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答案(精选9篇)由网友“cuc10000”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故乡附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故乡附答案
①这来的便是闰土。( )( )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 )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 )( )加上了很深的
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②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③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④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⑥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小题1:在第一段的方框内填上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然 就 并且B.即使 也 何况
C.虽然 但 而且D.虽然 而 况且
小题2:下列选项对选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以外貌描写为主,表现了闰土因生活重负、精神的压迫而憔悴、苍老。
B.第②段语言描写只有一句,然而“老爷”足以证明“我”与闰土之间童年的'纯真感情已完全为隔膜所代替。
C.第④段中“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中的“辛苦”含义是不相同的。
“辛苦展转”中的“辛苦”指因受重压而迟钝愚昧,“辛苦麻木”中的“辛苦”是指劳碌奔波;“辛苦恣睢”中的“辛苦”是指放纵、放任,处心积虑。
D.文中第⑥段加点的“这”字指代的内容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小题3:对于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个“愿望”是指闰土渴望生活有所改善,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第二个“愿望”是指我心中对自由平等的新生活的向往。
B.闰土的希望在眼前,较实际,比我的愿望更容易实现,所以说他的“切近”,我的“茫远”。
C.从“只是……罢了”的语气中可以感受到作者认为“我”的“愿望”与闰土的“愿望”
都是一种对于自己心中“偶像”的顶礼膜拜,反映的不过是不同人对于生活的不同理解。
D.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新生活的到来彻底失去了信心,认为这一切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梦”。
小题4: 对于文中结尾处“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一景物描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我”眼前出现的真实画面,因为离开所以有一种释然的感觉,所以再看故乡也就客观了许多。
B.这是“我”眼前出现的一幅虚幻的画面,这并不是现实故乡的景象,是“我”因为太热爱故乡而对它的一种美化。
C.此句再现了故乡神异景色,展示了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这是“我”理想中新生活的象征。
D.这是“我”在离开时对记忆中故乡美好的景象的最后怀念,表达了“我”对故乡的依依不舍。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根据复句关系,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C最正确。
小题1:“辛苦展转”中的“辛苦”指指劳碌奔波; “辛苦麻木”中的“辛苦”是因受重压而迟钝愚昧。
小题1:作者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
小题1:C中从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理想中新生活的向往来阐述,最为正确。
篇2:挖野菜阅读理解答案
挖野菜阅读理解答案
挖 野 菜
单占生
(1)在那个饥饿的年代,一切能吃的东西都是希缺的。
(2)在今天孩子们的作文里,我看到过不少“挖野菜”的文章。这些文章写得生动活泼,童心灿烂,无忧无虑,阳光四溢。但我那时的“挖野菜”可谓是“苦大仇深”。今天孩子们的“挖野菜”是为了“玩儿”,是为了感受田野、了解自然,是为了释放童心童趣;而我们那时的“挖野菜”那可是为了活命。今天孩子们挖野菜只是在花儿样随父母郊游时玩儿一会儿而已,那时孩子们挖野菜可是天天挖,挖不到野菜回到家里要挨打。地里地野菜少,挖野菜的人多,挖不到野菜是常有的事,挨打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在我们这代人里面,没有挨过打的人我想没有几个。在这些挨着打长大的人里面,因挖野菜而挨打的肯定不在少数。我把我小时候因挖野菜挖得少而挨打的事说给我的研究生听,他们都说我是在编故事,不——信!妻也不让我给孩子讲我过去的这点破事儿,怕小孩子不懂事一不留神向爷爷奶奶问及这些事时触动老人家心中的痛伤心。其实,我总记着这些破事儿,并不是因为挖不到野菜回家挨打给我心里留下了什么不可磨灭的阴影。直到今天,我还是认为当时的挨打都是应该的。那时,打在身上的痛早已忘记,留在心上的痛更是没有影儿的'事。我知道那时的没有野菜对一家人来说是要命的事。大人的“打”不是心狠,不是残酷,而是没有办法,是为了活命。而让我心中一直不安的“打”事,是我的因为和当时的小朋友争挖一棵野菜打架的事。
(3)他叫缸。
(4)和我同岁。
(5)是我当时的好朋友。
(6)那天,我们一起擓着蓝子去挖野菜。我记得那天天的样子,我记得那天风的样子,我也记得那天缸的样子。天是阴的,风是阴的,缸象一个叫化子,头发似冬天的枯草。我们一路都没有说话。到了地里到处瞅野菜时也没有谁说话。可当我们同时瞅到一棵野菜时,我俩几乎同时吼出:
(7)“我先看到的!”
