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2-12-02 07:54:35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16篇)由网友“江湖骗子呗”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长方体展开成6个面并观察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6个面来组成,每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例题,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体纸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积?

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纸盒为参照,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同组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回答:(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看一看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组成长方体表面积的6个面,等于(长×宽+长×高+高×宽)×2=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自己求出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列式:(7×5+7×3+5×3)×2

教师让学生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去探求长方体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知道它们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那么它们都有哪些特征?

生: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都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体,一起来探究一下长方体的面。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师: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长方体纸盒,昨天同学们回家也都做了一个,刚才我们说长方体有6个面,他们分别是,(边说边指),那么如果我们沿着长方体的某些棱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呢?

接下来学生动手剪(强调要求)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展开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我发现长方体展开后还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课件演示(实物展开后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能像课件中一样找到刚才指出的前面吗?后面又在哪里呢?你还能找出上、下、左、右分别在什么地方吗?

生:能。

师:那么请你们在自己的长方体展开图中标出上、下、左、右、前、后。

师: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生: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

生: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高,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高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宽x高。

师:同学们,像这样我们把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表面积)

(2)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小组合作:1,先独立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探讨哪种方法更简便。

学生作业展示: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

或者(长x宽+长x高+宽x高)x2 分别解释

教学例1。

出示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课件出示)

问题: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

生: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根据上面咱们总结出的公式来求一下表面积

方法一:0.7×0.5×2+0.7×0.4×2+0.5×0.4×2=1.66(平方米)

方法二:(0.7×0.5+0.7×0.4+0.5×0.4)×2=1.66(平方米)

(3)通过刚才的操作与例题,你觉得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又该如何计算呢?归纳总结

三、深化提高,综合应用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六的习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发现本题中“没有底面”这条信息很重要。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归纳知识,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深刻感受和老师、同学说说。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中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手段,在小组合作中,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特征,以及展开与折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巩固学生对前两节课内容的理解,同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体积奠定了基础,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由于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虽然在前面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了面和棱的特征,学习了展开与折叠,但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强。特别是对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困难,还需借助于直观的立体图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观察发现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每一个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具:长方体纸盒、长方体纸盒展开图,课件。

2、学具:长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猜谜语”游戏,猜对的同学可以获得奖品,请听题

(1)紫色树,紫色花,紫色花开结紫瓜,紫瓜柄上长小刺,紫瓜里面装芝麻。(打一种蔬菜)

(2)红公鸡,绿尾巴,脑袋埋在地底下。(打一种蔬菜)

2、大家的表现真出色,我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大礼物,想将它送给这节课发言积极的同学,可是这个盒子不漂亮。现在我要用彩纸包装一下。(师动手包装)

你知道我用了多大的彩纸吗?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要求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看看长方体有几个面?是那几个面?(学生找出后,标出上、下、前、后、左、右面)重新摆放长方体,它的前面在哪里?在长方体的这几个面中,那些面的大小是相等的?这几个面的面积大小也就叫做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始就设计小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发奖品时,遇到的新问题引入新课。再现生活中的包装情景,使学生更能体会到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使表面积概念更直观,形象化。】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一)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学具, 想想刚才包装的是长方体的哪几个面里?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标出“上”、“下”、“前”、“后”、“左”、“右”面。

2、观察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交流后,汇报交流)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那么怎样计算你的长方体盒子的表面积哪?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方法,试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同时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记录单上(形式不限),看哪一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总结规律。

(1)哪一个小组到前面来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汇报算式,引导观察,用什么方法计算表面积的?(对表达流畅,思维敏捷的进行鼓励)

(2)小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分析这几种计算表面积的方法,为什么这样算?在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用哪一种?与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构建知识。利用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探索、交流合作,发现规律,获得新知。】

3、即时反馈、巩固新知。

请同学们算一算,老师的这个礼品盒的表面积是多少?(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汇报)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你认为那种方法简便?

【设计意图: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初步体验数学的有用性,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多样化算法中,引导学生比较,并逐步理解各种算法的优缺点。在解决问题中自觉实现化算法】

(三)尝试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如何计算?

讨论,指名反馈,得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为什么要乘以6?

1、给棱长为0.8米的正方体木箱表面涂上油漆,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独立探索,再交流计算方法。)

如果正方体木箱没有盖,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正方体表面积,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含义。通过变式练习,体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运用。】

2、归纳小结。

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如何计算?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3.前置性作业

(1) 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

(2)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

4. 做一做

(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正方体?

(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长方体?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内容

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设板书计:

展开与折叠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 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 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

篇2: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用具:

1立方厘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l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l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 (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新课

(1)请同学们任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

体积每排个数排数 排数 层数

4 4 1 l

8 4 2 1

24 4 3 2

(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l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 b h

篇3: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书第50——51页,体积单位的换算,想一想、试一试第1、2题,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推导,使学生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常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和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空:30厘米=( )分米 5米=( )厘米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45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计算:

(1)一个长方体盒子,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水池,它的底面积是30平方米,高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质疑:猜测一下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2.师: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

3.探索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1)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利用学具来操作。

(2)四人小组活动。

(3)抽生完整表述操作过程:1排摆10个,每层正好摆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100个。高是1分米=10厘米,盒子里正好摆10层。

(4)师:如果用分米作单位,大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如果改用厘米作单位呢?

(5)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据学生回答板书:1分米3=1000厘米3

师: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升?1立方厘米等于多少毫升?

你还能想到什么?

据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

4.探索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师:关于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你有什么想法?

(2)四人小组交流。

(3)抽生汇报,师注重引导学生表述准确、完整:体积为1米3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1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10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0×10×10=1000分米3,1米3 =1000分米3,1 m3 = 1000dm3。

三、新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书第50页试一试第1题,独立完成。

2.书第51页试一试第2题,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比较。

3.书第51页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书第51页练一练第2题

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5.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60×50×40=10(立方厘米),也可以换算成120立方分米。

6.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体积。50×20×1.5=1500(立方米)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

30厘米=( )分米 5米=( )厘米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45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分米3=1000厘米3 1米3=1000 分米3

1升=1000毫升 1m3=1000 dm3

篇4: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座位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3.在自主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

在自主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把电影院的2个问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由学生最近看过什么电影,在哪个电影院看的,电影院每排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排,引出电影院座位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看电影,哪个同学说一说你最近看过什么电影?是在哪个电影院看的?

