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花样迭出的自主招生计划究竟为哪般(推荐2篇)由网友“橙子计划”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高校花样迭出的自主招生计划究竟为哪般,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高校花样迭出的自主招生计划究竟为哪般
高校花样迭出的自主招生计划究竟为哪般
熊丙奇
中国人民大学推出 “圆梦计划”,并创造性地提出,计划适用对象是“三代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消息一公布,就遭到质疑。
有人为人大叫屈,大学以前不关注农村考生,自主招生笔试、面试让考生四处“打飞的”、坐高铁奔波赶场子,贫穷的农村生连赶场子的份也没有,大家批评这不公平;现在大学开始关注农村贫困生,推出了专门的计划,怎么还是遭到质疑?其实,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得到100%的支持。在新政策中利益受到影响的一方,就可能反对,尤其是大学招生政策,增加农村生计划,必然减少城市计划。
问题在于大学该怎样应对质疑。一种明智的做法是,将社会的意见,纳入计划出台的过程。招生自主权,是学校的一项自主权利,但从发达国家大学的招生战略、政策分析,这不是由学校校长、招生办公室决定的事,而是要由学校的理事会(董事会)和招生委员会决策。再看大学理事会和招生委员会的构成,前者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因此可以在决策时反映民意;后者则按学校的办学特色、教育定位确定本校独立的招生评价标准,招生办公室只是执行相关事务的机构。
我国大学则不同,现在试行自主招生的大学,既没有大学理事会,也没有招生委员会。负责制订招生战略和政策的,就是学校校长办公会和招生办公室。根据这样的决策机制,自主招生政策,就具有很强的行政意图以及随意性,难以平衡各方的利益,也无法体现学校的教育特色。过去9年中,我国大学自主招生几乎每年都会推出新政策、新计划,让考生和家长陷入政策焦虑中,这不是一项影响广泛的民生政策应该有的状态。总是随意调整、变化的政策,只能让老百姓无所适从,也表明决策机制尚需完善。
没有公众意见参与的大学自主招生决策,在公布之后遭到质疑,是十分正常的。但这种事后质疑,并不能推动政策改变有问题,也是来年的事了,这也是自主招生政策一年一个样的原因之一。由于这种奇妙的状态,某些大学甚至利用外界质疑,加大学校的曝光度,也就是“炒作”。
“三代无大学生”这样的规定,只要稍微想想,就知道肯定会引来争议,为何人大还要推出呢?难道他们不清楚,就是农村家庭,三代无大学生并不一定意味着贫穷,而完全有可能是村干部和当地富裕人家吗?如果没有这一细化的对象规定,人大的自招政策,是不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的`。
“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正是这其中的奥妙。在大方向不错的教育政策方面,对于时下的大学,有争议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争议;没有争议就意味着没有关注,没有关注,就失去了可以宣传的成绩。这几年一些大学的自主招生新政,走的就是炒作路线。,北大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而这一做法是从以前实行的学校综合推荐中“提炼”出来的,究其实质,还是学校综合推荐。学校根据各种指标确定人选后,由校长签名、盖章,与以前的操作一模一样,而北大抓住社会对校长声誉的争议,成功地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年,清华推出了“领军计划”,计划的内容,就是学校综合推荐。如果清华就把这称为“学校综合推荐”,或者跟在北大之后也叫“校长实名推荐”,大概不会引起多少关注;人大推出了“校长直通车计划”,这计划和北大、清华的操作相比,并无任何新意。
如此炒作,非但不利于大学自主招生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更可能误导公众对自主招生的理解。比如今年兴起的自主招生联考,最后被折腾为高校结盟对抗,得来的是社会对自主招生的反感,甚至有舆论呼吁取消自主招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办教育、办学校是长久的事,需要教育者按规律推进各种教育改革和发展事务,而不是借自主招生,制造各种噱头,吸引眼球,谋求急功近利的政绩。这也要求大学走出行政化的困扰,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的构建。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大学网 (责任编辑:卜范龙)篇2:自主招生联盟获官方肯定 花样频出为哪般?
自主招生联盟获官方肯定 花样频出为哪般?
