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驿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08 08:25:11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金陵驿阅读答案(共10篇)由网友“aissppq”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陵驿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陵驿阅读答案

篇1:金陵驿阅读答案

金陵驿二首是宋代文天祥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比与反衬的手法将亡国之痛绘显得让人切身感伤。

原文:

金陵驿二首

作者:文天祥

其一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其二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问题:

(l)诗歌最后一句“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

篇2:金陵驿阅读答案

(l)①表达了诗人被俘离开故土,内心如杜鹃啼血般凄恻的感情;②表达了诗人即使羁留异域,忠魂也要化作啼归的杜鹃回归故土的坚强心志。

金陵驿二首翻译:

其一

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其二

江山沦丧在于没有宏伟的谋划,连德v皇帝也向异族下拜称臣,就像从天上落入泥涂。德v已是亡国之君,即使杜鹃啼到嘴角流血也是无家可归了,小皇帝也死于非命。人已老去,秋风吹得我心情不佳,梦中醒来,寒月照着孤寂的人。在历史长河中,暂时的成败不算什么,最值得关注的是让人称道自己是一个大丈夫。

金陵驿二首字词解释:

①气:气氛。

②清:冷清。

③甘:甘心。

金陵驿二首背景:

这组诗写于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被俘后,第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押赴元大都(今北京)途径金陵(今南京)时所作。时值深秋,南宋政权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亦被军元军攻破四年之多。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押送途中经过旧地,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两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

金陵驿二首赏析:

其一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其二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头两句从宋高宗当年的行宫,写到此时亡国的现实,连德v皇帝(即宋端宗)也向元朝下拜称臣了。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从德v皇帝写到小皇帝m,两句分写皇帝的一降一死,概括地反映了南宋亡国的悲惨。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两句化用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诗意,进一步写出了自己国亡家破的孤寂危苦的心情。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最后,作者告诫自己,要为后世作出榜样。的确,四年后,诗人受尽种种折磨和苦难,战胜种种诱惑和威胁,从容就义,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宝库中谱写了一曲永远鼓舞中华儿女的悲壮之歌、正气之歌。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v四年(1256)进士第一。历知瑞、赣等州。德v元年(1275),元兵东下,他在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脱逃到温州。端宗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败退广东。次年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拒绝元将诱降,于次年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屡经威逼利诱,誓死不屈。编《指南录》,作《正气歌》,大义凛然,终在柴市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相关推荐:

苏幕遮范仲淹阅读答案

御街行范仲淹阅读答案

篇3:金陵驿阅读答案

金陵驿阅读答案

金陵驿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该诗是天文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

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C )

A.首联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出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突出诗人的无限悲恨和无尽怅惘。

B.颔联“元无异”和“半已非”形成巨大反差,揭露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表现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

c.颈联运用比喻手法,给人悲凉凄惨的感觉:诗人在哭,金陵在哭,满地芦花和“我”一样飘零,旧时燕子也是无处栖身。

D.尾联与《过零丁洋》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异曲同工,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2. 本诗中的“旧家燕子傍谁飞 ”一句诗,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分)

3.请具体分析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通过“旧家燕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变迁的伤感;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三个采分点)

(4)本诗首联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

答案:首联通过“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暗喻南宋王朝宗国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诗人无所依托的残酷现实。

(5)文天祥在宋亡后写的诗,悲壮慷慨,气贯长虹。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以及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情感,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外柔内刚,深挚悲壮。特别是“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这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

6. 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5分)

答:诗人看到了战乱后金陵城荒芜衰败的景象。行宫破败,荒草四合,夕阳西下;孤云漂泊;芦花满地,归燕失巢。(概括景象2分,简要描述3分)

7. 这首诗用多种手法抒写诗人的亡国之痛,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6分)

答:.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首句以行宫破败、荒草离合、夕阳西沉、孤云飘荡等景象寄寓作者对国家沦亡的痛楚和自身无所依傍的哀伤。