请几个同学介绍。

师:谁仔细观察过,你去的电影院每排大约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排?

生发言,教师对注意观察电影院座位的学生给予表扬。

师:__同学真不错,到电影院不光是看电影,还特别注意观察电影院的座位情况。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个电影院的座位问题。

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

2.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让学生读题,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说说从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说电影院原来的座位情况和问题。

二、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1),师生共同列出算式,鼓励学生自主计算。

师: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36×30=

师:36×30,这个算式你们都会计算,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吧!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大胆介绍自己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计算的?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先算10排共有多少个座位。

36×10=360(个)

360×3=1080(个)

(2)把30看成3个十,36乘3个十等于108个十,也就是1080。所以,36×3=1080(个)

(3)用竖式计算。

第(2)种方法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可以交流,并接着列出竖式的简便算法。

如果出现,教师就结合学生的算法介绍简便算法。

3.介绍竖式计算的简便算法。

师:36乘30,可以把30看成3个十,这样写竖式。

边说边板书

师:计算时,先算36乘3,得108,也就是108个十,在108的前面添上一个0。

边说边完成板书

师: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简便算法,说简单点就是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后面添0。你们觉得这样写怎么样?

生:这样写很简便。

师:刚才我们一起求出了原来这个电影院的座位数。现在这个电影院为了方便更多的小朋友同时看电影,增加了一些座位,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现在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位?

用小黑板出示问题(2)。

4.教师谈话,并说明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用小黑板出示问题(2),让学生列出算式,用口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谁来说一说现在这个电影院的座位情况?

生:这个电影院现在每排有40个座位,还是有30排。

师:谁来说一说怎么列式?

生:40×30。

师:口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结果1200。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

把40看成4个十,4个十乘30等于120个十,就是1200。

先算4乘3等于12,再在12的后面添两个0,就是1200。

教师重点指导口算方法。

5.教师介绍竖式计算,边说边写出竖式。

师:整十数乘整十数,可以直接利用口诀计算。先把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两个0。用竖式可以这样算。

教师介绍竖式的简便算法。

三、尝试练习

1.教师在黑板上写。

出试一试中的6道题,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进行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电影院的座位问题,而且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现在,请同学们计算一下黑板上的几道题,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自主计算,请两个人到黑板上板演。64×30和99×99

10×10不要求有竖式。

全班交流。

2.提出议一议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三道题的乘数和积回答问题。

师:观察这几道题中乘数和积,想一想,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几位数,最少是几位数?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学生可能回答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四位数。因为99是的两位数,99×99=9801,所以两位数乘两位,积最多是四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小是三位数。因为10是最小的两位数,10×10=100,100是个三位数。所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最小是三位数。

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启发或参与交流。

四、课堂巩固

1.练一练第1题。

(1)师生一起估计积是几位数。要给学生充分地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师:看来同学们不但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又知道积最多是几位数,最少是几位数。下面看练一练第1题,我们一起估计一下积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说法。

26×40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积最多是三位数,因为十位上的两个数2乘4等于8,不进位;

积最多是四位数。把26看成25,40看成4个十,25乘4个十等于100个十,就是1000,所以积一定是四位数。

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74×36,也可以有两种算法。

因为十位上的两个数7乘3等于21,要进位,所以积一定是四位数;

因为70×30=2100,所以,70×36的积一定是比2100大的四位数。

(2)鼓励学生自己计算,检验估算的结果。

使学生了解判断积是几位数的一般方法:先看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两个数相乘超过或等于10,积一定是四位数。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计算一下,看看估计的结果对不对。

学生计算后,再总结估计积是几位数的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十位上的两个数相乘进位,积一定是四位数。

2.练一练第2题,口算比赛。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棒,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口算竞赛,看谁是咱们班的“口算能手”!

3.练一练第3题,先读题明确图意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解答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师:下面让我们运用新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吧!请看练一练第3题。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自己列式计算,然后交流。

4.练一练第4题让学生先读题,弄懂题意,再计算。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五、课堂小结

篇5: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初二数学下册教案:统计调查

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模拟历程,从中了解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统计概念;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特点;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数据去估计总体的方法。

能力目标:初步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体会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正确估计总体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统计概念,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难点: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正确估计总体的重要性。我通过举具体的生活实例来说明讲解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以往的学习内容中,多是以确定性为主的知识,虽在前一阶段学习了统计图表,全面调查收集数据,并对统计有了初步认识,但抽样调查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学生出现对统计结果的怀疑和对统计的科学性的质疑。在抽取样本时,由于学生生活阅历上的限制,对于如何使得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容易束手无策,对于抽取样本时随机抽取与样本的代表性难于理解。对于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的特征学生在观察和归纳方面说的不准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示范,适当提示,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调查方法。

教法分析:

学法指导:以学生讨论为主,将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力求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合作性、互补性。

教法分析: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并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比较、归纳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天,爸爸叫儿子去买一盒火柴。临出门前,爸爸嘱咐儿子要买能划燃的火柴。儿子拿着钱出门了,过了好一会儿,儿子才回到家。

“火柴能划燃吗?”爸爸问。

“都能划燃。”

“你这么肯定?”

儿子递过一盒划过的火柴,兴奋地说:“我每根都试过啦。”

说一说:在这则笑话中,儿子采用的是什么调查方式?(全面调查)这种调查方式好不好?你能帮他想出好方法来调查吗?(抽两根试试)

生活实例:如何知道一锅汤的味道呢?(舀一勺试试)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学生小组交流,代表回答,打一三角口确定西瓜甜不甜等)想知道一批导弹的杀伤半径采用什么调查方式?为什么?

