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新闻》阅读理解及答案

时间:2022-09-01 08:06:50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猫的新闻》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11篇)由网友“崴烟崴酒崴三轮”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猫的新闻》阅读理解及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猫的新闻》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1:《猫》阅读理解答案

《猫》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猫》有关选段,完成 1~3 题。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 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 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合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椴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鸣 !”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 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是我错了 !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选自郑振铎《猫》)

1. 梳理选文中“我”情感的变化过程,完成下列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奈→_______________

2. 从选文及课文全文来看,“我们”断定猫咬死鸟的根据和这只猫遭受冤屈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选文,对“我”作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愤怒 悔恨 悲痛

2.根据:它常常对鸟笼望着。原因:①“我”的主观臆断;②猫自身存在的弱点、缺陷。

3.①凭表面现象判断是非,不可取。②惩戒邪恶,表明其正义感。③发现冤屈无辜后悔自责,表明其内心善良、严于自省。

篇2:《猫》阅读理解及答案

《猫》阅读理解及答案

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个跟头,但是跌到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彼此的头上,撞疼了也不哭。它们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们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可是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的,因为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这一段是围绕“ —————— ”来写的,中心句是——————。

“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彼此的头上,撞疼了也不哭。”作者把猫当做人来写,表达了作者对小猫的————。你还能在上面的语段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吗?用波浪线画出来。

1、围绕小猫淘气来写,中心句: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2、①喜爱 ②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个跟头,但是跌到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

很简单,望采纳提问者评价

谢谢!

满月的小猫。

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喜爱之情。

(波浪线)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个跟头,但是跌到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

围绕毛的淘气,中心句是月的小猫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表达了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

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个跟头,但是跌到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

篇3:猫的新闻的阅读答案

我们院子里有一只猫,是半年多以前邻居老刘在市场上从农民手里买回来的。它刚来时确实给久为鼠害所苦的各家带来了一阵兴奋,因为它忠于职守,日夜歼“敌”,且颇有“大公无私”精神,不论是主人家,还是邻居家,哪里有鼠情,它就出现在哪里,一时大扬神威,群鼠震慑。晚上,各家顶棚上再也听不到老鼠像开运动会似的喧闹奔腾的声音,可以安静地休息;早起,院子里也再听不到妇女们报怨什么东西夜里遭老鼠咬坏了的唉叹了。

于是大家都十分重视甚至尊敬起那猫来,把它看成全院之“干城”,集体安全的“保障”。主人更觉得十分露脸和自豪。唯恐它被什么人窃走,都说要用绳子拴上,别让乱跑;全院五家人,谁家买了肉,都要切一点送给它,以示爱护和慰劳;到它渐渐对普通肉有点吃厌了,主人就专门每天给它找羊肝,全院的人也尽力帮忙;甚至“走后门”,以保证它的“特需供应”;在住的方面,赵家慷慨献出个木箱,钱家立即“资助”了一条旧浴巾,弄了个十分绵软舒适的窝;主人怕它晚上冷,特地把木箱放在火炉旁边。总之,从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的迅速提高看,它俨然成了院里的一位“特殊公民”。

谁知这猫在享受上种种“特殊待遇”后,对捕鼠慢慢地不那么认真了,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终而至于成天游玩、睡觉之外,甚至与鼠类“和平共处”起来。一个时期在院里销声匿迹的鼠们,不知又从何处钻出,“重返家园”了。有一天,孙家扫房,发现床下纸箱里老鼠生了一窝崽,便忙盖了提到院中,捉那猫放进去,满以为群鼠已是“瓮中之鳖”,猫定会将其一举全歼。哪料这猫入箱,尖叫一声便逃了出来,反而弄倒箱子,使几只小鼠绝处逢生。这件事震动了全院。是这猫对老鼠陌生了,不认得了,还是认为捕鼠现在已不属于它的职责了?

