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古诗鉴赏

时间:2023-12-09 08:18:52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塞下曲古诗鉴赏(精选10篇)由网友“蝴蝶肋骨”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塞下曲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塞下曲古诗鉴赏

篇1:古诗鉴赏:塞下曲

古诗鉴赏:塞下曲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篇2:塞下曲-古诗鉴赏

塞下曲-古诗鉴赏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注释

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赏析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为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像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王夫之),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如开口便作豪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篇3:《塞下曲·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塞下曲四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诗句】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二》。

【意思1】塞外沙场黄尘滚滚,自古如此,白骨乱抛于蓬蒿之中。写出了塞外沙场的荒漠、凄凉景象。

【意思2】从古及今,临洮一带莽莽黄河是兵家必 争之地,野草丛中,白骨遍布。战争造成的凄惨景象历历如见。诗句流 露了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政策的不满。

【全诗】

《塞下曲四首·其二》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 ①平沙:形容广漠沙原的单调荒凉。黯黯:昏黑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而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②“昔日”句: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唐将薛讷等在临洮一带大破吐蕃,杀获数万,洮水为之不流。这句可能指此事,也可能是概指历史上在这里曾发生过的大小战斗。③蓬蒿:指篷草蒿荚之类的野生杂草。

【全诗鉴赏】

后四句则宕开一笔,从环境的渲染写到曾经发生过的战争惨状。想 当年长城曾经发生过一次鏖战,人们都在传说当初参战的士兵们士气高 涨,奋勇杀敌。可谁知自古以来都是黄尘迷漫,只有那遍地的'白骨与野草 凌乱地散落着,好像在诉说着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据《新唐书》载,开元二 年(714)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 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 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 大概指的就是这次战争。自古以来,战争对百姓的伤害是最大的,不仅给造成人民的大量伤亡,也会导致田地荒芜,民生凋敝,正所谓“白骨露于 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对于唐代战争来说,既有抵御外侮的 正义战争,也存在着“开疆拓土”的非正义战争。而在诗人看来,很多边境 战争并非是不可避免的,起因不过是为了满足某些统治者的好大喜功。 然而为了君王的颜面,无数的年轻战士却血洒疆场,白骨深埋黄沙。由 此,我们分明可以体味到诗人对穷兵黩武战争的厌恶以及对统治者的良 药苦口的劝诫。

篇4:《塞下曲·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塞下曲四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诗句】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二》。

【意思1】塞外沙场黄尘滚滚,自古如此,白骨乱抛于蓬蒿之中。写出了塞外沙场的荒漠、凄凉景象。

【意思2】从古及今,临洮一带莽莽黄河是兵家必 争之地,野草丛中,白骨遍布。战争造成的凄惨景象历历如见。诗句流 露了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政策的不满。

【全诗】

《塞下曲四首·其二》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

①平沙:形容广漠沙原的单调荒凉。黯黯:昏黑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而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

②“昔日”句: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唐将薛讷等在临洮一带大破吐蕃,杀获数万,洮水为之不流。这句可能指此事,也可能是概指历史上在这里曾发生过的'大小战斗。

③蓬蒿:指篷草蒿荚之类的野生杂草。

【全诗鉴赏】

后四句则宕开一笔,从环境的渲染写到曾经发生过的战争惨状。想 当年长城曾经发生过一次鏖战,人们都在传说当初参战的士兵们士气高 涨,奋勇杀敌。可谁知自古以来都是黄尘迷漫,只有那遍地的白骨与野草 凌乱地散落着,好像在诉说着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据《新唐书》载,开元二 年(714)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 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 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 大概指的就是这次战争。自古以来,战争对百姓的伤害是最大的,不仅给造成人民的大量伤亡,也会导致田地荒芜,民生凋敝,正所谓“白骨露于 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对于唐代战争来说,既有抵御外侮的 正义战争,也存在着“开疆拓土”的非正义战争。而在诗人看来,很多边境 战争并非是不可避免的,起因不过是为了满足某些统治者的好大喜功。 然而为了君王的颜面,无数的年轻战士却血洒疆场,白骨深埋黄沙。由 此,我们分明可以体味到诗人对穷兵黩武战争的厌恶以及对统治者的良 药苦口的劝诫。

