽致,不止是他冷酷帅气的外表,还有着那颗叛逆不满周身一切的心。飞儿真的很帅,但我最喜欢的是他浑身散发的那股冷静气质,这般冷静的脸,让我能感觉到这个富二代的丰富经历,不是见得多看得多经历得多,又怎会有如此的冷静。飞儿房间里摆放杂乱的书,让我感觉到这个聪明青年的叛逆缘由,至终还是太年轻了,年轻聪明的他,什么物质都不缺,缺的是心里的东西,他的怀疑他对世界的不满全部从叛逆中体现了出来。

直到那通语无伦次的电话,才让我真正感觉到飞儿不过是跟我们差不多年龄的会慌张害怕的孩子。六爷可以说是飞儿内心的救赎,所以他发自内心的尊敬六爷,再也没有了原先的猖狂,他懂六爷。

但晓波了,父子之间没有隔夜仇,缺少的不过是互相的理解罢了。一群孩子之间的打架斗殴在一个老头子的掺和下偃旗息鼓,这一幕幕的甚至带着些戏剧性,将老一代与下一代之间的问题摆在了明面上,六爷一直说,他不想将事情闹大,在他眼里,那群人不过是孩子而已,打打闹闹的,不至于出人命。他认为,一切都应该按规矩办事,在一个理字。所以他从来不为晓波的错辩解,错就是错,一事归一事。

可是这场平息了的斗争却在突然之间上升到社会毒瘤问题。剧本写得真的很好,一环扣一环,将爱情,友情,亲情,温情演绎的淋漓精致,讲现实刻画得如此真实。

人情冷暖也好,现实残酷也好,可是不要忘记了,还有真情。

老炮儿观后感精彩影评:敬六爷,敬时代洪流前无畏的武士

《老炮儿》算是在《寻龙诀》之后年底又杀出的一匹国产黑马,靠着好口碑生生的逆袭,票房,排片不断上涨,后劲十足。

《老炮儿》,片儿如其名,就是围绕着一位老炮儿“六爷”的故事。这六爷长六爷短,听着挺光鲜,实际他的日子过得可并不是这样儿。年轻时一胡同儿串子,和兄弟几个茬儿架斗殴,说好听点儿那是名震一方,说不好听点儿实际就是一群地痞流氓。出去躲事儿抛下了妻子和孩子,到后来妻子去世了和孩子的关系也是一直僵着,半年不见一回。可他要是真的这么一文不值,有何来的“六爷”呢?这全条胡同儿怎么连城管都得敬他三分呢?在我看来,六爷贵就贵在对“北京精神”的坚守,不过我说的可不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大套话,这安在哪个城市都一样。六爷的北京精神借早前网友们总结的叫做“局气,厚道,牛逼,有面儿”。

这局气,豪爽仗义,慷慨大方。这豪爽仗义在六爷年轻的时候绝对是响当当的代名词,不为弟兄两肋插刀,哪儿来的兄弟舍命相助。慷慨大方也绝对不是有了钱才有的假招子,而是实打实的交情,曾经的铁磁家境不好没人照顾,就是再缺钱借钱,也默默地留下了二百,这二百元的分量却对比几千几万来的更重。这厚道,待人如己,表里如一。六爷虽然在许多外人看来脾气怪癖,看待人绝不含糊,不论是和自己出生入死的铁磁,还是邻里街坊。六爷在片中对待一长一幼便充分的体现了其为人,曾经的老哥已白发苍苍,行动不便,但六爷敬着,这一根烟怎么也得亲自点上;对儿子,再看不惯,隔阂再深,也得出手相救,再深沉那也是雷打不动的父爱。这牛逼和有面儿更被看中,先说“有面儿”这完整来说叫“有里儿有面儿”,按理解和发音看成“有理儿”或“有礼儿”其实都可以,不论怎么看,讲究的就是一个“规矩”。

