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区云山中学张志斌-教案10-试卷分析(通用7篇)由网友“八田十禾火”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花都区云山中学张志斌-教案10-试卷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花都区云山中学张志斌-教案10-试卷分析
花都区云山中学张志斌-教案10-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 一、精心选一选,你一定能选对:(2.5×10=25分) 1、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2x+4x-9=0 (B) 2x-1 (C) 2/x+1 (D)5-2x=1 分析:选D。一元一次方程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选项A中x的次数为2;选项B不是等式;选项C中含有x的式子不是整式;选项D满足定义。 2、下列方程中二元一次方程有( ) ① 5/x-y=8 ② 6y/5+7z/6=1 ③ 1/(x+y)-1=5 ④ xy+y=6 ⑤m+2n=0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分析:选B。二元一次方程定义是: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①、③中,含有未知数的项不是整式;④未知数的次数为2;只有②、⑤满足定义。故选B。 3、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都是( ) (A) 都是直线 (B) 都是射线 (C) 都是线段 (D) 可以是直线、射线、线段 分析:选C,都是线段。 4、下列变形正确的是( ) (A)由-2(x-1)=3x (B)由4x-5=4-x (C)由7x-8x=3 (D)由x/2-(x-2)/5=1 得-2x-1=3x 得5x=9 得x=3 5x-2x-2=10 分析:选B。选项A中,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应变号,得-2x+1=3x;选项 C中,得-x=3;选项D中去分母时,分子要加括号,5x-2(x-2)=10;只有选项B,移项、合并同类项都没有出错。 5、在 x=2 x=3 x=5 x=0 这几组数中,有( ) y=0 , y=-2 , y=-1 , y=-7/2 个是x-7=2y的解。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分析:选C。把4组解代入此二元一次方程,后三组都满足条件。 6、某数的2倍减去3等于1,列出的方程是( ) (A) 3x-2=1 (B) 2x-(-3)=1 (C) 3-2x=1 (D)2x-3=1 分析:选D。 7、若 x=2 是方程mx-2y=2的一个解,那么m的值为( ) y=5 (A) 8/5 (B) 8/3 (C) 5/3 (D) 6 分析:选D。把x、y的值代入此方程,得到2m-10=2,得到m=6。 8、从以下数据为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9、4、4 (B) 5、8、3 (C) 5、4、9 (D) 5、9、8 分析:选D。三条线段应满足这样的条件才能够组成三角形:任何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只有D满足条件。 9、已知x=5是关于x的方程kx-2k=5的解,那么k的值为( ) (A) 5/3 (B) C5/7 (C) 5 (D) 1 分析:选A。把x=5代入方程,得到:5k-2k=5,结果k=5/3。 10、一个等腰三角形( ) (A) 只能是锐角三角形 (B) 只能是直角三角形 (C) 只能是钝角三角形 (D)可能是锐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分析:选D。 二、耐心填一填,你会填得又快又准:(3×8=24分) 11、方程1-5x=2x-6是______元______次方程。 分析:满足一元一次方程条件。 12、在方程3y=2x-7中,若y=1,则x=_________。 分析:把y=1代入方程,得到3=2x-7,解得x=5。 13、ΔABC中,∠A+∠B=100°,∠A-∠B=60°,则∠C=_________。 分析:根据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为180°,又已知两个角∠A+∠B=100°, ∠C=180°-(∠A+∠B)= 180°-100°=80°。 14、已知单项式2xm-5 y4 与-3x3 yn+7 是同类项m=_________,n=_________。 分析:同类项定义:两个单项式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根据定义,可得到:m-5=3和4=n+7,解得,m=8,n=-3。 15、已知方程3x+ay=5,当x=1,y=-1时,a=_________。 分析:将x、y的值代入方程,得到3-a=5,解得a=-2。 16、直角三角形中,三条高线交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于两条直角边的交点处。 17、如果3x5-2m +5=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那么m=_________。 分析:这是一个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那么x的次数为1,即5-2m=1,解得m=2。 18、如果|x+y+6|+|x-y+3|=0,那么x=_________,y=_________。 分析:因为绝对值都是大于或等于0的,此题目中两个绝对值相加为0,只有每一个绝对值都为0才可以,所以得到方程组:x+y+6=0,x-y+3=0。解得:x=-9/2,y=-3/2。 三、细心算一算,一定算对哟! 19、解方程或方程组:(5×4=20分) (1) x-(x-1)/3=1-(x+3)/5 (2) 4/3[3/2(x/2-2)-3]-2x=-5 (3) 3x+4y=20 (4) 4(x+y)-5(y-x)=2 6x+5y=25 (x+y)/2+(y-x)/3=6 四、用心想一想,你一定是生活中的智者:(20题6分,其余5分) 20、已知:如图,∠2=∠3,∠4=110°,求∠1的度数。(6分) 分析:要求∠1的度数,观察图,可以看出∠1和∠2是对顶角,所以∠1=∠2;已知∠2=∠3相等,根据等量代换,得到∠1=∠3。又已知∠3和∠4是互补的关系,∠4的度数是已知的,所以可以求出∠3的度数为70°,即为∠1的度数,是70°。 21、代数式ax+by,当x=5,y=2时,它的值是7;当x=8,y=5时,它的 值是4。