②用典。本诗多出化用典故。如“旧家燕子”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道尽国家巨变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又如“杜鹃啼血”句化用望帝魂化杜鹃的神话,表现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

③反衬(对比)如颔联,用依然如故的山水反衬经战争摧残后城池颓坏、人民流离的惨状,强烈地表达了“国破山河在”的沉重情感。(分析一种手法3分)

8.诗中哪一句是“述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2分)

答:末句。(1分,答其他不得分)表达了作者决不曲膝求生的崇高气节,和心向故国、哪怕死了也要让一腔忠魂化鹃而归的心志。(1分,意思对即可)

9.本诗用多种方法写亡国之悲,试说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1)用典。本诗主要化用典故,委婉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恨,全诗沉郁雄捷,充分体现出诗人的爱国精神。“山河风景元无异”化用《世说新语》记王导“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语,“城郭人民半已非”化用丁令威“去年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句,表现了“国破山河在”的深深悲慨。“芦花”句暗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故垒萧萧芦荻秋”,寓“一片降幡山石头”的亡国之恨。这在刘禹锡是怀三国的东吴之古,而在文天祥是写今日之悲,他的沉痛要深切的多。“旧家燕子”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典故。

(2)对比,如颔联,以物是人非的对比写出山河“无异”而人民“半非”的令人痛心的`现状,强烈地表达了“国破山河在”的沉痛情感。

(3)托情于景,情景交融。如首句皇家行宫日渐湮没在夕阳的草丛中,亡国之产能尽在这无声的画面中。

(4)设问。颈联说到自己年岁已老,国破家亡,不知以前屋檐下的燕子将有谁为新主人,深切表达了自己家园不再的亡国之痛。

10.这首诗首联有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5分)

答:首联有“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2分)描绘了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暗喻南宋王朝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诗人无所依托的残酷现实。(3分)

11.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文天祥的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叔夏、公谨诸人之上。”而文天祥在宋亡后写的诗,更悲壮慷慨、气贯长虹。请结合本诗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答:这首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以及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情感,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外柔内刚,深挚悲壮。(3分)特别是“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这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

二:

【阅读训练】

1.首句描写旧日皇宫_______的景象,第二句中的“孤云”暗喻_______的境况。

2.颔联运用____的手法,发出_______的感慨。

3.第五句以_______写______,第六句以______写_______。

4.末句以望帝魂化杜鹃彻夜哀啼的传说表达_________的决心。

【参考答案】

1.衰草夕阳,一片荒芜破败 诗人自己如同孤云漂泊无依

2.对比 山河依旧,人事已非

3.芦花 自己 燕子 国家

4.我死之后要化为啼血的杜鹃鸟飞回江南

三: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于祥兴二年(1279)被押赴元都燕京(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首句描写惨淡的夕阳映照着长满衰草的离宫,这一景象暗寓南宋朝廷已如夕阳般沉沦之意。洪培欣语文网

B.第二句中的“孤云”既是实景也是自比,诗人在故国覆亡之后感到,自己就像那天边飘浮的孤云,再也无所依托。

C.颔联发出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颈联表达家国沧桑之感。这两联中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D.“旧家燕子”是化用唐朝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决心以死报国的坚定信念。

E.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自己虽被迫离开江南,决无生还的希望,但那忠魂终将回归故乡,体现了哀苦之至的心志。

(2)这是一首抒情言志的诗,它在写法上有何特点?(6分)

参考答案:

(1)C D( C.颈联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D.“旧家燕子”一句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

(2)写法上的特点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3分)巧妙运用典故,将内心复杂而强烈的情感,表达得委婉含蓄而又淋漓尽致。(3分)

四:

[注]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押赴元大都,途经金陵驿时所作。金陵是宋朝的陪都,建有离宫。

(1)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借荒草、离宫、夕晖和孤云的物象,寄托国运遭劫与个人不幸的双重悲哀。

B.颔联用风景来衬托人事,突出物是人非,抒发诗人对战乱造成生灵涂炭的感慨。

C.“满地芦花和我老”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刻画了诗人为忧愁而满头白发的形象。

