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阅读答案及赏析(精选12篇)由网友“MaRMaLaD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江城子阅读答案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江城子》阅读答案及赏析
《江城子》阅读答案及赏析
江城子
苏轼
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念我也,作此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注]青帘:旧时酒店招引顾客的布招。
(1)“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在词中有什么作用?(4分)
(2)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一句。(4分)
参考答案:
(1)①江天相接、白茫茫一片的大雪景象,营造了寒冷的氛围,衬托了作者的凄冷与孤独。(1分)②酒家无觅处、欲借酒消愁而不得的处境表现了作者的无助与寂寞。(1分)③用“雪”和“酒”引出下阕对故人的思念与赞识。(2分)
(2)①“雪”与“故人”互喻,(答“以雪喻人”亦可)突出故人品格的高洁,(1分)体现了对敌人的赞赏和自己对高洁品格的追求,(1分)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2分)
参考赏析
这是苏先生托物言志的一首词。主旨意思有两点:一、作者自身的实际状况;二、作者的理想生活状态。词中可以看出苏先生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很大,并且处于一种可以随意拈来的化境。
词的上下阙通篇来看,方能明白的`窥见苏先生想表达的意思,也就是说要将词中出现的场景和名词统统的揉一下,然后再展开,便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先生当时的状况和寄意。
当时大雪,开句却写是雨,黄昏与晓时间上的颠倒,表示已经是下了一整天的样子,先生处于一种身体很不好的状态中,但联系下阕可以看出先生心中还是一种很安静的期望能够隐逸的想法,与效法陶先生去,但是好像时下的状况已经不能够了。
词中朱使君还能够在宾客满座的情况下,畅快舒达,这也对照苏先生的苦闷,水晶盐,应该是咸的,但是在这里说为谁甜,也是禅思想的一种运用,不关乎五感,其实质一也,手把梅花,也可以效仿采菊东篱下的陶潜,杂糅一起的情景多半是想表达:现实并不如意,不如早归去
也就是最后一句点明的意思,雪,高洁也,似故人,可亲也,雪,故人,世人多爱之,但是(苏先生)仍然却还有人(当权者)憎恨。
篇2:江城子阅读答案及赏析
江城子阅读答案及赏析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案
(1) 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
(2)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守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滔滔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2分)
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2分)
【赏析】这首愁情词由春愁离愁写起,再写失恋之愁和叹老嗟卑之愁,省或者说是虚化了具体时空背景,仿佛将词人一生所经历之愁都凝聚浓缩在一首词中了,很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上片前三句写初春的离别,并未出现告别的对象而悲泪滂沱,已寓无限隐情。“犹记”两句转为忆旧,“多情”指恋人,“系归舟”指飘泊重逢的激动。“碧野朱桥”是当日系舟处所,又是今日处境。“当日事”唯存记忆,而眼前是“人不见,水空流”。即谓再度离别,再度“归来”时,已无人“系舟”,只见水流了!几个波折,诉尽赴约而不遇的绝望哀情。换头“韶华”句为议论,道破人生真理,此理虽为常理常情,但由词人体味人生后道出则有极哀切的意蕴。这青春不再,年华易衰,才是“恨悠悠”的终极原因,何况春天又一次完结了哩!此悠悠长恨,当然将词人仕途不遇、理想落空的伤感融注其间了。最后,将愁恨之泪化作春江,极尽夸饰之能事,却仍“流不尽,许多愁”!妙在“流不尽”!此喻,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基础上,又翻出一层新意,乃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
此词结构布局极缜密。下片“飞絮落花”印上片“杨柳弄春柔”;“登楼”印“离忧”;“春江都是泪”印“泪难收”;“韶华不为少年留”总提全词命意,天然浑成,意态兼善,神韵悠长。
秦观简介
秦观,北宋中后期著名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熙宁十一年(1078年)作《黄楼赋》,苏轼赞他“有屈宋之才”。元丰七年(1084年)秦观自编诗文集十卷后,苏轼为之作书向王安石推荐,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 因秦观屡得名师指点,又常与同道切磋,兼之天赋才情,所以他的文学成就灿然可观。他后来于元丰八年(1085年)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哲宗于绍圣元年亲政后(1094年)“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秦观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任监酒税之职,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
