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初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共10篇)由网友“kiminow”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过的第一学期初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第一学期初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第一学期初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写在答题卡上,。每小题3分,10小题共30分)
1、地球上出现人类,大约在:
A170万年B300万年C70-20万年D18
2、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A古猿种群起了决定的作用B劳动起了决定的作用
C劳动工具起了决定的作用D基因起了决定的作用
3、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山洞里发现的是:()
A北京人B元谋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
4、新石器时代是指:()
A打制石器B青铜器C磨制石器D陶器
5、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A伏羲氏B炎帝神龙氏C皇帝轩辕氏D蚩尤
6、禅让制的意思是:()
A父传子,家天下B公共推举,首领让贤C指尧传舜D指禹传启
7、奴隶社会的标志是:()
A夏朝的`建立B商朝的建立C农耕文化的出现D西周的出现
8、我国最早的文字是指:()
A小篆B隶书C金文D甲骨文
9、春秋五霸依次是:()
A楚庄王、宋襄公、晋文公、齐桓公、秦穆公、B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C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吴王阖闾。
10、三家分晋的意思是:()
A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和人口B指晋国统治了韩、赵、魏三家的土地和人口C指韩、赵、魏瓜分了晋国的土地。
11、小红参加历史学会举办的知识竞赛,其中一个问题是:谁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正确的答案应该是()
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秦穆公
1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
A、桂林之战B、马陵之战C、长平之战D、城濮之战
13、美丽的城市青岛,在春秋时期属于齐国管辖。齐国在齐桓公统治时期国力强盛,主要是因为重用了一位贤相,他就是()
A、管仲B、孙膑C、庞涓D、廉颇
14、春秋史书中有“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的记载。其中“牺”指()
A、牛B、羊C、猪D、水果类
15、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法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A、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奖励耕织C、奖励耕战D、建立县制
16、同学们要听战国编钟演奏美妙的乐曲,应该到()
A、北京历史博物馆B、湖北省博物馆C、上海博物馆D、湖南省博物馆
17、“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哪项水利工程所起的作用()
A、郑国渠B、灵渠C、都江堰D、广通渠
18、在学完“百家争鸣”一课后,A同学感叹道,原来我们的祖先早已知道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了,A同学所指的是下列的()
A、孔子强调的实行仁政B、墨子强调的兼爱非攻
C、孟子强调的要按时令进山伐树D、孙子强调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9、如果有一旅游团想去参观古老的周朝的中心,你应该指点他们去的地点是()
A、北京B、洛阳C、西安D、南京
20、下列战役不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是()
A、城濮之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淝水之战
二、非选题(共60分)
1、识读右图,请回答:(15分)
(1)、右图中的人物是谁?(2分)
(2)、他的主要贡献(事迹)是什么?(4分)
(3)、他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什么?(3分)
(4)、他建立的国家叫什么?有什么意义?(6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有向天子纳贡,随从作战、定期朝见的义务......
请回答:
(1)、两则材料中所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判断这种制度封哪些人为诸侯?(3分)
(3)、西周实行这种制度有何作用?(6分)
3、读图填史(15分)
(1)、上图是什么时期、在什么河流上、由谁负责修筑的什么工程?(6分)
(2)、这项工程由哪几部分组成?(3分)
(3)、说说这项工程的作用?(6分)
4、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良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史治理。
(1)、上述材料内容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什么?(6分)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中的三项内容?(3分)
(3)、此次变法有何重要历史作用?(6分)
篇2:初一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初一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将唯一正确选项写在括号内)
()1.香港歌星刘德华唱的《中国人》有句歌词说:“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可见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你能告诉我,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叫什么吗?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居民
()2.暑假,小明想写一篇关于河姆渡聚落的说明文,请问他应该去哪个省
A.陕西B.北京C.浙江D.云南
()3、3月,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了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专题片看到的生活场景有哪些
①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②北京人从自然界获取火种御寒照明
③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磨制的④山顶洞人会用骨针缝制衣服,已有爱美之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下列现象中,能反映原始农耕时代文化特征的有
①定居生活②建造房屋③饲养家畜④制造陶器⑤使用打制石器⑥用耒耜耕地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⑥
()5、1958年,考古学家在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发掘出船形彩陶壶,说明了当时已经用船作为交通工具,相传造出车船的是
A、黄帝B、炎帝C、蚩尤D、大禹
()6、传说继黄帝之后,先后成为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的是
A、尧、舜、禹B、舜、尧、禹C、禹、尧、舜D、尧、禹、舜
()7.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主要原因是
A.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B.华人是从中国大陆出去的
C.中华民族是炎黄两部结成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D.黄帝蚩尤战胜了炎帝
()8.我国远古时期的历史,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流传了许多的神话和传说:如女娲炼石补天。其中有一个叫神农氏,相传他教人民种庄稼和发明了医药,你还记得他的另外一个称呼吗?
A.炎帝B.黄帝C.大禹D.蚩尤
()9、《礼记》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任德”的社会局面,最早出现在
A、山顶洞人时期B、半坡聚落时期C、尧舜禹时期D、黄帝和炎帝时期
()10、5月17日,百载难逢的奥运圣火,走进了千年古城绍兴,并以大禹陵为起点,经历了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旅。大禹
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B、自称为“始皇帝”,建立皇帝制度
C、是华夏族的人文始祖D、是治水英雄,最早实行禅让制
为了帮大家提高学习成绩,初中频道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初一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希望大家可以用心去看,去学习。
一、选择题:
1、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这样,中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A、10万年B、20万年C、100万年D、120万年
2、是世界生物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也是该作品作者达尔文逝世200周年。他在书中提出人类史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在人类漫长的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语言B、直立行走C、劳动D、自然环境
3、下列有关我国境内远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元谋人是目前已确定的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B、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C、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D、远古人类都过着氏族生活
4、学习了《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后,同学们对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探究,你认为结论正确的的是哪一项()
A、为了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成果B、智力低下
C、喜欢过群居生活D、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陋,只靠个人力量难以生存
5、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A、学会制作工具B、住在山洞里C、懂得用火驱赶野兽D、过着群居生活
6、203月,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了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专题片看到的生活场景有哪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①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②北京人从自然界获取火种御寒照明
③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磨制的④山顶洞人会用骨针缝制衣服,已有爱美之心
7、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④
①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会制作陶器
8、下列关于氏族聚落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已经懂得了饲养家禽家畜B、开始从穴居走向定居生活
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D、半坡居民能建造干栏式房屋
9、北京奥运会的场馆鸟巢、水立方等设计精巧,已经成为建筑史上的杰作。而大约7000年前的我国原始人类建造的房屋也令人惊叹,看右上图房屋结构,结合地理环境因素,说出它是哪一远古居民的房子()
A、半坡原始居民B、山顶洞人C、北京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10、考古学家在半坡遗址发掘出船形彩陶壶。下列表述中与此无关的.是
A、当时的制陶技术已十分高超B、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造船技术
C、船已经作为了交通工具D、当时已出现了文字萌芽
11、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C、住干栏式房屋D、住半地穴式房屋
12、下列现象中,能反映原始农耕时代文化特征的有()
①定居生活②建造房屋③饲养家畜④制造陶器⑤使用打制石器⑥用耒耜耕地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⑥
13、某电视台要拍摄右图中人物历史纪录片,如果由你来担任策划,下列情节你最可能保留的是()
A、他后来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B、它在涿鹿之战中被蚩尤打败
C、他去世后将王位禅让给大禹D、他领导的部落生活在长江下游一带
14、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而展开大战,地点在()
A、涿鹿B、阪泉之野C、牧野D、安阳
15、1958年,考古学家在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发掘出船形彩陶壶,说明了当时已经用船作为交通工具,相传造出车船的是()
A、黄帝B、炎帝C、蚩尤D、大禹
()11、《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的第一目的标题是“家天下”的夏朝,这里的“家天下”与下列哪个制度有关
A、世袭制B、禅让制C、土地私有制D、分封制
()12.从夏商末代国君亡国的教训说明国君应该
A、加强国防,充实武备 B、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C、重视教育,推行改革 D、施行仁政,勤政爱民
()13、“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著名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同志当年写下的诗句,该句中的“安阳”附近过去曾经是哪个朝代的都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14、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包括①“授民授疆土”②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③诸侯王的位置由民主选举产生④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5、西周时期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手段和措施包括
①实行分封制②实行等级制③建立强大的军队④制定严酷的刑法⑤制定礼仪规范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16.有关夏商西周时期“平民”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平民阶层隶属于贵族B.平民是农业和手工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
C.平民拥有独立的生产工具D.平民无人身自由,常被王和贵族用于赏赐和买卖
()17、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纷争。今天的北京市所在地隶属于战国七雄中的
A、齐B、赵C、燕D、秦
()18、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
①书读得好的人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③仗打得好的人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19、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排演的大型话剧《商鞅》,在经过最近半年来的精心打磨后,再次亮相。小明陪伴妈妈观看此剧时给妈妈介绍了许多有关商鞅的事情,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家中最著名的就是商鞅B、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C、商鞅的变法措施得到秦穆公的支持D、商鞅虽然被车裂而死,但他的变法措施却继续推行
()20、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罚镇压反抗的代表人物是
A、孙武B、孙膑C、墨子D、韩非子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射死在楚王的尸体前;商鞅在秦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五马分尸而死。
请回答:(1)商鞅的观点属于哪家的学说?(2分)
(2)变法中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什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机构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什么?
