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点归纳总结

时间:2023-08-22 08:26:54 其他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点归纳总结(通用13篇)由网友“苏泊尔”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1:小学数学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点

小学数学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平行且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形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有12条棱,所有的棱都相等;有8个顶点。

2、长、宽、高: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4、表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5、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ab+ah+bh)×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用字母表示:S=

6、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相邻单位的进率为100

7、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8、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abh?? 长=体积÷(宽×高)宽=体积÷(长×高)

高=体积÷(长×宽)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V= a×a×a

9、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 相邻单位的进率为1000

10、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统一公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11、体积单位的互化:把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用高级单位数乘以进率;

把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数除以进率。

12、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13、容积单位:升和毫升(L和ml) 1L=1000ml? 1L=1000立方厘米?? 1ml=1立方厘米

14、容积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数学轴对称图形知识点

1、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边三角形。

3、字母是轴对称图形的有:A、B、C、D、E、H、I、K、M、O、T、V、U、W、X、Y。

4、根据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它的另一半。

小学数学约分和通分知识点

1、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2、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3、约分的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通常要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4、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5、通分的方法: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篇2:长方体正方体课件

活动目标: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一、认识正方体。

1、教师一手拿出正方形纸片,问幼儿是什么形状,另一手拿起正方体积木,问幼儿这块积木和纸片样子一样不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让幼儿看出积木的一面也是正方形,但是有好几个面。

2、出示正方体积木,将各面上的不干胶纸一一撕下贴在黑板上,让幼儿数一数是几张,再将6张正方形不干胶重叠一起,比一比看是不是一样大,拿出一张对折,看4条边是不是一样长,引导幼儿观察讨论、综合出这块积木有6个面,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正方形一样大。(使幼儿清楚地感知到体是由面构成的。)

3、告诉幼儿,像这样有6个面,6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的物体就是正方体。

4、让幼儿说说自己见过的正方体的物体。

二、认识长方体。

1、教师一手拿出长方形纸片,问幼儿是什么形状,另一手拿起长方体

积木,问幼儿这块积木和纸片样子一样不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让幼儿看出积木的一面也是长方形,但是有好几个面。

2、出示长方体积木,将各面上的不干胶纸一一撕下贴在黑板上,让幼儿数一数是几张,再将6张长方形不干胶重叠一起,先让幼儿数一数一共有几张纸片,再看一看哪几张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使幼儿清楚地感知到体是由面构成的。)

3、引导幼儿归纳出,这块积木也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对着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告诉幼儿,像这样有6个长方形的面,两个对着的面是一样大的物体叫长方体。

4、出示一个有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积木,让幼儿把此积木和6面都是长方形的积木比较观察,使幼儿了解这块积木也是长方体。

5、再出示各式长方体纸盒,问幼儿:它们各是什么形状?使幼儿进一步明确,只要是有6个长方形的面,或者4个长方形面,2个正方形面,对着两面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物体,不管她的长短、厚薄、宽窄、空心、实心都是长方体。

6、让幼儿说出自己周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长方体的。

三、活动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都是由六个面组成的。我们回家后还可以去找找有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篇3:长方体正方体课件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正确地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名称及特征。

2、能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对认识立体图体的兴趣。

活动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制作材料纸若干张,正方体、长方体积木若干块。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观察两张制作材料,讲述异同。“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两张纸,请你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有6个图形组成。不同点:一张纸上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还有一张纸上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2、幼儿操作活动。

“今天老师就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纸来变魔术,怎么做呢?”