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其散文“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历来词誉甚高。然而其词缘情婉转,语多凄黯。有的作品终究气格纤弱。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南宋张炎之《词源》:“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生平详见《宋史·文苑传》。著有《淮海集》40卷,以及《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等作品。。其所编撰的`《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极善书法,小楷学钟王,遒劲可爱,草书有东晋风味,行楷学颜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后世称之为“淮海公”。
未仕期
秦观在未仕期间,大多在故乡高邮居家耕读,为科举做准备。然而亦时常游历于江淮吴楚之间,徜徉于山光水色之中。 在这段期间秦观的主要出游地有二:一为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秦观同孙莘老、参寥子游访漳南老人于历阳惠济院,浴汤泉,游龙洞山。又往乌江拜谒项羽墓,极尽山水名胜。此次出游共赋得诗词三十余首,并作《汤泉赋》一篇,以记途踪。二为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秦观前往越州省亲,适逢苏轼自徐州徙往湖州,于是便乘苏轼官船一同南下。途经无锡,与苏轼同游惠山,又经吴兴,泊西观音院,同访诸寺。端午过后,遂别苏轼赴越,中秋时,与参寥子、辩才法师同游龙井,其后又与郡守程公辟游玩鉴湖、拜谒禹庙,相得甚欢。直至岁末年关家书催归,秦观始依依不舍的乘船北上。写下著名的《满庭芳》(山抹微云)来描述离别情意,透露出对此段漫游岁月美好的缱绻不舍。
“学而优则仕”是天下读书人的梦想,秦观亦不例外,然而秦观的科举征途却屡遭挫折。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秦观第一次参加科举应试,却是抱着满满的期望换来落第的命运,于是他便马上“杜门却扫,日以诗书自娱” ,可见这一失败,对他而言,是精神上的打击。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秦观再次应试,却依旧名落孙山。科举的接连失利,使得秦观心境更加忧愁悲郁,认清了“风俗莫荣於儒,材能咸耻乎未仕” 的社会现实。因此只好改变态度,学习时文并向时人投献诗文,望获举荐。“功夫终不负有心人”,秦观在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参加第三次科举考试,终于成功考取进士,踏上其同样屡遭挫折的十年仕宦之途。
入仕期
朋党倾轧是北宋政治上的大难题,更是令朝廷不安的一大乱源。秦观入仕之时,适逢北宋朋党斗争日益激烈之际。秦观于此亦身不由己地陷入了这场政治漩涡之中,无法自拔。 元丰八年(1085年),秦观登科以后,任定海主簿及蔡州教授。因其亲附苏轼,被视为“旧党”,从此党争的迫害便从未间断。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鲜于侁,共以“贤良方正”荐秦观于朝,无奈却被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诬告。元祐五年(1090年)方由范引纯引荐,得以回京任秘书省正字。元祐六年又因“洛党”贾易诋其“不检”而罢去正字。接二连三的政治迫害,使得秦观大受打击,对政治开始灰心,且有退隐之意。元祐七年(1092年),秦观授左宣德郎,又由秘书省正字,左迁国院编修官,参修《神宗实录》,甚得恩宠。数月之间,拔擢连连。此三年亦为秦观仕宦期间最顺遂的时候。宦达未久,元祐九年(1094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亲政。“新党”之人相继还朝,“旧党”之人则连遭罢黜,秦观历时七年的贬谪生涯从此开始。
贬谪期
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亲政。政局瞬变,“旧党”出京。秦观作为“旧党”核心人物,亦在所难免。 秦观首先被贬为杭州通判,因御史刘拯告他重修《神宗实录》时,随意增损,诋毁先帝。因而在前往杭州途中又贬至处州任监酒税。在处州任职之时,秦观学佛以遣愁闷,常与佛寺僧人谈佛聊禅,并为僧人抄写经文。他的词作《千秋岁》在回忆当年盛会时,抒发了很深的感慨与愁情: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无奈小人诬陷,状告秦观私撰佛书,便又因此获罪。《宋史·文苑传》云:“使者承风望指,伺候过失,既而无所得。则以谒告写佛书为罪,削秩徙郴州”。削秩是将所有的官职同封号除掉,是宋朝对士大夫最严重的惩罚。贬黜南蛮时,秦观心情悲怅,早已绝了希冀,便作《踏莎行》词。虽将《千秋岁》的直抒换为比兴,没有“愁如海”之类的字眼,然而内心深处却依然郁结难解: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方至郴州又移至横州编管,元符元年(10),移迁雷州编管。眼望离京师越来越远,归乡无期,秦观自赋挽词。此词道尽心中凄苦,叫人心生悲惋。 元符三年(11)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政坛局势变动,迁臣多被召回。秦观也复命宣德郎,放还横州。当年五月行至藤州,出游光华亭,索水欲饮,水至,笑视而卒。张文潜曾作《祭秦少游文》云:“呜呼!官不过正字,年不登下寿。间关忧患,横得骂诟。窜身瘴海,卒仆荒陋。”道尽了秦观坎坷一生,句句痛彻心扉。一代文人,命运竟是如此的坎坷曲折,最后竟死在荒蛮之地,令人无限感慨。
婚姻家庭
作者:陈雄 出自《公然的爱情》一书(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秦观的正妻叫徐文美,而非传说中的苏小妹。这是他自己在为岳父写的文章里交代的。他的岳父是高邮一位姓徐的富商,因为有点钱,捐了一个主簿的官当,生了三个女儿,分别叫徐文美、徐文英、徐文柔。秦观在《徐君主簿行状》一文末尾说:“徐君女三人,尝叹曰:子当读书,女必嫁士人。以文美妻余,如其志云。”
关于其妻就是点了一下名字而已,在秦观的诗文中提及不多。例如《临江仙》:
髻子偎人娇不整,眼儿失睡微重。寻思模样早心忪。断肠携手,何事太匆匆。
不忍残红犹在臂,翻疑梦里相逢。遥怜南埭上孤篷。夕阳流水,红满泪痕中。
再如《满庭芳·茶词》:
北苑研膏,方圭圆璧,名动万里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香泉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方病酒,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便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揽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妆残。
