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作文:千秋诗圣(共19篇)由网友“低端艾莉”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的作文:千秋诗圣,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杜甫的作文:千秋诗圣
关于杜甫的作文:千秋诗圣
一字一句,是呕心沥血赤赤真言;幽深眸子,是体恤民苦凝望千年。——题记
成都的杜甫草堂,如今是多么气派!温暖的素色雕花门后,有谁曾留意过古老松柏间回荡着的阵阵怒吼?
门外是狂风怒吼,秋意的天空一点点压了下来。墨黑,翻腾。让杜甫原本忧郁的心情更加沉重。世道混乱呀,曾经也想登高振臂一呼,曾经也想临顶俯瞰天下。而如今,一心想为朝廷效力的自己也落得个如此下场,杜甫苦笑。破败的草屋哪儿能看出原来的盛唐,入眼之景只是饱经战火摧残的破败民居罢了。
“呼——”一阵狂风掀走了层层茅草,杜甫急忙磕磕绊绊的拄着拐杖去追,那可是一家人的依赖呀!
呼啸着的狂风卷着茅草欢快的四处舞动,就像是专门欺负这年迈的老人。而那村子里的小孩子们却也不肯放过他,抱着茅草就这么堂而皇之的跑进了竹林。任凭杜甫吼破了嗓子也没有任何反应——就像,他无数篇激烈诗词却依然挽不回唐朝毁灭的脚步。也对,几颗小小的石子投入了汹涌的历史长河,又怎能拦住大河的脚步?
“啪嗒,啪嗒”雨点一滴一滴的透过偌大的洞打在地上,也搭载了他的心里。世态炎凉,民生极苦,可怜自己一腔报国热血却被命运无情的浇灭,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唐走向灭亡。
雨,变大了。冰冷彻骨。
布被已用了多年,像铁块一般,怎么都是冰的。而孩子睡觉也不安稳,胡蹬乱踢,唯一的一床被子也给踢破了。他看着孩子被冻得发白的脸,心没由来地抽了一下——还有很动人也像我们一样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吧。
雨脚如麻未断绝。
摇曳着的微弱烛光“呼哧”一下,终于经不住暴雨的击打,灭了。屋子黑了,床也湿透了。他叹息,从安史之乱开始,就没有百姓能睡上安稳觉了,自己这并不算什么呀。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用枯瘦的手蘸起墨汁般的悲哀,记录下时代的进程。当时诗人的文字中,总透着一种走投无路的失落感和叹老嗟卑的衰飒气象。如果换了一个人,估计早已被时代所湮没,听天由命了吧。
但——它是杜甫!是把自己融入对人世苦难的同情和抚慰中的诗圣!是唐朝下坡路上,虽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的阴暗,但却达则兼济天下,穷亦兼济天下的杜子美!
黑暗中,一双幽黑的眸子,陡然射出慑人的光芒!
就算是生活艰难又怎么样?就算是饱经风雨又怎么样?我还健全,我还能写诗,我还能站出来说话!我还能用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撑出一片绿荫,咬着牙,挺着背,为别人遮风避雨!
听!风在吼,雷在啸!
看!一个拄着拐杖的人在残破的茅屋里仰天长啸!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谁能想到,一个无靠的穷人会发出这样的怒吼?又有谁能想到,一个被历史的车轮碾过的人,会有如此的胸怀感动人间?
一声怒吼,透着沧桑,却有一股不可抵挡的力辆,冲开了命运的封锁!
这才是杜甫!
一个写“三流”诗的芝麻官,向汹涌的历史长河了投了几颗小小的石子。眨眼间被吞没,却一圈圈泛起了涟漪。千年后的今天,这些石子俨然已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大高峰,引领着历史长河,影响了千代万代!
眼眸幽黑——再怎么穷愁潦倒也要为百姓的疾苦呼吁。
目光深远——再怎么体弱身衰也要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唐王朝。
这就是他,千秋诗圣,杜甫,杜子美!
