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阅读答案(精选11篇)由网友“宝颉萍”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阅读答案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
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每当烦心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扯出的书,必是童话。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就读过多遍,它也被翻译成“人鱼公主”。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人鱼公主”这个名字。海的女儿,好像太阔大太神圣了些。人鱼呢,就显得神秘而灵动,还有一点点怪异。
大约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看到湖面上河面上甚至脸盆里的水泡就有些发呆,心中疑惑地想,这一个水泡,是不是善良的人鱼公主变成的呢?看到风把小水泡吹破,更是分外伤感。
大约18岁的肘候,又一次比较认真地读了人鱼公主。也许是情窦初开,这一次很容易地读出了爱情。原来,这是一篇讲爱情的童话啊!你看,她之所以能忍受那么惨烈的痛苦,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忍受了非人的折磨,在刀尖样的甲板上跳舞,她是宁肯自己死,也不要让自己所爱的人死。这是一种多么无私和高尚的不求回报的爱啊!
到了28岁的时候,我已经做了妈妈。这时来读人鱼公主,竟深深地关切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她的母亲在生了6个女儿之后去世了,我猜想这个女人临死之前,一定非常放心不下她的女儿,不论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她一定是再三再四地交代给公主的祖母老皇后,要照料她的孩子,特别是最小的女儿。
到了38岁的时候,因为我也开始写小说,再读人鱼公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我有点纳闷,安徒生在写作之前,有没有一个详尽的提纲呢?我的结论是——大概没有。似乎能看到安徒生的某种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当然了,大轮廓走向他是有的,这个缠绵悱恻一波三折既有血泪也有波浪的故事,一定是在他的大脑里酝酿许久了。但是,连读了几遍之后,感到结尾处好像有点画蛇添足。
现在,我48岁了。又读了几遍人鱼公主。这一次,我心平气和,仿佛天眼洞开,有了一番新的感悟。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无论海底的世界怎样瑰丽丰饶,因为没有灵魂,所以人鱼公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人鱼公主是顽强和坚定的,她选定了自己的道路就绝不回头,终于,她得到了自己终就一个灵魂的机会。在一个接一个严峻的考验之后,在肉体和精神的磨砺煎熬之后,她又踏上了寻找不朽灵魂的漫漫旅途。
这个悲壮而凄美的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于是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了怎样的深长?
22 作者一生常读人鱼公主,感受常新。请你简要概括作者8岁、28岁时读出的内容。
8岁时 ;18岁时理解了这是一篇写爱情的童话;28岁时 ;38岁时热衷探讨写作技巧…… (3分)
23 48岁时,作者读出人鱼公主“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你认为这里的“灵魂”指什么?请结合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词、句作一点分析。 (4分)
24 品读文章的结尾,简要说说好在哪里? (3分)
25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巧用年龄阶段组织材料。你觉得这种方法巧在哪里?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 (4分)
26 重读学过的课文,与作者一样,你也会有“常读常新”的感觉。请就《背影》的写作技巧或《斑羚飞渡》的思想内容,谈谈你原有的认识和一点新的感悟。 (6分)
参考答案:
22伤感于美人鱼变成水泡;读出妈妈对孩子的爱;评分说明:大意正确1分,共2分;语言通顺、简练1分。
23答:这里的灵魂是指一种精神。作者读出了安徒生是借鱼写人。为了寻找灵魂,人鱼公主抛弃了海底“瑰丽丰饶”的物质生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其间尽管旅途漫漫,肉体和精神经受了“磨砾”和“煎熬”,但她顽强、坚定,永不放弃。这正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评分说明:点明是一种精神,或能理解到以鱼写人2分;抓住具体的词、句谈人鱼公主的追求1分;语言通顺、完整l分。
24 答:示例①:结构完整。承接上文年龄阶段,使线索贯穿始终。 示例②:篇末点题。突出了“常读常新”的主题。 示例③:语言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评分说明:点出任何一种作用1分;围绕作用作一点分析1分;语言通顺1分。只罗列作用不作分析扣1分。
25 答:结构上,以年龄阶段组织材料,独具匠心,使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生活角色的转换,对生活有“常新”的感梧。作者巧用这种形式,将自己读书和读人生的感悟结合在一起,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
评分说明:层次分明1分;感悟随着生活阅历逐渐加深1分;内容与形式结合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26 答:评分说明:回答出原有的认识2分;说出一点新的休会,并言之有理2分;新体会比较深刻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篇2:《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阅读答案
毕淑敏
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
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每当烦心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扯出的书,必是童话。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就读过多遍,它也被翻译成“人鱼公主”。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人鱼公主”这个名字。海的女儿,好像太阔大太神圣了些。人鱼呢,就显得神秘而灵动,还有一点点怪异。
大约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从此在很一段时间内,看到湖面上河面上甚至脸盆里的水泡就有些发呆,心中疑惑地想,这一个水泡,是不是善良的人鱼公主变成的呢?看到风把小水泡吹破,更是分外伤感。
大约18岁的肘候,又一次比较认真地读了人鱼公主。也许是情窦初开,这一次很容易地读出了爱情。原来,这是一篇讲爱情的童话啊!你看,她之所以能忍受那么惨烈的痛苦,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忍受了非人的折磨,在刀尖样的甲板上跳舞,她是宁肯自己死,也不要让自己所爱的人死。这是一种多么无私和高尚的不求回报的爱啊!