D.“旧家燕子傍谁飞”一句运用典故,表达的是国土沦丧而致流离失所的悲怆之情。

(2)诗歌最后一句“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3分)

参考答案

(1)C(修辞格辨析有误。写“满地芦花”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格。“和我”是类似的联想,也不是比喻。)

(2)①表达了诗人被俘离开故土,内心如杜鹃啼血般凄恻的感情;(1分)②表达了诗人即使羁留异域,忠魂也要化作啼归的杜鹃回归故土的坚强心志。(2分)

注释:

金陵:今江苏南京。

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供传递公文的人和来往官吏休憩的地方。这里指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由广州押往元大都路过金陵.

草合:草已长满。

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

啼鹃带血:用蜀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鹃带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

旧家燕子:引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含义。

别却:离开。

译文

草合离宫转夕晖: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

孤云飘泊复何依: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

山河风景元无异: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 “元”,同“原”。)

城郭人民半已非:而人民已成了元朝的臣民.。

满地芦花和我老: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

旧家燕子傍谁飞: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

从今别却江南路: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

化作啼鹃带血归: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赏析

本诗写于1279年的深秋,此时,南宋政权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今南京)亦被军元军攻破四年之多。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经过金陵,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本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四年后,诗人受尽种种折磨和苦难,战胜种种诱惑和威胁,从容就义,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宝库中谱写了一曲永远鼓舞中华儿女的悲壮之歌、正气之歌。

篇4:《金陵驿》阅读答案

作者:文天祥

其一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其二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问题

诗歌最后一句“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

阅读答案

①表达了诗人被俘离开故土,内心如杜鹃啼血般凄恻的感情;②表达了诗人即使羁留异域,忠魂也要化作啼归的杜鹃回归故土的坚强心志。

翻译:

其一

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其二

江山沦丧在于没有宏伟的谋划,连德祐皇帝也向异族下拜称臣,就像从天上落入泥涂。德祐已是亡国之君,即使杜鹃啼到嘴角流血也是无家可归了,小皇帝也死于非命。人已老去,秋风吹得我心情不佳,梦中醒来,寒月照着孤寂的人。在历史长河中,暂时的成败不算什么,最值得关注的是让人称道自己是一个大丈夫。

金陵驿二首字词解释:

①气:气氛。

②清:冷清。

③甘:甘心。

赏析

其一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其二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头两句从宋高宗当年的行宫,写到此时亡国的现实,连德祐皇帝(即宋端宗)也向元朝下拜称臣了。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从德祐皇帝写到小皇帝昺,两句分写皇帝的一降一死,概括地反映了南宋亡国的悲惨。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两句化用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诗意,进一步写出了自己国亡家破的孤寂危苦的心情。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最后,作者告诫自己,要为后世作出榜样。的确,四年后,诗人受尽种种折磨和苦难,战胜种种诱惑和威胁,从容就义,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宝库中谱写了一曲永远鼓舞中华儿女的悲壮之歌、正气之歌。

篇5:《金陵驿》阅读答案

《金陵驿》阅读答案

<金陵驿>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文天祥。其全诗如下: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前言]

<金陵驿二首>是南宋末期诗人文天祥的组诗作品。第一首从景物写起,运用象征和对比的手法,抒写诗人的亡国之痛和殉国之志;第二首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黍离之悲,并告诫自己,在生死关头要以大丈夫自勉。全诗巧妙化用前人成语旧句,描写婉曲,风格悲壮,用典贴切,语言精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⑴金陵:今江苏南京。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供传递公文的人和来往官吏休憩的地方。这里指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由广州押往元大都路过金陵。

⑵草合:草已长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

⑶旧家燕子: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

⑷别却:离开。

⑸啼鹃带血:用蜀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鹃带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

⑹金瓯:金属制成的盛酒器,后借喻疆土的完整坚固。

⑺衮衣:衮服,古代帝王及上公绣龙的礼服。

⑻恶:病,情绪不佳。

[翻译]

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赏析]

这组诗写于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被俘后,第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押赴元大都(今北京)途径金陵(今南京)时所作。时值深秋,南宋政权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亦被军元军攻破四年之多。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押送途中经过旧地,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两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篇6:金陵驿二首阅读答案

《金陵驿》是祥兴元年文天祥被俘后,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经过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所作。《金陵驿》阅读题的答案是什么?

