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的汉语言文学论文

时间:2023-06-03 07:45:23 汉语拼音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的汉语言文学论文(集锦16篇)由网友“三好学生锅包肉”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的汉语言文学论文,欢迎阅读!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的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1: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的汉语言文学论文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的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约翰·兰肖·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上个世纪50年代,约翰·兰肖·奥斯汀提出了着名的言语行为理论,从而开辟了语用学的新领域。总体而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涉及到了语言单位和其带来的意动功能,从这方面来看,语句分为施为句和表述句;第二方面涉及到了语言单位的主客体视角所导致的行为,从这方面来看,言语行为理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指用声音说出一切有意义话语的全过程。言外行为指由言内行为本身体现出来意图,这些意图往往是隐性的非直接的,需要听者靠自己的判断和推理来掌握。从这个意义上说,言外行为多少有“言外之意”的意思。而言后行为则指说话者在听话者身上所达到的效果,如使之高兴、使之振奋、使之发怒等等。人类的每一个话语都能全面地体现出这三个层次的行为。

奥斯汀的学生塞尔(searle)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有两点:(1)说话人如何通过表层文字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意”;(2)听话人如何从说话人的表层文字中推断出其间接的“言外之意”。影响间接言语行为理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取决于说话人的.文字结构和表达方式,又取决于听话者的知识框架、身份背景和判断推理。

举例而言,按照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当一个孩子对妈妈说“商店里的布娃娃可好看了”的时候,这句话的言内行为是张嘴说出这11个字的发音,并通过这些发音来传达她的思想;言外行为是让她妈妈通过判断推理猜出女儿的意图——想要商店里的布娃娃,当然,这个意图女儿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言后行为则是妈妈在听到这句话后到商店里去买一个布娃娃给女儿。

二、广告及广告中的暗示语

广告是为了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在现代经济社会,广告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语言文字、声音符号或情景短片等艺术形式的总和,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通过广告推销产品、宣传企业,从而扩大经济效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一章第四款规定:“广告的语言表达可以多样化,但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欺骗消费者。”这就默认了广告中语言可以明着表达出来,也可以暗示地表达。绝大多数国家的《广告法》都将广告语分为明示语和暗示语。明示语即在广告中明文规定、明确表达的语言,它构成了广告的基本内容;暗示语也称隐含语,是指商家未在广告中明确表达,但买卖双方根据正常思维、判断和推理能顺利推断出来的隐性内容。暗示语和明示语一样,都具有法律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赋予了广告中的暗示语两个特性:确定性和法定性。确定性是指暗示语虽没有明确在广告中表达出来,但其内容是确定的,是可以通过当事人双方的判断和推理得出来的,是不允许买卖双方随意解释的;法定性是指广告中的暗示语是广告本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任何对暗示语的曲解和违反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广告的设计者和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利自由地选用明示语或暗示语来设计广告、推销产品,而且顾客在通过明示语来理解广告的同时,也必须通过暗示语来理解广告的深层信息。鉴于此,约翰·兰肖·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分析广告语言的规范性、划分买卖双方的责任、鉴定广告内容是否存在欺诈性语言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举例而言,以下是茶叶店老板粘贴在店铺外墙上的广告:

好消息:春节将至,本店新到一批高级白毛尖茶,均为pvc+环保硬纸,“乳石”牌高级白毛尖每斤228元,“茶女”牌高级白毛尖每斤128元。欢迎选购,多购优惠。

在这个广告中,明示语有三个:(1)商品名称是高级白毛尖茶;(2)所有茶叶都采用pvc十环保硬纸包装;(3)“乳石”牌高级白毛尖每斤228元,“茶女”牌高级白毛尖每斤128元。从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来看,商家处于赢利的心态来撰写这个广告时,明确表达的信息有两个,即上文提到的(1)(2),而言外行为(言外之意)有一个,即为:从价格差异上来看,“茶女”牌高级白毛尖比“乳石”牌高级白毛尖质量差得很多。这三层意思都是商家广告中体现出来的,也是顾客必须理解和领悟到的。

三、言语行为理论对广告中暗示语的司法阐释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务广告日益增多,并且呈现出商务广告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更好地理解《广告法》,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广告中的暗示语,不仅有助于商品买卖的顺利进行,也有助于避免损失,减少纠纷。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对理解和阐释暗示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广告中的暗示语是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推广和应用,是这一理论在中国商业语言上的突出体现,言语行为理论是理解暗示语的语言基础和理论基础。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把一个人的言语行为解剖成言内、言外和言后三种行为,其中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需要在听者的判断和推理下才能完成。

举例而言,请看这则广告:

好消息:为答谢新老客户对本店的关爱,关宝莲牌唇油,跳楼价销售!原价78元/支,现特价18元/支,特价商品,一旦售出不退不换。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这则广告既有明示语的内容又有暗示语的内容。明示语说明了三层含义:(1)唇油品牌为美宝莲;(2)该批唇油现在按特价销售,每支18元;(3)一旦售出不退不换。而这则广告中的暗示语则是“该批唇油的现价与原价相差很多,唇油质量上可能会有瑕疵,一旦顾客发现购买的是瑕疵产品,本店不负责任”。

按照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商家以如此低廉的价格出售世界名牌唇油,必然质量有问题,要么原料有问题,要么过了保质期。其实商家早就知道这一点,只不过商家有权通过暗示的手段去表明这一观点,有权通过言外行为来表达隐性的信息。而在顾客得出结论后,她们会给出两个言后行为,要么选择价格昂贵的保质货,要么选择质量不保但价格便宜的该批货。因此,按照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这则广告中的暗示语是具有“确定性”和“法定性”的。因此,言语行为理论为当事人双方更好地理解暗示语、促进交易成功、最大程度上避免纠纷奠定了语言上的理论基础。

2.言语行为理论启示我们要突破字面意思去理解广告中的暗示语,做到见微知着、举一反三,学习广告法的时候不仅要理解法律语,更重要的是去理解法律精神。

言语行为理论告诉我们,对别人的一句话要从言内、言外和言后三个层次去理解,对于理解法律也一样。商品经济中的纠纷案例是复杂多样的,《广告法》也不可能对每一个案例都给出具体的裁决办法,因此,我们理解《广告法》不仅要知道它的每个词语,更重要的是理解法律精神。以下是某鞋店广播喇叭中播放的语音广告:

本店从宁波地区新进一批男女皮鞋,款式新颖,保证质量。无论男鞋女鞋,一律25元。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125元就能买双好皮鞋,请您抓住机遇,进屋选购。

这则广告的明示语是:(1)本店皮鞋产自宁波地区;(2)无论男鞋女鞋,一律25元。而暗示条款是:我的皮鞋质量有问题。按照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商家要表达的“言外之意”是,25元这样超低的价格,是不可能买到皮质的皮鞋的。现在我们以25元销售,我们的皮鞋要么质量不合格,要么不是纯皮的从法律精神上来理解,对商家来说,充分起到了尊重隐私、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为那些舍不得花高价买纯皮鞋又不挑剔质量的顾客创造了交易平台。因此,当我们探求《广告法》的法律精神时,我们会发现《广告法》的精神是促进交易成功,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约翰·兰肖·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既是《广告法》中暗示语存在的语言学基础,又是对《广告法》中暗示语进行司法解释的有力证据,它影响、制约着《广告法》中暗示语的存在、发展和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也会随着商务广告的不断完善而得到发展,进而更加有效地指导商务实践。

篇2:浅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

浅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广告学和语言学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广告语言中包含明示语和暗示语,明示语在广告中被直截了当表达出来,而暗示语在广告中没有明确体现,它需要顾客通过正常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来推断出来。语言学家约翰·兰肖·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既是广告中暗示语存在的语言学基础,又是对广告中的暗示语进行司法解释的有力证据,它影响、制约着商业广告的存在、发展和应用。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广告语言;明示语;暗示语

一、约翰·兰肖·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上个世纪50年代,约翰·兰肖·奥斯汀提出了着名的言语行为理论,从而开辟了语用学的新领域。总体而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涉及到了语言单位和其带来的意动功能,从这方面来看,语句分为施为句和表述句;第二方面涉及到了语言单位的主客体视角所导致的行为,从这方面来看,言语行为理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指用声音说出一切有意义话语的全过程。言外行为指由言内行为本身体现出来意图,这些意图往往是隐性的非直接的,需要听者靠自己的判断和推理来掌握。从这个意义上说,言外行为多少有“言外之意”的意思。而言后行为则指说话者在听话者身上所达到的效果,如使之高兴、使之振奋、使之发怒等等。人类的每一个话语都能全面地体现出这三个层次的行为。

奥斯汀的学生塞尔(Searle)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有两点:(1)说话人如何通过表层文字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意”;(2)听话人如何从说话人的表层文字中推断出其间接的“言外之意”。影响间接言语行为理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取决于说话人的文字结构和表达方式,又取决于听话者的知识框架、身份背景和判断推理。

举例而言,按照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当一个孩子对妈妈说“商店里的布娃娃可好看了”的时候,这句话的言内行为是张嘴说出这11个字的发音,并通过这些发音来传达她的思想;言外行为是让她妈妈通过判断推理猜出女儿的意图——想要商店里的布娃娃,当然,这个意图女儿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言后行为则是妈妈在听到这句话后到商店里去买一个布娃娃给女儿。