全体居民在失望之余,开始指责猫的.缺点,对它发泄怨愤。其间也不乏关于对它进行“再教育”或干脆另捉一只新猫以代之的议论。早已退休在家的李大爷,对什么问题都爱以不容置疑的权威口气发评论。他说:“这事怨人,不怨猫……”

大家对他的话,瞪起了眼睛。

1、猫来到“我们的院子”,先后的不同表现是怎样的?(6分)

答:最初:_____后来:_____

2、第二段从四个方面表现了猫享受特殊待遇、地位迅速提高。这四个方面可以概括为:①保障安全;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冬天保暖。借此,小说表现猫_____。(6分)

3、在写法上,这篇小说有两处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小说这两处对比是:(2分)

①____②_____

4、下面对小说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写猫实际上是在写人,小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形象。

B、小说的语言诙谐幽默,反映的社会现象却十分沉重,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C、人们在失望之余,开始指责、怨恨,其实猫丝毫没有过错,因此人们的指责、怨愤是不合乎情理的。

D、李大爷一语道破,他说“这事怨人,不怨猫”,的确,人在“这事”上,应该承担完全的责任,但是大家却对他的话瞪眼睛,表明大家精神上的不觉醒。

E、最初鼠的横行十分猖狂,它们成群结队,喧闹奔腾,咬坏物品;最后又卷土重来。小说中的“鼠”也可以理解为某一类人。

参考答案

1、最初:忠于职守,大公无私,大扬神威。

后来:贪玩贪睡,丧失立场,十分胆怯。

2、②改善伙食③修建住所成了“特殊公民”

3、①猫的先后行为的对比;②人对猫的态度的先后对比。

4、CD[●人宠坏了猫;●猫放弃了主观改造,失去了本色。]

篇4:丑猫阅读理解答案

丑猫

①每次瞥见院子里有猫跑过,我就会想起以前我们这个院子里生活过的一只 小猫。邻居们对这只猫都很熟悉,叫它丑猫。固然,谁也说不清楚它是从哪儿来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只被抛弃的猫,因为它一直对人心存依恋。

②这只被叫做丑猫的猫真的很丑,只有一只左眼,右眼处是一个黑乎乎的令人惊骇的深洞。右耳也残缺不全了。一条又宽又长的伤疤从头顶一直延伸到肩上。右后腿不知何时折断又接上了,但已经严重弯曲。尾巴早就没了,只剩下短短的一截,总是翘着。全身暗灰色的毛脏兮兮的,黑色的'条纹已经很难分辨出来。凡见过这只猫的人产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只猫真丑!

③因为这只猫相貌丑陋,所以邻居们都不喜欢它。孩子们看见它远远地就绕开了,更别提摸摸它抱抱它了;大人们一看见它就吓唬它驱逐它,甚至还用石头砸它。丑猫有时候想进到楼道里去,但人们只要一发现它想进来,就用浇花的水管子冲它,或用楼门夹它的瓜子。但不管人们怎样对待它,丑猫从不对抗。如果人们用水管子冲它,它不跑也不躲,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任凭冷水淋到身上;如果人们扔东西砸它,它也只是轻轻地抬抬爪子,好像在请求人们的谅解。

④与人亲近一直是丑猫的一个幻想。如果有哪个胆大的孩子瞥见它没有躲开,它就赶忙跑过去,用头蹭人家的手,一边蹭,还一边喵瞄地高声叫着,希望能得到一点点温柔的抚摩;如果有谁愿意破天荒地抱抱它,它就急忙舔舔人家的衣角或者它能够得着的东西,渴望能留住这一刻难得的温情。但更多的时候,丑猫得到的都是厌弃和驱赶。

⑤有一天,一个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了丑猫的头上:孤独的丑猫朝附近的几只狗走了过去,它大概是太寂寞了,想和那几只狗交个朋友吧,但没想到那几只狗却毫不留情地咬伤了它。我在屋子里听到丑猫凄惨的叫声,急忙跑了出去。等我跑到丑猫跟前时,丑猫正躺在地上,身子蜷缩成了一团,全身血肉模糊,脸上挂满了泪痕,已经岌岌可危了。丑猫不幸的一生就要走到尽头了。我把它从地上抱了起来,它声音嘶哑,艰难地喘着气。我双手抱着它,一动也不敢动,唯恐再弄痛了它,但它却挣扎着要舔一舔我的手。我把它搂到了胸前,它的头紧紧地贴到我的 手掌上,用那只黄黄的小眼睛注视着我。突然,我听到它用微弱的声音“喵”地叫了一声。显然,这只猫在遭受了如此巨大的痛苦后,仍然渴望着一丝怜爱,或是一丝同情!当时,我觉得我怀里的这只猫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它从没想过要咬我,要挠我,或者摆脱开我的怀抱,它只是默默地看着我,完全相信我能够减轻它的痛苦。丑猫就这样在我的怀中慢慢地死去了,没能等我把它抱回家。

