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旅次阅读练习附答案(精选12篇)由网友“铁板豆腐加葱花”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南海旅次阅读练习附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南海旅次阅读练习附答案
南海旅次阅读练习附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10分)
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因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荔月回。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8、这首诗以什么为结构线索?是怎样表达作者感情的?(5分)
9、最后一联哪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5分)
试题答案:
8、作者以翻腾起伏的思绪(归思)作为全诗的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乡思)。
9、“催”字用得好。“催”为催促,这里是春风催促花儿开放的意思。诗人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予抑制状态的归心,进面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竟相怒放,不由自主。比喻出人意表,生动贴切.表现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制。(意思对,分析合理即可)
篇2:南海旅次的阅读答案
南海旅次的阅读答案
曹 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1)从前两联看,诗人的归思为什么“不易裁”? (3分)
(2)颈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3)请赏析尾联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
(1)登高望乡,归思难收;客居南海,远寓故乡;家书断绝,音信不通。(3分,每点1分)
(2)清晨城头上号角吹响,寒霜消散;城外渐渐消退的潮水中茁漾着月影。营造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4分,每问2分)
(3)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内心的归思比作待放的百花,年复一年,被春风唤醒、引发,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难以抑制的乡思.(3分)
篇3:曹松唐诗《南海旅次》阅读答案附赏析
曹松唐诗《南海旅次》阅读答案附赏析
曹松《南海旅次》此诗抒写羁旅之情。首联“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从广州的著名古迹越王台落笔,但却一反前人的那种“远望当归”的传统笔法,独出心裁地写成“忆归休上”,以免归思泛滥,不易裁断。如此翻新的写法,脱出窠臼,把归思表现得十分婉曲深沉。
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 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 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 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 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释
⑴南海:今广东省广州市。
⑵越王台:汉代南越王尉佗所建,遗址在今广州越秀山。
⑶裁:剪,断。
⑷当:一作“逢”。无雁处:大雁在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南海在衡山以南,故曰“无雁处”。
⑸霜尽:此处指天亮了。广州天气暖和,天一亮霜便不见了。
⑹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围墙。荡:一作“带”。
1、这首诗以什么为结构线索?是怎样表达作者感情的?(5分)
2、最后一联哪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5分)
3、从前两联看,诗人的归思为什么“不易裁”? (3分)
4、颈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5、请赏析尾联的妙处。(3分)
答案:
1、作者以翻腾起伏的思绪(归思)作为全诗的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乡思)。
2、“催”字用得好。“催”为催促,这里是春风催促花儿开放的意思。诗人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予抑制状态的归心,进面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竟相怒放,不由自主。比喻出人意表,生动贴切.表现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制。(意思对,分析合理即可)
3、登高望乡,归思难收;客居南海,远寓故乡;家书断绝,音信不通。(3分,每点1分)
4、清晨城头上号角吹响,寒霜消散;城外渐渐消退的潮水中茁漾着月影。营造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4分,每问2分)
5、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内心的归思比作待放的百花,年复一年,被春风唤醒、引发,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难以抑制的乡思.(3分)
赏析:
《南海旅次》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作品。此诗作于唐昭宗光化三年(9)之前。曹松是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这首诗就是他连年滞留南海(郡治在今广东省广州市)时的思归之作
此诗抒写客居南海(治今广东广州)的羁旅之情,诗以作者翻腾起伏的思绪作为结构线索,在广州的独特地理背景的`衬托下,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全诗情景交融,境界苍凉,格调沉郁,笔触迂曲婉转,写得凄恻感人,在抒写长年漂泊的羁旅愁绪之时,也隐约地流露出屡试不第、壮志难酬的失意情怀。
此诗抒写羁旅之情。首联“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从广州的著名古迹越王台落笔,但却一反前人的那种“远望当归”的传统笔法,独出心裁地写成“忆归休上”,以免归思泛滥,不易裁断。如此翻新的写法,脱出窠臼,把归思表现得十分婉曲深沉。
颔联“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南海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他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言外便有嗟怨客居过于边远之意。李煜的“雁来音信无凭”(《清平乐·别来春半》),是写见雁而不见信的失望;而曹松连雁也见不到,就更谈不上期待家书了,因此对句用“谁道有书来”的反问,来表现他的无限懊恼。
