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名师课堂(共26篇)由网友“LTHYJ”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小学作文教学名师课堂,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小学作文教学名师课堂
小学作文教学名师课堂
一、提出要求。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写身边的一个人》,请看大屏幕中的“作文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题目自己定,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作文要求)
师:这个作文题目,罗老师前几天已经让你们看了。之所以提前告诉大家,是想让大家思考一下,你身边这么多人,你准备写谁,你为什么要写他,你准备抓住他的哪些品质去写。 目的明确了之后,就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这个人的具体事例, 并且作进一步的观察、了解,不知大家准备好了没有?(生答准 备好了)让我们交流一下。
二、写前交流。
生:我想写的是小区里一个小卖部的阿姨。小卖部的物品 物美价廉,她人又和气,人们都喜欢到她那儿买东西。更难能 可贵的是,她是个热心肠的人。在她的店前立着一块小黑板, 上面写着一周的天气情况和一些关于健康的小知识,旁边还 有一个打气筒,方便了来来往往的居民。
师:这个人真值得写,你选得非常准。一般的店主待人和 气就已经很不错了,而她还在店前挂了一个便民小黑板,放一 个打气筒。说得不错,请坐。谁还说?
生:我要写的是我家邻居。他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他会解 决很多计算机难题。我的计算机有了问题,他一会儿就搞定了。
师:你抓住了他的一个特点——电脑高手,不错。
生:我写的是对门邻居魏叔叔,有一次我家电脑坏了,精 通电脑技术的他得知后,急忙赶到我家,几下就修好了。
师:哦,也是个电脑高手。与刚才那位同学说的电脑高手有什么不同吗?说具体点。
生:为了把魏叔叔写好,我采访了他的爱人何阿姨。(本文摘自小学课堂网)何阿姨说魏叔叔很爱看书,一有空就钻到书堆里。我又采访了魏叔叔的女儿,女儿说爸爸很幽默,家里发生什么争吵,他总以幽默的语言来化解。这几天,我经常到魏叔叔家去串门,留心观察他,并把他写进了日记。我对写好魏叔叔更有信心了。(师带头鼓掌)
师:真聪明,不但直接观察魏叔叔,还懂得去采访魏叔叔的家人,这是了解一个人的好方法。而且她还把这些都记在了日记里。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历代的文人、墨客,都有这样的好习惯,把平时积累的东西,及时记录下来。谁再来交流一下? .
生:我要写的是表妹小慧,她做事有耐心,心灵手巧。围绕这两个特点,我收集、选择了两件事来写。一件事是她和朋友一起堆沙石,只有她一人坚持到底,堆出了完整的城堡;第二件事是她会用毛毛草编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我还向她请教过呢。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从刚才大家的交流当中,我听出来了,同学们能够选择身边不同的人来写,有写邻居的,有写小表妹的,还有……
生:自己身边熟悉的人。
三、指导写法。
师:说得真好。这一点,你们做得真棒。大家通过课前的观察、采访,都能围绕人物的品质、特点(板书:品质、特点),收集到了一些具体真实(板书:具体、真实)的事例,这样我们的文章就有内容可写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更丰满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如何来把人物写鲜活这个问题。回忆一下,平常写人,一般都抓住他的哪些方面来写?
众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等。(教师板书这些词语)
师:你们的积累真丰富。这么多的方法。我们该怎么用呢?是不是不管什么文章,这些方法一股脑儿都用上,还是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细致的描写?
生:要选准方法。
师:对了,我们要选准了方法进行细致描写。(板书:选准方法、细致描写)刚才有个同学说他要写一位叔叔,这个叔叔非常幽默,那你准备抓住什么来表现他的幽默?
生:我准备抓住他平时的语言、动作来写他的幽默。
师:对,要抓住语言、动作,还有神态。也就是说,写文章用什么方法,要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更要根据人物的特点来选准方法。通过刚才的交流,我觉得大家选准方法不成问题,更重要的是选准方法之后的细致描写。只有二者合二为一,写出的人物才可能是鲜活、生动的。
四、师生表演。
师:纸上得来终觉浅。这样吧,我们来表演一个节目,来感受、体会一下,好不好?(生答“好”)罗老师前一段时间在上海学习了半年多,半年多没有见家人和自己的孩子,心中真是很想念他们。“五一”到了,我的女儿坐着火车到上海来看我,还要玩几天。谁来和我配合一下,演演我的女儿?
众生:我、我、我…… 师:就你吧,漂亮的大眼睛,和我女儿一样。
(一女生到台上来,和教师一道表演。)
师:好,我来简单介绍一下我女儿。我这个女儿从小是跟她姥姥长大的,在家是娇生惯养的。我心里着急呀,孩子不能这样娇惯呀!我打电话对家里人说:现在她也长大了,这回来上海,让她一个人坐火车来,谁都不能拦着。这天,我早早地来到火车站,等那趟火车。(本文摘自小学课堂网)左等右等火车都不来,火车晚点了,晚了一个多小时了。罗老师这时候多么焦急呀。火车终于来了。看着黑压压的人流往外涌,我是急切地寻找。后来,我终于找到了我女儿,我激动的心情真是溢于言表。我们俩就来表演一下这个情节,好不好?(上台的女生说:好。)
师:我们俩不是专业演员,我们起到的作用就是抛砖引玉,你们大家要看我们表现的人物有什么样的特点,然后要选准方法,在仔细的观察之后,进行细致描写。
(表演开始。师、生各站一边。教师急切地上台。)
师:(一边看表、跺脚,一边说)唉呀,这怎么搞的,都晚点一个多小时了,这火车怎么还不来?唉,真是急死人了。(不停地看表,用手指点手表)唉,你看看,你看看!(突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这火车不会在路上出什么事吧?唉呀,我的孩子还小呢,这要是……唉呀。(突然向远处看)火车来了!(手搭凉棚)这么多人,陈陈,我的陈陈在哪儿呀?
(学生上场,手搭凉棚,作四处寻找状。)
师:(不停地往上跳,找人)我的陈陈在哪儿呀?(突然激动 起来,张开双臂向学生跑去)陈陈——陈陈—— 生:(也张开双臂向老师奔去)妈妈——
师:陈陈——
生:(师抱着生转了一圈)妈妈,我想死你了!
师:(摸着学生的头)长高了长高了,长得更漂亮了!(说着 又把学生抱在怀里)妈妈真想你呀!(生鼓掌)
师:好了,刚才的情节表现了母亲的什么?
生: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真挚的爱。
师:这就是母爱。通过这么一个情节,表现了母爱的炽 热。你准备选用什么方法来细致描写呢?准备抓住罗老师的什 么来写?
生:我准备抓住罗老师的动作来写。她是踮着脚尖,手挡 在头上,眼睁得大大的,向远处望,十分着急。
师:说得真好,观察得非常仔细。
生:我也准备抓住罗老师的动作来写,从她不停地看表、走动、跺脚,可以看出她非常着急。
师:非常好。
生:我准备抓住罗老师在等火车时的语言来写。那时候她 不停地叹气,嘴里还说:“火车都晚点一个多小时了,怎么还不 来呀?”她非常担心女儿,怕她出什么事。
师:哦,罗老师当时把这话说出来了,其实这也是老师当 时的—— 生:心理活动。
师:很好!请继续。
生:我准备抓住罗老师刚见到女儿时的动作来写,她刚见 到女儿时紧紧拥抱着女儿,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爱。
师:罗老师毕竟不是专业演员,还不能细致地表现出一位 母亲对女儿的感情。同学们还要展开丰富的想象,但是这个想 象要在合理、真实的基础之上。同学们应该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把母亲这种焦急的心情,把母亲对孩子的爱,通过恰当的方法、细致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五、合作口述。
师:这样吧,我们四人一组合作,把刚才看到的那一幕描述一下,好不好?(生答好)既然是合作,就有分工,可以一个人说动作、神态,也可以一个人说罗老师的语言,一个人说罗老师的心理活动。还可以有一个人总协调,看看他们说得是否细致生动。下面我们合作开始。(学生分组活动)
六、学生反馈。
师:我来给大家一个开头。“火车已经晚点一个多小时了,只见罗老师……”
(教师指名一组到台前说,教师和那个表演的学生再到台前边听边演。)
生1:火车已经晚点一个多小时了……
生2:罗老师眉头紧锁,她低头看了看表,焦急而忧郁地看着火车开来的方向。她跺着脚,在站台上走来走去。
生3:还小声嘟嚷着:……
生4:“唉呀,真急人,火车都晚点一个多小时了!”
生2:罗老师额头上早已渗出了汗珠,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生3:她心里还犯起嘀咕—— 生1:可千万不能出事,这可是她第一次出远门。
生3:“呜——”一声汽笛声传人罗老师的耳朵,火车终于进站了。黑压压的.人群从火车里涌了出来。
生2:罗老师焦急地踮着脚,伸长了脖子,瞪大了双眼,努力寻找自己的女儿。
生3: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她的眼帘…… 师:这时候,你们再看看我的眼睛和面容……
生1:眼睛二亮。脸上挂满了笑容。 师:(边做动作边问)然后呢?
生2:挥舞着双臂大声喊道:…… 生4:“陈陈,陈陈,妈妈在这儿呢!”
生2:陈陈也看见了妈妈,她奔向罗老师。母女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罗老师抱着陈陈转了一圈。
生3:陈陈激动地说::“妈妈,我想死你了!”
