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方法教学设计(精选18篇)由网友“叉叉”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诗歌鉴赏方法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诗歌鉴赏方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弄清中考诗歌鉴赏的考点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篇2:诗歌鉴赏方法教学设计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近几年来各地中考题中常有诗词赏析题出现。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却步,今天我有幸和大家共同完成一节诗歌鉴赏课,我们将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诗歌鉴赏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
二、古典诗词的考点
出示幻灯:
1、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
2、鉴赏诗歌的表现技巧
3、感知形象,体会意境
4、理解内容,把握感情。
第一关 品味语言
(一)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1、提问方式:
①、这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个词?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某个字有的版本作其他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2、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词用得准确,精当。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4、趁热打铁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诗歌的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二)、句子的赏析(主旨句 情感句)
1、赏析方法
(1)看句子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
(2)分析该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答题套路:
①写了什么内容 + ②运用什么方法 + ③表达什么情感
3、判断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雪却闲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趁热打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第二关、鉴赏表现技巧
1、常见的表现技巧
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②表现手法:化虚为实、虚实结合、以动写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化用典故等
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2、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答题套路: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第三关 体会意境,描述画面
1、诗歌“形象”的传统含义:
如:折柳 长亭—惜别 月 霜—思乡 梅—坚贞 莲—高洁 菊—隐逸 流水 落花— 感时伤春 浮云—游子 子规—悲愁 大漠 孤烟 羌笛—保家卫国 浮萍 飞蓬 孤雁—漂泊无依 凭栏—思念故国亲人 红叶—相思等等。
2、答题要领:
准确把握诗中景物特点及诗人的情感并加以想象,再现诗词优美意境,语言要生动优美,顺畅。
3、即兴演练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第四关 概括内容,体会感情
1、把握情感类题型的解答:
(1)从题目入手。
(2)从关键诗句入手。
(3)从作家的相关背景入手。
(4)从意象的象征义入手。
(5)从诗歌的题材入手。
2、诗歌类别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思家。
怀古诗: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感慨个人遭遇,渴望建功立业;抨击社会现实,担忧国家民族命运,同情下层人民疾苦。
诗歌鉴赏方法的演练练习
(一)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②、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二)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颔联运用 的修辞手法,表明 和 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2)颈联巧妙借用 和 两个地名,写出了 的险恶
(3)尾联以 的抒情方式,表明了诗人 的决心。
(三)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C、词的上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四)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①、诗人用两字写出了江水浩大的气势,两字写出江流会选激荡之态
②、请借助诗中表示色彩的词语加以想象,用简明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五)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①、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六)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篇3: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方法
一、诗歌鉴赏有规律
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诗歌创作的过程决定的。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图景相结合,然后将其外化为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由此,我们进行诗歌欣赏就应由语言入手。言为心声,作家赖语言将自己的情思输入作品,读者赖语言从作品中挖掘作家的情思,这就就是刘勰说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有了语言文字的依托才能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就容易多了。因此,诗歌欣赏的第一步就是揣摩语言,尤其要对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以及比喻句加以注意。接下来,要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中描绘的画面再现和补充出来,获得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如临其境。再结合创作背景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进入诗的意境。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分别描绘了“赤壁江山图”和“赤壁豪杰图”。要想准确再现作者描绘的图景,必须揣摩诗人描写意象时使用的词语。上阕中的“乱”、“穿”体现了山崖的不平、险峻、直插云霄;“惊”写出了波涛的气势,使人惊心动魄;“千堆雪”就是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飞溅起的浪花的颜色和形态。在对这些词语揣摩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调动感情,眼前会呈现这样一幅图景:长江汹涌奔腾,山崖陡峭,散乱地直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拍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同样,下阕可以通过对“羽扇纶巾”、“谈笑”、“樯橹灰飞烟灭”等词句的揣摩展开想象,在眼前展现出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的强敌的画面。再联想苏轼当年四十七、被贬黄州的境遇,就不难体会出,他称颂周瑜,意在抒发自己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感情。
诗歌欣赏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进入诗的意境。在这首词中,两幅图就就是“境”,壮志难酬情就就是“意”,二者结合构成了本词磅礴而雄浑,豪放中略见苍凉的意境。读这首词,一位襟怀超远、有着英雄气概的诗人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
综上所述,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可以归纳为:
一、揣摩语言、品味意象;
二、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三、结合背景、体会感情。
用这一方法对辛弃疾词《鹧鸪天》进行赏析: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芥菜花。
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诗中的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组成的就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面。由这幅画面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欣赏和流连。词的上阕“破”和“鸣”字非常传神,“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芥菜花”对比,赞美乡野溪头迎风开放的芥菜花,表达了一种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
二、物象、意象和意境
要想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不仅要在平时多读一些诗歌、多研读一些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还必须要弄清并积累一些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
先来谈谈诗歌鉴赏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物象、意象和意境。
物象就是指客观事物的形象。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物象和意象的区别在于:一个就是客观形象,一个就是主观形象。意象就是意与象的结合,客观物象一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便成为意象,这就就是古人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中的形象都就是意象。如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中的“山、林、江、船、鹰、鱼”本来都就是大自然中的景物,就是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的物象,但与作家的意(思想感情)结合,就表现出宇宙万物都在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情绪。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中的“藤、树、鸦”在现实生活中分属动、植物,但与作家的意(羁旅之愁)结合起来,就呈现出一派衰败、凄凉、孤寂的气氛。这说明意象就是有着浓烈的情绪色彩的形象。
意境就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即都就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出浓烈的情绪色彩。区别在于意象就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就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意境与意象就是一大一小的关系,意境与全篇对应,要在整首诗的意象的总和中产生。
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急风、高天、沙渚、啸猿、飞鸟、落木、流水”都就是包含着作家悲怆感情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哀猿长啸、鸟群回旋、落木萧瑟、长江汹涌的雄浑而深沉的意境。再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这首诗就就是通过江水中的月影、冲淡柔和的月下灯光、联拳静憩的白鹭,跃出水面拨剌有声的鱼儿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宁静、安谧的和平境界,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就是包含着作家情思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丽的意境。
三、说“移情”
“移情”就是诗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所谓“移情”,就就是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过程就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些诗句就就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鸟、柳絮、桃李、蜡烛,这些本无感情色彩的“物”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篇4: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深化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学科的文学性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和真挚纯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并作为最集中精练的文学样式,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诗歌鉴赏也成了高考大家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必修1》第一单元就安排了诗歌鉴赏,单元教学要求这样写道“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诗歌意象鉴赏与情感把握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众所周知,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可以说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传授给学生意象鉴赏的方法也就可以让学生拿着钥匙去打开诗歌殿堂之门,这是语文老师共同的心愿。教师只有授之以“渔”,教以方法,才能让学习主体以不变应万变,切实提高鉴赏能力,积极应对高考试卷中变换莫测的试题。而艺术还原法是诗歌意象鉴赏的一种有效且常用的方法,因此,本课试图通过意象鉴赏示例,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艺术还原法,切实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虽然高一学生正处于诗一样的年龄,对诗歌充满向往,对诗歌鉴赏已有一定的常识与生活积累,但经典诗歌学习不多,鉴赏术语的积累还很单薄,面对诗歌的抽象语言符号不知从何下手;与此同时,学生的审美观正在逐步形成,有一定的审美冲动,因此,必须从审美兴趣的培养、鉴赏术语的积累、鉴赏方法的传授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上加以积极的引导,授之以“渔”。
三、设计思想
本课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以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采用“启发点拨式”的教学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评价、点拨作用,借助多媒体,采用“受激共振”的教学法,用屏幕显示诗歌意象的画面,化无形为实体,变抽象为具象,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教师将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抽象的诗歌语言符号还原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建构心灵的图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绘制诗歌情景图,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具体生动的诗歌意象、情景,让学生比较、感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意象鉴赏的“钥匙”交给学生。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部分传统意象的寓意。
2、了解掌握意象鉴赏方法——艺术还原法。
3、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艺术还原法。
难点:鉴赏诗歌的意象。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室
课前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常见的诗歌意象并分析意象的寓意,按照学习小组集中讨论,尝试为意象下个定义。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的诗经、楚辞,汉、魏晋的乐府古诗,唐诗、宋词、元曲以及现当代诗歌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史中一颗颗璀璨明珠。历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称我国文明史河的积淀、汉民族语言的结晶。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组现当代诗歌,先看单元学习要求第二段中“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诗歌意象鉴赏与情感把握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众所周知,诗歌常常用具体的意象来营造诗歌的意境,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可以说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搜集了多少常见的诗歌意象?这些意象又有何寓意呢?
