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ujiu”为你分享10篇“《尧峰文钞》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尧峰文钞》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
《尧峰文钞》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辩。为童子时,尝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之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招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媐(xī):嬉戏。 ②瘗(yì):埋藏。 ③窭(jù):贫穷。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人濒行 濒:临近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 干:求取 D. 遽薄京师 薄:逼近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颖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5分)
译文:
(2)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5分)
译文:
7.C【解析】干:干谒,拜见
8.B【解析】①是没给申甫士兵,属于失败的客观原因。②招募的士兵不懂如何使用兵器,是失败的客观原因。③申甫传授的战法不合适,主观原因。④权贵人不懂兵法,与申甫失败无关。⑤催促申甫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出战,属于客观原因。⑥是与刘公有关的事情。
9.C【解析】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属于“时空倒换”的错误。
10.【答案】(1)(申甫)来到嵩山,又遇到了原先年幼时见到的道人,请求(学习)他的本领,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2)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并且讥讽刘公、金公不懂鉴察人(或“不了解人”“不会用人”)
【参考译文】
申甫,云南人,好为行侠仗义之事,口才很好。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在路上用绳子系着一只老鼠玩耍。有一个道人路过此地,就教申甫戏耍老鼠。于是叫申甫捡来路边的瓦石,在地上四散摆放,把老鼠放到其中,老鼠多次奔逃,都逃不出去。不久,诱来一只狸猫,狸猫想抓老鼠,最终也无法进入,狸猫和老鼠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道人于是在申甫的耳旁悄悄地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阵图,小孩子你想学它吗?”申甫此时还小,不懂道人的话,当即回答说:“不想学。”道人于是就走了。
明代天启初年,当时申甫已经做了和尚,在河南、山东一带来往,在佛法上没有什么收获。他来到嵩山,又遇见自己小时候见到的道人,请求(学习)他的本领,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道人临走时,丢给他一卷书,就告别而去,不知到哪里去了。申甫打开这卷书,看到书里讲的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对车战的介绍非常具体。申甫就留在嵩山,学习了一年多,不再钻研佛学了。
不久,申甫把兵书埋在嵩山下,前往颍州,寄居在颍州人刘廷传家,。刘廷传,是以前颍州的大侠,门下有几百名食客,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人能比得上申甫。刘廷传资助申甫,让他前往京城。申甫多次凭借自己学到的兵法拜见朝廷公卿,经常不被听从、信任。明愍帝即位,元兵从大安口入侵,很快逼近了京城,京城的九道城门白天都关闭了。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金声知道形势紧迫,就向朝廷推荐申甫。明愍帝在便殿召见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言语慰劳他,申甫感激涕零,在便殿的台阶下磕头,大声呼喊:“我没有什么才能,愿意以死效忠陛下。”愍帝就当即授刘之纶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声凭借御史的身份任参军,而申甫任京营副总兵,然而实际上没有给申甫一兵一卒,只是听任他自己去招募士兵。过了三天,招募的士兵逐渐聚集,这些士兵大都是城里的穷人家的孩子,不知道怎么使用兵器,而申甫所传授的方法,只是擅长车战,士兵不能操练。申甫正要选个日子部署军队,还没来得及备战。正当这个时候,朝廷里的权贵们都不熟悉兵法,与刘、金二人的很多意见不一致,又妒忌申甫以平民的身份被越级任用,就谋划把抵挡敌人的任务先交付给他,然后不分白天黑夜地送来兵符,催促申甫出城迎战,而正逢武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战败身亡。满桂,原先是大同总兵官,是知名的老将,因为支援朝廷赶往京城,明愍帝正倚重于他。满桂兵败以后,京城朝野震惊。申甫没有办法,痛哭,夜里带着手下的士兵用绳子吊下城墙,出了城,还没到卢沟桥,士兵就逃得所剩无几了。申甫亲自肉搏迎战,中了数十支箭,就这样被杀了。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并且讥讽刘公、金公不懂鉴察人。等到元兵撤退后,竟然没人理会申甫战死这件事。距离申甫死后几天,刘之纶又分八路出兵,赶往遵化,独自率领部下在娘娘山安营扎寨,遇见伏兵袭击,刘之纶监督将士拼死迎战,打了一天一夜,各路援兵没有赶到,刘之纶也战死了。
篇2:《尧峰文钞》阅读答案及译文
《尧峰文钞》阅读答案及译文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辩。为童子时,尝系鼠娶①于连,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日:“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审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婴(xi):嬉戏。②瘗(yi):埋葬。③窭(ju):贫穷。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人濒行 濒:临近
B 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 遽薄京师
