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受遗诏》阅读答案

时间:2023-12-25 08:16:25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诸葛亮受遗诏》阅读答案(合集12篇)由网友“wxwx”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诸葛亮受遗诏》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诸葛亮受遗诏》阅读答案

篇1:《诸葛亮受遗诏》阅读答案

《诸葛亮受遗诏》阅读答案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属:属于。

B.先主于永安病笃 笃:深,重。

C.若嗣子可辅,辅之 之:他。代词,代刘禅

D.先主又为诏敕后主 为:做,引申为“写”。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3分)

(2)如其不才,君可自取。(3分)

5.这段文字中,显示了刘备怎样的心理活动?结合全文概括作答。(4分)

参考答案:

3、(3分)A(属,通“嘱”,嘱咐,托付。)

4、(6分)(1)(3分)你的才干比起曹丕要超过十倍,一定能够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十倍”“ 安”的意思各计1分)

(2)(3分)(2)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如果他不成才,你可以自己取代他。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不才”“自取”的意思各1分。)

5、(3分)(1)首先肯定了诸葛亮的才干,心里确信只有他才能完成自己未实现的梦想;(2)知道刘禅无法驾驭诸葛亮,用“君可自取”来试探诸葛亮的`想法;(3)对刘禅的叮嘱,显示出刘备的信任,也显示他最终的放心。(每一点计1分,共3分。语意相近即可)

篇2:《诸葛亮》阅读答案

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三国志.诸葛亮传》)

1.选出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

A.遂许先帝以驱驰 高可二黍许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野有麦场。常住机芯其中

C.咨臣以当世之事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D.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2.选出对下列各组划线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受任于败军之际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B.躬耕于南阳 先主于永安病笃

C.先帝不以臣卑鄙 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D.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 贤能为之用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段具体说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请把该句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他的人格品质也备受世人推崇。谈谈你心中的诸葛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B

3.①只求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企求在诸侯那里扬名显贵。

②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够使国家安定,最终成就大事业。

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5.开放性题。关键要有自己的观点,如:我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超群智慧,是可钦可敬的。……或:我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且能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加以评说,意思对即可)

篇3:《诸葛亮》阅读答案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遂许先帝以驱驰 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故又名“鬼市”云 (《山市》)

C.躬耕于南阳 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D.以告先帝之灵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分)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 )

3.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参考答案

1.B(2分)

2.兴办、增加(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出现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3.①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②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共4分,每句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篇4:《诸葛亮》阅读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17.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抚百姓,示仪轨

抚:安抚,抚慰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益:利益()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亲人()

(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

爱:爱戴,拥戴()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昭陛下平明之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0.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2分)

答案:

17.(1)√

(2)×

(3)√

(4)√

18.C

19.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

20.答案示例:《出师表》中诸葛亮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唯贤(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诸葛亮之为相国也”阅读答案

篇5:《诸葛亮》阅读答案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一个聪明的人。但是,也正是从《三国演义》中。我发现诸葛亮并不聪明。 第一,作为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诸葛亮,每当陷入具体事务,事情不分大小,皆决于己,这是领导者的大忌。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是决不会这么做的。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诸葛亮53岁病死与他事必躬亲、操劳过度有关。这能说他聪明吗? 第二,诸葛亮不仅不会用人,而且往往在关键时刻或重要地方用错人,并导致严重后果。战争无情义可言,倘若在赤壁大战中,在华容道上把关、张,或关、赵两人位置对换一下,这样不是既让关羽还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不杀之恩,又可瞄棼售曹操,岂不两全其美?但是,诸葛亮没有这样做。他错用关羽,结果放虎归山,曹操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后在荆州驻守人选上,他选择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尔后,刘备又被东吴火烧连营,从此蜀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这一连串的事件,其源皆出于错用关羽。至于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自己也差点成为司马懿的阶下囚,则是妇孺皆知的事。宋欧阳修说:“用兵之要,先择于将臣。”而诸葛亮不会用人和错角人,却用天意”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轻描淡写地掩饰过去。 第三,诸葛亮的不聪明还反映在他不能招贤纳才,蜀国君臣平庸,后期更无大将“镯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便是一个明证;刘备死后,在诸葛亮执掌大权期间,虽招了一个姜维,但也未能保住蜀国江山,足见其才平平。 第四,不自量力和缺乏自知之明最能说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聪明人。蜀国和魏国,力量对比悬殊,况且刘备死后,蜀国元气大伤,但诸葛亮还要六出祁山,进攻魏国。虽说吴蜀这时已重归于好,诸葛亮口上说联合东吴,行动却一意孤行,六出祁山。当时陆逊还在,倘若吴蜀联手,东西夹击,司马懿也要在漫长战线疲于奔命,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做,结果屡战屡败。如果一二次失败还情有可原,那么三四五六次的失败只能说明诸葛亮不智了。 第五,阿斗平庸,无才无德,诸葛亮不敢取而代之,实无天下为己任的大志,缺少勇气和决断。刘备死前,曾对诸葛亮说:若阿斗无才,可取而代之。这是群臣都听见的,还怕什么?扶不起的刘阿斗,诸葛亮硬扶,此乃愚忠,不足为训。 总之,诸葛亮虽在具体某一仗中能取胜,但往往在统筹全局或关键性的问题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误,这能说诸葛亮聪明吗?