拓展

作品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作品注释

①饮(yìn)马:给马喝水。

②平沙:广漠的沙原。

③黯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④昔:全诗校:“一作当。”长:全诗校:“一作龙。”

⑤足:全诗校:“一作漏。一作是。”

⑥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诗末全诗校:“此首一本题作《望临洮》。”

创作背景

由于王昌龄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为(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对当地的人情风土自然十分了解。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篇5:李白《塞下曲其五》古诗鉴赏

李白《塞下曲(其五)》古诗鉴赏

李白的《塞下曲(其五)》全诗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呢?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塞下曲

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赏析】

首联两句,分述了敌我两军的态势,指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塞虏”,塞外的强盗,含有轻蔑、贬斥之意。当时的北方诸胡,有的还是原始部落,有的则转向世袭王权制,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他们对唐王朝的物质文明常怀觊觎之心,故边境屡遭蹂躏,边塞战争大都起因于此。“乘秋下”,是指到了秋收季节,他们就乘隙而入,烧杀劫掠。“天兵”,天朝的军队,含有歌颂、赞美之意。他们堂堂正正,出塞去抗击胡虏。通过措词的褒贬色彩,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颔联两句,与首联“天兵”照应。“虎竹”,兵符,分铜虎符与竹使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将军分虎竹”,是指将领接到征战的诏令。“战士卧龙沙”,指军队已抵达塞外战场。“龙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楼兰国附近。这两句属对工整,气势磅礴。从将军到战士,同仇敌忾,威严整肃,争相建功报国。刚刚颁发诏令,很快就已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速,所向无敌。清人吴汝纶说这两句“有气骨有采泽,是太白才华过人处”(《唐宋诗举要》),是深中肯綮的。

颈联两句,描写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胡霜”与首联的“秋”相照应。“边月”、“胡霜”,均为静物。皎洁的月色,银白的寒霜,笼罩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上,造成一派朦胧苍凉的气氛。而“弓影”飘移,“剑花”闪烁,则包含着战士的行动。用“随”和“拂”这样两个锤炼而得的动词把两者结合起来,就使静物和人物的动态融为一体,显得生机勃勃。这就构成一种奇妙的'意境: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诚如沈德潜所说:“只弓如月,剑如霜耳,笔端点染,遂成奇彩。”(《唐诗别裁》)弓与月,形状相似;剑与霜,颜色相同。诗人巧妙地利用它们的某种共性,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显得自然、和谐,使艰苦的军旅生活衬托得轻松、愉快。因此邢昉说:“以太白之才咏关塞,而悠悠闲淡如此,诗所以贵淘炼也。”(《唐风定》)

在尾联中以诗中主人公的口气抒发了“天兵”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把全诗推向了高潮。“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是征人向少妇劝慰:未获全胜,玉门关还不能入,请亲人耐心等待,不必长吁短叹。大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据《后汉书》,班超上疏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艺苑雌黄》云:“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李白之善于用典,大率类此。结局不落边塞诗以乡愁,闺怨作结的窠臼,而造成余音袅袅余韵无穷之感。这别具一格的结尾,使贯串全诗的壮美情怀更加完善,崇高精神得到升华。

篇6:《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解题】

原诗共六首,此处选其中第三首。作于贞元十四年(798)前后,时卢纶正被召入内殿,令和御制诗,并超拜户部郎中。张仆射:指张建封,时为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加检校右仆射。贞元十三冬,张建封入觐京师,德宗礼遇加等。十四年春,建封将还镇,特赐诗。张建封当时有《塞下曲》,但原诗已佚,卢纶此组诗即为和作。前首写将军的武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射石故事。后首写战争胜利和艰苦。两诗语言精练,剪裁巧妙,意境含蓄,耐人寻味。