师:以上示例都不适合用全面调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统计调查中的另一种调查方式——抽样调查(板书课题:抽样调查)

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悟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交流互动,探索新知

学生自主学习抽样调查的有关概念,师适时举例说明概念。

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如一盒火柴的划燃情况。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如每一根火柴的划燃情况。

样本:被抽取的那些个体组成一个样本。如抽取的两根火柴的划燃情况。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如上例中的样本容量为2,样本容量没有单位。

注意:考察对象不一定指人,为了强调调查目的,考察对象可以使调查内容。

适时小结:通过对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认识,抽样调查实际是: 。统计中常用样本特性估计总体特性,这是统计基本思想。

师:以上概念不需要死记硬背,但需要理解。你们理解了吗?通过一个示例来考考大家。

例题讲解:在一次考试中,考生有2万名。怎样才能既省时又省力的了解到这些考生的数学平均成绩呢?我们可以抽取其中的500名进行调查。总体 ;个体 ;样本 ;样本容量 。(学生自主思考后举手回答,师适时评价并板书答案)

练习: 1.说明在以下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的容量各指什么。

(1)为了考察我校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调查了其中20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2)为了了解一批灯泡的寿命,从中抽取10只进行试验.(3)为了考察某公园一年中每天进园的人数,在其中的30天里对进园的人数进行了统计。

师:趁热打铁,比比谁又快又准?(生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后能正确解答,出现问题也不会太大,提示后可以纠正)

师:截止目前,我们一共学习了两种调查方式-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那么根据实际情况,如何选择调查方式呢?我们通过接下来这道题来探讨。

2.要调查下面几个问题,你认为应该作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

(1)调查我们班所有同学的体重情况;(2)调查市场上五色冰淇淋的色素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3)检测某城市的空气质量;(4)调查某村所有家庭的年收入;(5)调查红安县初一年级的作业量情况;(6)调查黄冈市水稻亩产量.(生思考回答,有异议的可以先小组讨论,出结果后师评价。)

师:通过以上例题,我们对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作比较。比比哪个小组更准确?(给出表格,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表格,师评价小组结果后给出示范答案)

意图: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理解掌握本节概念学习。

(三)示例探究

某校有名学生,要想了解全校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你打算怎样进行调查?

思考:1、确定调查方式;2、抽取多少名学生进行调查比较合适?(学生合作交流,得出较合适的答案并说明理由)被调查的学生又如何抽取呢?说说你的抽取方案。

师:为了使样本更好地反映总体情况,除了有合适的样本容量,还要使每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即抽取样本要有代表性,如何选取?(例:从学号中随意抽取100个学号再调查)还有其他方法吗?(小组讨论)

归纳:上面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叫简单随机抽样.

(整理、描述数据)看图思考:全校的2000名学生,最喜欢哪类节目?全校2000名学生,对体育的最爱约占几人?

意图:通过教材示例,体会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正确估计总体的重要性,学习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

(四)学以致用

(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激励评价)

1、为了了解一批电视机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了10台进行试验,对于这个问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每台电视机的使用寿命是个体 (B) 一批电视机是总体

(C) 10台电视机是总体的一个样本(D) 10台是样本容量

2、为了解全校学生的平均身高,小明调查了座位在自己身边的3名同学,把他们身高的平均值作为全校学生平均身高的估计.

⑴小明的调查是抽样调查吗?

⑵如果是抽样调查,指出调查的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

⑶这个调查结果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吗?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3、某班要选3名同学代表本班参加班级间的交流活动, 现在按下面的办法抽取,把全班同学的姓名分别写在没有明显差别的小纸片上,把纸片混放在一个盒子里,充分搅拌后,随意抽取3张,按照纸片上所写的名字选取3名同学,你觉得上面的抽取过程是简单随机抽样吗?为什么?

意图:课堂小测,巩固技能。

(五)整理归纳

(学生梳理知识,教师适当补充)抽样调查的有关概念、优点、思想方法。

(六)知识拓展

(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估计池塘有多少条鱼?

(七)作业布置

必做题:习题10.1第3、6题;选做题:要了解全校一周内学生用于数学学习时间,小组合作制作一份调查问卷并做抽样调查。

作业设计说明:必做题巩固本节课的内容,选做题既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也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

教学反思:在学习全面调查后,以原有问题为基础,通过某些调查不适宜用于全面调查,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调查方式,前后呼应过渡自然,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连贯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意识。本节课还是应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适当说明讲解,关注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对新知识理解情况,让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发现数学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北师大初二数学下册教案:直方图

第一课时:直方图(1)

学习目标:了解频数分布表的制作步骤。

重点、难点:频数分布表的制作。

学习过程:

问题一:下面数据是截止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

29 39 35 33 39 28 33 35 31 31 37 32

38 36 31 39 32 38 37 34 29 34 38 32

35 36 33 29 32 35 36 37 39 38 40 38

37 39 38 34 33 40 36 36 37 40 31 38

请根据下面的不同分组方法,你觉得比较哪一种分组能更好地说明费尔兹奖得主获奖的年龄分布,并列出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解:1. 计算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 决定组距与组数:

3. 列频数分布表:

年龄分组 划记 频数

合计

4.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课堂练习:

1、光明中学为了解本校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八年级同龄的 名女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数据均为整数,单位: ):

将数据适当分组,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2、体育委员统计了全班同学60秒跳绳的次数,并列出下列频数分布表:

(1)全班有 名同学;

(2)组距是 ,组数是 ;

(3)跳绳次数 在 范围的同学有 人,占全班同学 %;(精确到0.01%)

(4)画出适当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信息;

(5)你怎样评价这个班的跳绳成绩?

3、为了进一步了解七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体育老师对七年级(1)班50名学生进行1分钟跳绳次数测试,以测试数据为样本,绘制出部分频数分布表和部分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图所示.

组 别 次数x 频数(人数)

第1组 80100 6

第2组 100120 8

第3组 10 a

第4组 140

第5组 160

请结合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1)表中的a=______.

(2)请把频数直方图补充完整.