(3)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22.(1)右图反映的是西周的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此制度的目的?(2分)
(2)在这些阶层中,哪些是属于统治阶级?
哪些是属于被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1分)
被统治阶级:(1分)
附加题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有人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材料二:传说舜年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材料三:据传说,舜在协助尧时,就把曾向尧推荐共工为后继人的人连同共工一起,加上“凶族”的罪名流放了,并起用“尧未能举”的“八元”“八恺”,以调整人事。
材料四:又传说,舜把尧囚禁起来,(尧之子)丹朱也被排挤在外,父子不能相见。回答:
(1)从材料一、材料二可看到这种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是什么?
(2)材料三、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24.成语是我国语言中带有独特魅力的词汇。许多成语包含着历史故事。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将下列成语故事与相关的历史典故搭配起来(将相对应的字母写入括号中)
()开天辟地A原始社会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约法三章B大禹治水时的故事
()烽火戏诸侯C古代关于盘古创立世界的神话
()阵前倒戈D汉王刘邦为了取得民心实行的政策
()三过家门而不入E纣王发明的一种残酷刑罚
()卧薪尝胆F只会夸谈理论、上了战场却大败的赵括
()采集狩猎G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磨练自己的方法
()炮烙之刑H体现周幽王的昏庸
()纸上谈兵I牧野之战
现在是不是感觉初中频道为大家准备的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很关键呢?欢迎大家阅读与选择!
学期时间已经过去很长的时间,大家都在忙着学习什么呢?初中频道特整理了秋季学期初一历史期中考试卷,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河南省郑州市邙山,矗立着一座女神雕像,它是中国大河上惟一的一座纪念河流功勋的雕像。雕像线条优美、栩栩如生,雕塑的是一位慈祥的母亲用乳汁哺育着怀中的婴儿。你觉得这座雕像中的母亲代表的是()
A.长江B.珠江C.黄河D.淮河
2.母亲怀中的婴儿代表的是()
A.汉族人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D.中华民族
3.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生活在()
A.珠江流域B.长江流域C.黄河流域D.渭河流域
4.证明北京人是已经是人的主要根据和理由是()
A.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B.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照明、防寒
C.能够用手制造、使用工具D.在体质特征上,手足已向人靠近
5.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远古人类最需要的是()
A.住在山洞里B.学会制造工具C.懂得用火D.过群居生活
6.右图是什么人头部复原像()
A.元谋人B.北京人
C.山顶洞人D.半坡人
7.下列远古居民生活的先后顺序是()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元谋人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
8.我国原始农耕的出现与传说中的哪位人物有关()
A.女娲B.伏羲氏C.神农氏D.黄帝
9.“民以食为天。”我们的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A水稻和玉米B.水稻和小麦C.粟和小麦D.粟和水稻
10.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是因为()
A.在这里发现了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
B.在这里发现了人类最早使用的石器
C.这一遗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境内
D.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曾在这里生活
篇3:初一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的总结
初一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的总结
选择题:
1、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这样,中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A、10万年B、20万年C、100万年D、120万年
2、20是世界生物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也是该作品作者达尔文逝世200周年。他在书中提出人类史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在人类漫长的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语言B、直立行走C、劳动D、自然环境
3、下列有关我国境内远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元谋人是目前已确定的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B、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C、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D、远古人类都过着氏族生活
4、学习了《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后,同学们对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探究,你认为结论正确的的是哪一项()
A、为了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成果B、智力低下
C、喜欢过群居生活D、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陋,只靠个人力量难以生存
5、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A、学会制作工具B、住在山洞里C、懂得用火驱赶野兽D、过着群居生活
6、年3月,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了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专题片看到的生活场景有哪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①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②北京人从自然界获取火种御寒照明
③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磨制的④山顶洞人会用骨针缝制衣服,已有爱美之心
7、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④
①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会制作陶器
8、下列关于氏族聚落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已经懂得了饲养家禽家畜B、开始从穴居走向定居生活
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D、半坡居民能建造干栏式房屋
9、北京奥运会的场馆鸟巢、水立方等设计精巧,已经成为建筑史上的杰作。而大约70前的我国原始人类建造的房屋也令人惊叹,看右上图房屋结构,结合地理环境因素,说出它是哪一远古居民的房子()
A、半坡原始居民B、山顶洞人C、北京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10、考古学家在半坡遗址发掘出船形彩陶壶。下列表述中与此无关的是
A、当时的制陶技术已十分高超B、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造船技术
C、船已经作为了交通工具D、当时已出现了文字萌芽
11、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C、住干栏式房屋D、住半地穴式房屋
12、下列现象中,能反映原始农耕时代文化特征的有()
①定居生活②建造房屋③饲养家畜④制造陶器⑤使用打制石器⑥用耒耜耕地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⑥
13、某电视台要拍摄右图中人物历史纪录片,如果由你来担任策划,下列情节你最可能保留的是()
A、他后来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B、它在涿鹿之战中被蚩尤打败
C、他去世后将王位禅让给大禹D、他领导的部落生活在长江下游一带
14、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而展开大战,地点在()
A、涿鹿B、阪泉之野C、牧野D、安阳
15、1958年,考古学家在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发掘出船形彩陶壶,说明了当时已经用船作为交通工具,相传造出车船的是()
A、黄帝B、炎帝C、蚩尤D、大禹
篇4:初一上学期英语期中试卷
Ⅰ单项选择(15)
( )1. I have ______.old shirt and______ new sweater.
A. a, an B. an, a C. an, an D. a, a
( )2. This is Li Qiang. ______ is a new student here. . ______ father is a teacher.
A. She; He B. He; His C. She; His D. His; He
( )3. I would like some _____ , please.
A. sandwich an d milk B. sandwich and milks
C. sandwiches and milk D. sandwiches an d milks
( )4. How is Jim?
_______
A. I am fin e B. She is fine C. He’s fine D. It’s fine
( )5. Mum, I need a new pen. Can you buy a new _______for me?
A. it B. one C. they D. ones
( )6____shoes are those?
They are Lucy’s.
A. whose B.who C.what D.which
( )7. May I borrow your ruler, Linda?
_______. It isn’t here now.
A.I’m sorr y B.Sure
C.That’s OK D.Here you are
( )8. How many _____ shorts do you have?
A.pair B. a pair
C.pairs D.pairs of
( )9. Is this your scarf?
_______.
A Yes, it is. B Yes, this is C No, it is D No, this isn’t
( )10. I like the supermarket. Everything ____very good there.
A. are B. do C. is D. am
( )11. I don’t have _____ brothers or sisters.
A. some B. any C. no D. much
( 12. Li Ming, _____ your _____, please.
A. stands on , feet B. stand on, feet C. stands on, foots D. stand on , foot.
( )13. Are you OK ?
No. I ______.
A. have headache B. am a headache C. have a headache D. do headache
( )14. Would you like some more ?
______.I am full(饱的).
A. Yes, please B. No, thanks C. I’d love to D. No, I wouldn’t
( )15.―Kim,I like your new pen.
―______.
A.OK B. Thanks
C. Sure D. You’re welcome
II. 完型填空(10)
I’m Jenny. I __1__ from Canada. Now I live in Shanghai, China. I __2__ up at 6:30. Then I __3__ breakfast. I like cereal with milk and sugar ___4___ it. I __5__some bread. __6__ friend Li Ming __7__ noodles, eggs and vegetables __8__ breakfast. I walk to school, and I have four classes __9___ the morning. At 12:00, I have hamburgers and juice for lunch. Li Ming eats noodles and eggs. I have three classes in the afternoon. I play games after school. In the evening, I h ave chicken , fish ___10___ rice for supper. Li Ming has dumplings. I go to bed at 9:30.
1. A. am B. is C. are D. be
2. A. put B.eat C.get D.stand
3. A. has B.have C.want D.like
4. A. with B.or C. in D.up
5. A. get B. stand C.put D.eat
6. A. My B. He C. I D. She
7. A. like B. likes C.like to D.likes to
8. A.up B. in C.on D.for
9. A. on B.in C.up D. for
10. A. and B. or C.but D.too
III阅读理解 (15)
My nam e is Ben. In my family, I have two brothers, Jim and Tony. For breakfast, we all like eggs. Jim and I like bananas, but Tony doesn’t. I don’t like noodles for breakfast. But Jim and Tony do. I like ice cream after dinner . We all like salad and chicken for dinner. Jim likes salad with vegetables. Tony likes all kinds of salad.
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T)误(F)。
( )1.I don’t like eggs for breakfast.
( )2.Tony and I lik e bananas for breakfas t.
( )3.We all like salad and chicken for dinner.
( )4. Tony only likes salad with v egetables.
( )5. I like ice cream after breakfast.
B
Sandy and Tom are friends. They are Canadians, but they d on’t live in Canada.They live in China now. They are in the same school. Where are they now?They are in the library. There are ma ny books in the library. They borrow books from it. Sandy borrows two books and Tom borrows three . It’s six in the afternoon. Tom closes the windows. Sandy closes the door. “Thank you, Sandy. Thank you, Tom,’’ says the teacher. Sandy and Tom say, “You’re welcome.’’
( )6. Where do Sandy and Tom live now?
A. In Canada.
B. In China.
C. In America.
( )7. They are in the _____ now.
A.classroom B.library C.home
( )8. They borrow _____ books together(总共)from the library. A. two B. three C. five
( )9.Tom helps the teacher _____.