⑥丑猫只是身体残疾,而我们人类是心灵残疾。我们对那些形象优美的生物关爱有加,而对那些卑微弱小的生灵却漠不关心。世间的大爱,应该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不因其美丽而关怀庇护,不因其丑陋而鄙视厌弃。

15. 简要说明第②自然段对丑猫的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16. 第④自然段中,作者连续用两个“如果……就……”来描写丑猫的幻想,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分)

17. 第⑤自然段中作者说丑猫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请简要概括说明其理由。(3分)

18. 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丑猫的命运引发你哪些思考?(4分)

篇5:丑猫阅读理解答案

15、突出其丑陋,说 明人们不喜欢丑猫的原因,为下文其悲惨结局埋下伏笔。

16、这样写,说明“与人亲近一直是丑猫的一个幻想”,丑猫不想伤害人,丑猫心灵“不残疾”。所以人们要“不因其丑陋而鄙视厌弃”。

17、它对人的冷漠、欺凌不怨恨,不报复,只求得到一丝关爱,就很满足。即使在最痛苦的生命尽头,也避免伤害到我。猫的心灵是美好的,所以作者说丑猫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

18、答案示例:世间的大爱,应该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不因其美丽而关怀庇护,不因其丑陋而鄙视厌弃。

篇6:《猫》郑振铎阅读理解答案

《猫》郑振铎阅读理解答案

《猫》郑振铎(节选)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加点句子中“我”为什么认为咬死芙蓉鸟的“一定是猫”?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猫“畏罪潜逃”了②“我”不喜欢这只猫③猫常对着鸟笼凝望④“我”看见了猫嘴里好像在吃着鸟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2.为什么“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对猫的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郑振铎《猫》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B.确保以后不再出现这种过失。

C.永远愧对这类弱小的生命

D.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

3.对选文表达的主题思想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我”莽撞急躁的性格特征。

B.表现了弱者悲惨的生活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

C.表达了希望社会都能保护、关爱小动物的美好愿望。

D.表达了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4.对画线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 B.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C.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D.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

参考答案:

1、C

2、B

3、D

4、B

篇7: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理解及答案

【波兰布热金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稍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东西可供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4.作者一面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面又以此为题写了这则报道,为什么?(4分)

5.最后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5分)

6.《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着力表现记者的主观印象。有人说,这种写法不符合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要求。你怎么看?(6分)

参考答案:

4.(4分)①没有什么新闻是说,这里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没什么好说的;(2分)②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作者还是要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让世人永志不忘。(2分)(第二点直接引用原文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的,可得1分)

5.(5分)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一句再次点题,呼应第6自然段首句(1分),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合,而且激发读者旧事重拾的兴趣(1分)。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1分),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1分),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1分)。(1点1分)

6.(6分)符合。(1分)本文是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2分)。这篇新闻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向读者介绍某事某物,而是通过激情洋溢地抒发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来引起读者共鸣,激起读者对来之不易的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3分)

不符合。(1分)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记者的态度也需要不偏不倚公正无私。(2分)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要着力于写出或作出不带个人感情并将事实和观点分开的新闻或报道,让读者直接掌握原汁原味的材料进而得出结论,而不是用记者自己的主观印象去影响读者。(3分)(本题言之成理即可)

篇8:新闻阅读答案

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 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

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他们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然而据来自宇航局的消息,宇航局的.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航天飞机的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和庞大的主燃料箱上面。据研究了录像带的专家说,问题可能出现在外挂燃料箱上。燃料箱中存放着200万升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推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爆炸时,外部燃料箱的尾部首先断裂,把两个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

8.选文第一段电头部分都交代了什么?

9.选文第一段电头之后的文字是这则新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这句话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11.选文第一段明确说明“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爆炸”,为什么又说“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呢?

