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lig”为你分享10篇“脑袋阅读题及答案”,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脑袋阅读题及答案
脑袋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5分)
脑 袋
劳马
老婆说我长了个木瓜脑袋,我很生气。但后来细细地想一想,她的判断也有一定的依据。
局长住院半个月了,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要不是物业公司的保洁员小殷向我打听局长的病情,我还被蒙在鼓里哪。
对于我一无所知的茫然表情,小殷十分紧张。她说,全局上下的干部职工早就排起长队到医院探望两轮了,你竟然还像个傻瓜似的没有知觉。她真有点替我着急和害臊。连一个打扫厕所的保洁员都敢当着我的面说我是个傻瓜,这要比我老婆的“木瓜”说更伤我的自尊。
我决定立即前往医院向局长表达我对他的忠诚和敬意。为了弥补自己后知后觉的罪过,我绞尽脑汁地盘算着探视时要说的慰问话以及必须呈送上的慰问品。这两者都很重要,因为自己毕竟知道得太晚了。若不事先准备好一番巧妙的说法并呈上颇具特色的礼品,局长是不会原谅我的。
老婆说我只长了半个脑袋,我很愤慨。但冷静下来,我还是觉得她说的有一定道理。
局长对我姗姗来迟的探望一点都不介意,甚至表现得很高兴。他还试图从床上欠起身子跟我握手,让我扑上前去按住了。他说谢谢你小王,这么忙还来看我。
这句话让我很失望,因为我姓张,显然局长因病有些认不清下属了。局长的夫人告诉我,领导只是做了个小手术,切除了阑尾。我也认为这种手术太小儿科了,简直不足挂齿。我说,这个手术我两年前就做过了,手术的第二天我就上班了,而且还打了场篮球。局长对我的这种乐观态度并没有产生共鸣,他可能认为我把他的住院行为看成小病大养了。我从他的表情上意识到自己口无遮拦的毛病又犯了,赶紧设法补救,我说领导的阑尾与群众的'阑尾有着本质的区别,局级的阑尾炎比处级、科级和一般办事员的要严重得多,一定要精心治疗。为了挽回我的过失,我赶紧打了盆热水,替局长洗了脚。局长很感动,说咱们局的同志们真好,每次来探望都帮我洗头洗脚的,今天已经洗了四次了。他拍拍我的肩膀,说,小王啊,今后要再接再厉好好干。我不得不向领导报告,我三十年前就改姓张了。对于我精心挑选的礼物,局长再三推辞,最后还是经不住我这类犟种下属的执拗,只好笑纳了。
老婆说我根本就没长脑袋,我再也忍无可忍了,真想给她一记响亮的耳光。因为我摸了摸脖子上面,那圆滚滚的东西明明摆在那儿,但后来我还是不得不接受老婆的尖刻批评。
我去医院探视回来的一周左右,又遇到了那个眼尖嘴快的专门负责刷厕所的保洁员小殷。她见四处无人,便凑近我的耳边,小声打探,问我去看过局长没有。我赶忙退后一步,点了点头,我的鼻子受不了她身上的硫酸味道。她特紧张地告诉我,那你算笨到家了。据这位以刷厕所为掩护的“间谍”透露,局长得的不是阑尾炎,而是晚期肝癌,完全没救了。所以,这些日子几乎没人再去探视了。另据可靠消息,某副局长正在暗中调查这段时间前往医院表忠心的人员名单,他是接替局长宝座的第一候选人。
我的脑袋嗡嗡作响。木瓜脑袋会响的,半拉脑袋也会响的,但没有脑袋怎么会响呢?我老婆最后的结论肯定错了。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我”探视局长回来的一周后,听了保洁员小殷透露的消息后,脑袋嗡嗡作响,这足以证明我并非没有脑袋。
B.小说结尾接替局长定论第一侯选人的某副局长正在暗中调查这段时间前往医院表忠心的人员名单的可靠消息,深刻透析出现代职场的险恶与炎凉。
C.因为生病而导致认不清下属的局长误称“我”为小王,“我”先是默认,后面才不得不报告自己于三十年前改姓张,这足以说明“我”历练有成。
D.保洁员小殷对“我”那种“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关心以及她所刺探到的消息,有效地构成了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环境。
