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共17篇))由网友“百香青柠柚子茶”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推导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bh
五、练习
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3读作a的立方。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
六、小结:
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研究。
篇2:长方体体积的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本第29~31页的内容,课本第30页的例1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5~6题)。
学习目标: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具运用: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二、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篇3:长方体体积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46页~47页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长方体与长、宽、高之间关系的过程,理解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从属关系,理解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4、经历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关键:运用教学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块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 计算下列长方形的面积。
练习要求:
(1) 学生独立计算各长方形的面积;
(2) 全班反馈。
2、 说一说。
教师:你认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需要哪些条件? 通过问题回答,使学生懂得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长、宽有直接的关系,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必须已知它的长和宽的长度。
二、探索新知
1、 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今天,我们要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板书课题:长方体的体积。
教师:请你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随后,电脑课件演示,如:
比较图1、图4体会到:长、宽相等的时候,高的值越大,体积也越大;高的值越小,
体积也越小。
比较图2、图5体会到:长、高相等的时候,宽的值越大,体积也越大;宽的值越小,体积也越小。
比较图3、图6体会到:宽、高相等的时候,长的值越大,体积也越大;长的值越小,体积也越小。
教师:体积与长、宽、高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从而,使学生肯定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决定于它的长、宽、高的长短。
(这里课件动态演示长方体体积相关的三个条件的变化,一是长方体宽、高不变,长变;一是长方体长、宽不变,高变;一是长方体长、高不变,宽变。通过课件动画和色彩上的区别,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观察体会长方体体积大小与哪些条件有关。为进一步探索长方体体积做好铺垫。)
2、 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请学生取4个、6个、12个正方体块,分别摆出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记录这些长方体的体积的长、宽、高。
(2)反馈,课件同步演示
第一组:用4个小正方体拼长方体。
第一种:
体积是多少?
长是多少厘米?
宽是多少厘米?
高是多少厘米?
记录: 长 宽 高体积
4 1 1 4
第二种:
体积是多少?
长是多少厘米?
宽是多少厘米?
高是多少厘米?
记录: 长 宽 高体积
21 2 4
(通过课件动态演示用四个小正方体拼长方体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更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
第二组:用6个小正方体拼长方体。
第一种:
体积是多少?
长是多少厘米?
宽是多少厘米?
高是多少厘米?
记录: 长 宽 高体积
6 1 1 6
第二种:
体积是多少?
长是多少厘米?
宽是多少厘米?
高是多少厘米?
记录: 长 宽 高体积
31 2 6
(这组同样通过课件动态演示,使教学内容更具体、形象、直观,使学生更容易体会。)
第三组:用12个小正方体拼长方体。
(同上)
(通过上面三组flash动画的动态演示,使抽象的立体图形在上下、前后、左右层层拼摆的过程中,让学生很容易理解长方体体积所包含的体积单位及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引发了每一个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3) 整理数据,发现规律(课件演示)。
通过观察、交流,让学生发现规律,板书如下:
长 宽 高体积
4 × 1× 1 = 4
2 × 1× 2 = 4
6 × 1× 1 = 6
3 × 1× 2 = 6
12 × 1× 1 = 12
……
从而发现:长方体所包含的体积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由此归纳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 ×宽 ×高
这时,教师再提出: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V=a ×b ×h 或 V=a b h
(以上环节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验证结论-----概念形成的过程,建立了对长方体体积正确的认知。同时在图形位置、数量及长、宽、高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长方体体积的全面认识,从而使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提升。)
(4) 知识迁移,归纳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教师: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呢?
课件演示,学生观察、交流后归纳: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同样,教师再提出: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a表示棱长,那么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怎样表示?
V=a ×a×a或 V=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 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体摆成如下的图形,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课件出示)(此题在教学中若教师用笔画图,不但耗时而且还会不标准、不美观,通过计算机课件来出示,不但快捷,而且能解决所有的这些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计算体积。
(课件出示)(效果同上)
3、 一个药盒长6厘米,宽和高都是3厘米。现有一个长12厘米,宽6厘米,高6厘米的
纸箱,内侧的尺寸如图,这个纸箱中最多能放多少盒药?
