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观后感800字影评(精选14篇)由网友“想做你的小狗”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国王的演讲观后感800字影评,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 国王的演讲影评
《国王的演讲》:需要战胜的是自我的心魔
分了两次完整的看了《国王的演讲》,实话说,第一感受是还好!奥斯卡似乎对这种关注弱势群体(口吃姑且也算此类吧)的电影一向比较偏爱。《雨人》、《阿甘正传》等等都属此帮。
虽然本片的题材本身是具备吸引力的——国王的跟平民一样的成长苦恼以及战胜自我的传奇经历,几乎可看作是国王版的《阿甘正传》。然而本片过于平铺直叙的单行线性叙事形态,一开篇就很可能会让观众失去探索性观看下去的兴趣——接下来肯定是国王会继续失态,结尾肯定是在怪医帮忙下战胜口吃!事实上,看过影片只是证实了上述的推论罢了。当然,这是一部英国电影,自然与好莱坞的商业片叙事路子有些刻意的不一样了。
片中还鲜见的以辅线方式展示了大家比较关注的“不爱江山爱美人”,卸任时发表“如果没有我心爱女人的支持,我无法承担如此重任,也无法如我所愿的履行好作为国王的义务”的温莎公爵,还透过其他人的口道出“离过两次婚,还脚踏两只船”的“美人”以前“上海学艺”的民间传闻,满足了普通观众的八卦需要。
本片最值得肯定的是几位主要演员的表演(也包括王后、丘吉尔等),松弛而自然,深沉而内敛,很有说服力。
篇2: 国王的演讲影评
《国王的演讲》:影帝的力量是无穷的
安静稳重的《国王的演讲》最后成功地阻击了人气更高的《社交网络》,问鼎奥斯卡,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当真可喜可贺,除此之外我还有一点“落井下石”般的私心——它最后干掉了我不喜欢的《社交网络》——请原谅,这完全是出于一个普通影迷的情感好恶,与其它无关。去年的奥斯卡把最佳影片授予了《拆弹部队》,而这部电影恰恰是那十部提名电影中最令我生厌的一部电影,我很欣赏它的摄影和剪辑,但却永远无法认同该片的思想资料。可见作为一个有重要影响的电影颁奖机构,奥斯卡永远不会代表所有人的意愿,而这也恰恰是它好玩的地方,去年我对奥斯卡呲之以鼻,今年我忽然觉得奥斯卡“善解人意”了。在必须程度上,奥斯卡已经成为全世界影迷共同聚首的一次无边界盛会,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撇开奥斯卡评委会里那帮老学究的口味不管,作为一个影迷,对于《国王的演讲》所获得的四个奖项中,我最无异议就是最佳男主角,这是当之无愧的,在本届奥斯卡所有的提名电影中哪一个男人的表演能货真价实地超越科林。费斯?但是论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这两个奖项,就未免难以取舍了。《斗士》和《黑天鹅》的精彩程度就比《国王的演讲》差吗?那里面最令人遗憾的就是导演奖,其实从对影片的驾驭潜力和拍摄手法的创造性上,大卫。芬奇更有资格获得最佳导演,尽管我不喜欢《社交网络》的资料,但无法自欺欺人地忽视大卫。芬奇的价值。可这就是奥斯卡,不以影迷的意志为转移的奥斯卡。我为大卫。芬奇的再度失意而遗憾,为《社交网络》的高开低走而偷笑,同时也为《国王的演讲》的“全面胜利”而保留意见,更重要的是为科林。费斯的“加冕登基”而洋洋得意,因为在我看来《国王的演讲》中含金量最高的就是科林。费斯的个人表演奖,也是他的表演让我从这部电影中获得了最大的感动。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口吃者经常是以大众笑料的形象出现的,人们经常拿他们的语言障碍来开玩笑,甚至是讥讽,没有什么人能理解口吃患者的痛苦,明明有表达的潜力却常常招来讥笑,他们的痛苦只有天明白。《国王的演讲》开头科林。费斯那不停颤抖的嘴唇和紧绷的面部肌肉都传神地表达了那种想要表白却无法痛快说出的痛苦,也许不仅仅仅是痛苦,还有愤怒,这种愤怒源于对自身缺陷的痛恨和无奈。这种情真意切的表演瞬间打动了我,情感的天平立刻倒向了这部平实而又生动的传记片。
其实《国王的演讲》讲的算是一个励志故事,它虽然四平八稳雍容大气,但和我们看惯了的《洛奇》等情节激烈的励志奋斗电影在本质上并无不一样。我们不可能如片中的英国人一样对他们的国王谦逊恭敬彬彬有礼,甚至在他们的国王演讲卡壳时,表现出不忍目睹的情绪。这不是我们的国王,不属于我们的文化范畴,所以英联邦的“王室情节”是不可能感动我们的,无论是让英国迅速崛起的维多利亚女王,还是“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都但是是距离我们遥远的历史名字,充其量在某个时候成为我们阅读文史时的一种娱乐。只有这些人物被活生生地塑造到银幕上,并且其中的精神气质在某一时刻和我们的情感发生交集时,我们才有可能为之情绪波动,产生共鸣。科林。费斯就让乔治六世这个并不出名的英国国王生动而搞笑地站立到了世界面前,并且,他的精神和性格,他的感情和家庭,如平民百姓一样,充满了生活感,于是即使不属于同一文化环境之中,影片所蕴含的生活气息依然扑面而来。这正是《国王的演讲》有别于其他宫廷历史片的重点所在,它讲述的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在情感上却是充满现实感和人性化的。一部饱含情感的作品,赢得了奥斯卡“耆宿”们的好感也在情理之中,而让很多人感到委屈的《社交网络》恰恰暴
露的是人性和社会的反面,在“名门正派”的“国王”面前,纵然“极客”的武功再精妙绝伦,也很容易被视为“旁门左道”,这就是江湖,这个规矩其实从来都没有改变过,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
一段不熟悉的历史和一群不熟悉的人物,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和一种遥远的文化体系,无论怎样看《国王的演讲》都极有可能成为一部“大闷片”,但是科林。费斯的个人潜力把本片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这都有赖于他把一位有缺陷的主角刻画得栩栩如生。很多励志电影中的主角都是有缺陷的,如《阿甘正传》、《雨人》,但正是这种有缺陷的主角能够迅速引起观者的注意,同情、感动、振奋等情绪随之而来,这也是这类电影的共同特征。能够说一个有缺陷但又不屈服的主角就是这类电影的全部,前提是要有一个优秀的演员来完成这个主角,科林。费斯无疑令人信服地做到了。
关于真实的乔治六世是否真如《国王的演讲》中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位品德高尚性格坚毅的明君,在史学界似乎还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电影本身充满了动人的情感色彩。或许正是因为编剧赛德勒本身患有口吃,才能如此生动地编写这个“同病相怜”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友谊,关于感情,关于职责,当然更重要的它让人们意识到是纵然贵为王室之胄也会有缺陷,所以,人身之不完美几乎是无法更改的,但是让人生完美却总是能够成为一种动力。
篇3: 国王的演讲影评
《国王的演讲》:英版《宫心计》的另类走向
