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常用的五种赢利战略总结

时间:2022-07-22 05:44:16 公司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企业常用的五种赢利战略总结(锦集14篇)由网友“营养成分表”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企业常用的五种赢利战略总结,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企业常用的五种赢利战略总结

篇1:企业常用的五种赢利战略总结

五、附加值

对当前的中国企业而言,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更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可以提高企业的战略意识。

・可以提高企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

・可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可以提高企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

・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篇2:企业常用的五种赢利战略总结

一、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带来较高的收益,可以用来对付供方压力,同时可以缓解买方压力。当客户缺乏选择余地时其价格敏感性也就不高。最后,采取差异化战略而赢得顾客忠诚的公司,在面对替代品威胁时,其所处地位比其他竞争对手也更为有利。

实现产品差异化有时会与争取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相矛盾。它往往要求公司对于这一战略的排它性有思想准备,即这一战略与提高市场份额两者不可兼顾。较为普遍的情况是,如果建立差异化的活动总是成本高昂.如:广泛的研究、产品设计、高质量的材料或周密的顾客服务等。那么实现产品差异化将意味着以成本地位为代价。

如果差异化战略成功地实施了,它就成为在一个产业中赢得高水平收益的积极战略,因为它建立起防御阵地对付五种竞争力量,虽然其防御的形式与成本领先有所不同。波特认为,推行差异化战略有时会与争取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的活动相矛盾。推行差异化战略往往要求公司对于这一战略的排它性有思想准备。这一战略与提高市场份额两者不可兼顾。在建立公司的差异化战略的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很高的成本代价,有时即便全产业范围的顾客都了解公司的独特优点,也并不是所有顾客都将愿意或有能力支付公司要求的高价格。

二、低成本

成本领先战略(也称低成本战略)成本领先战略也许是三种通用战略中最清楚明了的。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企业决定成为所在产业中实行低成本生产的厂家。企业经营范围广泛,为多个产业部门服务甚至可能经营属于其它有关产业的生意。企业的经营面往往对其成本优势举足轻重。成本优势的来源因产业结构不同而异。它们可以包括追求规模经济、专利技术、原材料的优惠待遇和其它因素。

当成本领先的企业的价格相当于或低于其竞争厂商时、它的低成本地位就会转化为高收益。尽管一个成本领先的企业是依赖其成本上的领先地位来取得竞争优势的,而它要成为经济效益高于平均水平的超群者,则必须与其竞争厂商相比,在产品别具一格的基础上取得的价值相等或价值近似的有利地位。成本领先战略的成功取决于企业日复一日地实际实施该战略的技能。

成本领先并不等同于价格最低。如果企业陷入价格最低,而成本并不最低的误区,换来的只能是把自己推入无休止的价格战。因为,一旦降价,竞争对手也会随着降价,而且由于比自己成本更低,因此具有更多的降价空间,能够支撑更长时间的价格战。

三、聚焦

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别化战略面向全行业,在整个行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而集中型战略则是围绕一个特定的目标进行密集型的生产经营活动,要求能够比竞争对手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公司一旦选择了目标市场,便可以通过产品差别化或成本领先的方法,形成集中型战略。就是说,采用重点集中型的战略的公司,基本上就是特殊的差别化或特殊的成本领先公司。由于这类公司的规模较小,采用集中型战略的公司往往不能同时进行差别化和成本领先的方法。

如果采用集中型战略的公司要想实现成本领先,则可以在专用品或复杂产品上建立自己的成本优势,这类产品难以进行标准化生产,也就不容易形成生产上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也难以具有经验曲线的优势。如果采用集中型战略的公司要实现差别化,则可以运用所有差别化的方法去达到预期的目的,与差别化战略不同的是,采用集中型战略的公司是在特定的目标市场中与实行差别化战略的公司进行竞争,而不在其他细分市场上与其竞争对手竞争。在这方面,重点集中的公司由于其市场面狭小,可以更好的了解市场和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四、区域领先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企业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以及对企业面对的不同区域市场的分析,确定开发方式,明确重点开发区域,确定重点开发区域和非重点开发区域的开发策略与开发措施,提出区域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的地区安排。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实际上是根据区域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和发展的目标所作的高层次、全局性宏观谋划。是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篇3:如何设计企业赢利模式

永翔老师应邀参加了博思会首场大型高端论坛,为200多名来自华南各地的企业家和经理人讲解企业盈利模式的设计方法,史永翔老师还与中融华银控股有限公司总裁王杰良先生、深圳市康沃资本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邹峰先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对话。

博思会20首场大型高端论坛在深圳举办。著名管理专家、顶峰效益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裁史永翔先生应邀为200多名来自华南各地的企业家和经理人讲解企业盈利模式的设计方法。史永翔先生还与中融华银控股有限公司总裁王杰良先生、深圳市康沃资本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邹峰先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对话。

没有盈利或者盈利模式不清晰、盈利模式缺乏环境的适应性,都将为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货币紧缩、投资放缓、中国制造危机、奥运商机……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挑战与机遇同在。新的竞争形势和市场环境下,如何寻找和建立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盈利模式的再造,以突破竞争的瓶颈?针对这一系列有关企业赢利的设计方法问题,史永翔先生做了精彩的演讲。本文遴选的是对话环节的部分精彩内容。用管理手段提高人均创利能力。

史永翔:为什么我们的企业总是做不大?为什么以前的方法不灵了?为什么规模上去了,利润却不能同步上升?这是中国许多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是令许多老板苦恼的问题。

众所周知,企业创立的前三五年,如果发展比较良性,赢利模式就会比较成熟,主要客户群也有了一定的稳定性。接下来,就进入了高成长期,在这个时期,企业规模的扩张一定要与财务能力非常匹配,正是由于这个问题处理得不好,许多企业的成长速度开始放缓,目前,中国不少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陷入了这种成长的瓶颈——规模上去了,但赢利状况不佳,规模与赢利不能同步。在传统行业,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产品同质化、技术创新困难,价格是他们惟一的竞争法宝。有些企业在不断地进入新行业,致使精力越来越分散,主业经营受到严重影响。效率低下、创新能力缺失的“小老人”和机构臃肿的“小胖子”成为它们的明显特征,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缺乏系统管理的能力——而企业高速成长的关键,恰恰在于能够有效地打造自己的系统管理能力。

这是一个靠要素经济拉动的时代。以前我们靠廉价的劳动力赚钱,未来的中国一定要赚知识的钱。美国有家企业,年净利润10亿美元以上,但它最主要的成本,就是支付200多名工程师的工资。这家企业做设计,把创意卖给日本和欧洲,使之产品化,然后这些产品化的东西,又被当作技术卖给发展中国家。未来的中国的企业,一定要考虑到如何使自己的人均创利能力更强,铺设好利润通道,构筑好自己的“利润池”,这是我们设计赢利模式的根本。

王杰良:如何铺设利润通道?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讲一讲。我们公司旗下有三大产业:地产、制造、投资,年营业额50亿左右。在我看来,赢利模式其实就在自己身边,可能大家没有时间去思考,或者没有发现。我们的赢利模式就非常简单,但很有效。

第一,认真处理好指标、计划、考核、薪酬这四个环节的无缝对接。这听起来简单,但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却很难落地。譬如指标,如何使各个部门去挑战先进性的指标?如何确定销售额和市场份额,新老产品的比例怎样确定?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有了指标后,总结就是根据指标来的,考核是根据计划来的,薪酬则是根据考核来的,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我平常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让这四个环节循环起来,我把它称为“工作管理赢利模式”,就是通过管理,真正地产生效率和效益,

第二,现金流。很多企业成长快,失败也快,主要原因是现金流管理出了问题。要有预算,还要对存货及应收应付账款以及公司的现金流保有量进行管理。现金保有量的管理非常重要,它能为企业创造赢利空间。

史永翔:把管理做成一个闭环,让管理和赢利成为日常的工作,这样,人就可以放开了。现在我们做企业为什么那么累?因为我们依附在人的道德、权力之上。把指标、计划、考核和薪酬连起来,就等于把公司要的绩效和要做的事情,变成了一个整体。

把事业纳入社会的主流。

邹峰:我是做风险投资的。我认为很多企业缺的是现金,不是“流”。不少企业家跟我讲,其实我不想跟你做这种交易,你给我点“过桥”的钱,我就能活。我想,企业有很好的商业模式,怎么做?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每个项目都要有利润。这个观念要时刻牢记在心,贯穿在做企业的每一步,时刻关注对现金流的贡献,关注投资回报率。另外,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我很熟悉的一个企业,在十几年前就很注重环保,我问这家企业的老板为何坚持这么做?他说:我做的事是小事,环境问题是大事。今天,这家企业得到 的高度赞扬,并与一家知名的跨国公司开展合作。我觉得,责任感成了它发展的源泉,它不破坏周围的任何事、任何人、任何环境。

史永翔:很多年前,有个上海人对我说:他想创业,他希望做没有库存、没有应收账款、人人都喜爱的事业。他问我怎么做。我说,你一定要卖方法给人家。他就去学习连锁经营的方法。后来,他创立了“吉祥馄饨”,卖连锁。为了将自己的事业纳入社会的主流,他把自己的加盟费降下来,为更多的人解决就业问题。于是,这家企业被上海市列入再就业重点扶持工程,上海的下岗工人申请这个项目,就可以获得5000块钱的补助,“吉祥馄饨”的加盟费就定在5000元。它很快就在上海火了。所以,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分享,与别人共赢,也至关重要。