(课件演示)(此题在大纸盒内摆小药盒,用实物演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纸盒是不透明的,学生看不到纸箱里面的摆放过程,而这里利用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横摆、竖摆、侧摆这三种方式,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感。)
四、精彩活动,拓展延伸。
我说你搭。
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
(课件操作)(此题让学生在电脑课件中用拖拽的方式进行拼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活动的参与性,不但创设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共同研究交流的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五、数学万花筒。
(课件演示)(把教材内容用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既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研究交流。)
〔总评:课堂上,老师力图将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变成动态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变(长方体长宽高中两量不变,一量变)、摆(分别用4个、6个、12个小正方体摆长方体)、思(探索长方体体积规律)、搭(任意拖拽搭长方体)、悟(在大长方体中摆小长方体需要考虑摆的方式)等探究活动中,将抽象的立体图形通过动态演示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数学,感悟数学,不仅突破了本课中的重难点,而且使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提升。〕
篇4: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在观察、比较中,感知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它的长、宽、高有关。通过具体操作,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及合作学习能力,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个人及小组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勇于探索的品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较,引入课题
1、(出示两个不同的物体)这两个物体谁比较大?我们比的是他们的什么?体积指的是什么?
2、下面的图形都是由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3、(出示包装盒)大家认识它吧?它是什么形状的?
它的体积多大呢?请你估一估,猜猜它有多大?(生猜测,附带体积单位。)
要使他说得更准确,我们得来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吧,板书课题:长方体的体积。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探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
1、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和那些因素有关。
师:我们都知道长方体有六个面,这6个面可能是什么形?
学生口答。
大家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学生回答)那么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生猜测)
老师这里有几组长方体,(课件出示)大家看,这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都有关系。)
2、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推导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师: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接下来,让我们在实验中来研究一下。(每组准备12个小正方体)先来听一下实验要求。
(1)摆一摆:四人一小组,用2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木块,每人摆出一个长方体(尽可能不同)请组长给长方体编号(1)(2)(3)(4)
(2)看一看: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记录它们的长、宽、高,填在表中。(给每组发一张课前准备好的如下表格)
(4)想一想:观察表中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再联系数体积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谈一谈。
(5)汇报交流,发现总结长方体体积公式
师:观察表格,所用小正方体的个数和长方体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我们组发现:长方体体积与数出的小木块的数量相等。
师板书:长方体体积=数出的小木块的数量
师问:再看看所用小正方体的个数与所拼接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
生:所用小正方体的个数正好等于长乘宽乘高的积。
师:那么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小正方体的个数,小正方体的个数正好是长×宽×高的积,你能总结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6)课件演示公式的推导过程
如果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那么这个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师板书:V=abh
(7)根据这个公式,要求长方体的体积,需要知道长方体的什么?
同生们学会了总结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真是了不起,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今后在学习上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学习。
3、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1)师问:那么课前的包装盒,怎样才能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呢?(全班动笔做一做。)
(2)师:同学们学习效率可真高,这么快就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么,你们能帮冰柜司机解决这个问题吗?(课本练习43页)
三、知识延伸,拓展思维。
1、课件出示正方体。
师提问:这个图形是什么,有什么特征?你能结合刚刚长方体体积公式,想想如何计算正方体体积,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2、学生讨论后得出,师课件出示并板书: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V=a×a×a=a3
强调: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师介绍:a3读作“a的立方”
课件出示:一块正方体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交流。
四、巩固提高
1、有一本新华字典,它的长、宽、高分别是2分米、1分米、0.6分米.这本字典重多少千克?(每立方分米重500克)
2、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长的一半,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五、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布置作业
课外实践:找一个长方体实物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并计算它的体积。
篇5:长方体体积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知道公式的字母表达式, 能正确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在摆长方体、整理数据、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件2、3】:
1、体积是指什么?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设计理念:“温故而知新”)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课件4】“天天乐”娱乐场要修建一个游泳池,请你帮忙算一算,应该挖多少土呢?这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系呢?(体积)
(设计理念: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与求知的欲望。)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5】
1、学生拼摆长方体分小组探究:每一组都用40个小正方体(棱长1厘米)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它们的长、宽、高,并完成记录表。
(设计理念: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所以我设计了此环节。)
2、操作验证,归纳提升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记录数据,填入下表【出示课件6】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思考这些数据与长方体
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出示课件7】从而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并【出示课件8】说明用字母表示体积公式的方法。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自己归纳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这样虽然会走一些弯路,但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了学习过程,他们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 = a×b×h= abh
四)讲解例1:
【出示课件9】例题1:
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厚的含义。告诉学生厚就是高的意思。学生分组交流,师板书解题过程。
(设计理念:让生学会正确书写解题过程,正确使用体积单位。并提高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91页练一练的第1、2题【出示课件10、11】
【设计意图】这样的练习意在面向全体同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
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2、变式练习【出示课件12】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91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3、课后作业【出示课件13】
让学生课下做91页练一练的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再次提高认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全课总结
【出示课件14】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现在你们能解决刚开始上课时提出的修建游泳池挖多少土的问题了吗?