二、广告及广告中的暗示语

广告是为了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在现代经济社会,广告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语言文字、声音符号或情景短片等艺术形式的总和,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通过广告推销产品、宣传企业,从而扩大经济效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一章第四款规定:“广告的语言表达可以多样化,但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欺骗消费者。”这就默认了广告中语言可以明着表达出来,也可以暗示地表达。绝大多数国家的《广告法》都将广告语分为明示语和暗示语。明示语即在广告中明文规定、明确表达的语言,它构成了广告的基本内容;暗示语也称隐含语,是指商家未在广告中明确表达,但买卖双方根据正常思维、判断和推理能顺利推断出来的隐性内容。暗示语和明示语一样,都具有法律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赋予了广告中的暗示语两个特性:确定性和法定性。确定性是指暗示语虽没有明确在广告中表达出来,但其内容是确定的,是可以通过当事人双方的判断和推理得出来的,是不允许买卖双方随意解释的;法定性是指广告中的暗示语是广告本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任何对暗示语的曲解和违反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广告的设计者和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利自由地选用明示语或暗示语来设计广告、推销产品,而且顾客在通过明示语来理解广告的同时,也必须通过暗示语来理解广告的深层信息。鉴于此,约翰·兰肖·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分析广告语言的规范性、划分买卖双方的责任、鉴定广告内容是否存在欺诈性语言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举例而言,以下是茶叶店老板粘贴在店铺外墙上的广告:

好消息:春节将至,本店新到一批高级白毛尖茶,均为PVC+环保硬纸,“乳石”牌高级白毛尖每斤228元,“茶女”牌高级白毛尖每斤128元。欢迎选购,多购优惠。

在这个广告中,明示语有三个:(1)商品名称是高级白毛尖茶;(2)所有茶叶都采用PVC十环保硬纸包装;(3)“乳石”牌高级白毛尖每斤228元,“茶女”牌高级白毛尖每斤128元。从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来看,商家处于赢利的心态来撰写这个广告时,明确表达的信息有两个,即上文提到的(1)(2),而言外行为(言外之意)有一个,即为:从价格差异上来看,“茶女”牌高级白毛尖比“乳石”牌高级白毛尖质量差得很多。这三层意思都是商家广告中体现出来的,也是顾客必须理解和领悟到的。

三、言语行为理论对广告中暗示语的司法阐释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务广告日益增多,并且呈现出商务广告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更好地理解《广告法》,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广告中的暗示语,不仅有助于商品买卖的顺利进行,也有助于避免损失,减少纠纷。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对理解和阐释暗示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广告中的暗示语是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推广和应用,是这一理论在中国商业语言上的突出体现,言语行为理论是理解暗示语的语言基础和理论基础。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把一个人的言语行为解剖成言内、言外和言后三种行为,其中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需要在听者的判断和推理下才能完成。

举例而言,请看这则广告:

好消息:为答谢新老客户对本店的关爱,关宝莲牌唇油,跳楼价销售!原价78元/支,现特价18元/支,特价商品,一旦售出不退不换。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篇3:试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

试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广告学和语言学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广告语言中包含明示语和暗示语,明示语在广告中被直截了当表达出来,而暗示语在广告中没有明确体现,它需要顾客通过正常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来推断出来。语言学家约翰·兰肖·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既是广告中暗示语存在的语言学基础,又是对广告中的暗示语进行司法解释的有力证据,它影响、制约着商业广告的存在、发展和应用。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广告语言;明示语;暗示语

一、约翰·兰肖·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上个世纪50年代,约翰·兰肖·奥斯汀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从而开辟了语用学的新领域。总体而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涉及到了语言单位和其带来的意动功能,从这方面来看,语句分为施为句和表述句;第二方面涉及到了语言单位的主客体视角所导致的行为,从这方面来看,言语行为理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指用声音说出一切有意义话语的全过程。言外行为指由言内行为本身体现出来意图,这些意图往往是隐性的非直接的,需要听者靠自己的判断和推理来掌握。从这个意义上说,言外行为多少有“言外之意”的意思。而言后行为则指说话者在听话者身上所达到的效果,如使之高兴、使之振奋、使之发怒等等。人类的每一个话语都能全面地体现出这三个层次的行为。

奥斯汀的学生塞尔(Searle)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有两点:(1)说话人如何通过表层文字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意”;(2)听话人如何从说话人的表层文字中推断出其间接的“言外之意”。影响间接言语行为理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取决于说话人的文字结构和表达方式,又取决于听话者的知识框架、身份背景和判断推理。

举例而言,按照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当一个孩子对妈妈说“商店里的布娃娃可好看了”的时候,这句话的言内行为是张嘴说出这11个字的发音,并通过这些发音来传达她的思想;言外行为是让她妈妈通过判断推理猜出女儿的意图——想要商店里的布娃娃,当然,这个意图女儿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言后行为则是妈妈在听到这句话后到商店里去买一个布娃娃给女儿。

二、广告及广告中的暗示语

广告是为了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在现代经济社会,广告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语言文字、声音符号或情景短片等艺术形式的总和,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通过广告推销产品、宣传企业,从而扩大经济效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一章第四款规定:“广告的语言表达可以多样化,但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欺骗消费者。”这就默认了广告中语言可以明着表达出来,也可以暗示地表达。绝大多数国家的《广告法》都将广告语分为明示语和暗示语。明示语即在广告中明文规定、明确表达的语言,它构成了广告的基本内容;暗示语也称隐含语,是指商家未在广告中明确表达,但买卖双方根据正常思维、判断和推理能顺利推断出来的'隐性内容。暗示语和明示语一样,都具有法律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赋予了广告中的暗示语两个特性:确定性和法定性。确定性是指暗示语虽没有明确在广告中表达出来,但其内容是确定的,是可以通过当事人双方的判断和推理得出来的,是不允许买卖双方随意解释的;法定性是指广告中的暗示语是广告本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任何对暗示语的曲解和违反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广告的设计者和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利自由地选用明示语或暗示语来设计广告、推销产品,而且顾客在通过明示语来理解广告的同时,也必须通过暗示语来理解广告的深层信息。鉴于此,约翰·兰肖·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分析广告语言的规范性、划分买卖双方的责任、鉴定广告内容是否存在欺诈性语言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举例而言,以下是茶叶店老板粘贴在店铺外墙上的广告:

好消息:春节将至,本店新到一批高级白毛尖茶,均为PVC+环保硬纸,“乳石”牌高级白毛尖每斤228元,“茶女”牌高级白毛尖每斤128元。欢迎选购,多购优惠。

在这个广告中,明示语有三个:(1)商品名称是高级白毛尖茶;(2)所有茶叶都采用PVC十环保硬纸包装;(3)“乳石”牌高级白毛尖每斤228元,“茶女”牌高级白毛尖每斤128元。从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来看,商家处于赢利的心态来撰写这个广告时,明确表达的信息有两个,即上文提到的(1)(2),而言外行为(言外之意)有一个,即为:从价格差异上来看,“茶女”牌高级白毛尖比“乳石”牌高级白毛尖质量差得很多。这三层意思都是商家广告中体现出来的,也是顾客必须理解和领悟到的。

篇4: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应用意境论文

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应用意境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目光逐渐转向了精神世界,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成为人们丰富精神世界的有效形式。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应用于意境的关联等内容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认知程度,从而不断提高国民精神世界的建设质量。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文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并可有效体现出我国汉语言的魅力,在当今“地球村”的发展态势下,世界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不断有外国人学习汉语,而汉语言文学因具有外国古典文学的特殊韵味,因此受到了外国友人的广泛关注。因此,为了使汉语言文化学可以得到更好的了解,分析语言与语境在汉语言中的积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汉语言文学中的意境源于生活并在应用中不断创新

我国作为文学底蕴较为深厚的国家,伴随国家的发展历程促使汉语言文学的演化历程较为久远,使汉语言文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并极具特色,而为了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可以有效转达心意,促使人们愿意在作品中以物言志、以景抒情,从而构建出符合汉语言文学作品内涵的意境。通常情况下,汉语言文学通过词句表述意境,思想情感的区别决定了作者会选用的生活化场景,使文章在表现美感的同时,可以更具真实性,并在真实性中感受到“真性情”,达到抒发中心思想的目的,其中意境贴合文章主旨的过程,就是创新生活场景的过程,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1]。

二、汉语言文学中的意境源于作者内心世界应在应用中不断深化

运用意境可以有效烘托文章主旨、表现作者情感,并在意境的创设中感受到丰盈且立体的情感与形象,促使人们沉浸在作者的思想世界中无法自拔。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内具有许多鲜明却人物刻画深刻的内容,促使人们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生命力,并使人们感受到文章主旨,那份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汉语言文学的意境绝大多数源于生活,并注重真实地刻画所看所闻,使人们在阅读时犹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波动,而意境与文章内容的有效结合与表现手法则为汉语言文学不断发展与探究的重点[2]。

三、汉语言文学中的意境应用与存在的问题

(一)概述汉语言文学的应用

第一,通过灵活运用语言规律达到应用汉语言的目的。语言研究作为汉语言文学存在的基本意义,使人们在了解汉语言规律后,便可有效提高文学艺术修养与文学创作能力。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所形成的文明也具有一定差别,因此人们可通过汉语言文学掌握语言应用规律,并在实际应用时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汉语言综合素质;第二,汉语言文学可应用在理解文学作品中。有别于文学阅读,文学理解要求人们可以深入地了解阅读对象的本质,从而感受到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因此,当人们掌握了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时,便可提高文学理解能力,促使理解不局限在表层意思上,更可以发掘其内在深意,并在发掘文化内涵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储备,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作品;第三,汉语言文学在写作上的应用。由于汉语言文学讲究“意境结合”,通过对意境深入的.描写,从而体现出作者的内心世界,促使人们在打开一部汉语言文学著作时,犹如在深入了解一个人,通过了解它的外貌与背景逐渐感受到它的内心,从而产生共鸣。因此,人们为了可以更好地提高写作能力,可以应用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通过构建意境与文章结构,促使阅读者犹如望见了一座湖心亭,禁不住诱惑划着小船,伴着粼粼波光向湖心亭靠近,从而使文章在表现美的同时,可有效体现中心思想[3]。

(二)分析应用汉语言文学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意境对构建文章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然而在现实应用中却容易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有意境却无意义。虽然,有些汉语言文学作品具有极其美妙的意境,但是却会给阅读者华而不实的空虚感,如同看到一座美丽的花园,花香满溢却没有一丝风,致使意境呆滞并无感染力,没有内在共鸣,更无法达到通过意境表达感情的创作境界;二是有意义却无意境。较为成功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意境抒发中心思想,并表现出真情实感,而有些作品太过于表达主旨,使意境较为单薄无法支撑中心思想,如同一副骨架太过于直观表现本质而缺失美感[4]。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文化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囊括了世界华文文化、汉民族文化以及古代诗歌文化等内容,所以极具学习与研究价值,从而使人们在感受中华文化之美的同时,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而了解汉语言文学也可为外国友人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大门,促使国内外文化交融可以深入展开,为提高我国社会影响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意境研究[J].青年文学家,(2).

