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和陶渊明诗引》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合集12篇)由网友“流泪小猪包”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追和陶渊明诗引》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追和陶渊明诗引》阅读答案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为我志之志:记录
B.与物多忤物:事物
C.终不能悛悛:悔改
D.其出处进退处:隐居
6.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葺茅竹而居之择善而从之
B.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则或咎其欲出者
C.盖未足以论士也宁许以负秦曲
D.先君命辙师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愿作评论的`态度。
D.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3分)
(2)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分)
(3)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4分)
参考答案:
5.B (物:别人)
6.B(A:顺承B:他的、那个C:目的连词 ,来D:代词 他)
7.C (“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愿作评论的态度”的说法没有依据。)
8.(1)然而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或简陋)其实丰腴。(绮、癯、腴)
(2)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所以、晚节、师范)
(3)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斥居、日、沛然、方)
篇2:《追和陶渊明诗引》古文阅读答案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为我志之 志:记录
B.与物多忤 物:事物
C.终不能悛 悛:悔改
D.其出处进退 处:隐居
6.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葺茅竹而居之 择善而从之
B.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则或咎其欲出者
C.盖未足以论士也 宁许以负秦曲
D.先君命辙师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愿作评论的态度。
D.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3分)
(2)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分)
(3)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4分)
参考答案:
5.B (物:别人)
6.B(A:顺承B:他的'、那个 C:目的连词 ,来D:代词 他)
7.C (“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愿作评论的态度”的说法没有依据。)
8.(1)然而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或简陋)其实丰腴。(绮、癯、腴)
(2)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所以、晚节、师范)
(3)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斥居、日、沛然、方)
篇3:《追和陶渊明诗引 苏辙》阅读答案附译文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癯而实腴 癯:清瘦 B. 与物多忤 忤:抵触
C . 终不能悛 悛:悔改 D. 其出处进退 处:处所
6. 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A. ① 未有追和古人者 ② 少而穷苦
B. ① 诗有古人之风 ② 其学日进
C. ① 其诗质而实绮 ②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D. ①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② 自托于渊明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 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 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
D. 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3分)
(2)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4分)
(3)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3分)
5、(3分) D(处:隐居 )
6、(3分) C
7、(3分) C(“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的说法没有依据)
8、(10分)
① (3分)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或“修建茅竹之屋”、“用茅竹建屋 ”)居住(或“居住在那里”)。(3分。“负担”“葺茅竹”“居”三个得分点)
②(4分)这就是深深佩服陶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行为的原因啊。(4分。“此所以”“晚节”“师范”“万一”四个得分点)
③(3分)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或“与日俱进”),(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3分。“斥”“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三个得分点)
注意:以上翻译必须在语句通顺的基础上再分点给分。
【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居海南,将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居住。每天吃的是番薯芋类,心中不存在住华屋享玉食的念头。他平生没有嗜好,不过是把读图书史册当作游园林,把写文章当作吹奏乐器,到此时也都放弃了,只是喜欢作诗,所作的诗歌内容精妙深刻,形式华丽美妙,看不到老年人的.衰老疲惫之气。
这时我也贬到了海康,子瞻来信告诉我说:“古代诗人,有摹拟古人的诗作,没有追和古人的。追和古人是从我开始的。我对于诗人没有特别爱好的,只好陶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其实丰腴,从曹植、刘琨、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以来,都不如他。我前后共追和了他一百几十首诗,写到那得意处,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多少,现在将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书,用来留给后来君子。你替我记下这事。
但我对于陶渊明,难道是只爱他的诗吗?对他的为人,我实在有些感想。陶渊明临死前告诉他的儿子陶俨等人:‘我自幼穷苦,每因家贫,四处奔波,我性情刚直才智拙笨,与周围多有抵触。自己替自己考虑,必定会给你们留下世俗的祸患,我勤勉了一生而今去世,使你们年幼却要遭受饥寒。’渊明这些话,恐怕是实录啊。我如今真是有这样的毛病,但自己没有及早发现。半生做官,触犯世人,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
唉,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整衣戴冠拜见乡里小儿。但子瞻作官三十几年,被狱吏困辱,却始终不能悔改以致陷此大难之中,竟想在晚年将精神寄于渊明,这谁能相信呢?虽然如此,子瞻为官,他的去就进退还是可以考察的,后世君子,必有能加以正确评判的。孔子说:“传述古籍而不随便创作,相信而且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把自己与老彭相比。”孟子说:“曾子与子思两人所走的道路是相同的。”小小的行迹,是不足用以议论读书人的啊。
我小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后学有所成,先父让我向他学习。子瞻曾说我的诗有古人之风,他自以为不如我,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他的诗比李白、杜甫还好,可与陶渊明相比。我虽急奔追随他,却常落在他后面。他和渊明的诗,我能赶上的,也不过一二首啊。
丁丑年十二月序于海康城南东斋。
篇4:追和陶渊明诗的阅读题
关于追和陶渊明诗的阅读题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癯而实腴 癯:清瘦 B. 与物多忤 忤:抵触
C. 终不能悛 悛:悔改 D. 其出处进退 处:停留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先君命辙师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其孰能讥之乎?