薄:逼近
D 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卒,通“猝”,仓猝。故选D。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 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
C 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
D 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都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C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因为。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故选B。
3 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②④是说权贵人。⑥是申甫死后。故选B。做此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辩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 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 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 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重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做此题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
[答案]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了以前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
[解析]注意“复”、“故”、“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答案]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
[解析]注意“数”、“以”、“见”表被动。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
[答案]于是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又讥讽刘之纶、金声不懂鉴察人。
[解析]注意“于是”古今异义,“咎”、“讥”的用法。
参考译文
申甫,云南人,好为行侠仗义之事,口才很好。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在路上用绳子系着一只老鼠嬉戏。有一个道人路过此地,就教申甫戏耍老鼠。他叫申甫从路边捡来几块石头,四散摆放在地上,把老鼠放到四散的石块之中,老鼠多次奔逃,都逃不出去。不久,引诱了一只狸猫过来,狸猫想抓老鼠,也始终无法进入石阵,狸猫和老鼠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道人于是在申甫的`耳旁悄悄地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阵图,小孩子你想学吗?”申甫此时还小,不懂道人的话,当即回答说:“不想学。”道人就走了。明代天启初年,当时申甫刚刚做了和尚,在河南、山东一带来往,没有什么心得收获。他来到嵩山,又遇见自己小时候见到的道人,就要求学习道人的法术,以老师的礼节侍奉他。道人临走时,丢给他一卷书,就告别而去,不知到哪里去了。申甫打开这卷书,看到书里讲的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对车战的介绍非常具体。申甫就留在嵩山,学习了一年多,不再钻研佛学了。 不久,申甫把兵书埋在嵩山下,前往颍州,在颍州人刘廷传处,做了他的门客。刘廷传,原先是颍州的大侠,门下有几百名食客,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人能比得上申甫。刘廷传资助申甫,让他前往京城。申甫多次拜见朝廷公卿,向他们介绍自己学到的兵法,然而始终没有人相信他的话。明愍帝即位,元兵从大安口入侵,很快逼近了京城,京城的九道城门白天都关闭了。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金声知道形势紧迫,就向朝廷推荐申甫。明愍帝在便殿召见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言语慰劳他,申甫感激涕零,在便殿的台阶下磕头,大声呼喊:“我没有什么才能,愿意以死效忠陛下。”愍帝就当即授刘之纶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声以御史的身份任参军,而申甫任京营副总兵,然而实际上没有给申甫一兵一卒,只是让他自己去招募士兵。过了三天,只招募到少量的兵员,都是城里的穷人,不知道怎么使用兵器,而申甫学到的兵法,是擅长车战,士兵不能操练。申甫正要选个日子部署军队,还没来得及备战。正当这个时候,朝廷里的权贵们都不熟悉兵法,与刘、金二人的很多意见不一致,又妒忌申甫本来是个百姓,却得到越级任用,就出主意让他先出头去抵挡敌人,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送来兵符,催促申甫出城迎战,而正逢武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战败身亡。满桂,原先是大同总兵官,是知名的老将,因为支援朝廷赶往京城,明愍帝正倚重于他。满桂兵败以后,京城朝野震惊,恐慌的情绪弥满全城。在这种情况下,申甫不得已,痛哭,趁着夜里带着手下的士兵用绳子吊下城墙,出了城,还没到卢沟桥,士兵就逃得所剩无几了。申甫亲自肉搏迎战,中了数十支箭,就这样被杀了。于是权贵们争相把责任推给申甫,而且嘲讽刘、金二人荐人不当。等到元兵撤退后,竟然没人理会申甫战死这件事。距离申甫死后几天,刘之纶又分八路出兵,赶往遵化,独自率领部下在娘娘山安营扎寨,遇见伏兵袭击,刘之纶监督将士拼死迎战,打了一天一夜,各路援兵没有赶到,刘之纶也战死了。
篇3:述庵文钞序阅读及答案参考
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也;寡闻而浅识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夫天之生才,虽美不能无偏,故以能兼长者为贵。而兼之中又有害焉,岂非能尽其天之所与之量,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难得与?
