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级最后一搏-阅读训练答案与详解

时间:2022-12-24 07:58:21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四级最后一搏-阅读训练答案与详解(精选8篇)由网友“咕咚咚叽里呱啦”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四级最后一搏-阅读训练答案与详解,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级最后一搏-阅读训练答案与详解

篇1:四级最后一搏-阅读训练答案与详解

四级最后一搏-阅读训练答案与详解(1)

Passage One?

【短文大意】这篇论述文论述了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必将对未来社会的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新技术对通讯方式的影响,将使诸如邮差、职员、秘书等事务性工作者消失。?第二段论述即使传统上需要专业知识的行业也会受到新技术的影响。人们不用再找律师询问法律知识;医生会受到计算机的挑战;老师也会大部分被机器取代。人们通常在家里通过可视课堂学习,孩子们仍然上学也只是为了交朋友和培养社会能力。?因此,新技术将对我们造成失业的威胁。第三段告诉我们应直面现实。(not hide our heads in the sand)工会为减少失业所做的努力必将失败,人们只有会用电脑才有幸不致失业,毕竟,各行业都需要有会编写电脑程序的人。唯独收集垃圾的清洁工不须会用电脑。也只因为编写变化难测的清洁工作的程序太难。总之,短文论述了将来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电脑将对许多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使人们面临失业威胁。为此人们只有学会电脑,精通电脑才能在未来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21.C 本题的落点在第一段的第二句。句中rather than (而不是)连接两个意义相对的成分。从 slow down (缓慢下来)可以推测 accelerate意为“加速”,与C项中speed up相近。?

22.B 本题的落点在第一段的第五、六句。句中提到:人们将用电话线而不用邮政传递信息,邮差将消失。?

23.B 本题的所述内容在第二段的前三句第三段倒数第二句。其中第二段的第三句说明电子竞争对手即计算机能更快更准确地作出诊断,同时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可以断定B为正确项。?

24.D 本题的落点在第二段的最后三句,注意以下词语 largely replaced 而不是 completely replaced, most learning  而不是 all learning,still go to school 以及 make friends and devolop social skills.?

25.A 本题的落点在第三段的第四句。本句的大意是:人们要想摆脱失业的命运,就得懂计算机 (get computer literate)。言外之意就是要人们尽早为将来作准备。B.C 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中提到的清洁工并非人们最理想的工作。?

Passage Two?

【短文大意】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艾滋病的病因,传播和早期症状。第一段通过患病人数和死亡人数说明了艾滋病对人们构成了严重威胁。第二段讲艾滋病目前尚无药可治,但研究者已了解了其发病机理。第三段讲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第四段讲述了人们对其传播的一些错误认识。最后一段说明了感染艾滋病后的一些常见症状。该文可增进人们对艾滋病的初步了解。?

26.D A.B.C 这三项表达的意思均可在文中找到,只有D项未在文中出现过。?

27.C 根据文章的第三段和第四段我们可以断定只有C项不符合事实。?

28.A a pregnant woman 意为“怀孕的妇女”。从“from...to her developing baby”中可推测出此意。?

29.B 该段的第一句话提供了解题所需的信息,题目中 symptoms 意为“症状”,即文中 warning signs 之意。?

30.A 由文章的第二段可知,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所以当艾滋病毒开始侵袭人的免疫系统时,人体内的白细胞就开始遭到破坏。抓住关键处“The virus invades healthy cells including white blood cells”.?

Passage Three

【短文大意】该文通过专家的实验证明婴儿学习并不总是为了获得即时可见的奖赏,即满足一些基本生理需求,而有时是成功的结果激励他们学习。成功地解决问题,掌握技巧也会让婴儿愉悦,故而人类天生就有一种了解世界,控制环境的欲望。由此文可知人们学习虽多有功利目的,但学习本身也有很多乐趣,学习也是人类的本能,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讲述人们一向认为婴儿学习只是为了看得见的物质回报。后三段是第二部分,通过Papousek的实验证明婴儿行动也有为着精神回报,即成功感会推动他们去做一些事情。文中关键处是第一段第一句,起着过渡作用的第二段和第四段后半部分

篇2:四级最后一搏-阅读训练

四级最后一搏-阅读训练(1)

Part Ⅱ Reading Comprehension  (35 minutes)

Directions:There are 4 passages in this part.Each passage is followed by some questions or unfinished statements.For each of them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B),C) and D).You should decide on the best choice and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er.?

