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定位

时间:2022-05-04 03:14:59 班主任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定位((通用10篇))由网友“secret”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谈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定位,希望能帮助大家!

浅谈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定位

篇1:浅谈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定位

浅谈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定位

人生,是一条路,也是一个舞台。它只能一个人走,却要完成多种身份的塑造。三尺讲台、一方教室,是一片小天地。班主任要做擎天柱,也得通过多重角色撑起学生头顶的一片蓝天。

一、 一个标志性的形象

班主任是集体的一份子,并且应该努力成为众心的归依。能不能让学生认同并接纳自己作为他们心目中的集体形象的代言人,是最初的成功的关键。

学生,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学生,知识的来源渠道多、更新快,每一天都有许多新的观念充斥着他们的头脑。他们是挑剔却善意的一群,他们有时无法完善自我,却苛刻地要求老师是一个完人。然而,这仅仅是因为:在求知的道路上,他们把老师看得比父母更重要。所以,为着这一个单纯而执着的`期望,他们的老师有责任帮助他们复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在所有的老师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作为一个个体,班主任可以有很多缺点或弱点,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很正常,但是却不足以被学生接受,不足以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形象。因为一个普通的个体是谁也无法引以为傲的。规范自己的言行,赢得学生的认同,并不是虚伪的掩饰,而是一个完善自我的过程,是德行之列。为人师者,本也应以此为先。

在人际交往中,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认知上的“先入为主”的心理作用。在社会心理学中,它被称为“首因效应”,为以后的交往打造着一种“心理定势”。然而,这一印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班主任应该尤其注意自己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并且用自己最美好的德行不断填充这一印象。从仪表到谈吐举止到人品素养,都是不容忽视的。不是任何一个人都漂亮或帅气,但至少可以从容大方,让人赏心悦目。不是每一个人都伶牙俐齿,但至少可以严谨而掷地有声,让人心服口服。然而,即使原有的印象很好,相处时间久了,仍然会呈现一些问题或出现疏漏。这时,敢于面对问题承认错误也同样会赢得尊敬与认可。有一次自习,我在教室内巡堂,由于疏忽忘了关手机,结果在安静的教室内响起了不安分的铃声。我手忙脚乱地冲出教室,身后是还未反应过来的惊愕的目光。在第二天的课前,我又一次提起了这件难堪的事。因为在集体之中,任何一个因私而影响他人的人都是损害集体利益的,所以我诚挚地向每一个人道歉。本来我是很不好意思的,但看到那些微笑,听到那些掌声,我突然意识到:学生对班主任期望是很高的,也是很宽容的,所以我不应该让这些宽容的学生们失望。

其实,之所以要全力塑造好这个标志性的形象,根本的目的还在于将言传身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学生最在乎的赞赏与批评必定是来自他钦佩或欣赏的人。当班主任被学生们认同为心目中标志着美好和高尚的形象时,许多时候便可以不怒而自威,许多道德观念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深入人心。

二、 一个严厉的尊长

老师这一形象向来以和蔼、平易而深得人心。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时常有人告诉我应该和学生打成一片,应该没有距离,应该放弃所谓的师道尊严亲近学生。诚然,人性化的教育是应该缩小与学生的距离、贴近学生的心灵,但若要以牺牲严格的管理为代价,将得不偿失。过于淡化距离,容易导致这一不良的后果。现代开放型社会,老师这一形象本身所具有的严肃外衣早已不再有效。许多时候,学生会想尽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磨得老师的原谅,逃避自己的责任。在班主任的

[1] [2] [3]

篇2:浅谈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定位 (九年级)

浅谈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定位 (九年级)

人生,是一条路,也是一个舞台。它只能一个人走,却要完成多种身份的塑造。三尺讲台、一方教室,是一片小天地。班主任要做擎天柱,也得通过多重角色撑起学生头顶的一片蓝天。

一个标志性的形象。班主任是集体的一份子,并且应该努力成为众心的归依。能不能让学生认同并接纳自己作为他们心目中的集体形象的代言人,是成功的关键。

学生,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学生,知识的来源渠道多、更新快,每一天都有许多新的观念充斥着他们的头脑。他们是挑剔却善意的一群,他们有时无法完善自我,却苛刻地要求老师是一个完人。然而,这仅仅是因为:在求知的道路上,他们把老师看得比父母更重要。所以,为着这一个单纯而执着的期望,他们的老师有责任帮助他们复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在所有的老师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作为一个个体,班主任可以有很多缺点或弱点,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很正常,但是却不足以被学生接受,不足以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形象。因为一个普通的个体是谁也无法引以为傲的。规范自己的言行,赢得学生的认同,并不是虚伪的掩饰,而是一个完善自我的过程,是德行之列。为人师者,本也应以此为先。

在人际交往中,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认知上的“先入为主”的心理作用。在社会心理学中,它被称为“首因效应”,为以后的交往打造一种“心理定势”。然而,这一印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班主任应该尤其注意自己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并且用自己最美好的德行不断填充这一印象。从仪表到谈吐举止到人品素养,都是不容忽视的。不是任何一个人都漂亮或帅气,但至少可以从容大方,让人赏心悦目。不是每一个人都伶牙俐齿,但至少可以严谨而掷地有声,让人心服口服。然而,即使原有的印象很好,相处时间久了,仍然会呈现一些问题或出现疏漏。这时,敢于面对问题承认错误也同样会赢得尊敬与认可。有一次自习,我在教室内巡堂,由于疏忽忘了关手机,结果在安静的教室内响起了不安分的铃声。我手忙脚乱地冲出教室,身后是还未反应过来的惊愕的目光。在第二天的课前,我又一次提起了这件难堪的事。因为在集体之中,任何一个因私而影响他人的人都是损害集体利益的,所以我诚挚地向每一个人道歉。本来我是很不好意思的,但看到那些微笑,听到那些掌声,我突然意识到:学生对班主任期望是很高的,也是很宽容的,所以我不应该让这些宽容的学生们失望。

