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的诗意赏析

时间:2023-07-27 07:58:38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寻隐者不遇的诗意赏析(通用10篇)由网友“从前讲的未来”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寻隐者不遇的诗意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寻隐者不遇的诗意赏析

篇1:寻隐者不遇的诗意赏析

【原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翻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诗意】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称:夫寻隐者不遇,则不遇而已矣,却把一童子来作波折,妙极!有心寻隐者,何意遇童子,而此童子又恰是所寻隐者之弟子,则隐者可以遇矣。问之,“言师采药去”,则又可以遇矣……曰“只在此山中”,“此山中”见甚近,“只在”见不往别处,则又可以遇矣。岛方喜形于色,童子却又云:“是便是,但此山中云深,卒不知其所在,却往何处去寻?”是隐者终不可遇矣。此诗一遇一不遇,可遇而终不遇,作多少层折!今人每每趁笔直下。古人有云:“笔扫千军,词流三峡”,误尽后贤,此唐已后所以无诗也。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篇2:关于寻隐者不遇的诗意赏析

关于寻隐者不遇的诗意赏析: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在谋篇构思方面煞费苦心,无佳句而有佳篇。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浪仙,人称诗奴,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还俗。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蓬溪县)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篇3:寻隐者不遇古诗诗意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1】

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译文2】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译文3】

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他回答说师父采药材去了。隐者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但是山上云雾迷蒙,那个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了……

【诗意1】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诗意2】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 得淋一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 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诗意3】

是一种洒脱、醉情于自然的隐逸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意4】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一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赏析】

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

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篇4: 寻隐者不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贾岛的儿子病了,贾岛带着儿子跑了很多家医馆,可没有哪个医馆能治好他儿子,这让贾岛很是绝望。这时周围的邻居说:“贾岛,我们之前听说山上有位隐者,他非常精通医术,每次有病人快要不行的时候,每次他都能治好,你要不要去碰碰看运气?”,贾岛听完之后两眼直发光,忙问他家住哪?邻居表示不知道,贾岛叹了口气,之后飞速往山上跑去。

虽然一路上的景色十分迷人,但贾岛顾不上这些了,他只想能早点找到隐者治好儿子的病。可是,到了山脚,根本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上山,他东望望,西瞧瞧,突然发现其中一棵树与其它树显得格格不入,那是棵松树,又大又高,其它树却是樟树,于是贾岛便向着松树方向去找隐者的家。到了半山腰大松树下,果然是隐者的家,可来得很不是时候,隐者不在家,见到的只有他的童子,经过与童子一番交流后,童子说他师父采药去了,就在这山里,但山上云雾弥漫,又不知在哪个方向?

天啊!在如此之大的山里找一个人,简直是大海捞针,贾岛有点心灰意冷了,可是想到自已的儿子还被病通折磨着,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找到隐者,于是贾岛继续向深山出发寻找。跨过水沟,穿过从林,攀过悬崖,贾岛手上、脚上、脸上全都受伤了,但还是忍着痛咬着牙找啊找,终于找到了隐者。

隐者看着满身受伤的贾岛,便问是怎么回事?贾岛如实回答,隐士治好了他的伤,答应了他的请求,下山把他儿子的病给治好了,便感叹他的父爱之力是如此的伟大。

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树木的生存空间缩小。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修路、开路、扩路等情况越来越频繁,不少绿树甚至是百年古树被挪走。古话说:“树挪死、人挪活。”

那么,究竟这些树木去哪了?它们被挖走之后还能存活吗?

这些我们不得而知,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自身做起,保护身边的花草树木,它们跟我们一样,也是有生命意识的,也许在它们的世界里,我们才是“闯入者”。

篇5: 寻隐者不遇

唐朝时期,有一位大诗人名叫贾岛。一天,贾岛想拜访一下好友长孙霞。说起长孙霞,那可厉害了,诗文、音律、医学样样精通。可他对当时的朝廷不满,拒绝了全部的功名,隐居山中。

于是,贾岛便去长孙霞隐居的山中寻找。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找到那才难呢!何况,要从那么大的一座山中找到这么小的一个人,简直就是挑战不可能啊!而这,也让贾岛有些失望,因为他已经快找到天黑啦!有时候,相见的缘分就是时机,若时机未到,恐怕不会遇见!