青浦王兰泉先生,其才天与之,三者皆具之才也。先生为文,有唐宋大家之高韵逸气,而议论考核,甚辨而不烦,极博而不芜,精到而意不至于竭尽。此善用其天与以能兼之才,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先生历官多从戎旅,驰驱梁、益,周览万里,助威国家定绝域之奇功。因取异见骇闻之事与境,以发其瓌①伟之辞为古文,人所未有。世以此谓天之助成先生之文章者,若独异于人。吾谓此不足为先生异,而先生能自尽其才,以善承天与者之为异也。
鼐少于京师识先生,时先生亦年才三十,而鼐心独贵其才。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发而读之,自谓粗能知先生用意之深。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是不可自隐其愚陋之识,而不为天下明告之也。若夫先生之持集及他著述,其体虽不必尽同于古文,而一以余此言求之,亦皆可得其美之大者云。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卷四)
注:①瓌,通瑰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 端:端绪,头绪。
B.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 过:过分,过了头。
C.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 病:弊病。
D.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 害:坏,不足。
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是( )
A、⑴世以此谓天之助成先生之文章者 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⑴自谓粗能知先生用意之深 ⑵宋何罪之有
C、⑴发而读之 ⑵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⑴其体虽不必尽同于古文 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下列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
A、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
B、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
C、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
D、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
8、作者为什么对青浦王兰泉先生的《述庵文钞》评价甚高?试归纳其原因。(4分)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3分)
⑵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3分)
⑶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3分)
参考答案:
5、D。害:妨害。
6、A。A⑴⑵以:介词,由于,因为;B⑴之助词。的,⑵之结构助词,提宾标志;C⑴而连词,承接关系;⑵而连词,表修饰;D⑴于介词,跟,⑵于介词,从。
7、B。
8、他能将义理、考证、文章结合起来,却不因为自己过分喜欢的缘故妨害文章之美;他为官的经历奇伟特异,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每点2分)
9、⑴他们的言辞杂乱,粗俗浅显,像语录体,没有文采。(俚近文各1分)
⑵原因在于对喜欢的东西喜欢得太过分,而在他应当选择的东西(事物)上面心智却变得愚钝糊涂了。(昧活用1分,于所当择也介词结构后置1分,句意1分)
⑶恐怕天下的读书人读先生的文集,只会叹服他优美的文辞,或许不明白个中的原因。(第1分,所以1分,句意1分)
附文言文译文:
我曾经谈论过学问的事情,有三个方面,就是义理、考证、文章。这三个方面,如果好好地运用,就能够相辅相成;如果不好好运用,就可能会导致互相妨害。现今博学强识并且有良好的言行的人,其文章本来就高贵;孤陋寡闻并且学识浅薄的人,其文章本来就浅陋。但是世间有过于追求义理的人,他们的.言辞杂乱没有条理,粗俗浅显,像语录体,没有文采;有过于追求考证的人,他们的文章就会到了琐碎繁绕的地步,言语没完没了。自以为文章美到了极点,却反而因此成了弊病,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对喜欢的东西喜欢得太过份,而在他应当选择的东西(事物)上面智性却变得愚钝糊涂了。天生有才能的人,他的文章虽美但不能没有偏重,所以能兼有三者长处的是最为宝贵的,然而兼具了众长之中也还是会有不足。(这样看来)难道充分运用上天给的才华,而且不因为才华而自我蒙蔽的人不是很难得的吗?
青浦王兰泉先生,他的才能是上天赐予的,是三者兼具的人才。先生写的文章,具有唐宋名家高雅的韵味,飘逸的气度,且文章议论考证,言辞漂亮却不烦琐,内容广博却不繁杂,精细周到却不会把意思说尽。这是因为他善用上天给他的、能兼长的才能,却不因为自己过分喜欢的缘故妨害文章之美。先生当官长期随军征战,在梁州、益州等地奔走,历览万里之景,辅助国家成就安定边疆的杰出功业。于是他取用这些奇异的见闻,阐发成为奇伟、卓异的言辞写成古文,这是别人所不曾有的。世人因此说那是上天帮助而成就了先生文章,好像唯独先生和别人不一样。我却说这并非是先生与众不同之处,先生能用尽自己(三者兼之)能,并好好地承受上天给予他的禀赋,这才是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我年轻时在京城认识先生,当时先生才三十岁,我心里就很重视崇尚他的才能。到先生官至正卿,年老归来海上,自己修定文章名为《述庵文钞》,共四十卷,从金陵寄给我。打开来读,自认为能粗略地懂得先生深刻的用意。恐怕天下的读书人读先生的文集,只会口叹服他优美的文辞,或许不明白个中的原因,所以我不能隐藏自己愚陋的见识,不能不清整地(把这些见识)告诉天下人。至于先生的诗集和其他著述,体裁虽然不一定和古文相同,但一概用我这些话来探求,也都可以体会到其中极美妙的地方。
篇4:述庵文钞序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姚 鼐
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也;寡闻而浅识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夫天之生才,虽美不能无偏,故以能兼长者为贵。而兼之中又有害焉,岂非能尽其天之所与之量,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难得与?
