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精选8篇)由网友“haibing119”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字词解释: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5、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8、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比喻谗臣当道。浮云: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10、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登金陵凤凰台翻译: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g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登金陵凤凰台中心思想:
本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
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煊赫与繁华并没有留给历史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接下二句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三山亦为地点,旧说在金陵西南的江边。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又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恰好笺注说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隐若现的景象描写。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鹭洲”,横亘于金陵西长江里,竟把长江分割成为两半。于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马克市),李白即诞生于此。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以上这篇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篇2:《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5、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3分)
【阅读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3)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这是对凤去台空之意的进一步书写。
【解析】
(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拓展阅读: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唐代安禄山之乱,迫使唐玄宗迁蜀避难,太子即位于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李白年轻时豪情万丈,希望能替国家做一番大事,但始终不曾得到皇帝重用。安史之乱,眼见大唐江山,遭胡兵蹂躏,李白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于是他写此诗时首句用:「凤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引出全诗,因为传说中,凤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现,因此古代都以凤凰鸟的出现做为祥瑞的象征。李白眼看安禄山危害唐室,想念昔时凤凰鸟憩息凤凰台的传说,而今凤凰鸟不再来,只有江水依旧向东流。
金陵为三国时孙权建都之地,晋朝永嘉之乱,晋室南渡之后也建都于凤凰台所在地金陵城的东南,李白在台上想象当年吴宫的繁华景象,以及晋代那些达官贵人曾有过的风光事迹,如今都隐于幽径,成为古丘。一个朝代弱了、亡了,马上有另一个朝代兴起,唐代太平盛世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也成了过去,安史之乱起,唐室岌岌可危,怎不令李白忧心?站在台上,看到远处的三山及白鹭洲,而长安城呢?李白最后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在诗词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云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向君王进谗言陷害贤臣,使忠臣没有机会向皇帝进谏言。下句「长安不见使人愁」,指李白感叹自己被放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忧愁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或者说,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为长安城忧伤。
这个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相传晋明帝小时候坐在晋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答说长安近太阳远,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元帝为他的聪明高兴,第二天便当着群臣面前再问明帝同样的问题,没想到明帝却答说,太阳近,长安远,因为抬起头来见得到太阳,却见不到长安。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与唐代因为安使之乱而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因此李白诗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茺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李白写这首诗纯粹是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而写下这首诗,并没有与崔颢争胜之意,两人争胜之说全是后人附会的。
而前面所举打油诗的由来,是因李白被流放夜郎,中途又赦回,路过江夏,曾写过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诗说:「我且为君搥谇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李白因心情忧愁郁闷,故意写这种豪快语,以解心中不平之气。后来又写一首〈醉后答了十八〉诗,以对应搥碎黄鹤楼诗说:「黄鹤高楼已搥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为自己前首诗的狂放自我解嘲,本来只是文人的游戏文章,没想到唐末五代时有位禅僧经过黄鹤楼,便摘取李白这两首诗的句子写成这首:「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打油诗,旁边有一同来游玩的僧人也题了一句:「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转风流。」另外一位僧人又加一句:「酒逢知己,艺压当行。」而使得后人误以为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诗是与崔颢的〈黄鹤楼〉诗争意气、争长短,并留下这首有趣的打油诗。事实上全是后人穿凿附会的。
篇3:《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5、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篇4: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5、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相关试题: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3分)
阅读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3)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这是对凤去台空之意的进一步书写。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简析: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金陵为六朝古都。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其颈联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篇5:《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3分)
篇6:《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3)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这是对凤去台空之意的进一步书写。
【解析】
(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简析: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金陵为六朝古都。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其颈联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篇7:《登金陵凤凰台》唐诗阅读训练附答案
《登金陵凤凰台》唐诗阅读训练附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 .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2分);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分)
2.比喻。(2分)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2分)
【解析】:
(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篇8: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所写的金陵凤凰台,故址在今天的南京城西南。关于该诗要如何赏析呢?