颈联“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展示了日复一日唤起作者归思的凄清景色。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这一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的有关诗句:“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武元衡《单于晓角》);“回潮动客思”(李益《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在唐人心目中,明月、晓角、残潮,都是牵动归思的景色。如果说,李白的《静夜思》写了一时间勾起的乡愁,那么,曹松这一联的景色,则融进了作者连年羁留南海所产生的了无终期的归思。
归思这样地折磨着作者,平常时日,还可以勉强克制,可是,当新春到来时,就按捺不住了。因为新春提醒他在异乡又滞留了一个年头,使他归思泉涌,百感交集。“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高潮。句中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进而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想象一下号称花城的广州,那沐浴在春风里的鲜花的海洋,读者不禁为作者如此生动、独到的比喻赞叹不已。这出人意表的比喻,生动贴切,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写到这里,作者的南海归思在几经婉转之后,终于得到了尽情的倾吐。
这首诗在艺术上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探索,它没有采用奇特的幻想形式,也没有采用借景抒情为主的笔法,而是集中笔墨来倾吐自己的心声,迂曲婉转地揭示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细微的思想感情,呈现出情深意曲的艺术特色。
篇4:一个曹松南海旅次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一个曹松南海旅次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 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 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 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 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释
⑴南海:今广东省广州市。
⑵越王台:汉代南越王尉佗所建,遗址在今广州越秀山。
⑶裁:剪,断。
⑷当:一作“逢”。无雁处:大雁在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南海在衡山以南,故曰“无雁处”。
⑸霜尽:此处指天亮了。广州天气暖和,天一亮霜便不见了。
⑹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围墙。荡:一作“带”。
1、这首诗以什么为结构线索?是怎样表达作者感情的?(5分)
2、最后一联哪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5分)
3、从前两联看,诗人的归思为什么“不易裁”? (3分)
4、颈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5、请赏析尾联的妙处。(3分)
答案:
1、作者以翻腾起伏的思绪(归思)作为全诗的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乡思)。
2、“催”字用得好。“催”为催促,这里是春风催促花儿开放的意思。诗人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予抑制状态的归心,进面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竟相怒放,不由自主。比喻出人意表,生动贴切.表现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制。(意思对,分析合理即可)
3、登高望乡,归思难收;客居南海,远寓故乡;家书断绝,音信不通。(3分,每点1分)
4、清晨城头上号角吹响,寒霜消散;城外渐渐消退的潮水中茁漾着月影。营造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4分,每问2分)
5、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内心的归思比作待放的百花,年复一年,被春风唤醒、引发,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难以抑制的乡思.(3分)
二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不落窠臼,一反登高望远的传统写法,别有新意,“裁”把无形的“归思”比成有形的可剪断之物。
B.颔联巧妙运用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诗人寄不出家书的沮丧心情。
C.颈联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
D.颈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
E.本诗以登高为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诗人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乡思。
2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6分)
参考答案
1、B “寄不出家书”理解有错误,从第四句“有书来”看,应是收不到家书。E“以登高为线索”错误,本诗是以归思为线索的。
2、联两句是说,长年郁结在心中的归思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每年春天一到便被催发开来。这两句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表现出归思维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表达了难以抑制的乡愁,把诗人对归思的抒写推向高潮。
赏析析:
《南海旅次》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作品。此诗作于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之前。曹松是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这首诗就是他连年滞留南海(郡治在今广东省广州市)时的思归之作
此诗抒写客居南海(治今广东广州)的.羁旅之情,诗以作者翻腾起伏的思绪作为结构线索,在广州的独特地理背景的衬托下,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全诗情景交融,境界苍凉,格调沉郁,笔触迂曲婉转,写得凄恻感人,在抒写长年漂泊的羁旅愁绪之时,也隐约地流露出屡试不第、壮志难酬的失意情怀。
