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时间:2023-04-10 07:49:43 汉语拼音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共14篇)由网友“纳西”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1: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与工科院校的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更是对四年来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高低的检验。笔者通过抽样,对近年所指导、评阅的汉语言文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从论题的选择、观点的提出,到论据的运用、文字的表述,问题多多,不一而足。在毕业论文写作水平不断下降的今天,研究这个课题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南京林业大学――届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情况,针对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缺乏创新,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

与大多数高校相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专业的选题也是由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和研究方向,向学生提供选题的范围,然后教研室根据学号随机平均分配给指导教师。学生的选题主要侧重在新闻、公关、秘书、语言、文学、广告、文化等方面。2003――2008届论文共396篇,其中新闻类选题25篇,占6.3%;文化类选题23篇,占5.8%;广告类选题12篇,占3%;秘书类选题70篇,占18%;语言类选题38篇,占9.5%;文学类选题220篇,占56%;其他8篇,占1.4%。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结合秘书专业实际的很少。有的选题大而空,比如《周国平散文研究》、《浅析海岩小说的创作》、《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关于中国民营企业道德伦理的探讨》、《当代秘书素质要论》、《秘书美学浅谈》等,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些问题很难在8000字左右的文章中论述全面而深刻。有的选题虽有新意,比如《中国饮食类广告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秘书学研究现象新探》、《论秘书工作的管理效应》、《公共关系在企业秘书中的运用》等,但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查找困难、缺乏实践感性认识、投入写作精力不足等原因,泛泛而谈,缺乏说服力,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2、投入精力不足,抄袭现象严重

从六届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因为选题陈旧,缺乏创新性,加上精力投入不足,每一届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的初稿抄袭已有的论文,而且屡禁不止。原文照抄的学生较少,大多学生将别人已发表的成果进行剪切粘贴、注水,拼凑为不少于8000字的论文。这些论文在指导老师的严格把关下大部分都被退回重写,如《浅论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突破创新与规范化》、《论李白诗歌中的送别情感》、《论中美文化下的姚木兰与郝思嘉》、《对解梦文化的思考》、《浅谈文学美与服饰美》、《试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等。

3、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

规范的论文格式也是合格的毕业论文的要求,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文献综述、致谢等的撰写都要符合规范。比如《浅论古典诗词与阳羡茶文化》,这个标题有歧义,实际上作者主要论述的是阳羡茶文化在古诗词中的表现,标题可改为《从古典诗词透析阳羡茶文化》;英文摘要中语法、拼写错误很多;中文摘要中“本文”、“笔者”、“我”比比皆是,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残缺不全;有的正文通篇都用第一人称“我认为”,有的地方论述缺乏逻辑性与严密性,层次紊乱;错别字、病句较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注释不规范;小标题的序号标注欠规范、口语化严重;文献综述只是已有成果的综合,缺少评述等等。

4、口头表达能力欠缺

答辩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论文的熟悉程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每届的答辩中,总有一些学生论文写得不错,但表达能力欠佳,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成绩。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不能做到言简意赅;有的甚至因紧张而憋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等等。这些对于文秘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传统的选题方式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选题方式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将毕业论文写作等同于被动完成作业。另一方面,这种选题方式经常会使指导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比如研究外国文学的老师可能对武侠小说了解不是很深,研究文学的老师可能在语言学论文的指导方面也有困难,研究广告的老师对公关、秘书等领域也不一定有深入研究等等。

2、学生重视不够

从近几年来的写作实际来看,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不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当成毕业前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他们不以为然,觉得写得好与不好都能毕业。有的学生甚至在写论文前没有进过图书馆,没有查阅过期刊;有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有的学生在交稿前几天才匆匆忙忙赶论文;有的学生认为答辩就是走过场,念念提要和目录,随便回答几句就行了。

3、就业、考研、考公务员与写作论文冲突

因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在大四,与学生实习、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在时间上发生冲突,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将毕业论文看作就业、考研、实习的绊脚石,产生抵触的情绪。比如有的指导老师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催交论文时,有的学生竟然拒绝:“老师,我在外地,两周后才会学校。到时再说吧。”更有甚者给老师发短信:“我最讨厌做的就是这件事。”

4、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不扎实

毕业论文的.写作在人称、标题、摘要、关键词、标点、文献综述、序号标注、注释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写作实践能力低。答辩过程中的结结巴巴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论文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不熟悉,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高。

5、缺乏严厉有效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对于不按时完成毕业论文或有严重抄袭现象的学生,学校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处罚教育,否则会导致不良风气的盛行。事实上,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学生的前途,对学生采取过分宽容的态度。

三、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1、改革选题方式,将写作时间安排在大三

选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将兴趣与专业相结合,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题,教研室再根据学生选题方向确定指导老师。要选择可行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题目,尤其要结合文秘专业的实践。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成为大学毕业生的负担,主要原因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多数学校都把毕业论文选题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期末,把中期检查放在大四第二个学期也就是四月中旬左右,把答辩时间安排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而这一段时间正是毕业生实习或急于找工作的时间。面临当前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就算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正忙于复试,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写毕业论文。为避免写作时间与就业、实习、考研相冲突,将论文写作在大三即第五学期布置,在第六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计划书和论文初稿,大四主要完成论文的修改。这样错开时间就能避免写论文和找工作在时间上的直接冲突。毕竟大四第一个学期初的招聘会还比较少,毕业生还没有完全开始找工作,如果指导教师严格要求的话,毕业论文应该能够发挥它在锻炼学生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

2、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

文秘专业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平均只有32课时。建议在大二增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与实习课,学时32,理论和实践各16学时,在学生理解论文写作理论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论文写作实践能力,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切实提高论文书面表达能力。在写作实践课上,可以通过演讲、主持、辩论、模拟答辩、模拟法庭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面试、答辩中能够从容面对,游刃有余。

3、完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明白为人为文都要诚实,这是道德的底线。让学生知道论文的剽窃与考试作弊一样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并与学士学位的授予挂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校教务部门要严格把好选题关、论文写作进度关、内容关、格式关,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完稿后可以借鉴南京其他高校的做法,利用图书馆论文过滤系统,如抄袭超过40%,论文即为不合格。尤其对初评为校优秀的论文,也应进行过滤,抄袭不能超过10%。对答辩中表现极差的学生要求二次答辩,如仍不合格,推迟毕业。

4、端正师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前,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端正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毕业前学习的最后一关,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不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接受实际工作,面临具体写作任务时,往往手足无措;甚至有些学生以高分考取研究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时,连内容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等都不会写,更谈不上内容的创新了,这些情况都与其大学阶段缺乏科学系统和实际的写作训练、忽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要让教师明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身上,教师也能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教学相长。

写作能力的高低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目前高校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下降的趋势下,结合各校专业实际,寻求解决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国玲、哈斯:《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探讨》,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第2期.

2、张志荣、张香凤:《论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与撰写--以史地系届本科毕业论文为例》,《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篇2: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 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策略 》

【摘要】本文在探讨目前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教育创新的策略: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就业教育;创新

实践中,随着高校大学生扩招人数的增加,社会人才需求计划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

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大量的汉语言文学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在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基础上创新就业教育方式与理念,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因此,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为出发点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与讨论。

一、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1、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强,高校扩招人数也不断的增多。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为文秘类、师范类、公务员、事业单位等。

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企业更多的需求应用型、技术性的专业人才以及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从而给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挑战。

[1]

2、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课程的设置方面。

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模式,未将丰富的汉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单纯的汉语言知识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制约了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不足。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较强的文字功底与公文写作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良好的与人沟通与表达的能力。

然而,实践中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只重视文学常识的记忆,理论知识的掌握,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因此,汉语言文学有必要完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优化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2]

3、缺乏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系统的职业生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尽早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与能力的目标,从而可以将长期的目标转化为短期的阶段性目标与动力。

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就应该引导、鼓励其明确大学期间的任务与目标,在学业上努力实现优秀的同时,增强各方面的素养与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而努力。

例如,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而言,有想从事公务员职业的同学,可以在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与组织沟通能力;参加辩论赛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等。

只有明确的奋斗的目标,才能有目的的努力与锻炼自己。

实践中,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范与教育体系,部分大学生往往处于迷惘的状态中,从高中走进轻松的大学校园里,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歧途。

[3]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准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本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仍不能准确定位,很多高校仍以传统的专业知识为主,没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也没能和市场就业需要相联系,导致毕业生和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4]