生2:罗老师爱怜地拍着姑娘的头,亲切地说:“乖宝贝,妈妈也想死你了!快让妈妈看看长高了没有。”
生3:母女俩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之中。(全班掌声)
师:哎呀,说得真是太好了!没想到同学们想象力这么丰富,把老师一头冷汗都描述出来了,看来同学们已经融人到情景当中去了。谢谢大家,说明大家已经掌握了这种方法。(指着黑板上的板书说)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写人要围绕人物的品质和特点用具体的事例来写,以后我们要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另外,我们要想写活人物,应该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需要,根据人物的特点,选准方法,进行细致描写,这样才能写出鲜活的人物。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点评:
一、在作文教学指导中要重视作文材料的准备。
《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一段话: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学生是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占有材料,培养学生收集材料的习惯。我觉得这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罗老师在一周之前就布置孩子们收集材料,(本文摘自小学课堂网)当课堂上学生反馈这些材料的时候,老师还不断地给予指点,这些材料你是怎么得到的?我觉得,这正是课标里告诉我们的要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来收集作文材料。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收集材料是学生习作的基础,也是解决同学们没有内容可写的关键一环。
二、作文指导要目标明确,要有针对性。
罗老师的课,指导是有针对性的。这篇文章是写身边的一个人,没给中心,但圈定了选材的范围——“身边的”一个人。那么,针对这篇文章的要求,选材是重点。因此罗老师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材料、准备材料。另外,这篇作文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写具体,写出人物的特点,因此,罗老师做了后面那番表演和练习,这说明她是明白这节课指导的方向和指导的目标的。
但是,罗老师的指导,我觉得也有些小小的遗憾。这篇文章是给了范围,没给中心的。因此教材很明确,要求我们首先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其次才是抓住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写出人物特点。这两个要求,第一位是选材问题。怎样选择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应该作为这节课的指导重点。我看罗老师的教案设计这一点做得不错,可能今天上课又作了一些调整。我觉得,在这一点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写小区的阿姨也好,写邻居魏叔叔也好,都要说出写人物的什么典型事例,来突出他们的什么品质。在选择材料的问题上,老师还应该再补一补,不要蜻蜓点水就过去了。再有,后边搞的这个细节描写的训练,如果作为一个细节描写的小片断练习是好的,但是,放在这节课,和写身边的一个人距离稍微远了一点。因为,你是要写身边的一个人,是要表现一个人物的优秀品质,而不是写妈妈去接孩子。而且“妈妈接孩子”这件事情和“写身边的一个人”,是有所不同的。当然,罗老师的用意是让孩子知道怎么写具体,怎么写心理活动,怎么写语言。怎么写行动,她的用意是好的。
我觉得不如改一改,比如,就写小区的那个阿姨,写她的热心肠,怎么样具体表现出来的,可以让孩子们展开来具体说一说,把这个阿姨长得什么样子,怎么看出她朴实、热心肠,她在售货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表现出她的热心,具体展开说一说,这样更符合习作要求。所以我说,作文指导课目标要明确,针对性要强。
篇2:《名师课堂》教学反思
《名师课堂》教学反思
名师课堂教学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前方的道路,指明了三年级语文教学的方向,我也从中受益了很多。我一直从事高年级段的教学,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丰富的识字量,所以在教学生识字时,大部分时间都让学生自己预习,自己读、写,对于个别易错易混的`生字,也是用很短的时间在课堂上简单的做以指导后,就开始了理解课文的教学。
来到了三年级,对于字、词的教学,我还是处于模糊、陌生的状态,不知道究竟该怎么教,对于一、二年纪的字、词教学也不是很熟悉。课堂上,我只不过把认读字、词的时间稍微放长了一些,通过这次一节一节的跟听三年级名师的课,尤其听了她们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我才如梦初醒。她们教字、词的方法多种多样:认读生字,识记方法,理解意思,辨析字形,回归句子,强化记忆……尤其是听了翟雪婷老师讲的《花钟》一课,不同的生字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比如:认识“芬芳”时,她让学生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然后指导书写;认识“干燥”时,让学生换偏旁,借助偏旁辨析形近字“澡、躁、噪、操”,然后让学生组词,用词语说句子,帮助识记;认识词语“艳丽”、“淡雅”时,老师出示优美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形象直观地区别了什么是“艳丽”,什么是“淡雅”,比起单单把词语的意思说给学生听要丰富很多;认识多音字时,老师把不同读音组成的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其意思,然后进行识记等等。从字到词,再到句子,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样的识字教学,学生的识字数量得到了拓展,词汇得到了丰富,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巩固,这样的识字教学,学生怎么会掌握得不牢固呢?想想自己曾经在第一课时教识字的时候,单靠被动地识字,机械地记忆,形成了识字课堂的枯燥乏味,学生记忆不强,遗忘率高,准确率低的局面。听了这些名师的课,让我不由得想起了王崧舟老师曾说过的话,大力倡导教师要以感性的课堂来指导学生,不仅在课文的讲解指导上需要用感性理念来指导教学,在识字教学上更需要以感性手段来处理,把枯燥无味的生字讲“活”,赋予它们以形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们在学习生字时也能体会到语文的感性之美。
篇3:小学名师作文教学
小学名师作文教学
一、贴近生活,走进心灵
五年级期终考试,一位语文试卷基本上全是空白的孩子,作文题却写的满满的。再一看作文的题目,一下子就理解这个连汉语拼音都不会的孩子为什么可以洋洋洒洒写这么一大篇文章。
因为这次的作文题目是《其实,我不想……》,这个孩子用近乎控诉的语气来书写了一篇《其实,我不想读书》的作文。一直以来,我们总以为学生的生活很单调、很雷同,学生写不出作文是因为缺乏生活积累。
然而,从这个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其实是以前的作文题目和学生的实际生活都太遥远,没有触及学生内心的生活感受和情感积淀。
1.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怎么写,就是指导学写什么。老师们与其在“怎么写”上下工夫,不如致力于“写什么”。
2.好的作文题,犹如一个导火索,你点燃了这一头,就很快会烧到学生的心里,炸开学生记忆的“火药桶”,不吐不快!
如写一段假期生活经历,三年级写,四年级写,到了六年级一开学,还要写。 如此这般,学生已经产生了“审题疲劳”,厌倦了这样的作文题目,又怎么会有新鲜的作文呢?
如果改成《暑假偷着乐》,学生一下子就精神起来:趁着父母外出,偷偷地玩了个痛快,居然没有穿帮!呵呵,偷着乐!
抑或,作了一个小小的恶作剧,看着别人出洋相,居然没有人怀疑!呵呵,偷着乐!……瞧,这样一改,不怕学生没有话写,不怕学生昏昏欲睡。
3.而像一些没办法改的作文题目,那老师就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加深学生的体验。
如,我让学生写一篇保护环境的作文,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而无从下笔。我就引导学生组成不同的考察小组,到工厂、街道、农村等地去作现场察看、调查。一个星期后,学生积累了大量真实的有关环境污染问题的材料。其中有的同学还拿到了染厂排出的废水所含巨毒的卫生部门的权威测定报告,有的同学还查到了以前西白漾风景优美宜人的历史材料,以此与现状作对比……
这样的结果岂不是比在那干巴巴的编造好的太多。
二、问题指导,串连成文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莫泊桑拜师》,福楼拜让莫泊桑站在自家门口观察路过的马车,并记录下来。
连续看了三天,莫泊桑一无所获,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再次请教福楼拜。福楼拜说:“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的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
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让莫泊桑恍然大悟,经过观察,获得了丰富的材料,笔下自然写出了很有文采的文字。
4.其实,我们何不像福楼拜那样,针对每个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用提问的方式,一个接着一个地追问。
5.让学生沿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逐层深入地思考作文的具体方式、方法。学生在这么多问题的引领下,就会逐渐养成和老师一样的观察、思考方式和习惯,就会像老师那样地去看、去想、去写。
6.“问题指导”,将作文的具体方法、策略融化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串中。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写作的过程,就是完成从写不好到写得好、从不会写到会写的发展过程。
我曾经借用这个问题指导法,辅导过一个不会写作的学生,一连提了22个问题。那位学生按照我的问题,回答了22句话,而连起来的22句话,就是一篇完整的作文。
当学生看到自己完成的作文,感到非常神奇。我告诉她:“作文,其实很简单,就像回答问题一样!”
从此,这位学生就对自己不断地提问,作文越写越好。
“问题指导”,实际上教给学生的是正确的作文思维路径,思维的改变必然带来作文的飞跃。
而针对每个学生的作文,不断地提出需要思考与修改的问题,我们每个教师都可以做得到。
7.与其把时间花在圈画学生的错别字和病句上,不如将精力集中在对学生作文思维路径的指点上。
一个孩子,只要经历那么几次具体的“问题指导”,他就能从中悟到作文的一些窍门。
这比那些作文指导的“花架子”要有益得多!
更可能的是,我们将犯有同样问题的学生归类指导,就能通过研究一个人,把握一类人,从而指导一批人。
指导,只有为学生所需要,才产生真正的教学意义。
三、读写结合,模仿成文
8.作文教学实际上从阅读课就已经开始了。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其中又有数量众多的经典段落。
9.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
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写?假如要我写,还可以怎么写?
10.如此,就将阅读的目光聚焦在“写”上了。参悟到了文章那点点滴滴的写作方法和表达规律,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迁移、学会运用。
比如学习了《月光曲》,作者用独特的联想将琴声的美妙描绘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联想法可以将无形的事物写得有形,将静止的场景写得有声有色。
11.而学生作文中出现最多的毛病是不具体、不形象、不生动,选取一两篇典型的问题作文,让学生借鉴文中联想法进行修改,从中加深对联想的体会与运用,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12.因此,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课文中的典型段落,并熟读成诵,甚至抄录、听写。经典的片段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自然会悟到什么叫具体、什么叫形象、什么叫总分、什么叫对比。
这些点点滴滴的写作知识往往是伴随着一个一个具体的段落,连同段落所描述的画面、情感,一起沉淀在学生的记忆里的。而学生缺少的,正是这样的段落积累。
如《桂林山水》中写漓江水的一个段落:“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这个段落语言优美、结构典范。
我在教学课文后,先端出一杯龙井茶,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品一品,学生在饶有情趣的品茗中感受到了龙井茶的绿、香、甜。
再让学生模仿着写一个片段,学生自然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用总分结构写出了龙井茶绿、香、甜的特点,赞美之情洋溢其间。
13.总之,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读”就是“吸收”,“写”就是“倾吐”。其实,“读”与“写”是一个整体,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是一种最自然的读写状态。
14.读中的写,更有方法、更有目标,因而夯实的是学生的作文基本功;写中的读,更有目的性,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没有阅读的作文课与没有作文的阅读课一样,都是不完整的语文课。
四、限定时间,及时反馈
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常常允许学生将没有写完的作文带到课后去完成。
且不说课堂作文异化成了课余作文,就学生的作文质量而言,课后作文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集中精力认真作文,尤其是作文基础差的学生,因得不到教师的个别指导而放任自流。
15.在作文教学中,我采取一松一紧的策略,将学生调整到最佳的作文状态。
16.在准备阶段,我和学生在轻松、诙谐的对话情景中,或欣赏、评论老师念的范文,或讨论写好这次作文的要领、诀窍,或交流各自的素材、题目……
17.学生无拘无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发现、肯定学生新颖的想法、巧妙的构思,通过恰当的点评,进一步提炼作文的主题思想、谋篇布局、表达方法等。
18.而到了动笔写作的时候,我往往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快速完成作文。
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对有困难的学生作具体的辅导,有时甚至可以为学生作点睛之笔。
临近结束,要提示那些已经写好的同学,及时默读修改,提示尚未完成的学生抓紧写作。
19.紧张的作文过程,可以让学生真切地获得一种“高峰体验”。而作文的内在动力,就源自学生这种积极的写作体验。限时作文,不但让学生习得一种作文的良好习惯,而且获得一种作文的内在动力。
准备越充分,动笔时就更顺畅。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作文素材。
20.我学期初就向学生公布这学期的作文题,并作详细的材料准备提示。学生可以提前写自己喜欢的作文题,可以就难写的作文题请教别人。
如此,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就被激活了。 而在学生写完作文后,我会及时作出反馈。因为学生刚写完作文,总是最想知道自己的作文成绩,最想知道老师的评价。
21.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期望,就会降低学生的作文热情。我采取了一个比较简便的反馈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对作文的期待与兴趣。
学生完成作文的第二天,我随手挑一篇作文,在语文课上念上一段写得精彩的语句,作几句点评,然后让学生猜这是谁写的佳作。学生纷纷猜测,最后老师念出那个学生的名字,全班鼓掌祝贺一分钟。
那位学生有如此经历,何愁没有作文的热情?其他学生期待着下节课老师念到他的作文,所以整个一天都处在期待之中。
第三天,我还是念一两篇,还是让学生猜一猜;第四天,还是如此。如此这般,学生一直期待下一次的惊喜,所以对这次作文始终保有一种强烈的期待。
等到讲评的时候,就分外认真,对老师的评价读得格外仔细。因为,他们都在相互比较,暗自较劲呢!