其实,之所以要全力塑造好这个标志性的形象,根本的目的还在于将言传身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学生最在乎的赞赏与批评必定是来自他钦佩或欣赏的人。当班主任被学生们认同为心目中标志着美好和高尚的形象时,许多时候便可以不怒而自威,许多道德观念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深入人心。

一个严厉的尊长。老师这一形象向来以和蔼、平易而深得人心。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时常有人告诉我应该和学生打成一片,应该没有距离,应该放弃所谓的师道尊严亲近学生。诚然,人性化的教育是应该缩小与学生的距离、贴近学生的心灵,但若要以牺牲严格的管理为代价,将得不偿失。过于淡化距离,容易导致这一不良的后果。现代开放型社会,老师这一形象本身所具有的严肃外衣早已不再有效。许多时候,学生会想尽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磨得老师的原谅,逃避自己的责任。在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若时时以这样的讲情面去换取学生的近距离,最终只能陷入班级工作的恶性循环。

俗语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生也许会一时感激一个心软的老师,或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好说话的老师可以轻松蒙混过关,然而,他却会一辈子埋怨一个不够严厉的班主任。因为班主任身上所承担的重大的教育任务,绝大部分将转化为他以后的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做人的方法与准则。获取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不是一种乞讨,而是用自身人格的魅力与对学生一生负责的严谨态度去赢得。谁又能说严厉的处罚就不是一种关爱?试问为人父母者,有谁从未呵斥、告诫、处罚过自己的孩子?一贯严格的要求和偶尔严厉的处理,又有谁会怀疑不是为了孩子好呢?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心软是没用的,拉不下脸面也是没用的,这样只能教得学生也同样不能明辨是非。必须遵循一条公平的原则,一视同仁,该管则必管。我非常喜欢学生送给我的这一句赠言“您是一位船长,把好了船舵,带领着我们扬帆远航”,因为这是一个班主任应该尽到的责任,而若缺乏了“严厉”二字,它可是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的。

严厉的班主任,严格的管理,才能创造出一个有序的班级。如果违纪而不能找出主观原因承认错误,或者无改过倾向,或者一犯再犯,班主任若不严肃处理,校纪校规岂不成了儿戏?无疑是对被错误行为侵犯的受害者和未犯错误者的.打击,这种姑息和软弱正是教育的巨大失败。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才能有效地避免班级学生思想的松懈、行为的散漫放任,避免集体班风与学风的涣散。

一个永恒的宽恕者。宽容,紧承严厉而来,矛盾吗?不。学生违纪后适当的处罚是严格的管理不可或缺的,但这并不排斥班主任从心理上对学生的宽恕。也就是说,任何一次不愉快的经历,都不能造成自己对某一学生的偏见,反而应该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他的转变与进步。

我曾是带着无限美好的憧憬踏上这方讲台的,我曾经认为一所省重点高中的学生都该是自尊上进、自觉勤奋的,那是因为我还生活在象牙塔中。如今,在每一日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不时地接触到迟到的、上课睡觉的、不完成作业的实例,一桩桩、一件件,说是对我一次次的打击绝不过分。然而,因曾经美好的憧憬,我对每一个学生依然有着一份执着的期待,尽管有的在当时看来不过是一种幻想。这种思想,曾被我的学生称为单纯幼稚,然而正是这种单纯的期待换来了“满不在乎”的学生的悔过,赢得了几近于“顽固不化”的学生的转变。有句话叫“无条件地相信难以置信的事,才是真正的信任”,同样,无限次的原谅、永恒的宽恕,才是真正的宽容与理解。有时觉得自己像个耶稣,为他们背负着一个沉重的痛苦的十字架,但相信耶稣也是幸福的,因为十字架给更多祈福的人带来了幸福。

老师的宽恕,是书山学海上温暖的阳光。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犯错,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这个时候,应该表现为一种永远宽恕的心态。只有心理上的原谅,才能让教师首先平静自己的情绪,从而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学生为了回避犯错后受到的严厉批评,必然停止错误行为,却不一定知道为什么错和应有的正确行为是什么,弄不好可能钻牛角尖,出现事与愿违的局面。因而有必要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过错,并留心其情绪变化,积极进行疏导,帮助其尽快走出误区。只有心理上的原谅,才能使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依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以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这样,学生才不至于生活在挨批评或受歧视的阴影里,才可能逐渐培养起自信心与上进心。

师生相处,是一种缘分,自有其情分在。事实证明,学生毕业多年以后,依然记忆犹新的是当年的班主任。就凭这一份牵挂,作为他们成长见证人的班主任,有何理由去为他们的少不更事而耿耿于怀呢?

一个特别的朋友。既为“朋友”,便不离善意的相处。所谓“特别”,便是比与学生同龄的朋友更成熟之意。

一个朋友,容易让学生亲近;一个特别的朋友,才能让学生受益终生。有一次自习课,我在教室窗外静观纪律。学生不曾防备,我收到了一张字条,是一个男生写给一个女生的,其中有着真诚的心意,只是发生在了不该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当这个男同学来到办公室时,我感觉得到他的紧张,因为他不知道他的班主任将会如何定义他的行为。我觉得,我如果是善意的,就不应该在这个时候伤害他。在这短短几十字的字条上,竟有多达十来个的错别字。我微笑着,只叫他先检查这张字条的错误,并把字典借给了他。当他完成时,已经不再那么紧张了。我便以此为切入点,与他谈了谈我的观点:关于爱情与责任、关于人生与幸福。结束时,他带着释然的微笑,对我说“谢谢”,我能感到他抖擞的精神。此后他的每次进步,无不让我回忆起这次谈话的成功。