(3)若八年级学生1min跳绳次数(x)达标要求是:x120为不合格,120140为合格,140160为良,x160为优,根据以上信息,请你给学校或七年级同学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第二课时:直方图(二)

学习目标:能正确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和画频数折线图

重点、难点:能正确地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学习过程:

解:(1)计算极差: (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2)决定组数和组距:

(3)列频数分布表:

平行线及平行公理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本节从实例中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给出了平行线的记法和它的画法,并引出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承认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的几何是欧氏几何,否则是非欧几何.由此可见,平行公理在几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教学时,学生可以从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画图过程中,理解平行公理.特别是真正地体会到公理中的有且只有的意义.

本节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以及由平行公理导出其推论的过程定义中的在同一平面内的这个前提,是为了区别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的情况.教学时只要学生能意识到,空间的直线还存在另一种不相交的情形的,即异面直线.

另外,从平行公理推导出其推论的过程,渗透了反证法的思想.初中学生难于理解,教材对反证法既不作要求,也不必提出反证法这个词,只要把道理说明白即可.

2、教法建议

(1)概念的引入:学生从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可以直观地认识平行线.从实例中,体会平行线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并且有它固有的属性,因此很有必要认真地研究它.当然,我们首先要能深刻地理解它的定义.

(2)分析概念:教师可以举一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定义中强调的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条件.初步形成

(3)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学生刚开始接触几何,为降低难度,适应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图时不要求学生写出已知,求做,证明等步骤,只要保留作图痕迹.通过作图的教学使学生能准确而迅速地画出几何图形,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在学生画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过直线外一点有几条直线可以与已知直线平行呢?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可以体验到公理的客观存在性.并且可以让有数学素养的同学,尝试说明平行公理推论的正确性,通过说理,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与逻辑性.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学过的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语句.

2.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学过的几何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和根据语句画图.

3.通过画平行线和按几何语句画图的题目练习,培养学生画图能力.

4.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进行推理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法、引导法、发现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发现新知,造就成就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平行公理及推论.

(二)难点

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引导学生尝试发现新知、练习巩固的方法来解决.

四、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投影片和适当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反馈练习,完成新授.

3.学生自己完成本课小结.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应用,能画出平行线,会用几何语句描述图形的画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引出课题,以生活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并以变式训练强化和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下面清同学们看投影片.观察投影片中的铁路桥梁以及立在路边的三根电线杆,再请同学们观察黑板相对的两条边和横格本中两条横线,若把它们向两方延长,看成直线,它们还是相交直线吗?

篇6: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思考活动认识位似形.

2.会利用位似形原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4.懂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理解位似是由位似中心和相似比决定的.

难点:作位似图形以及求位似图形的相似比.

一预习展示:

1.课本110页数学实验室.

2..课本110页实践与思考.

二探究学习:

1.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用尺规将它放大,使放大前后的图形对应线段的比为1∶2.

2.如图,已知O是坐标原点,B、C两点的坐标分别为(3,-1)、(2,1).

(1)以O为位似中心在y轴的左侧将△OBC放大到两倍(即新图与原图的相似比为2),画出图形;

(2)分别写出B、C两点的对应点B‘、C‘的坐标;

(3)如果△OBC内部一点M的坐标为(x,y),写出M的对应点M’的坐标.

3、在AB=30m,AD=20m的矩形ABCD的花坛四周修筑小路.

(1)如果四周的小路的宽均相等,如图(1),那么小路四周所围成的矩形A′B′C′D′和矩形ABCD相似吗?请说明理由.

(2)如果相对着的两条小路的宽均相等,如图(2),试问小路的宽x与y的比值为多少时,能使小路四周所围成的矩形A′B′C′D′和矩形ABCD位似?请说明理由.

三课堂作业:

1.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位似中心位置可选在 A.原图形的外部 B.原图形的内部 C.原图形的边上 D.任意位置

2.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则它们一定相似,反过来,两个图形相似,则它们

A.一定位似 B. 一定不位似 C.不一定位似 D.对应点的连线交于一点

3.如图,矩形OABC的顶点坐标分别为O(0,0),A(6,0),B(6,4),C(0,4),画出以点O为位似中心,矩形OABC的位似图形OA’B‘C’,使它面积等于矩形OABC面积的 ,并分别写出A’、B‘、C’三点的坐标.

4.印刷一张矩形的广告牌,如图,它的印刷面积是32dm2,上下空白各1dm,两边空白各0.5dm,设印刷部分从上到下的长为xdm。四周空白处的面积为Sdm2.

(1)求S与x的关系式;

(2)当要求四周空白处的面积为18dm2时,求印刷这张广告牌的纸张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3)在(2)的条件下,内外两个矩形是位似形吗?说明理由.

篇7: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培养动手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以及数学说理的习惯和能力。

2、通过各种图形的旋转,体验感受图形旋转的主要因素是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物体的平行移动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物体的旋转的现象:宇宙中的星球运动 ,微观世界里的粒子运动 ,生活中的运动。

在下图中图形都可以看成是由一个或几个基本平面图形转动而产生的奇妙画面。

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

这些图形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而形成的新图形。

如图,单摆上小球的转动,由位置P转到位置P′,像这样的运动就叫做旋转,这悬挂点就叫做小球旋转的旋转中心

旋转的概念:

注意:图形旋转时,每个点都按相同的方式旋转相同的角度 ,但每个点所经过的路线不同。

练习:1、下列现象中属于旋转的有( )个

①地下水位逐年下降;②传送带的移动;③方向盘的转动;④水龙头开关的转动;⑤钟摆的运动;⑥荡秋千运动。A.2 B.3 C.4 D.5

2、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中央的紫荆花图案由5个相同的花瓣组成,它是由其中一瓣经过几次旋转得到的?