【全诗】

篇7:《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

1、此首又见钱起集中。

2、单于:见高适《燕歌行》注。

3、将:率领。轻骑(ji):轻装快速的骑兵。

4、大雪:西北边地八月即下大雪,故雁飞与大雪同时。

【译文】

密林幽暗,一阵劲风把草木惊动;原来是将军走马射猎,他奋臂拉开了强弓!天色破晓,他去寻找那支白色羽箭,箭头竟深深地扎进了石棱之中。

【全诗鉴赏】

在大历诗坛上,卢纶以其气势雄壮刚健、基调昂扬豪放的边塞诗而卓立于 “大历十才子”之中。他曾有过军队的生活经历,做过军队幕府中的幕僚和河中元帅府的判官,因此,他的边塞诗生活气息很浓,有盛唐那种雄浑的气象, 令人读后振奋不已。

这组《塞下曲》(又题作 《和张仆射塞下曲》),共六首,这是其中第二首,塑造了一位勇猛善射的守边将军形象。诗的内容取材于 《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有一次外出打猎, 误将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认为是老虎, 一箭射去, 因用力过猛,连箭尾都陷进石头中了。诗人巧借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加以点染,仅仅通过射虎中石这样一个典型的情节,将军的勇武以及诗人的赞美便尽在其中了。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场景, 即林边、暗夜、风吹草动。深山密林本是猛虎的栖身之所, 加之时值夜晚,光线幽暗,耳边只听得风吹草木“唰唰”声, 草木披纷处, 隐约可见一庞大的黑影恰似猛虎状,此景此况, 怎不叫人猛吃一“惊”?这里,诗人仅用一个“惊”字,既写出了人物的神情,又渲染出一片紧张的气氛。一“惊”之后, 胆小的人说不定会掉头夺路而逃,而诗人笔下的将军却是从容不迫,很有把握地搭箭“引弓”,奋力射向猛虎。上下两句一紧一松, 张弛有度, 使人在一 “惊”之后, 又受到将军镇定自如的神情的感染, 临危而不致变色,遇险而不会慌乱。倘若真是猛虎来袭, 可以断定, 在如此勇武善射的将军 “引弓”之后, 其必死无疑。

后二句,作者省略了当时在暗夜中将军的活动情况,将时间跳跃到次日清晨 ( “平明”)。将军搜寻猎物, 才发现 “夜引弓”后的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原来是有 “惊”无险,射中的并非猛虎,而是一块状如猛虎的石头,并且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已“没在石棱中”。其膂力之大,射向之准, 令人叫绝! 这其中尽管有夸张的成分, 浪漫的色彩, 但从艺术的真实这个角度来说,令人不能不信服:这是一位如同汉代名将李广一样武艺超群、胆量过人的守边将军。

短短二十个字,能塑造出如此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已殊为不易,而诗人的意图恐怕还不止于此。诗人之所以赞美将军,更是为了赞美这支由将军率领的守边部队。强将手下无弱兵,将军如此勇武,士气自然高昂,作起战来, 自然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这是一支有信心、有力量击败任何来犯敌人的军队,从诗人塑造出的高大威武的将军形象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鉴赏】

首句写夜猎之环境:幽暗的深林,一阵狂风刮过,茂密的.草丛忽然惊动。一 个“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也暗示了将军的警惕。次句写射虎:将军在夜里, 拉开了强劲的弩弓。这里不写射虎而只写“引弓”,是准备发射的动作,既写出将军临 险镇定、从容的神态,又表现将军敏捷、气势昂扬的作风。后二句写意外发现:翌日天 晓,去寻找白色的羽箭,哪里是老虎,只见箭镞,没入一块蹲着的大石缝中。此诗极力 赞美将军的神武。这出乎意料的结局,令人惊异,令人感叹,使人读后深感其曲折而极 富情趣。这神话般的夸张,给此诗涂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读来如饮醇酒,韵味无穷。

篇8:《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古诗原文及鉴赏

【诗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出处】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意思】我军准备用轻快如飞的骑兵出击,才能迅速追上敌军,就在 轻骑列队的短暂时刻,将士们的弓刀上就落满大雪。整个场面动人心弦, 风雪交加,战士却不畏严寒,训练有素。诗歌设计非常巧妙,单于遁逃,轻 骑追逐,到底结果如何,诗歌全然未提,却只攫取这样一个轻骑列队,雪满 弓刀的场景,有张有弛。至于结果,但凭读者想象。诗歌呈现出盛唐边塞 气势恢宏、乐观向上的气象。