1、解释词语。

事必躬亲: __________________

一蹶不振:__________________

妇孺皆知: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诸葛亮“愚忠”、曹操“卷土重来”,加点词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3、“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做,结果屡战屡败”。句中加点的“屡战屡败”能否改为“屡败屡战”?为什么?

4、人们历来对诸葛亮极尽赞美之辞,而本文作者却对诸葛亮的“聪明”质疑。文中是从哪四个方面来“质疑”,这几个方面的关系是逐层推进的吗?

5、选出对本文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判断最准确的一项:( )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比喻论证 D、对比论证

6、《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他三大名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聪明吗?》答案:

1、凡事都必须自己亲自过问。

受到挫折,不能再振作起来。

连妇女和儿童都知道。

2、“愚忠”是褒贬结合,褒中有贬,表明作者对诸葛亮既惋惜又讽刺:“卷土重来”则为贬义。表明作者持否定态度,带有憎恶之情。

3、不行。“屡战屡败”是贬义,而“屡败屡战”则是赞美其精神,为褒义,改换后在表达效果上有了明显变化,且不符合文意。(意对即可)

4、①诸葛亮事必躬亲,不分大小;②诸葛亮不会用人;③诸葛亮不能招贤纳才:④诸葛亮不自量力,缺乏自知之明;⑤诸葛亮缺少勇气和决断。不是逐层推进,而是并列关系。

5、A

6、《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篇6:《诸葛亮》阅读答案

诸葛亮论

苏轼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共知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4、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据许、兖,南牧荆、豫 牧:统治

B、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 逆:迎接

C、不过捐数十万金 捐:捐献

D、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 竦动:震动

参考答案:C 捐:舍弃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B、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 、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D 、乃始治兵振旅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参考答案:B。A介词,趁着;动词,接着。 C介词,和;动词,赞同。 D副词,前一个才,后一个于是、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孔明失败的原因在于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武力来夺取天下。后文又说不能利用智谋来离间曹氏兄弟是诸葛亮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体现了苏轼思想的自相矛盾。

B、苏轼认为孔明可以借曹丕即位之机去离间、讨伐曹氏政权并瓦解他们。这表明苏轼并不反对靠诈力取得天下。

C、苏轼认为蜀国和魏国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武力来夺取天下。

D、苏轼认为自己的言论合理、深刻,但因为自己只是一介书生,因而终究不会得到世人的认可和理解,不会被人们重视采用的。

答案:B。 A体现了苏轼思想的自相矛盾说法不合理。 C都是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武力来夺取天下在文中无依据,原文只是说诸葛亮失败的原因。D苏轼认为自己的言论合理、深刻在文中无依据,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是说只是书生的一家之言,可以说说却没有什么用处。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

(2)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参考译文:(1)只是因为被威势胁迫而勉强向他臣服,听闻孔明的高风亮节,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者啊。(特威劫臣之译对一个1分,文意通2分。) (2)又不能竭尽他的智谋,来使曹氏兄弟间断绝手足之情,他们屡次出战而屡次败退是理所当然的啊。(奋绝手足宜一个1分,文意1分。)

篇7:《诸葛亮》阅读答案

诸葛亮传略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②扰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文化常识]

“九州”之说。我国古代历来有“九州”之说,意为中华大地由九州组成。但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上指冀(今山西一带)、兖(今河北一带)、青(今山东一带)、徐(今徐州一带)、扬(今长江下游地区)、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豫(今河南一带)、粱(今四川一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而《吕氏春秋》上有幽州而无梁州;《尔雅》上有幽州、营州而