(二)介绍意象的概念,举例分析鉴赏诗歌的意象
1、请部分学习小组代表介绍所查找的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寓意,并尝试为意象下个定义。
教师等学生讨论结束后,展示一组诗歌意象图片,每张图片都配有诗句。
归类总结:(屏幕展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它必须是经过诗人主观的筛选与情感化合,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与人格情趣的物象。
部分传统意象的寓意:
杨柳—惜别 圆月—思乡 落花—伤春 浮云—漂泊
流水—惜时 古迹—怀旧 黄叶—悲秋 莲花—高洁
[特别提醒]
A.积累传统意象及其寓意。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意象特有的文化内涵,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倚栏杆而凭吊,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听梧桐细雨则倍感凄楚悲凉。
B、知人论世看意象。由于诗歌语言的多意性、不确定性决定了大部分的意象含义是不确定的,它随着诗人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人生理想、审美情趣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2、(屏幕展示)一组黄昏画面
同样是黄昏,不同情境,不同人有不同感受。看到这些画面,请大家说说感想。并用一句诗来描述该情景。
学生回答后,提示:同样是黄昏,在王勃笔下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阔壮美;在李清照看来却是“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婉悲凉;李商隐面对黄昏觉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发出了生命暮年,青春难再的人生感慨。
因此,解读诗歌的意象,要注意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心理状态去分析。
诗歌意象鉴赏与艺术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课件主要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融音乐、图片、文字为一体。凡课件设计到的诗歌意象尽可能配上清晰、优美的图片,音乐以极富古典韵味的古筝曲为主,用以营造良好的诗歌氛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2、本课采用“启发点拨式”的教学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学生的思维训练和鉴赏、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体,进行知识的课堂内化和布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本课以欣赏诗意盎然的音乐与图片导入,以诗歌语言符号为元点,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抽象的诗歌语言符号还原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建构心灵的图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绘制诗歌情景图,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具体生动的诗歌意象、情景,让学生比较、感悟,化无形为实体,变抽象为具象,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又有利于知识的保持记忆,便于学生在认知图式上建筑新的认知结构,切切实实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审美性的统一、理论引导与实践操作的统一、传授技能与培养能力的统一,做到师生互动,循序渐进,教学相长。
3、学生在课前积极搜集诗歌的传统意象,思考并将这些诗歌意象的寓意并进行归类;课堂上积极参与活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还原出诗歌的意象、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陶冶情操。课后,认真进行发散引申训练,能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诗歌意象鉴赏与艺术的点评
本设计能够突出新课程的理念,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认知特点,教学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
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解,作者能够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累,以学生已知的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寓意为支撑,进而导入对意象的整体把握。如何正确地理解意象?作者从“知人论世看意象”提出了“还原法”,意即借助诗歌所提供的诗句以及与诗篇相关的作者的身世、遭遇、心理状态等去分析。显然,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也符合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阅读规律。为了使学生真正把握这一方法,作者以《致橡树》和《天净沙·秋思》这二篇学生并不太陌生的作品为例子,验证并使学生掌握这一方法。按照这一思路,后面的练习,还是以掌握和巩固这一方法为训练的目标。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
但是,作为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还原法”只是理解意象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的审美。这一点作者显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就中学生而言,“还原法”在实际运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一点也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篇5: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弄清中考诗歌鉴赏的考点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诗歌鉴赏的方法及技巧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近几年来各地中考题中常有诗词赏析题出现。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却步,今天我有幸和大家共同完成一节诗歌鉴赏课,我们将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诗歌鉴赏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
二、古典诗词的考点
出示幻灯:
1、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
2、鉴赏诗歌的表现技巧
3、感知形象,体会意境
4、理解内容,把握感情。
第一关 品味语言
(一)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1、提问方式:
①、这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个词?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某个字有的版本作其他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2、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词用得准确,精当。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4、趁热打铁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诗歌的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二)、句子的赏析(主旨句 情感句)
1、赏析方法
(1)看句子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
(2)分析该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答题套路:
①写了什么内容 + ②运用什么方法 + ③表达什么情感
3、判断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雪却闲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趁热打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第二关、鉴赏表现技巧
1、常见的表现技巧
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②表现手法:化虚为实、虚实结合、以动写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化用典故等
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2、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答题套路: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第三关 体会意境,描述画面
1、诗歌“形象”的传统含义:
如:折柳 长亭—惜别 月 霜—思乡 梅—坚贞 莲—高洁 菊—隐逸 流水 落花— 感时伤春 浮云—游子 子规—悲愁 大漠 孤烟 羌笛—保家卫国 浮萍 飞蓬 孤雁—漂泊无依 凭栏—思念故国亲人 红叶—相思等等。
2、答题要领:
准确把握诗中景物特点及诗人的情感并加以想象,再现诗词优美意境,语言要生动优美,顺畅。
3、即兴演练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第四关 概括内容,体会感情
1、把握情感类题型的解答:
(1)从题目入手。
(2)从关键诗句入手。
(3)从作家的相关背景入手。
(4)从意象的象征义入手。
(5)从诗歌的题材入手。
2、诗歌类别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思家。
怀古诗: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感慨个人遭遇,渴望建功立业;抨击社会现实,担忧国家民族命运,同情下层人民疾苦。
篇6: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传统意象的寓意。
2、教会学生掌握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鉴赏的方法。
难点:鉴赏诗歌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称我国民族语言的结晶。我们先看“语文1”第一单元学习要求第二段中一段话“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鉴赏诗歌的意象与把握诗歌的情感是学习诗歌单元的重点。众所周知,诗歌常常用具体的意象来营造诗歌的意境,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可以说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
二、引入主体内容
(一)诗歌意象的内涵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景象,形象。对于这种蕴含着深厚文化或诗人感情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意象”,即意中之象。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有了“人”“花”“月”“鸟”“涧”等意象的组合,才有了静谧恬然的意境;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有了“月”和“江”的意象组合,于是就有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人生探问和宇宙畅想。可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二)诗歌意象的特点
1、含蓄性
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意在彼。
以物喻人
香草——君子 恶禽——小人。
以物寄情
杨柳——惜别 圆月——思乡 落花——伤春 浮云——漂泊
流水——惜时 古迹——怀旧 黄叶——悲秋 莲花——高洁
红豆——相思 丁香——哀愁 红药——悲苦 羌笛——凄切
芳草——离恨
以物指事
舟楫——引荐 长亭——送别
2、特定性
在不同的诗句中,特定的意象都可能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梧桐——伤感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多样性
古代诗人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酒——乐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酒——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酒——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酒——喜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酒——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酒——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三、举例分析鉴赏诗歌的意象