青浦王兰泉先生,其才天与之,三者皆具之才也。先生为文,有唐宋大家之高韵逸气,而议论考核,甚辨而不烦,极博而不芜,精到而意不至于竭尽。此善用其天与以能兼之才,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先生历官多从戎旅,驰驱梁、益,周览万里,助威国家定绝域之奇功。因取异见骇闻之事与境,以发其瓌①伟之辞为古文,人所未有。世以此谓天之助成先生之文章者,若独异于人。吾谓此不足为先生异,而先生能自尽其才,以善承天与者之为异也。
鼐少于京师识先生,时先生亦年才三十,而鼐心独贵其才。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日《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发而读之,自谓粗能知先生用意之深。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是不可自隐其愚陋之识,而不为天下明告之也。若夫先生之持集及他著述,其体虽不必尽同于古文,而一以余此言求之,亦皆可得其美之大者云。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卷四)
注:①瓌,通“瑰”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 端:端绪,头绪。
B.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 过:过分,过头。
C.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 病:弊病。
D.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 害:坏,不足
11.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能直接反映作者文学主张的一组是( )
①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日: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
②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
③此善用其天与以能兼之才,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
④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
⑤而兼之中又有害焉,岂非能尽其天之所与之量,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难得与?
⑥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是不可自隐其愚陋之识,而不为天下明告之也。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是一篇书序,在文中,作者赞扬了王兰泉先生“异于人”的地方,并阐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即义理、考证、文章必须相辅相成。
B.姚鼐早年就很赏识王兰泉,而《述庵文钞序》则是后来姚鼐读了王兰泉从金陵寄来的诗文以后才写的。
C.王兰泉先生早年随军征战,立了不少战功,解甲归田后立志于创作,写下了《述庵文钞》。
D.作者认为,王兰泉之所以能够写出《述庵文钞》这样深得古文精髓的好文章,是由于他能将义理、考证、文章巧妙地结合起来。
参考答案:
10.D 害,妨害
11.D 作者的文学主张在第一段中便已经提出,③是对青浦王兰泉先生的肯定;⑥是作者的写作缘由。
12.D 其错误是 “王兰泉之所以能够写出《述庵文钞》……是由于他能将义理、考证、文章结合起来。”原文则说的是“先生能用尽自己(三者兼之)的`才能,并好好地承受上天给予他的禀赋,这才是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参考译文
我曾经谈论过学问的事情,有三个方面,就是义理、考证、文章。这三个方面,如果好好地运用,就能够相辅相成;如果不好好运用,就可能会导致互相妨害。现今博学强识并且有良好的言行的人,其文章本来就高贵;孤陋寡闻并且学识浅薄的人,其文章本来就浅陋。但是世间有过于追求义理的人,他们的言辞杂乱没有条理,粗俗浅显,像语录体,没有文采;有过于追求考证的人,他们的文章就会到了琐碎繁绕的地步,言语没完没了。自以为文章美到了极点,却反而因此成了弊病,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对喜欢的东西喜欢得太过份,而在他应当选择的东西(事物)上面智性却变得愚钝糊涂了。天生有才能的人,他的文章虽美但不能没有偏重,所以能兼有三者长处的是最为宝贵的,然而兼具了众长之中也还是会有不足。(这样看来)难道充分运用上天给的才华,而且不因为才华而自我蒙蔽的人不是很难得的吗?