末句以相如文君来比喻秦观夫妇,说明两人感情还是很深厚的,但徐文美大概不是秦观最钟爱的女子。有人统计,秦观留传下来的四百多首诗词,约四分之一为“爱情诗”,而其中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青楼歌女。钱钟书在《宋诗选注》的序里说秦观的诗是“公然的爱情”。《茹溪渔隐丛话》引《艺苑雌黄》说了秦观的一件风流事。秦观在绍兴的时候,由当地最高长官太守接待,住高级宾馆蓬莱阁。一日,在席上看中一个歌妓,于是赋《满庭芳》,开头一句是“山抹微云”,后来就是“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了。此词流传甚广,苏轼曾戏称秦观为“山抹微云秦学士”。
明代的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中则透露了秦观的另两次艳事。“秦少游在蔡州,与营妓楼婉字东玉者甚密”,他专为情人写了一首《水龙吟》,还费心地将楼东玉的名字写进去,“小楼连苑横空”、“玉佩丁东别后”就是谜面。而“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照人依旧”是说他们幽会情景的。秦观还有过一位叫陶心儿的情人,他曾赠一首《南歌子》给这位名妓,末句的“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就是为陶心儿的“心”字打的哑谜。
才情都用在歌女身上,是不是有点“浪费”?以至于黄庭坚都看不过去了,写了一首诗劝告他,其中有“才难不易得,志大略细谨”的句子,秦观看了很不高兴。
传统的诗词鉴赏,分析秦观时,总是定性为写“歌妓的恋情,同时又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但这并不适合解读秦观的所有爱情词。拿他的经典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说,就并没有牵连到什么仕途失意的身世之感。相反,如果结合他放浪的情感经历来看,完全可以大胆地假设,这只是秦少游安慰痴情女子的托词,或者说摆脱一段旧恋情的美丽借口。
篇3:江城子秦观阅读答案
江城子秦观阅读答案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答:“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2分)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2分)
3.请结合“杨柳”“飞絮”两个意象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3分)
4.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3分)古代写愁的名句很多,请写出用相同修辞手法写“愁”的诗句。(1分)
参考答案
3.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暮春时节,柳絮漫天飞舞的姿态常常会撩乱人的思绪,这首词借杨柳、飞絮抒发了春景逝去,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离愁别恨之情。(评分标准:答出“青春易逝”“离愁别恨”各1分,结合意象分析1分。)
4.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描写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抒发了离别之苦。相同手法的句子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评分标准:手法1分,具体解析1分,情感1分。相同修辞的名句只要用比喻和夸张(主要是比喻)写愁,书写正确,均给分。)
篇4:《江城子》阅读附答案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1、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赏析:
这是一首金陵怀古词。凭吊的是六代繁华的消逝,寄寓的则是现实感慨。开头三句点出凭吊之地金陵和当地物色: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大处落墨,展现出日暮时分在浩荡东去的大江,鲜艳明丽的落霞映衬下,金陵古城的全景;岸草平显出江面的空阔,也暗示时节正值江南草长的暮春;落霞明衬出天宇的辽阔,也渲染出暮春的绚丽。整个境界,空阔而略带寂寥,绚丽而略具苍茫。很容易引动人们今昔兴衰之感。所以第三句由眼前滔滔东去的江水兴感,直接导入怀古;水无情三字,是全篇的`枢纽,也是全篇的主句,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它不但直启繁华暗逐逝波,而且对上文的岸草平、落霞明和下文的姑苏台上月等景物描写中所暗寓的历史沧桑之感起着点醒的作用。这里的水已在词人的意念中成为滚滚而去的历史长河的一种象征。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三字一顿,句句用韵,显得感慨深沉,声情顿挫。接下来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两句是水无情的具体发挥。词人慨叹繁华的消逝,似乎多少领悟到某中不以人的主观一直转移的力量在暗暗起作用这样一个事实。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作者特意把姑苏西子联系起来,表达更深一层的意蕴。
篇5:江城子别徐州阅读答案附赏析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②,清泗③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选自《全宋词》)
【注释】①此词作于公元1079年暮春。其时苏轼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调任途中,词人作此词抒发对徐州风物人情的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②彭城:即徐州。 ③清泗:清澈的泗水,泗水流经徐州。