2、教学方式滞后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重点放在了课本知识的与体系上,但是在新时期的今天,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方面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增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吸引力,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在熟悉课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与人文故事,将其应用衔接于课本知识中,从而既丰富了课堂知识内容,又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同时,可以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将其与课本中的知识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3、评价标准单一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党员录取、优秀学生评选以及奖学金的评定等都是依据学习成绩,而对于交际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三、创新汉语言文学就业教育模式的策略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

实践教育的内涵界定目前,关于“实践教育”的概念界定,有的学者是针对理论教学而提出的,认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社会调查等。

篇3: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学科,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历史古国,所传承与积淀的文化精髓是我国重要的财富,对促进我国的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汉语言文学研究的过程中,语言与意境是重要的研究内容,语言是本质,意境是一种思想上的升华,是对汉语言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语言与意境的研究,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言文化的精髓,更加精确地管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对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对提高汉语言文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读书人在语言应用中,通常会深思熟虑以探求语言的意境,在此基础上组合出来的语言往往会给人一种触类旁通、柳暗花明之妙感。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主要源于生活,通过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描述,融入作者对生活与时代背景的感悟,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语言艺术效果,呈现出不同的意境。

一、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研究的意义

汉语言文学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而我国的文化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与积淀,融合了更多精华。

其中对语言与意境的研究,是更加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化的重要手段。

语言是了解汉语言的基础,也是深入学习的重要门户,语言所包含的内容及形式千变万化,在研究语言时对象及内容也更加广泛。

汉语言的意境是一种比较微妙的感觉,这是一种情与景的融合,是一种思想与灵魂的升华。

我国的汉语言文化包罗万象,同样的事物,通过不同的描述方式,以不同的语言组织形式就会阐述出不同的意境。

意境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在对客观事物描述的过程中,就会融入作者的个人情感,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化成人生感悟,然后通过语言的形态表现出来,通过文学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感。

欣赏者在品味其作品时,就会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怀,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文化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作者的理想与抱负。

语言与意境的研究是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深入了解的重要方式,也是领悟汉语言文学内涵的重要手段。

二、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研究的作用

语言与意境是研究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内容,语言与意境的研究不仅能提高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素质,同时还能对中国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灵魂上得到净化。

语言与意境的研究是进入汉语言文学的门户,是提升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下面对语言与意境研究的作用进行阐述。

(一)可以提升文学素养

语言是了解和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基础,语言是汉语言文学的基础元素,也是后期对意境研究的一个载体。

语言和意境相辅相成,语言的形式比较灵活,但万变不离其宗,所以语言的'运用与掌握是研究意境的前提条件。

通过不同形式的语言描述,能展现不同的语言意境,从而会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力,在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素养方面也会更加丰富,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提高文章鉴赏能力

我国的文学书籍中,文学作品不仅语言优美,且意境幽深,都是通过语言和意境体现出来的。

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想更加深入,就需要提升在赏析语言与意境方面的能力。

通过文学作品中作者语言艺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与研究,然后结合作者所在的时代背景,就能品味出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能从作者的角度去感悟作品中的内涵。

意境的研究是一种境界上的升华,是对文学作品内在价值进行挖掘的重要途径。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是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只有通过对意境的体会,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意义。

(三)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学科,是对我国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通过语言与意境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我国的历史文化久远,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每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能展现出当时的文化背景及政治色彩。

在对语言与意境研究的过程中,能透过作品,折射出当时的时代特色,能通过作者的表述感受到当时的大环境,并从不同层面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更加客观而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

三、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的应用

(一)增加阅读量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积累大量的文学知识。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众多,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本质也不相同,要想更好地驾驭语言意境,还需要增加阅读量,熟练掌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及作品创造的时代背景。

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通过创作的时代背景,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情境,从而能更好地运用语言意境。

(二)掌握语言规律

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

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

如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地将一些读音弄混,而北方人对卷舌的敏感度较低。

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

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三)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

而意境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体验诗歌的美感,进入作者创造的艺术境界。

而营造意境,不仅能使美感体验更加深刻,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象征,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从而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的步伐。

语言与意境是汉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意境的研究是深入学习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重要途径。

语言运用方式灵活多变,语言是意境表现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描述可以展现不同的意境层次,语言意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通过对语言意境的研究,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能提升文学素质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所以对语言意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汉语言文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应整合教学内容,变更教学方法,从浅层的感性认识提升到深层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针对教学现状,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进行结合,提升高校教学水平。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其教育理念主要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丰富多彩及教学方法的多种多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知识基础更加扎实,文学素养稳步提升。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学生的审美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应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去鉴赏文学作品中艺术的表现手法及结构安排,再通过临摹仿写新的文章,有利于学生体验作者写作时的所思所感,形成高水平的审美能力。

艺术是美的结晶,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观察、感受它。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当中,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可以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学习汉语言文学课程时,这一理论同样适用。

作为高校大学生,他们有着对未来美好的希冀,期盼着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要向学生介绍该专业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及对个人未来的影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将文学作品中的审美理念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去感受其内在的美感。

学生在树立这样的审美理念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向它靠拢,进而提高审美情趣,巩固审美能力。

这样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挑战,它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全面提高自我文学修养,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作品,将文学中的内在美传达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从而让学生全面感受到美的存在和美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

文学作品借助语言的作用,向读者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传达自己内在的思想感情。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文学作品中的内在含义进行深刻解剖,如此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将自己置身于作者创作时的处境中,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接受洗礼。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是引导性作用,需要有更高的文化素养,涉猎更多的文学作品,要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学论坛,定时开展研讨会议,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除此之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要将自己对美的感受、领悟采用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在教学中要把握作品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全面鉴赏的过程中抓住具体作品的个性特点,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高校的广泛关注,但从其课程设置来看,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

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过分关注知识点的记忆和古诗词的背诵,几乎没有加入任何关于审美的内容。

要将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理想目标,就必须把审美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观察美、感受美,而不是一味地机械记忆。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时,要选取美学价值高的作品,符合学生审美观念的文章,同时要讲究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当然,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应该统一进行,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感受其中的美育,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对美的敏感度,进一步实现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完美结合。

三、结语

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时刻变化的,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脱颖而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至关重要。

当然,目前高校也在进一步落实审美教育,极力倡导将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获得新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素质,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审美教育步入正轨的过程中,我国国民素质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综合国力也会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7):292.

[2]程民,刘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与实施[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55-59.

篇4: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 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分析 》

【摘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应用性教学模式探索,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模拟情境,

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现状;教学方式;创新

汉语言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深化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性教学模式的采用,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有利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探索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科学,是人类历史上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外在流露,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汉语言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门课程,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习、掌握其它知识的基础与前提。

实践中,如今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呈现出过分注重理论,而忽视了与实践结合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的授课主要还是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备课与授课的重点都在课本上,对于课本上的字、词、句讲解的比较清楚与详细。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各种先进的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的出现,获取知识更加的快捷方便。

在单一教学模式下,而且过分注重理论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热情,不能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能培养出适合于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高素质的人才。

只依靠讲解课本上的知识,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化的真正魅力。

二、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

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

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

在人们对于高等教育重视程度不断增强,高校招生数量不断扩招,大学生日益增多的背景下,毕业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压力。

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标准。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理念与教育环境。

三、汉语言文学应用性具体教学方式的探索

1、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方面,应当转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记住重点的知识点与体系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增强,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在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同时,汉语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并将其结合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如PPT、人物传记视频资料、图片、纪录片、文化宣传片等内容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师生互动,活跃课堂

高校课程的设置,教学的进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出适合于社会人才需求计划,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因此,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应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思路与创新理念,赋予其时代特色与新的含义。

以往教师在课堂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一味掌握主动权的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优秀的人才的培养,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表达其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搜集整理具有讨论意义的主题,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最后老师做出总结与陈述,对于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做出评价与鼓励。

同时,老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组建网络交流平台,在课后或日常的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的探讨与交流。

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的了解、掌握学生思想与状态,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及时的引导与启发,这样才有利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3、模拟情境,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程中,探索通过模拟情景等形式,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

在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模拟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商务交流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组织模拟招聘会,进行笔试、面试等环节的锻炼,使其尽早的对于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今后的职业目标与工作的方向提前做好准备。

避免在迷茫中虚度光阴,浪费大好的青春年华。

实践结合理论,将日常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用性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4、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

不仅教师需要做出努力,学校方面也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

实践是提升理论的重要手段,在将来的人才招聘过程中,实践经验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招聘人员通常通过应聘者的实践能力来侧面了解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

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的局限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很难得到实践平台去学习实践。

所以,学校方面应主动为学生搭建各种实践工作的平台并进行合理的安排,用来帮助学生来实践所学理论。

例如: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由学生组织的小型模拟招聘会、应用文写作比赛或者汉语言知识竞赛等。

只有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总结,才能真正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才能增强自身经验,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为职业目标的规划与今后的努力方向奠定一定的基础。

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方式的探索,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完善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综合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是不断深化高校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新时期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将应用性教学方式的思路引入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课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琳.汉语言文学专业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11.