[2]潘家珍.解析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意境[J].文学教育(上),2015(2).

[3]史怡乐.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J].青年文学家,2015(9).

[4]尚亚丹.基于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意境及其应用方法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30).

篇5: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问题分析的论文

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问题分析的论文

摘要:作为一种朝阳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正引领着当前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这意味着相关概念股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投资潜力攀升。本文以互联网金融板块股票为研究对象,探究股票价格与不同时间区间综合情绪指数的相关性,得出互联网金融股票投资行为中存在着投资者的“情绪黏性”,但持续时间较短的结论。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行为金融;情绪黏性;相关系数

一、引言

投资者情绪,主要反映了投资者在投资行为中的主观意愿,对股市人气的预测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少数理性投资者相比,大多数投资者往往更加倾向于习惯性操作、过度自信以及从众行为,其根据客观事实转变主观态度进而改变投资策略的过程通常具有滞后性。换言之,在投资股票过程中,投资者的情绪具有“黏性”成分。这种“情绪黏性”将使机构投资者和投资个人蒙受损失。随着互联网行业对金融业的渗透,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其相应的股票市场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投资热点。因此,利用现有的数据构建特属“互联网金融”板块的情绪指数,探究投资者“黏性”情绪对股票价格变动的作用,从而预测和指导相应股票市场的变化,具有可观的研究价值。目前,对于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投资者情绪的定义,二是关于投资者情绪和股票价格的关系研究。Brown和Cliff把投资者情绪定义为投资者参与市场时对待市场乐观或者悲观的态度;Baker和Stein(2004)认为它是投资者的投资倾向和对资产的错误估值;Baker和Wurgler()则把投资者情绪定义为一种会引起投资性需求的投机行为趋势。在关于投资者情绪和股票价格的`关系研究中,Brown()认为情绪可以用来预测股票的价格以及市场的走势;Schmeling()把投资者情绪归类为一种会影响资产定价的系统因素。

二、构建投资者情绪指数

通常,投资者情绪指标可以分为三类:直接指标、间接指标和情绪代理变量。直接指标是指可以直接获取的指标,例如通过调查问卷来获取投资者对市场的态度;间接指标则是指无法通过直接方式来获得投资者态度的指标,往往需要通过对反映投资者心理变化的变量(如市净率、市盈率、换手率等)进行综合处理来获取;情绪代理变量则指投资者所处的天气、气压、云层覆盖率等自然环境因素。由于直接指标的获取方式过于随机和片面,而情绪代理变量主观不可控,本研究将采用间接指标来构造情绪指数。本研究选用的间接指标有:换手率、市盈率、市净率、成交量、涨跌幅。这些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出投资者对市场的热忱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这5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一个综合指数,相对全面地反映投资者的实际情绪。本研究选取了互联网金融板块中总股本排名前十的股票(依次为:苏宁云商、中天城投、内蒙君正、大智慧、精达股份、乐视网、东方财富、冠城大通、大连控股、世联行)作为样本,其间接指标的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金融终端,样本时间区间为1月到9月,且均用周数据作为考察对象。首先,对全部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十只股票各自对应的综合情绪指数。

三、不同时间区间的投资者情绪与股票价格的相关程度

在进行量化分析之前,我们先对投资者情绪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直观的了解。其中,投资者情绪由上一部分得出的综合情绪指数表示,股票价格由每周收盘价(元)表示。观察发现,股票价格通常随着过去或者现在某一期情绪指数的变化进行波动。首先,我们通过不同时期投资者情绪与股票价格的相关系数(如表1),并通过相关系数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如图1)来反映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密切程度以及其在不同时间区间的变化情况。SENTI、SENTI(-1)、SENTI(-2)、SENTI(-3)和SENTI(-4)分别表示当周、前1周、前2周、前3周以及前4周的综合情绪指数。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股票的当周、前1周、前2周情绪指数与收盘价强烈相关并且显著,只有少数股票的强烈显著相关性可以持续到前3周,可以初步推断,投资者“情绪黏性”的持续时间在3个星期左右。如图1所示,除“内蒙君正”以外,其他股票与情绪指数的相关系数都随时间向后推移而总体呈现下降或者缓慢下降的趋势。“世联行”的相关系数“最高点”出现在前1周,“内蒙君正”在前3周,其余八只股票的相关系数“最高点”均出现在当周。由此可以得出,在“互联网金融”板块上,投资者“情绪黏性”的持续长度在3个星期左右,但明显的“情绪黏性”作用时间通常小于7天。由文献可知,我国A股市场的“情绪黏性”一般持续在1个月左右,然而,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板块的“情绪黏性”之所以持续时间短,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首先,据统计数据显示,互联网金融的投资者大部分是80、90后的年轻群体,占比76%。作为互联网的常客,他们时刻掌握最新资讯,可以更好得获得有助于改变投资策略的信息;其次,在学历方面,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占总互联网金融投资人的69%,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不易受心理因素的长期干扰,更倾向于科学的投资策略。因此,由于互联网金融投资的“群体年轻化”和“投资理性化”,“情绪黏性”的持续时间通常较短。

四、结论

本文将互联网金融板块股票投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了201月至209月板块中总股本排名前十位的股票作为研究样本,同时选择了换手率、市盈率、市净率、成交量、涨跌幅构造综合情绪指数,进行了不同时间区间情绪指数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分析。最终得出:互联网金融板块上存在着投资者的“情绪黏性”,总体持续时间为3个星期左右,明显的作用时间小于7天。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但证明了“情绪黏性”在互联网金融股票投资中的存在性,也为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有效的投资建议。

参考文献:

[1]胡国生.基于行为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分析[J].金融创新,2015,(1)

[2]张明哲.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特征研究[J].金融经济,,(6)

作者:朱恩东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篇6: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意境分析论文

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意境分析论文

历史的长期沉淀,造就了汉语言文学极强的人文气息。在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是其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组成部分。中国语言不仅讲究色香味俱全,同时注意语言应用中意境的营造,看重有限的文字所体现的深厚内涵,这也是我国汉语言文学的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探讨语言意境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具体应用前,我们首先应对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意境形成有所了解。

一语言的意境形成

古代读书人在语言应用中,通常会深思熟虑以探求语言的意境,在此基础上组合出来的语言往往会给人一种触类旁通、柳暗花明之妙感。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主要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汉语博大精深,不同的引用者在不同的生活感触中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效果。说到语言的意境,我国的诗词无疑是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营造之最。细观诗词中的意境,可以发现其中的意境都源于作者对生活认真的观察和独特的感受,通过意境的渲染使诗词中描写的事物比现实中的素材洋溢出更多的感染力。

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的形成,还是应用语言之人内心世界的侧面体现。自古以来我国便有“诗言志”一说,即指诗词都为所作之人“志”的表达。作者将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外化到语言的意境中,透过语言所营造的意境我们便可得见作者本心,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最富生命力的一面。

二.语言意境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具体应用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构成了我国特有的语言,语言中意境的营造又将我们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繁华,形成了汉语言文学独一无二的意境之美。语言意境分析是所有汉语言专业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其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可谓无处不在,综合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体现在文学理解方面。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很多时候是为了能够加深对不同文学作品的理解。阅读文章是理解文学作品的关键,但文学理解并非完全是对文学的阅读,文学阅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大多时候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却很难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作品的内涵所在。但通过对文学作品中语言意境的分析,则能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研究。因此,在文学理解中,语言意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掌握了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意境,才能为文学理解提供更加轻松的基础。其次体现在写作运用方面。汉语言文学的涉及领域很多,其中写作也是汉语言温煦的一部分。写作毫无疑问是与语言有关的文学,且对语言的组合要求非常高,有自己的格式规范和规律。在写作中,除了语言表达要到位外,语言的意境营造也是其中重要内容,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研究后,人们便会对汉语文章中的具体结构有所掌握。但仅仅掌握结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语言对恰当的写作意境进行营造。好的意境氛围,是好的文学作品成功的重要基础,能够为文章作品增添更多的光彩。再次,还体现在语言规律上。作为一门专门研究语言的学科,汉语言文学不仅能够有效培养人们的语言文字能力,还能有效培养人们的语言修养。世界上所有语言都有其自身的运用规律,汉语言也不例外。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每个民族和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虽然普通话在我国被规定为通用语言,但目前仍然很难在全国所有地方普及,很多人无法很好地掌握普通话。南北的语言具有较大的差异,仅仅通过语言是很难理解彼此的意思的,但如果在一定的语言意境中,则很容易便能明白彼此的意思。因此,语言语境还经常被应用在语言规律中,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

语言是汉语言文学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髓传承的重要工具,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具有重要作用。在汉语言学习精神财富正在弱化的今天,作为汉语言专业讲师,应尽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文化精髓所在,强化学生对汉语言及其意境的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意境之美。