(1)“思无穷”,即无穷无尽之情。上阕中天涯流落人的“思无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请对下阕中的句子“背归鸿,去吴中”进行赏析。
(3)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下阕写景抒情的特色。
参考答案
1.(1)①与徐州刚刚相逢又匆匆离别,词人依恋之情无穷无尽;②与徐州的友人含泪携手分别,词人愁苦之情无穷无尽;③离别徐州正是暮春时节,即使春光犹在,但无人共赏,词人孤寂之情无穷无尽。
(2)此句写途中之景,以景衬托离别徐州的痛惜之情。春意阑珊,鸿雁北归故居,词人却与大雁背道而行,离开徐州故地,南去吴中湖州。词人是把徐州当做故乡,自叹不如归鸿,对徐州的眷恋感人至深。
(3)实写所见之景,如“隋堤”“水溶溶”“归鸿”“彭城”、清澈的“泗水”等,词人即景抒情,依恋之情融于景中;结尾三句是虚写,词人在想象中把相思之泪寄给徐州,但却流不到楚江的东面。如此虚写,使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
【赏析】
公元1079年暮春(史料记载为元丰二年三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其时,词人在徐州任职仅两年。他长年在外为官,南北辗转,踪迹不定,飘如浮萍。这种颠沛流离的官宦生涯,使他很是伤感,自视为天涯流落之人。这次奉命调往湖州,天涯流落之感更加深重。赴任途中,苏轼百感交集,挥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江城子·别徐州》。词人抒发了对徐州风物人情的无限留恋之情,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徐州的景物之中,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
词的上片首句以深沉的感慨发端,直抒天涯流落的伤感之情——我这个“天涯流落”之人愁思茫茫,无穷无尽。接下来切入题旨,抒写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既相逢,却匆匆”,与徐州刚刚相逢,却又匆匆离别。句中饱含对徐州依恋难舍之情——遗憾、哀怨、痛惜,百味杂陈。词人难舍徐州,实际上是难舍徐州的友人。故词人将“佳人”引入。这一人物形象,表面看来是热恋之中的情人,实则是徐州友人乃至徐州的化身。词人借与热恋情人乍逢又别的'情景——“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极言离别徐州的感触。即将离别的情侣,两手相牵,泣下沾襟,折落红相赠,睹物伤怀,情思愈发缠绵,辗转不忍离去。这种情侣之间痛彻肺腑的离别,正是词人离别徐州的生动写照,同时巧妙点出词人离别徐州启程到湖州上任的时间。“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末三句由残红联想到残春,因离别之难,词人试问春风还剩下多少?即使春光仍在,我只身离开徐州,有谁与我共赏春色呢!词人用委婉抑郁的笔触,表现了离别徐州后的孤单落寞,对徐州的无比依恋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将上片之情具象化,纵深化,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相融。首句“隋堤三月水溶溶”,是“物中有我”之景——暮春三月,隋堤之中,春水溶溶,悠然东去。而词人绵绵的悲思离愁与春水相融,浩茫无涯。“背归鸿,去吴中”,是“我中有物”之景——词人离开徐州故土,南去吴中湖州。而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词人却与雁阵反向而行,人不如鸿之叹跃然纸上,意极沉痛。后五句,则是“物我相融”之景——词人不忍离去,虽去程已远,仍频频回首,北望彭城(徐州),只见清澈的泗水脉脉流去,通向徐州;词人顿生奇想,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无奈楚江(泗水)东流,相思难寄,令词人怅然若失。在这几句中,词人徘徊不前的行踪、依恋徐州的情感,徐州望而不见的幻影、泗水东流难寄的无情,相互交融,物我难分。这种艺术手法,意象丰富,虚实相间,把抽象的离愁别恨转化成触手可及的具象,显得格外深痛、哀婉。词人千滴相思之泪,楚江浩荡东去之水,交织成悠长的叹息,在读者心头久久萦绕,令人肝肠寸断。
篇6:欧阳炯《江城子》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欧阳炯《江城子》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1、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赏析:
这是一首金陵怀古词。凭吊的是六代繁华的消逝,寄寓的则是现实感慨。开头三句点出凭吊之地金陵和当地物色:“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大处落墨,展现出日暮时分在浩荡东去的大江,鲜艳明丽的落霞映衬下,金陵古城的全景;“岸草平”显出江面的空阔,也暗示时节正值江南草长的暮春;“落霞明”衬出天宇的辽阔,也渲染出暮春的绚丽。整个境界,空阔而略带寂寥,绚丽而略具苍茫。很容易引动人们今昔兴衰之感。所以第三句由眼前滔滔东去的江水兴感,直接导入怀古;“水无情”三字,是全篇的.枢纽,也是全篇的主句,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它不但直启“繁华暗逐逝波”,而且对上文的“岸草平”、“落霞明”和下文的“姑苏台上月”等景物描写中所暗寓的历史沧桑之感起着点醒的作用。这里的“水”已在词人的意念中成为滚滚而去的历史长河的一种象征。“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三字一顿,句句用韵,显得感慨深沉,声情顿挫。接下来“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两句是“水无情”的具体发挥。词人慨叹繁华的消逝,似乎多少领悟到某中不以人的主观一直转移的力量在暗暗起作用这样一个事实。“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作者特意把姑苏西子联系起来,表达更深一层的意蕴。