求:a、b的值。 分析:已知当x=5,y=2时,代数式的值是7,把x=5,y=2代入代数式,得到5a+2b=7;又已知当x=8,y=5时,代数式的值是4,把x=8,y=5代入代数式,得到8a+5b=4。得到以a、b为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得a=3,b=-4。 22、关于x的方程2x-4=3m与x+2=m的解相同。求代数式m/2+7/2的值。 分析:根据题目中给出关于x的两个方程,它们的解是相同的,可以知道这两个方程中x的值相等。根据2x-4=3m,可以得到x=(3m+4)/2;又根据x+2=m,可得到x=m-2,所以(3m+4)/2=m-2,解这个方程,得m=-8。所以m/2+7/2=-15/2。 23、x等于什么数时,代数式1-(x+3)/2与3x-1的值相等。 分析:根据代数式1-(x+3)/2与3x-1的值相等,列方程1-(x+3)/2=3x-1;解得x=1/7。 24、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 (1)在甲处劳动者有31人,在乙处有21人。现另调23人去支援,使甲处劳动人数是乙处人数的2倍,请问应往甲、乙两处各调多少人? 分析:①设往甲处调了x人,则往乙处调了(23-x)人 甲处 乙处 原有人数 31 21 现有人数 31+x 21+(23-x) 根据“使甲处劳动人数是乙处人数的2倍”,可知调入后,甲处现有人数=2倍乙处现有人数,列方程为31+x=2[21+(23-x)],解得x=19。所以:往甲处调了19人,往乙处调23-x=23-19=4人。 ②设往甲处调了x人,往乙处调了y人 甲处 乙处 原有人数 31 21 现有人数 31+x 21+y 根据“另调23人去支援”,可知往甲处和乙处调的人数总和为23,可列方程x+y=23;再根据“使甲处劳动人数是乙处人数的2倍”,可知调入后,甲处现有人数=2倍乙处现有人数,列方程31+x=2(21+y)。解方程组,得到x=19,y=4。 (2)一群小孩分一堆桃,一人一个多3个,一人两个少一个,问几个小孩几个桃? 分析:题目中,无论哪种分法,桃子的`总数都是固定的。设有x个小孩,y个桃子。根据“一人一个多3个”,可以列出:x+3=y;根据“一人两个少一个”,可以列出:2x-1=y。解这个方程组,可以得到:x=4,y=7。 五、在做好基础题的前提下, 第25、26题中任选一题;第27、28题中任选一题:(每题10分) 25、在一条船线上有相距650千米的甲、乙两个码头,货船从甲码头开出,每小时行驶52千米;客船从乙码头开出,每小时行驶78千米。两船同时开出,经过多少小时两船的距离为130千米? 分析:设经过x个小时两船的距离为130千米。列方程时要考虑到有两种情况,一是两船相遇之前距离为130千米,二是相遇后继续走,距离130千米。根据这两种情况,列出的方程分别为:(52+78)x=650-130;(52+78)x=650+130。解得分别为4小时和6小时。 26、张清是运输公司的经理,他接受了这样的运输任务:把第一仓库的50吨面粉和第二仓库的70吨面粉运往甲、乙两个面包加工厂,其中甲厂接收40吨面粉,乙厂接收80吨面粉。显然,张清是可以安排出很多的运输方案的,考虑到厂家的利益,要使总的运费最省,如果1吨面粉的运输费用如表一所示,那么,张清应该怎样安排运输任务才能使总的运费最低? 甲厂 乙厂 第一仓库 6元 8元 第二仓库 4元 5元 表一: 分析:设张清安排从第一仓库运x吨面粉到甲厂,则可以得到以下关系: 甲厂 乙厂 第一仓库 x 50-x 第二仓库 40-x 30+x 可以列出所需运费为:6x+8(50-x)+4(40-x)+5(30+x),合并同类项,得到运费为(710-x)元。根据运费为(710-x)元,可以推断出,当x越大的时候,所需要的运费越低,而x最大为40,也就是张清安排从第一仓库运40吨面粉到甲厂,运10吨面粉到乙厂;安排从第二仓库运70吨到乙厂,运费最低,为670元。 27、已知:如图,AB||CD,求证:∠B+∠BED+∠D=360°。 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这三个角之间没有联系,需要添加新的线使它们之间产生联系。所以,过点E做EF||AB||CD,这样把∠BED分成了两个角∠BEF和∠DEF的和,那么题目也就变成求证∠B+ ∠BEF+∠DEF +∠D=360°。而根据EF||AB,观察到∠BEF和∠B是一组同旁内角,所以∠BEF+∠B=180°,同样也可得到∠DEF +∠D=180°。把这两个式子相加,得到∠B+ ∠BEF+∠DEF +∠D=360°,即∠B+∠BED+∠D=360°。 28、已知:如图,AB||CD,求证:∠APC=∠A+∠C。 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这三个角之间没有联系,需要添加新的线使它们之间产生联系。所以,过点P做PQ||AB||CD,这样把∠APC分成∠APQ与∠QPC的和。那么只要求证:∠APQ+ ∠QPC =∠A+∠C。而根据PQ||AB,∠APQ和∠A是一组内错角可以得到:∠APQ=∠A,同样根据PQ||CD,可以得到∠QPC=∠C,把这两个式子相加,得到∠APQ+ ∠QPC =∠A+∠C,即∠APC=∠A+∠C。篇2:花都区云山中学张志斌-教案3-相反数
花都区云山中学张志斌-教案3-相反数
相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8页,2.3相反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互为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2.会求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会对含有多重符号的数进行化简。 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相反数的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熟练地求出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 难点:多重符号的数的化简问题的理解。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数轴上分别找出表示各数的点。 6与D6,D 与 ,D1.5与1.5 想一想:在数轴上,表示每对数的点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观察数6与D6,D 与 ,D1.5与1.5有何特点?,观察每组数所对应的两个点的位置关系有什么规律? 学生归纳:每组中的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他们所对应的两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二、讲授新课: 1.