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逸事阅读答案

时间:2022-10-31 08:11:41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范文正公逸事阅读答案(共17篇)由网友“已自闭”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正公逸事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范文正公逸事阅读答案

篇1:王安石逸事阅读答案

林语堂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的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人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苏洵在《辩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谎:“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王安石是否喜欢以这样特点异乎常人,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一个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相信。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的在外头留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了。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不管怎么样,他总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

又有一天,朋友们告诉王安石的胖太太,说她丈夫爱吃鹿肉丝。

胖太太大感意外。她说:“我不相信。他向来不注意吃什么。他怎么会突然爱吃鹿肉丝了呢?你们怎么会这样想?”

大家说:“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所以我们才知道。”

太太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

太太明白了,向众人说:“我告诉你们。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前面,看会怎么样?”

朋友们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线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王安石开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了鹿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来做了宰相。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中打盹。等睡醒时,已然晚了,来不及洗脸梳头发,便连忙跑到办公室上班。韩琦一看他那副样子,以为他彻夜纵情声色,就向他劝导几句。

韩琦说:“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念点儿书吧。”

王安石立在那儿未做分辩。在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后来,王安石的学者名气日大,韩琦对他的看法也有了改变,也愿把他看做自己的属下,王安石却很恼怒,事情赶巧是,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一项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罢相。王安石记日记甚勤,竟写了七十册,他曾有这样批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

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在他得势之前大约二十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者,是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因为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到他四十六岁得势——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共二十五年——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那是仁宗在位之时,国家太平,才俊之士咸荟萃于京都。王安石越谢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声誉越高。最后,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此时因为他除去以文章出名之外,他位居太守,治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创农民货款法,把他的新社会思想,实施了数项。政绩确实不错,也深得百姓爱戴。他以入朝为官的引诱一直视若无睹,直到仁宗嘉佑五年(1060),朝廷任命他为三司度支判官,他才来到京师。

(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所谓“逸事”,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关于某人的事迹。文中“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还有一个故事”等诸如此类的文字,可说是作者的一种笔法,既表明所写有来历有根据,但又能让读者看出其有别于正式的.史书记载。

B.“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这句话主要是批评王安石虽有政??治抱负,但又清高孤傲、不谙世事、自以为是。

C.文中特别写到王安石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而已”,意欲借此来表现王安石尤其看不起注重外表装扮的人。

D.人物传记往往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本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开头一段有相当多的文字就是作者对王安石的议论,围绕这议论,作者择事而写,写出了以往不为人所熟知的“怪人”王安石。

E.虽然写的是古人古事,但作者却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语言显得活泼易懂,读来有趣,这应该也是本文的可取之处。

(2)作者开篇就说“王安石是个怪人”,从文中的叙写看,王安石的“怪”表现在哪里?(6分)

(3)对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提升之举,作者说“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你认为作者是依据什么而得出这个看法的?(6分)

(4)宋朝朱弁《曲洧旧闻》中有这样的记写:“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苏明允着《辩奸》,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进人情’者,盖谓是也。”苏洵(明允)以“不近人情”言之,你同意这样的评价吗?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阐述。(8分)

篇2:王安石逸事阅读答案

(1)BC(B项的表述和文章作者对王安石的观点态度背道而驰,自然解说不当;C项的解说不当原因是没有从此句话前后的语境出发,断章取义了,这里是说“韩琦空有一副好皮囊而已”。)(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

(2)①不善与人相处;②仪表邋遢,不重衣食;③屡次拒绝朝廷的提升。(每点2分)

(第①点可以抓开头一段中的“除去与他自已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一句,以及与韩琦的相处相关叙写概括;第②点可根据“洗浴换袍”和“吃鹿肉丝”等事例叙写作概括;第③点见本文最后一段作者的直接性的评议。

(3)①“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世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②敢于说批评上司韩琦的话;③有行政才干,却在偏远之地任职,治绩斐然。(每点2分)(注意文中的相关叙写。根据文意,综合起来看,王安石是个自信、有政治理想、有才干、且不免自负,不太容易与人合作的人。由此,偏居一方而身为小吏,自为首领,又能躲避当时朝廷名臣重儒之间的竞争,在王安石看来,这样的日子更顺心惬意。可见,“他对入朝为官的引诱一直视若无睹“主要是如此的气质性格使然。)

