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缺憾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2023-07-04 08:25:27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共8篇)由网友“HeyJud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季羡林的缺憾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季羡林的缺憾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

“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一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要知道,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

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怎么变?朝哪一方向变?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说到婶母,我不能说她欺负我,那样说不真实;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在她可能是不经意,在我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叔父有个女儿,我叫作秋妹的,她和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给她做,不给我做。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实事求是地说,拿一个母亲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叔婶,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话又说回来,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大人的开通,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两件,我也许不放在心上,三件四件五件,经得多了,难免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

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八年啊,八年!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寒暑假回济南……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可以说,他一辈子浸泡在悔恨里。

终生遗憾,应该还有婚姻。且慢,季羡林在《寸草心》中,不是对妻子评价很高吗?请看他文章开头的叙述:“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注意,这里说的是妻子的为人,那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正因为这一点,季羡林对她十分敬重。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1946年回国,进北大,按说,他应该把家属接来同住的,那时一没有户口障碍,二没有经济之虞,但是———他没有!直到1962年,德华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卞毓方阅读题目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二段写季羡林少年时期在到邮局取书时把铜钱放铁轨上让火车轧,目的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损人而不利人”的捣蛋鬼。

B.作者评价季羡林先生如果一直保持天真、活泼、顽皮的性格,就会成为另外一种“形象”,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

C.童年时期的季羡林生活在济南城叔父家中,不是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环境的改变,使季羡林的个性也随着发生了改变。

D.婶母对自己亲生女儿的偏心对季羡林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季老对此耿耿于怀。

E.季羡林与妻子一生分多聚少,晚年回忆中季羡林对贤妻良母的妻子怀有深深的敬重和愧疚之情。

(2)季羡林的人生遗憾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6分)

(3)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朱光潜先生的话“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和季老说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实际作简要探究。(8分)

篇2:季羡林的缺憾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1)CE(A项错,“说明了他是一个‘损人而不利人’的捣蛋鬼”,是为了表现他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少年生活。B项无中生有,“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在文中没有依据。D“耿耿于怀”错误,因为季老说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该题答对一项得两分,如果选A项酌情给1分。)

(2)人生遗憾:①童年没有在父母膝下欢娱,寄居在叔父家中,改变了自己的性格。②整整八年没有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去世,懊悔不迭。③夫妻聚少离多,对不起自己的妻子。(三个要点,能说出两点得满分4分)

(3)作用:文章第三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季老少年时代天真、活泼、顽皮个性,下启季老一生中三件遗憾之事。

(4)人生总有缺陷、不完美,因此才能敦促人去追求。朱光潜先生的“缺陷”说和季羡林先生说的“不完满”,都说明了人生是有缺陷的。既然有缺陷就需要去努力填充生活的“缺陷”,就需要去奋斗,这样人们在生活中就有希望、有想象的余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往好的一方面说,是神仙的生活;往坏的一方面说,就是猪的生活,呆板单调至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如果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意思相近即可,不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

篇3:《季羡林的缺憾人生》练习及答案

季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

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一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要知道,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

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怎么变?朝哪一方向变?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免,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说到婶母,我不能说她虐待我,那样说不真实;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在她可能是不经意,在我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叔父有个女儿,我叫作秋妹的,她和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给她做,不给我做。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实事求是地说,拿一个母亲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叔婶,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话又说回来,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大人的开通,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两件,我也许不放在心上,三件四件五件,经得多了,难免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

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八年啊,八年!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寒暑假回济南……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可以说,他一辈子浸泡在悔恨里。

终生遗憾,应该还有婚姻。且慢,季羡林在《寸草心》中,不是对妻子评价很高吗?请看他文章开头的叙述:“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注意,这里说的是妻子的为人,那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正因为这一点,季羡林对她十分敬重。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1946年回国,进北大,按说,他应该把家属接来同住的,那时一没有户口障碍,二没有经济之虞,但是———他没有!直到1962年,德华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练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第二段写季羡林少年时期在到邮局取书时把铜钱放铁轨上让火车轧,目的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损己而不利人”的捣蛋鬼。