22.改变一下评价的方式,保持学生对作文的“适当温度”,是学生写好作文的情感支持。
经常“生炉子”,学生对作文的热情忽冷忽热,最终会让作文远离孩子期待的视野。
作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不胜枚举,我们不要奢望能用一种或几种策略就能解决全部问题。也不要奢望穷尽所有的方法与策略,因为任何方法与策略是伴随新的教学问题而产生的。
23.不管哪一条策略,我们都要切合孩子的作文心理,让孩子自如地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进行更规范地表达,而不是要孩子“邯郸学步”,患上“失语症”。
24.让孩子成为孩子,这应是作文教学策略中的策略!
[小学名师作文教学]
篇4:小学作文教学名师
教育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偏重应试技能训练,大搞过量练习,大量进行仿写、套写,带来了课业负担过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弊端。因此,必须把作文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到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轨道上来。
小学作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为中心的影响,阻碍了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
①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主要是允许学生吹牛、杜撰、说谎话、编故事,把学做人与学作文脱节,只追求学生的作文写得“棒”。有的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甚至有意无意地鼓励学生背熟若干篇“例文”,考试时,套写或抄袭,从小培养弄虚作假的文风。有的教师强调学生注意作文的思想性,必须套用大道理,写时髦的套话,从小让学生用似懂非懂,不着边际,空洞枯燥的语言去表现所谓“中心”,或表达自己不真实的感情。
② 对学生语言的发展缺乏科学的训练,造成学生语言能力不高,语文教学效率低。主要有:忽视听说训练,没有形成听说写整体训练的序列;强调说写合一,主张怎么说,怎么写,没有形成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训练模式;强调方法入手,主张以:“作文教学为中心”组织以读学写的训练,没有建构从内容入手,以激发作文动机为突破口的作文教学模式;强调语言技能的训练,设计系统的作文教学认知目标,没有建构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为核心的作文教学体系;没有从语感训练入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建构从语言的功能发展决定语言形式训练的语言训练序列。
基于此,小学作文教学必须克服上述弊端,努力建构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作文教学新模式。
小学的情境作文教学倡导把学生带进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语言训练,这是在作文教学领域中,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改革,它为促进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情感、美感、想象和思想品德的发展,提供了作文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科学模式。
小学的情境作文教学把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置于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的基础上,并与思维、观察、想象、审美、情感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这是小学作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具有科学性的模式。
小学的情境作文教学强调“从内容入手”、“从观察入门”,使学生作文“言之有物”,从而使学生的语言发展落实在儿童生活实践的基础上,让学生写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做,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情境作文提供了学作文与学做人相结合的最佳形式。
小学的情境作文教学强调“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入手进行作文训练”,从而使学生的作文体现了“言之有物”与“言之有情”和“言之有理”的结合。情境作文教学重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强调作文兴趣的培养,以形成学生表白自我,抒发感兴,交际往来,传递信息等主动发展的动因,使作文成为儿童乐于接受的学习活动。
篇5: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心得体会
一、基本情况简介
20xx年 10月27日D28日,由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昭通市教育局主办,四川省中基教育服务公司、昭阳区第三小学承办的“百师讲坛聚焦新版课标展望未来十年全国小语最具影响力名师有效课堂观摩活动”在昭通市一中礼堂举行。参加这次活动的人员有市教育局平锦局长及来自昭通市各县区的800余名小学语文老师,聆听了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老师、福建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黄如老师、江苏省无锡市南湖小学校长武凤霞老师、重庆市科研型骨干教师刘晓波老师、昆明市首席教师陈洁老师的精彩课堂教学及专题报告。
二、学习体会
这一次, 我有幸参加了云南省昭通市教育局主办的“小学语文名师有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聆听了黄如、刘小波、武凤霞、陈洁等几位名师的课堂精彩表演和讲座以及崔峦老师的报告,收获颇多。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深刻的认识到新课标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崔峦老师在他的讲座上对语文新课标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释。他主要是从以下五个大方面进行阐释的:
(一)成绩与进步。
1、课程理念上
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程特点: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
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教学建议: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课程内容上
引入语文综合性学习;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规定课外阅读量等。
3、教学方法上
努力将先进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
4、教学评价上
认识到评价改革的重要性,进行了一些改革实验(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全程、评价主体全员)。
(二)问题与原因。
1、问题
(1)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上:一度割裂,而非统一;
(2)在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上:一度出现形式主义;
(3)在教科书与其他资源的关系上:出现了忽视文本和只教教科书两种倾向。
在这一点上,崔老特别强调最突出的问题是:付出和成效不成正比,师生负担仍然很重,幸福指数不高。
(2)原因
教育体制:全名应试。
人才观:唯学历(必过高考这座独木桥)。
语文课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崔老强调:我们必须找准问题,综合治理。
(三)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坚持了什么。
1、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
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
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善于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近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核心: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克服“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树立教师“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自由阅读,激励自由表达,适当开展合作探究的形式,确立有价值的内容、问题,有明确的任务,有具体的指导,人人有事做,人人动起来。
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核心:三级课程管理。实施好中央课程;开发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程。
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构建语文的目标体系。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允许出现“杂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学习语文正如吕叔湘说的:“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小学生小学六年下来阅读量高达1000万字。(新课标要求课外阅读量为145万字)
(四)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了什么。
1、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A、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B、为培养良好个性打下基础。
C、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更加强调识字和写字。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A、识字写字的教学在课标后附录中,收录了300个基本字表,17个部首,300字多数是独体字,是出现频率高的字,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要先学这300个字。
B、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2500个常用字,表二1000个次常用字;3500个字是义务教育阶段识字要求,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会写2500个。
C、小学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指导孩子写字。毛笔字每周一节,日常书写中增加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关注作文书写质量。将作文书写当做练字的过程,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要强化练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
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
第二学段:要求能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开始用毛笔临摹,要求端正、工整、整洁。
第三学段: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用毛笔写字,感受汉字的优美。
对姿势、习惯的要求是史无前例的,前所未有的。
篇6:小学数学名师课堂心得体会
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一个长16米、宽12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字母表示数”中的第一课“a能表示什么”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置这样的作业,“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5、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二、通过教学,认识到新课程教学中的“双基”与传统教学的“双基”的区别
我听过一些新课程的数学课,在有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甚至还有表演,我觉得这些对于学生来讲,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但是我们必需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活泼”,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双基”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新课程数学教学中要不要“双基”?我认为不是不要“双基”,但是新课程下的“知识与技能”与传统教学的“双基”要有所不同。
1、传统教学的“双基”特点
传统教学的“双基”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新课程下的“双基”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里,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前面有个定语“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双基”区别开来了。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适应终身学习”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则地说,凡是终身学习需要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学好、练好,否则就可以忽略,甚至可以暂时不学,等以后在适当的时间去学习。我们看到,新的数学课程不再有脱离生活的繁琐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需的。
“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学习”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委员会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内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新课程理念下“双基”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双基”学习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处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总是从怎么“渗透”来考虑,岂不知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一个“渗透”怎能包含得住?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之类的学习策略。所以,过去的“双基”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是一种全面的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们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要求我们要整体地把握和实施三维的课程目标。因此,新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必须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融为一体,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双基”。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篇7:小学名师课堂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紧跟新课标,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去创新。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语文最主要的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运用能力。以前,我一直以为,教学生字、词语是一件简单而又枯燥的事情,只需要让学生会读会写就行了。不需要太多的运用。可听完三位老师的课后,我才明白字词的学习在课堂上也能够诠释得那么精彩。
二、时刻贯彻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理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次的特色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师,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与时间赛跑》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用词清新易懂。刘Z老师根据这一特点着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通过课外延伸补充资料,以便更好地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关注读练结合,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抓住重点对词句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如何世千老师在教学《圆圆的沙粒》时,让学生通过“牢狱”体会沙粒当时的处境,让学生互动交流发表意见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再如,在教授“当沙粒真诚地说它要变成一颗珍珠时,同伴们用嘲笑的口吻数落它”这一片段时,何老师及时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表演,学生们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浓厚,学生的积极性相对提高。
