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习俗作文(合集21篇)由网友“朱猪猪”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立秋的习俗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立秋的习俗作文
立秋的习俗作文
立秋作为秋天的开端,此时天气仍闷热,暑气难消,有“秋老虎”之称,自然界的阳气变化也从“长”的状态转向“收”的状态。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
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在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见《礼祀?月令》)。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见《临安岁时记》),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贴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啃秋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全国各地有趣的立秋习俗:
1、北京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要吃肉食,即“贴秋膘”。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立秋过后,京城一些老字号肉食柜台前,选购肉食制品的顾客就会排起了长队。
2、南京
在老南京立秋节气上,有着“啃秋”的习俗。在立秋这天人们吃西瓜以“啃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此外,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3、杭州
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4、天津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清朝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5、四川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6、山东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7、台湾
立秋时是台湾周围海域的立翅旗鱼、小串、乌贼、鰆、虾的产期,也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篇2:立秋的习俗作文
北京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要吃肉食,即“贴秋膘”。京城一些老字号肉食柜台前,选购肉食制品的顾客就会排起了长队。
立秋的日子,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什么是“贴秋膘”呢?实际上在炎热的夏季,人们什么都吃不下去,有厌食之感。
一旦立秋,虽仍然很热,而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毕竟凉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吃什么呢?最解馋的是炖肉!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
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无关系。“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 ,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南京
本周五就将迎来立秋节气,立秋是夏至后第三个节点。在老南京立秋节气上,有着“啃秋”的习俗,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说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还有长时间的炎热;另外,关于立秋还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凉爽母秋热”的说法。
老南京立秋后还有十多天热,阴阳五行说中,甲乙寅卯东方木,丙丁巳午南方火,庚辛申酉西方金,壬癸亥子北方水,戊己中央土,辰戌丑未四库土。东曰青龙,西曰白虎,南曰朱雀,北曰玄武。秋属西方庚辛金,是为白虎,秋老虎之说盖起源于此。民间所言的秋老虎指的是秋后气温的变化,称秋热是秋老虎,与五行讲的西方为白虎实在是:“此虎非彼虎。”
俗话说“热在三伏”,盛夏之余秋后还有一伏(末伏),即是说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后十天,伏天才算完了。孟秋之月,南京及其附近气温仍很高是正常的,问题是秋热还要热多久。老百姓有“秋后十八盆”的说法,有说十八盆的“盆”是指旧时冬季烤火取暖之火盆,其形为一广口浅底生铁锅(盆),置于方形矮木架上,燃料多为炭墼或木炭,此物解放后很少见了,喻还有十多天炎热的火盆要烤,真正“秋高气爽”还早呢,要到秋分以后才会降临,宋辛弃疾词“天凉好个秋”,非为初秋,而是指中晚秋。一说天气仍然炎热,要洗澡冲凉18天,这“盆”是指澡盆了。另是指立秋后要下十八次雨,气候才会真正凉爽,有“秋后一场雨一场凉”之说,总之秋热难当,从夏至热到立秋,还未见尽头。过去无空调电扇,对活泼好动的青少年来讲,尤难忍耐,故有“老怕春冷,少怕秋热”之谚。
杭州
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天津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四川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山东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台湾
《台湾通史·风俗志》中记载,台湾旧时“立秋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于东郊之外,至日往迓,谓之迎春。男女盛服观,衣香扇影,杂喧满道。春牛过处,儿童争摸其耳,或鞭其身,谓可得福。迎春如在岁首,尤形闹热,宛然太平景象也。”立秋时是台湾周围海域的立翅旗鱼、小串、乌贼、鰆、虾的产期,也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篇3:立秋习俗
1、山东: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2、天津:咬秋
天津等地流行“咬秋”,就是吃瓜。人们详细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春天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3、江苏: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4、东北:吃饺子
沈阳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吃黄瓜会越来越瘦,吃茄子会越来越胖)。在东北有句俗语: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5、杭州:食秋桃
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6、四川:喝“立秋水”吃“凉宵”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而川东的传统习俗,立秋这一天老百姓要吃“凉宵”,即用优质糯米制作、再进行冰冻的粥。一方面表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方面象征夏日即将结束,秋天即将来临。
篇4:立秋习俗
秋后暑气难消,仍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中国古老的养生之道最注重季节气候变化,四时不同,饮食起居随时变化。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这时候就要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