到了28岁的时候,我已经做了妈妈。这时来读人鱼公主,竟深深地关切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她的母亲在生了6个女儿之后去世了,我猜想这个女人临死之前,一定非常放心不下她的女儿,不论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她一定是再三再四地交代给公主的祖母老皇后,要照料她的孩子,特别是最小的女儿。
到了38岁的时候,因为我也开始写小说,再读人鱼公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我有点纳闷,安徒生在写作之前,有没有一个详尽的提纲呢?我的结论是——大概没有。似乎能看到安徒生的某种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当然了,大轮廓走向他是有的,这个缠绵悱恻一波三折既有血泪也有波浪的故事,一定是在他的大脑里酝酿许久了。但是,连读了几遍之后,感到结尾处好像有点画蛇添足。
现在,我48岁了。又读了几遍人鱼公主。这一次,我心平气和,仿佛天眼洞开,有了一番新的感悟。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无论海底的世界怎样瑰丽丰饶,因为没有灵魂,所以人鱼公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人鱼公主是顽强和坚定的,她选定了自己的道路就绝不回头,终于,她得到了自己终就一个灵魂的机会。在一个接一个严峻的考验之后,在肉体和精神的磨砺煎熬之后,她又踏上了寻找不朽灵魂的漫漫旅途。
这个悲壮而凄美的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于是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了怎样的深长?
(本文有删节)
篇3:《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阅读答案
1.作者一生常读人鱼公主,感受常新。请你简要概括作者8岁、28岁时读出的内容。(3分)
8岁时 ;18岁时理解了这是一篇写爱情的童话;
28岁时 ;38岁时热衷探讨写作技巧
2.48岁时,作者读出人鱼公主“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你认为这里的“灵魂”指什么?请结合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词、句作一点分析。(4分)
3.品读文章的结尾,简要说说好在哪里?(3分)
4.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巧用年龄阶段组织材料。你觉得这种方法巧在哪里?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4分)
5.重读学过的课文,与作者一样,你也会有“常读常新”的感觉。请就《背影》的写作技巧或《斑羚飞渡》的思想内容,谈谈你原有的认识和一点新的感悟。(6分)
篇4:《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阅读答案
1.伤感于美人鱼变成水泡;读出妈妈对孩子的爱;
2.这里的灵魂是指一种精神。作者读出了安徒生是借鱼写人。为了寻找灵魂,人鱼公主抛弃了海底“瑰丽丰饶”的物质生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其间尽管旅途漫漫,肉体和精神经受了“磨砾”和“煎熬”,但她顽强、坚定,永不放弃。这正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3.示例①:结构完整。承接上文年龄阶段,使线索贯穿始终。示例②:篇末点题。突出了“常读常新”的主题。 示例③:语言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4.结构上,以年龄阶段组织材料,独具匠心,使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生活角色的转换,对生活有“常新”的感梧。作者巧用这种形式,将自己读书和读人生的感悟结合在一起,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
5.回答出原有的认识2分;说出一点新的休会,并言之有理2分;新体会比较深刻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篇5: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阅读答案
毕淑敏
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
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每当烦心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扯出的书,必是童话。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就读过多遍,它也被翻译成“人鱼公主”。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人鱼公主”这个名字。海的女儿,好像太阔大太神圣了些。人鱼呢,就显得神秘而灵动,还有一点点怪异。
大约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看到湖面上河面上甚至脸盆里的水泡就有些发呆,心中疑惑地想,这一个水泡,是不是善良的人鱼公主变成的呢?看到风把小水泡吹破,更是分外伤感。
大约18岁的肘候,又一次比较认真地读了人鱼公主。也许是情窦初开,这一次很容易地读出了爱情。原来,这是一篇讲爱情的童话啊!你看,她之所以能忍受那么惨烈的痛苦,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忍受了非人的折磨,在刀尖样的甲板上跳舞,她是宁肯自己死,也不要让自己所爱的人死。这是一种多么无私和高尚的不求回报的爱啊!