六爷的规矩,一码算一码。可能现在一部分的人看起来略显刻板,但在我看来都是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郭京飞客串的骑车男问六爷路没说“您”就被六爷说了,这说的应该,这一个字里面涵着的是一辈儿一辈儿北京人对长辈的尊敬。六爷常说的“谁都不容易”其实是最好解释“有面儿”的一句话,小偷偷了钱包,不抓你,谁都有难处,但身份证得还回去,这其实和“打人不打脸”的道理一样,可能按照现在普遍的道德逻辑来看,是非应该在抓小偷和放走他之间产生,但这套对六爷不管用。“牛逼”是一种底线,绝不使用来张扬挑事儿的资本,而是遇事儿不能怂,做人不能憋屈,在片中六爷支持城管收走灯罩儿的煎饼车讲得是法,说的是理,而一码归一码,一个大耳贴子该还得还,不管对方是谁,身份如何地位如何,在老理儿面前一视同仁,你说这是野蛮戾气,难道我们现如今的社会缺少的不就是这种人人平等的规矩和如此耿直的执行者吗?

胡适曾经说过:“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这话放在影片里最恰当不过了,只不过片中表现的不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对比,而是两个时代的冲撞。

那些七八十年代在京城叱咤风云的老炮儿们能为兄弟两肋插刀,即使身体老了,但人活得就是一股气儿,这种仗义始终在他们身上,即使他们按照如今的评判标准来看是失败的一群人。影片也展示了其中大多数的生活,除了“洋火儿”和一个当了领导的以外都没什么大出息,有的甚至只能靠低保过活。这样年轻时曾经燃烧过激情的人如今已经在社会中销声匿迹了,他可以是公交司机,可以使小卖店老板,他可以是任何人。但当他们得知六爷有难时从五湖四海聚集在六爷身后时,兄弟之间的情谊让他们的形象完全跳脱于他们既有的身份。而即便是这样一位“呼风唤雨”的六爷,在胡同之外的世界却已经显得格格不入了。他的好意会被人看做假惺惺,倒下后却无人敢上前搀扶,这很显然就是在映射如今的社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在人心之间筑起冰冷的高墙,老炮儿再有本事也拿它无可奈何,只得以深居在四合院中用自己的固执来抵抗道义的垮塌,偶尔有一两个人被他的执念所感动,可却也只能流泪叹惋别无它用。六爷在胡同以外有很多的镜头都将背景虚化,尤其是走出围观跳楼的人群时,镜头细细的雕刻着他冷峻的背影,显得那么孤独那么渺小,直到下一刻无力的倒下。

四合院老胡同儿代表着一种传统的精神,一套传统的思想模式行为理念,提笼架鸟的大爷举手投足间透着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这一片地方似乎是老北京在现代城市侵蚀下唯一的坚守,六爷也只能生存在这里,为了儿子,他不得不和新时代的规矩进行交锋,而可悲的是他的失败似乎早已注定,毕竟宣武没了,合西城了。时代的改变是影片的一大主题,最讽刺的就是在晓波落难之后他的狐朋狗友全部弃他而去,道义全无。不知何时起我们的价值观开始动摇,灰色地带不断的扩张,事情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大人只看利弊,而六爷的所作所为就是给这样的不正之风一记响亮的耳光,他的规矩和道义是不会被金钱所收买的,他的每一个举动仿佛都在告诉我们他的是非观,不论是对是错,人总要认清“大是大非”。如今一起起狂欢式的网络暴力都在抢占着道德的制高点,而忽略了自己不计后果的言论与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不正好应了胡适先生的那句话了吗,所以《老炮儿》中对时代的反思较为深刻的。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整个社会价值观带来的冲击几乎是无可挽回的,不论各路专家们怎么说,影响都势不可挡,这样对社会环境的刻画与前一阵上映的《师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六爷从始至终对抗的都不单单是一个团体或一股势力,这样悬殊的对决在结尾被推上了高潮,管虎的处理在表面上似乎有反高潮的倾向,没有常理中让人大呼过瘾的械斗群殴,但情感的爆发点拿捏精准。从六爷打开了柜子之后那种浓烈的仪式感就从未消失,六爷踏上冰面时从冰下发出如闷雷般的碎裂声如同六爷无声的怒吼,当六爷挥刀冲向对岸时影片没有表现他的吼声,但每一步都在逼退着洪流,用生命最后的火焰维持着这举步维艰。无声,这呐喊却发自肺腑,无息,这一刻却荡气回肠。这是老一辈儿的方式,这是六爷的江湖。