[2][6]张爱明,宗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8)234-235.

[3]霍爱群.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观念的转变[J].黑龙江科技信息,(12)23.

[4]朱蕾.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5]连亚飞.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构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

[7]谢奇勇.从专业出发认识特色的基本特征促进特色专业建设——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3).

篇5: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一)文化

1、“一带一路”视阈下实施中原文化走出去路径研究

2、商丘市红色典籍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3、“互联网+”行动计划与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4、“十三五”时期商丘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5、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保护研究

6、传统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7、传统文化与“文明商丘”建设研究

8、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商丘市的发展机遇研究

9、商丘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研究

10、河南文脉传承与城市特色构建研究

11、商丘名人文化产业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12、“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播研究

13、“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原文化传播与交流

14、河南省红色典籍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15、“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16、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17、商丘文脉传承与城市特色构建研究

(二)文艺学

1、浅论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2、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3、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4、论审美现代性

5、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6、论诗歌语言

7、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

8、论文艺的娱乐作用

9、论意境的美学特征

10、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11、文学审美特征论

12、“话语蕴藉说”评说

13、浅析“典型论”

14、浅论“意象”

15、浅论“叙事学”

16、文学消费心理研究

17、关于文学话语“陌生化” 问题

18、浅论“结构”与“解构”

19、论艺术真实

20、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21、浅论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22、论艺术直觉

23、论艺术虚构

24、浅论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25、浅论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26、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27、浅论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28、浅论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29、论当代 中国 的大众文化

30、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31、论审美变形

32、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33、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 影响

34、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 现代 性主题

35、浅论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36、浅论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7、论朴素美

38、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39、浅论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0、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41、浅论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42、浅论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43、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44、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45、浅论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46、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47、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48、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49、浅论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三)古代文学

1、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

2、唐传奇的文学价值

3、薛涛的'文学创作

4、鱼玄机的创作

5、浙西词派及其词人简述

6、小红低唱我吹萧――姜夔的词与音乐略探

7、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8、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

9、宋代女性创作的“悲愁”本色

10、试论宋诗中杭州民俗的描写及其表现

11、论张先的慢词

12、“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以游戏文字为诗”浅论

13、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

14、论《镜花缘》中的唐小山形象

15、论弹词小说《再生缘》中四位女性形象之对比关系

16、浅论凌鞒酢抖拍》之盗贼观

17、浅论李渔的人生观在戏剧、小说中的体现

18、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

19、试论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的禅趣

20、浅析《牡丹亭》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21、《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

22、论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

23、“二尤”悲剧在《红楼梦》大悲剧中的原型意义

24、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

25、巧姐形象的文化意蕴

26、两对位势悬然却下场略等的母女一一赵姨娘探春及凤姐巧姐漫议

27、度人与救世一一疯僧与刘姥姥形象的不同意蕴

28、贾宝玉同性恋倾向诠释

29、《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心理构件

30、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

31、《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32、《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33、《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34、《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35、王梵志诗歌的独特内涵

36、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37、论李贺诗的多种风格

38、论《金瓶梅》中的民俗描写

39、论《儒林外史》对八股制艺弊端的反思

40、论《红楼梦》中诗歌之功能

41、对生命的漠视――试论《水浒传》叙述的暴力化倾向

42、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浅探

43、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44、浅论《史记》的游侠精神

45、论苏轼的出世和入世

46、试探陆游的“梅”情结

47、论李白的咏侠诗

48、《三国演义》中的择主思想比较

49、《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50、浅论《儒林外史》对人性的扭曲

(四)现当代文学

1、论李健吾的短篇小说(或者:论李健吾小说的平民化)

2、论“后浪漫派”小说的艺术特质

3、《风萧萧》中的意象

4、张爱玲小说的影视改编

5、《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

6、《小团圆》中的女性形象

7、《小团圆》的叙事特色(或者:《小团圆》的复调叙事)

8、老舍小说的影视改编

9、老舍小说的爱情叙事(或:老舍的女性观)

10、老舍、邓友梅、王朔的“京味儿”小说

11、老舍、邓友梅笔下的旗人形象

12、茅盾的另类小说

13、论钱钟书的短篇小说

14、沈从文小说中的男性世界

15、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16、浅析现代人文主义思潮

17、论新写实文学中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18、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19、早期乡土小说的民俗价值

20、乡土文学与乡土小说

(五)外国文学、比较文学

1.《美狄亚》的女权主义重读

2. 中国、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

3.《十日谈》的狂欢化民俗特征

4. 《堂吉诃德》的想象性虚构与写作策略

5. 《奥赛罗》的后殖民重构

6. 试论莫里哀性格喜剧的类型化特征

7. 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角度解读《鲁滨逊飘流记》

8. 《巴黎圣(原文来自:wWW.csPENgbo.com 蓬 勃范文 网: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9. 从原型批评角度看于连形象

10. 《荒原》的“死亡情结”

11.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

12. 鲁迅《药》中的基督受难形象分析

13. 《边城》和《伊豆的舞女》的比较研究(最好再加副标题,突出论点)

14. 《雪国》中 “雪”与“火”的意象研究

15. 泰戈尔的《沉船》与易卜生的《娜拉》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16. 论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硬汉性格”。

17. 弗洛伊德主义和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

18.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19.中国武侠小说和其实文学的比较研究

20.《奥瑟罗》的悲剧冲突艺术

21.《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22.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23.论《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识

24.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主题探析

25.哥特式小说的原理和发展

26.《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27.试论《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

28.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

29.哈姆莱特形象的接受和误读

30.重评巴洛克风格

(六)美学

1、美在文心:刘勰文学观探微

2、宗白华意境理论的诗学意义

3、论钟嵘《诗品》对诗之本质及诗美境界的阐释

4、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5、李安华语作品文化解读

6、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

7、鸿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8、略论王国维的文艺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

9、《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

10、论“悲秋”的母题及其文化意蕴

11、梁启超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启思

12、“陌生化”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13、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14、王国维诗学的创化之道

15、论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的快餐化

16、亚里士多德的“陶冶”说与孔子的兴观群怨

17、柏拉图的音乐美学与中国先秦时代的乐论

18、浪漫主义诗论与中国的“人民性”的当代意义

19、以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视点看莫言的“红高粱”小说系列

20、诗论喜剧语言的美学特征

21、试论“童心”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22、论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

23、由宗白华《美学散步》看“人生艺术化”

24、庄子“无为”美学思想初探

25、《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电视改编研究

26、成功的复合式改编:《罗生门》

27、从《霸王别姬》看导演陈凯歌的美学观念

28、论孔子的美学思想

29、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30、论中国古代美学的特点

篇6: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探析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

摘要:我国各个高等学校专业设立中,设立最多、设立时间最长,同时又是学校专业组成中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便是汉语言文学。

它具有众多的优势,例如基础实力雄厚、就业范围较为广泛、社会各个行业对其需求比较稳定,等等。

但是,在信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与经济文化也在飞速向前发展,这都在渐渐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人才战略观念,更对传统的人文类专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专业教育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

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

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

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

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

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

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

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

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

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

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

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

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 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

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 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

(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

(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 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

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

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

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 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

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

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

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

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

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 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

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

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

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

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

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

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

虽然,根据专业特点,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然而,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言行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

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

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11):204-205.

[2]陈艳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

[3]姚玲,周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小学科学(教师),(2).