篇7:网络语言在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论文

网络语言在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论文

摘要:汉语言文学在历史发展中独具民族特色,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具有重要贡献。汉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部分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语言词汇量不断增加,用于习惯和语法构成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的同时,各种网络语言兴起,并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冲击性影响,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冲击;发展;影响;分析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传统的平面媒介语言不同,网络语言是在人们网络聊天时为提高聊天效率、达到简明易懂的目的在词汇上予以创新或在句法结构上予以简化。汉语言文学发展中不同字词含义具有明确规定,在受到网络语言词义转换后,可能在语义表达上产生偏差,给汉语言文学传承和发扬带来一定影响。

一、网络语言基本特征

(一)简化度高

单一性的文字聊天难以提高聊天的趣味性,使用网络语言具有词汇创新和词汇改造意义,改变原有的汉字意义,且简化程度较高,提高网络聊天的速度。关于网络语言的简化主要有谐音型、同音型和数字型几种。谐音型主要是根据原词的读音,利用某一相似发音的词汇代替,具有一定指代意义,例如微博作为自媒体平台之一,在网络用户群体中受欢迎度较高,人们即用“围脖”指代微博,两者发音相似,可进行语义转换;同音型与谐音型差别不大,常见的包括用“菇凉”代替“姑娘”;数字型则是用数字谐音代替某个词汇,如数字“78”发音与“去吧”详尽,在网络聊天中使用可以减少打字时间,同时人们根据读音能够较快速的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含义。这几种网络语言类型是比较常见的.,且在网络聊天中应用较频繁,具有形象易懂的特点。[1]

(二)混合度高

网络聊天刚兴起时,主要的活跃人群是“九零后”或“零零后”,在网络聊天中使用“火星文”较多,大多是应用繁体字或生僻字的半边指代具体文字意义;也有一些人应用英文字母指代汉字意义,如“GG”其拼音发音与汉字“哥哥”的发音相似,又如“BF”属于英文单词“boyfriend”缩写,因而这两个字母直接意指“男朋友”的意思;其他的还有字符型的网络语言,即用图画表情或动态图片指代某个词语含义。[2]网络语言的形成来源不具有统一性,同时在组成形式和使用要求上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因而词语词义在指代和应用上灵活度高,网络语言中应用的字母、数字、图形等要素丰富,具有极强的混合性,杂糅性明显。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性影响

(一)影响汉语言教学和学习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聊天中因个人意识或群体意识形成的,语言创造和应用不具有规范性,网络语言在创造和应用过程中过分追求独特和新奇,导致一些词语生成后人人们的认知度普遍较小。一些网络语言刻意使用生僻字、错别字或别国文字符号,与汉语言应用标准相悖,导致汉语词义出现较大偏离。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健康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在接触新奇的网络语言后,可能会产生不当的诱导,影响其正常的汉语言文化知识学习。网络语言用词不规范,青少年由于文化程度不够高、文字辨别能力不足,导致汉语言文字、文学学习受影响,语言应用能力难以有效提高。[3]

(二)影响文字发音和句意理解

网络语言中过于频繁的使用文字谐音的方法实现文字意义的替代,例如用“杯具”代替“悲剧”,前者是盛水和喝水的器皿,是人们的基本生活器具,而后者则是代表内心难过、不开心的一种心情。两者并不存在任何逻辑上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初期阶段,对于文字应用和辨别的严谨度不够,在语文写作中代入网络语言将导致其对正常、标准的汉语言文学文化理解偏差,在句意上容易产生歧义,影响其基础语言知识和汉语文化学习。还有近几年来网络上流行的网络语言“蓝瘦”、“香菇”是根据广东粤语发音对“难受”、“想哭”的谐音解释,具有方言特色,但通用度不高,对学生的普通话学习和汉字正确发音学习具有不利影响。

(三)影响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汉语言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汉语形成时间长,经过历史的沉淀,不同词语在语法组成和使用要求上不断完善,在中华典籍和名著中不同汉语词汇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形成规范、应用合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快餐文化”的现象明显,人们追求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快节奏,导致疏于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例如现下流行的网络词汇“奇葩”被人们用以指代怪异、不可思议的人或物,而这一词原意是“珍奇、美丽的花朵”,后也指代脱俗、少有的人才或作品,这一词在《红楼梦》中的引用是在一段唱词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这里的“仙葩”与“奇葩”同义。[4]

三、结语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聊天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聊天过程中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应用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达到与人沟通交流的目的。而网络语言在应用过程中形成组成和语法结构上不具有固定性,因而可创造、发挥的空间较足,在网络聊天中,由于人们的语言习惯和词汇理解度以及词汇积累量不同,创造出的网络语言风格也具有较大差异,过度使用网络语言,将对汉语言文化正常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韩李楠.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1:100-101.

[2]刘艳,赵雪梅.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6,9:95.

[3]戈双峰.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334-335.

[4]张家华.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31:7-8.

篇8:汉语言文学应用问题优化策略本科毕业论文共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说是众多高等院校老牌资深的学科之一,其教学历史极为深厚和久远,并因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性水平的汉语言专业人才。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始进入了转型与过渡阶段,其是否能与当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一致的步伐,成为这门专业应用性作用的决定性因素,这就无形之中给众多高校在这门学科的改革与发展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压力,使得提升汉语言文學专业应用性,逐渐已成为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等院校所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

1.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特征的阐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前身也即是中文专业,过去这个专业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诗人以及作家,但似乎这些职业逐渐与这个时代发展的需求有了一定的脱节,无法体现太多的应用性特征。虽在近年来我国不少高等院校也在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专业,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前景还处于并不乐观的状态,在应用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体现在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通常会出现对职业目标不明确,甚至导致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无法与其他工科类型专业相比拟,在一段时期处于低迷状态。若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来看,不难发现这种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上并没有涉及和融合太多实践性的知识内容,本专业的主要侧重点是对语言、文学、汉语等这些理论知识的分析与应用,这就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应用性上存在着巨大的欠缺,无法与当前整个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相融合。

2.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意义和作用

从本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进修院校的实践工作中来看,其应用性提高的意义和作用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是整个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需求,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更高,更加注重人才的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顺应了当前社会发展过程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同时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满足并符合了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本质需求。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已经逐渐深入到全国各个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而这个阶段正是高校实行素质教教育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主要是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即是需要把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让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个理论体系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性作用,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另外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也是这门学科不断发展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研究对象即是汉语言文字,是以语言为基础的一门有着较强工具性的专业,这也就决定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易用性特征。

3.针对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几点思考

3.1加强推进对专业体制的改革,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各大高校应重视并通过有效的改革措施来转变其传统教学的体制,更加注重在教学中以语言实践能力为培养教学的根本目标,并积极更新和拓展所教学的内容,不断传授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为主,并让学习者能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能力。这就应从教学理念开始改变,从过去传统的学术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过渡转型到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阶段,高校也要根据需要增添应用教学的内容,包括如何更好地写出应用文或者是如何应对各种会议纪要、申论考试中的写作,还可以具体教学中练习写各种如起诉状、答辩状等的法律文书和诸如经济合同等这种经济文书等,以这种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能提升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应用性,并不断适应社会对汉语言专业人才的需求。

3.2重视构建学习者的创新思维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有着很强的文化特征,这就需要学习者应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能切实通过学习来为地方经济进行直接服务,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例如老师可把个人的研究心得或者是学习者中非常优秀的作品转化成影视作品,来带动地方文化旅游的发展与宣传,从而逐渐带动一个地方的科研工作进入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不断推动地方文化经济的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或者是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性特征而言,其应用性充分表现为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发展动力上,而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应更加侧重于其在“为地方社会服务”方面的定位,以此来构建学习这门专业的创新思维模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时代的不断进步,使得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成为必然趋势,这也是进一步让学习者能通过这种应用性改革的推进,来有一个更加全面而综合性的能力发展的途径。所以,作为高等院校,应重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相关问题,并通过健全和完善教学体制,改革优化教学模式,来在教学中侧重更强的实践教学效果,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得到可持续向前发展。

篇9:汉语言文学应用问题优化策略本科毕业论文共论文

一、前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言文学在沟通国内外关系中的重要性逐渐上升。同时基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已经严重干扰到正常的教学过程,如何在此大背景下进行优化教学以及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是汉语言教学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

1.教学知识脱离现实生活

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已经不被学生认可或者说学生的接受能力所承受。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仍然以理论知识和课本知识为主,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而且汉语言文学的学科性质决定其实践性并不强,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例如如今的阅读习惯逐渐朝着碎片化、图表式的浅阅读发展而取代了传统的纸质阅读和深阅读。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同时汉语言的教學知识、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形成了全面的认知习惯、认知思维[1]。

2.网络流行语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基于其自身的交互性而在某种特殊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它的使用对象多为广大网民,在社交过程中,为了提高交流效率,同时准确、快速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汉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编。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网民数量激增的同时被人们广泛使用和接受。一方面,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汉语言的一种创新,将赋予了部分汉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并且能够更加形象生动的反映生活中、社会上的部分现象与问题,使得人们对于汉语言的学习热情高涨。同时网络流行语也表现出其跨越时空、数字化、网络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使用过程中被逐渐放大[2]。

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出现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不利因素。一是由于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在形成过程中不遵守汉语的语法构成习惯和规范,不符合汉语言语法结构、造词规律,容易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造成误导。二是对于正处于学习和储备知识阶段的青少年而言,网络语言的流行会影响对于他们正确使用汉语言造成影响和妨碍。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优化分析

1.汉语言文学教学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征

一是运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便捷性,网络资源多样化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授课,对于学生而言互联网上的诱惑过多。因此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重汉语言和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用,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和正确思维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需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3]。

二是汉语言教师要善于利用、搜集、整合有利于教学的各种网络资源,使得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化和形象化。网络视频、图片、数据等多种方式的利用,可以全面展现汉语言文学所涉及到的各种人物特点、故事背景等,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化与共享。例如教师可以针对网络中比较热点的问题,从汉语言文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思考,甚至学生可以组成多个小组进行辩论,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评析,在丰富的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4]。