《国王的演讲》是一部很好看的历史正剧。如果用食物来打比方,它就像是一份料理得刚刚好的红酒炖牛肉:有点小高雅但吃得饱,用料讲究却不做作,口味淡而不寡,营养均衡,卖相精致,适合阖家共享且回味无穷——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然而,如果你同时也了解一点英国皇室的历史,就会发现,其实那段宫廷故事有猛料有狗血,有篡位有奸情,有抗战有信仰,落入“有眼光”的中国编剧的手里,足能够拍出个十部八部的《宫心计》,外加七八部红色主旋律片。然而,英国人拍的这部《国王的演讲》,却放下了鲜美多汁的“戏肉”而取了“口吃的国王如何在老师的帮忙下克服缺陷发表战时演讲”这一毫不起眼的“果核”在上面雕起了花,甚至养出了血肉。这一另类的走向,不能不说是对创作者审美趣味的展示。
英版《宫心计》
中国观众大多明白那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他为了和一个离过两次婚的美国女人结婚,受到教会的强烈质疑,最后宁愿放下王位也要抱得美人归,遂于1936年退位,传位于弟弟乔治六世,也就是此刻伊丽莎白女王的父亲。《国王的演讲》讲述的就是这个乔治六世的故事。
乔治六世从小就生活在父亲和兄长的阴影之下,患有严重的口疾,性格内向,抗拒公共演讲,也对成为英国国王毫无心理准备。然而,历史注定要让这位“意外之君”理解严峻的考验。1939年,即乔治六世继位后三年,英德开战,德国法西斯的猖狂进攻,使英国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人民迫切地需要一个能带领他们渡过难关的精神领袖,作为民族象征的一国之君在这个时候务必站出来。于是,乔治六世在与他亦师亦友的演讲训练师的帮忙下,克服了口吃障碍,透过广播向全国发表战时演说,感动和鼓舞了所有英国人。他成为了英国高贵不屈的象征,即便在战争最危险的时期,白金汉宫遭到德军轰炸,他也和皇后及年幼的小公主们一齐留守伦敦。他的妻子(也就是此刻伊丽莎白女王的母亲)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小公主们会始终和我待在一齐,我会一向陪伴在国王的身边,而国王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国家!”“国王还在伦敦”呢,成了战乱时期稳定英国民心的一根定海神针。
相形之下,乔治六世退位的哥哥和他的妻子,即温莎公爵夫妇,则和德国法西斯过从甚密。甚至在前几年出版的英国《卫报》上,还刊出了一则秘辛,直指温莎公爵夫人是德国间谍,而英国政府早有怀疑,才以她离过婚为借口逼爱德华八世退位,并一向对夫妇俩严加监视和防范。还有解密的档案称,温莎公爵夫妇曾在乔治六世病重时密谋篡位,好在没有得逞,如今的伊丽莎白女王才得以顺利登基。
虽然这段历史洋洋洒洒如此精彩纷呈,《国王的演讲》却只取一瓢饮,通篇都在讲国王(Bertie)和他的演讲老师(Lionel)之间的关系。而其余的的人物关系通通退居背景。
其实,皇上与国师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故事中也有很多表现。因为这个关系真的很搞笑:君之师,同时又是君之臣。“君-臣”、“师-生”,这两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存在着错位和冲突,因而微妙万分且危机重重。君需知谦卑,师需知进退,然两者皆非易事。如若处置不当,则君失明师,师失小命,两败俱伤。
英国版本的“皇上与太师”同样也是在拿这个微妙的关系作文章。一个是国王,一个是热爱莎士比亚却郁郁不得志的落魄演讲训练师,两个人几乎处在社会阶级的两极,却因为国王的口疾有了相遇和碰撞的机会。Lionel在第一次给当时还是王子的Bertie上课时,就执意不唤其为“殿下”而坚持直呼其名,令王子大感不快。而其后的步骤,基本上就是把王子(以及之后临危登基后的国王)从高不可攀的神坛上一步步拉下来,让其脚入尘土的过程。Lionel教他骂粗口,唱歌,大叫,乱蹦乱跳地解放肢体,让他学会简单地聊天,给他玩在皇宫中没有机会接触的飞机模型,而这种种办法都是指向同一个目的,那就是让Bertie卸下身负的十字架,放下作为“国王”的自我,重新拥有平凡人那样活泼健康的心智。Lionel心里明白,国王之所以患上口吃,很大一部分原因应归咎于他从小所受的宫廷束缚。再加上父亲的严厉和兄长的奚落,让他卡在自信与自卑的缝隙里,既放不下高贵的身段又惭愧于自我的缺陷,心理负担压迫住表达的自如,陷入内心苦闷却辞不达意的窘境。因而Lionel的策略就是“不破不立”,只有把国王的神像摔碎了,才能让他像一个正常人那样说话。为此Lionel不惜挑衅国王的权威,逼着他为了捍卫自我的尊严而发声。而当国王在广播室要
发表他第一次战时演说的时候,Lionel就站在紧张的国王面前,对他说,看着我,就好像在对我说话一样,像在对一个朋友说话那样去演讲。国王最后做到了。他的语速缓慢,语调沉重,然而这正好贴合当时大敌压境,人民内心惶恐的语境,他的声音与所有听者的心跳落在了同一个频率。而帮忙他做到这一点的,正是“放下”——放下恐惧,放下掩饰,放下过去,放下自卑也放下自傲。而当他最后完成这次演说,也意味着他在过去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国王的自我”,Lionel,国王的老师,意识到自我的使命已经完成。他不再叫他名字,改口尊敬地称呼他为“陛下”,并在他理解民众欢呼的时候默默退到角落。被拉下神坛的国王,完成了他的蜕变,踩上了重新登上象牙塔尖的'阶梯,而“君之师”也重归于“君之臣”的本分。这一“从破到立”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年轻的君王所必经的磨练,也是一切大权在握者需要经受的洗礼和教育,象征着权力的来源和归属,前世和今生。
米兰-昆德拉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好处。”
——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点题之语。轻与重,有的时候是宿命,有的时候却是能够选取。把选取生命的轻与重解释为逃避或应对职责也许过于简单粗暴,然而也不失为一个入口。《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与他的兄长温莎公爵对于王位的弃与守就体现了对“生命之轻”和“生命之重”的抉择。
其实,兄弟俩都不是国王的最佳人选,各有一个致命伤。弟弟的致命伤是口吃,很难履行作为国王这个象征性统治者在礼仪上的传统职责。而哥哥的致命伤是他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女人。且不说温莎公爵夫人是德国间谍的传言是否是属实,一国之君当时爱上的但是一个已经离过一次婚的有夫之妇,人称辛普森夫人,且是入英籍的美国人——这在1930年代的英国实在是与礼理皆不符,且社会观感极差。而且,当时的英国正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战争边缘,法西斯德国鬼魅般的阴影正步步紧逼,而国王却沉溺于儿女私情之中无心履职。最后,国王决定娶美人而舍江山,虽然有人将之引为风流佳话,然而,从一国之君的角度来看则有避重就轻之嫌,因为他的决定其实是替自我选取了一种轻盈的姿态同时也是一条规避职责的路径。相形之下,临危受命的弟弟,继承父亲名号的乔治六世,为了做好这个他并不情愿当的国王,克服内心的恐惧,努力矫正口吃,并在战争到来的时候,用自我最不擅长的演说去鼓励安慰恐惧中的人民;在伦敦陷于狂轰滥炸的危险时刻,留守一度断暖断电遭受重创的白金汉宫;与战时首相邱吉尔合作无间并最后迎来胜利——这又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负重之舞”。能够想象,当战火中的英国民众听到以前严重口吃的国王,用艰难
