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的隐逸(推荐6篇)由网友“艳便艳红”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的隐逸,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的隐逸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的隐逸
《夜归鹿门歌》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但这其间也看出他的复杂心态。
孟浩然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从其名作《夜归鹿门歌》一诗可窥探孟浩然在隐逸时期的复杂心态。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带给诗人山寺的超然和僻静世俗的杂乱和喧嚣的两种极致感触,这正是诗人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世人返家,我去鹿门,两样心情,殊途异志。“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朦胧的月色从天空中散落下来,铺展在地上,亦洒在了诗人的心头上,静静地、悄悄地,没有一丝嘈杂的声音,我独自漫步在这如烟的美景中,享受着月光的洗礼,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淡淡的月光从天空流转 而下,好像薄纱,又如薄雾,似轻烟,轻轻地笼罩在树林上,孟浩然陶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不知不觉来到了庞公归隐的地方。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诗人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其时,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隐居。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归隐生活可谓有着不解之缘。隐逸之举生成魏晋风尚对这一时期乃至稍后的南北朝的文化影响很深这一特殊环境。尽管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受中国儒家思想浸染浓厚的古代知识分子们讲究的是大中小三隐,所谓大隐隐于朝,在朝为官,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钩心斗角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不与世争,不与世浊,悠然自得的生活;中隐隐于市,隐居在喧闹的市井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闻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小隐隐于野,看破人生,过着真正山野生活。
“士”者任官为“仕”,岂有原本就不求上进之“士”呢?归隐是古代知识分子失意之时的生存方式,以此获得精神解脱。归隐只是一种生存方式,而不是一种理想追求。传说王维诗人交情甚深,曾私邀孟浩然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归隐是无奈之举,他并不是看破人生,四大皆空,只是渴望在尘世中保持心灵纯静的同时仍有所希冀。
虽然孟浩然和姜、林逋一样终身不仕,但是他是想做官而没有途经,40岁之前隐居于距鹿门山不远的汉水之南,开元十六年,如长安应举,却不幸落榜,随后,南下吴越,开元二十五年入张九龄荆州幕,三年后不达而卒。“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诗把希望通过张说援引而一登仕途的心情表现出来,而最后一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也就说明了自己希望像姜子牙遇到周文王一样,而自己生活中却没有一个像周文王这样的人,只有羡慕的份了,在《夏日南亭怀辛大》:“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也反映出了他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因此孟浩然虽然终身没有做官,却一心想有所作为,积极入世。《夜归鹿门歌》中“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诗人远去鹿门尚关心世人,难道不是对尘世的关注吗?最后一句“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幽人究竟是谁?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己?是感慨清幽还是另有他感?
隐逸的核心,就是逍遥林泉,走访名山大川,走进自然,感受自由气息,远离政治事务,陶冶心情,旷达任性,摆脱世间万事万物的困扰和束缚,使自己的心身的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而孟浩然的隐逸,没有局限于小、中、大之隐。这种隐逸客观上说可以造成声誉,于进、于退都有利,跟求仕进的打算是不矛盾的。这种隐逸,心情幽雅,充满了幻想和期望……
拓展:
夜归鹿门歌⑴
山寺钟鸣昼已昏⑵,渔梁渡头争渡喧⑶。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⑷。
岩扉松径长寂寥⑸,惟有幽人自来去⑹。
【注释】
⑴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白话译文】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创作背景】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所以题目“夜归鹿门”。
【赏析】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 ,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 “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 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此诗先写渡口的喧闹,再写居所只有自己独来独去的幽静。因为东汉时的著名隐士庞德公也曾在这里住过,追慕和自照便自然地融为一体,浑然成篇。
篇2:《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 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篇3:从《夜归鹿门歌》看孟浩然的隐逸
从《夜归鹿门歌》看孟浩然的隐逸