三是网络教学资源的可塑性,不同于传统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通过利用网络的教学资源,将一定的结构顺序打破重新进行整合,将互联网平台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数据库进行使用,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对于名家名言警句的集锦的练习实现加强自身语文功底的作用,将互联网上存在的互联网资源整合成自身的资源库和知识库,并在日常的教学、练习过程中进行解读。

2.规范汉语言教学方式

除了对于学生日常的汉语言学习课程之外,各高校也应该大力开展各种讲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在网络媒体时代,人们身处于互联网、网络流行语的包围之中,如何面对正确看待、认识网络流行语,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同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应当规范教学方式,纠正并引导如今普遍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由于网络流行语普遍不符合汉语言规范,语言质量良莠不齐,即使其能够鲜明生动的反映社会现象,也是对汉语言的发展与创新,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够认可。学生可以借鉴与络流行语来丰富日常用语,但对于那些不文明、不规范的网络流行语应当坚决的杜绝,加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识[5]。

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基于目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时代背景,想要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现阶段我们必须做好与网络平台接轨的工作。只有现在紧密依靠网络平台、打造现代化的汉语言文学,才能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稳健发展,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创新,赋予其新的活力。纵观国内外文学的发展模式和教学模式可知,文学大多都是一步步从小众走向大众,而文学的教学模式的变化也就是这一种最直接的反映。因此,汉语言文学的教师需要提高自己使用互联网的能力,通过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丰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形式来为其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的建立,这是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建立目标和根本,不能本末倒置[6]。

4.建立合作式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知识的传递是单向的,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不高,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都不高,这对于汉语言文学这样一门以实践和应用为导向的学科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已经开始有学校尝试更加多元化、开放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将自身所遇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或者以小组合作、多人合作、舞台剧等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实现建立起一个多元化、多样化、开放化的学习环境。

四、结束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这不仅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互联网技术和专业素质,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也需要学生积极进行反馈,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赋予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篇10:汉语言文学应用问题优化策略本科毕业论文共论文

汉语言文学是以研究我国语言的词语、语法,赏析古今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对汉语言的学习,从而更好的鉴赏小说。明清两代是我国古典小说特别是长篇章回小说的繁荣时期。

一、明清小说的概述

明清是我国小说史上的兴盛时期,从明代开始,小说充分体现出了其社会意义与文学价值,打破了傳统诗文的垄断现象,在文学史上,取得了与唐诗、宋词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我国古典小说盛级而衰并想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与题材方面来说,最大程度的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以形象、动人的故事而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知晓。这个时期的《风风火火闯九州》、《三国演义》等作品合称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金瓶海》、《儒林外史》等也是非常著名的长篇小说。在短篇小说方面,《三言二拍》、《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的杰出代表。这些作品体现了社会斗争与阶级矛盾,塑造了封建社会的生活画面,反对封建礼教,歌颂美好的爱情,在思想性与艺术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二、明清小说的特点

1.小说内容丰富清明小说内容丰富多样,除了在民间流传多年并且经过文人加工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以及用魔幻的方法反应生活的神魔小说之外,小说作者的写作笔法更加贴近了人们的实际生活。世情小说直接描写了社会世态人情,是小说题材开拓上的重大突破,意味着小说创作迎来了成熟发展的新局面。

2.贴近实际生活相关文学理念的不断推广,使得人们的实际生活逐渐成为了小说关注的重点,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并对其展开描写。通过家庭、爱情、婚姻、友情等方面的变化来展现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体现时代的面貌,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这是清明小说的特点与长处。清明小说中体现着各种官僚现象、社会丑态以及家族盛衰等。

3.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我国古代小说存在着探索理想的'精神,在唐代传奇、宋元话本中,通常利用幻想浪漫的方式,体现理想。明清小说家在写小说的过程中,不仅做到了真实地描写世态、批判社会中丑陋的现象,还探索了社会的出路,塑造出了理想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人们所憧憬的世界。明清小说家在写作中充分体现了对社会现实人生的高度关注。

三、清明小说的赏析方法

1.注重小说的真实文学中到处存在着虚构的现象,然而文学又注重真实的美感,这充分符合了艺术真实的要求。戏剧通过艺术体现着生活的真实,给人以似真非真的感觉,小说则往往能够充分自由地深入到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每个领域、每个方面,使得小说中所表达的场景更吸引读者,更加惟妙惟肖,不管是在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都能够达到与现实生活相似的地步。因此,人们通常将小说作品称为“人们生活的写真”,这就突出地体现了小说艺术的真实美感。小说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加广阔地对生活进行详细、如实的描写。并且,小说对生活逼真的描写并不是随意的,它必须把刻画小说人物形象作为重点,为塑造人物形象而服务。因此,小说人物形象的逼真是小说真实之美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

2.丰富小说的内容一部优秀的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真实而又广阔的生活,小说总是从侧面给予读者体验、暗示与憧憬。小说艺术的美,并不在于所体现的生活面是否广阔,而是体现在其本质的凝聚;并不在于所描述人物的多少,而是在于形象的典型塑造;并不在于所展现的现象是否热闹,而在于思想内涵的深邃;并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而应当看其整体是否充实,是否体现价值。小说作品总有形象具体的一面,也具有不确定的一面,这样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就不是单一的了,从而充分展现了小说的美。小说读者从确定的一面联想到不确定的一面,用自己的经验与修养对其不确定的一面展开各种不同的确定,这就是形象单纯而又内容丰富的小说之所以吸引读者的地方。

3.提高小说的灵魂铸造之美小说中有着铸造灵魂的美,通过阅读小说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铸造人的灵魂。人性并不是被动地由社会所赋予的,其带有一定的遗传性,但其本质还在于后天的培养。人的可塑造性与创造性是人最珍贵的地方之一。通常对美好事物的鉴赏都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然而,在小说鉴赏过程中,由于小说具有一定的真实美感,这为小说的铸造灵魂之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鉴赏一篇优秀的小说,就像人们感受生活之美那样全身心的融入,身临其境的感受,甚至于整个人格都投入进去,从而实现了灵魂的陶冶。人性应当与美自然和谐的融入在一起,而领悟小说的美,正是培养人们细致的性格以及高尚品德的最好途径之一。

四、明清小说鉴赏中的争议

是否把“四大奇书”以及类似的作品称为“文人小说”仍然有不同的意见。然而这些小说存在着十分浓厚的文人色彩与文人性。在小说鉴赏过程中鉴赏家对小说的兴趣涉及到两个问题:

(1)相关学者修订、改编与整理哪些之前不见经传的小说以及后来鉴赏家对这些新出版本的热心评点都属于明中晚期与明清之际文人文化的现象。然而,那个时代是文人文化十分活跃的时期,建立了许多内容丰富的晚明文人文化。相关学者只有在此角度上鉴赏作品,才可能作出符合事实的解释。如果相关学者并不遵循文人文化现象,而是遵循通俗文化的角度看待它们,就会产生许多解释不通的地位。例如,对小说表现出来的文人价值观以及美学趣味的把握,鉴赏家对小说文本释义作出的各种褒扬与贬斥,就很难有充分的认知。

(2)随着完善版本的出现与流传,鉴赏家继起对之鉴赏,体现了他们对文人价值与美学艺术的认同。鉴赏家之所以鉴赏作品,与人们目前以文学批评为职业的学院式风格有着完全不同的思想文化背景。他们并且不处于职业的立场上鉴赏作品,而是处于文人的立场上鉴赏作品。鉴赏家对文本的解读与文本本身价值观是相同的。这种对文本有着深入认同前提下的批评,使得人们在今时今日重新构建了鉴赏家的鉴赏体系。小说鉴赏兴起于明清两代,这个人所共知的。现存最早且完整的小说评点当数《水浒传》,再有袁无涯刻本。1641年,金圣叹完成了贯华堂本《水浒传》,以《贯华堂第五才子书》的名目刻印刊行。明清之际,文人谈论其对小说见解的,除了鉴赏还有一批笔记、散论等。五、结束语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小说中人们可以明得失、增见识,最终应当将历史融入人们的思想中。鉴赏明清小说更应当从小说的本质出发,用历史的、辩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真正学会评价历史、评价任务,这也是鉴赏的意义所在。汉语言文化的小说鉴赏更需要更多的人去了解,这样可以促进人们了解历史,还可以帮助我国古代文学的良好发展。

篇11:汉语言文学应用问题优化策略本科毕业论文共论文

前言: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思想文化的精华,涵盖了中华儿女的情丝和智慧,对研究我国文化,弘扬和发展民族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对于笔者而言,乃至和笔者一样的万千高中学生而言,汉语言文学更是博大精深,是我们认识世界,探求真理和智慧的重要工具,通过汉语言文学,我们可以与世界对话,与古人对话。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笔者深知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对其展开研究。

1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1.1当前教育理念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的高中教育事业也在不断进步,教育注重创新,要将学生培养成与时代接轨的人才,高中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代结合,通过创新和发展,创新出一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迎合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借以将高中学生培养成汉语言文学知识扎实丰富,同时具备现代化、信息化思维的优秀学生。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中学生的发展需要多元化,传统的只注重学生成绩的现状应该被摒弃,而是在注重成绩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受传统教育思维的桎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工作在一线的高中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眼语言文学教学与信息化结合,推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充分激发我们高中学生对汉语言学习的兴趣,将我们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1.2有利于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构建

对我们高中学生而言,汉语言文学学习,能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有效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能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此同时,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也能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提高高中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水平,在学习中也能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

