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书生终无奈阅读理解答案(精选12篇)由网友“限量版”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世书生终无奈阅读理解答案,欢迎参阅。
篇1:一世书生终无奈阅读理解答案
一世书生终无奈阅读理解答案分享
5月14日,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原所长罗哲文因病逝世,享年88岁。罗哲文与古建筑打了将近70年的交道。而他走进这片领域,却源自一个特别偶然的机缘。
1940年,罗哲文仅凭着兴趣投考中国营造学社,没想到,他竟是当年唯一被录取的考生。半年后,梁思成见罗哲文在绘图方面颇有天赋,便将其收为弟子。
1952年,郭沫若提出修复长城向民众开放,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把修复的任务交给了年仅28岁的罗哲文。刚到长城,罗哲文感到了一种震撼,“一片残垣断壁,荒山野岭没有人烟”。他就此赋诗一首:断垒颓垣古戍残,夕阳如火照燕山。今朝四上居庸道,欲使长龙复旧观。
性情特别温和的罗哲文,只有在面对古建筑被破坏时,才会生气翻脸。
在窦忠如的记忆里,罗哲文这一辈子有过两次著名的“愤怒”。第一次是在罗哲文刚就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的副处长时,他去考察河南洛阳某玻璃厂,发现该厂正建在重要的历史遗迹——唐代武则天时期的建筑遗址上。此情此景,让罗哲文着急万分,他要求玻璃厂立即停工,但玻璃厂负责人以损失太大为由拒绝。罗哲文十分愤怒,旋即将此事反映到中央,后得以解决。
罗哲文第二次愤怒是为定海。,浙江省定海市大拆大建,古宅老居为新居“让路”,这座极具江南特色的历史文化古城,在“旧城改造”中被毁得面目全非。,包括罗哲文在内的一批古建筑专家前去调查,希望当地政府能保护古建。当地政府置若罔闻,并加快了拆迁速度,0.8平方公里的古城,转眼间只剩下0.13平方公里。罗哲文愤怒地找到媒体,将此事曝光,并得到中央的批示,定海古城拆迁才被制止。
奋力保护古建筑的同时,罗哲文面临更多的,是无奈。
1969年,北京修建地铁,西直门的厄运到了,瓮城必须拆除。瓮城不像古天文台那样具有特别高的科学价值,能向周总理直接反映。无计可施之下,罗哲文只能经常带着相机跑来,为西直门频频留下“遗像”。
距离现在最近的一番无奈,是在。北京东四八条的拆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事件进展期间的专家论证会,获邀的罗哲文因故未能参加,随后他给出了书面意见“情况不明,不好判断”。这番意见竟让他被文物保护人士归类为专家组的“温和派”代表。
“说他‘温和派’,这评价有失偏颇。他不像别的专家一提到‘拆迁’就血脉贲张,他提倡,应该在现有条件下尽一切可能做事,把能够保护的先保护起来。他也直接表示过有个别地方并没有必要保护,这就很得罪人。”张海燕解释说,罗哲文是通过梁思成、林徽因的遭遇以及北京一次次的大规模城建开发,才得出一个无奈的`结论:不要指望什么都能全盘保护,这很难做到,但部分保护还是可以做到的。“他的态度非常务实,像他的为人一样”。张海燕说。
罗哲文自己也曾遗憾地说:“我可以态度鲜明,但必须是在我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北京已经成这样了,保护得太晚了!”