E.局长的病从“阑尾炎”发展到“晚期肝癌”,人也遭受了“床前若市”到“床前鞍马稀”的悬殊待遇,这是对局长任人唯亲的反讽。
14.为什么老婆大人对“我”脑袋的评判一个比一个严厉?请简要分析。
答:
15.这篇小说本可以命名为“局长病了”,可是作者却别出心裁地题名为“脑袋”,请探究这样命名的好处。
答:
试题答案:
13.B D(A项“这足以证明我并非没有脑袋”错,因为这里的脑袋不是指“头”;C项说“‘我’历练有成”错,因为他还是纠正了局长的错误;E项病情并无发展,小说也无文字表明局长任人唯亲。)
14. 因为最初只是感觉“我”反应迟钝,局长住院半个月了,竟然一点也不知道;而后发现“我”在探病过程中口无遮拦,说了不该说的话;最后一个对比,竟发现“我”该做的事不做,做的尽是不该做的事。根本不会处理现代职场的人际关系!所以老婆大人对“我”脑袋的评判一个比一个严厉。
15. 首先,“脑袋”比“局长病了”更有个性与创意,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其次,小说情节固然是围绕着“局长病了”而展开,但其核心则是“我”的“脑袋”因此而受到的牵连;再者小说要表现的主题——现代职场的险恶与炎凉世态也是通过“老婆”对“我”颈上“脑袋”的评判而揭示出的,因此“脑袋”要比“局长病了”更具讽刺意义。(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篇2:《脑袋大更聪明》阅读答案
《脑袋大更聪明》阅读答案
①大脑越大,脑细胞就越多,人不就越聪明吗?一些科学家以此解释为何人类比近亲黑猩猩要更聪明;然而持反对意见的科学家却不在少数,他们的理由——倘若大脑越大动物就越聪明,为何大象没有展现出高于人类的智慧?
②众所周知,神经细胞是实现大脑功能的主要部分,大脑尺寸影响智商这个观点的核心就在于此。当神经细胞发生病变后,人的大脑功能就会受损,甚至会引发帕金森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
③然而神经细胞虽然重要,却只占大脑约10%,剩余的大多由胶质细胞组成。以往人们以为这些细胞只是起填充的作用,但最近许多研究都表明它们在传递信息的能力上虽不及神经细胞,却有自己的一份贡献。加州大学的戴蒙德教授在1985年对爱因斯坦大脑的分析指出其大脑中胶质细胞的数量就多于常人。
④来自英格兰的科学家埃姆斯与格兰特分离出小鼠突触(即不同神经细胞相连的节点)可能起传递信息作用的651条基因,并在另外18种生物中寻找这些基因。他们发现随生物的复杂程度提升,这些基因的数量也有所提高。与人相比,小鼠、猩猩等哺乳动物这些基因数量大约只减少了5%;斑马鱼、爪蟾等非哺乳类的脊椎动物其基因数量则只有人的大约90%;而果蝇,蜜蜂等非脊椎动物的这些基因更只有人的一半左右。
⑤这意味着高等生物单个突触传递信息的能力更强。如果再考虑不同大脑尺寸带来的突触绝对数量的差别,就能解释为什么有时脑袋大的生物聪明,有时脑袋大的生物并不一定聪明了。打个形象的比方,大脑中的突触就好像电脑中的处理器,尺寸决定了处理器的数量。大脑越大,处理器就越多。但这些处理器的性能却天差地别,如果说人类的处理器是当下最新产品的级别,那么那些鱼类、昆虫的处理器或许只有或者前处理器的性能了。
⑥用这个理论,我们能很好地解释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个现象——人类与黑猩猩的处理器性能差不多,但 ;大象的大脑虽然比人更大,但 ,因此总体上看仍然无法比拟人类。(768字)
(选自科学松鼠会博文,有删改)
1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很多科学家认为人类比黑猩猩更聪明的原因是人类的大脑比黑猩猩大,脑细胞更多。
B.当神经细胞发生病变后,人脑功能就会受损,就会患帕金森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
C.人脑中胶质细胞只是起填充大脑的作用,并不能像神经细胞那样具有传递信息的能力。
D.随生物复杂程度提升,可能起传递信息作用的基因越多,单个突触传递信息能力越强。
