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题附答案(推荐9篇)由网友“梅汶然”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古诗鉴赏题附答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古诗鉴赏题附答案
古诗鉴赏题附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完成21—22题。(7分)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21.两首诗划线句均写了月夜之景,前者意境 ,后者意境 。(2分)
2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首诗表达情感上的异同。(5分)
参考答案:
21.宁静恬淡,凄清孤寂(2分)
22.白诗侧重借景抒情,最后以景结情。前两句写苍苍霜草,切切虫吟,行人绝迹,万籁无声,勾画出萧瑟凄清的乡村秋夜景象,流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后两句写月光皎洁,四野寂寥,土地寥阔,荞麦花雪白,描绘出了一幅清新恬淡的`乡村月夜景象,表现出诗人惊喜愉悦的情感。朱诗前两句叙事,夜久无眠,剪烛花以消遣寂寞,后两句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写梧桐冷月,并巧妙的说明明月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表现诗人孤寂苦闷的心境。(5分)
篇2:古诗鉴赏及表达训练题及答案
古诗鉴赏及表达训练题及答案
一、基础题组
1.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虚写(想象)、夸张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设问、借代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对偶、对比
(4)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拟人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象征
(6)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反语
(7)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写(想象)
(8)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象征、比喻
(9)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对写法
(10)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侧面描写
(1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对偶、反衬
(1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衬托
(1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借代
(1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反问、用典
(1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互文
(16)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用典
(17)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用典、虚实对比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动静结合、反衬
(19)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借古讽今
(2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反衬
二、核心题组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①
答案 (1)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2)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了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3)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任选其一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艺术手法上,三、四两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秦楼月
向子①②①
②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
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 ①向子: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②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此时他已被俘虏。
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方之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直抒胸臆,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表现了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了悲切之情。这样就将伤心之“切”抒写得淋漓尽致。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 意
[金]元好问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见归途。 注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注 了了:了然,清楚。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诗歌第一句是“实”,写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后三句是“虚”,写想象中仿佛看见了回乡的路,看见儿女们在山间眺望,听到了他们在计算归期。拓展了诗歌意境,使“客意”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深沉。
6.(·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蓝靛,蓝色染料。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上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本词在结构上颇具匠心,请结合全词分析其结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词的结构颇具匠心:上下片均为前两句写景,后一句由景入情。上片写远景,极尽空间寥廓之感;下片写近景,抒发时光流逝之慨。这样的布局谋篇,把作者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京 口 ②①
陆龟蒙
江干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
东风斜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
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
可怜宋帝[]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注
注 宋帝:南朝宋武帝刘裕。
请简要赏析“苍翠无烟草自生”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句运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手法,以茂盛生长的野草来反衬古渡口的空寂荒凉,寄托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惋惜与无奈之情。
9.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人日[]思归 注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蜀道后期
[唐]张悦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 人日:正月初七。
薛诗的三、四句与张诗的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试作比较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都使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薛诗以人与雁对比,张诗以人与秋风对比,都突出了游子归家之晚,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不同点:张诗还用拟人手法把无情的秋风人格化,借抱怨秋风先至,含蓄委婉地抒发不能及时回家的烦恼之情。
三、综合题组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劳亭
李 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其二)
李商隐 ①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注 ①劳劳亭:三国时吴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②憀(liáo):依赖。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第一首诗开头两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比较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首诗前两句笔墨洗练,表达婉曲。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立言高妙,运思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2)相同点:①都表现了诗人对人间离别的满怀同情,②都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 不同点:李白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李商隐却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时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丝慰藉,而不惜柳条被人攀折。 ②
篇3:李清照如梦令古诗鉴赏附阅读答案
李清照如梦令古诗鉴赏附阅读答案
如梦令(6分)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22.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2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三)私心
19.(5分) ①就 ②比作 ③可是,但是 ④这,这样 ⑤说,称
20.(4分) ①有人问第五伦说:“你有私心吗?”(2分) (关键词“或”“公” 未译或错译,每处扣1分) ②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即使)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2分)。(关键词“疾”“省视”“竟夕”未译或错译,每处扣1分,扣完为止。)
21. (3分) 这样的私心是人之常情,这说明了他严于自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四) 如梦令
22. (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23.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篇4:古诗鉴赏《感事》阅读答案附赏析
古诗鉴赏《感事》阅读答案附赏析
感事
【元】张昱
雨过湖楼作晚寒,此心时暂酒边宽。
杞人唯恐青天坠,精卫难期碧海干。
鸿雁信从天上过,山河影在月中看。
洛阳桥上闻鹃处,谁识当时独倚阑?
【注】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江浙行省左丞相杨完者从张士诚手中夺得杭州,聘张昱入幕,官右司员外郎。十八年(1358),张士诚重陷杭州,杨完者被杀,张昱从此不仕,流寓城中。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一
(1)雨过湖楼作晚寒中哪个字用得好?请找出并简要分析。(3分)
(2)诗歌首联中的此心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4分)
(3)诗中运用了哪两个典故?
