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的单车阅读答案

时间:2023-03-23 07:27:07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十八岁的单车阅读答案(精选8篇)由网友“ihygk60”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十八岁的单车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十八岁的单车阅读答案

篇1:十八岁的单车阅读答案

十八岁的单车阅读答案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越来越在意邻桌的那个女生了。

她叫陈小米,非常漂亮,有许多男孩子都在追她,可是谁也别想得逞!

陈小米是走读生,家在城南,骑车十分钟就到。陈小米有一辆非常漂亮的单车,我曾数次看到几个小地痞站在她的自行车边上,意欲盗窃。我不敢招惹那几个地痞,所以只能将自己装成车主,走上去想推走,却发现车锁着。于是嘀咕一声:“钥匙又丢了,又要等爸爸来接了!” 小地痞走后,我就飞速地弯下身去,将自行车的气门芯给拔掉,匆匆放入口袋。 放学后,陈小米发现自行车的气门芯没了,急得团团转。我骑着自行车从她边上经过时,想对她说:我载你走吧!可是每一次这句话都不曾说出口。因为陈小米从未在意过我的存在。她急过之后,要么推着单车走,要么干脆将车子锁在保卫处边上,走路回家。 这个时候,总会有人大声喊道:“陈小米,我载你回家吧!” 开始的时候,一听见这句话我心里就会紧上一紧,慢慢地就不再介意了。因为我知道:陈小米不会搭任何人的单车。她低着头谁也不理,她宁愿走路回去! 明知道是这个结果,我却改不掉拔她气门芯的恶习。在那个青涩的年代,有些事情总是显得可笑而又单纯。很多时候,我会装成车子也坏了,不远不近地跟在她后面走着。见着她进入家门后,立即飞速上车回家去,再晚天就黑了! 仔细想想,同班三年,我竟没有跟陈小米说过一句话。我很清楚,再不有所进展,我们也许永远也没有交谈的机会了。因为马上就要毕业了,陈小米的成绩非常好,她一定会去一个我无法到达的地方继续学习! (二) 那节自习课上,我终于鼓足了生平最大的勇气,小心翼翼折好一个千纸鹤,慌乱地扔给了陈小米。那张纸上写着:“小米,今天放学后我载你回家,好吗?” 我不敢掉头去看陈小米,我不敢想象她会做出怎样的答复。就在我胡思乱想之际,一双大手出现在了我面前,轻轻地敲了敲我的桌子,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我吃惊地看见,那手里拿的分明就是我扔给陈小米的千纸鹤! 是我扔错了地方?还是扔的时候被老师发现了?或是陈小米暗示老师下来拿的?毫无疑问,我将受到惩罚,因为学校明文规定学生不得谈恋爱! 意外的是,老师并未找我的茬,只是在下课时轻轻对我说了一句:“马上毕业了,别惹是生非!”我感激地点点头。再去看陈小米,她正低头写作业,一如既往的沉默。

那一天,我没有拔陈小米的气门芯,放学时经过她的身边,她正低头检查气门芯。在抬头的刹那,我发觉她那孩子般的眼神,满是疑问地看着我。当下脸一红,慌乱地骑上单车走了。 我终于明白:喜欢上一个女生,注定是要是在她面前自卑的。 高考如期而至,考语文时,作文主题是青春无悔,题目自拟。我毫不犹豫地写下了六个字:十八岁的单车!我将自己青春的伤痛一览无余地写在纸上,写完过后,我感觉出自己的眼眶竟然湿润了。 那个暑假,我骑着单车逛遍了这个小城,却再也不曾遇见陈小米。当我领取到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我才知道,在一个多月前,陈小米已经随家人去了北京。因为已经被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特招了,于是她爸爸在那买下房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三) 再次回到母校,已是四年后的事情。我大学毕业,回到母校任教。一次同中学的班主任谈起作文这事,他笑呵呵地说:“那些作文的内容我已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当时我们班有两篇作文题目是相同的.,都是《十八岁的单车》。一篇是你写的,另一篇是陈小米所写。” 我怔了一怔,看着老师似笑非笑的表情,我突然领悟:他其实早已知道我那段朦胧的恋情。之所以会在那节自习课上,发现我写给陈小米的字条后,委婉地告诫我不要惹是生非,仅仅是因为他是位懂得教育方法的教师! 那晚上我特意请老师吃饭,酒过三杯,我们又谈到了那节自习课的那张纸条。他笑着说:“虽然只有两个字,可我一直都记着呢!” 我愣住了,忙问是哪两个字! “‘好的’!就这俩字,其实是陈小米传给你的,当时之所以没找她谈话,是因为她是女生,性格孤僻,成绩又好,怕影响她学习,这点你不介意吧?”老师端起酒杯,满脸笑容! 我傻傻地笑着,心里仿佛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什么滋味。那个晚上,借着雪亮的月色,我骑上一辆单车,去了一趟城南。一路上,我想象着车后带着一个女孩子,一个叫陈小米的女孩子...... (选自《小小说选刊》第3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小米不搭任何人的单车,是因为她性情高傲,不想和别人接触。