B.作者评价季羡林先生如果一直保持天真、活泼、顽皮的性格,就会成为另外一种“形象”,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

C.童年时期的季羡林生活在济南城叔父家中,不是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环境的改变,使季羡林的个性也随着发生了改变。

D.婶母对自己亲生女儿的偏心对季羡林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季老对此耿耿于怀。

E.季羡林与妻子一生分多聚少,晚年回忆中季羡林对贤妻良母的妻子怀有深深的敬重和愧疚之情。

(2)季羡林的人生遗憾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6分)

(3)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6分)

(4)文章最后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先生的一篇散文随笔的题目结尾有何作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的“不完满才是人生”对你有何启发?请简要探究一下。(8分)

【参考答案】

(1)CE(A“说明了他是一个‘损人不利人’的捣蛋鬼”,是为了表现他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少年生活。B无中生有,“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在文中没有依据。D“耿耿于怀”错误,因为季老说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

(2)①童年没有在父母膝下欢娱,寄居在叔父家中,改变了自己的性格。②整整八年没有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去世,懊悔不迭。③夫妻聚少离多,对不起自己的妻子。(三个要点,每点2分)

(3)①文章第三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3分)上承季老少年时代天真、活泼、顽皮个性,下启季老一生中三件遗憾之事。(3分)

(4)作用:总结了全文,照应了文题“缺憾人生”,深化了主题(升华了主题)(2分)

人生总有缺陷、不完满,才能够敦促人去追求。朱光潜先生的 “缺陷”说和季羡林先生的“不完满”说,都体现了人生有缺陷,就需要去努力填充生活的“缺陷”,人们在生活中就有希望、有想象的余地,从而达到“美满”。(意思相近即可,不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6分)

篇4:卞毓方《季羡林的缺憾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卞毓方《季羡林的缺憾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

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

“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一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要知道,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

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怎么变?朝哪一方向变?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说到婶母,我不能说她欺负我,那样说不真实;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在她可能是不经意,在我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叔父有个女儿,我叫作秋妹的,她和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给她做,不给我做。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实事求是地说,拿一个母亲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叔婶,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话又说回来,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大人的开通,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两件,我也许不放在心上,三件四件五件,经得多了,难免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

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八年啊,八年!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寒暑假回济南……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可以说,他一辈子浸泡在悔恨里。

终生遗憾,应该还有婚姻。且慢,季羡林在《寸草心》中,不是对妻子评价很高吗?请看他文章开头的叙述:“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注意,这里说的是妻子的为人,那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正因为这一点,季羡林对她十分敬重。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1946年回国,进北大,按说,他应该把家属接来同住的,那时一没有户口障碍,二没有经济之虞,但是———他没有!直到1962年,德华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阅读题目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二段写季羡林少年时期在到邮局取书时把铜钱放铁轨上让火车轧,目的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损人而不利人”的捣蛋鬼。

B.作者评价季羡林先生如果一直保持天真、活泼、顽皮的性格,就会成为另外一种“形象”,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

C.童年时期的季羡林生活在济南城叔父家中,不是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环境的改变,使季羡林的个性也随着发生了改变。

D.婶母对自己亲生女儿的偏心对季羡林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季老对此耿耿于怀。

E.季羡林与妻子一生分多聚少,晚年回忆中季羡林对贤妻良母的妻子怀有深深的敬重和愧疚之情。

(2)季羡林的人生遗憾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6分)

(3)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朱光潜先生的话“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和季老说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实际作简要探究。(8分)

答案解析

(1)CE(A项错,“说明了他是一个‘损人而不利人’的捣蛋鬼”,是为了表现他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少年生活。B项无中生有,“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在文中没有依据。D“耿耿于怀”错误,因为季老说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该题答对一项得两分,如果选A项酌情给1分。)

(2)人生遗憾:①童年没有在父母膝下欢娱,寄居在叔父家中,改变了自己的性格。②整整八年没有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去世,懊悔不迭。③夫妻聚少离多,对不起自己的妻子。(三个要点,能说出两点得满分4分)

