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过骊山作》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26 08:20:57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杜牧《过骊山作》阅读答案(锦集9篇)由网友“land”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杜牧《过骊山作》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

杜牧《过骊山作》阅读答案

篇1:杜牧《过骊山作》阅读答案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是古人做饭用的锅。禹铸九鼎后,这鼎就从一般的炊器,变为传国重宝。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秦昭王时,秦灭周,想迁九鼎至秦国国都长安。“始皇东游出周鼎”字面意思是秦始皇出游东方,要把周代的九鼎运到都城咸阳,“出”的意思是“使出”,这句诗的意思就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巡游天下。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项羽更是明确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吓得项伯赶快捂住他的嘴,告诉他这是要灭族的!可项羽后来还是真做了当年想做的事。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这两句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以下三种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一种是秦始皇削平天下的确是十分辛苦,但应该是削平天下,让道路旁的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第二种理解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让天下百姓都变得贫穷了,“为”读阳平,制造出的意思。第三种理解,主语不是秦始皇,而是指刘邦、项羽,特别是指刘邦,原来不过是“道旁穷百姓”,一个小小的亭长,但却最终“辛勤”地“削平”了“天下”。

关于第三种理解,合乎历史事实,应该说不无道理。

对于第一种理解,有人提出质疑,杜牧会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么?关于这一点,关键是看杜牧有没有民本思想。在《阿房宫赋》的末段,杜牧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这“复爱六国之人”不正是“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么?

至于第二种理解,早在西汉贾宜《过秦论》中有这样的语句:秦统一天下后,“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也正是“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其结果是“黔首不愚”,而不知体恤民心,不懂民本思想的秦始皇才是最愚蠢的:“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贾谊《过秦论》),而这自以为万世之业的固若金汤的崤山、函谷关,最终却成了作茧自缚,变成了囚禁自己的牢笼、埋葬自己的坟墓。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这句诗所叙述之事肯定是诗人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所虚构的事:为寻找失踪的羊只,牧童误入被盗墓者打开的墓道,不慎引燃了地宫木材,导致整个秦始皇陵的毁灭,而此时的秦始皇尸骨尚未干枯。

杜牧创作了大量怀古咏史诗,诗人通过写这些昏君的腐败和朝代的覆灭,来劝戒当朝统治者要从中吸取教训,励精图治。所以,虽然吟咏的是前朝,着眼点仍在这个奄奄一息的社会,字里行间注入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慨。这首诗也是这样,借评述古人之事,谏当朝统治者,希望接受亡秦残酷治民、治国而很快灭亡的教训,改而以体恤百姓,以民为本,其思想含义和他的《阿房宫赋》是完全相同的。而从这一点来看,对“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的理解,选择第一种理解似乎更切合作者本意。

理解

“却为道旁穷百姓”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首句是说始皇最终拥有了天下。周鼎代表国家政权。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项羽更是明确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吓得项伯赶快捂住的嘴,告诉他这是要灭族的!可项羽后来还是真做了当年想做的事。所以我认为第四句的主语仍然是始皇,他因为道旁引颈而观的刘、项要想夺他的天下,于是不惜使天下百姓穷困,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之类。可是这些做法并未有效果,“黔首不愚尔益愚”,最后自以为“金城汤池”的关中却成了始皇自掘的坟墓。

篇2:杜牧《过骊山作》阅读答案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画线诗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及立意。

参考答案:

1.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意思对即可)

篇3:过骊山作杜牧诗词与赏析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赏析】:

“却为道旁穷百姓”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首句是说始皇最终拥有了天下。周鼎代表国家政权。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项羽更是明确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吓得项伯赶快捂住的嘴,告诉他这是要灭族的!可项羽后来还是真做了当年想做的事。所以我认为第四句的主语仍然是始皇,他因为道旁引颈而观的刘、项要想夺他的天下,于是不惜使天下百姓穷困,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之类。可是这些做法并未有效果,“黔首不愚尔益愚”,最后自以为“金城汤池”的关中却成了始皇自掘的'坟墓。