孟浩然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从其名作《夜归鹿门歌》一诗可窥探孟浩然在隐逸时期的复杂心态。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带给诗人山寺的超然和僻静世俗的杂乱和喧嚣的两种极致感触,这正是诗人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世人返家,我去鹿门,两样心情,殊途异志。“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朦胧的月色从天空中散落下来,铺展在地上,亦洒在了诗人的心头上,静静地、悄悄地,没有一丝嘈杂的声音,我独自漫步在这如烟的美景中,享受着月光的洗礼,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淡淡的月光从天空流转 而下,好像薄纱,又如薄雾,似轻烟,轻轻地笼罩在树林上,孟浩然陶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不知不觉来到了庞公归隐的地方。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诗人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其时,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隐居。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归隐生活可谓有着不解之缘。隐逸之举生成魏晋风尚对这一时期乃至稍后的南北朝的文化影响很深这一特殊环境。尽管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受中国儒家思想浸染浓厚的古代知识分子们讲究的是大中小三隐,所谓大隐隐于朝,在朝为官,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钩心斗角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不与世争,不与世浊,悠然自得的生活;中隐隐于市,隐居在喧闹的市井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闻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小隐隐于野,看破人生,过着真正山野生活。
“士”者任官为“仕”,岂有原本就不求上进之“士”呢?归隐是古代知识分子失意之时的生存方式,以此获得精神解脱。归隐只是一种生存方式,而不是一种理想追求。传说王维诗人交情甚深,曾私邀孟浩然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归隐是无奈之举,他并不是看破人生,四大皆空,只是渴望在尘世中保持心灵纯静的同时仍有所希冀。
虽然孟浩然和林逋一样终身不仕,但是他是想做官而没有途经,40岁之前隐居于距鹿门山不远的汉水之南,开元十六年,如长安应举,却不幸落榜,随后,南下吴越,开元二十五年入张九龄荆州幕,三年后不达而卒。“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诗把希望通过张说援引而一登仕途的心情表现出来,而最后一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也就说明了自己希望像姜子牙遇到周文王一样,而自己生活中却没有一个像周文王这样的人,只有羡慕的份了,在《夏日南亭怀辛大》:“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也反映出了他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因此孟浩然虽然终身没有做官,却一心想有所作为,积极入世。《夜归鹿门歌》中“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诗人远去鹿门尚关心世人,难道不是对尘世的关注吗?最后一句“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幽人究竟是谁?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己?是感慨清幽还是另有他感?
隐逸的核心,就是逍遥林泉,走访名山大川,走进自然,感受自由气息,远离政治事务,陶冶心情,旷达任性,摆脱世间万事万物的困扰和束缚,使自己的心身的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而孟浩然的隐逸,没有局限于小、中、大之隐。这种隐逸客观上说可以造成声誉,于进、于退都有利,跟求仕进的打算是不矛盾的。这种隐逸,心情幽雅,充满了幻想和期望……
篇4:唐诗《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唐诗《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
⑴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白话译文】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创作背景】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所以题目“夜归鹿门”。
【赏析】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 ,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 “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 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此诗先写渡口的喧闹,再写居所只有自己独来独去的幽静。因为东汉时的著名隐士庞德公也曾在这里住过,追慕和自照便自然地融为一体,浑然成篇。
篇5: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阅读赏析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诗文解释: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樹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词语解释:
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襄阳记》
昼已昏:天已黄昏。
渔梁:在湖北襄阳城外污水边。
鹿门:山名,在襄阳。孟浩然在山中建有别居。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
岩扉:岩洞的门。
幽人:隐士。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指。
诗文赏析: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的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为“南园”或“涧南园”。鹿门山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对。汉江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带家眷,隐居于鹿门山,因此,鹿门山便成了隐居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中,后来,在长安谋仕不遇,游历数年后,决定步庞德公之后尘,隐居鹿门山。但是,只是偶尔去住住,不过是标榜隐居罢了。
诗中描写了诗人夜归时一路所见的景色,抒写了隐者清高的志趣和情怀。本诗自然流畅。笔墨淡雅,景物描写充满了生机,令人倍感亲切。
这首诗一题《夜归鹿门山歌》。孟浩然四十岁后,一度隐居于鹿门山。此诗描述了诗人从岘山附近的涧南园家中,夜归鹿门隐居别墅时一路所见的情景,表达了他悠闲自适的归隐心情。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这两句是写“夜归鹿门”一路所见的景物。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这两句是写回到鹿门隐居之所。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