A. close the door
B.close the windows
C.close the door and windows
( ) 10.Who says “ Than k you” to Sandy?
A. His teacher. B.Tom. C. His friend.
C.任务型阅读
Hello! I’m Peter. I’m f rom America . Now I am in China with my parents. I like China. And I like Chinese food, too. I have breakfast at home. I eat an egg and some milk for it. I don’t like porridge. I have no time to go home for lunch, so I have it at school. The lunch in our school is good. I can have lots of different food. I eat rice, meat and vegetables.
Sometimes I have noodles and dumplings. I have supper at home. On Sundays, I often go out to eat with my friends. We have fish, meat, vegetables and fruit.
根据短文内容,完成句子。
11. Peter is from________
12. He ____ China and Chinese food
13. He has an______ and some _____ for breakfast.
14. He has ____ and ___ at home sometimes.
15. He often goes out to eat with his _____ on Sundays
IV.句型转换(10)
1.Her name is Jenny.(对画线部分提问)
______ _______ name?
2. I have six glasses of milk. (对画线部分提问)
篇5:第一学期高三期中历史试卷题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参考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其中1-32题每小题1分,33-40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 )
A. 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
B. 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
C. 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
D. 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
2.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材料可用来研究( )
A. 清朝的天朝上国思想 B.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 D. 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国入超
3.18,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
A. 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B. 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C. 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D. 反映了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4.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
A. 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海军建设 B. 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动埋下伏笔
C. 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D. 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
5. 19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就连精英、乡绅也不明白,他们都让票。但是那些留学的、跟革命党沾边的人都投了,所以第一届选举国民党大胜,获得参众两院多数席位。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中国数千年旧传统并未发生改变 B.薄弱的经济带来脆弱的民主政治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无法推行 D.西方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6.1935年6月,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在其《中国未来的局势》中认为,“他知道自己会吃败仗,而失败就意味着后方会爆发叛乱。因此他情愿坐视不动,控制住他能够控制的一切,指望外国的影响帮助他保住外商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可见,史迪威认为国民政府( )
A.开展了全国抗战的准备工作 B.借助大国外交以谋求局势缓和
C.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D.以对日退让换取领土主权完整
7.“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C.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D.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8.中华民族机器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 )
A. 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 B. 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C. 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D. 折射出中华民族工业特殊性
9.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與论的广泛支持。这—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 政府枳极推行重商政策 B. 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
C.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 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10.18,在清政府拒绝其租借浙江三门湾的要求后,意大利向清政府下达最后通牒并派遣军舰来华威胁。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最后意大利宣布放弃对中国沿海的任何要求。这反映了当时( )
A.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 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 政治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D. 战争失利并未中断近代化进程
11.据统计,1858—19,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企业有953家;而1900—1911年就有650家,占到2/3强。就企业的经营性质而言,与官办、官商合办和中外合办比较,民间商办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创办资本上,都占有绝对优势。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是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和经济侵略的结果
B. 是戊戌变法等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推动的结果
C. 是官方经济政策和民间实业救国梦共同推动的结果
D. 改变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极端不合理的状况
12.清末官商合办的电报局,发起时多赖商人踊跃入股。19,政府将其收归官办时,以商人收利已久、应减价报效为由,将股票收购价格从商人提出的每股290元,酌定为150元。据此可推断( )
A. 清末新政成为洋务运动的翻版 B. 产权意识的滞后制约新政成效
C. 发展官营企业成为各界的共识 D. 政府厉行抑商的政策一以贯之
13.传统的经世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变化,“经世思想不仅包涵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的振兴实学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关注夷情的新视角。”据此,以下思想可以归入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想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C.“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4.晚清时期,黄遵宪的诗不仅广泛展现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曾朴的《孽海花》大胆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章炳麟昀《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倡言民族、民主革命。这反映了( )
A.民国政府推行言论自由政策 B.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近代国人民主意识日益提升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
15.日本为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的国家,是中国的头号敌人,但在日俄战争(1904—19)期间,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就是中国朝野几乎一致希望日本获胜,东三省和直隶当局都有援助日本的行动。这一奇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午战争促进民族觉醒 B.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
C.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 D.列强侵略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16.1913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几年后,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1922年,钱玄同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钱玄同的思想演变表明( )
A.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B.近代中国应以儒学复兴推动救亡
C.近代中国对儒学的认识不断深入 D.近代中国探索救亡道路艰难曲折
17.首相出现以后,英国并没有随即出现关于首相的明文法律规定,在很长时间里,首相制度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下运作,往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 )
A.严重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 B.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了可能
C.为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 D.反映出议会已经丧失了立法权
18.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单、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它一无序言,二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法国政治环境的特殊性 B.法国人高效务实的风格
C.民众毫无任何民主权利 D.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
19.美国联邦政府没有设立国立大学,美国的大学分为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公立大学主要为州立),在最高水平的大学中,私立大学占主要位置。这一局面反映了( )
A.人民主权原则 B.联邦制的原则 C.三权分立原则 D.自由平等原则
20.从17世纪起,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北美殖民地的英国移民中,大量移民是因圈地运动而丧失了土地无以为生的农民及因生活困苦而寻找出路的手工业者。由此可知,殖民地移民( )
A. 满足了美洲殖民地对劳动力的需求 B. 导致了英国本土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 是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 D. 减少了英国社会秩序不安定的因素
21. 下面为1750-1850年英国被调查的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大型工业企业前所属的社会阶层分布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工业化带来了英国社会阶层的流动 B. 社会阶层的向下流动是工业化社会的一般趋势
C. 英国代议制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实质性变化 D. 中等阶级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主力
22.19世纪70年代,德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群体,其中之一是所谓的“浮游”群体,他们为谋生而奔波于各工矿城市之间。当时“浮游”群体的出现( )
A.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 B.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C.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 D.导致了农业生产衰落
23.读下表,1870-1890年间美国部分州的农村人口变化,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
州名 宾夕法尼亚 新泽西 纽约 康涅狄格 佛蒙特
减少量 40% 25% 83% 60% 75%
A.农村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 B.农村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
C.工业化发展的程度不均衡 D.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恶化
24.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这反映了当时( )
A.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 B.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扩展
C.民族国家兴起并强调民族语言 D.技术进步对人文主义起促进作用
25.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在画布上画上了新近引起欧洲人注目的各种东西,如丝制外套、陶瓷器皿……异域的动物等。王公和富庶的庇护人委托制作了数以百计的这类绘画,使他们的皇宫、住所和商业场所呈现出世界性的风貌。由此可见( )
A. 对现实生活的追求扩大了世界视野 B. 古希腊罗马文化在欧洲复兴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彻底否定了神对世界的主宰
26.据资料统计: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新教徒占70%,他们认为通过认识自然,人们能够认识上帝,发展科技是对人类有益的工作,能够荣耀上帝、有益于人类。这表明( )
A.信仰宗教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B.新教一度成为科研活动的精神动力
C.新教是科学家们的思想源泉 D.新教思想与现代科学精神完全一致
27.20世纪美国好莱坞电影开始在全球攻城略地。上映的《头号玩家》除了将VR所能构建的虚拟世界极致呈现的大制作外,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更是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精髓。据此可知好莱坞电影( )
A. 科技主导电影事业发展走向 B. 有助于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C. 运用科技手段渗透美国精神 D. 推动世界价值观的融合统一
28.在巴黎和会上,英美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原因是( )
A、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 B、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C、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 D、英日同盟已经宣告失败
29.下表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19欧美主要国家平均关税率
•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30.剑桥大学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中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罗斯福新政( )
A.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 B.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C.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 D.使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31.肯尼迪曾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此言论可谓道出了“自由社会”的某些国家( )
