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爱国诗篇(精选8篇)由网友“小惜”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杜甫的爱国诗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杜甫爱国诗篇
年代: 唐 杜甫: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杜甫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杜甫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杜甫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杜甫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杜甫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篇2:杜甫爱国诗篇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杜甫,当时正流落在四川。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
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杜甫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杜甫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杜甫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杜甫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杜甫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杜甫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杜甫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杜甫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杜甫的喜,杜甫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杜甫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杜甫“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杜甫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杜甫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杜甫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杜甫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杜甫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杜甫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篇3:杜甫的爱国诗篇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先帝御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将军画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寄韩谏议注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篇4:杜甫的爱国诗篇
杜甫是伟大诗人,善于写实。二十多岁时,在各地漫游。这是当时的'风气。著名的《望岳》“岱宗夫如何?……一览众山小。”盛唐气象在诗中得以呈现。年轻时也狂放过。三十多岁时与李白、高适曾有过一段时间的漫游。杜甫回忆说,“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这也充分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特有朝气。当然这种年轻的盛气会变。他也要谋求发展,在长安住了十来年,就希望谋得一官半职。有诗为证:“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还得给看不起的权贵写信,还得吹捧人家。要进入仕途,就得走近这些权贵。就得阿谀他们。《兵车行》《丽人行》也是写于这时。他看透了这场战争。让天底下的人都宁可生女儿不愿意生男孩。自己偏偏还得给这样的权贵写信。他是痛苦的。还要在痛苦中追求。他努力谋求一官半职,可是长安米贵。杜甫也得排队买米。谋了个八品官。写了最有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他对当时社会的观察,社会到了要崩溃的边缘。不久,就真的爆发了安史之乱。他吃了不少苦,被叛军拘押时,写了许多诗,国破山河在……安史之乱带来巨大的打击,本有五六千万人口,到结束,只有一二千万。不一定是战死,而是长期贫困疾病等。郭子仪的决战,因为当时的天灾,双方都有巨大损失。万匹战马,都只剩下三千。纪律涣散,就出现了《石壕吏》的场面。这时,写尽了安史之乱中民众的痛苦与磨难,尤其是对社会的深切忧患。毕竟这是唐朝的兵队与叛军的战争。“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面对这样的场面,作者无从判断。所以说,杜甫的诗是诗史,不是写了宏大的历史变迁,而是通过细节揭示了历史的变化。
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战争造成了巨大伤害。物价飞涨。杜甫的小官无法支撑生活了。他只得选择离开。这是意味着离开政治中心,离开了自己的理想。他去了成都。这儿有好友们。这儿远离战乱,但是也远离了政治中心。得到了友人的帮助。建成了草堂,他的心没有离开民众。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写道,“八月秋高风怒高……”,我哀叹也没办法。要下雨了。本写家里的事,屋子漏了。“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说明压抑自己的远不止家事。这就是诗人尺幅千里,背景大,因为小处见大。动荡的家,不可能安定。更进一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立刻转到天下寒士处,这是他诗歌的突出特点,由小家到大家到底层寒士。要让他们安居乐业。我因此独自受冻,受累,住在破屋子里,也愿意。他的民本思想,说他为诗圣一点也不为过。