(4)略。(此题理解允许有不同看法。但应要求学生注意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结合自己平时阅读而获得的对人物的生平事迹了解来谈,力求做到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篇3:《白沙逸事》阅读答案

屈大均(清)

①白沙先生尝戴玉台巾,扶青玉杖,插花帽檐,往来山水之间,风流潇洒,油然自得。身在万物之中,而心出万物之外,斯乃造化之徒。可以神遇而不可以形迹窥者,所谓古之狂者非耶。王青萝云:“白沙之学,从孔颜②之乐而得。”然乐有虚实,颜子之乐实,曾点之乐虚,白沙其得颜子之实者耶。

②白沙初应聘至广,车由城南至藩台,观者数千万人,图其貌者以百数十计,市井妇孺皆称为陈道统,其感人若是。其人身长八尺,面方而玉润,左脸有七黑子,如北斗状。耳长贴垂,两目炯然如星,望而知为非常人。洪觉山云:“先生生相甚异,颡中双颅隆然若辅弼,两耳旁各有黑子,左七类北斗,右六类南斗。噫,天之生有道君子,固皆有以异于人乎哉。”

③邓制府之于白沙,尝令本县月给白米一石,岁致僮仆二名。白沙辞之曰:“执事所称逋、野③,诚隐逸士。如今日之赐,使逋、野受之,宜也。其不受,未见其让之过也。献章何敢自列于古之名流哉?献章无寸善可以及人,有田二顷,耕之足以自养,未敢受赐于当道焉。自列于古之名流,其怠于自修亦甚矣。”李副使又欲为买园池,亦辞之,其介如此。

④嘉鱼李世卿,三从白沙,其始也居七月,继也一岁,又继则居二岁矣。某日,师弟子相与登高望远,追逐云月,赋诗饮酒以为欢。至于何物而为道,何物而为学,白沙不言。曰:“吾以待世卿之自得也。”世卿曰吾亦待吾自得之也白沙曰吾与世卿朝夕无所不言所未言者此心通塞往来之机生生化化之妙非见闻之所及者将以待世卿深思而自得之非敢有爱于言也此白沙深于爱世卿者也。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改)

【注】①白沙:陈献章,广东新会人,明代思想家。②孔颜:孔子与弟子颜渊的并称。③逋、野:林逋、魏野。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其貌者以百数十计 图:描画

B.左七类北斗 类:类别

C.岁致僮仆二名 致:给予

D.执事所称逋、野 称:赞扬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可以神遇而不可以形迹窥者 赋诗饮酒以为欢

B.其怠于自修亦甚矣 固皆有以异于人乎哉

C.面方而玉润 望而知为非常人

D.天之生有道君子 吾以待世卿之自得也

7.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白沙先生尝戴玉台巾,扶青玉杖,插花帽檐,往来山水之间。

B.身在万物之中,而心出万物之外,斯乃造化之徒。

C.执事所称逋、野,诚隐逸士

D.如今日之赐,使逋、野受之,宜也。

8.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白沙先生风流潇洒、自然随性,只能通过精神感知的方法认识他。

B.白沙先生面相奇特,洪觉山因此发出有道君子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的感慨。

C.邓制府、李副使给了白沙先生一些生活上的帮助,先生诚恳地表示了谢意。

D.李世卿三次从学白沙先生,白沙先生在教授他时,很注重让世卿自我领悟。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世卿曰吾亦待吾自得之也白沙曰吾与世卿朝夕无所不言所未言者此心通塞往来之机生生化化之妙非见闻之所及者将以待世卿深思而自得之非敢有爱于言也此白沙深于爱世卿者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市井妇孺皆称为陈道统,其感人若是。(3分)

②有田二顷,耕之足以自养,未敢受赐于当道焉。(3分)

阅读答案:

5.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类,动词,像。

6.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凭/介词,把;B.介词,在……方面/介词,比;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D.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A【解析】本题考查辨别文言句式的能力。A.省略句,省略介词“于”,B、C、D均为判断句式。