班主任工作中不乏与学生的个别谈心与交流。这时,除了正面直接地开展工作,班主任更应该做一个良好的倾诉对象。现代的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更习惯于张扬自我而不是被动接受,所以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并重视他们的发言,再进行对症的教育,显得犹为重要。在人际交谈中,当一方在侃侃而谈时,总是希望对方专心致志在聆听,当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欣赏时,一个人就能建立自信。因此,班主任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是对学生的尊重,有助于取得信赖,赢得友谊。从神情上,注视的眼睛、赞同的微笑、肯定的点头、集中的注意力、随时做出积极反应的手势体态等,都能给予学生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在探讨话题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在给予学生现有思想诸多肯定的基础上将思考引向深入。这时,才显得比学生更稳重成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于情于理让学生心悦诚服。

高中生,正处于一个心理异常复杂的时期。对班主任,他们有话可说,工作才有开展的可能,这需要班主任善解人意。有些话,只能对班主任说,因为班主任比父母开明,因为不是每一个朋友都能达到和班主任一样为自己计深远的高度。若能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工作便能够深入开展了。

无论哪种角色,都是同一的形象。无论怎样的相处,都是在同一片蓝天下。班主任用自己的爱心打造的,便是学生的天堂

张林

篇3:浅谈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定位学科论文

浅谈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定位学科论文

人生,是一条路,也是一个舞台。它只能一个人走,却要完成多种身份的塑造。三尺讲台、一方教室,是一片小天地。班主任要做擎天柱,也得通过多重角色撑起学生头顶的一片蓝天。

一、一个严厉的尊长

老师这一形象向来以和蔼、平易而深得人心。作为一个班主任,时常有人告诉我应该和学生打成一片,应该没有距离,应该放弃所谓的师道尊严亲近学生。诚然,人性化的教育是应该缩小与学生的距离、贴近学生的心灵,但若要以牺牲严格的管理为代价,将得不偿失。过于淡化距离,容易导致这一不良的后果。现代开放型社会,老师这一形象本身所具有的严肃外衣早已不再有效。许多时候,学生会想尽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磨得老师的原谅,逃避自己的责任。在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若时时以这样的讲情面去换取学生的近距离,最终只能陷入班级工作的恶性循环。

俗语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生也许会一时感激一个心软的老师,或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好说话的老师可以轻松蒙混过关,然而,他却会一辈子埋怨一个不够严厉的班主任。因为班主任身上所承担的重大的教育任务,绝大部分将转化为他以后的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做人的方法与准则。获取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不是一种乞讨,而是用自身人格的魅力与对学生一生负责的严谨态度去赢得。谁又能说严厉的处罚就不是一种关爱?试问为人父母者,有谁从未呵斥、告诫、处罚过自己的孩子?一贯严格的要求和偶尔严厉的处理,又有谁会怀疑不是为了孩子好呢?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心软是没用的,拉不下脸面也是没用的,这样只能教得学生也同样不能明辨是非。必须遵循一条公平的原则,一视同仁,该管则必管。我非常喜欢学生送给我的这一句赠言“您是一位船长,把好了船舵,带领着我们扬帆远航”,因为这是一个班主任应该尽到的责任,而若缺乏了“严厉”二字,它可是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的。

严厉的班主任,严格的管理,才能创造出一个有序的班级。如果违纪而不能找出主观原因承认错误,或者无改过倾向,或者一犯再犯,班主任若不严肃处理,校纪校规岂不成了儿戏?无疑是对被错误行为侵犯的受害者和未犯错误者的打击,这种姑息和软弱正是教育的巨大失败。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才能有效地避免班级学生思想的松懈、行为的散漫放任,避免集体班风与学风的涣散。

二、一个永恒的宽恕者

宽容,紧承严厉而来,矛盾吗?不。学生违纪后适当的处罚是严格的管理不可或缺的,但这并不排斥班主任从心理上对学生的宽恕。也就是说,任何一次不愉快的经历,都不能造成自己对某一学生的偏见,反而应该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他的转变与进步。

我曾是带着无限美好的憧憬踏上这方讲台的,我曾经认为每一个学生都该是自尊上进、自觉勤奋的。如今,在每一日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不时地接触到迟到的、上课睡觉的、不完成作业的实例,一桩桩一件件,说是对我一次次的打击绝不过分。然而,因着曾经美好的憧憬,我对每一个学生依然有着一份执着的期待,尽管有的在当时看来不过是一种幻想。这种思想,曾被我的学生称为单纯幼稚,然而正是这种单纯的期待换来了“满不在乎”的学生的悔过,赢得了几近于“顽固不化”的学生的转变。有句话叫“无条件地相信难以置信的事,才是真正的信任”,同样,无限次的原谅、永恒的宽恕,才是真正的宽容与理解。

老师的宽恕,是书山学海上温暖的阳光。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犯错,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这个时候,应该表现为一种永远宽恕的心态。只有心理上的原谅,才能让教师首先平静自己的情绪,从而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学生为了回避犯错后受到的严厉批评,必然停止错误行为,却不一定知道为什么错和应有的正确行为是什么,弄不好可能钻牛角尖,出现事与愿违的局面。因而有必要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过错,并留心其情绪变化,积极进行疏导,帮助其尽快走出误区。只有心理上的原谅,才能使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依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以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这样,学生才不至于生活在挨批评或受歧视的阴影里,才可能逐渐培养起自信心与上进心。

师生相处,是一种缘分,自有其情分在。事实证明,学生毕业多年以后,依然记忆犹新的是当年的班主任。就凭这一份牵挂,作为他们成长见证人的班主任,有何理由去为他们的少不更事而耿耿于怀呢?