1、吃瓜曰:“咬秋”
杭州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天津等地立秋时节流行“咬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预防痢疾。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少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2、秋后进补正当时
立秋是农家重视的大节气。“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即指立秋前刮北风,秋后必会下雨;立秋后刮北风,则冬天可能会干旱。对于过去只能靠天吃饭的农人来说,立秋的意义可就不仅仅限于吃了。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按照中医理论与中华养生学,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这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为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比如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山药、扁豆、银耳、百合等,均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秋天果实大量成熟,瓜果、豆荚类蔬菜种类很多,鱼、肉、禽、蛋也比较丰富。人们选择食物的范围扩大了,但要注意平衡膳食。多吃温、软、淡、素、鲜的食物,生津、润燥的新鲜蔬菜和时令水果,避免凉、烫、硬、辣及油腻的食品,忌暴饮暴食,“饮食有养,贵在调配”。总之,秋季养生应以“平衡膳食、辨证配膳”为原则,进行合理的膳食搭配,才是最好的养生方略。
3、立秋的茄子最好吃
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的说法。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据说有很好的养生效果。
4、家常蒸茄子
原料:酱汁(生抽、老抽、豆瓣酱,加清水拌匀),葱花、油适量。
做法:茄子洗净,切块,放在盘子里码好,蒸锅加水大火烧开后,将茄子连盘放入,蒸熟(约15分钟左右,视茄块大小而定),热锅放油,把葱花爆香,倒入拌匀的酱汁煮开,关火煮开的酱汁浇到蒸好的茄子上即可食用。
5、咬西瓜等于“咬秋”
与立春的“咬春”相类似,京津等地区立秋有“咬秋”的习俗。据说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西瓜是从西北传入中原,所以叫西瓜,有诗赞:“下咽顿除焰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西北立秋前后西瓜刚进入采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一种尝鲜。此风俗约在清代影响南方,立秋江浙沪等地的西瓜已进入末市,人们对立秋吃西瓜的原由做出了种种解释。有人讲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积结的淤气,有的人讲可以为过冬积聚“阳威”,而实际上只是北方风俗的影响而已。但有一点应予承认,那就是立秋以后,天气逐渐凉爽,西瓜上市量日趋减少,立秋日人们再吃一吃西瓜,有依依惜别之意。
6、防痢疾:唐宋人秋食赤小豆
从唐宋时起,有在立秋之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7、赤小豆薏米粥
原料:赤小豆50克,薏米100克,莲子30克,百合2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赤小豆、薏米、莲子、百合洗净后用清水浸泡1小时;大火把上述材料烧开10分钟后,加盖焖1个小时;再次把汤烧开,然后加入冰糖,转小火煮20分钟后熄火,再焖30~60分钟即可食用。
8、粉蒸肉
原料:猪五花肉400克,炒熟的米粉100克,酱油、胡椒粉、姜水(浸泡姜末的水)、料酒、油适量。
做法:五花肉切成薄片,用油、酱油、姜水、胡椒粉、料酒、大米粉拌匀,放入碗中;蒸锅内加水大火烧开,将装好米粉肉的碗放入蒸笼,上屉用大火蒸60分钟至熟透,取出后翻扣在盘中,撒上香菜装饰即可食用。
9、“减秋膘”吃黄瓜
我国东北地区立秋有吃黄瓜的习俗,希望人们永保苗条身材。夏天天气炎热,能量消耗较大,人们普遍食欲不振,造成体内热量供给不足所致。到了秋天,天气转凉,人们的味觉增强,食欲大振,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气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减少。另外,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体摄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在秋季,人们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这对于本身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所以,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首先,应注意饮食的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黄瓜、赤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其次要增加活动量,达到减肥的目的。
10、防腹泻青菜豆腐不能少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11、油菜烧豆腐
原料:油菜100克,豆腐1块,红椒1个,葱、姜、蒜、油少许。
做法:豆腐捣碎,油菜洗净切成末,葱、姜、蒜切成末,红椒切成小丁备用;锅烧热放少许油,油烧热下葱、姜、蒜末爆香,倒入豆腐泥翻炒3分钟左右,加油菜末及红椒丁继续翻炒均匀,加适量盐即可出锅。
12、高秋
除了吃西瓜,宁波立秋民俗里,还有比较特别的环节,俗称“?高秋”。在镇海、奉化等地,每年立秋到来,大人们都会专门给孩子吃绿豆粥,服酒曲。立秋给孩子喝绿豆粥的传统,意在防“滞夏”。
酒曲,是在经过蒸煮的白米中移入曲霉的分生孢子,然后保温,在米粒上生长出菌丝后,就成了酒曲。这也被叫做“祓秋”,寓意孩子吃了后能长得快、长得壮。
13、啃秋
在宁波民间,立秋也被称为“高秋”。宁波《非遗汇编》中并无立秋习俗的记载,不过宁波方言中有“立秋西瓜祓祓秋,八月十六度中秋”一说,说明在这一天,宁波人最熟知、最普遍的习俗,便是吃西瓜,民间也称“啃秋”。
在宁波,立秋吃“立秋西瓜”,寓意消除暑日积结的淤气,送走酷暑,迎接凉爽的秋季。为什么要吃西瓜呢?一是因为过了立秋,西瓜就要“落市”;二是因为有“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难耐,忽逢立秋,赶紧将其咬住。
14、吃立秋水
自来水还没普及的年代,在立秋当天,大人们会到河里或者井中取水,然后给小孩子喝下。这叫“吃立秋水”,民间认为,吃过立秋水的小孩,即便在秋冬时节不小心喝了生水,也不容易腹泻。
立秋后如何养生
一、起居调养
所谓“早立秋冷飕飕”、“秋前秋后一场雨”。立秋首先带来天气变化,天气将由热转凉,日夜湿差逐渐加大。此时,要注意适时添加衣被,尤其是夜间睡觉时腰腹要盖被子,以防受凉。此外,还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才合乎秋季养生之道。
二、精神调养
立秋是秋天的天始,人体代谢与自然界一样进入阳消阴长的状态。此时,精神调养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要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
三、饮食调养
古人认为“秋天宜收不宜散”,饮食方面“秋不食辛辣”,少吃辛辣食物,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同时,立秋湿热交蒸,饮食宜以健脾祛湿、益胃生津为法。可多食酸、甘味食物,佐以苦味食物,如胡萝卜、蕃茄、冬瓜、沙葛、莲藕、豆角、玉米、葡萄、黄花梨、龙眼、水蜜桃、菠萝、哈蜜瓜等。
四、药膳