A.实行失业保险的时代背景 B.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
C.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 D.推行“以工代赈”的直接目的
32.阅读《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表》,表中出现的变化和影响,主要是( )
国别 农业 制造业 第三产业
联邦德国 3% 48% 49%
美国 2% 36% 62%
A.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B.普遍实行国家福利政策,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C.“新经济”的出现,使社会经济持续增长
D.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33.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分别是( )
A.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 《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 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34.如下图,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于图中阴影部分的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
A. 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 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 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 都反映了西方思想的中国化
35.1862年,曾国藩提出了“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的观点。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张之洞又强调“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这体现了当时( )
A. 政府立国政策的转变 B.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商本思想的逐渐形成 D.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
36.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由当时的七七出版社印行,为其第一个版本,第二年10月,再版。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对《讲话》第二个版本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共修改了670余处。其中修订的不适应时代的提法可能是( )
A.“内战时期”改为“十年内战时期”
B.“红军战争”改为“革命战争”
C.“抗战以后”改为“抗日战争爆发以后”
D.“虽然出不出好东西”改为“虽然拿不出好东西”
37.“二战”后,股份公司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的主要形式,美国一般民众也拥有股票,这一现象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日本出现了企业之间相互持股的现象,称为“法人资本主义”。这些变化( )
A. 事实上改变了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B. 形成了国家、民众、企业互制关系
C. 扩大了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的权力 D. 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38.在1870年到1913年间,英国海外投资年均回报率为5.72%,国内投资年均回报率为4.60%。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投资回报率要比英国国内高出50%,在加拿大和美国投资的回报率则要高出60%。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英国( )
A.率先开始了大规模资本输出 B.资本输出以欧美为主要场所
C.工业制造业的步伐相对放缓 D.丧失了世界市场的垄断地位
39.16世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
A.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40.下表整理自《试析十月革命胜利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文,反映的是俄、德、美三国在一千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中,工人占国家全部工厂工人数的比重情况。材料意在说明十月革命时( )
国家 俄国 德国 美国
年份 1902 1907 1909
比重 47.8% 15% 17%
A.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 B.国际工人阶级走向联合
C.俄国无产阶级战斗力更易发挥 D.国际工人援助了十月革命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52分)
40.(25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9年明治政府向美国、荷兰等国提出了修约要求,但遭到拒绝。1880年井上馨出任外务卿后,把修约的重点放在治外法权权上,关税仅是修改现行税率。井上因过度对外妥协,遭到民权人士的反对而下台。1888年新任外相大隈重信则采取较强硬的外交策略,以美、德、俄作为修约谈判的突破口,提出在与美、俄等国签订新约的5年后,废除领事裁判权,得到美德俄国的同意。19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英国对日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1894年7月日本同英国签订了《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领事裁判权,并部分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此后,其他列强先后同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条约。19日本向各国发出修约通知,1911年美国带头与日本签订新条约,随后有关国家也纷纷与日本签订条约,表示放弃关税协定权。至此,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任务宣告完成。
——摘编自牛淑萍《近代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述论》等
材料二 清政府在要求修约收回权益方面也做了一些事情,但进展甚微。198月,北京政府对德奥宣战,并宣布中国与德奥两国订立的所有旧条约一律废止。19,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要求。1925年五卅反帝运动发生后,北京政府发起“修约”运动,向各国驻华公使团提交了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的照会。1927年1月,武汉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实现了关税自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式对德、意、日宣战,同时宣布废止中德、中意、中日间所有旧条约。1943年,中国同英、美等签订了《关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之后陆续与其他在华享有各种特权的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至此,一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国家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皆告废止。
——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日两国在修约历程中的相似之处。(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日本相比,中国的修约历程有何特点?分析两者不同的原因。(12分)
(3)纵观中日两国修约过程,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启示?(4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忠实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一部描绘中国近代农村社会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白鹿原是陕西滋水县的一个小山村,白鹿两姓的白嘉轩、鹿子霖为族长之位长期争斗不已。“皇帝失了龙庭”后,县城警察四处剪人辫子,张榜公示禁止缠足,白鹿原陷入恐慌。十多年后,蒋介石的北伐波及滋水,白鹿两姓许多后生加入国共两党。长工黑娃带头成立了“白鹿原农民协会”,批斗两大地主白嘉轩、鹿子霖。很快,南方传来消息,蒋介石铡了许多共产党,黑娃逃匿山中。鹿子霖之子兆鹏辗转到了陕北根据地,并在中条山抗战中因功提拔为八路军团长。1948年5月,鹿兆鹏回到滋水县策动起义成功,滋水县解放。
结合晚清民国历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史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43.(15分)[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圆柱形红色礼拜帽是神圣的宗教和帝国的象征。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凯末尔担任总统,选择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现代化道路,推行改革,但遇到巨大阻力。1925年凯末尔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改戴欧式。但这一禁令受到广泛抵制,随后政府规定戴土耳其礼拜帽有罪。此举引 起强烈不满,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公开抗议和骚乱,但均被凯末尔镇压,有些人被处以绞刑。经过凯末尔政府一段时期的强力推行,终于有不少人开始戴欧式礼帽, 从而告别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
——摘编自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5分)
(2)试分析比较凯末尔政府禁戴礼拜帽与辛亥革命后中国剪辫运动的异同。(1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5.CCABB 6-10.BDDDD 11-15.CBDDB 16-20.DBABD
21-25.ACCDA 26-30.BCAAB 31-35.BDADC 36-40.CDCBC
二、非选择题
41.(25分)
(1)相似:长期性(几代人和数届政府不断努力的结果);民众和政府相辅相成;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和列强之间矛盾;经历了从集体谈判到国别交涉的过程。(9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2)特点:起步较晚;过程漫长;阶段性明显(从修约到废约)。(6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原因:修约的前提不同(近代中国长期未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不平等条约体制不同(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更强);国力的差别(中国长期贫弱);国际形势的不同(中国是列强争夺的重点)。(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发展是硬道理,实力是对外交涉的基础;重视外交政策和策略,争取最大的外交成果;充分掌握和运用国际法理论, 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2.示例
情节:滋水县警察在“皇帝失了龙庭”后,四处剪辫,张榜禁止缠足。(2分)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辛亥革命后移风易俗现象。(2分)
概述和评价: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等。(4分)移风易俗,冲击了封建观念,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妇女解放;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4分)
43.(8分)答案要点:
(1)服饰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有助于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带动服饰变化(5分)
(2)同:发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辫子和礼拜帽都被视为旧时代的象征;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意在加速社会变革。(6分)
异:前者侧重于改变传统习俗以利于学习西方;后者主要针对国内民族压迫(4分)。
高三历史答卷
一、选择题:1-5.CCABB 6-10.BDDDD 11-15.CBDDB 16-20.DBABD
21-25.ACCDA 26-30.BCAAB 31-35.BDADC 36-40.BDCBC
二、非选择题
41.(25分)(1)相似:长期性(几代人和数届政府不断努力的结果);民众和政府相辅相成;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和列强之间矛盾;经历了从集体谈判到国别交涉的过程。(9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2)特点:起步较晚;过程漫长;阶段性明显(从修约到废约)。(6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原因:修约的前提不同(近代中国长期未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不平等条约体制不同(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更强);国力的差别(中国长期贫弱);国际形势的不同(中国是列强争夺的重点)。(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发展是硬道理,实力是对外交涉的基础;重视外交政策和策略,争取最大的外交成果;充分掌握和运用国际法理论, 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2.示例
情节:滋水县警察在“皇帝失了龙庭”后,四处剪辫,张榜禁止缠足。(2分)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辛亥革命后移风易俗现象。(2分)
概述和评价: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等。(4分)移风易俗,冲击了封建观念,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妇女解放;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4分)
43.(8分)答案要点:
(1)服饰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有助于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带动服饰变化(5分)
(2)同:发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辫子和礼拜帽都被视为旧时代的象征;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意在加速社会变革。(6分)
异:前者侧重于改变传统习俗以利于学习西方;后者主要针对国内民族压迫(4分)。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建国之初,伯禽至封国鲁,变其俗,革其礼,坚持以周礼治国,逐渐使鲁国“奄有龟(山)蒙(山),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成为周王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这表明分封制的实行
A.扩大了西周影响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导致了诸侯争霸 D.完善了礼乐制度
2.下图表是汉代铁犁铧文物的分布状况表。它反映了汉代
A.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B.小农经济已遍及全国
C.先进生产方式不断拓展 D.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3.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扩大了封建官吏选拔的渠道
C.推动了学术思想的平等竞争 D.标志汉代教育系统正式建立
4.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据此可知,科举制
A.解决了考试弊端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实现了公平公正 D.促进了诗歌繁荣
5.“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 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
C.古今城市功能不同 D.城市的繁荣程度不同
6.与汉朝的州牧、县令大不相同,宋朝州县长官叫“知州”、“知县”,全称“权知某军州(县)事”,“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县)” 指民政。宋代“知州”、“知县”的设立表明
A.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 B.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 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
7.《明史•刘健传》中记载到: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材料体现了
A.内阁拥有决策大权 B.孝宗皇帝疏于政事
C.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D.内阁首辅行使相权
8.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据此可知
A.倭寇行为具有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D.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由海盗组成的