(1)介绍制作形体的方法。

出示示意图,教师简单讲述制作方法。

(2)制作后讲述异同,介绍形体名称。(正方体、长方体。)“你们做的两件东西像什么?“(积木、盒子)“它们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

老师手指正方体的一面,这就叫面。我们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这6个面都是怎样的.?”(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形体它的名字就叫正方体。“请你把你做的正方体找出来,说说它是什么样的?”现在请你们拿出你制作的另一个形体,数数上面有几个面?每个面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6个面里有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长方体。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一样大小的正方形。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都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有的4个面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2 个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征标记将正方体与长方体分类。

出示贴有正方体与长方体标记的两个篮子。“这里有两个篮子,篮子上分别贴有什么样的标记?”(正方体、长方体。)请你们把桌子上的各种形体送进带有特征标记的篮子,并说说你送的是什么形体。

4、搭积木游戏

篇4: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设计

体积和容积

1.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的认识

1.学生在低年级时虽然接触过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地认识。

2.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很薄弱。

3.部分学生在探究“面的大小关系”和“棱的长短关系”时,可能出现迷茫状况,需要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时,不断参与和观察学生活动情况,及时给予恰当的补充。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学生在低年级时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正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而他们的思维过程一般又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强调知识迁移。

让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征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他们快速准确地达到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老师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征后,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通过讨论交流,来总结和概括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整理成表格,使学生明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印象深刻。

正方体的特征歌

正方体,立体型,6面8顶12条棱;

12条棱,共一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6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们的面积都相等。

篇5: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设计

教材第3页的例3和第6页的例4。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2.使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3.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长方体纸盒,正方体纸盒,。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是什么?(口答)

标出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并说出长方体上面、左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面积分别是多少。

1.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学生操作。

将标有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的正方体沿棱剪开并展开。

(2)观察。

请学生观察展开图中的正方形与原来正方体的面之间的关系。

(3)小结。

通过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出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板书: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

请学生指一指正方体的表面积。

(4)再次操作。

请学生将标有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的长方体沿棱剪开并展开。

(5)思考。

展开后的图形与原来长方体的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观察展开后的图形,你会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长方体中面积相等的面是相对的面。

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通过思考,学生们会发现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

小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是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着密切的联系。

(6)反馈。

出示下面的图形。

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说出长方形各个面的长和宽。

长方体的表面积是由哪些面组成的?

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2.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4。

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硬纸板多少平方厘米?

(1)读题,分析题意。

(2)学生试着解答。

教师巡视,帮助指导。

(3)聆听学生的解题思路。

求至少要用硬纸板多少平方厘米,就是求长方体几个面面积的和?你准备怎样计算?首先要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把6个面的面积合在一起就是表面积了。

教师指名板演解题过程。

学生甲:分别求出3组相对的面的.面积,再相加。

6×4×2+5×4×2+6×5×2

=48+40+60

=148(c2)

学生乙:分别求出每组相对的面中一个面的面积,相加后再乘2。

(6×4+5×4+6×5)×2

=(24+20+30)×2

=74×2

=148(c2)

学生丙:分别求出6个面的面积,再相加。

6×5+6×5+5×4+5×4+6×4+6×4

=30+30+20+20+24+24

=148(c2)

(4)自主分析比较,发现哪种解法简便?

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学生乙的方法最简便。

(5)讨论。

计算长方体表面积最关键的是什么?(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

3.试一试。

板书:做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至少要用硬纸板多少平方分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教师指名说出怎样算简便。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3×3×6=54(平方分米)

1.下面哪个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先想一想,再折一折。

①       ②

2.求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宽的2倍,宽是高的3倍,棱长总和为80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①不能 ②能

2.(8×3+8×5+3×5)×2=158(c2) 7×7×6=294(c2)

思维训练

如果把高看作“1”,那么宽就是“3”,长是“3×2=6”。因为长方体共有4条长、4条宽、4条高,而其棱长总和为80厘米,所以“1份”为80÷ =2(厘米),长是2×6=12(厘米),宽是2×3=6(厘米),高是2×1=2(厘米),表面积是(12×6+12×2+6×2)×2=216(平方厘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3页练一练

1.  2.第1个和第3个能。

练习一

1. 左图:长7c 宽4c 高3c 中图:长6d 宽4d 高5d

右图:长20 宽8 高8

2. (1)右图是正方体,左图是长方体。 (2)正方体的棱长是5c,有6个面完全相同。

(3)长方体的长是5c,宽是4c,高是5c;有2个面是相同的正方形,其余4个面完全相同。

3. (1)长方形 长5c,宽4c (2)长方形 长5c,宽3.5c (3)长方形 长4c,宽3.5c

(4)长方体的下面与上面完全相同,后面与前面完全相同,左面与右面完全相同。

4. 左图:长3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

中图:长、宽、高都是3厘米,即棱长是3厘米的正方体。

右图:长5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

6. 第一列的两个展开图和第二列第一个和第三个展开图,沿虚线折叠后都可以围成长方体。

7.