登金陵凤凰台 ①
[唐]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② ,晋代衣冠成古丘 ③ 。
三山半落青天外 ④ ,一水中分白鹭洲 ⑤ 。
总为浮云能蔽日 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李白《李太白全集》。凤凰台,在金陵(今南京市)凤凰山上。相传有三鸟翔集于此山,文彩五色,状如孔雀。当时人谓之凤凰。于是,筑台山上,山和台皆由此得名。②吴宫,三国时吴国的王宫。③晋代,指东晋,东晋建都金陵。衣冠,指名门望族。④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三峰南北相连排列。⑤白鹭洲,在金陵西南长江中。⑥“总为”句,语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分析〕
李白才气横溢,热情奔放,兴之所至,往往任情高歌。这种粗犷豪放的个性,使他作诗时更愿选择古体。因此,他的诗集中古诗多而律诗少。虽然如此,李白的律诗同样达到极高的艺术造诣。《登金陵凤凰台》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天宝元年,唐玄宗下诏征李白赴长安,一时李白声名大振,他觉得从此可以一试身手,大展鸿图了。但是,现实是严酷的,唐玄宗只是把李白当作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并不想予以重用。这使李白非常失望。同时,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个性,又招致权贵们的谗毁。这一切终于使李白明白,长安不是久留之地。于是,他上书告退,漫游于齐鲁吴越之地。这首诗,就是他漫游途中与友人崔宗之同游金陵凤凰台留下的杰作。
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依据传说而写。许多评论都强调此处三次出现“凤”字,不避重复而别具一番艺术感染力,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李白在这里流露的.情绪,更多的是对历史兴亡盛衰之感叹。金陵曾是六朝古都,有过兴盛辉煌的一页,“凤凰台上凤凰游”就是一个形象的说明。然而,六朝繁华如过眼烟云,现在展现在李白眼前的,只是凤去台空的一片废墟,只有浩荡的长江,亘古不变地向东流去。这种兴叹与李白愤然离开京城长安的心情不是有某种联系吗?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深化了首联流露的惆怅情绪。自三国东吴开始建都金陵,大开园囿,穷极奢欲。延至晋代,王、谢诸世家大族,更不可一世。可是,如今这种种繁华、权势只能埋入幽径,废成古丘,历史沧桑,俱成陈迹。李白这一联,写景感事,慨叹淋漓,深得吊古之义。
李白的思绪,并没有一味沉浸在对历史的沉吟之中,他把深沉的目光转向眼前的景物。城外长江边上的三山,在烟霭笼罩之中若隐若现;江中的白鹭洲,把浩荡的江水一分为二。这一联 以写景联系了悠悠历史与现实环境,既是一种巧妙的过渡,迷濛的景色中又有意无意地融入了李白的愁绪,从而引出了尾联的直抒胸臆。
尾联“浮云蔽日”化用了陆贾《新语·慎微篇》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一语,显然是直斥唐皇帝周围的奸邪。这是李白长安生活的亲身体验,是他愤而离京漫游各地的原因。而“长安不见”一句,是李白心系朝廷,关心国事的心情的直接流露。从六朝古都的兴衰,想到京城长安的现状,这样看来,李白在这首诗的结尾所叹之“愁”不是带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了吗?
〔评说〕
瞿佑《归田诗话》:“崔颢题黄鹤楼,太白过之不更作,时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讥。及登凤凰台作诗,可谓十倍曹丕矣。盖颢结句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太白结句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爱国忧君之意,远过乡关之念。善占地步矣。”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崔颢题诗黄鹤楼,李白见之,去不复作。至金陵登凤凰台乃题此诗,传者以为拟崔而作,理或有之。崔诗直举胸臆,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景各擅,论者不举其高情远意,而沾沾吹索于字句之间,固已蔽矣。至谓白实拟之以较胜负,并谬为‘搥碎黄鹤楼’等诗,鄙陋之谈,不值一噱也。”
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若论作法,则崔之妙在凌驾,李之妙在安顿,岂相碍乎?”
★ 黄鹤楼古诗赏析
★ 鉴赏谈咏史怀古诗
【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精选8篇)】相关文章:
登飞来峰翻译2022-11-10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方法2022-08-23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类2023-05-27
登瓦官阁古诗2022-05-17
王安石——《桂枝香》2022-04-30
诗仙李白的古诗有哪些2023-03-18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原文及赏析2022-08-13
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2023-08-10
怀古诗有哪些2022-11-27
《登黄鹤楼》古诗鉴赏202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