外界给罗哲文封了许多名号,而在朋友眼中,他只是个普通的“老小孩”。
考古学家张忠培与罗哲文已认识几十个年头了,在他的印象中,“罗哲文总是笑着,从未变过。”
张海燕第一次见到罗哲文是在的夏天:“他从外面刚回来,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一只手把着车把,另一只手还夹着烟卷。”
而在窦忠如的眼中,罗哲文既是让他分外尊重的老先生,也是一个爱喝几两小酒的普通老头,“他常把好酒灌在小二锅头的瓶中”。
身体一向健康的罗哲文,走得很突然。
罗哲文曾经有一幅书法作品,写的是梁思成的一首诗:“登山一马当先,岂敢冒充少年。只因唯恐落后,所以拼命向前。”或许,这也是罗哲文一生的写照。
“在我个人看来,在中国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的实际贡献和作用,绝不逊于梁思成和林徽因。大家愿意说梁林,是因为梁林的身上光环太多了,而罗老先生没有。这个时代,很多人会‘选择性遗忘’,而我希望,我们能把罗老记住得久一些。”张海燕说。 (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考古学家、著名的长城专家罗哲文,曾写了一副题为《长城赞》的长对联,全联124字,述历史,绘壮景,表达了对长城由衷的赞美,文采斐然,堪称名联。
②罗哲文自小喜欢书法,后来所从事的工作与书法有密切的关系,也为他的书法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他的书法却集儒家的“中正平和”、佛家的“空灵清新”、道家的“质朴自然”于一身,充分展现出渊博学识涵养的潇洒气质,绝非一般尚论技巧之俗书可比。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罗哲文无心插柳,没想到竟是当年唯一被录取的考生,还被梁思成将其收为弟子。
B.罗哲文的两次“愤怒”,不但不表现为一种性格的缺点,反而有力地体现了他强烈的责任感。
C.梁思成、林徽因的遭遇让罗哲文看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尴尬处境,使他对文物保护深感悲观。
D.文章通过几个有趣的生活细节,正侧结合,展现了罗哲文在生活中“老小孩”的形象特征。
E.文末肯定了罗哲文的实际贡献和作用,也指出了今人“选择性遗忘”的现实,引人深思。
(2)罗哲文的“无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文章多次引用别人对罗哲文的回忆或评价,有何作用?请简要冋答。(6分)
(4)一代文物专家罗哲文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分)
试题答案: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B(2)D(1)E(3)
(2)①部分有价值文物不能得到保护的无奈;②自己务实求是的态度不被理解的无奈;③面对政府大规模开发,文物保护工作艰难的无奈。(每点2分)
(3)①突出了传主的形象和精神品格。②有利于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传主,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通过他人的评价和回忆,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感染力。(每点2分。若答“丰富文章内容”或“深化主题”可给1分)
(4)①雅好诗书,文采出众;②学识渊博,气质潇洒;③耿介敢言、努力进取、责任感强;④性情温和、和蔼可亲、有生活情趣;⑤实事求是,态度务实。(每点2分,答满4点即可得满分)
篇2:百无一用非书生阅读及答案
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书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④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⑤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⑥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⑦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③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选自《格言·增刊》作者:孙亮 略有改动)
1.阅读文章①一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观点的?(3分)
2.文章第⑤段在结构和内容上都起到哪些作用?(3分)
3.请为第⑥段划线句补写一个具体的事实论据。(2分)
4.你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寻章摘句”一词?(2分)
5.真正“有用”的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请用原文回答2分)
答案:
1.(3分)首先指出“百无一用是书生”观点的错误;接着举例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最后论证书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顺理推出自己的观点:百无一用非书生。
2.(3分)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1分)把上文论述书生在历史上的作用,引到论述书生在现今的作用上。(1分)在内容上,把论证引向深入,强调书生在知识时代的作用更加巨大。(1分)
3.(2分)略。(论据举国外科学家的扣1分)
4.(2分)“寻章摘句”原指读书只会摘记一些词句,不做深入研究。(1分)这里是批评那些只知道死扣书本,脱离社会实践,无法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1分)
5.(2分)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篇3:《百无一用非书生》阅读答案
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书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④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⑤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⑥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⑦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③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选自《格言.2013增刊》作者:孙亮 略有改动)
篇4:《百无一用非书生》阅读答案
小题1:阅读文章①一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观点的?(3分)
小题2:请为第⑥段划线句补写一个具体的事实论据。(3分)
小题3:你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寻章摘句”一词?(2分)
小题4:真正“有用”的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用原文回答,2分)
篇5:《百无一用非书生》阅读答案
小题1:首先指出“百无一用是书生”观点的错误;接着举例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最后论证书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顺理推出自己的观点:百无一用非书生。
小题2:略。(论据举外国科学家的,扣1分)
小题3:“寻章摘句”原指读书只会摘记一些词句,不做深入研究。(1分)这里是批评那些只知道死扣书本,脱离社会实践,无法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小题4: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小题1:
试题分析:“怎样提出”,即要说明作者的思路,先说什么,即用什么方法引出话题;再说什么,即用什么方法讲什么道理;最后怎么指出观点。