六爷在晨雾之中为老人点上了最后一支烟,老人看他的打扮也猜到了即将发生的一切,而老人却没有多言,轻轻一拍为壮士送行,就连那只鸵鸟也挣脱了牢笼与他共同前行,而这两者间的对照关系也值得玩味。此刻他就像位最后的武士,为了信仰而去奔赴绝无胜算的战场,这是一场壮烈的葬礼,片中的无数细节也在预示着六爷最后的陨落。一个人最后一次展现他的一生就是他的葬礼,而就这场“葬礼”而言,一群老兄弟为了情谊来了,足够了,六爷一生讨厌动不动谈钱谈女人,图的就是个人情。而与儿子晓波之间的多年的心结也随之消失,最后这放手一搏也是六爷对自己的救赎,对晓波最后的弥补。这孤独武士的最后一战直入人心,讲真,已经记不清上次在影院里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是什么时候了,我看到了一个男人应该有的样子,我看到了一种令人尊敬的精神。

篇21:电影《老炮儿》观后感600字

从光线昏暗的电影院走出来,不怎么强烈的阳光依然刺激了一

眼睛。我的思绪还沉浸在电影里,与那个冰冻三尺的野湖相比,眼前

这个冬天不太冷。

从故事情节上来说,《老炮儿》拍得波澜起伏很有看头。开始是六爷的儿子张晓波因为划了有权有势的孩子的法拉利而拘禁,六爷为救儿子遍求好友,最后抵押房产凑了十万块钱去赎人。正当观众舒了一口气的时候,他的朋友却好心办坏事,用普通车漆去修进口车,捅了更的大娄子。儿子安全归来,爷俩也互相理解了,六爷却犯了心脏病。等他病好出院,家又被人砸了。六爷把贪官在国外存款的证据寄往中纪委后,只身前往野湖跟恶势力对决,最终却因心脏病复发,倒在冰冷的湖面上。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观众的眼睛和心,始终被大屏幕吸引着,一点松弛懈怠的感觉都没有。父子情,兄弟义,男女爱,在这部电影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最难得还是故事没有偏离社会主流,将最热门的反腐话题也囊括其中。

我想说的不是故事情节,我想说说影片里的英雄主义情结。电影快结束时,冯小刚饰演的六爷,穿着将校尼的军大衣来到决斗场,那是一片荒无人烟的野湖,冰面反射着寒冷的光芒。他步伐坚定地走向对方,边走边把军刀的刀鞘扔掉,然后把寒光闪闪的军刀扛在肩头,给观众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两千年多前,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中远去的荆轲的背影,也不过如此吧。当看到这个画面时,不少观众跟我一样轻呼:太帅了!我想,如果冯小刚听到这样的呼声,一定会深感骄傲的。一个年近六十岁的,长得比较磕碜的老男人,能够得到这样的赞扬,能不骄傲吗?末,网络一句流行语叫“主要看气质”,这句话用在冯小刚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接下来,六爷的心脏病发作了,他痛苦地跪倒在冰面上,不知真情的对方微笑着蹲下来向他招手,他又坚强地站起来,手举大刀向对方奔跑而去。在电影的特写镜头下,冯小刚一头冷汗,大张着嘴巴,多年烟酒熏陶出来的黄褐色的牙齿暴露无遗,然而他坚定的眼神、勇往直前的精神,让人忘记了他的丑陋,不由得肃然起敬,那一刻,我甚至想到了炸碉堡的董存瑞。震撼!激荡!这样的感觉在六爷轰然倒地的刹那,达到了高潮。