【全诗】

篇9:《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古诗原文及鉴赏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①月黑:无光。 雁飞高:无声。单于:匈奴最高首领,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②轻骑:轻装的骑兵。

【赏读】

“月黑雁飞高”,为写后文先铺设环境,渲染气氛,统罩全篇,尤如剧本中的场景说明,借夜色之浓,雁飞之高暗写单于狡猾,单于乘夜遁逃,使唐军追剿更加困难,依然被唐军发现,于是“欲将轻骑逐”诗歌以“大雪满弓刀”结束全篇。轻骑欲出而这既进一步补写了唐军出征的环境,在首句“月黑”之外,加上雪猛,又衬托出唐军将士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善于抓住典型的'形象,善于把握富于艺术效果的关键时刻,诗人还善于调动人的想象,而使诗的韵味顿生。尤其是最后两句,经过前两句的渲染,表现出神勇威猛的唐军将士,令敌人不战而逃,按照常规应接着写追杀敌军的一场激战,可作者却只写出激战之前一个场面,诗到此处嘎然而止,留无限的意义在诗外,言尽意无穷,耐人寻味。

【鉴赏】

这一首写寒冷漆黑的夜晚,敌军悄悄逃跑了,我军迅速准备追击。诗人发挥了抒情短诗以少总多,以小见大的特长。他既不写我军如何追击,也不点明是否追上敌人,而只描写了一个细节: 正当我军轻骑兵列队欲出时,天上飘降大雪。刹那之间,将士们的弓刀上就落满了雪片。这个细节,尤如一个富于启发性的特写镜头,引诱读者去想象当时风狂雪猛的恶劣气候,紧张的战斗气氛,将士们威武的气概和必歼逃敌的高昂斗志。诗人借助一个凝聚着多重暗示的鲜明形象,为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此诗富有意趣和魅力。

篇10:《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

1、此首又见钱起集中。

2、单于:见高适《燕歌行》注。

3、将:率领。轻骑(ji):轻装快速的骑兵。

4、大雪:西北边地八月即下大雪,故雁飞与大雪同时。

【译文】

密林幽暗,一阵劲风把草木惊动;原来是将军走马射猎,他奋臂拉开了强弓!天色破晓,他去寻找那支白色羽箭,箭头竟深深地扎进了石棱之中。

【全诗鉴赏】

在大历诗坛上,卢纶以其气势雄壮刚健、基调昂扬豪放的边塞诗而卓立于 “大历十才子”之中。他曾有过军队的生活经历,做过军队幕府中的幕僚和河中元帅府的判官,因此,他的边塞诗生活气息很浓,有盛唐那种雄浑的气象, 令人读后振奋不已。

这组《塞下曲》(又题作 《和张仆射塞下曲》),共六首,这是其中第二首,塑造了一位勇猛善射的守边将军形象。诗的内容取材于 《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有一次外出打猎, 误将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认为是老虎, 一箭射去, 因用力过猛,连箭尾都陷进石头中了。诗人巧借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加以点染,仅仅通过射虎中石这样一个典型的情节,将军的勇武以及诗人的赞美便尽在其中了。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场景, 即林边、暗夜、风吹草动。深山密林本是猛虎的栖身之所, 加之时值夜晚,光线幽暗,耳边只听得风吹草木“唰唰”声, 草木披纷处, 隐约可见一庞大的黑影恰似猛虎状,此景此况, 怎不叫人猛吃一“惊”?这里,诗人仅用一个“惊”字,既写出了人物的神情,又渲染出一片紧张的气氛。一“惊”之后, 胆小的人说不定会掉头夺路而逃,而诗人笔下的将军却是从容不迫,很有把握地搭箭“引弓”,奋力射向猛虎。上下两句一紧一松, 张弛有度, 使人在一 “惊”之后, 又受到将军镇定自如的神情的感染, 临危而不致变色,遇险而不会慌乱。倘若真是猛虎来袭, 可以断定, 在如此勇武善射的将军 “引弓”之后, 其必死无疑。