9.有学者认为“福州通商意在武夷山茶”,但开埠近9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导致福州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政局的变动 B.机器制茶业兴起
C.海关关税的降低 D.国际茶市的扩大
10.洋务派创办的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略已扩充,制造制铁机、制铜机、火药炮弹、铳炮、钢铁诸器,并铸造银货,其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这表明甲午战争后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洋务企业尚未完全破产
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D.洋务运动已经彻底失败
11.1888年,一位在宁波的传教士记述道:洋布“价格低廉,所以一年一年地流行起来,运入内地去的,也能迅速卖出。”当时在九江的西方人也叙述道:“洋布由于价钱便宜,似乎该地正在替代土布……近五年数字也在稳步增加,差不多比1884年涨了一倍。”据此可知
A.我国一些地区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B.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已经全面破产
C.中国土布质量差无法与洋布竞争 D.我国沿海地区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12.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A.符合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B.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C.主要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D.表明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13.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至19清末新政前,新式教育机构在全国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北京、南京、武昌、福州、台北各2所,旅顺、烟台、珲春、乌鲁木齐各1所。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危机刺激国人了解西方 B.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C.洋务运动人才培养需求突出 D.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14.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王宠惠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这反映了
A.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B.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的矛盾
C.袁世凯与孙中山的矛盾 D.民主宪政与专制统治的矛盾
15.清末革命派传播描述清初满族军队暴行的图书,比如《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这些书内容的真实性备受质疑,但是耸人听闻的故事激发了大量群众的反满情绪。这说明
A.革命目标高于历史真相 B.政治宣传歪曲历史研究
C.辛亥革命缺乏历史依据 D.历史书写影响政权稳定
16.打倒孔家店,不仅冲击着维系传统小农社会的精神支柱,而且冲击了传统的是非标准和价值标准。这种冲击在当时就引起顽强的抵抗,一些名流学者以传承传统文化为理由尊孔。这实质上反映出
A.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混乱 B.新文化运动的激进色彩
C.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 D.东西方文明理念的冲突
17.雅典的城市布局中,市政广场、议事大厅、神庙、歌剧院、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是最为显著的建筑物;集体性活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这些现象都是雅典
A.社会稳定的反映 B.文化繁荣的表现
C.自然环境的折射 D.政治制度的产物
18.罗马法规定:人生而平等,法律是人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那些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表明罗马法
A.保障了每个公民的权利 B.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C.关注人的道德以及价值 D.具有协调社会关系功能
19.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批判了教会的虚伪腐败,但他们还是十分宗教化的,并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这说明文艺复兴
A.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 B.受到了教会的压迫
C.并未认识到人的重要性 D.推动了神学的发展
20.有学者研究发现,宗教改革时期,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定缔结婚约的规则,给有效婚姻的缔结附加了一些条件,其中“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成为欧洲社会各界普遍提出的一个要求。这表明宗教改革时期
A.阶级对立十分严重 B.家长权威得到充分尊重
C.新旧教会逐渐合流 D.人文主义受到沉重打击
21.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不但创作出诸如现实小说、哲理戏剧和讽刺诗歌等文艺作品,而且还印刷了大量的报刊、小册子等印刷品,让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这说明启蒙运动
A.起源于普通民众的意愿 B.是一场纯粹的文艺运动
C.认识到普通民众的力量 D.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22.据统计,1500—1650年的150年间,仅西班牙就在美洲搜刮了1.6万吨白银和180吨黄金。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
A.促进了西欧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B.表明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
C.增强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
D.导致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了摧残
23.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到:“美国不仅是一个共和国,而且是一个联邦。但是在美国,国家权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作者意在说明
A.美国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B.美国政治制度存在巨大缺陷
C.美国与欧洲君主国家都有专制 D.美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24.下表为16—18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授席位的情况:
时间 大学 增设的教授席位
1546年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
1619年 牛津大学 萨维里几何学教席
16 牛津大学 色德来自然哲学教席、萨维里天文学教席
1663年 剑桥大学 卢卡西数学教席
1669年 牛律大学 植物学教授席位
17 剑桥大学 化学教授席位
1704年 剑桥大学 天文学教授席位
材料反映了
A.自然科学取得绝对优势 B.神学课程已被大学摒弃
C.人文社会科学逐渐没落 D.科学发展影响大学教育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第25-27题为必做题,第28、29题为选做题。其中,第25题13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5分。
25.(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秦并六国,分建四十二郡,造成此下二千年中国疆域之大轮廊。二、为中华民族之抟成。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封建制破弃,郡县制成立,平民、贵族两阶级对立之消融。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在《国史大纲》
材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统一对“中华民族”形成所起的作用。(6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元朝行省制的“优”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7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开埠通商,是政府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应对。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振兴实业和创办新式学堂等,促进各地城镇手工业、工场和新式教育的发展,城市主要功能开始嬗变。政府推行地方自治和设立城市管理机构等,从制度上规范了城市的发展。通商口岸与国际市场接轨后,进出口贸易迅速增加,大量商人聚集口岸城市,城市的集散功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近代工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沿海沿江城市兴起,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它改变了城市经济的结构,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职能。市场与城市的互动,促使经济重心和布局的调整,也促使市场网络和城市体系的重构。聚集在城市的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会馆、同乡会和慈善组织等传统社团逐渐转换角色,更多地介入公共领域。由知识分子、实业家、商人等组织的新式社团,在一定范围内行使着公共职能,社会力量开始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推动力。
——摘编自张利民《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动力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背景。(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据此谈谈你对城市化发展的看法。(6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500—1840年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节选)
世界 中国
●16世纪,新航路开辟。
●16,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
●16,巴黎出版《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该书是法国耶酥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法国要人的通信汇编,对康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
●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实现机器生产,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 ●1593年,番薯由吕宋(今菲律宾)引入中国。
●1602年,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1637年,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法国另一传教士白晋同在宫廷供职。
●1663年,黄宗羲完成《明夷待访录》。
●1644年,清军入关。
●1729年,雍正设军机处。
●1736年,清朝祈谷于上帝,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是每年如之。建京师先蚕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三组中外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逻辑清晰。)
考生在下列二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28.(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拜相,对太学进行改革:(1)创设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被按程度分进不同之舍接受学业。(2)调整太学直讲。王安石把反对新法的焦千之等5人罢撤,委派拥护新法的叶涛等6人为太学直讲。规定教师两人共讲一经,对教导有方者予以提升,而“执事不修”者则予以贬黜。(3)严格太学考试升舍制度。太学生各选一经,随直讲学习,月一私试,岁一公试,成绩合格者方可递升舍次。其中,上舍生中特别优异者,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免去乡试、会试(礼部试),参加“释褐试”后直接补官。(4)设立经义局编审经学教材。熙宁六年(1073),朝廷设立了经义局,着手对《诗》、《书》和《周礼》进行新的注释和训解,编辑出版《三经新义》。上述各项措施的先后付诸实施,使北宋的官学为之一振。熙宁七年(1074),诏赐朝集院的房舍50楹于太学,以拓广太学,从而使太学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7分)
29.(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奥诺雷•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擅长于典型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的细致刻画,并表达人物性格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和发展。他认为小说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不仅要摹写社会现象,还须阐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塑造人物的问题上,他强调诗人的使命在于创造典型,使典型个性化,个性典型化;又说典型人物应该把那些多少和他类似的人的性格特点集中于一身。他还强调艺术家不仅要描写罪恶和德行,而且要指出其中的教育意义。
在19世纪30至40年代,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高老头、葛朗台等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但他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因劳累过度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
——摘编自特罗亚《巴尔扎克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尔扎克作品的艺术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尔扎克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7分)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1-24 ACABC BCCAB AABBD DDCAB CCDD
25.(1)秦统一六囯,促进多民族共处,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王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促进了统一社会的形成;焚书坑儒,虽然堵塞了言路,箝制了思想,但在当时对刚建立起来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一定的作用。 (回答其中三点即给6分)
(2)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3分)影响: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始。(回答其中两点即给4分)
26.(1)背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清政府被迫开埠通商;面对统治危机,清政府不断进行改革;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西方城市管理体制和理念传入中国等。(6分)
(2)政府动力(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和政策引导等推动城市发展)、市场动力(通过市场力量配置资源,促进城市转型和发展)、社会动力(社会成员通过社团和个人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4分,回答其中两点即可)认识:城市化发展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调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的积极性。(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7.示例一:近代中外联系日益加强。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粮食作物番薯传人中国,中外经济联系加强;传教士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西方工业革命后积极寻找国际市场,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示例二:明清时期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
明清在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西方工业文明出现巨大飞跃。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产阶级代议制则在欧美各国确立并完善。明清出现了反传统、反教条的进步思想,但新思想受到压制,以理学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科学家、思想家为真理而献身。明清以实用性、总结性为特征的古典科技继续发展,西方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形成。