篇7:江城子李好古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这是南宋著名词人李好古所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感怀之作。
原文: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
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
路茫茫,几兴亡。
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
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
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字词解释:
①平沙:这里指岸边平坦的沙地。梁何逊《慈姥矶》诗:“远岸平沙合。”浅草:短草。
②茫茫:遥远貌。几:几度。
③骨如霜:色自如霜的遗骨。
④底事:何事。谩:徒然。
⑤伏:制服。中行:指汉文帝的宦官中行说(Zhōngháng Yuè),后投降匈奴,力劝单于侵犯长安。此指南宋的投降派。
⑥馘(音国):战时割下敌人的左耳以记功。名王:指金兵的统帅。
⑦沙场:战场。
⑧击楫中流:用祖逖北伐的故事。
⑨治安:指汉贾谊的《治安策》,内容是评议时政。双阙:本为宫殿前左右各一的高台。这里借指帝王上朝之处。
⑩维扬:即扬州。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翻译:
岸边的沙地、短草与天相接。前路茫茫,几度兴亡?波涛冲刷着岸边白色如霜的遗骨,仿佛述说着往日的沧桑。千古来,英雄的成就在那里,徒感慨、空悲凉。英雄少年要杀敌立功、扫荡沙场。
要学祖逖中流击楫,立誓报国,想陈述胸中治国计策,无奈皇宫遥远,无法到达。船过维扬,只有满怀惆怅,遥遥远望。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阅读答案:
试题:
(1)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6分)
(3)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词上阙的写景句进行赏析。(4分)
(4)这首词的主旨与姜夔《扬州慢》相比有何异同?(4分)
答案:
(1)(5分)上阕既描写了扬州(维扬)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
(2)(6分)①借景抒情。作者运用了单调的景物,形成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惆怅之情。 ② 运用典故。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③ 直接抒情。作者直接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④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每答出一种手法并分析,给3分;答出任意两种即可。)
(3)上阙写景句情景交融。“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两句以“平沙”、“浅草”、空阔的“天”、“茫茫”的“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我们展现了维扬劫后苍茫、荒凉的画面,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2分,“景”“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两句通过写夜间波涛拍岸,令人寒意顿生,表现了词人辗转难眠、忧虑国事、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感。(2分,“景”“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4)同:两首词都有对国家昔胜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或答“抒发了‘黍离之悲’”)。(意思对即可)
异:李词除了与姜词一样都表达了对国家昔胜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外,还写了自己年青时的报国之志和如今报国无门的失意愤懑。(意思对即可)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创作背景:
南宋时,金人多次攻入扬州,破坏之惨重,令人目不忍睹。李好古一直少年有大志,但无报国的机会。其《碎锦词》中就有好几首怀古伤今的词。这首词是作者路过扬州时,面对扬州屡遭破坏的历史事实,缩写的伤感惆怅之作。该词没有把重点放在残破的景象上,而是把重心放在自己保家卫国的责任上,并尖锐地指出这是统治者不纳忠言的结果。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赏析:
李好古过维扬时写的这首《江城子》,此外,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馘,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计功)的原因,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治安,贾谊曾作《治安策》评议的时政。双阙,指代朝廷),等于说兴亡的关键、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这种尖锐态度和批判精神,在同代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这首词在写法上注意了两个结合。一个是写景与抒情结合。词中写景的地方只有四句:“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即仅仅是沙、草、天、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读者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再说,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昨夜波声”一句表面写波涛,背后却有一个在扬州的某一间屋子里听着波声久久不能入睡,想起无限往事的人儿。把这一句同“洗岸骨如霜”放在一起,夏承焘说:“ 两句写夜间听到波声拍岸,使人激奋而气节凛然。”(《唐宋词选注》)则景中之情就更为显著了。