此诗抒写羁旅之情。首联“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从广州的著名古迹越王台落笔,但却一反前人的那种“远望当归”的传统笔法,独出心裁地写成“忆归休上”,以免归思泛滥,不易裁断。如此翻新的写法,脱出窠臼,把归思表现得十分婉曲深沉。
颔联“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南海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他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言外便有嗟怨客居过于边远之意。李煜的“雁来音信无凭”(《清平乐·别来春半》),是写见雁而不见信的失望;而曹松连雁也见不到,就更谈不上期待家书了,因此对句用“谁道有书来”的反问,来表现他的无限懊恼。
颈联“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展示了日复一日唤起作者归思的凄清景色。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这一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的有关诗句:“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武元衡《单于晓角》);“回潮动客思”(李益《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在唐人心目中,明月、晓角、残潮,都是牵动归思的景色。如果说,李白的《静夜思》写了一时间勾起的乡愁,那么,曹松这一联的景色,则融进了作者连年羁留南海所产生的了无终期的归思。
归思这样地折磨着作者,平常时日,还可以勉强克制,可是,当新春到来时,就按捺不住了。因为新春提醒他在异乡又滞留了一个年头,使他归思泉涌,百感交集。“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高潮。句中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进而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想象一下号称花城的广州,那沐浴在春风里的鲜花的海洋,读者不禁为作者如此生动、独到的比喻赞叹不已。这出人意表的比喻,生动贴切,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写到这里,作者的南海归思在几经婉转之后,终于得到了尽情的倾吐。
这首诗在艺术上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探索,它没有采用奇特的幻想形式,也没有采用借景抒情为主的笔法,而是集中笔墨来倾吐自己的心声,迂曲婉转地揭示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细微的思想感情,呈现出情深意曲的艺术特色。
篇5:南海阅读及答案
南海阅读及答案
南海
①南海,外国人又称南中国海。早在公元前40时,我国沿海渔民就开始在南海捕鱼,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了南海郡,《马可波罗游记》中也多次提到过南海。
②南海以我国大陆及台湾岛为北界,南抵印尼加里曼丹岛,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它比渤海、黄海、东海面积总和还大得多。
③南海是一座巨大的资宝库。它的北岸是我国南部一段漫长的海岸线,排列着汕头、深圳、广州、湛江、海口、北海等一系列重要港口,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黄金海道。南海有世界上最著名的红树林生长岸区和珊瑚礁区,它也是世界重要渔场之一。南海出产的龙虾、海马、玳瑁闻名于世。沿海的广东雷州半岛、广西合浦出产的珍珠称为南珠,称誉全球。南海的丰富油气资主要分布在珠江口、莺歌海、北部湾一带,专家预测,它将会成为波斯湾那样的大油气田。
④在人口急剧增长、陆地资日益短缺的今天,南海和渤海、黄海、东海一起构成了中国未发展的一大空间,它是中华民族怀抱中一个巨大的聚宝盆。
20.仔细阅读上文,选出与文章意思有出入的一项( )(2分)
A文章第一段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南海,主要是介绍了南海历史悠久,是中国的领海,它的'地理位置、面积以及南海丰富的资或南海是一座巨大的资宝库。
B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南海历史悠久,自古以就是中国的领海。
C文章最后一段写的是南海对于未中国的深远意义。
D.南海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黄金海道,是世界重要的渔场,有丰富的林业和油气资。那里盛产龙虾、海马、玳瑁和珍珠。
21.南海自古以就是中国的领海,但最近南海争端已渐趋国际化,愈演愈烈。中学生晓畅却认为南海距离我们太遥远了,南海问题是国家领导和军事学家考虑的问题,与我们无关。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你的意见。(2分)
参考答案:
20 B
21要点①南海自古以就是中国的领海,中国主权不容侵犯②关注国家大事是每个中学生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
篇6:《二柄》阅读练习附答案
《二柄》阅读练习附答案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故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此简公失德而田常用之也,故简公见弑。子罕谓宋君曰:“夫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杀戮刑罚者,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于是宋君失刑而子罕用之,故宋君见劫。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故今世为人臣者兼刑德而用之,则是世主之危甚于简公、宋君也。故劫杀拥蔽之主,兼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
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候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妒外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治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燕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国。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其卒,子哙以乱死,桓公虫流出户而不葬。故曰:“去好去恶,群臣见素。”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有删减)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 释:放弃,丢掉
B.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 徒:白白地
C.专以其事责其功 责:责求