[4]许静.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篇7:浅谈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谈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都普遍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了我国高等学校中设立最多、设立时间最长的专业。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新时期大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大学生人文素质优化策略

【摘要】本文在分析汉语言文学课程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加强教学内容的筛选;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高校;汉语言文学;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优化策略

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仅是文学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更多的是对民族文化精髓的感悟。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内涵与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

本文就以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展开了讨论。

一、重视高校汉语言文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新时期大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

在大学生日益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压力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标准已不仅仅是要求理论知识的掌握,文学知识点的熟悉,而更多地是综合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汉语文学的课堂上,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思考与意见,培养自己良好的口才与人文素养;撰写优秀的文章予以发表,锻炼自己坚实的文字功底;在参与辩论赛、模拟招聘会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充分准备,不断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

2、有利于人文情怀的培养,情操的陶冶

较高的审美能力、高尚的道德与人文情怀,是一个人高雅情操、优质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更替与兴衰,在滚滚历史长河中诸多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死而后已,在灿烂的文化里永垂不朽。

还有一些感人的文学作品,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

高尚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培养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鼓励人们用爱、用心、用热情去生活与工作。

尤其在一些理工院校,更应该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注重理工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因为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往往偏重于技术性与专业性,具有容易枯燥、难度大等特点。

除了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时间,课外很少去了解、阅读文学作品。

导致了部分理工院校学生的情商较低,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只顾自己的感受,不能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人的心情与想法。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缺乏健全人格,理想信念迷茫

部分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后,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逐渐产生了攀比、奢华的心理。

还有些同学由于自律意识较弱,自制力不强,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商城等各种虚拟的环境中,无法自拔。

久而久之,有些大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不愿与别人沟通交流,迷失了自己进入大学校园的远大理想与信念。

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不择手段,触犯了法律,从而误入了人生歧途,这些都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问题的重要体现。

2、重理论知识,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新时期的今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与内容。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仍然体现出了只重视理论知识、课本知识,缺乏课堂互动与实践性不强等特点,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汉语言思维习惯由于受到多媒体的影响,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改变。

在网路时代的今天,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汉语言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效果,注重新时期大学生正确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与习惯的形成与培养。

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3、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课程的设置方面。

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模式,未将丰富的汉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单纯的汉语言知识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制约了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不足。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较强的文字功底与公文写作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良好的与人沟通与表达的能力,也是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然而,实践中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只重视文学常识的记忆,理论知识的掌握,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因此,汉语言文学有必要完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优化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优化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1、加强教学内容的筛选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主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合理筛选,将能够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际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汉语言文学是大学语言文学教育中的重要科目,汉语言文学范围较广,涵盖内容较为全面,为保证实际教学效果,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和增添。

首先,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按照学生兴趣和爱好进行教学内容的筛选,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目前大学生人格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起到一定的影响,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制定,为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

为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可以多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诗词比赛以及场景教学等等,让学生主动去开展相关交流活动,在学习和知识巩固的过程中去交流和沟通,消除学生不良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学校是大熔炉,学生能不能成为一块好钢,环境很重要。

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中,还应该在课堂外。

要鼓励和支持学生自发地成立学生社团、汉语言文学组织、诗歌文学社等方式,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探讨和运用。

还可以组织一些诗歌朗诵、文学创造比赛等方式,让学生爱上汉语言文学的魅力。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其应有的人生与社会价值。

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挑战,首先自己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抓住一切锻炼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其次,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授课体系,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个性培养、人文情怀的提升,在高校汉语言教学过程中,展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施华,赵玉志,金慧,王丰敏,李书红.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建设[J].科技信息,(29).

[2]李莉.谈我国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语文建设,(04)147-149.3.

[3]高岭,土宁宁,马骏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高校思政教育中汉语言艺术的作用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以及大学生思想意识状况的不断变化,要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要注重汉语言艺术的使用,以期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正确培养。

1什么是高校思政教育汉语言艺术

汉语言,即汉民族共同语言,是当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而对于语言,在当前的国内外学者中都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各种不同的定义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即认为语言具有交流功能。

国内外学者对于语言的研究,给汉语言艺术的运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支撑,这样给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汉语言的运用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在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汉语言艺术的运用能够极大的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如何运用好汉语言艺术的作用,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首先要在表述的内容和形式上达到精准的地步,使整个语言更加的顺畅,在不违背语言规范的基础上,遵循正常的语言逻辑,尽力使汉语言的表达更加的生动形象,真正的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以及内心,从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水平及质量。

并且汉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的最终归宿就是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意识状况的提升,因此需要教育者将深奥的道理通过通俗易懂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们传达,从而促进高校学生对深层次的思想的进一步理解[1]。

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汉语言艺术,就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讲座、一对一谈心和动员大会等多种形式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生动、形象以及精确的语言,将深层次的思想道理通俗的表达出来,从而走进大学生的内心,在情感上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在思想上得到一定的升华。

2高校思政教育中汉语言艺术的特征

(1)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汉语言艺术所具有的首要特征就是科学性,即在进行高校思政教育时,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理论为导向,深入贯彻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科学性这一特征,首先体现在内容选择的科学性,教育者在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基础上,需要做到科学性,在通常情况下,教育会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对在思政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要依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关的处理,必须坚持用词的准确性,从而使高校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相关的思想教育知识。

(2)其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汉语言运用必须要具有贴近性,因为在当前的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政工作教育中,会出现一定的阻碍,例如枯燥的思想讲座以及单调的理论分析,极大的脱离了当前大学生生活的实际状况。

但是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已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大学生,在他们的身上具有更加浓厚的时代气息,他们更加倾向于对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向,对社会上的思想变化有着极度的求知欲,他们的思维更加敏捷,在单调枯燥的说教面前,他们有着极度的抵触心理,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亟需进行创新,特别是在其中的汉语言的应用方式和艺术手法进行改革创新。

因此教育者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在汉语言的应用上,要增强自身的教育观念,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进行创新,从当前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通过通俗易懂、来源于生活的时代语言,不断提升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中的学习积极性,使广大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实的感受到真实的思想教育,使当前的社会主义理论真正的影响到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3)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汉语言运用的艺术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语言是高校思政教育进行的重要媒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语言艺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更为突出的收效。

所以,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运用好启发性语言,使高校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先进的思想理论,提高在思想理论上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正确的引导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良性发展。

(4)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的语言还需要带有一定的艺术性。

对于艺术性这一特征,不仅要求教育者在实际的工作中使用的语言内容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并且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还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即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只是照本宣科的进行,适当的应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同时在形式的选择上要注重语调的适当变化和修辞的运用,贴近大学生语言运用的习惯,使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能更好的接受这些深奥的道理。

比如对于理工科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多使用通俗易懂、幽默的语言,引起他们的关注,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高校思政教育汉语言艺术的分类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按照教育的最终目的,可以将其中的汉语言艺术分为启发性、引导性、鼓励性以及批评教育性的四种类型的语言艺术。

3.1启发性的语言艺术

启发性的语言艺术,主要是指进行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启发大学生对自身思想状况进行思考,分辨自己当前的思想状况中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

篇8: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论王蒙文学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

王蒙文学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以来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和今年的《闷与狂》等。

对此,有人惊呼王蒙写疯了,什么都写,什么都尝试,什么话都说,什么都让你来不及准备,什么都让你措手不及,什么都让你瞠目结舌。

关于《闷与狂》,有人说它是小说,有人说它是散文,有人说它是回忆录,我觉得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王蒙文学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最近的文坛很是热闹,鲁迅文学奖就不说了。

我要说的是有三个作家,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话题。

第一个,当属王蒙先生,他因为新近出版了所谓的长篇小说《闷与狂》,广被关注,也备受争议。

第二个是张贤亮先生,这位新时期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后来西部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因为他的离世落幕而被人们热议。

第三个是萧红先生,也可以称为萧红女士,因为电影《黄金时代》的热映,而继去年电影《萧红》后再度掀起一股“萧红热”。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王蒙最新双长篇小说学术研讨会”,乍一听,觉得有点怪,长期以来,我们总习惯一事一议。

但后来一想,这事若发生在别人身上或许有点怪,但发生在王蒙先生身上,就很正常。

熟悉王蒙文学的读者,我这里是指读过他作品的人,是过去进行时的那群人。

而相对于过去进行时的人群,所对应的应该是将来进行时的人群。

今天参加研讨会的,基本上属于现在进行时。

那么,有人会问,你当属于哪一种人群?我想说,我既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更属于将来。