但清晰的语言向他们发表演说,号召人民坚持,为胜利祈祷的时候,他们内心所受到的鼓舞。也不妨试想,当卸下重责抱得美人归的前国王温莎公爵,置身局外,听着以前处处不如自我,连话都讲不清楚的弟弟所发表的感人演说,目睹他成为人人称颂的好国王理解民众欢呼的时候,内心是否也曾有过一丝遗憾,并在田园牧歌中体会到一点什么是所谓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关于一部《国王的演讲》,不知不觉已经写了这么多。到最后,就套用一句已经被说滥了的说辞吧:沉重是一种修行。这种修行是把生命与本质联结的过程。而所有应对沉重的职责留下来了的人,都是自我的国王。
篇4: 国王的演讲影评
由汤姆。霍伯执导、科林费斯主演的英国电影《国王的演讲》,在第83界奥斯卡提名单上获得12项提名,并最终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科林。费斯凭借此片获得金球奖最佳戏剧片男主角。汤姆。霍伯因为之前拍短片,并不为影迷所熟知,但202月的第83界奥斯卡颁奖典礼中,他凭借对《国王的演讲》沉稳有力的掌控而一炮走红。
改变人生的故事很多,影片《国王的演讲》是一个关于自信的主题。在影片《国王的演讲》中,最令人折服的便是导演用自我风格的电影语言对故事的讲述形式。在叙事风格上,导演用了一种极其客观的心理视点,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结巴的人被幼年时期的心理隐痛困扰多年,他在心理医生(没有医生执照)莱诺的帮忙下从长期的困惑中走出来,克服自卑,重新建立自信,从而改变自我人生的故事。这个结巴的人就是有着特殊身份的英国乔治六世国王。
影片中的情节建构采用了传统的叙事结构,透过两条主线穿插,在时间和历史背景下以约克公爵(伯蒂)自信心的逐步建立悄悄推动故事的发展。好的故事,首先是对一件事的建构DD不仅仅是列举一系列事件,而且将这些事件组织成一种连贯而有力的形式,先建立一个搞笑的矛盾点,然后对这一叙事事件进行构建。汤姆。霍伯深谙此道,他先是以伯蒂在一开始演讲中的结巴作为矛盾点,然后围绕着莱诺为他治疗结巴和国家处于严峻历史形式的转变下,将两条主线穿插剪辑。一方面是国家局式的内忧外患,历史使命迫使伯蒂担当国王的重任,演讲是他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伯蒂和莱诺的关系从不平等到平等地直呼其名,从不信任到信任的用心治疗再到坐下来倾心长谈,再到莱诺的对症心理疗法,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使治疗结巴成为必然,把伯蒂推上国王的风口浪尖,从而最终建立自信,成就一场伟大的演讲。
男主角科林。费斯在刻画有着特殊身份的伯蒂时,用他那丰富细敏的内心表演,将伯蒂的性格缺陷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一紧张便说不出话来的结巴,拿着讲演稿惴惴不安的神情,盯着麦克风对播音员善良的忠告听而不闻的茫然,他那不知如何安放的眼神,暴燥易怒的焦虑,在父亲和哥哥面前的极度自卑……伯蒂幼年所留下的影响他多年的心理隐痛在科林。费斯的表演下,得到很到位很传神的刻画。在他主动坐下来与莱诺倾心长谈时,我们看到了他多年困扰于心的隐痛,他的心结在慢慢打开,慢慢消融,他的自信在一点一点地建立。
1925年,国王乔治五世的二儿子约克公爵作为他的代言人,在伦敦温布利的英帝国博览会闭幕式上发表讲话。影片一开始便出现一个突兀的圆形麦克风的1个半的正/反打空镜头,紧之后,观众就看到演播室里,约克公爵在妻子的陪同下,低着头靠在墙上盯着自我手中的讲演稿口中紧张不安地念念有词。他那拿着讲演稿惴惴不安的神情,在演讲时间一点点迫近时,紧盯着麦克风对播音员善良的忠告听而不闻的茫然,他那不知如何安放总是躲闪的眼神,站在麦克风前紧张地结结巴巴字不成句的表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因为结巴而失败的演讲。但那时候他还不是国王。
不难看出,故事是围绕着结巴从那里展开。对于约克公爵来说,演讲将作为他工作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此,他不得不应对多年来早已不抱任何期望的治疗。在妻子的陪同下,他极不情愿地来到罗格语言矫正中心理解治疗。罗格是个与众不一样的人,一切从简是他的处世原则,尽管他明白约克公爵的真实身份,但一开始他便直呼约克公爵的名字伯蒂,并也要求伯蒂同样亦称他莱诺,且直言相告,理解他的治疗,首先要求平等和信任。这是治疗的基础,也是治疗的关键。
在伯蒂第一次勉为其难理解治疗的片段,有一个画面:伯蒂坐在一张沙发上,莱诺搬了一把椅子坐在他对面,然后自言自语却有意对着伯蒂说的“不能离得太近”又把椅子向后移了一点。在这个画面里,他们的距离那么远DD不是亲密距离,不是友好距离。在这个片段的两人对话中,导演使用了长镜头并超多地用了正/反打镜头,开始用了3个正/反打镜头,紧之后又用了17个正/反打镜头,再之后用了6个正/反打镜头。在这些超多的正/反打镜头中,我们看到了伯蒂对莱诺的不信任以及他们关系的不平等。伯蒂对自我丧失信心,并对治疗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固执,并有着很强烈的抵触情绪和暴燥易怒的性格。
热爱沙士比亚剧并从不言弃的莱诺将伯蒂的这些表现一一看在眼里。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结巴,他不动声色地察颜观色并循循善诱,他明白,在伯蒂的内心深处必须有着难以言说的隐痛。他要挖掘他的病因所在并对症下药,心理疗法必不可少。伯蒂对谈论自我的保密十分敏感,他不愿谈论过去。不得已状况下,莱诺让伯蒂在强烈的音乐声里读沙翁剧本中的句子。其中的一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实对伯蒂有着暗示作用,但拒绝治疗的伯蒂根本没有意识到莱诺的良苦用心。莱诺只得用流声机将伯蒂在音乐中朗诵的句子记录了下来并交给了伯蒂。
影片剪辑中,两条线索紧密穿插。
老国王的身体每况愈下,令人失望的大儿子大卫,希特勒对英国的虎视眈眈,老国王对国家前途忧心忡忡,他开始有意栽培伯蒂,演讲便是其中一项资料。伯蒂意识到,作为国王,演讲必不可少,结巴问题务必应对。在一次无意中,伯蒂惊疑地听到自我录在唱片里连贯流畅的声音。这些,使他对自我生出信心,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并促成了他的第二次治疗。见到莱诺时,伯蒂真诚地对他说:“我愿意努力配合治疗。”
接下来的一段叙事,影片巧妙地运用了剪辑的电影语言,穿插着讲述了伯蒂治疗中的进展与其在使用治疗中的技巧在演讲中产生起色的效果。