“价格”+“速度”。

王杰良:利润也是价值的体现。现在市场这么细分,竞争这么激烈,价值的形成,两个因素非常重要。归纳起来就是:“价格”+“速度”。许多做制造的企业,很少去建立一个自身的价值评估体系,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很少去做这方面的事情。价值的评估体系怎么去建立?包括我们对赢利的贡献、对客户的贡献、对细分市场的贡献,都要一一进行评估。建议企业家们:一定要围绕如何构建价值评估体系来做文章。

史永翔:“价格”+“速度”本身就是一种模式,也是许多中国传统企业成功的关键。戴尔就是“价格”+“速度”的典型。这种模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最难的地方在于整体供应链的运转能力。此外,中国不少企业价格是靠成本来支撑的。企业的赢利模式,一定要立足于整个价值链去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把各个环节都掌控好。现在我们的许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实际上,他们是把客户给的价格当成回报,把自己的成本当成固定的,很多赢利就在自己的成本中消耗掉了,没有挖出来,在企业的成本结构中,产生大量的间接成本。管理越不完善的企业,间接成本的可控度越差,企业的赢利也难以持续。

邹峰:我认为设计赢利模式的同时,一定要打造企业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在许多企业更多表现在公司治理方面,在物质和结构层面,没有真正落实到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才是人力资源、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支撑点,也是企业实力的体现。作为风险投资,我到企业考察时,只要看看其前台文员的精神风貌和办事效率,往往就能对这个公司的运营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这就是软实力的体现。企业的文化,是所有细微环节的总和。那么,从CEO的角度讲,该从哪里着手来缔造企业的这种软实力?先要清楚自己的领导风格是什么,自己的价值标准是什么,一定要将这些想清楚,并明明白白地有效传递到企业的各个员工。另外,还要考虑企业的制度与自己的行为是否衔接?在中国的许多企业,老板个人的行为往往与公司的制度脱节。

篇4:海王星辰连锁药店的赢利战略

医药行业的营销是生产企业-医药渠道-零售终端这条链上的营销,而药店终端变化直接或间接的营销链的每一位成员,注重零售药店的终端变化是我们OTC营销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笔者亲自走访全国各个省市县乡镇的零售药店终端,与一线店员交谈,探索和研究终端变化给我们OTC营销工作带来的启发,走过两万五千家药店,就像我们的工农红军长征一样,用实践检验我们的理论,再用理论指导我们实践。同时两万五千家药店是全国零售药店10%左右的样本,具有代表性。

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全国零售药店总数已经接近23万家。其中连锁零售企业1349家,连锁分店近6万家,占全国药店总门店数的20%~25%;销售排名前10位的连锁药店销售额占比43.37%,增幅达45.08%;销售排名前50位的连锁药店销售额的比重达到87.04%,增幅达35.64%;门店数量排名前10位的连锁药店占总门店数的53.54%,增幅达63.18%;门店数量排名前50位的连锁药店占门店总数的89.88%,增幅达36.02%。随着中国药店GSP认证工作的结束,连锁药店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一批全国性和区域性的主流连锁公司已经初步形成,各地区占主导的零售连锁的格局已经树立,中国零售药店发展到了一个发展性的历史阶段,而这个阶段也是零售连锁药店需要持续发展和壮大的瓶颈阶段。由于零售连锁的规模和赢利水平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完成,接下来更加激烈的行业竞争才刚刚开始。零售连锁药店发展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药品零售企业竞争会更加激烈,通过初赛胜出的连锁药店必须准备接踵而来的下一轮比赛,谁能通过最终的决赛,才有可能成为中国OTC市场真正的品牌连锁,而下一轮的比赛要求企业必须在规模和赢利水平上有所突破,因此最终的生死决战一触即发。另一方面,药店真正意义上的连锁以及规模壮大与横向联系、合作、联盟的策略日趋明显,连锁药店只有把规模和网络做大才可以争取到更大的发言权,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价格优惠和更多的服务支持,而这也是今后连锁药店谋求盈利的必然战略选择,

零售连锁通过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即价格战,顺利通过了第一阶段的市场竞争,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价格依然会成为企业间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持续的价格战已经使连锁药店的利润被被进一步压缩,很多连锁药店希望在利润策略上面能够提早破题。让我们看看海王星辰连锁药店目前进行的一系列提高连锁药店赢利水平的举措,对我们的OTC营销工作有何帮助。

今年海王星辰在品牌战略已经初见成效后,迅速将企业赢利水平的提高战略提到日程上来。并通过以下三项有效举措迅速提高连锁公司的整体赢利水平。

首先,利用其在全国有近800多家有效门店的优势,进行非品牌药品的联采工作。由于连锁药店目前的规模和销售量还不足以作为向品牌药品进行低价格采购的砝码,因此,他们转向向非品牌进行压价统一采购。他们采购的条件主要是:1、产品为市场容量大的普药类产品;2、同类产品可替代性强,竞争激烈,联采可以以能否上架作为条件,非常容易压低产品的采购成本。同时给予生产企业该产品可以借助连锁药店店员力量进行推广等优厚条件来吸引上游企业;3、采购成本控制在产品市场零售价基础上有60-70%以上的利润;4、企业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和供货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海王星辰针对不同类别的药品进行了集中采购,并要求各门店店员必须主力向消费者推荐该类产品,该类产品可以免费获得较好的陈列位置。在药店终端上,联采的品种和其他品种在产品价格标签上也有区别,联采的品种价格标签上有一个小的黑点,为联采品种的标识,如照片一:

两种咳特灵左边的为普通进货产品,右边的为公司总部集中采购的联采品种,其价格标签的右上交有一个黑点标识。

通过这一措施的实施,使各门店联采产品的销售量节节攀升,同时连锁公司在销售赢利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篇5: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初探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初探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迈入新经济的轨道中。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作为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理念的融合体,对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极为重要。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有效建立并发展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成为企业当前需要探究的方面。

【关键词】新经济背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持续深入下,新经济随之产生,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 篇章。市场营销对企业的发展极为关键,在新经济背景下,应当展现出创新能力与现代化。企业应当持续更新自身的发展方法,抓住机遇,加速市场营销战略新理念的构成,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一、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的机遇

(一)丰富了企业市场营销途径。新经济背景下,信息技术统领的电子商务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电子商务在市场营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电子商务平台令产品销售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企业营销的方法与渠道获得了发展与创新。并且,电子商务平台还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宣传,透过电子商务平台的分享能力,产品营销获得了显著的改变。并且,因为电子商务对客户数据信息的保存功能,可以让企业及时分析客户与市场的所需,及时协调产品结构。透过传统市场营销途径与当前市场营销途径的融合,企业可以令产业结构更加完善,打造企业的竞争形式。

(二)市场多元化所需加速企业产业结构的改良。新经济背景下,社会经济水平与人们消费水平持续提高,人们在消费所需方面愈发多元化、多样化。人们不再只重视商品的价格与质量,而是提高了商品的个性化需求,价格单一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市场与消费者的所需。企业应当调整并提高产业结构与产品的内在价值,强化产品的研发与创新,使产品符合市场所需,企业才可以在市场经济中屹立不倒。市场所需的改变加快了企业产业机构与市场营销战略的提高及改变。

(三)产品与工艺创新的提高。创新性经济在目前市场中占有主导位置,只有持续创新产品和生产工艺,才可以顺应市场与经济的发展。一是新经济背景下,市场与消费者均对企业的产品及工艺创新具有全新的标准,有利于企业提高技术创新的力度。二是新型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给予了企业的产品及工艺创新可能性,新型技术与工艺的产生令企业生产周期与营销战略获得了显著的提高,也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四)企业品牌化发展加速。随着生产力水平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面对这一局势,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则变成企业发展中需要面对的主要方面。品牌化有利于产品的销售,对建立企业形象十分有利,良好的品牌建设可以加快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新经济时代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令企业透过品牌化建设打造具有个性化的产品,提高产品对市场的商业价值以及适应力。透过品牌化建设,企业商品可以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提高销售力度,有利于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

二、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存在问题

随着销售市场的不断更新,传统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销售的所需,企业应当积极探寻营销理念,创新营销意识。在新经济环境中分析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思维前,应当了解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问题,通过分析探寻出市场营销战略的新理念。

(一)营销方法形式化。经济市场中有诸多企业在营销时运用的营销战略方式均在照搬市场中比较盛行的营销方法,或者参照一些国外比较成功的市场营销方法,我国诸多企业运用的西方成功营销方式以及理论均为刻板的照抄,在运用中并未融合自身的真实状况以及生产产品的特征。企业只是使用某一种市场营销方式,在操作当中显得极为机械化,不够灵活多变。当前时期,诸多企业使用的市场营销方法均比较类似,营销优势明显不足。企业对于这一状况,通常会通过降低销售产品的价格吸引消费者,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配额,提高销售业绩。可是盲目的跟风只会令企业经营利润大打折扣,无法保障产品的质量,损害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二)企业不具备转变市场营销理念的思维。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体制,()可是大部分企业在选择市场营销战略时,还保留着传统市场营销的理念。当前市场商品供大于求,有的企业依然认为目前的流行趋势才是市场的方向,所以,企业在建立与选择市场营销战略时,一味追寻市场中比较流行的方式,这一做法通常会令产品销售业绩面临困境,资金回流迟缓、产品积压现象严重,资金周转艰难,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未创新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制定。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者依然欠缺较强的市场营销战略创新意识,市场营销的管理理念、操作方法较为陈旧。企业建立的市场营销战略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企业未对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市场营销方式进行认真的推敲。企业运用的市场营销方法,只是搬用他人的成功案例,并未根据我国的市场经济所需乃至企业的发展着手。