我不是纯粹的学院式理论家,我是读者,是作者,是研究者,是记者,是王蒙文学的追随者,是这个会议的关注者,也是一个极想发言表明我观点的人。

我不说,我不抢着说,我怕别人先说,别人先说我就不好再说,我就得转化思路,我就得顿悟,我就得冥思苦想,我就得见招拆招,我就得一鸣惊人,我就得与众不同,我就得发飙,说一些歪理邪说,说一些你不敢说的话,说一些你想不到的话,让王蒙先生知道我,让与会者知道我,让这个会结束后大家还议论我。

哈哈,请允许我模仿王蒙先生的叙述方式表达方式思想方式。

请注意,我在这里谈的不是王蒙先生的具体哪部小说,哪篇散文,哪首诗,哪篇讲话,我说的是王蒙文学,包括所有的文字,和与文学有关的非文字的东西。

篇9: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随着新时代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学教育。当今社会,人们除了需要语言交流,还需要借助安静、舒适的文学阅读来提高修养。

有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关于语言应用的汉语言文学论文

摘要: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从古到今流传下来很多经典名篇,学生如果可以对这些经典文学进行背诵,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历史,还能增加汉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语言应用;汉语言文学

一、汉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作用

作为汉语言专业讲师,应该强化学生对汉语言的应用能力和对语言意境分析的能力,这也是丰富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

所以,汉语言的使用和意境分析是所有汉语言专业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能够灵活使用,否则,语言就始终处于静止状态。

所以,汉语言的应用也就促成了汉语言的使用意境。

语文知识的形成与汉语言素养强化相得益彰。

例如,在形容风景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风光旖旎、风景秀丽”,如果用作“风光靓丽,风景艳丽”,不仅读起来拗口,就连基本意思也被扭曲,让美丽的风景变得艳俗无比,让人无语。

虽然四个词语单独拎出来都是形容词,但是用法差别很大。

所以,汉语言的应用会直接影响语境的塑造,说“风光旖旎、风景秀丽”人们会眼前一亮,甚至可以想象出美好的景色,但是如果用“靓丽、艳丽”形容风景,只会让人们倒胃口,很难找到美的感觉。

2.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当今社会,人们除了需要语言交流,还需要借助安静、舒适的文学阅读来提高修养。

所以,在品读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时候,不仅需要对汉语言的使用环境进行了解,还要对语言的使用意境进行深入地了解。

如果不了解汉语言的使用方法和意境,就无法安心阅读,也不能完全理解文学作品中极尽深刻而优美的语言。

例如,在欣赏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后四句包含作者所有的寄托:“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简单的语言朴素明朗却又隽永清新,作者对世界充满希望,充满感恩,善良虔诚的祈祷,愿每一个人在尘世间都可以获得幸福,而自己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仅仅依靠语言根本无法理解全诗的深刻内涵,必须深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才能在眼前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歌。

所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文学鉴赏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欣赏者的审美观也会更加准确和健康。

二、如何提高汉语言的使用和意境分析能力

1.增加阅读、朗读的训练

朗读是学习语言最好的途径之一,增加文章的阅读量,可以让学生尽快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所以,增加阅读量有助于理解汉语的应用,同时汉语言的意境分析能力会逐渐提高。

最终,学生可以准确把握文章的基调,易于挖掘文章深处的含义,提高对汉语言的应用和分析。

2.增加必要的背诵

背诵是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无论中国人学习外国语言还是外国人学习汉语,增加背诵量必然会提高语言的运用水平。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从古到今流传下来很多经典名篇,学生如果可以对这些经典文学进行背诵,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历史,还能增加汉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最终,通过深刻记忆,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经据典,增加文章的亮点,提高文章的层次,使文章更具有灵性。

参考文献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伍建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11-1541

2、基于学术BBS的信息交流研究——以北大中文论坛的汉语言文学版为例邱均平;熊尊妍;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08-1531

有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语文以及汉语言文学关系

摘要:在进行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对接的过程中,需要坚持语文终身教育的观念,这样才能确保两者之间实现合理对接。

关键词:语文;汉语言文学

引言

语文教育是弘扬我国汉语言文学精髓的主要途径,汉语言文学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语文教育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

汉语言文学要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就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开放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的教育问题。

1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的作用很大,而且不是仅仅局限在某一方面。

汉语言文学在反映我国历史和文化语言传统的同时,也可以将一个民族的气质风貌展现出来,并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语言文学是人类的财富,汉语言文学更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将其继承和发扬起来。

汉语言本身就是一门我国特有的专业,这门专业的目标就是培养人文素质、培养专业的从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

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衡量教育是否合格的标准是看其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并没有直接体现出实用性,而是通过人文观念等展现的,不能用经济指标进行衡量。

2语文以及汉语言文学之间的关系

2.1教学目标相同:

语文以及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同时保证学生可以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就是汉语言文学,两者在理论以及教学内容上存在一致的地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各自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各项兴趣爱好。

2.2表达形式不同:

汉语言文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通过语言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对事物的看法分析,读者通过阅读文字来了解作者的'情感波动。

汉语言文学的生动性则主要体现在可以用语言进行灵活表达。

虽说两者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异,但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2.3专业性的差异:

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比语文教学更加专业,一般情况下,在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都会涉及到很多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探究。

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加深自身的文学知识,发自内心的原因学习,和汉语之间培养深厚的感情;语文教学相比就简单的多,只需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说两者专业性之间存在着差异。

3语文和汉语言文学教学衔接的问题

3.1实践能力衔接薄弱: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语文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却有些忽视,这造成的现实情况就是很多学生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但实践上的经验却几乎是空白的;有些汉语言文学老师的教育理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汉语言文学实践的重要性却几乎不谈,这就造成课堂上只进行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学生长此以往,对课堂学习会逐渐失去兴趣。

这也是现如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3.2教学缺乏针对性:

汉语言文学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但是却没有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也没有完全领会,这就造成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制定的教育目标和方法与现实情况脱节,无法满足学生发展以及课改的需求。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课程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阶段的变化,结合教学情况,在了解学生掌握程度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和技巧进行更新。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4促进语文以及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衔接的措施

4.1做好人文素养培养: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以及语文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做好人文素养的教育,促使专业学生身上具备人文色彩。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老师除了正常教学之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关心和关怀,了解学生的思想处境以及情感波动,从这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素养和人格;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和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及任务;与此同时,完善汉语言体系可以做好文化传承。

4.2注重实践能力对接:

要想更好的将语文和汉语言文学教育进行融合,就必须和现如今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分析已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做好两者融合的工作。

要想将两者完美的融合起来,就需要找到两者的相同点,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都是围绕汉语言文学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若想融入实践知识,就必须了解两者共有的知识和理论,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目的;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学模式和方式进行创新,让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实践潜力。

4.3加强技术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在有很多高校采取了远程教学的方式,这样把现代科学技术和课程完美的结合起来。

语文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拥有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品尝创作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终让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学鉴赏分析能力。

结束语

在进行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对接的过程中,需要坚持语文终身教育的观念,这样才能确保两者之间实现合理对接。

语文以及汉语言文学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却相互独立的,汉语言文学作为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本身在教育目标上就是一致的,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不生搬硬套,切实做好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邵之茜;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6-1515

2、高素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问题王彩萍;浙江万里学院学报-05-1514

篇10: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例精选

汉语言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就是拥有审美能力,尤其是体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学审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社会行业需求稳定、技术实力雄厚、就业范围广泛的特点,所以一直以来其都是高校中一个重要的基础专业。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策略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行各业对创新型人才都有非常大的需求。

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仍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需要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因此,需要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创新方面的问题进行改正,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1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现状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

当前一些大学不能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及时对教材进行调整,致使教学内容老套;第二,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

当前一些大学教师仍是上完课就走,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利用与开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异于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添加了生机,给汉语言的利用与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二,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养成创新意识以后,会有增强其实践的动力,进而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对教学环节的改进,以及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感受三个方面着手,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自主创新的意识,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1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就是拥有审美能力,尤其是体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学审美。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关系到其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敏感度,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高级文秘需要具备的特质之一就有审美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中,文学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文学作品对作品中的语言运用、技巧的使用等进行鉴赏分析,进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班级组建讨论小组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该方面内容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

3.2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环节

助理、教师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的职位,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却缺乏一定的重视,因此要求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强化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得到一定的重视,促使其具备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

例如,现代汉语教师在上课时,不要仅仅局限在教材之上,而是应该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

由于大学中通常都会有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学生,因此在发音上也会存在差异。

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情况,在将中国七大方言时,分别选取代表,让学生自己体会感受,各地方语言的不同,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或者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一次作文比赛,针对学生中的病句等问题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对学生语言交际等能力的培养。