8.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原文中说的是邓制府、李副使想给白沙先生帮助,但先生谢绝了。

9.(1)世卿曰/吾亦待吾自得之也/白沙曰/吾与世卿朝夕无所不言/所未言者/此心通塞往来之机/生生化化之妙/非见闻之所及者/将以待世卿深思而自得之/非敢有爱于言也/此白沙深于爱世卿者也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3分,每错、漏断3处扣1分;错、漏1-2处不扣分,错、漏3-5处扣1分,错、漏6-8处扣2分,错、漏9处及以上扣3分。扣完3分为止。“吾与世卿朝夕”后可断可不断。

(2)①商人妇幼都称呼他为陈道统,他感人之处就像这样。

【解析】本小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3分:称,称呼、叫,1分;是,这样,1分;句意1分。

②我有二顷田,耕种它就足够用来养活自己,不敢从您这里接受赐予啊。

【解析】本小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4分:之,它,1分;于,从,1分;当道,掌权的人,这里可译为您,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白沙先生曾经头戴玉台巾,手持青玉杖,在帽檐边插上花,在山水之间来来往往。他风流潇洒,自然随性,自得其乐。他虽然身在万物中间,但是心灵超出万物之外,这就是自然的人。可以通过精神感知却不可以从行为去观察的.人,这不就是人们所说的古代的志向高远的人吗?王青萝说:“白沙的学问,是从孔颜那里获得的。”但是快乐有虚幻和实在之分,颜子的快乐实在,曾点的快乐虚幻,白沙先生大概获得了颜子那样实在的快乐吧。

白沙先生刚应聘到广东,他的车从城南到藩台,围观的人有成千上万人,描画他的容貌的人可以用几十上百来计算,商人妇幼都称呼他为陈道统,他感人之处就像这样。他身高八尺,脸方正而且滋润,左脸上有七个黑子,像北斗的样子。耳朵长而且贴垂,两眼像星星般明亮,一看就知道不是平常人。洪觉山说:“白沙先生的容貌十分特别,额头上双颅突起的样子好像有辅世之才,两耳旁边各有黑子,左边七颗好像北斗,右边六颗好像南斗。啊,天生的有道君子,本来就有比常人奇特的地方啊!”

邓制府对待白沙先生,曾经想让本县每月提供给先生一石白米,每年给先生安排二名佣人。白沙推辞说:“您所称道的林逋、魏野,是真正的隐逸士。像现在的恩赐,让林逋、魏野接受这些东西是应该的,就算他们不接受,也不能看出他们过分的谦让。我怎么敢把自己位列于古代的名流之士啊。我没有半分好处可以用来给别人,我有二顷田,耕种它就足够用来养活自己,不敢从您这里接受赐予啊!况且把自己位列于古代的名流之士,那样在修养自身方面也就严重懈怠了。”李副使也想要给他购置园池,他也推辞了,他的独特的操行就是这样啊!

嘉鱼李世卿,三次从学于白沙先生,他第一次住了七个月,第二次住了一年,第三次就住了两年。有一天,白沙先生和弟子们一起登上高处眺望远方,追逐云月,赋诗喝酒,把这些事情当作乐趣。至于什么才是道,什么才是学,白沙先生不说。他说:“我希望世卿自己领悟。”世卿说:“我也希望自己去领悟。”白沙先生说:“我和世卿早晚相处,没有不说的话。没有说到的话,就是心灵相通的关键。自然产生和变化的妙处,不是视听可以达到的。我将等待世卿深入思考从而自己领悟,我不是在话语上面有所吝惜啊。”这就是白沙十分喜爱世卿的表现啊。

篇4:《正公文集》阅读答案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尊敬兄长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幼时所习诵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3分)

②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4分)。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国 家 大 策 系 于 安 危 存 亡 方 变 故 交 切 幸 而 有 智 者陈 至 当 之 谋 其 听 而 行 之 当 如 捧 瓮 以 沃 焦 釜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3分)

(2) 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官员,考查他一生所做事情,没有超出此书的。(4分)