(四)市场营销道德素质不高。当前,诸多企业并未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通常会进行一些有违商业道德的事情,对于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常常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选择不道德的竞争方法,不但会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还给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带来不利的因素。

三、新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

对于传统营销而言,市场营销通常被当做是产品销售的方式,极少有企业将营销战略提高至企业的战略发展级别,从而令一些市场营销的作用被掩盖,企业的发展程度也会滞后。当前,企业如果依旧沿用传统的营销理念,则会被时代所遗弃。企业需要从战略方向着手,真正建立好营销理念,通过营销让企业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改变传统营销理念。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衍生,不但为当前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挑战,还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发展途径。所以,企业应当依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抛弃传统滞后性较强的市场营销方式,持续创新,建立网络营销意识,有效展现出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处在网络平台,及时收集目前消费者对产品信息的所需,然后通过计算机对数据信息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创建消费者信息数据库,从而有效把控消费者的所需,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贴身的服务,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令消费者成为企业的忠实粉丝。并且,企业还可以通过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及时探寻市场发展动态,如果出现变动,则可以依照市场所需及时进行调整,透过执行市场营销战略,企业可以及时把控市场所需,缩短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持续占据更多的市场额度,以此令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执行多样营销方式。想要持续发挥市场营销的积极效果,企业应当真正掌握目前的市场所需,所以在产品营销实施的前期,企业应当认真做好市场分析,了解目前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通过这些数据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方式。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市场营销方式也愈发展现出多样化的形式,所以,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能够按照实际的市场所需挑选最佳的营销方式,从而满足消费者多变的产品所需。比如,企业可以运用广告的方式宣传产品,从而在公众面前树立正面、积极的企业形象,还可以有效运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透过微信、微博等全新媒体做好产品的推广,如此不但能够让消费者更加了解产品本身,还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以及忠诚度。并且,企业还能够依照各种层次的消费者采取相应的营销方式,例如对于新消费群体,企业可以使用促销方式,不但能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还可以推广产品,扩充产品的消费群体。而对于比较稳定的消费群,企业应当定期举办优惠活动,从而连环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确保产品在市场中的销售额。只有将不同方式相结合,才可以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坚守诚信经营理念,执行诚信营销策略。当前企业营销工作具备普通市场的共性特点。企业在宣传时,经营者应当秉承诚信的原则,执行诚信经营理念,尤其在宣传时应当实事求是,依照实际状况执行符合实际的营销策略,才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添砖加瓦。在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下,市场竞争已经经历了野蛮生长的阶段,购买者对商品或服务价格十分敏感,并且对企业的承诺和配套项目也极为重视,所以企业在进行营销时,不应吹嘘商品性能,也不可通过噱头吸引消费者购买,应当对市场持有负责的态度,满足客户的所需,透过客户口口相传而打开潜在的市场,构成长期经营格局。诸多企业在宣传时,均会故意夸大产品的品质与质量,通过签署买卖合同,规避众多问题,许多承诺的服务均未表现在合同中,从而较易伤害到小客户,虽然能够一时获利,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却十分不利。

(四)加强绿色环保营销理念。当前企业在发展中若想具备绿色环保意识,则应当将节能环保理念逐步变成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追寻的目标,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已经愈发注重绿色环保的标志,因此企业发展必须建立起环保营销意识,加强绿色环保营销理念,令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获得消费者的喜爱。企业不论在生产时还是营销时,均需注重绿色环保理念,不断生产节能环保产品,在销售环节突出产品的优势,注重品牌效应,扩大企业的影响力,让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独领风骚,令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思维能够实现统筹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市场营销对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尤其在新经济背景下,良好的市场营销更加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关键武器。本文基于新经济背景,分析企业市场营销的战略,以激发更多同行关注企业市场营销工作,让市场营销能够真正帮助企业奋勇向前。

【参考文献】

[1]赵泽福。函数极值思维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8:9~11

[2]李燕。基于互联网思维推进企业营销转型升级[J].吉林工程技术示范学院学报,,2:5~6,15

[3]李雪。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思维方向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32:103~104,107

[4]赵会玲。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思维[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4:127~128

[5]付邵斌。湖南联通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中南大学,,6

[6]王伏珍。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2

[7]郑长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J].科技创新导报,,8

[8]戴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3

作者:赵南星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篇6:企业发展需要战略

企业战略是企业如何运行的指导思想,它是对处于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之中的过去运行情况及未来将准备如何运行的一种总体表述,它可以帮助企业明确自己的使命,弄清所追求的目标到底有哪些,需要开发哪些战略,从而通过企业今天的更好决策为企业今后的经营打下良好基础。

企业战略具有多层次性,分为公司战略与竞争战略两种。

公司战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谋求长期生存和发展,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自愿能力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企业的主要目标、经营方向、重大经营方针、策略和实施步骤做出的长远的、系统的和全局的谋划。公司战略的核心问题是行业选择问题。

公司战略大致分为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两个层次。战略制定主要就企业总体发展,特别是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决策。战略实施是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对具体业务职能和活动的管理,包括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生产、财务、人事等。

公司战略具有以下特征:长期的目的性、高度的全局性、竞争的对抗性、经营的风险性、切实的可行性、相对的稳定性。

竞争战略所关注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在某一特定产业或市场中进行竞争,建立竞争优势。由于多元化公司经营不同类别的产品,介入不同的产业及市场竞争,往往需要设计多种竞争战略,因此在竞争战略的使用上,应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环境特点确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竞争战略,

九十年代初以后,随着技术发展的加速,特别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的竞争呈现出动态化的特点:

(1)动态竞争以高强度和高速度的竞争为特点,竞争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不断的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并削弱对手的竞争优势;

(2)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互动明显加快,战略互动成为竞争参与者制定竞争战略的决定因素;

(3)任何企业的先动优势都是暂时的,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的反击行动所击败;

(4)竞争战略的有效性不取决于时间的领先程度,更重要的是预测竞争对手的反应和改变市场需求或竞争规则的能力。

了解了动态竞争的上述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改变在动态条件下制定战略的思维模式,否则,我们制定的战略将不能做到适应环境并行之有效。也许我们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目标,但在长期无法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

随着企业战略管理这个研究领域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概括起来,战略主要有如下作用:

(1)促使企业管理者不断检查和评估当前战略的价值和合理性;

(2)促使企业将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因素结合起来考虑;

(3)有助于企业时刻关注企业未来,不断审视当前决策对未来的影响;

(4)促使企业寻找业务发展最具潜力的领域;

(5)促使企业关注资源配置;

(6)促使企业改进决策方法,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7)促使企业提高凝聚力。

篇7:企业HR战略

人才投资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运作模式,人才服务的年限与企业的盈亏是成正比的,企业要留人,无论是从人员的招募到人员的培训开发、绩效考核、新酬福利、再到员工激励一系列的战略管理都是必要的。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又将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这个话题似乎让所有的企业管理者摩拳擦掌,众说纷纭。事实只能这样,因为到现在为止,据各种数据分析表明,在中国,真正把人力资源管理做好的企业不多。

中国是一个隐藏着巨大潜力的市场,野心勃勃商业猎头都将目光聚集在着这块诱人的奶酪上,在他们还没想好怎样下手之前,中国的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有些紧张了,以致于人心惶惶,要知道这样的念头可以让一个企业完全处于运作危机之中。头通医头,脚痛医脚,结果还是浑身不舒服。其实在这之前,这样的事情就层出不穷。

据相关调查表明,中国每年有30%的企业处于亏损状况,其中87.71%是因为管理问题而导致的。 “铁打的营台,流水的兵”,这句话已经过时了,企业未来最核心的竞争力依然是人,企业如何用人、留人、发展人,完全可以体现这个企业的成熟度。

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框架。而且在动态的意识流中来发展这个体系,才能顺应时世的变化发展。企业招聘人员是为了发展需要,那么从对人员的职务分析、招募、试用各个环节都显的尤为重要。人才投资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运作模式,人才服务的年限与企业的盈亏是成正比的,企业要留人,无论是从人员的招募到人员的培训开发、绩效考核、新酬福利、再到员工激励一系列的战略管理都是必要的。中国的很多小型甚至中大型企业都是在发现人才不合适之后把人炒掉,他们并没有考虑注重招聘过程,这样即增加了人力成本,而且还为企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更不必说留人、发展人了。假使说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一个大瓶颈,那么用人就是第一个台阶,留人是第二个台阶、发展人就是第三个台阶。