还有一个伤今与怀旧的结合。这首词目睹扬州破败景象,痛悼国家不幸,这是“今”;可是词篇中又有“几兴亡”一句,接下去还有“千古英雄成底事”,这是“旧”。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幽远;相反,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千年的兴亡也变得越发真切。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调,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壮志难酬,只能“徒感慨,漫悲凉”。下半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象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报国誓言。这样,有千古、少年时、目前三个时间层次的结合,词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开阔,作者因国事而生的忧虑也就特别深广。
这首词直接写到维扬的是前面五句和最末两句。前五句写见闻,结尾处点维扬,全词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中间的感慨部分则正好处在包孕之中,这样能使结构紧凑,抒情集中,应该是作者精心安排之作。
个人资料:
晏几道(1038年―11),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相关推荐:
江城子秦观赏析
江城子段成己阅读答案
篇8:秦观《江城子》阅读题及答案
秦观《江城子》阅读题及答案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案
(1) 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
【赏析】这首愁情词由春愁离愁写起,再写失恋之愁和叹老嗟卑之愁,省或者说是虚化了具体时空背景,仿佛将词人一生所经历之愁都凝聚浓缩在一首词中了,很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上片前三句写初春的离别,并未出现告别的对象而悲泪滂沱,已寓无限隐情。“犹记”两句转为忆旧,“多情”指恋人,“系归舟”指飘泊重逢的`激动。“碧野朱桥”是当日系舟处所,又是今日处境。“当日事”唯存记忆,而眼前是“人不见,水空流”。即谓再度离别,再度“归来”时,已无人“系舟”,只见水流了!几个波折,诉尽赴约而不遇的绝望哀情。换头“韶华”句为议论,道破人生真理,此理虽为常理常情,但由词人体味人生后道出则有极哀切的意蕴。这青春不再,年华易衰,才是“恨悠悠”的终极原因,何况春天又一次完结了哩!此悠悠长恨,当然将词人仕途不遇、理想落空的伤感融注其间了。最后,将愁恨之泪化作春江,极尽夸饰之能事,却仍“流不尽,许多愁”!妙在“流不尽”!此喻,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基础上,又翻出一层新意,乃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
此词结构布局极缜密。下片“飞絮落花”印上片“杨柳弄春柔”;“登楼”印“离忧”;“春江都是泪”印“泪难收”;“韶华不为少年留”总提全词命意,天然浑成,意态兼善,神韵悠长。
篇9:《江城子》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江城子》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1.请结合“杨柳”“飞絮”两个意象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3分)
2.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3分)古代写愁的名句很多,请写出用相同修辞手法写“愁”的诗句。(1分)
【参考答案】
1.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暮春时节,柳絮漫天飞舞的姿态常常会撩乱人的.思绪,这首词借杨柳、飞絮抒发了春景逝去,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离愁别恨之情。(评分标准:答出“青春易逝”“离愁别恨”各1分,结合意象分析1分。)
2.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描写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抒发了离别之苦。相同手法的句子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评分标准:手法1分,具体解析1分,情感1分。相同修辞的名句只要用比喻和夸张(主要是比喻)写愁,书写正确,均给分。)
篇10:《江城子》赏析与阅读练习
《江城子》赏析与阅读练习
【原文】:
江城子
苏轼
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念我也,作此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注释】:青帘:旧时酒店招引顾客的布招。
【翻译】:昨天黄昏时下着纤纤细雨。今天天亮打开帘子,雪大得想要与屋檐齐平啊。江天相接,没有地方认的出来青帘。自己孤身挨冻坐着由谁来陪伴我?揩着有顽疾的病眼,捻着衰老的胡髯。朱使君能在宾客满堂时畅快舒达,水晶盐是在为谁而甜。手中把弄着梅花,向东远望思议着陶渊明。雪像故人故人又像雪,虽然可爱确是有人嫌弃。
【赏析】:这是苏先生托物言志的一首词。意思有两点:一、作者自身的实际状况;二、作者的理想生活状态。词中可以看出苏先生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很大,并且处于一种可以随意拈来的.化境。词的上下阙通篇来看,方能明白的窥见苏先生想表达的意思,也就是说要将词中出现的场景和名词统统的揉一下,然后再展开,便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先生当时的状况和寄意。当时大雪,开句却写是雨,黄昏与晓时间上的颠倒,表示已经是下了一整天的样子,先生处于一种身体很不好的状态中,但联系下阕可以看出先生心中还是一种很安静的期望能够隐逸的想法,与效法陶先生去,但是好像时下的状况已经不能够了。词中朱使君还能够在宾客满座的情况下,畅快舒达,这也对照苏先生的苦闷,水晶盐,应该是咸的,但是在这里说为谁甜,也是禅思想的一种运用,不关乎五感,其实质一也,手把梅花,也可以效仿采菊东篱下的陶潜,杂糅一起的情景多半是想表达:现实并不如意,不如早归去也就是最后一句点明的意思,雪,高洁也,似故人,可亲也,雪,故人,世人多爱之,但是(苏先生)仍然却还有人(当权者)憎恨。