B.“满是疑问的看着我”一处是细节描写,同时是一处伏笔,与后文老师告诉纸条真相相呼应。

C.结尾处写作者在月夜骑单车去城南,说明几年来,作者一直在思念着陈小米。

D.陈小米在作文“十八岁的单车”中会表达对作者“我”的怨恨,因为“我”一次次的破坏她的自行车。

E.小说中有多处心理描写十分细腻和真实,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情节安排上也跌宕起伏,出人意料。

(2)为什么作者弄坏陈小米的单车后,却不像其他男同学主动地提出载她回家?为什么“明知道是这个结果,我却改不掉拔她气门芯的恶习”?(6分)

(3)品味文中画线句子:“我终于明白:喜欢上一个女生,注定是要是在她面前自卑的。”试分析人物“我”的心理。(6分)

(4)作者的班主任老师是不是一位懂得教育方法的教师?(2分)你如何看待老师当年的作法?(6分)

参考答案:

11. (1)答案:B、E(答B给2分,答E给3分 ,答C给1分 ,答A或D给不给分)

解析:本题是对文本中人物心理、细节描写、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综合考查。A项“她性清高傲”在文中没有任何信息支持,属主观臆断。陈小米之所以不坐其他人的车子,是她不喜欢他们。当“作者”约请她的时候,她却答应了。C项,“我”骑车去城南,主要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回报一下陈小米当年对自己的喜欢,抒缓一下心中的遗憾。至于作者这几年来是否思念陈小米,与这次月夜骑车没有多大关系。事实上“我”也可能已经把她忘了。D项,从陈小米的纸条可见,她对“我”也有喜爱之情,所以不会对“我”的破坏行为产生怨恨。

(2)解析:本题主要是对主人公“我”性格特点的考查。

参考答案:第一问:因为“陈小米从未在意过我的存在”,而作者“我”同时也很自尊。(3分)

第二问:因为“我”非常喜欢陈小米,所以想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内心期待奇迹出现。(3分)

(3)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小说中重要句子的考查。该句子是在矛盾冲突后的感慨,对揭示人物心理很有作用。

参考答案:自己喜欢的女生陈小米在“我”心中是一个很完美的形象,(2分)在“千纸鹤”事件中,陈小米的一如既往的沉默,让“我”认为,也许陈小米根本就不喜欢自己,所以有种“自卑”感。(2分)但这种自卑又是无怨无悔——命中注定的。(2分)

解析:本题实际是对小说主题的开放式考查,考查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探究能力。这篇小说涉及了高中男女生产生恋情的话题,但作者本人并没有点明什么主题,而是很读者留下解读的空间。

篇2:《十八岁那年的单车》阅读练习及答案

《十八岁那年的单车》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十八岁那年,李卓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李卓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家。李卓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李卓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李卓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

④“你──”李卓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⑤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⑥第二天,李卓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李卓头也不回, ,走了。

⑦“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⑧李卓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李卓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⑨李卓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李卓的下落。

⑩母亲依然每天都给李卓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李卓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吧!”

李卓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李卓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李卓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关你什么事!”

“我是你爹!”

“起来!”

父亲没动。

21“不起来拉倒!”李卓按了一把车铃,“叮铃铃——”跑了!

22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李卓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23“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李卓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24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25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李卓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蹬,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21.小说以“ ”为线索,情节生动,请根据故事的情节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故事情节:母亲购买旧车—— ——李卓挣钱买车—— (3分)

22.填入第⑥段横线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3分)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D.踩着金灿灿的落叶

23.文章第⑧段与第⑩段都写了 和 的内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24.你认为文中的李卓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25.细读第25段,结合加点的词语,说说结尾的妙处。(4分)

答案:

21.答案:单车 父亲生气砸车 父子骑车看病

22.A 【解析】根据前后文分析应该是“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23.评分要点:内容概括和说明用意(情感、结构)

答案示例:情节:母亲“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2分)

用意: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突出了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做了铺垫。(2分)

24.答案:叛逆、吃苦耐劳、有骨气、不善言辞内心却关心父母的人。(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5.答案:①“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父子隔阂的消除;②身体“一震”也是内心的震动,表明李卓体会到了父亲的信任与关爱;③“清脆的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④结尾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练中获得了成长。(答对两点即得满分)

篇3:《十八岁的电影》阅读答案

红鸟

清明节又到了,坐在家里,一阵落寞,就想到了父亲,想到了十八岁的电影。

十八岁那年,我在陈城读高中。离开了家,就像脱缰的野马,再也没有了束缚。那时,接触了一帮子小混混,学会了抽烟、学会了喝酒,时不时地打个小架、谈个恋爱,成绩总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日子过得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有一次,我和几个哥们儿蹲在铁道边抽烟,你一言我一语地胡喷大侃,正巧父亲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当时他戴着大檐帽,车后座带了一壶油。我想坏了,烟在手里也扔不及了。可是父亲在我们身边并没有停留,哗啦一下就过去了。