1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标题脑袋大更聪明?起提出疑问、引发读者兴趣的作用,并非本文的结论。
B.用对爱因斯坦大脑分析的例子说明占人脑90%的胶质细胞也有传递信息的能力。
C.把斑马鱼与果蝇传递信息的基因数量作比较,说明果蝇的大脑比斑马鱼的脑更聪明。
D.大脑中的突触就好像是电脑中的处理器,用打比方说明突触在大脑中的重要作用。
15.根据本文理论,请在第⑥段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完成对第①段提到的两个现象的.解释。(4分)
用这个理论,我们能很好地解释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个现象——人类与黑猩猩的处理器性能差不多,但 ;大象的大脑虽然比人更大,但 ,因此总体上看仍然无法比拟人类。
参考答案:
13.D
14.C(原文是:他们发现随着生物的复杂程度提升,这些基因的数量也有所提高……斑马鱼、爪蟾等非哺乳类的脊椎动物其基因数量则只有人的大约90%;而果蝇,蜜蜂等非脊椎动物的这些基因更只有人的一半左右。可见作者并非是把斑马鱼和果蝇作比较,而是把它们和人进行比较。
15.第一空格:但人类更大的大脑确保了我们有更多的智慧。第二空格:但由于其中的处理器性能比较低。第一空格关键词是人脑更大;第二空格关键词是处理器性能低。原文用这个理论,我们能很好地解释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个现象——人类与黑猩猩的处理器性能差不多,但人类更大的大脑确保了我们有更多的智慧;大象的大脑虽然比人更大,但由于其中的处理器性能比较低,因此总体上看仍然无法比拟人类。引发议论,使说理更加生动。(大意答对即可)
篇3:《简单》阅读题及答案
《简单》阅读题及答案
简单
三毛
许多时候,我们早已不去回想,当每一个人来到地球上时,只是一个赤裸的婴儿,除了躯体和灵魂,上苍没有让人类带来什么身外之物。等到有一天,人去了,去的仍是来的样子,空空如也。
曾几何时,我们不再是婴儿,那份记忆也遥远得如同前生。回首看一看,我们普普通通的活了半生,周围已引出了多少牵绊,伸手所及,又有多少带不去的东西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缺了它们,日子便不完整。
许多人说,身体形式都不重要,境由心造,一念之间可以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这是不错的,可是在我们那么复杂拥挤的环境里,你的心灵看见过花吗?只一朵,你看见过吗?我问你的,只是一朵简单的非洲菊,你看见过吗?我甚而不问你玫瑰。
不了,我们不再谈沙和花朵,简单的东西是最不易看见的,那么我们只看看复杂的吧!
唉,连这个,我也不想提笔写了。
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崇拜神童,没有童年的儿童,才进得了那窄门。人类往往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别人的成就与自己相比较,因而觉得受挫。我们一直粗糙的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去了。我们一生复杂,一生追求,总觉得幸福的遥不可企及。不知那朵花啊,那粒小小的沙子,便在你的窗台上。你那么无事忙,当然看不见了。对于复杂的生活,人们怨天怨地,却不肯简化。
对于这样的生活,我们往往找到一个美丽的代名词,叫做“深刻”。简单的人,社会也有一个形容词,说他们是笨的。
恰好我又远离了家国。到大西洋的海岛上来过一个笨人的日子,就如过去许多年的日子一样。在这儿,没有大鱼大肉,没有争名夺利,没有过分的情,没有载不动的愁,没有口舌是非,更没有解不开的结。
也许有其他的笨人,比我笨得复杂的,会说:你是幸运的,不是每个人都有一片大西洋的岛屿。唉,你要来吗?你忘了自己窗台上的那朵花了。怎么老是看不见呢?你不带花来,这儿仍是什么也没有的。你又何必来?你的花不在这里,在你的窗,在你心里,不在大西洋啊!