8. 10×4=40(c2) 7×3=21(2) 4×4=16(c2)

9. (1)a+b+c 4(a+b+c) (2)12a 72

动手做

分析:因为长方体或正方体都是由6个面围成的,所以无论是围成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都至少需要6张硬纸片。

方法:把各类硬纸片依次命名为A、B、C、D、E。

围长方体:

选法一:选4张A 2张B 选法二:选4张A 2张E 选法三:选4张C 2张E

选法四:选4张D 2张B 选法五:选2张A 2张C 2张D

围正方体:

选法一:选6张B 选法二:选6张E

教材第6页试一试

3×3×6=54(平方分米)

教材第6页练一练

5×4×2+5×2.5×2+2.5×4×2=85(c2) 4×4×6=96(c2)

篇6: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设计

正方体(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

做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硬纸板?

3×3×6=54(平方分米)

篇7:长方体和正方体练习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练习题

一、填空

1. 2.8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1.65升=( )毫升 0.9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8立方分米8立方厘米=(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2.

二、判断

1.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

2. 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3. 水桶的容积就是水桶里面水的体积。……………………( )

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公式V=Sh来表示。…( )

5. 体积相等的正方体,它们的`棱长一定相等。……………( )

三、解决问题

1.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4分米,宽2分米,里面盛的水高1分米。放入一个大苹果后,水面上升0.1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 有一个长30厘米,宽和高都是1分米的长方体玻璃容器,里面盛着一些水,水深8厘米。现将一个土豆完全浸没水中,这是容器内的水溢出了600毫升。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 校园里有桂花树20棵,柳树的棵树是桂花树的,香樟树的棵树是柳树的,香樟树有多少棵? 4. 王师傅时做12个零件,照这样计算,他时可以做多少个零件?

篇8: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主  备  人

备课时间   持  有  人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 课型 新授

个  案

一、 引入新课

1、 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 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 引导探究

1、出示例1: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回答上面的问题。

(2)抽象图形。

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

(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规范。)

问:实物中长方体的每一个面是什么形?作图时,根据作图的原理除了前面和后面之外,其他各个面都画成了什么形?但实际是什么形?

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

2、 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部分,加深印象。

3、 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 面的特点

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迅速的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较哪一种方法好?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

(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完全相同)来代替。(电脑演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个特点)

(2) 棱的特点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

如果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想一想:每组有几条棱?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电脑显示棱的特点)

(3) 顶点的个数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是怎样迅速数出来的?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学习长、宽、高

(1)问: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指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师边讲边标注)

(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

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师: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探究正方体的特征?你们准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想用哪些办法来研究?

(2)学生交流后,让他们小小组去探究。

(3)全班交流。

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7、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

三、 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

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练习三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

3、练习三第3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各问题,并说说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4、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5、练习三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四、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大家可以轻声读读。

出示: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设 计

教后记

课题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 主  备  人

备课时间   持  有  人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2、 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 课型 新授

个  案

一、复习导入

1、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师:这节课,我们要继续研究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

1、让学生看教科书12页,像例3那样,将有关的棱用红线描出,并按照例题所示的步骤进行操作,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

2、把展开图再复原成立体图,再进一步展开、复原,让学生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

3、让学生独立一剪,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得到的展开图,在交流中认识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并思考展开图中的各个面与原来各个面的关系。

4、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沿着一些棱剪开,看看它的展开图,先从自己的展开图中找出长方体的3组相对的面,然后在其他同学的不同的展开图中找。最后让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的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4、“练一练”