高一下学期,父亲开始肚子疼痛,头冒冷汗,他舍不得去医院,因为那需要一大笔开销,就自己去药店拿点止疼片吃,日子久了,病情就加重了。他自己偷偷跑到医院,拍个片子,医生一看,纷纷咬耳朵,父亲就知道坏了,他最终还是知道了病情:胃癌晚期。

在市医院治疗了一个月,转到了省医院,每天都是挂吊针、喝中药。有时候我妈陪着,有时候就他自己。我决定逃学去郑州看望他。

到了医院,他正躺在病床上,面黄肌瘦,胡子也好久没有刮了。看到我来了,他很吃惊,问我,你怎么来了。我说,就是想来看看你。病房里没有其他人,他那天下午精神很好,慢慢地坐了起来,和我聊他以前经历的事情,讲我小时候如何调皮,讲他年轻的时候如何追我母亲,还和我讲如何做人。最后,他让我帮他换上新衣服,他说要带我去看一场电影。

我清晰地记得,我们坐在3排的5号和6号,电影开始之前,父亲递给我一支烟。我愣住了,没有敢接。他说,抽吧。我颤抖着双手接过,却并没有点着。也奇怪,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抽过烟,一直到现在。

那天放的电影是霍建起导演的《那人那山那狗》,讲述的是一个老邮差退休后儿子第一天接替自己工作引出来的故事。儿子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后,做了大半辈子山村邮递员的父亲提前退休,安排儿子接下自己的工作。儿子上班第一天,父亲千叮咛万嘱咐之后仍不放心,带上长年在其左右的忠实老狗决定陪儿子再走一趟送信之旅。

起初,父子两人因为长期隔膜只默默走路,渐渐地,通过与不同村民尤其一个漂亮女孩的接触,两人渐渐打开话匣,对彼此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秀美如画的风景中,儿子慢慢明白了父亲工作的辛苦和意义,也明白了父亲深沉的爱,父亲也渐渐体会到他二十几年来对家庭的亏欠。

影片里最让人动情的'场景,应该是儿子背起父亲过河的那一段吧。儿子对父亲说,你背我那么多次,现在我长大了,应该我背你了。父亲伏在儿子的背上,一个山一样的男子,就那样湿了眼睛。我承认,我也感动了,眼睛湿润了。

电影散场后,已经很晚了,外面刮起了风,很冷,父亲显得很疲惫。我说,爸爸,我背你走吧。他没有说话,像个小孩子似的伏在了我的身上。我背起父亲慢慢地往医院走,我们彼此都没有说话,生怕打破了夜晚的宁静。父亲的身子已经很瘦削,我感觉好轻,好轻。父亲的双手耷拉在我的耳边,一晃一晃的,是那样的无力。父亲伏在我的背上睡着了,我走得很慢,很慢,好像我背上背的就是整个世界。

在医院待了三天,我要回去了,父亲去送我。在火车站,他站在风里面,目送我上火车,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把从火车站买的小糕点递给了我,示意我路上吃。

一个月后,父亲病重,在医院里去世,享年49岁。当父亲的遗体运到家里时,我竟然没有了泪水,只是久久地跪在父亲身边。

如今我已是一名中学教师,每年新生入学,我都要给学生放《那人那山那狗》,学生们看得很认真、很动情,慢慢地就能听到不少学生轻微的啜泣声。我能做的,只有紧紧地盯着电脑屏幕,让我的思绪像风筝一样,离开教室,飞到家乡的大平原,飞到父亲身边……

——摘自《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1)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十八岁那年,我和几个哥儿们蹲在铁道边抽烟,被父亲看到了,但他毫无反应,这是因为在父亲看来,年轻人抽烟并不是什么大毛病。

B. 小说之所以把我去医院看望父亲的过程写得非常详细,是因为父亲得了不治之症,这是我与他的最后一次见面,这件事情让我终生难忘。

C. 我十八岁那年逃学去医院看望父亲时,父亲带我去看的那场电影,寄托着父亲对我的希冀,让我深深感受到父爱是一种责任的延续和传承。

D. 父亲送我上车时,虽然一句话都没有说,但是让读者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满满的爱,此处细节描写传神,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E. 每年新生入学时,我都给学生播放当年父亲带我去看的那部电影——《那人那山那狗》,我是想让我的学生随电影一同了解我父亲的故事。

(2)作品是怎样叙述我和我父亲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本文浓墨重彩地叙述了十八岁的那场电影,结合全文分析那场电影对于我成长的意义。(8分)

试题答案:

(1)CD(答C得3分,答D得2分,答B得1分。B项对我去医院看望父亲的目的理解有偏颇;A项“父亲看来,年轻人抽烟并不是什么大毛病”错误;E项我给学生放电影的目的是让他们感受父爱的深沉与博大,期望他们快速成长。)