1.3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高中学生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喜欢现代的新鲜事物,以我为例,与传统的语文课学习相比,我更喜欢到网络中探究汉语言文学的世界,通过请教和研究,我发现汉语言文学素养较高的高校毕业生,在工作当中,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可以胜任更加多元化的工作,例如,文学评价、新闻撰写、微信运营、网络作家等等,可见汉语言文学功底较好的学生,在进入社会时,其就业领域是较为宽泛的。因此,作为高中生而言,首先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要具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进而将汉语言文学知识与信息技能相结合,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其进行应用,同时,这也是将自己培养成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2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现状分析

学校办学的宗旨是教书育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对专业知识的领悟更加深入,才能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也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为达到这个理想目标,就要调整现有的教育过程和教学结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教学知识所具有的实用性,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但是,现今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一定弊端,无法真正实现教学目标,这也成为阻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原因之一,同时,也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所出入[1]。

3加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具体措施

3.1打造汉语言文学与信息一体化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中学校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明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掌握信息能力,从而,构建汉语言文学信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高中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扩宽信息获取渠道[2]。

3.2加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管理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也有了新的内涵,在教育的中,更加关注学生自身,强调以学生为本,因此,在眼语言文学教育中,要提高教育的灵活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特别要提高实践型教学的比重。例如,当前环境下,教育届正积极推进工学合作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知识的实用力度。除此之外,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教学过程中,要增加“教育留白”,以此实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信息化,将学生培养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3]。

結语:

综上所述,立足当前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学现状,可知,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学仍存在一定的弊端,这需要教育界人士积极思考,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汉语言文学信息化。

篇12:矛盾分析法在汉语言文字学中的应用论文

矛盾分析法在汉语言文字学中的应用论文

要讲述矛盾分析法在汉语言文字学中的应用研究,那么首先必须要先弄清楚什么是矛盾分析法?什么是对立统一规律?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说说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主要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这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的方法,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法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够说明现在,而且还能预测未来。尤其是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着它独到的作用。

其次讲讲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被称为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的矛盾推动着事物发展。

最后再来看看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了解了上述的内容之后,对矛盾分析法我们大概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下面我们就来说说矛盾分析法在汉语言文字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主要以汉族为主。在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里,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问题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那么要想让各民族更好的交流,除了语言是其主要的解决问题之外,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文字,也是不容忽视的,必须认真解决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文字发展问题。要想更好的解决此问题,就要运用到哲学中的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规律,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形成以汉字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字共同发展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在以汉字为主体的基础上,保持各民族文字发展的独特性,以丰富文字,发展文字。

一、从统一出发,有效解决各民族文字的发展

中国,地域面积广大,民族众多。在先秦的时候,华夏民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的时候,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后来又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局面。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为因素等的差异,人文、经济、习俗等方面也都各有其特点,在文字上则更是如此。汉字,是汉语的书写文字。广义的汉字是指从甲骨文、金文、小篆至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的文字,狭义的汉字则是指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就是我们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

然而,在少数民族之中,有的民族也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例如:水族有水书,纳西族有东巴文,这两个民族的文字都还是原始的象形文字。除此之外,藏族有藏文,彝族有彝文等等,看来少数民族有自己民族文字的还真不少。

可是有这么多的文字,怎样才能使各民族人民更好的交流呢?不可能在交流的过程中使用各种文字吧,一方面这样交流太过于麻烦,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不利于民族融合,那么就有必要进行文字的统一规范。早些在秦朝时,就进行过相关文字的统一工作。“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立即着手了‘同书文字’的工作,对汉字做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从而结束了战国时代‘文字异形’的混乱局面。”①也就是当时秦始皇时下令实行的“书同文”,小篆作为当时全国的通用字体,这样才方便国家有效的进行管理,才方便各民族人民更好的交流。即使到了今天,文字的统一规范依旧必不可少,如“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领导下就进行过大规模的文字改革工作,一方面为汉字拼音化作准备,一方面对现行汉字进行了以简化字形、精简异体为主的大规模的整理工作。”②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各民族交流的障碍就减小了许多。时至今日,规范汉字的工作依旧在进行。

辩证的看待问题,从统一出发,形成了以汉字为主体,各民族文字共同发展的局面,进行文字规范,有效的解决各民族文字发展问题,这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以及在将来都是很有必要的,要具体的分析。

二、各民族文字发展具有独特风格

虽然为了各民族友好的交流,为了国家更好的统一,必须要规范文字,但这并不代表各民族就不能拥有自己的文字了,不能发展自己的文字了。我们要在共性中寻求个性的发展,促进各民族自身文字的发展。

汉字与少数民族的文字都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首先,说一说汉字的特点。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文字;属于表意性质的文字,汉字的形音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汉字记录语言的单位是汉语的音节;汉字的数量繁多,字形结构复杂;汉字还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特点。汉字从最初的甲骨文,再是金文,接着篆书直至发展演变至今天的楷书。

其次,再来看看少数民族文字的特点。因为拥有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还是挺多的,所以就选择性的说两三个少数民族的文字特点。如东巴文,是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是它却可以完整的记录典籍。又如彝文,是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彝族群众使用的文字。这种文字“字如蝌蚪”,很有自己的特点。它是表意为主而兼有表音的文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再如水书,是水族所使用的文字。是世界上除东巴文之外又一存活的象形文字,有的字类似甲骨文、金文。水书是仿汉字,其写法与汉字相反。再则水书是一种宗教文字,即表示水族原始宗教的各种密码符号。

文字问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字,多样性的发展,既丰富了文字本身,又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分的体现出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在民族融合的背景下,我们要促进各民族自身文字的发展,使各民族的文字具有其独特的风格。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了各民族文字发展的一些内容,知道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主要以汉族为主。通用的文字是汉字,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字,要想好好处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文字发展问题,就必须结合哲学中的矛盾分析法加以说明,即用对立统一规律来看待,做到具体的问题,必须具体分析。一方面形成以汉字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字共同发展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在以汉字为主体的基础上,保持各民族文字发展的独特性,以丰富文字,发展文字,使文字更好的发展下去,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注釋:

①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商务印书馆,.

②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2013.

[3]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

[4]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

[5]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商务印书馆,2013.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篇13:英美文学职称论文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在当下的中国,英语所受到的重视是其他任何学科鞭长莫及的。英语的涉及领域、广泛用于许多场合,一般英语的运用具有“一票否决权如:应聘就业、评优提升、职称评定、中高考等.....无论其它方面成绩如何优秀,若英语成绩未达到一定的标准者均不能入围。英语似乎已经成为国人需终身学习的科目。文章论证了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好文学作品。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家和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学也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求而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目标。

大学英语课堂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文学作品因其自身特点,完全可以提供更加逼真的语言环境。在此环境中,它们通过提供丰富而细致贴切的词汇用法,复杂而严谨精准的语句结构来扩展学生的语言知识,继而有效地提高各项语言技能。由于文学作品的环境、人物关系等因素都已确定,语言的运用也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背景,读者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其中一些特定的语言形式并灵活掌握各种用法。久而久之,说不定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欲望。如此说来,文学作品的确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理想读物。另外,由于文学作品通常会折射出特定的文化现象,它还是为数不多的能让人们熟悉了解异域文化风情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文学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没有对与错,因为存在就是合理的。这会让人变得宽容、豁达。而这一品质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具备并会从中受益的。综上所述,文学能带给我们诸多益处。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充分运用这一高效途径培养出更多具有优秀人文素质的人才。

要发挥文学作品的作用,就要让学生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帮助他们选择好的文学作品。

要想培养大学生爱读书的习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先让他们养成朗读文章的习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通过朗读,可以纠正不良或错误的语音、语调;可以增强学生读、说英语的自信心;可以增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激发对英语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只要长期坚持大量朗读、阅读优秀的作品,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就一定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其中的首选当数那些名家名篇,还要情节生动,可读性强,不仅要是各个时期的经典之作,更要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最好是近现代的作品,如果是中世纪或更早以前的作品,则可以通过现代英语改写本或优秀的汉译本来了解其内容。例如莎士比亚的八大名剧以及圣经的故事等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去熟悉。这里所说的阅读水平也不单单指学生的单词量和对语法结构的掌握情况。还包括对作品的风格题材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认知程度。另外,在学生读某些作品之前,教师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读了一定数量的作品之后,教师应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作品,在课堂上组织讨论作品结构,写作风格,主题思想;分析人物特点;找出精彩的句子段落。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其实在大学英语的教材中也偶尔会遇到上文已经提到的名家名篇。如美国现代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经典代表作《最后一片藤叶》,这篇文章用词精辟简洁,句式简单流畅,情节生动明快,结尾出乎意料,这些特点,是适合广大学生习读的上乘佳作。

作品的选择,初期建议选择为青少年而写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关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通常以一名青少年为主线展开故事,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长度较短,人物数量较少,这类作品的写作风格比较简洁。随着能力的增强,学生的阅读范围将逐渐扩大。可以向学生推荐其他的优秀作家,如美国的马克?吐温、海明威,英国的奥斯丁、狄更斯、勃朗特姐妹、托马斯·哈代、D·H·劳伦斯……,让学生们切切实实地感受文学的精彩以及文学带来的诸多益处,使他们在英语学习和研究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优秀外语人才。