我觉得,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多年时光里,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出生的这一拨人,最具英雄主义情结,早出生的太单纯,晚出生的的太复杂。在这拨人成长的年代,社会上人为地塑造出一大批英雄人物,什么炸碉堡的董存瑞,堵枪眼儿的黄继光,引颈就铡的刘胡兰等等。这些英勇无畏、高大全能的英雄人物形象,根深蒂固、深入骨髓地影响了那一代人。随着战争年代的远去,和平年代的到来,血液里流淌着英雄主义情结的那些人,将理想化作行为,变成了电影《老炮儿》中的六爷式的人物,他们年轻时英雄主义爆棚,热血沸腾蛮打蛮干,年纪大了依然想按老规矩办事,最终却倒在通往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路上。这样的'成长经历是冯小刚特别熟悉的,所以他演起来得心应手,并因此斩获金马奖影帝。

在六爷的身上,既有传统的英雄主义影子,然而他又不是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即的。比如他跟的“话匣子”的男女情,跟张晓波的父子情,跟“闷三儿”的兄弟情,都让这个人物世俗化,生活化。在他跟儿子一起逃离医院坐在出租车里的一场戏中,儿子问他:你老这么伤我霞姨(情人话匣子),就不怕她真生气吗?六爷答:怕。说完,一行老泪从墨镜下蜿蜒流出。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动情处啊。这样的男人才是有血有肉的,才是完美的。

许晴饰演的话匣子,年纪四十多岁,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他对六爷的感情是极其真挚的,每次危急关头都是她挺身而出,帮他渡过难关。她对张晓波说:我十六岁就看你爸跟人茬架,他一人一把军刀,干倒对方十多个。那语气,那眼神儿,满满的都是崇拜。试想,当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遇到与内心契合的英雄人物时,不仰视不崇拜才是怪事。不只是话匣子爱上了六爷,所有看过电影的观众,都深深地爱上了六爷。

也许,我们爱上的,不只是六爷这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还爱上了他身上的那种英雄主义精神,更爱上了我们自己心底里埋藏多年的英雄主义情结。

篇22:电影《老炮儿》观后感600字

我就一普通小老百姓。

有些事,咱还得办。

致敬六爷。

这是我看完整场电影最大的感受,没有很催泪的地方,可我却会在一些地方哭。

老北京的味道从电影开场就出来了,渐次铺陈,路边的二爷和吆喝,街道两侧蜿蜒斑驳的古调屋檐,还有一句句干净利落的方言。穿插主题的——所谓现代与过去思想的冲突,也通过镜头的咖啡屋和年轻人的打架透露出来,一切为影片故事延续下去的合理性做足铺垫。六爷那保守讲理的思想与愈加发展迅速的时代产生的细微摩擦在故事中不经意的被放大,比如那个“理”字和如今的有钱能使磨推鬼,比如医院中的手术和吃药问题,还有所谓朋友之交的仗义和人心。“老炮儿”之所以为“老炮儿”,没有这上辈人的调调和一股劲儿,就没有屏幕前让我为之动容的六爷。

我宝出演的叛逆儿子张晓波是让我眼前一亮的存在,看惯了李易峰屏幕上帅气可爱的样子,一下子成了怼他爹的孩子让我不禁啧啧啧,开始是怕我哥哥光芒太强了让我转不过角色,结果我波一出来冲他爹吵吵我就安心了——哎呦喂这个熊孩子真让人上火,好心当作驴肝肺啊——我当时就替六爷委屈了,唉熊孩子。就说一处吧,我最喜欢的那场父子俩人在饭馆吵架,晓波站起来把脸贴上去仰头一句:“打啊!”不甘心、愤怒、张狂、失望,晓波的眼中饱含的凌厉情感一瞬间就爆发出来,我是真的想伸手给他一耳刮子的。这是新的李易峰,演技的新高度。