用人。

走第一个台阶,主要是招聘人才,调查结果发现,所调查的企业中有28%的企业没有进行招聘规划,而进行招聘规划并且效果比较好的企业只占16%,认为效果一般的企业占了30%,认为效果不大好的企业占了18%,认为效果非常不好的企业占了8%。像华为、中兴、联想等知名企业在人才招聘方面做的较成功的。不仅是因为其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宣传,还因为其在业界良好的发展势头对应聘者的吸引力,例如名牌高校招聘就为这些企业奠定了潜在的人才储备库。有成熟的人力资源体系做后盾,其仍然在人才招募选拔方面非常慎重。当然这些都不是一朝一暮可以形成的。

留人。

从用人到留人的第二个台阶,就不仅仅是你出钱我出力那么简单了,它涉及到企业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员工激励等等方面的因素,如果以静态意识来处理这些潜在的因素,危机将迎面而来,毕竟企业的核心价值还是需要人来创造,并且保持它的独特性,才能处于市场不败之地,于是炒人在外企是非常谨慎的事情。想象这其中要做的人心工程有多大,有人说华为的流失率低那是因为任志非的人格魅力感动了不少华为员工,固然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细想一下它在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培训机会,同时也为他带来了良好的人才留用机遇。良好的培训体系是企业留人的基础,在知识管理的时代,源源不断的知识培养使员工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不但为个人,还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

发展人。

再是从留人到发展人这个台阶,调查结果发现,所调查的企业中有46%的企业没有进行晋升规划,而进行晋升规划并且效果比较好的企业只占6%,认为效果一般的企业占了22%,认为效果不大好的企业占了18%,认为效果非常不好的企业占了8%。企业没有晋升系统,很难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无法与员工的自身职业规划相符合,容易让员工产生错觉,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工作缺乏积极性,这与企业招聘意志是相反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从而提高员工竞争思想,为员工的绩效考核提供依据,为企业发展员工提供选择基础,一石二鸟。

企业发展人才、投资人才都只为回报企业,当然也会有风险,但如果连这一步都迈不出去,将无法立足,这是在中国加入世贸后面临的最现实也是最严峻的事情。就人力资源来讲,在中国,它的发展才刚刚拉开序幕,在初级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的发展不尽人意,最重要的是企业要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的意识,商业的竞争不仅仅利润的竞争,鹿死谁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揭开谜底。

[企业HR战略]

篇8:浅谈企业绿色管理战略

浅谈企业绿色管理战略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绿色浪潮来势凶猛,我们的企业应该迅速修订长远发展规划,实施绿色管理战略:调整绿色经营策略,定位绿色市场;弘扬绿色企业文化,树立绿色管理理念;致力绿色设计,研发绿色技术;强化环境管理,实施绿色标准化;推行清洁生产,生产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引导绿色消费;开展绿色公关,塑造绿色形象.这要求企业顺应绿色潮流,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生存力,实现企业在绿色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和必由之路.

作 者:李俊峰 刘建华  作者单位:李俊峰(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刘建华(江汉石油学院经济管理系,湖北,荆州,434102)

刊 名: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HAN PETROLEUM INSTITUT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5(1) 分类号:F406.14 关键词:企业   绿色管理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篇9: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是指从新产品、新工艺的设想到生产和市场应用的全过程,是从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品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首先,技术创新不同于发明、开发研究.它主要是一个经济概念.只有将R&D研究和发明创造用于经济生活并带来经济效益的才是技术创新.

作 者:李世聪  作者单位:长沙交通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刊 名:现代管理科学  CSSCI英文刊名: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 年,卷(期): “”(4) 分类号:F2 关键词: 

篇10:企业基本竞争战略

竞争战略的功能在于采取进攻型或防守型行动,在产业中建立进退有据的地位,成功的对付五种竞争作用力,从而为公司赢得超额的收益,而在和五力抗争中,有三种可以提供成功机会的基本战略方法,可能使得公司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

(1).总成本领先战略:

它在70年代由于经验曲线概念的流行而得到日益普遍的运用,在成本领先战略下要求达到有效规模的生产设施,在经验基础上全力以赴的降低成本,抓紧成本和费用的管理,并最大限度的减少在研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

总成本战略下竞争优势的体现:(A).行业内竞争对手:因为低成本可以获得高于行业平均的收益,因此其在和竞争对手竞争时可收到保护,缓冲地带更广;(B).下游客户:低成本也有利于哦国内公司在客户的威胁中保卫自己,因为客户公司的压力最多只能将价格压到效率居于其次的竞争对手的水平。(C).上游供应商:低成本也构成对强大供应商威胁的防卫,因为低成本在对付卖方产品涨价中具有较高的灵活性;(D).潜在进入者:规模经济或者成本优势本身就是进入壁垒;(E).替代品:低成本地位使得公司在于替代品竞争时所处的地位比产业中其他竞争者更加有利;

赢得低成本优势必须具备较高的相对市场份额或其他优势,如良好的原材料供应。一般而言,实行低成本战略需要很高的购买先进设备的前期投资、激进的定价和承受初始亏损,以攫取市场份额。而高市场份额又可以进一步引起采购经济性而使成本进一步降低。

(2).产异化战略:

产异化可以以很多方式体现出来: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外观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

差异化战略下竞争优势的体现:(A).行业内竞争对手:差异化战略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对价格敏感性的下降使得公司得以避开竞争;(B).进入壁垒:客户的忠诚已经某一竞争对手要战胜这种“独特性”需付出的努力就构成了进入壁垒;(C).上游供应商:产异化下带来较高的收益,可以用于应对供应商压力;(D).下游客户:因为满足客户的特殊性要求,使得客户缺乏选择余地,对价格敏感性不高;(E).替代品威胁:采取差异化战略而获得顾客忠诚度的公司,在面对替代品威胁时,其所处地位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利。

一般而言,差异化面对的是具体的小众的细分市场,因为实行差异化战略时,往往与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相矛盾;而且,建立差异化竞争策略活动的成本往往是高昂的,如广泛的研究、产品设计、高质量的材料或周密的顾客服务等,这些都需要耗费较高成本,因为可以说实行产品差异化意味着以成本地位为代表。

(3).目标集聚战略:

其主要是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产业链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地区市场。目标集聚战略也可以选择对替代品最具抵抗力或竞争对手作为公司的战略目标。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都是要在全产业范围内实现其目标,而目标集聚战略确实围绕某一特定目标服务而建立的。目标战略下常常意味着对获取的整体市场份额的限制,也必然包含着利润率和销售量之间互为代价的关系。

实行目标集聚战略的最终能形成在狭窄的市场目标中获得差异化优势或者低成本优势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夹在中间战略:

所谓夹在中间战略指公司未能沿三个方向中的至少一个制定自己的竞争战略,或者在这三个战略中游移不定,由于这三个战略具有潜在的不一致性,因此这种夹在中间战略几乎注定会失败。

三种基本战略的风险:

根本的风险有两种:(A).未能形成或者保持这种战略;(B).既定战略带来的战略优势的价值会随着产业演变而发生变化。具体而言的话,这里主要例举总成本领先的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意味着要为设备现代化再投资、要坚决放弃陈旧的资产、要避免产业链拓展以及对技术上的进步保持敏感性,所以要保持总成本领先战略公司需付出较沉重的负担。

篇11:企业的战略控制

战略控制是指监督战略实施进程,及时纠正偏差,确保战略有效实施,使战略实施结果基本上符合预期的计划的必要手段,

(一)战略控制的性质

1.战略控制的特点

战略控制的特点有:(1)必须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因而战略控制有开放性的特点。(2)战略控制是企业高层管理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的总体控制。(3)战略控制所依据的标准是企业的总体目标。(4)战略控制要使战略计划保持稳定性和灵活性。(5)战略控制根据企业的效益,客观地评价与衡量战略行为的正确性。

2.战略控制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有:领导、组织、执行计划、资源分配和企业文化与战略相适应、战略具有可行性、企业要有战略控制的预警系统和严格执行完整的奖惩制度,

3.战略控制的层次和制约因素

战略控制的层次有:组织控制、内部控制和战略控制。战略控制的制约因素有:人员、组织与企业文化。

(二)战略控制类型与过程

1.战略控制类型

战略控制类型有:回避控制问题、具体活动的控制、成果的控制和人员控制。

回避控制问题的具体作法有:(1)自动化。(2)集中化。(3)与外部组织共担风险。(4)转移或放弃某种经营活动。具体活动的控制的方法有:(1)行为限制。(2)工作责任制。(3)事前审查。成果的控制是以企业的成果为中心的控制形式,其基本形式是成果责任制。人员控制的方法有:(1)实施职工训练计划。(2)改进上下级的沟通。(3)成立具有内在凝聚力的目标。

2.战略控制的过程

战略控制的过程有四个步骤:制定效益标准、衡量实际效益、评价实际效益、纠正措施和权变计划。

篇12:企业总体财务战略

企业总体财务战略

财务战略是指公司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公司发展战略,对财务活动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道路,从总体上作出的一种客观而科学的概括和描述。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与效率。

负债・收益・分配不同战略不同选择

扩张型财务战略。它是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为了实施这种财务战略,企业往往需要在将绝大部分乃至全部利润留存的同时,大量地进行外部筹资,更多地利用负债。大量筹措外部资金,是为了弥补内部积累相对于企业扩张需要的不足;更多地利用负债而不是股权筹资,是因为负债筹资既能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又能防止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稀释。扩张型财务战略一般会表现出“高负债、高收益、少分配”的特征。