三、一个特别的朋友

既为“朋友”,便不离善意的相处。所谓“特别”,便是比与学生同龄的朋友更成熟之意。

一个朋友,容易让学生亲近;一个特别的朋友,才能让学生受益终生。有一次自习课,我在教室窗外静观纪律。学生不曾防备,我收到了一张字条,是一个男生写给一个女生的,其中有着真诚的心意,只是发生在了不该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当这个男同学来到办公室时,我感觉得到他的紧张,因为他不知道他的班主任将会如何定义他的行为。我觉得,我如果是善意的,就不应该在这个时候伤害他。在这短短几十字的字条上,竟有多达十来个的错别字。我微笑着,只叫他先检查这张字条的错误。当他完成时,已经不再那么紧张了。我便以此为切入点,与他谈了谈我的观点:关于爱情与责任、关于人生与幸福。结束时,他带着释然的`微笑,对我说“谢谢”,我能感到他抖擞的精神。此后他的每次进步,无不让我回忆起这次谈话的成功。

班主任工作中不乏与学生的个别谈心与交流。这时,除了正面直接地开展工作,班主任更应该做一个良好的倾诉对象。现代的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更习惯于张扬自我而不是被动接受,所以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并重视他们的发言,再进行对症的教育,显得犹为重要。在人际交谈中,当一方在侃侃而谈时,总是希望对方专心致志在聆听,当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欣赏时,一个人就能建立自信。因此,班主任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是对学生的尊重,有助于取得信赖,赢得友谊。从神情上,注视的眼睛、赞同的微笑、肯定的点头、集中的注意力、随时作出积极反应的手势体态等,都能给予学生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在探讨话题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在给予学生现有思想诸多肯定的基础上将思考引向深入。这时,才显得比学生更稳重成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于情于理让学生心悦诚服。

高中生,正处于一个心理异常复杂的时期。对班主任,他们有话可说,工作才有开展的可能,这需要班主任善解人意。有些话,只能对班主任说,因为班主任比父母开明,因为不是每一个朋友都能达到和班主任一样为自己计深远的高度。若能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工作便能够深入开展了。

无论哪种角色,都是同一的形象。无论怎样的相处,都是在同一片蓝天下。班主任用自己的爱心打造的,便是学生的天。

篇4: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工作总结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工作总结

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繁杂而意义重大的工作.班主任工作是具有创造性的,这是建立在它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本身的功能性上。班主任常常缺少的是学生基础,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对班级的了解、研究;缺乏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性。如果班主任仅仅信奉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铁擀亦能磨成针”,把教育方法的着重点全落在“功夫深”上,这导致教师处于一种被动受牵制的状态,而且,这种“苦口婆心”的方法有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容易造成老师一片好心、耗尽精力,但在学生身上的收效却微乎其微的尴尬局面。现代教育模式下班主任工作本身所具备的性质要求班主任充分了解班中每个学生,在宏观的基础上掌握学生的基本状况,再通过“交往”的方法,以平等、平行的视觉去感受学生,接触学生,从而对学生有较全面的感知和理解,然后有的放矢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掌握行之有效的科学教育方法。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班后应先打好学生基础,再针对学生逐个突破,这样往往能事半功倍。

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成长发展中的学生。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学生的坐立行走、穿着打扮,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前途命运,以及班级的建设与发展。许多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甚至充当着“管家”、“民警”或“保姆”的角色。这种管理有利,但弊大于利。管得过多过死,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杂务,疲惫不堪,不利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具体而言,班主任要管的方面主要包括: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把握班级工作的.整体思路;培养一支强而得力的干部队伍,并加以指导监督;做好个别学生及全体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协调多方面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能干的,班主任坚决不要干。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班主任要大胆放手,把一些具体事务派下去,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型管理体系,如公物维修、书刊保管、活动组织、班干部选换、班规制定等等。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分工授权,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但“严”不是严厉、严酷。管理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胆小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班主任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严中有宽。

严格管理班级,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要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纪律严明,“以法治班”。二是要公正公平,不要感情用事。对违纪违规者,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要一视同仁三是要注重“首因效应”,要认真对待、正确处理“第一次”之类的事情。四是要持之以恒,避免犯“冷热病”,时紧时松。同时要狠抓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严还必须与宽有效结合起来,灵活处理。班主任要私下做好被处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正确认识错误,并努力改正。同时,对学生违纪处罚的方式要多样化,要寓教育于处罚之中。

工作实践中,严和宽是对立统一的。严不是冷面铁心,宽也不是迁就纵容。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班主任采取“堵”的方式较多,如实行“全封闭管理”以避免学生受校外不良影响,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以控制学生越轨行为等等。采取“堵”的方式,减小学生犯各种错误的可能性,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是必要的、有利的。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小气侯”,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但仅仅靠“堵”是不行的。过多地应用“堵”的方式,有两点不利:一是容易使学生成为工作的“对立面”,增加教育阻力;二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抵抗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堵”必须与“导”结合起来,以“导”为主,以“导”为前提。通过引导,要让学生增明辨是非与自我教育的能力。

做好“导”的工作,要求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制定规章制度、进行民主评议、换选班干部和处理班级事件,而不是单从班主任的主观愿望出发,强行这样做或那样做。“多激励,少批评”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自身优点、长处,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要善于用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处罚。“多引导,少说教”要求我们不单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并具体指导学生去做。有时还需要班主任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多用情,少用气”要求我们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以情感人,亲切和蔼,心平气和,而不应怒气冲天,训斥指责,或者有意冷淡疏远。

一句话能说得人笑,也可以说得人跳。方式有别,其效果截然不同。班级工作中,“堵”与“导”都只是手段,我们要以“导”为主,辅之以“堵”,追求最佳的教育效果。

在实际工作中,我具体的做法是:了解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以严格的要求、严明的纪律、细心的爱护、恒心的坚持和做好学生的表率来管理班级。如果班主任工作一开始就受到学生们的抗拒、抵触,那么,你的班主任工作就会很难开展。另外,班主任工作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要抓一段时间,放松一段时间,贵在“恒心”。坚持日日如是,不放松任何一个时间,不放松任何一个细节。持之以恒,滴水穿石,持之以恒,运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把班主任工作落实到实处、细处。