六爷让我想起我爸来,自己的规矩自己的理由,他们的做法和想法让很多年轻人可能为之取笑,可是还是那句话——都是为了孩子。“我就是一普通小老百姓。”六爷就是小老百姓们的缩影,他搞不懂年轻人的想法,只想简简单单的活在小世界遛遛鸟逛逛胡同,给二爷点个烟,去情人儿那里温存一会儿,孩子出了事一样低头一样愿意倾家荡产。小飞说:“我以为只有小说里才有您这种人。”其实天底下的父亲对于孩子的爱不只是像老炮儿这样震撼,故事有自己的合理性,在老炮儿的身上他只能这样做。最后冰上的奔跑我几乎是流泪看完的,在六爷的心里,给自己儿子一个交代一个理,这就是他的任务,或许只愿儿子醒来之后得到一个彻底的安宁。我开始觉得他犟——一百万的事儿谁都乐意,为啥非要打架。后来他将举报信上交我才懂得那句话“但有些事,咱还得办。”他是希望自己赢的,赢了,不仅可以换一个稳当,还能为国家除一个贪污毒瘤,明明比谁都不在乎什么国家大事,只是对得住自己一颗赤裸裸的良心。那个挥刀的呐喊和最后的爆发才是真正的老炮儿,伴随着心脏最后的脉搏,敢面对、敢豁出去、有情有义、有良心。

一个人真的可以成全他自己的。

可以是普通人,可是普通人里伟大的人。

篇23:电影《老炮儿》观后感600字

《老炮儿》首映,不得不强调一下,我有冯小刚情结。

十六年前,他的《不见不散》全国公映的那一年,我和孩儿爸相识。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冥冥中注定的,属于你世界的人,迟早会相逢。即使千里迢迢,即使看起来似乎毫不可能,但最终还是会遇到。

至今犹记得当年电影院里他紧紧握着我的手,他满手汗涔涔的。害羞如他那样的人,也有砰然心动的时刻,是我始料不及的事情。

我们结婚许多年,过着大部分老百姓平凡幸福的生活。不知道婚姻生活里美好的一切,是不是源于那年仿佛施了魔法的电影名字。

七零后的我们,对冯小刚的电影,是有着不一样情结的人。在爱里,或者在笑声里,我们品味人生的意义。也感受着生活带给我们的种种不易。

冯小刚老了。他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了。

电影里,他只是一个遛鸟滑冰,无所事事的,年过半百的老人。可谁知道他的故事呢?那些牛掰的往事,在许晴扮演的霞姨口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昔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如今,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凄凉情绪蔓延在整个故事情节中。

他曾经主宰的江湖,已今非昔比了。

悲哀的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当他的儿子划了富二代的豪车,他带着两千块钱去平事。那一刻,在我们看起来都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笑话。

可你却在安静的影厅里无论如何笑不出来。那个昔日的江湖已将他远远抛下。那个连你也会要尖叫的豪车,那么触目惊心的在眼前,被六哥的兄弟用“上好”的漆补修,完全不入流,完全不知道行情,完全不懂时代的他们,像个古董的赝品被年轻人打着口哨耻笑时,你唯有心酸这两个字能形容。

他儿子划的车,修车需要十万。对如今的他来说,是一座大山。他为了赎回儿子,借钱。

那些躲闪的目光,那些明明是借口的闪烁其词,让人一次次心寒。那些人,是他当年出生入死的弟兄啊,如今,因为生活,他们不得不低下头。被城管打,被迫在街口修鞋,过着底层平凡人艰苦的生活。那是正常的人生的样子,却不再是当年耀武扬威,三人战胜几十人的沙场和江湖。

我早已预感到他借不到十万块。因为成年的我们知道生活残酷的真相。不曾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也会为儿女因为一斗米折腰,那些从前的骄傲,都只属于年少的轻狂。

许晴扮演的话匣子,让我难忘,那个有血有肉重情义的女子,是这个世界上的温暖。老炮凑了两万块,她拿出八万给他,说她底掉了也就这么多,前一刻还口口声声说她没有,说她不帮他,却伸出了最温暖的手,给了他雪中送炭的帮助。我相信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那是十六岁女孩年少时的崇拜。他是她记忆里的英雄。

电影开头时老炮和话匣子的那一段调情未果,像极了中年男人的无奈,不仅江湖地位不行,连身体都不行了的事实,是连观众都难以接受的尴尬,而生活就是那样子的残酷,由不得你不服。