3.3关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感受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较高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学生专业能力的体现,更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反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从其写作水平就可以体现。

因此,学校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方面的力度一定要加强,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

在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阅读量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思想深度与高度,使其在阅读分析以后,理解文章的内涵;第二,加强学生的用词的准确度。

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存在词汇量贫乏,并且不能正确使用使用的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从而改善当前这种状况,

使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做到用词精准简洁;第三,加强对学生语法的掌握。

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仍不能有效的掌握其中的使用方法,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对语法掌握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地措施与方法,

加强对语法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能够灵活使用语句,降低出错率,进而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各大高校都有的专业,其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也是不容小觑的。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改进。

为此,各大高校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教学进行调整,通过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改变,增强学生的创新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使用与意境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载体,汉语言文学凭借自身独特魅力,逐渐受到广泛认可。

汉语言文学作品博大精深,其语言的使用与意境的揣摩是一个十分复杂、微妙的过程。

有鉴于此,加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于意境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

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中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无论是字词句亦或是语法修辞,均具有深入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内容的文学作品,其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也会有所区别,只有在全面了解其特点后,才能对其语言的使用与意境分析了若指掌,进而深入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中蕴藏的内涵。

(一)汉语言文学的目的性特点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学生沟通技巧,并对经典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解读,能够站在更加专业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弘扬与发展。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往往能够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技巧的练习,促进自身语言把握与分析能力的提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体特性

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参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学生通常为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均对汉语言文学抱有极大兴趣。

在各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展,重点针对文科专业的学生,对理科生并无硬性要求。

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主体,完全是可以确定的。

文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探析汉语言文学蕴藏的.内涵其实是比较得心应手的,这是由于他们本身具有良好的文科基础,对字词句以及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推敲具有显著优势。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具备的交际性

作为人类用于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随着交流经验的积累,人们的思维、思想等均将发生巨大改变。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某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并通过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表达情感,将汉语言的魅力传承下去。

如此一来,汉语言文学将会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愿意从不同的途径去发现、探索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意义,共同促使汉语言文学日益渗透仅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去。

二、汉语言文学中所呈现出的意境

古诗是我国汉语言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我国独有的重要文学,其相关课题研究引起了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古诗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好评,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它在韵律上能够朗朗上口,而是在写作手法上,有着千变万化的特点,能使读者营造出清晰、真实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作者所看到的情景,倾听作者听到的声音,感受作者在此情此景下的感受,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一)意境的起源与作用

在古代,诗人未能使整首歌更具特色,通常会借助各种语言来营造一种气氛,使读者能够浮想联翩,这种气氛便是意境。

据了解,我国诗文主要通过一些诗句或词语来营造意境,作者当下想要表达何种情感,想要透过诗词传达什么样的中心思想,便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

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多半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观察与探索,再运用恰当的字词句来加以描述,并通过自己的感悟,使诗歌的整体情感得以升华。

语言运用越精妙,表达的情感便会越真切,读者也会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二)意境烘托中心思想

将意境带入诗歌中,不但能够提升整首诗的美感,还能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想要透过这首诗表达的内心情感,使整首诗变得更加鲜活、生动。

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以诗言志一说,因此我国许多著名作家均透过书写文章的方式,来刻画自己,表达自身的凌云壮志,如杜甫、礼拜一行人。

他们往往用诗歌书法自己的内心情感,亦或思乡之愁。

亦或怀才不遇,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豁达,开辟自己的仕途之路。

一些作品通常会通过意境的描述,使内心情感更为深刻,进而烘托出文章中的中心思想。

(三)意境构建的常见问题

意境的构建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在构建意境时,学生往往会出现以下两方面问题,分别是“有境无意”和“有意无境”。

有境无意指的是文章中虽然自带意境,且美感度高,但却华而无实,并没有表露出真情实感,文章过于空洞。

有意无境则是指过于抒发自身情感,忽视了对情境的设置。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作者本身经验积累不够,缺乏丰富的实践作支撑。

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学素养

语言的生命力需要通过合理的使用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良好的语言文学素养,是灵活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汉语言的应用成就了汉语言的使用意境。

通常情况下,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沟通技巧,加强学生对相关作品的了解,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对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2]。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言文学素养,使学生能够加强对汉语言文学应用技巧的掌握能力,进而促进自身语言运用水平的提升。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人类的沟通与交流离不开预言帝使用。

此外,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分析,更是积累自身文化底蕴,提升修养的最佳途径。

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但要对汉语言的使用环境进行分析,还需对汉语言的使用意境进行深入了解。

倘若无法掌握汉语言的使用方法与意境,便很难进行深度阅读,无法充分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语言使用赋予作品的生命力[3]。

另一方面,每一部汉语言文学作品,均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倘若只能凭借语言的分析,很难去领悟作品中蕴藏的深刻内涵,所以还要懂得去分析语言描绘出的意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投入地赏析作品,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

(三)有助于提升学文笔书写水平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往往能够提升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目标,不但涵盖对语言应用于意境的分析,其根本目的,还包括在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文笔书写水平[4]。

有鉴于此,我们务必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全面分析汉语言文学在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方面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透过文字的描绘与意境的营造,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

四、提高汉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拓展阅读量

作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增加文章阅读量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文章的重心思想。

在阅读量得以拓展的同时,学生思维活跃程度也会更强,对汉语言的意境分析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阅读量的拓展,还能帮助学生积累鉴赏文学作品的经验,使学生逐渐形成结构清晰的阅读思维,能够在通读全文的情况下,迅速把握文章基调,善于发掘文学作品中,各类语言与意境的深层含义,最终能够对汉语言进行熟练的应用与分析。

(二)鼓励学生背诵经典文学作品

众所周知,一门语言的掌握。

篇11: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精神文化越来越为丰富,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主要功能是对我国文化精神及全民语言的传承。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异于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添加了生机,给汉语言的利用与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策略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行各业对创新型人才都有非常大的需求。

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仍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需要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因此,需要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创新方面的问题进行改正,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1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现状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

当前一些大学不能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及时对教材进行调整,致使教学内容老套;第二,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

当前一些大学教师仍是上完课就走,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利用与开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异于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添加了生机,给汉语言的利用与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二,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养成创新意识以后,会有增强其实践的动力,进而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对教学环节的改进,以及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感受三个方面着手,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自主创新的意识,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1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就是拥有审美能力,尤其是体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学审美。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关系到其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敏感度,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高级文秘需要具备的特质之一就有审美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中,文学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文学作品对作品中的语言运用、技巧的使用等进行鉴赏分析,进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班级组建讨论小组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该方面内容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

3.2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环节

助理、教师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的职位,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却缺乏一定的重视,因此要求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强化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得到一定的重视,促使其具备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

例如,现代汉语教师在上课时,不要仅仅局限在教材之上,而是应该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

由于大学中通常都会有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学生,因此在发音上也会存在差异。

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情况,在将中国七大方言时,分别选取代表,让学生自己体会感受,各地方语言的不同,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或者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一次作文比赛,针对学生中的病句等问题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对学生语言交际等能力的培养。

3.3关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感受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较高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学生专业能力的体现,更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反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从其写作水平就可以体现。

因此,学校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方面的力度一定要加强,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

在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阅读量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思想深度与高度,使其在阅读分析以后,理解文章的内涵;第二,加强学生的用词的准确度。

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存在词汇量贫乏,并且不能正确使用使用的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从而改善当前这种状况,使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做到用词精准简洁;第三,加强对学生语法的掌握。

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仍不能有效的掌握其中的使用方法,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对语法掌握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地措施与方法,加强对语法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能够灵活使用语句,降低出错率,进而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各大高校都有的专业,其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也是不容小觑的。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改进。

为此,各大高校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教学进行调整,通过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改变,增强学生的创新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

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应用型人才又是不可或缺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育教学的长河中,是最基础的,与现实生活结合较强的一门专业。

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在当今高等教育的理念中,教育水平的高低更多的取决于实际适用能力的高低,那么培养应用型人才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汉语言学专业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在人才市场优胜劣汰的激流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积极主动深入的探讨研究,发掘出更新层次的策略培养。

1.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重视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具有人文性质的专业,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所以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这门专业与实际的互动性,在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的操作能力。

教学上一味地照搬课本上的知识,而忘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死板,遇到事情不懂得变通。