发现、总结相反数的定义: 象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 (opposite number)。 理解: 代数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几何定义:在数轴上原点两旁,离开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说明:“互为相反数”的'含义是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因而不能说“D6是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 0”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这是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到原点的距离就是0,这是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唯一的数。 2.例题; 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D5是5的相反数; ( ) ②5是D5的相反数; ( ) ③5与D5互为相反数; ( ) ④D5是相反数; ( ) ⑤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 ( ) 解答:√;√;√;×;√。 例2:(1)分别写出5、D7、D3 、+11.2的相反数; (2)指出D2.4各是什么数的相反数。 解:(1)5的相反数是D5。 D7的相反数是7。 D 的相反数是 。 +11.2的相反数是D11.2。 我们通常把在一个数前面添上“D”号,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例如D(D4)=4, D(+5.5)=D5.5,同样,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表示这个数本身。例如 +(D4)=D4,+(+12)=12。 例3:化简下列各数: (1)D(+10); (2)+(D0.15); (3)+(+3); (4)D(D20)。 解:(1)D(+10)=D10。 (2)+(D0.15)=D0.15。 (3)+(+3)=+3 = 3。 (4)D(D20)=20。 3.课堂练习: 课本:P28:1,2,3。 三、课堂小结: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从数轴上看,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就是找一个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 2.相反数是表示具有特定关系(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单独一个数不能被称为相反数,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 3.正号“+”的功能是对一个数的符号予以确认;而负号“D”的功能是对一个数的符号予以改变。 四、课堂作业: 课本:P28:1,2,3。 《相反数》 1.相反数的定义 例1.…………… 例2.…………… 例3:………… ……………… ………………… ………………… ………………… ………………… ………………… ………………… ……………… ……………… ………………… ………………… ………………… 学生练习:…… ………………… ……………… ………………… ………………… ………………… ………………… ………………… ………………… ………………… ………………… …………………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本节内容较为简单,经过教师适当引导,便可使学生充分参与认知过程。由于“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的联系较为直接,在教学中应着力引导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过程。篇3:花都区云山中学张志斌-教案4-有理数的加法
花都区云山中学张志斌-教案4-有理数的加法(1)
有理数的加法(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38页,2.6有理数的加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小学里,已经学过了正整数、正分数(包括正小数)及数0的四则运算。现在引入了负数,数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那么,如何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呢? 2.问题: 一位同学沿着一条东西向的跑道,先走了 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 我们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可是上述问题不能得到确定答案,因为问题中并未指出行走方向。 二、讲授新课: 1.发现、总结: 我们必须把问题说得明确些,并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1)若两次都是向东走,很明显,一共向东走 了50米,写成算式就是: (+20)+(+30)=+50, 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50米处。这一运算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思考:还有哪些可能情形?你能把问题补充完整吗? (2)若两次都是向西走,则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50米处, 写成算式就是: (D20)+(D30)=D50。 (3)若第一次向东走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我们先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写成算式是(+20)+(D30)=D10,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处。 (4)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写成算式是:(D20)+(+30)=( )。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 )方( )米处。 