篇5:浅谈班主任的多重角色

浅谈班主任的多重角色

人生,是一条路,也是一个舞台。它只能一个人走,却要完成多种身份的塑造。三尺讲台,一方教室,是一片小天地。班主任要做擎天柱,也得通过多重角色撑起学生头顶的一片蓝天。

一、一个标志性的形象

班主任是集体的一份子,并且应该努力成为众心的归依。能不能让学生认同并接纳自己作为他们心目中的集体形象的代言人,是最初的成功的关键。

学生,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学生,知识的来源渠道多、更新快,每一天都有许多新的观念充斥着他们的头脑。他们是挑剔却善意的一群,他们有时无法完善自我,却苛刻地要求老师是一个完人。然而,这仅仅是因为:在求知的道路上,他们把老师看得比父母更重要。所以,为着一个单纯而执着的期望,他们的老师有责任帮助他们复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在所有的老师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作为一个个体,班主任可以有很多缺点或弱点,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很正常,但是却不足以被学生接受,不足以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形象。因为一个普通的个体是谁也无法引以为傲的。规范自己的言行,赢得学生的认同,并不是虚伪的掩饰,而是一个完善自我的过程,是德行之列。为人师者,本也应该以此为先。

在人际交往中,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认知上“先入为主”的心理作用。在社会心理学中,它被称为“首因效应”,为以后的交往打造着一种“心理定势”。然而,这一印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班主任应该尤其注意自己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并且用自己最美好的德行不断填充第一印象。从仪表到谈吐举止到人品素养,都是不容忽视的。不是任何一个人都漂亮或帅气,但至少可以从容大方,让人赏心悦目。不是每一个都伶牙俐齿,但至少可以严谨而掷地有声,让人心服口服。然而,即使原有的印象很好,相处时间久了,仍然会呈现一些问题或出现疏漏。这时,敢于面对问题承认错误同样会赢得尊敬与认可。有一次自习,我在教室内巡堂,由于疏忽忘了关手机,结果在安静的教室内响起了不安分的铃声。我手忙脚乱地冲出教室,身后是还未反应过来的惊愕的目光。在第二天的课前,我又一次提起了这件难堪的事。因为在集体之中,任何一个因私而影响他人的人都是损害集体利益的,所以我诚挚地向每一个人道歉。本来我是很不好意思的,但看到那些微笑,听到那些掌声,我突然意识到:学生对班主任期望是很高的,也是很宽容的,所以我不应该让这些宽容的学生们失望。

其实,之所以要全力塑造好这个标志性的形象,根本的目的还在于将言传身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学生最在乎的赞赏与批语必定是来自他钦佩或欣赏的人。当班主任被学生们认同为心目中标志着美好和高尚的形象时,许多时候便可以不怒而威,许多道德观念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深入人心。

二、一个严厉的尊长

老师这一形象向来以和蔼、平易而深入人心。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时常有人告诉我应该和学生打成一片,应该没有距离,应该放弃所谓的师道尊严亲近学生。诚然,人性化的教育是应该缩小与学生的距离、贴近学生的心灵,但若要以牺牲严格的管理为代价,将得不偿失。过于淡化距离,容易导致这一不良的后果。现代开放型社会,老师这一形象本身所具有的严肃外衣早已不再有效。许多时候,学生会想尽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磨得老师的原谅,逃避自己的责任。在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若有时以这样的讲情面去换取学生的近距离,最终只能陷入班级工作的恶性循环。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生也许会一时感激一个心软的老师或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好说话的老师可以轻松蒙混过关,然而,他却会一辈子埋怨一个不够严厉的班主任。因为班主任身上所承担的重大的教育任务,绝大部分将转化为他以后的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做人的方法与准则。获取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不是一种乞讨,而是用自身人格的魅力与对学生一生负责的严谨态度去赢得。谁又能说严厉的处罚就不是一种关爱?试问为人父母者,有谁从未呵斥、告诫、处罚过自己的孩子?一贯严格的要求和偶尔严厉的处理,又有谁会怀疑不是为了孩子好呢?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心软是没用的,拉不下脸面也是没有的,这样只能教得学生也同样不能明辨是非。必须遵循一条公平的原则,一视同仁,该管则管。我非常喜欢学生送给我的这一句赠言“您是一位船长,把好了船舵,带领着我们扬帆远航”,因为这是一个班主任应该尽到的责任,而若缺乏了“严厉”二字,它可是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的。

严厉的班主任,严格的管理,才能创造出一个有序的班级。如果违纪而不能找出主观原因承认错误,或者无改过倾向,或者一犯再犯,班主任若不严肃处理,校纪校规岂不成了儿戏?无疑是对被错误行为侵犯的受害者和未犯错误者的打击,这种姑息和软弱正是教育的巨大失败。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才能有效地避免班级学生思想的松懈、行为的散漫放任,避免集体班风与学风的涣散。

三、一个永恒的宽恕者

宽容,紧承严厉而来,矛盾吗?不。学生违纪后适当的处罚是严格的管理不可或缺的,但这并不排斥班主任从心理上对学生的宽恕。也就是说,任何一次不愉快的经历,都不能造成自己对某一学生的偏见,反而应该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他的转变与进步。

前一段时间,班上四位班干部(他们是我平时最信任的学生)因为经不起诱惑,做了一件很不应该做的事,抽烟、喝酒,我了解情况后,气急败坏,真想撤了他们四个的职并且给予一定的处分。但经过一番冷静的思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们几个的认错态度不是很好吗?我为何不给他们一次机会呢?我与他们四个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谈,谈到抽烟,喝酒对身体及其他各方面的伤害和影响。此后,我发现他们四个不仅班干工作做得比以前更卖力,而且学习也很认真。