一个生命,不止是有了太阳、空气、水便能安然的生存,那只是最基本的。求生的欲望其实单纯,可是我们是人类,是一种贪得无厌的生物,在解决了饥饿之后,我们要求进步,有了物质的'享受之后,又要求精神的提升,我们追求幸福、快乐、和谐、富有、健康,甚而永生。我们不肯节制,不懂收敛,泛滥情感,复杂生活起居。到头来,“成功”只是“拥有”的代名词。我们变得沉重,因为担负得太多,不敢放下。
其实,快乐,只是国王的新衣,只有聪明的人才看得见。童话里,不是每个人都看见了那件新衣,只除了一个说真话的小孩子。我们不再怀念稻米单纯的丰美,也不认识蔬菜的清香。我们不知四肢是用来活动的,也不明白,穿衣服只是使我们免于受冻。灵魂,在这一切的拘束下,不再明净。感官,退化到只有五种。如果有一个人,能够感应到其他的人已经麻木的自然现象,其他的人不但不信,而且好笑。
这里,对于一个简单的笨人,是合适的。对不简单的笨人,就不好了。我只是返璞归真,感到的,也只是早晨醒来时没有那么深的计算和迷茫。我不吃油腻的东西,我不过饱,这使我的身体清洁。我不做不可及的梦,这使我的睡眠安恬。我不穿高跟鞋折磨我的脚,这使我的步子更加悠闲安稳。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当心的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选自《三毛全集》,有删减)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从第二段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活的久了,身边就会产生很多牵绊,这些东西虽带不走,但也不可或缺,因为缺了它日子便不完整。
B. 人们崇拜神童,作者却认为进得了那窄门的都是没有童年的儿童,可见作者对待神童是心怀怜悯的,她不赞同现在对人的评价方式。
C. 文章末尾两段连用排比,这样写不仅使作者自己的简单生活具体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深化了主题。
D. 作者行文善用比喻说明道理,文中把快乐比作“国王的新衣”,是想告诉我们只有如童话里那个诚实的小孩,让心无尘埃,就再无迷茫。
5. 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5分)
6. 文章的标题是“简单”,作者却用大量笔墨描述“复杂”,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4. A 从全文作者所推崇的简单生活态度上看,我们身边引出的牵绊是要去除的东西,“缺了它们日子便不完整”作者用了反语。
5. ①作者认为“你”自己本身就拥有“花”,只是因为比作者“复杂”,心灵对美丽生活视而不见。②对于羡慕大西洋岛屿的“你”,假如不带着简单的心灵,即使来到这里也见不到你想要的。
6. ①在内容,作者写现代的人们生活在“复杂”的环境里,粗糙的活着,努力使自己深刻,是为了批判这些无视“美”的生活态度。②在结构上,形成对比,拿复杂的生活状态与作者简单的生活状态做对比,拿贪得无厌的拥有与能少则少的放下作对比。③在艺术效果上,突出主旨,作者对复杂否定的越多,对简单的提倡也就越发明显,这与题目“简单”并不背离。(后面两点可合为一点,每点3分)
篇4:刻舟求剑阅读题答案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篇5:刻舟求剑阅读题答案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①置之其坐 坐:( ) ②遽契其舟 遽:( )
③反归取之 反:( )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
7.下面的之字用法跟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反归取之 B.何不试之以足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8.翻译句子。(4分)
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②何不试之以足?