【阅读训练】:
(1)“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在词中有什么作用?(4分)
(2)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一句。(4分)
【参考答案】 (1)①江天相接、白茫茫一片的大雪景象,营造了寒冷的氛围,衬托了作者的凄冷与孤独。(1分)②酒家无觅处、欲借酒消愁而不得的处境表现了作者的无助与寂寞。(1分)③用“雪”和“酒”引出下阕对故人的思念与赞识。(2分)
(2)①“雪”与“故人”互喻,(答“以雪喻人”亦可)突出故人品格的高洁,(1分)体现了对敌人的赞赏和自己对高洁品格的追求,(1分)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2分)
篇11:李好古《江城子》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
有关李好古《江城子》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
江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
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
②馘(guó):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记功。
③治安:贾谊曾给汉文帝上《治安策》。
阅读答案
1.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6分)
(3)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词上阙的写景句进行赏析。(4分)
(4)这首词的主旨与姜夔《扬州慢》相比有何异同?(4分)
参考答案:
1、(5分)上阕既描写了扬州(维扬)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
2、(6分)①借景抒情。作者运用了单调的景物,形成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惆怅之情。 ② 运用典故。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③ 直接抒情。作者直接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④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每答出一种手法并分析,给3分;答出任意两种即可。)
(3)上阙写景句情景交融。“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两句以“平沙”、“浅草”、空阔的“天”、“茫茫”的“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我们展现了维扬劫后苍茫、荒凉的画面,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2分,“景”“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两句通过写夜间波涛拍岸,令人寒意顿生,表现了词人辗转难眠、忧虑国事、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感。(2分,“景”“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4)同:两首词都有对国家昔胜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或答“抒发了‘黍离之悲’”)。(意思对即可)
异:李词除了与姜词一样都表达了对国家昔胜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外,还写了自己年青时的报国之志和如今报国无门的失意愤懑。(意思对即可)
二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ó):割耳朵。③治安:贾谊曾给汉文帝上《治安策》。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的原因,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尖锐指出国家衰亡的关键、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是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
B.首句“平沙浅草接天长”写景,通过“沙”“草”“天”三种意象勾勒出天空地阔、芳草茂盛的美好春景图。
C.“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手法,景中含情,写夜间听到拍岸涛声,引发激奋之情。
D.“徒感慨,漫悲凉”直接抒发了作者在经过维扬时无限惆怅、悲伤之情。
E.“双阙”,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这里借指京都。
2.词的下阙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作者借此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A项,3分;D项,2分;E项,1分;(B项,沙、草、天等为读者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图景; C项,没有拟人、象征手法。)
2. ①运用典故。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②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