我听到了,杜甫草堂中,回荡千年的怒吼与情怀……
篇2:诗圣杜甫
诗圣杜甫
杜甫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这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人,徒有远大抱负,却不被权贵赏识,一辈子百折不饶地在官场打滚,最大也不过当个处级闲官,至死都不明白自己真的不是当官那块料。做了官,还不懂得放弃济世情怀,才在官场门缝往里窥视一眼,就写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路过乡村看到官吏抓壮丁,又出来鸣放:“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他简直就是一个愤青,还是组织部门有眼,始终没让他和权势沾边。他也就在名利场的边缘不停地写呀写,想把民间疾苦、世情百态真实写在诗句中,天真地以为可以打动天听。结果根本不需要费心去猜,杜甫不但生前在文坛没有什么名气,而且竟然是在久饿之后奋不顾身地饱食一餐,活活撑死。
然而,就是这颗悲天悯人的心,驱使他敢讲真话,直抒胸臆,抨击黑暗,幻想明天。他穷得叮当响,却誓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广厦还不能地震一来就塌掉,必须“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实在太天真,太纯朴了,这就是他的真性情。任何文学作品,唯有个性和真情淋漓尽致的展现才会动人心魄而永远流传,哪怕生前被流俗掩蔽,但终将大放异彩。杜甫死后,唐朝更加衰败,他为社会底层发出的声音变得日益响亮,他的诗就是一幅唐朝的历史画卷。杜甫的诗风不像李白那样放荡不羁,可望不可及,但特别规整,格律平仄、对仗押韵,无不用心,就是一部唐诗的范本,所以学习作诗的人都把杜甫奉为师表。他的人格,他的诗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犹如他梦想中的广厦,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男,汉族,72月12日生,属相鼠,河南巩县人,历任副处级的唐朝左拾遗,正处级的唐朝剑南节度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一生仕途坎坷,生活困窘,但是却创作出诗歌1400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代表作有“三吏”和“三别”等等,并有《杜工部集》六十卷传世。杜甫是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容貌史书上没有记载,笔者找遍了杜甫画像,认为只有1959年著名画家蒋兆和先生所画的杜甫像最为传神。画像中的杜甫,面颊清瘦,褶皱丛生,写满了沧桑与忧患。双目形如硌脚的小三角石头,凝重地望着远方。迎面好像有风吹来,让他双唇紧闭,长眉和本来就很散乱的胡须向后飘洒。尤其相得益彰的是,蒋兆和在题款中先引了两句杜甫的诗:“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又自题诗:“我与少陵情殊异,提笔如何画愁眉”,从而使这幅杜甫画像形神俱备,达到外貌与精神的高度统一。
杜甫的家庭出身还是很光鲜的。他是晋朝灭孙吴大将杜预的二十世孙。《旧唐书》记载,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县县长一职。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官至省部级的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也是四川奉节的县长,因此杜甫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但是性格决定命运,杜甫在他父亲去世后,生活很快就穷困潦倒了。杜甫有文人性格的孤傲清高,却一心想从政做官,这种选择错误,注定他会白白努力一场;杜甫还有放纵恣肆的性格缺点,这让他失去了很多的机会和朋友,甚至差点惹来杀身之祸。伟大的诗人杜甫一生经历坎坷,他有几个子女都被饿死了,史书上只记载他有个儿子杜宗武也是一生流落,老死湖南。
诗人的满腔抱负与不得志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虽然7岁吟诗,15岁扬名,但是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书记员之类的小官,后世虽称其人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他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写的虽是“初唐四杰”,却是诗人自嘲之意:“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的人生经历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35岁以前:读书和漫游;35岁至44岁,困居长安;45至48岁,陷贼和为官;48岁至58岁,西南漂泊。
732年,20岁的`杜甫开始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江浙生活。五年之后,他去唐朝首都河南洛阳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了。之后杜甫漫游冀鲁豫,在洛阳遇到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到高适,三人同游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济南,分手后又相遇于山东东部,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这一时期,杜甫在洛阳一心钻营,谋取功名。他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看管武器装备的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科级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唐玄宗在751年正月8日至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得到唐玄宗的赏识。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陕西黄陵县西南的州,独自去投唐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正处级的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申辩,被贬为副处级的华州司功参军。其后,杜甫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三吏”、“三别”。即《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随着九路官军在河北省临漳县西的相州大败和陕西地区的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逃难,经甘肃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主政成都,杜甫便去投靠他。严武死后,杜甫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杜甫的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归去尽得身后名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