大片看故事,看喧嚣的身外事,看打打杀杀,看花团锦簇,观众看着不由得热血沸腾,光天化日下真的做了一场好好的白日梦。

而文艺片,看的就是人心,而人心是多么的神秘,美好又可怕,看矛盾挣扎,看扭曲的灵魂,看那些你也有,但从来不敢承认的黑暗面。你在黑暗的电影里走了一趟灵魂之旅。

它,无疑是文艺片。我觉得难过,那是因为创作者的痛点和我相同。经过世事生活的磨砺,我还没有皮太厚。大片向上的让人生厌,无论打成什么样最后都修成正果。普天同庆的和谐。而文艺片,就是让你疼痛,让你警醒,让你知道你就是生活在这样有恨有爱的俗世里的一个人,所以,你要爱惜自己的幸福,要好好的生活,因为所有人都是这样在活。

你的眼泪还热乎乎地在脸上,电影院的灯陡然就亮起来了,你尴尬地怕别人看到你泪水浸湿的脸,你怕别人看到你尴尬的样子,最后才发现,所有人都如你一样不敢抬起头来,多像我们的生活啊,害怕让人知道我们的软弱,却发现,所有人都有同样的担心,自己原来并没有那么重要,擦干眼泪,走出影院,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走了一场热血沸腾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宁静美好啊,不需要躲着城管,有一个可以大大方方爱慕的人,没有人介意你到底流了多少泪。

我们在故事里哭泣,像慨叹人生的不易和艰难。电影里逃出豢养的鸵鸟又让我们捧腹大笑。

生活就是这样,总有某个情节能让我们津津乐道地笑出声。

篇24:老炮儿观后感

很久没看过这样的电影了,蕴含着社会现实,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那些处在时代转换轴承上的人啊,他们是孤独的,是寂寞的。他们追求的是那个时代的义和理,是人性之美,是一种大善。

也许站在这个时代你会如影片中的小飞说的那样,问一句:你是猴子派来搞笑的吗?并不是,变化是发展的,发展便是好的变化,一种扬弃。时代的变迁必不可少,然而人们内心的价值观、道德修养却并未有多大的提高,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

站在20xx的边缘,我想用这部电影来提醒生活中的每个人:追求每个人都有,愿你的追求有其存在价值,愿你的一生有着可以舍弃一切仗义,有着情感无悔的交流。

学生的我们或多或少和父母发生过冲突,每个人都会有错误,都值得被原谅,都值得去爱护,更何况是父母呢?也许他们过去忽视了你,但是那颗为你牵挂的心不曾变过。影片中的六爷用着他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儿子,那是他的爱,他的守护。他有着他的坚持,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一次为了某个人牵其一生。

会来看这部电影的初想法是奔着演员去的,然而当我真正看了故事之后,是奔着这样一种社会的精神价值去的,现代文化需要精神,需要思想。我想老炮儿在这方面做的是很好的。

这是一部让你看了还想在看一遍的电影,让观众可以再走后再盯着屏幕看还有没有的电影,这才是传媒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

篇25:老炮儿观后感

管虎在金马奖捧红了黄渤(《斗牛》),这次又让金马把最佳男主角奖双手送给刚当主演的冯小刚。那么“小刚炮”是不是真正适合“这个角色”的人呢?当然了,不客气地说,要不是导演这层光环罩着,他就是北京一老痞子。他可以在电视上骂,也可以在网络骂,可以骂金马奖,也可以骂《是速度与激情7》,一边骂影评人看不懂,一边骂综艺电影垃圾。他就是这么直溜儿,这么不和你客气,这么要啥有啥就说啥的不可一世样儿。

姜文曾盛赞小刚会演戏,说他不当演员,真是中国演员界一大损失。我觉得冯小刚个人与昆汀倒有几分相似,看起来都痞里痞气,多数作品却充满才气,有嚼劲儿;还尽喜欢在自己电影里客串,一天有事儿没事儿瞎BB。

管虎当然没有这癖好,他顶多在电影里安插个乞讨者,然后说乞讨者来自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其实是自己祖籍。搞得像模像样。他曾在电视圈混了几年,始终放不下早先学的电影,又开始拍了。《斗牛》、《杀生》、《厨子戏子痞子》,无一不是霸气侧漏,叙事缜密,画面特立独行,无论要表达什么主题,总会在循序渐进中推演出一套思想。