C.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三十日不还,则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 自以为不若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1. 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A. ① 未有追和古人者 ② 少而穷苦
B. ① 诗有古人之风 ② 其学日进
C. ① 其诗质而实绮 ②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D. ①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② 自托于渊明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 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 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
D. 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借苏轼追和陶诗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篇5: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居海南,将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居住。每天吃的是番薯芋类,心中不存在住华屋享玉食的念头。他平生没有嗜好,不过是把读图书史册当作游园林,把写文章当作吹奏乐器,到此时也都放弃了,只是喜欢作诗,所作的诗歌内容精妙深刻,形式华丽美妙,看不到老年人的衰老疲惫之气。
这时我也贬到了海康,子瞻来信告诉我说:“古代诗人,有摹拟古人的诗作,没有追和古人的。追和古人是从我开始的。我对于诗人没有特别爱好的,只好陶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其实丰腴,从曹植、刘琨、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以来,都不如他。我前后共追和了他一百几十首诗,写到那得意处,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多少,现在将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书,用来留给后来君子。你替我记下这事。
但我对于陶渊明,难道是只爱他的诗吗?对他的为人,我实在有些感想。陶渊明临死前告诉他的儿子陶俨等人:‘我自幼穷苦,每因家贫,四处奔波,我性情刚直才智拙笨,与周围多有抵触。自己替自己考虑,必定会给你们留下世俗的祸患,我勤勉了一生而今去世,使你们年幼却要遭受饥寒。’渊明这些话,恐怕是实录啊。我如今真是有这样的毛病,但自己没有及早发现。半生做官,触犯世人,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
唉,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整衣戴冠拜见乡里小儿。但子瞻作官三十几年,被狱吏困辱,却始终不能悔改以致陷此大难之中,竟想在晚年将精神寄于渊明,这谁能相信呢?虽然如此,子瞻为官,他的去就进退还是可以考察的,后世君子,必有能加以正确评判的`。孔子说:“传述古籍而不随便创作,相信而且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把自己与老彭相比。”孟子说:“曾子与子思两人所走的道路是相同的。”小小的行迹,是不足用以议论读书人的啊。
我小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后学有所成,先父让我向他学习。子瞻曾说我的诗有古人之风,他自以为不如我,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他的诗比李白、杜甫还好,可与陶渊明相比。我虽急奔追随他,却常落在他后面。他和渊明的诗,我能赶上的,也不过一二首啊。
丁丑年十二月序于海康城南东斋。
篇6: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及答案参考
宋·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略有删节)
[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A.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搬家
B.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疏:奏章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
D.其必有以处之矣 处:立身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A.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B.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于是余有叹焉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C.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D自以为不若也辙继之者,亦一二焉更若役,复若赋
12.下列选贰中,全都属于子瞻“独好渊明之诗”理由的一组是 (C)
①吾于诗人,无所甚好
②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
③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
④癯而实腴⑤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
⑥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⑥D④⑤⑥ 第II卷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3分)
译文: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丰腴
⑵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3分)
译文: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
⑶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3分)
译文: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才学日益长进,充沛盛大如同河水奔流般。
14.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其目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答:①其目的主要是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
②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出世的教训来。 /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篇7: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略有删节)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置家罗浮之下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B.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C.每以家贫乃欲以桑榆之末景
D.然其诗质而实绮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4.(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②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③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参考答案
1.B (A古: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即“鼓吹乐”,在文中代指音乐;今:宣扬提倡,吹嘘。B古今义同,指学问或理论精密深奥。C古:在文中指得意之作,感到满意的作品,用作名词;今:感到非常满意,用作形容词或动词。D古:推辞世事,指隐居不仕;今:去世,谢世。)
2.A(A相同,均为结构助词“的”。B介词,从;介词,对于。C连词,因为;介词,在。D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诘问,难道。)
3.C (“性刚才拙”非苏轼的评价。)
4.【答案解析】(1)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2)翻译:
①现在我将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来(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
②这就是我十分佩服陶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的一点长处的原因。
③然而自从子瞻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才学日益长进,充沛盛大如同河水正奔流而至。
二: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搬家
B.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疏:奏章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