例一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的鉴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教师提示:柳树长长的柳枝迎风飘动,像一支多情的手在挽留着远去的离人,由此有了《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情景,仿佛柳树要与戊守边关的人依依惜别。再者“柳”与“留”谐音,故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举。折柳表惜别之情。另外,人已去而柳树犹在、柳条依依,似乎在怀恋远方的亲朋,故又有怀恋、怀远之意。诗中的折柳是指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诗人静夜闻笛,听折柳曲,思绪被悠扬的笛声勾动,引发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以说,折柳是关键。
例二
下面我们一起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点评: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在一个深秋的傍晚,牵着一匹瘦马,于瑟瑟秋风中走在有“枯藤老树昏鸦”的古道上,猛一抬头,看见潺潺的水流上横着的小桥和炊烟缭绕着的人家,一种酸楚的流落感和着人生的失落感一起涌上心头,这滋味是难以诉说的,作者借助九个富有表现力的意象用蒙太奇的手法构织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再加上“断肠人在天涯”,便把萧瑟之秋与游子之思有机结合起来,把悲秋推向极致。难怪有人因这首而称马致远为“秋思之祖”。
例三
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王昌龄的《采莲曲》中的组合意象。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教师解析:组合意象就是将有关的几组具象罗列出来,从具象的形、声、色、味去体会诗句,确立联想方向,发挥想象,把作者蕴涵在意象中的主观色彩挖掘出来。根据《采莲曲》诗中“荷叶”“罗裙”“芙蓉”等意象的形、色来联想:采莲女裙似荷叶、脸如荷花,荡舟于荷丛,放歌于水上。这些意象组合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格调清新的采莲图,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写作时欢快喜悦之情,进而也能体会到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诗歌意象,重点探索了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分析了一些诗歌意象,希望能在诗歌鉴赏方面找到一个突破口。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诗歌的意象鉴赏并不难,只要我们能根据诗歌的语言提供的信息,充分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艺术地再现诗歌所描绘的形象、声音、色彩、线条、画面,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内心情感与写作意图。那么,我们的诗歌鉴赏可以说已迈出了一大步。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诗歌,才会对诗歌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当然,要想很好地解读诗歌的意象,还须多朗读、多积累、多鉴赏。
五、布置练习
1、课外搜集常见的诗歌意象并分析意象的寓意。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 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瑕
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看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过南楼。
篇7: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针对高考,通过对具体诗歌的鉴赏,总结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讲练结合
重点:
理清鉴赏古代诗歌的思路
难点:
在主观题的回答中语言如何简练准确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它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如我们课本上所学过的古代诗词就有《诗经》(《静女》、《无衣》、《氓》)、《楚辞》、(《离骚》)、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五言诗(《白马篇》、《归园田居》),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标志——唐诗宋词元曲更令我们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领悟到它们的美呢?这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方法。
二.考纲分析:
文学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形象——思想——观点
形式:语言——表达技巧
考试形式:主观题
三、鉴赏方法:
1、透过字面把握形象
因为古代诗歌贵在含蓄,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只有透过文字的表象,进入作品的情境中,这就必须理解词义、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备常识。
如:20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中理解的关键在“折柳”上。“折柳”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常识,即在古诗词中有些意象是为诗人们所青睐的,它们往往有较为固定的内涵,如“柳”即“留”的谐音,因而“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其它这类意象还有“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义。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通过联想分析思想
诗歌要“言志”,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组合又会产生优美而丰富的意境,给人带来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内容、评价作者的思想,需通过联想来实现。
如: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以凝练的`语言将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让人想到:在这惹人愁绪的时节,面对令人伤怀的景致,只有凄凉的西风与羸弱的老马与这个游子相伴,悲凉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数笔,借助联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思想内容:情感类别(哀怨、欢快、离愁别恨……)
情感载体(杨柳、菊花、圆月、落叶)
内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
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
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3、品味语言鉴赏技巧
从高考的角度看,所选的古代诗歌均是篇幅较小的,所以把握诗歌的艺术和表现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
关键词句的理解: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考题有两种形式:给出意境,让考生判断锤炼选择词句
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让考生感受情趣,领悟旨意
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看来,集中考查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考查形式:修辞的艺术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这首诗以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华子岗的景物,请从诗后两句的两个动词“侵”、“拂”入手,分析这两个词在表达上的作用,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4、书面表达掌握术语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赋、比、兴(创作方法)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达方式)
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
典故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
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豪放/婉约
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诗人的“情”与“理”
事物的“形”与“神”
如: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有争论。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有所寄托;有人认为此诗只是写西涧景色,毫无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出理由。
这首诗借景写意,有所寄托。前两句写诗人独爱幽草,与以鸣声诱人的黄鹂作比,喻仕途世态,寓意明显。第三四句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涵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情怀。
四、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咏秋”诗,比较、分析后,填写后面的表格。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出细浪生。
意境格调修辞方法艺术手法
刘诗昂扬对比虚实结合
徐诗闲适比喻以动衬静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诗描写的边塞景象是怎样的?对后两句诗,有人这样评说:“同用落梅,太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说硬说,此二句却是巧说婉说。”请具体解说高适这二句诗怎样巧妙委婉。
大地回春,雪净风清,笛声悠扬,一片明朗开阔的景象。诗人用“借问“引起人们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随微风散落,洒遍关山的具体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现了守边战士戍边怀乡之情。
五、总结:
自去年以来,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虽然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只要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这种方式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水平。
六、近五年高考所选古代诗歌
年份诗歌
《题李凝幽居》贾岛
《漫成一首》杜甫
《约客》赵师秀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篇8:《鉴赏诗歌形象》教学设计
《鉴赏诗歌形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形象的含义;
2、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技巧;
3、诗歌形象鉴赏练习
【教学重点】
1.找出诗词写了什么形象;
2.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诗歌形象的含义和分类
⑴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人物、事物或画面。形象可以是抒情主体即人物形象,包括①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②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也包含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和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
理解此含义时应注意:准确地把握形象所蕴含的诗人情感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孤帆”“远影”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友人直到“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和留恋。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离愁别绪、伤别情怀等等。
二、技巧点拨:
(一)景物形象(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两个方面)
1、景象。
诗中的景象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等。“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可遵循“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图景、剖析作者思想”的思路进行分析鉴赏。
①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②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提问方式】:(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什么的意境?