二、探究归纳

如图(1),点A绕着点O转过80°到了点A′的位置,那么点A′与点A称为对应点,点O就是旋转中心,而∠AOA′的度数等于旋转角度80°。

如图(2),线段AB绕着点O转过60°到了线段A′B′的位置,那么线段A′B′和线段AB称为对应线段,而点B′和点 是对应点。

如图(3),△AOB绕着点O旋转45°到了△A′OB′的位置,那么图中旋转中心是点 ,旋转的角度是 ,对应点是 ,对应线段是 ,∠A与∠A′称为对应角,图中对应角还有 。

归纳 旋转中心在旋转过程中 ,图形的旋转是由 、和 决定的。

三、操作探索活动

1、将△ABC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到△A ′ B′ C ′的位置,度量∠AOA′ 、∠BOB′ 、∠COC′的度数, 线段AO与AO′,BO与BO′,CO与CO′的长度。

你发现了什么?△ABC与△A ′ B′ C ′是全等三角形吗?

思考:图形的旋转和图形的中心对称有什么关系?

四、实践应用

例1已知A点与点O,画出点A绕着点O旋转30°后的点A′

1、已知线段AB与点O,画出线段AB绕着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80°后的图形。

2、已知△ ABC和点O,画出△ ABC绕着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80°后的图形。

3、若改成多边形呢?你能总结出旋转作图的方法吗?

完成课本P58“例1、例2”

例2思考课本P60“交流与发现”,并完成“例4”

练习: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BC边上一点,△ABD经过旋转后到达△ACE的位置。

(1)旋转中心是哪个点?(2)旋转了多少度?

(3)如果M是AB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旋转后,点M转到了什么位置?

五、巩固提高

1、课本P74练习第1,2,3题

2、如图,△ABD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成△ACE,写出图中的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线段以及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并试着写出图中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指两个三角形中的边和角).

3、长方形ABCD中,连结BD,将△ABD旋转到△CDB处,写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

六、课堂小结

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图形旋转的有关要点:

(1)图形的旋转是将一个图形绕着一点顺(逆)时针转过某个角度;

(2)旋转中心在旋转过程中保持不动;

(3)图形的旋转是由旋转中心和旋转的角度决定的。

七、作业布置

课本P78习题15.2第1,4题。

篇8: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角平分线及中垂线的定义(用集合的观点解释)

2、在一张透明纸上画半径分别1cm,2cm,3.5cm的圆,同桌的两个同学将所画的圆的大小分别进行比较(分别对应重合)。并回答:这些圆为什么能够分别重合?并体会圆是怎样形成的?

二、讲授新课: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木条照课本演示圆的形成,用圆规再次演示圆的形成。

分析归纳圆定义:

在一个平面内,线段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其中固定的端点叫做圆心,线段叫做半径。

注意:“在平面内”不能忽略,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2、进一步观察,体会圆的形成,结合园的定义,分析得出:

① 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的距离等于定长(半径)

②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以定点为圆心,

定长为半径的圆上。由此得出圆的定义:

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例如,到平面上一点O距离为1.5cm的点的集合是以O为圆心,半径为1.5cm的一个圆。

3、在画圆的过程中,还体会到圆内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小于半径,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都在圆内。

圆的内部是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同样有:圆的外部是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4、初步掌握圆与一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⑴已知图形,找点的集合

例如,如图,以O为圆心,半径为2cm的圆,

则是以点O为圆心,2cm长为半径的点的集合;

以O为圆心,半径为2cm的圆的内部是到

圆心O的距离小于2cm的所有点的集合;

以O为圆心,半径为2cm的圆的外部是到

圆心O的距离大于2cm的点的集合。

⑵已知点的集合,找图形

例如,和已知点O的距离为3cm的点的集合是以点O为圆心,3cm长为半径的圆。

5、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上,点在圆内,点在圆外。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与点到圆心的距离的数量关系如下:

设圆心为O,半径为r,点P到点O的距离为d,则有

点P在圆内 OP>r

点P在圆上 OP=r

点P在圆外 OP

例1:求证:矩形的四个顶点在以对角线的交点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

〈分析〉证明多点共圆,由圆的定义知道,即要证明点A、B、C、D到点O等距离。

三、巩固练习:

1、已知△ABC中,∠C = 90 ,AC = 2cm,BC = 4cm,CM为中线,以C为圆心, cm长为半径画圆,则A、B、C、M四点中在圆外的有

在圆上的有 ,在圆的内部有 。

2、课本P

3、我们学过的所有顶点共圆的图形还有那些?

33.5 O

四、课后小结:

1、圆的两种定义

2、圆的内部,圆的外部的定义

3、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4、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点到圆心的距离的数量关系

5、多点共圆的证法

五、布置作业:

课本P 1、(1,2)、2、3、4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圆的概念的探讨,深入地了解圆的形成,从而使学生脱离在小学时的对圆的肤浅认识,掌握圆在初中的知识里更完整的定义。

在教学重点上关键让学生了解圆的两点,简单的说,到圆心距离等于半径的点在圆上,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在圆的概念的引入时,首先利用集合的语言去解释圆,例如像前面学过的角平分线及中垂线的集合定义,然后利用图形的画法理解圆的定义,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教学的讲授中,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演示圆的形成,要了解画一个圆的两个必需条件:定点和定长;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圆的概念,同时,还会体会到圆的内部和外部的意义,并能等同的用集合的定义解释内部和外部,从而又能引出一个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么,学生会在一系列的过程中更清楚的认识圆的定义,更完整的了解圆。例题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多点共圆必须要以定义为依据,并能探索其他的所有顶点共圆的图形。

总之,本节课主要是以教师的引导和讲授为主,通过学生的自我演示去了解圆的形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上总的框架先探索研究后理解应用.

篇9: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 学生的活动 教学反思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提出问题:卖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3、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并问:12×3怎样计算?

4、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5、出示第二个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6、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计算:15×3

与12×3有什么不同

7、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三、练习。

完成P3第1~4题

1、2题可独立完成。

2、4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适当的辅导。

四、评价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12×3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计算方法。教师板书:10×3=30 2×3=6 所以12×3=36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尝试解答。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以用笔算的计算顺序来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须掌握扎实,多复述。

做完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 15×3=45

10×3=30 2×3=6 10×3=30 5×3=15

30+6=36 30+15=45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 学生的活动 教学反思

一、复习。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习。

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1~6题。

1、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

第2问有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教室可组织小组进行交流

3、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再比较,哪些题还有其他方法?