小题2:
试题分析:举例要扣住两个要点,一是“书生”,即知识分子,二是有所成就。
小题3:
试题分析:先直接解释该词的意思,然后再与“书呆子”一词结合起来理解,即指死读书的状态,作者是批评死读书的人。
小题4:
试题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可以在起领性和总结性语段中找,本题直接摘引最后一段最后一句即可。
篇6:《百无一用非书生节选》阅读及答案
《百无一用非书生(节选)》阅读及答案
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书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④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包括他们在内的千百万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⑤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⑥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实践者——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⑦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③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1.文章第④段说“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请结合文章①一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个观点的。(3分)
2.如果为第⑥段补写一个事实论据,你认为应该选写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外国的还是中国的?请先作出判断,然后根据判断,为第⑥段划线句补写一个具体的事实论据。(3分)
3.结合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1)你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寻章摘句”一词?(2分)
(2)真正“有用”的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用原文回答,2分)
.首先指出“百无一用是书生”说法的错误,接着举例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最后论证书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顺理(势)得(推)出自己的观点:百无一用非书生。
参考答案:
1.略
2.略。(所举事例必须扣住第6段的中心,扣1分)
3.(1)(2分)“寻章摘句”原指读书只会摘记一些词句,不做深入研究,缺乏创造性。(1分)这里是批评那些只知道死扣书本,脱离社会实践,无法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2)(2分)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每点0.5分)。
篇7:《百无一用非书生》阅读答案
《百无一用非书生》阅读答案
①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书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④ 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⑤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⑥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⑦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⑧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19.阅读文章①一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观点的?(4分)
答: 。
20.文章第⑤段在结构和内容上都起到哪些作用?(3分)
答: 。
21.请为第⑥段选择两个事实论据。(2分)
A.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一穷二白的年代,他以知识报国强军,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B.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他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创立了相对论。
C.吴孟超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肝脏科临床医生,更是我国肝脏外科医学奠基人,推动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令全球同行瞩目、敬佩。
D.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她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篇8:百无一用非书生 阅读答案
百无一用非书生 阅读答案
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 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书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④ 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 生!
⑤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⑥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⑦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③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选自《格言·增刊》作者:孙亮 略有改动)
1.阅读文章①一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观点的?(3分)
2.文章第⑤段在结构和内容上都起到哪些作用?(3分)
3.请为第⑥段划线句补写一个具体的事实论据。(2分)
4.你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寻章摘句”一词?(2分)
5.真正“有用”的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请用原文回答2分)
参考答案:
1.(3分)首先指出“百无一用是书生”观点的错误;接着举例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最后论证书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顺理推出自己的观点:百无一用非书生。
2.(3分)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1分)把上文论述书生在历史上的作用,引到论述书生在现今的作用上。(1分)在内容上,把论证引向深入,强调书生在知识时代的作用更加巨大。(1分)
3.(2分)略。(论据举国外科学家的扣1分)
4.(2分)“寻章摘句”原指读书只会摘记一些词句,不做深入研究。(1分)这里是批评那些只知道死扣书本,脱离社会实践,无法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1分)
5.(2分)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篇9:阅读理解及答案
读郑谷的《鹧鸪》回答问题。
(1)颔联中“雨昏、花落”渲染了怎样的环境特点?这一联涉及了哪些历史人物或传说?