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篇4:杜牧《山行》阅读答案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解释下列词语

①远上: ②寒山: ③石径: ④斜: ⑤白云生处: ⑥爱: ⑦枫林晚: ⑧霜叶: ⑨二月花: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4、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

1、①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②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③石径:石头小路。

④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⑤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⑥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⑦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⑧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⑨二月花:春天的花。

2、《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

3、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篇5:杜牧《山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牧《山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解释下列词语

①远上: ②寒山: ③石径: ④斜: ⑤白云生处: ⑥爱: ⑦枫林晚: ⑧霜叶: ⑨二月花: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4、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

1、①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②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③石径:石头小路。

④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⑤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⑥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⑦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⑧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⑨二月花:春天的花。

2、《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

3、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

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篇6:杜牧《过勤政楼》阅读答案

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②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③。

注:①勤政楼:唐玄宗开元前期所建,是玄宗处理政务、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②千秋佳节: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为庆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钦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③承露丝囊:群臣赠送的礼物。④金铺: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成。

1、简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感昔伤今(昔盛今衰的历史兴亡之感)。暗寓了对唐玄宗晚年荒淫享乐而荒废朝政的批评。同时借古讽今,也是对晚唐统治者的讽刺与批评。

2.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作具体分析

答案:①融情于景。诗人通过写长在阴暗潮湿地方的紫苔,后两句表面上是写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却包含诗人感昔伤今的情感。

②衬托或烘托。作者以紫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紫苔上了金铺,当年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而今绿锈满身,如同长满青苔一般,进一步烘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凄凉衰败景象。(意对即可)

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

答:对比(反衬)(1分)。一二句主要以勤政楼此刻的衰败冷清与当年之繁华热闹相对比(1分)。后两句主要是苔藓的繁盛与勤政楼的衰败荒凉相对比(1分)。

篇7:杜牧《过勤政楼》阅读答案

过勤政楼⑴

千秋佳节名空在⑵,承露丝囊世已无⑶。

唯有紫苔偏称意⑷,年年因雨上金铺。

【注释】

⑴勤政楼:唐玄宗开元(713-741)前期所建,全称“勤政务本之楼”,是玄宗处理政务、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⑵千秋佳节: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玄宗为庆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钦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

⑶承露丝囊: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参《唐会要》)。

《续齐谐记》“弘农邓绍尝八月旦入华山采药。见一童子,执五彩囊承柏叶上露,皆如珠,满囊。绍问:‘用此何为?’答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言终,便失所在。今世人八月旦作眼明袋,此遗象也。”

⑷紫苔:《拾遗记》:“紫苔覆漫,味甘而柔滑。”金铺: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

【赏析】

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公元7(开元八年),位于长安城兴庆宫的西南角,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

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旧历八月五日,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并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舞于勤政楼下,又于楼中赐宴设酺,“群臣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千秋节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节。然而由于玄宗晚年“勤政务本”早成空话,到安史之乱爆发,只得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节也随之徒有虚名了,甚至连当年作为赠送礼物的承露丝囊也见不到了。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杜牧善于以诗论史,借古讽今。“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

《诗境浅说续编》云:“开元之勤政楼,在长庆时白乐天过之,已驻马徘徊,及杜牧重游,宜益见颓废。诗言问其名则空称佳节,求其物已无复珠囊,昔年壮丽金铺,经春雨年年,已苔花绣满矣。”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慨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竟变得如此凋零破败。可以想象,当杜牧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稀少,重门紧闭的一片凄凉景象。

诗人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着笔。这是因为紫苔那无拘无束,随处生长,自得其乐的样子深深地触动了他此时惨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对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体味也就更加深刻了。

作者以紫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说紫苔上了金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当年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而此时绿锈满身,如同长满了青苔一般,这就进一步烘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凄凉衰败的景象。这里,“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这笔法可谓婉曲回环,写景入神了。

这首诗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的是此刻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

篇8:《过山农家》阅读答案

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标题的含意是拜访山农,诗中无一“山”字,而“山”却在其中,你从哪个地方能看出“山”的意境?请做简要赏析。(3分)