到了28岁的时候,我已经做了妈妈。这时来读人鱼公主,竟深深地关切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她的母亲在生了6 个女儿之后去世了,我猜想这个女人临死之前,一定非常放心不下她的女儿,不论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她一定是再三再四地交代给公主的祖母老皇后,要照料她的孩子,特别是最小的女儿。
到了38岁的时候,因为我也开始写小说,再读人鱼公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我有点纳闷,安徒生在写作之前,有没有一个详尽的提纲呢?我的结论是——大概没有。似乎能看到安徒生的某种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当然了,大轮廓走向他是有的,这个缠绵悱恻一波三折既有血泪也有波浪的故事,一定是在他的大脑里酝酿许久了。但是,连读了几遍之后,感到结尾处好像有点画蛇添足。
现在,我 48岁了。又读了几遍人鱼公主。这一次,我心平气和,仿佛天眼洞开,有了一番新的感悟。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无论海底的世界怎样瑰丽丰饶,因为没有灵魂,所以人鱼公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人鱼公主是顽强和坚定的,她选定了自己的道路就绝不回头,终于,她得到了自己终就一个灵魂的机会。在一个接一个严峻的考验之后,在肉体和精神的磨砺煎熬之后,她又踏上了寻找不朽灵魂的漫漫旅途。
这个悲壮而凄美的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于是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了怎样的深长?
(本文有删节)
1.作者一生常读人鱼公主,感受常新。请你简要概括作者8岁、28岁时读出的内容。(3分)
8岁时 ;18岁时理解了这是一篇写爱情的童话;
28岁时 ;38岁时热衷探讨写作技巧
2.48岁时,作者读出人鱼公主“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你认为这里的`“灵魂”指什么?请结合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词、句作一点分析。(4分)
3.品读文章的结尾,简要说说好在哪里?(3分)
4.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巧用年龄阶段组织材料。你觉得这种方法巧在哪里?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4分)
5.重读学过的课文,与作者一样,你也会有“常读常新”的感觉。请就《背影》的写作技巧或《斑羚飞渡》的思想内容,谈谈你原有的认识和一点新的感悟。(6分)
参考答案:
1.伤感于美人鱼变成水泡;读出妈妈对孩子的爱;
2.这里的灵魂是指一种精神。作者读出了安徒生是借鱼写人。为了寻找灵魂,人鱼公主抛弃了海底“瑰丽丰饶”的物质生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其间尽管旅途漫漫,肉体和精神经受了“磨砾”和“煎熬”,但她顽强、坚定,永不放弃。这正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3.示例①:结构完整。承接上文年龄阶段,使线索贯穿始终。示例②:篇末点题。突出了“常读常新”的主题。 示例③:语言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4.结构上,以年龄阶段组织材料,独具匠心,使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生活角色的转换,对生活有“常新”的感梧。作者巧用这种形式,将自己读书和读人生的感悟结合在一起,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
5.回答出原有的认识2分;说出一点新的休会,并言之有理2分;新体会比较深刻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篇6:常梦锡阅读答案
常梦锡阅读答案
常梦锡,字孟图,扶风人,或曰京兆万年人也。岐王李茂贞不贵文士,故其俗以狗马驰射博弈为豪。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累为秦陇诸州从事。茂贞死,子从俨袭父位,承制补宝鸡令。后唐长兴初,从俨入朝,以梦锡从及镇汴。为左右所谮,遂来奔。烈祖①辅吴,召置门下,荐为大理司直。及受禅,擢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益见奖遇。遂直中书省,参掌诏命,进给事中。时以枢密院隶东省,故机事多委焉。