老国王的死不瞑目,继位的哥哥对国家大事的不关心,使伯蒂的情绪很糟糕,他主动找到莱诺敞开心扉。这一次的画面里:两个人围桌而坐,他们离得那样近,气氛温馨融洽,伯蒂将他内心的隐痛一点一点地呈现给莱诺。此时,镜头大多对准了伯蒂,偶尔出现的莱诺是个心灵相通善解人意的倾听者。酒和飞机模型,这些场面调度,成为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道具。父亲临死时对别人说的那句话“伯蒂比他任何哥哥加起来都勇敢”,让伯蒂大感欣慰并信心大长,他开始重新审视自我。当他在飞机模型上边涂胶水边难过地讲述他幼时的隐痛时,莱诺最后看到了他坦诚的真实内心,看到了他结巴的症结,并从中看到了孤独善良的伯蒂。这时,他们之间的关系才真正的平等和信任。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预想得那样顺利。身为国王的大卫继续令人失望,英国和德国的大战在即。莱诺开始针对伯蒂的内心症结对症治疗,并从中看到了伯蒂当国王的潜质,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伯蒂时,伯蒂勃然大怒,两人不欢而散。在大卫正式宣布退位,对自我潜力怀疑并对哥哥愧疚害怕当国王的伯蒂不得已被推上王位。这时,他才真正理解了莱诺这样做的好处。他主动找到莱诺道歉,两人握手言和,再一次围炉而坐倾心交谈。伯蒂最后摆脱了父亲和哥哥在他心中的阴影,当上了真正的国王。
加冕仪式,伯蒂将莱诺带到教堂准备仪式上的演讲。在大主教的挑唆离间下,伯蒂发现一向被他信任的莱诺没有医生证书,没有行医执照,他对莱诺大发雷庭。冷静的莱诺故意采用激将法坐在他的龙椅上,逼他在盛怒下说出了他从前不敢说出的话。此时,他的自信才真正找了回来。
加冕仪式上的演讲,成为影片中的高潮。这次演讲,伯蒂重新找回了他失去的自信,以英国乔治六世的身份站在英国民众面前,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好处非凡的演讲。在他自信而又勇气十足的声音里,镜头频频在他与民众之间切换。平民在听,播音室里的工作人员在听,莱诺在听,广场上的人在听,大卫在听,土兵们在听,工人在听,母亲、妻子在听,丘吉尔在听…在一片欣慰和振奋人心的掌声中,莱诺悄悄告诉他说:“W的音有些停顿了。”伯蒂自信满满地答:“不能太流利了,免得怀疑是替身!”
影片最后的镜头里,我们看到,两条穿插的线索水到渠成汇成了一条河流,促成了最后的国王的演讲,一个全新的伯蒂昂首挺胸地向我们走过来。
篇5: 国王的演讲影评
《国王的演讲》:传媒时代的王权大众化
优秀的演讲潜力对于一个领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漫漫历史,无数伟大或者是具有强大破坏力的声音至今回荡在时代的耳边,给人予信念和力量。领袖作为最重要的公众人物,透过演讲来给公民带去信念是其义务也是其职责,而随着信息传媒的发展,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信息变的即时化、大众化,传播的范围极大的扩展,这对于领袖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国王的演讲》围绕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口吃问题展开,叙述了乔治六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日子,整片细致、稳重。精彩而又不失庄重的把这段历史呈现给大家。这是一段重要的历史时代,也是乔治六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不普通的普通人的个人心灵奋斗史。
《国王的演讲》中的乔治六世是个羞涩内向,脾气欠佳的口吃者,在大多数时候他只是一个稍带不安的丈夫、一个诚惶诚恐的儿子、一个被哥哥所凌驾的弟弟、一个深爱自我孩子的父亲。他和普通人一样,但是他却是个不普通的普通人,他有着皇室的威严,但是内心却脆弱、焦虑,缺乏自信心。这部电影就是透过描述其继承皇位和与口吃斗争的心理挣扎与奋斗的经历来塑造这个人物。电影没有一般历史传记片的压抑感和沉重感,整片以较为简单、较为平淡的节奏来叙述故事,电影中很多时候乔治六世被摘除了国王的皇冠,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却承受着比一般人更多的压力,而这些压力让他怯懦、恐惧、愤怒,但是应对大众、他务必表现的自信而坚强。在与自我的斗争中国王逐渐的成长,正如罗格所言,他会是一个好国王。
电影节奏简单,故事较为的简单直白。看似平淡,实则沉稳有力,不难看出其剧本功力的深厚,电影的海报十分好的表达了电影的主旨:一张对着麦克风说话的嘴。即预示着乔治六世与口吃斗争的心灵成长史,也体现了王权应对大众传媒时代的形象放大。整部电影没有做作的着墨于煽情,也没有胡里花哨的表达模式,电影平实而匀称,温和却慢慢的积蓄着力量,就像一篇优美精致而短小的散文,值得慢慢细品。
传媒时代,一个人的声音往往能够被放大,而作为国家精神上的领袖,国王在国民信仰中扮演的主角是至高无尚的,应对大众传媒,这种形象往往是被放大的,国王其实是被历史绑架的最大人质,乔治六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缺乏自信、羞怯、口吃。但是他的地位不允许他在人民面前呈现这些东西,他务必克服它,王权和大众传媒把他架到了一个对他而言极其尴尬的位置上,他所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但是他务必做他人民的楷模,他务必征服自我的内心,他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此片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人的身上,而凸显大历史下的特殊个人往往会使电影更具有力量,在大多数时候,《国王的演讲》会被贴上历史正剧的标签,但对我而言,我更愿意把它当做一部优秀的奋斗励志电影来看,因为它所传达的东西并不是拘泥于宏观整体,他是关于一个微观个体的研究报告,而把一个微观个体上升为宏观整体,则是这部电影异于一般励志电影的地方。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当今的王权在英联邦国家很大层面上是停留在精神上的,而在传媒时代,这种已经被削弱到极致的王权亦展现其大众化的一面,作为一个精神领袖的实质,大众传媒使这种精神领袖的地位一方面受到挑战,一方面又放大了精神领袖的力量,皇室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使我们能够看到其普通人的一面,而这种形象的放大要求皇室得注意自身的形象,他们是站在国家前面的代表,他们务必更苛刻的要求自身,传达给人民信仰和力量,这与王权在必须层面上的大众化相关联,这种冲击与压力会体此刻特殊的个人身上,而《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正是站在这个风口浪尖的人,乔治六世个体心灵的矛盾与挣扎既是这种冲突与压力的一个体现。
历史背景、杰出的表演加之其特殊的寓教于乐思想表达,奥斯卡当然不会错过这部电影。科林·费斯的表演无可挑剔,他没有被乔治六世的历史地位或者是既定的表面形象所桎梏,没有把这个人物符号化,相反他赋予了这个主角一个人的灵魂,个人觉得能够和当年海伦米勒在《女王》的表现所媲美。海伦娜·伯翰·卡特在此片中的表演恰到好处,既没有盖住科林费斯的光芒,也没有使自我变成一个花瓶似的主角,能够这样说,她出色的表演好了一个妻子、一个王后、一个母亲。而纵观整部电影,无论是配角还是主角的表演质量都极其上乘,很大程度上是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成就了这部电影,而奥斯卡的垂青是一种必然,今年的另外一部传记电影《社交网络》也与这部电影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仔细比较能发现众多的共同之处,而奥斯卡大叔最吃这一套,此片若是最后捧回最佳影片也是名至实归,总而言之它是一部优秀的、贴合奥斯卡评奖口味的电影,但不必须是最好的电影。