百合莲子莲藕汤:粉莲藕250克,鲜莲子50克,鲜百合30克,冰糖适量。将莲藕洗净,切小粒,鲜莲子洗净(不去莲子心),鲜百合洗净,三者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至莲藕、莲子酥软即成,调入冰糖,即可食用。具有健脾益肺,清心安神的功效。
五、运动养肺
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可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慢跑、呼吸操、快步走等。其中如太极拳等传统健身运动对于增加肺活量,改善慢性呼吸病患者的肺功能,练习深沉而缓慢的呼吸具有很明显的作用,是老年人、体质虚弱者、慢性病患者最佳的锻炼方法。
立秋贴秋膘的禁忌
1、不要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2、不要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用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热,口淡涎多,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
3、不要过度进补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可取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多服用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4、不要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如多吃芹菜可防治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健胃。日常服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补品中的佳品。
5、不要重进轻出
养生专家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既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畅通。
6、不要以贵贱分高低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治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红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以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7、不要长期用单一补品
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种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几类人群不宜贴秋膘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拼命进补的,需要注意的人群有以下几种:
1、脾虚患者
脾虚的人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这类朋友进补前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疗效更佳。
2、胃火旺盛者
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这类朋友进补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3、老年人及儿童
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保和丸、香砂养胃丸等。
除了阳虚体质者外,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
篇5:立秋习俗吃什么
立秋习俗吃什么
立秋一般预示着繁忙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在饮食习俗方面,经过了苦夏,人们在这一天都会吃点好的来增加一点营养,那么立秋习俗吃什么呢?
茄子
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经过了苦夏,人们的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东北立秋要吃黄瓜。杭州一带立秋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时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老皇历中都标有具体时间),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民间对节气多数讲究与吃和防病有关,说明自古就非常关注生活健康。
西瓜
与立春的“咬春”相类,京津等地区立秋有“咬秋”的习俗。据说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津门杂记.岁时风俗》: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西瓜是从西北传入中原,所以叫西瓜,有诗赞:下咽顿除焰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西北立秋前后西瓜刚进入采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一种尝鲜。此风俗约在清代影响南方,立秋江浙沪等地的西瓜已进入末市,人们对立秋吃西瓜的原由作出了种种解释。有人讲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积结的淤气,有的人讲可以为过冬积聚“阳威”,而实际上只是北方风俗的影响而已。但有一点应予承认,那就是立秋以后,天气逐渐凉爽,西瓜上市量日趋减少,立秋日人们再吃一吃西瓜,有依依惜别之意。
立秋时台湾周围海域的水温仍然偏高,所以此时的渔获还是多属於暖水鱼,如东部的海域可以捕获到鲜美的立翅旗鱼,在高雄外海有小串、乌贼、澎湖附近则有鰆、虾可以捕获。这个节气也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贴秋膘
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立秋各地饮食习俗
东北
在我们东北,家里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大概与东北人豪爽的性格有关,我们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有意思的是,随着减肥的热潮,女孩子都很珍惜“苦夏”带来的成果,也希望在立秋吃饺子的时候被别人多抢走几个饺子,这预示着减肥成果会一直保持到冬天,不再发福。
北京
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江南
江南一带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立秋吃水果叫“咬秋”。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篇6:立秋习俗吃什么
立秋习俗吃什么
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在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见《礼祀·月令》)。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见《临安岁时记》),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摸秋
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国以来仍流传在民间。如在商洛竹林关一带,中秋节夜里,孩子们在月亮还未出来时,照例钻进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样东西回家。如果摸到葱,父母就认为这孩子长大后很聪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认为孩子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人们视“摸秋”为游戏,不作偷盗行为论处。过了这一天,家长要约束孩子,不准到瓜田里拿人家的一枝一叶。商南县的居民,在中秋节的晚上,吃罢月饼后,不肯长高的小孩去摸高梁;没有男孩的人家去摸茄子;没有女孩的人家去摸辣子;小孩不聪明的人家去摸葱。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秋收互助