公元770年,58岁的杜甫离开四川后客居湖南耒阳,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长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直到四十多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才迁葬杜甫遗骨与夫人弘农杨氏合葬于河南省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
综观杜甫的一生,充满了“致君尧舜上”的求仕思想和 “穷年忧黎元”的凄苦遭遇,可以说没过上几天好日子。但是与他人生际遇完全不同的是,杜甫的诗歌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让人叹为观止。
篇3:诗圣-杜甫作文
诗圣-杜甫作文
诗圣――杜甫
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山崖边,风煽动着他的须发,也牵引着他的思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沦陷的悲凉让他触目惊心,满目凄然。老人不由的想起自己年轻时意气风发的豪言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与豪迈,“白鸥浩荡荡,万里谁能训”的宽广与刚强,如今却已荡然无存。国家的衰落让他再也无力“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地慷慨陈词,更无力像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样憧憬未来,等待日后的展翅高翔。他只能伤感,伤感自己的不得志,更伤感这个“四郊无宁静,垂老不得安”的**年代。 也许上天注定这个时代需要一位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晚唐的兵荒马乱虽让他无力回天,但他用诗抒发着自己忧国忧民的心声。他听着兵车的隆隆,战马的'嘶鸣,望着“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的情景。他怒不可遏地批判着“黄门飞 革空 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的统治者,他锋芒逼人地讽刺着他们的骄纵荒淫,同样,他用一颗博爱的心同情着受压迫受迫害的人民。 杜甫是爱国的,他早已与国家融为了一体,与国共忧喜,国衰则己愁小学作文 ,国强则己兴!“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惨淡的天气昭示着惨淡的心情。忧愁中,又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的博大胸襟与崇高理想,打动着每一个人。
这就是杜甫,一位不计身家的文人,一位心怀天下的志士!当之无愧的诗圣!
篇4:诗圣杜甫作文
诗圣杜甫作文
他一生写下一千多首诗,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他时而狂羁豪放,时而沉郁顿挫,他对山水也情有独钟,他与李白并称李杜,被人们称为“诗圣”,鲁迅评价他:“他是中国人的脊梁。”他就是——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站在泰山之下,仰首望去,山势峭拔,直插云霄。一轮红日顶于山上,几篇浮云随风而飘。此时,杜甫早已心潮澎湃,在他心中。这山也是渺小的,它就好比一座更高的山,他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就是杜甫,一个狂羁豪放的杜甫。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时的杜甫,已是年老多病,而这周围又是疾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吼声;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 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肃煞之色。周围的`一切显得杜甫是那么凄凉,沉郁之情早已涌上心头,顿挫之意也已融于其中。这就是杜甫,一 个沉郁顿挫的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坐于船中,抬头一看,翠绿的柳树上,两只黄鹂正在悠然而歌,动听婉转。又眺望半空,一行白鹭翱于青天之 上,如梦如幻。鸟啼翠柳,白鹭青天,千山雪,万里船,杜甫心如鲜花般奔放,坐于船中,一会豪笔,好一幅生机勃勃的盛春之图。这就是杜甫,一个对山水情有独 钟的杜甫。
有一种幽香越过千年古卷,有一种沉郁越过万年尘埃。细细品味一番,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是狂羁豪放,沉郁顿挫和山水之情。
篇5:仰望诗圣杜甫
仰望诗圣杜甫
怀揣鸿鹄之志开始飞翔
朝着霞光满天的长安城
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定要走出盛唐蓬蓬勃勃的少年豪气
谁知安史之乱的刀光剑影罩住你的身体
你,欲哭无泪,步履渐渐沉重艰涩
没有人关注你横溢才华
用写诗的笔写不出一顶像样官帽
饥寒交迫染成了苍白坚硬的胡须
你轻轻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忧虑天下寒士比自己还苦的生活
你听着车辚辚马萧萧的惊心动魄
叹息那些被征兵一去难返的戍卒
你还为那失去三个儿子的老翁老妪喊冤
原本儿孙满堂的家瞬间成空屋
潇洒浪漫被幸运的诗兄李白挥洒
你只能用高雅诗句写民不聊生
用诗歌记录一段苦难历史
其实并不是你的初衷你的宏愿
但老天让你苦心志饿体肤劳筋骨
你无法抗争只有和着血泪歌唱
你尽管百年多病依然奔走在万里悲秋
在艰难苦恨中用《三吏》《三别》铺垫历史
让人们看到你的良心和你的伟大
看到一个高大形象从唐代走来
走出人们对历史对现实的深沉思考
笑不起来的诗人
一览众山小的雄心
被战乱击得粉碎
浪漫无邪的笑容一点点消退
现实用猛虎的`双眸盯着你
你也睁大惊奇的眼睛
繁华不再的盛唐冷冷地迎接你
迎接你嘶哑的歌喉以及手中的笔
你终于从年少轻狂变得缜密深邃
为苦难苍生掏出带着血泪的心
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唱
同情,哀吟,痛苦,愤怒,斥骂
乌纱帽不要也罢
金银珠宝不要也罢
穷愁潦倒不能改寒士良知
你用诗歌挥写的历史却光照千秋
笑不起来的诗人是不幸的
你没躲开那可悲可恨的年代
笑不起来的诗人又是伟大的
你直面人生让人反思人类良心
只要人间不再有残忍战争
你在天堂应该笑得灿烂舒心
篇6:诗圣杜甫简介
诗圣杜甫简介
杜甫(7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约有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其名篇中,特多写实之作,如名作《丽人行》,反映上层社会的奢淫。
因为杜甫的诗中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于是有“诗圣”的美誉。
诗圣的代表作有哪些
诗圣杜甫诗歌现存1400多首,写诗可分四个时期: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有诗赠李白,“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堪称快意。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可惜的是,由于两人后半生际遇都相当坎坷,这次分别之后便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仅获得少许资助,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一边,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任职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九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在严武的帮助下,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千余首,占全部杜诗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