后两种情形中两个加数符号不同(通常可称异号),所得和的符号似乎不能确定,让我们再试几次(下式中的加数不仿仍可看作运动的方向和路程): 很重要! 你能发现和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4)+(D3)=( ); (+3)+(D10)=( ); (D5)+(+7)=( ); (D6)+ 2 = ( )。 再看两种特殊情形: (5)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向东走了30米.写成算式是:(D30)+(+30)=( )。 (6)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没走.写成算式是:(D30)+ 0 =( )。我们不难得出它们的结果。 2.概括: 综合以上情形,我们得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 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注意: 一个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法运算时,必须分别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这与小学阶段学习加法运算不同。 3.例题: 例1:计算: ①(+2)+(D11); ②(+20)+(+12); ③ ; ④(D3.4)+4.3。 解:①解原式=D(11D2)=D9; ②解原式=+(20+12)=+32=32; ③解原式= ; ④解原式= +(4.3D3.4)=0.9。 4.课堂练习: 课本:P37:1,2,3,4。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实例出发,经过比较、归纳,得出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今后我们经常要用类似的思想方法研究其他问题. 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同时注意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 四、课堂作业: 课本:P40、41:1,2。 《有理数的加法(1)》 1.有理数加法法则: …………… 例1.…………… ………………… ………………… ………………… ………………… ………………… ………………… ……………… ………………… ………………… 学生练习:…… ………………… ……………… ………………… ………………… ………………… ………………… ………………… ………………… ………………… ………………… …………………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 如本教学设计适当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相应地适当压缩应用法则的练习。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这种方案减少了应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可能稍差,这是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篇4:花都区云山中学张志斌-教案5-有理数的加法
花都区云山中学张志斌-教案5-有理数的加法(2)
有理数的加法(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41页,2.6有理数的加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理解加法运算率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在算法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 2.计算:(1)6.18 +(C9.18); (2)(+5)+(-12); (3)(D12)+(+5); (4)3.75 + 2.5 +(C2.5); (5) +(C )+(C )+(C )。 说明:通过练习巩固加法法则,暴露计算优化问题,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发现、总结: ①问题: 在小学里,我们曾经学过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两个运算律在有理数加法运算中也是成立的吗? 你能发现什么? ②探索: *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 并比较两个算式的运算结果。 □ + ○ 和○ + □ 。 *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 很重要! ◇内,并比较两个算式的运算结果。 ( □ + ○ )+ ◇ 和□ +( ○ + ◇ )。 ③总结:让学生总结出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 a + b = b + 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即 ( a + b )+ c = a + ( b + c ) 这样,多个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使计算简化。 2.例题: 例1:计算: (1) (+26)+(D18)+5+(D16); (2) 。 解 (1)原式=(26+5)+[(D18)+(D16)] = 31+(D34)= D(34D31)= D 3。 (2) 原式= = = = = = 。 从几个例题中你能发现应用运算律时,通常将哪些加数结合在一起,可以使运算简便吗? 例2:10筐苹果,以每筐 30千克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记录如下:2,D4,2.5,3,D0.5,1.5,3,D1,0,D2.5。求这10 筐苹果的总重量。 解:由题意得:2+(D4)+2.5+3+(D0.5)+1.5+3+(D1)+0+(D2.5) = (2+3+3)+(D4)+[2.5+(D2.5)]+[(D0.5)+(D1)+1.5] =8+(D4)= 4 。 30×10 + 4 = 304 。 答:10筐苹果总重量是304千克。 例3:运用加法运算律计算下列各题: (1)(+66)+(D12)+(+11.3)+(D7.4)+(+8.1)+(D2.5) (2)(+3 )+(D2 )+(D3 )+(D1 )+(+5 )+(+5 ) (3)(+6 )+(+ )+(D6.25)+(+ )+(D )+(D ) 分析:利用运算律将正、负数分别结合,然后相加,可以使运算比较简便;有分数相加时,利用运算律把分母相同的.