现代的教育理念中,只有将知识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掌握,融汇变通到各个领域。

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传道”,就是老师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过程加强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使同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授业”,就是传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用最恰当的方法来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时候,才能将知识完整的融合进去;“解惑”,就是解决学生所提出的各方面疑惑,以此来扩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发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

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将来去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该注重的问题。

2.汉语文言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思路

2.1强化学生的专业水平,学以致用

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基础上,让知识融汇贯通,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方法。

在原有的教学理念中,更加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积累,积累的越多就能够快速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随着应用型人才观念的提出,学生将专业技术能力学以致用,成为了关键所在。

在完成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并不能让知识转为己有,还要通过后期的努力,让知识运用到各个方面,来帮助我们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在汉语学言学专业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教授的各门专业的知识外,还可以通过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的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本质上提高。

2.2完善教学体系的改革,增强教学的活力

高度完善的教学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改革上,要综合考虑学生各阶段学习发展的情况,科学有步骤的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教学体系,应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去思考研究,为教学添加特色。

这样既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带动教学的活力,让教学变得活跃起来。

学生在学习中勇于转换角度去思考,探讨的过程中也就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所以在教学体系的改革上,不能盲目的去设置,应该要有关联性,针对性的去改革,制定出更切合实际的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完善,让教学更富有活力。

2.3深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提高实践的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培养应用型人才各方面技能的培训,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

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时刻谨记实际运用的重要性。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开展一些相关主题的辩论赛,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其中的时候,通过思维的转变,领悟到将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精髓,并不是单纯的学习课本上基本知识,还有灵活运用到实践的各个方面。

在这种教学观念的驱动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科学制定出相对的政策,这样才能让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的得到提升,帮助学生在社会竞争的激烈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中,各种竞争扑面而来,越来越激烈,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求。

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势不可挡。

在对应用型人才新鲜血液培养的过程中,随时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要想成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我们就要敢于接受挑战,发现新的机遇。

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要在完善的教育体系下进行,而这需要教学的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是适应这个时代而产生的,要将这一计划发展下去,我们就要制定出一个合理的、系统的路线,来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篇12: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精神文化越来越为丰富,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主要功能是对我国文化精神及全民语言的传承。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需要较高素养的学科,要熟练地掌握汉字的内涵及写作能力,需要大量练习文言文等,文言文的范围还包括通假字、同音字等。

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分析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面临巨大的困难,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教学方式落后。

汉语言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了解汉字的构造及字与音之间的关系,通过汉字表达出汉字的象形的意义,因此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需要不断思考和深化才能掌握其内涵,

但是目前我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单纯地记读音和字意,单调的学习方式会极大地打消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

学生的语言基础薄弱。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需要较高素养的学科,要熟练地掌握汉字的内涵及写作能力,需要大量练习文言文等,文言文的范围还包括通假字、同音字等,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尚不能熟练地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对于一些字形相对复杂或者晦涩难懂的字感觉陌生。

应试教育的后果。

我国的人才评选方式一直以来就是采用高考的制度,通过分数评判学生的优劣,这样会极大地影响我国在语文教导上只以高分为目标,而忽略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掌握程度,让学生根本无法掌握汉语中的人文思想。

二、汉语言教学改革的特点

1.从教学方式方面改革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的人文思想,从改革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开始,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出发点,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教师只是起到辅导作用,

通过学生的自觉性的学习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和精神,并且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对汉语言文学的掌握程度,并且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博大精神的古典文化。

与此同时,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利用多媒体科技的力量,全面呈现教材内容,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内涵。

教师要不断地融合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达到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性的人才,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彰显出学习热情。

2.从教学课程方面改革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与其他的数理化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差别,在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中与古代文化紧密联系,毕竟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不仅要学字词、写文章,还要掌握古代的天文地理的知识,掌握前人创造出来的优秀的文化作品,不断丰富掌握知识。

由于我国家长对学生都有很高的要求,希望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因此学生学习的科目十分复杂,从而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负担,而且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现代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中,可以将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全部融合到汉语言学科中,充分地将三科目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到多方面的内容,

而且学会如何整合知识,了解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知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从小就精通天文地理,不断地拓宽知识的覆盖面,这样学习汉语言文化就会变得生动无比。

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加学作诗词歌赋的课程,让学生将古人的文化重新捡起来,用作诗词的平仄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的快乐,传承中国古文化。

3.从师资队伍方面改革

在我国不乏很多国学大师,对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研究颇丰,但是在汉语言的教学中还是需要大量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要求逐渐增高,教师本身需要不断提高素质,掌握更多的传统的经典的文学作品,从而教导学生掌握我国传统文学文化,形成较强的传授性,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传承下去。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还要有幽默诙谐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要学会用幽默和创新的方式通过一个知识点拓展出多个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掌握到更多的文化知识。

汉语言本身有较强的稳定性,导致教材大同小异,教材的改革也是必需的,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有更好的教材。

因此,教师要学会主动收集与教学任务相关的素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文化素养。

三、结语

时代在发展,汉语言文学教学要不断推进,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跟随学生和时代的特点不断进步,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汉语言的基础知识及我国的传统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双重胜利,创新汉语言教学,不断培养优秀的人才,传播我国优秀深远的文化。

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在逐步革新,以便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高校的教学理念已经从高学历、高校教育的培养理念转变成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人才培养理念,而汉语言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不仅关系着学校专业建设的发展取向和人文学科的教育特色,还关系着学科在市场需求中求生存和求发展的竞争力量,因此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必须跟随时代发展的要求革新教学理念,重视素质教育。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

1.高校汉语言文学。

我国的文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往往蕴含着深奥的知识奥秘,通过汉语言的深度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历史感受中培养文学素养、提升审美意识、树立价值观念。

例如:《诗经》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丰富的传统礼仪文化中感受爱情的纯真美好;文天祥的诗歌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气势磅礴的诗句中感受诗人的悲壮爱国之情,这些蕴含人文历史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文学素养,提升审美价值,因此在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素质教育非常重要。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根本目的,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健全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作为根本特征的现代化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是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也展现了基础教育的宗旨、性质、任务,因此推行素质化教育可以有效遏制应试教育的弊端,避免教学中一味追求升学的'不良现象。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现状

(一)必要性

1.教育目标的需求。

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良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通过汉语言的素质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培养文学素养、提升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教育改革的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里面提出要全面贯彻素质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不仅要把知识、态度、能力相结合,还要把态度、情感、价值观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并且在新课程的标准中明确提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汉语言文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二)现状

高校的语言教学非常重要,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语言教学不太重视,这样就导致学生也不重视语言的学习。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仅会失去语言学习的兴趣,还无法在语言学习中有效地接受素质化教育,因此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及时调整这种不良现状。

三、如何在高校汉语言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1.指导——读书。

指导——读书的教学方法不仅展现了教师的主导性,还符合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和选择性,由于指导——读书的教学方法具有很高要求,因此教师要把教“书”转化成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等各种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手段来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控职能。

2.指导——研讨。

在讲座中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发言机会,通过学生的发言来判断学生理解问题的不同程度,同时教师还要善于用求异和思维的教学态度不断对讲座观点进行充实和完善,让学生在开放的思维空间里拓展性地学习知识。

(二)考试的改革

1.素质测试。

测试的科学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在汉语言的测试中要把知识测试转变成素质测试,侧重于学生对于汉语言的综合理解和整体把握,让学生通过赏析文学作品、概括语言材料、表达语言文字的素质测试吸收科学文化和社会文化中所蕴含的知识以及美感。

2.能力测试。

汉语言文学的测试中要把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综合考察,在能力测试中考察的核心是能力,对于能力的考察主要有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并且在考察中要重视能力的应用和知识的应用,以“用”来测“能”,考查学生是否可以积极地应用所学知识来就解决实际问题。

(三)训练表达能力

1.培养学生自信。

鼓励学生树立自信,通过良好的氛围营造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恐惧、树立正确观念,并且高度重视文学素质的培养。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充分调动汉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自觉自省地去提升汉语言的学习效益。

2.传授交际策略。

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的社会经验很难掌握会话分寸,因此教师要系统地讲解和传授会话规则和交际策略,让学生在学以致用地强化训练中不断提升会话水平。

(四)完善师资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是调控者,既对学生的汉语言学习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又对学生的汉语言学习起着宏观的调控作用,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汉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自身的优良素质来指导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榜样作用下积极地加强知识学习和提升审美意识。