老师的宽恕,是书山学海上温暖的阳光。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犯错,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这个时候,应该表现为一种永远宽恕的心态。只有心理上的原谅,才能让教师首先平静自己的情绪,从而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学生为了回避犯错后受到的严厉批评,必然停止错误行为,却不一定知道为什么错误和应有的正确行为是什么,弄不好可能钻牛角尖,出现事与愿违的局面。因而有必要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过错,并留心其情绪变化,积极进行疏导,帮助其尽快走出误区。只有心理上的原谅,才能使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依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以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这样,学生才不至于生活在挨批评或受歧视的阴影里,才可能逐渐培养起自信心与上进心。有句话叫“无条件地相信难以置信的事,才是真正的信任”,同样,无限次的原谅、永恒的宽恕,才是真正的宽容与理解。有时觉得自己像个耶稣,为他们背负着一个沉重的痛苦的十字架,但相信耶稣也是幸福的,因为十字架给更多祈福的人带来了幸福。

师生相处,是一种缘份,自有其情分在。事实证明,学生毕业多年以后,依然记忆犹新的是当年的班主任。就凭这一份牵挂,作为他们成长见证人的班主任,有何理由去为他们的少不更事而耿耿于怀呢?

四、一个特别的朋友

既为“朋友”,便不离善意的相处。所谓“特别”,便是比学生同龄的朋友更成熟之意。

一个朋友,容易让学生亲近;一个特别的朋友,才能让学生受益终身。有一次自习课,我在教室窗外静观纪律,学生不曾防备,我收到了一张字条,是一个男生写给一个女生的,其中有着真诚的心意,只是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当这个男同学来到办公室时,我感觉到他的紧张,因为他不知道他的班主任将会如何定义他的行为。我觉得,我如果是善意的,就不应该在这个时候伤害他。在这短短几十字的字条上,竟有多达十来个的错别字。我微笑着,只叫他先检查这张字条的错误,并把字典借给了他。当他完成时,已经不再那么紧张了。我便以此为切入点,与他谈了谈我的观点:关于爱情与责任,关于人生与幸福。结束时,他带着释然的微笑,对我说:“谢谢”。我能感到他抖擞的精神。此后他的每次进步,无不让我回忆起这次谈话的成功。

班主任工作中不乏与学生的个别谈心与交流。这时,除了正面直接地开展工作,班主任更应该做一个良好的倾诉对象。现代的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更习惯于张扬自我而不是被动接受,所以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并重视他们的发言,再进行对症的教育,显得犹为重要。在人际交谈中,当一方在侃侃而谈时,总是希望对方专心致志在聆听,当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欣赏时,一个人就能建立自信。因此,班主任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是对学生的尊重,有助于取得信赖,赢得友谊。从神情上,注视的眼睛、赞同的微笑、肯定的点头、集中的注意力、随时作出积极反应的手势体态等,都能给予学生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在探讨话题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在给予学生现有思想诸多肯定的基础上将思考引向深入。这时,才显得比学生更稳重成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于情于理让学生心悦诚服。高中生,正处于一个心理异常复杂的时期。对班主任,他们有话可说,工作才有开展的可能,这需要班主任善解人意。

无论哪种角色,都是同一的形象。无论怎样的相处,都是在同一片蓝天下。班主任用自己的爱心打造的,便是学生的天堂。

篇6:谈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工作计划

谈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工作计划

王老师是某校数学教研组长,曾荣获市级优秀教师、市级教学能手,是该校的名牌班主任。这次期中考试,让王老师很难堪:她任职的班总分成绩在全年级列下游。她分析后发现,其他各科都比较好,只是地理成绩很差,在全年级倒数第一。地理教师李老师是研究生学历,怎么会考这么差呢?她了解学生,学生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只觉得李老师讲课内容比较全面,补充的知识很多。她决定听李老师一节课,探个究竟。

一节课下来,她找出了原因:讲的太多,而且多是课外延伸的内容;李老师还有个毛病——不在讲台上讲课,在教室里一圈儿一圈儿的转。课后与李老师评课,她委婉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没成想李老师很是不屑:高效课堂也不排除教师讲,只让学生自学自悟,得花很多的时间,我这么一讲,全体学生都明白了,这是真正的“高效”;我在教室里转也是有根据的,心理学上不是讲过吗?动态的物体比静态的物体有吸引力,我这样做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弄得王老师很是尴尬。

[困惑]在学校管理职能分工中,班主任只负责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任课教师在业务上属学课组和教导处负责,不受班主任管理。而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性格特点了解最清楚,却不能在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思考]应“还原”班主任的地位

我国的班主任制度是从前苏联借鉴来的。在前苏联,班主任是教师群体的组织者。在我国,班主任基本上都丧失了这样的地位。学校应该“还原”班主任应有的地位,让班主任不但负责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还负责教师的评聘与管理,让班主任发挥更大的作用。

刘老师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一直成绩非常好。但今年开始,他觉得很郁闷。因为学生上网、打架等违纪事件频发,学校要求班主任一天四次签到:早操一次、晚自习预备一次、第三节晚自习一次、晚休前查宿舍一次。一次不到岗,在班级量化中扣1分,每天一公示,每月一总结。(班主任工作 )在动员会上校长亲自讲话:要教学质量、学校秩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教学成绩好了,可以一俊遮百丑;学生安全出了问题,可以一丑遮百俊。而且校长身体力行,每天查岗。班主任们也怕因为自己缺岗扣了班级的分数,都起早贪黑,整天盯在学校。即便是这样,刘老师也有忙不完的班务。与学生谈心、与教师交流、与家长沟通,准备各项活动、迎接各级检查、参加各类评比,等等等等,常常是顾了这头儿顾不了那头儿,有时候连备课、批改作业的时间都没有——他只恨自己不是孙悟空!