9.《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你能再写出两个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名字吗?(2分)
10.请用文中原话回答下列问题(4分)
《郑人买履》中郑人最可笑的言是:
《刻舟求剑》中楚人最可笑的行是:
11.这两则寓言故事共同包含了什么道理?(4分)
答案:
1、①同座,座位 ②立即、匆忙 ③同返,返回 ④、指示代词,这儿
2、C
3、①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②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4、守株待兔 自相矛盾 买椟还珠 滥竽充数 扁鹊治病 郢书燕说 (写出两个即可)
5、①宁信度,无自信也。 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讽刺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的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篇6:《废墟》阅读题及答案
16.文章中说“前夜的残梦”,具体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
17.怎样理解文章开篇说“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4分)
答:
18.“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结合文章,阐释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
19.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废墟?(4分)
答:
20.结合文章说说废墟在古今历史发展中有什么重要的意义?(5人)
答:
篇7:《炉火》阅读题及答案
《炉火》阅读题及答案
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波,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档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都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
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爆裂,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火,以他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通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1、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章的1、4、8段分别加以概括
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①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消失的感叹
②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
3、本文题为“炉火”,但文中反复写到“暖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本文是“怀旧”之作,意在“呼唤传统”你同意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感伤(感伤之情)→感动(温馨之情)→感奋(激昂之情)
2、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
3.运用对比的手法。以暖气和炉火作比较,写出两者的不同,表现作者对炉火的偏爱。
4.不同意。文章有怀旧情感,但并非全文主旨。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篇8:《信使》 阅读题及答案
《信使》 阅读题及答案
信使
①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像三柄巨大的棱锥,将我所在的部队,托举到了离海平面五千多米的高度。10月,这正是平原上麦秸垛金黄而干燥的时光,昆仑山却已万里雪飘。就要封山了,封山是冰雪发出的禁令,我们将与世隔绝到春天。
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医生对我说:也许军邮车今天会来的。军邮车大约每月从新疆喀什开上昆仑山一次,日子并不准,仿佛一只来去无踪的青鸟。老医生戍边多年,他的话有时像符咒一样灵验。每年封山前上山的最后一辆车,总是军邮车。山下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心。他晃着的满头白发,像一丛银针。
③果然,那天夜里,军邮车破冰船一样,跋涉五天,英勇地到了。整个军营为之沸腾。各单位取信的人站在房外,一取到信就像古代的驿马接到加急文书,拔腿就跑,送给望眼欲穿的人们。
④在高原上奔跑,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活儿一般都分给腰细腿长的年轻人,但自发苍苍的老医生执拗地要做这件事。知情的人私下里说他家中有很老的双亲、很弱的妻子、很小的孩儿,想信比别人更甚。老医生抱着一大摞信,我们扑上去抢。霎时老医生手中就空了,接下来是刷刷撕信,信皮的断屑萧萧而下。
⑤我最先看的是父母的信。仿佛有一只温暖而柔软的手,从洁白的信纸中探出来,抚摸着我额前飘动的乌发,心便不再凄然。再看同学和朋友的信。我的同桌此刻在遥远的西双版纳,信中夹了一朵花的标本。她说这是景洪最美丽的花,有沁人肺腑的香气。夹花的那页信纸留有大片紫色的液痕,想像得出花盛开时的娇嫩。我低头嗅那被花汁浸泡过的地方,哪有什么香气,有的只是纯正而凛冽的冰雪气息缭绕其中。
⑥同屋的女兵嘤嘤地哭了起来。她的小侄子病了。我们都去劝她,老医生悠长地叹了一口气:告诉离家这么远的一个小姑娘,孩子的病就能好了吗?我家里人是从不这样的。不一会儿,女兵停止了哭泣,因为从老医生送来的第二批信中她得知小侄子的病已经好了。要有经验。老医生说,把信全拆开,码饼干似地排好,从最后面的看起,前面的只能作参考。
⑦那一次军邮车上山,老医生没有收到一封信。按照他家的习惯,没有信来也许就是出事了。他的忧郁持续了整个冬天。
⑧4月,春天里,这是开山后的第一次通邮。我收到了西双版纳同学的回信:那朵花怎么是紫色的呢?它是雪白的呀!而且,绝不可能没有香气!
⑨信是老医生送来的。他快乐极了,他的家里寄来了平安信。有时候他又突然疑惑,说他家会不会有什么事瞒了不肯告诉他。我们都说不会不会,你是家里的顶梁柱,离了你,根本就办不了事,怎么会瞒你!他也觉得很有道理,心宽了许多。
⑩终于,轮到他探家了。他很早就告诉了我们,还专门预备了一个提包,为大家装信。我便对着昆仑山皑皑的冰雪,从从容容地写了三十封信。我双手捧着这摞信,郑重地交给老医生。他的白发在雪峰的映衬下,晃动得像一盆水中的`粉丝:你放心好了!我到了山下第一件事就是为大家发信。假如回信快的话,下次军邮车上来,你们也许就能收到回信了。
(11)他走了。军邮车像候鸟,飞来一次又一次,但那三十封信却一封不见回音。原来他下山乘坐的车翻了,这在高原是很平常的事,熊熊烈火吞噬了他银发苍苍的头颅,那个装满信件的旅行包,顷刻之间化为青烟。那三十封信,只有给父母的那封,我重写了托人发出。给其他人的,便再也提不起兴致。只要抓起笔,老医生的白发就在眼前灼目地闪动,眼珠便发酸。大团大团的冰雪,在我胸中凝结。
(12)后来,在老医生的追悼会上,我才知道他的生辰,远没有我想像的那样老。满头灿然的白发,是昆仑山馈赠他的不能拒绝的礼物。
(13)他死了以后,军邮车还带来过他的家信。我第一次注意了一下地址:是广西一个很偏远的小城。又在地图上仔细寻找,那地方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该是非常炎热的。老医生的家乡,距离昆仑山,大约有一万五千里。
(14)那封迟到的信,边缘已经磨损,好像烙熟又蒸了几遭的馅饼。几处裂口的地方,被薄而坚韧的透明纸粘贴过,上面打着蓝色的印章:邮件已破,军邮代封。
(1不知这是否是封报平安的家信?