所以管虎要讲这样一个充满时代感的故事,冯小刚要演这一个充满历史感的角色。也许没有比这更配的搭配。

有同事说结尾欠缺点高潮,有同事整体上给七分。从来都是有人叫好,有人则不。在我看来,《老炮儿》并没有透露出管虎的十足才气,小刚的表演也不尽然完美,但直到最后一刻,让人惊艳。

这股惊艳挥之不去,只要我一想起结尾,一想起起承转合后的那一幕斗争,就憋着一口气,想多看几遍,再去二刷,舒缓舒缓。

我知道北京一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者还有些文化,但一定有过自己的辉煌。他们在文化名城下熏陶出的不是文化人气氛,而是介于这之间的,不守旧又不立新,只顾着自以为的一股豪气。说是c架,又不是打架那么简单。六爷就是这样一个人。

没事儿提笼遛鸟儿,也不刻意打抱不平,如同他不会刻意去寻找自己半年不回家的儿子,看到小偷偷东西厉声责骂几句,帮卖煎饼果子的老熟人给城管说几句话,凡事儿都会点个道儿,霸气犹存,却又显得不温不火。

他与闷三儿等几个人,身上留着年轻的遗留的“江湖风骨”,遇到事儿不会躲。他也常常感叹现在的年轻人,打架没轻没重,不小心就插死几个人。

“老炮儿”有老炮儿的规矩,“小炮儿”也有。现在敢玩的年轻人要么是富二代,要么是官二代。人家早就不管你那套规矩了。偏偏吴亦凡饰演的小飞,又是个爱读武侠的阔少,不可一世,却被六爷的“江湖侠气”,有嘛说嘛的公平给震撼到,磕来碰去事件早已升级,却还是相约颐和园c架,干净利落。

中间故事很平,在管虎的调教下却生出许多生气,老子与小子的纠葛,时有时无展现出的老炮儿过去,六爷与小飞对峙,很多时候就是磨磨嘴皮子,没有动手分毫,却话听有味儿,气势情感爆棚。甚至,在都市中看到了一股武侠的气息!本来就该有的地铁十号线,怎么看起来那么违和!

这也说明了每个人心中自有一堆火焰,你知道地铁上的六爷是主角,你会记得他。当六爷淹没在了人群的洪流里,你才惊觉:这世界没什么不同。

当六爷犯病时,他就成为了普通人。再也无法对旁人指指点点。当儿子责骂他,当初是多么地不负责任时,他边喝酒边默默流泪,说:我给你磕头行吗!

六爷背起那把武士刀,忍着病痛,独自去c架。他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死去,是在路上就病死,还是c架时扛不住离开。

他就像平常那样,把头发剃光,走出门,在巷子口,给常年坐在那儿的老爷子照旧点上烟。大雾(霾?)弥漫,一个宛若永恒的特写,他的脸上不带任何悲喜。

在最后一刻,他站在冰面上,开始奔跑。震颤的鼓点与钢琴化作节奏音乐,直击人心。他开始痛得流汗,表情狰狞。步履却史无前例地坚定,六爷就那样一直地跑着,与青春作别,与岁月挥手,留下身后一堆昔日兄弟,跟着嘶喊。

老炮儿观后感精选作文

老炮儿电影高中观后感

老炮儿观后感600字

关于《老炮儿》的观后感字

老炮儿专业影评范文

九年级老炮儿观后感800字

影评范文老炮儿

《老雷斯的故事》观后感作文

抗战电影《南口1937》的观后感

高考作文素材:最善良的人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1000字作文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1000字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1000字作文(精选25篇)】相关文章:

电影《荒野猎人》观后感2024-03-02

被光抓走的人的观后感2023-10-22

那是青春吐《芳华》美文2024-04-05

电影被光抓走的人电影观后感2022-05-06

小李子的电影《荒野猎人》观后感作文2022-08-23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2024-04-09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作文范文2022-05-08

名人成长故事事例五则2022-06-08

讲给女朋友的睡前小故事2022-09-16

给公司写一封感谢信202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