杜甫究竟魂归何处?成都的四五年生活算是他一生中的安逸了。不久严武去世了,对杜甫打击大。他们是好友。现在严武去世了,他就失去了依靠,只能买舟东下。眼下是生活,最后来到夔州,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对王朝的历史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时刻不忘民众。他家门前有枣树。《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正思戎马泪盈巾。”她免可怜的,现在赋税都征到骨头里了。杜甫时刻想到民众,想到国家。说他是诗圣,正是因为他把国家民众与命运的发展与思考放在心上。在夔州生活两年,还是决定离开,希望回到长安回到洛阳。夔州毕竟生活习俗不适应。直抵衡阳,朋友却外调,再到长沙,真是叫天天不应。只能继续向耒阳,江水上涨,停在江中,没办法。好在耒阳县官来救济他。折返长沙,准备去汉阳襄阳,想回到长安与洛阳,但是他没回到。从潭州去岳阳的路上,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精神上巨大的损害,“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国家民众家人朋友,都在苦难中打着漩涡。失去了许多朋友,像李白王维严武等。正是这十年中,他失去了大量的朋友,他身染疾病。像糖尿病等。他觉得有半身不遂的迹象。这样的境况中,诗人终于没坚持到岳阳,更没有回到洛阳长安。在这条湘水的江面上,东是洞庭湖,西是屈原自尽的汨罗江。他穷困极了,灵柩都没办法迁回。四十多年后,孙子才将灵柩搬回了洛阳。请元稹写了墓志铭。杜甫的一生年轻时是浪漫,中年时代是奋斗也是困顿的,在中老年时代也有过安逸,有过快乐,心却始终随着国家随着民众的命运思考着。杜甫在当时名气不大,像他的风格沉郁,写实,都不太合乎当时诗的主流。到了中唐后,韩愈等尤其是宋代王安石等多有称道。宋代人们开始称他为诗圣,明代更是称道。上千家诗注,是对他的尊敬。
古今七律第一是杜甫咩首诗?古代封建社会,衡量知识分子有多条标准。放在他身上,有几条。一是忠君爱国。被拘押在长安,先去找唐肃宗。二是关注时事。像《兵车行》,当时人们都没有明确认识。他却一眼看穿了这场战争的性质。三是推己爱人。儿子死了,想到了自己不用交税等,尚且饿死了孩子,那些农民那些士卒们呢?这种推己爱人的原因是他成为诗圣的原因。对妻儿也是不离不弃。他写给妻子儿子的诗多极了。“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律诗是在唐代成熟。杜甫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七律在他手中成向成熟。他的诗作现存1400多首,九百多是律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这首诗被认为是古今七律第一。格律要与感情的韵律要和谐。特别是颔联,境界阔大。让我们想象到苍茫的景象。颈联内容丰富极了。万里来此常作客,这是悲秋之客。在夔卅l想到了国家想到了动荡。百年多病独登台,指的是人生百年,也指自己到了五十多了,身体多病,也在说国家多病。写尽了颠沛流离时文人的情结。境界开阔,眼光深远。非常工整。这苜诗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
篇5:爱国朗诵诗篇
《歌唱敬爱的邓小平》
每逢佳节倍思亲,吃米不忘种谷人。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敬爱的小平同志;
人民把你没有忘。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春天里的故事把你歌唱。
你指引人民走上了富强,
你一国两制收回澳门香港。
你顶住了狂风恶浪,
你分清了是非指明了航向。
你让农民得到彻底的解放,
包产到户吃饱了肚子穿上了新衣裳。
户户住上了新的砖瓦房,
家家粮食装满仓。
再不挨饿受惜惶,
安定团结,人心所向。
心情愉快,建设家乡,
你的理论让中国走上繁荣富强。
每逢佳节人民把你挂在心上,
你平息了**,
医治了十年文革的创伤。
三七开澄清了毛泽东思想。
挽救了中国共产党。
你虽然离开了人间,
但你永远活着永远活在人民心上。
千秋万代人民把你敬仰,
你受到三次冤枉,
一次比一次刚强。
百岁老人还挺起胸膛,
把中国人民还放在心上。
你扭转了乾坤永远辉煌!
你忍天下人所不能忍,
你为天下人所不能为,
你永远高尚!
千秋万代人民把你颂扬,
你永远地永远地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上。
篇6:爱国诗篇作文100字
爱国诗篇作文100字
让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啊,七月的星火,南国的'航船, 让我们一起把中国建设的更加辉煌,美丽, 我们是中华少年,我有权保护我们的祖国, 让中华儿女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划一条美丽的诗篇!六年级:段家淇
篇7:陆游的爱国诗篇
最初接触陆游诗歌时,为之倾倒的是他那首《钗头风》:“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那种一往情深、缠绵悱恻的感情让人既羡慕又哀戚。但随着进一步的接触,我才发现陆游诗真正打动人的不是他的儿女情怀,而是他的爱国怀怀。
一、反映南宋苟且偷安的现实,抨击主张苟和的投降派
在陆游所处的时代,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分裂,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苟县偷安、不思收复、屈辱苟和,这种奇耻大辱,这一社会现实,是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所不能忍受的。雪耻御侮,收复失地,是每个爱国志士的抱负,陆游也不例外。他不能亲临战场,就拿起笔作斗争,对投降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和尖锐的讽刺。
如《关山月》所写的: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在这首诗中,陆游用对照的写法:遗民们是渴望恢复的;战士们是极愿为国效死、杀敌立功的;只有“朱门”在那里酣歌醉舞,甘心向敌人献媚纳贡。从这三个方面的鲜明对照里,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就其所表现的内容来说,概括了南宋时代的社会现实,真可以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然而作者却又不是像镜子一样纯客观地把事物再现出来,而是贯注着自己强烈的感情。
二、表现对家乡、对祖国的挚爱深情
看到自己的家乡遭到沦陷,看到自己的祖国软弱无能,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公民,谁都会为之心酸,谁都会为之掉泪,更何况,作为一名一直视祖国的兴衰荣辱为己任的爱国诗人,又怎么不爱自己的`家乡、不爱自己的祖国呢?他对家乡、对祖国的那种深沉的爱不亚于对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兄弟姐妹的那种爱,他的这种爱已经渗透到了他的诗篇里。