教师带领同学回顾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提供修建游泳池需要的已知量来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还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深入体会了长方体体积的核心概念。】
四、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例1:24×12×6=1728(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728立方厘米
篇6:长方体体积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大家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促使学生从一维到三维的发展,让学生深切感悟体积 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每组若干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与“体积”有关的知识。(板书:体积)
2.说说对体积有哪些了解,并说说什么叫做音箱的体积,什么叫做空调的体积。 3.比较空调和音箱哪个体积大,再比较两个体积近似的长方体。
过渡: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出来,就需要计算出长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长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 探究明理
明确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课件)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2.探究体积计算方法
(1)动手操作,填表
(3)汇报,揭示:长方体的体积 = 长×宽×高
(4)教师结合课件演示小结:长是一排有几个体积单位,宽是有几排,高表示几层,“长×宽”表示一层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再乘高求出几层共有多少个体积单位,所以长方体的体积 = 长×宽×高,用字母表示为:v = a × b × h(板书公式)
(5)巩固练习:
一个长方体,长7cm,宽4cm,高3cm,它的体积是多少?
V=abh
=7×4×3
=84(cm3)
答:它的体积是84cm3。
3.探究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1)(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 × a × a = a3 (板书)
(2)巩固练习:
一块正方体石料,棱长是6dm,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V =a3
=63
=6×6×6 =216(dm3)
答:这块石料的体积是216 dm3。
4.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一般计算公式
(1)课件演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给出底面积的概念。
(2)课件演示教材第43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高和体积的关系。(3)概括一般公式: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Sh(4)巩固练习:
利用公式V=Sh计算:
a、棱长为5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
b、长、宽、高分别为9分米、1.5分米、2分米的长方体的体积。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一题。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5m,横截面的面积是0.06m2。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四、反思提升,总结全课
谁来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 =a×b×h=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a×a =a3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篇7: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回顾:物体的体积概念和单位。
2.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提问长方体的体积该如何计算。
(二)生成新知
1.操作转化
提问:长方体的体积与哪些数据有关?引导学生通过数组成几个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记录、整理数据。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学生操作预设:学生数面前长方体时在数小立方体时和同组其他同学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数小正方体,从左往右依次数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生在实验后对数据的记录不够工整,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将所得数据参考教材中的方格进行填写。
学生汇报展示,总结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
2.操作探究,验证猜想
提问: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来摆一个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的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
3.总结概括
问题:你能写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总结并板书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三)巩固提高
1.课件展示不同长、宽、高的长方体,组织同学们计算各个长方体的体积。
2.展示两个具体的长方体,比较那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在生活中,找两个长方体并量出它们的长宽高,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四、板书设计
篇8: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
1升(l)=1立方分米(dm3)
1升=1立方分米
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cm3)
练一练:
1.8l=()ml;3500ml=()l;15000cm;3=()ml=()l;1.5dm3=()l
(4)小组活动:
(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40(立方分米)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西红柿的体积=350—200=(ml)
=(cm3)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
4、提高题:p55、16
五、作业: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设计第五课时容积相关内容:课题六: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小数乘整数《2,5倍数的特征》教学实录《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案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简单立体图形的组合.
篇9: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 “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长
方
体
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
体积(立方分米)
5
1
2
4
3
5
10
2
4
正
方
体
棱长/米
体积(立方米)
6
30
0.4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 ( )
② ( )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六、板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 “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长
方
体
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
体积(立方分米)
5
1
2
4
3
5
10
2
4
正
方
体
棱长/米
体积(立方米)
6
30
0.4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 ( )
② ( )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六、板书设计.