7.第②段把军邮车比作青鸟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8.简析第④段画线句细节描写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⑤、⑧段两次写到同桌信中的花,作用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0.第?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标题的信使就是指文中的老医生形象。 B.开篇写昆仑山壮观象征了戍边战士的崇高。
C.作者提到三十封信意在表达对父母的思念。 D.全文以时间为顺序来安排材料,脉络清晰。
E.本文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刻画了老医生形象。 F.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写人状物淡而有味。
12.从情感表达角度赏析最后三段的那封迟到的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二)(20分)7.(2分)青鸟比喻军邮车来无定时,与军邮车在封山前的必定到达形成对比,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军邮战士克服险阻的敬意 8.(3分)霎时空了说明抢信迅捷,刷刷、萧萧说明信封口撕得多而快,突出了战士读信的急迫心情。 9.(3分)(1)表现同窗情深 (2)突出两地遥远、自然环境差异大,并与老医生的家信相照应 10.(2分)老医生长期坚持在艰苦的戍边环境里默默奉献,令人肃然起敬 11.(6分)D E 12.(4分)寻找发信地址在地图上的位置,呈现信封的残破,猜测信的内容,描写依次深入,表达了我对老医生的思念和对其家人的关切,而末句引发的悬念,暗示了戍边战士的情感世界,强化了作品的感染力。
篇9:《奸臣》阅读题及答案
岳小湖第一次带秦松回家时,岳忠良正坐在桌子边,守着半导体听《岳飞传》。岳小湖把秦松推到他面前,满怀期待地喊了一声爸,说,这就是小秦,秦松。岳忠良从秦松的头看到脚,又反过来从脚看回头,眉头就皱成了一个大疙瘩。秦松毕恭毕敬地把手里的礼物递过去,礼貌地叫了声伯父。岳忠良没接东西,鼻子里哼了一声,站起身,拂袖而去,把秦松晾成了一根呆木头。半导体里的说书人啪一拍醒木,吓得他浑身一抖。这时,岳忠良去而复返,秦松以为有了希望,讪笑着喊声伯父。岳忠良抓起桌上的收音机,又冷冷地哼了一声。那天,一直到秦松离开,就再没见到岳忠良。
几天后,秦松心事重重地问岳小湖,你爸他,是不是看我不顺眼?岳小湖听他这么问,就笑成了一团,说,我爸说你长得像奸臣,将来要变成秦桧。
当天晚上,秦松对着镜子看了自己半个钟头,到底也没弄明白他和奸臣究竟有什么关系。但从此,秦松在岳忠良的面前就表现得格外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就露出奸臣的迹象来。但他越是这样,岳忠良就越认定他是个奸臣。一年后,在秦松和岳小湖的婚礼上,岳忠良借着酒劲,拍拍秦松的肩膀说了四个字:好自为之!秦松咬咬牙,在心里回了句:等着瞧,看看我到底是不是奸臣!
秦松为了尽量远离奸臣,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都小心翼翼循规蹈矩,表现得特别出色。不时地,秦松会问岳小湖,你爸还认为我会变成奸臣吗?岳小湖的回答每次都一样,我爸说了,你迟早有一天要当奸臣。
秦松的表现得到了单位领导的重视,不久就提拔他当了科长。秦松把喜讯带回家,岳小湖很兴奋,岳小湖的母亲也很兴奋,两个女人张罗着要庆贺一下。岳忠良却面沉似水,冷冷地说,这不是什么好事,秦桧也是个当官的,可陷害忠良,祸国殃民。
五年后,秦松当处长时,表现得很平静,只是轻描淡写的提了一句。但岳忠良仍然不依不饶,自言自语地说,官越大越危险,路还长着呢,从量变到质变,只是时间问题!