篇14:英美文学职称论文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当前,有很多高校学生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什么用,对之提不起兴趣。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形势不容乐观,英美文学课有逐渐从中心走到边缘的趋势。要改变当前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让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产生兴趣,需要对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好好地进行反思,并且提出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英美文学课是高校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可以培养自身鉴赏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不仅可以使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而且英美文学还可以陶冶情趣,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人生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高校在英语专业设置英美文学课意义重大。但是,近年来有很多学生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什么用,对之提不起兴趣。当前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形势不容乐观,英美文学课有逐渐从中心走到边缘的趋势。笔者经过分析研究,认为造成英美文学课边缘化的原因可以从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等四方面进行分析。其一,从学生的角度分析。经过调查,高校学生用于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时间很少,他们之所以对英美文学课不感兴趣,其原因是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什么用,与未来的工作无关,相比较而言,他们更重视与以后工作相关的科目。其二,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当前,高校的大多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课上方法较为陈旧。高校的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对节选作品、作家生平和文学流派的介绍,而没有渗透进相关的文艺理论知识。而且往往采用自己讲授的方式,以教师为主体,有教师来讲授,不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是导致英美文学课不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其三,从学校的角度分析。当前,许多高校图书馆有关英美文学的资料缺乏及时地更新。而且在课程设置上,英美文学的课时安排很少,因此不能对英美文学课进行更为深入的教学,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其四,从社会的角度分析。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多数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商业大潮的冲击,使学生容易产生一种浮躁心理,提不起对文学课的兴趣,难以静下心来阅读文学作品。因此,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比较宽裕,但是精神生活却日益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学习文学的重要性,可谓意义重大。根据调查,高校的大多学生都能够意识到英美文学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对之提不起兴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都需要我们好好地进行反思。

二、对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反思

要改变当前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摆脱现在“被边缘”的命运,重回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需要对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好好地进行反思。

(1)从“一元”到“多元”的评估方式

所谓一元”的评估方式,是指当前多数高校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文学学习情况。这种“一元”的评估方式事实上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以期末考试的形式来反映学生英美文学的学习效果,这种方式本身就是片面的,而且难以使学生提起真正的兴趣,多数学生对文学课都持有应付式的态度。考试不应该是学习文学的主要目的,毕竟英美文学课的最终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英美文学课必须改变“一元”的评估方式,而代之以多元的评估方式。笔者认为评估体系应该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成绩分布比例有本末倒置之嫌,一般是期末考试大于平时成绩。笔者认为应该把这个比例换过来,更加侧重学生平时的成绩。而平时成绩的认定可以从文学读后感、文学阅读读书笔记、课堂参与讨论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总之,“一元”的评估方式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而采用“多元”的评估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容易产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

(2)对文学的认识,要从“无用”转变为“有用”

近年来有很多学生觉得学习英美文学没有什么用,对之提不起兴趣。因此要想改变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文学课没有什么用”的认识。为此,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文学课从“无用”变为“有用”,从而以“有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文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把作品中的人和事与当今社会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人生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文学课加入一些“有用”的因素。比如,以讲授文学作品《简·爱》为例,可以把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婚姻和当代的爱情婚姻相比较,从而得出对人生有益的指导。总之,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文学课从“无用”变为“有用”。

(3)在教学模式上,要从“一言堂”转变为“对话式”,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所谓“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有教师来讲授,学生则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会慢慢失去了学习文学的动力。因此必须要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对话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文学学习的主角,教师则从旁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法,如问答、讨论、演示等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要从“一言堂”转变为“对话式”,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三、结束语

在当代,英美文学的学习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陶冶情趣,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人生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对英美文学的现状进行反思。

篇15:英美文学职称论文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本文从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原因及后果着手,指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根本办法:重视英美文学的作用。接着,本文阐述了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并进一步说明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以及英美文学作品的选择。

一、前言

在现如今的中国,英语所受到的重视和宠爱恐怕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望尘莫及的。英语课程的设置从小学一直延续到博士研究生阶段。而伴随着学生学习生涯的各级英语考试(少儿英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高考、四六级考试、硕博入学考试)则无不在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人们对英语重要性的认识。当学生毕业踏入社会,他们又会面临各级职称英语考试、出国留学英语考试等。在目前的中国,在许多领域、许多场合,英语具有“一票否决权”:在各种就业应聘、评优提干、职称评定、入学考试中,若英语成绩未达到一定的标准,无论其它方面成绩如何优秀,参评(考)者均不能入围。英语似乎已经成为国人需终身学习的科目。

随着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时代,英语作为当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信息载体和交流工具,其重要性越发突出。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家和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正是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求而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原因、后果及解决办法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平时经常听到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各种抱怨、烦恼、失望甚至痛苦。为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不惜精力和金钱的投入却还是达不到理想的哪怕是规定要求的结果?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答复明白的。因为原因是复杂的,往往涉及到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方法、语言习得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如果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理念和方法这一层面进行剖析,也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值得我们去反思。为什么我们劳心劳力、孜孜不倦地备课上课,培养出的学生有好多还是听不懂、说不出、读不顺,写不清、译不准呢?我们在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某些方面是不是还存有不足,需要改进呢?

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语言形式为主的教学,过于强调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的作用。在几乎完全脱离了文化背景知识,也没有写作文体风格赏析的情况下进行语言点和语法结构的讲解,忽视了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内涵。结果,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差强人意。很多人认为,既然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在学业和职业这两方面的特定要求,那么对文学、文化的任何关注都是没有必要的。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应试教育固然有很深的渊源,但目前“考试拿证—高薪职位”的就业模式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学英语的教与学都多多少少地受到这种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和冲击。在当今的大学生中,阅读欣赏古今中外名著名篇的越来越少;忙着报考各种考试以获取证书(各种英语证书是必不可少的),以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增加筹码、提高身价的越来越多。

实际情况是,有很多人即使拿到了各种证书并觅得梦寐以求的职位,但自身综合素质不佳,特别是文学、文化素养低下却最终成为阻碍其事业发展的瓶颈。到那时再忙着回炉深造可不轻松,况且像文学修养这种事也不是一时之工,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积淀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如果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文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到时候,不但拿证变得容易,而且增加了证书的含金量,也为将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并可能由此演变成一个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爱读书。

三、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的语言其实是这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其思想文化得以传承发扬的关键所在。而文学是经过加工整理的语言,具有典型性,也更能体现本民族各个历史时期文化、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特色。反过来,文学作品对语言文化又有着重要影响。比如英美文学作品对英语词汇等诸多方面就起到了巨大的丰富作用。可见文化、语言、文学这三者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良好的文学、文化背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力,最终取得优秀的语言学习成果。

包括大学英语教师在内的许多人认为,教师授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传授语法知识,文学作品由于其结构复杂、语言运用的方式独特而不适合这一目的。其实,文学与其他的语言形式并无本质区别。它只不过是创造性地运用一定数量的语言结构来实现交流的目的。诚然,我们都想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结构的认知度。但别忘了,语言知识包括两个层面:习惯用法和实际运用。前者涉及一系列的语言规则,后者则是关于如何使用这些规则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

大学英语课堂的另一主要目标是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文学作品因其自身特点,完全可以提供更加逼真的语言环境。在此环境中,它们通过提供丰富而细致贴切的词汇用法,复杂而严谨精准的语句结构来扩展学生的语言知识,继而有效地提高各项语言技能。由于文学作品的环境、人物关系等因素都已确定,语言的运用也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背景,读者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其中一些特定的语言形式并灵活掌握各种用法。久而久之,说不定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欲望。如此说来,文学作品的确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理想读物。

另外,由于文学作品通常会折射出特定的文化现象,它还是为数不多的能让人们熟悉了解异域文化风情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文学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没有对与错,因为存在就是合理的。这会让人变得宽容、豁达。而这一品质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具备并会从中受益的。

综上所述,文学能带给我们诸多益处。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充分运用这一高效途径培养出更多具有优秀人文素质的人才。

四、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要想培养大学生爱读书的习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先让他们养成读课文的习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通过读课文,可以纠正不良或错误的语音、语调;可以增强学生读英语的自信心;可以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激发对英语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这些只是这一教学方法在初期的收益。从长远来看,只要长期坚持大量朗读、阅读优秀的作品,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就一定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纵观国内外英语教学史,文学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从交际法语言教学兴起以来,文学的作用便逐渐淡化,以至于在英语教学中很少提及,被选入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更是少之又少。而教材中大部分的科技、说明和议论文相关信息。

浅议利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究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刍议会计学视角下应对国际反倾销策略刍议等浅议多渠道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刍议浅议把握考试方向科学有序训练小议构建综合性银行的法学研究浅议如何让学困生走进英语世界谈议论文的出彩方法论文章是不适合我们上述目的的。即使教材中的所有文章都适合,其数量也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其中的首选当数那些名家名篇,还要情节生动,可读性强。

这些作品不仅要是各个时期的经典之作,更要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最好是近现代的作品,如果是中世纪或更早以前的作品,则可以通过现代英语改写本或优秀的汉译本来了解其内容。例如莎士比亚的八大名剧以及圣经的故事等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去熟悉。这里所说的阅读水平也不单单指学生的单词量和对语法结构的掌握情况。还包括对作品的风格题材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认知程度。比如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先行者亨利·詹姆斯,他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创作的小说,其文体风格很独特:用词精雕细琢高雅华丽,句子结构复杂如藤攀蔓附,到后期更加艰涩繁琐。这种作品是肯定不适合学生读的。

另外,在学生读某些作品之前,教师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读了一定数量的作品之后,教师应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作品,在课堂上组织讨论作品结构,写作风格,主题思想;分析人物特点;找出精彩的句子段落。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五、英美文学作品的选择

其实在大学英语的教材中也偶尔会遇到上文已经提到的名家名篇。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为例,这套书的第三册就选入美国现代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经典代表作《最后一片藤叶》。教师应该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与学生一起透彻地分析研究作家、作品。因为欧·亨利的作品兼有用词精辟简洁,句式简单流畅,情节生动明快,结尾出乎意料这些特点,所以是适合广大学生习读的上乘佳作。在学习入选作品的同时,还应向学生推荐他的其他优秀作品,如《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都市报告》等。通过这样的一场文学作品盛宴,让学生们切切实实地感受文学的精彩以及文学带来的诸多益处。

像欧·亨利这样其作品朗朗上口的作家还有很多。如美国的马克·吐温、海明威,还有一些重要的南方作家。英国就更多了:奥斯丁、狄更斯、勃朗特姐妹、托马斯·哈代、D·H·劳伦斯、以及一些妇女作家。当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具体的选择。