(3)作用:文章第三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季老少年时代天真、活泼、顽皮个性,下启季老一生中三件遗憾之事。

(4)人生总有缺陷、不完美,因此才能敦促人去追求。朱光潜先生的“缺陷”说和季羡林先生说的“不完满”,都说明了人生是有缺陷的。既然有缺陷就需要去努力填充生活的“缺陷”,就需要去奋斗,这样人们在生活中就有希望、有想象的余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往好的一方面说,是神仙的生活;往坏的一方面说,就是猪的生活,呆板单调至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如果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意思相近即可,不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

篇5:季羡林《忘》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1.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2. 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3.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4.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5. “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6. “我快一百岁了,活这么久值得。因为尽管国家有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题,但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7. 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8. “最后两句话是——‘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9.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10.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11. 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12. 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

13. 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学外语没有什么万能的窍门。俗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窍门。

14.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

15.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16.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篇6:季羡林《忘》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忘》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忘》

季羡林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选自《怀旧集》,有删改)

12.概括“老友确是老了”的两件事。(4分)

13.找出表明文章写作思路发生明显变化的句子,并抄写在横线上。(2分)

14.品析语言。(5分)

(1)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从修辞角度)(3分)

(2)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从加点词语角度)(2分)

【注】加点词语:造化小儿

15.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并说说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16.作者为什么要给“忘”大唱赞歌”?(4分)

17.结合全文探究“忘”的两层含义。(4分)

答案:

12.(4分)每次见面,都反复询问“我”的姓名年会讲话,忘了讲稿说个不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3.(2分)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14.(5分)(1)(3分)运用夸张的修辞,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无限夸大,生动形象地将老友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出来。(或: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听众比作化石,将老友的'讲话比作中国历史,生动幽默地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出来。)(修辞1分,分析2分)

(2)(2分)用富含调侃和戏谑意味的笔调称造物主为“小儿”,幽默生动地体现了作者洞察世事、领悟世理之后的欣喜与放达。(意思对即可)

15.(6分)“我”因忘事糊涂程度不深而沾沾自喜。(2分)与老友的忘对比,突出了“我”的自律和欣慰(2分);为下文“然而”的自我否定蓄势,既体现了思维的变化及波澜的设置,又实现由叙转议的巧妙衔接。(2分。若只答“过渡”、“承上启下”得1分。)(意思对即可)

16.(4分)“忘”可以使人在悲和离的重压下活下去,使痛苦的感受减轻。“忘”剩下的残痕能让诗人写出动人心魄的诗篇。(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4分)①日常生活中琐碎小事的遗忘糊涂。②面对生活的苦痛,人在精神上主动忘却、主动舍弃的一种生活智慧和处事境界。(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季羡林的名言

1.“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2.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3.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4.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5.“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6.“我快一百岁了,活这么久值得。因为尽管国家有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题,但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7.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8.“最后两句话是——‘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9.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10.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11.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12. 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

13. 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学外语没有什么万能的窍门。俗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窍门。

14.”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15.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16.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人物介绍】

季羡林,19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1946年季先生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开拓我国东方学学术园地。1956年他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除了学术研究,季先生还是国内外公认的散文大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他还付出大量精力担任行政职务、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持多个重要的学术团体。季先生曾任北大东语系系主任长达40年,为我国亚非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和科研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的东方学、敦煌学、比较文学、佛教研究、中外关系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贡献卓越。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构建全民族人文精神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

【人物故事】

季羡林抄书故事

20世纪50年代,季羡林曾在北京大学讲授语言学。一天,一个学生来向他借一本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季羡林一下子犯了难,学生要借的这本书是极其珍贵的孤本古籍,如果在翻阅的时候稍有污损,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但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季羡林又不忍心拒绝,便对他说:“你过一个礼拜后再过来取,行吗?”学生欢欢喜喜地走了。

