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候守信》阅读答案及翻译译文(通用9篇)由网友“puppy”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魏文候守信》阅读答案及翻译译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魏文候守信》阅读答案及翻译译文
《魏文候守信》阅读答案及翻译译文
魏文候守信①
原文文侯与虞人②期猎③。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④?”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⑤哉?”乃往,身自罢之。(选自《魏文侯书》)
注释
①魏文侯:名斯,是魏国的建立者。
②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员。
③期猎:约会打猎。期,约会。
④焉之:到什么地方去。之:往,去,到。焉:何,哪里。
⑤会期:会面赴约,去见一见。
阅读训练
1、选出与“公将焉之”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吾欲之南海
B、辍耕之垄上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料 D、至之市而忘操之
2、翻译句子。
①公将焉之?
译文: ②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文: ③身自罢之。
译文:3、归纳这个小故事的主题思想。
【参考答案】
143、
1、C
2、①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②难道能够不如约去一趟,见见他吗?
③亲自取消了这次打猎的计划。
3、言而有信,或“言必信”,或“信为贵”,或“用实际行动取信于人。”
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国君魏文侯很讲信用,因而赢得了大臣和百姓的'爱戴。
有一天,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好次日午时到狩猎厂打猎。那天,宫中饮酒,喝的很开心,天上下起了雨(早朝后,得知国力逐渐强盛,魏文侯心情十分舒畅,于是下令摆上酒宴款待群臣。酒过三巡,大家喝得兴高采烈,酣(hān)畅淋漓突然,魏文侯带着几分醉意问道:“午时快到了吧?”左右回答:“是。”)魏文侯急忙命令左右撤下酒席,叫人备车赶往郊外的狩猎场。大臣们一听,齐声劝道:“今天喝酒这么欢乐,天又降大雨,不能打猎,大王何必冒着雨白白去一趟呢?”
魏文侯说:“我已经跟人约好了,现在他们一定在郊外等我。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停止了酒宴。
篇2:《魏文候守信》阅读及答案
原文文侯与虞人②期猎③。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④?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⑤哉?乃往,身自罢之。(选自《魏文侯书》)
注释
①魏文侯:名斯,是魏国的建立者。
②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员。
③期猎:约会打猎。期,约会。
④焉之:到什么地方去。之:往,去,到。焉:何,哪里。
⑤会期:会面赴约,去见一见。
阅读训练
1、选出与公将焉之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吾欲之南海
B、辍耕之垄上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料D、至之市而忘操之
2、翻译句子。
①公将焉之?
译文:
②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文:
③身自罢之。
译文:
3、归纳这个小故事的主题思想。
【参考答案】
1、C
2、①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②难道能够不如约去一趟,见见他吗?
③亲自取消了这次打猎的计划。
3、言而有信,或言必信,或信为贵,或用实际行动取信于人。
篇3: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及答案之魏文候守信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及答案之魏文候守信
魏文候守信
原文文侯与虞人②期猎③。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④?”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⑤哉?”乃往,身自罢之。(选自《魏文侯书》)
注释
①魏文侯:名斯,是魏国的建立者。
②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员。
③期猎:约会打猎。期,约会。
④焉之:到什么地方去。之:往,去,到。焉:何,哪里。
⑤会期:会面赴约,去见一见。
阅读训练
1、选出与“公将焉之”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吾欲之南海
B、辍耕之垄上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料D、至之市而忘操之
2、翻译句子。
①公将焉之?
译文:
②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文:
③身自罢之。
译文:
3、归纳这个小故事的主题思想。
【参考答案】
143、
1、C
2、①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②难道能够不如约去一趟,见见他吗?