第1题   让学生在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先在图中标注下面、后面、和左面,并说明自己的理由。然后将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来检验。

第2题

(1) 出示各展开图,引导学生先想像把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的过程,再判断。

(2)把教科书121页的图形剪下来试着折一折从而验证自己先前的判断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6题

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对于不能围成长方体的图形要说明理由,最后再进行操作验证。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选择,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明选择的根据。

四、思考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先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至少要用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操作。然后说说有没有找到什么规律。

五、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设 计

教后记

课题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 主  备  人

备课时间   持  有  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有关图形问题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 课型 新授

个  案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与教材中例4和“试一试”同样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可分为哪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

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的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交流中明确:求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6个面的面积之和?

(3)指名回答是怎样列式的,并相机板书如下算式:

6×4×2+5×4×2+6×5×2; (6×4+5×4+6×5)×2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要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面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板纸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体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出示‘‘试一试’’)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刚才我们在求做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题中的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并要求学生说说用这样的方法求表面积的根据。

4.做练习四第5题。

让学生根据表中列出的各组数据对每一个物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作出判断,并说明判断的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人表中。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时各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设 计

教后记

篇9: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点

1.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长方体的特征是:①长方体有6个面;②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④有12条棱;⑤相对的棱长度相等;⑥有8个顶点。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4.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正方体的特征是:①正方体有6个面;②每个面都是正方形;③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④有12条棱;⑤所有的棱长度都相等;⑥有8个顶点。

6.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7.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8.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9.上面或下面面积=长×宽;前面或后面面积=长×高;左面或右面面积=宽×高。

10.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11.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2×6

12.“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表面积=正方形面的面积×2+长方形面的面积×4

13.长方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14.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15.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

16.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

17.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是V=abh

18.正方体的体积=棱长3;用字母表示是V=a3

19.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横截面积×长

20.在工程上,1立方米简称1方。

21.1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如果所有的棱长都扩大n倍,那么棱长总和也扩大n倍,表面积扩大n2倍,体积扩大n3倍。

22.棱长总和相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最大。

2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4.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5.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

26.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的容积单位是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27.1升相当于1立方分米,1毫升相当于1立方厘米,所以1升=1000毫升。

28.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所以容器的容积比体积要小一些。

29.浸没在水中的物体的体积=现在水的体积-原来水的体积=容器的长×容器的宽×水面上升的高度

30.怎样测量一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呢?先在量杯里装上适量的水,记下水面对应的刻度,再把物体浸没在水中,再记下新的水面对应刻度。两次刻度的差,就是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小学数学概念整理

约分和通分

1、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2、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3、约分的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通常要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4、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5、通分的方法: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倒 数

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3、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基础的,清晰了解所学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十分关键,而这就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要及时做一些归纳与总结,小学数学错题集的归纳和整理,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会有自己的错题集,错题集非常的重要,学习过程当中,自己容易做错的题目完全可以抄写在数学错题集上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查漏补缺,数学学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篇10: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基本图形,所以新授课也好,练习课也罢,都是数学教师们熟悉的平淡无奇的内容,上过这一内容的老师很多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老套、机械,难以上出新意。听了这次观摩,我有幸欣赏到了刘老师执教的一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课,收获良多。原来练习课也可以上出浓厚的课改气息,上出新意。

一、教学要具备勇气。

曾经有很多次外出听课的机会,也聆听过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但是思前想后,就是想不出有哪位优秀教师上过哪一节练习课给我们看。课改行进到今天,我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解决公开课与家常课的“两张脸”现象。一位朋友曾这样调侃听到的“教学展示课”:如果真去学习他们的上法,恐怕期末考试结束之后学生就要考砸了。如此可见一些公开课表面的浮华是多么地背离随堂教学的实际。

“真的很佩服刘延革老师的勇气和智慧!她敢在这样的大会上上练习课,还能上得如此精彩!”这是一位听课者发出的感慨,也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如果说以前对练习课的教学深感头痛的话,那么在聆听了刘老师的教学风采之后,我不仅从心里发出一种感慨,原来练习课也可以上得如此精彩。