再次,特色教学也离不开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学生。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找到学生的兴趣点,适当放手让学生做学习上真正的主人,老师此基础上加以辅导因材施教,还给学生学习的空间,这样有的放矢,效果才更显著。
总之,这次学习让我学到很多,对于课堂教学我有了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今后,在教学中,我应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不断地学习新知,不满足与墨守成规,及时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优化课堂教学。
篇8:小学名师课堂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一、在游戏中学数学。
小学阶段,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一般常用直观法、问题法、反复法和剖析法四种。直观法就是以图表的形式将数学思想反复直观化、形象化。直观法的特点是能够将高度抽象的数学思想反复变成儿童容易感知的具体材料,特别是生动有趣的图画能给儿童留下鲜明的印象,唤起低年级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问题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在探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通过回顾、思考、总结,逐步领悟数学问题的规律性,进而加深对解题方法、技巧的认识。反复法是指通过同一类情景的多次再现,让学生接受,解释数学规律。
本次观摩的课例很好地体现了这方面的思想。为了能够在数学课堂中更好地体现出数学思想方法,所有做课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注意课堂的趣味性。无论是给哪个年龄段的学生上课,老师都能够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比如,学习确定位置这一课,教师就安排了一找宝藏的情境或者是采用非常六加一的形式;学习可能性就引用喜羊羊运动会的形式。在此情境地推动下,同学们学习的兴趣特别高,收到的效果也非常好。
二、勤于实践,善于提炼
在数学教学中,任何一个问题,从提出直到解决,需要某些具体的数学知识,但更多的依靠数学思想方法。所以,学生经历从自己的亲身实践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方法会起到巩固和深化作用,而且还会从中归纳和提炼出“新”的数学思想方法。
比如,认识秒,教师就采用先感知一秒钟的长度,再选用一种肢体动作来表示的方法,化抽象的时间为具体的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有利于低年级孩子来理解这部分知识。再比如,认识周长,虽然知识较简单,但教师还是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主动性,亲自动手操作,了解周长的意义。
三、问题精炼,指向性强
孩子们由于年龄的原因,往往对于问题的理解较单一,为了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教师的语言指向性一定要强,并做到言简意赅。这16位教师在课堂中说的每一句话,包括开课与学生们的互动指向性都非常强,不会让孩子们在理解上产生歧义,直达目标。
以上这些就是我在这次学习中的收获。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9:小学名师课堂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亲切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或是谈话、或是集体唱一首歌曲,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这样可以不仅起到拉回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而且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二、尊重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权利。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比如孙金霞老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践行,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过是一个引导者,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借助学具,重视操作活动,体现小组合作性。
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杜玉梅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首先出示合作要求,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趣味性强,动手能力也很强,体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四、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在陌生,不在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五、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成长需要内驱,成长需要沉淀,成长需要活材,成长需要蜕变,成长需要追求至善。我会以此次观摩课为契机,继续好好研究教材,思考教学,组织教学,增进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孩子们呈现一堂堂精彩的数学课,让孩子们在数学的世界里快乐的学习成长。
篇10:名师作文教学
1、鼓励学生扩大阅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人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在教学中要重视通z过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如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尤其是有关写作方面的书,使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使学生的思路得到开阔,并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写作能力。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新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也新增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这无疑都是要求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大量课外阅读。在学生刚进初一就给他们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初一阶段应有100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量,初二阶段应有200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量,初三阶段应有150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量;同时印发了整个初中阶段必读的中外名著书目,要求学生每读一本书必须有记录和心得,每个月定期检查,使读书效果能落到实处。这样经过三年的课外阅读,阅读量最少的学生也在500万字以上,最多的甚至超过万字,作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已不再是一种苦差,也不再是搜索枯肠挤牙膏,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
2、贴近生活作文。作文是书写心灵的园地,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与生活相结合,必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要让学生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生活而写作。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于中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狭窄,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作文难免凭空想象,胡编乱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和体验生活的能力。
(1)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积极积累素材。如果把写作比作是盖房子的话,那么,素材就是砖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就是写作的基础。素材从何而来?素材就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写好文章,必须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提取可用的素材,无论是文学巨著还是学生的普通习作,无不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积极的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在普通的生活中去积累写作的素材。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感觉拿到题目后,无话可写,无从下笔。这是因为平时的积累不够,自己的心中没有什么可用的素材,所以才感觉无话可写。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是可以利用的素材。作文教学一定要指导学生注重日常的积累,这才有可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厚积薄发。
(2)教师命题要贴近生活。教师精心设计作文命题,诱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写作欲望,以培养作文兴趣。命题要尽量新颖别致,含蓄隽永,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要留有想象的空间和驰骋的余地,使学生看到题目就大有愤悱之感,大有话在喉头,一吐为快的劲头。命题的成功,关键在于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需注意以下几点:命题要注意中学生“成人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激发他们的这种情感;命题要注意学生“觉醒感”的心理特点,应在分辨是非、认识美丑方面启发学生进行严肃的思考;命题要注意学生的成长意识,要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追求,以适应学生这种心理愿望;命题还要注意学生的情感特点。命题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感情,使之先情动于衷而后言于外。
3、利用教材,贯穿作文教学。语文教材里选的多数是名家的作品,而且包括各种体裁,教师如果能将读文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作文的一个有效的途径。首先是积累掌握课文文章的字词,重点是对优美的、有哲理性的句子的仿写,如果能在每节课堂上抽取一些时间当场训练仿写,效果更好。当然利用课文教材不仅仅是模仿与借鉴,还可以进行拓展延伸。
4、肯定成绩激发热情。对于学生的作文,一般应以激励为主,多揭示其作文中的优点。哪怕是看上去不怎么理想的作文,也找出其中用得好的一个词,一个句子进行鼓励,力求造成一种表扬效应。教师对学生抱以希望,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希望的那样取得进步。比如把学生的作文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学生自然会产生自豪感,在以后的写作中自然也会加倍卖力。哪怕学生写得很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因此,在写作指导中教师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写作信心.促使学生获得成功。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是一项长期、耐心、细致的工作,它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其中,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深入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作文教学改革的道路崎岖而漫长,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名师作文教学]
篇11:浅谈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展示研讨会学习心得
浅谈小学语文名师精品课堂展示研讨会学习心得
小学语文名师精品课堂展示研讨会学习心得小学语文名师精品课堂展示研讨会于4月21、22日在安徽医科大学体育馆举行.全国知名教师汪秀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武琼、全国知名教育名家蒋军晶、北京市骨干教师吴琳等名师上了展示课,著名教育专家吴仲豪、贾志敏作了评课.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收获颇多.两天的时间里,我真正领略到了名师们的教学风采,被他们的教学所深深的吸引、感动.通过与之对比,感觉在平时的教学中,最欠缺的就是在组织教学时,在和学生交流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想法,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动作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名师不愧为名师,听他们的课就是一种享受.置身于课堂教学中,如沐春雨.老师们热情洋溢、激情澎湃、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他们的课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听课的教师们连声赞叹,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了名师们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语文功底.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蒋军晶老师的课.蒋老师上了两节人物描写的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临死前的严监生》.他的课并不华丽,纯粹而自然,听起来很舒服,没有一点修饰的痕迹,没有优美的过渡语,也没有多余的肢体语言.但却有深度、有容量.
上课了,蒋老师简单介绍了一下《红楼梦》,给学生理清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的几个人物关系.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精彩范读,让学生说说老师和自己读的有什么不同.描写王熙凤的穿着打扮这部分很难读,老师让同学们读后并没有重点研读她的穿着,而是引导学生从她的打扮去说说留给自己的印象.学生纷纷回答,蒋老师还让学生把答案写到黑板左边.学生们写了“仪态端庄”“优雅高贵”“气势非凡”“落落大方”“如花似玉”等等,这是初层次的解读文本.
再次细读课文后,再让学生说说核心问题:你认为“凤辣子”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进行二次板书:热情好客、阳光活泼、心直口快、温柔体贴.老师抓住其中两个词“热情好客”“温柔体贴”,请学生读读相关句子.于是挑起认知冲突,“凤辣子”对林黛玉是真关心吗?进行再一次阅读.学生发现王熙凤是在讨好贾母、炫耀自己.最后老师播放了《红楼梦》片段,让学生看了之后再谈谈对王熙凤的认识,此时学生谈到:口是心非、虚伪、虚情假意、能说会道、做作、有心计等.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蒋老师有意把黑板分成了三部分,而课堂随机调整为四部分.
读、读、再读,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由表及里,对人物认识也逐渐丰满.由左边的“端庄大方”、“热情好客”等不恰当的`初感,到中间的“夸耀”“讨好”等再次感悟,到右边的“虚假”等最终认识,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有目的地去读,通过从外貌、语言、动作三方面去分析人物形象,从王熙凤关心林黛玉到炫耀自己的地位再到讨好贾母的体会转变,切实体会出王熙凤的复杂性格.从而也感知对一个人的印象是可以改变的,更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感悟到古典名着的魅力.
课尾,蒋老师的结语更是令人回味无穷:有一位学者,研究多年《红楼梦》后,说了一句话:“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此言高度概括了王熙凤那复杂的性格,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精彩至极,让人拍案叫绝!
我们平常也会在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资料,如果能将课前获得的信息有机地恰当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来,这也是一种教学智慧.
蒋军晶老师教《临死前的严监生》这堂课,他把重点放在感受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情节设计”上,他利用同类文章的阅读拓展等手段,将铺垫、悬念、意外这些文学概念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在学生心中“扎根”,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阅读小说的乐趣.
蒋老师首先由读课题入手,指出监的正确读音,解释监生的意思,自然引入文中的背景知识.其次进入课文,蒋老师简洁明了,抓住严监生的“两个指头”,用列提纲的形式,一步一步呈现在我们面前.精彩也随之而来,蒋老师引导同学们一步步的发现并完善严监生的动作:摇了两三摇――狠狠摇了几摇――把眼闭着摇头――点一点头.把严监生的心理写出来了.而后学生看着板书便能讲述这篇故事.
最后,课外延伸,欣赏表达手法同一特点的片段.出示两段文本,隐去部分文字,让同学们先读一读,再猜一猜中途情节,提出悬念后再出现隐去文字来对比,来欣赏.提供其他表达手法描写同一内容的文本,让同学们感悟,对比,回味.