4、本题数字信息较多,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个别辅导。

5、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

6、爸爸的年龄学生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妈妈的年龄,可给与一定的提示。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

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因数的变化。

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可以请求教师帮助。

学生弄清楚运算顺序后再解答,最后订正。

先独立思考,在完成题目。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篇10: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探索、归纳、应用”等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与验证。

教学准备:

量角器 各种类型的三角形(硬的纸板) 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三角形,

师:对于三角形你有哪些认识与了解。

生: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叫三角形。

师:介绍内角、内角和

三角形中每两条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生:三个。

师:这三个角的和,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你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我通过直角三角板知道的

生2:我通过长方形中四个角都是直角,是360度,三角形是长方形的一半,所以是180度

生3:我预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

师:是不是向他们说的一样,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

二、自主探索,进行验证

师:你打算怎样验证呢?

生1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加一加看看是不是180度 生2:把三角形撕下来

师:怎么撕?象这样撕吗?(作乱撕状),能说的详细些具体些吗? 生2:(补充),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看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角

生3:把三个角顺次画下来也可以

生4:拼一拼的方法

师:好!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 师:CAI多媒体课件展示操作要求:

合作探究:

1、每四人一组,每组至少选两个三角形,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

2、看那个小组验证的方法新、方法多

师:在巡视,并进行个别操作指导

三、交流探索的方法和结果

孩子们探索的方法可能有三个:

生1:一是用量角器量各个角,然后再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用这种方法求的结果可能是180度也可能比180度小一些,也可能比180度大一些。

生2:二是用转化法,把三角形中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由此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生3:三是折一折,把三个角折在一起,折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由此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四、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师:孩子们,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到底是多少度呢?

生:180度。

五、拓展应用

1、基础练习

2、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六、课堂小结

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推理是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复习,随后教材中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动态情境,导入了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内角和”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学中安排了3个活动,通过这3个活动体验“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性质的探索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可能从各种渠道已经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所了解,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数学活动体验,理解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使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更深刻。经过不断的课改实验,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直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

2.能力方面: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

三、教学方法

渗透猜想——验证——结论——应用——拓展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会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是探索和验证性质的过程。

四、教具学具

三角板、量角器、剪刀、白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猜猜它是谁?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 (打一几何图形)三角形(板书) 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回答。(互相补充) (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它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 形的内角。

2、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跟三角形的角有关的游戏。只要大家说出三角形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能猜出第三个角,你们相信吗?

要求每个4人小组拿出本组预先准备的学具袋。(内含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包括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至少各一个,且要求大小不一。)

3、活动——量一量:每人任意拿出一个自己带来的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并写在三角形中。(独立完成,非小组合作。)

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事先向学生说明误差仅为3、4度左右。)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到底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秘密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来揭开这个秘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拿出两个三角板,问:它们是什么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两个三角尺,在小组内说说每一个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习用具,度数也是非常清楚,通过计算学生熟悉的三角板内角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2、探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可能是180°)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那就请小组共同计算吧!将学生采用分组的方法分成锐角三角形组、直角三角形组、钝角三角形组、等腰三角形组,各组在白纸上任意画三角形,并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由组长统计记录员记录各组的内角和情况。

(3)小组汇报结果。

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测量计算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设计意图】学生任意画的三角形,有大的、有小的,有各种类型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都亲自动手动笔算出内角和。这个探索过程简单学生又容易接受。

3、操作验证

(1)动手操作,验证猜测。

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能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吗?(先小组讨论,再汇报方法)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验证方法、结果。

学生放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看。(剪拼、撕拼、折拼)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撕拼和折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证实三角形内角和确实是180° ,测量计算有误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拼成一个平角,形象、直观地说明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

5、辨析概念,透彻理解。

(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学生有的答360°,有的180°.)

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这两道题都有两种答案,到底哪个对?为什么?(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

大家可以在小组内用三角尺拼一拼,也可以画一画,互相讨论。

学生发现: 三角形不论位置、大小、形状如何,它的内角和总是180°

(三)小结

刚才同学们用很多方法证明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课件)

1、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在三角形中,已知∠1=85°,∠2=65°,求∠3。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是:90°、75°、25°。( )

(2)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 )

(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 )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等于90°。 ( )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 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2)交通警示牌“让”为等边三角形,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

4、拓展练习。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课件)

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看谁能找到方法。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感受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

1、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o。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说一说在预习课中操作的感受,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故事引入。一天,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的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

1、活动一、比一比

2、活动二、量一量

(1)什么是内角?

(2)如何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4)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度。

3、说一说,做一做。

(1)我们把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一看会是怎样的。

(2)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 )度。

四、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内容)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26°,它的顶角是( )。

2、长5厘米,8厘米,( )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三角形具有( )性。

4、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第三个角是( ),这是一个( )三角形。

5、按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6、交流学案第三题。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五、点拨升华

任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七、拓展提高

妈妈给淘气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顶角是40°,它的一底角是多少?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 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

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带领学生对屋子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们想到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既活跃了现场气氛,也为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主题图

1.导入

2.研究分类标准

(二)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的分类

2.学生汇报

①将研究的分类结果展示到黑板上。

②学生汇报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

3.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①学习定义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练习说一说。

②做一做

依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请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③认识三种三角形的特点

a. 三种三角形角的特点

④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完成第一题(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

⑤小结,板书韦恩图。

4.学生汇报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①认识等腰三角形

②学习各部分名称

③做一做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④认识等边三角形,了解它的特点

谁能完整地说说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⑤做一做

三、看书质疑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一)填空

1.( )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

(二)判断下面说法正确吗

1.一个三角形里有一个锐角,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

3.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 )

4.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 )

(三)信封游戏

猜猜看,信封里藏的是什么三角形?