金陵驿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本诗是祥兴元年文天祥被俘后,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经过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阅读题

(1)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

答: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

答案

(1)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天边孤云漂浮,不知飘向哪里。蕴含了作者深深的亡国之痛和自身孤苦无依之情。

(2)①对比(反衬)。颔联用依然如故的青山绿水对比(反衬)经战争摧残后城垣颓坏、人民离散死亡的人间惨景,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感慨。②拟人。“满地芦花”和“我”一样苍老,燕子们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颈联拟人化的传神描写,使诗人悲凉凄惨的形象更加饱满,也抒发了诗人优时伤怀的深切感情。(答“用典”“借景抒情”也可)

译文

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

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

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

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江山沦丧在于没有宏伟的谋划,连德v皇帝也向异族下拜称臣,就像从天上落入泥涂。

德v已是亡国之君,即使杜鹃啼到嘴角流血也是无家可归了,小皇帝也死于非命。

人已老去,秋风吹得我心情不佳,梦中醒来,寒月照着孤寂的人。

在历史长河中,暂时的成败不算什么,最值得关注的是让人称道自己是一个大丈夫。

注释

⑴金陵:今江苏南京。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供传递公文的人和来往官吏休憩的地方。这里指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由广州押往元大都路过金陵。

⑵草合:草已长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

⑶旧家燕子: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

⑷别却:离开。

⑸啼鹃带血:用蜀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鹃带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

⑹金瓯:金属制成的盛酒器,后借喻疆土的完整坚固。

⑺衮衣:衮服,古代帝王及上公绣龙的礼服。

⑻恶:病,情绪不佳。

1.《伞》阅读答案

2.《英雄》阅读答案

3.《筷子》阅读答案

4.春望阅读答案

5.目送 阅读答案

6.《目送》阅读答案

7.蝈蝈阅读答案

8.目送阅读答案

9.选择阅读答案

10.英雄阅读答案

篇7:金陵驿阅读题及答案

金陵驿二首阅读题及答案

金陵驿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域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 本诗是1278年诗人战败被俘后,次年被押赴元都燕京,途经金陵时所作。

(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4分)

(2)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

(1)本诗描绘了一幅战乱后金陵城破败荒凉的景象:行宫破败,荒草四合;城池尚在,百姓离散;沿路荒凉,归雁失巢。(4分)

(2)用典。“化作啼鹃带血归”,借望帝死后化为啼血的杜鹃的神话,暗喻自己将以死报国,只有魂魄归来。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和英雄气概。4分)

参考译文

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篇8:金陵驿文天祥阅读答案

金陵驿文天祥阅读答案

金陵驿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该诗是天文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

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C )

A.首联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出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突出诗人的无限悲恨和无尽怅惘。

B.颔联“元无异”和“半已非”形成巨大反差,揭露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表现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

c.颈联运用比喻手法,给人悲凉凄惨的感觉:诗人在哭,金陵在哭,满地芦花和“我”一样飘零,旧时燕子也是无处栖身。

D.尾联与《过零丁洋》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异曲同工,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2. 本诗中的“旧家燕子傍谁飞 ”一句诗,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分)

3.请具体分析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通过“旧家燕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变迁的伤感;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三个采分点)

(4)本诗首联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

答案:首联通过“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暗喻南宋王朝宗国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诗人无所依托的残酷现实。

(5)文天祥在宋亡后写的诗,悲壮慷慨,气贯长虹。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以及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情感,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外柔内刚,深挚悲壮。特别是“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这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

6. 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5分)