参考答案
(1)寒字用得好。(1分)既写出了西湖上一阵黄昏雨留下了寒意(1分),更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凄寒、悲凉(1分)。
(2)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可奈何,对家乡的思念(无家可归的感概),山河破碎的悲凉(有国难投的悲凉),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
(3)诗中运用了两个典故是【杞人忧天】和【精卫填海】
二
(1)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简要分析其用意。(3分)
(2)诗歌首联中的此心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概括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颔联运用了杞人忧天和精卫填海两个典故。(1分)诗人先形容自己就像杞国人怕天塌下来一样,担心时局混乱,国事不稳;再反用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之意,抒发心中的无奈之情。(1分)用典抒情,语言委婉含蓄,意蕴丰富而深沉。(1分)
(2)此心既含有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可奈何之情,又有无家可归的感慨和有国难投的`悲凉之感,还含有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2分)首联寒字语带双关,奠定全诗情感基调,既写出了西湖上一阵黄昏雨留下了寒意,更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凄寒、悲凉;颔联借典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奈,颈联托天上鸿雁、月中山河等意象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山河破碎的悲凉感慨,尾联一句反问,充分展露出诗人的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怅惘之情。(3分)
篇5:李白《渡荆门送别》鉴赏题附答案
李白《渡荆门送别》鉴赏题附答案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3、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5、怜:爱。
6、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阅读训练】:
一: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4)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5)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6)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二: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三:
1.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意气和浪漫的情怀。
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按____________顺序描绘的。
4.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四:
1)本诗的题目是“送别”但从诗歌的内容看,却看不到送别的是谁,联系诗歌的意境,其实作者是写故乡水送别诗人自己表达了 的感情。诗歌运用了的写景方法,其中颈联是 ,颔联是 。
(2)颔联中的“平野”是指诗中的 ,“大荒” 是指诗中的 。
(3)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5)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
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6)这首诗用词非常精妙,请举例说明。
(7))“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 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
五:
1、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答题。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诗,从内容看是?,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②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5、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的情感。
6.写景的句子是“?”是按由远到近顺序描绘的。
7.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8.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9.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六:
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
2、你能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角度一:请说出这句诗歌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角度二:请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字和“入”字进行赏析。
角度三:请说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怎样的情感 ?(从写作技巧方面赏析)
3:、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
4: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
(1)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答题示例:
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合适。
(4)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3分)
(5)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
(6)“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二:
1、记叙。地点、目的
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三:
1.C
2.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由远到近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
上一页[1]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四:
(1)怀念故乡,热爱故乡虚实结合 虚景 实景
(2)荆门外 楚国
(3)A
(4)C
(5)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6)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一个“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7)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五:
1:五律
送别诗
比喻 拟人 对偶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2: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3:答: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4: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5: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
6: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A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B“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8:答:“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9:答: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六:
1: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
2:角度一: 答:(从意境方面赏析)苍茫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角度二:答:(从语言方面进行赏析)“随 ”字表现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诗人的广阔胸襟。
角度三:答:运用了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写出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得心情。更是世人开阔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
4: 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现的是作者浓浓的乡思。