(其他主题如“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加强”等,如果论证充分,也可得分。观点3分,论证8分,结论1分)
28.(1)特点:分层次教学;采用升级淘汰机制;以法令推动改革;考试与选拔官员相结合;学校教育与考试制度密切结合;制度不断完善。(8分,回答其中四点即可)
(2)作用:创设太学三舍法,增加了太学的淘汰率,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了对太学教师的管理,提高官学办学质量;严格太学考试升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举与学校教育无直接关系的矛盾,也有利于调动太学生读书的积极性;编审经学教材《三经新义》,是统一思想,杜绝异议,以适应变法革新的政治需要。(7分,回答其中三点即可)
29.(1)特点: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写实性);对社会现实进行强烈批判(批判性);注重塑造典型性格(个性化):注重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教育性)。(8分)
(2)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道德与价值观发生变化;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社会长期动荡;作者个人的经历与艺术追求。(7分)
有关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
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从外迁入的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 B.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
C.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 D.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
2.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 庠。”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醣”。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这种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政治活动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重要性
C.社会活动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 D.百善孝为先思想源于宗法观念
3.宋神宗元丰三年,对职官制度作了改革。宰辅制度恢复了唐三省制规模,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派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职,右仆射派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借以发挥中书揆议、门下审复、尚书承行的职能,实际上权归中书。据此可知元丰改制
A.完全恢复了隋唐三省六部制 B.消除北宋冗官、冗费、冗兵问题
C.解决了君权与相劝的矛盾 D.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4. 西汉文景两代相继执行的“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之策,使王国数目增多,疆城缩小;景帝悉收王国支郡以属中央,又使汉郡数目激增,至最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共有王国二十五(西汉一代王国最高数),汉郡四十三。文景两代的政策
A. 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解决了“王国问题” D.调整中央行政体制
5.汉初,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据此可知,陆贾
A.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B.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
C.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 D.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6.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这在当时
A.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 B.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
c.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D.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
7. 易中天在其《帝国的终结》一书中指出, 传统中国的学术界有这样的观点:“鲜有思想,只有学问;鲜有智慧,只有知识;鲜有争鸣,只有争吵;鲜有研究,只有钻牛角尖”。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传统学术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B.高度集权的制度阻碍新思想的产生
C.中国传统思想界缺乏经世致用精神 D.科举制下知识分子失去了独立人格
8. 傅筑夫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中谈到:“唐代商业初步显现了商业的生活化、世俗化与平民化,近代型商业已初露端倪。”下列选项能证明其观点的是
A.当时重商主义政策日渐盛行 B.当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督
C.当时商人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D.当时日用品大量进入流通领域
9.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据此可知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
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
C.《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
D.《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
10.随着冶铁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农具生产在宋代冶铁手工业中占有大宗。宋真宗时,知州吕韦简要求朝廷豁免农具税;宋神宗时,夷汉杂居的较偏远地区,如因购买农具不方便,可以申请设置草市。据此可知
A.草市作为最低层级的商品流通场所出现于宋朝
B.对农具的重视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的农本思想
C.农具的大量推广促进宋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商业环境的宽松进一步推动宋代农具市场的发展
11.汉至隋五铢钱广泛流通,但钱币实际重量与书文重量脱钩,重量大约在三铢左右。唐朝废止五铢钱,颁行重约三铢左右的通宝钱,通宝钱遂广泛流通开来。这表明通宝钱的使用
A.开启了以重量命名钱币的时代 B.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
C.改变了古代铜铸币的基本样式 D.使得五铢钱的价值完全丧失
12.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这揭示了古代雅典
A.公民大会权力最大 B.审判流程公开公正
C.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D.具有权力制约思想
13.梭伦时期,雅 典公民大会召开前的第一项程序是传令官诵读大段咒语,其中有一句是,“让那些想要成为僭主或者打算恢复僭主制的人及其整个家族痛苦地毁灭”。这表明当时的雅典
A.民主教治处于繁荣阶段 B贵族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c.平民权益得到充分肯定 D.重视维护城邦民主秩序
14.《十二铜表法》采用固定罚金制,一些贵族依仗其钱财众多随意侵辱他人。于是,法官以受害人人身被侵辱所遭受的实际损害的大小作为判定赔偿金额的标准。这体现出
A.法官可随意解释罗马法 B.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公平正义理念得到伸张 D.法律优先保护弱者利益
15. 从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的关税达185万两白银。从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
A. 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 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 资本主义萌芽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16.1585年到1604年,在政府授权下,英国每年至少有一两百武装商船出海,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他国运输船队,每年的掳获平均可达20万英镑。这一现象
A.反映了英国社会矛盾的缓和 B.促成了欧洲商贸中心转移
C.推动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D.导致了英荷战争的爆发
17. 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其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 B.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
C.其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 D.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18.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认为,“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下列条款与此意思相符的是
A.“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B.“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
C.“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D.“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19.学者托尼•朱特在《沉疴遍地》中称:“政府不再解决问题——政府就是问题本身。如果政府就是问题本身,而社会就不存在,那么政府的角色又再次被缩小为主持人。政治家的任务就是搞清什么对个人最好。”这一论断
A.是对经济大危机的反思 B.是针对“滞胀”现象的反思
C.支持罗斯福新政的做法 D.目的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20.清末有人说:“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末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导致近代以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礼教彻底崩溃 B.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C.男女平等基本实现 D.小农经济趋于瓦解
21.表l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简表。据表l可以推知
A.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是近代机器化大生产的示范和刺激下的产物
22.1927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
A.舆论宣传左右战争进程 B.社会群众思想愚昧无知
C.南北双方重视舆论宣传 D.反帝口号脱离群众认知
23.1921年列宁在给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的信中指出:“关于新经济政策有必要加以补充。……新经济政策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不是要超出这个计划的范围,而是要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基于这一认识,当时苏俄政府
A.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来管理
B.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C.制定五年计划以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
24.美国时任学者霍华德•克斯纳曾在1936年尖锐地指出“我们的政府当时相对精简,大体局限于其基本职能;罗斯福接手之后,将其转变成一个体系庞大、臃肿低效的机构”。这一批评客观上反映了“新政”
A.行政效率十分低下 B.颠覆三权分立体制
C.改变了国家管理体制 D.违背了美国国家利益
25. 1950年,美国麦卡伦法案规定:共产党各组织成员不得领取出国护照;司法部长认为国家处于紧急状况时,可以逮捕任何“可能阴谋进行间谍活动及破坏行为”的人。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以多数票再次通过。这反映出美国
A.把“冷战”的重心转移到国内 B.在“冷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C.公民的权利受到严重侵犯 D.抛弃了杜鲁门主义的原则
26.有学者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是美国保证35美元兑换l盎司黄金的兑换比率。一方面,美元既是各国的储存货币,也是清偿手段,但是只有当美国的国际收支处于逆差时,各国才能取得美元;另一方面,美国的贸易逆差和预算赤字又会影响到美元信用。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
A.削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B.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内部矛盾
C.导致世界经济加速恶化 D.依赖于世界黄金产量的增长
27. 1926年下半年,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提出“应(将土地问题)列入议事日程,没有农民的支 持,胜利是不可能的”,同时又提醒“在当前任务方面,必须在中共和国民党之间协商一致”。材料表明
A.苏联对中国革命给以及时指导 B.土地问题是当时国共最大分歧
C.国共两党的政治分歧日趋明显 D.共产国际对北伐战争横加干涉
28.“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这次祭奠意在
A.借传统习俗化解国内危机 B.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
C.确认轩辕黄帝的历史地位 D.彰显中共全民族抗战精神
29.华盛顿希望制宪大会抓住《邦联条例》的缺陷,“直中要害,并提供根治的办法,不管大家是否一致赞成,这种做法将给大会带上明智和尊严的印记”。美国l787年宪法为弥补“缺陷”所采取的主要办法是
A.确立并不断完善民主共和制 B.贯彻三投分立的原则
C.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D.规定总统由选举产生
30.中苏建交一个月后,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就兄弟国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一大片”
C.独立自主 D.“另起炉灶”
31.右图是1952年苏联报刊上的一幅漫画,漫画左下角的美国人在呼吁“和平、防卫、裁军”,而美国将军正在欧洲地图上标注美国的军事基地,右上角的CCCP是苏联国名的俄文缩写。据此可知
A.美苏争霸斗争激烈 B.两大对峙军事集团出现
C.美国军民对立严重 D.美苏两国矛盾日益加剧
32.“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新中国的制度中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三大外交方针提出
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5分,共52分)
33.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湾泊的八大海港之一。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其中一条航线为:澳门一菲律宾马尼拉一墨西哥……这是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绸大循环 “丝银之路”。
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曾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和通道。传教士在澳门开创的远东第一所西方式的大学——圣保罗学院,成为远东汉学家和西学人才的摇篮。利玛窦等传教士并经澳门进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活动,把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又将中国的儒家经典和历史、文学、医学、工艺和工艺美术传到欧洲。
——摘编自《话说澳门》等
材料二:“全球化”概念产生于西方社会,最终被全球接受和使用。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发现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上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救亡图存……这次“全球化”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关荚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府干预,如减少个人税和企业税等,扩大海外市场;美苏冷战缓和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条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
——摘编自王栋曹德军著《再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丝银之路”形成的背景及对中国的影响。(1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新时期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因素,并比较中国两次融入“全球化”的不同特征。(10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七种教科书都要求学生进行历史调查,但是调查内容只是日本的受害情况。例如,各书都开设专栏,要求学生对日本遭受空袭和原子弹爆炸之害、冲绳女学生战死之惨烈、战时生活之艰辛等等进行调查,了解学童为躲避空袭而集体疏散到农村的艰苦体验。