Passage 1

Questions 21 to 25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assage. ?

Hardly a week goes by without some advance in technology that would have seemed incredible 50 years ago.And we can expect the rate of change to accelerate rather than slow down within our lifetime.The developments in technology are bound to have a dramatic effect on the future of work.By , new technology will have revolutionized communications.People will be transmitting messages down telephone lines that previously would have been sent by post.Not only postmen but also clerks and secretaries will vanish in a paper-free society.All the routine tasks they perform will be carried on a tiny silicon chip so that they will be as obsolete as the horse and cart after the invention of the motor car.One change will make thousands,if not millions,redundant.?

Even people in traditional professions,where expert knowledge has been the key,are unlikely to escape the effects of new technology.Instead of going to a solicitor,you might go to a computer which is progammed with all the most up-to-date legal information.Doctors,too,will find that an electronic competitor will be able to carry out a much quicker and more accurate diagnosis and recommend more efficient courses of treatment.In education,teachers will be largely replaced by teaching machines far more knowledgeable than any human being.Most learning will take place in the home via video conferencing.Children will still go to school though ,until another

篇3:六级最后一搏-阅读训练答案与详解

六级最后一搏-阅读训练答案与详解(1)

短文大意:文章叙述了英国南方铁路公司因宣布关闭从林登到邦斯太博之间的铁路引起了一场抗议**。从这个悲伤的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当年英国人对他们铁路的态度。从中现代人也可以得到某些启示:我们不再满足于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而以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却令人难以忘怀。?

21. 答案A。?

【参考译文】反对关闭铁路所争论的理由之一是什么??

【试题分析】本题为理解判断题,需要根据关键词语进行推理。?

【详细解答】在短文第一段里有一句话:Moreover, the line ran through the heart of popular tourist district. What would the holiday maker do without it? (这条路线穿过一个著名的旅游中心,没有了它,那些假日的游客怎么办?)从这里不难看出这是反对关闭铁路所持的理由之一,故A为正确答案。 ?

22. 答案C。?

【参考译文】是谁反对关闭这条铁路支线的??

【试题分析】本题为理解判断题,需要根据关键词语进行推理。?

【详细解答】文章第二段开头说得很清楚:Mounting local oppsition resulted in a meeting at Barnstaple, where the crowd was joined by very local protestors from the other end of the line at  Lynton. (当地反对的浪潮高如山,于是在Barnstaple召开了大会,铁路另一端的Lynton来的人加入了这个行列。)这就清楚地说明这条铁路的关闭遭到了来自两个地方人的强烈抗议,即Barnstaple和Lynton的.人们,故C为正确答案。 ?

23. 答案D。?

【参考译文】作者对召开这次大会的人们的态度有何反应??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意图的理解。?

【详细解答】作者对召开这次大会的人们持批评态度。这可以从文章第三段文字中所表达出来的语气中看得出来。当大会主席问到从Lynton来的人有多少是乘火车来的时候,人群中竟鸦雀无声,他们都是由公路乘汽车来的。这段文字的叙述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所持的批评态度,故D为正确答案。 ?

24. 答案A。?

【参考译文】作者似乎认为铁路成了什么纪念品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意图的理解。?

【详细解答】从文章的最后一段,特别是最后一句话,可以判断出作者的意图和想法。Of that age, Britain’s railways are the most eloquent and enduring reminders.(当年,英国的铁路成了最动人心弦、最令人依依不舍、缅怀往事的纪念品了)。故A为正确答案。

25. 答案C。?

【参考译文】文章说明英国南方铁路现在____。?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细节的理解能力。需要根据关键词语进行推理。?

【详细解答】文章一开头,就明确告诉读者:One day in 1935 the management of Britain’s  Southern Railway (as it was call

篇4:六级最后一搏-阅读训练

六级最后一搏-阅读训练(1)

Directions:There are four passages in this part. Each passage is followed by some questions or unfinished statements. For each of them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 You should decide on the best choice and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re.?

Passage 1

?Questions 21 to 25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assage:?

One day in 1935 the management of Britian’s Southern Railway (as it was then called) announced its intention to close the branch line from Lynton to Barnstable in North Devon. The proposal was received by the local inhabitants with angry protest. For them, the tall-chimneyed locomotives and the little flower-bordered stations of Devon had become as much of an institution as the village church or tavern. Moreover, the line ran through the heart of a popular tourist district. What would the holidaymaker do without it? Closing down the railway line had been unthinkable, yet now some busybody official in remote London was threatening to destroy it with a stroke of the pen.?

