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戒子阅读答案(集锦11篇)由网友“neko”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孟母戒子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孟母戒子阅读答案
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小题1:解释各组中划线的词的含义。(4分)
①乃复进复 ② 对曰 对
③ 裂其织裂 ④自是之后是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2分)
A.呼而问之B.以此诫之C.而置之其坐D.至之市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小题4: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复:又对:回答 裂:割断是:这(4分)
小题1:D
小题1: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
小题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2分)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个字“复”是“又”,表重复。第二个字“对”表“回答”。第三个“裂”放到语境中,可知是“割断”之意。第四个“是”在文言文中常见的是代词用法,即为“这”之意。
小题1:试题分析:前三个均为代词,“至之市”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的时候”,之为动词,是到,去,往的意思。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引”“裂”‘以’ “诫”等。“引”是动词,拿的意思,“裂”是割断意思,‘以’是用的意思,“诫”是警告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孟母在教育孟子的时候,没有用太多的`说教性的语言,而是用“断织”的行动,告诉儿子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事要一心一意,不可因分心而中途而废。“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就是有力地印证。
篇2:孟母戒子阅读答案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②。孟子辍然中止③,乃复进④。其母知其谊(xuān)⑤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⑥。”其母引⑦刀裂⑧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谊矣。
注释:①诵:背书。②方织:正在织布。③辍然中止:突然停止。④复进:继续背诵。⑤谊:遗忘。 ⑥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⑦引:拿。⑧裂:割断。
1.这篇短文主要讲____的重要。
2.孟母剪断正在织的布匹,是为了告诫孟子_________。 。
3.“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这句话中,“其母”的“其”指_________,“其织” 的“其”是指_________。
答案:
1.熟读成诵 (意思对即可)
2.只有达到熟练,才不会像裂织一样前功尽弃。 (意思对即可)
3.孟子 孟母
篇3:孟母戒子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孟母戒子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②。孟子辍然中止③,乃复进④。其母知其谊(xuān)⑤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⑥。”其母引⑦刀裂⑧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谊矣。
注释:①诵:背书。②方织:正在织布。③辍然中止:突然停止。④复进:继续背诵。⑤谊:遗忘。 ⑥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⑦引:拿。⑧裂:割断。
1.这篇短文主要讲____ 的'重要。
2.孟母剪断正在织的布匹,是为了告诫孟子 。
3.“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这句话中,“其母”的“其”指 ,“其织” 的“其”是指 。
答案:
1.熟读成诵 (意思对即可)
2.只有达到熟练,才不会像裂织一样前功尽弃。 (意思对即可)
3.孟子 孟母
篇4:学习孟母戒子原文译文及答案
学习孟母戒子原文译文及答案
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选文]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 (3)也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 矣。
[注释]
(1)[诵]背诵。(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3)[諠 ]xāun,遗忘。(4)[戒]警告。
[练习]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处士笑而然之( ) 何有于我哉?(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 ②此:(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阅读提示]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这些丝断了,能再继续织吗?从此那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
参考答案
1.①?的样子。②为什么。③同意,赞同。④哪里,哪一点。2.諠 是 3.D(助词,的。其余皆为代词。)
篇5:《孟母戒子》原文及翻译鉴赏
《孟母戒子》原文及翻译鉴赏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突然停止的样子) 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对的 )
② 何为中止?(为什么 )何有于我哉?(何有,即有何,有什么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諠) ②此:(是)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D)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二:
1.这篇短文主要讲____ 的重要。
2.孟母剪断正在织的布匹,是为了告诫孟子。
3.“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这句话中,“其母”的“其”指 ,“其织” 的“其”是指 。
答案
1.熟读成诵(意思对即可)
2.只有达到熟练,才不会像裂织一样前功尽弃。 (意思对即可)
3.孟子孟母
[阅读提示]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注释
(1)少时:小时候
(2)诵:背诵,背书(读出声音来)。
(3)方:正在。
(4)织:织布。
(5)辍(chuò)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
(6)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复:再,又。进:背诵下去。
(7)喧:这里指“遗忘,忘记”之意。
(8)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9)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10)引:拿来,拿起。
(11)裂:割断。
(12)戒 :告诫。
(13)自是之后:从此之后。自是:从此。
译文
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启发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半途而废,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故事也同时告诉我们:作为小辈要善于理解长辈的教导,因为长辈总是为我们好。
这篇短文主要讲(熟读成诵)的重要性。
方法
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篇6:孟母戒子文言文的翻译
孟母戒子文言文的翻译
作品原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愃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1)少时:小时候