材料二 七种教科书都以较多的篇幅记述了日本民众全力支持战争的情景。例如,大阪书籍本设置专题“聚焦历史--战时的妇女与孩子”,其中写道:“日本各市町村组织了妇女会、母亲会、主妇会,开展欢送士兵并且慰问茶水等活动。妇女们响应政府和军部的号召,为了确保实行‘总力战’的人数,努力将人口由7000万增至1亿,为此尽早结婚,并且把生育5个孩子作为目标。妇女还充当劳动力的角色,许多妇女在军工厂劳动。把孩子们作为‘幼小的战斗力’、‘未来的军队’来培育,学校生活全部军事化。很多孩子将中学毕业后进入陆军预科士官学校作为志愿。”各书都附录了大量照片,诸如“欢送出征士兵”、“庆祝攻陷南京东京街头的民众”等。
请任选一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日本教科书选择这些史料的真实性和动机作一简要分析。(12分)
35. (15分) 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当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材料三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开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及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5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的原因。为什么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5分)
(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5分)
高三历史期中检测答案
一、选择题(1.5×32﹦48)
1——5 BBDBD 6——10 CADCB 11——15 BDDCA 16——20 CBCBD
21——25 DCBCC 26——30 BADCC 31——32 DA
33.⑴背景:新航路开辟,全球性海上运输业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东西方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西欧对中国传统商品的需求增加;中国开放市舶贸易;中国传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8分,任意四点即可得8分。)
影响:促进了中国传统封建经济的繁荣;客观上推动了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但它没有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革命性影响,没有带来 像西欧那样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7分)
⑵有利因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苏冷战缓和及国际局势的相对稳定;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扩大海外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全球贸易;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推动。(6分,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特征(4分):
第一次单向被动,在欧洲舰炮的打击下,中国被迫卷入全球化,在压迫中学习;(2分)
第二次单向主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嵌入全球化进程,共同生长。(2分)
34、(1)选择材料一
①真实性:日本教科书要求学生调查战争受害的内容是真实的。因为战争本身对任何一个国家人民都会带来灾难;二战后期日本遭到空袭和美国原子弹的袭击。(6分)
②动机:日本教科书强调日本的受害情况,动机可能有三:一是教育国民珍惜和平,远离战争;二是企图掩盖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给他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三是提升日本国民的民族凝聚力。(6分)
(2)选择材料二
①真实性:日本教科书记述了日本民众全力支持战争的情景属实。因为在二战期间,日本分兵太平洋和中国战场,战线太长,死亡惨重,兵力严重不足,需要妇女多生育早生,以确保总力战人数;日本资源匮乏,而战争本身也消耗大量资源,更需日本国内民众支持。(6分)
②动机:美化侵略战争为民族战争,有极端民族主义倾向;强调战争给日本带来的困难,激发民族凝聚力。(6分)
35 (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5分)
(2)英国向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中国坚持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5分)
(3)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5分)
篇6: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下面表格中。
1.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是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会不会使用火 B 会不会直立行走
C会不会煮熟食物 D会不会制造工具
3.已经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4.我国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是
A水稻、小麦 B 水稻、粟 C水稻、玉米 D粟
5.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
A尧的部落联盟 B 禹的部落联盟
C蚩尤的部落联盟 D黄帝、炎帝的部落联盟
6,我国原始居民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是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人 C大汶口人 D半坡人
7.考古学家对古人类的研究途径不包括
A遗址 B遗迹 C古人类化石 D记载
8.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嫘祖
9.“禅让制”反映的选举制度中,参加推选的人是
A氏族公社全体成员 B部落全体成员
C 部落连联盟全体成员 D部落首领
10.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1.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12.国人暴动是发生时期是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厉王 D 周幽王
13.我国青铜文化灿烂的时期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4.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青铜人头像 B司母戊鼎 C青铜酒具 D四养方尊
15.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A晋文公 B 齐桓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16.春秋时期最主要的特点
A周王室的衰微 B诸侯争霸
C 奴隶制的确立 D封建制的形成
17.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决定性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18.战国七雄中位于最南面的是
A齐国 B楚国 C秦国 D燕国
19.我国出现铁农具开始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国
20.战国时期的变法中影响最大的
A李悝变法 B吴起变法 C邹忌变法 D商鞅变法
21.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A各国之间频繁战争 B铁器农具的广泛使用
C各国的社会变革 D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2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何时开始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23.发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的是
A华佗 B扁鹊 C 张仲景 D 黄帝
24.下列作品中屈原创作的是
A《诗经》 B《示儿》 C《离骚》 D《论语》
25.都江堰位于今天的
A四川省 B云南省 C湖南省 D江西省
26.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并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2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朝 B商朝 C 西周 D秦朝
28.秦统一文字,作为标准字体的是
A隶书 B草书 C小篆 D楷书
29.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严酷的刑法 B骄傲自大 C赋税徭役沉重 D失去民心
30.秦朝修筑万里长城的目的是
A抵御匈奴的进扰
B防止秦朝人民发动起义攻下都城
C防止北方冷空气的南下侵袭都城
D阻挠南北人民共同进行反秦斗争
非选择题部分
31、(10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材料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材料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回答:(1)以上三段材料是我国古代什么时期哪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说的?他的言论,被他的弟子编入哪部书中?(3分)
(2)根据上述三段材料,分别说明他对学生是怎样要求和教育的?(6分)
(3)他是我国古代哪一家学派的创始人?(2分)
32.对秦始皇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暴君。你的评价如何?(友情提醒:从功过两方面回答。)(10分)
篇7: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下面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C B C C D A D A C C B B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A B B D D B B C A B D C D A
非选择题部分
31、(1)春秋晚期(1分) 孔子 (1分) 《论语》(1分)
(2)A、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2分)
B、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2分)
C、他教育学生要谦虚好学。(2分)
(3)儒家学派。(1分)
32.秦始皇是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又是一个暴君,功大于过。(4分)
功:(1)完成国家的统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1分)
(2)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1分)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辆形制。(1分)
过:(1)焚书坑儒,摧残了中国古代文化(1分)
(2)徭役繁重,赋税沉重。(1分)
(3)刑法严酷,生活腐化。(1分)
篇8:九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埃及人是在岩石上砍凿出他们的艺术”。下列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
A.金字塔 B.种姓制度 C.《汉谟拉比法典》 D.空中花园
2.某同学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了 “乔达摩•悉达多”、“众生平等”等信息,据此判断,该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下列哪一宗教有关? ( )
A.佛教 B.__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3.“种姓制度”实行于 ( )
A.古代埃及 B.古代中国 C.古代印度 D.古巴比伦
4.大化改新使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的变化是 ( )
A.天皇掌握了实权 B.引进了中国的先进制度
C.缓和了矛盾,稳定了政局 D.日本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
5.7世纪,这里诞生了一个古老的宗教,又建立起统一的国家。“这里”是 ( )
A.印度 B.巴勒斯坦 C.阿拉伯半岛 D.中国
6.为492年开辟的一条新航路,此次航海活动 ( )
A.发现了美洲
B.到达了印度
C.发现了好望角
D.实现了环球航行
7.下列国家的法律文献,在世界近代史上最早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是( )
A.英国的《权利法案》 B.美国的《独立宣言》
C.法国的《人权宣言》 D.法国的《民法典》
8.一位史学家认为,美国独立战争原本不是一场民主运动,但它在结果上却是一场民主运动。这里的“结果”主要是指 ( )
A.确立了资产阶级政体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D.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9.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200多年前,领导北美13个殖民地做了这件“破天荒”大事的英雄人物是 ( )
A.华盛顿 B.林肯 C.罗斯福 D.杜鲁门
10.法国人民把每年的7月14日作为国庆节,是为了纪念 ( )
A.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人权宣言》的发表
C.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 D.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成立
11.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雾月政变、《民法典》、滑铁卢之战役”三个关键词,最有可能出现的历史人物是 ( )
A.卢梭 B.克伦威尔 C.罗伯斯庇尔 D.拿破仑
12.1879年,纽约一家报纸赞叹某一发明时说:“这是一个阳光球,是真正的阿拉丁神灯。”这一发明是指 ( )
A.珍妮机 B.改良蒸汽机 C.汽车 D.耐用碳丝灯泡
13.它发表160多年来,一直是世界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的理论向导,对我们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这里的“它”是 ( )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4.欧仁•鲍狄埃创作的《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它鼓舞全世界无产阶级为自己的解放继续战斗。这首歌创作的背景是 ( )
A.马克思主义诞生 B.巴黎公社失败
C.英国宪章运动 D.法国大革命
15.美国历史学教授詹姆斯•麦佛森说:“如果这个国家可以分裂为两个,就可以分裂成3个、4个、6个、12个,林肯政府发动战争的理由是,南方违背了国家的统一,违背了宪法和多数人统治的原则。”这段话表明美国南北战争的目的是 ( )
A.废除黑人奴隶制 B.废除封建农奴制
C.维护国家统一 D.建立世界霸权
16.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1864年的美国和俄国,下列有关当时两国状况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俄国农奴无偿分到土地 B.俄国仍保留沙皇统治
C.美国南北战争仍在继续 D.美国黑人已经获得解放
17.知识提纲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记忆、理解历史知识。某同学在整理课堂笔记后提炼出的部分要点。据此判断,他正在学习的主题是 (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俄国农奴制改革
D.日本明治维新
18.新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出行更加方便。下列科技成果属于交通工具的是 ( )
①火车 ②内燃机 ③汽车 ④飞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启蒙运动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都是世界近代史上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请指出这两大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
A.都动摇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B.都反映了无产阶级的要求
C.都成为了当时革命的指导思想 D.都拥护封建统治
20.王晓涛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德国、物理学家、提出相对论。他研究的历史人物是( )
A.达•芬奇 B.牛顿 C.达尔文 D.爱因斯坦
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60分 )
2.阅读下列材料:(共12分)
材料一:恩格斯称文艺复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材料二:15——17世纪,由欧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发现、美洲的发现、环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险活动,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产生飞跃。这些事件被通称为“地理大发现”。
(1)这两则材料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2分)
(2)请你列举三位材料一中提到的“巨人”,并写出其代表作品。(6分)
(3)在“地理大发现”的过程中最先起步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是哪两个国家?其中“环球航行”是哪位航海家实现的?(3分)
(4)这两件大事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1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材料二:1858年,林肯说:“‘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材料三:内战前,林肯又说:“没有其他选 择,只好动用政府的军事力量,用武力来