蒋军晶老师摒弃了繁琐的设计,条分缕析的讲解,引导学生扎扎实实从文本入手,还课堂给学生,使教学更具有效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课前大量文本
篇12:《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读后感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读后感
闲暇之余,我拜读了教育专著大夏书系《名师课堂》之一《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
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语文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专著,旨在宣传新课程,推广新课程,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探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进而领会和掌握新课程。从内容上看,它分为四个板块:一课多例;案例诊断;同课异教之同人异构;同课异教之异人异构。收录并按一定方式对比呈现了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名师们所讲授的一节课的主题性精彩课堂实录;从形式看,它一般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失败案例及反思;二是成功案例及反思;三是对本节课的说课和点评。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名师引路的作用。
读完这本专著,我感受颇多。首先,我感受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化。我们过去十分强调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强调教师的传播知识功能,这原本是不错的,但是,在名师的课堂中,我感觉到,名师们更强调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信息源、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伙伴以及学生成长进步的发现者的角色。因此,我作为一名正在成长的中青年教师,应当努力适应这种角色的变化,学会与时俱进。
其次,名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让我体会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活到老,学到老”,名师们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两鬓斑白,仍然奋斗在教学最前沿,不断探索,努力学习,以求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种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的热情,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新课程对我们来说虽然比较新鲜,但只要我们放下架子,反思经验,从头学习,老老实实地学,认真虚心地学,就能全面完整地把握新课程,驾驭新课程,《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的学习,缩短了我与新课程相知融会的时间与距离。第三,新课程的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从诸多名师的课堂上,我感觉到新课程实现的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它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探索,来把握,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有示范与指导作用,但不应该让它成为束缚我们思想和手脚的范本,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我要感谢《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它指导了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变革了我的教育观念,提升了我的语文教学水平。
篇13:精选的小学数学名师课堂听后心得
一、注重课前沟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课前交流是课堂教学的热身活动,融洽的交流是课堂成功的基础,也是课堂的良好开端。课前教师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学习中。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精彩的导入,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课堂上孩子们个个生龙活虎,源于老师生动的预热和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在体验、分享学习活动,而教师的角色转变了,学生的角色也就主动转变了,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发现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思想。回想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地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三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
三、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幽默是师生沟通的催化剂。教师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刘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与学生交流,看似搞笑,其实风趣中蕴含智慧,平实中体现深刻,课堂中妙语连珠,幽默诙谐,笑声连连,气氛轻松,不经意间就将数学知识和方法沁入学生心间,他平易近人、与学生交朋友的这种课堂语言艺术有效构建了师生沟通的桥梁。他在扮演自己的角色的时候,从不把自己当作长者、学生的长辈,而是实实在在地把自己当成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乘法分配律》本是一节枯燥的数学课,可在刘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堂课充满欢声笑语,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并时刻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四、从简单的课堂中体现价值
夏青峰校长提出的“追求简单而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让我印象深刻,也将是我一直不会停止思考的问题,带着问题听了夏校长的专题报告和《小数的意义》这堂课,感受到了夏校长课堂的“简单”,更感受到了名师的风范。简单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简单是对教学的本质有着清醒认识之后的返璞归真。简单课堂要让教学、课堂变得简单,简单的实际上是最不简单的,它充盈着教师的智慧,寻求简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简单的实际是最为深刻的,是对文本深刻解读之后的深入浅出,是对学生深入了解之后的准确把握,是对精心预设之后即时生成的正确引导。简洁是一切艺术成熟的标志。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是简洁化的一线贯穿,简洁的课堂结构是引领学生直达灵魂的过程和捷径,是一种令所有老师向往和追求的课堂境界。
五、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听了徐长青老师的《解决问题》,感觉很兴奋,课上得太完美了,课上解决了很多问题,始终一环紧扣一环。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40分钟,始终紧紧地抓着学生的眼球,每一道题的引导非常到位,点拨亲切自然,而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原有水平。听了刘老师的课,我感觉到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我们以往所追求的“高质量”、“高密度”、“高强度”的课堂,也不是空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泛泛而谈的形式化教学。真正的有效不仅体现在知识的掌握上,还体现在兴趣的培养上,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探究活动。
总之,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他们都用自己的智慧诠释着理想的课堂,用精辟的语言展现了一堂堂经典难忘的课堂。名师们独创的设计、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巧无不让我由衷地赞叹。他们的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犹如一盏指路的明灯,给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引发了我对小学数学教育全新视觉的思考,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还能有机会参加,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14:精选的小学数学名师课堂听后心得
一,教师的语言魅力
从名师与我们平时和孩子的沟通的语言对比中可以知道,他们与孩子对话中无形的拉近距离,能让孩子从乏味的数学中,主动学习起来。贲老师和强老师在与孩子们上课前会亲近的与他们攀谈,不仅从中连接孩子与他们的熟悉感,还深入孩子的心灵深处,了解他们想要什么,懂得了什么,不仅烘托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设计
强老师的《圆的认识》,他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实物揭示圆,让学生感受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强老师在设计中先创设一个情节:让学生猜猜手里有什么东西,激发学生好奇心,然后拿着一条线,线下有颗球,告诉学生们“用力甩起来,是什么图形?”这个直观的的教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脑海中有个“表象”。而后画圆的指导应放在如何画出指定的圆,而是准确的画出指定大小的圆则基于学生对圆规画圆原理的掌握,即知道“以针尖为定点,两脚之间的距离为定长(半径)旋转一周的点的集合”。才有助于学生对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圆的主要特征的掌握。再后来当同学们对圆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的时候,以比赛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画圆时两脚距离不能改变而加深印象。设计是这样的:请同学上来比赛画圆,看谁画的又快又好,之后同学们发现一条绳子的距离不会改变,另一条绳子则是用橡皮绳无法固定距离。这样的游戏设计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到主动发现画圆的技巧将学生置身于发现者,探索者的角色,以画圆为主线贯穿全课,让学生轻松地、本质的认识圆。
三、我的课堂缺少什么
这两位老师的讲堂,让我从观摩课中发现我的课堂还缺少一些实质性的东西,包括要有发现的眼睛,还不够关注学生们课堂的表情,要懂得去伪存真,生成点多,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能力,即驾驭课堂能力的培养。以后我要在读懂孩子的心的基础上,上好数学课,才能使学生产生要学数学,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篇15:精选的小学数学名师课堂听后心得
反思自己平日的课堂,在面临学生出现的问题不是我们心中想要的正确答案时,我们会出现慌乱,会强行的领导学生向我们预设的方向去思考和学习,并没有关注孩子们原生态的想法,抛弃了他们的思维生长点,这样的教学在我们看来已经完成了我们的课上教学任务,但是学生的课上学习的任务却远远没有学会,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我们讲解的很是透彻,很到位,但是学生接收的我们传送的知识却是大打折扣,学习质量低下。 在潘小明老师所讲的长方体的体积以及刘松老师所授的认识几分之一的课堂中,两位名师都是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的课堂教学,时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随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在长方体的体积的学习中,针对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小心的验证,一步步分析、计算、推理,最终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然后开始对体积公式进行深入的理解,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铺垫。在刘松老师的认识几分之一的课中,刘老师比较关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清晰的表达和大胆的质疑。整节课中,刘老师用幽默的语言、有趣的分数图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领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分数,并从生活现象中回到数学世界,通过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大胆的说一说自己的见解和困惑,更为深入的研究分数。 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中要努力放慢步伐,把时间还给孩子,设计适量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表达,倾听孩子们的声音,暴露他们最真实的思维过程,引导他们掌握必备的学习方法的同时,鼓励他们主动去思辨,在不断思考、质疑和总结中完善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水平。
篇16:精选的小学数学名师课堂听后心得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四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都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老师课上操练形式多样,老师Free talk,无处不在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化。
2.教学过程精致
从这四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课后练习,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老师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李老师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基本上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了解学生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小朋友,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投入自己的感情。从听课中我也发现这四位教师在课前一定花了大量的时间跟孩子培养感情,让学生放松老师在课中运用丰富的肢体,加上幽默的语言,适时的鼓励常常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专心.
4、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各位老师口语流利,发音准确,课上使用英语。如:You please! Wonderful!我觉得只有教师说英语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保证孩子对课程的理解,才能保证孩子学到正确的知识,地道的语言;四位老师还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孩子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例如:老师都利用图片,创编一些游戏和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得,乐中学。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作为后盾,词汇丰富,课堂充实。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
通过这次听课,我对自己也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去思考,怎样在教学中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次教学?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时空和平台。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与兴趣。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
篇17:小学数学名师教学实录
【课堂实录】
片段一:生活激趣
师:刚才我们了解同学喜欢看电视。看一下片头,猜一猜,它是什么节目?(听声音猜)
生:幼幼乐园
师:我也喜欢看的。你知道每天什么时候播出的吗?
生1:6点半
生2:下午6点半
生3:是8点30分。
生4:晚上6点半
师:我们还可以说晚上6时30分。
师:到底是不是晚上6时30分播出的呢?
播放
生1:上面18点就代表晚上6点
生2:18点就是代表晚上6点。
师:也就说,18时30分,就是晚上6时30分。
师:我们发现18时30分是另外一个计时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计时法。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伊始,孟老师就巧妙设计了从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中的时间入手来学习计时法,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初步认识另一种新的计时法。这是从学生感兴趣的节目入手,学生对时间的体验比较深刻,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又能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片段二:探究新知
1、播放中央电视台节目预报。
师:在这里节目中那些你最喜欢的节目?
生1:我最喜欢里面的动画城,它是早上6时
生2:我是喜欢中国动画,晚上7点40分播出。
生3:我最喜欢看神奇之窗,是早上7:30播出。
还有其它………………
师:上面的这些计时方法就是24时计时法。
2、师:在我们生活中,除了电视上有这种计时方法,还有其它吗?在生活中找找。
生1:电脑上
生2:会场上有
生3:商店营业时间上有
出示肯德鸡的营业时间。
出示汽车票
生:还有电子表也有
3、师:生活中的钟表你会看吗?
出示一个钟表。
出示12时
生1:晚上24时
生2:晚上12点
师:你怎么知道是晚上12点。
生1:那儿有个月亮。
生2:我认为趴在那儿睡觉,有月亮,所以是晚上12点。
师:我们时钟都是顺时针走的,一起来看看。
播放走钟,出示到升旗的时间
生:是早上8点
板书:上午8点
播放走钟,出示吃饭的时候
生1:是中午12点
生2:我也认为是中午12点。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太阳在头上,还在吃午饭
板书:中午12点。
师:时针走了几圈?
时针倒走,并拉出12个数。
师:走了多少个小时,一天结束了吗?
〖评析:从电视中的24时计时法的认识到寻找生活中的24时计时法,让学生经历从感知到建构的过程,初步形成了24时计时法的概念。在看生活中的钟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出两个不同的12时,引发矛盾形成了认知冲突,更加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欲望。〗
出示上课。
生1:是下午1时。
生2:我认为是下午13时,
师:下午13时,还是下午1时
生1:我认为是下午1点。
生2:用24时计时法,就是13时。
师:赞成13时举举手,赞成下午1时的举举手。
师:准备好你的理由,然后说说看。
学生讨论。
生1:时针指着1,所以是下午1点
生2:我认为是13时
生3:前面已经把前面12个小时,画出来了。所以后面再加一个小时,所以就是13时。
师:有没有同学赞同下午1点,也是13时的。
师:下午1时就是13时。
继续再走一格,
师:你说说看,你认为是几时?
生:14时
出示晚上8时的
生1:是晚上8时
生2:是晚上20时
生3:我认为是晚上20时。
生4:如果用24时计时法,是晚上20时
板书:晚上8时,
20时
出示晚上11时
同桌互相说说看。
师:如果再走一格,你说说看,应该是几时?
生:晚上24时。
师:又走了一圈。我们同样把走过的一圈再接来了,清楚的看一看。
师:现在钟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
生:两圈
师:一共走了多少小时。
生:24
师:一天结束了,新一天又要开始了。
每年最后的时刻,寒山寺的钟声就鼓响了。
师:第一声钟时鼓响的时间,是新的一天开始了。如果这个时间用什么表示?