[困惑]班主任工作头绪多,责任重,这么多的事务由班主任一个人承担,常常搞得班主任,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身心疲惫。

[思考]让“分解”班主任的工作

“分解”工作之后的班主任,将精力放到指导、督促任课教师上。

“还原”与“分解”之后的班主任工作,还需要国家政策、学校政策的支持,还需要班主任自身的专业发展。国家政策方面主要体现在落实班主任津贴上,现行的班主任津贴仍然是几十年前的“每月十五元”,已与班主任的付出差距太大;另外,实行任课教师分工制以后,任课教师的津贴问题也需要出台新的政策。学校政策方面,应尽快落实“班主任半工作量”制;这里也需要国家有关部门调整师生比例,加大教师的招聘力度。班主任专业发展方面,要求班主任不仅要熟知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熟知本学科的教学工作,还要学习教师群体的管理策略,学习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

篇7:班主任的多重角色的班主任工作总结

班主任的多重角色的班主任工作总结

在学校里,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土壤”,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因此,在学校的养成教育中,班主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养成教育的“总编导”。

一、班主任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者。学生在《我的启蒙老师》一文中写到的.大都是自己的班主任老师。是啊,小学班主任老师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大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成绩提高、各方面能力培养等,小到怎样扫地、怎样摆放学习用具等,都离不开班主任的指导。作为小学生的启蒙老师,我们应当及时帮助他们辨别是非与真假,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怎样做,做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者。

二、班主任是班级养成教育的实施者。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和班级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严格管理,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三、班主任是良好行为习惯的示范者。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向师性”,所以,班主任的一举一动都成了他们的模仿对象,班主任的行为、形象乃至人格对于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的示范作用能够是养成教育变的“可见、可学、可仿、可行”。教师好的品质,自觉的道德行为,可以为学生所效仿;同样,教师不好的品质,不自觉的道德行为,也会为学生所效仿。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他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我们作为班主任,应当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知识、待人接物、工作作风等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自己首先做到。

四、班主任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监督者。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因此,班主任应当适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树立起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对于发现的不良习惯,要及时予以纠正,如果大多数学生存在同一不良习惯,那么就要利用班会或其他教育活动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这些,是班主任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反馈,而这一反馈,必须及时且正确,要让学生明白,良好的行为习惯能给周围人带来愉快,不良的行为习惯会是他人厌恶。这样,学生做一点,班主任就肯定一点,渐渐积少成多,学生终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对学生的进步不闻不问,他们会觉得做好做坏一个样,不如想怎样就怎样,这样更轻松,那么我们前面所做的工作酒会前功尽弃。因此,班主任的监督角色也不容忽视。

总之,作为班主任,应当时刻把养成教育放在自己的议事日程上,让班级生活充满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熏陶,不要为教育而教育,为养成而养成,还是那句老话,养成教育也要“慢工出细活”,“润物细无声”。

篇8:教师角色定位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教师从传统的教育角色中摆脱出来,进入新的角色。

一、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从中,我们应该知道,学习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而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的控制者与管理者。新课程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求教师的角色从原有的传道授业者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转变。当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随着出版业的发达、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作为学生唯一信息源的地位已经动摇。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传授现成教科书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铺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因循守旧,陷入僵化。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的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即不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学校课程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而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有专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参考书,就不知怎么讲;离开练习册,就不知考什么。新课程标准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新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这为统一的国民素质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弊端:一是忽视了我国区域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不能适应个别情况的需要。二是不能充分发挥地方、学校的独特传统和优势,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据研究,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厌学、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其实际生活经验,无法满足地域性特点的发展需要,导致对基础教育课程产生陌生感,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弥补了单一国家课程模式的不足,发挥了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特色,满足了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与特点,既能促进国民共同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下,教师必须成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教师要锻炼和形成课程开发能力,使开发出的课程能符合本地区本学校的需要;教师要培养和造就课程评价能力,学会对教材应用的质量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界定。

四、综合知识的掌握者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者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有赖于信息化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教材立体化,从原有单一的纸质课本转向以文字教材为主体,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为两翼,向网络教材发展的教材媒介体系。文字材料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承担教材的所有功能,多媒体、立体化的教材更生动、更形象、更活泼,更便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更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更益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要有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将网络上知识信息应用课堂教学中去,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教师要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快速地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教师要有熟练的计算机、多媒体操作能力,能够将教学软件、互联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并且能指导学生进入互联网络检索信息获取知识。

[教师角色定位]

篇9:多重样式

如何插入样式表

当读到一个样式表时,浏览器会根据它来格式化 HTML 文档,插入样式表的方法有三种:

外部样式表

当样式需要应用于很多页面时,外部样式表将是理想的选择。在使用外部样式表的情况下,你可以通过改变一个文件来改变整个站点的外观。每个页面使用 标签链接到样式表。 标签在(文档的)头部:

浏览器会从文件 mystyle.css 中读到样式声明,并根据它来格式文档。

外部样式表可以在任何文本编辑器中进行编辑。文件不能包含任何的 html 标签。样式表应该以 .css 扩展名进行保存。下面是一个样式表文件的例子:

hr {color: sienna;}p {margin-left: 20px;}body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back40.gif”);}

不要在属性值与单位之间留有空格。假如你使用 “margin-left: 20 px” 而不是 “margin-left: 20px” ,它仅在 IE 6 中有效,但是在 Mozilla/Firefox 或 Netscape 中却无法正常工作。

内部样式表

当单个文档需要特殊的样式时,就应该使用内部样式表,

你可以使用

内联样式

由于要将表现和内容混杂在一起,内联样式会损失掉样式表的许多优势。请慎用这种方法,例如当样式仅需要在一个元素上应用一次时。

要使用内联样式,你需要在相关的标签内使用样式(style)属性。Style 属性可以包含任何 CSS 属性。本例展示如何改变段落的颜色和左外边距:

style=“color: sienna; margin-left: 20px”>This is a paragraph

多重样式

如果某些属性在不同的样式表中被同样的选择器定义,那么属性值将从更具体的样式表中被继承过来。

例如,外部样式表拥有针对 h3 选择器的三个属性:

h3 {  color: red;  text-align: left;  font-size: 8pt;  }

而内部样式表拥有针对 h3 选择器的两个属性:

h3 {  text-align: right;   font-size: 20pt;  }

假如拥有内部样式表的这个页面同时与外部样式表链接,那么 h3 得到的样式是:

color: red; text-align: right; font-size: 20pt;