③亲自取消了这次打猎的计划。
3、言而有信,或“言必信”,或“信为贵”,或“用实际行动取信于人。”
篇4: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故知①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②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 ,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选自《孙子?谋攻》)
【注释】①知:预知。②用:使用,运用。③虞:准备。④御:干涉。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4分,任选4个作答)
⑴ 齐师败绩( ) ⑵ 下视其辙( )
⑶ 上下同欲( ) ⑷ 每战必殆( )
⑸ 一胜一负(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⑵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19.甲文长勺之战的胜利印证了乙文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两处作简要说明。(2分)
20.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 【 】
A.甲文重在叙述曹刿在战争中的'表现,乙文则重在阐述“知胜之道”。
B.两文中“公问其故”“故知胜有五”“故曰”中的“故”的意思是一样的。
C.甲文中的公(鲁庄公)是一个昏庸无能、胆小懦弱的君王。
D.依据前后文可以推断出乙文空白处应填的句子是“知己知彼”。
18.(1) 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军。(2) 将帅具有指挥才能而且国君不干预牵制,就会取得胜利。(4分。一句2分,意对即可)
19.参考: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印证“将能而君不御”;②鲁国君臣一心,印证“上下同欲”;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时把握时机,印证“知彼知己”。(共2分。答到两点即可,若有其它答案只要合理即可)
20.A. (共2分。)
【参考译文】
所以预知胜利有五个方面:一是敌我情况了如指掌,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具有了这种准确判断力,就会取得胜利;二是既能指挥大部队作战,也能够指挥小部队作战,具有这种应战能力就会取得胜利;三是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三军上下同仇敌忾,就会取得胜利;四是以有戒备的军队对待防御松弛的军队,具有这样条件,就会取得胜利:五是将帅具有指挥才能而且国君不干预牵制,就会取得胜利。以上这五条就是预测胜利的原则。所以说:清楚敌人和自己的实力,每次战斗都不会失败;不清楚敌人实力而了解自己实力,只是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不清楚敌人和自己的实力,每次战斗都会失败。
篇5:《魏叔子文集》阅读答案及译文
《魏叔子文集》阅读答案及译文
黄公讳荩卿,字翊明,世为清江人。与熊文毅公同学,相得欢,故文毅以女字其子履中。万历壬子举于乡,屡试礼部不第,叹曰:“母老矣,欲丐微禄养吾亲。”乃谒选,得龙泉县学教谕。 所奖拔多一时闻人,郭公维经、欧阳公铉并成名进士,卒死国难,其尤著也。
崇祯戊辰改授行衢州府推官,衢冲繁而俗险,皮吏因缘为奸,公厘剔宿弊殆尽,上官以为能,使数署府县官印。既擢知宿州,以将母弗起,闭门谢宾客,日过从惟文毅公及杨文正公廷麟、曾文忠公樱而已。文毅公仲子兆行负才节,好度外士。尝饮肆中,见一伟丈夫与人语国事,慷慨发上指。兆行心异,就之谈。询其姓氏,则亡将蜀人周文彬也。公闻之延为上宾。时杨文正倡义督师赣州,兆行从文毅间关闽海,而公誓死破产募兵于皂山之麓,图大举南应文正。会有告密者,敌帅以突骑数千袭公,诸寡人皆乌合,不战而溃,公仅身免。文正公特疏题授监军副使。
未几闽中溃贑州城破文正公自刭而文毅公己以已丑岁自经于家公抚膺大恸曰熊公得死所矣吾老无能为。乃遣履中入粤,命之曰:“汝僇力从王,毋反顾。以终汝父之志。吾死且无憾。既履中授兵部主事,粤西适溃,窜身蛮獠中十余年,弗得归。公长子刚中呕血死。公郁郁不得志。遂婴疾不食。及履中归,而公已死九年矣。
公卒壬辰十二月,距其生万历甲戌五月,年七十有九。禧既按履中所请兆行为状志公。予生晩,不获从公游,而尝师事文正公,与兆行为兄弟交。闻公之义而幕公也久矣。