梦锡重厚方雅,多识故事,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尚法律,任俗吏,人主亲决细事,烦碎失大体。宜修复旧典,以示后代。烈祖纳其言。元宗②在东宫有过失,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之。及即位,首召见慰勉,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
宋齐丘党,恶其不附己,坐封驳制书,贬池州判官。及齐丘出镇,召为户部郎中,迁谏议大夫,卒以为翰林学士。复置宣政院于内庭,以梦锡专掌密命。而魏岑已为枢密副使,善迎合,外结冯延巳等相为表里。梦锡终日论诤,不能胜,罢宣政院,犹为学士如故。乃称疾纵酒,希复朝。会钟谟、李德明分掌兵吏诸曹,以梦锡人望言于元宗,求为长史,拜户部尚书知省事。梦锡耻为小人所推荐,固辞不得请,惟署牍尾,无所可否。延巳卒文致其罪,贬饶州团练副使。梦锡时以醉得疾,元宗怜之,留处东都留守。周宗力劝梦锡止酒治疾,从之,乃少瘳。召为卫尉卿,改吏部侍郎,复为学士。交泰元年,方与客坐谈,忽奄然卒,年六十一。卒后才逾月,齐丘党败。元宗叹曰:“梦锡平生欲去齐丘,恨不使见之!”赠右仆射,谥曰康。
梦锡文章典雅,歌诗亦清丽,然绝不喜传于人。刚褊少恕,每以直言忤物。尝与元宗苦论齐丘辈,元宗辩博,曲为解释,梦锡词穷,乃顿首曰:“大奸似忠,陛下若终不觉悟,家国将为墟矣!”元宗不答,而心善之。及割地降号之后,公卿会集,有言及周以为大朝者,梦锡大笑曰:“汝辈尝言致君尧舜,何故今日自为小朝邪!”众皆默然散去。每公卿会集,辄喑呜大咤,惊其坐人,以故不为时所亲附。然既没,皆以正人许之,虽其仇雠,不敢訾也。
注释
①烈祖:指南唐创立者李昪,为南吴建立者杨行密养子。
②元宗:指李璟,是南唐第二个皇帝,后因受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左右所谮。谮:诬陷
B、元宗怜之。怜:可怜
C、乃少瘳。瘳:病愈
D、每以直言忤物。忤:触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机事多委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臣具以表闻。
C、乃称疾纵酒,希复朝,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虽其仇雠,不敢訾也,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常梦锡品行方正的一组是()
①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②首召见慰勉。③梦锡终日论诤。④梦锡耻为小人所推荐,固辞不得请。⑤歌诗亦清丽,然绝不喜传于人。⑥汝辈尝言致君尧舜,何故今日自为小朝邪。
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⑤D、③④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烈祖把常梦锡招至门下后,对其非常赏识器重,把一些重要事务交给他处置,并让他在宣政院专管机密。
B、常梦锡持重敦厚,品行方正,谏言修复旧典,被烈祖采纳。元宗即位后,首先召见了常梦锡,并对他抚慰勉励。
C、常梦锡对自己被钟谟等推荐做户部尚书深感羞耻,上任后,他只在文书末尾签字却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应付公务。
D、常梦锡性格耿介,忠于朝廷,认为元宗不识宋齐丘朋党真面目,就直言进谏;元宗被迫自降尊号后,他认为自己有失辅佐之职。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之。
(2)梦锡平生欲去齐丘,恨不使见之!
(3)然既没,皆以正人许之。
参考答案
10、B。
11、D。
12、B。
13、(1)所以说:道行达到最高峰的人就没有“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不求功利,圣明的人不求成名。
(2)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3)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
篇7:《常羊学射》阅读答案
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①于云梦,使虞人②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③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④矣。’”
【注释】①田:同“畋”,打猎。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旃(zhān):红色曲柄的'旗。④必:完全肯定。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王引弓欲射。引:
⑵如使置十叶焉焉: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若欲闻射道乎?