生1:13时
生2:24时
生3:早上0时
师:新的一天开始,就可以用0时来表示。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数学学习不是教师强制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主体通过体验、猜测、实践、总结、反思的一系列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总能巧妙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分组讨论、并通过实践验证猜想,使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
4、师:上午8时,如果用24时计时法,我们怎么表示
生:8时,因为在13时之前的时候在表上还是这个时刻。
提示,另一个写法:08:00。
师:上午8时,与晚上8时,改成24时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吗?
生:上午8时,就是8时,晚上8时,应该说是20时。
师:你这个20时,是怎么得来的?
生1:晚上8时,还距晚上24时还有4时。
生2:早上8时,与晚上8时相差12时,中间正好就是12。早上的8时加上12时,就是20时。
师:中午12时,改为24时计时法。
生:还是12时
〖评析:这个环节的教学通过对比两种计时法来让学生进行认知,让学生认知中能建构方法,教师把观察、思考、创造的权利交给了孩子,并能自主学习。〗
片段三:巩固深化
1、电脑出示上课的时间(10:00)
生:上午10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时间指向10,因为是上课。所以上午。
师: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话?
生:还是10时。
2、下午3时踢球。
生:是15时,下午的3时,加上12时。
3、“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生1:你在看电视。
生2:我在写作业
生3:在放学的路
生4:上午5:00我在睡觉,下午5:00我在写作业
4、分别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呢?
出示作息时间表。
5、通计时法改为24时计时法。
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的作业
6、电子屏幕上是什么计时法
生:24时
师:你能用普通计时法表示吗?
出示14:00电子表
生1:是2时
生2:是2时
生3:是下午14时
生4:下午2时
师:为什么有同学说成2时……,你们同意吗?
7、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说时间。
8、出示公共车站牌。(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时刻)
9、出示火车票。(引导学生观察火车票面上的时刻)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把数学练习通过让学生说图中的时间自己在干什么、认识电子屏幕、改写计时法、认识生活中的时间等形式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实录]
篇18:小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
师:这篇节选课文描写了鲁迅的几个生活片段。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品评衣着”部分。
一、一个标点
师:老师在读第四段时,发现其中有句话很奇怪。我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生读)
鲁迅先生生病,刚好了一点,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火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整段只有一个句号,但这个句子其实包含两个句子,看看是哪两句?
生:一句是“鲁迅先生生病,刚好了一点,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另一句是“那天我穿着新奇的火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师:好的,这里本来应该是两句话,前一句讲鲁迅先生病好一点了,后一句讲“我”穿了一件新奇的火红的上衣。按照标点运用的一般规则,在“抽着烟”后面应该是个句号,为什么萧红在这个地方用了一个逗号呢?(生思考)请注意:既然在这个地方用了一个逗号,那就说明这两件事情是紧密相关的,那么二者间有什么关联呢?
生:我觉得这句话强调“鲁迅病好了一点”,这件事是值得高兴的,这种情绪同那天萧红穿了一件火红上衣就有了一种联系,即“火红的上衣”可能表示萧红希望鲁迅的病能快点好起来。
生:作者希望鲁迅看到她这件火红的上衣之后心情会好,然后病能快点好起来。
生:作者希望鲁迅看到她的红上衣以后能够心情愉快,能够轻松。
生:这个逗号让我体味出萧红火红上衣的用意。因为先生病了,刚好点,萧红想穿一件红上衣给先生带来一点喜气,她希望通过穿这件红上衣来庆贺鲁迅的好转。
师:是啊!一个小小的逗号,意味深长。所以萧红才会急着让鲁迅来看一看她今天的衣服漂亮不漂亮。
二、一双靴子
师:课文中鲁迅除了评价萧红的衣服之外,还评价了她的靴子。事实上,萧红穿这双鞋并不好看,但她几次进出鲁迅家,鲁迅一直都没说,他为什么一直不说呢?
生:鲁迅说:“你不穿我才说的.,我一说你就该不穿了。”
生:他怕会伤到萧红的自尊心,因为萧红是个年轻人,喜欢打扮,喜欢穿靴子;如果鲁迅说不好看的话,她就不穿了。
师:说得很好,萧红喜欢打扮,但她明明打扮得不好看,为什么鲁迅也不说,就让她这么去穿,这说明什么呀?
生:他尊重小辈的穿着。
师:哦,你读出了尊重,有体谅吗?
生:有的。
师:好的,请坐。以前对于萧红的靴子鲁迅一直不说,是不是有可能看到萧红很喜欢这双靴子,为了不扫萧红的兴,他就选择不说;而且他也觉得这么穿也无伤大雅,就让她穿去吧,直到这一次讲到穿衣服,才顺便批评一下。在这里我们看到鲁迅对萧红的关心、体谅和包容。
三、一条绸带
师:除了评价衣服以外,还有一件事情令萧红印象深刻,就是束头发这件事情。请一位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下。(生朗读)
师:这里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咀嚼的地方。首先绸条有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什么“我”和许先生都选定了米色呢?
生:因为米色淡雅、朴素。
生:说明“我”和许先生都觉得米色很适合“我”的气质。
师:后来“为着取笑,把那桃红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请注意“取笑”两个字,为什么许先生把那个桃红色的绸条放我头上就是“取笑”呢?
生:因为桃红色有点儿妖艳。
师:对,相对米色的朴素,桃红色过于浓艳,肯定是不适合“我”的。对此,鲁迅又是什么反应呢?
生:他“眼皮往下一放,‘不要那样装她……’”。
师:“眼皮往下一放”,表现了鲁迅——
生:他生气了,真生气了,动大气了。
师:有一个问题,既然是开玩笑的,为什么鲁迅要发这么大的火?
生:因为这个桃红色过于艳丽和轻佻,不太适合纯真的萧红,前面也说过鲁迅先生是看重萧红的,所以他觉得纯真的萧红不太适合这么艳丽的颜色。
生:这个颜色破坏了萧红在鲁迅心中纯真的形象,鲁迅不允许别人用这么轻佻的、妖艳的桃红色来装扮她,所以他这次真的生气了。从这,我们也看到鲁迅的原则和底线,你可以不会打扮,你可以不会穿衣,但你不能让打扮改变了你的形象气质,不允许这么打扮。
师:读了“品评衣着”这个部分,你觉得萧红眼中的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鲁迅是一个非常关注萧红,关心并体凉萧红的长者。
师:是啊!看似非常平常的文字中原来深藏着鲁迅与萧红的感情。
篇19:小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都有玩具吗?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家里的玩具。
(这个话题是和学生们的生活有关,而且比较直观简单,学生们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自主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尽快进入主题。)
师:我们的课堂上又多了一位小朋友,他和大家一样也有许多玩具,但是他的玩具都很特别,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
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教具:缺了车轮的火车;少了扳机的手枪;没有炮筒的坦克和散了底的轮船。
面对老师摆出来的玩具,学生们发出惊讶的议论声:“怎么都是坏了的玩具?”
师:对呀?为什么这个小朋友的玩具都是坏的呢?我们一起来问问他好吗?我们一起学习《我想弄明白》这篇课文。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们主动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
二、合作探究,自主识字
师:听老师读课文,你们仔细地看,认真地听。
师:想自己读一读吗?在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笔圈出来,再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去认识它们,也可以请小组内的同学帮忙。
(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读书的效率,而且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师:你们都记住了哪些字,向同学们汇报一下好吗?看哪一组的同学记得最多,,要鼓励一下自己呀!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学生以多种形式认读。
师(指“散”):这个字读什么?我们以前认识的这个字又读什么?(学生已学习过sàn这个音,在本篇课文中读sǎn的音)。在课文中找出句子多读两遍。
师:同学们可真棒!字音都读准了,谁能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记住字形的呢?把你的小窍门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也可以帮助别的同学更好地记住它。
孩子们纷纷举手说出自己记字的好方法、小窍门。
(孩子们记字形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很有道理,大家可以学习,对于一些没有什么规律的,只要能体现出学生个人的见解也要给予肯定。只有通过孩子自己的方法记住的字,才能记得牢,而且也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师:同学们的生字学得可真不错!在课文中,你也能准确地读出来吗?咱们来试一试吧!
学生通过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以及让同学评价等多种方式练习朗读。
(让学生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并培养学生谦虚的态度,虚心向比自己好的同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师:谁能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课文,通过学生间用欣赏的眼光去听、去评,提高学生参与读书的兴趣,同时培养了语感,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内容。)
三、联系生活,互动交流
师:现在学生们弄明白了吗?为什么这位小朋友的玩具都是坏了的呢?
学生回答出因为他要弄明白许多问题。
师:这位小朋友为了弄明白玩具中的问题把心爱的玩具弄坏了,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不防说出来,或者也可给这位小朋友提出好的意见和方法。
学生们进入到精彩的讨论中。
生1:我要说,你可真棒!是个爱学习,爱提问题的好学生,我以后也要向你学习,多思考多提问。
生2:我可不这样想,那么好玩的玩具都弄坏了,多可惜呀!以后还怎么玩呀?提什么问题,等长大了不就什么都知道了。
生3:我可不同意你的看法,要是你总是想着玩,什么问题也不思考,不爱学习,长大了你也什么都不知道。
生2:要是又能学习,又不弄坏玩具那该多好呀!