(2)体会颈联中“乍、才”的表达作用。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5、(1)凄迷的意境,伤感的氛围。屈原/娥皇、女英溺于湘江
(2)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
(3)借鹧鸪啼声之悲切抒写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篇10: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雪 夜
星 新 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从老人的对白、行为表现看,小说凸显出对至死不逾的真挚亲情的歌颂。
B、作品以极平淡的故事和语言来表现极其哀痛的人间真情,作品通篇没有一个“哀”字,但当读者读完作品之后,心理却蒙上了浓浓的哀怜。
C、通过刻画老人的异乎寻常的举动和想法,凸显日本社会中老人的孤独,落寞以及难以得到社会关爱的冷酷现实。
D、小说把雪花比做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作者对这对孤苦老人的同情和美好祝愿。
E、老人异乎寻常的举动中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潜藏着老人深深的内疚愧悔之意,小说直接表现了作者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强烈批判。
(2)、文中通过老夫妇富有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活着的“假象”,这“假象”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概括出来。(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本作家星新一是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并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营造了富有想象空间的悠远意境,请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见解。(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E(5分)(答对一个给3分,答对两个给5分)
(2)①为儿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②怕儿子学习辛苦而要送热茶;③不愿儿子有过重的思想负担④祝愿儿子顺利通过毕业考试;⑤恳求抢劫犯不要上楼伤害儿子。(6分)
(3)①小说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老人的儿子早就不在,这在小说的前文已经埋下了伏笔, 例如强盗的惊讶:“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细心的读者还是可以从“正常”中看出“不正常”来的。②通过情节的紧张冲突来展开叙事。强盗的闯入给作品带来波澜,读者开始关心并未出场的“儿子”的命运:两位老人的儿子会不会被强盗捆住或者又会发生什么奇迹?③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对雪花的描写。(6分,要点1分,分析1分)
(4)、①体现在开头:雪花悠然地飞落,似乎要预示什么,一两句话营造了一个静穆的氛围,自然地把读者带入故事里。接下来,冬天、雪花、旧房子、火盆、老人,由远而近,作者一步步把他描写的镜头推进了,把读者从悠远的雪景拉到现实生活的面前。②体现在结尾:生活闹剧结束之后,退幕了,“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一切都静静地消失在窗外悠远的雪景中,这一悠远的、纯净的、宗教般的意境,把俗世的生活空灵化了,也美化了,老人对死去的儿子的深情也在“雪夜”的背景中被凸现出来。(8分)
篇11:阅读理解及答案
风,我们并不陌生,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走动。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它像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像个慈祥的母亲,轻拂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又像恶煞凶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
那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形成风,只不过,空气有时流动得很快,有时流动得慢罢了。地球上,有6个空气流动系统,即6个风带:南、北信风带,南、北东风带和南、北西风带。由于这6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不同种类的风。
风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风的原理,给船加上风帆。于是,帆船就成了沟通各大洋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明代,郑和7次下西洋使用的帆船就有20xx多吨重,足以显示当时造船业的高度发达及风的巨大作用。近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帆船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由于现代的“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反复冲击,帆船的地位又逐渐回升了。日本曾提出造5万吨的风帆货轮的方案,荷兰也设想建设更大吨位的风帆集装箱船。新型的帆船乘风破浪驰骋在浩淼的海洋上。
不过,风也有它有害的一面。美国出现过的黑风暴,曾席卷大半个国家,将3亿吨优质土统统吹入大西洋,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国沿海的台风、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的飓风,都给当地人民带来灾害。
风是大自然的现象,它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害。但是,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他们有能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风一定会更好地造福人类。
1.文章开头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写出了风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风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给我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文中的介绍,请你另举出一个例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使说明语言生动形象,写出了风变化无常的特点。
2.6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形成不同种类的风。
3.利用风力来磨面,用风力来发电等。(不唯一,意对即可)
4.举例子,列数字。使文章显得更准确、明了、科学性强。
篇12:阅读理解及答案
劳动节前,我和妈妈去果园村的大妈家参加大哥的婚礼。
来到大妈家,大伯大妈喜气洋洋地迎接我们,立即领我们去看大哥的新房。
新房房门两侧,贴着大红喜字。走进新房一看:嗐,真豪华!好气派!房里铺着簇绒地毯一盏花团似的大吊灯大放光芒。墙壁四周放着新式组合家俱、彩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靠窗户是一张高级席梦思床。床上是崭新的床单、毛毯、花被子。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显得金碧辉(黄、煌)。我不(尽、禁)小声惊叹道:“哎呀,我的妈呀!这得花多少钱哪!”
“啪啪啪……”外面响起了爆竹声。我们急忙来到大门口,原来是迎亲的汽车到了。在人们的欢笑声和掌声中,新郎新娘从一辆红色豪华轿车里走了下来。
新娘穿一身红呢子套裙,嘴上(涂、图)着鲜红的唇膏,胸前的金项(练、链)、耳垂上的金耳环闪闪发光,一双高跟鞋踏得地板噔噔响。大哥穿一身白面料西服,系着真丝领(带、代),手上戴着金戒指,脚穿一双黑得发亮的皮鞋。真是一对新婚夫妇啊!