篇6:《丰乐亭游春》诗词鉴赏题附答案
《丰乐亭游春》诗词鉴赏题(附答案)
《丰乐亭游春》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注释】
丰乐亭:在滁州(今安徽滁县)西南琅玡山幽谷泉上。 欧阳修与仆人去,见这里泉好,风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泉名“丰乐泉”,亭名“丰乐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欧阳修为此还写下了《醉翁亭记》的姐妹篇——《丰乐亭记》,还以《丰乐亭游春》一诗记载与民同乐之盛况。后来苏东坡又把《丰乐亭记》全文书刻于亭中石碑上,供人阅读和欣赏,一样地留下了“欧文苏字,珠联璧合的稀世瑰宝。
长郊:广阔的郊野。 无涯:无边际。 至:逝去。
【解释】
①丰乐亭--位于滁州西南,背依丰山,下临幽谷泉,景色幽雅秀丽。②长郊--广阔的郊野。绿无涯--绿色一望无际。③春将老--春天快要过去了。
【说明】
诗人于庆历六年(1046)在滁州郊外山林间造了丰乐亭,第二年三月写了丰乐亭游春。诗中描写诗人尽情春游,如醉如痴,简直不肯放过春天的样子。可以说。 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此篇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情,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篇7:杜甫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1.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舟一系故园心 系:牵挂
B.一去紫台连朔漠 去:离开
C.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曾经
D.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回旋
答案 A
解析 “系”诗中指系舟上岸。
2.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 C
解析 C项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和字音平仄上不符合对仗的要求。
3.下面是杜甫一首名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 ②鹳鹤追飞静 ③豺狼得食喧 ④薄云岩际宿
A.①④③② B.④①②③
C.②④①③ D.②③④①
答案 B
解析 这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最后一字要押韵,还要注意整首诗的起承转合问题。综合起来看,B项最恰当。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篇8:诗歌鉴赏附答案
诗歌鉴赏附答案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⑾。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⑩。
(1)《送友人》第三联是用哪种修辞来表达游子意、故人情的?请简要赏析。(3分)
(2)赏析漠漠帆来重一句中重字的表达效果。(3分)
(3)比较两首诗尾联抒情方式的不同之处。(4分)
参考答案
(1)比喻。(1分)浮云飘忽隐喻游子漂泊不定,落日缓缓隐喻故人依依惜别之情,(1分)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游子意、故人情。(1分)
(2)重既写出了船帆为雨所湿显得重而滞的实景(1分),又表现了惜别时的'沉重心情(1分),情景交融,渲染了深深的离愁别恨(1分)。
(3)李诗结尾借助自己和友人挥手分别,两匹马似有无限不舍之情而萧萧长鸣的动人场景(1分),间接传达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1分)。韦诗尾联直抒胸臆(1分),无限的离愁别绪使泪水和雨丝交融在一起沾湿衣襟(1分)。
对比赏析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赋得暮雨送李胄》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朦胧暗淡的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篇9:酬答古诗鉴赏及答案
酬答古诗鉴赏及答案
【专题解读】
我们叫作交流,古人叫作酬答,从措辞上我们就看到了古人的正式。当一问一答用诗歌表现出来之后,就有了唯美和诗意的效果。我不是盲目推崇古人,而是迷醉在古人这样雅致的情怀之中。当一切我们认为美好的事情都用诗歌来表达的时候,这一定是从内容到形式都会醉倒人的。我们不是诗人,我们的时代也不是一个推崇诗歌的时代,但是,我们的心情呢,不会总是硬邦邦地面对金钱和竞争吧.比如也可以偶尔在QQ上给朋友写首诗,给朋友的邮箱中送一段音乐……
(一)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唐】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
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
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
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逄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赏析】
二十三年了,你终于回来了。一样的酒,一样的杯,只是相对的容颜早已衰老,端酒的手指已经颤抖,可是,这两颗曾经那么意气相投的心哪……
白居易有了惋惜,他看到了朋友坎坷的命运和辛酸的遭逢:你的诗才埋没了,别人升迁了,二十三年最美好的时光如云烟一样消散了。太惋惜了,言外之意有成千上万个如果:如果你不是恃才傲物,如果你的才名别那么横溢,如果……
可是,刘禹锡不这么看,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刘禹锡的命运就是和贬谪联系在一起的,他丝毫没有悔恨的意思。谁不是在红尘中分分秒秒度过的?京城的功名富贵其实是和巴山蜀水的凄凉具有一样的价值,就像炉火对于优秀的刀剑,就像悬崖绝壁对于傲岸不群的雄鹰。二十三年的被“弃身”,仍然有“千帆过”,仍然有“万木春”,这是何等高扬的生命旗帜?
【练习】
1.两首诗对刘禹锡因才高气盛被贬谪这件事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请归纳。
2.对于第二首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两种理解,结合诗歌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第一首诗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无限的感慨和不平,可从“徒为尔”、“独蹉跎”、“折太多”看出。第二首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写出了作者在困苦失意中意志不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从“千帆过”、“万木春”、“长精神”可看出。
2.其一: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其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
(二)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唐】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
一曲菱歌抵万金。
【赏析】
古人的雅致情怀在这次唱和中又得到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唐代,科举考试也是需要投石问路,提前检验自己的诗文是否符合潮流,是否符合主考官的`审美情趣的。于是,大家便把自己的诗文投给那些名人名士,听取其评价,接受其忠告,以决定自己的取舍与去从。这就是“温卷”,即在考试之前先把自己的诗文送给某位名人,如果得到他的赏识,他就可以为你广为宣传,提高你的知名度。到科举考试之时,中第的希望就会大许多。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即是巧妙地表现了一个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命运的考试时,探问张水部对自己诗作的态度、评价。而张籍很幽默,当即赋一同样“明艳”之诗。
本来是一次比较功利世俗的投石问路的活动,却让两位诗人写得诗意纵横,春心荡漾。诗歌选取了两条线索,明线是新娘拜公婆、越女照镜唱歌,而暗线是探问诗作合意与否和赞扬朱庆馀的诗才。在功利和明艳的对照中,一次灰暗的探寻和评价却成就了文学史上光彩照人的诗作。
【练习】
1.从内容看,《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酬朱庆馀》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看法?
2.这两首诗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它们共同采用了诗歌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庚馀才能的肯定,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运用了“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作品。(两诗各取一例即可)
【古诗鉴赏题附答案(推荐9篇)】相关文章:
小升初常考文学常识真题2023-12-08
小升初语文常考文学常识题2022-09-14
《苍凉的群像》阅读答案2022-05-26
蝴蝶有颗不倦的心的阅读附答案2023-04-29
兰草文章的阅读题答案2022-05-07
盆景写给温州的同行阅读题附答案2023-03-02
《迟到的荣誉》阅读及详细答案2022-04-30
饮一口汨罗江阅读题附答案2023-01-18
刘志坚《害怕回乡》阅读答案2023-05-16
观雨阅读题附答案202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