国王也是人,他也有自我的胆怯、愤怒和不自信,而正是有了这些普通人所拥有的情绪和不足,他才会是位好国王。
篇6: 国王的演讲影评
最后看到了去年(就应说)最期盼的电影,汤姆霍珀这个英伦学院派的当红导演,酝酿了多年,最后在昔日《伊丽莎白一世》的惊艳之后,再次携带着《国王的演讲》站到了世界电影舞台的中央。早在,他的HBO迷你剧《约翰亚当斯》就已经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将美国的第二任总统传奇的搬上了银幕,如今借着昔日的雄劲风头,《国王的演讲》扑面而来。
历史传记一向的霍珀的拿手好戏,将那些历史上的传奇伟人恰当、生动、传神的摆到银幕上,一向是其看家本领。对于这些高高在上的人,改编成电影向来十分难,功力不够就会砸场子,尤其许多争议性的人物更是如此。霍珀透过丰富的史料,合理的填充,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和苛刻,以及演员高超而精准的演技,呈现出来的作品,一次次获得广泛的赞誉和呼声。
《国王的演讲》再次将镜头对准了英国的皇室,约克郡公爵,即之后的国王乔治六世。他在登基之前,因为严重的口吃,极大的影响了其公众形象和日常工作。乔治五世逝世后,哥哥爱德华八世即位,但是他的任性、多变以及自私,将王室带入了一场危机之中。爱德华八世被迫逊位,由弟弟来继任皇位,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巨大的压力和个人强烈的意愿与职责感面前,他的口吃带来了更加巨大的痛苦。但是,在私人医生罗格的细心呵护和帮忙下,乔治六世最后慢慢战胜了心魔,走出了阴霾,找到了自信。用他的演讲,在二战的重幕拉开之时,给国人以无限的勇气和力量。
这部电影,导演再次展现了其驾驭人物和故事的高超技巧,完美的平衡感和细节鲜活而饱满的将乔治六世展此刻了观众面前。
英国王室一向以来都是隐藏在深深的宫闱与高墙之后的,讳莫如深,对世人来说,他们是那么遥远而尊贵,永远是一个国家的象征那样神圣和难以触摸。历代的英国国王,也因此只变成了符号一样的东西,难以真实的被世人认知。
要拍摄这样人物的传记,首先就是要真实还原人物本身,不能看起来如同宣传片或者海报里那样太遥远与神圣,也不能太媚俗而变成滥觞。英国国王就应是怎样一个人,乔治六世就应是怎样一个人。国王也是人,虽然尊贵,但是人的七情六欲也是有的。爱德华八世在世人眼中是如此的浪漫,人们贴满了天佑吾王的标签支持他,不爱江山爱美人,但是实际上却不见得那么有爱,反而是自私和缺乏大局观念的。他为了一个结过两次婚的女人,改造宫殿,奉送礼物,千恩万宠,而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战和王室的公众形象却抛诸脑后。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了这个君王的内心的矛盾与善变。
乔治六世,表面上看起来冠冕堂皇,是皇家的杰出代表,英伦绅士的榜样。知礼节,有尊严,识大局。但是私下里,却也压抑了诸多凡人的苦恼。影片透过了许多侧面来表现这个君王的成长以及内心的烦恼。国王的内心是不能被世俗明白的,所以,长期的压抑和得不到倾诉的痛苦,极大的折磨着这个表面坚强和勇敢的国王。他的口吃,表面上的生理上的疾病,其实却是心病。所以,医生说一开始就给出了治标还是治本的选取。乔治六世开始的肌肉锻炼,绕口令等治标的方法,能够很好的改善其口吃,但是当在触及内心痛苦的压力环境下,就完全失效了。他小时候被保姆虐待,为了持续皇家的形象,穿上钢制的矫正仪器来纠正腿型,与哥哥和诸位兄弟之间的争宠和亲情,父亲高压式的爱,皇室命运的变迁,家庭的殷切期望,国家事务的压力,现代科技的进步,都成了压在他肩头的一座座大山。口吃,就是这种无奈和畏惧。
乔治六世的内心,其实就是纠缠在一系列矛盾之中的。在登基典礼之前,乔治六世紧张无比,他的眼睛不断盯着墙上历代先王的画像,那是他的压力所在。之前每一次紧张的演讲,导演要么使用很深的镜头,要么就是广角镜,来突出观众的多与密集,造成视野上的压力。国王不是普通百姓,他的生活要满足皇室的要求,也要满足百姓的期望。乔治六世正是在这两方面,有潜力,却缺乏自信。和罗格在教堂的争吵,他高呼“天授神权”,另一方面,确实教堂外亿万子民的寄托和期望。这又是个人野心和职责之间的矛盾带来的痛苦。罗格说,他正在帮忙的是一个有潜力完成伟业而不能的人。
罗格后期,就是要坚定的走治本的路线,不断去碰触国王内心最隐秘和脆弱的地方,这也就把剧情直接推向了高潮。当最后那一场短暂而漫长的演讲中,我们就能够发现国王是怎样在罗格的引导下,一点点接近胜利,一点点战胜自我,一点点走出阴霾,一点点寻找自信。不得不佩服科林的演技,同样是君王的威严,演讲前的刻板与演讲后的自信透过同样的肢体语言来表达。
一系列的精巧的细节安排,从每一个道具,到装饰到礼仪的举止,都真实的贴合了历史。而对国王的合理的猜测和填充,充实了这个遥远的、高高的形象。他的软弱,他的粗口和世俗百姓一样,他也需要朋友,他也渴望被人倾听。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光鲜的背后,也是平凡。亨利四世以前说:“朕即国家。”而乔治六世的故事,却深切的告诉我们就应是“朕即凡人。”所以,辉煌的太阳法兰西很快衰落,古老的王权被彻底抹平,而英国的君主,至今还在理解子民的爱戴。
电影只有120分钟上下,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不可能如同《莫扎特传》那样进行全景式的描绘。只是以“口吃”这样一个线索来展开。叙事方式还是偏向于经典的学院主义。先是透过一系列演讲,来表现口吃带来的巨大困惑,以此揭示矛盾;然后是求医的争执以及反复的争吵,罗格将治疗停留在机体上,治标不治本,来推进矛盾;之后,透过罗格和乔治两人在治疗上更加深入内心而发生的激烈争执和碰撞,来激化矛盾,这也是全戏最考验两人演技功底的地方;最后,透过背景大战气氛的逐渐增强,来慢慢烘托和将矛盾推向高潮,并且得以解决。叙事的安排十分紧凑和精炼,多一分嫌多,少一分不足,每一个部分的时间和节奏也都是经管反复探讨的。
所以,我说,这部电影是一部精雕细琢的传统艺术品,就像那些古老的教堂雕塑或者古典油画一样,细腻完美,功力深厚。本次奥斯卡大奖另外一部热门的强劲对手《社交网络》则充满了现代的个性。两者的碰撞,最终谁胜谁败,难以言说。
篇7: 国王的演讲影评
《国王的演讲》:小事件折射大时代的完美篇章
看完《国王的演讲》以后,谈起对这片子的评价,影友推荐我读去年《看电影》杂志上的奥斯卡专题报道,我找来读过,原先有诟病这片子的资料,摘来大家看看:“影片四平八稳,毫无个性,往低了说是在勇气与放下间徘徊的励志俗套,往高了说是用爱化解口吃的陈词滥调。。。‘国王’虽逝,女儿犹在,八卦起来有生命危险,于是很私人的口吃毛病被上升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就好像说话流利的乔治六世亲自赶跑了希特勒的铁血大军一样”。文中对奥斯卡的评奖结果大为不满,称《国王的演讲》问鼎而《社交网络》落马是“矮子称雄,高个断腿”。显然这是《社交网络》的拥趸愤愤吐槽,见仁见智的事就不提了,但是《国王的演讲》在当时欧美评奖季中获得不低于40多个重要奖项,得到大多数专业人士的认可,绝不是偶然的。不作具体分析,用轻佻和刻薄的话语简单的称之为“陈词滥调”,这种不负职责的大棒作风不能令人认同。