青浦王兰泉先生,他的才能是上天赐予的,是三者兼具的人才。先生写的文章,具有唐宋名家高雅的韵味,飘逸的气度,且文章议论考证,言辞漂亮却不烦琐,内容广博却不繁杂,精细周到却不会把意思说尽。这是因为他善用上天给他的、能兼长的才能,却不因为自己过分喜欢的缘故妨害文章之美。先生当官长期随军征战,在梁州、益州等地奔走,历览万里之景,辅助国家成就安定边疆的杰出功业。于是他取用这些奇异的见闻,阐发成为奇伟、卓异的言辞写成古文,这是别人所不曾有的。世人因此说那是上天帮助而成就了先生文章,好像唯独先生和别人不一样。我却说这并非是先生与众不同之处,先生能用尽自己(三者兼之)的才能,并好好地承受上天给予他的禀赋,这才是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我年轻时在京城认识先生,当时先生才三十岁,我心里就很重视崇尚他的才能。到先生官至正卿,年老归来海上,自己修定文章名为《述庵文钞》,共四十卷,从金陵寄给我。打开来读,自认为能粗略地懂得先生深刻的用意。恐怕天下的读书人读先生的文集,只会叹服他优美的文辞,或许不明白个中的原因,所以我不能隐藏自己愚陋的见识,不能不清楚地(把这些见识)告诉天下人。至于先生的诗集和其他著述,体裁虽然不一定和古文相同,但一概用我这些话来探求,也都可以体会到其中极美妙的地方。
篇5: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二则及答案
【甲】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活板》节选
【乙】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兴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②多编以竹简,其用缣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节选
【注释】①秘剑:皇家用的刀剑。 ②契:刻的文字。 ③缣jiān:双丝的细绢。
【丙】古代造纸流程图
① 浸泡:将树皮、麻等原料切碎,置于沟溪中浸泡至发软。
②搅灰:将原料掺入火灰或放进石灰水中搅拌、沤浸。
③ 蒸煮:原料入桶,盖上麻布,用中火蒸煮。
④ :将原料清洗后,置于石墩,用木锤反复捶打,制成泥膏状的纸浆。
⑤抄纸:抄纸槽内放置清水,放入纸浆,用抄纸帘反复捞浆,形成薄片状的湿纸。
⑥ :将湿纸挤去多余水分,逐张扬起,晒干或焙干,即制成纸。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每字为一印 ②一板印刷
B.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 ②一板已自布字
C.①以纸帖之 ②木格贮之
D.①乃密布字印 ②莫不精工坚密
8.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②自是莫不从用焉
A.①他的字印是我的弟侄辈得到的。 ②自然是没有人不跟着用这纸。
B.①他的字印是我的弟侄辈得到的。 ②从此没有人不跟着用这纸。
C.①他的字印被我的弟侄辈得到。 ②自然是没有人不跟着用这纸。
D.①他的字印被我的弟侄辈得到。 ②从此没有人不跟着用这纸。
9.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材料【丙】第④⑥幅的内容,填在横线上。(2分)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毕昇制作活字的材料是 ① ,蔡伦造纸的原料是 ② ,与雕版印刷和沉重的简牍、昂贵的帛书相比,它们的共同优点是 ③ 。你从古人的发明创造中,获得的启示是 ④ 。(4分)
答案:
7.答案:C(2分)
8.答案:D(2分)
9.答案要点:打浆(制浆);晒纸(晾晒)。(2分)
(提示:每空1分,能概括该图文内容的两个字即可)
10.答案要点①胶泥(燔土);②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③共同优点是:使用方便,造价低廉(答出一点即可满分);④启示:从善于发现问题,肯于钻研,敢于创新等任意一个角度,写出自己获得的启示即可。(4分)
(提示:每空1分)
篇6: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关于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福,徐州下邳人。少倜傥,魁岸有膂力。周显德中,世宗征淮南,福徒步谒见于寿春。世宗奇之,因留麾下。每出战,则令福率卫士为先锋,与破紫金山砦。淮南平,录功授怀德指挥使。
宋初,迁横海指挥使,率所部隶步帅刘光毅,由峡路征蜀。比至成都,孟昶已降。大将王全斌部送降卒归京师,至绵州,降卒盗库兵,劫蜀旧将全师雄以叛,焚庐舍,剽财货以去。刺史成彦饶以同、华兵百余人守其城,全斌遣米光绪将七百骑及福所部以屯护之。光绪尽杀师雄妻孥,师雄领叛卒,益聚村民十余万众,攻城益急。会龙捷指挥使田绍斌率精锐百骑,由东山西北行,福领所部由山南行,出贼不意,夹击之。贼众大溃,斩首及溺江死者以万计,以功授虎捷都虞候。继隶曹彬麾下,平江南。还,授指挥使,领蔚州刺史。从太宗克并、汾,迁马步都军头、武州团练使。端拱初,出为洺州防御使。二年,改雄州防御使兼本州兵马部署。雄州地控边塞,常屯重兵。福至部,按行城垒,调镇兵以给缮完,出私钱以资宴犒,寇虽大至,而恃以无恐矣。淳化初,迁凉州观察使、判雄州事。二年,卒,年六十四。赠太傅。
福虽不学,而御下有方略,为政简易,人甚德之。领雄州五年,郡境宁谧。福既贵,诸子尝劝起大第,福怒曰:“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汝曹既无尺寸功以报朝廷,岂可营度居室,为自安计乎?”卒不许。既死,上闻其言,赐其子白金五千两,使市第宅。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至成都,孟昶已降 比:邻近
B.为政简易,人甚德之 德:感激
C.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 僦:租赁
D.赐其子白金五千两,使市第宅 市:购买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福“御下有方略,为政简易”的.一组是( )(3分)
①每出战,则令福率卫士为先锋,与破紫金山砦。
②福领所部由山南行,出贼不意,夹击之。
③从太宗克并、汾,迁马步都军头、武州团练使。
④出私钱以资宴犒,寇虽大至,而恃以无恐矣。
⑤领雄州五年,郡境宁谧。
⑥福既贵,诸子尝劝起大第,福怒曰:“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福年轻时身材高大魁梧又很有力气,因此世宗认为此人很有特点,于是他留作部下。