(2)诵:背诵,背书(读出声音来)。
(3)方:正在。
(4)织:织布。
(5)辍(chuò)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
(6)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复:再,又。进:背诵下去。
(7)愃:通“谖”,遗忘,忘记。
(8)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9)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10)引:拿来,拿起。
(11)裂:割断。
(12)戒 :告诫。
(13)自是之后:从此之后。自是:从此。
(14)有所失,复得: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
译文
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此来警戒孟子,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作品鉴赏
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作品相关
《韩诗外传》尽管名义上依附于《诗经》,但它使用的材料却来自几个哲学学派的著述并加以折衷。《荀子》是最常用的来源,不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过。道德说教为其主要基调,但也有一些趣闻轶事,缺乏明显的道德意义。由于有24段缺乏引自《诗经》的'起结论作用的诗句,这说明文本有缺损。考虑到尚存的先秦典籍提供的资料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还多,而且其中有些材料自身已经用《诗经》引文作结束,根此可知,《韩诗外传》与其说是一部创作,还不如说是一部编作。《韩诗外传》作为一个源头,可能启发了为了不同目的而编纂成的其他摘录性的选集,如其他汉代著作《说苑》、《新序》、《列女传》等。
主人公介绍
孟丘
孟子名轲,字丘(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孟母三迁”。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
孟母(教子)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一一习记。
篇7:《李存审戒子》阅读答案
李存审①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②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③生于膏梁④,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注] 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②镞(zú):箭头。③尔曹:你们。④膏梁:膏,肥肉。梁,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少提一剑去乡里 ( )
(2)位极将相 ( )
2、李存审“位极将相”之前有怎样的经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离开 (2)至或“到”或“到达”
2、围绕“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回答。
3、围绕“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创业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回答。
篇8:李存审戒子阅读答案
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出镞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阅读题目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少提一剑去乡里 ( )
(2)位极将相 ( )
2、李存审“位极将相”之前有怎样的经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离开 (2)至或“到”或“到达”
2、围绕“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回答。
3、围绕“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创业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回答。
拓展:相关知识
1、译文
李存审出身贫穷卑贱,他曾经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的父亲年轻时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里,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九死一生的情况绝不止一次,剖开骨头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有上百余次。”于是,他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令他们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孩子们都答应了。
2、启示
启示一
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艰难创业;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忆苦思甜。李存审的子孙称得上官员的子女,吃得好住得好,可他们不知道父辈是如何艰苦奋斗的。因此李存审要告诫他们,并把从身上取出的箭头让他们好好保存。只是一种忆苦思甜的教育。孩子们,大多生活在安乐窝里,有父母的呵护,作为长辈应该让他们知道往日的艰苦,作为小辈也应多听听长辈艰苦奋斗的家史。
启示二
创业要靠自己,依赖父辈祖辈是没出息的表现。
篇9:李存审戒子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存审①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②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③生于膏梁④,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注] 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②镞(zú):箭头。③尔曹:你们。④膏梁:膏,肥肉。梁,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少提一剑去乡里 ( )
(2)位极将相 ( )
2、李存审“位极将相”之前有怎样的经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离开 (2)至或“到”或“到达”
2、围绕“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回答。
3、围绕“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创业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回答。
阅读理解解题步骤
一、浏览问题和背景,整体把握很从容
在考场上一般都是时间紧,题量大。不可能像平时精品细读,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这样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就是一个需要掌握的技巧。首先就是平时就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把写作业当成答卷子。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则要注意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二、确定区域定目标,圈点勾画细推敲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三、回答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四、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我们平时写文章,很多时候在文初把自己想要告诉别人的东西作了交代,或者是在文章结束的时候,使文章升华。这些都是文章的题眼。同样,别人写文章也会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表情达意。因此在阅读理解题中往往有对文章的理解的问题。这一类问题的回答就要着重看开头和结尾,或者是一个段落的开头和收尾。能利用原句的答上原句,不能写出原句的,学会概括和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答的点就会全面深入。这一点非常重要,过江龙常常犯这样的毛病。