稳健型财务战略。它是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稳健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将尽可能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作为首要任务,将利润积累作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为了防止过重的利息负担,这类企业对利用负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的扩张往往持十分谨慎的态度。所以,实施稳健型财务战略的企业的一般财务特征是“适度负债、中收益、适度分配”。

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它是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一般将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增加现金流入作为首要任务,通过采取削减分部和精简机构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节约成本支出,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人力,用于企业的主导业务,以增强企业主导业务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这类企业多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遭遇挫折,也很可能曾经实施过扩张的财务战略,因而历史上所形成的负债包袱和当前经营上所面临的困难,就成为迫使其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的两个重要原因。“低负债、低收益、高分配”是实施这种财务战略的企业的基本财务特征。

财务战略要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企业总体财务战略思想必须着眼于企业未来长期稳定的发展,具有防范未来风险的意识。企业财务战略选择必须考虑经济周期波动情况、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并及时进行调整,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1.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经济周期相适应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以现代工商业为主体的经济总体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经济系统存在和发展的表现形式。我国经济周期直观表现特征是:(1)周期长度不规则,发生频率高。有学者测算,过去我国的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为4.6年,离差为1.9年。(2)波动幅度大。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系数的平均值为11.33,高出发达国家几倍。(3)经济周期的波动呈收敛趋势,周期长度在拉长,波动幅度在减小。(4)经济周期内务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高涨阶段总需求迅速膨胀,在繁荣阶段过度繁荣,在衰退阶段进行紧缩性经济调整,严格控制总需求。

从财务的观点看,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要求企业顺应经济周期的过程和阶段,通过制定和选择富有弹性的财务战略,来抵御大起大落的经济震荡。以减少它对财务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减少经济周期中上升和下降抑制财务活动的负效应。财务战略的选择和实施要与经济运行周期相配合。

在经济复苏阶段应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增加厂房设备,采用融资租赁,建立存货,开发新产品,增加劳动力。

在经济繁荣阶段应采取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和稳健型财务战略结合。繁荣初期继续扩充厂房设备,采用融资租赁,继续建立存货,提高产品价格,开展营销筹划,增加劳动力。繁荣后期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

在经济衰退阶段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停止扩

[1] [2] [3]

篇13:什么才是企业的战略?

运营效率并非战略。

近20 年来,管理者已经学会了在公司运营中采用一套新的规则:企业必须非常灵活,以快速应对竞争和市场变化;必须不断对标,以达到业内最佳实践;必须将业务大量外包,以提升生产效率;必须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领先于竞争对手。

而与此同时,曾是战略核心的定位,现在却被企业抛弃,这是因为在动荡的市场和多变的技术面前,它显得跟不上形势了。最新的管理理念认为:任何市场定位都可以被竞争对手快速抄袭,因此,战略优势最多不过是暂时的。

但实际上,以上这些理念只说对了一半,它们将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向了一条互相摧毁的竞争之路。随着管制放松与全球化的加深,一些竞争壁垒在降低;同时,在进行恰当的资源投入后,一些公司变得更加精简。尽管竞争的确因此变得激烈了,但在很多行业,“超强竞争”(hypercompetition )其实是企业自己造成的,并非竞争模式改变带来的必然结果。

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人们将运营效益(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与战略混为一谈了。企业对生产率、质量与速度的追求,催生了数量繁多的管理工具与管理技巧:全面质量管理、对标管理(benchmarking)、时基竞争(time-based competition)、外包、合作伙伴、流程再造、变革管理等。尽管它们提升运营效益的效果非常显著,但是很多企业因为无法把这种成果转化为持续的赢利能力而感到沮丧。不知不觉中,管理工具取代了战略。于是,当管理者努力全方位推动运营效益提升时,反而导致公司离自己切实可行的竞争定位更远了。

运营效益:必要但不充分

取得卓越绩效是任何企业的首要目标,运营效益和战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两大关键因素,但二者发挥作用的方式差别很大。

一家企业只有建立持久的差异性,才能超越竞争对手。它必须为客户提供更高的价值,或者以更低价格提供相同价值,或者二者兼备。因此,要想获得突出的赢利能力,公司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提供更高的价值,以提高产品的平均价格;提高效率,以降低平均成本。

企业在成本和价格上的差异,究其根本,来自在开发、生产、销售和交付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涉及的数百种运营活动,比如拜访客户、组装成品、培训员工等。企业的成本取决于完成这一系列活动的代价,而成本优势则来自能比竞争对手更高效地完成这些活动。同样的道理,差异化来自企业选择完成哪些运营活动,以及如何去完成。因此,所有这些活动构成了战略优势的基本元素。企业的综合优势与劣势,都来自其全部运营活动的总和,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某些活动。

要获得运营效益,意味着要在同类活动上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运营效益包括但不限于效率,它是指能让企业更好地利用其投入的任何运营活动,比如减少残次品,或者更快地推出更好的产品。而战略定位则不同,它是指采取跟竞争对手不同的运营活动,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与竞争对手类似的运营活动。

企业在运营效益上广泛存在差异。一些企业之所以能从投入中获得更多回报,就是因为它们不再做无用功,而是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更好地激励了员工,或是对某项或某些运营活动的管理有了更深刻的洞察。运营效益的差异是企业赢利能力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它直接影响相对成本状况和差异化程度。

运营效益上的差异,正是日本企业得以在20 世纪80 年代挑战西方公司的核心所在。日本企业在运营效益上远远领先于竞争对手,因此它们能够为顾客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近来关于竞争的许多思考往往以此为基础。

让我们来设想一条生产率边界:它由该行业在任一时间现存的所有最佳实践构成。在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技能、管理手段和现有投入的前提下,这就是一家企业在固定成本下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时所创造的最大价值。生产率边界既适用于单项的运营活动,也适用于相互联系的一系列运营活动,比如订单处理和生产过程,因此可以说,它适用于整个公司的全部活动。每当企业的运营效益提高时,它就向生产率边界靠近了一步。实现这一点可能需要资金投入、不同的人员,或者仅仅是运用新的管理方式。

生产率边界会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管理流程的改进,以及新投资的注入而不断向外扩展。笔记本电脑、移动通信、互联网,以及像莲花便笺(Lotus Notes )之类的软件,不仅重新定义了销售团队运营的生产率边界,而且创造了更多将销售活动与其他运营活动(比如订单流程和售后支持)联系在一起的机会。类似的还有包含一系列经营活动的精益生产,让企业得以持续提升其生产效率和资产利用率。

至少在过去10 年中,管理者一直在全力以赴地提升运营效益。为了消除低效、提升客户满意度、实现最佳实践,企业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时基竞争、对标等项目,彻底改变了完成运营活动的方式。为了紧跟生产率边界扩展的步伐,管理者积极引入持续改善、充分授权、变革管理以及学习型组织等理念。而外包与虚拟组织的流行则表明,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要在所有运营活动中都做到专业水平是极其困难的。

企业在拓展生产率边界的同时,通常也在多个领域提升了业绩表现。比如,制造商采用日本企业20 世纪80 年代在快速换装方面的做法,就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差异化。那些曾经被认为不可兼得的事情,比如减少残次品的同时降低成本,现在证明只是因为当时运营效益低下。管理者如今已经学会了要避免踏入这些误区。

为了获取丰厚的利润,有必要持续改善运营效益;然而,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很少有企业能基于运营效益而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在竞争对手面前一直保持领先,已经变得日益艰难,一个明显的原因是最佳实践的快速传播。竞争对手可以快速复制你的管理技巧、新技术、投入改进,以及满足客户需求的最佳实践。通用性越强,能广泛应用的方案传播得也越快。而来自咨询顾问的支持,也加速了运营效益工具的广泛使用。

运营效益上的竞争,在推动生产率边界不断向外扩展的同时,也有力地提高了每家企业的竞争门槛。不过,这种竞争虽然确实提高了行业整体的运营效益,却没有让任何企业的业务状况获得相对改进。

另外,运营效益会导致竞争趋同(competitive convergence),这一点更为隐蔽且具有迷惑性。企业越多地使用对标管理,它们彼此就越相似。竞争各方将越多的运营活动外包给效率更高的第三方(通常是相同的第三方),这些活动的通用性也会越强。若竞争对手在质量、周转时间或者供应商合作关系方面互相模仿,它们的战略就趋于一致,它们的竞争也就逐渐挤上了同一条跑道,最终便没有赢家。所以,仅仅基于运营效益的竞争是一种互相毁灭并最终导向两败俱伤的战争,而遏制其发生的方式只能是限制竞争。

最近一波通过兼并实现产业集中的做法,从运营效益竞争的角度来看非常合理。由于缺乏战略眼光,又受业绩压力所迫,一家家企业除了买下自己的竞争对手之外,再无更好的对策。那些最终幸存下来的公司不过是比其他公司更具耐力,而非具有真正的竞争优势。

十多年来从运营效益的提升中获益颇丰之后,许多企业现在都陷入了收入递减的困境。持续改善的概念已经在管理者的大脑里根深蒂固,但是,正是持续改善的诸多工具将企业不知不觉拖入了模仿和同质化的局面。管理者任由运营效益取代战略,其结果就是零和竞争,产品价格无法提高或不断下跌,由此带来的成本压力造成企业无力为长远发展投资。