多年来,不管身在何处,秦松总感觉有一双眼睛像刀子似的盯着他看,时时刻刻都让他如坐针毡,如履薄冰。开始他没明白怎么回事,后来终于想清楚了,是岳忠良给他下的奸臣结论始终在监视着他。岳忠良的手好像就悬在他的头顶上,手里拿着一顶写着奸臣的帽子,如果他稍不留意,这顶帽子就会扣到他的脑袋上。
又是几年后,秦松当了局长。但他越是不断的升官,岳忠良就越是认定他离奸臣又进了一步,甚至岳忠良还倚老卖老装糊涂,不时地把秦松的名字喊成秦桧。有时候岳忠良不理秦松,模仿说书人的语气对着空气来一句:秦桧,你这个奸臣!
秦松局长多年来经受了各种各样的考验,每次只要心里稍微动一点坏念头,耳朵边就能听到有人喊他秦桧。那声音沙哑低沉,还带着点幸灾乐祸。秦松每次都是咬咬牙,战胜了诱惑,暗自说一句:等着瞧,看看我到底是不是奸臣!!秦松当了二十五年官,始终清正廉洁,金钱美女都不沾边儿。
秦松五十三岁那年市里发生了一桩大案。一位副市长跳楼身亡,紧跟着一大批领导干部纷纷落马。全市八大局有六个局长被撤职查办,秦松是幸免的两人之一。秦松得知这一结果后没有喊司机,跑着去了医院。八十高龄的岳忠良,像枯木头似的已经在医院躺了一个月。秦松拉着岳父的手涕泪横流,说,如果不是你老人家用特殊的方式警告了我二十八年,现在我就
岳忠良又奇迹般地活了两年后去世。在临死之前,秦松问他,现在你承认自己看错人了吧?我秦松是个好人,不是奸臣。岳忠良盯着秦松看了很久,用尽最后的力气,说了最后一句话:没看见你变成秦桧,我死不瞑目!说完,就睁着眼睛离开了人世。
岳小湖遵照父亲的遗嘱,把骨灰盒摆在了她和秦松的家里。遗嘱里还有句话,她没敢告诉秦松就算死了,我也要看到这家伙变成奸臣的那副嘴脸!
料理完岳父的丧事后,秦松就办理了退居二线的手续。不再做领导的秦松每天都有很多时间,不时地他就会对着岳父的骨灰盒想起一些往事,经常想着想着就会问一问,你说说,咱们俩到底是谁错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中两次写秦松咬咬牙,写出了秦松强烈地证明自己的愿望以及他坚持的毅力,也为后面写秦松能保持一生清廉做铺垫。
B.文中写岳忠良时用了面沉似水倚老卖老幸灾乐祸像枯木头似的等词语,及哼拂袖而去等动作来表现他的冷酷和对女婿的挤兑,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C.秦松能始终保持廉洁之身的秘诀是什么?监督的力量!一个偏执的岳父,以终其一生的刻薄,成就了一个谨慎为官的女婿。
D.文章在用传神的笔触刻画了冷酷严厉的岳父形象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更深远的思考:人需要监督,社会也需要监督!