五、字词句意重语境,四不分离会贯通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妈妈为你找到了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总之,以上只是做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它只是做阅读理解的助缘。其实,做好阅读理解重在平时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孩子,就让我们从平时做好。这样,到考试的时候,掏出干粮就是馍。
阅读答题技巧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2)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3)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4)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篇10:李存审戒子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存审戒子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存审①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②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③生于膏梁④,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注] 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②镞(zú):箭头。③尔曹:你们。④膏梁:膏,肥肉。梁,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少提一剑去乡里 ( )
(2)位极将相 ( )
2、李存审“位极将相”之前有怎样的经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离开 (2)至或“到”或“到达”
2、围绕“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回答。
3、围绕“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创业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回答。
阅读理解解题步骤
一、浏览问题和背景,整体把握很从容
在考场上一般都是时间紧,题量大。不可能像平时精品细读,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这样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就是一个需要掌握的技巧。首先就是平时就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把写作业当成答卷子。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则要注意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二、确定区域定目标,圈点勾画细推敲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三、回答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四、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我们平时写文章,很多时候在文初把自己想要告诉别人的东西作了交代,或者是在文章结束的时候,使文章升华。这些都是文章的题眼。同样,别人写文章也会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表情达意。因此在阅读理解题中往往有对文章的理解的问题。这一类问题的回答就要着重看开头和结尾,或者是一个段落的开头和收尾。能利用原句的答上原句,不能写出原句的,学会概括和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答的点就会全面深入。这一点非常重要,过江龙常常犯这样的毛病。
五、字词句意重语境,四不分离会贯通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妈妈为你找到了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总之,以上只是做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它只是做阅读理解的助缘。其实,做好阅读理解重在平时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孩子,就让我们从平时做好。这样,到考试的时候,掏出干粮就是馍。
阅读答题技巧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2)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3)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4)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篇11:《言默戒》阅读答案
言默戒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日:“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恶其不祥()②或旦而不鸣()
③故书之以为言默戒()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
【小题2】下面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
A.无鲜肥滋味之享
B.弗之怠
C.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D.当余之从师也
【小题3】将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③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小题4】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厌恶②有的③因此、所以④依赖、依靠
【小题2】D
【小题3】①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2分)
②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2分)
③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2分)
【小题4】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文言字词的翻译。这几个词是重点字却又是常见的翻译,“恶、或、故”是一词多义现象,“赖”是课内文言词的延伸。对于文言文中的字词一定要注意背诵、积累及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文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A为结构助词“的”;B为代词,代指“抄书这件事”;C为代词,代指“马生”;D项和例句一样都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注意关键词的解释及语句的通顺。第一句中注意“祥、而已、以、若、盖、简、为”等词的翻译。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用原文回答也可,自己总结也可以,只要明确文章意思,道理就不难回答。即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我想化作诗人?
【孟母戒子阅读答案(集锦11篇)】相关文章:
传承家风家训心得体会2022-12-05
有一种真爱叫细水长流散文2023-12-31
中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2022-08-28
我的同学大老憨的散文2022-11-27
糊涂的猫咪作文550字2022-06-03
家风家训的演讲稿精选2024-01-05
优秀家风家训演讲稿2022-09-28
《阿拉丁神灯》读后感2022-11-07
文言教学三部曲2023-07-22
家风家训演讲稿202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