公父我山公讳庸,以公贵赠官。妣杨氏,封孺人。我山公好行其德,万历戌子岁饥,尽出仓以贷贫者。明年又饥.则尽免所负,举责者贫,焚其券。方公兵溃时,敌怒不得公,纵火焚其屋,三举,火皆灭,人以为我山公阴德,公忠义之报云。
(节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4.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闽中溃/贑州城破/文正公自刭而文毅公己以已丑岁自经于家/公抚膺大恸曰熊公得死所矣/吾老无能为
B.未几/闽中溃/贑州城破/文正公自刭/而文毅公己以已丑岁自经于家/公抚膺大恸曰/熊公得死所矣/吾老无能为
C.未几/闽中溃贑州城/破文正公/自刭/而文毅公己以已丑岁自经/于家公抚膺大恸/曰/熊公得死所矣/吾老无能为
D.未几闽中溃/贑州城/破文正公/自刭而文毅公己以已丑岁自经于家公/抚膺大恸曰熊公得死所矣/吾老无能为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指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以示尊敬。
B.“礼部”,六部之一,管典礼、科举、学校、屯田水利等事。
C. “进士”,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者称为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D.“戊辰”,干支纪年法,六十年一轮回,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公克尽孝行。为奉养年老的母亲,他到吏部等候选派,被任命为龙泉县教谕。
B.黄公礼贤惜才。当时许多有名望的人都得到他的举荐和赏识,先有郭公维经、欧阳公铉等,后有周文彬。
C.黄公忠君爱国。先是不怕破产在皂山脚下相募士兵,图谋大举兴兵策应杨文正公;后派黄履中历经艰险前往粤地作战。
D.黄公积善行德。万历戌子年发生饥荒,他拿出仓库中的全部粮食借给穷人,对于无力偿还者则不要其偿还。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0分)
①既擢知宿州,以将母弗起,闭门谢宾客,日过从惟文毅公及杨文正公廷麟、曾文忠公樱而已。
②明年又饥.则尽免所负,举责者贫,焚其券。
参考答案
4、B
5、B(不包括“屯田水利”。)
6、D(张冠李戴,这是黄公的父亲我山公黄庸的行为。)
7、(1)【被动句1分,“以”1分,“日”1分;大意2分】(他)已经被提拔为宿州之州,因为要奉养老母亲,没有接受任命,闭门谢客,每天互相往来的,只有熊文毅公,杨文正公廷麟、曾文忠公樱。
(2)【省略句1分,“所负”1分,“责”1分;大意2分】第二年,又闹饥荒,(我山公)就全部免除穷人借的钱粮,借债的贫穷家庭,就把券契焚烧掉。
【参考译文】
黄公名荩卿,字翊明,世代都是清江人。(他)曾与熊文毅公一起读书,关系很好,所以熊文毅公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黄公的儿子黄履中。(黄公)于万历壬子年参加乡试中举,屡次参加礼部主持的考试都没有考中,感叹说:“母亲年纪大了,我想求取微薄的俸禄来奉养我的老母亲。”于是到吏部等候选派,被任命为龙泉县学教谕。他所奖励提拔的'多为当时有名望的人,郭维经、欧阳铉都树立名声、考取了进士,最终为国家的危难而献身,是其中尤其著名的两位。
崇祯戊辰年间,黄公改任衢州府推官,衢州要道众多而民俗险恶,邪僻的官吏勾结,行不法之事,黄公到任,基本革除了旧的弊端,上级官员认为他有能力,多次让他代管州府、县衙大印。(他)已经被提拔为宿州之州,因为要奉养老母亲,没有接受任命,闭门谢客,每日互相往来的,只有熊文毅公,杨文正公廷麟、曾文忠公樱。熊文毅公的二儿子熊兆行有才能、节操,喜欢结交各地有识之士。曾经在酒店里喝酒,遇见一位魁梧的男子和人谈论国家事变,情绪激昂,怒发上指。熊兆行心里感到奇怪,就过去与之交谈,询问他的姓氏,原来是逃亡的将领蜀人周文彬。黄公听说后把周文彬待为上宾。当时杨文正公举兵行事,在赣州统兵作战,熊兆行跟随熊文毅公辗转来到福建海滨,而黄公不怕破产,在皂山脚下招募士兵,图谋大举兴兵策应杨文正公。恰逢有人告发了此事,敌人率领数千用于冲锋陷阵的精锐骑兵偷袭黄公,刚招募过来的士兵都是乌合之众,还没有作战,先自溃散,黄公仅得免于一死。杨文正公特意上奏,请求授任黄公监军副使职。
不久,闽中部队溃散,赣州城也被攻破,杨文正公自杀,熊文毅公也于己丑年在家里上吊身亡。黄公拍着胸口悲痛着说:“熊文毅公死得其所。我年龄大了,没有什么能力了。”于是,派遣黄履中历经艰险前往粤地,命令他说:“你尽力跟从大王,不要有所顾虑,以实现你父亲的志向,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憾了。”等到黄履中被授任兵部主事,恰逢粤西地区部队溃败,他在蛮獠中藏身十余年,不能回乡。黄公的长子黄刚中吐血而死,黄公因自己的抱负志向不能施展而忧郁苦闷,于是染上疾病不能进食。等到黄履中回来,黄公已经死去九年了。