Mounting local opposition resulted in a meeting at Barnstaple, where the crowed was joined by very vocal protestors from the other end of the line at Lynton.The meeting seemed to be going well for the railway supporters until the chairman politely inquired how many people from Lynton had traveled to Barnstaple by train. Out of the embarrassed silence that followed emerged the painful truth that, to a man, those who had come from Lynton to fight for the railway had come by highway. The fate of the Lynton and Barnstaple branch line was sealed.?

This sad little story

篇5:四级阅读考前模拟训练答案与详解

四级阅读考前模拟训练答案与详解(1)

短文大意

Jackson先生外出旅行钱快用完了。因此他给自己的兄弟写信,要求对方把钱汇到Fisher银行。然而钱一直迟迟未到,Jackson先生也因无法支付旅馆费用而被关了6天监禁。事后Jackson先生再去银行询问,得知钱早就到了。原来他们把Jackson当成了他的家姓。而Jackson的家姓为Frank。银行职员为自己开脱:人非圣贤,熟能无过?Jackson先生无可奈何。这是一篇记叙文。

21.答案C。?

【参考译文】Jackson先生没有直接去他兄弟那儿要钱,原因是……?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根据材料进行推理”的能力。?

【详细解答】见原文第1句,“While traveling abroad,Mr.Jackson ran short of money.So he wrote to his brother,asking for $500”由此推知Mr. Jackson正在国外旅行。由“send me by telegram...”推知Mr. Jackson离其兄弟甚远,所以需电报汇款。因此答案选择C。?

22.答案B。?

【参考译文】给他兄弟写信之后的一个星期,Jackson先生开始……?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某些细节”的能力。

【详细解答】见原文第二段第一句,“After a week he began calling at the Fisher Bank...”,其中calling at即为visiting。?

23.答案B。?

【参考译文】Jackson先生被捕并被监禁,原因是因为……?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利用已知信息进行判断”的能力。?

【详细解答】见原文第三段第一句“In the fourth week Mr. Frank was arrested for failing to pay his hotel bill.”因此得知Mr. Jackson被捕的直接原因是未能支付旅馆费用,四个选项均符合。使用排除法:A、D分别指出他的兄弟未汇款和他的兄弟汇款数目不足,均不正确。C他的钱丢了,更未提到,因此选择B。?

24.答案D。?

【参考译文】以下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试题分析】此题考考生“根据材料进行推理”的能力。?

【详细解答】通读全文知汇款到达了指定的银行,因而只能选C或D。再考虑汇款到达的时间。根据“he was sent to prison for six days.”及“it came by telegram...more than two months ago.”知汇款在Mr. Jackson被捕前就到了。因此选择D。?

25.答案A。?

【参考译文】出纳员把他的名字放在了错误的`字母下面……?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某些细节”的能力。?

【详细解答】见原文倒数第二段“A human mistake,sir!We’re all human beings,aren’t we?...”其中易造成混淆的答案是B“because they were human beings”,这是银行出纳员给自己的错误找的借口。而真正的原因是他的疏忽,因此选A。?

短文大意

本文主要讨论了在非洲普遍存在的部落制问题。部落制意味着对本部落的忠诚。而同一部落成员之间往往相互照顾,例如给同部落成员提供就业机会,选择同部落成员作为政治或军事上的亲信。虽然非洲各国领导人均公开表明反对部落分离,但它的存在却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同时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实例。

26.答案A。?

【参考译文】部落制的定义是什么??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某些细节的把握”的能力。?

【详细解答】见原文第一段第三句。“By definition tribalism means sharing among members of the extended family.”?

27.答案C。?

【参考译文】部落如何照顾成员的例证之一是……?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根据材料进行推理”的能力。?

【详细解答】见原文第一段“it makes sure that a person is taken care of by his own gr

篇6:四级阅读考前模拟训练答案与详解

四级阅读考前模拟训练答案与详解(2)

不知道大家昨天的阅读做得怎么样,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答案.

21.B题句的问题是根据文章选择学校出现的次序,按照文章,拉丁语法学校,专科 院校和公立高中出现的时间分别是1635年,1750年,18,故B为正确选项。?

22.D 题句的问题对公共高校和专科院校进行比较,文章第二段末指出专科院校从未像公共 高校那样看作是公共机构,故D为正确选项。?

23.A 文章的第三段指出在1827年麻省制定了美国第一个州范围内的公立高中法律,所以A 为正确选项。?