B.在王全斌押送降卒回京的路上,降部中的盗贼劫持了全师雄并且烧毁房屋,抢夺财物。
C.刘福跟随太宗攻下并州、汾州后先升后降,在被贬为洺州防御使两年后,又一次改任。
D.刘福最终也没有答应建造气派府第的请求,因为他认为依靠俸禄所住的地方已经足够。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福至部,按行城垒,调镇兵以给缮完,出私钱以资宴犒,寇虽大至,而恃以无恐矣。(5分)
译文:
(2)汝曹既无尺寸功以报朝廷,岂可营度居室,为自安计乎?(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A 5.B 6.D
7.(1)刘福到了属地,巡视城池防御工事,抽调镇守兵卒来修缮加固工事,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充当宴享犒劳的经费,敌人虽然大规模来进攻,我方却依靠刘福的准备部署而无所畏惧。(“按行”、“给缮完”、“恃”各1分,句意2分)
(2)你们这些人没有一丁点功劳来报答朝廷.怎么可以建造房屋,做使自己安乐(“自安”可意译为“自己贪图安乐”)的打算呢?(“汝曹”、“营度”、“为……计”各1分,句意2分。)
篇7: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有关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何易于尝为益昌①令,县距刺史治所②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③,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④不可夺。易于为属令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注】①益昌:今四川广元一带。②刺史治所:州郡长官的驻地。③腰笏(hù): 把手板插在腰带上。④隙:空闲,这里指时间。⑤属令:属于县的县令。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何易于尝为益昌令 ( )
(2)易于即自腰笏 ( )
(3)方春,百姓不耕即蚕 ( )
(4)偕骑还去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小题3:请你结合文中何易于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曾经 就正 离开
小题2:百姓不是在耕种就是在养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剥夺。(意思符合即给分)
小题3:何易于的“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的语言和“即自腰笏,引舟上下”的行动,都表明他敢于直言,关心爱护百姓。(3分,结合言行1分,能说出“关心爱护百姓”2分,意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尝、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较为固定,应译为“曾经”、“离开”。“即、方”根据语境,应译为“就”“正,正在”。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耕、蚕、夺”等。“耕、蚕”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应译为“耕种、养蚕”。“夺”在此句中应用“占用、剥夺”代替。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审题后从前向后读选文,找出写何易于的言行的句子,如语言“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行动“即自腰笏,引舟上下”。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他敢于直言,关心爱护百姓,能为百姓着想。
篇8:比较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比较两篇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勍(qíng):强而有力。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击鼓进军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歼:被杀死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重:再次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以:凭,靠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12.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
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13.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写法一: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法二:都运用了衬托。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子鱼的随机应变、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或以子鱼的急功近利衬托宋公的尊礼守信、远见卓识)。
篇9:社科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社科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社科文(共9分,每小题3分)
乡村社会领域,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以后,代之以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村民自治制度的嵌入,让村民自己选举村干部管理村庄,因而被认为是国家还权于民的重要表现。与此同时,各种民间组织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各种类协会也在乡村社会如雨后春笋般发育起来,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国家权力推出乡村社会的表征。