战略在于独特性

进行战略竞争,就是要做到差异化。它意味着企业要深思熟虑地选择一套与竞争对手不同的做法,创造独特的价值组合。

比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它只在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二级机场之间提供短程、低价、点对点的服务。它避开大型机场,也不飞长途,顾客包括商务旅客、家庭旅客和学生。西南航空的多航班和低票价特点,成功吸引了那些对价格敏感的旅客(如果价格高了,他们就会选择长途巴士或者自驾出行),以及那些便利为先的旅客(如果不够方便,他们宁可选择提供全程服务的其他航线)。

很多高管是基于顾客的要求对战略定位进行描述,如“西南航空服务于那些价格敏感、便利为先的旅客”。但战略的实质包含在企业的一系列运营活动中:要么选择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这些活动,要么与竞争对手采取完全不同的运营活动。否则,战略就成了一句经不起竞争考验的广告语了。

战略定位有三个明确的来源,它们之间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经常存在交集。

首先,定位可以基于提供行业内某些产品或服务的一个分支品类,我称之为“基于品类的定位”(variety-based positioning),即基于产品或服务多样性的选择,而不是基于客户细分的战略定位。只有当一家企业能通过一系列独特的运营活动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时,基于品类的定位才能创造经济价值。

第二类定位基于某个特殊客户群体,要满足他们的绝大多数甚至全部需求,我们称之为“基于需求的定位”(needs-based positioning),它更接近传统的目标细分客户的概念。如果客户群存在多个不同的需求,而一家公司提供的一整套量身定制的运营活动能最好地满足这些需求,这家公司就可以采用这种定位方式。

基于需求的定位还有另一种形式,它产生于同一个顾客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需求,或者产生于不同类型的交易方式。比如,同一个人,在商务旅行和家庭休闲旅行时的需求可能是不一样的。还有,饮料罐的买家(饮品公司),对第一供应商和第二供应商的需求可能也不一样。

大多数高管都会凭直觉来考虑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但是在基于需求定位时,一个关键元素根本无关直觉,而且经常被忽略,那就是——当企业只拥有一套最佳的运营活动体系时,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需求的差异化才能直接带来有价值的差异化定位。若非如此,而是认为每家企业都能满足这些用户的需求,独特或有价值的定位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类定位是根据接触客户的途径,对客户进行细分。尽管这些客户的需求和其他客户相似,但是在为这些客户提供服务时,运营活动的最佳安排却不一样,我称之为“基于接触途径的定位”(access-based positioning)。接触途径取决于用户的地域性或者业务规模,也可能取决于其他一些因素——任何需要一套独特做法才能最好地接触客户的因素。

无论定位是基于产品种类、客户需求、接触途径,还是三者之间的相互结合,公司都要设计一整套特定的运营活动与之配套。因为定位总是会随着供应方的变化,也就是运营活动中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定位不一定总是基于需求方(即顾客)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基于产品种类与接触途径的定位,可以完全不依赖任何客户差异性。不过在现实中,不同的产品种类和接触途径经常带来需求的差异性。

在对定位进行明确定义之后,我们终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什么是战略?战略就是以一系列与其他公司不同的运营活动,创造出独特而极具价值的定位。如果市场中只有一种理想的定位,那战略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企业要做的事,就是力争抢先找到这一理想定位,并据此取胜。但战略定位的本质,是要选择那些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运营活动。

可持续的战略定位需要取舍

选择一个独特定位,未必能确保一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但一个有价值的定位必然会吸引其他竞争者效仿,而效仿的方法有两种。

方法之一是,通过重新自我定位以挑战业绩卓越的公司。方法之二更为常见,就是“折中”做法——这种方法寻求在受益于新定位的同时,又能保持自己原先的定位,就是将新的产品特性、服务或者新技术嫁接到现有的运营活动上。

但是,如果公司不在一种战略定位和其他定位之间做取舍的话,战略定位通常很难持续。当公司的运营活动发生冲突时,取舍在所难免。简言之,取舍意味着如果在某方面多做一些,就必须在另一方面少做一些。

进行取舍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形象和名誉上的冲突。当一家企业因提供某种价值而广为人知时,如果它还要提供另一种价值,或者尝试同时提供两种相互冲突的价值,就会失信于客户或者让客户感到困惑,甚至会破坏自己的名誉。比如宝洁公司的象牙香皂,其定位是基础性的、廉价的日用香皂,它就很难重塑自己的形象,与露得清高附加值的药物香皂匹敌。在主流产业,打造一个新的产品形象通常要花费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而这能构成让仿制者难以跨域的竞争门槛。

其次,取舍来自企业本身的运营活动,这一点更为重要。不同的定位(以及精心设计的种.种活动)要求不同的产品配置、不同的设备、不同的员工行为、不同的技能和不同的管理体系。很多取舍都反映出定位导致的设备、人员与系统之间的不可变通性。比如宜家,它越是为了降低成本而尽量让顾客自己完成家具的运送与组装,就越是无法满足那些要求高品质服务的用户。

然而,取舍往往是定位中最基本的事项。总体而言,若企业某项运营活动的设计超过实际功用,或低于所要求的功用,就会损害其价值。比如,即使公司雇用的一位销售员可以为某顾客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却无法服务于另一名顾客,那么他的能力(及其人力成本)在服务另一名顾客时就被浪费了。此外,运营活动的变化程度没那么大时,生产率可以得到提升。如果能一直提供高水平的服务,这位销售员和整个销售团队都能实现高效的学习,并获得规模效应。

最后,取舍也来自对企业内部协作与管控的限制。当高管选择以某一种方式而不是另一种方式竞争时,就明确了该组织所有事项的优先次序。反之,那些试图做所有事情来满足所有客户的企业,会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清晰的决策框架,从而可能导致混乱。

定位取舍在竞争中非常普遍,对战略至关重要。它不仅要求企业必须做出选择,还有意识地限制了一家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会阻挡那些重新定位者和折中者,因为想通过这两种方式展开竞争的公司会破坏自己的战略,并降低现有运营活动所创造的价值。

一般来说,当组织出现人员或运营活动的冗余与低效、控制不严或不精确,以及糟糕的协作时,成本和质量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并非真正的取舍。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差异化是可能的,但它只发生在一家企业远远落后于生产率边界,或者边界开始扩展时。当公司位于生产率边界时,即以目前所能做到的业内最佳实践方式进行运作时,成本和差异化之间的取舍才是真正的取舍。

过去10 年来,管理者在大力提升运营效益的同时,也在大脑里固化了这样一种观念:摒弃取舍是一件好事,但不做取舍的企业永远无法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为了不在竞争中落后,它们不得不越跑越快。

再回到“什么是战略”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取舍”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增加了一个新维度。战略就是在竞争中做取舍,其实质就是选择不做什么。如果没有取舍,就无须做选择;如此一来,也就没有必要制定战略了。任何一个好创意都可以被迅速模仿。这样一来,公司的业绩将再次完全取决于运营效益。

战略配称

定位选择不仅决定了一家企业应该进行哪些运营活动、如何安排各项活动,还决定了这些活动彼此之间的关联。运营效益是要在单个活动或某些功能中拥有卓越表现,而战略事关如何把所有活动做最合理的组合。

“配称”能够在运营活动上打造强大的、环环相扣的紧密联结,将模仿者挡在门外。例如,一项运营活动的成本降低,取决于其他活动实施方式的改变。同样,一项活动带给顾客的价值,也可能因公司其他活动的成效而得以增加。这就是“战略配称”创造竞争优势和高利润的方式。

配称的类型

公司战略最古老的理念之一,就是要重视各职能部门政策的协调性。然而,久而久之,这一理念已被各种管理议题所取代。管理者现在不再把企业看作一个整体,而是去关注“核心”竞争力、“关键”资源和“核心”成功要素。事实上,“战略配称”才是创造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

战略配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分散进行的运营活动会互相影响。比如,一支成熟的销售团队要想更有优势,就需要其产品拥有高技术含量,营销人员也要重视对客户的服务和支持。同样,一条高水平的多模型生产线要具有更大价值,就需要一套能降低成品仓储量的库存和订单系统,需要销售人员熟练地向客户解释定制化流程并鼓励他们进行定制,而广告主题则要强调产品的多样性如何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以及如何让客户从中受益。在战略中,这种互补方式非常普遍。尽管有些运营活动之间的配称具有普遍性,可以运用于很多企业,但是与特定战略保持一致的配称价值才最高,因为它会强化战略定位的独特性,并使竞争对手做取舍时更难下手。

配称有三个层面,但彼此间并不排斥:

第一个层面的配称是指每项运营活动(或各业务部门)与公司整体战略之间的简单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确保运营活动带来的竞争优势不断累积,而不是逐渐减弱或消失。它还让公司战略更容易被客户、员工和股东所理解,并使公司上下一心一意、更好地完成战略实施。

第二个层面的配称,是指各项运营活动的相互加强。毕克公司(Bic Corporation),它几乎在所有渠道向所有主要客户市场(零售、批发、促销、附送赠品)销售品种单一、标准化的廉价笔。和所有基于品类定位、需要服务于诸多顾客群的公司一样,毕克只强调顾客的一种共同需求(即一支低价好用的笔),并采取大规模进军市场的营销方式(庞大的销售队伍和密集的电视广告)。毕克从其所有运营活动几乎都具备的一致性中获益,包括在产品设计上注重制造的简单性、以低成本方式进行工厂布局、大规模采购以降低原材料成本,以及尽可能使用更经济的自产配件。