(2)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步骤】:1.找出诗人描写景色的有关诗句,抓住主要景物。2.概括景色营造的氛围。3.结合诗歌意境分析作者情感。
【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展示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方式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概括,准确的体现景色的特点情调。
3.分析作者借助景色抒发的情感。切忌空洞,要具体。答出“为什么”或“如何表现的”。
例1: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马帘子挂起。
【分析】作者看到之景有“海浪如云”“急雨欲来”,听到之声有“北风吹起”“雷声隆隆”,描述了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而这一切是诗人在“西楼”“卧”着看到和听到的,由此可见诗人的心胸。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劲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例2:读唐诗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在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远洋在沙洲上静谁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充满生机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的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物象。
物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曲折地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品格节操。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基本思路:提炼所描写的物象的特征的词语,凸现其自然属性,理解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例3:早梅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分析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例4: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解答】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三、练习设计
1.请从环境、心理描写等角度评析诗中的李凝形象。
题李凝幽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答案: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首联“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李凝居处的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尾联的作者心理活动彰显主旨,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的答案:(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
(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①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②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着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闲居江宁。此诗写于他晚年闲居之时。陂,水池。
问:前人评价这首诗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之中。”情作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借助杏花形象,赋予其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形象而深沉的表达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第二课时
(二)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鉴赏的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基本思路: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
提问方式:(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
(2)这首诗歌中的“xx”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步骤:1.找出诗人描写人物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人物的形象。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例1: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分析】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例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分析】前两句回忆当年的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方,意味脱离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旧貂裘。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感慨,“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表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
【答案】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二、练习设计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1)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
(2)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①时序交替,触景伤情;②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旧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战争频繁,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前两句诗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对比、映衬,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诗人看着雨后花落春残之景,惋惜而扫兴)
(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何处?
答:这句诗由“蜂蝶纷纷过墙去”而来,它不仅写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念,而且把“春色”写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
三、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的问题
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准备参加高考,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的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折柳送别,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从分析景、情入手
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读者读诗,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体味。即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
例: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从诗题和诗意看,诗人在秋天离开广陵(今扬州)北上将渡淮河北上或西行,亲故都留在了广陵。到了渡口,天夜已晚,又不见渡船。这时天正下着雨,他一人在河边徘徊,诗人的思绪正像淮河的波涛一样翻滚。他把此时此地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这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首联描写暮色中空荡荡的淮河,诗人欲渡而无船可待,给人一种空旷孤寂之感。接下去茫茫楚天挂起雨幕,东连至海,远处山寺传来悠长的钟声,孤寂变成了凄怆,羁旅之情更加深重。颈联点出“离思”。“独鸟下东南”,这雨幕上出现的“鸟”是“独”的,可见是失群的;一个“下”字,可见是归巢的;“东南”二字表明是飞向广陵方向去的。诗人睹鸟而思己,“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油然而生,读者也不能不为之凄恻。
这样看来,本诗全用景物烘托、离别之意,凄楚、落寞之情,如果不是细细探寻景物描写中隐含着的诗人的内心世界,鉴赏就有可能走上歧途。
篇9: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
2、能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鉴赏诗歌的语言即品味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常见的考查类型有两种。一是把握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二是炼字,即领会诗歌字词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隽永。
一)了解常见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风格的词语
清新、朴素、平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2、常见语言特色风格例析
1)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5)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7)沉郁顿挫。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宫廷诗:缠绵宛转等。
4、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柳宗元:明净幽峭;高适:苍凉高壮;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王昌龄:自然雄浑;刘禹锡:清新豪丽;王之涣:清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灿:孟浩然:闲静淡远;杜牧:俊爽明丽;王维:恬淡优美;李商隐:幽婉典丽;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梅尧臣:朴素平淡;欧阳修:清新疏畅;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陆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辛弃疾:沉郁豪放。
二)高考真题示例
1、20xx【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问题: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案:②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2、20xx【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20xx【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题: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4、20xx【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问题:(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答案】(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三)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鉴赏语言风格的题型有何特点?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此题有时要结合炼字或句式等特点来回答。)
2、解答策略是怎样的?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实战演练
1、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的特色。答:平淡质朴。