唉!就在贾岛准备离去的时候,他突然看见一颗松树下有一簇“星星之火”!贾岛连忙跑近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童子。贾岛十分欣喜,连忙问小童子:“你认识我的朋友长孙霞吗?”“长孙霞先生?真巧,他是我的师父!”小童子站起来,自豪地说。“真的?”贾岛听了立刻兴奋起来,因为他终于能再次见到多年不见的好朋友。小童子微微一笑:“那是当然!不过,先生,您贵姓呀?”“呃,我姓贾,名岛,你可以叫我贾先生。我和长孙霞先生已经认识很多年了。”贾岛蹲下身子,对小童子很和蔼地说。小童子两眼一亮:“是……是大诗人贾岛吗?我是你的粉丝,可以给我签个名吗?”“当然可以了,哦对了,你的师父在哪儿?我想见见他。”贾岛笑眯眯地给小童子签了个漂漂亮亮的名字。小童子严肃地说:“师父就在这个山里,现在山中采药。”“你能带我去找吗?”贾岛听了好友就在此山中两眼冒光。小童子摇摇头:“不能。对不起,贾先生。师父虽然在山中,可具体位置我也不知道。”“是啊,这山里云雾缭绕,谁会知道他在哪儿?”贾岛想想也是,只好离去了……

贾岛回到家中,想想这段经历,觉得挺有意思,就写下了这首诗:

篇6: 寻隐者不遇

暮春三月,烟雾弥漫,繁花似锦。高高的山上云雾缭绕,睡了一夜的小草贪婪地吮吸着甘露,小鸟唱着优美、婉转、清脆、悦耳的歌声。这时,从远处隐隐约约走来一个人,他,就是贾岛。

原来,贾岛要到山野中去拜访一位有着高洁的性格的隐者,贾岛想让他为自己指点迷津。不久,他就出发了。

贾岛历经了许多磨难,终于来到了这位隐者居住的山野。贾岛眺望着远处,路边杂草丛生,鲜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还有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贾岛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啊!多么清高、恬静、悠闲自在的生活啊!这地方简直是人间仙境啊!可见,这位隐者一定有着高洁的性格。”贾岛的心中有了一线希望,于是,他精神抖擞地前进。不一会儿,贾岛发现前方冒起一缕缕炊烟,快步走了过去,一看,是座茅草屋,他高兴极了,心想:这也去就是隐者的家了,待我过去敲门,去见见他。这时,贾岛耳边传来狗吠声,原来,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遛狗,于是,他走向孩子,亲切地问:“你是这里一位隐者的徒弟吗?”“是的。”说着,他挥了挥他那胖嘟嘟的小手天真地说道。贾岛激动地说:“那你的师傅在家吗?”童子使劲地晃了晃手说:“不在,他到山上采药去了。”“那你知道他在山的哪个位置采药吗?”贾岛说道。“我….我也不太清楚,师傅并没有告诉我,所以我也不知道具体在那儿,你还是改天再来吧!”童子无奈地说。

贾岛望望山上,云雾迷蒙,隐隐约约有一个人影在晃动,却又很快地消失在无边无际的云雾之中。这时,他诗兴大发,提起笔写下了这首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篇7: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没想到这首偶成之作,还成了千古名篇了!

篇8: 寻隐者不遇

一天清晨,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去拜访隐居在山林之中的好朋友李温,向他请教一些问题。

山中的松柏苍劲有力,竹子青翠挺拔,溪流清澈见底,鸟鸣悦耳动听,清风徐徐拂过。绿油油的草地,镶嵌着各色各样的花儿,它们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引来了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招来了唱着歌儿的小蜜蜂・・・・・・我一边爬山,一边欣赏风景,不由自主地陶醉在其中。这儿的风景真是美仑美奂,怪不得李温要隐居在这山林中过逍遥自在的生活。

我沿着崎岖的山路,朝着大山深处走,心里不停地思考着要向李温请教的问题。不知不觉,经过漫长的、好几个时辰的山路,我终于看见了一间茅草房,旁边的松柏下有一个小孩正在嬉戏玩耍着。我走上前去,俯下身子,摸了摸他的头,然后亲切地问道:“你好,小朋友,你认识李温吗?”小孩仰起头,笑嘻嘻地说道:“认识呀,他就是我的师傅。”我听了心里一阵欢喜,心想:我跋山涉水来到这儿,这些辛苦总算没有白费。

我急忙问道:“请问一下你师傅在吗?”“我的师傅不在”。小孩说道“他采药去了,采好药还要给山林中的病人治病呢!”