24.A 文章的开头指出拉丁语学校开始于英格兰的1635年建立的波士顿免费拉丁学校,所以 A为正确选项。?

25.C 文章最后指出,公立高中是对贵族的和欧洲教育传统有选择的特权的推翻,说明存在 贵族的和有选择特权的欧洲教育传统,A项,B,D项的内容文章中没有涉及,故C为正确选项 。?

26.D 文章的开头,亚当・斯密按照人们的收入方式进行分类,所以D为正确选项。?

27.B 文章的第二段末指出全国只有农场主和农民继续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所以农民和农 场主并未在亚当・斯密的分类中,故B为正确选项。?

28.C 文章的第三段指出“new rich”是指富有进取心的.精明企业家赁智慧而发财的人,故 C为正确选项。?

29.A 文章的第四段指出,那些存有足够的钱让子女接受特殊的学校教育的人希望他们的孩 子能提高社会地位,所以A为正确选项。?

30.B 文章的最后,作者说明对高额收入增加税收,社会服务和教育机会的扩大,阶级差别 逐渐模糊,所以B为正确选项。?

31.B adversely所在句中confusion一词说明影响是负面的。故应选B作为答案。?

32.D 关于对misuses of phrasal verbs的反应,第一小段论及。第一句便告诉读者中外面试者态度不同。第二小段也提及类似问题,故D项为最佳选项。?

33.A 根据第一、二小段中内容,中国人对于语法词组错误反应迟钝,也常出这类错误。故 A为正确选项。B、C、D皆为依据不足的选项。?

34.D 选项A与文中第三段内容相对,选项B与原文第四段第二句相符。选项C与原文第四小 段第一句相对。故选D,D与最后一段第二句矛盾。?

35.C 此文主要涉及interviewees使用英语的情况以及interviewers使用语言的问题。故答 案为选项C。关键在于将各小段内容综合起来看,不能以偏概全。?

36.D 问为什么涉及身心健康的个人选择是很重要的。文章第二句话指出,如果能在保健知 识的基础上作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选择的话,则90%疾病可预防,反之亦然。D项含义“选错 就可能使身体多病。”?

37.A 上下文有“If we so desire,we can smoke drink excessively,refuse to wear seat belts,eat whatever foods we want.”所列四项都是具体的日常事情。只有A项与所列 四项同类。而该词组后紧接着“without exercise”由此分析,A为正确选项。?

38.B 问为什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选择常常是困难的。答题的依据是第一段末尾部分和第二 段开头部分。?

39.C 文章说,在谈到个人选择伦理时,Fries and Crapo打了一个比方。明知放纵自己的此种行为与习惯可能会导致缩短生命,但仍要作,这如同企图自杀一样。C项“刻意结束自 己的生命”与文章相符,故C正确。?

40.C 文章最后一句话指出,对那些想健康长寿的人来说,应选择那些从概率上讲有利于增 强人的活力和延长人寿命的行为。C项讲应在有统计数据作证据的基础上作出有益于身心健 康的个人选择。?

篇7:最后一课阅读训练及答案

最后一课阅读训练及答案

(1)19,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城市的许多地方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

(2)12月8日上午,暨南大学的校长办公室里,老校长怀着异常沉痛的心情,主持着紧急而简短的校务会议。他噙着眼泪,用颤抖的声音向到会的教室宣布:据来自报社的说,今天早上日本兵占领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日本兵正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开进租界。老校长低沉的语调抑不住心头的愤懑,课照常进行,但是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校长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们个个神色黯然。文学院院长,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更是紧蹙浓眉,他的眼里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芒,忧愤,悲切,伤痛,仇恨复杂而难以言喻。

(3)上课的铃声敲响了,郑振铎像往常一样捧着厚厚的讲义夹,走进教室,只是步履显得十分沉重。教室里依旧挤满了听课的学生,他们仍然端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摊开笔记本,鸦雀无声地准备(liacute;ng)听郑先生的讲课。郑振铎神情肃穆地环视着教室,鼻翼不由地抽(yegrave;)了一下,但还是忍住了眼泪。今天的事,你们大概都已经知道了。我们已经决定,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停课。

(4)郑振铎心里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他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凝聚在一堂课中,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这一堂课,他讲的格外亲切,学生们也心无旁(wugrave;),不停地做着笔记,即使平时最不认真的学生,这时也开始用功起来。