生4:我们可以不弄坏玩具,如果有问题,就去问妈妈和老师,这样不是很好。
生5:这个也不好,那你就是不爱动脑筋的孩子。
生6:如果我们在拆玩具的时候小心一点,不要把上面的东西弄丢,等弄明白为什么,再把它们重新装上不是更好。
学生间通过自由式的讨论,不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出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他们通过相互间的赞成与反对,使自己有了一定的见解,并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好的方法,形成同学间的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师:同学们帮助文中的小朋友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我们能不能帮他把问题也解答出来。你在玩玩具的时候又遇到过什么样的问题,也请同学们来帮助好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帮助文中的小朋友解答问题,孩子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学生非常愿意参与,情绪很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科学知识的向往。对于学生解释不清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引导和解答,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师:我们一起帮助小朋友解决了许多问题,在生活中总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老师希望通你们的努力学习,将来会更准确地帮助更多小朋友,解决更多的问题。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重点体现出新的课程改革标准提出的要求。在识字上满足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以积极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在朗读能力的训练上,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朗读,互评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自己的进步,增强朗读的自信。其次,对于本文来讲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进入到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中,通过学生个性的思考和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会到用脑的快乐。
篇20:小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捞铁牛》(板书课题)。注意“捞”字读一声。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捞铁牛。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课文分为了四段,老师请四名同学一人读一段,谁愿意读(指名)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中讲到的铁牛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要捞它们呢
师:好,这几个同学读得都非常认真,谁先来说一说铁牛是做什么用的
生:铁牛是拴浮桥用的。
师:那为什么要捞铁牛呢
生: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浮桥,铁牛陷在了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了,浮桥需要重修,所以人们要捞铁牛。(板书:陷进淤泥)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读书,知道了铁牛是做什么用的,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下面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呢
生甲: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生乙:是用什么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的
生丙:为什么不把铁牛放在船上拉回来
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懂了第一段,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
生:(大声读这一段)
师:现在先请同位的同学互相说一遍,看谁说得最好。
生:(同位同学练习)
师:谁愿意给同学们说一说
生:和尚先请一个熟悉水性的人潜入水底,看一看铁牛沉在哪儿,然后准备两只大木船,船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紧,搭个架子。最后请一个水手用很粗的绳子拴住铁牛。
师:这段写捞铁牛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那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甲:写了和尚做准备工作。
生乙:这一段主要写了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板书:准备工作)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就是这一段的段意。我们通过认真读书,知道这一段中的四句话都是写“和尚做的准备工作”,所以同学们把段意概括为“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由此可见,认真读书,了解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师:还有一个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概括这一段段意。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我们可以结合这一自然段中的哪句话来概括第二段段意。
生:我们可以结合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准备工作做好了”来概括第二段段意。
师:对,谁来试着概括一下。
生:和尚做好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师:真好!我们读书时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师:谁再来把第二段内容读一遍,我们看一看课文中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请同学们用笔画下来。
[着眼于言之有序,紧扣教学目标,训练重点明确,指导具有可操作性。]
生:课文
篇21:小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都爱看动画片吧?今天我们也来看一段动画片。
〔多媒体〕动画(大水冲断浮桥、铁牛沉入水底)
师:哎呀,大铁牛沉到水底了,这可怎么办呢?
〔多媒体〕课题
(板书捞铁牛)
师:谁来捞?怀丙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捞铁牛?
(提问)
(板书原因拴住浮桥)
师:好,我们了解了捞铁牛的时间(宋朝)、地点(黄河边)、人物(怀丙)和原因(拴住浮桥),接下来,我们就准备捞吧!
(板书:准备――捞)
二、学习、理解课文
师:刚才检查预习的效果很不错,看得出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有了相当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板书,再结合你对课文的了解,想想老师为什么这样板书?
(板书的目的在于说明要先有准备才能捞,这是两部分内容,以帮助学习之后正确分段)
(一)学习准备部分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先来看看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1、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
师:课文中哪一段介绍了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自然段)
2、自学、讨论:
师:现在自己轻声地再把这一节好好读一读,然后和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捞铁牛前究竟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注意:将所做的准备分成几个步骤!)
3、提问、交流
师:好,我们来看看准备工作的第一步是什么。
〔多媒体〕课文第三自然段准备部分(并将各步骤用不同色注出)
4、归纳板书
师:我们能不能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把这几句话概括一下呢?
准备:摸清位置备船装沙并船搭架拴牛绑架
5、用自己的话说说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6、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准备工作做好了,我们要捞铁牛了。不过,捞之前我还要留下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边学边想:为什么捞铁牛前要做这样的准备,这准备工作真的很重要吗?
(二)学习捞铁牛部分
1、了解捞起铁牛的原因
师:我们现在来看捞铁牛的过程。先请看这样一段话。
〔多媒体〕第四自然段
(指读、齐读并思考:这段话什么意思,加点字什么意思)
师:笨重的铁牛能够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是因为拴住它的绳子越绷越紧,绳子越绷越紧是因为拴绳的船身不断地往上浮,船身能够上浮是因为水有浮力。怀丙能捞起铁牛,其实是利用了水的浮力。所以他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板书浮力)
师:我们来看一看,一起感受一下。
〔多媒体〕动画(捞的过程)
2、了解铁牛被捞起的经过
师:铁牛只是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却并没有捞上来,还少了什么工作?
〔多媒体〕第三段课文
(注意:为什么要把铁牛拖回岸边而并不在河中间把它捞上来?)
师:谁用自己的话说说捞起八只铁牛的经过?
(齐读)
3、归纳板书
师:如果我们也把捞起铁牛的过程分成几个步骤,第一步该做什么?
捞:铲掉泥沙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拔起拖到岸边捞起铁牛方法相同只只拖回
4、师:铁牛捞上来了,我们也该休息一下了,来完整地看看从准备到捞起这一过程〔多媒体〕动画(准备――捞)
板书:
怀丙
摸位置
利用水的浮力
出色的工程家
准备捞
捞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课文录音,指名读课文
二、检查本课生字
三、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多媒体〕第三、四段课文
师:好了,来想想我们前面留下的问题:捞铁牛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究竟有没有用处。
(讨论、交流)
师:正是因为有了前面充分的准备,怀丙才能够顺利地捞起铁牛。而他之所以能做好如此充分的准备,是因为他在做事之前认真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个完整的捞铁牛的过程。
(男女分读)
四、回顾课文
师:从捞铁牛的原因,到捞铁牛之前的准备,再到捞铁牛的过程,最后捞起一只只铁牛,(板书事情发展)
师:按照这样的顺序,怎样给课文分段?
五、总结全文
师:到这里课文就学习完了。对于这样的.一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组织同学交流自己画出流程图。
篇22:“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10月14日——10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第六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聆听了支玉恒、孙双金、陈金龙、汪智星、王文丽名师的课堂和讲座,收获颇多。
一、实实在在地阅读,扎扎实实地训练。
语文是以读为本的课堂,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读,产生兴趣读,读中要教给学生一些技巧。《只有一个地球》在支玉恒老师多种形式教读中学生自然把握了课文内容。语文训练要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支老师在开课师生问好时语文训练就开始了。回归朴素、平淡的课堂,以学生的学为主。文本探究中把握住文本的核心价值,才能深得进,浅得出。文本写话中,让学生“出板”(写在黑板上)展示,一下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写一句抒情的话中充分体验到写话的尊严与价值。有效的课堂是老师服务于学生学的课堂,是学生课堂中尽情展现自己,是学生课堂听说读写自然进行的课堂,是学生生命的跳跃,心灵的呼吸。
附录支老师讲课情景:
第一课时
一)、谈话解题
1.“地球”——谁见过地球?(支老师的这一问题看似问法显拙,却揭开地球神秘的面纱,让学生明白地球在我们的脚下,和我们息息相关。)
2.“只有一个”——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作者为什么单说“只有一个地球”?(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基本天体常识。)
二)、读出情趣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各自把课文读一遍。
2.形式多样地轮读课文。支老师首先请喜欢读1、2自然段的学生站起来读,却“不客气”地劝举手犹豫、迟缓,有从众心理的学生坐下——“机会是争取来的,举手迟的同学请坐下,你们没有争取到这次读书的机会。”支老师这招反其道而行之,却很遵循儿童的心理特征,在老师们全盘说“是”的今天,支老师敢于说“不”,善于说“不”,反而激起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和把握机遇的竞争意识。而紧接着第3自然段的朗读则是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谁敢说自己是全班读得最好的?”后来的几段朗读中,他让学生纷纷挑战;挑战自我,挑战刚读完的同学,挑战心目中读课文最好的同学、挑战全班同学,甚至挑战老师。学生的自信心就这样被一步步培植起来。)
3.激趣默读课文。(支老师先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给自己提一个问题,并钻研、解决这个问题。随后他说:“在我提问之前,你们猜我会提一个什么问题。”并和学生“打赌”,“谁能猜出我这个问题,我就退场。”学生从语言文字、课文内容、天体常识等方面纷纷猜测,最后支老师揭开了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神秘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我想这一环节的价值在于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时的方法、技巧,并且引导学生读书时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
4.读出你心中的滋味:如读出你看到地球遭到严重破坏时的“酸味”,读出宇航员看到宇宙中美丽地球的“甜味”,读出人类破坏了地球别无他寻的“苦味”……(支老师的朗读指导如同指挥交响乐,他一方面让学生体会着读出酸甜苦辣等不同滋味,一方面用他那指挥家般的手势将学生带到一浪接一浪的.如痴如醉的朗读中。
5.引读全文。(学生入情入境,真情涌动,读得有滋有味,场面令人感动。)
第二课时
三)、写出情趣
1.梳理课文内容,将全文大致划分为五部分。(支老师的课处理这一环节时几乎都是“浮光掠影”的,用时近似吝啬。我想一者是学生熟读了课文,对课文层次的把握已成竹在胸;一者是支老师从不为分段而分段,避免了繁琐的分析。)
2.给每一部分写一个抒情的句子——“把你心中的酸甜苦辣写出来;写得好,老师要奖励。”(支老师以此来替代传统教学中的写段意,效果又远远大于分段,这一招令人叫绝!加之他“鼓惑”的语言,学生跃跃欲试。)
师:所有的心情都包含于这六个字中,再读“看月亮,思故乡。”生放声朗读。
师:从印度到台湾,一程山、一程水,多少的艰辛在其中!再读:“看月亮,思故乡。”
生再次放声朗读。
师: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诗人此时会想些什么呢?
生:……
师:假如他在一个月圆之夜,遇见了一位家乡的亲人,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生:……
师:把他这些都融入在这六个字里,再读“看月亮,思故乡。”
…………
师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
师:再看这六个字,你会怎么读?
生:……
师:乡愁一直记于诗人的心中。再来看看诗人的游子生活:
1938年——恩施;1944年——印度;1946年——台湾;1973年——美国。
师:一起来读读最后一句。
生:……
…………
师:欣赏这首带着乡愁和乡思写下的诗,一首悲伤的诗,一首揪起人心的诗。播放歌曲《月之故乡》,教师动情歌唱。
师:当我们再次看故乡的那轮月亮时,你还把它仅仅当作一轮月亮呢?老师也即将赶回我的故乡了,在你们这能不能找到故乡的感觉呢?
学生掌声想起……
陈老师的课是洒脱的,是自然的,是幽默的,也是智慧和富有诗意的。最终是具有魅力的!教师指导的魅力和智慧点评的魅力是这堂课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也是值得我们一线老师好好去锤炼的地方吧!