D.其必有以处之矣 处:立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B.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C.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半生出仕,以犯世患
D.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3.下列各句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是“ 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2)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
(3)然自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5.(1)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看上去消瘦而实际上丰腴。
(2)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
(3)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才学日益长进,充沛盛大如同河水奔流。 (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的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篇8:诗练习题及答案
诗五首练习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金樽投箸()突兀()大庇()
岑参()狐袭()布衾()己亥()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结庐在人境
②问君何能尔
③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秋天漠漠向昏黑
⑤瀚海阑干百丈冰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
3.默写。
①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
⑤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____。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从诗中找出描写的诗句,并对其分析。
5.从诗中找出叙事的诗句,并对其进行分析。
6.从诗中找出抒情的诗句,并对其分析。
7.诗人杜甫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8.解释词语。
①铁衣:____________
②锦衾:____________
9.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它译成白话。
10.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_____。(填2字)
1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3.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
14.下边一段文字是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看看人家是怎样进行赏析的。请就“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梨花盛开比拟雪压枝头,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写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二)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5.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旅夜”的情景,其中描写近景的一联是:____________。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7.写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三、作文
18.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叙事散文。
☆30诗五首
一、1.zūnzhùwùbìcénshēnqiúqīnhài
2.①构筑房舍②这样③渡④渐近⑤沙漠⑥花
3.①悠然见南山②直挂云帆济沧海③安得广厦千万间④千树万树梨花开⑤愁云惨淡万里凝⑥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4.描写句:“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眼睁睁看着自己所建的浣花草堂为风所卷,心里七上八下,孤独无助,自己也变得像飘忽不定的茅草了。
5.叙事句:“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叙述群童抱走茅草,喝止不住的事情,自己叹息天不如意,叹息人也不体贴。
6.抒情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在个人身处逆境
的时候,把个人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出现,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充分体现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7.诗中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反映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断。诗人不顾个人安危,想到了天下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歌字字从肺腑中流出,有真情实感。
(二)8.①铁甲编成的战衣②织锦的被子
9.比喻;忽然像一夜吹来春风,千树万树像梨花盛开一样。
10.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1.送别
12.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13.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14.参考答案: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三)15.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6.孤独(凄凉、失意等)
17.哪一句都可,要说出自己的理由,言之成理。
18.提示:改写要符合原文文意。
篇9:《日本杂事诗》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日本杂事诗》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日本杂事诗①
【清】黄遵宪
拔地摩天独立高,莲峰涌出海东涛。
二千五百年前雪,一白茫茫积未消。
【注释】富士山,是日本的第一大山,海拔三千七百余米,状如芙蓉,四面皆同,积雪洁白如玉,终年不化。
【阅读训练】
1.第一句中的`“_____”字是关键,它从____等方面描绘富士山。
2.第二句用“莲峰”比喻富士山的_____,用“涌”字赋予富士山以_____。
3.第三句从_____角度形容富士山积雪的亘古不化。
4.第四句从______角度形容富士山积雪的广大无垠。
5.作者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上倡导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高 “拔地”“摩天”“独立”
2.圆锥形的美 动感
3.时间
4.空间
5.新派诗
篇10:《母亲的诗》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母亲的诗》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①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②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我赶紧把门关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③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采,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④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阴又迎来果实累累的秋……
⑤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⑥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⑦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咚地关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⑧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⑨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坝,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⑩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1、文章写了母亲给“我”关心爱护的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自然段划线的句子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有什么作用?