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这首诗,格调疏淡,从黄昏闻钟、渔梁晚渡到月开烟树、夜归鹿门,次第写来,如话家常,诗人新鲜的感受,隐者洒脱的形象,也都随之托出。
用韵也很新颖:前四句连用四个平声韵,句句相押,这在古诗中实属罕见;后四句以“鹿门”引起,紧接前句的尾词,是为“顶针法”,并自然转换成仄声韵,音节显得条畅而浏亮。明人胡震亨《唐音登签》引徐献忠评论孟浩然诗的话说:“气象清远,心宗孤寂”,“出语洒落,洗脱凡近”。
唐人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中说:“浩然文不为仕,伫兴而作”,“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首七古就体现了这些特点。
篇6: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孟浩然其人及诗作风格。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探究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3.对比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名心退尽道心生,迷津空有羡鱼情”是后人对孟浩然的评价。人们常说“诗如其人”是说其诗品,“人如其诗”是说其人品。今天,让我们读诗识人,感受独特的诗境和诗人隐逸的情怀。
二 检查预习,知人论世
学生介绍诗人的有关情况。教师引导参看注释①并归纳小结。
三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突破这个重难点需分几个步骤:
(一)朗读吟诵,整体感受(音读)
1,学生诵读,读懂字音,读出节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读完后的感受。
(二)根据注释,读懂诗意(意读)
1.结合注释,学生自读全诗。对疑难问题作标注,提出疑问,合作,交流。探讨。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意内容,不足之处请其他学生补充。
小结: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日“夜归鹿门”,有纪实之意,更有歌咏归隐情怀志趣之旨。
(三)探究意境,把握情感(情读)
“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究意境主要从两方面人手:
1.自读全诗,请找出主要意象(景物、人物)。
2.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内容。①描摹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象,要抓主要的,并充分地发挥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听读,投影图像,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示范朗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境和情感。
3.分析意境,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①(突破重点难点)指导点拨。分析意境特点的方法。视觉:明暗、阔狭、虚实等;听觉:动静等;嗅觉:香臭等;味觉:苦辣酸甜等;内心感受:冷暖、爱憎、向往等。
②合作探究,比较两个情景:全诗分别写了哪两个生活场景?学生伴乐诵读感悟,抓关键句,从视觉、听觉和内心感受,分析,赏析,概括全诗的两个生活场景。明确:视觉、听觉、内心感受:渔梁争渡,热闹喧哗的尘世生活是动景(抓“争渡喧”的“争”字);鹿门隐居,宁静寂寥的隐居生活是静景(抓“开烟树”、“岩扉”、“松径”、“寂寥”、“幽人”等关键词)。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和情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明确:前四句对尘世生活的动态描写主要表现了诗人的潇洒和超脱,与后四句的隐居生活的静态刻画两相对比,从而塑造了一个恬静、悠闲、寂寥的隐者形象。
③缘景明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想表达怎样的情感?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表现了诗人自在、恬静,闲适的隐逸生活,也透露出孤寂无奈的情感。
(四)感受形象美、形式美(美读)
1,感受形象美。①学生读李白的《赠孟浩然》,概括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明确: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在孟浩然面前都有一种陡然被其高尚的人格所倾倒,可见孟人性的崇高了。②如何看待孟浩然的归隐?他是否有过心灵的挣扎?明确: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闻一多)。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一般人的隐居是在逃避,在不得志时,退而求其次,而盂浩然则把隐居当做自己的一份崇高的理想追求,一份精神信仰,他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生活情趣,傲视凡尘,超然物外。
2,感受形式美。再读全诗,从诗歌语言的角度感悟盂诗平淡自然的风格。明确:孟诗语言平淡。读来却有神韵,正应验了李白的一句话:“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四 课内对比阅读(完成课后练习三)
读王维《归嵩山作》探究意境,把握情感,并比较两首诗诗境的异同。同:恬淡、优美,向往归隐生活。异:盂诗意境质朴、轻淡;王诗意境绚丽。
五 课堂总结
鉴赏常用术语:(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白描、衬托、对比等。(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4)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 大鹿的教案设计
★ 孟浩然简介
★ 孟浩然
★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 孟浩然的名句
★ 孟浩然字浩然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的隐逸(推荐6篇)】相关文章:
《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2023-12-22
孟浩然的诗初秋赏析2023-06-20
孟浩然是哪个朝代的2024-02-05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什么意思?2022-12-13
论孟浩然田园诗的特点2022-08-08
孟浩然的田园诗2023-02-21
过故人庄 赏析2023-06-01
孟浩然常见的诗2022-09-04
留别王维,留别王维崔兴宗,留别王维的意思,留别王维赏析2024-01-15
《留别王维》诗歌赏析202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