(2)①运用倒叙的手法叙事,由眼前转入对往事的追忆,可以突出我对父亲的怀念;②把故事放在我成长的迷惘期和父亲患不治之症的时候,可以体现父亲对我的成长带来的改变和父爱的深沉博大;③重点叙述父亲带我看电影的情景,照应标题,重点突出,凸显主题。(每点2分)

(3)①父亲生活节俭,得病后舍不得医治。②父亲性格沉稳,发现儿子抽烟不动声色,而是找合适的机会用行动进行教育。③父亲细心体贴,不是简单粗暴式的教育儿子,而是非常注重方法,注重维护儿子的自尊心,注重对儿子责任感的传承。(每点2分)

(4)①集中表现了父爱:父亲病重在异乡住院的时候,带我去看电影,并非为了看电影,而是借此机会和我度过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弥补平时对我的亏欠,使我感受到父亲对我深沉的爱。②体现父亲教育的艺术:父亲在电影开始之前,递给我一支烟,把我当成大人看待,在这种特殊的场合用用“攻心”的方式帮我改掉抽烟的不良习惯。③寄托了父亲的厚望:影片中邮差父亲让儿子尽快承担生活责任的情节,寄托着父亲对我同样的心愿,父亲借这个机会把他的希望传递给我,希望我尽快长大。④我受到了教益:影片中儿子背起父亲过河的情节让我瞬间长大,我在回去时也背起父亲过河,让父亲安心的离世。(每点2分)

篇4:剽悍的十八岁阅读答案

①那年夏天的七月,是他一生都抹不去的黑色。

②高考前一天,父亲突患重病,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他毅然放弃了高考,还有什么能比父亲的命更重要呢?他穿梭在医院各科室之间,交钱、拿药、取化验单……

③父亲终究还是离开了人世。从此以后,再没人为他和母亲遮风挡雨了。

④办完丧事,他想,自己必须成为一棵大树,来为母亲遮风挡雨。

⑤父亲留给娘俩的,不是财产,而是债务。父亲生前举债办了一家石粉厂,谁知厂子办起来后,产品严重滞销。

⑥他和母亲商量后,关闭了厂子,变卖了设备,连同家里积攒的钱,都用来偿还了债务。但依然有八家没能还清。都是村里的乡亲,当初父亲借钱时,他们连老底儿都拿出来了,指望着父亲年底能给一些分红,可现在……

⑦几个不眠之夜后,他告诉母亲,决定休学一年,出门打工挣钱还债。母亲长久不语,泪流满面。

⑧临行前,他将自己高中的课本都装在包里。他要去的是一个叫紫川的地方。那里小煤窑比较多,村里好几个人在那里打工。那一年,他十八岁。

⑨辗转奔波之后,他站在了小煤窑前。第一次下井,他惊恐不已。巷道黢黑,周围时不时有矸石坠落的声音。采煤面上很嘈杂,有用木柱支护顸板的,有打眼放炮的,还有拉拖运煤的。队长安排他拉拖运煤,不是技术活,有力气就能干。

⑩拉拖,就是将绳子拴在用汽车外胎做成的筐上,套在肩上,用近乎爬的原始方式往外运煤。运煤巷道只有半人高,根本不能直立。

⑾近一年里,他一直在巷道里拉拖。刚开始时,困扰他的是孤独、寂寞,还有累、疼。绳子紧紧地勒在后背上,磨得脊背火辣辣的疼。但他从没想过放弃。他总在盘算着,再干几天活,谁家的债就能还上了。这个念头,让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光亮。

⑿他慢慢适应了,后背渐渐消肿,大概已磨出茧了。他在拉拖的时候思考着高中课本上的问题,消磨漫长的时光。

⒀闲暇时间,工友们打牌喝酒。而他,捧着高中课本写写画画。晚上,别人睡了,他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读书。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站在大学校园里。

⒁这不是梦想。

⒂终于有一天,他真的坐在了宽敞明亮的大学教室里。打工的第二年,他还清了债务,还留有一部分结余的钱。他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被顺利录取。

⒃大学毕业后,他在这个城市安了家,把母亲接到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

⒄多年后,单位组织旅游,他又到了当初打工的地方。小煤窑已不复存在,被当地政府关停,建成了旅游区。

⒅站在曾经流过汗的地方,他透过时空,看到了当年在井下匍匐拉拖的自己。

⒆他感谢那段岁月,正是当初的匍匐,才让他褪去了青涩和稚嫩,学会了真正的站立,这样的十八岁,属于真正剽悍的男人。

(摘自9月10日《解放日报》有删改)

15.阅读②-15段,请将“他”这段经历的几个过程补充完整。((4分)

辛苦打工 坚持学习

16.阅读12段中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慢慢适应”的内容和原因各有哪些?(4分)

“慢慢适应”的内容:

“慢慢适应”的原因:

17.请结合文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除用行动描写外,还通过什么描写来逐步表现人物的“剽悍”性格的?(150字左右) (7分)