译文:
19.从养叔的话中,你领悟出一个什么道理?(2分)
20xx年广西区南宁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7.⑴引:拉开(1分)⑵焉:于之,在那里。(1分)
18.你想要听(知道)射箭的道理吗?(“若”“道”各1分)
19. ①目标专一,做事容易成功;
②目标过多,精力容易分散;
③做事要专注,要善于排除其他干扰;
④人们常常因为弄不懂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所以容易迷失方向;
⑤做事的时候,目标过于分散,会让人无所适从;(答出其中一项或言之成理,均可得2分)如果打“做事好高骛远,很难取得成功”之类得1分;与本文不符,不得分。)
篇8:《常羊学射》阅读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①,使虞人起禽②而射之。禽
发③,鹿出于王左,麋交④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⑤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⑥,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田:同“畋”,打猎。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的游猎区。②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起:赶起。③发:跑出来。④交:交错。⑤鹄(hú):天鹅。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⑥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
1、解释加粗词语。
若欲闻射道乎 道________
使虞人起禽而射之 使________
2、翻译句子: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道:道理使:让,派
2、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3、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篇9:《常羊学射》阅读答案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①于云梦,使虞人②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③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④矣。’”
【注释】①田:同“畋”,打猎。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旃(zhān):红色曲柄的旗。④必:完全肯定。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王引弓欲射。 引: ⑵ 如使置十叶焉 焉: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若欲闻射道乎?
译文:
19.从养叔的话中,你领悟出一个什么道理?(2分)
篇10:塞下曲常建阅读答案
塞下曲常建阅读答案
塞下曲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曾与汉和亲。
(1)诗中“望”字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3分)
(2) 这首边塞诗的主题与众不同,别有新意。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答:“望”写的是乌孙使臣朝罢西归,回头眺望京城的动作(1分),表达了使臣恋恋不舍的心情(1分),表现出各民族之间友好关系,情深义重(1分)。
(2)多数边塞诗表现的主题是:报效祖国(或建功立业、怨战思乡、反映边塞征战之苦)。(2分)而此诗的主题是:讴歌民族和解(或热爱和平),(2分)因此显得与众不同。
(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天涯静处无征战”中的“静”字,请结合全诗内容,说明作此判断的依据。(4分)
(2)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因为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1分)因此 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种把今 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诗中之眼。(3分)
(2)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 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和平之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4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另:
(一)塞下曲
许 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二)塞下曲(其一)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1)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诗上半首叙述一次惨重的边塞战争,下半首说一个士兵家人来信寄冬衣的事,非常简单,但两个场面紧密地安排在一起,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B常诗的开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C《塞下曲》是以边塞风光和边塞战争为题材的新乐府辞。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边塞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
D这两首诗属于同题诗歌,常建在诗中赞颂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的和亲政策,而许浑则在诗中无声地谴责了制造战争的统治者。
(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向往和平,反对战争的主题。请结合每首诗的三、四句加以分析。
(3)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C
(2)许诗是通过一个士兵牺牲后,有家信寄来,告诉他寒衣已经寄出这一典型情节,表达了作者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不赞成这场战争;而常诗通过描写一幅边疆人民过着和平宁静的生活,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的图景来表现的。
(3)许浑的《塞下曲》纯用白描手法客观叙事,不发任何议论,让自己的感情自然流露出来,语言显得自然、平淡、质朴。常建的《塞下曲》在开头两句叙写史实铺垫,后两句描绘了一幅和平图景,语言字新意炼。
篇11:《太常引》赵孟頫阅读答案
李齐贤
栖鸦去尽远山青。看暝色、入林垌。灯火小于萤,人不见、莒扉半扃。
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争夜候明星,又何处、长亭短亭?
【注】明星:启明星。
林垌(jiōnɡ):树林的外缘。
苔扉半扃(jiōnɡ):长满苔藓的门半掩着。扃:关闭。
★ 常读常新作文
★ 课外读后感
★ 课外书籍读后感
★ 课外书籍阅读诀窍
★ 《走遍天下书为侣》阅读理解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阅读答案(精选11篇)】相关文章:
《我的“长生果”》教学设计2023-03-09
小学生读书演讲稿2022-11-10
《有效评课》读书心得体会2023-07-29
《我的长生果》公开课教学设计2023-03-25
我的长生果教学设计2024-01-03
好书陪伴我成长范文2022-05-07
《走遍天下书为侣》的读后感2023-12-11
《慈善读本》是魔法师2023-08-08
好书伴我成长750字作文2024-03-20
小学五年级我和语文的故事作文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