E.文章在老人之言与秦松之行的拧拗之间展开,看似有悖情理,让人对老人的偏执啼笑皆非。但事实上,包裹在岳父冰冷外衣里面的'刻薄,才是大爱。
(2)小说开头写岳忠良听《岳飞传》有何作用?(6分)
(3)秦松在岳忠良的面前就表现得格外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就露出奸臣的迹象来。但他越是这样,岳忠良就越认定他是个奸臣。秦松都已格外谨小慎微了,岳忠良为何还这么认定秦松是奸臣?(6分)
(4)小说结尾秦松对着岳父的骨灰盒想起一些往事,经常想着想着就会问一句,你说说,咱们俩到底是谁错了,请问你认为他们俩谁对谁错?说说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5分)D项3分,A项2分,C项1分。(C成就的是一个廉洁为官的女婿,B像枯木头似的并非表现其冷酷。E外衣里边的刻薄错,应为冰冷外衣里面的爱。)
(2)表现了岳忠良的性格特点,喜欢戏剧,且喜欢用戏剧里面的人物来与现实中的人物进行比照。(3分)这样写可以引出下文,为岳高考试题库忠良以后的行为做铺垫。(3分)
(3)岳忠良觉得秦松在刻意掩藏自己真实的奸诈的一面,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够诚实。(3分)岳忠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提醒监督着秦松(3分)
(4)(8分)示例:岳忠良没有错,他这样做体现了他的良苦用心,因为他觉得如果没有一个有力的监督,秦松最终会成为一个奸臣,所以他以终其一生的刻薄,来成就一个廉洁的女婿。秦松也没有错,他在岳父的鞭策下,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最终也成就了自己清官的形象。(言之成理即可。)
篇10:中微子阅读题及答案
中微子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
在“基本粒子”的大家族中,有一种叫中微子。它那穿山过海,敢于与光速较量的神奇本领和不费吹灰之力穿过地球的拿手好戏,极大地触发了科学家们应用研究的灵感。于是,中微子通信的设想脱颖而出了。这是一种采用中微子束来代替电磁波传递信息的无线通信方式。它可以冲破电磁波通信不可逾越的水下和地下这两大禁区,实现全球无线通信;它保密性好,传递信息快,不受外界干扰,对人体无害。这些优点是其他通信方式无法比拟的。
中微子通信过程和微波通信相似,有发射和接受装置。通信时,发射端首先用高能质子加速器,将质子加速到几千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然后去轰击一块金属靶子。此时,靶子的背面就会产生许多“短命”的介子,这些介子一边运动,一边发生衰变,从而变成中微子和μ子。再让它们共同穿过钢板,这时μ子被钢板阻挡并衰变了,剩下的就是纯净的中微子束。然后,再用信号对它进行调制,接着通过磁场控制载有信息的中微子束,使之按人的`旨意朝一定方向传向目标。
接收端是一个贮有近亿吨水的大水箱,箱内的光探测器星罗棋布。当发射来的中微子束在水中传过时,就会与原子核中的中子发生核反应而生成μ子,μ子在水中高速前进,受到核的减速作用放出光子,这些光子进而被水中的光探测器接收,即可把原来中微子束所携带的信息调解出来,从而达到通信的目的。
22.从原文意思来看,下列对中微子通信和电磁波通信所作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它们的通信过程、传递路线核装置是基本相同的。
B.中微子穿透力强,金属板对它也不会产生阻碍。
C.中微子能冲破水下和地下两大禁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通信方式。
D.中微子通信和电磁波通信都是用光传输信息的。
23.示意图中传输路线上用号码标出了十个位置。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微子无线通信过程中,⑧应是传导距离最长的一段。
B.从⑥开始,“身怀绝技”的中微子便开始出现了。
C.通过①②两处的,是达到几千亿伏特能量的质子。
D.在③处产生的介子,到④或⑤时变成了μ子;到⑨和⑩处,μ子又重新传递信息。
24.在大水箱内,接替中微子束传输信息的依次是(2分)
A.μ子-光子-中微子
B.中子-μ子-光子
C.μ子-光子
D.__原子核-中子-μ子-光子
A.调解器是用来还原信息的装置。
B.中微子通信的始端和终端都利用了核物理原理及其技术。
C.经过磁场之后的中微子才成为束状并具有定向性。
D.中微子通信利用了基本粒子的某些特性,是一种采用高薪技术的无线通信方式。
试题答案:
22.B(2分)
23.A(3分)
24.C(2分)
25.C(3分)

【脑袋阅读题及答案(共10篇)】相关文章:
《辞别白鸽》阅读题及答案2022-11-14
《离婚》的阅读题及答案2023-01-10
乡关阅读题及答案2023-04-26
《泰山石敢当》的阅读题及答案2022-11-14
《长恨歌》阅读题及答案2023-08-10
趣味智力题及答案2023-09-29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阅读题及答案2024-01-08
《井绳》阅读题及参考答案2022-09-06
磁共振现象的阅读题及答案2023-09-06
梁上君子阅读题及答案2023-05-26