2、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问题:李商隐的诗风一向是朦胧隐晦的,你对这首绝句的风格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此诗含蓄隽永,余韵无穷。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从而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愁。
3、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朴素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从而自然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宫词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语言风格含蓄深沉。诗中宫女含情不吐,欲说还休。她们不说宫廷中的黑暗恐怖,不说被关锁在宫中的痛苦,诗人只写她们在会学舌的鹦鹉面前不敢说话,从而表达了宫女们幽怨暗恨和如履薄冰的恐惧心理。
五)我来拟题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请翻译这一首诗:
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清淡朴素。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更加耐人寻味。
六)教学小结,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本课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来讲。
天生我材
篇10: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解决诗歌鉴赏过程中的困惑,了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找到鉴赏诗歌的最佳角度和具体突破口,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与方法。
教学设想: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解说:高中生虽然学习甚至背诵了不少古诗,但面对一首从未学过的古诗时,鉴赏仍无从下手,或有时分析不到点子上,为解决这个问题,特将“鉴赏、分析的方法”作为重点提出来。)
二、教师提问,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
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习、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
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
(二)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三)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
(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分析、讨论
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读不懂”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懂得所写的景物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二是不注意某些字词运用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
1、先分析第一层次的问题
①出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了“孤帆”、“远影”、“长江”、“天际”等,构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的景象: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水起伏不定,滔滔流去。从“象”看是“景”,但其“意”则是别情。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景(意象)是难以表达的:“景”中蕴涵着作者的情,这些景又如此地与某种感情相契和、相对应。
出示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这首诗的“意象”中,也不难体会到与之对应的作者的内心情绪吧!(学生分析、回答)。
②小结: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正如我们在许多诗歌中看到的,“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如《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更普遍的是“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念亲人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等等,不胜枚举。了解这些典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诗歌作品的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出示“对应关系”:
意象感情
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生命的短暂,对死亡的焦虑。鸟——男女恋情与婚嫁。
雨————离情别绪。
月———思乡、怀念亲人。
杨柳———依依不舍、惜别。
雁——书信、思念之情。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了: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的景物相交融时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还是“枯藤老树昏鸦”,无论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还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了生命。
(解说:了解了景与情的对应特点,也就找到了分析意境的方法:从实境中探寻虚境,从景物中体验对应的情思。)
③学生练习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请鉴赏这首诗,(学生体会、讨论)
明确:诗中所写的是山、水、帆、日四种景物。但这些景物都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诗人眼中的意象,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特的意境,这正和诗人那气势浩荡的胸襟和激越炽热的情怀相契合。
2、“读不懂诗歌”的第二个层次,是不懂得字词在诗中的丰富含义,对此缺少充分的咀嚼和体会。换句话说,不懂得诗人对某些关键字词的选择和安排与其所传之情的对应性。
①出示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要读懂这首诗,首先要关注那个“又”字,诗人为何要用这个“又”字呢?经琢磨字义,又,“再一次,”“多次”“总是”之意也,再看下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再仔细琢磨“何时”“还”这几个字,这个“又”字的意蕴就非常明确了,春风吹绿江南,新的一年又到了,而诗人在这如画的春天里,心头泛起的是更深的思归之情,感叹时光流转,而自己归家无期。
②出示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除了注意“寥落”“寂寞”“白头”这些含有盛衰之感的词语意义外,还可注意推敲“红”的深层含义:在寥落的古行宫中,在一群已白头的,憔悴的老宫女旁,一丛花却开得红火热烈,让人于时世变迁的沧桑之外,体会到一种更深刻的意味:人生有涯而自然永存。(无论是显赫一时的玄宗还是屈辱的宫女都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玄宗早已消失人间,而苟活于世的宫女也将走完人生的历程,只有红花还在年复一年地开放。人的生命短暂,而自然的万物如红花、行宫依然存在)。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感慨。
(解说: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讲、练、思结合,使学生在分析切入的角度与思维规律的把握上有比较扎实的认识与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讨论、练习,初步了解到了鉴赏诗歌的意境的几种思维角度与具体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突破另外两个难关: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如何将自己心里的感觉用语言明确、恰当地表达出来。
二、了解一下诗歌的艺术特点,诗歌创作的一般原理与规律。
1、请学生回答诗歌的一般特点,明确:抒情性、间接性、空白性、跳跃性、整体性。
2、分析讨论诗歌的空白性与补白性。
①出示五条线相交叉而形成的五角星,说明五条线组合成五角星——整体大于部分之合。而这种“组合“有赖于我们的联想与补白。
②出示马致远《秋思》(见前)这首小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意象。
1、枯藤,2、老树,3、昏鸦,4、小桥,5、流水,6、人家,7、古道,8、西风,9、瘦马,10、夕阳,11、断肠人,12、天涯。要注意这些意象所展示的独特而丰富的情绪色彩。诗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构成一种衰败、凄凉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组成一幅离世索居的图景,表现出了孤寂的环境;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衬托一个浪迹天涯的人影,表现出一个漂泊者的形象;第四句“夕阳西下”又是美景陨落的暗示,表现出伤悼的心绪;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明游子的远离,表现出怀恋的感情——这各种意象在作品中合成为一个冷寂的世界,一个凄苦、悲凉的情绪氛围。这时我们注意的不再是诸如“枯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些孤立的具体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仅是作者“凄惶、孤寂、漂泊”一类的单纯的情绪,而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广阔深远的画面,一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弥漫的氛围。
学生自行体会、引申、联想、合成。
(解说:诗人们笔下的景物,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感受才能把握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鉴赏一是要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联想与想象过程,而这恰是许多学生的薄弱之处。)
③出示李白《独坐敬亭山》与柳宗元的《江雪》
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
众鸟高飞尽,千山鸟飞绝,
孤云独去闲。万径人踪灭。
相看两不厌,孤舟蓑笠翁,
只有敬亭山。独钓寒江雪。
明确:通过咀嚼字词,分析意象,得出:李诗诗意——何必去艳羡高飞的众鸟,又何必去企慕独去的闲云,我们不也可以指到属于自己的“敬亭山”,因“相看两不厌”而得到安详,变成永恒么?——其实不必去刻意寻觅,它就在我的面前,就在我的心里。
柳诗诗意——与李诗题材相似相通,意味却完全不同:在严酷孤寂的环境中不但没有感到孤独不安,反而衬托出诗人一种高贵和尊严的大无畏气概,所谓是非、得失、荣辱、沉浮已经不再能困扰这位饱经人世沧桑的诗人,千山也因他而静,万径也因他而寂,天地以及周遭一切仿佛都已被诗人那种从容淡定的精神慑服,并因此也显现那么庄严肃穆。
④出示《喜外第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一)请说出三人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二)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明确:相同点:“同一机杼”三人的构思布局相同,内容上都是将自然的景物“黄叶”、“秋”与人之将老“白头”、“老”关连起来,形成一种对应、类比关系;形式上都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出一种“悲秋”、“悲迟暮”、“悲人生短暂”的感伤。“司空为优”优在写景直接客观,不用“将老”、“已秋”、“……日”、“……时”作提示交代,而将具有“秋”、“老”的特征意义的词语直接组合在一起,拓展了意境,本来已处深秋的“黄叶”还处于“雨”中,更显凄楚无助;人已“白头”却又在灯下独坐,更见其悲怆与惆怅。炼字精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将“景”与“情”联系起来,引发深刻的联想与感慨,表面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内里却蕴含丰富,深沉动人。这种“藏”与“含蓄蕴藉”的韵味,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精华。相较之下,另二首则不够含蓄,有“直白”之嫌。
3、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对诗歌的意境、手法已能意会,但不会用现代的、自己的语言转述、表达。