(8)我俩同时向那棵野菜扑去。
(9)那棵野菜立刻被四只手撕得粉碎。
(10)我和缸立刻变成了仇人。
(11)我们立刻扭打在一起。
(12)谁也没有气力把谁打倒。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俩都是自己躺倒在地上,哭了。后来我俩再见面时就不搭腔了。后来缸到外地讨饭去了。后来缸讨饭过活长大回来时,已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我已是一名神圣的人民民办教师。那天我们见了面,谁都是一眼就认出了对方。但是,谁都不好意思先与对方打招呼,可又都不好意思地向对方笑笑,就这么过去了。后来我上了大学,缸在家娶妻生儿育女种田地。我大学毕业那年,趁回家探望长期在老家受苦受累的慈母的机会,掂了一瓶酒去到缸家里,缸正端着一盆水朝院子里的菜畦走。看见我掂着酒站在他家门口,他把水盆放在院当央,笑笑,没有说话,静静走到我身边,拉住我的手,把我扯到堂屋里,用衣袖擦了擦凳子,把我让到上手位儿坐下,然后打雷一样朝他老婆喊:孩儿娘,炒几个菜!
(13)我和缸喝了不少酒,说了一大片一大片的话,谁也没有说起当年打架的事。天黑了,我们的话还没有说完。缸的妻过来给我们掌上灯。凑着灯影,我看见缸的妻的脸上挂着的泪痕,亮亮的。
1.第(2)自然段中写到孩子们挖野菜的文章“大多写得生动活泼,童心灿烂,无忧无虑,阳光四溢”,但我那时挖野菜却是“苦大仇深” ,这样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挨打总是痛苦的,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却说是“应该的”,你如何理解?(3分)
答:
3.第(8)(9)自然段的细节描写有何好处?(3分)
答:
4.缸的妻为什么哭了?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1、(4分)(1)既写出作者挖野菜度日的苦难(1分),反映那个时代生活的艰苦(1分),也写出今天孩子生活的幸福(1分)。(2)使文章主题表达更深刻(有思想的深度)(1分)。
2、(3分)(1)挖野菜关系到全家人的活命,父母打孩子也是出于无奈。(1分)(2)反映作者对父母的理解。(1分)(3)体现作者对那个时代的理解。(1分)
3、(3分)形象地写出野菜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1分)反映那个时代生活的辛酸和艰难(1分)突出挖野菜画面的感人力量,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1分)。
4、(4分)(1)感动于我们从小在一起生活的友谊。(1分)(2)感动于人性的美好。(1分)(3)妻也是同时代人,不禁回忆起过去的艰苦生活,难免伤感。(2分)
篇3:《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
15.(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泣涕零如雨。
16.(1)答:“风雅”这里指“文雅、雅致”(或“富有文学、文化”)。(2分)
(2)答:“繁华”这里指“盛开”。(2分)
17.答: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故乡和我的关系也不像“亲属”般亲密。(2分)
②欲扬先抑,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18.答:这样写,意在用北京、东京的“草饼”和故乡的“黄花麦果糕”作比较(或对比),(2分)突出(或反衬)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眷恋之情。(2分)
19.答:介绍荠菜时,重点写采集的乐趣和有关荠菜的风雅习俗(1分);介绍黄花麦果时,重点写它的形态特点和用菜作糕的方法(1分);介绍紫云英时,重点写它的美丽、药用价值和人们采玩菜花的情形(1分)。这样写避免了重复单调,使文章变化多姿,生动活泼。(2分)
篇4:《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
16.解释第二自然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答:
(2)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答:
17.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故乡对于我并没什么特别的情分”?从全文看,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
18.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在介绍浙东的黄花麦果糕时,为什么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4分)
答:
19.文章在介绍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等三种野菜时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答:
篇5: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www.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⑤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②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锈,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央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病,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徘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吧。”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1924年2月作,选自《雨天的书》)
「注」①钓于斯游于斯;韩愈《送杨少尹序》:“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子时所钓游也。”后因称故乡为钓游旧也。②瀹(yuè):煮。
16.解释第二自然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答:
(2)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答:
17.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故乡对于我并没什么特别的情分”?从全文看,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
18.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在介绍浙东的黄花麦果糕时,为什么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4分)
答:
19.文章在介绍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等三种野菜时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答:
参考答案
15.(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泣涕零如雨。
16.(1)答:“风雅”这里指“文雅、雅致”(或“富有文学、文化内涵”)。(2分)
(2)答:“繁华”这里指“盛开”。(2分)
17.答: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故乡和我的关系也不像“亲属”般亲密。(2分)