篇7:诗圣杜甫是什么职务
杜甫在他四十五岁之前一直没有正式担任什么官职,虽然他的目标从一开始便是担任官职从此为君王解忧惑,为百姓谋福利的伟大抱负,但是观其一生,杜甫却没有实现这一抱负,甚是可惜,一代人才却这样流落街头。
杜甫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参加了一场科举考试,但是却因新人便显出如此抱负,威胁到了当时的考官,恐其得势,便将其落选,但这并不妨碍杜甫身怀理想。
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杜甫听闻长安招贤纳士,便进京赴考,但依旧被当时的考官破坏入选机会,当时一同考试的人均未入选。而后有幸作“大礼赋”得唐玄宗赏识,但却没有下文,遂杜甫客居长安十年,期间屡次献文以求得赏识,均未果。
在杜甫四十五岁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心系国难的杜甫安置好家人便投奔前线,但被叛军控制在长安,后得以冒险逃出,为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的职位,杜甫此时才算是真正的当上官员为国效命。后因得罪唐肃宗得到审讯。
同年,长安得以收复,杜甫仍为左拾遗,而因朝中两大势力斗争杜甫被诬陷,因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赴任途中辞官而去。
后逃至蜀中,得好友严武相助,暂且安生,且严武推荐其为成都剑南节度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杜甫因不习惯幕府生活而辞去,而后便再无担任何官职。
杜甫生平
年少优游
杜甫因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遂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为梁宋之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四载秋,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门即闻哭泣,原来稚子饿死。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凤翔)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诏三司推问,幸赖宰相张镐救免十二月肃宗召回杜甫复任左拾遗。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诗人病死在衡阳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篇8:《七夕》诗圣杜甫
《七夕》诗圣杜甫
牵牛织女
杜甫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
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
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
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
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
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
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初筵`重露,日出甘所终。
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
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
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
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
篇9:诗圣杜甫经典诗句
诗圣杜甫经典诗句
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3、血战乾坤赤
4、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5、沧海先迎日,银河倒列星
6、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7、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洌红
8、挥毫落笔如云烟
9、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10、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1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3、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14、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15、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
1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8、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19、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20、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21、乡路音信断,山城日月迟
22、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2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4、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25、乌鸦说猪黑其实猪还有白种的
26、英雄割据剖己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27、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28、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9、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巫峡气萧森
30、老去悲秋强自宽
31、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3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4、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35、霜波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36、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3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8、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39、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