篇10: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正方体体积公式以及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归纳为“底面积×高”的过程。
2、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理解体积公式“底面积×高”的实际意义,会利用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在把长方体体积计算迁移到正方体体积计算及公式归纳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其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2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探究正方体体积公式:
问:通过计算2号长方体的体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1)这个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实际上它是一个正方体。
(2)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
(3)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体积,用a表示它的棱长字母公式为:V=a
教师提示:a也可以写作“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板书)
三、议一议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有什么相同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如果用S表示底面积,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
V=Sh
四、巩固练习
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板书设计: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a3 V=Sh
篇11: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生以前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掌握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这是下一步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操作,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而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与探究为主,教师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原有知识体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内容来为新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用学具手势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
2.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利用动画演示把它们切割成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是怎样知道的。从中使学生体会到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生活中遇到的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问题,多数不能切开来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行不通,又该怎么办?这样就在学生心里形成了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强烈愿望。
(二)操作想象,探索公式。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首先吸引学生,刺激感官,启迪思维,提高兴趣,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也是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走向抽象。
具体的过程是: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边摆边在表格里记录:长、宽、高和体积
(2)汇报交流,学生在事物投影上演示讲解,教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
(3)请学生观察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这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充足的讨论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各抒已见,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共同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4)用字母表示公式,要注意书写形式的指导。
(5)完成例1,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且在刚才的实验操作中,也有学生摆出了正方体,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注意的是用字母表示公式时,使学生明确三个a相乘也可以写成a3,3写在a的右上角。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4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做第4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拓展运用:
完成练习七第5—8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求体积应先量出它的长、宽、高,再进行计算。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质疑解惑。
(1)谈收获: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质疑解惑:还有什么疑问。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篇12: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
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25—26。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方法
及手段本课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从中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预习阅读书本25、26页,并初步理解解
教学环节设计
一、以旧引新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通过操作、观察、猜想来认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师: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要求四人小组内每人摆出的长方体各不相同。
师:将摆出的长方体放在桌上,并编号。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将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依次记录在表格中。
引导学生依次去数每个长方体中包含的小长方体的个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问?观察表格中的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再联系刚才数出它们体积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讨论,我们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呢?
依次出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问: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师: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与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样吗?
2、验证、交流后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字母公式。
通过刚才操作过程中的发现,同学们能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吗?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通过交流得出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问: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长、宽、高(出示如教材所示的长方体的直观图),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交流得出:V=abh.
3、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联系,得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师: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交流得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重点理解的含义,进一步明确的读法、写法。
做“试一试”。
作业做“练一练”。
做练习六第2题
课堂作业:做练习六第1、2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
篇13:《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理解了长正方体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求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计算公式。
2、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计算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公式。 2、逆向思维的题可以用方程方法解。
教学难点: 几何知识与一般应用题的综合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及字母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二、新授: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怎样求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 底面积
所以长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 =sh
三、巩固练习:
1、长方体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v=sh 24×5=120(立方厘米)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5厘米,横截面的面积是0.06平方厘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理解横截面积的含义,体会长方体不同放置,说法各不相同。
出示另一种计算方法:长方体体积=横截面积×长
3、家具厂订购500根方木,每根方木横截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长3米。这根木料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理解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要一致。但不可能相同。
5、练一练 :用方程法。
(1)、一块长方体的木板,体积是90立方分米。这块木板的长是60分米,宽是3分米。这块木板的厚度是多少分米?
(2)、一根长方体水泥柱,体积是1立方米,高是4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 (选择方法解答)
1、学校要修长50米,宽42米,的长方形操场。先铺10厘米的三合土,再铺5厘米的煤渣。需要三合土和煤渣各多少立方米?
2、有一块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宽和高都是5厘米的长方体钢材,求长方体钢材的长。
3、用15根规格完全相同的木板堆成一个体积是3.6立方米的长方体。已知每根木板宽0.3米,厚0.2米,求每根木板的长。
四、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篇14:《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建立体积的概念。
2、初步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量的特征,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的单位。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形成体积概念。
教学用具: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两个,大小石头各一块,;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两人一份学具(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三把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依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
1.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你能想像或比划一下他们个个有多大吗?
4.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5.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6.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7.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二、探索研究,交流展示。
1.故事引入:出示主题图:乌鸦喝水的故事。
自由汇报: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
2.学生实验:
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第一杯的水不能倒入第二杯,因为鹅卵石占据了一部分空间。)
3.课件出示:比较观察:电视机、影碟机、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
师:“拿出你们的书包或新华字典,摸一摸它们的大小,感觉一下自己书包或新华字典体积的大小。”
师:“想一想,你能用手比划着告诉你的同桌,你的书包或字典有多大吗?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点同学分别到讲台上比划着告诉大家自己的书包或字典的大小。
师:“你们知道他们的书包有多大了吗?”
师:“谁能用打电话的形式告诉我,他们的书包有多大?”