答:诗人看到了战乱后金陵城荒芜衰败的景象。行宫破败,荒草四合,夕阳西下;孤云漂泊;芦花满地,归燕失巢。(概括景象2分,简要描述3分)

7. 这首诗用多种手法抒写诗人的亡国之痛,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6分)

答:.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首句以行宫破败、荒草离合、夕阳西沉、孤云飘荡等景象寄寓作者对国家沦亡的痛楚和自身无所依傍的哀伤。

②用典。本诗多出化用典故。如“旧家燕子”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道尽国家巨变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又如“杜鹃啼血”句化用望帝魂化杜鹃的神话,表现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

③反衬(对比)如颔联,用依然如故的山水反衬经战争摧残后城池颓坏、人民流离的惨状,强烈地表达了“国破山河在”的沉重情感。(分析一种手法3分)

8.诗中哪一句是“述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2分)

答:末句。(1分,答其他不得分)表达了作者决不曲膝求生的崇高气节,和心向故国、哪怕死了也要让一腔忠魂化鹃而归的心志。(1分,意思对即可)

9.本诗用多种方法写亡国之悲,试说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1)用典。本诗主要化用典故,委婉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恨,全诗沉郁雄捷,充分体现出诗人的爱国精神。“山河风景元无异”化用《世说新语》记王导“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语,“城郭人民半已非”化用丁令威“去年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句,表现了“国破山河在”的深深悲慨。“芦花”句暗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故垒萧萧芦荻秋”,寓“一片降幡山石头”的亡国之恨。这在刘禹锡是怀三国的东吴之古,而在文天祥是写今日之悲,他的'沉痛要深切的多。“旧家燕子”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典故。

(2)对比,如颔联,以物是人非的对比写出山河“无异”而人民“半非”的令人痛心的现状,强烈地表达了“国破山河在”的沉痛情感。

(3)托情于景,情景交融。如首句皇家行宫日渐湮没在夕阳的草丛中,亡国之产能尽在这无声的画面中。

(4)设问。颈联说到自己年岁已老,国破家亡,不知以前屋檐下的燕子将有谁为新主人,深切表达了自己家园不再的亡国之痛。

10.这首诗首联有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5分)

答:首联有“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2分)描绘了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暗喻南宋王朝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诗人无所依托的残酷现实。(3分)

11.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文天祥的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叔夏、公谨诸人之上。”而文天祥在宋亡后写的诗,更悲壮慷慨、气贯长虹。请结合本诗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答:这首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以及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情感,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外柔内刚,深挚悲壮。(3分)特别是“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这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

二:

【阅读训练】

1.首句描写旧日皇宫_______的景象,第二句中的“孤云”暗喻_______的境况。

2.颔联运用____的手法,发出_______的感慨。

3.第五句以_______写______,第六句以______写_______。

4.末句以望帝魂化杜鹃彻夜哀啼的传说表达_________的决心。

【参考答案】

1.衰草夕阳,一片荒芜破败 诗人自己如同孤云漂泊无依

2.对比 山河依旧,人事已非

3.芦花 自己 燕子 国家

4.我死之后要化为啼血的杜鹃鸟飞回江南

三: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于祥兴二年(1279)被押赴元都燕京(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首句描写惨淡的夕阳映照着长满衰草的离宫,这一景象暗寓南宋朝廷已如夕阳般沉沦之意。洪培欣语文网

B.第二句中的“孤云”既是实景也是自比,诗人在故国覆亡之后感到,自己就像那天边飘浮的孤云,再也无所依托。

C.颔联发出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颈联表达家国沧桑之感。这两联中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D.“旧家燕子”是化用唐朝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决心以死报国的坚定信念。

E.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自己虽被迫离开江南,决无生还的希望,但那忠魂终将回归故乡,体现了哀苦之至的心志。

(2)这是一首抒情言志的诗,它在写法上有何特点?(6分)

参考答案:

(1)C D( C.颈联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D.“旧家燕子”一句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