①出示:江乡故人偶聚客舍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问题:这首诗第四句中的“疑”字,第八句中的“畏”字含意颇丰,请结合诗的意思作简要分析。
②方法:首先先根据所指词语分大类:“疑”、“畏”均是表现心理活动的词(而不是叙述描写景物的词)。其次:根据题目,诗意具体分析:“疑”表现了诗人对与友人“偶聚”的不相信,怀疑自己身处梦中,可见是“惊喜过望”、“出乎意料”的感情,侧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平日里常在梦中见到朋友,思念至深,以致现实中会聚了也不敢相信是真的。“畏”字表达了欢聚时的喜悦,又恨短的复杂心情,由于相聚机会难得,相谈畅饮甚欢,以致生怕拂晓的钟声响起,天亮就要分手的那一刻的到来,写出了朋友间难舍难分的依恋和担心天亮不得不分,企盼夜长无涯又知其不可的伤感无奈之情。
③总结:对诗歌鉴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当明确,鉴赏要心中有“数”:既要注意到诗歌内容与表现的特点,又要细致认真地分析每一首具体诗歌中的景物与字词的选用,同时要尽量占有大量的词汇(近义词)和专用术语,以便在鉴赏中加以准确地选择和运用。
篇11: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如何鉴赏古代诗诗歌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考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谓形象,就是诗人在作品中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
一、“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例如下面的两首诗: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里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例如下的两首诗: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内与外是统一的。这种形象化的表情达意手法,要比直言好得多,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考生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析: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析: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例: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抗金收复失地的一生)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政绩斐然的愉快心情)
篇12: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1、训练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过课堂训练,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1、教学内容分析
近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过去多年的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常见的置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但是,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一模前的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训练学生整体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练习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设计设计说明
课前热身
课前5分钟,欣赏民乐合奏《大浪淘沙》,学生随音乐集体朗读诗歌。
目的`是通过营造诗歌氛围,使学生消除紧张情绪,进一步熟悉语言材料,为鉴赏作准备。
考试说明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使学生明确高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的角度。这里是让学生重温旧知
学海导航
欣赏《观沧海》(flash动画),引导整体阅读。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整体鉴赏:抓住诗眼知人论世推己及人
(一)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
(二)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
(三)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
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写登山观海的宽阔雄伟的景象。表现了曹操壮阔的胸襟、叱咤风云的气概和宏远的政治抱负。互文、夸张;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照应、正衬、反衬。)①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
②教师引导整体鉴赏诗歌
建安十二年曹操出征乌桓,九月胜利回师,经过碣石登山观海,写下了这篇不朽著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指的就是这首诗。前四句交代了观沧海的位置和放眼观海初得的印象。曹操居高临海,视野辽阔,壮美之景尽收眼底。突兀耸立的岛屿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粗线条地勾勒了沧海神奇壮观之远景。接着细写山上树木到了秋天仍旧繁茂,百草丰美。海水汹涌澎湃。中国的古代文学中大多有悲秋的基调,文人骚客因秋风而临风落泪,见落叶而触景生情。而曹操笔下的秋天秋意盎然,辽阔壮美,毫无萧瑟凄凉的意绪。曹操由眼前之景联系到广阔无垠的宇宙,把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给读者。沧海茫茫与天相接,日月星辰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都由大海吐纳。眼前的景是心中情之所触,既描写眼前的美景,又融入自己的想象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最后两句是配合音乐的时候加上去的,跟正文没有关系。这首是诗是魏晋南北朝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所以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绪,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情趣都是密切相关的。
篇13: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1、看明白
(1)看题目:题目中经常会蕴藏着与主旨相关的信息。
(2)看主体:
①古人所用意象基本带有固定的、特定的含义和情感寄托;
②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字,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
(3)看背景:诗歌鉴赏题中,有时会有诗人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的相关注释,一定要仔细分析,知人论诗、知事论诗。
2、写清楚
常用的表述方式 :
这首诗采用(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常见考察点归纳:
1、常说的表达方式指的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2、常说的表现方法指的是:
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想象、联想、照应、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3、意境:指的是由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艺术地组合到一起,形成的诗歌的基本的整体情境。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4、常见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5、通常指的作用:意境优美、意境深远、言近旨远、深化意境、升华主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6、常见的内容:离情别绪、怀古伤今、思乡怀远、个人情志与山水田园、咏史咏物与讽喻抒怀、春恨秋悲与人生际遇、出世的山林之趣与入世的'庙堂之志
7、常见的创作风格: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
基本的答题方法和步骤:
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
1、诗眼型题的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2、意境型题的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3、句意型题的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4、语言特色型题的答题模式: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主旨型题的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6.技巧型题的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如何鉴赏思乡怀人类诗歌?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如何鉴赏诗眼?
诗眼之说,实际是考查诗歌的炼字,即体会作者在词语使用方面的精妙之处。古人写诗炼字,一般体现在对动词、形容词的精心选择上。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如何鉴赏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如何鉴赏边塞诗?
边塞诗的内容大体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
如何鉴赏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篇14:浅论诗歌鉴赏的方法
浅论诗歌鉴赏的方法
诗歌鉴赏方法,掌握古典诗歌的方法,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古典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祖国语言的精华。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在考试中,如何快速和准确地鉴赏诗歌是考生做题的关键。掌握古典诗歌的方法,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注意时代背景
朝代的不同,国力的差别,往往会影响诗人的艺术风格,乃至形成相应的诗歌流派,表达类似的思想情怀。比如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在初唐时期,创建清新刚健的风格成为诗人的追求。盛唐时期,唐帝国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清秀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豪迈的边塞诗派应运而生。中唐时期,直面现实,兴利除弊,诗人仍然向往盛唐的强大。晚唐时期,兴国无望,诗人哀伤的情绪笼罩诗坛。
二、掌握作者人生经历
正所谓,知人论世,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那么,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的生活经历突破。例如:《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三、重视注解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
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对注释内容认真思考,寻找注释与整首诗歌之间的联系。
例如:《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从诗注里学生就可以获取重要信息,诗人在奔波流离之后写的.这首诗。这对于学生准确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找出“诗眼”
阅读内容,寻找与试题有关的词句,将诗眼提取出来。弄清诗歌的意象,再回头探寻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趣。
例如,赵师秀的《约客》: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前句写出对客人失约的强烈不满,而“闲敲”二字看似“闲”,却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等人的万分焦急。
例如:王建的《雨过山村》首联的“一两家”,准确地写出了山村居民点分散,人稀稀落落的特点。而“妇姑相唤浴蚕去”后,只剩下中庭的栀子花在静静的开放,人呢?都忙自己的事去了。借景写人,以闲衬忙,以静衬动。全诗的意境便展现出来了。