答:

【阅读答案】

15.答案示例:放弃高考,承担责任(或照顾父亲);变卖设备,资不抵债(或偿债未清);决定休学,挣钱还债;还清债务,高考录取

评分:本题4分。每空1分。表达准确、规范即可得分。

16.答案示例:内容:一是孤独和寂寞;二是累和疼

原因:有“还债”这一坚定的信念;后背已消肿,磨出茧子。

(本题应从心理和身体两方面思考作答)

评分:本题4分。每个要点各1分。

17.答案示例:作者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逐步体现“他”的剽悍的。首先“他”的“为母亲遮风挡雨”的心理,体现了他的敢于担当,“休学一年”“打工还债”凸显了他的果断与勇气。打工时靠“一定要还清债务”的“念头”挺过来了,最后以“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站在大学校园里”的坚定信念实现理想,此刻,一个剽悍的男子汉形象跃然纸上。

评分:本题7分。答出心理描写1分,举例与分析3分,体现“逐步”1分,语言表达2分。

篇5:单车倚斜阳阅读答案

单车倚斜阳阅读答案

①几年前,在朋友的怂恿下买了一架旅行车,没想到骑车渐渐成了我这几年最喜欢的运动。周末闲暇时,常常一个人骑着车沿着河堤路徐徐而行。特别是在这春暖花开时节,杨柳依依,不时会撞见一树一树的繁花,心情雀跃。有时骑车出城,或上善公园,或高铁新区。田畴沃野,村庄错落,近水远山,都氤氲着春天的喜悦之气。游走其中,如入画布,景不醉人人自醉。

②而最醉人的莫过于骑行在旷野的斜阳之下,一抹晚霞,或如血残阳,宁静高远又辽阔的意境,岂止一个醉字形容的了?记得第一次“远行”,也是一个春日,和朋友去熊耳山和抱犊崮。一日爬两座山,骑行一百三十余里,回来行至山亭区徐庄镇时,已是夕阳在山。群山环绕中的小镇,宛若世外桃源。一条公路如带,向天边延伸,少见行人。偶有汽车从身旁疾驰而过,带来的却是苍茫的孤独感。夕阳渐渐拉长我们的身影时,我突然领悟了那些骑行在川藏线上的行者,为什么会在夕阳下,面对着群山旷野,匍匐在大地上,泪流满面。其实,很多人心中有着这种梦幻,遥远又缥缈,似不真实。而当你邂逅时,带来的却是对生命的惊喜与顿悟,又怎能不泪奔!

③喜欢马致远的那首《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漂泊天涯的旅人,身处异乡,面对此景,情以何堪?悲凉中生出悲壮,而悲会比喜更让人刻骨铭心,更能彻悟生命。没经历过彻骨的悲与痛,人生怎会真实与完整,怕只会流于生命的表层。

④我常把单车比作那匹瘦马,如能身临异乡的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也许不会有一丝的悲伤了。千年的岁月,已把空间压缩在方寸之内,何来那彻骨的乡愁?体会到的可能就是那触动灵魂的惊喜与顿悟。以至于那次回来,因劳累挂了几天的吊瓶,面对妻子找罪受的埋怨时,却没有一丁点的后悔。因为不经历过,无法明白那种体验所带来的喜悦。

⑤后来,我和朋友在骑行去临沂的342省道上又邂逅夕阳。依旧远山含黛,葱翠的行道树外,远处依稀烟火人家。颇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夕阳在背,仍不急不躁的骑行,不时哼着跑调的歌曲,在他人眼中,岂不是一道风景?

⑥而那次绕道沛县去徐州,进徐州市里时,也是黄昏。从徐州的西北郊去云龙湖,一路夕阳相伴。我是第一次穿行在城中的`山里,远看无路,车隐山中。异地的天空总是那么新鲜,夕阳的余晖洒满城市。骑行在陌生的城市,望着如流的人群,顿时有种人在旅途的感觉。

⑦其实,每个人都走在路上,也走在人生的路上。到处是风景,我们又能经历多少?突然想起一句话:人生有两条路,一条用心走,叫作梦想;一条用脚走,叫作现实。心走得太慢,现实会苍白;脚走得太慢,梦不会高飞。

⑧这是个快节奏的社会,为了更好地生活,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忙碌中慢慢变得浮躁起来。多像一只蜜蜂,只盯着花蕊,却忽略了花的美丽。别忘了,生命中还有另一种梦想,另一种体验与感悟。别相信来日方长,一架单车,或许就能让梦想飞翔。

12.请从艺术技巧的角度赏析第1段划线句子。(4分)

13. 文章②⑤⑥三段都写夕阳,意境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14.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4分)

15.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的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2.①运用整句散句结合的手法,使文句富有错落美。②运用比喻的修辞,运用“如入画布”这一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一路骑行所见到的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象。③运用拟人手法,“氤氲着春天的喜悦之气”形象地写出了面对春天美景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骑行的惬意。