师:“想出办法来了吗?其实我们不是没有办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9页,看一看书,再想一想,然后大家议一议,找到方法了就告诉老师一声。”
三、体积单位的认识:(学生先看书自学,再汇报交流。)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出示两个长方体: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
3.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介绍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立方厘米(cm)。
4.认识:1立方米、1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我们规定: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
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约一个手指尖的大小)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约一个粉笔盒的大小)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
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5.再次感觉体积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
“你们能用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等常用的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吗?试一试估计一下身边物体的大小。”
学生交流尝试用体积单位描述身边物体的大小。实际比划大小,同桌互相说说。
6.练习:
(1)完成p40“做一做”t1。
说一说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的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p40“做一做”t2。
让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根据是什么?进而使学生深化对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意思的理解。
三、反馈检测
1.口答填表.
长方体 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 体积(立方分米)
5 1 2
4 3 5
10 2 4
正方体 棱长/米 体积(立方米)
6
30
0.4
2.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教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立方分米(dm)、立方厘米(cm)。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课后反思:
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他们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采取尝试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首先让学生看书自学体积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其次让学生汇报学会的知识。最后理解体积单位,效果不错。
篇1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听了叶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深受启发。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定量关系呢?叶老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叶老师展示出6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叶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叶老师引导学生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老师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在课后练习中“一个长方体木箱长5分米,宽和高都是0.4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在课程接近尾声之时,叶老师始终没有忘记让学生再次感受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学习了它,就应该把它运用到生活中。通过联系实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
四、重视反馈纠正。反馈纠正是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叶老师在教学中反馈形式多种多样,随堂提问、课堂交流、布置练习等反馈及时,纠正有力。反馈面较广,反馈角度多方面,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知识缺陷的积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叶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叶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艺无止境,教学尤其如此,针对这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还需再继续探究,以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这样更直观。更便于学生发现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篇16:长方体的体积和体积计算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和体积计算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的目标是(齐读):
1、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自学指导(一)
认真看投影出示形体,完成书本第29页的表格。
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3分钟后比一比谁填写正确。
四、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
师:看书时,比谁看的最认真,坐姿最端正。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二)后教
(1)指名填空
问:有不同的答案吗?同意黑板上同学的举手?
(2)议一议
师:分组交流一下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个别回答。让多名学生发言。
五、自学指导(二)
认真看书第29、30页
1、分别在表格内写出小正方体的个数和长方体的体积。
2、再次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3、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如何用字母表示?
4、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如何用字母表示?
4分钟后比一比谁填写正确。
六、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
师: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指名板书
(二)后教
(1)更正
师:观察黑板上的答案,发现错误的同学请举手。(用黄色粉笔更正)
(2)指名回答
师:再次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如何用字母表示?
正方体的长、宽、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如何用字母表示?
(3)小结
出示公式? 生齐读?
七、检测
1、课本第30页试着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认真做题,并把字写端正,写大点。
(1)找3名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同学写在练习本上。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发现错题板书于黑板上对应位置。
(2)更正。
师: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错误的同学请举手。(用黄色粉笔更正)
2、课本第31页第一题(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认真做题,并把字写端正,写大点。
(1)找3名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同学写在练习本上。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发现错题板书于黑板上对应位置。
(2)更正。
师: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错误的同学请举手。(用黄色粉笔更正)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及字母表示法。
九、当堂训练
作业:练习七第8、9题。
篇17: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公开课
一、教学内容简析: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学生空间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以后计算各种形体体积的基础。
二、教学环境:
通过“猜想——动手操作验证——探究”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演示实验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形成清晰的表现。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策略目标:
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形成发现、创新的过程。从而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设计意图:
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实际需要中体会长方体的体积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研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的需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提出猜想,确定研究的方向。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探究,来验证猜想的正确。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的过程。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体会数学运用于生活实际。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
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这节课的学习难点是:动手实验、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六
教学实施具体过程:
(一)激发兴趣,唤起生活经验和旧知
课件出示:
1、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工具书,必须要常备身边的,淘气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每天都要带一本字典,现在有两本内容同样的字典,他要选择其中的哪一本经常带在书包里比较方便呢?为什么?(小本的字典。体积小)
2、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比较物体体积大小的情况,请你观察下面的这几组物体,你能发现物体体积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什么有关系?(与物体的长、宽、高都有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意图:导入新课用学生熟悉的工具书,引入新课,体会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课件出示体积大小不同的字典,直观形象的看出体积有大有小。]
(二)、唤起旧知
提出猜想
1、看一看下面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体积是4立方厘米。为什么?因为他它含有4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 (1)我们已经知道,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指长方体所含有的体积单位数。所以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求长方体所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下面我们运用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再加上这样的两排,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1:12立方厘米。追问怎么得到的?