40、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41、炙手可热势绝伦
42、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43、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44、司源到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4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篇10:诗圣杜甫读后感
在学习了“万方多难造就的诗圣-杜甫”这一课之后,我对杜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后世被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
杜甫的一生是充满磨难的,他曾经读书、漫游;困居长安;陷贼、为官;西南漂泊。他传奇的一生对他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经历风雨难见到彩虹,古人已深悟了这方面的道理。你看那吴承思写《西游记》让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把真经取到说。这难道不是作者的弦外之音吗?脍炙人口的散文《海燕》的作者高尔基,五岁边浪迹天涯,但可贵的是他把艰难困苦的环境当作一所社会的大学,孜孜不倦,滴水穿石,终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一代文豪。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大海就是布满暗礁,越是以险恶出名,我越觉得通过重重危难寻求不朽是一种开心乐事。”
正因为杜甫有这样的心态和面对人生的精神,才能铸就他“诗圣”的伟大成就!当今由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在一些青少年中滋生了不同程度的好逸恶劳的思想,遇到困难绕着做,贪图安逸坐想其成、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挫折。一些家长更是处处包办代理,把风雨留给自己,把彩虹让给孩子,这里面潜藏着一种危机。一种失去承受人生磨难的能力危机,因此我们应该时刻谨记,风雨彩虹的人生哲学,在人生的道路上用于面对挫折,成就人生事业。
杜甫 “诗圣”的由来 如果说“诗史”的称号是从杜甫作品的历史价值角度来评价的话,那“诗圣”则是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这个评价在诗界是至高无上的。正式把杜甫称做“诗圣”的,最早见于明代前期的陈献章。不过若论把杜甫尊为诗中圣人的观点,则早在唐宋间就有了。 首先对杜甫创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推许为最高地位的是唐代的元稹;他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曾道:“... 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在这方面又推进一步的是宋代的秦观。他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我国过带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秦观虽然还没称孔子为诗圣,但已把杜甫比为诗坛上的集大成者了。
篇11:杜甫号诗圣
杜甫号诗圣
浣花溪边,风景秀丽,林塘优美,细麦轻花,一派田园风光。这里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俗称“杜甫草堂”。“背郭堂成阴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鸟将数子,品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这就是杜甫结束了4年的颠簸生活后,对自己的安身之地所作的描述。草堂是杜甫一生中少有的安定寓所。
杜甫,字子美,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传统的官僚家庭,杜甫十三世祖杜预是晋代明将名儒,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而且官拜膳部员外郎。其父亲杜闲为衮州司马、奉天县令,母亲是当时著名学者崔融的女儿。在如此显赫的家庭里,杜甫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文化熏陶,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杜甫也曾自豪地称为“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杜甫从小就下苦功读书,7岁学诗,15岁扬名。在35岁以前,他过着读书与漫游的生活。这既是为了增长阅历,也是为了交结名流、张扬声名,为日后的进仕作准备。20岁时他就结束书斋生活,开始他的漫游生活。他先后游历了吴、越、齐、赵、梁、宋等。天宝三年他与李白在洛阳相识,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随后在宋地他们又遇到高适,三位高才谈诗论文,携手同游,结下深厚的友谊。这一时期的《望岳》和《画鹰》表现出诗人的乐观自信和青春朝气。
天宝五年,杜甫志豪气壮地来到长安,准备一展平生抱负,但是等待他的却是冷酷严峻的现实。那时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因此杜甫在原本象征读书人出路的科举之途上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后来几经周折他才得一管理军械库房的小官,所谓右卫率福州曹参军。在此期间,杜甫作诗百余首,其中《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杰作,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各种社会矛盾,展示了危机四伏、盛世将逝的国家政治形势,因而也就奠定了杜甫的客观写实的创作方向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安史叛乱,时局剧变。杜甫携家逃难,先由奉先逃到白水,再由白水逃到鄜州。逃亡时期是杜甫生活经历最艰难、最危险的时期,也是他思想感受最丰富、最深刻的时期。随后,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则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让差役将自己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炽热灼人的情感互为表里、和谐统一。他特别注重铺陈手法的运用。这首杰作正是铺陈到底,全无比兴,但是由于诗人善于将自己的褒贬与爱憎、震惊与感叹、怨愤与怜悯、悲痛与无奈,全都溶入“有吏夜捉人”这一事件中,老翁翻墙、府吏发怒、老妇哭诉等等情节的具体描写,而未加任何主观议论,因而全诗显得形象逼真,情节感人,恰如一幕精品话剧,各个人物的举止声情真切可闻、历历在目。
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6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在这卓绝千古的“三吏”“三别”中,杜甫以忧国忧民的复杂心情,以“诗史”特有的“实录”的笔墨,反映了当时特殊的社会状况:百姓在经历叛军的催残后,又经受着官府大肆征兵的苦难;人民不满官府的凶残,却又忍受着痛苦承担起杀敌卫国的责任。漂泊西南时,杜甫仍然心系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悲欢,根据自己的见闻与感受,以炽热的情怀继续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以“安史之乱”为轴心展示出更广阔、更完整的历史面貌,完成了以“诗史”补充和修正史传的千秋重任。