无青州、梁州。上文所说的荆州与益州(今四川一带)是古代两大行政区划。

[思考与练习]

解释:①少________②逸________③殊量________④纳________⑤既_________⑥

拜________

2.翻译:①时人异焉___________________;②众寡而无立锥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③权既宿服仰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与武帝交战”其中“交战”是指__________之战。

参考答案:

诸葛亮传略

1.①年轻时

②超出

③特殊的才能

④交

⑤已

⑥任命

2.①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

②人数少而且没一块地盘;

③孙权早就敬佩刘备。

3.赤壁

篇8:《诸葛亮》阅读答案

事后诸葛亮

“事后诸葛亮”有今古二型。今天说的“事后诸葛亮”的意思是,在一件事情已经出现之后,就自夸“早不出山人所料”,大有一贯正确的气概。在历史上的事后诸葛亮,却不是这样大言不惭的。这可以从“失街亭”这个三国故事中取证。

以诸葛亮之智,( )有街亭之失,事后,诸葛亮怎样对待这件事呢?

首先是严于执法,追究大将马谡的责任,依军法办事,斩了马谡。要知道马谡这个人是诸葛亮最器重、最爱护的将领,但是既然因为他违反军令而丢失了街亭,那就无法迁就了。说是挥泪斩马谡,是实有其事的。他不仅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而且是“赏不遣远,罚不阿近”,在法律面前不袒护自己的亲信。

事后诸葛亮做到的第二件事是,在失误面前,把自己摆进去,勇于担当责任。因为刘备早就关照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堪重用。而今( )失了街亭,这是由于自己无知人之明的缘故。因此上表请求处分自己,降了三级使用。

事后诸葛亮做的第三件事,是总结失误的教训。他认为街亭之失,不是因为兵太少了,而是在于主将指挥不当。于是他就“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天下,厉兵讲武,以为后图”,要求下面揭发他的错误,争取化失败为成功之母。

这是历史上事后诸葛亮的真面目。这跟当今自称一贯正确的事后诸葛亮是大异其风格的。当今的马谡也还不少,造假药呀,倒买进口汽车呀,违法乱纪,无所不为。奇怪的是没有一位事后诸葛亮挺身而出,来个挥泪斩马谡;也不见有哪位事后诸葛亮出面引咎自责“明不知人,虑事多暗”.有如诸葛亮在失去街亭后所做的那样。相反,说不定有些诸葛山人还在失街亭后自夸一贯正确呢。

问题:

1.本文针对现实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___________。

2.概括文中划线句子中“这”指代的内容。(限18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次在文中括号内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 既然

B.果然 居然

C.居然 果然

D.既然 果然

参考答案:

1.领导者应该如何对待工作中出现的失误(问题)。(或“领导者应该如何对待工作中的‘马谡’和自己”。)

2.严于执法、勇担责任、总结教训。

3.C

篇9:《诸葛亮》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本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毎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躬耕于南阳 (2)先主器之

(3)先主遂诣亮 (4)孤不度德量力

1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1l.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2.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3分)

答案:

9.(4分)

(1)亲身 亲自

(2)器重 看重

(3)往 到 拜访 访问

(4)衡量 估计 推测 考虑

10.(2分)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11.(6分)

(1)先帝没有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而看轻我),亲自降低身份,三次到茅草屋拜访我。

(“卑鄙”“枉屈”“顾”,各1分)

(2)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已”1分;宾语前置句1分;句意通顺1分)

12.(3分)

①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②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猥自枉屈);

③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篇10:《诸葛亮》阅读答案

周瑜听说曹军已经中了连环计,就带领众将登上了江边的山头,远望江北。他正为自己的计谋将要成功而高兴的时候,忽然西北风刮起了一面旗,旗角正好飘在周瑜的脸上,周瑜不觉猛地一惊,触动了自己的心事,只见他仰面跌倒,口吐鲜血,昏迷了过去。