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呈现蔓延的趋势,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并未减弱,反而得到增强。
还有学者认为,全能主义政治消解之后,国家的强制性权力削弱了,但国家运用制度化手段管理和服务乡村社会的权力,即国家基础性权力则得到增强,尤其是地方性共同体的解体和乡土伦理秩序的消解,为国家权力渗透进入乡村社会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改革开放后经济资源的增长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也为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国家权力以统一的规则体系和观念、逻辑的形态,在一些领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地嵌入进了乡村社会。
如此一来,有关新中国后30年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就出现了悖论现象,这种悖论表现为,一方面国家权力似乎在不断地推出乡村,另一方面,国家权力依托现代科技能够直接对接农户,其对乡村社会的`嵌入程度加深。当然,与这两方面对应的,则是乡村治理状况的不尽人意,这是悖论双方的一致认识,这种不尽人意就体现在,家族的衰弱、地方性知识的瓦解,使得地方社会逐渐解体。从家族解放出来的农民成为原子化的个体,传统人情往来规则正在发生变异,农民价值和意义世界发生坍塌,日常生活中的农民合作难以达成,乡村社会陷入失序状态。
7、下面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以后,村民自治制度的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是国家还权于民的重要表现。
B、让村民自己选举村干部管理村庄,使各种民间组织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各种类协会也在乡村社会如雨后春笋般发育起来。
C、全能主义政治消解之后,虽然国家的强制性权力削弱了,但国家基础性权力则得到增强。
D、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以统一的规则体系和观念、逻辑的形态,在一些领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地嵌入进了乡村社会。
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地方性共同体的解体和乡土伦理秩序的消解,为国家权力渗透进入乡村社会提供了便利条件。
B、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的悖论现象,是指国家权力不断地推出乡村,依托现代科技能够直接对接农户。
C、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的悖论现象,是指家族的衰弱、地方性知识的瓦解,使得地方社会逐渐解体。
D、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虽然出现了悖论现象,但双方都有一个共同认识,即乡村治理状况的不尽人意。
9、下面对“地方社会逐渐解体”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家族的衰弱、地方性知识的瓦解。
B、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从家族解放出来的农民成为原子化的个体。
C、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农民成为原子化的个体,传统人情发生变异,农民价值和意义世界坍塌,合作难以达成,乡村社会陷入失序状态。
D、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传统人情往来规则正在发生变异。
参考答案:
7、答案:B,“让村民自己选举村干部管理村庄”是国家还权于民的表现,“民间组织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各种类协会也在乡村社会如雨后春笋般发育起来”是国家权力推出乡村社会的表征。
8、答案:D。解析:A,偷换概念。“作者认为”有误,原文是“有学者认为”。B、C分别指“悖论现象”的两个方面。
9、答案:C,解析:A项说的是“地方社会逐渐解体”的原因;BD两项说的是“地方社会逐渐解体”的两种现象。
篇10:哀溺文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
哀溺文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哀溺文》节选,完成16-17题。(6分)
哀溺文
柳宗元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注释] 永:永州。 氓:百姓。 绝:渡。 寻常:长度单位。两寻为一常。
去:丢弃。 怠:疲乏,困乏。 蔽:蒙蔽。引申为看不清简单的道理。
16、用一句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3分)
17、你觉得作者通过本文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3分)
参考答案:
15、一个永州的`百姓在船沉游水之时舍不得丢掉钱财而被淹死。共3分。
16、人生应有的正确的取舍态度。为人不能贪,更不能为了一时之利而损失长远的东西。否则,就太不划算,太不值得了。(意对即可)共3分。
★ 江天一传翻译
★ 金刚经诵读改变
★ 印光法师语录
【《尧峰文钞》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脑筋急转弯2024-01-20
《六国论》文言文赏析2022-07-28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阅读答案2022-08-22
宁国水泥厂实习报告2022-11-02
水泥厂污染社会实践报告参考2022-06-05
启新水泥厂实习报告2023-07-10
水泥厂的毕业实习报告2022-11-16
石膏四相检测仪2022-12-13
水泥厂实习报告参考2023-11-22
水泥厂实习报告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