杜甫是盛唐后期大乱年代造就的伟大诗人。他直面残酷的现实,客观真实地描绘了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面貌,同时在诗歌艺术方面,他转益多师,元稹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所以他兼有各家之所长,为后世诗歌树立起了不朽的典范,因而杜甫被尊为“诗圣”。
篇12:“诗圣”杜甫的诗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赏析】
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到此算是结束。正流寓梓州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因此,有了“却看妻子愁何在”的欣慰,意思是,多年来笼罩全家的愁云总算烟消云散,一家人今后不用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了,也不用再为妻儿的安慰担惊受怕了。回头看过家人后,诗人立刻想起了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马上收拾东西回到家乡去。所以,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怀着欣喜若狂的心情,随手卷起诗书,准备离开四川回家去。
诗的后四句是诗人对即将归乡的旅途的遐想。“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更加高兴了。尾联写的是诗人关于路途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四地距离很远,但是在诗人的笔下却像是眨眼就到一样,正是这种紧凑的笔触,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急切盼望回到故乡的心情。
篇13:“诗圣”杜甫的诗词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杜甫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是被敌人俘获,被困长安城之时。基于这样的创作背景,所以诗中满是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等。关键是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虽山河依旧,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为全诗营造了气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是这首诗最为人熟悉的句子,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春望”时,目之所及,后四句则转入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对亲人的思念。自安史叛乱以来,战事不断,“烽火连三月”即是对战争的描绘,透露了一种厌恶之情。此时,诗人的妻子儿女正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诗人心急如焚,故有“家书抵万金”的感慨。末两句写的正是诗人苦等家人消息的表现,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篇14:“诗圣”杜甫的诗词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
《江南逢李龟年》大致创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此时杜甫在长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对于诗作的背景,后人一般这样理解:杜甫初次遇见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因此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与鼎盛的开元时代、也与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的唐王朝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这样的相会,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基于这样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感伤世态炎凉。头两句,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自己和故人志得意满的场景似乎随口说出,但旧时经常雅集之处,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象征,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过去的那个鼎盛时期美好的回忆。如今回想起来,这一切已经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
后两句是唐诗中的名句,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但如今诗人置身其中,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表面看似即景书事,但琢磨起来却像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读者会从这四个字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和诗人的衰病漂泊,却又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
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明过去的鼎盛时期一去不复返。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造成的浩劫,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
篇15:杜甫诗仙还是诗圣
诗人及称号
1、诗圣-杜甫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诗仙-李白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3、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4、诗神-苏轼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5、诗狂-贺知章
贺知章是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
6、诗佛-王维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7、诗鬼-李贺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篇16:百家讲坛《诗圣杜甫》B
百家讲坛《诗圣杜甫》B
诗圣杜甫(五) 杜甫草堂之谜
类型:名著名家|名家大师|国学|名人|国粹|人文
来源:百家讲坛
介绍:杜甫因躲避安史之乱逃荒到了成都,在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那么对于当时生活窘迫的杜甫来说,他的草堂是怎样盖起来的呢?杜甫在这里先后居住了4年,他为我们留下了哪些著名的诗篇?在这里杜甫又经历了哪些人生苦难?