翻来历史,乔治六世确实是英国历史上一位勤奋而有职责心的君主,他的哥哥爱德华八世执意要娶辛普森夫人,而这美国女人粗俗、暴戾、行为放荡,长的也不漂亮,更可怕的是她支持希特勒法西斯,在与爱德华交往之中,还跟纳粹政要莱布特罗伯关系暧昧,此人之后成为希特勒的外交部长,英国军方一向怀疑有重要情报透过辛普森夫人流向德国,其实爱德华八世是被逼迫退位的。艾伯特(乔治六世)临危受命,当然作为王子有很多性格上的弱点,但他即位后立刻进入主角,克服自身的弱点,矫正口吃只是其中一个资料,利用小事件折射大时代,这本来就是传记片通常的表现手段,以此来诟病该片,显然是不厚道的。
再说二战时期乔治六世的国王演讲,在历史上就十分著名,当时德国经济实力雄厚,具有世界最强悍的军队,英国国民士气低迷,在这样一种战争中特殊的背景和环境下,这次演讲不是一般的听觉上的盛宴,他要向全国军民表达一种决心,一种肩并肩在一齐,同生死共患难,不屈不挠不放下的高昂气势,他并且拒绝了张伯伦让皇室离开伦敦躲避战火的要求,决心留在伦敦与人民共同抗击侵略者,国王的这次演讲以诚恳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一种凛然正气,对挽救国家低迷状态注入了极大的能量,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在他1952年去世的时候,丘吉尔送给他四个字“勇者无敌”,足以说明乔治六世在英国危亡历史时期的重要影响。
影片是从国王矫正口吃这个侧面来表现这段历史的,乔治六世真的结巴,会有一种严重的生理反应,这给他的王者生涯带来困扰,他透过语言矫正师罗格的治疗和帮忙,克服障碍,重获信心,顺利完成危难时期的国家演讲,故事是很简单的,重点是对两个人物的刻画,一个国王和一介布衣,然而他们都具有共同的人性,显然国王儒雅、高贵的贵族气质掩盖不住人性的弱点,他羞涩自卑,怯懦而缺乏自信,也会因为自尊心受到损伤而狂怒爆粗口,而罗格医生却显得沉稳自信,它不但有特立独行的高超医术,而且善解人意,具有睿智、思考敏锐,有较高的修养。他在国王面前不卑不亢,决不屈从权势者的压力,而总是循循循善诱,他不但对国王进行生理上的治疗,也从洞察国王心理变化过程给予恰如其分的剖析和精神上的支持,他为了弥合国王性格上的弱点并使其增强信心做出各种尝试,最后获得这位虚弱的强人由衷地信服,这两个不一样阶层的大男人建立了不一样寻常的友情。有位影评人的评价十分精准:“国王和医生诊疗互动的过程完全同历史事件、国王人生以及思想的重大转变有机结合在了一齐,不仅仅让人看到国王战胜口吃的惊人毅力,同时也让人看到他实现国王身份的心理认同的伟大转变”。国王最后那段精彩的演讲正是这种伟大转变的
完美体现。
科林费斯的演技无疑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他饰演的乔治六世,英俊、潇洒、高贵,却又谦卑、怯懦、暴躁,把一个上等人和普通人两面性格的复杂心态演绎得惟妙惟肖,个性是在就职演讲时口吃的表现,涨红了脸,细密的汗珠在额头渗出,微微张嘴却说不出话来,那样一种憋闷、尴尬、自卑而又恼恨,从眼神和面部肌肉的神经点上都很精细的表现出来,而他在最后最后作出一份成功的演讲后,那种踌躇满志,坚定自信却又压抑住感情释放的神态,这一切表演真能够用“炉火纯青”来形容。科林费斯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真的实至名归。
有人总是把英国戏剧传统称之为“保守”,“四平八稳”“缺乏个性”,英国戏剧确有严谨、精细、情节开展循序而进,步步为营,台词含蓄,色调冷峻等等这些特点,这正好是英国传统戏剧的精华,这本身就是一种个性,我看到时光网很多网友搜集了那么多英国电影,进行热烈的讨论,正好说明,英伦范是有观众缘的,任何以一种艺术方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而《国王的演讲》正是这种价值的体现。
篇8: 《国王的演讲》影评
《国王的演讲》影评
影评一般指电影评论。电影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摄影、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视听语言、道具作用、转场、剪辑等进行分析和评论。
《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真的值得去看。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的王不是王,而是一个有点自卑的儿子,一个充满爱心的爸爸,一个有些孩子气的丈夫,一个外表高傲而内心懦弱的挚友,当然最重要的是一个可爱的结巴。
作为必须要在公众面前说话的王子有着口吃的毛病,也许是致命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紧张的时候,也会有自己无法越过的坎,这时越是习惯了恐惧,下意识的告诉自己我害怕、我不行就会越紧张。
记得古龙说过,当你越是觉得自己紧张时就越要不停的说话,这样就可以忘记自己在紧张了。
也许恐惧是因为没有自信,但是我们不能理解的是一个王室的王子怎么会没有自信这个东西呢?原来他的小时候也有着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或许这些也是导致他无法克服口吃的一个原因吧。
不过和罗格医生的见面让他的`病情有了转折。医生帮他找回自信,信心也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成功的完成了一件自己曾经无法完成的事,以后的自己会愈发自信的。就像影片最后他成功在公众面前演讲完坐在桌前时的那种意气风发,足以看出那时的他已经拥有了自信,对于自己可以演讲好的自信。
若你曾是一个害羞,自卑,胆小,拘束,不善与人交流的人,我想,当你看完这部电影,你一定会泪流满面。无论是你是不是摆脱了这种状态,你至少会对自己这一路走来做一个唏嘘不已的回忆。这是这部电影的厉害的点,它不声不响地触动了你的心神,它温柔地打开了你回忆的大门,若你真的与国王遇到过相同的心理处境的话。
看完了《国王的演讲》,它给我了许多的启示:
1、请相信诚实,温柔,认真,谦逊这些词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错,它最终会造就你,成就你。
2、没有人能给你一个保证,所有那些道理都是经验,至于适用与否,自己做了就知道。
3、请不要责怪那些给予你建议你采纳后却错了的人,你要知道,这一切都是你的选择,而不是他们的责任。
4、一个伟大的男人从不轻易对自己深爱的表示嘉赏,因为这份爱太过深沉。
5、一个好的朋友与一个好的老师对一个人的人生异常重要。
6、一个好的妻子是一个成功或者想要成功的男人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之一。
7、先赢的是纸。
8、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
9、那些各种二代确实比我们幸福太多,因为无论他们如何废柴,他们都会得到最好环境去做选择,而身为老百姓,只有一条路,没有其他选择。
10、恪守经典永远是一个好习惯,它会不断给你惊喜,若你足够智慧的话。
篇9:国王的演讲英文观后感影评