②欲扬先抑,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18.答:这样写,意在用北京、东京的“草饼”和故乡的“黄花麦果糕”作比较(或对比),(2分)突出(或反衬)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眷恋之情。(2分)
19.答:介绍荠菜时,重点写采集的乐趣和有关荠菜的风雅习俗(1分);介绍黄花麦果时,重点写它的形态特点和用菜作糕的方法(1分);介绍紫云英时,重点写它的美丽、药用价值和人们采玩菜花的情形(1分)。这样写避免了重复单调,使文章变化多姿,生动活泼。(2分)
篇6: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滴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说本文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引用,试分析其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通过记野菜,反映了浙东地区的民情风俗。
2.浙东风俗与东洋风俗对比;黄花糕与“御形”对比,现在北京的果糕与儿时吃的相比;浙东紫云英与日本紫云英之比。
3.引用俚歌谚语,表现对故乡淳朴的热爱,引用儿歌,增添文章的趣味,同时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意对即可)
篇7:《故乡的食物》阅读理解附答案
《故乡的食物》阅读理解附答案
①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②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③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以比拟。
④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⑤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⑥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吃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⑦我十几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⑧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⑨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⑩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⑾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⑿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⒀我想念家乡的雪。
(选自《故乡的食物》,汪曾祺著,有删节)
1.本文多次写到咸菜茨菇汤,同时借助咸菜茨菇汤写出了“我”对咸菜茨菇汤情感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家多年也不想念 ——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⑥小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汪曾祺的语言,不加雕饰却自然灵动。请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所蕴涵的意思。
(1)这东西有一种苦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说说作者为什么“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情感变化是:小时候没有好感 在北京想念咸菜茨菇汤
2.写自己对茨菇没有好感的原因。 突出茨菇的难吃,同样为下文怀念咸菜茨菇汤做铺垫。
3.(1)“苦”:一方面指茨菇使人产生的味觉上的苦味,一方面指代家乡闹大水、粮食缺乏,大量吃茨菇的艰难日子。
(2)“格”:一方面指味道,一方面指格调、内涵。
4.通过一系列动作写出了家乡的一种生活习俗,下文思念家乡埋伏笔;“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半年的青菜虽充当了口粮,却也叫人倒了胃口,为情感的发展做铺垫。意思对即可。
5.作者远离故土后,对故乡难舍的乡情,使得他在人生的暮年怀念儿时的咸菜茨菇汤。意思对即可。
篇8:《故乡》阅读理解及答案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13.将选段分为三个层次,请用“|”在文中标明。文中详写的那个层次的大意是________。
14.“回望”一词在文中结构上起________作用。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从________和________(感觉的角度)两方面描写所见所闻,表现了我对“社戏”的________。
1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16.“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17.文中表现阿发憨厚无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从文中双喜的所言所思,可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少年。
19.针对文中孩子们的行为、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篇9:《故乡》阅读理解及答案
13.月还没有落……喝采起来。/离平桥村……叫他“八癞子”/“都回来了!……各自回去了。(大意是)孩子们偷罗汉豆。
14.承上启下,视觉,听觉,留恋。
15.运用比喻手法,富有江南水乡特色,一方面表明船行驶之快,另一方面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16.侧面(间接)描写孩子们船速之快,突出孩子们驾船技术之高。
17.“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
18.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充满自信。
19.文中孩子们偷豆带有游戏性质,不能视为不良行为。它重在表现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心童趣及良好品德,同时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
★ 枯竹 阅读答案
★ 黑河湾的荠菜散文
【《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答案(精选9篇)】相关文章:
散文《母亲》阅读答案2022-05-13
写爬山记的作文800字左右2023-08-15
抱一把胡琴文学作品类阅读答案2022-06-29
《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阅读理解附答案2023-07-02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附答案2022-09-03
《母亲 莫言》阅读答案2022-06-26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山乡的渡船老人附答案2024-01-18
我的爸爸作文800字:爬山记2023-08-31
莫言我的母亲阅读答案2023-09-06
八年级上册语文试卷202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