“那你师傅在哪里采药?”“不远不远,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小孩连连挥手到。听了小孩的话,我心中燃起了一线希望,又问起来:“那我能找到他吗?”“你看。”小孩伸出小手指,指向山林深处说道:“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小孩说完又调皮地吐了吐舌头,耸了耸肩膀,继续玩去了。听了小孩的话,我彻底失望了,要在大山里找到李温谈何容易。

我抬起头来,看着山林深处,云雾缭绕,又转念一想:李温与世无争,喜欢隐居在这幽静的山林之中,不喜欢当官,不喜欢钱财,不喜欢名利,这种高洁品格,是多么让人敬佩,让人学习呀。我为何不放下世俗纷争的烦恼,来到山林之中,过上隐居山林、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生活呢?这该多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啊!

篇9:《寻隐者不遇》

唐朝,有一个一流的诗人,名曰贾岛。有一天,贾岛心血来潮,想要结交一位隐居山林的贤士,于是他这个地方找找,那个地方找找,终于在一个靠近峨眉山的小镇里,听说峨眉山里有一座山,里面有一位品德高尚的贤士,便兴奋地向峨眉山行进。

走了2天,他终于看到了那座山,便鼓起劲,走到了那里,只见那里碧草遍地,鲜花数不胜数,颗颗高大的松树就像一个个身材魁梧的士兵静静的守护在这里的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小路,远处的峨眉山云雾缭绕,显得若隐若现。贾岛不禁赞叹道:“真是美景配贤士,快哉,快哉!”贾岛继续向前走着,突然,他看见了几座破旧的茅屋,前面还有一个可爱的小孩子在和一只小狗玩耍,贾岛急忙一上前,深深地行了一个大礼,对这位小孩子说道:“小师傅,请问大贤士xxx是住在这吗?”那个小孩子一听,抬了抬头,笑了笑,骄傲地说:“当然了,先生,他可是我的师父呢!”接着又说:“先生,您是谁?找我师父干什么?”贾岛整理了一下衣服,微笑着说:“鄙人名曰贾岛,是来与令师结交的。”心里想:“呵呵,找到了弟子,找师父不是举手之劳尔?”小童子耸了耸肩,一咬手指,一脸抱歉的说道:“对不起,先生,我师父不在家,他已经去采药去了!”贾岛的心情一落千丈,不过,小童子又说:“我师父就在这座山中。”贾岛惊喜的问:“小师傅,请问令师在何处?”“嗯,这里的云雾太深了,我也看不见。”于是,贾岛又行了一个大礼,走了。

篇10:《寻隐者不遇》

山林幽深,我怀着希望来看望在深山里隐居多年的友人,看看他生活的怎么样。

到了,只见一棵棵高大的松树苍翠欲滴,小松鼠在松林间穿梭着,嘴里叼着颗松果,大概是想多准备些松果过冬吧。小鸟在松林开演唱会,山泉是乐师,在旁叮咚叮咚地伴奏。花儿散发着浓郁的香味,草儿则衬托着花儿的艳丽,深吸一口气,哇!真清香啊!这时,一个小孩子拿着一条棍子,在逗着狗玩。我感到很有趣,便走上前问:“孩子,你是谁啊?”那孩子举起手,指着用篱笆围起来的几间小茅屋说:“我是那家主人的小徒弟。”我看了看那几间小茅屋,大为惊讶,心想:那不正是友人所跟我提过的房子吗?可是友人在不在呢?问一问吧,“孩子,你师父在家吗?”

小孩子笑眯眯地说:“今天我师父不在家,他到山里采药去了,嘻嘻!还放我一天假哩!”

“你知道具体到哪里采药了吗?”我接着问。

小孩子回答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云雾弥漫,不知道他在哪个地方。”

我回过头,看着这座山,半山腰弥漫着厚厚的云雾,宛如仙女腰间的飘带。心里顿时一凉:好不容易抽空来看看友人,他却不在家,唉!可是他在深山中那悠闲的生活真令人着迷啊!

关于寻隐者不遇的诗意赏析

李商隐诗词《瑶池》的诗意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阅读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的教学设计

古诗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古诗作者

寻胡隐君古诗

马诗的原文及诗意

辛弃疾《瑞鹤仙·赋梅》赏析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赏析

寻隐者不遇的诗意赏析
《寻隐者不遇的诗意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寻隐者不遇的诗意赏析(通用10篇)】相关文章:

选修语文《横塘路》教案2022-07-22

李白《将进酒》原诗翻译赏析2022-06-25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的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赏析2024-03-26

古诗田家元日赏析2022-07-30

《行路难》教学设计2023-05-29

赏析李白将进酒2022-06-28

横塘路 贺铸 翻译-横塘路 赏析2022-09-10

独坐敬亭山赏析2023-08-06

将进酒赏析怎么写2023-10-11

寻隐者不遇古诗整体赏析2024-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