(四)折纸游戏

你能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篇11: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和平行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情感目标:认识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重、难点

1、用电子图(格子图)画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2、图形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角

1、特点:1个顶点。2条边

2、分类

锐角:比直角小。

直角:三角板上有一个直角。

钝角:比直角大。

3、判断角的方法

和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二)四边形

1、长方形特点

①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在一个长方形中画一个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

2、正方形特点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平行四边形特点

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三)基础练习

1、一个角有个顶点,红领巾有()个角。

2、所有三角形都有()个角,()条边。

3、()和()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正方形的( )边都相等,长方形()边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

5、把锐角、钝角、直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6、数学书95页第5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7、数学书第95页第6,7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四)变式练习

判断?

1、用放大镜看直角,直角变大。

2、角的两条边越长,角越大。

3、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只有两个角是直角。

5、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对边相等。

问答题?

在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里面画一个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操作题?

1、在点子图中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2、以给出的点为顶点,画一个锐角。

3、在给定的边上画一个钝角。

(五)提高练习

1、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只剪一刀,剩下的图形可能有几个角?

2、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角?

篇12: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1

这节课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悟学习知识。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使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多元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学习数学。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解决生活中如何确定车站的位置,就是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强化与理解,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整个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完成,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垂直线段距离最短的问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采用通过实践“悟”的教学,让学生从实践的过程中自觉领悟互相垂直的概念。先让学生用两支铅笔摆,再画出自己摆的图形,从生活中抽象出互相垂直的图形。从上课看来,互相垂直的直观图形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印象,这是一种为学生提供的凭直觉感悟的过程。悟后让学生实践,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书观察,学生得出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先沿边对折一次,然后沿折痕对折,也可沿对角线对折,就可以得到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折的时候,出现了有的同学折得很复杂,出现了很多折痕,由学生自己展示哪些折痕是互相垂直的。学生悟出结论: 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备条件是:在同一平面内相交、交角成直角。总之,这节课采取选择贴近学生思维的素材,通过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知识。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将解决互相垂直的知识置于实践操作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相交等知识结合起来。

这节课存在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1)学生用三角板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不难,但过直线上一点和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太难,我一一进行指导有的同学还是画不准确。(2)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讲不讲,是让学生有较清晰的理解还是有一种模糊的意识就行了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2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大数的改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在下面○里填上>、<或=,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999○1010 601○564 687○678

提问

1.第一组两个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三位数与四位数比,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因为三位数比一千小,四位数大于或等于一千。)

2.第二、三组数都是三位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两个三位数比较,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相同,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是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1.出示例题。

提问

①五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六位数位是什么位?七位数位是什么位?

960万和166万,谁大谁小?

9600000>1660000。(板书)

①这两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这两个数都是七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③两个数左起第一位百万位上分别是9和1,

由此来看,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较。

③同学们推想一下,七位数与六位数比较呢?八位数与七位数比较呢?那么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怎样比较大小呢?

(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七位数比六位数大,八位数比七位数大。)

出示第二组数:120,450000。

提问:谁大谁小?

启发学生逐步总结出完整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提问

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怎么比?

②如果位数相同怎么比?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比较两数大小方法的结语,举例说明。

教师说明:“位数”是指一个数用几个数字写出来的(最左端的数字不能是0),有几个数字就是几位数。如99864是五位数,101010是六位数。“左起第一位”是数位,数位是指一个数中的数字所占的位置。如 99864左起第一位是“9”,“9”是在万位上,101010左起第一位是“1”,“1”在十万位上。“数位”与“位数”是不一样的。

练一练

(1)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是怎么比的?

70080○70101 98965○100000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40400 400400 44000 50004

指导学生做第(2)题时,先比较位数的多少,再把位数相同的几个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这四个数排成一竖行,相同数位对齐。如

可以看出:400400,40400最小。再把它们从小到大编成序号,按序号进行排列:40400<4400<50004<400400就不容易错。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出示50000,让学生读数。

教师指出:这是一个整万的数。像这样整万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比较简便。

提问:万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几个0?

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例如 50000写成 5万,或 50000=5万。又如 1800000写成 180万,或 1800000=180万。

练一练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250000

(2)3200000

(3)1994年我国共生产自行车40450000辆。

其中第(3)题强调单位名称,即4045万辆。

(三)巩固反馈

1.总结性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怎样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3)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发展性练习。

指导学生做10页2、3题。

第3题指导性提问

(哪个数最小,哪个数,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3.课后练习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以后,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虽然内容不十分集中,但与过去学过的旧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采用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出新方法。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分两段提出课题。

第一层次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由复习万以内数比较大小,引伸到比较亿以内两个整数的大小。分成位数不同和位数相同的两种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是学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第三个层次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训练强化所学新知识,并适时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教学中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中的练习进行适当地指导。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和数的改写

比较方法: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起。

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3

教学目标:

1. 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能比较数的大小。

2. 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 培养同学们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较大数据单位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 师:让大家通过网络收集一些数据,在这些数据中,有的数据后面有“万”,有的“亿”,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2. 出示中国地图。

3. 提问:我国的陆地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960 0000平方千米。

4.师: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请说一说。

出示四个数据

(1) 黑龙江省土地面积约450000平方千米。

(2) 江苏省土地面积约是10 0000平方千米。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1660000平方千米。

(4) 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20000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

二、结合实际背景,体会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1.师:大家在读写这些数的时候,有些什么感受?

2.再比较分析一下课前我们收集的资料上的数据的特点,如果为了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么进行改写。

三、探究改写方法。

1.师:你知道这些数据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吗?

它们是以“一”为单位,一般以“一”为单位是不写计数单位的,怎么把这些单位是“一”的数进行改写呢?