目前高校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备受关注,学生体验素质化教育的重要渠道便是汉语言的文学教育,因此高校要通过语言教学来渗透素质教学,从而使学生拥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和语言能力。

在汉语言的素质教学中,高校不仅要通过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来创造积极的教学环境,还要结合高校的自身特点充分展现新时代教育的丰富性、多样性、创造性,让各类教育和各级教育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和谐发展,有效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良好语言功底和优秀文化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篇1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教育注重应试教育的汉语言文学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如今的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越来越看重,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不再适用。本文针对教育领域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素质教育;教学质量

1、汉语言文学教学意义

时代在发展,急需高素质人才的同时竞争日益加剧,所以人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汉语言文化的学习关系到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发扬,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具有不能轻视的力量。只有我国的下一代学好汉语言文学,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才不至于流失在历史长河里。汉语言文学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所以让当代学生学好汉语言文学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2、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分析

2、1教师转变教学角色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多是采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很少把学生主体性当做教学活动的主要标准,对学生的具体需求不明确,所以教学活动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不是很强。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没有自主学习的激情,自然对学生学好汉语言文学有一定弊端。

而且学生参与的互动机会比较少,学生在理论课堂中逐渐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接受,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汉语言文学有更好的帮助,老师需要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以自己为主导,而且真正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以前那种老师就是权威的教学思想应该摒弃。

2、2制定教学目标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制定教学目标或者是制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只是根据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刻板的理论讲解,教学内容大多比较散乱,没有逻辑。这样散乱的教学内容没有明确目标,对学生系统学习汉语言文学具有负面影响。想要强化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老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都要围绕制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应该就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要解决大问题,就可以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

学习汉语言文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想要学好汉语言文学,老师应该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把复杂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分解成小部分,每部分都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老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认真分析研究,找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每个阶段及时调整重新评价教学目标,直到最终培养出具有汉语言文学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人才。

老师在制定目标时不能仅考虑课程要求,也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每个人的差异性决定了人才培养方式不是唯一的,因材施教是一个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要注意观察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对跟不上老师教学脚步的同学及时给予帮助,为他们制定更加简单详细的教学目标。

2、3组织学生有效学习

汉语文学学习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老师的教学目标能否高效实现,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吸收老师教授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热情,老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汉语言文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都蕴含一个历史典故,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多向同学讲述一些相关历史故事,讲解其中典故、诗词的由来。在讲解文章的时候多介绍一些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写作背景。

现如今是信息化时代,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科技优势,采用影视资料、网络课件、图片配音等方式给同学们创设情境,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同学们对汉语言文学课堂的参与度。

老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创新教学方法之外,还要引导同学们在课堂之外进行自主学习,主要是培养同学们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预习,在网络上查阅课堂上要学习内容的背景知识,先自己大致了解。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所学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老师加以及时指导,解决问题。

3、结语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在教育事业中受到了很大重视,因为汉语言文学关系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受到当前教育者的充分重视是理所当然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一定要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素质型人才。

篇14: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从《厄舍古屋的倒塌》探析爱伦坡小说的恐怖风格

一、文献综述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恐怖小说的研究少之又少,因为恐怖,黑暗带给读者的似乎永远都是压抑,阴郁和不快。恐惧是全人类共有的基本的情感之一,也是人类心灵的悸动,然而,随着文学研究的发展,对恐怖小说,恐怖风格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在世界文坛上,19世纪的美国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埃德加爱伦坡投入地去关注、描写恐怖,感受恐惧,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萧伯纳说:“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

埃德加爱伦坡曾提出了“纯艺术”的价值观。他的`作品不涉及国家政治,反对文学以说教为目的,“在故事写作方面,艺术家就不妨通过制造惊险、恐怖的强烈情感的效果,而且每篇作品都应该收到一种效果。”在小说创作中,爱伦坡强调应通过各种逼真的手法去扣住读者的心弦,从而达到他所预设的效果。他所认为的艺术美是“一种效果”,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使其“灵魂升华”。对爱伦坡来说,“哀伤”和“忧郁”是最能表现美的语调,“死亡和美的紧密结合”是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话题。天性敏感的爱伦坡从他独特的视角来理解艺术之美,并引领读者感受艺术之美,其艺术体验本身就是对人性中最黑暗,最神秘,最杳无人迹的一面的探索。安徽文学中着重分析了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评道“随着厄舍古屋的倒塌,另一座大厦,一座艺术效果的大厦也随之完工。爱伦坡就像是一位高明的建筑师,他按着自己精心设计的图纸,用他缜密的思维驾驭着他那狂野的想象,为我们搭建起了一座精妙绝伦的艺术效果之都。”飞天外国文学研究称赞“《厄舍古屋的倒塌》属于他的恐怖小说范畴,小说以其匪夷所思的故事情节、巧妙布局的结构和阴森恐怖的气氛而扣人心弦。读者无不为其所感染,仿佛自己正置身于一个幽暗、阴森、行将倒塌的古屋之中,与叙述者一起经历着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前人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研究了爱伦坡文学艺术及其风格的营造,包括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本文也将介绍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的恐怖风格在前任研究的基础上突出了词汇应用所带来的恐怖效果,以及形成这样的恐怖风格的原因,从而为读者更好的理解,欣赏爱伦坡的恐怖小说提供更多依据。

二、论文主要内容

本文将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刻画,心理描写,词汇选择等方面探析爱伦坡是如何让自己的恐怖小说在同时代小说中脱颖而出,最大限度的使读者感受到黑暗之美,恐怖之美。首先,笔者将介绍爱伦坡个人,其主要作品及风格;其次,对《厄舍古屋的倒塌》的恐怖风格进行分析包括环境,心理等描写,词汇的选择;最后将分析爱伦坡作品恐怖风格的成因。

三、研究方案

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地发展,各种小说也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各式小说层出不穷的社会里,传统小说,现代言情小说带给我们的感受似乎已太过平淡,那么触及人类内心的黑暗之角,体会与众不同的黑色恐怖之美,似乎已成为现代小说读者生活中的乐事。

2.研究目的、意义:

本文意在探析爱伦坡小说的恐怖风格及效果,着重分析作者如何将恐怖之美传达的淋漓尽致,以使读者能在阅读恐怖小说时,更好的体会恐怖之美。

3.研究步骤:

(1)广泛地查找资料,搜集相关材料,整理研究思路及对策。

(2)确定研究思路、方法,完成开题报告和提纲。

(3)根据文献资料,完成论文撰写及修定。

四、工作进度安排

1.广泛查找资料、搜集相关材料、整理研究思路 寒假期间

2.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完成开题报告 第8学期第1-7周

3.完成论文提纲 第8学期第8周

4.完成初稿 第8学期第9-13周

5.完成第二稿 第8学期第14周

6.完成第三稿 第8学期第15周

7.提交毕业论文 第8学期第16周

8.毕业论文答辩 第8学期第17周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Edgar Allan Poe.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ales by Edgar Allan Poe [M]. Shanghai: Shanghai World Publishing Cooperation, 2008

[2] Kenneth Silverman. Edgar Allan Poe: A Critical Biography [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3] 程海萍. 《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恐怖叙述[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4):84-86

[4] 高巨华 许衍琛. 《厄舍古屋的倒塌》恐怖气氛的营造[J]. 飞天外国文学研究,2009(5):57-58

[5] 洪流. 《厄舍古屋的倒塌》创作艺术研究[J]. 华东冶金学院学报,2000(2):48-51

[6] 李芳芳.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的写作风格[J]. 语文学刊,2011(11):41-42

[7] 李世存.《厄舍古屋的倒塌》的艺术效果赏析[J]. 安徽文学,2008(7):140-141

[8] 王维. 爱伦坡小说神秘感的营造[J]. 成都大学学报,2008(1):68-70

[9] 张丽红. 美与恐怖的经典结合[J]. 时代文学,2011(11):158

[10] 张文皓. 浅析爱伦坡小说[J]. 文学评论,2009(12):01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标准要求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毕业论文

呼啸山庄的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言专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文学史文学教育与文学读本的探究论文

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效融合论文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共14篇)】相关文章:

汉语言就业前景2022-05-08

试论危机中的汉语言文字2023-09-02

对初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2022-08-18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论文2022-11-30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2023-06-10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自我鉴定2022-05-05

汉语言文学论文提纲2023-11-02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我鉴定2023-12-21

汉语言文学毕业的自我鉴定2023-12-25

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求职信2023-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