3、第⑩自然段划线句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说说此句的深刻含义。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5、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爱子故事吗?请写两个来。
【相关链接】日本动画片《狐狸的故事》里有这样一组镜头:狐狸的父母将断奶不久的小狐狸赶出了温暖的洞穴。惊慌失措的小狐狸恋着父母使劲地要往回跑,但是饱经沧桑的老狐狸却无情地厮打着驱赶着,不让其回“安乐窝”。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小狐狸最终无可奈何地走向了潜伏着危险,却又能任其施展才华的大千世界。
6、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方法。看完故事,想想文中的母亲,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如何教育子女这一问题的认识。
参考答案:
1、①下雪时,母亲送我去上学;②找不到工作时,母亲给我以鼓励。
2、环境描写 烘托我找不到工作时沮丧、郁闷的心理。
3、比喻 母亲教会我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使我懂得了如何乐观地面对生活。
4、母亲是一位乐观坚强,富有智慧,聪明能干,循循善诱(或善于教育、激励孩子),富有爱心,富有诗意,朴实温柔的人。(意思对即可)
5、示例:孟母三迁——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子杀猪——教育孩子要讲信用。 (答案不唯一)
6、“略”
篇11:《木兰诗》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木兰诗》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一、思考与探究
1、<<木兰诗>>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一说木兰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一段是吟唱,以兔为喻,赞扬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对木兰从军一事是如何评价的?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木兰替父从军,千百年来这一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二、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
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 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 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花木兰》答案
一、1、写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和思亲、辞官不就,团聚的欢乐等,都比较详细;对于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
理由:叙述的详略,是由主题的需要决定的。请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驰聘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对从军缘由,辞官还家详写,而对征战的艰辛,生活的寒苦,便几笔带过。
2、木兰是一个云鬓黄花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返回家乡,重新从事的和平和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一起的。木兰的形象,集中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3、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4、略
5、木兰是一个普通的纺织女郎,在国家危难之际,她能冲破种种阻绕,毅然代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她既有女性的情怀,又有英雄的气概;既有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又有不慕名利的纯洁品格,她的形象光彩照人,这也正是这个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原因。
二、1、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 2、①扶将 ②理 ③磨 ④开 坐 脱 着 理 帖 3、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4、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5、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木兰诗》理解性默写
1·描写木兰勤劳孝顺的诗句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描写出征前的准备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描写北方战场寒冷,环境艰辛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描写战事频繁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表现木兰的高尚品质,也反应北朝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安定生活的诗句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7·表现木兰从军谨慎、机智的诗句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本诗,其原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篇12:诗可以群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诗可以群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的功能进行了高度概括: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孔子时代,所谓诗通常指的是诗三百,即汉代以后所说的《诗经》,而诗的涵义要远远大于我们今天的文体概念,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首。因此,《诗经》称得上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
从总体上看,兴观群怨说充分体现了孔子诗学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相统一的特色。其中的兴和怨偏重创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兴是指眼前景物或者人事对主观情感的触动生发,怨则是不满情绪的宣泄。观与群取自不同的视角,主要关注诗的作用和意义。观是俯视或置身局外的观察;群则关涉人与人之间的共处、互动与交流等诸多方面,是社会、心理、伦理及情感等各种关系的多维聚合。