如他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说: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头两句的“河”指黄河,“岳”指华山。黄河和华山是我们祖国的名山大川,也代表着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三万里”和“五千仞”虽非实数,是一种夸张的写法,但用来形容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则是很相称的。对于祖国有这样的大好河山,诗人感到骄傲和自豪,而对于失掉它们,当然就不胜其痛惜与悲愤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关怀。他把他们称为“遗民”,暗示出那是由于昏儒的统治者逃跑了,把他们遗弃在那里。而他们被遗弃之后,就开始在“胡尘”的笼罩之下饱受敌人的蹂躏与奴役,过着悲惨痛苦的生活。他们含着热泪,年复一年地盼望着“王师”来解救他们,但由于南宋小朝廷奉行着向敌人妥协投降的政策,他们殷切的希望总是成为泡影。
三、表明他匡扶社稷、抵御外侮的胆量与决心
他不但有爱国忧民的情绪,并且表明自己救国的胆量与决心。在南宋政府奉行苟和投降国策的时候,陆游坚决主张抗战,收复沦陷的国土,赶走侵略者。他渴望上战场,他愿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国家去支配。他的这种前线杀敌、誓死报国的愿望在诗中表现的很强烈,所谓“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
他在临死之顷,还写下了作为遗嘱的《示儿》诗。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殷切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侵入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一个在病榻弥留之际的人,想到的不是自己,自己的家人,而是国家,这样博大胸襟是无几人能相比的。就连一代英杰曹操在辞世之前还不免以分香履嘱,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最后的意愿。对于这首诗,明代学者胡应麟评价为:“悲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清代诗人贺贻孙评价为:“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但我比较欣赏朱自清的评语:“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的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毋忘”正见自己的念念不“念”。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朱自清选集·爱国诗》)
如此光辉的遗命,如此精醇的爱国热诚,在封建文人中,实属罕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陆游的爱国思想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战士,这是他杰出的一面,也是他不同于一般诗人的地方。
四、对幻景、梦境的描写体现出陆游的爱国情杯
政府的软弱、投降派的反战和排挤使陆游的一腔报国之心成为泡影;壮志难酬的现实使他只能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托他的报国思想。
“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秋思》),正概括地说明了这类记梦诗的成因和内容,在这类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有时象一员猛将,跃马大呼,夺关斩将:“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有时又不失书生本色,草檄招安,作歌告捷:“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安诸城》),而且“尽复汉唐故地”(见《剑南诗稿》)卷十二的诗题)。所以他说:“谁知蓬窗梦,中有铁马声”(《书悲》)。
总之,陆游把他的一腔爱国热情与报国之心通过一首首爱国诗歌酣畅淋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正是通过这些诗,让我们领略了一位爱国诗人倾毕生心血为国而战、誓死报国的决心,看到了他至死不渝、抗金救国的胆量。如此深切的爱国之情在历代文人的作品是罕见的。而他“一身报国有万死”的愿望在爱国者中也是让人刮目的。读其诗如见其人,英姿飒爽驰骋疆场,手枭逆贼直斩单于,一员猛将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因此,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
篇8:浅谈爱国诗人杜甫
浅谈爱国诗人杜甫
众所周知,杜甫的爱国是出了名的,这个现实派的诗人被称为诗史,他即使贫困潦倒,依旧不忘心系国家。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无数人濆泪。
杜甫的仕途并不顺利,但是因为李林甫的暗中操作,通过考试考取功名的道路并不可行。有趣的是,杜甫辗转贵门,投赠干谒,但终究不如意。在我看来,官宦仕途不必多说,今天来说说杜甫的感情史。
杜甫被梁启超称为情圣,这又是依据什么而言呢?梁启超这样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在诗中的蛛丝马迹中,除了杜甫满满的爱国之情,还掩藏对妻子的深情款款。
在诗中“经年至茅庐,妻子衣百结”,满满是对妻子的愧疚,以及没有给她好生活的无奈与辛酸。说道杜甫的妻子,历史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只知道姓杨。那时候杜甫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又恰好认识了志同道合的诗仙李白,游山玩水好不快乐!
就是在这个时间段,杜甫认识了自己的'妻子杨氏杨夫人。杜甫娶了杨怡的女儿,那时候杨夫人才19岁,花季少女,又有着娇美容颜,怎能叫杜甫不忘怀?而且杨夫人也算是家境不错,书香门第,她的父亲用现在的职位来说,应该算是副局长。婚后的杜甫为娇妻写了不少诗句,盛赞她的美丽可爱,情深意切,可见两人十分恩爱。
但是好景不长,安史之乱,颠沛流离,杨氏夫人应该算是苦难比快乐多,但是他们都不离不弃。在苦难中酝酿出快乐的果实。
根据史记记载,杜甫一共有八个孩子,在那个年代,可见杨氏夫人的不容易。但是杜甫对这位妻子也是疼爱有加。“何日干戈金尽,飘飘愧老妻”,虽然容颜不再,杜甫称她为老妻,但是厚重的爱意却有增无减。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妻妾成群的年代,细心的人就会发现杜甫并没有纳妾,终其一生唯有杨氏夫人相伴。不仅如此,死后他们还葬在一起,可谓千古佳话。
★ 论诗翻译
★ 杜甫的简介
【杜甫的爱国诗篇(精选8篇)】相关文章:
《离骚》的文学地位2023-03-27
课文《诗》教案2023-04-11
杜甫蜀相原文赏析简介及翻译2024-05-10
杜甫草堂作文400字2022-04-29
秋思陆游赏析及翻译2022-05-07
《诗人李白》读后感2023-10-15
陆游简介2023-03-06
杜甫草堂对联精选2023-08-10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2022-10-30
杜甫生平简介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