不过,毕克并没有停留在简单一致性这一层面,它还注重所有活动之间的彼此强化。比如,它利用销售网点现场展示产品和频繁更换包装,来刺激顾客的冲动型消费。为了完成销售网点的展示任务,公司需要一支庞大的销售队伍,最后毕克拥有了业内最大的销售团队,在销售终端完成的销量把所有对手都甩在了身后。另外,销售网点、密集的电视广告、频繁更换包装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比单独进行其中的任何一项活动,更能刺激顾客的冲动型消费。

第三个层面的配称,则超越了各项活动的彼此强化,我称之为“投入最优化”(optimization of effort)。通过所有活动之间的协作与信息互通,以消除冗余、减少无用功,这是“投入最优化”最基本的做法。还有更高层次的做法,比如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可以选择那些无须售后服务,或者让顾客自助服务的方式。同样,与供应商或经销商协作可以减少一些内部工作,比如对终端用户的培训等。

在所有这三类“配称”中,整体活动比任何单项活动都更重要。竞争优势来自所有活动的系统性,各项活动的配称可以持续降低成本,或增加差异性;而单项活动的竞争价值,或者相关的技能、能力及资源,都不能与整个系统及整个战略割裂开来。因此,不能将企业取得的强大竞争力归功于其所拥有的某个单项优势、核心竞争力或者关键资源。事实是,这些竞争优势贯穿于所有功能,相互交织。因此,我们更应根据渗透于所有这些活动中的一些主题来进行思考,比如以低成本、某种客户服务、某一独特的价值理念为出发点,它们都体现在各项紧密联系的运营活动中。

配称与可持续性

企业所有活动之间的战略配称不仅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也是竞争优势得以持续的基础。对竞争对手而言,模仿一套具体的销售流程、一套技术或者产品特性也许比较容易,但模仿一组环环相扣的活动则要困难得多。因此,建立在一套运营活动系统之上的定位,远比建立在单个活动上的定位更可持续。

让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竞争对手成功模仿任何一项运营活动的概率都小于1,迅速成功模仿整个运营系统的概率则小得多,即0.9×0.9=0.81;0.9×0.9×0.9×0.9=0.66 ……依此类推。公司要想重新定位或者做折中者,都会被迫重新计划安排许多运营活动。新进入者尽管不需要进行取舍,在模仿时仍将面临许多难以克服的阻碍。

企业定位越是依赖运营活动系统的第二和第三层面的配称,其优势就越具有可持续性。这样一套系统对企业而言是浑然天成,对外部者而言通常很难参透,因而难以模仿。即便竞争对手能识别出各项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也很难照搬。做到配称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它需要将企业内部许多独立分支单元各自的决策和活动都整合在一起。那些试图复制对方一整套活动体系的竞争者往往所获有限,因为它们只是模仿对方的某些活动而非其整体。结果业绩不仅没有提高,还可能倒退。

配称意味着各项活动之间关联紧密:某项活动糟糕的成效会降低其他活动的成效,这样运营系统中的缺陷就会暴露出来并容易获得关注;反之,一项活动的改进也会惠及其他活动的成效。配称性强的企业很少会成为竞争对手的目标,因为它们在战略和执行上的卓越表现将进一步加强其优势,从而提高模仿者的门槛。若一家企业的活动彼此互补,竞争对手除非能成功复制其整个系统,否则难以有所斩获。这种状况会促成赢者通吃的竞争态势。因此,找到一个新战略定位通常要比跟在后面成为第二或第三个模仿者更为可取。

最可行的定位,是那些在运营活动中因取舍关系而出现冲突的定位。战略定位设定了取舍的标准,从而定义了单项活动该如何安排与整合。从运营活动系统的角度看战略会更清楚,我们可以认识到为何组织架构、制度和流程需要与战略一致。根据战略打造组织,企业的活动会更容易实现互补性,也更可持续。

以上讨论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战略定位应该有10 年或更长的一个持续期,而不是仅仅出现在一个规划周期内。战略的持续可以改进各项活动之间的配称性,从而使企业打造出与战略相匹配的能力和技能。这种持续性也会强化一家企业的独特形象。

相反,频繁改变定位则会让企业付出高昂代价。改变定位后,企业不仅要重新安排各项活动,还要重新协调整个系统。如果战略摇摆不定,企业的运营活动就无法及时展开。战略频繁改变或一开始时没有明确定位,其结果必然是:各项活动的安排要么模仿其他公司的做法,要么彼此不相关联;各部门之间没有保持协调,整个组织出现混乱。

什么是战略?现在我们终于能够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了:所谓战略,就是在企业各项运营活动之间建立一种配称。战略的成功,依靠的不是仅仅完成几件事情,而是要完成许多事情,并对各项活动进行统筹兼顾。如果这些活动之间缺乏配称,战略也将失去独特性和可持续性。如果这样的话,高层管理者只能又去做监管各个部门这样相对简单的工作,此时运营效益又将决定公司的业绩。

重新发现战略

为什么许多企业没有制定自己的战略?为什么管理者不愿进行战略选择?或者,为什么他们曾经有战略,却往往要么任其销蚀,要么变得模糊?

由于技术或竞争对手不断变化,战略受到的威胁通常看似来自企业外部。外部变化的确会引发一些问题,不过,对战略更大的威胁其实来自企业内部。有的战略原本可行,但会因为对竞争的错误估计、组织性失败,尤其因为对业绩增长的急于求成而被削弱。

管理者常常迷惑于为何一定要进行取舍与选择。当许多企业远离生产率边界时,似乎没必要做取舍;一家运营良好的企业似乎应该能够同时在各个方面打败低效的对手。一些管理思想家也认为企业不一定要做取舍,受此影响,他们接受了一种大无畏的观念,觉得做取舍是示弱的表现。

管理者也因为超强竞争理论的一些预测而感到紧张,因此想通过模仿竞争对手所做的一切来提高成功的概率。此外,由于被建议从产业革命的角度进行思考,管理者更加对一切新技术孜孜以求。

管理者在追求运营效益时容易入迷,因为这种追求是实实在在、可操作的。过去10 年来,管理者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需要使业绩改善看得见而且可衡量。那些改进运营效益的项目确实给企业带来了令人欣慰的进步,但能否获得丰厚的利润就是个未知数了。市面上各种商业出版物和咨询机构竭力宣传其他公司的做法,更是强化了企业追求最佳实践的思维模式。由于深陷运营效益的竞赛中,很多管理者自然无暇理解战略的必要性了。

企业还会因为其他一些原因回避做战略选择,或将战略选择模糊化。每个行业内的“传统智慧”通常都很强大,因而导致竞争同质化。一些管理者误认为“以客户为中心”就意味着必须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或者必须回应经销商的所有要求。而有些人则极力主张企业在这些方面应该保持高度灵活性。

组织的现实情况也与战略相抵触。做取舍是令人恐惧的,管理者宁愿不做选择,也不愿承担做出错误选择的风险。公司之间相互效仿,都以为对手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那些刚刚被授权的员工急于寻求每个改进机会,这导致他们通常缺乏大局观,也认识不到取舍的作用。有时,公司为了不让那些有价值的高管和员工感到失望,也会避免做选择。

增长的陷阱

在影响战略的所有因素中,强烈的增长欲望也许是其中最顽固的。而进行取舍和限制,看上去是会限制增长的。比如,只服务于某一客户群体而将其他客户排斥在外,确实会有形或无形地限制收入的增长;瞄准很多客户群、强调低价竞争的战略,又会让那些看重产品性能和服务的客户拂袖离去;而实施差异化战略,又会损失对价格敏感的用户。

管理者一直跃跃欲试,想要一步步超越以上这些限制,但这样会使企业的战略定位模糊不清。最终,增长的压力或目标市场明显的饱和状态,会让管理者想尽办法不断拓展自己的定位:拓展产品线、增加新功能、模仿竞争对手最受欢迎的服务、对照流程,甚至兼并收购。

在追求增长的过程中,在战略上做出折中的选择以及前后缺乏一致性,将侵蚀公司在产品多样化和目标客户方面原有的竞争优势。同时,以多种方式参与竞争,会在企业内部制造混乱,并且损害组织的积极性和专注力。不过,虽然这样做会导致利润下滑,但可见的收入更多了,于是管理者无从选择,企业又重新走上了扩张之路、采取折中的选择。通常,竞争对手之间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直到某一方在困境中打破这一僵局,引发兼并或缩小企业规模,回到原来的定位。

追求赢利型增长

很多企业经过十余年的重组、成本削减之后,纷纷将重心转向增长。但大多数时候,这种对增长的追求磨灭了它们的独特性,以致需要采用折中的做法,破坏了战略配称,并最终削弱了竞争优势。事实上,不顾一切地追求增长是战略的大敌。

那么,怎样才能既保持增长又加强战略呢?从广义上来说,解决的方法就是专注于不断深化战略定位,而不是拓宽定位或折中。一种战略深化的做法就是,利用现有运营活动体系的潜力,为客户提供某些独特的产品特性或服务——这样一来,竞争对手就无法模仿或者模仿代价极高。换言之,管理者可以自问:基于现有运营体系的互补性,企业的哪些活动、产品特性或哪种竞争形式是可行的,或可以降低成本?