后来陈金龙老师激情演讲到,要让课堂有效性,作为课堂首席的教师必须做到:1、尊重文本。尊重文本从尊重作者开始,进入作者的情感里才能读出文本,读出心里,教出心里。课堂上学生就会在教师首席的带领下进入作者的心里,进入文本文字的温度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着文字的温度,用心灵与作者心灵碰撞,课堂中学生心灵滋润了,丰盈了,成长了,这样的课堂当然是有效的。2、尊重课堂。真实才是好的课堂,课堂有几份真实才有几份效果。是的,只有真实,才会去了解学生,才会以学生为出发点,才会关注学生的生成,才会把握学生的生长点,才会真正做到教是为学生学服务的。只有真实,课堂上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跃动,生命的拔节。3、尊重自己。作为课堂上的老师,你的自信传达着自信,你的积极传达着积极,你的尊严传达着尊严。老师要活出自我,活出自尊,活出自己的风采。没有玫瑰的娇艳,也要有南瓜花的从容实在。
篇23:小学话题作文教学课堂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认识话题作文的特点。
2、学习和运用话题作文的写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研读提示语,拟好标题,确定体裁,筛选写作内容。
教学难点 :
让学生学会以小见大,深化主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话题作文给同学们很大的自由:题目、文体(除诗歌外)、内容、主题、写法不限,可以自由自在地想象、海阔天空地谈话。但同学们在写作时,也许“太自由”了,反而不好把握。为此,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话题作文的一些写作技巧。
二、分析初中话题作文本身的特征:(投影显示)1、它为我们提供一些提示语。2、所给话题就是写作的内容和范围。
三、与学生探讨初中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投影显示)
1、研读提示语。这是入门的前提,话题作文的提示语往往是为写作提供了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提示,要反复咀嚼,细心品味,进行丰富的联想、准确地提炼。从中“读”出许多有益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命题者的“暗示”,只有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写作就有把握了。
2、灵活得“体”。话题作文的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并不是不要文体。其实从提示语中会有许多有关文体的“暗示”。如“故事”、“思考”、“知识”分别预示着记叙性的、议论性的、说明性的。写作时,可以尽情发挥但不能变成没有文体的闲言碎语。为此,应指导学生选择最能驾驭的文体,与材料统一起来,灵活得“体”。
3、拟好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看文先看题,题好一半文。一个好标题能令文章锦上添花。应反复推敲提示的内容,拟出简洁、明确、生动、新颖和独到的标题。
4、以小见大。话题作文范围太宽泛了,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和选择余地。写作时似乎不着边际,往往会觉得不知从何下笔。最好的办法是“大题小做,以小见大”。大题小做是将宽题变窄,从一个小的方面、角度反应整个话题。以小见大是指从普通的材料中提炼出新颖、重大的主题。
四、选取一次话题作文的材料,作为师生研讨的内容:
请你以‘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或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1、要求学生研读提示语,确定文体,构思主题,拟好标题。
2、结合写作技巧,师生归纳:
①提示语暗示我们,这篇文章要写歌方面的故事,预示着写记叙文为最佳的文体,
当然也可以用其它文体。
②主题方面,应从普通的材料中提炼出新颖、重大的主题。
③ 拟标题,要根据文体、内容、主题反复推敲,注意标题的简洁、明确、生动、新颖。值得参考的题目如:我最喜欢的一首歌
五、学生堂上为自己拟的标题列好写作提纲。(记叙要注重六要素,说明要注重顺序和方法,议论要注重论点、论据和论证等等。)
六、选取优秀提纲指名口头作文,然后师生评说小结。
(注意结构的完整性)
七、布置作文:参考提纲写一篇不少于500或600字的文章。
篇24:名师谈高效课堂观后感作文
读了张仁贤主编的“名师谈高效课堂”我的思绪万千。
让我认识到高新课堂的重要性,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什么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只有拥有了科学有效的教学思路,才能切实组织、指导好学生各方面的学习。
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年轻教师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对时尚潮流有一定的敏感力和较好的接受能力,在课堂管理、师生互动等方面自然而然地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构建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环节模式;
一堂课时间虽短,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微观教学过程。教师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相结合,课堂上就会减少“损耗”,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学习。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功夫,对所讲内容的详略、先后顺序、讲与练如何结合等必须做出精当的安排。
三、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学生是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体,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为此,一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让他们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二要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三是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高对知识的吸收率;四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若能运用有趣的实物、简笔画或幽默的语调、动作、表情,必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从而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结语:
哲学上讲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事物的发展。同样,一种不合乎情理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则会影响教学效果,阻碍学生的进步,最终影响一代人。在教改过程中只有不断地、认真地、用心地去实践并总结,才会形成一种合理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讲课风格,只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在一种学生乐学,善学的氛围中,让学生健康成长----这样的课我觉得是一堂好课。单纯的知识讲授是不可取的。以上只是我个人观点,站在英语学习的角度上来思考的。“方法”是没有一成不变的,只有真正地适应社会发展和现实需要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最好的。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书中讲解了大量关于高效课堂的教学方针,以及用实例说明,高效课堂的教法,这让我们这些新教室受益匪浅,就连课堂常见的提问方式都很有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引导,反复追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因此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室天天从事着普通的教育工作,但也许就是这种普通也就成就了不普通的学生人生。 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
篇25:名师作文教学理念
一、教师要调整心态,改变观念,打破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过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成刻板印象:教师是主体,是主导。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导致了对学生的霸权行为DD教师出题、教师评判、统一格式、统一评价标准。教师以自己成人的价值观、要求和心理来评判学生的作文,认为学生作文内容幼稚,语言平淡,感情肤浅,而没有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阶段实事求是地衡量,从中发现学生特有的纯真、质朴。周作人就曾经这样说:“我觉得最有趣的是那无意思之意思的作品。”教师要坚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交流,积极互动、教学相长。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流”,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对话、参与、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因此,教师由“居高临下”变为“平等讨论、教学相长”就尤为重要了。
二、教师要熟知写作的心理特征,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本身规律,主动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
写作是一种内在的、心灵的运动,也是一个复杂的言语转化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有着很多心理因素的参与。写作中起主要作用的心理因素大致有这样几种: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兴趣、意志、情感等。各种因素相互渗透,有机统一。教师熟知了学生的写作心理特征就了解了学生的审题心理、立意心理、选材心理和言语表达,这对于教师的作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师生处于同一心理状态,教师就能客观地指导学生扬长避短,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习作。
三、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情境呈现,激发其写作动机,唤醒其情感体验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作文教学片面强调提前设置主题。学生就会在这个主题的牵制下被动寻找适合主题的材料。教师再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条条框框和僵死的作文模式,这样必然使大多数学生不能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感受和思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不会去发现多彩的生活,只能写些违心的,无病呻吟的内容。
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自主作文的意识和习惯。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作文的情境,唤醒其情感体验,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写作情境的呈现可引导学生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等几个方面,教师可以以话题讨论、材料呈现、现实体验、情境虚拟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投向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问题以及学生最感兴趣的、最为关心的问题。在情境的影响下,学生的动机和情趣被激发,个性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被唤醒,在这种状态下写作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此时学生写的作文必然能够从内心的情感出发,没了虚饰和矫情,袒露的是真情。
四、教师要开展多元评价,让学生产生“皮克马利翁效应”
新课标要求我们对作文教学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的整体评价,因此我们提倡多元的、立体式的评价方式。我们可以将教师评价、学生个体评价、学生互评结合起来;将集中评价和个人评价结合起来;将学生写作的过程评价和写作的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将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结合起来。另外,教师要用更多的精力来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因为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与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很好的期待效果,这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的“皮克马利翁效应”。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一定要调整心态,改变观念,不仅要熟知写作的心理特征,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本身规律,主动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情境呈现,激发其写作动机,唤醒其情感体验,并开展多元评价,从自身出发,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用新的理念指导学生,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
[名师作文教学理念]
篇26:名师谈作文教学
如何真正做到“善于观察”
李白坚:对于传统的作文教学来说,“善于观察”更注重眼睛的运用,往往忽视鼻、嘴、耳、手等其他感官的运用。我们要帮助孩子学会观察就需要运用全部感官,而且要针对孩子的特点花大力气做铺垫式工作。把精力重点放在学生作文前期工作,也即是“前作文”教学上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作文指导中,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采访母亲“做准妈妈不容易”的“前作文”教学法,当这种观察、体验成为学生的习惯时,我们就不会再为学生写不好作文发愁了。因此,“新体验作文”应该是“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唤起原有的体验、激起现存的感受”。
“后作文”精力是否投入太多
韦化龙:很多在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抱怨,辅导学生作文太让人头疼了。我们结合李教授的“前作文”教学理念从教师的角度反思,为什么很多学生不会作文或者说作文能力很差呢?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经历、在作文写作中处于被动地位。这就与我们老师往往在“后作文”方面投入太多,而忽视了对学生观察、阅读习惯培养等方面下工夫,更没有在写作动力等问题上做研究。
作文批改的困惑如何解决
杨立新:有没有更好的方式代替传统的“批改作文”模式?
张赛琴:我主张“60分钟批改法”,即20分钟浏览全班作文;20分钟认真批改2到3篇作文;20分钟填写批改登记表。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作文上了。
李白坚:我有帮儿子改作文的经历,起先我改得很细,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个错别字,面面俱到的修改。期末时却发现,儿子丝毫进步都没有,我反思后改用粗放式的改作文方式:只告诉他有错别字,但不和他说是哪一个,结果他自己主动要求找并且很快找到了。所以我建议老师们解放自己,也解放学生,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前作文”上,课堂就把问题解决掉。实在需要批改作文也不宜太细。
“ 游戏”在作文中的功用何在
张赛琴:怎么才能让学生“摄取生活”,这个问题李教授做了阐述。我想从实践的角度再次强调“五官并用法”,“体验”是什么呢?它是刀子刻在石头上的“印字”,只有在观察中“心”、“脑”并用才可以做到的。比如要求学生运用新上的数学课中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写一篇作文,就可以策划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回家寻找“长度四兄弟”,诸如“饭桌高1米”、“黄瓜长约几分米”、“妈妈的口红有几厘米”、“饭粒可以用毫米计算”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起来了。我们在实践中的“新体验”实质是一种带有刺激的生活游戏,让他们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产生新的理解,而且这种“新体验”最终成为了一种“五官并用”的习惯教育。
学生写作能力如何再上层次
任琨:写作是艺术的东西,习惯和创造力最重要。我们的教学着眼点需要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上。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做了很多游戏式的启发教育,发现效果很好。那么,如何提高相对写作能力比较好的学生的写作能力?
李白坚: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会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三点我觉得是有必要提醒的:第一,在写作中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第二,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文章开头;第三,尽量多的分自然段。
[名师谈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名师课堂(共26篇)】相关文章: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2023-10-20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论文2022-05-23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论文2024-01-16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2023-05-21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解析论文2022-08-28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利求科学化(网友来稿)2023-07-0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议论文2023-04-30
生本思想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论文2023-11-20
小学教学研究20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