【小题5】断句:国 家 大 策/ 系 于 安 危 存 亡/ 方 变 故 交 切 /幸 而 有 智 者 陈 至 当 之 谋 /其 听 而 行 之 /当 如 捧 瓮 以 沃 焦 釜 (3分,错一个扣1分,扣完为止;“者”后可断可不断。)

答案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酬:实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小题2】试题分析: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的景仰。⑤⑥是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的景仰。

【小题3】试题分析:“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小题4】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知”指了解、赏识,“见”表被动该句要翻译成被动语气,这两个关键词各一分,句意完整1分。(2)这个句子中“擢”指“被提拔”,“考”是考查的意思,“出”是超出的意思,句意完整1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小题5】试题分析:翻译:国家的重要决策,关系到安危存亡。当各种变故交织在一起时,如果幸而有有智识之士提出正确的谋略 ,君主听从他们的话去做,就好比捧着漏瓮去浇烧干的锅一样急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篇5:《正公文集》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

6.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士有自京师来者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B.尽以告之 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 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 ①②⑥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9.(1)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2)断句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答案:

(一)

5、答案.C(酬:实现。)

6、答案. C(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C、都表转折。D、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

7、答案.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8、答案.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9、答案.(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

(2) 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待”“显”“传”各1分)

(2)断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篇6:《正公文集》阅读答案

范文正公文集叙

(宋)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又日:我战则克,祭则受福。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

【注】韩、范、富、欧阳: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B.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实现

C.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 策:鞭策

D.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 见:表现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顾了四十七年来对范仲淹的仰慕,真情实事,历历在目,叙事生动严谨,情文并茂。

B.文章以勋业卓著的历史人物作陪衬,以寥寥数语,为范仲淹的才情方略作生动写照,其政治家的气度由此跃然纸上。

C.文章专从道德根于其天性,发于其文章立论,评赞范仲淹的文集,高屋建瓴,识度超远。

D.文章先议后叙,叙议结合,由虚处入,以实笔收,语言平易流畅,感情真挚,堪称序文的上乘之作。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3分)

(2)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4分)

参考答案:

1.C(策:策划、谋划)

2. D(而:连词,表修饰。A人称代词,我/指示代词,这;B连词,表转折/副词,就是;C介词,在/连词,表修饰)

3. D(全文前半叙事,后半议论,由实处入,以虚笔收)

4.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5.(1)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却已经在心里暗暗地记住他们了。(3分,采分点:尽、了、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语句不通,大意偏离酌情扣分)

(2)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采分点:登第、见于、因、国士各1分,语句不通,大意偏离酌情扣分)

篇7:《孙泰逸事》阅读答案

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

(选自唐·王定保《唐摭言》)

【参考译文】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拜皇甫颖为师,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贤人的风度。孙泰的`妻子是他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瞎了,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市场上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颇:很 ②风:风范 ③长:长女

④卒:死亡 ⑤市:买

2.翻译

①众皆伏泰之义。

译文: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

②泰亟往还之。

译文: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

3.文中的两件事体现了孙泰怎样的思想品德?

重义气,善良,诚实

篇8:司马光逸事文言文阅读答案

司马光逸事文言文阅读答案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③间画以为图。仁

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④,性不喜华靡⑤,闻喜宴⑥独不戴花,同列⑦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②指:同“旨”,主要意思。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

和洛阳。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⑤华靡:奢华。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1)退为家人讲(2)光持石击瓮破之()(3)同列语之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闻讲《左氏春秋》,爱之(代家人)B.群儿戏于庭(在)

C.众皆弃去(全、都)D.乃簪一枝(于是、就)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4.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1.⑴回家(回来、回去)⑵打破(击破、敲破)⑶告诉评分标准:3分。每词1分。

2.A评分标准:2分。

3.从此舍不得放下手里的书(或从此勤奋读书),到了不觉得饥渴寒暑的程度。

评分标准:3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译。

4.⑴喜欢读书(勤奋好学)⑵聪明机智⑶生活朴实(不喜奢华)

评分标准:3分,写出一点得1分。第⑵点如答“乐于助人”也对。

副词知识点

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 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做阅读题技巧顺口溜

浏览问题和背景,整体把握很从容;

确定区域定目标,圈点勾画细推敲;