这一教学手段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初期作品的选择。普遍的做法是选用简写本。然而,这一做法存在严重的不足。简写本为了降低原文难度,往往局限于一定数量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用直白的语言将原文的主要内容交代出来。这不仅使原文中的大量信息丢失,而且连贯性和可读性也大大降低。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建议选择为青少年而写的文学作品。因为这类作品通常具有下列特点:第一,它们的主题往往是关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第二,长度往往较短,人物数量较少,通常以一名青少年为主线展开故事。第三,这类作品的写作风格比较简洁。其实,像安徒生童话故事这类儿童作品也是不错的选择。

六、结束语

以上内容主要阐述了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好文学作品。其实作为中国人,首先应该学好的是我们本民族的文学和文化。这不仅有利于学好英语,还有助于我们在英语学习和研究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试看中国现代的翻译大家如钱仲书、林语堂,无一不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我们英语教师应以此为做学问的表率,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努力培养出符合二十一世纪需求的,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优秀外语人才。

篇16:英美文学职称论文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普及英美文学与英语文化知识不该是作为核心通识课的《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程的唯一教学目标,还应强调所讲授知识的广博性以及所选讲知识的精、准和代表性及重要性。因此,要重视任课教师的资格审查,应该选取学术水准高的多名专家型教师担任课程教学,同时,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效果最优化,应运用交叉复合型教学模式,实施每个任课教师在各个教学班中的交叉教学,以及每个任课教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每个教学班中的有机融合。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带来了最佳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周建新,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英诗歌对比与翻译;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华南理工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通识课人文性特征研究”(编号:x2wy/Y1141660)的阶段性成果。

自2012年起,《英美文学与文化》成为华南理工大学第一批核心通识课程,并于2013年初开始(即2012-2013学年第2学期开始),以每学期开设3个班,每班120名学生的规模开始进行教学,至今(2014年底)已经过去4个学期,共开设了12个班,招收学生1440人。自课程设计之初,本课程即确定了明确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别样的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如今4个学期已经过去,经过了12班级的教学实践检验,证明设计课程之初所确立的交叉复合型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以下就介绍《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和教学效果,藉以举证本课程所使用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求教于方家。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由于《英美文学与文化》是一门通识课程,这一课程性质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宜过于深奥,其教学目标应该是普及英美文学与文化基本知识;同时,本课程又定位为核心通识课程,因此,其教学人员应该是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领域内专家级人才,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做到知识点选择的精、尖和准以及内容的广和博,教学效果应该比一般普通的通识课要好一点。根据本课程的以上性质和特点,本课程自设计之初,教学目标就定位为“普及英美文学与文化基本知识,让学生对英美文学和英语文化具有广博的了解”,其中“广博”两字的教学目标是本核心通识课区别于其它同名但非核心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标志。而教学内容就定位为“英美文学和英语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重要意义及价值的文学作家和作品以及文化现象和思潮”,其中的“代表性、典型性和重要意义及价值”凸显了本课程与其他同名但非核心通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区别,强调了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选点的精、尖和准的内容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满足和实施本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呢?这就要在教学人员的资格和教学方法上的选取上设定相应的、明确的要求。首先,教学人员必须是相应领域的专家级人才。本课程涉及的内容是三大方面,即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英语文化,因此,教学人员必须是这三个领域的专家。为此,作为本课程的设计人,笔者选定了三位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本课程的任课教师,他们三人分别是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英语文化领域的专家。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创造性的采用交叉符合型教学方法,以求最大限度的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方法:交叉复合型教学法

本课程采用的所谓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人员的各自优势,发挥各自特长,以求得教学综合效果最大化的教学方法。所谓交叉,指不同教学人员分别都在对方教学班中任教的交叉教学;所谓复合,指三位教学人员讲授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任何一个教学班中的有机复合或融合。在交叉教学方面,本课程在设计规划中规定,三位任课教授只能教授自己所专的内容,而每个教学班的教学内容都包含前述三个方面的内容,由于本课程每学期都开设3个教学班,由三位任课教师每位教师开设一个教学班。因此,这三位各有所专且只能讲授自己所专内容的任课教师每个学期都势必要在其他两位教师所开设的教学班中任课,且只教授自己所专的内容,由此,也就形成了三位任课教师在3个教学班中分别交叉上课的情形,也就是说,每个教学班都有三个教师上课,每位教师分别教授一个方面的内容,三位教师所讲的内容合起来就形成了该教学班完整的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英语文化的三方面教学内容。在复合型教学方面,每个教学班中都有三位教师各自所讲的一方面的内容,三位教师的教学内容融合在每个教学班里,形成了三方面的教学内容在每个教学班里的复合。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要求每个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各不相同,具体而言,讲授英国文学的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作家和作品背景介绍加上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讲授美国文学的教师主要采用漫谈和穿越式教学方法,通过对古今中外文学、历史、哲学和思想上的相似和相对照的人物、事件、现象、思潮等的援引和举证,以旁征博引的方式凸显、反衬、聚焦或比照美国文学中的作家、作品、社会背景、文学思潮等的价值、意义、重要性或关联性。英语文化部分的教师则采取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方法,主要以自身在英语国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读书、工作和旅游的有趣经历及其体会和了解为切入点和话头,从而讲授和展现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现象、传统等。由此,每个教学班中势必都出现三种教学方法的复合。

三、课程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核心通识课的课程性质、及所设定的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因应以恰当的教学方法,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圆满实现与课程性质与定位相符合的教学目标。本课程因此所设计和采用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即是试图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作用和最大效力,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今,4个学期已经过去,有4个方面的指标可以说明本课程采取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本课程在2012-2013学年第2学期的学生评教中,得分排名在全校通识教育课程前11%-30%,获得学校嘉奖。本课程在其它学期也取得了较高的评教分。其次,为了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本课程在每学期的考核中都加入一道题目:“我对《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的看法。”以此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并不断改进不足,提高教学效果。从学生回答的情况,绝大部分学生给予本课程很高的评价。据统计,从学生的回答中,学生表达很满意和很开心的占总人数的89%,表达比较满意或选这个课值得的占9.2%,表达课程一般或无所谓的态度的占1.8%。再次,本课程在每学期的考核中还加入另外一道题目:“我对英美文学与文化的看法。”从学生回答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许多内容,涉及方面很广,有些还能有非常鲜明的观点,有些观点还较有深度和启发意义,说明学生听了这个课,确实接触和了解了英美文学与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的内容较为广博,对有些内容的了解还较为深刻,有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本课程可以说基本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这个令人满意的效果,与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最后,自第1学期开课以后,本课程的选课情况一直可以用爆满来形容。每个班虽然只招收120名学生,但每学期的选课人数都在200人以上,最多的时候达到467人报名,由此可见本课程在学生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良好口碑。在现实调查中,学生反映也确实如此。

四、结论与启示

交叉复合型教学法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适合本课程教学目标需要的教学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任课教师们充分发挥自己所长,同时有效地综合利用了现有教师的各种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和教学手段,最终使学生最大限度的获益,这是该教学方法的好处。然而,该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也对外部条件有较多的要求。第一,教学单位要具有能够提供三位高水平专长教师的资源,同时,三位教师从学期开始至学期末课程结束前都能始终如一的持续进行教学工作,不能因出差、外出访学等原因而中途缺席;第二,三位教师担任的其他课程的教学安排不能与本课程的教学安排相冲突,这就需要有排课的教务员的充分协助和配合;第三,三个班级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方法要保持完全一致。由于本课程有独特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要求,因此很难有现成的哪一本教材适用于本课程,故而需要每个任课教师在任何一个班里授课时,讲授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保持相同和一致。第四,最重要是,每个班的过程考核和期中、期末考核标准要完全一致,任何一个班都不能提前考核或使用另外一种考核标准。总之,交叉复合型教学模式要求三位任课教师要三位一体,要像是只有一位教师似的在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方面都步调一致。同时,三个班的教学和考核也要像三班合一,要做到仿佛就是一个班似的协调统一的运行。总之,要保证本课程的交叉复合型教学法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就需要先满足和具备以上提到的至少4方面的前提条件。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一直能够平稳、连贯、持续的实施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与我们完全具备以上提到的4个前提条件是分不开的。这同时也说明,相比于运用其他教学模式,实施和运用交叉复合型教学模式是受到更多的前提条件限制的。

另一方面,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实践目前还只进行了2年4个学期,只开设了12个班招收了1440名学生,因此,可以说目前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还只是初步实践的结果而不是最终结果,虽然现在看来采取交叉复合型的教学方法的效果是不错的,这种教学模式是适合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需要的,但是,由于实践时间较短,实验对象人数还有限,这种教学模式的适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因此,今后还需把本课程持续开设下去,持续的进行教学实践验证,以观其后效。此外,由于本教学模式是专为核心通识课《英美文学与文化》量身定做的教学方法,即使在今后后续不断的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被验证为是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但也仅仅说明该教学模式适用于本课程,至于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其他同类的文学、文化课程的教学,则尚未可知,然而,无论如何,交叉复合型教学方法假若非常适合于本课程《英美文学与文化》的教学,则对于同类型的其他文学或文化课程的教学,无疑是一种值得引起注意、甚至有可能参考和借鉴的教学方法。

网络语言在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汉语言专业论文

汉语言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

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效融合论文

内化语言的论文

文学批评写作范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的汉语言文学论文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的汉语言文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的汉语言文学论文(集锦16篇)】相关文章: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探讨论文2022-10-04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标准要求2023-08-06

公共关系学论文题目2023-02-15

威政文化的演讲稿2022-09-24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023-09-20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2023-04-10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2022-05-29

教学语言的论文2023-10-22

翻译学视角下的意义探讨论文2022-05-07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推荐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