13.①第2段写夕阳渐渐拉长我们的身影,此时群山环绕中的小镇,宛若世外桃源。一条公路如带,向天边延伸,少见行人。给人带来苍茫的孤独感。带来对生命的惊喜与顿悟。②第五段写夕阳在背,仍不急不躁的骑行,远处依稀烟火人家。颇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夕阳在背,不时哼着跑调的歌曲,成为他人眼中的一道风景。写出了骑行的惬意。③第6段是写骑行在陌生的城市中,夕阳西下,增添了一种人在旅途的感觉。

14.①文章的线索是是骑车出游。②结构上贯串全文。③暗示主旨:生命中还有另一种梦想,另一种体验与感悟。

15.①骑车挑战人生,丰富人生阅历,感受生活美好。②换一种生活方式,可能就会改变人生的梦想追求。③人不能仅仅是忙忙碌碌在忙碌中很容易慢慢变得浮躁,生命中还有另一种梦想,另一种体验与感悟。

篇6:《单车共享》阅读题目及答案

《单车共享》阅读题目及答案

试题内容:

(一)阅读下面文字与图表,完成第3--7题。(15分)

材料一①现如今,城市人在选择出行工具时颇费思量,私家车自由但相对价格高,公交巴士便宜但自由度低,还要从地铁站到家或公司“最后一公里”的麻烦,而共享单车有其优势。近来,一款颇具设计感的小橙车共享“摩拜单车”出现在上海、北京的街头,成为朋友圈里热刷的对象。

②单车共享作为分享经济的一种模式,其实在国内并不是新鲜事。成立于,覆盖全国众多高校的ofo单车共享平台瞄准了闲置单车资源,将校园内废弃的单车与学生捐赠的单车经过改装机器锁、号码牌、涂装颜色后投放市场。这种不卖产品而是卖产品“使用”的经营模式,国际上对此有个专用名词,叫“产品服务系统”或者叫做服务型制造业,即充分利用资源,分时段供需要的人使用。美国房屋租赁网站“空中食宿”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切斯基认为,分享经济的核心是“使用而不占有”。

③与ofo单车利用闲置资源不同,摩拜单车用自行设计、生产取代回收旧车的模式。据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介绍,因为希望打造4年免修的特殊自行车,摩拜走了一条自行设计、生产单车的路线,增强了产品的自主性,也提高了经营成本。为了避免“掉链子”,摩拜单车采用车轴转动、实心车胎、五辐轮毂、座椅高度固定的设计,单车重达25公斤,但这样一来,4年免修的愿景与上佳的骑行体验难以两全。

④摩拜单车成了共享单车的“新宠”,但在迅速扩张中也面临诸多问题。今年9月摩拜进入北京后,北京的五环内都能见到摩拜单车的身影,但因人流运动带来的“潮汐效应”导致上班时大量车辆集中在写字楼附近,下班需要用车时,大量单车又集中在地铁口附近,想骑车的人吐槽“无车可用”,用户的流失在所难免。

⑤如今上海地区摩拜单车的投放已超过1万辆。据不完全统计,从7月初到现在,遭到人为破坏的单车超过了10%.有的车上的二维码被损坏,车身被贴了小广告。有用户为独占资源给车再加锁,有的甚至图自己方便将单车搬进了办公室或家里。

⑥从目前的情况看,摩拜单车想跑赢“最后一公里”要走的路还很长。

——摘自9月14日《第一财经报》

材料二移动数据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了《20共享单车人群分析报告》,报告对共享单车的运营模式、应用侧重和人群属性进行了分析。目前市场上主要有承包市政单车租赁业务的永安行、校园单车共享起家的ofo单车、自己生产单车的摩拜单车等三家公司在角逐。

图表一  共享单车应用侧重

应用        摩拜单车        ofo单车        永安行

押金        299元        99元        200元

计费        分段计费,每半小时1元,一天内不封顶        (距离费0.04元+时长费0.01元)*用车密度,校园内2元封顶,校外不封顶        1小时内免费,超出1小时每小时1元,一天内5元封顶

取车        APP预约附近单车,扫码开锁        输入车牌号,获得解锁码        支付宝、微信、APP均可扫码租车

还车        无固定桩限制,停放在路边白色区域内        放回学校停车点        放回任意空桩内

图表二  共享单车人群属性对比

人群属性        摩拜单车        ofo单车        永安行

性别比例        男性        72.1%        44.8%        53.0%

女性        27.9%        55.2%        47.0%

年龄比例        35岁以下        79.6%        76.1%        55.7%

35至55岁        17.5%        19.2%        15.2%

55岁以上        2.9%        4.7%        29.1%

——摘自年10月8日《凤凰科技讯》

3. “共享单车”与其他出行工具比,具有的.优势有       。(2分)

4.  下列对“分享经济”的相关信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任何人有机会分享闲置资源       B. 资源在分享中提升了使用价值.