回答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

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字词句意重语境,四不分离会贯通。

篇9:陶侃逸事阅读答案

陶侃①,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常语人曰:【“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②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③,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④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注】:①东晋时期名将,陶渊明的曾祖父。②籍:登记后收藏。

③正会,皇帝元旦朝会群臣。④桓温:东晋将领。

【问题】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1)及桓温伐蜀( )

(2)于是以屑布地( )

1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活着对当时的人没有好处,死了也不被后人听闻,这是自己丢弃自己啊。

B.出生时对当时没有好处,死了也不被后人听闻,这是自己放弃自己啊。

C.出生时对当时没有好处,死了也不被后人听闻,这是自己丢弃自己啊。

D.活着对当时的人没有好处,死了也不被后人听闻,这是自己放弃自己啊。

13、根据文章内容可以将陶侃逸事概括为,籍木屑以布雪地和【 】(仿造前一个概括填写),由此体现出陶侃为人的特点是【 】。(5分)

【参考答案】

11.(4分)(1)等到……时

(2)用

12.(3分)D

13.(5分3+2)贮竹头以作船丁

综理微密(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意思对即可)

篇10:东坡逸事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东坡逸事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负。

[注释]

①肆:商店。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③行、草:行书、草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东坡为钱塘守时 ( )(2)遂悉偿所负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3.“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 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1)担任 (2)欠

2、长时间下雨并且天气一直寒冷,扇子卖不出,不是不肯偿还债务

3、表现了苏东坡书法水平高超,为人潇洒倜傥

4、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篇11:正公阅读理解附答案

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 dié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fèng liǎn 帮助办丧事)棺椁(用来办葬事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 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1.选出与上文“乃寓居士人卒于邻”中的“卒”意思相同的一项

[ ]

A.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B.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C.卒皆夜惊恐。

D.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2.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D

2.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贵为一方之守的范仲淹居然为一名穷书生的不幸而情动如此,不仅撤宴,还丰厚地救济他,可见他体恤民生多艰,心系百姓疾苦,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第二问意对即可。)

篇12:苏轼《正公文集》原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

6.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士有自京师来者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B.尽以告之 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 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 ①②⑥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9.(1)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2)断句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答案:

(一)

5、答案.C(酬:实现。)

6、答案. C(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C、都表转折。D、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

7、答案.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8、答案.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9、答案.(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

(2) 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待”“显”“传”各1分)

(2)断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篇13:《初,正公贬饶州》阅读答案

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待制质①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②质何敢望③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④矣!”闻者为之缩颈。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②顾:表示轻微的转折。③望:奢望。④厚:丰厚。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朝廷方治朋党

②顾质何敢望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3.王质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1.①治理,惩治 ②怎么,哪里

2.侍制王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淹饯行。

3.政治磊落;敢作敢当。

篇14:王子猷逸事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王子猷逸事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王子猷逸事

王徽之,字子猷,性卓荦①不羁,初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后作桓车骑②骑兵参军,桓问曰:“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桓又问:“官有几马?”答曰:“不问马,何由知其数?”又问:“马比死多少?”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扳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尝从冲行,值暴雨,徽之因下马排入车中,谓曰:“公岂得独擅一车!”后为黄门侍郎,未几,弃官东归。

子猷性爱竹,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子猷、子敬③兄弟共赏《高士传》人及《赞》。子敬赏井丹高洁,子猷云:“未若长卿慢世。”其傲达若此。后与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座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摘编自《晋书·王徽之传》《世说新语》)

【注释】

①卓荦(lu):卓越出众。②桓车骑:指车骑将军桓冲。③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

④翻译请点此查看:《王子猷逸事》选段翻译

【阅读训练】: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独擅一车 擅:拥有 B.犹冀还当通 冀:希望

C.未若长卿慢世 慢:傲慢 D.后与子敬俱病笃 笃:病故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子猷“卓荦不羁”的一组是(3分)

①蓬首散带,不综府事 ②尝从冲行,值暴雨,徽之因下马排入车中

③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 ④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

⑤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 ⑥其傲达若此。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猷才华出众,却生性崇尚当时所谓的名士习气,平时不修边幅,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