2.分小组讨论,探究改写方法。

3.观察这些数据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960 0000=960万 45 0000=45万

166 0000=166万 10 0000=10万

122 0000=122万 100 0000 0000=100亿

3 0000 0000=3亿

师:为什么同样的数据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四、比较大小。

1.让学生思考一下,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是怎么比较的,并在小组内交流。

2.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和语言表达出来,并集体交流。

五、试一试。

1.读出下面各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在排列大小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排列的方法。

2.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3.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六、练一练。

1.开发大西部。

练习本题时,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数据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2.海洋资源。

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3.把下图中的点按数的大小从小到大连接起来。

对于不同的数据比较,学生可以先统一写法,再比较;也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

960 0000=960万 45 0000=45万

166 0000=166万 10 0000=10万

122 0000=122万 100 0000 0000=100亿

3 0000 0000=3亿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准备:

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写方法

1. 出示中国地图,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

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3. 完成试一试第1、2题:进一步巩固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与应用

练一练第1题: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作业

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 = 960 万

10000000000 = 100 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篇1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所学额统计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描述、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简单的统计

难点:根据统计数据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知道还有谁和你一天过生日吗?你想知道那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最多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统计我们班同学的生日情况。

2、实践操作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知识,不仅知道了怎样收集数据,还学习了很多统计的方法,下面请你在的小组讨论交流,怎样统计同学们的生日情况。

(1)小组交流

先收集同学们的生日数据,(同学们可以用写字条的方式,由小组长收集交给老师,也可以组长举手统计……)

再整理数据(举手统计,画正字统计,画其他符号统计等等)‘

最后全班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方便大家共同整理,老是把12个月的表格贴到黑板上。

全班同学生日情况统计表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2)贴一贴

说出自己的生日月份,到组长处取彩色小圆片,并贴到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3) 整理数据

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数据,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结果

(4)说一说

根据数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小熊文具店(书96页1题)

2、汽车的快慢(书96页第2题),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3、喜欢的动物。(书96页第3题)能够准确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4、下面是丁丁小组14名同学喜欢看的漫画书统计情况

西游记 熊出没 喜洋洋和灰太狼

3人 5人 ( )人

(1)补充完表格

(2)看了上面的表格,你知道喜欢看( )的人最多,喜欢看( )的人最少

(3)买一本《熊出没》9:00元,买6本需要( )元。

(4)买一本《西游记》要18元,买一本《喜洋洋和灰太狼》要9元,买一本《熊出没》9:00元,丁丁带了40元去买这三本漫画书各一本,他的钱够吗?

篇14: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的笔算,能够熟练运用口算、竖式笔算进行计算,会估计物体数目。

能力目标: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复习重点

竖式笔算、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复习难点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加减法

1、口算加减法

把整百整十数看成整整百数和整十数的和,然后相加减。

1、计算的方法

(1)竖式计算

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十。

(2)加法:减法验算,或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

减法: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2、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

(三)基础练习

填空题?

1、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 )。

2、甲数是700,乙数是125,这两个数的和是( ),差是( ) 。

3、的三位数与的两位数的和是( ),差是( )。

数学书93页第9题(6道计时计算)?

数学书第93页第10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四)拓展练习

1、罐头:每盒5元 饼干:每包4元 面包:每袋6元

(1)买6包饼干和1盒鱼罐头,一共需要多少元?

(2)小明带了20元钱,买了2袋面包,还剩多少钱?

2、水果店原来有123千克苹果,又运来589千克,现在有多少千克苹果?

3、火车上有乘客803人,到了一站后,下车320人,上车412人,火车上还有乘客多少人?

4、图书馆有故事书345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少112本,科技书有多少本?故事书和科技书一共有多少本?

(五)提高练习

1、红红的奶奶今年的岁数是最小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两位数,再减去一个的一位数,你知道红红奶奶今年多少岁吗?

2、小明做了一道加法题时,把个位上的1看成7,把十位上的6错看成9,结果和是75,那么正确的答案应是多少?

3、儿子今年6岁,妈妈今年30岁,再过5年,妈妈比儿子大多少岁?

篇15: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的意义,掌握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进而提问学生:在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 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 (2){-4,2.5,-1.5,3.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的概念.教学中,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篇16: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

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同步画,学生概括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 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 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1)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 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纠正后板书.

2.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向学生提出问题:上为什么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呢?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结合温度订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知道三要素的重要性,了解三者缺一不可,认识和掌握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的依据.

学生活动: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讨论.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2)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对不对?为什么?

(2)下列所画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不准讨论,想好后举手回答.

让其他学生对其回答进行评判,对确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给予讲解.

【教法说明】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的概念.

答案:(2)①缺原点,②缺正方向,③不是射线而是直线,④缺单位长度,⑥提醒学生注意在同一数轮上必须用同一单位长度进行度量.⑤⑦是,同时⑦为学面直角坐标系打基础.

4.有理数与上点的关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来表示.

例1 画一条,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1,5,0,-2.5, .

学生练习: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然后在上标出各点,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教法说明】让学生动手自己画,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1是把给定的有理数用上的点来表示,完成由“数”到“形”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出示投影4)

例2 指出上 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学生举手回答

解:A表示-3;B表示 ; C表示3;D表示 ;E表 .

【教法说明】例2是让学生说出上的点表示的有理数,完成了由“形”到“数”的思维过程.例1、例2从各自不同的两个侧面,体现出数形结合,渗透了数形之间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5.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5)

①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②将-3, ,1.5,-6, ,2.25,,-5,1

各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教法说明】①题由点读数练习,②题由数找点练习,进一步巩固加深本节所学的内容.

(三)归纳小结

师:①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章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运算都是结合进行的.

②掌握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以后再研究.

八、随堂练习

1.判断题

(1)直线就是( )

(2)是直线( )

(3)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来表示()

(4)上到原点距离等于3的点所表示的数是+3( )

(5)上原点左边表示的数是负数,右边表示的数是正数,原点表示的数是0.( )

2.画一条数轮,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5,0,+3.2,-1.4

九、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第56页1、2.

(二)选做题:课本第56页及第57页B组l.

(三)思考题:

①在数轮上距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_

②在数轮上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

【教法说明】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发展不尽相同,所以分层次地布置作业 ,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他们都能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并使部分学生能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十、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数豆子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十六》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乘船(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套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下册第五部分内容中的第三课时《发新书》 教学案例(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丁丁学写字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龙眼和山里红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16篇)】相关文章: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3-07-16

北师大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试题2022-10-01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2-12-15

2022年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2-12-08

《语文天地二》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2022-06-30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023-10-08

统计天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2022-04-30

初步认识角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2023-03-28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2022-07-19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2-09-2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