黄公死于壬辰年十二月,离他出生的万历甲戌年五月,已经有七十九年了。我就按照黄履中的请求、熊兆行提供的(黄公的行状)写了这篇文章。我作为晚生后辈,没有机会与黄公交往,而曾经以杨文正公先生为师,与熊兆行结下兄弟般的交情。听闻黄公的义节而仰慕黄公已久了。
黄公的父亲我山公名黄庸,因为黄公地位高被赠予官职。先母杨氏,被朝廷封为孺人。我山公好积善行德,万历戊子年发生饥荒,他拿出仓库中的全部粮食借给贫穷人。第二年,又闹饥荒,就全部免除穷人借的钱粮,借债的家庭贫穷,(我山公)就把券契焚烧掉。当黄公的士兵溃散时,敌军将领因找不到黄公而发怒,纵火焚烧他家的房屋,三次点火,火都灭了,人们以为这是我山公暗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黄公的忠义精神得到的报答。
篇6:《随珠弹雀》阅读答案及翻译译文
《随珠弹雀》阅读答案及翻译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庄子·让王》中有一则寓言:
随珠弹雀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注: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
(1)“随珠弹雀”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答案】付出太昂贵的代价,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得不偿失,没有必要。或答“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也可以。
(2)对于用随珠弹雀者的行为,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请从“人生的目标和价值”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8分)
【答案】
示例一:赞同。实现目标,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人生应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惜一切代价,就算付出昂贵的代价,招致他人的讥笑,也无怨无悔。如果确立了合适的目标,经过努力能够实现,那么更能体现奋斗的意义与生命的精彩。
示例二:反对。人生最重要的是就得价值的最大值。以贵重的随珠去获得小小的`麻雀,得不偿失。付出超出了获得,就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人生的价值。人生做什么事,都应当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附参考译文:
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篇7:祭鳄鱼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祭鳄鱼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祭鳄鱼文
韩 愈
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擉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
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扬州之近地,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①,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归容,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伈(xǐn)伈:恐惧的样子。睍(xiàn)睍:不敢正视的样子。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山泽 列:通“烈”,焚烧
B.今天子嗣唐位 嗣:掌握
C.夫傲天子之命吏 傲:傲视
D.以种其子孙 种:繁衍