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你帮我我帮你,三五成群去田间,抢收已经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头茬、二茬、三茬、捞空茬。妇女、老人、十来岁的小孩,他们手提竹笼,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个儿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个撂一个。”而是搬一个放在笼子里,然后放在地头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车拉回家。头茬先搬已经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来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样的办法去搬。最后捞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齐搬回家中。看谁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给谁家搬,既不违农时,又能颗粒归仓。
秋田娱乐
秋天,特别是秋忙前后,农事虽忙,秋种秋收,忙得不亦乐乎!但忙中也有乐趣,常见一些青年人和十余岁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长起来以后,特别是包谷长成一人高,初结穗儿的时候,田间里正是他们玩耍、做戏的场所。他们把嫩包谷穗搬下来,在地下挖一孔土窑,留上烟囱,就是一个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进去,到处拾柴禾,包谷顶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烧。一会儿一全窑的包谷穗全被烧熟了,丰硕的包谷宴就在田间举行。他们还上树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锅里,烧制出来。有荤有素,百味俱全。他们还把打来的柿子,弄来的红苕,放在土窑洞里,温烧一个时辰,就会变成香甜的柿子。这种秋田里的乐趣,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篇7:立秋民族习俗
立秋民族习俗
1、贴秋膘
夏季里人们吃饭没胃口,所以体重会与所下降,立秋时节,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大增,想吃点好东西以补偿夏天的损失。
“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2、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要是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叫hold住了。
江苏地区咬秋的习俗很浓厚,拿起一个大西瓜多吃几口,可以去痱子。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乡下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
心情舒畅的啃秋行为,所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3、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目标已完成,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
4、摸秋
八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中秋节,在中秋节诶这天夜里还没生育过的女子,在其他人的陪同下,到田野中摸索摘取瓜果,此为摸秋。
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
按照传统风俗,这天夜里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国以来仍流传在民间。
如在商洛竹林关一带,中秋节夜里,孩子们在月亮还未出来时,照例钻进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样东西回家。如果摸到葱,父母就会用这孩子长大后一定很聪明的'心理感受;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认为孩子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
人们视“摸秋”为游戏,不作偷盗行为论处。过了这一天,家长要约束孩子,不准到瓜田里拿人家的一枝一叶。商南县的居民,在中秋节的晚上,吃罢月饼后,不肯长高的小孩去摸高梁;没有男孩的人家去摸茄子;没有女孩的人家去摸辣子;小孩不聪明的人家去摸葱。
5、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
相关文章推荐:
1.立秋是几月几日几点钟
2.立秋六大注意事项
3.立秋养生知识
4.立秋的十三大习俗
5.2015立秋是几月几日几点钟
6.立秋是哪天
7.立秋后还要热多久
8.立秋吃什么
9.立秋的由来及气候特点
10.立秋代表什么意思
篇8:南京立秋习俗
1、吃西瓜啃秋
在老南京立秋节气上,有着“啃秋”的习俗,“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老南京有一种民俗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啃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南京吃西瓜啃秋的习俗在古时就有了。传说明代时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长了癞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结果瘌痢疮果真好了。因此人们就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每年立秋这天,家家户户都会买上足够的西瓜,一家人围着桌子“啃个够”。过去立秋之后西瓜就下市了,不像现在一年四季都能买到西瓜。所以,如果立秋这一天不“啃”够的话,就将再等上1年了。现在,不少南京人仍保留着立秋“啃秋”的习俗。
2、秋后十八盆
秋后十八盆,是老南京(特别是老城南人)的一句俗语,其意何解?说的是,从立秋这日算起,因为天气仍然颇热,每日依然还得冲澡,要洗完了十八天,天气才转凉。
也就是洗完了十八盆的洗澡水才会从处暑渐渐到白露、秋分节气,这时才谈得上天气真正转凉快,正如南京老话“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意思一样,立秋后洗完十八盆洗澡水,那才真的是转凉爽的日子。
3、立秋有公秋和母秋之分
在老南京立秋节气上,关于立秋还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凉爽母秋热”的说法。这一观点甚至为学界所接受,《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就收有“公秋”、“母秋”词条。
但何为公,何为母,百姓深为关心,说法多种多样,曾有某民俗专家说双日为公秋单日为母秋,刊于某报,也载于某书(《金陵十记》)。
4、贴秋膘
南京有句农谚说:“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饭”,在老南京民间还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立秋时的体重与立夏时的体重对比。因为人到夏天天气热,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这种减轻叫“苦夏”。
瘦了当然需要“补”,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而这个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以肉贴膘”。