(2)写法上的特点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3分)巧妙运用典故,将内心复杂而强烈的情感,表达得委婉含蓄而又淋漓尽致。(3分)

四:

[注]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押赴元大都,途经金陵驿时所作。金陵是宋朝的陪都,建有离宫。

(1)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借荒草、离宫、夕晖和孤云的物象,寄托国运遭劫与个人不幸的双重悲哀。

B.颔联用风景来衬托人事,突出物是人非,抒发诗人对战乱造成生灵涂炭的感慨。

C.“满地芦花和我老”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刻画了诗人为忧愁而满头白发的形象。

D.“旧家燕子傍谁飞”一句运用典故,表达的是国土沦丧而致流离失所的悲怆之情。

(2)诗歌最后一句“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3分)

参考答案

(1)C(修辞格辨析有误。写“满地芦花”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格。“和我”是类似的联想,也不是比喻。)

(2)①表达了诗人被俘离开故土,内心如杜鹃啼血般凄恻的感情;(1分)②表达了诗人即使羁留异域,忠魂也要化作啼归的杜鹃回归故土的坚强心志。(2分)

篇9:文天祥《金陵驿》阅读答案

文天祥《金陵驿》阅读答案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②离宫③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抗元兵败被执,由广州押往元大都路过金陵时所写。

②草合:草已长满。

③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临时的住所。

1.首联写了哪些意象?请选择两个意象分析它蕴含的深意。(4分)

2.颈联和尾联突出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 草、离宫、夕晖、孤云。

草,以乐景写哀景。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

离宫,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

夕晖,大势已去的宋王朝。

孤云,指无所归依失去家国的自己。

2.用典

“旧家燕子傍谁飞?”化用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

“化作杜鹃带血归”,用蜀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鹃带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吧!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篇10:《金陵驿 文天祥》阅读答案

《金陵驿 文天祥》阅读答案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本诗写于1278年,诗人战败被俘,押往大都,途经金陵。此时南宋已亡,金陵被攻破四年了。

1. 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首联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出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突出诗人的无限悲恨和无尽怅惘。

B.颔联“元无异”和“半已非”形成巨大反差,揭露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表现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

c.颈联运用比喻手法,给人悲凉凄惨的感觉:诗人在哭,金陵在哭,满地芦花和“我”一样飘零,旧时燕子也是无处栖身。

D.尾联与《过零丁洋》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异曲同工,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2. 本诗中的“ ”一句诗,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分)

3.首联写了哪些意象?请选择两个意象分析它蕴含的深意。(4分)

4.颈联和尾联突出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5.具体分析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C(应是拟人手法)

2.旧家燕子傍谁飞(多写“满地芦花和我老”不给分)

3.草、离宫、夕晖、孤云。草,以乐景写哀景。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离宫,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夕晖,大势已去的宋王朝。孤云,指无所归依失去家国的自己。

4.用典 。“旧家燕子傍谁飞?”化用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

“化作杜鹃带血归”,用蜀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鹃带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吧!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5.(1)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悲伤凄凉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旧家燕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变迁的感慨。

(3)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

《金陵琐事》文言文阅读

金陵晓发阅读答案

金陵驿 文天祥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公开课教案

题仙娥驿,题仙娥驿李日新,题仙娥驿的意思,题仙娥驿赏析

《酹江月驿中言别》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金陵其二赏析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南柯子·十里青山远原文及赏析

金陵白杨十字巷原文及赏析

金陵驿阅读答案
《金陵驿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金陵驿阅读答案(共10篇)】相关文章:

有哪些送别诗2022-05-07

《酹江月 驿中言别》赏析2023-11-10

文天祥《酹江月 驿中言别》2023-08-15

南乡子的阅读题以及答案2023-11-17

表示爱情惆怅的诗句2022-11-24

表达对女子暗恋的诗句2023-06-17

杜牧的经典名言2023-01-14

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2023-12-06

表达怀古伤今的古诗句2022-09-07

王安石《壬辰寒食》的鉴赏检测试题与答案总结2022-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