即颜色属性将被继承于外部样式表,而文字排列(text-alignment)和字体尺寸(font-size)会被内部样式表中的规则取代。

篇10: 金箍棒多重

在一堂《求圆柱的体积》的数学课中,韩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个怪题:孙悟空的金箍棒有多重?大家纷纷发言。有的说:“孙悟空的金箍棒有二万四千斤。”有的说:“孙悟空的金箍棒有三万六千斤。”这时韩老师举起一本《西游记》,用力一拍,大声说:“有书为证,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阅读精选(2):

金箍棒的重量为什么是13500斤?有什么玄机?

要解开这个谜题,就务必明白西游记中的一个重要数字5048,在88回中,猪八戒和沙僧都爆出自我兵器的重量是5048斤

第八十八回禅到玉华施法会心猿木母授门人

一宵晚景题过,明早,那老王父子,又来相见这长老。昨日相见,还是王礼,今日就行师礼。那三个小王子对行者、八戒、沙僧当面叩头,拜问道:“尊师之兵器,还借出与弟子们看看。”八戒闻言,欣然取出钉钯,抛在地下。沙僧将宝杖抛出,倚在墙边。二王子与三王子跳起去便拿,就如蜻蜓撼石柱,一个个挣得红头赤脸,莫想拿动半分毫。大王子见了,叫道:“兄弟,莫费力了。师父的兵器,俱是神兵,不知有多少重哩!”

八戒笑道:“我的钯也没多重,只有一藏之数,连柄五千零四十八斤。”

5048是一藏之数,唐僧到达西天后又硬凑了8天,将取经时间变成一藏之数5048天,如来给唐僧的佛经数量是5048卷,也是一藏之数,所以5048是西游记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数字。

八戒和沙僧的武器都是做天庭大将时玉帝赏赐的神器,一个是老君制作,一个是鲁班所造,竟然都是一藏之数5048斤,八戒还没有到西天见识过佛祖的三藏之数15144,就明白5048斤是一藏之数,由此种种,我们能够合理推测:在西游位面,一藏之数是众人皆知,甚至引以为法则的必须之规,天庭大将的神兵重量也就应到达一藏之数的硬指标。孙悟空的金箍棒却到达13500斤,远远超过一般的神兵。

但是等等,即使作者期望透过重量的比较确立金箍棒档次上的优越地位,为什么重量偏偏是13500斤?14000斤行不行?12000斤也完爆什么九尺钉耙、降妖宝杖啊?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一藏之数的来历说去,且看原文98回

众到大雄宝殿殿前,对如来倒身下拜。三藏���作礼,启上道:“弟子玄奘,奉东土大唐皇帝旨意,遥诣宝山,拜求真经,以济众生。望我佛祖垂恩,早赐回国。”

如来方开怜悯之口,大发慈悲之心,对三藏言曰:“我今有经三藏,能够超脱苦恼,解释灾愆。三藏:有《法》一藏,谈天;有《论》一藏,说地;有《经》一藏,度鬼。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阿傩、伽叶,你两个引他四众,到珍楼之下,先将斋食待他。斋罢,开了宝阁,将我那三藏经中三十五部之内,各检几卷与他,教他传流东土,永注洪恩。”

之后阿傩、伽叶收到唐僧送的紫金钵后,给了唐僧35部5048卷经文。

一藏之数是5048,三藏之数是15144,这是佛教定数,是作者不能乱改的,而金箍棒重量为13500斤,却是作者自我能够随意更改的。按照西游记的路数,一藏之数即位神器,三藏之数乃是佛教经书的总数量,就应是完美之数,神器到达这个级别就应超凡入圣,就应归入圣器一类了。金箍棒的'设定强弱透过重量的差异就能够体现出来,如果将一藏归为一档,钉耙和宝杖是一档中的顶级神器,金箍棒重13500斤,比5048多8452斤,比二藏之数10096多3404斤,是超过二档神器的超级神器,楼上那个拿“钉耙宴”钉耙和宝杖会发光,金箍棒不发光说事的,金箍棒当时可能就一个想法:“瞧这两个傻逼”。

那么,我们此刻来计算一下,在作者设定中,金箍棒离完美的圣器、离三藏之数究竟还差多少?

15144-13500=1644!?

公元1644年,是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农历三月十九,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大明灭亡?

金箍棒重量距离三藏之数的差数正好就是明朝灭亡的年份,我本以为是清代后人篡改了金箍棒的数据,可查阅明朝版本的西游记发现,原始版本的金箍棒也是重13500斤,并不是后人有意为之。

企业职业生涯规划范文

企业为什么要引入职业规划

记者报道范文格式

公司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躲在成功背后的9个职场细节

伦勃朗与维米尔绘画的差异性的探讨论文

校长学生干部培训讲话稿

关于高校辅导员的心得体会

女性处理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心得体会

WIN技巧:如何用ADSI实现自动化的活动目录操作

浅谈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定位
《浅谈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定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定位(通用10篇)】相关文章:

曹冲称象教案2022-10-02

《曹冲称象》教案2024-05-08

曹冲称象教案教学总结2022-10-19

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任务驱动模式论文2023-06-01

曹冲称象幼儿园大班教案2023-07-30

心理论文2023-04-12

新课程下如何体现教师角色2022-12-08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2023-06-14

新形势下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2023-07-30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2023-12-2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