B.子猷爱竹,造访竹园。主人隆重接待,子猷却只赏竹不见人,主人气愤,就叫下人关上大门,不让他出去。子猷因此扫兴而归。

C.子猷路遇桓子野,仰慕他的音乐才华,请他为自己演奏。桓子野也仰慕子猷名士风流,虽没和子猷交谈,却连弹奏了三曲方罢。

D.子猷、子敬兄弟情深。子敬病故之后,子猷拖着病重的身体前往灵堂吊孝,心内悲恸,竟昏了过去。一个多月后,子猷也去世。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3分)

(2)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座灵床上,取子敬琴弹。(3分)

【参考答案】:

2.(3分)D(解析:笃:(病)重)

3. (3分)A(解析:④写的'是竹园主人;⑤写的是桓子野;⑥是作者对王徽之的评价。)

4. (3分)B(解析:主人并无气愤,关上院门只为和子猷好好相聚,子猷因此更加赏识园主,宾主相谈甚欢,尽兴而归。)

5. (1)(3分)遇见桓子野在岸上经过,子猷在船中,认识子野的客人说:“这人是桓子野。”(得分点:识,1分;倒装句,1分;语句通顺,大意对,1分。)

(2)(3分)子敬平时喜欢弹琴,(子猷)便一直进去坐在灵座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得分点:素,1分;省略句,1分;语句通顺,大意对,1分。

篇15:文言文东坡逸事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东坡逸事阅读附答案

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负。

①肆:商店。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③行、草:行书、草书。

【小题1】解释文中加框的词语。(2分)

(1)东坡为钱塘守时 ( ) (2)遂悉偿所负( )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2分)

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小题3】“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 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 (1分)

【小题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2分)

答案

【小题1】(1)担任 (2)欠

【小题1】长时间下雨并且天气一直寒冷,扇子卖不出,不是不肯偿还债务

【小题1】表现了苏东坡书法水平高超,为人潇洒倜傥

【小题1】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解释文言词语要求准确,这里应注意,(1)“为”这里应是实义动词,“担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文句要注意关键词和重点句式,这里应注意“雨”“莫售”“偿”等重点词的理解。

考点:这是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与翻译考查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

【小题1】试题分析:“随意”在这里是指,人的某一项技能熟练游刃有余,表现了苏东坡书法水平高超,为人潇洒倜傥。

考点:这是考查词语对表达文言文中心主题的作用。

点评:学生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表达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

【小题1】试题分析:这个故事讲了“苏东坡运用自己的才能,帮助陷入困境之人”,告诉我们学会用自己的特长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考点:这是对文章中心主题的考查

点评: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

篇16:《段太尉逸事状》阅读答案

【甲】

①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②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

段太尉①在泾州为营田官②。泾大将焦令谌③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④,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⑥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⑦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节选自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注释】①段太尉:即段秀实,唐朝名臣,死后追究赠太尉,谥“忠烈”。②营田官:掌管屯垦的官员。③焦令谌(chén):人名。④巽(xùn):同“逊”,这里指委婉。⑤判:状纸。⑥舆:抬。⑦衣:包扎。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汪然出涕曰 涕: (2)竭其庐之入 入:

(3)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 (4)太尉判状,辞甚巽 辞: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而:而乡邻之生日蹙/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乎:叫嚣乎东西/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C.也:我知入数耳,不知早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以:以大杖击二十/先帝不以臣卑鄙

10.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2分)

君将哀而生之乎?

译文:

11.【甲】文第①段采用对比手法,反映了百姓的痛苦生活。请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相关内容并填在ABC三处。(要求:每空不超过10个字)(3分)

12.【甲】文作者柳宗元和【乙】文中的段太尉都关注民生、同情百姓,请结合两文画波浪的'句子,说说他们关心百姓的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

参考答案

8.(2分)(1)涕:眼泪(2)入:收入(3)食:喂养(4)辞:言 词

9.(2分)A

10.(2分)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11.(3分)示例:A.三代人六十年长居此地B.受悍吏侵扰 不得安宁C.天天面临死亡的威胁(符合题目要求,意对即可)

12.(3分)柳宗元用写文章的方式来反映沉重的赋税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希望统治者能体察民情,革除弊端。段太尉用自 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百姓,他亲自给被打伤的农民处理伤口、早晚喂饭,还卖掉自己的马买谷子替农民还租。(意对即可)