A Film Review of The King’s Speech I have seen many movies, and The King’s Speech is one of the best movies. In , the British film
took four awards at the Academy Award, including Best Picture. It is an extraordinary film.
Duke of York, Albert, the second son of King GeorgeⅤ, was asked to make a speech in The British Empire Exhibition in
1925. But he had stutter, he couldn’t say fluently, so he made a fool in public. After that, Albert and his wife Elizabeth began to find a doctor who is able to help Albert. But nobody succeeded. Until 1934, they met Dr. Lionel Logue. Nearly despair Albert began to try Logue’s strange way. In the meantime, in 1936,
King GeorgeⅤdied, and Albert’s brother David was the new king, King Edward VIII. But David wanted to marry Mrs.
Simpson who divorced a man, so he abdicated. Albert was the new king, King George VI. In 1939, Adolf Hitler invaded
Poland, Britain declared war on Germany. King George VI must make a speech to British people. With Logue’s help, King
George VI finished the exciting speech excellently. The movie is touching, I like it very much, it is educational, too. It shows me the power of trust, friendship and love.
篇10:国王的演讲英文观后感影评
The movie starts off with a stammering speech and signs off with a staggering one, with hardly any glitches in between. The basic premise of the movie is fairly simple. A king with a stutter is helped by a maverick speech therapist to overcome his problem and become an inspiring orator. That sounds like a very known territory to most movie goers. But few minutes into the movie, and you realize that this one simply pushes the bar a notch higher.
It is a very pleasing movie, doesn't lead the audience into a lot of
uncomfortable questions. However, the artistry lies in the overall balance of the movie. You slowly start getting gripped by David Seidler's screenplay. The actors are superb, takes it slow and steady with superb grip on each of their characters. While Colin Firth puts in a spectacular performance (one you can't miss), Geoffrey Rush goes a bit more old school and pulls off a subtle and deep portrayal. One that fills up your heart but also keeps your brain active. Humor comes in here and there, with a very easy flow and steady pace. Not for a single moment do you perceive the movie as dull. Helena Bonham Carter is good. Guy Pearce is appropriate, though he does look a bit too casual at times (maybe that was an intentional character flaw).
Most of the movie had been filmed indoors, albeit with eloquent art direction. But the occasional sequences shot outside had been filmed very beautifully, portraying a very dreamy picture of the then England. Sometimes, the camera goes in too close to the characters, and stays there for a while, just long enough to give us a sense of suffocation, quite an artistic equivalent of a
speech disorder ! But then again, negative shades had been whitewashed with joyous ones and you never perceive it as a dark movie. Direction wise, Tom Hooper is bang on ! This is the kind of a movie where you want to give a lot of credit to the director. The set-up is such that the dramatic elements are high but needs to be tamed, so that it doesn't goes over board. And Mr.Hooper hits the bulls eye ! Perfect balance.
All points considered, it's a brilliant movie and a must watch.