分数结合起来,将带分数拆开,计算比较简便。一定要注意不要遗漏括号;相加的若干个数中出现了相反数时,先将相反数结合起来抵消掉,或通过拆数、部分结合凑成相反数抵消掉,计算比较简便。 解:(1)原式=(66 + 11.3 + 8.1)+[(D12)+(D7.4)+(D2.5)] = 85.4 +(C21.9) = 63.5 (2)原式=(3+ )+(5+ )+[D(2+ )]+[D(1+ )] +(5+ )+[D(3+ ) =3+5+ + +(C2)+(C1)+(C )+(C )+ 5 +(C3)+ +(C ) =2 (3)原式=(+6 )+(D6.25)+( + )+(D )+(D )= D 例4:10袋小麦称重时以每袋90千克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为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为负数,记录数据如下: +7,+5,C4,+6,+4,+3,C3,C2,+8,+1 请问总计是超过多千克还是不足多少千克?这10袋小麦的总重量是多少? 分析: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讨论研究,列出算式7+5+(C4)+6+4+3+(C3)+(C2)+8+1按应用题格式求解。 3.课堂练习: 课本:P40:1,2。 三、课堂小结: 三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任意改变加数的位置,简化运算。常见技巧有: (1)凑零凑整: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结合先加;和为整数的加数结合先加; (2)同号集中:按加数的正负分成两类分别结合相加,再求和; (3)同分母结合:把分母相同或容易通分的结合起来; (4)带分数拆开:计算含带分数的加法时,可将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拆开,分别结合相加。注意带分数拆开后的两部分要保持原来分数的符号。 四、课堂作业: 课本:P41:3,4,5。 板书设计: 《有理数的加法(2)》 1.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例1.…………… 例2.…………… 例3.…………… ………………… ………………… ………………… ………………… ………………… ………………… ………………… ………………… ……………… ………………… ………………… ………………… 学生练习:…… ………………… ……………… ………………… ………………… ………………… ………………… ………………… ………………… ………………… ………………… ………………… 教学后记: 过去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推理训练是几何教学的目的,代数可以不讲理由。其实,计算本身就是推理。计算法则、运算性质都是进行计算的根据。学生要知道每进行一步运算都要有根有据。这样通过运算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篇5:花都区云山中学张志斌-教案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花都区云山中学张志斌-教案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68页,2.1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进一步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按有理数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 3.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难点:准确地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1)(D2)+(D3); (2)7×(D12); (3);D + ; (4)17D(D32); (5)D252;(6)(D2)3; (7) D23; (8) 021; (9) (D4)2; (10) D32; (11) (D2)4; (12) D100D27; (13) (D1)101; (14) 1D D ; (15) 1 ×(D2 ); (16)D7+3D6; (17) (D3)×(D8)×25。 2.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二、讲授新课: 1.观察: 下面的算式里有哪几种运算? 3+50÷22×( )-1。 这个算式里,含有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多种运算,称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规定如下: ①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②同级运算,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 ③如果有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大括号里的。 注意:①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乘方和开方(今后将会学到)叫做第三级运算。 ②可以应用运算律,适当改变运算顺序,使运算简便。 3.试一试: 指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4.例题: 例1:计算: 解:原式= 。 这里要注意三点: ①小括号先算; ②进行分数的乘除运算,一般要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把除法转化为乘法; ③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这一点十分重要。 例2:计算: 分析:揭示思路:本例按常规运算顺序,应先算小括号里的减法,运算较繁,观察算式中的数字特征,可发现首尾两数互为倒数,根据这一迹像,抓住算式的'结构特点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利用运算定律,适当改变运算顺序,可得如下新颖解法: 解原式= = =8D3=5 由上运算可知,把原算式根据运算法则统一为乘法,又把括号里的数字为一个数,再次运用乘法交换律,利用倒数关系,使问题进一步简化,最后又根据数学特征,运用乘法分配律,顺利达到目的,本例在求解过程中,不断创新,寻求新的解法,这样既把所学知识用活,用巧,又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必须有这种学习精神,才能在素质教育的大道上不断进取! 