5、秋忙会
老南京还有一个立秋盛会“秋忙会”,不过现在已经基本消失了。啥叫秋忙会?秋忙会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在以前其他地方也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
在一年一度的秋忙会上,南京人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交流”出去,把自己想要的物品“交流”进来。在以前规模很大,和夏忙会一样,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南京立秋后还需防暑降温
在南京,立秋日其实离凉爽还远得很。立秋通常处于三伏之中,晴热是理所当然,另外俗语“立秋处暑,上蒸下煮”,也说明立秋之热。在南京历史上,在立秋日这天出现高温的几率高达40%至50%。南京的秋天真正到来,要送走立秋、处暑两个节气,大概到白露节气后期。
秋后久晴无雨时,暑气更加逼人,民间素有“秋老虎”之说。因此,立秋后仍然要注意防暑。
只要注意饮食和正常的起居习惯,“秋老虎”是完全可以降伏的。首先要注意防晒,尽量在阴凉处工作;注意饮食,清热解暑类食品不能一下子就从餐桌上撤除,要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但也不能过于清淡,要注意营养均衡;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多饮水;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要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
在“秋老虎”发威的天气里,不要放松对寒凉的警惕性,不要忘记秋天昼夜凉的特点,早晚要注意加衣,防止受寒;要注意保护室内空气流通,空调房室内外温差不要大于7℃,吹空调时间要适当缩短。
篇9:宁波立秋习俗
秋忙会。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实现目标是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秋社。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目标已完成,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摸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
篇10:立秋都有哪些习俗
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在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见《礼祀・月令》)。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见《临安岁时记》),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摸秋
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国以来仍流传在民间。如在商洛竹林关一带,中秋节夜里,孩子们在月亮还未出来时,照例钻进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样东西回家。如果摸到葱,父母就认为这孩子长大后很聪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认为孩子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人们视“摸秋”为游戏,不作偷盗行为论处。过了这一天,家长要约束孩子,不准到瓜田里拿人家的一枝一叶。商南县的居民,在中秋节的晚上,吃罢月饼后,不肯长高的小孩去摸高梁;没有男孩的人家去摸茄子;没有女孩的人家去摸辣子;小孩不聪明的人家去摸葱。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秋收互助
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你帮我我帮你,三五成群去田间,抢收已经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头茬、二茬、三茬、捞空茬。妇女、老人、十来岁的小孩,他们手提竹笼,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个儿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个撂一个。”而是搬一个放在笼子里,然后放在地头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车拉回家。头茬先搬已经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来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样的办法去搬。最后捞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齐搬回家中。看谁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给谁家搬,既不违农时,又能颗粒归仓。
相关文章推荐:
1.盘点各地立秋习俗
2.立秋的习俗汇集
3.立秋有哪些习俗
4.民间立秋的习俗
5.立秋贴秋膘是什么
6.立秋习俗有哪些
7.立秋啃秋是什么
8.立秋习俗:什么是秋收互助
9.解读立秋习俗:晒秋
10.立秋习俗之秋社是什么
篇11:立秋习俗说明文
立秋有什么风俗,秋社也是立秋的习俗之一。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摸秋
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
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贴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其他
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
篇12:立秋习俗说明文
1、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2、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吃清凉糕
在金华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何为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4、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5、食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还有在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6、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很多地区的民俗带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东是这一类民俗的典型代表。
7、悬秤称人
清朝时,那时嘉兴的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叫“苦夏”。那时的人们认为,既然瘦了就需要“补”,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贴秋膘”。
8、贴秋膘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不过,许多网友表示,现在的生活不比从前,平日里已经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养,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别食补。
9、立鳅
无锡人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就是立秋这天会见立鳅。如果秋季有大风大雨,立秋这天稻田里的泥鳅就会在水里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经验的'老无锡人都会抓一条泥鳅放在水里,预测这个秋天会不会有大风大雨。