周瑜病倒,他手下的将领也都心头沉重。鲁肃来到江边,想请诸葛亮想想办法。诸葛亮了解了周瑜得病的情况后,就对鲁肃说:“我可以治好周瑜的病。”鲁肃说:“要是真能治好,那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说着马上就一同来到周瑜的军帐中。周瑜躺在病床上,嘴里还哼哼唧唧。鲁肃看了越发难过,诸葛亮微笑着说:“我有一个药方可以治好都督的病。”周瑜一震,忙说:“请先生指教。”诸葛亮让手下的人都退出病房,提起毛笔,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四句话:想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他写好了就送到周瑜面前说:“都督,这就是你的病根子。”周瑜接来一看,万分惊奇:“呀!他真像神仙一样,竟然已经看出了我的心事。”于是不得不请教诸葛亮:“先生既然已经知道了我的病根,请问,用什么药可以治好呢!事情已经万分紧急了,请马上告诉我吧!”诸葛亮根据自己的天文气象知识,想告诉周瑜刮东南风的具体日子,但是他知道周瑜心胸狭窄,容不下比他强的人,对他不能直说。就故意说自己有呼风唤雨的本事,需要在南屏山造一座“七星坛”,由他来亲自登坛、做法、借东风。周瑜有了上次草船借箭的事,这次自然相信了,“病”也一下子好了。他精神抖擞地下令赶紧到南屏山筑七星坛,同时调兵遣将做好准备,只要东南风一刮,就向西北进发。诸葛亮早就嘱咐了刘备,让他与周瑜的大军同时进发,共破曹操;同时也通知大将赵云,隐蔽到南屏山,到时候接自己回去。

公元212月20日(冬至)那天半夜,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风势越来越猛,诸葛亮的预见十分准确。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精神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兵遣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写在纸上的两句话的意思。

3、根据文章中的内容,展开想象,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周瑜猛地一惊,触动了自己的心事。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瑜说:“事情已经万分紧急了,请马上告诉我吧!”诸葛亮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可分成三段,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人。《三国演义》中还有哪些关于他的故事呢?请写两个故事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形容精神振作的样子。 调动军队,派遣将领。

2.①要想打败曹军,适宜采用火攻;②作战的其他方面已做好准备,只需刮东南风。

3.(1)欲破曹公,需借东风,这东风从哪来呢 (2)周瑜心胸狭窄,容不下比他强的人,对他不能直说

4.诸葛亮帮助周瑜破除心病,巧借东风。

5.空城计 舌战群儒

篇11:《诸葛亮》阅读答案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 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1、解释下列短语。

(1)卑鄙: (2)由是感激:

(3)驱驰: (4)时人异焉:

(5)益州既定: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3、从乙文中找出与“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对应的语句。

4、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这自己神圣的职责。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3)奔走效劳。

(4)当时的人都感到很奇特。(5)益州平定后。

2、(1)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2)刘备才能以这支军力跟魏武帝交战,打了大胜仗,并乘胜追击,把江南一带都平定下来。

3、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4、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回答。

篇12:《诸葛亮》阅读答案

【试题】(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 题。(18 分)

三种诸葛亮

邓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

B.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C.知识丰富、善于调查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

D. 事后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2.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

B.诸葛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

C.诸葛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

D.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葛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3.下面两个句子中诸葛亮的意思一样吗?请解释。(4 分)

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②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

4.文中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 分)

5.有专家认为: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请运用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4 分)

参考答案

1、B

2、A

3、两个诸葛亮不一样:

①指存在于人们设想中,并被人们当作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历史人物。

②指学习、效仿诸葛亮的后人。

4、(1)过于高傲自负,使旁人难以亲近。

(2)自以为是,遇到失败就消极落泪。

5、我认为作者的身份、立场对于创设作品人物具有极大影响。陈寿是西晋史学家,因此更注重于对史实的真实记录,在他的《三国志》中,诸葛亮精于政务但谋略一般;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表现故事的曲折离奇,他笔下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文韬武略;甚至在京剧借东风中,为了舞台效果,诸葛亮的形象更为夸张,简直无所不能。因此,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如果从作者的身份、立场等背景进行分析,结论能够更全面客观。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的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

仿出师表文言文辞职信

出师表教学课件

文言文《前出师表》鉴赏

教学设计:出师表

出师表教案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出师表 翻译

《诸葛亮受遗诏》阅读答案
《《诸葛亮受遗诏》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诸葛亮受遗诏》阅读答案(合集12篇)】相关文章:

出师表翻译2023-01-10

把握机遇的中考素材2022-10-23

初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经典备课教案2022-12-28

《出师表》文言文阅读与答案2023-02-22

姜士昌传的阅读答案及翻译2022-11-17

《出师表》教案学案10套2023-05-17

出师表翻译及原文2022-09-14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学反思2023-11-07

苟无民何以有君阅读答案2023-05-15

《出师表》教案7202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