抵抗推翻政府的武力,用武力保卫政府。”
材料四:林肯说:“我利用我的职权,正式命令并宣告……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陆海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上述人等的自由。”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内容出自什么文件?通过哪个机构发表的?(2分)
(2)材料二中,林肯所说“裂开了的房子”是指什么意思? (2分)
(3)材料三中,林肯主张用什么方法解决“裂开了的房子”的问题? (2分)
(4)材料四的内容出自什么文件?文件中“那时”指的是何时? (2分)
(5)写出上述材料中所提到的两次战争的名称及对美国的历史所起的共同作用。(4 分)
24.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 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共12分)
【历史】
(1)历史事件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什么? (3分)
【论从史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史实表
时间 参战国与卷入人口 新式武器 伤亡人员
1914—19 30多个国家,1.5亿 飞机、坦克、毒气弹 3900多万
(2)据表的史实,推导得出“一战”相关的结论。(3分)
【问题探究】
198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 望地评论:“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注:指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它们是现代战争的祸根。”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3)你同意材料中德国官员的观点吗?(2分)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1)上述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分)
(2)自拟题目并对这一事件进行简要介绍。(10分)
要求:①介绍需包括事件的开始、重大发明两例、事件的结束及影响(答全),最后谈谈你对此事件的看法。
②史实完整准确,表述流畅,字数130字左右。
篇9:九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5 AACDC 6——10 AAAA A 11——15 DDCBC 16——20 ADDCD
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60分)
21、(1)√(2)×(3)×(4)×(5)√(6)√
22、(1)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2分)
(2)但丁——《神曲》(2分) 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2分)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罗密欧和朱丽叶》(2分)
(3)西班牙、葡萄牙 麦哲伦(3分)
(4)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分)
23、(1)《独立宣言》大陆会议(2分) (2)美国南北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2分)
(3)武力(2分) (4)《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3年元旦(2分)
(5)美国独立战争(1分) 南北战争(1分)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24、(1)影响:成为“一战”爆发的导火线。(3分)
(2)结论: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3分)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参考答案要点:
a.不同意。(2分)理由: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联盟体系(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4分)
b.同意。(2分)理由:因为联盟体系(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4分)
c.只回答同意或不同意,没有说明理由。2分)
25、(1)工业革命(2分) (2)作文:题目(1分)
开始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1分)
重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富尔顿发明轮船、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任选其二2分)
结束标志: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1分)
影响: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 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3分)
评价: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1分)(符合题意即可)
篇10:九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货币被称为一个国家的“名片”。它不仅具有经济价值,它那精美的图案上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集流通、观赏、收藏、研究等价值于一身。那么,你知道这张精美的纸币应是
A.美元 B.英镑 C.印度卢比 D.埃及镑
2.显示的是哪一宗教的传播路线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3.父系氏族逐渐取代母系氏族的根本原因是
A.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失去地位
B.男子在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中占主导地位
C.由群婚到婚姻关系的相对稳定
D.生产力的提高
4.公元前4世纪,他开始东征,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人们对他评价不已:“伟大的军事家”、“英明的领袖”、“好战的将领”、“贪婪的侵略者”、“文化的爱好者”等,你认为这个人是
A.凯撒 B.屋大维 C.伯利克里 D.亚历山大
5.日本被称为“日出之处的国家”。下列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7世纪中期实行的改革 B.改革仿效中国隋唐制度
C.力主改革的人物是孝德天皇 D.改变了社会性质
7.对“丕平献土”的有关理解和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用土地贿赂教皇后,法兰克宫相丕平当上了国王
B.当上法兰克国王的宫相丕平,用土地回报教皇的支持
C.表明西欧封建国家统治者与教皇的关系日益密切
D.教皇从此拥有大片土地,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8.人物所处的时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时期,那时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元老院 B.公民大会 C.陪审法庭 D.五百人会议
9.从全球观点看,新航路开辟最重要的意义是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
C.推动了文化的交流
D.使大西洋沿岸经济发展起来
10.下面是一位同学准备自编剧本中的一段:一位商人慕名来到了①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英国,拜会了②文艺复兴的先驱莎士比亚,探讨了③但丁的悲剧《哈姆雷特》,他们还欣赏了④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你认为剧本中应该修改的地方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依据所学知识判断:“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是英国历史上的哪一时期公民权利的变化
A.《权利法案》颁布后 B.“光荣革命”期间
C.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 D.英国共和时代
12.今天的美国到处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任意干涉他国事务,充当“世界警察”,这与美国200多年前独立时颁布的文献格格不入。那部著名的文献是
A.《共产党宣言》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独立宣言》
13.有人说亚历山大、凯撒和拿破仑是三位颇具代表性的军事征服者。他们所发动的征服战争的共同点是
A.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B.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C.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14.经过两个世纪的争夺,英国最终战胜了法国,在18世纪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这场争夺实质上反映了
A.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 B.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
C.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的胜利 D.英国海军力量优势的胜利
15.美国内战爆发后,林肯曾说:“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不是拯救或摧毁奴隶制”。这表明林肯
A.同情黑人奴隶,反对奴隶制度
B.坚决主张废除奴隶制
C.寻找向南方妥协的借口
D.把解放黑奴作为维护统一进行战争的措施
16.今年6~7月在南非举行的世界杯足球锦标赛上,阿根廷著名的球星梅西不用翻译就可以和下列哪一位球星直接进行语言交流
A.西班牙的劳尔 B.法国齐达内
C.葡萄牙的菲戈 D.英国的贝克汉姆
17.第一次工业革命丰富了英国伦敦棉纺织业老板理查德的生活,在当时他可以
A.在电灯下分析企业经济数据 B.驾驶汽车欣赏伦敦的夜景
C.搭乘火车外出考察 D.使用有线电话谈生意
18.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侵略活动所具有的客观进步作用体现
A.奴役了亚非拉地区的人民 B.冲击瓦解了各种旧制度.旧思想
C.加剧了亚非拉的贫穷落后 D.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19.19世纪上半期,英国与法、美、俄、德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在于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C.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20.有人比喻英国“像海绵一样从恒河边上吸取财富,又挤出来倒在泰晤士河中”,这句话描述了下列哪一情况
A.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疯狂屠杀印第安人 B.英国在北美进行殖民掠夺
C.英国在印度进行殖民掠夺 D.法国在印度进行殖民掠夺
21.创新与发展是每一个国家都很关注的问题,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一政策的提出为日本以后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A.废藩置县 B.鼓励发展近代企业
C.实行征兵制 D.努力发展教育
22.下列有关俄国废除农奴制与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的共同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为资本主义工业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劳动力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都是让农奴和黑奴无条件地获得解放
D.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使人们出行更为便捷。前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运行于陆上、海上、空中的交通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陆—海—空 B.海—陆—空 C.陆—空—海 D.空—陆—海
24.假如你是一战期间的一位战地记者,每天要向自己的通讯社发回战场消息,你的经历中不可能有
A.每天都要向通讯社拍发无线电报
B.拍摄到英军新式武器“tank”的照片
C.使用移动电话报导德军飞机轰炸的消息
D.不幸被炮弹的弹片炸伤
25.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发明大王”,若请你为他配音,可以选择的台词是
A.“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B.“我要扼制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C.“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D.“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26.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上升时期 B.无产阶级力量过于分散
C.反动势力相互勾结镇压 D.革命力量缺乏充分准备
27.近几年索马里海盗活动猖獗。2008年11月,英国海军在获得索马里政府授权后,进入索马里海域打击海盗,并与索马里海盗交火。但在近代史上,英国曾经“靠着一群海盗起家”,而成为
①“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②18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③黑人奴隶的最大使用国 ④甘蔗、棉花、烟草的最大出口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28.18.19世纪拉美独立解放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先后发生,其共同原因是
A.英国的殖民统治 B.本国的封建剥削
C.反对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D.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的发展走出一国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表
项目 英 法 德 美
19世纪中期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2 4 3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1.9 4.6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2 1
材料三:1913年英德美法的比较
项目 英 法 德 美
在工业产品数量上所占位次 3 4 2 1
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 1 2 4 5
请回答:
(1)请你根据材料一,归纳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特点?(2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指哪些国家?请你各举一例说明。(4分)
(3)材料二的表格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4)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内容后来导致了什么事件的发生?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国家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由此可见,战争的性质是什么?(3分)
2.阅读下列材料:
美国作为一个年轻而拥有多项“世界历史之最”的国家,它的历史是短暂的。在这段短暂的历史中,近代史时期的发展为这个年轻的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发展历程吧。
【自由女神觉醒】
材料一:托马斯•潘恩说过:“诉诸武力的办法是英王选择的,北美大陆已接受了这个挑战。”
(1)据材料一指出为授受“这个挑战”,北美大陆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该挑战为美国带来什么影响?(3分)
【统一面临威胁】
材料二:在面临国家分裂时林肯说:“我们不是敌人,是朋友。我们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我们情绪激动而绷紧,但绝不可折断。”
(2)据材料二指出使双方“纽带绷紧”指什么?“绝不可折断”的目的是什么?美国成为国世界强国,其中有很多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和学习,从该事件中你认识到什么?(4分)
【经济发展的功臣】
材料三:奥巴马作为黑人的后裔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创了美国历史的先河。追溯历史,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上,一艘艘满载黑人的船只不时驶过,他们被迫离开家园被运到美洲大陆。他们在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在为改变自身悲惨命运进行不懈的斗争。
(3)据材料三指出众多黑人被迫远离家园被运到美洲与哪一史实有关?在美国他们悲惨命运的改变与历史上哪一份重要文献有关?(2分)
(4)华盛顿和林肯是对美国历史起重大推动作用的总统,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评价他们其中一个。(3分)
★ 期中总结初一作文
★ 初一期中总结
★ 初一作文分析
★ 初一上期中作文
★ 初一语文期中总结

【第一学期初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共10篇)】相关文章:
初一期中反思初中作文2023-03-22
第一学期初一语文备课组计划2023-10-21
初一下册月考作文2023-07-26
期中考试动员讲话稿2022-09-03
初一语文期中考试作文2024-01-28
初一月考总结与反思2023-04-16
初一段考总结2023-02-28
期中考试讲话稿2022-08-17
初二学生期中学习总结2023-01-22
期中考试教学反思 冯婷2022-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