10、吃饺子
沈阳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吃黄瓜会越来越瘦,吃茄子会越来越胖)。在东北有句俗语: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11、称水
以前,宿迁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装满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样,然后称重。如果装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在淮安,湖上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根据水质轻重,推测秋水涨落,水重则是不祥之兆,旧有秋水涨,卖渔网之说。
12、吃鸡蛋
此外,立秋这天,在我国其他地区还有吃鸡蛋、桃子等习俗。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鸡蛋不伤脾胃,婴幼儿、孕妇、产妇、病人等都适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个比较合适。
13、祈福
在常州的武进地区,立秋会举办秋会纪念猛将菩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另外,由于古时候,常州经常发生蝗虫灾害,在立秋当天农民也会往稻田里插上三角旗,驱赶蝗虫。在盐城的民间也流传着“争秋夺福”的说法,这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篇13:立秋习俗说明文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在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见《礼祀·月令》)。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见《临安岁时记》),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秋忙会
立秋有什么风俗,秋忙会是立秋习俗之一。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啃秋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篇14:立秋习俗有哪些
立秋,又称7月节,是在每年的8月7号或者7月8号的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在这天民间有很多风俗,你了解多少?快来看看吧。
贴秋膘:由于夏天天热难免会影响人的食欲,所以会瘦下来。瘦了当然就要补了,人们会选在立秋这一天吃美味佳肴,大家一般都会选择吃肉(炖的、烤的、烧的、煮的、卤的等各种做法的肉)意在象征着“以肉补膘”,这就是所谓的“贴秋膘”。
咬秋:有些地方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者香瓜,一家人一起啃西瓜,大家认为这样既可以预防秋痱子又可避免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这就是“咬秋”。
喝立秋水:由于夏季流汗较多,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积暑,免秋来腹泻、闹肚子。
秋社: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每逢立秋,人们会在这天“煮灶粥”“做灶”来祭祀神仙,表示感谢。
吃秋桃子:在有些地区立秋日当天每人都要吃一个桃子,把桃核留下来,等到除夕夜那天扔到火中烧为灰烬,这样象征着来年无灾无难。
喝秋水:在立秋正刻,每个人都喝一杯凉白开水,意味着秋来身体健康,不闹肚子。
相关文章推荐:
1.立秋有哪些习俗
2.民间立秋的习俗
3.立秋贴秋膘是什么
4.中秋习俗:摸秋是什么
5.立秋的习俗汇集
6.立秋啃秋是什么
7.立秋习俗:什么是秋收互助
8.解读立秋习俗:晒秋
9.立秋习俗之秋社是什么
10.立秋习俗:秋忙会是什么
篇15:立秋的习俗是什么
▼▼目录▼▼
●○ 立秋的习俗●○
●○ 立秋物候特征 ●○
○●○ 立秋吃什么 ●○●
○ 立秋贴秋膘的禁忌 ●
● 立秋的习俗是什么
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早在周代,逢立秋这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
贴秋膘
“立秋”这一天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但“贴秋膘”要适度。伏天人们胃口普遍较差,食欲不振,不少人会瘦一些,因此有了“贴秋膘”的习俗。专家提醒,适当的“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是若贴补过分,相对运动不足,消耗热量过低,则易导致“秋胖”。
啃秋
“啃秋”,也称“咬秋”,在立秋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
喝秋水
由于夏季流汗较多,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积暑,免秋来腹泻、闹肚子。
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洗澡为防秋老虎
立秋这天洗澡方面很讲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阳晒过的水洗,有的地方这天还忌讳洗澡。
这些讲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不生秋痱子。因为在立秋后还有“秋老虎”一说,还会热上一段时间,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还会存在。
比如,老苏州人在立秋这一天,就有早上洗温水澡的传统。有的时候,还会从院子里的薄荷树上剪下数片薄荷叶,放在泡澡水里。
晒秋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山区,有“晒秋”习俗。因为平地少,农民便利用自家窗台、房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晒秋”的秋不仅指秋天,更寓意着丰收和收获的果实。
返回目录>>>
● 立秋物候特征
一候凉风至;二候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
凉风至是指“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也就是说,此时的风已经不是暑天的热风了,天气也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了。
二候白露降
白露降,是指“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通俗点儿说,就是早晨大地上开始有雾气了。
三候寒蝉鸣
寒蝉鸣,是指“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寒蝉开始鸣叫,说明天气真的开始变冷了,寒蝉之于秋天,就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都是一种信号。
返回目录>>>
● 立秋吃什么又应时又应景呢?
秋风一起,秋雨萧瑟,您的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所谓“秋季补的好,冬天病不找”,在立秋这天做出各种各样的肉,“以肉贴膘”。
1、酱肘子
酱肘子是中国传统的食物之一,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另外,红扒肘子为潍坊地区历史名菜,因其软、料、肥而不腻,且营养丰富备受人们青睐。曾被评为“山东名小吃”。
2、烤鸭
北京鸭属水禽,肉质细腻,口感良好,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不饱合脂肪酸,在人体内不积蓄,人体吸收后能软化心脑血管。该鸭的表皮中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是美容佳品。因此,北京烤鸭是老少皆宜的保健美食!