诗圣杜甫(六) 杜甫死亡之谜
类型:名著名家|名家大师|国学|名人|国粹|人文
来源:百家讲坛
介绍: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尽管宦海沉浮,颠沛一生,却始终胸怀大志。他用诗歌去呐喊第一文库网国运与民生,赢得了万世称颂,杜甫得死有着太多的传说与猜测。那么杜甫的一生有着怎样的辛酸故事?
诗圣杜甫(七) 杜甫诗圣之谜
类型:名著名家|名家大师|国学|名人|国粹|人文
来源:百家讲坛
介绍:杜甫,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后世尊称为“诗史”。才华出众的他,会在科举考试中一炮打响么?为什么他总是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政治抱负呢?一声苦难不断的杜甫最终是怎么离开人世的呢?而我们对他与李白的诗孰优孰劣的争论又应该如何对待
篇17:诗圣杜甫轶事典故
诗圣杜甫轶事典故
愤斥皇亲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死因之谜
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
一、病死说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写道:“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
二、赐死
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拾遗补遗》。这种说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最大的问题,即文中提到唐玄宗在770年赐死杜甫,而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762)。
三、自沉于水而死
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沫若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猜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一说是连续饿了5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炙(炙:烤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
篇18:浅谈唐朝著名诗人:诗圣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怎样的杜甫才能有如此胸怀?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后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一生写下三千多首诗,诸多不朽诗句至今被人传唱。他的诗勇敢、真实地记录了社会现实,揭露了社会黑暗,这都与杜甫的爱国、爱民之心密不可分。
“车辚辚,马啸啸,行人弓箭各在腰……”《兵车行》中的诗句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乱突起,行军调集的杂乱场面。“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个拟声词,把社会阶级矛盾体现得淋漓尽致。杜甫的诗,总在简单的情景描写中突出了社会的现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让人眼前仿佛出现了外族入侵下破碎的山河,残存的城墙上草木葱荣,仿佛花在哭泣,鸟在哀鸣,一种无奈沧桑感扑面而来,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杜甫的诗,又在强烈的景致描写中抒发了一种难以描述的感情。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与我如浮云。”寄情水墨,视功名利禄为无物,又怎不是一种志存高远呢?
杜甫一生,经历了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和亲人流离失所,目睹了唐王朝由盛而衰,写的诗歌体现了百姓的疾苦,社会政治的黑暗,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忧患意识,他和他的诗篇,注定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传颂千古。
作者:折桂七8班 张嘉昕
篇19:诗圣杜甫有灵宅
吓田寨西边二三里有一个大村庄叫杜楼,奇怪的是杜楼村姓杜的并不多,据说杜楼村的命名和“诗圣” 杜甫有关系,因为杜楼村北边的邙山上就有杜甫的坟墓。
诗人生前穷愁寂寞,按历史上的说法,杜甫是客死在湖北洞庭湖的一条破船上,而我却认为,杜甫是死在洛阳的,这是因为,杜甫是洛阳巩县人,回归故里,叶落归根是诗人的愿望,“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却从巴峡向巫峡,便向襄阳到洛阳”诗人拖着病体,忍着饥寒,靠着一股对故乡的深情和挚爱,终于到了洛阳,实现了他魂归故里的愿望,洛阳离巩县不到一百里,现在坐火车一个多小时,就是古代走也就是一两天的路程,即使诗人在洛阳去世,灵柩也能运到巩县,为什么埋到既不是洛阳也不是巩县的北邙山上呢?