D.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 劫:胁迫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明君的制臣之道的一组是(3分)
①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 ②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 ③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⑤越官则死,不当则罪⑥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常向君主请求爵禄而赐给群臣,对下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把粮食施舍给百姓,结果齐简公失去了奖赏大权。
B.国家的恩威赏罚不可授之以人。君主一旦失去刑赏大权而由臣下执掌,轻则被蒙蔽,重则导致国家危亡。
C.昭侯同时处罚了掌衣官和掌帽官。他处罚掌衣官,是认为掌衣官失职;他处罚掌帽官,是认为掌帽官越权。
D.竖刁、易牙、子之能表面上投齐桓公所好,暗地里欺君篡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君主齐桓公的爱好和欲望。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3分)
(2)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3分)
(3)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宋人有沽酒者,为器甚清洁,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沽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选自《晏子春秋》)
9、B(徒:仅仅,只是)
10、C(①句是奸臣的.做法。②是子罕的权术⑥是君主的欲望外露后的后果。)
11、D(“子之投齐桓公所好”错,子之蒙骗的是燕王子哙。)。
12、(1)(韩昭侯)睡醒后很高兴,问近侍说:“盖衣服的是谁?”(“觉” “说”“左右”各1分)
(2)(韩昭侯)不是不讨厌寒冷,而是认为越权的危害比寒冷厉害。(“恶” “侵官” “甚于寒” 各1分。)
(3)所以子之假托贤名来篡夺君位,竖刁、易牙借着君主的欲望来侵害他们的君主。(夺、因、侵各1分)
13、宋人有沽酒者,为器甚清洁,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沽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收拾的酒器很清洁,卖酒的标识挂得很高很显眼,然而酒放酸了也卖不出去。(宋人)去问乡里的一个人是什么缘故。乡里人说:“你家的狗很凶猛,别人提着酒壶去买酒,狗就迎面扑上来去咬他,这就是你的酒放酸了也卖不出去的原因啊。”
篇7:《落叶》阅读练习附答案
《落叶》阅读练习附答案
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削瘦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
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1.作者看落叶,得到了什么启示?请从文中找出答案。(3分)
2.揣摩文中画线的语句,简要分析其使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效果。(3分)
3.古人经常会“见落叶而知秋”,那表现的是古人什么样的感思?本文作者见到落叶后的感思与古人有什么区别?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4.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5.生活中有许多人或事物和落叶具有着同样的精神,请你试举几例,并简述你对他们评价。(3分)
【答案】
1.“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动静结合,从颜色、姿态、神韵三个方面写出了春天桐叶的美好形象。
3.古人的感思基调是感伤;作者的感思是积极进取的。
4.例:托物寓意。作者借落叶这一具体事物,通过描写它的精神抒发了自己的感悟。
5.略。
篇8:《赤壁》阅读练习附答案
《赤壁》阅读练习附答案
【原文】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问题】
1.(·贵州铜仁)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2011·贵州铜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3.(·四川成都)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写法:咏史诗;特点:借史实抒情。
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3.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或:通过以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语意相近即可)。
篇9:《杀手锏》阅读练习附答案
在实验中学教毕业班的老师,人人都有自己的杀手锏。正因为这样,才任教两三年的姚老师,就调到毕业班任课并兼班主任。
这天,全市的语文老师都来听姚老师的公开课。上课时同学们反应热烈,积极参与,一个个踊跃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可以说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示范课。但是,就在这时,姚老师发现我们班的王小路正低着头往抽屉里看什么,看得很专心,一时间似乎把这节语文课都忘了。于是,她沉着地点名:“王小路,请你站起来。”
王小路毫不在乎地站起来,手中竟然还拿着一本本子,那分明是一本代数作业本。
姚老师说:“小路,你对老师这一节课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
我们都很惊讶,一般的老师是不会这样问的,这好像在暗示学生来挑老师的.毛病。小路要是真说对你的课不满意,你不是给自己制造麻烦吗?
王小路看看四周,低下头不说话。
“没关系,大胆说出来,只要你讲真心话,其它一切都无所谓。”
“我对这一节课非常满意,姚老师。”
姚老师感到意外:“那你上课怎么还做小动作呢?”
王小路说:“我没有做小动作,我是在做数学作业。”说完还扬了扬数学作业本。
“为什么要在语文课上做数学作业呢?”姚老师问。
“老师,我不是每节语文课都做数学作业的。这一次我做数学作业,是因为昨天上数学课我妈有病,我请假耽搁了。”
姚老师想了想,让王小路到讲台上,给了他两段粉笔,说:“你左手在黑板上画个方框,右手在黑板上画个圆形。注意,两只手要同时动作——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听课的老师发出了细微的议论声。我们发现本校校长、教导主任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王小路走到黑板前,两只手同时动作,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居然同时画完,没有一点破绽!我们都睁大眼睛,一会儿看看王小路,一会儿看看姚老师。在下边听课的老师也发出了窃窃私语声。
姚老师灿烂地笑了。她说:“小路,那么你是说,这节语文课你也完全掌握了?”