总之,找出诗歌的意象,这是鉴赏的起点。诗歌鉴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是赏析的关键。
五、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考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分点答题,点后例证。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2.就诗论诗,不枝不蔓。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泛泛而谈。
3.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等鉴赏术语,使答案显得更技高一筹。
篇15:诗歌鉴赏的方法
诗歌鉴赏的方法
诗歌是作者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节奏鲜明和谐精练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式样。鉴赏诗歌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⒈理解诗歌中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又叫意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要把握形象的特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感情,因而诗歌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讽喻意义、隐含意义等,要用心去感受、领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
⒉注意诗歌的不同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我们欣赏诗歌,要反复诵读,仔细体味它们风格的差异。
⒊领会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诗歌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往往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可以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染。所以,我们鉴赏诗歌,正是要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⒋把握诗歌中的典故。
古人常用典故,可以恰到好处地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
⒌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表达技巧既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又有借物比兴、摹绘形容、烘托渲染、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技巧。
⒍重视诗歌的炼字、炼句。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一个词,一个句子,运用得好,绝妙异常,可以给整篇诗作起到提神运气的作用,从而更能使人真切地进入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起波动。阅读诗歌,要反复咀嚼品味,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推敲作者炼意炼字的技巧,进而通过调动联想、想象、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其中的妙处。
⒎发掘诗歌的主题。
诗歌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议论,都要表现一定的主题,如: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追求功名,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哀惋之情等。
篇16:语文诗歌鉴赏方法
语文诗歌鉴赏方法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以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7)莲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伶子,青即清。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的内蕴。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篇17:诗歌的鉴赏方法
关于诗歌的鉴赏方法
一、注意时代背景
朝代的不同,国力的差别,往往会影响诗人的艺术风格,乃至形成相应的诗歌流派,表达类似的思想情怀。比如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在初唐时期,创建清新刚健的风格成为诗人的追求。盛唐时期,唐帝国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清秀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豪迈的边塞诗派应运而生。中唐时期,直面现实,兴利除弊,诗人仍然向往盛唐的强大。晚唐时期,兴国无望,诗人哀伤的情绪笼罩诗坛。
二、掌握作者人生经历
正所谓,知人论世,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那么,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的生活经历突破。例如:《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三、重视注解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
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对注释内容认真思考,寻找注释与整首诗歌之间的联系。
例如:《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从诗注里学生就可以获取重要信息,诗人在奔波流离之后写的这首诗。这对于学生准确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找出“诗眼”
阅读内容,寻找与试题有关的词句,将诗眼提取出来。弄清诗歌的意象,再回头探寻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趣。
例如,赵师秀的《约客》: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前句写出对客人失约的强烈不满,而“闲敲”二字看似“闲”,却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等人的`万分焦急。
例如:王建的《雨过山村》首联的“一两家”,准确地写出了山村居民点分散,人稀稀落落的特点。而“妇姑相唤浴蚕去”后,只剩下中庭的栀子花在静静的开放,人呢?都忙自己的事去了。借景写人,以闲衬忙,以静衬动。全诗的意境便展现出来了。
总之,找出诗歌的意象,这是鉴赏的起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是赏析的关键。
五、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考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分点答题,点后例证。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2.就诗论诗,不枝不蔓。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泛泛而谈。
3.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等鉴赏术语,使答案显得更技高一筹。
篇18:诗歌的鉴赏方法
诗歌的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从近几年的教学成果以及高考成绩来看,反映出一个突出的现象和问题,诗歌鉴赏题是所有语文试题得分难度最大的题目。究其原因,第一方面是诗歌鉴赏素材浩如烟海,似有不可捉摸之特点。第二,是理解难,包括古文的词难、语句难、结构难,特别是语法的运用。古代诗歌是文言的最集中表现形式,语言的跳跃感及古今语序的不同决定了其赏读的难度。第三,是掌握难,主要是阅读能力差,不能很好的理解诗词及古文的中心意思,牵强会意,词不达章,并且写作背景知识把握方面障碍也大。这些都是考生读不懂诗歌的“硬伤”。但不管怎样,诗歌鉴赏都是高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能“熟读唐诗三百首”,把握诗的丰富内涵,感受诗的瑰丽语言,萌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一定会得益匪浅。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情趣,获得诗歌教学的最大效益呢?针对这一话题,我就谈谈我的想法。
一、激发诗趣,走进课堂,走出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强大的内驱力。可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请到的,况且,几日或读几首诗的“兴趣”不能称为兴趣。兴趣应该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是愉快积累的过程。兴趣其实是一种习惯,要靠培养,应该让学生在拾取一点一滴的小乐趣中萌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相信感情可以培养,兴趣也可培养。从我从教的实践来看,这种略带探讨和实验的思路、引导方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学生们对学习古文和古代诗词的积极性、考试考核的成果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所以激发诗趣,第一要让兴趣走进课堂,第二要让兴趣延伸课外。
1.让兴趣走进课堂
根据古代诗歌和高中学生的特点,我总结了七个方法:
日读成趣:我们可试着让学生每天与古诗见面,每日读一读、背一背古诗。开始,可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写在黑板一角,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能背下来的大力表扬。在学生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后,建议他们看一些《古诗词鉴赏词典》《唐诗三百首》。读着、背着,适时补充给学生一点知识,如句末的押韵,句中字的斟酌,作者的生平等。
巧译成趣:读古诗时,理解诗意是最大障碍。如果不解意思死记硬背,不仅易忘,而且兴趣亦会随之大减。我们不妨变通一下,丰富古诗的翻译方法,从而为阅读兴趣提供更多的“愉快积累”。1.读译法。有些诗句一看就能明意,或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时,不必强求学生说诗意,就以读代译即可。2.图译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是王维的见长,但古诗中许多诗句都具有这一特点。可让学生根据诗意自由、随意地涂画并在涂画中见景生情。3.改译法。从来诗无定论,容许学生“改译”、“误译”,把离现代生活较远的内容改译成今天的状况。这种“改译”“误译”的错位,全当“创新思维”。目的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读诗。因此,趣译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在于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为阅读兴趣提供诱因。
演读成趣:古诗词大多语言隽永,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我们可改变观念尝试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大胆把古诗词改编成课堂剧在课堂上演出。一者学生参与热情高涨,二者激发了学生研读诗词的内容,培养了学生解读教本的能力,再者调动了其积极性和学习情趣,还能活跃气氛,远离枯燥乏味的课堂。
教唱成趣:选择音乐渲染情境,创设氛围。如果古诗词学习能在优美的旋律中进行,,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会更高,我们的课堂会更精彩。在教学中,配上情调和谐的音乐作背景或学生自配乐演唱,更能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从而营造出更强烈的情感氛围。但要注意背景音乐的选择同范读语调的选择一样,也应选择恰当。我自己在诗词教学中就适时地把音乐引进课堂,创设教学情境,收到了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古诗词的学习重在背默、鉴赏。对于背诵,学生认为劳而无功,花了很多时间背上来的内容,过一段时间就淡忘了。而学会一首歌却久久难以忘却。所以,如果能把诗词当作歌曲教唱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很多诗词已经被谱成了曲子,如《孔雀东南飞》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一剪梅》……在学习这些诗词的时候完全可以改变原先的教学方法,把分析诗词改为教唱诗词。我们在学唱歌曲时解决了枯燥的背诵问题,同时优美的旋律也帮助我们把握诗词的情感,增加诗词鉴赏底蕴。
赏读成趣:以教材为依托,结合诗词内容确定一个主题进行赏析。如以理想,怀古伤今等为主题。老师是活动主导,稍加提示引导,应让学生成为活动主体,主动去思考并形成鉴赏文,可以是几句话或一段感悟,教师只需适当点评就可,目的是促进学生阅读鉴赏力。