5.B.(嗣:继承)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除虫蛇恶物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C.其听刺史言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D.必尽杀乃止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6.D.(D项都作副词,译为“才”;A.连词,表目的/连词,表结果,可译为“因而”;B.代词,译为“……的地方”/语气词,引出原因;C.副词,表祈使,译为“可要”/副词,表反问,译为“难道”)
7.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
B.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
C.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
D.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
7.C(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唐时皇帝曾大力捕杀、驱逐危害民众的动物,后来皇帝德行威望逐渐衰弱,加上潮州地处偏远,鳄鱼便在此繁衍,成为祸害。
B.韩愈虽然派部下将猪羊作为祭品投入恶溪中给鳄鱼享用,后来又将鳄鱼迁徙的时间一再放宽,但他除恶务尽的决心是不会动摇的。
C.一旦鳄鱼未听从劝谏而迁徙,韩愈将挑选才干技能出众的官吏和民众,拿起武器与鳄鱼较量,达到消灭鳄鱼、消除祸患的目的'。
D.文章短小而跌宕有致,义正辞严,凛然不可侵犯,名为“祭文”,实际上却是“檄文”,体现了韩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治理念。
8.A(原文是将“古之先王”与“后王”对比,说成“初唐时的皇帝”,与原文不符。)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3分)
⑵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3分)
⑶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归容,以生以食。(4分)
9.⑴鳄鱼潜伏、生息在此地,也就很自然了。(计分点:涵淹、卵育、固其所)
⑵刺史虽然驽钝软弱,又怎么能向鳄鱼低头屈服?(计分点:驽弱、低首下心、反问语气)
⑶大到鲸鱼、鹏鸟,小到虾子、螃蟹,没有不(在大海里)归宿藏身、生活取食的。(计分点:每句1分)
参考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潮州刺史韩愈派遣部下军事衙推秦济,把一只羊、一头猪,投入恶溪的潭水中,送给鳄鱼吃,同时又警告它:
古时候的帝王拥有天下后,放火焚烧山岭和泽地的草木,用绳索去网捉、用利刃去刺杀,以除灭虫、蛇等那些给人民带来危害的动物,并把它们驱逐到四海之外去。到了后世,帝王的德行威望不够,不能统治远方,于是,长江、汉水之间的大片土地只得放弃给东南各族;更何况潮州地处五岭和南海之间,离京城有万里之遥呢?鳄鱼潜伏、生息在此地,也就很自然了。
当今天子继承了大唐帝位,神明圣伟,仁慈英武。四海之外,天地四方之内,都在他的安抚统辖之下。更何况潮州是大禹足迹所到过的地方,是古代扬州的地域,是刺史、县令治理的地区,又是交纳贡品、赋税以供应皇上祭天地、祭祖宗、祭神灵的地方呢?鳄鱼是一定不可以同刺史一起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
刺史接受天子的任命,镇守这块土地,治理这里的民众,而鳄鱼竟敢不安分守己地呆在溪潭之中,占据一方吞食民众、牲畜、熊、猪、鹿、獐,来养肥自己的身体,繁衍自己的后代,与刺史抗衡,争当统领一方的英雄。刺史虽然驽钝软弱,又怎么能向鳄鱼低头屈服,胆怯害怕,给治理百姓的官吏丢脸,并在此地苟且偷安呢?而且刺史是奉天子的命令来这里当官的,他势必不得不与鳄鱼讲明道理。
鳄鱼如果能够知道,可要听刺史我的话:潮州这地方,大海在它的南面。大到鲸鱼、鹏鸟,小到虾子、螃蟹,没有不在大海里归宿藏身、生活取食的。鳄鱼早上从潮州出发,晚上就能到达大海。现在,刺史与鳄鱼约定:至多三天,务必率领那批丑陋的同伙南迁到大海去,以躲避天子任命的地方官;三天办不到,就放宽到五天;五天办不到,就放宽到七天;七天还办不到,这就表明最终不肯迁徙了。这就是不把刺史放在眼里,不肯听他的话。不然的话,就是鳄鱼愚蠢顽固,虽然刺史已经有言在先,但还是听不进,不理解。凡对天子任命的官吏傲慢无礼,不听他的话,不肯迁徙躲避,以及愚蠢顽固而又残害民众的牲畜,都应该处死。刺史就要挑选有才干有技能的官吏和民众,操起强硬的弓弩,安上有毒的箭镞,来同鳄鱼较量,一定要把鳄鱼全部杀尽才肯罢手。可不要后悔啊!