民间的传说是:诗人走到邙山脚下就倒毙在半道上了,是被好心人葬于此地的,当时是兵荒马乱,诗人又是穷困潦倒,这种说法是可信的。
可是我又觉得这个结局对诗人太残酷,我想给诗人一个更好的解释,我觉得这个地方是诗人为自己选的一块风水宝地。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这是民间流传的一句格言,古代的洛阳人是很讲究丧葬地的,一块好的风水宝地,不但是死者的荣耀,也是后代子孙的福祉,人们常常把有成就,享富贵的人们归之于祖宗的阴宅的风水好,现在不是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说法吗,而在古代却有“天下风水属洛阳,洛阳风水在北邙的”的说法,王公贵族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还要在北邙山上修一座墓园,这也就是北邙山古墓多的原因。
古代洛阳人讲风水,其实也就是依山顺水,讲究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许多人心目中最好的阴宅是“头枕邙山,脚踏洛河”,其实也就是河和山的距离要最近,北邙山出了洛阳向南倾斜延伸,南洛河则向北蜿蜒流淌,到了洛阳城东四十里的地方河和山的距离最近,仅仅相距二三里,而其他地方都在五六里以上,而且这儿是山势平阔,河流舒缓,土地肥沃,植物繁茂,是达官贵人,文人才子趋之若鹜的风水宝地,诗人虽然穷困潦倒,但他毕竟是诗名满天下的“诗圣”,唐代崇尚诗歌,诗人的地位是很高的,人们按照诗人的遗愿,为诗人选一块风水宝地,以表达对诗人的崇敬之情,我想是既合情又合理,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诗人的名字,人们就将附近的村庄称作杜楼,我想人们当时肯定还为诗人修了一个墓园,墓园有一个高高大大的门楼。
七十年代初,我正上中学,曾经和老师到北邙山上参观水利工程,参观完后,老师说:“再带你们去看一个地方,我们来到一个荒芜的坟墓前,老师说:“这就是“诗圣”杜甫的墓”当时正是文化荒漠的时期,许多重要的文物古迹都被破坏了,更不用说杜甫墓了,一座孤零零的坟墓,没有任何标志,尽管如此,我还是油然而生敬意,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向诗人三鞠躬,表达对诗人的敬仰之情,而我想做诗人的梦想也就是在这儿萌生的。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没有再看到过杜甫墓,但我却读了杜甫很多的诗,听说家乡人对杜甫墓进行了很好的保护,而且有很多人去瞻仰。其实墓不是最重要的,诗圣作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已经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有诗为证:世间苍茫看劲松/ 千磨万砺才从容
古来贤圣皆寂寞/勿论生前身后名
春来山花最烂漫/秋去仍留香几重
冬至瑞雪簌簌下/芳草萋萋伴诗魂
★ 参观杜甫草堂作文
★ 杜甫草堂对联精选
★ 杜甫的美丽作文
★ 杜甫草堂的故事
【杜甫的作文:千秋诗圣(共19篇)】相关文章:
《望岳》公开课说课稿2022-08-22
《杜甫诗》初二语文说课稿2023-01-11
我爱四川峨眉山小学五年级作文2022-08-17
杜甫的高二作文2022-12-17
小学生的课外文学常识2023-10-18
怀杜甫作文2022-11-27
白鹭诗诗歌2024-03-06
成都杜甫草堂简介2023-11-13
杜甫草堂2022-12-25
杜甫草堂简介202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