汉代孔安国将其解释为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人若在社会丛林里生存,就一定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磨合、切磋制约的关系。宋代朱熹则将群注为和而不流。朱熹关注到了群的另一面,即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又不苛求自己与别人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意义相近。孔安国和朱熹的阐释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那就是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孔子一生都在宣扬并实践克己复礼。他认为,诗是必须服从于礼的,也就是说,人要以礼来约束个人的性情,所谓发乎情,止乎礼。学《诗》可以教人如何处理和对待各种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人与我的协调。这便是兴于诗,立于礼。
礼是以象征意义的仪式或程序去规范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从深层次上看,群与礼二者在某些方面也有交集,二者在协调个人意志与社会秩序、个人欲望与道德规范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礼更偏重人与人之间的砥砺与相处,是一种生存的外在需要,因为无视别人的存在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之中;也是个体生命精神上的内在需要,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感。
同时,我们不要忽视群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个体生命自主性、独立性的一面。人就是在自我意志与外在现实间复杂关系的交错扭结中存在的,除了以礼为象征的规定性和稳定性之外,还有生生不息、潺潺流动的个体生命意志。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诗学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的统一,如兴怨偏重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观群则主要关注诗在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作用意义。
B.在《论语》中,孔子高度概括了诗的功能。其中,兴是指情感的发端,怨是不满情绪的宣泄,观是观察,群是社会、心理等关系的多维聚合。
C.孔子时代所说的诗与今天所说的诗并不完全相同,前者通常指诗三百,即汉代以后所说的《诗经》,其涵义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D.《诗经》被称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因此要了解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就要研读《诗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孔子所说的'群,孔安国的阐释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即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B.礼是一种生存的外在需要,即重视周围人的存在;也是个体生命精神上的内在需要,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感。孔子认为诗必须服从于礼。
C.孔子兴于诗,立于礼这句话告诉我们:学《诗》可教人如何处理和对待各种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人与我的协调;要以礼来约束个人性情。
D.群与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深层次上看,二者在某些方面有交集,在协调个人意志与社会秩序、个人欲望与道德规范中都有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既要群居相切磋,又要和而不流;不仅要有以礼为象征的规定性和稳定性,还要有生生不息、潺潺流动的个体生命意志。
B.朱熹所注的和而不流,其意义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相近,是指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不苟求与别人的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
C.我们每个人既不要忽视群群居相切磋的一面,即个体生命的自主性、独立性;也不要忽视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磨合、切磋制约。
D.孔子一生都在宣扬并实践克己复礼,礼是以象征意义的仪式或程序去规范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与群相比,它更偏重人与人之间的砥砺与相处。
参考答案
1.D(D因果倒置。原文是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首,因此,《诗经》称得上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另外就要研读《诗经》与原文表述也有不同,也可以研读其它资料,不过最好的资料是《诗经》。)
2.A(A以偏概全。原文是孔安国和朱熹的阐释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那就是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3.C(C张冠李戴。依据原文,应该是既不要忽视群群居相切磋的一面,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磨合、切磋制约;也不要忽视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个体生命的自主性、独立性。)
★ 同崔?登鹳雀楼,同崔?登鹳雀楼李益,同崔?登鹳雀楼的意思,同崔?登鹳雀楼
★ 古诗风
★ 惜时古诗
★ 入白沙渚,夤,入白沙渚,夤刘长卿,入白沙渚,夤的意思,入白沙渚,夤赏析
【《追和陶渊明诗引》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合集12篇)】相关文章:
形容雪后的古诗句2022-08-14
谢李?c再到,谢李?c再到孟郊,谢李?c再到的意思,谢李?c再到赏析2022-08-22
叹常生,叹常生白居易,叹常生的意思,叹常生赏析2022-11-05
过贾浪仙旧地,过贾浪仙旧地李洞,过贾浪仙旧地的意思,过贾浪仙旧地赏析2023-05-06
《梅里山鹰》读书笔记2023-12-28
读了《梅里山鹰》的优秀读书笔记2023-02-12
幽怀,幽怀韩愈,幽怀的意思,幽怀赏析2022-11-22
形容苏州美景的诗句2023-04-03
《梅里山鹰》 读后感2022-04-30
苏轼 水调歌头 全诗202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