3、酱牛肉
酱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效,适用于中气下陷、气短体虚,筋骨酸软、贫血久病及面黄目眩之人食用。
4、烧羊肉
“烧羊肉”是北京清真馆白魁老号的名肴。“烧羊肉”的制作,还适用于整只羊的其它部位,即:头、脖子、蹄子、肚、肥肠、肝、肺、心、连贴等。但头、蹄、“蝎子”不需要炸,如同时上席即为“烧全羊”。
5、猪头肉
猪头肉的美味,于民间早就声誉鹊起,据说淮扬菜系中的“扒烧整猪头”火工最讲究、历史最悠久,是道久负盛名的淮扬名菜。猪肉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猪肉可提供血红素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
返回目录>>>
● 立秋贴秋膘的禁忌
不要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不要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用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热,口淡涎多,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
不要过度进补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可取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多服用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不要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如多吃芹菜可防治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健胃。日常服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补品中的佳品。
不要重进轻出
养生专家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既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畅通。
不要以贵贱分高低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治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红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以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不要长期用单一补品
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种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几类人群不宜贴秋膘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拼命进补的,需要注意的人群有以下几种:
脾虚患者
脾虚的人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这类朋友进补前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疗效更佳。
胃火旺盛者
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这类朋友进补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老年人及儿童
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保和丸、香砂养胃丸等。
除了阳虚体质者外,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
返回目录>>>
篇16:全国各地立秋习俗
全国各地立秋习俗汇总
秋后暑气难消,仍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中国古老的养生之道最注重季节气候变化,四时不同,饮食起居随时变化。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这时候就要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
吃瓜曰:“咬秋”
杭州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天津等地立秋时节流行“咬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预防痢疾。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少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苦夏后“贴秋膘”
北京立秋后,北方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什么是“贴秋膘”呢?在炎热的夏季,有厌食之感。一旦立秋,就意味着凉爽的天气快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
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无关系。“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 ,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秋后进补正当时
立秋是农家重视的大节气。“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即指立秋前刮北风,秋后必会下雨;立秋后刮北风,则冬天可能会干旱。对于过去只能靠天吃饭的农人来说,立秋的意义可就不仅仅限于吃了。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按照中医理论与中华养生学,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这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为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比如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山药、扁豆、银耳、百合等,均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秋天果实大量成熟,瓜果、豆荚类蔬菜种类很多,鱼、肉、禽、蛋也比较丰富。人们选择食物的范围扩大了,但要注意平衡膳食。多吃温、软、淡、素、鲜的食物,生津、润燥的新鲜蔬菜和时令水果,避免凉、烫、硬、辣及油腻的食品,忌暴饮暴食,“饮食有养,贵在调配”。总之,秋季养生应以“平衡膳食、辨证配膳”为原则,进行合理的膳食搭配,才是最好的养生方略。
篇17:立秋有什么习俗
立秋有什么习俗
1、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2、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吃清凉糕
在金华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何为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4、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5、食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还有在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6、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很多地区的民俗带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东是这一类民俗的典型代表。
7、悬秤称人
清朝时,那时嘉兴的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叫“苦夏”。那时的人们认为,既然瘦了就需要“补”,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贴秋膘”。
8、贴秋膘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不过,许多网友表示,现在的生活不比从前,平日里已经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养,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别食补。
9、立鳅
无锡人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就是立秋这天会见立鳅。如果秋季有大风大雨,立秋这天稻田里的泥鳅就会在水里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经验的老无锡人都会抓一条泥鳅放在水里,预测这个秋天会不会有大风大雨。
10、吃饺子
沈阳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吃黄瓜会越来越瘦,吃茄子会越来越胖)。在东北有句俗语: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11、称水
以前,宿迁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装满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样,然后称重。如果装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在淮安,湖上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根据水质轻重,推测秋水涨落,水重则是不祥之兆,旧有秋水涨,卖渔网之说。
12、吃鸡蛋
此外,立秋这天,在我国其他地区还有吃鸡蛋、桃子等习俗。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鸡蛋不伤脾胃,婴幼儿、孕妇、产妇、病人等都适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个比较合适。
13、祈福
在常州的武进地区,立秋会举办秋会纪念猛将菩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另外,由于古时候,常州经常发生蝗虫灾害,在立秋当天农民也会往稻田里插上三角旗,驱赶蝗虫。在盐城的民间也流传着“争秋夺福”的说法,这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篇18:立秋有哪些习俗
立秋有哪些习俗
1、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要是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叫hold住了。
江苏地区咬秋的习俗很浓厚,拿起一个大西瓜多吃几口,可以去痱子。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乡下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
心情舒畅的啃秋行为,所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2、贴秋膘
夏季里人们吃饭没胃口,所以体重会与所下降。立秋时节,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大增,想吃点好东西以补偿夏天的损失。