一个礼拜后,学生如约来到季羡林的办公室。当他接过季羡林递过来的书时,感到非常意外,这根本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叠厚达几百页的装订得整整齐齐的信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楷。季羡林歉疚地笑道:“很对不起!我没能将原本借给你,是因为原本太珍贵了,我打算以后将它捐给国家。现在这本书我概不外借,我怕万一被人损坏,以后对国家就不好交代了,我想你一定能理解我的做法。今天给你的是我的手抄本,尽管看起来有些麻烦,但基本上一字不错、一字不落,是可以一用的……”

学生一听,特别震惊,连连向季羡林鞠躬致谢。对于一本十几万字的书籍,要将它完完整整地抄录下来,要有多大的耐心、该有多大的工作量啊!整整一个星期,季羡林日夜伏案,才完成了抄录任务。

其实,当初学生来借书的时候,季羡林完全可以向他说清实情,当场婉言拒绝,学生也是一定能够理解的,但季羡林却以这样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实在令人感动、感叹!季羡林在学术上堪称一代大师,同样在做人处世方面也是令人崇敬的一世楷模。

篇7:季羡林《寻梦》练习及答案

①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②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③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④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儿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⑤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感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⑥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到哥廷根来过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

⑦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潺潺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迹。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浸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⑧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 )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

⑨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 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练习】

15.通读全文,描述作者梦中的情境。(4分)

16.根据文意,为第⑨段划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3分)

我 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仰望②眺望③怅望)

17.制作读书卡片:文中多处描写了环境,请将你喜欢的语句摘抄出来并说明其作用(3分)

18.读第⑧段,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的空白处填上标点并说明理由。(2分)

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 )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

19.比较阅读:读一读朱自清《背影》最后一段,谈一谈两文在篇末写法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3分)

【参考答案】

15. ①母亲带着“像笑,又像哭”的表情,从云堆里向我走来。②母亲推开门,在橘黄色的灯光下,走近我哥廷根的屋中。③哥廷根古旧的城墙,教堂古怪的尖塔套上故乡的大苇坑,母亲在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④童年的我在夏天的早晨,从苇坑的水里摸出鸭蛋,抬头总能看见对岸的大杨树——母亲长眠的地方。⑤母亲手捧白色的灯笼似的小花来看我。

16. (选怅望)理由:怅望的意思是:因绝望或失望而望向远方。体现了“我”因永远不能与母亲相见,而非梦中见到母亲依然是不清晰的面影而感到万分失望和悲伤之情,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17. 示例一摘句:

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作用:作者通过描写梦中哥廷根的“城墙、教堂、尖塔、晴空”分别用“古旧、斑驳陆离、灰黑色、古怪”等无限想象空间的词语修饰,表现力竟无法的灰暗,突出了作者在异乡思念母亲的凄苦心情。

示例二摘句: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

作用:“大杨树顶上淡红的朝阳”是“我”童年在母亲身边快乐生活的见证。而今物是人非,母亲已不在世。更烘托出“我”痛苦的心情。

18. (填冒号)理由:提示下文,细化前边内容。

19.相同:结尾都写到“泪光中”看到亲人的样子,抒发了对亲人的爱。不同:《背影》由父亲的信引起对父亲的细节描写。《寻梦》则由梦引起作者的心理描写。

篇8:季羡林《雾》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雾》原文】

①我从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能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从而带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不完美的才是人生高三作文

《紫藤萝瀑布》精彩片段摘抄

南京市高三一模作文:找回失去的细节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不完满的人生美文

名人经典语录:不完满才是人生

东三省高三一模语文作文

《世博会是浓缩的社会》阅读答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书笔记

高三一模小作文范文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共8篇)】相关文章:

徐汇高三一模作文范文2022-07-06

教师暑假读书笔记2022-07-28

百分之一完美的日子作文2023-04-07

关于完美作文合集2023-01-12

季羡林散文《不完满才是人生》2023-09-18

高考超级作文经典素材2023-03-05

无法企及的完美作文2022-12-15

儒林外史精彩片段摘抄2022-06-23

关于完美的作文400字:寻找完美2022-05-12

还念母亲教学反思2022-08-2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