篇11:国王的演讲英文观后感影评
The King's Speech
I just watched the film The King's Speech several days ago. It told us a quite touching and inspiring story about King George VI ,overcame his stuttering problem.He is the bravest person I have known. Because of the stuttering
problem ,he was afraid of speech in the public places, Fortunately,with the help of a little-known Australian speech therapist named Lionel ,he finally found his voice .What impress me most is the king's giving the speech to the British Nation,which had just inspired all of his people.
The king tried his best to overcome his weakness and improve himself. What we can learn from the king is that we should defeat ourselves and try our best to to seek our dreams .When the life choose you,you can not give up,just go ahead ,then you will be successful .Whatever the difficulties you'll face ,you should believe yourself .
篇12:国王的演讲英文观后感影评
The King's Speech
It is a quite inspiring story about a man, psychologically scarred, and trapped in a situation from which he could have no escape and facing it with immense courage. The movie starts off with a stammering speech and signs off with a staggering one, with hardly any glitches in between. The basic premise of the movie is fairly simple. A king with a stutter is helped by a maverick speech therapist to overcome his problem and become an inspiring orator. That sounds like a very known territory to most movie goers. But few minutes into the movie, and you realize that this one simply pushes the bar a notch higher.
The film conveyed very powerfully in the opening scene, the enormity of what was required of him. As the film develops,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character are revealed. The acting is superb, especially from the three princip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oubled and spark relationship at the heart of the film is a joy to watch. The film is very funny and the characters have warmth and humanity. The film is well paced, and carries you along to the emotional climax, so that, even though I knew the story, it had me holding my breath. If you don't need lots of action or special effects in your film, and enjoy seeing top-notch actors at the very peak of their craft, this will be for you. You might also, as I did, gain a bit more insight into the human drama behind a significant, but relatively unexplored period of British history.
篇13:国王的演讲英文观后感影评
A review of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There is a widespread anecdote : A frog is placed in boiling water, it will jump out, but if it is placed in cold water that is slowly heated, it will not perceive the danger and will be cooked to death.This story called The boiling frog .And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just demonstratses this phenomena.People in the cuckoo`s nest just like this frog who get accustoumed to the life that is schedualled and controlled by others and lose the courage to leave.And it takes a lot to go out this slowly heated water.
People in the cuckoo`s nest who are compelled to eat medicine and listen harsh music and are not allowed to watch the ball game are threated badly.Although they always complain about the Cuckoo`s nest ,it never occurred that they want to flew over this disgusting place .They has adapted to the life of being principled ,and their awareness of resistance has died out. When Memurphy comes to there ,he begins to resist the authority of nurse Ralched by claiming to turn down the music and change the schedual to watch the ball game and bring people outside to go fishing. At last , the chief`s awareness of resistence comes to be aroused and leave
this water that is slowly heated successfully.
My review of The King`s Speech
The success of the king`s speech lies in his strong perseverance as well as an equal and trustful relationship has been built between the king and Dr Longu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king is a man with a strong will,which is one factor of his success .In order to overcome his stuttering problem,he meets many doctors and suffers a lot,but he always doesn`t give up.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he puts up with the suffer of ingr seven marbles,which gets him angry at last.He still goes to see Dr Longue although he has told his wife not to introduce any doctors to him .Besides,he insists on repeating tongue twisters even when he goes out to persuade his brother David.
Another factor is that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with total equality and trust.Owing to the king is faithful in Lionel,he can accept his special methods without hesitation,such as
jumping ,shouting ,rolling on the ground,ect..Due to the equality and trust,the king considers Lionel as his friend,and shares what he has experienced when he was a child and his fear of his father and brother.So that Lionel gives the king faith in his voice and makes him believe in himself through communication with the king and stimulation by siting on Saint Edward`s chair. Therefore,the king can have courage to give a successful speech and becomes the symbol of nation resistence.
篇14:《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 观后感800字
为政治人物,最重要的能力身便是演讲。政客欲征服民众,只消一副好口才。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师,可拨动万众心弦,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可驱懦夫昂扬赴死。几乎每位政治家都有彪炳史册的演讲事迹,但是他却是一位说话结巴的领袖,这也是本剧的一大亮点。
《国王的演讲》开篇破题,上来就是一场“(未来)国王的演讲”。寥寥几笔,将主要人物定格在画板上。在直播间里,专业播音员用矜贵的手势操持精致的器具,漱口、开嗓,踌躇满志如一方之主;真正的尊贵王爷却正瑟缩在妻子身边,惶然四顾,绝望得像个没有温书、自知考试要交白卷的小孩子;贤惠的王妃轻吻丈夫脸颊,无声地在他手臂上捏一捏,主教和工作人员各自道出鼓励话语。但一切鼓励与温情。
最后关头,我们都知道国王和治疗师要说一句温情脉脉的表白。果然,国王至诚道谢,而莱昂纳尔的最后一句话则是:忘掉其他一切,对我说,对我这个朋友说。三次红灯闪烁在伯蒂面上,照应了影片开初他的失败。在艰涩地起头之后,为隐蔽口吃而频繁做出的停顿,反而益显凝重沉痛,具有别样的力量。
穿插出现在伯蒂演讲画面中的几组人,几乎回顾了全片情节,像协奏的器乐,令这一曲更调和与雄壮,更具有深度厚度:曾领教了约克公爵那糟糕透顶的演说的工厂工人,如今听得全神贯注、如痴如醉;曾多次鼓舞乔治六世的主教与首相,庄肃端坐,想必坚定了抗战之心;独处小室、守着孤灯的王太后,嘴边逐渐浮起微笑,自是对儿子的赞许与自豪。
历尽艰险,伯蒂终顺利完成最后一个词:“胜利”。始终抓紧座椅扶手的王后,欣慰地与女儿互望,面颊上有恰如其分的一滴热泪。那滴泪只星光似的一闪。大功告成后,莱昂纳尔与国王相视微笑。莱昂纳尔并未恭喜,一切美好如童话。最童话的结局字幕是: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做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做为一部获奖电影,确实有许多闪光之处,让我们感受到了爱、勇气、力量,人性的光辉,激励着我们、引领着我们,没有什么是不可办到的,只要我们付出努力,一切的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成为现实。我们特一样,面对理想我们应该不退缩。
★ 国王的演讲影评
★ 优秀影评范文
★ 沉睡魔咒2评价
★ 潘神的迷宫影评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800字影评(精选14篇)】相关文章:
国王的演讲读后感2023-05-03
色迷睡美人影评2023-08-18
可笑的愿望作文1200字2023-12-13
电影版唐顿庄园观后感2023-03-19
电影国王的演讲中学生观后感2023-07-12
国王的演讲电影观后感2022-12-05
《大力神》经典台词2023-06-01
观《误杀》有感及精彩长影评2022-05-07
《小王子》观后感2022-05-02
《鸟人》电影观后感点评2022-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