篇17:《左忠毅公逸事》

《左忠毅公逸事》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

2.正确评价左光年的为人和行事,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京畿(jī):京城,国都及其附近的地方。

炮烙(luò):古代的一种烧烫犯人的酷刑。

眦(zì):眼眶。

俟(sì):等待。

述其事以语人(yù,告诉)

蕲(qí):蕲州府,现在湖北省蕲春县一带。

衣裳(cháng):古代指裙子。

躬(gōng)造左公第:(躬:亲自。造:造访,到……去拜望。)

蹲踞(jù):踞有蹲或坐的意思。

使将士更(gēng)休:更换着休息。

解貂(diāo):貂是一种哺乳动物,皮毛珍贵。

②词性活用

从数骑出(使……跟随 动词的使动用法)

呈卷,即面署第一(当面,名词作状语)

蹲踞而背倚之(用后背,名词作状语)

手长(手──拿着,名词用作动词)

③一词多义

【则】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只,仅仅。副词)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是,原来是。具有确认作用的副词)

漏鼓移则番代(就。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虽】

虽家仆不得近(即使。表示假设关系)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虽然。表示转折关系《张衡传》)

【焉】

卒感焉(于之<对此>。兼词)

于是余有叹焉(不译。语气助词)

万钟于我何加焉(呢。表示反诘语气助词)

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盘盘焉,铮qun)镅桑ǖ亍P稳荽蚀饰玻助词)

2. 句式解析

省略句

为(之)掩户(省介词宾词,“之”代史可法。)

叩之(于)寺僧(省介词)

召入,使(之)拜夫人(省介词宾语,“之”代史可法。)

久之,(史可法)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史可法)持五十金……(省主语)

3.难句解析

①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微行”,官员穿着平民的衣服出行。“从”“使……跟从”,使动用法。全句译作:(他)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穿着平民的衣服出去查询,进了一座古庙。

②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已”完了。“轻身”,轻视身体(生命)。“昧”看不清。“支拄者”支撑的人。合句译作:(我这个)老头子就要死了,(如果)你再不珍重自己的生命,不明大义,(那么)天下事谁能来支撑呢?

③叩之寺僧

“叩”问,打听。“之”,代当时伏案卧的“生”。“寺僧”前省略“于(向)”全句译作:(左公)向寺里的和尚询问(那个伏案卧的年青的读书人是谁)。

④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这句话的意思是:史可法挑选了十名健壮的士兵,让他们两人一组,一更鼓的时间轮换一组。这一组的两个人蹲在地上,史可法用背靠着他们坐在军帐外。

【内容主旨】

全文5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1段:写左光斗勤于国事,发现并选拔人才。

第2段:写左光斗为阉党陷害,身陷狱中而坚强不屈。

第3段:写左光斗的爱国精神对史可法的影响,史可法在军中恪尽职守。

第4段:写史可法敬事左光斗的父母及妻子。

第5段:补说左光斗逸事的由来。

全文记了两个人的事迹,重在写左光斗,写史可法是为了衬托左光斗。写史可法寄身寒寺,刻苦攻读,被左光斗慧眼识才,突出了左光斗求贤若渴和善于识才的特点。记史可法为狱中的左光斗焦急,并去探视,突出的是左光斗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精神品质。记史可法在左光斗死后奉命守御,不忘师教,恪尽职守,是表现左光斗的言传身教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史可法的身上,使我们看到,左光斗的“他日继吾志事”的意愿完全实现了。全文紧扣“左忠毅公逸事”的标题,表现左光斗的光辉形象,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

【.写作特点】

1.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和肖像的刻画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左光斗在京畿视学(督导、检查或当监考官)时,在风雪严寒中微行,表现出他体察民情,不愿惊动地方的工作作风。他看到的史可法的文章仅仅是“方成草”,表现出他善于发现人才。而立即“解貂覆生”又为他“掩户”表现他爱才。而“面署第一”表现他大胆地选拔人才。总之左光斗识才,爱才,大胆选拔人才的特点都是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出来的。