5.课堂练习: (1)想一想: ①2÷( D2)与2÷ D2有什么不同? ②2÷(2×3)与2÷2×3有什么不同? (2)试一试:计算: 。 (3)计算:①、②、③、④、⑤、⑥。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规律: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按顺序运算;3.若有括号,先小再中最后大,依次计算。 四、课堂作业: 课本:P68:1,2,3。 课本:P70: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 运算顺序:………… 例1.……………… 例2.……………… ………………… ………………… ………………… ………………… ………………… ………………… 学生练习:…… ………………… ……………… ………………… ………………… ………………… ………………… ………………… ………………… ………………… ………………… …………………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加、减、乘、除、乘方的综合应用,既复习旧知识,又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对这一单元的知识一定要学好,用活,切实掌握运算法则、运算律、运算顺序。篇6:花都区云山中学张志斌-教案9-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习题课
花都区云山中学张志斌-教案9-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习题课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习题课 教学目标: 1、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一步提高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能力。 2、通过选择、判断形式对平时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及时纠错,从而提高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正确性。 3、在学生观察、分析、交流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与难点: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步骤,提高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正确性,并且能较灵活的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选择题: 1、化方程 为2(x+1)-24=3(x-2)的形式的'依据是 ( ) (A) 乘法法则 (B)分数基本性质 (C)等式性质 (D)移项 2、下列各数中是方程 的解是 ( ) (A)1 (B)-3 (C)0 (D)3 3、若 ,则10y-2的值为 ( ) (A)14 (B)28 (C)30 (D)32 二、判断题:(如有错误请改正) (1)方程 ,去分母得2x-2-3x=1 ( ) (2)方程 ,去分母得6x-x-1=6 ( ) (3)方程 ,去分母得5x=15-6x+3 ( ) (4)方程13%(x-1)=7%(x+1)+1可以化成 13(x-1)=7(x+1)+1 ( ) 小结:方程去分母时,要注意什么?化去百分数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训练:解下列方程: 1、(注意去分母时每项都要乘以最小公倍数) 2、0.7(3x-3.7)-4=-1.3(3x-3.7) (先可以把(3x-3.7)看成整体) 3、60%(y-1)=0.1+34%(y+1) (注意去百分数时每一项都要扩大100倍) 4、 (注意可以先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与分母化成整数后,再去分母,注重灵活解方程) 5、小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五步骤)采用较合理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四、小结: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根据方程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解方程。你觉得解一元一次方程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哪里? 五、拓展题:解方程: 1、2、解关于x的方程: 六、补充作业:解下列方程: (1)7.9(x+2)-1=-0.1(x+2) (可以把(x+2)看成整体) (2)15-(7-5x)=2x+(5-3x)(去括号的注意点) (3) (去括号的注意点) (4) (去括号、去括号的注意点) (5)85%(2x-3)-55%(5-3x)=60%(5-3x) (先化成整数在解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习题课 教学目标: 1、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一步提高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能力。 2、通过选择、判断形式对平时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及时纠错,从而提高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正确性。 3、在学生观察、分析、交流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与难点: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步骤,提高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正确性,并且能较灵活的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选择题: 1、化方程 为2(x+1)-24=3(x-2)的形式的依据是 ( ) (A) 乘法法则 (B)分数基本性质 (C)等式性质 (D)移项 2、下列各数中是方程 的解是 ( ) (A)1 (B)-3 (C)0 (D)3 3、若 ,则10y-2的值为 ( ) (A)14 (B)28 (C)30 (D)32 二、判断题:(如有错误请改正) (1)方程 ,去分母得2x-2-3x=1 ( ) (2)方程 ,去分母得6x-x-1=6 ( ) (3)方程 ,去分母得5x=15-6x+3 ( ) (4)方程13%(x-1)=7%(x+1)+1可以化成 13(x-1)=7(x+1)+1 ( ) 小结:方程去分母时,要注意什么?