夏季里人们吃饭没胃口,所以体重会与所下降。立秋时节,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大增,想吃点好东西以补偿夏天的损失。
“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3、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目标已完成,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目标已完成,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
4、摸秋
八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中秋节,在中秋节诶这天夜里还没生育过的女子,在其他人的陪同下,到田野中摸索摘取瓜果,此为摸秋。
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
按照传统风俗,这天夜里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国以来仍流传在民间。
如在商洛竹林关一带,中秋节夜里,孩子们在月亮还未出来时,照例钻进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样东西回家。如果摸到葱,父母就会用这孩子长大后一定很聪明的心理感受;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认为孩子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
人们视“摸秋”为游戏,不作偷盗行为论处。过了这一天,家长要约束孩子,不准到瓜田里拿人家的一枝一叶。商南县的'居民,在中秋节的晚上,吃罢月饼后,不肯长高的小孩去摸高梁;没有男孩的人家去摸茄子;没有女孩的人家去摸辣子;小孩不聪明的人家去摸葱。
5、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
篇19:立秋习俗大百科
1、悬秤称人
清朝时,那时嘉兴的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叫“苦夏”。那时的人们认为,既然瘦了就需要“补”,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贴秋膘”。
2、吃鸡蛋
此外,立秋这天,在我国其他地区还有吃鸡蛋、桃子等习俗。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鸡蛋不伤脾胃,婴幼儿、孕妇、产妇、病人等都适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个比较合适。
3、称水
以前,宿迁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装满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样,然后称重。如果装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在淮安,湖上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根据水质轻重,推测秋水涨落,水重则是不祥之兆,旧有秋水涨,卖渔网之说。
4、吃饺子
沈阳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吃黄瓜会越来越瘦,吃茄子会越来越胖)。在东北有句俗语: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5、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1]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6、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7、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8、祈福
在常州的武进地区,立秋会举办秋会纪念猛将菩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另外,由于古时候,常州经常发生蝗虫灾害,在立秋当天农民也会往稻田里插上三角旗,驱赶蝗虫。在盐城的民间也流传着“争秋夺福”的`说法,这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9、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10、立鳅
无锡人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就是立秋这天会见立鳅。如果秋季有大风大雨,立秋这天稻田里的泥鳅就会在水里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经验的老无锡人都会抓一条泥鳅放在水里,预测这个秋天会不会有大风大雨。
11、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12、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在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见《礼祀·月令》)。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见《临安岁时记》),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13、摸秋
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国以来仍流传在民间。如在商洛竹林关一带,中秋节夜里,孩子们在月亮还未出来时,照例钻进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样东西回家。如果摸到葱,父母就认为这孩子长大后很聪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认为孩子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人们视“摸秋”为游戏,不作偷盗行为论处。过了这一天,家长要约束孩子,不准到瓜田里拿人家的一枝一叶。商南县的居民,在中秋节的晚上,吃罢月饼后,不肯长高的小孩去摸高梁;没有男孩的人家去摸茄子;没有女孩的人家去摸辣子;小孩不聪明的人家去摸葱。
14、食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还有在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15、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16、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17、秋田娱乐
秋天,特别是秋忙前后,农事虽忙,秋种秋收,忙得不亦乐乎!但忙中也有乐趣,常见一些青年人和十余岁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长起来以后,特别是包谷长成一人高,初结穗儿的时候,田间里正是他们玩耍、做戏的场所。他们把嫩包谷穗搬下来,在地下挖一孔土窑,留上烟囱,就是一个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进去,到处拾柴禾,包谷顶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烧。一会儿一全窑的包谷穗全被烧熟了,丰硕的包谷宴就在田间举行。他们还上树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锅里,烧制出来。有荤有素,百味俱全。他们还把打来的柿子,弄来的红苕,放在土窑洞里,温烧一个时辰,就会变成香甜的柿子。这种秋田里的乐趣,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立秋习俗大全
18、吃清凉糕
在金华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何为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19、咬秋
也有地区啃秋不是吃西瓜。如在山东,立秋的风俗是包饺子,老百姓都称之为咬秋。立秋当天,年纪稍大的人会在堂屋正中,供一只盛满五谷杂粮的碗,上面插上三住香,祈求“立秋”过后五谷丰登。而大多数人家会在立秋时刻过后,剁肉馅包饺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咬秋”。
20、贴秋膘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不过,许多网友表示,现在的生活不比从前,平日里已经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养,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别食补。
21、秋收互助
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你帮我我帮你,三五成群去田间,抢收已经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头茬、二茬、三茬、捞空茬。妇女、老人、十来岁的小孩,他们手提竹笼,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个儿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个撂一个。”而是搬一个放在笼子里,然后放在地头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车拉回家。头茬先搬已经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来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样的办法去搬。最后捞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齐搬回家中。看谁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给谁家搬,既不违农时,又能颗粒归仓。
22、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23、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很多地区的民俗带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东是这一类民俗的典型代表。
篇20:二十四节气立秋习俗
今年8月8日是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开始的节气。立秋(节气)以后,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
立秋以后的持续高温天气,被大家称为“秋老虎”。但是在气象学上,为了统计观测数据的便利,给“秋老虎”下了定义——“立秋”后连续5天气温超过35℃。闰九月只是农历上的安排,因此对于阳历的天气没有影响,平时阳历9月入秋,今年还在阳历9月入秋,市民不用担心遭遇两个“秋老虎”。
篇21:二十四节气立秋习俗
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 立秋习俗说明文
★ 啃秋是什么意思
★ 七夕巧果制作作文
★ 立秋习俗吃什么
【立秋的习俗作文(合集21篇)】相关文章:
立秋吃什么传统美食介绍2023-03-17
立秋都有哪些习俗2024-03-17
立秋习俗贴秋膘是什么意思2022-11-09
立秋习俗吃什么养生2024-03-25
立秋贴秋膘的正确方法 秋膘是什么意思2023-12-22
立秋习俗之禁忌篇2022-05-06
立秋的健康食谱及习俗活动2022-08-30
立秋的习俗及来历2022-11-06
秋天时节作文2022-10-28
立秋传统习俗,你了解多少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