C. 共同分享的资源不属于任何人。   D. 摩拜单车的运营属于分享经济。

5. 下列对材料一及图表一的信息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三家共享单车都采用了计费的运营模式和闲置资源。

B. 价廉与停车方便是“ofo单车”被大学生青睐的原因。

C. “摩拜单车的创新性”表现在存取车辆不受任何的限制。

D. “摩拜”能设计并生产单车所以比其他共享单车有优势。

6. 概括使用摩拜单车比例低的“人群属性”特点及其原因。(4分)

7. 依据文意,为“摩拜单车,想跑赢‘最后一公里’”给出你的建议。(5分)

试题答案:

(一) 15分

(2分)自由度高,价格低,解决短途出行问题

评分说明:自由度高,价格低(1分)解决短途出行问题(1分)

4 (2分)C

5 (2分)B

6  (4分)答案示例:特点:老人和女性使用比较低

原因:单车太重,老年人与女性骑行累;相对使用费用高,老年人群对此敏感;支付形式新潮,老年人会用的人相对较少。

评分说明:“特点”1分,三点“原因”各一分。

7  (5分)答案示例:产品设计上,单车设计更轻巧,增加防破坏设计;运营管理上,采用多种支付形式;就近取车方便;建立信用奖罚制度;争取社会支持,将车辆及运行纳入公共管理。

评分说明:“产品设计”2分  “运营管理”3分

篇7:十八岁出门远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十八岁出门远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尽管这样我还是一次一次地往高处奔,次次都是没命地奔。眼下我又往高处奔去。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汽车是朝我这个方向停着的,停在公路的低处。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车箱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当然最好是香蕉。我想他的驾驶室里应该也有,那么我一坐进去就可以拿起来吃了,虽然汽车将要朝我走来的方向开去,但我已经不在乎方向。我现在需要旅店,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汽车就在眼前。

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

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拨弄着什么。

“老乡,抽烟。”

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

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是让我坐他的车。我就绕着汽车转悠起来,转悠是为了侦察箩筐的'内容。可是我看不清,便去用鼻子闻,闻到了苹果味。苹果也不错,我这样想。

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我气得无话可说,他却慢慢悠悠打开车门钻了进去,然后发动机响了起来。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我知道现在应该豁出去了。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我进去时首先是冲着他吼了一声:“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这时汽车已经活动了。

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他问:“你上哪?”

我说:“随便上哪。”

他又亲切地问:“想吃苹果吗?”他仍然看着我。

“那还用问。”

“到后面去拿吧。”

他把汽车开得那么快,我敢爬出驾驶室爬到后面去吗?于是我就说:“算了吧。”

他说:“去拿吧。”他的眼睛还在看着我。

我说:“别看了,我脸上没公路。”

他这才扭过头去看公路了。

汽车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他是在个体贩运。这汽车是他自己的,苹果也是他的。我还听到了他口袋里面钱儿丁当响。我问他:“你到什么地方去?”

他说:“开过去看吧。”

这话简直像是我兄弟说的,这话可真亲切。我觉得自己与他更亲近了。车窗外的一切应该是我熟悉的,那些山那些云都让我联想起来了另一帮熟悉的人来,于是我又叫唤起另一批绰号来了。

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我不知道汽车要到什么地方去,他也不知道。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

6.节选部分的第一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刻画“我”的形象有何作用?(4分)

7.“我”是出门远行的,并且一天中“我”的方向也很明确,但为何当“我”看到汽车时,就“不在乎方向”了呢?(4分)

8.为何已经吸过“我”的烟的司机对“我”“粗暴地说:‘滚开。’”?(3分)

9.小说为何写司机对“我”的反常表现? (4分)

答案

6.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文章用“诱惑”一词表现道路之长,“我”追寻旅店的执著、认真;用“翻起的嘴唇”比喻车头盖子,表现“我”第一次出门对一切都感到新奇的心态。

7.表现“我”对目标的执著追求。因为“我”的目的是找到旅店,而汽车可以带“我”找到旅店,所以方向就不是最重要的了。

8.这是少年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的冲突,体现真实世界不合情理的一面。

9.司机的反常表现一方面表现“我”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的不深刻;另一方也暗示后面将有不寻常的情节发生,为后文的描述埋下伏笔。

篇8:剽悍的十八岁现代文阅读答案

剽悍的十八岁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那年夏天的七月,是他一生都抹不去的黑色。

②高考前一天,父亲突患重病,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他毅然放弃了高考,还有什么能比父亲的命更重要呢?他穿梭在医院各科室之间,交钱、拿药、取化验单……

③父亲终究还是离开了人世。从此以后,再没人为他和母亲遮风挡雨了。

④办完丧事,他想,自己必须成为一棵大树,来为母亲遮风挡雨。

⑤父亲留给娘俩的,不是财产,而是债务。父亲生前举债办了一家石粉厂,谁知厂子办起来后,产品严重滞销。

⑥他和母亲商量后,关闭了厂子,变卖了设备,连同家里积攒的钱,都用来偿还了债务。但依然有八家没能还清。都是村里的乡亲,当初父亲借钱时,他们连老底儿都拿出来了,指望着父亲年底能给一些分红,可现在……