深化定位意味着管理者要让公司的运营活动更独特、配称性更强,而且能与那些关心公司的客户更好地沟通公司战略。但是太多企业无法抵制诱惑,为了获得轻松的增长,它们盲目增加一些热门的功能、产品或服务,不加任何筛选或不依据战略进行相应调整。要不然,它们就瞄准一些新客户和新市场,但是自己并没有能力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其实,如果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优势更好地挖掘客户的需求和多样性,而不是在那些增长潜力大但自己无法提供独特价值的领域里竞争,通常可以获得更快增长和更为丰厚的利润。

与战略保持一致的全球化也能带来增长,它为公司的聚焦战略打开了新市场。与拓展国内市场不同,全球扩张很可能使企业的独特定位和形象得到加强和深化。在产业内寻求以多元化获得增长的企业,为避免战略风险,最好创建相互独立的业务单元,各自拥有自己的品牌和相应的运营活动。

领导者的角色

制定或重建一个清晰的战略,往往是对组织的一种挑战,其成功与否取决于组织的领导层。由于组织中有太多力量抗拒选择和取舍,因此有一个清晰而明智的战略指导框架,就可用以进行必要的制衡。除此之外,还要有强势领导者勇于做出决策,这也是制定战略的关键因素。

在很多公司,领导者的工作已经退化到只负责改善运营与达成交易,而他们本该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管理的职责不是仅仅服务于每个独立的部门,它的核心是战略:定义和沟通公司的独特定位,进行战略取舍,同时在公司各项运营活动之间建立起配称。领导者必须制定准则,以决定公司将对哪些行业变化和客户需求做出反应,同时保证组织的注意力不被分散,并保证组织的独特性。层级较低的管理者一般缺乏坚持公司战略的视野和信心,因为他们不断面临压力,被迫采取折中做法、放弃取舍或者抄袭竞争对手。领导者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在组织内部将战略传授给他人,并且坚决抵制不符合公司战略的做法。

在战略中,选择不做什么与选择做什么同等重要。实际上,划定界限是领导者的另一项职能。公司决定锁定哪个用户群、哪些品类、基于哪些需求提供服务,是制定战略的根本要素;而决定不服务于哪些群体、不满足哪些需求、不提供哪些产品特性或服务,同样重要。因此,战略需要持续的准则和清晰的沟通。实际上,一个明确的、经过充分沟通的战略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指导员工在他们的个人活动、日常工作中做决定时,知道面对取舍时该如何做选择。

提高运营效益是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若以为战略必不可少,管理者会不自觉地重回误解竞争的老路,最终将很多行业引向趋同竞争,这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而且完全可以避免。

管理者必须清晰地将运营效益与战略区分开来。两者都很关键,但它们涉及的内容是不同的。

运营效益的本质是全面持续改善,没有取舍而言。做不到这一点的企业即便有好战略,也一样会脆弱不堪。运营效益关注的是通过持续变革、组织灵活性、不懈努力以实现最佳实践;而战略关注的是确立独特定位、做出明确取舍,并强化各项运营活动的配称性。战略意味着不断寻找能够强化公司定位的方式,它要求原则性和延续性,而分散力量和折中是其大敌。

战略的延续性并不意味着竞争是静态的。企业必须坚持不懈地提高运营效益,积极努力拓展生产率边界;同时,它们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独特性和各项活动的配称性。事实上,战略的延续性可以让组织的持续改善更有成效。

当行业发生结构性巨变时,企业也许不得不做出战略调整。事实上,新的战略定位通常来自产业中的变化,而那些新进入者由于不受老做法的束缚,更容易在此时建功立业。然而,一家企业在选择新的战略定位时,其决定因素是必须寻找新的取舍,并建立起互补性的运营活动体系,这样才能获得可持续的优势。

篇14:企业生存战略第三关

百年盛世咨询的主张:经营企业其实本没有什麽道理好讲,但因为死掉的企业太多了,于是活下去就成为了企业生存战略的硬道理,如果没有选择一个具体的市场,企业所做的一切叫什麽都可以,就是不能叫做企业营销。如果你认为选择国内或者国外,选择南方或者北方,这些都可以称为选择市场,那麽你必需补上企业生存战略这一课,事实上,企业生存战略并不复杂,对于任何企业,企业生存战略,不过就是企业在理解了市场真正的含义以后,做出的自然营销动作。

企业生存战略第三关:聚焦选择流通

各位朋友,还记得企业生存战略第二关那十个惊心动魄的选择吗?选错了一个就淘汰出局。喜欢玩游戏的人都知道,第三关肯定比第一关和第二关更难。如果你是这样想的,那你就又错了,企业生存战略的三关,其实同样艰难,我们常说,企业活下去才是硬道理,企业生存的道理其实硬就硬在这三道关口。百年盛世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提醒所有企业:游戏的关口是人的思维产物,所以才会有难易之分,但企业生存战略的三关是商业的实战,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企业营销再造―抢在竞争对手前面知道的秘密》一书明确指出:企业生存战略第二关的10个交换要素,在企业营销实战中交互运动起来,形成的体系就叫做企业流通体系。完美的完成一次交换,并不是企业营销想要的商业结果。一次商品交换再完美,也是独立和单一的,从企业生存战略的高度,商业社会企业的基本任务,就是使商品交换的频率,规模和收益不断的增长,这个过程就是企业流通体系的聚焦选择,也就是企业生存战略的第三关。

聚焦选择企业流通体系,有三个最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善用流通渠道,把握流通规律,改进流通机制。百年盛世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特别温馨提示各位读者,企业生存战略强调的不是理论和方法,而是最自然的企业营销动作,在这个环节,甚至整个企业营销再造,行动都是第一位的,企业营销再造所有关键要素的前面,都是动词开头的,比如:“锁定”“归零”“聚焦”“选择”“善用”“把握”“改进”都是动作,因为这也是商业社会特有的基本意识――“行动意识”。《企业营销再造―抢在竞争对手前面知道的秘密》一书明确指出:商业其实就是行动,行动,再行动。所有成功的商人,都有一个特质,就是脑袋和手是短路的,脑袋想到了,手马上就做出来,这是所有商业奇迹产生的根源,

所以企业生存战略第三关的关键,同样是三个动作。

第一:善用流通渠道

对于企业流通体系来讲,外部流通渠道是必须借助的资源,因为商业社会中,无论一个企业多麽强大,完全自己建设自身商品的流通渠道,都是一项相当奢侈的伟大工程。商品流通渠道有多种表达。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有两种表达的角度:一是从宏观商业的角度表述;二是从微观商业的角度表述。从宏观商业的角度来看,商品流通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流转线路和经过的经济组织。从微观商业,亦即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商品流通渠道是指个别商业企业的销售方式或销售手段。这里,我们强调的是企业营销立场上的商品流通渠道。

首先,企业营销的流通渠道是一组路线。在这组路线中拥有参加商品交易过程的各种类型的机构、组织和个人。任何一个企业,想要把这些线路变短提升速度,变粗提升流量,变密提升份额,都必须付出成本。而且每个企业都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就算一个行业里前10名的商品提供企业,在同一时间里倒闭,这个渠道还是会正常运转。百年盛世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联手推出《企业营销再造―抢在竞争对手前面知道的秘密》,就是要温馨提示所有企业:我们单一的企业是否进入流通,这个流通渠道都是存在的,所以在这个层面上,如何展开自己的战略布局,并与事实存在的流通渠道紧密合作,是善用流通渠道的核心。

其次,流通渠道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用户或个人消费者。企业营销流通渠道在这个层面上,最核心的指标是信息反应程度。百年盛世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强调的是程度,既不是速度也不是力度的程度。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在用户或个人消费者的终点发生变化的时候,生产者起点的反应不是反应速度太快反应力度不够,就是反应速度太慢反应力度过大。这个环节的核心在于,反应速度不是越快越好,反应力度也不是越大越好,速度和力度结合的程度,才是关键。这样说也许确实太理论化了,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有些信息你一接到就反应,结果却发现那是一个虚假信息;有些竞争对手做出了很大的促销动作,你以他一倍的力度反击,结果他那样做本身就是自取灭亡。如果你能领会到,信息反应程度的标准,不是信息反应速度越快越好,不是反击力度越大越好,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因为在商业实战中,真正认识到信息反应速度和力度,背后都是奢侈的成本和巨大的风险,是必须付出惨重代价的收获。

浅谈民营企业的企业精神模式

福建市场考察:单店提升的几个问题

提升单范文

低成本创业五种成功模式

用营销思维构建渠道培训体系

研究孙子兵法的核心战略思想的论文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

党代会讲话稿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五一劳动节火锅店营销活动方案

企业常用的五种赢利战略总结
《企业常用的五种赢利战略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企业常用的五种赢利战略总结(锦集14篇)】相关文章:

写一篇产品营销方案2023-01-17

水果与互联网创业的策划书2022-09-17

赢在执行读后感2022-04-30

股份公司的年度个人工作总结2023-01-05

房地产公司董事长讲话2023-09-14

互联网项目创业策划书2022-05-07

《低碳不一定环保》阅读理解及答案2022-11-03

管理:管“事”还是管“人”?2022-04-30

公共关系相关论文题目2024-01-12

开火锅店的商业计划书2023-02-0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