后二句,作者省略了当时在暗夜中将军的活动情况,将时间跳跃到次日清晨 ( “平明”)。将军搜寻猎物, 才发现 “夜引弓”后的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原来是有 “惊”无险,射中的并非猛虎,而是一块状如猛虎的石头,并且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已“没在石棱中”。其膂力之大,射向之准, 令人叫绝! 这其中尽管有夸张的成分, 浪漫的色彩, 但从艺术的'真实这个角度来说,令人不能不信服:这是一位如同汉代名将李广一样武艺超群、胆量过人的守边将军。

短短二十个字,能塑造出如此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已殊为不易,而诗人的意图恐怕还不止于此。诗人之所以赞美将军,更是为了赞美这支由将军率领的守边部队。强将手下无弱兵,将军如此勇武,士气自然高昂,作起战来, 自然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这是一支有信心、有力量击败任何来犯敌人的军队,从诗人塑造出的高大威武的将军形象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鉴赏】

首句写夜猎之环境:幽暗的深林,一阵狂风刮过,茂密的草丛忽然惊动。一 个“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也暗示了将军的警惕。次句写射虎:将军在夜里, 拉开了强劲的弩弓。这里不写射虎而只写“引弓”,是准备发射的动作,既写出将军临 险镇定、从容的神态,又表现将军敏捷、气势昂扬的作风。后二句写意外发现:翌日天 晓,去寻找白色的羽箭,哪里是老虎,只见箭镞,没入一块蹲着的大石缝中。此诗极力 赞美将军的神武。这出乎意料的结局,令人惊异,令人感叹,使人读后深感其曲折而极 富情趣。这神话般的夸张,给此诗涂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读来如饮醇酒,韵味无穷。

作者介绍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人物生平

著名诗人卢纶的一生如此不得意,只是因为权贵的推荐,才作了很短时期的官,可以说是得利于社交。卢纶所交往的人物,不乏权贵大僚,除前面提到的宰相元载、王缙外,任过实职的宰相还有常衮、李勉、齐映、陆贽、贾耽、裴均、令狐楚,浑瑊、马燧、韦皋虽未任过宰相,但也是大权在握的人物。

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如《塞下曲》,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他年轻时因避乱寓居各地,对现实有所接触,有些诗篇也反映了战乱后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如《村南逢病叟》。其他如前期所作七律《晚次鄂州》,写南行避安、史乱的旅途夜泊心情和体验,真实生动,感慨深长。七言歌行《腊日观咸宁王部曲擒虎歌》描绘壮士与猛虎搏斗,写得惊心动魄,虎虎有生气。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说:“大历诸子兼长七言古者,推卢纶、韩愈,比之摩诘(王维)、东川(李颀),可称具体。”

今存《卢户部诗集》10卷,收入《唐诗百名家全集》。又有明正德刊本《卢纶诗集》3卷,收有10卷本及《全唐诗》佚诗5首。《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旧唐书·卢简辞传》和《新唐书·文艺传》。

拥有着唐代大历十才子冠冕的卢纶,诗名远播,但却屡试不第,人生与仕途都极不顺利,但他广泛的交游使他成为一个活跃的社交家,并最终借此步入仕途。

古诗鉴赏:塞下曲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古诗原文及译文

古诗《塞下曲》

《塞下曲》李白

顾炎武《塞下曲》阅读训练及赏析

塞下曲 李白

诗词注释详细解析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白鹭》教案设计

古诗小学生作文

《高仆射》原文

塞下曲古诗鉴赏
《塞下曲古诗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塞下曲古诗鉴赏(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优质教案设计2023-11-08

塞下曲,塞下曲郎士元,塞下曲的意思,塞下曲赏析2023-03-01

二年级语文下册《聪明是什么》优质教案设计2022-10-23

古诗游子吟注释解析2022-04-30

《塞下曲·其一》2023-11-10

描写黄河的古诗及诗句2022-07-06

李白《赠内》全诗翻译赏析2023-07-26

三年级语文下册《争吵》优质教案设计2023-02-14

唐诗《池上》赏析2022-05-22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游子吟2022-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