⑦几个不眠之夜后,他告诉母亲,决定休学一年,出门打工挣钱还债。母亲长久不语,泪流满面。

⑧临行前,他将自己高中的课本都装在包里。他要去的是一个叫紫川的地方。那里小煤窑比较多,村里好几个人在那里打工。那一年,他十八岁。

⑨辗转奔波之后,他站在了小煤窑前。第一次下井,他惊恐不已。巷道黢黑,周围时不时有矸石坠落的声音。采煤面上很嘈杂,有用木柱支护顸板的,有打眼放炮的,还有拉拖运煤的。队长安排他拉拖运煤,不是技术活,有力气就能干。

⑩拉拖,就是将绳子拴在用汽车外胎做成的筐上,套在肩上,用近乎爬的原始方式往外运煤。运煤巷道只有半人高,根本不能直立。

⑾近一年里,他一直在巷道里拉拖。刚开始时,困扰他的是孤独、寂寞,还有累、疼。绳子紧紧地勒在后背上,磨得脊背火辣辣的疼。但他从没想过放弃。他总在盘算着,再干几天活,谁家的债就能还上了。这个念头,让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光亮。

⑿他慢慢适应了,后背渐渐消肿,大概已磨出茧了。他在拉拖的时候思考着高中课本上的问题,消磨漫长的时光。

⒀闲暇时间,工友们打牌喝酒。而他,捧着高中课本写写画画。晚上,别人睡了,他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读书。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站在大学校园里。

⒁这不是梦想。

⒂终于有一天,他真的坐在了宽敞明亮的大学教室里。打工的第二年,他还清了债务,还留有一部分结余的钱。他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被顺利录取。

⒃大学毕业后,他在这个城市安了家,把母亲接到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

⒄多年后,单位组织旅游,他又到了当初打工的地方。小煤窑已不复存在,被当地政府关停,建成了旅游区。

⒅站在曾经流过汗的地方,他透过时空,看到了当年在井下匍匐拉拖的自己。

⒆他感谢那段岁月,正是当初的匍匐,才让他褪去了青涩和稚嫩,学会了真正的站立,这样的十八岁,属于真正剽悍的男人。

(摘自2010年9月10日《解放日报》有删改)

1.阅读②-15段,请将“他”这段经历的几个过程补充完整。((4分)

辛苦打工 坚持学习

2.阅读12段中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慢慢适应”的内容和原因各有哪些?(4分)

“慢慢适应”的内容:

“慢慢适应”的原因:

3.请结合文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除用行动描写外,还通过什么描写来逐步表现人物的“剽悍”性格的?(150字左右) (7分)

答:

【阅读答案】

1.答案示例:放弃高考,承担责任(或照顾父亲);变卖设备,资不抵债(或偿债未清);决定休学,挣钱还债;还清债务,高考录取

评分:本题4分。每空1分。表达准确、规范即可得分。

2.答案示例:内容:一是孤独和寂寞;二是累和疼

原因:有“还债”这一坚定的信念;后背已消肿,磨出茧子。

(本题应从心理和身体两方面思考作答)

评分:本题4分。每个要点各1分。

3答案示例:作者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逐步体现“他”的剽悍的。首先“他”的“为母亲遮风挡雨”的心理,体现了他的敢于担当,“休学一年”“打工还债”凸显了他的果断与勇气。打工时靠“一定要还清债务”的“念头”挺过来了,最后以“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站在大学校园里”的坚定信念实现理想,此刻,一个剽悍的男子汉形象跃然纸上。

评分:本题7分。答出心理描写1分,举例与分析3分,体现“逐步”1分,语言表达2分。

语文阅读答题模式——语文应试答题方法、技巧

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书写题:

1、认真规范书写;2、不出现错别字;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4、学会审题。

二、选择题:1、直选法2、排除法

三、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1、删减2、添加3、替换4、换位5、重组

四、名著阅读:《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

1、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2、故事情节:人物事例3、教育意义

五、语言运用:

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2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3、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4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十八岁寄语作文800字作文

十八岁不等于八十岁作文800字

十八岁的作文

十八岁的转角作文800字

十七岁高中作文

相识于青春时期作文

高考的范文

范文高考

青春与共的演讲稿

我的十八岁作文1200字

十八岁的单车阅读答案
《十八岁的单车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十八岁的单车阅读答案(精选8篇)】相关文章:

高考作文:全国卷1高考阅读2023-12-01

青春笔记小学作文2022-11-24

我们的纪念 上作文2023-08-18

青春作文800字高中2022-12-24

那年青春小学作文2023-05-20

全国卷1 作文范文2023-01-12

高三不悔青春的作文怎么写2022-08-08

十五岁我多了一分独立初中生作文2023-04-01

十五岁,我多了一分稳重作文600字2022-06-03

高三不悔青春的作文2022-05-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