随着喜笑颜开的宾客,我们进了一间张灯结彩的大客厅。厅外两张铺着红布的桌上,堆放着客人送来的各种贺礼。厅里摆了六桌酒席,已是座无虚席,挤得水泄不通。大伯领我们上了楼。楼上也摆了六桌酒席,同样拥挤不堪。
大家坐定之后,只听大伯一声招呼,酒宴开始了。顷刻间,上了十四菜一汤。盘子放了两层,本来很大的桌子现在突然变小了。新娘新郎向大家敬酒,楼上楼下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一边(尽、禁)情地吃(渴、喝)佳肴美酒,一边称赞主人的盛情款待,赞美厨师的好手艺。
太阳偏西了,欢笑和酒宴终于结束了。送走了客人,我和妈妈便(帮、邦)大伯大妈收拾碗筷。我发现盘子里剩了很多菜,有的菜甚至一口也没吃。我来到厨房,不由得大吃一惊,收下来的剩菜足有三大盆!这宴会可真够豪华!临走前,听大妈对妈妈说,这次办婚礼共花掉两万多元,还欠了几千元的债。
回家的路上,婚礼中的种种豪华情景时时浮现在眼前。我想:婚礼大操大办,花钱如流水,婚礼完了还要还债,这到底是为什么?靠了党的政策好,农民才开始富(玉、裕)起来,要办的正经事情很多,怎么能盲目地追求高消(废、费)呢?一些人大操大办婚丧嫁娶这类事,讲排场,赶时髦,挥霍钱财,铺张浪费,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昧的行为。手中有钱,日子富了,千万不能忘了我们民族俭朴的美德,千万不能丢了节约这个传家宝。
1.将文中括号里的别字划掉,然后按顺序分别用这些字组成正确的词语。
2.给下列文中的字注音:
琅: 肴: 霍: 泄: 髦: 昧: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琳琅满目
肴
挥霍
铺张
4.用下列文中的词语造句。
应有尽有—
水泄不通—
时髦—
愚昧—
5.根据文章先写见闻后写感想的特点和下列内容要点提示,用A、B把文章分成两段(A、B直接写在文章上),然后指出哪一段写得最详细。(要点提示:A.豪华的婚礼;B.愚昧的行为)
6.详写段中有许多细节描写,用直线标出描写新房摆设豪华的句子;用双直线标出描写新郎新娘打扮时髦的句子;用浪线标出描写菜肴丰盛的句子:用双浪线标出描写菜肴浪费的句子。
7.文中的婚礼实在是“讲排场,赶时髦,挥霍钱财,铺张浪费”。根据文章记叙的具体内容,抓住几个要点来说明这一点。
8.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婚礼》答案
1.划掉:黄、尽、图、练、代、禁、渴、邦、玉、废
2.略。
3.①各种好看的东西很多。②鱼肉等荤菜。③任意花钱。④为了形式上好看,过分讲究排场。
4.略。
5.B段从“回家的路上”起。A段是详写段。
6.(1)“房里铺着……金碧辉煌。”
(2)“新娘穿……皮鞋。”
(3)“倾刻间……变小了。”
7.(1)新房陈设豪华气派,金碧辉煌。
(2)坐豪华轿车迎亲。
(3)新郎新娘穿戴打扮时髦。
(4)大宴十二桌宾客,菜肴过分丰盛,剩菜三大盆。
(5)共花掉二万元,借债几千元。
8.(1)批评了讲排场,赶时髦,挥霍钱财,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婚丧嫁娶,是愚昧的行为。
(2)说明日子富了,也不能忘了俭朴的美德,丢了节约这个
★ 寻找知音散文
★ 画壁的优秀观后感
★ 方山子传教案
★ 伤感心情散文随笔
【一世书生终无奈阅读理解答案(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徐文长传原文及赏析2024-01-01
200字美文摘抄2022-05-14
200字美文摘抄经典2022-05-08
美文摘抄200字2023-03-23
200字摘抄2023-05-02
《我欲封天》经典语录2024-01-24
伤感文字段落摘抄2022-11-17
初中200字美文摘抄2022-05-07
经典语录-佛说缘分2022-06-25
高中命题作文2022-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