化去百分数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训练:解下列方程: 1、(注意去分母时每项都要乘以最小公倍数) 2、0.7(3x-3.7)-4=-1.3(3x-3.7) (先可以把(3x-3.7)看成整体) 3、60%(y-1)=0.1+34%(y+1) (注意去百分数时每一项都要扩大100倍) 4、 (注意可以先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与分母化成整数后,再去分母,注重灵活解方程) 5、小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五步骤)采用较合理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四、小结: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根据方程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解方程。你觉得解一元一次方程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哪里? 五、补充作业:解下列方程: (1)7.9(x+2)-1=-0.1(x+2) (可以把(x+2)看成整体) (2)15-(7-5x)=2x+(5-3x)(去括号的注意点) (3) (去括号的注意点) (4) (去括号、去括号的注意点) (5)85%(2x-3)-55%(5-3x)=60%(5-3x) (先化成整数在解方程)篇7:花都区云山中学张志斌-教案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花都区云山中学张志斌-教案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69页,2.1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进一步熟练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会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运用。 难点:准确地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灵活运用运算律和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叙述有理数的运算顺序。 2.计算: (1) D2.5×(D4.8)×(0.09)÷(D0.27); (2) 2 × ; (3) (D3)×(D5)2; (4)[(D3)×(D5)]2; (5) (D3)2D(D6); (6) (D4×32)D(D4×3)2。 二、讲授新课: 1.例题: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涉及多种运算,确定合理的运算顺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能用简便方法的就用简便方法、能够口算的就口算,下面再看几个例子。 例1:计算:3+50÷22×( )-1 解:原式=3+50÷4×( )-1・・・・・・・・・・・・(先算乘方) = ・・・・・・・・・・・・・・・(化除为乘) = ・・・(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例2:计算: 解原式= = 也可这样来算:解原式= = = 。 例3:计算: 解原式= = = 。 或者用分配律计算。 2.课堂练习: 课本:P70:1,2。 三、课堂小结: 在有理数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方,再算乘除,乘除运算在一起时,统一化成乘法往往可以约分而使运算简化;遇到带分数通分时,可以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和的形式,如D 。 四、课堂作业: 课本:P70: 2,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 例1.………… 例2.……………… 例3.……………… ………………… ………………… ………………… ………………… ………………… ………………… 学生练习:…… ………………… ……………… ………………… ………………… ………………… ………………… ………………… ………………… ………………… ………………… …………………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关键是运算的顺序,运算法则和性质,为此,必须进一步对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和性质的理解与强化,熟练掌握,在此基础上对其运算顺序也应熟知,只要这两个方面学的好,掌握牢在运算过程中,始终遵循四个方面:一是运算法则,二是运算律,三是运算顺序,四是近似计算,为了提高运算适度,要灵活运用运算律,还要能创造条件利用运算律,如拆数,移动小数点等,对于复杂的有理数运算,要善于观察,分析,类比与联想,从中找出规律,再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至此,便可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稳操胜卷。★ 学校爱心活动总结
★ 培训会主持词
★ 后悔的一件事作文
《花都区云山中学张志斌-教案10-试卷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花都区云山中学张志斌-教案10-试卷分析(通用7篇)】相关文章:
后的家乡作文650字2023-07-04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方案2022-09-16
我的表弟五年级作文500字2022-09-19
我的表弟五年级作文550字左右2023-02-18
美容院培训会主持词2022-05-06
我的表弟五年级作文2024-04-29
软岩治理浅析论文2023-03-20
公寓大学生SCL-90测试结果分析2022-08-06
我的表弟小学五年级作文500字2023-07-16
我的表弟两面派五年级作文202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