“家常课”、“公开课”本就为一家,我们要有一种挑战的.勇气,挑战练习课、挑战家常课,以此拉近“家常课”与“公开课”的距离,用研究公开课的心态去研究家常课,用随堂课的基础性、扎实性来衡量公开课,两者相辅相成,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牢固掌握新知的主阵地。

二、教师要善“啃题目”。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72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怎么列式?为什么除以12?知道棱长又可以求什么?”这是本堂课的第一道练习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在做这道题目时需要回忆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及棱长总和的计算公式,在回答问题时需要掌握的是正方体面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这不正是本课需要学生达到的目标之一吗?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刘老师的课堂提问,巧妙地将正方体的知识复习融入一道简单的练习之中,看似平常却极不平常,以一题而复习一片,以一斑而窥全豹,那是大师的艺术,是无痕的教学。反思我自已的练习课教学,难免出现一些单纯的做一做、说一说,略微上升一些美其名曰“小组交流”,脱离了具体的问题情境,知识的复习似乎还是空中楼阁的二次构建,这样笨拙的设计怎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又怎能高效得了?

三、数学要充盈想象。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需要想象,没有想象的数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立体几何知识的学习如果有想象的陪伴,学生将不再变得孤单。这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课,可以说处处流淌着想象的思潮,时时营造着学生主体想象的家园。你瞧,刘老师从教学正方体到教学长方体的过渡语:“将这个长方体长高,长高到10分米,你还能求出它的表面积吗?”从特殊长方体到一般长方体的过渡语是:“如果再将这个长方体长高到20分米,长胖到10分米,它又变成了什么图形?”“如果要给这种形状的长方体柜子刷漆,你能求出刷漆的面积吗?”一句话,又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带到了更为真实的生活情景中。

除此之外,在给柜子刷漆的问题上,学生的算法交流更是一种想象力、理解力的高密度的训练。在一节练习课上,学生能够如此积极主动地进行想象与思维,学习的效果还能不高吗?

四、课堂要展现真实。

1、真实生成。“你能到前面来讲给大家听吗?你是怎样想的?”这样的语言在大师们的课堂教学中随处可见。去掉语法结构上的规则,这些话留下的不仅是学生真实的思维现状,真实的知识生成过程,更有对学生的主体认可和浓浓的人性关怀。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对善于倾听的耳朵,去捕捉学生思维中随时产生的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去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向前涌动。综观刘老师的课,没有知识的生拉硬拽,只有知识的真实生成,而这种真实生成的课堂带来的将是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掌握、能力的真实提升。

2、真实媒体。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出现给数学教学提供了异常广阔的背景,课改之初,多媒体就曾像一股旋风般向课堂席卷而来。现在,多媒体的使用渐渐降温,大家又开始追求一种更加简约的课堂。可敬的是,刘延革老师没有在用不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问题上追随“流行风”,而是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且用出了“数学味”,用出了“实效性”。

请看,这边鼠标轻轻一点,大屏幕上原来的正方体慢慢长高,然后拉长,渐变成为一个长方体。第二次,一个个长8分米、宽6分米、高2.5分米的长方体木块依次叠放,出现在长20分米、宽10分米、高6分米的长方体柜子之中,学生们清晰地看到了空隙部分已经无法再容下这样的小木块了。再换一种摆法,空隙更小,放得木块更多。学生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之下感性地理解了最佳的摆放方案。

在刘老师的这个数学课件中,没有纷繁复杂的构成,没有色彩绚丽的视觉冲击,有的只是白色的屏幕、黑色的线条,有的只是可以变化的长方体与正方体所组成纯粹的数学世界。在这么大的活动中这样利用多媒体给数学教学服务,是否会给我们一些思考呢?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研员,刘延革老师告诉我们的不仅是她对课改的深刻领悟,对数学教学的深入思考,还有在岁月打磨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的教学机智。数学课堂应成为学生想象的家园,这只是本人从刘老师的这堂课中收获到的一点小小的感触。