12.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13.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后,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了什么态度?

14.对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原因,宇航局的专家们作了几种推测,各是什么?

15.选文第二段中哪些语句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

16.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意思。

篇9:新闻阅读答案

8.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及记者姓名。

9.导语

10.“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11.因为阿波罗飞船的爆炸是在发射台上,并没有升空;而“挑战者”号是升空后在空间爆炸的,所以说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12.概述“挑战者”号爆炸情况及事故严重的程度。

13.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美国宇航局官员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

14.两种:燃料箱尾部断裂;助推器燃料外泄。

15.“据……专家说”“可能”“有的专家认为……的迹象”等词语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

16.报道事故原因的调查情况。

篇10:阅读理解及答案

读郑谷的《鹧鸪》回答问题。

(1)颔联中“雨昏、花落”渲染了怎样的环境特点?这一联涉及了哪些历史人物或传说?

(2)体会颈联中“乍、才”的表达作用。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5、(1)凄迷的意境,伤感的氛围。屈原/娥皇、女英溺于湘江

(2)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

(3)借鹧鸪啼声之悲切抒写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篇11: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雪 夜

星 新 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从老人的对白、行为表现看,小说凸显出对至死不逾的真挚亲情的歌颂。

B、作品以极平淡的故事和语言来表现极其哀痛的人间真情,作品通篇没有一个“哀”字,但当读者读完作品之后,心理却蒙上了浓浓的哀怜。

C、通过刻画老人的异乎寻常的举动和想法,凸显日本社会中老人的孤独,落寞以及难以得到社会关爱的冷酷现实。

D、小说把雪花比做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作者对这对孤苦老人的同情和美好祝愿。

E、老人异乎寻常的举动中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潜藏着老人深深的内疚愧悔之意,小说直接表现了作者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强烈批判。

(2)、文中通过老夫妇富有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活着的“假象”,这“假象”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概括出来。(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本作家星新一是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并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营造了富有想象空间的悠远意境,请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见解。(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E(5分)(答对一个给3分,答对两个给5分)

(2)①为儿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②怕儿子学习辛苦而要送热茶;③不愿儿子有过重的思想负担④祝愿儿子顺利通过毕业考试;⑤恳求抢劫犯不要上楼伤害儿子。(6分)

(3)①小说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老人的儿子早就不在,这在小说的前文已经埋下了伏笔, 例如强盗的惊讶:“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细心的读者还是可以从“正常”中看出“不正常”来的。②通过情节的紧张冲突来展开叙事。强盗的闯入给作品带来波澜,读者开始关心并未出场的“儿子”的命运:两位老人的儿子会不会被强盗捆住或者又会发生什么奇迹?③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对雪花的描写。(6分,要点1分,分析1分)

(4)、①体现在开头:雪花悠然地飞落,似乎要预示什么,一两句话营造了一个静穆的氛围,自然地把读者带入故事里。接下来,冬天、雪花、旧房子、火盆、老人,由远而近,作者一步步把他描写的镜头推进了,把读者从悠远的雪景拉到现实生活的面前。②体现在结尾:生活闹剧结束之后,退幕了,“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一切都静静地消失在窗外悠远的雪景中,这一悠远的、纯净的、宗教般的意境,把俗世的生活空灵化了,也美化了,老人对死去的儿子的深情也在“雪夜”的背景中被凸现出来。(8分)

人教版语文四下作文教学设计

季羡林老猫的文章

《最后一个鸡蛋》阅读题答案

猫的秘密作文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

《大小猫洞》教案设计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教案丝绸之路

《夏感》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乐园三》教学设计方案

七上语文书人教版猫教学设计

《猫的新闻》阅读理解及答案
《《猫的新闻》阅读理解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猫的新闻》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11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023-04-22

议论文教学的策略方案2023-04-20

笑死人的高考零分作文:弯道超越2023-01-12

七年级上册语文《三个太阳》教案2023-10-24

初中语文教案2023-12-09

解读生命――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研究性学习课例2022-11-26

一个鸡蛋的作文2024-02-05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学设计2022-04-30

学年第二学期一年级语文期终考查试卷2023-07-20

《寻找时传祥》教学设计202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