王小路站了起来,他把这节课的时代背景、重点词语、佳句赏析、意境感悟都说了一遍,简练而又全面。
姚老师得意地走下讲台,来到王小路的课桌前,拉着他的手高兴地说:“好,好!小路,你有特殊的才能!对你就应该用特殊的教学方法。同学们,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具有某种才能,一定要珍惜,千万不要放过!但是,如果你不能一手画圆一手画方,那么,还是要专心致志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篇10:《杀手锏》阅读练习附答案
1、读完全文,请你说说姚老师的杀手锏是什么?(3分)
高超的教学艺术和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特殊才能。
2、文章以“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结束,请说说“热烈的掌声”所包含的具体意思是什么?(2分)
热烈的掌声是对姚老师课堂教学成功的充分肯定。
3、“王小路看看四周,低下头不说话”,请你揣摩当时王小路的心理。(3分)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我都完全学会(掌握)了,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去听你的课?
4、批注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请仿照下例所示,结合上下文,给下边的语句做批注。(2分)
例:说完还扬了扬数学作业本。批注:细节描写,“扬了扬”表明他未说谎。
姚老师灿烂地笑了。批注:神态描写,“灿烂”写出了姚老师满意的表情和心底的喜悦。
5、读了本文,你一定会喜欢姚老师的,请你谈谈对她的评价。(3分)
姚老师知识丰富,教学本领过硬,热爱(关心)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才能。
篇11:《蜀道难》阅读练习附答案
1.对于《蜀道难》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2.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请简要回答。
3.诗人运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参考答案
1.D
2.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
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虚写映衬: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解析】
1.D项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错。李白诗中尽管确实有一些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一贯诗风”。
2.本题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3.本题意在引导我们有层次地理解“蜀道难,难在何处?”同时培养我们对同一事物运用多种方法描写的能力。
篇12:英语六级阅读练习附答案
The newborn can se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arious shapes and patterns from birth. He prefers patterns to dull or bright solid colors and looks longer at stripes and angles than at circular patterns. Within three weeks, however, his preference shifts dramatically to the human face.
Why should a baby with so little visual experience attend more to a human face than to any other kind of pattern’? Some scientists think this preference represents a built in advantage for the human species. The object of prime importance to the physically helpless infant is a human being. Babies seem to have a natural tendency to the human face as potentially rewarding. Researchers also point out that the newborn wisely relies more on pattern than on outline, size, or color. Pattern remains stable, while outline changes with point of view; size, with distance from an object; and brightness and color, with lighting.
Mothers have always claimed that they could see their newborns looking at them as they held them, despite what they have been told. The experts who thought that perception (知觉) had to await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equence of action were wrong for several reasons. Earlier research techniques were less sophisticated than they are today. Physical skills were once used to indicate perception of objects-skills like visual tracking and reaching for an object, both of which the newborn does poorly. Then, too, assumptions that the newborn’s eye and brain were too immature for anything as sophisticated as pattern recognition caused opposing data to be thrown away. Since perception of form was widely believed to follow perception of more “basic” qualities such as color and brightness, the possibility of its presence from birth was rejected.
31.What does a newborn baby like to see most’?
A) Bright colors.
B) Circular patterns.
C) Stripes and angles.
D) Various shapes.
32.The newborn pays more attention to a human face than any other kind of objects because ________.
A) he sees a human face more often than any other kind of pattern
B) he has an inherent ability to regard a human being as helpful
C) a human face is the most complex pattern he can see
D) a human face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a pleasant voice
33.Contrary to what they believe, mothers have been told that newborns ________.
A) care little about a human face
B) can’t track their movements
C) can’t see their faces
D) can easily perceive brightness
34.In earlier researches on the newborn’s perception, scientists ________.
A) ignored evidence contrary to their assumptions
B) believed that perception of form comes before perception of color and brightness
C) opposed throwing away effective data
D) proved that physical skills come after visual perception
35.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s that ________.
A) research techniques are of vital importance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B) the findings of earlier scientific researchers often prove wrong
C) newborns can perceive forms from birth
D) more often than not the claims of mothers are reliable
答案:
bacca
★ 南海阅读及答案
★ 古诗南海旅次鉴赏
★ 描写月亮的思乡诗
【南海旅次阅读练习附答案(精选12篇)】相关文章:
低碳营销模式的论文2023-03-02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词2022-12-05
抒写思乡的古诗句2022-07-28
含有思乡情的诗句有哪些2022-11-25
刘叉唐诗《冰柱》鉴赏2023-06-15
王昌龄的诗2022-04-30
表达感恩之情的诗句2022-04-30
思念家乡的古诗词2023-04-16
灵均,灵均黄滔,灵均的意思,灵均赏析2022-04-30
表达思乡情感初中作文202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