人民日报报道:2003年,我国开始通过实施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允许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以选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全国首批实行自主招生试点的高校仅有22所,到2010年,自主招生院校已达76所,这一数据占大专院校数量的7%左右。
“校长推荐”、“新百年计划”、“圆梦计划”……最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相继推出了今年的部分自主招生政策,“三代之内无大学生”、“一本线录取”……这些招数除了吸引人眼球外,诱人的条件也一再突破“底线”。
但自2009年始推出的“北约”、“华约”等自主招生联盟政策却犹抱琵琶半遮面,迟迟未出。而此前网络热传教育部将取消自主招生联盟政策,也有媒体报道称,其实教育部并未叫停,但要求联盟成员不能再扩大。
三大联盟受肯定
11月22日,教育部在官网发布《2012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工作通知》,明确了“继续探索部分试点高校联考”。
各大高校“纠结”于联盟政策坚持与否,索性“按兵不动”,也许近期将会随着《通知》的到来而蠢蠢欲动。
据介绍,教育部每年都会发布关于自主招生的政策说明,各高校都要按照“大方向”,在“不越线”的前提下做出调整,制定适合自己的规则。
自2003年起,部分高校开始试点自主选拔录取。2010年以来,北大、复旦等校结成的“北约”、清华、上海交大等校结成的“华约”以及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工科类高校招生联盟相继成立,自主招生以校际间联考的方式进行。
时至今日,仅有北大、清华、人大等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公布了其2012年特殊自主招生政策。
选综合还是选特长
虽说是“自主”,但是强调综合素质还是专业特长,或二者兼有之,在各高校中有着不一样的政策。
清华大学有专门针对综合素质与特长生的“领军计划”与“拔尖计划”;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直通车计划”有着类似的表述,“综合素质高或具有某方面特长”;北大“校长推荐制”则要求“综合素质全面,学科特长突出”、“学业成绩位居全年级5%以内”。
北大招办负责人解释道,德智体美综合评价,仍然要考察学习成绩。即使在西方国家,学生学业成绩也仍然是高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引起关注的是,“孝道”、“德育”的说明首次推向台前。6月份出台的北京大学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细则中,“不孝敬父母者不得被推荐”的条款引起热议。
北大招办回应称,“是否孝敬父母并不需要做特别复杂的考核,哪怕只是简单的面试考察,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就足够了。”
4个月后,“德育”实施也有了“标准”,10月24日,北大招办对外发布《优秀中学生素质养成手册》。面向获得2012年推荐资质中学的高一、高二学生发放,要求记载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自身的诚信承诺、一般个人信息、成长历程要点实录等。以作为当年“校长推荐”和自主选拔录取的重要依据。
向农村倾斜
引起关注的不仅仅是更注重德育,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圆梦计划”招生政策甫一出便激起千层浪。
公众质疑,“圆梦计划”被推荐的学生家庭原则上必须是“三代之内无大学生”,似乎又将导致新的不公平。
今年的《通知》指出,试点高校在确定拟参加本校考核的申请考生时,应“向农村地区中学或申请考生适当倾斜”。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户籍学生越来越难进入高校尤其是一些名校。
数据显示,2011年高考录取的农村学生约占30%,其中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不到两成,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招生办)农村学生占1/3,清华大学来自县以下的学生不足两成,而上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的农村生大约占1/2。北京大学2010年生源中来自农村的只有一成。
事实上,呼吁对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偏远地区进行倾斜已不是新鲜事。
在2009年北京大学推出校长推荐制时,首批试点学校仅在39所优质中学进行,引起不少的批评声。在第二年的政策中,扩大到全国161所中学,特别强调对农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中学和学生给予关注。
今年,清华“自强计划”直接面向农村贫困地区,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县级及以下中学,均可推荐1名学生参加选拔,最高可获60分降分录取优惠。人大的“圆梦计划”更是将要求降到了本省一批录取控制线。
据称,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三所名校正式加入清华大学发起的自主招生“自强计划”。
学生多想吃“定心丸”
袁昊来自陕西,2006年高考考了650分,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得到30分加分进入清华大学外语系学习。
“加分的多少是看面试时的表现,自主招生政策的加分给我的只是冲击高考的心理保障。”她说。同学孙伟丽这样评价袁昊,“学习成绩年级前五,适应能力很强,刚开学就加入到话剧社,演过很多话剧。大一时还是班长。”
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中学历史教师郭艳芬表示,“自主招生适合比较个性的孩子,他们在高考中可能难以获得高分达到名校录取分数线,但他们在另一些方面却很有才华。”
记者随机采访的10多名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校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表示加分多是想增加心理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大一学生陈圆是自主招生的幸运儿,如果当年没有9分自主招生的加分,她就要与人大失之交臂了。
清华大学法学院研二学生张裕欣回忆,从高三上学期开始有月考,学校推荐是按名次来排列。“加分给自己吃了一颗定心丸,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
“我的志愿是北大化学系,我在年级600多个学生中排100多名,考北大会有一些压力,希望通过自主招生获得加分。”正在人大附中上高三的男生小费说。
在人大附中主管德育的乜校长看来,“自主招生不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自主招生花招会扰乱学生的高考复习心态。”
也有人对自主招生政策的公正性持怀疑态度,南充市一位高三学生家长王欣担心存在暗箱操作。
靠监管与制度保障公平
“自主招生引起争议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公平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管特招的副院长贺阳教授表示,“但是不管什么政策都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在高中和高校两个环节都可能存在漏洞,引起质疑。”
在自主招生实施过程中,也引发优秀生源抢夺混战。“北约”、“华约”等自主招生联盟的建立及其内部的选拔考试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争议,被网友戏称为“小高考”。
一名在某名校从事多年招生工作的人士说,“抢生源是明摆着的,但要靠好的政策和制度来规范。”
贺阳认为,没有必要非要给招生手段冠以贬义色彩。只要不是歪门邪道,用正当的手段来争取优秀生的方式都是无可厚非的。
据了解,因高校的各省招生组长对当地情况了解,所以,有些高校自主招生由每个省的招生组长来具体负责,降分的幅度一般也是由各校专家委员会来确定。
从以前国外高校选拔的情况看来,如果管理和监督跟不上,推荐制度很有可能滋生腐败。有学生称,听说自己的同学当时改了平时的成绩。
袁昊说,“当年的面试和笔试稍显粗糙,现在已经进步了很多,说明自主招生考试也会经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小费的家长认为,“招生本就是可以多样化的。我相信社会的监督,尤其是舆论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以中国现在的国情来看,传统高考是最为公道的人才选拔方式。”贺阳说,“自主招生引发的不公平等问题如果可以避免,就再好不过。但如引起更大不公,还不如取消。”(李志伟 吴雪芹)
(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志伟 吴雪芹)
中国大学网★ 教育写作范文创新

【高校花样迭出的自主招生计划究竟为哪般(推荐2篇)】相关文章:
浅析高校大专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论文参考2023-05-28
两院游记作文2023-06-24
简历:按能力延长阅历2022-04-29
爱情谜语表白短信2023-05-30
春意哪般散文2022-07-16
历年安徽高考零分作文:写剧本有感2023-09-13
营销方案设计论文2023-12-10
华南农业大学:考研招生简章2022-11-14
华南农业大学招聘信息2022-08-30
拼搏高三演讲稿2023-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