(2)三、四两句是以山农的口吻写的,你认为哪些词语传达了山农的什么性格和感情?(3分)

参考答案:

诗歌鉴赏:20.(1)第一句,是通过“板桥”、“泉声”表现了“山”:既有板桥,下必有溪;溪流有声,其为山溪无疑。

(2)“莫嗔”、“却喜”二字反映了山农的豪爽性格,体现了淳朴的本色。“莫嗔”,即忙不迭地招呼客人不要因焙制山茶有柴烟见怪;同时与“却喜”相对,表现了山农在丰收以后赶晴天晒粮食的喜悦之情。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6.(1)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2)“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 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

篇9:杜牧《商山麻涧》阅读答案

杜 牧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注】 这首诗是诗人由宣州经江州回长安途中路过商山麻涧时所作。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其地险峻,林壑深邃。麻涧,在熊耳峰下,山涧环抱,周围适宜种麻,因名麻涧。

(1)“雉飞鹿过芳草远”中“远”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2)本诗在写景状物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请就其中一点加以赏析。(3分)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答案:传神,表现力突出;以距离写草场广阔、丛草浓密。

(2)。示例1:描写景物层次分明,远近结合。①写景由上到下:上景(云光、岚彩)描写空中的白云雾霭,在阳光的辉映下,折射出炫目的光彩。下景(垂柳、人家、雉、人)描写地上的自然风光和山村农家的美好生活,写得熙熙融融,生机盎然。②由远及近:诗人远近结合,移步换形,一句一景,由远处的云光岚彩、垂柳人家写到近处的雉飞鹿蹿、秀眉老父和茜袖女子,让人如置身麻涧,心旷神怡。

示例2: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①诗中描写了垂柳、人家、牛巷、鸡埘、独酌老人等静景,栩栩如生,让人如入一幅优美的山水画。②诗中还写了缭绕的白云和雾霭,雉飞鹿蹿,簪野花的女子等动景,形象活泼,让人心旷神怡,动静结合,生动逼真地描绘出一幅自然风光和山村农家和美的生活图景。

(3)参考答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以及因仕途曲折奔波而怅然失落的情感。举目遥望,山上白云缭绕,山下雾霭霏微,垂柳掩映下座落着十余户人家,路边野鸡飞起,獐鹿惊窜,暮霭中牛羊回栏,鸡鸭回窠,悠然自得的`老翁对樽独饮,红衣村姑正在发髻上插着野花,一片“世外桃源”展现在诗人的眼前,不禁让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喜悦赞美之情油然而生。想到自己千里奔波,风尘仆仆,明天又要离开这里,欣羡之余又不禁升起悠悠怅惘之情

拓展阅读:杜牧的生平

家世背景

杜牧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杜牧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这样形容自己家庭:“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早期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开成二年(838),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

迁官外放

会昌元年(841年)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外放为黄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暮年

杜牧任司勋员外郎不到一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杜牧在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吧。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华清宫》《过华清宫》的阅读理解及赏析

过华清宫杜牧诗词

杜牧《过华清宫》全诗鉴赏

冷日过骊山,冷日过骊山赵嘏,冷日过骊山的意思,冷日过骊山赏析

过华清宫绝句杜牧诗词

游华清宫作文

《阿房宫赋》阅读练习以及答案

过华清宫古诗

华清宫,华清宫张继,华清宫的意思,华清宫赏析

杜牧《过骊山作》阅读答案
《杜牧《过骊山作》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杜牧《过骊山作》阅读答案(锦集9篇)】相关文章:

杜牧诗 教案教学设计2023-07-22

《阿房宫赋》教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2023-12-05

《杜牧诗》教案2022-09-29

《华清宫 吴融》《过华清宫 李约》比较阅读及赏析2023-03-07

阿房宫赋 教案2022-05-08

山坡羊骊山怀古翻译2023-01-03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2022-11-20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2023-07-05

山坡羊·骊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04-27

过华清宫绝句2023-01-2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