篇11: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47~49页的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在前面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编写的,在这一单元主要分成四块: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表面积、体积及体积单位和容积。从直观形象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借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于是,我在教学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时,启发学生联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自己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得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时,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比较,从而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且使他们对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各种柱体体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这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学生亲自探究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使他们在交流中各抒己见。

为了突出重点,对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的某些结论有的放矢,最终使学生得出了“《长方体的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这样教学,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学生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探索和概括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书本知识是前人发现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那还是有待发现的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步骤去自觉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知,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体验,这比教师急于下结论要好得多。学生一时不能发现的问题,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这时教师绝对不能暗示、替代。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今后采取的措施

1、面向全体,关注大多数学生。

2、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3、改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篇12: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关键词:正方 长方 正方体 长方体 正方形 长方形 形状 相对 每个 认识

摘 要:《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1)出示长方体实物(装墨水瓶的纸盒、火柴盒) 师:同学们看这个纸盒和火柴盒,谁知道它们是什么 形状?学生能回答可由学生回答,不能回答老师告诉学 生,并板书:长方体. (2)看一看...

教学目标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图形.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图形的名称.

难点:辨认这些图形.能够区别长方形与长方体,正方形与正方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多少个正方形?多少个三角形?多少个圆?(投影片)

(二)学习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1)出示长方体实物(装墨水瓶的纸盒、火柴盒)

师:同学们看这个纸盒和火柴盒,谁知道它们是什么

形状?学生能回答可由学生回答,不能回答老师告诉学

生,并板书:长方体.

(2)看一看、摸一摸.

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实物,看一看它的形状,摸一摸每个面.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怎样正确地数出?(长方体有上、下两个面,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一共有六个面)

师:长方体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相对的面一样吗?(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一样)

教师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师:这也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相对的面一样吗?(这个长方体有六个面,有四个面是长方形,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一样)

(3)举例.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的形状是长方体?

(4)小结.

师: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着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有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有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长方形.

板书:6个面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教师出示长方体实物,变换摆放方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长方体.如下图:

2.初步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实物(魔方玩具、方积木块)

师: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正方体.

师: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数一数有几个面,再拿一个正方形的纸放在正方体的每个面上比一比.师生共同得出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板书:6个面 正方形

3.认识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

师:现在我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画成图,你们认识吗?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让学生说出它们各自的名称,并贴在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左面.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正方体是什么样子的?

(2)选图形(投影片)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 p.23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中间一行的每一个图形的名称,再让学生把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和它所对应的几何图形用线连起来.然后集体订正.

2.在长方体下面画√.

3.在正方体下面画√.

4.数一数.

长方体有( )个 正方体有( )个

长方形有( )个 正方形有( )个

5.动手摆.

教科书练习七第2,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就可以了.由于是初步认识,因此不要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

首先通过实物对长方体有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长方体有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继而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教师通过变换长方体的摆放方向,从直观上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最后教师再出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抽象的认识长方体.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通过选图形、数一数、摆一摆三个层次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已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概括、迁移,在比较中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辨认长方形和长方体、正方形和正方体.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度的发散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

篇1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一)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其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投影片,长、正方体,1厘米3的立方体24块,1分米3的立方体一块,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学具:1厘米3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厘米3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 4个 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所以它的体积是 4厘米3。)

教师:如果再拼上一个1厘米3的正方体呢?

教师: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正方形》说课稿

数学正方形说课稿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公开课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下册数学《长方形的面积》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图形二次分类幼儿大班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点归纳总结
《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点归纳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点归纳总结(通用13篇)】相关文章:

《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优秀说课稿2022-11-16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特点教案2022-11-02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2022-05-08

长方体的表面积(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2024-01-02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教案2023-08-27

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2023-05-31

数学六年级下《圆柱的体积》说课稿2024-01-22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2-09-25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2-12-02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2022-07-1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