身陷囹圄的左光斗“席地倚墙而坐”面貌因受酷刑已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但是一听到史可法在哭,立即“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表现出受尽酷刑的左光斗精神上毫不颓唐,意志弥坚。他奋力地去“摸地上刑械”,把史可法“打”出去,是不愿史可法也无辜地牺牲,他说的是:“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表现出左光斗濒临死亡,念念不忘的是国家。这一段探监的场面,综合运用了肖像、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突出表现了左光斗的光辉的形象。

【解题指导】

一、1.①B  ②A  ③B

2.①C  ②A  ③B

二、找出句中介宾短语,再指出它们在句中的用法。同时指出介词的意义。

1.“以祈请使”在句中做“请北”的状语。 以:凭借。

2.“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在句中做“饰”的状语,后置。 以:拿,用。

3.“于左丞相府”在句中做“萃”的`状语,后置。 于:在。

4.“于我”在句中做状语。 于:对,对于。

5.“于王”中的“于”介绍出召见的对象。 于:被。全句的意思是:庄暴被王召见。

6.“与贵酋”在句中做“处”的状语。 与:跟,和。

7.“为文惠君”在句中做“解牛”的状语。 为:替,给。

8. “为巡船所……”“为……所……”是表示被动的固定句式。为:被。“从鱼腹”做“死”的状语。 从:按某种方式如何。

9.“为(之)”在句中做“掩”的状语。为:替,给。

三、翻译第二段

后来左公下了厂狱,史可法早晚在狱门外,奸佞的太监(魏忠贤)防备窥伺很严,就连家里的仆人都不能近身。过了许久。(史)听说左公受了炮烙之刑,早晚就要死去,(他)就拿了五十两银子,哭着找管牢的狱卒商量,狱卒被(他)感动了。有一天,(狱卒)让史可法换上破衣服,穿双草鞋,背上一个筐子,手上拿一把长铲,装成扫垃圾的人,(把史)带进去。悄悄地指示(给他)左公所在的地方。(史一看)左公正坐在地上,身子靠着墙,脸上、额头上都烧得焦烂辨不清了,左膝盖以下,筋骨都散脱了。史可法上前跪倒,抱着左公的膝盖呜咽地哭着。左公辨出史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左公)就使劲伸出手臂,用手指拔开眼眶,那双眼的闪光简直像火炬一样。(他)发怒地说:“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竟敢到这儿来!国事縻烂到如此程度,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又轻身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够支持?(你)若还不快走,不用等坏人制造罪名陷害你,我现在就把你打死!”说着就摸索地上的刑械,作出要投击的姿势。史可法吓得不敢出声,急忙跑出来。后来(他)常常流着泪对别人述说这件事,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造的啊!”

【资料窗】

关于左光斗。

左光斗,字遗之,清安徽省桐城县人。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7年)中进士,官封中书舍人,因杨琏上疏参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左也参予了其事;另,左又与高攀龙一起指控魏死党之一的雀呈秀贪赃一案,致使魏及其党羽十分恼恨,后被魏忠贤指使党羽罗织罪各(谓其接受辽东经略熊廷弼的贿赂。熊廷弼因失陷广宁,被下狱,请求减罪)而下狱,被折磨惨死在狱中,死时51岁。直到崇祯即位,杀了魏忠贤,左的冤案才得以昭雪。追赠为右都御史和太子小少保衔。南明福王即位,追赠谥号为“忠毅”。

《左忠毅公逸事》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正公文集》文言文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范文正公文集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

范文正公

王质独饯范文正公答案

范文正公划粥

范文正公的品质

《初,正公贬饶州》阅读答案

范文正公守桐庐文言文阅读答案

范文正公守滨州阅读答案

范文正公逸事阅读答案
《范文正公逸事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范文正公逸事阅读答案(共17篇)】相关文章:

范文正公翻译2023-10-23

范文正浙西救灾阅读答案2023-06-02

范文正公集叙翻译2022-06-29

《临川文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3-04-10

《释惟俨文集序》原文及翻译2022-12-23

小升初的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篇2023-11-21

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赏析2022-11-01

高三语文下册文学常识残参考2023-09-20

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赏析2022-08-14

《朱竹君先生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