(答出表现手法各1分,对手法进行具体分析各2分。语意相近亦可。)
【赏析】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是南宋词人李好古的`词作。南宋时,金人多次攻入扬州,破坏之惨重,令人目不忍睹。这首词就是词人李好古的感怀之作。这首词不着力渲染敌人去后的残破,而将重点放在自己保卫家国的责任上,所以其立意高出众人一筹。
于此,其最著名的莫过于姜白石的《扬州慢》,其中有“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样的句子,但李好古过维扬时写的这首《江城子》,此外,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馘,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计功)的原因,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治安,贾谊曾作《治安策》评议的时政。双阙,指代朝廷),等于说兴亡的关键、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这种尖锐态度和批判精神,在同代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这首词在写法上注意了两个结合。一个是写景与抒情结合。词中写景的地方只有四句:“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即仅仅是沙、草、天、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读者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再说,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昨夜波声”一句表面写波涛,背后却有一个在扬州的某一间屋子里听着波声久久不能入睡,想起无限往事的人儿。把这一句同“洗岸骨如霜”放在一起,夏承焘说:“ 两句写夜间听到波声拍岸,使人激奋而气节凛然。”(《唐宋词选注》)则景中之情就更为显著了。还有一个伤今与怀旧的结合。这首词目睹扬州破败景象,痛悼国家不幸,这是“今”;可是词篇中又有“几兴亡”一句,接下去还有“千古英雄成底事”,这是“旧”。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幽远;相反,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千年的兴亡也变得越发真切。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调,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壮志难酬,只能“徒感慨,漫悲凉”。下半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象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报国誓言。这样,有千古、少年时、目前三个时间层次的结合,词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开阔,作者因国事而生的忧虑也就特别深广。
这首词直接写到维扬的是前面五句和最末两句。前五句写见闻,结尾处点维扬,全词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中间的感慨部分则正好处在包孕之中,这样能使结构紧凑,抒情集中,应该是作者精心安排之作。
【作者简介】
李好古(生卒年不详)高安人。有《碎锦词》一卷,“自署乡贡免解进士”。清吟阁本《阳春白雪》载:“好古字仲敏,原籍下郢(今陕西渭南县东北),可备一说。”大约活动于南宋中后期。其《八声甘州》扬州词云:“百万貔貅夜筑”,似贾似道筑扬州城事。《酹江月》云:“平生英气,叹年来,都付山林泉石。不作云霄轩冕梦,只拟纶竿蓑笠。”盖自慨身世。王鹏运跋谓亦“白石老仙之亚”。宋代名李好古者非止一人,这里指的是写《碎锦词》的李好古。
篇12:《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答案
【原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问题】
4.本词作者是【 】(朝代)的【 】。(2分)
5.首句“狂”字有何作用?(3分)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引用典故,有何用意?(2分)
【参考答案】
4.北宋
苏轼
5.“狂”字是本诗的诗眼,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下文的内容均围绕“狂”字展开,出猎场面的壮观,作者不服老自比孙权的豪迈,希望重获重用为国效力的壮志等都是“狂”的具体表现。
评分意见:本题3分。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1分,联系下文具体回答2分。
6.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委以重任,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评分意见:本题2分。
★ 鉴赏江城子 秦观
【江城子阅读答案及赏析(精选12篇)】相关文章:
雄健豪放 自是一家--读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网友来稿)2022-11-03
密州出猎 苏轼2023-07-10
秦观词原文练习题与答案2022-07-22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阅读答案2023-09-21
祭常山回小猎,祭常山回小猎苏轼,祭常山回小猎的意思,祭常山回小猎赏析2022-05-17
江城子,江城子王质,江城子的意思,江城子赏析2022-11-27
江城子,江城子刘将孙,江城子的意思,江城子赏析2023-03-15
江城子,江城子葛胜仲,江城子的意思,江城子赏析2023-07-03
江城子,江城子邓肃,江城子的意思,江城子赏析2022-10-08
《定**》教学设计202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