换位成趣:传统教学“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地位无可撼动。其实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当教师角色分析讲解诗词。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学生换位前无疑会去精心准备。譬如熟悉教学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挑选重要知识点备课等。这些做法比我们生搬硬套抛给他们的做法也许效果还更好。
影像成趣: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多种媒体都可以参与到古诗词教学中来。课堂教学要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思考怎样借助多媒体把诗歌的意境展示出来,可以提示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借鉴别人在网上共享的诗词 flash 。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运用,信息容量大且有声有形,可以使沉闷的课堂变活跃,使气氛也更活跃。
2.让兴趣延伸课外
作为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古典诗词阅读、理解和审视能力,在注重培养解析思索水平的基础上,我更加倾向于培养兴趣的外延。根据教学经验和初步尝试,我总结了六种方法:
编读成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积累诗歌是一个过程,可以以组为单位。查阅、收集古典诗歌经典之作,设计汇编某一主题的古诗文:励志篇、爱国篇、怀古篇、思乡怀人篇等。通过抄录汇编在一起,早读时读。或组与组之间课下相互交流。可以利用写周记安排这个内容,这不仅能丰富周记材料。还能让学生感受编读带来的乐趣。
点缀成趣:诗词学习学生必不可少的是要有个积累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读书读报摘抄一些诗词鉴赏的知识,或者剪贴一些相关知识条点缀其中,这个积累本不求内容格式容量,因人而异,只要能展现自己的情趣爱好就可。另外还可从空间装饰入手培养诗趣。如墙上贴古代诗词人画像或书法家撰写的古代诗词歌赋,营造一种诗词学习氛围,于“无声”中”润物”。
查寻成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普及,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少学生家里已经配备了连接宽带网络的计算机;网络随手可及。老师应给予学生积极引导,有目的的上网查询(没条件的可到图书馆查阅),教会学生搜集有关的诗词知识和作品评论资料,通过查寻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作品,进而激发学生诗歌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赛读成趣: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点,可围绕这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赛,全民动员,学生可自选诗自配乐,以小组为单位各选一个代表参加全班比赛,由学生当评委评出优秀朗读者。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达到文化熏陶,而且还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锻炼其口语能力。
用时成趣:熟读、理解、背诵了的诗句,别让它们关在学生脑中,要引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用时的乐趣。交谈中,玩耍中不时冒出一两句诗来加以概括,这种自然的引导能让诗走进生活,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诗”,从而启发学生把诗写进文章里。如一次我班两女生因为闹别扭其中一个长的挺乖巧的女生委屈的哭了,我为她拭泪时说道“梨花一枝春带雨”,这女孩就破涕为笑了。还有学生贪玩时我就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再者对爱笑的女生我会开玩笑说她们是“回头一笑百媚生”。如此,在简单应用中得到乐趣无穷,便可形成古诗阅读的良性循环。
作业成趣:传统的古诗词作业无非是抄写背诵翻译。然而,对于高中生学习时间紧的情况,这样的作业实在是花时间多且乏味,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也势必会丢失古诗本身所独具的“美”。如果教师改变古诗作业的类型,寓教于乐,将作业的要求与读诗抄佳句、自创写诗填词、改诗赏诗演诗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必然会大大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也能够挖掘出他们对古诗独特的体验。
二、更新理念,突破常规,紧扣考点,注重实效。
古诗词博大精深,意蕴丰富。然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习惯于这种模式的教师在备课时也觉的轻松。但丰富的古诗也就变成了无味的小菜,古诗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只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而古诗词的文字魅力和情感滋养就谈不上了。所以要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益,除了培养学生兴趣外,就得更新观念,突破常规,紧扣考点,敢于创新。因此,为了进一步弘扬古典诗词的隽永魅力,深度提升同学们的文化写作水平,切实做到古为今用、沿古为今,我认为,应该对以往古典诗词的教学方式给予大胆改革、积极探索和适度创新。结合我自己的经验,想在这里,与各位朋友做个简单交流。
1、掌握考纲要求,追求目的效益。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中生应具备对文学作品的鉴别欣赏能力。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要求有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自20xx年起,诗歌鉴赏放入了“古代诗文阅读”的范畴,测试方式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笔答题的测试形式;近几年来高考所选的古诗材料范围有所扩展,唐宋诗、唐宋词及其他时代诗词作品,甚至包括散曲,但主要还是以唐宋诗词为主;命题指向主要以语言分析为切入口鉴赏诗歌的意境;分值主要是6——8分。
兵法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从高考题入手,明确考点,在把握诗歌语言和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分类鉴赏。掌握一些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和表达程式,欣赏经典的诗歌鉴赏例题。当然,还有必要配一定量的练习。我想这种有目的的教学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益。
2.突破教学思维,提高课堂效益。
(1)转变观念效益。诗词教学不应只注重语言因素和知识因素,如:只看重“识记”、“扫除文字障碍““翻译”等。诗词教学不容忽视的应该还重在挖掘学生的思维因素和情感因素。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思维能力和引导学生情感体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转变教学观念,迁移到其他诗词学习中,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教学方法效益。教法要跟上时代步伐,体现综合性和灵活性,品诗赏词不拘一格。教学过程忌程式化,教学形式忌单一化。虽然“解题——释词——译句——总结”四步走对许多老师来说比较轻松,但在学生看来听久了就会觉得机械、单调,对诗词的学习就少了趣味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方法,从具体作品具体特点出发,因诗而宜,努力让教学形式多样化。这样才能让诗词首首过手,提高教学效益。
(3)教师诗情效益。人们常说,新一轮教改成败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观念转变,理念更新,激情燃烧,机智灵活,文化底蕴)。如果语文老师是个诗人,那教起诗歌来肯定底气十足,肯定游刃有余。我想一个会写诗,一个才气逼人的教师以诗人的气质出现在课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他彰显的人格魅力我相信没有一个学生会拒绝。因此教师要尝试写下水作文,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素养,用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感染学生说服学生,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产生向老师模仿的意向。这种威信使教师在采取有效措施,排除课堂干扰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这无疑对有效驾驭课堂提供了很好的便利,从而进一步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
(4)创设情境效益。教师备课一定要充分,巧妙设计好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课堂导入语一定要吸引住学生,诵读要营造氛围,范读要激情充沛,注意抑扬顿挫,要善于、巧于提问,寓重点于提问中。要启发阅读,引导深思,还要注意讲练结合的安排 只有一堂准备充分目标明确的诗歌鉴赏课才会完成教学任务,收到效益。
(5)归还课堂效益。人常说,语文老师的嘴最厉害,能滔滔不绝,能出口成章,但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老师讲的是不是生动,还要检验一下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的如何。语文成绩收效不大的根源就是讲的太多,练习太少,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温故知新,缺少认真巩固。学习诗歌也是如此,除了培养学生对文学的趣味,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目的就是面对高考。因此学生光有兴趣还不行,必须对诗歌有一个理性的认知。所以,讲练结合对诗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我主张大胆采用“学后讲,讲后学,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40分钟是学生的,我们教师不应“霸占”,40分钟应该有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练习的时间。或者40分钟里必须留一定的课堂时间,通过课堂训练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去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6)信息教学效益。多媒体不是万能的,但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是表演的工具,它的特点是直观,形象,容量大。诗词本身内涵丰富,学习时需化简为繁。而联想拓展迁移的大量知识如果只靠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在有限时间里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有效用好多媒体,不仅起到图文并茂的效果,还能传授给学生大量有效信息,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教学反思效益。“教”要适应学生的“学”的需要。一名成功的语文老师既要懂得使教学成功的方法,又要知道导致教学失败的原因,才可以做他人之师;既要知道为学之道的难易深浅,又要知道学生的优点与不足。诗歌教学各学生的积累与素养是不一样的,那就要求我们做好各阶段的反思:备课时的反思、教学时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备课时写教学笔记,做案例分析;教学时注意手段和效果,关注学生反应,能捕捉教学瞬间的灵感,利用自身才智及时调整方法;教学后能做到课后反思,发现问题要找原因并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让教学经验理论化。
综上所述,要真正领学生进入诗歌殿堂之门,我们就要给学生一把开启诗歌殿堂之门的金钥匙——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有钻劲,才愿挤出时间多看多读,这样也就有了提高的前提与基础,同时我们还得做一个富有才情的老师,用好课堂,真正做到提高教学效益。
★ 古典诗歌的鉴赏
★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 《诗歌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方法教学设计(精选18篇)】相关文章:
短歌行的教学反思2022-11-10
古代诗歌鉴赏2023-09-19
高中诗歌教学2022-12-31
现代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徐志摩》(选修教学案例)2023-01-03
《蜀相》教学反思2022-09-02
高中语文蜀道难说课稿精选合集2023-07-31
《蜀道难》高中语文说课稿2023-07-16
诗歌教学反思2023-12-07
古代诗歌 鉴赏技巧2023-05-29
文学作品鉴赏方法指津(网友来稿)2022-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