篇8:《晋书·魏舒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晋书·魏舒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外祖母以魏氏甥小而慧,意谓应之。舒曰:“当为外氏成此宅相。”久乃别居。身长八尺二寸,姿望秀伟,饮酒石余,而迟钝质朴,不为乡亲所重。从叔父吏部郎衡,有名当世,亦不之知,使守水碓,每叹曰:“舒堪数百户长,我愿毕矣!”舒亦不以介意。不修常人之节,不为皎历之事,每欲容才长物,终不显人之短。性好骑射,著韦衣。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又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年四十余,郡上计掾察孝廉。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于是自课。百日习一经,因而对策升第。入为尚书郎。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罢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
累迁后将军钟毓长史,毓每与参佐射,舒常为画筹而已。后遇朋人不足,以舒满数。毓初不知其善射。舒容范闲雅,发无不中,举坐愕然。莫有敌者。毓叹而谢曰:“吾之不足以尽卿才,有如此射矣,岂一事哉!”转相国参军,封剧阳子。府朝碎务,未尝见是非;至于废兴大事,众人莫能断者,舒徐为筹之,多出众议之表。文帝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迁宜阳、荥阳二郡太守,甚有声称。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简惠称。武帝以舒清素特赐绢百匹。
及山涛薨,以舒领司徒。舒有威重德望,禄赐散之九族,家无余财。陈留周震累为诸府所辟,辟书既下,公辄丧亡,佥号震为杀公掾,莫有辟者。舒乃命之,而竟无患,识者以此称其达命。以年老,每称疾逊位。舒为事必先行而后言,逊位之际,莫有知者,时论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荣善终者,未之有也。太熙元年薨,时年八十二。
(节选自《晋书》)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年老,每称疾逊位 逊:谦逊
B.于是自课 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
C.其负在我 负:辜负
D.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 孤:孤儿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魏舒“不修常人之节”和“很有才干”的一组是 ( )
A.①著韦衣,入山泽,以渔猎为事 ②徐为筹之,多出众议之表
B.①劝令不就,可以为高耳 ②府朝碎务,未尝见是非
C.①当为外氏成此宅相 ②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简惠称
D.①为事必先行而后言 ②乃命之,而竟无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舒做后将军钟毓的长史官时,钟毓常与属下比赛射箭,一次恰逢人手不够,让魏舒凑数。魏舒神态娴雅,箭不虚发,没有对手。钟毓慨叹说,自己没有做到人尽其才。
B.几经升迁,做了后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与属下参将副将比赛射箭,魏舒常常是画画罢了。
C.魏舒仪表堂堂,但大智若愚,并不为亲友器重。他毫不在意,不像常人那样沽名钓誉,总是宽容他人。生性喜好骑马射箭,常常穿着皮衣,进入山林沼泽,捕渔打猎。
D.魏舒的亲友曾劝他通过不参加郡里的考核来获取高名,魏舒不屑于此。魏舒做尚书郎时,朝廷想淘汰不称职的郎官,魏舒说:“我就是那不称职的人”
12.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5分)
(2)舒乃命之,而竟无患,识者以此称其达命。 (5分)
参考答案
9.B
10.A(第一句是说他所追求的与众不同,能表明他“不修常人之节”;第二句是说他的谋划大多超出众人的议论,能表明他有才干。 B组第一句不是魏舒的言行,第二句只能表明他不在意琐碎的事务 C组第一句表明魏舒年少有志,但不属于“不修常人之节”;第二句能表明魏舒有才干 D组第一句是说他说话办事谨慎,与“不修常人之节”无关,第二句是说他命运通达,与有才干无关)
11.B(魏舒常常是替他筹画筹画罢了 )
12.(1)平素(平时)没有好的名声的同僚都面带愧色,议论的人因此称道(称赞、称颂)他。(5分) 【“素”(副词,平素、平时),“清论”(好的名声),“咸”(副词,都),“称”(动词,称道、称赞、称颂)四处,每译对一处1分。“同僚素无清论者”定语后置1分】