(5)10点30分,不幸的时刻终于到来了。隆隆的车鸣声从远处清晰地传来,车轮沉重地滚动着,仿佛碾压在暨南大学所有师生的心头,令人沉闷得喘不过气。不一会儿,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卡车慢慢地逼近了校门。从学校顶楼的窗口望去,可以清晰地看见,萧瑟的北风中,太阳旗鼓满着(xiāo)张的气焰,盛气凌人地招摇而至。

(6)郑振铎停止了讲课,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紧张的神色。他挺直了身体,做了个立正的姿势,毅然合上讲义夹,严肃而又坚决地宣布现在下课!学生们随即站了起来,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伤感,没有悲哀,他们都已知道应该怎么办,应该走向哪里。许久,教室里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同学忍不住发出低低的啜泣声。暨南大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天那样坚决统一,从校长到工役,从教师到学生,所有的人用热血铸就的身躯,迈着可杀而不可辱的脚步,走出教室,集合在教学大楼前,炽热的心将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7)从此,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使命。郑振铎在暨大所上的`最后一课也成了他教书生涯的最后一课。但郑振铎先生在这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精神,报国壮志,却深深地教育影响着许许多多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

1根据文中拼音,在横线上写出汉字。

2为什么要准确地记录1941年12月8日上午10点30分这些时间?

3他噙着眼泪,用颤抖的声音向到会的教师宣布一句中噙颤抖表现了校长怎样的心情?找出文中对郑振铎先生类似的描写,说说好在哪里。

4第(5)段中没有直接写日本兵,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入侵者的?

5暨南大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天那样坚决统一中的坚决统一指的是什么?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参考答案:

(二)1.聆、咽、鹜、嚣

2.历史性的时刻,要准确地回忆,表明这些惨痛的历史,我们是无法忘记的。

3.略

4..通过太阳旗来表现日本入侵者的嚣焰。

5.指的是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坚强意志。从对校长,郑振铎先生和学生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

篇8:《最后一课》阅读训练及答案

《最后一课》阅读训练及答案

最后一课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小说插入对镇上人物的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3.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

4.说说小说是怎样安排情节的?

【体验·探究】

六.课内语段阅读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角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呀,”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给文中带点字注音

祈____哽____

2.从小说情节看,选文属于什么部分?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响了,意味着什么?

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

5.选文有一处侧面描写,请找出来。

6.韩麦尔“脸色惨白”的原因是什么?

7.“我”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8.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9.作者反复写钟声,用意何在?

10.“散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七.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有的同学认为采用第三人称写这篇小说比第一人称写更好些,也有同学不同意这种看法,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2.作品中为什么没有对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这是作品的欠缺之处还是独特之处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五.1.一是营造与往常不同的气氛,为后文情节的展开蓄势;二是结构上有一种呼应美;三是升华小说主题。 2.一是贯穿故事情节,二是深化小说主题。 3.从小弗郎士的视角叙述,主要是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现他内心的巨大悲痛、愤恨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从纵向看,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连接故事中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

六.1.qí gěng 2.高潮和结局 3.最后一课的结束。 4.普鲁士占领了法国。 5.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6.内心悲愤。 7.被他的爱国精神打动,对老师的热爱崇敬。 8.语言、动作、神态 表现他热爱祖国、痛恨侵略者,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 9.暗含最后一课已经结束。 10.用手势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内心的极度悲愤,倾注了他热爱祖国,怨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

七.1. 开放性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用第一人称真实自然,而第三人称无此效果。 2. 开放性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由于叙述角度的限制,读者只能从衣着、语言、行动来认识他,并体会揣摩他的内心情感。

四级最后一搏-听力理解三种题型命题规律

六级最后一搏-词汇

大学英语四级学习复习计划

大学英语6级学习计划

大学英语四级作文:学习与锻炼

求职信150字英语4级

大学的复习计划

四级作文:大学简介

大学英语学习计划

英语4级作文

四级最后一搏-阅读训练答案与详解
《四级最后一搏-阅读训练答案与详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四级最后一搏-阅读训练答案与详解(精选8篇)】相关文章:

考试心得:BEC中级全纪录2022-04-30

4级作文万能模板2022-11-22

英语6级作文2024-01-12

英语6级作文模板2024-04-30

英语复习计划2022-09-07

大学学习计划表2022-12-01

大学新老生交流会发言稿2022-10-23

高一演讲稿范文2023-01-21

新老生交流会工作总结2023-09-25

有多少青春已散场随笔2023-04-0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