学生2:一排是4立方厘米,3排就是4×3=12立方厘米。??
(3)再加上这样的一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
一层是12立方厘米,2层就是
12×2=24立方厘米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学生1:24立方厘米。
学生2: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板书:体积
长
宽
高
24
3.启发:生活中计量物体的体积,都用“切成若干个体积单位”来计算,行的通吗?观察板书上的几个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大胆猜测体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猜想:
学生1:用计算公式
学生2:与长宽高有关。因为表面积就与长宽高有关??学生3: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三)动手实践
验证猜想
1、这个猜想正确吗?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这些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就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计算出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开始操作、计算、记录、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公式的推导。明确小组学习的任务哪个小组愿意先汇报你们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在实物投影上边摆边说)
第一组:把12个正方体木块摆成3排,每排2个,摆2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2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我们认为猜想的公式是正确的。
第二组:把18个正方体木块摆成1排,每排6个,摆3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3厘米,体积是18立方厘米,我们认为猜想的公式是正确的。
第三组:把12个正方体木块摆成2排,每排6个,摆1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我们认为猜想的公式是正确的。刚才老师把同学们的实验数据汇总了这张表,我们一起来观察。
[意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分组操作拼长方体、填写报告单,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造了条件。同时让学生自主地去感知、观察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小正方体个数之间的关系,降低体积公式推导的难度。从而提出创造性问题,逐步形成创造意识。]
2、发现总结长方体体积公式
(1)师问: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生一:每排的个数相当于长,每层的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生二:因为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相乘就是体积,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体积怎么求?为什么?
学生们学会了总结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今后在学习上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学习。
[意图:分小组学习,是学生主动理解学习过程、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比较、分析实验过程,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出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学生们通过自己探索,学会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课件演示公式的推导过程
(3)字母表示:长方体体积用V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
高用h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V=a×b×h = abh
3、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1)师问:在生活中,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例: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全班动笔做一做。
(2)看立体图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只列式不计算)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长6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求体积。长6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求体积。 (3)迁移推导,再次尝试
长6厘米,宽6米,
高6米,求体积。
是什么立体图形?正方体
教师指着长、宽、高都是6厘米的长方体提问:这个图形有什么特征?你怎样想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学生讨论后得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
V=a×a×a = a3说明理由: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意图:尝试练习是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新问题的渠道。同时通过学生说思考过程,不但突出了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一重点,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口及创新发展的能力。] (4)继续观察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上面各个图形底面的面积,称为底面积。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四)学以致用
巩固提高1.判断(判断对错,说明理由)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8立方米。(
)
(2)一个长方体的长30厘米,宽2分米,高5厘米,它的体积是30×2×5=500(立方厘米)。
(
)
(3)一个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2.提高题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长的一半,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只列式)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实际应用
(1)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石碑的高是14.7米,宽2.9米,厚1米。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解:V=abh =2.9×1×14.7
=42.63(m3)
答: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42.63立方米。
(2)有一种正方体形状的魔方,棱长是6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V=a3=6×6×6
=216(cm3)
答:这种魔方的体积是216立方厘米。 4.发展题
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要求学生借助于两种工具:一个装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一把直尺,把这块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求出来,只要求说出自己的方法。
[意图:巩固练习的练习题设计,力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多样的题型,把基础认知与创新能力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学生思维、形成技能的目的。]
(五)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 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a3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教后记:
本课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渗透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们要通过猜想——操作——论证去发现一些客观规律。让学生在发现—验证—解释中体会数学,探究知识。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猜测、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发现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数学公式,还知道了应该如何独立思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在论证的过程中,同学们动手操作,分别派出各组的代表讲解各自验证的全过程,最终使全班同学达成共识,推导出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通过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从事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我想,把“如果”变为现实,转换一种角度更多地把学生的思维尽情地施放出来,可能得到的是一片蔚蓝的天空。
★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共17篇)】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体积和体积单位2023-08-25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2023-07-12
《圆柱体》教学设计2023-06-0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2022-07-24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2022-11-05
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五年级数学教案2023-12-31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2023-05-30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2023-08-20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2022-09-05
小学五年级数学《容积和体积》说课稿202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