(2)魏舒于是下令征召他,可是最终也没有惹上祸患,有见识的人因此说他命运通达。(5分)【“乃”(于是),“而”(可是),“竟”(最终),“识者”(有见识的人)“达命”(命运通达)每译对一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舒,字阳元,任城郡樊县人。幼年丧父,被外祖父宁家抚养成人。宁家建造宅院,看宅子的人说:“将来会有一个尊贵的外甥。”外祖母认为魏舒年幼而聪慧,认为会应验在他身上。魏舒说:“一定会为外祖父家成就这所宅子的征兆。”后来就住到别的地方。身高八尺二寸,仪态秀雅身材伟岸,能喝一石多酒,但外表迟钝质朴,不为乡亲器重。堂叔吏部郎魏衡,在当代很有名望,也不是很理解魏舒,让他看守碾米的`水碓。常常慨叹说“魏舒如果能管理几百户人家,我的心愿就满足了!”魏舒也不介意。魏舒不修常人之节,不做沽名钓誉之事,总是宽容他人,始终不揭别人的短处。生性喜好骑马射箭,穿着皮衣,进入山林沼泽,以捕渔打猎为正事。只有太原王又对魏舒说:“您终当任职台辅,可是现在没能让妻儿免于饥寒,我应该帮您经营。”常常在他匮乏时赈济他,魏舒接受而不推辞。四十多岁的时候,郡里考核属官察举孝廉。宗族亲党认为魏舒没有学业,劝他不去参加考核,可以乘机抬高自己。魏舒说:“若果参加考试而没能考中,那责任在我,怎能通过不参加考试窃取高名来作为自己的荣耀呢!”于是自己努力学习。一百天学习了一门儒家经典,然后去参加考试,考中了。做了尚书郎。当时想淘汰郎官,不称职的就罢免。魏舒说:“我就是那不称职的人啊。”用包袱包裹上被子就出去了。平素(平时)没有好的名声的同僚都面带愧色,议论的人因此称道(称赞、称颂)他。
几经升迁,做了后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与属下参将副将比赛射箭,魏舒常常是替他筹画筹画罢了。后来恰逢人手不够,让魏舒凑数。钟毓起初不知他擅长射箭。魏舒神态娴静优雅,发箭无不射中,全坐无不为震惊。没有对手。钟毓边慨叹边道歉说:“我不能充分发挥您的才能,就像这射箭,岂只是一件事啊!”转任相国参军,封为剧阳子。朝中府中琐碎的事务,不曾发表见解;至于兴废大事,众人不能决断的,魏舒从容替他们筹画,大多超出众人议论之外。晋文帝非常器重他,每当朝会结束,目送着他,说:“魏舒俊伟出众,是众人的领袖啊。”升任宜阳、荥阳二郡太守,很有声望。任冀州刺史,在职三年,以政简惠民著称。晋武帝因为魏舒清明廉洁,特意赐给他绢百匹。
山涛去世后,让魏舒兼任司徒。魏舒有威重德望,傣禄赏赐分给九族亲友,家无余财。陈留人周震多次被诸府征召,征召文书下达后,府中的最高长官就丧命,人们都称周震是“杀公掾(妨死长官的属官)”,没有谁再敢征召他了。魏舒于是下令征召他,可是最终也没有惹上祸患,有见识的人因此说他命运通达。因年岁大了,常常称病让位。魏舒做事一定先做后说,退职的时候,没有谁知道。当时舆论认为晋朝建立以来,位至三公而能在荣耀时辞职得到善终的,还未有过。太熙元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篇9:文森九日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森九日阅读答案及翻译
九日
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注释
[1]何期 :哪里想到。
[2]野旷云连树:孟浩然“野旷天低树”。
(1)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颈联.(4分)
(2)沈德潜评价此诗曰: “语不必深,自然蕴藉。”结合首尾两联,谈谈你的理解。 (4分)
参考答案
(1)借景抒情。(1分)广袤的原野一望无际,天际的白云和远方的树林融为一色;天气寒冷,南飞的`大雁正聚集在河滩上休憩。(1分)诗人借空旷萧索的环境与自由南飞的大雁,(1分)表达思乡而不得返乡的孤独愁苦之情。(1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亦可)
(2)①本诗的语言自然、朴素,如首联“三载”,“不在家”等,用语浅显、直白。(2分)②思乡之情含蓄蕴藉。尾联以“京华”代指家乡,以“无限意”表达心中的万千感慨,不直言吐露思家的悲切,但思乡之情已不言而明。(2分)
参考译文
三年过去,庭院里的菊花依旧在重阳盛开,可惜我此时身在异乡为 异客。哪里想到今日独自饮酒,只能对着故乡的菊花把盏,极目远眺,远处的云仿佛和树连到了一起。天气开始转寒,大雁结队南迁。重阳之时独自登高,心中感慨万千。放眼望去都是陌生的景物,惟独看不到故乡的踪影。
★ 吴起名言的语录

【《魏文候守信》阅读答案及翻译译文(通用9篇)】相关文章:
韩休为相的原文和翻译2022-09-08
文言文文侯与群臣饮酒的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2023-11-26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2022-06-16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训练2022-05-08
管理故事:乐羊灭中山2023-08-10
宋之逊告密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2023-02-20
世说新语的原文及翻译2022-07-01
《天长地久》阅读答案及译文2023-10-20
宫辞原文及赏析2023-10-30
《陈太丘与友期》小学教学设计202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